新闻故事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3:10:23

新闻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范文篇1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特征技法

“新闻故事化”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在严格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消失的今天,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成为媒介竞相经营的重点。新闻故事化倾向已成为媒介生存的一种手段,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判断权完全交到受众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已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理念。

如何科学地运用故事讲述新闻?在这种讲述的基础上,融入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的叙事和描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们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为例,来看新闻故事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

一、在新近发生的事实基础上的挖掘升华

叙述性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新闻故事的前提是新闻,因此,新闻的两个基本要素——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这前提下,作者(记者)作适度挖掘,寻找新闻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点。在《湖北日报》推出的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记者们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路,采写了9篇以身边人说身边理,以生活观折射荣辱观的新闻报道,意在对"八荣八耻"作更为大众化、喜闻乐见的解读。文中,记者以疏捞工刘玉梅、女司机王静、蔬菜大王兰贵娥等9位普通群众的平凡故事为典型报道,彰显了人物命运与社会体系的关系。例如,疏捞工刘玉梅,在“刚当上疏捞工那阵,觉得丢人,干活时总是压低草帽遮住脸;如今,在下水道、窨井、化粪池中,她带领伙伴们清理污秽,疏通城市"经脉",大方而自豪。”我们看到了,在介绍她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时,记者发掘了刘玉梅身边的一个个故事,从下井排污,到群众对于他们的认知与感谢,处处真实,个个感人,记者把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知荣明耻、去浊取清的清晰轮廓。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一种背景的真实。

二、情节的起伏跌宕

陈述故事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着重展开事件的全过程,即新闻的五个W,新闻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戏剧性矛盾冲突中。新闻报道作品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自生活本身,人物是个体生命的体现,是需要讲述的。在《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系列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无须刻意体现,各种矛盾已经就显而易见。还说“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女性的洁净与化粪池的污浊,爱面子的心态与世俗的偏见,浑身异味的工作和群众对他们的尊重,这些矛盾真实而普遍,而矛盾中的人也因此而形象生动。在展示这些矛盾情节过程中,记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解读。所以,只要注意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无须刻意营造。“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原型来自生活,只要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三、注意悬念和细节

构成故事的重要成分是悬念和细节。悬念的功能是要吊住受众的胃口,使之非看个结果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对女司机王静的报道,就始终抓住了一个悬念。8年间,这个爱车像爱自己女儿一样的女司机安全行车51万公里,点点滴滴节油4万余升,成为闻名遐迩的江城"节油王"。可是,这个女司机不但没有另谋高就,而且主动开亏油车,这种看起来吃亏的选择究竟是不是值?记者选择王静工作生活的几个细节,巧妙地通过与乘客、与家人关系中的几个小故事,层层剥茧,环环相扣,渐释悬念,揭示主题。

细节展现着人物的行为和事态的进程,用细节展现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再现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化新闻报道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好的细节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充分的描写能使读者读起报道来有强烈的现场感。细节的表述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为描述与解释事实本质服务,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文本简洁、流畅直击人心。

来看《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一次,她在鲁磨路疏通明沟,突遇暴雨,浑身淋得透湿,一位大嫂拿出家里的棉衣棉裤帮她换上。一次,清理完路边的化粪池,一位老大妈特意从家里牵出水管,为她冲手洗脸,并用毛巾替她拭去衣服上的污物。点滴积聚的温暖,消融着胸中的块垒,升华着精神境界,产生了对职业的认同。她留在了疏捞班。8000多个日夜里,她和同事们一起,累计清理地下垃圾8000多吨,疏通地下涵管1.5万公里,从一普通女工,成长为班长、武汉十大女杰、湖北省劳动模范。

再看《劳动光荣生活美丽——女司机王静的人生感悟》这篇报道:首义路正在修路,一段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横在眼前。“坐好啦!”王静回头提醒乘客,当乘客小心地抓好扶手时,车子只轻轻起伏了几下,就爬上了平坦的水泥路。一个来回,80分钟,进出数十个站点和红绿灯,200多次起步,王静没踩一个急刹,精心按着自己摸索出来的“慢起步、柔进挡、中速行、缓进站”的节油秘诀做。这是个难得的凉爽天气,车子以35公里的时速平稳行驶着,好几位乘客在车上打起了盹。伴随拂过的清风,在后视镜里看到睡着的乘客,她满足地笑了。

在系列报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职业记者是怎样运用细节描述新闻,去展示新闻产生的环境,去剖析新闻的意义的。你看不到记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议论,但是你能够被他引向他设定的方向,你会随着他的引导而兴奋,而激动,也会在他的引导下而感叹,而沉思。这一切的力量,就来自对事实细节的精确的描述与展示。

四、报道角度的平视角

新闻故事化范文篇2

关键词:电视栏目新闻故事化利弊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栏目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许多栏目把新闻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不断追求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违背新闻本质的因素,作者就此谈一些初步看法。

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对电视新闻改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电视新闻故事化改变了国内新闻媒介以往严肃的面孔和枯燥直白的新闻表现形式,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生动;电视新闻故事化使新闻从业人员加强了深挖题材的意识,使创作者写作风格呈现多样化;电视新闻故事化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为观众提供了轻松活波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讲故事、设悬念的手法带给观众信息,在故事化的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寻找一点,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新闻故事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为电视媒体带来新颖形式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弊端。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对社会和受众都没有益处。首先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节目追求时效性、贴近性、新鲜性。以故事为基本结构方式和叙事方式的新闻故事化使电视节目笼罩在一种怀旧的情绪当中,表现出一种美的所在,这种美的内在规定性,放慢了电视的叙事节奏,使电视节目内容过于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从而忽视了对整体深度的把握与挖掘,使新闻节目大多呈现“过去的事情”,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其次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真实原则是新闻报道的首要职责,电视新闻故事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但是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故事化大多呈现“过去的故事”,侧重于“情景再现”、“真实再现”等方式,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有些故事化后的新闻,只重视“再现”过程,忽略新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有明显的摆拍和导演痕迹,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相违背。再次故事化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表现技巧,但不是表现的唯一形式,有的节目适合,有的节目不适合,不能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为故事化而故事化,否则就导致受众欣赏视线转移,削弱了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新闻故事化借助情节对新闻加以报道,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情节,削弱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另外故事化过分注重情节,导致许多重要的新闻信息缺失,因此一些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的危险,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受众对新闻的辨别视角,削弱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故事化如果虚构了事实,会对依靠真是新闻获取信息并指导工作、监测社会运行的政府机构形成误导,从而影响对公共事务的正确判断和处理,严重时甚至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极大地提高执政成本,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次对媒体的公信力也带来损害。记者如果习惯了忽略新闻的要素,对于事件进程、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重要信息各取所需甚至杜撰,一旦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必将危害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从而失去受众;再次不顾事实的故事化行为,还会形成对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贬损,特别会使刚接触新闻媒介、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受众难辨真假和是非,从而产生社会价值观念的错误和模糊。过分故事化倾向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为了吸引受众,受众意识片面化;二是只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媒体的社会责任,商品意识极端化;三是新闻理念错位,忽略新闻的真实性;四是新闻写作文风不端,新闻书写随意化。公务员之家

要克服新闻故事化的过度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适当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不脱离正确引导舆论的本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各方面新闻动态,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借用这种故事化元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始终将新闻对社会的影响作为第一要素考虑,寻求一种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二是寻求与新闻真实的切合点。故事化过分强调情节会使新闻失去真实的本质,因此必须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情节上加以斟酌,寻求故事化和新闻真实的契合点;三是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追求更高的新闻品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断发现隐含在新闻信息中的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还要将这些地方适当表现出来,在选择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注重新闻情节上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众又不缺乏新闻品位。公务员之家

总之,新闻故事化在拓宽新闻媒体传播思路这一方面,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但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媒体逐渐背离了故事化的初衷,将故事化发挥到极致,不仅没有发挥出故事化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新闻故事化不能过分乐观,充分认识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在利用过程中把握好“度”,保障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新闻故事化范文篇3

叙述性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新闻故事的前提是新闻,因此,新闻的两个基本要素——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这前提下,作者(记者)作适度挖掘,寻找新闻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点。在《湖北日报》推出的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记者们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路,采写了9篇以身边人说身边理,以生活观折射荣辱观的新闻报道,意在对"八荣八耻"作更为大众化、喜闻乐见的解读。文中,记者以疏捞工刘玉梅、女司机王静、蔬菜大王兰贵娥等9位普通群众的平凡故事为典型报道,彰显了人物命运与社会体系的关系。例如,疏捞工刘玉梅,在“刚当上疏捞工那阵,觉得丢人,干活时总是压低草帽遮住脸;如今,在下水道、窨井、化粪池中,她带领伙伴们清理污秽,疏通城市"经脉",大方而自豪。”我们看到了,在介绍她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时,记者发掘了刘玉梅身边的一个个故事,从下井排污,到群众对于他们的认知与感谢,处处真实,个个感人,记者把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知荣明耻、去浊取清的清晰轮廓。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一种背景的真实。

二、情节的起伏跌宕

陈述故事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着重展开事件的全过程,即新闻的五个W,新闻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戏剧性矛盾冲突中。新闻报道作品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自生活本身,人物是个体生命的体现,是需要讲述的。在《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系列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无须刻意体现,各种矛盾已经就显而易见。还说“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女性的洁净与化粪池的污浊,爱面子的心态与世俗的偏见,浑身异味的工作和群众对他们的尊重,这些矛盾真实而普遍,而矛盾中的人也因此而形象生动。在展示这些矛盾情节过程中,记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解读。所以,只要注意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无须刻意营造。“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原型来自生活,只要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三、注意悬念和细节

构成故事的重要成分是悬念和细节。悬念的功能是要吊住受众的胃口,使之非看个结果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对女司机王静的报道,就始终抓住了一个悬念。8年间,这个爱车像爱自己女儿一样的女司机安全行车51万公里,点点滴滴节油4万余升,成为闻名遐迩的江城"节油王"。可是,这个女司机不但没有另谋高就,而且主动开亏油车,这种看起来吃亏的选择究竟是不是值?记者选择王静工作生活的几个细节,巧妙地通过与乘客、与家人关系中的几个小故事,层层剥茧,环环相扣,渐释悬念,揭示主题。

细节展现着人物的行为和事态的进程,用细节展现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再现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化新闻报道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好的细节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充分的描写能使读者读起报道来有强烈的现场感。细节的表述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为描述与解释事实本质服务,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文本简洁、流畅直击人心。

来看《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

一次,她在鲁磨路疏通明沟,突遇暴雨,浑身淋得透湿,一位大嫂拿出家里的棉衣棉裤帮她换上。

一次,清理完路边的化粪池,一位老大妈特意从家里牵出水管,为她冲手洗脸,并用毛巾替她拭去衣服上的污物。

点滴积聚的温暖,消融着胸中的块垒,升华着精神境界,产生了对职业的认同。她留在了疏捞班。8000多个日夜里,她和同事们一起,累计清理地下垃圾8000多吨,疏通地下涵管1.5万公里,从一普通女工,成长为共产党员、班长、武汉十大女杰、湖北省劳动模范。

再看《劳动光荣生活美丽——女司机王静的人生感悟》这篇报道:

首义路正在修路,一段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横在眼前。“坐好啦!”王静回头提醒乘客,当乘客小心地抓好扶手时,车子只轻轻起伏了几下,就爬上了平坦的水泥路。

一个来回,80分钟,进出数十个站点和红绿灯,200多次起步,王静没踩一个急刹,精心按着自己摸索出来的“慢起步、柔进挡、中速行、缓进站”的节油秘诀做。

这是个难得的凉爽天气,车子以35公里的时速平稳行驶着,好几位乘客在车上打起了盹。伴随拂过的清风,在后视镜里看到睡着的乘客,她满足地笑了。

在系列报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职业记者是怎样运用细节描述新闻,去展示新闻产生的环境,去剖析新闻的意义的。你看不到记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议论,但是你能够被他引向他设定的方向,你会随着他的引导而兴奋,而激动,也会在他的引导下而感叹,而沉思。这一切的力量,就来自对事实细节的精确的描述与展示。

四、报道角度的平视角

叙事角度是讲述者的观察点,据奈特和米克·巴尔的划分,叙事角度分为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类。零聚焦即无所不知的叙事者叙事,虚实者所知>故事人物所知;内聚焦是透过故事中人物来确定故事焦点,叙述者是讲述他所知道的事,叙事者所知=故事中人物所知;外聚焦从见证人角度讲述故事,仅陈述他看到的、听到的,不做主观评价、心理描述,叙事者所知<故事人物所知。在以故事化手法展示新闻价值的过程中,记者不能以高视角去分配新闻素材,做到零聚焦叙事或者内聚焦叙事。作为记者,他必须要站在受众角度,引领受众去发现、挖掘与主题相关的人物经历和真实细节。《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在挖掘蔬菜大王"兰贵娥的价值取向时,记者并没有涉及兰贵娥情操境界的全部,而是带领读者去感受她诚信经营、善待他人,帮扶菜农等一个个小故事,从而让读者以平等的地位发现人物,感悟自己。

新闻故事更注重从人物的命运来折射社会背景变化的新闻价值取向。常规新闻报道注重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新闻故事注重新闻价值的接近性、趣味性和人情味。新闻的价值取向类似民事新闻,以平民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平凡生活中挖掘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报道强调实录和客观,尽量减少主观性成分”,参与性的表现;“讲述”注重人情事理,对故事中的人物和行动做出一定的分析评价,评价性的表现;根据讲述者的风格采用较自由的陈述方式,口述性。《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刘玉梅,这个普通的女子,能执守23年疏捞生涯,在最"低微"处干出一番事业,源于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一身脏换来万家净,值得!辛勤劳动,光荣!我们身边这美丽的世界,不都是劳动的结晶吗?不能再平凡了的岗位,不能再普通了的日子,王静快乐而充实。快乐源于她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源于她实践着质朴的荣辱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兰贵娥坚守着诚实和善良,利及他人,也成就了自我,折射出这个社会人心向善的主流。

新闻故事化范文篇4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但它现在也已经从新闻生产的后期处理环节影响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甚至影响到整个媒体的编辑思想。在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首先把“讲故事”的理念带入新闻报道,一改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的形象。这之后,用故事化的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

目前的中国电视新闻业界中,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已经形成一般强大的潮流。综观全国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的《讲述》、《人与社会》、《道德观察》以及《社会记录》等栏目都是以故事为核心的新闻节目,而省级卫视中,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在2005年元月开播不久后便创造了收视率稳居全国卫视收视前十位的“收视传奇”。此后,与此相类似的栏目在各级电视台层出不穷,大同小异,如安徽卫视有《天天故事会》、河北卫视则是《天下故事会》、山东卫视和四川卫视的栏目则为同名的《天下故事》等,此外,很多地市级电视台也开有以《城市故事》、《真实故事》、《背后故事》等为名的栏目。一时之间,新闻故事化成为在电视荧屏上遍地开花的一种电视新闻叙事模式。

二、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隐患

1导致受众欣赏视线转移,消弱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新闻故事化是借助戏剧性的情节来对新闻加以报道的,在当前新闻故事化的应用过程当中,情节性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的首要考虑因素,这就可能会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的情节,从而消弱了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另外,新闻故事化过分注重情节,则有可能导致许多重要信息的缺失,因此一些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危险,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受众对新闻的辨识视角,无形中消弱了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以在整个山东省备受欢迎的故事化新闻栏目《拉呱》为例(自开播以来《拉呱》节目在全省平均收视率在40%以上)。笔者曾对《拉呱》2008年s月1日到5月7日35篇新闻报道做了一下分析,琐碎的“故事化”题材的新闻高达26篇,占70%左右,如《孩子手头有点紧,路边小店来支援》、《一条狗一万五,这价也忒狠了吧》等等。而这些故事化的内容内容虽然生动有趣,吸引受众,但更多的时候是为老百姓提供的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是对公共空间有效建构。

2新闻故事化报道消弱新闻真实性

对于新闻报道的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真实是其首要职责,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故事化,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新闻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但是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新闻故事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较多等不良后果,从而影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有些故事化后的新闻节目,越来越重视“情景再现”和“真实再现”等招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论怎样“再现”。都要留下摆拍和导演的痕迹,这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不论如何,文学技术在新闻中的应用,必须以事实为根基,不要滥。即使使用,主观的影子也必须克制”。当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不再泾渭分明时,新闻的真实性就会削弱。有一条新闻题目为《看病容易,拿钱怎么这么难》,讲的是儿媳和女儿为老母的医药费反目为仇的事。新闻在处理时,镜头侧重于儿媳一一数落两个小姑子的不是,而作为当事人的两个小姑子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在画面中,镜头末了更是儿媳哭诉的特写。故事化的处理方式使得该新闻只停留在了表面现象,出现了过于主观的弊端,其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削弱是显而易见的。

3过度强调刺激性将新闻引向庸俗和低俗

由于新闻故事化强调以故事作为新闻的主题,把讲故事放在了主要位置,导致记者编辑在新闻选材上往往选取有生动、有趣味元素的故事性题材,而与此同时又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偏爱把那些故事性强的部分放大,进行细致的润色和加工,以达到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目的。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错,但是为达到刺激观众的眼球和耳膜的效果,有意无意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带有大量的粗俗语言或低俗画面的现象也由此出现。例如,某电视台曾经播出这样一条新闻,名为《她说我不行,其实我觉得还可以》,讲述一对夫妻因为性生活问题闹到离婚的事件。在长达五分钟的镜头中,主要当事人“丈夫”一直正面观众对其夫妻性生活的细节进行较详细的描述,语言直接,话题敏感。如此“故事化”的处理方式,不免有偏向猎奇隐私、流于低俗之嫌。

三、关于新闻故事化良性发展的建议

1适度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不脱离正确引导舆论的本质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认为,传播的基本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以及提供娱乐。新闻故事化,是将新闻用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广大受众,新闻不是文艺作品,脱离新闻本质的故事不是新闻。因此在具体的的新闻故事化操作过程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密切关注各方面的新闻动态,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借用这种故事化元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也就是说。新闻故事化的操作过程中,应当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始终将新闻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作为第一考虑的因素,寻求一种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2胎当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寻求与新闻真实的契合点

新闻故事化过分强调情节就会使新闻失去其真实的本质,因此必须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情节上加以斟酌,寻求新闻故事化与新闻真实的契合点。

在挑选事实的过程中故事化新闻须坚持真实性这一生命原则,围绕主题挖掘鲜活生动的例子用故事化的手法处理敏感、真实的新闻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故事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必须时刻谨记。我们通过新闻故事化手段去表现的正是新闻的生命一真实。

3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追求更高的新闻品位

在具体的新闻故事化操作过程当中,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就要不断的发现隐含在新闻信息中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还要将这些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适当表现出来,在择了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注意在情节上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吸引受众的同时又不缺乏新闻品位。通过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无疑可以尽量避免目前出现的电视新闻泛故事化的庸俗和低俗之风,使新闻的品位自然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电视新闻故事化是一柄双刃剑,在拓宽新闻媒体的传播思路这一方面,它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但随着媒介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电视新闻传播媒体逐渐背离了新闻故事化的初衷,出现了将故事化发挥到极致的现象,不仅没有发挥出新闻故事化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造成了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待新闻故事化我们不能过分乐观,应该认识到泛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在利用的过程当中把握好新闻故事化的“度”,从而保证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新闻故事化范文篇5

[关键词]电视栏目新闻故事化利弊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栏目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许多栏目把新闻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不断追求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违背新闻本质的因素,作者就此谈一些初步看法。

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对电视新闻改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电视新闻故事化改变了国内新闻媒介以往严肃的面孔和枯燥直白的新闻表现形式,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生动;电视新闻故事化使新闻从业人员加强了深挖题材的意识,使创作者写作风格呈现多样化;电视新闻故事化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为观众提供了轻松活波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讲故事、设悬念的手法带给观众信息,在故事化的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寻找一点,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新闻故事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为电视媒体带来新颖形式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弊端。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对社会和受众都没有益处。首先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节目追求时效性、贴近性、新鲜性。以故事为基本结构方式和叙事方式的新闻故事化使电视节目笼罩在一种怀旧的情绪当中,表现出一种美的所在,这种美的内在规定性,放慢了电视的叙事节奏,使电视节目内容过于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从而忽视了对整体深度的把握与挖掘,使新闻节目大多呈现“过去的事情”,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其次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真实原则是新闻报道的首要职责,电视新闻故事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但是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故事化大多呈现“过去的故事”,侧重于“情景再现”、“真实再现”等方式,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有些故事化后的新闻,只重视“再现”过程,忽略新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有明显的摆拍和导演痕迹,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相违背。再次故事化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表现技巧,但不是表现的唯一形式,有的节目适合,有的节目不适合,不能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为故事化而故事化,否则就导致受众欣赏视线转移,削弱了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新闻故事化借助情节对新闻加以报道,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情节,削弱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另外故事化过分注重情节,导致许多重要的新闻信息缺失,因此一些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的危险,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受众对新闻的辨别视角,削弱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故事化如果虚构了事实,会对依靠真是新闻获取信息并指导工作、监测社会运行的政府机构形成误导,从而影响对公共事务的正确判断和处理,严重时甚至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极大地提高执政成本,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次对媒体的公信力也带来损害。记者如果习惯了忽略新闻的要素,对于事件进程、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重要信息各取所需甚至杜撰,一旦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必将危害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从而失去受众;再次不顾事实的故事化行为,还会形成对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贬损,特别会使刚接触新闻媒介、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受众难辨真假和是非,从而产生社会价值观念的错误和模糊。过分故事化倾向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为了吸引受众,受众意识片面化;二是只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媒体的社会责任,商品意识极端化;三是新闻理念错位,忽略新闻的真实性;四是新闻写作文风不端,新闻书写随意化。要克服新闻故事化的过度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适当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不脱离正确引导舆论的本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各方面新闻动态,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借用这种故事化元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始终将新闻对社会的影响作为第一要素考虑,寻求一种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二是寻求与新闻真实的切合点。故事化过分强调情节会使新闻失去真实的本质,因此必须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情节上加以斟酌,寻求故事化和新闻真实的契合点;三是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追求更高的新闻品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断发现隐含在新闻信息中的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还要将这些地方适当表现出来,在选择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注重新闻情节上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众又不缺乏新闻品位。公务员之家

总之,新闻故事化在拓宽新闻媒体传播思路这一方面,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但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媒体逐渐背离了故事化的初衷,将故事化发挥到极致,不仅没有发挥出故事化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新闻故事化不能过分乐观,充分认识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在利用过程中把握好“度”,保障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新闻故事化范文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专题;故事化叙事;短视频时代

一、故事化叙事概念

作为传递信息的专业化形式,新闻本不应有过多的艺术化处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短消息已然无法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新闻事件背后的各种细节成为受众关注的重点。尤其是电视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文稿在继承纪实性文学的写作手法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叙事化描写,对于新闻事件背后的细节增添了如同文学故事一样的描写;同时在影像上借鉴了电影、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加入了不少戏剧化的元素,精心设置各种悬念、铺垫和情感情节,让原本平铺直叙的新闻事件呈现戏剧化的艺术表现,即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新闻的故事化叙事要秉承新闻的基本原则,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只对新闻事实背后的过程和情感适当渲染,绝不生造情节悬念,为达效果而枉顾新闻事实。换句话说,电视新闻专题的故事化叙事绝不是影视剧创作,而是对新闻事实的丰富化和艺术化,绝不可将主人公当作演员,影像语言也不能太过夸张,为了效果过度渲染不存在的事实和模棱两可的情感。

二、故事化叙事遵循的原则

(一)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必备新闻五要素

客观真实地反映和报道社会生活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责[1]。新闻是非虚构的,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新闻专题节目是在新闻的大范畴下的延伸性报道,无论如何必须保证最基本的事实,不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模糊处理,甚至添油加醋或伪造事实。也就是说,讲述新闻事件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五要素。这也是新闻类节目的底线,不能为博眼球伪造事实。例如,多年前轰动一时的“纸包子”事件,伪造者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刻意“导演”了这起新闻事件,最终导致自己身败名裂。无论身处哪一个时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都要以展现新闻事实为目的,五要素缺一不可,不为追求戏剧效果故意模糊时间、地点等新闻事实;不违背新闻人物的意愿,强行加入不存在的情感和情节;不夸大夸张事实,以达到耸人听闻的目的。

(二)故事化叙事要有镜头作支撑

新闻选择规律的内涵和要求在于对新闻信息的容量要强中选强,对新闻传播的范围与社会效果要好中选好[2]。电视不是文学作品,它首要的语素是视频镜头,一期节目文稿即使写得峰回路转,但如果毫无镜头支撑,全片堆砌空镜头,那么这期节目也一定是失败的。电视节目一定不能舍弃实拍镜头,讲述的故事要设计相应的场景,即使是回忆段落,也要有设计感的镜头来叙事,不能全部用照片或者空镜头一笔带过。如今,短视频和微电影呈现爆炸式发展,各大视频APP应运而生并迅速应用于各企业、单位。短视频的盛行和专业新闻的逐渐边缘化,导致垃圾信息甚嚣尘上,大部分所谓的新闻故事惯用“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编”的模式,毫无事实镜头支撑,要么空镜头,要么配以驴唇不对马嘴的网络图片,并且文稿描述天花乱坠。如此空心化的新闻故事对新闻行业贻害无穷,扰乱受众视听,最终导致新闻行业的加速退化。换言之,电视新闻一定要以实拍镜头为主,这也是其区别于文字和广播新闻的最重要的特点。如果丢弃了实拍镜头,变成了PPT式的叙事,电视新闻必将退化为信息垃圾。尤其对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而言,更要有丰富翔实的镜头语言作支撑,绝不能在最基础的表达形式上糊弄观众,否则将导致节目信息没有消息丰富,表达形式无聊且难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故事化叙事应遵循电影语言的规律

电视是由电影发展而来的,从制作技术来说就是简化版的纪实性电影。新闻专题节目和纪录片是最接近电影制作的类型,应遵循电影叙事的规律。无论叙事结构和方式如何选择,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字故事,这要求编导在充分了解事件和人物后,先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文学剧本。这个剧本应具备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要素。不仅如此,还要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表达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再在这个文学剧本的基础上,根据新闻现场和人物社会背景进行取舍,将之转化为具有操作意义的影视剧本。其次,视频继承了电影的传统,镜头是它的语素。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属于视频的一种。用镜头叙事是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绝不能将电视新闻专题做成PPT,或空镜头集锦。编导和摄像应从电影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用精彩纷呈的镜头语言来讲故事。这其中包含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等技术,前期拍摄不能像电视消息一样,只需拍到有效信息,而应以电影的要求,尽最大可能丰富镜头的数量和角度;在后期剪辑的时,应充分运用电影剪辑技巧来增强节目的可看性,丰富故事的视频化表达。此外,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同样应追求电影的质感。电影的质感来源于显而易见的高质量电影镜头和富于创意的艺术化表达。这也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视频形式的最重要的特点。随着摄影机技术的发展,能够拍出电影质感的摄影器材的价格越来越能为大众所接受,拍出类似电影质感的镜头成为对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摄像提出的新要求。要达到电影的质感,技术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编导对于故事和镜头的理解与把握,而这一技能同样来自其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同时,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也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必须学习和深入探讨的重点。在这方面,不仅要学习电影文学脚本,更要探究电影叙事结构和风格化创意,用超越新闻语言的方式去叙事、抒情。唯有不断探索和试验,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影视表达。

三、如何培养和强化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的故事化叙事能力

(一)充分了解事实和事件人物

结构是新闻的“建筑术”,决定着新闻的具体表现形式[1]。一期合格的电视专题节目,必定有相对复杂和丰满的故事结构作支撑,没有结构的搭建,无法呈现出一个让人信服的故事。而要搭建一个故事的结构,首要问题是要对拍摄的人物有深入的了解,整理出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细节。收集丰富的素材,有利于建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是讲好故事的基础。通常,深度报道以大量现场采访为基础,编导要养成翔实采访的习惯,开拍前就必须深入了解事件及事件人物的大概生平,做到心中有数。开拍后不仅要深入采访当事人,还要采访与之相关的人物等,做到最大限度地了解事件全貌和事件人物。有了这些素材,在组织文稿和后期编辑时,灵活度才会更高,同时这也是一名优秀的编导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新闻事实的基本素材和新闻背后的情感线索,编导无法创造出精彩的情节和感人的情感。这些素材包括人物的生平和性格特点、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后果、相关人物的背景信息和人际关系信息、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信息和时代背景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确实的信息,才能讲好故事。如同高质量文字专访的要求一样,采访一个人物必须采访他周围相关的人物,好的人物专访要求至少采访五位以上相关人物。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要想达到高质量的故事化叙事,同样应对主人公周边的相关人物进行大量了解和采访,甚至在前期拍摄时设计一些场景,让主人公和周边相关人物发生一些联系和交集,让现场素材更丰富,利于后期剪辑。了解新闻人物不仅要从技术层面了解各种信息,还要与其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也就是说,电视新闻专题栏目不仅要展现新闻事实,还要展现新闻背后的人性和情感。人是感性动物,没有情感的交流,难以敞开心扉。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如果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没有情感投入,那做出来的节目必定是浮于表面的流水账。因此,新闻专题节目编导要能与新闻人物共情,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深入他们的内心,挖掘潜意识中的人性,才能把新闻故事讲得动人、讲得感人。

(二)做好新闻五要素中的“Why”和“How”

新闻的要义是讲清楚新闻事实,让受众对新闻事件有基本的接受和判断。而新闻专题节目是相对高级的新闻形式,它不同于消息,具有挖掘新闻深度和体现人文关怀的作用。展现丰富的人性和情感,是新闻专题节目的最大特点。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做好新闻五要素中的“Why”和“How”。在新闻故事中展现人性和情感,必定需要挖掘人物的动机。只有层层深入人物内心,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把握新闻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新闻五要素之一的“Why”,是新闻专题节目需要着重挖掘的内容。在展现“Why”的过程中,随之产生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错综复杂的情感线索,能让新闻故事体现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故事由情节组成,情节包含人物和人物的行为。新闻五要素之一的“How”,正是情节所必需的血肉细节。在新闻事件中,事件人物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何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并且最终发展到怎样的结果,这些情节都是新闻故事的血肉。

(三)在文学作品中学习叙事

文学是人类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故事的集中地。在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文学最为通俗,人们能较轻松地通过文学作品获取信息和情感并从中得到启示。比如,如何刻画人物,如何有创意地叙述故事,都能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答案,如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学习人物性格刻画,在《红楼梦》中学习庞杂的多人物多线叙事,等等。可以说,文学作品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永不枯竭的灵感来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须从文学中汲取养分,学习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如学习小说的情节悬念设置、散文的抒情方法、议论文的辩证手法等。编导只有在脑海中预先形成一个文学剧本,才有可能将之转化为视频语言。

(四)从电影中汲取营养

视频的语法来自电影工业的发展,电影定义了视频这一表现形式,并一直引领着视频行业的发展走向。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视频还是短视频,其中绝大多数灵感都源于电影。电影如同一座巨大的宝库,容纳无数创意,是视频领域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灵感源泉。而从默片到如今的3D电影,无论画面如何千变万化,电影内在的故事逻辑始终是其长盛不衰的核心力量。无论是现实主义题材还是科幻题材的电影,故事化叙事始终贯穿其中。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必定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具备分辨优劣电影的能力,既能欣赏前卫的艺术电影,也能从爆米花电影中找到闪光点。通过不断累积阅片量,从各种类型的电影中获取故事化叙事的营养。

四、碎片化时代的故事化叙事

碎片化时代,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短视频表达。短视频以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干货多等优势,征服了大量受众,冲击了传统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这种冲击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在微观的视频制作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何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发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已成为当下业界学界讨论的热点。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是单向的,者拥有话语权,因此也形成了一种惰性,媒体将原本没有太多故事性的题材拉伸成新闻专题节目,稀释了节目的可看性和艺术性。短视频的到来让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有了巨大的危机感,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强化故事化叙事意识,提炼和升华值得发挥的题材,放弃冗长乏味的题材,对节目精益求精,才能在行业立足。腾讯出品的《十三邀》系列访谈节目,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十三邀》是一档新闻访谈栏目,以主持人访问各行各业有话题的新闻人物为主要形式。但在制作方面,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电视访谈节目,以访谈为主,融入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制作方法,结合栏目剧的制作理念,打造主持人人设和被访谈人物的各方面差异,从而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冲突,并有意制造出一些戏剧性,让主持人和被访谈者一直处于交锋状态,以此增强节目的可看性。这一创新方式让《十三邀》在众多的综艺和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完全可以借鉴《十三邀》的经验,冲破固有模式,创新表现形式;突破眼界,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策划更多可看性高的新闻故事。与此同时,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要拥抱新技术新手段,积极运用短视频等进行节目的推广和宣传,进而提高节目的知名度。

五、结语

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以较高的艺术性和故事性成为电视栏目的精英,出色的故事化叙事是其核心竞争力。如今,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应深谙故事化叙事的重要性,不断学习、不断推陈出新,做好故事化表达,打造更多精品节目。

参考文献:

[1]李珮,李韧.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6:2,.

新闻故事化范文篇7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但它现在也已经从新闻生产的后期处理环节影响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甚至影响到整个媒体的编辑思想。在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首先把“讲故事”的理念带入新闻报道,一改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的形象。这之后,用故事化的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

目前的中国电视新闻业界中,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已经形成一般强大的潮流。综观全国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的《讲述》、《人与社会》、《道德观察》以及《社会记录》等栏目都是以故事为核心的新闻节目,而省级卫视中,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在2005年元月开播不久后便创造了收视率稳居全国卫视收视前十位的“收视传奇”。此后,与此相类似的栏目在各级电视台层出不穷,大同小异,如安徽卫视有《天天故事会》、河北卫视则是《天下故事会》、山东卫视和四川卫视的栏目则为同名的《天下故事》等,此外,很多地市级电视台也开有以《城市故事》、《真实故事》、《背后故事》等为名的栏目。一时之间,新闻故事化成为在电视荧屏上遍地开花的一种电视新闻叙事模式。

二、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隐患

1导致受众欣赏视线转移,消弱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新闻故事化是借助戏剧性的情节来对新闻加以报道的,在当前新闻故事化的应用过程当中,情节性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的首要考虑因素,这就可能会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的情节,从而消弱了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另外,新闻故事化过分注重情节,则有可能导致许多重要信息的缺失,因此一些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危险,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受众对新闻的辨识视角,无形中消弱了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以在整个山东省备受欢迎的故事化新闻栏目《拉呱》为例(自开播以来《拉呱》节目在全省平均收视率在40%以上)。笔者曾对《拉呱》2008年s月1日到5月7日35篇新闻报道做了一下分析,琐碎的“故事化”题材的新闻高达26篇,占70%左右,如《孩子手头有点紧,路边小店来支援》、《一条狗一万五,这价也忒狠了吧》等等。而这些故事化的内容内容虽然生动有趣,吸引受众,但更多的时候是为老百姓提供的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是对公共空间有效建构。

2新闻故事化报道消弱新闻真实性

对于新闻报道的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真实是其首要职责,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故事化,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新闻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但是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新闻故事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较多等不良后果,从而影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有些故事化后的新闻节目,越来越重视“情景再现”和“真实再现”等招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论怎样“再现”。都要留下摆拍和导演的痕迹,这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不论如何,文学技术在新闻中的应用,必须以事实为根基,不要滥。即使使用,主观的影子也必须克制”。当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不再泾渭分明时,新闻的真实性就会削弱。有一条新闻题目为《看病容易,拿钱怎么这么难》,讲的是儿媳和女儿为老母的医药费反目为仇的事。新闻在处理时,镜头侧重于儿媳一一数落两个小姑子的不是,而作为当事人的两个小姑子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在画面中,镜头末了更是儿媳哭诉的特写。故事化的处理方式使得该新闻只停留在了表面现象,出现了过于主观的弊端,其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削弱是显而易见的。

3过度强调刺激性将新闻引向庸俗和低俗

由于新闻故事化强调以故事作为新闻的主题,把讲故事放在了主要位置,导致记者编辑在新闻选材上往往选取有生动、有趣味元素的故事性题材,而与此同时又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偏爱把那些故事性强的部分放大,进行细致的润色和加工,以达到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目的。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错,但是为达到刺激观众的眼球和耳膜的效果,有意无意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带有大量的粗俗语言或低俗画面的现象也由此出现。例如,某电视台曾经播出这样一条新闻,名为《她说我不行,其实我觉得还可以》,讲述一对夫妻因为性生活问题闹到离婚的事件。在长达五分钟的镜头中,主要当事人“丈夫”一直正面观众对其夫妻性生活的细节进行较详细的描述,语言直接,话题敏感。如此“故事化”的处理方式,不免有偏向猎奇隐私、流于低俗之嫌。

三、关于新闻故事化良性发展的建议

1适度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不脱离正确引导舆论的本质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认为,传播的基本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以及提供娱乐。新闻故事化,是将新闻用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广大受众,新闻不是文艺作品,脱离新闻本质的故事不是新闻。因此在具体的的新闻故事化操作过程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密切关注各方面的新闻动态,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借用这种故事化元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也就是说。新闻故事化的操作过程中,应当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始终将新闻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作为第一考虑的因素,寻求一种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2胎当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寻求与新闻真实的契合点

新闻故事化过分强调情节就会使新闻失去其真实的本质,因此必须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情节上加以斟酌,寻求新闻故事化与新闻真实的契合点。

在挑选事实的过程中故事化新闻须坚持真实性这一生命原则,围绕主题挖掘鲜活生动的例子用故事化的手法处理敏感、真实的新闻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故事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必须时刻谨记。我们通过新闻故事化手段去表现的正是新闻的生命一真实。

3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追求更高的新闻品位

在具体的新闻故事化操作过程当中,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就要不断的发现隐含在新闻信息中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还要将这些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适当表现出来,在择了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注意在情节上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吸引受众的同时又不缺乏新闻品位。通过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无疑可以尽量避免目前出现的电视新闻泛故事化的庸俗和低俗之风,使新闻的品位自然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电视新闻故事化是一柄双刃剑,在拓宽新闻媒体的传播思路这一方面,它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但随着媒介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电视新闻传播媒体逐渐背离了新闻故事化的初衷,出现了将故事化发挥到极致的现象,不仅没有发挥出新闻故事化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造成了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待新闻故事化我们不能过分乐观,应该认识到泛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在利用的过程当中把握好新闻故事化的“度”,从而保证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新闻故事化范文篇8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特征技法

“新闻故事化”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在严格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消失的今天,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成为媒介竞相经营的重点。新闻故事化倾向已成为媒介生存的一种手段,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判断权完全交到受众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已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理念。

如何科学地运用故事讲述新闻?在这种讲述的基础上,融入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的叙事和描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们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为例,来看新闻故事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

一、在新近发生的事实基础上的挖掘升华

叙述性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新闻故事的前提是新闻,因此,新闻的两个基本要素——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这前提下,作者(记者)作适度挖掘,寻找新闻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点。在《湖北日报》推出的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记者们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路,采写了9篇以身边人说身边理,以生活观折射荣辱观的新闻报道,意在对"八荣八耻"作更为大众化、喜闻乐见的解读。文中,记者以疏捞工刘玉梅、女司机王静、蔬菜大王兰贵娥等9位普通群众的平凡故事为典型报道,彰显了人物命运与社会体系的关系。例如,疏捞工刘玉梅,在“刚当上疏捞工那阵,觉得丢人,干活时总是压低草帽遮住脸;如今,在下水道、窨井、化粪池中,她带领伙伴们清理污秽,疏通城市"经脉",大方而自豪。”我们看到了,在介绍她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时,记者发掘了刘玉梅身边的一个个故事,从下井排污,到群众对于他们的认知与感谢,处处真实,个个感人,记者把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知荣明耻、去浊取清的清晰轮廓。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一种背景的真实。

二、情节的起伏跌宕

陈述故事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着重展开事件的全过程,即新闻的五个W,新闻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戏剧性矛盾冲突中。新闻报道作品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自生活本身,人物是个体生命的体现,是需要讲述的。在《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系列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无须刻意体现,各种矛盾已经就显而易见。还说“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女性的洁净与化粪池的污浊,爱面子的心态与世俗的偏见,浑身异味的工作和群众对他们的尊重,这些矛盾真实而普遍,而矛盾中的人也因此而形象生动。在展示这些矛盾情节过程中,记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解读。所以,只要注意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无须刻意营造。“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原型来自生活,只要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三、注意悬念和细节

构成故事的重要成分是悬念和细节。悬念的功能是要吊住受众的胃口,使之非看个结果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对女司机王静的报道,就始终抓住了一个悬念。8年间,这个爱车像爱自己女儿一样的女司机安全行车51万公里,点点滴滴节油4万余升,成为闻名遐迩的江城"节油王"。可是,这个女司机不但没有另谋高就,而且主动开亏油车,这种看起来吃亏的选择究竟是不是值?记者选择王静工作生活的几个细节,巧妙地通过与乘客、与家人关系中的几个小故事,层层剥茧,环环相扣,渐释悬念,揭示主题。

细节展现着人物的行为和事态的进程,用细节展现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再现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化新闻报道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好的细节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充分的描写能使读者读起报道来有强烈的现场感。细节的表述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为描述与解释事实本质服务,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文本简洁、流畅直击人心。

来看《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

一次,她在鲁磨路疏通明沟,突遇暴雨,浑身淋得透湿,一位大嫂拿出家里的棉衣棉裤帮她换上。

一次,清理完路边的化粪池,一位老大妈特意从家里牵出水管,为她冲手洗脸,并用毛巾替她拭去衣服上的污物。

点滴积聚的温暖,消融着胸中的块垒,升华着精神境界,产生了对职业的认同。她留在了疏捞班。8000多个日夜里,她和同事们一起,累计清理地下垃圾8000多吨,疏通地下涵管1.5万公里,从一普通女工,成长为共产党员、班长、武汉十大女杰、湖北省劳动模范。

再看《劳动光荣生活美丽——女司机王静的人生感悟》这篇报道:

首义路正在修路,一段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横在眼前。“坐好啦!”王静回头提醒乘客,当乘客小心地抓好扶手时,车子只轻轻起伏了几下,就爬上了平坦的水泥路。

一个来回,80分钟,进出数十个站点和红绿灯,200多次起步,王静没踩一个急刹,精心按着自己摸索出来的“慢起步、柔进挡、中速行、缓进站”的节油秘诀做。

这是个难得的凉爽天气,车子以35公里的时速平稳行驶着,好几位乘客在车上打起了盹。伴随拂过的清风,在后视镜里看到睡着的乘客,她满足地笑了。公务员之家

在系列报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职业记者是怎样运用细节描述新闻,去展示新闻产生的环境,去剖析新闻的意义的。你看不到记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议论,但是你能够被他引向他设定的方向,你会随着他的引导而兴奋,而激动,也会在他的引导下而感叹,而沉思。这一切的力量,就来自对事实细节的精确的描述与展示。

四、报道角度的平视角

新闻故事化范文篇9

关键词:有线电视新闻节目创新

求新创新是新闻的共性要求。当前有线电视新闻在各地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中属于“动手术”最大的范畴,纵向要与上下有线系统联网,横向要与本地无线电视台合并明确各自的频道分工、定位,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何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把突出个性特色的文章做大做好?结合我们伊通有线电视节目播出的实践,笔者认为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升华新闻节目的质量。

1.强化以观众为中心的传播意识,在宣传报道的内容和立意上力求创新。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媒体逐步产业化,观众成为电视节目的消费者,而消费者又是决定广告商资金流向、判断节目质量的上帝。“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导最基本的要求,这是由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从这一点上说,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要求,尽量获取较高的收视率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有线电视新闻实行频道分工定位后,减少了行政干与,我们可以按照上级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特色、自己策划报道内容,可以从无休止的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中解脱出来;在宣传报道的立意上,在遵循坚持政治原则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按受众感兴趣、能引起受众共鸣的方式去立意。尽量营造“这一方水土”的荧屏氛围。一句话,可以从被动逐步转向主动,但在宣传内容上不能偏离党和政府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宣传中心,在报道中不能追奇逐异,忽视舆论导向。“由于电视是每日定时的播出,具有与人们生活同在的伴随状态,与人们在一种生命的互动中存在。”有线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在众多电视新闻节目的挑战与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必须有丰富的节目内容和信息容量。这就要求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调查研究,随时掌握、了解、研究受众需要什么,了解社会生活中涌现的新闻源。

2.不断研究观众的欣赏心理,在宣传报道的角度、时效和传播方式上寻求创新。观众对有线电视新闻节目的欣赏要求是:在宣传报道的角度上要平视、不要高台教化。在报道的时效上要快捷:传播方式上要多样,在报道选材上要事关群众痛痒。有线电视新闻报道要以百姓为主体、让百姓唱主角,以平视的角度和目光,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尽力使题材“软化”,眼睛向下,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新闻事实,由于选择报道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对新闻快速感知、判断和及时表现的能力,以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现在有不少有线电视台加大了新闻直播的含量,并提出要逐步做到新闻直播日常化。新闻直播随时能把重大新闻事件的感染力和突发事件中“未知性”的魅力,其奥妙在于它能增强观众“亲眼目睹”的快感和亲眼探求“未知”的新奇感及满足感。新闻直播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既增强了新闻的时效,又是新闻传播方式创新的体现。

“电视具有把公众和个人融合起来的力量。”有线电视作为一种新的传输手段,在走进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将更先进,更快捷的传播方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普及,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增加了更加精彩的空间和更多的信息量。传播方式的创新、传播方式的表现形式说到底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要不违背电视新闻基本法则,在传播方式上应该倡导大胆尝试,勇于求新求异,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3.“电视新闻节目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内容的电视新闻形态”,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用新闻事实的细节震撼观众。“电视新闻是电视台赖以生存的基石”有线电视新闻如何增强表现力,吸引受众的目光,做到精彩、好看?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着力在捕捉生动、感人的细节上下功夫。这是因为现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一天忙碌下来,许多人晚上看电视新闻的首选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接下来是当地省、市电视台和无线台的新闻,再下来是有线新闻节目,如果还是那么凝重、严肃,大多是会议消息或无情节性新闻,势必会不太感兴趣。这时,人民需要了解一些轻松、活泼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新闻事实。因此,有线电视新闻要树立“讲述老百姓故事”的报道理念,用生动、活泼的真实故事再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或者用故事介入新闻消息和新闻典型。加强有线新闻报道的故事性,首先要精心选择好典型,通过富有情节的典型人物和实践,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扩展新闻报道的内涵与外延,达到增加新闻可看性的目的;其次要讲究故事介入新闻报道的技巧与手法。报道人物和事件必须真实无误,不能像文艺作品那样有虚构情节。应力求通过跟踪报道直接反映故事;力求让报道中的人物或周围的知情者来述说故事报道中有故事不代表就能感动人,还必须细心观察、精心选择,捕捉故事中的细节、以语言、动作或特写镜头对细节画面进行展现,让观众通过细节透视到事物深层的本质。

4.讲究包装科学化和个性化,力求做到引人入胜。时下,不少地方有线电视台对自身新闻节目的包装不太重视,片名、片头与配乐缺乏个性化,有的模仿无线台新闻包装;有的随意挂牌,一档节目五六个栏目小片头;也有的对主持人形象和演播室设计不讲究;还有的无节制地在新闻节目中插播广告。笔者认为,包装是对频道形象的美化,它能使节目形象统一、和谐、增强美观。包装怎么创新?应该注重目标受众的市场调查,考虑地方经济与人文景观,从节目色调、节目节奏、节目标志、牌面用字、音乐配置直至背景图案、主持人服饰、语言形象等,设计与栏目定位、风格一致的包装,使有线电视新闻栏目包装逐步科学化、个性化、进而使节目给人以一种统一整齐、规范醒目而又富有地方特色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吴曼,曹潞.广播新闻业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孙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

新闻故事化范文篇10

关键词:有线电视新闻节目创新

求新创新是新闻的共性要求。当前有线电视新闻在各地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中属于“动手术”最大的范畴,纵向要与上下有线系统联网,横向要与本地无线电视台合并明确各自的频道分工、定位,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何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把突出个性特色的文章做大做好?结合我们伊通有线电视节目播出的实践,笔者认为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升华新闻节目的质量。

一、强化以观众为中心的传播意识,在宣传报道的内容和立意上力求创新。

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媒体逐步产业化,观众成为电视节目的消费者,而消费者又是决定广告商资金流向、判断节目质量的上帝。“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导最基本的要求,这是由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从这一点上说,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要求,尽量获取较高的收视率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有线电视新闻实行频道分工定位后,减少了行政干与,我们可以按照上级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特色、自己策划报道内容,可以从无休止的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中解脱出来;在宣传报道的立意上,在遵循坚持政治原则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按受众感兴趣、能引起受众共鸣的方式去立意。尽量营造“这一方水土”的荧屏氛围。一句话,可以从被动逐步转向主动,但在宣传内容上不能偏离党和政府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宣传中心,在报道中不能追奇逐异,忽视舆论导向。“由于电视是每日定时的播出,具有与人们生活同在的伴随状态,与人们在一种生命的互动中存在。”有线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在众多电视新闻节目的挑战与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必须有丰富的节目内容和信息容量。这就要求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调查研究,随时掌握、了解、研究受众需要什么,了解社会生活中涌现的新闻源。

二、不断研究观众的欣赏心理,在宣传报道的角度、时效和传播方式上寻求创新。

观众对有线电视新闻节目的欣赏要求是:在宣传报道的角度上要平视、不要高台教化。在报道的时效上要快捷:传播方式上要多样,在报道选材上要事关群众痛痒。有线电视新闻报道要以百姓为主体、让百姓唱主角,以平视的角度和目光,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尽力使题材“软化”,眼睛向下,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新闻事实,由于选择报道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一样。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对新闻快速感知、判断和及时表现的能力,以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现在有不少有线电视台加大了新闻直播的含量,并提出要逐步做到新闻直播日常化。新闻直播随时能把重大新闻事件的感染力和突发事件中“未知性”的魅力,其奥妙在于它能增强观众“亲眼目睹”的快感和亲眼探求“未知”的新奇感及满足感。新闻直播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既增强了新闻的时效,又是新闻传播方式创新的体现。

“电视具有把公众和个人融合起来的力量。”有线电视作为一种新的传输手段,在走进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将更先进,更快捷的传播方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普及,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增加了更加精彩的空间和更多的信息量。传播方式的创新、传播方式的表现形式说到底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要不违背电视新闻基本法则,在传播方式上应该倡导大胆尝试,勇于求新求异,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三、“电视新闻节目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内容的电视新闻形态”,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用新闻事实的细节震撼观众。

“电视新闻是电视台赖以生存的基石”有线电视新闻如何增强表现力,吸引受众的目光,做到精彩、好看?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着力在捕捉生动、感人的细节上下功夫。这是因为现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一天忙碌下来,许多人晚上看电视新闻的首选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接下来是当地省、市电视台和无线台的新闻,再下来是有线新闻节目,如果还是那么凝重、严肃,大多是会议消息或无情节性新闻,势必会不太感兴趣。这时,人民需要了解一些轻松、活泼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新闻事实。因此,有线电视新闻要树立“讲述老百姓故事”的报道理念,用生动、活泼的真实故事再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或者用故事介入新闻消息和新闻典型。加强有线新闻报道的故事性,首先要精心选择好典型,通过富有情节的典型人物和实践,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扩展新闻报道的内涵与外延,达到增加新闻可看性的目的;其次要讲究故事介入新闻报道的技巧与手法。报道人物和事件必须真实无误,不能像文艺作品那样有虚构情节。应力求通过跟踪报道直接反映故事;力求让报道中的人物或周围的知情者来述说故事报道中有故事不代表就能感动人,还必须细心观察、精心选择,捕捉故事中的细节、以语言、动作或特写镜头对细节画面进行展现,让观众通过细节透视到事物深层的本质。公务员之家

四、讲究包装科学化和个性化,力求做到引人入胜。

时下,不少地方有线电视台对自身新闻节目的包装不太重视,片名、片头与配乐缺乏个性化,有的模仿无线台新闻包装;有的随意挂牌,一档节目五六个栏目小片头;也有的对主持人形象和演播室设计不讲究;还有的无节制地在新闻节目中插播广告。笔者认为,包装是对频道形象的美化,它能使节目形象统一、和谐、增强美观。包装怎么创新?应该注重目标受众的市场调查,考虑地方经济与人文景观,从节目色调、节目节奏、节目标志、牌面用字、音乐配置直至背景图案、主持人服饰、语言形象等,设计与栏目定位、风格一致的包装,使有线电视新闻栏目包装逐步科学化、个性化、进而使节目给人以一种统一整齐、规范醒目而又富有地方特色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吴曼,曹潞.广播新闻业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孙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