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8:44:23

新闻报料

新闻报料范文篇1

新闻媒体获取新闻线索的传统渠道往往大同小异,独家新闻自然成了新闻媒体突破同质化竞争,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媒体记者的数量和力量毕竟有限,大部分精力用于自己所负责条口的报道,以确保在同质化竞争中不漏报新闻,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寻找和挖掘独家新闻。新闻报料人的出现正是适应了媒体对独家新闻的需求,新闻媒体可以在不增加人员配备的情况下,廉价获得独家新闻线索或半成品,提高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本世纪初以来,报料新闻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受众在新闻信息传受关系中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新闻线人产生的原因之一。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他们中很多人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或成品不是为了获得报酬,而是希望通过媒体自己的声音,促使所关心的问题得到广泛重视或解决。

二、新闻报料失实的原因分析

新闻报料人向媒体提供的信息包括新闻线索、新闻半成品或成品。有些地方的宣传管理部门为避免新闻失实,已明令禁止媒体直接采用报料人提供的文字稿。目前,报料人提供给新闻媒体的大多是新闻线索,或者是他们自己摄制的图像资料,需要媒体进一步加工成新闻成品。虽然大多数新闻报料人不直接向媒体提供新闻成品,但新闻报料失实仍屡屡发生。

新闻报料失实的原因归纳为两类:主动失实和被动失实。所谓主动失实,即新闻报料人出于主观故意向媒体提供虚假的新闻线索或半成品。主动失实的动机大致有下列两种:①新闻报料人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而估计歪曲事实。媒体为了获得独家新闻线索,不惜花费重金悬赏征集,这就给了少数人以可乘之机。一些报料子虚乌有,报道后造成了严重的失实。②新闻报料人企图借助媒体解决自己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有些新闻报料人所遭遇的一些问题通过正常的渠道暂时没法解决,因此想通过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进行干预。因此有人就通过夸大新闻事实以吸引媒体报道,还有人甚至虚构新闻线索吸引记者前来采访,最终向记者反映的情况却与当初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无关。

被动失实是指新闻报料人因缺乏基本的新闻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而造成的失实,这类失实并不是出于报料人的主观故意。在新闻报料人向媒体提供的大量新闻线索中,被采用的比例是相当低的,因为许多报料人所提供的线索根本不具有新闻价值,有些新闻线索是报料人道听途说来的,基本不可信。对于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报料人也可能被事件的表象所蒙蔽、或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发生偏差,向媒体提供失实的新闻线索。

尽管新闻报料失实的原因有以上两个方面,但新闻报料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新闻失实,因为新闻报料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或半成品必须经过媒体选择、加工和报道之后,才可能导致新闻失实。因此新闻媒体有必要对新闻报料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或半成品进行严格把关。

三、检定新闻报料真实性的方法

线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良莠不齐,因此新闻媒体首先要对报料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初步的过滤,以找出具有新闻价值、可能为真的线索,然后对这些线索进一步加以核实,如果核实为真,则最后加工成新闻作品加以报道。通过这样的程序,基本上可以避免新闻报料可能带来的新闻失实。媒体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对新闻线人的管理,从宏观上保障新闻报料的真实性。因此,检定新闻报料真实性的方法可以归纳为过滤、核实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

1.过滤

过滤的任务是要在报料人所提供的线索中,找出具有新闻价值、适合本媒体报道的新闻线索。不同新闻媒体的编辑方针和报道手法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对线索进行过滤的标准大同小异。对报料人提供的线索进行过滤的标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符合法律和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新闻报料人首先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任何通过违法手段获取线索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许多报料人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是为了获取报酬,但也必须出于善意,不得宣传损人利己、封建迷信等内容。新闻媒体对此类新闻线索要严格过滤,坚决摒弃。

(2)是否可能为真。这一步是根据报料人所提供的情况,对线索的真实性进行初步预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报料人是否亲眼所见?如果新闻事件是报料人亲眼目睹,则报料人提供的新闻线索为真的可能性较大;相反,如果新闻线索是报料人道听途说来的,则真实性程度可能较低。所以媒体在接到报料人报料电话时,有必要询问报料人是否亲眼看到所报料的新闻事件。②报料人是合格的观察者吗?报料人的身份有时也会影响对新闻线索真实性的判断。③报料人能否提供新闻事件的精确细节?如果新闻媒体与报料人有双向交流的机会,媒体应该在获取新闻事件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向报料人进一步了解事件的精确细节,通过对相关细节以及细节之间的逻辑推理,对线索的真实性进行判断。④是否有其他相同的消息来源?如果有多个报料人向媒体提供相同的新闻线索,则线索为真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线索由唯一的报料人提供,也不代表一定虚假,只是需要进一步验证。如果验证为真的化,可能因独家性更强而具有更高的新闻价值。

(3)是否具有时效性。新闻媒体对报料人所提供的线索进行过滤时,时效性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报料的新闻事件已经时过境迁,大都已不具新闻价值,则必须将这些线索过滤掉。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新闻报料人没有提供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信息,记者根据报料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到现场采访之后才发现,此事件已经是过去很久的旧闻,根本没有报道价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媒体在接受报料时,要主动询问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信息,而不能一味关注报料内容而忽略对新闻线索时效性的考察。(4)是否具有重要性。重要性标准要求新闻媒体过滤掉哪些格调低下、哗众取宠的新闻线索。新闻媒体应该选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线索加以报道。诸如“长两个头的牛”、“三只脚的鸡”之类的奇闻异事,没有多少新闻价值,有些还是人为编造的。媒体对此类奇闻应当非常谨慎,力避为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报道假新闻。

(5)匿名线索问题。有些新闻报料人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时,出于某种考虑而采用匿名的方式。新闻媒体无从知道报料人的真实身份,也无法追究报料人报料失实的责任。有些媒体对匿名线索未加甄别就加以报道,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新闻失实。

对于新闻媒体是否要采用匿名线索的问题,目前尚有争议。有一种意见认为,新闻媒体应拒绝一切匿名线索,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美国的《今日美国》报编辑方针备忘录中就声称“不接受身份不确定的消息来源”。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匿名线索也是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华盛顿邮报》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无法完成揭露水门事件的报道,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去甄别匿名线索的真伪,而不必因噎废食,拒绝所有的匿名线索。

2.核实

新闻媒体对报料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过滤之后,需要对初步选定的新闻线索进一步加以核实才能报道。由于新闻事件已经发生,新闻报料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往往难以核实。尽管如此,媒体记者应该尽量携同报料人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采访相关当事人,以取得第一手资料,而不能仅凭报料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报道。媒体报道过这样的案例,某报料人向某新闻媒体谎称某下岗女工拾到百万美金归还失主的事件,媒体记者去采访这位下岗女工时,报料人也在现场,记者的问题基本上由报料人代为回答,记者对此未加注意,报道若干天后,真相被揭穿,媒体有苦难言。因此对新闻线索的核实工作要非常细致,尽量采访到事件的当事人,并要切实地掌握当事人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深圳《晶报》自创刊之日起,就明确规定对于报料人提供的新闻线索,记者必须第一时间亲临现场访问核实,获取当事人及利益无关方等多方的证实。未到现场的报料新闻不能发稿,更不能用材料改写。①报料人提供的新闻线索只有在多方旁证之下,才能保证真实性。

如果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已经不存在,记者应尽量找到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如果当事人也无法找到,可以尽量寻找事件发生时的旁观人员进行采访,将采访所得与新闻报料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核对,以验证真实性。对于一些很难核实的新闻线索,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推断线索的真实性。记者可以随着对事件了解的逐步深入,根据相关的经验,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来判定新闻线索的真实性。

如果某条新闻线索只来自于新闻报料人一方,无法得到其他方面的印证,则对之报道应慎之又慎。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某些无法得到相关验证的独家性新闻线索,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然而恰恰是这些新闻线索,往往会带来严重的新闻失实,因此媒体应不报道未经任何验证的新闻。

3.制度保障

上文所述的过滤和核实环节,都是从微观上检验新闻报料的真实性,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等方式,从宏观上加强对报料真实性的保障。

新闻媒体要获得源源不断的报料新闻线索,有必要建立和健全新闻报料人网络,并加强对新闻报料人的组织管理。新闻媒体可以有意识地在一些容易出新闻或获得新闻线索的行业和部门建立联系人,让他们提供独家新闻线索。但新闻报料人网络的健全,并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新闻线索的真实性。新闻媒体有必要以现有的新闻报料人网络为基础,建立新闻报料人档案资料库,对每个线人报料的真实性进行跟踪分析,如有人屡次提供虚假线索,则将清除出线人队伍。这样既可以保护称职的新闻线人,又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虚假线索的干扰。

新闻媒体还应加强对骨干新闻报料人的定期培训。新闻线人通过相关培训,可以学习新闻专业知识,提高新闻素养,增强新闻敏感性,培养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有效地避免新闻报料的被动失实现象。

注释

①陈寅,黎勇:《媒体竞争时代我们如何堵截假新闻》[J],《新闻战线》,2007年第4期。

新闻报料范文篇2

新闻媒体获取新闻线索的传统渠道往往大同小异,独家新闻自然成了新闻媒体突破同质化竞争,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媒体记者的数量和力量毕竟有限,大部分精力用于自己所负责条口的报道,以确保在同质化竞争中不漏报新闻,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寻找和挖掘独家新闻。新闻报料人的出现正是适应了媒体对独家新闻的需求,新闻媒体可以在不增加人员配备的情况下,廉价获得独家新闻线索或半成品,提高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本世纪初以来,报料新闻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受众在新闻信息传受关系中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新闻线人产生的原因之一。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他们中很多人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或成品不是为了获得报酬,而是希望通过媒体自己的声音,促使所关心的问题得到广泛重视或解决。

二、新闻报料失实的原因分析

新闻报料人向媒体提供的信息包括新闻线索、新闻半成品或成品。有些地方的宣传管理部门为避免新闻失实,已明令禁止媒体直接采用报料人提供的文字稿。目前,报料人提供给新闻媒体的大多是新闻线索,或者是他们自己摄制的图像资料,需要媒体进一步加工成新闻成品。虽然大多数新闻报料人不直接向媒体提供新闻成品,但新闻报料失实仍屡屡发生。

新闻报料失实的原因归纳为两类:主动失实和被动失实。所谓主动失实,即新闻报料人出于主观故意向媒体提供虚假的新闻线索或半成品。主动失实的动机大致有下列两种:①新闻报料人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而估计歪曲事实。媒体为了获得独家新闻线索,不惜花费重金悬赏征集,这就给了少数人以可乘之机。一些报料子虚乌有,报道后造成了严重的失实。②新闻报料人企图借助媒体解决自己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有些新闻报料人所遭遇的一些问题通过正常的渠道暂时没法解决,因此想通过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进行干预。因此有人就通过夸大新闻事实以吸引媒体报道,还有人甚至虚构新闻线索吸引记者前来采访,最终向记者反映的情况却与当初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无关。

被动失实是指新闻报料人因缺乏基本的新闻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而造成的失实,这类失实并不是出于报料人的主观故意。在新闻报料人向媒体提供的大量新闻线索中,被采用的比例是相当低的,因为许多报料人所提供的线索根本不具有新闻价值,有些新闻线索是报料人道听途说来的,基本不可信。对于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报料人也可能被事件的表象所蒙蔽、或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发生偏差,向媒体提供失实的新闻线索。

尽管新闻报料失实的原因有以上两个方面,但新闻报料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新闻失实,因为新闻报料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或半成品必须经过媒体选择、加工和报道之后,才可能导致新闻失实。因此新闻媒体有必要对新闻报料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或半成品进行严格把关。

三、检定新闻报料真实性的方法

线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良莠不齐,因此新闻媒体首先要对报料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初步的过滤,以找出具有新闻价值、可能为真的线索,然后对这些线索进一步加以核实,如果核实为真,则最后加工成新闻作品加以报道。通过这样的程序,基本上可以避免新闻报料可能带来的新闻失实。媒体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对新闻线人的管理,从宏观上保障新闻报料的真实性。因此,检定新闻报料真实性的方法可以归纳为过滤、核实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

1.过滤

过滤的任务是要在报料人所提供的线索中,找出具有新闻价值、适合本媒体报道的新闻线索。不同新闻媒体的编辑方针和报道手法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对线索进行过滤的标准大同小异。对报料人提供的线索进行过滤的标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符合法律和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新闻报料人首先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任何通过违法手段获取线索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许多报料人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是为了获取报酬,但也必须出于善意,不得宣传损人利己、封建迷信等内容。新闻媒体对此类新闻线索要严格过滤,坚决摒弃。

(2)是否可能为真。这一步是根据报料人所提供的情况,对线索的真实性进行初步预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报料人是否亲眼所见?如果新闻事件是报料人亲眼目睹,则报料人提供的新闻线索为真的可能性较大;相反,如果新闻线索是报料人道听途说来的,则真实性程度可能较低。所以媒体在接到报料人报料电话时,有必要询问报料人是否亲眼看到所报料的新闻事件。②报料人是合格的观察者吗?报料人的身份有时也会影响对新闻线索真实性的判断。③报料人能否提供新闻事件的精确细节?如果新闻媒体与报料人有双向交流的机会,媒体应该在获取新闻事件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向报料人进一步了解事件的精确细节,通过对相关细节以及细节之间的逻辑推理,对线索的真实性进行判断。④是否有其他相同的消息来源?如果有多个报料人向媒体提供相同的新闻线索,则线索为真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线索由唯一的报料人提供,也不代表一定虚假,只是需要进一步验证。如果验证为真的化,可能因独家性更强而具有更高的新闻价值。

(3)是否具有时效性。新闻媒体对报料人所提供的线索进行过滤时,时效性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报料的新闻事件已经时过境迁,大都已不具新闻价值,则必须将这些线索过滤掉。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新闻报料人没有提供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信息,记者根据报料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到现场采访之后才发现,此事件已经是过去很久的旧闻,根本没有报道价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媒体在接受报料时,要主动询问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信息,而不能一味关注报料内容而忽略对新闻线索时效性的考察。

(4)是否具有重要性。重要性标准要求新闻媒体过滤掉哪些格调低下、哗众取宠的新闻线索。新闻媒体应该选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线索加以报道。诸如“长两个头的牛”、“三只脚的鸡”之类的奇闻异事,没有多少新闻价值,有些还是人为编造的。媒体对此类奇闻应当非常谨慎,力避为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报道假新闻。

(5)匿名线索问题。有些新闻报料人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时,出于某种考虑而采用匿名的方式。新闻媒体无从知道报料人的真实身份,也无法追究报料人报料失实的责任。有些媒体对匿名线索未加甄别就加以报道,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新闻失实。

对于新闻媒体是否要采用匿名线索的问题,目前尚有争议。有一种意见认为,新闻媒体应拒绝一切匿名线索,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美国的《今日美国》报编辑方针备忘录中就声称“不接受身份不确定的消息来源”。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匿名线索也是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华盛顿邮报》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无法完成揭露水门事件的报道,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去甄别匿名线索的真伪,而不必因噎废食,拒绝所有的匿名线索。

2.核实

新闻媒体对报料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过滤之后,需要对初步选定的新闻线索进一步加以核实才能报道。由于新闻事件已经发生,新闻报料人所提供的新闻线索往往难以核实。尽管如此,媒体记者应该尽量携同报料人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采访相关当事人,以取得第一手资料,而不能仅凭报料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报道。媒体报道过这样的案例,某报料人向某新闻媒体谎称某下岗女工拾到百万美金归还失主的事件,媒体记者去采访这位下岗女工时,报料人也在现场,记者的问题基本上由报料人代为回答,记者对此未加注意,报道若干天后,真相被揭穿,媒体有苦难言。因此对新闻线索的核实工作要非常细致,尽量采访到事件的当事人,并要切实地掌握当事人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深圳《晶报》自创刊之日起,就明确规定对于报料人提供的新闻线索,记者必须第一时间亲临现场访问核实,获取当事人及利益无关方等多方的证实。未到现场的报料新闻不能发稿,更不能用材料改写。①报料人提供的新闻线索只有在多方旁证之下,才能保证真实性。

如果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已经不存在,记者应尽量找到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如果当事人也无法找到,可以尽量寻找事件发生时的旁观人员进行采访,将采访所得与新闻报料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核对,以验证真实性。对于一些很难核实的新闻线索,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推断线索的真实性。记者可以随着对事件了解的逐步深入,根据相关的经验,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来判定新闻线索的真实性。

如果某条新闻线索只来自于新闻报料人一方,无法得到其他方面的印证,则对之报道应慎之又慎。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某些无法得到相关验证的独家性新闻线索,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然而恰恰是这些新闻线索,往往会带来严重的新闻失实,因此媒体应不报道未经任何验证的新闻。

3.制度保障

上文所述的过滤和核实环节,都是从微观上检验新闻报料的真实性,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等方式,从宏观上加强对报料真实性的保障。

新闻媒体要获得源源不断的报料新闻线索,有必要建立和健全新闻报料人网络,并加强对新闻报料人的组织管理。新闻媒体可以有意识地在一些容易出新闻或获得新闻线索的行业和部门建立联系人,让他们提供独家新闻线索。但新闻报料人网络的健全,并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新闻线索的真实性。新闻媒体有必要以现有的新闻报料人网络为基础,建立新闻报料人档案资料库,对每个线人报料的真实性进行跟踪分析,如有人屡次提供虚假线索,则将清除出线人队伍。这样既可以保护称职的新闻线人,又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虚假线索的干扰。

新闻媒体还应加强对骨干新闻报料人的定期培训。新闻线人通过相关培训,可以学习新闻专业知识,提高新闻素养,增强新闻敏感性,培养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有效地避免新闻报料的被动失实现象。

注释

①陈寅,黎勇:《媒体竞争时代我们如何堵截假新闻》[J],《新闻战线》,2007年第4期。

新闻报料范文篇3

一、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线人

(一)新闻线人产生的原因

新闻线人是指不隶属于任何新闻媒体而主动向该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或新闻素材的人。

国外新闻线人已不是新鲜事,我国关于新闻线人的论述也有一定的基础。新闻线人也称“新闻报料人”,产生的原因诸多。首先,民主政治进程中,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由懵懂状态变为苏醒状态,公民与媒体的互动成为其表现形式之一,新闻线人通过向媒体报料以实施其监督权促使问题解决。其次,我国新闻媒体的“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属性,使其转向市场化之路,脱离了传统的依赖国家政治政策和财政拨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市场化进程加快,媒介间竞争日益激烈,独家新闻成为新闻媒体生存制胜的重要因素,加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传媒市场呼唤新闻线人。最后,公民欲通过新闻报料构建自身以及周围人群的文化认同,使生存的环境和所希望的环境达到协调。综上所述,以提供新闻线索、协助媒体采写新闻的新闻线人出现,也是应时之需。

(二)新闻线人对新闻工作的利弊

媒体方面,新闻线人使新闻来源更加广泛,且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形成互动局面,易于建立亲民形象。另一方面,媒体将发现新闻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丰富的新闻来源更能促进新闻事件的真相不断被挖掘出来。这样自然就提高了媒体的新闻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从而在媒体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闻线人方面,或获得了相应地报酬,或促进其报料的社会问题快速解决,在更深一层次上,他们欣喜于获得的话语权,同时受到鼓励继续报料,达到自身的社会认同。

广大群众方面,激发了公民报料的热情,公民更希望借助媒体解决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状况,公民与媒介的互动性也逐渐增强。

新闻线人的弊端也不容忽视,新闻线人毕竟不如媒体从业者专业,他们新闻敏感度不高,导致新闻质量不高,不能使受众得到思想上的提升。同时,有些新闻线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或故意歪曲事实以解决自身问题而报假料,记者将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考察新闻真实性上。

(三)新闻线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我国,新闻线人的保护不力现状很普遍,很多媒体不注意保护新闻线人的资料,导致新闻线人被打击报复,他们的合法权益尚无法律明文规定。诚然,有些新闻线人本身法律知识比较淡薄,报料时没有深思其是否违反法律条款,被报料者很可能将其告上法庭。新闻线人作为公民的一部分,法律意识也有待增强。

将新闻线人制度化、规范化是有必要的,但是这种规范化制度化需要国家立法保护,可谓任重而道远。2010年8月,举办的保护记者权益与线人权益的研讨会,以线人的保护问题为研讨焦点,学者们对新闻伦理、国家法律如何保护新闻线人提出了全面思考。童兵介绍,对记者保护线人的权利,法律没有作出规定,但在职业道德上,新闻界几乎都认可记者不应出卖线人的原则。学者们认为,保护线人,不只是为让新闻界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信息支持,更重要的是,线人是公民的一部分,保护线人,就是保护公民监督权与表达自由。

二、新媒体时代的公民记者

(一)公民记者的产生

公民记者,是指借由个人信息采集工具或通讯工具,通过一定的传播平台向公众自己在特定时空内所掌握到的新闻事实的非职业新闻传播者。

公民民主意识觉醒,有强烈的愿望去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实施舆论监督。这种强烈的愿望是基于传统的传播渠道受阻而形成的。有文章指出,公民的权利意识的觉醒和维护个人利益的要求,促进了公民参与的发展,此时的公民参与不仅意味着承认和保障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同时还表现为公民参与是用来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的手段,使之成为服务于社会大众的驯服工具。

传统媒体也希望公民参与传播。一方面,他们向公民发出邀请,借助网络媒体解决一些传统媒体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公民参与更能增进传统媒体与公民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该媒体的长远发展。

科技的日新月异,电脑、3G手机、相机等科技产品渐渐为普通家庭所有,为公民传播新闻提供技术支持,公民可以随时记录下身边的新闻,也方便在网上观看其他人传播的新闻。网络上的论坛、博客、播客提供给公民传播新闻事件或新闻线索的平台。

(二)新闻线人与公民记者的区别

新闻线人与公民记者的区别在于——从报料的目的来看,新闻线人报料的动机很多时候是为获得报酬,而公民记者关注的不在于报酬而在于追求话语权;从报料的内容来看,新闻线人以提供片段化的新闻线索为主,且主要关注的是民生新闻,而公民记者则更多的是报道新闻且内容多样;从报料的区域来看,新闻线人关注的本地的新闻,而公民记者关注的范围更加广泛,去地域性明显;从报料的内容深度上看,新闻线人主要是该线人一家之言,而网络集结了广大网民的集体智慧;从报料的平台来看,新闻线人主要通过传统媒体这个平台报料,而公民记者主要是通过网络论坛、博客、播客等借助网络这个“第四媒体”来传达民意。

(三)公民记者对新闻工作的利弊

任何事物都是双面的,有其利,必有其弊,公民记者这个“新生儿”也不例外。就其给新闻工作带来的益处来说,首先是公民记者将新闻报道的内容扩大到以往任何时候都不曾有过的地步;其次,公民记者形成的网络极大的群集优势也是传统媒体无法媲美的;再次,公民记者们报道的新闻积聚着广大网民们不同的思想观点,有利于传统媒体加深对该事件的深度报道与调查,更接近事实真相;最后,网络论坛博客、播客上的公民记者议程容易形成网络议程,在网上形成议程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后,可以促进该事情的解决。

其弊端表现在,身处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泛滥严重,公民记者关注社会各个领域,众多的事件使得传统新闻媒体工作量工加大;公民记者逐渐增多,新闻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其报料的内容的真实性难以把关,报道出的新闻令人堪忧,长此以往,网络上的新闻真实性问题突出,很容易失去观众;网上存在不理性公民记者的声音,易形成“网络暴力”,伤害媒体和大众。

三、新闻线人的转变

(一)公民记者的不断发展

公民记者迅速崛起,他们所具备的优越性将推动其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网民数在不断地增加,也为公民记者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广大公民集体智慧将逐渐显现,形成强大的网络生力军,公民记者的网络监督,促进媒体工作从多元化角度开发新闻背后的新闻。这种由公民记者引领的广泛的舆论力量,维护了公民的话语权,实现了人们的利益诉求,是民主开放社会的见证,最终影响并推动我国民主政治进程不断完善。

新闻报料范文篇4

1.雏形阶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此时民生新闻的某些构成要素开始在新闻传播中萌芽。20世纪90年代初,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就是民生新闻的萌芽状态,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等。1995年诞生的都市报,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为“市民生活报”,“全方位报道各市民阶层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其“市民新闻”与后来的“民生新闻”在题材选择与价值取向上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叫《第七日》),都带有了一些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民生新闻的一些特点。

2.民生新闻真正生成的标志是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

《南京零距离》之所被新闻界和理论家们公认为是民生新闻的真正开始,就在于这个节目不但发扬光大了都市报、晚报的民生报道,而且将“实用资讯、生活投诉和社会新闻”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民生新闻的典型范例,进而产生了普遍的“示范”效应,一时间,各电视台争相开办起类似的民生新闻栏目,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重庆台的《天天630》、福建台的《现场》和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曾明确指出:“在我们的节目中,既有社会新闻,也有舆论监督,还有生活资讯,甚至时政新闻,反映的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状态下的衣食住行,以致于用任何一种传统新闻分类概念来概括都是片面和不合适的……我们需要新概念来概括并确认《南京零距离》这类已大量出现在我们新闻实践中的节目样态的内涵与价值”。他认为,对《南京零距离》及其同类节目“用旧有的诸如‘社会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来概括已严重辞不达意。也许更适合使用的是‘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因为,这一概念不仅字面上比较切题,而且内容上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这类新闻的平民视角以及民主的价值取向这样一些本质性的内涵。”从这时起,民生新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

民生新闻走红电视传媒的同时,党报也增多报道民生新闻的版面以加强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民生新闻成了电视、报纸诸多媒体竞争的利器。

3.民生新闻快速成长阶段则始于网络媒体的加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这个容纳了最多受众的新势力媒体加入到关注民生新闻报道的媒体行列中来,它的参与对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和媒体间的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加入使民生新闻报道手段更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受众更广泛,使民生新闻的辐射面走出了一事一地,一则重大的民生新闻瞬间就可能引起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网络媒体的出现也标志着民生新闻报道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二、多媒体互动使民生新闻报道产生了难以意料的影响广度与深度

现在应该说是报纸、电视、网络同时并存的“战国时代”,从民生新闻传播的现状看,这个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与同盟者的关系,他们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彼此融合将民生新闻事件的影响力扩展到一个让人难以意料的广度与深度,新旧媒体的联合掀起了一个民生新闻的风暴。

2007年5月到6月间,震动全国惊动中央的黑砖窑事件;2007年10月至12月,引起世界关注的华南虎事件;2007年3月到7月,在全国引发普通百姓和专家广泛讨论的厦门PX事件……都是多媒体交互式报道的重要案例。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单个媒体揭开事件后,本地的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开始介入,让事件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这其中网络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由于网络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又将事件迅速传至各地,直接引发了传统媒体——全国各大报纸、电视台的跟进报道,发出大量的追踪报道。其后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介入。

2007年6月,《深圳特区报》的一篇《被车撞倒还遭暴打六旬老人身心俱伤》的报道,拉开钱军打人事件的大幕,接着深圳各电视台、报纸和网站紧紧跟上,形成多媒体互动推进的第一波;随后全国各门户网站、国内各报社、电视台紧紧跟上,形成全国多媒体跟踪报道钱军打人事件的第二波。这是一起多媒体交互式民生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

下面笔者以自己编辑处理过的深圳钱军事件个案为例,说明多媒体互动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度。

1.《深圳特区报》揭开了钱军事件的一角

2007年6月的一天,《深圳特区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石义胜接到一位陌生女士的电话,称2007年4月,家中的老人上街散步时,遭一车主狂殴,双方办了协议解决方案后,车主却拒不负责且失去踪迹。职业正义感让石义胜决定关注此事件。他见到报料人欧阳女士后,被欧阳女士提供的录相资料震惊:一个60多岁的退休老校长,在女儿居住的小区附近散步,突然被后退中的车撞倒,车主不道歉不说,所而殴打他16分钟之久,还不断出言侮辱他“想偷车”,其间有围观路人出来劝阻,却被打人者威胁“谁劝就打谁。”6月12日,《深圳特区报》以《被车撞倒还遭暴打六旬老人身心俱伤》为题披露了这一事件。

2.网络扩大了钱军事件的影响力

如果说报纸的连续报道揭开了钱军的丑恶行径,让一批读者获悉了事件,那么网络的介入,或者说传统媒体对互联网的运用,使得钱军事件迅速进入无数受众的视线。

2007年6月15日,网站上出现了“钱军行凶”的视频,这一帖子发出后获得了强烈反响,当天,深圳新闻网上此视频的点击率超过4万余次,而在该网站聊天社区内,有关钱军打人的帖子和回帖当天也超过10000篇。网友们几乎都表达了同一个态度——“愤怒”。一位网友在帖子中这样写道:“我是在愤怒和悲凉中看完这16分钟的视频录像的。钱军,一个年轻人,竟然可以当众殴打一个可以做他父亲的老人,还逼着老人下跪,我在电脑前几乎听见那一连串的耳光声。他是那样的张狂,他的良心何在?他的人性何在?此时,谴责是人们发出唯一的声音,惩罚是此刻最应该做的事情”。

3.多媒体互动加速了事件的最终解决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钱军打人事件的进展,深圳新闻网专门开辟了论坛,几天时间内,上网友参与了讨论,不少市民在网上声援被打老人,要求“严惩凶手”、“一定要治一治这样的牛人”。网络民意的汹涌,百度、新浪等门户网站也纷纷关注事态进展,而网络快速、多向、无地域限制的传播,让这一事件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湖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等媒体纷纷跟进追踪报道。在全国乃至海外强大舆论的冲击下,钱军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钱军行凶打老人事件的曝光,到钱军在老家被捕,直至钱军被判入狱两年,多媒体在这场新闻事件中的滚动报道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展现在世人的眼前。电视利用其画面、声音上的优势,给观众带来了身临现场的冲击力;网络以图象和文字的快速传播,网站与网民,网民与网民的密切互动,随时更新,随时查看的海量信息形成强大的舆情;报纸以对此事件多角度的深入报道,以对此新闻的深度分析引导舆论;从2007年6月12日起到12中旬,近半年时间里,《深圳特区报》共发表了有关钱军打人事件的新闻追踪报道及评论近60余篇。这三种媒体相互融合交互式立体报道加速了新闻事件的最终解决。

三、多媒体互动推动了传统媒体民生新闻报道的变革

可以说,多媒体间这样交互式的立体报道是媒体在报道方式上的更新。

首先,传统媒体获取民生新闻的线索来源渠道更丰富。

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线索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读者报料;二,市民投诉;三,记者深入百姓生活,获得的民生新闻;四,从党政部门获得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线索。而出现网络后,传统媒体又多了条获得新闻线索的途径,很多记者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阅本地的网络论坛,以获得民生新闻线索。《深圳特区报》社会新闻部记者就在网络聊天室内获悉了网络“中奖骗局”新闻线索,然后在网上展开了调查,获悉了受骗网民的上当的经过,发表了《轻信网络中奖被骗1万余元》的新闻报道及《腾讯公司提醒用户谨防骗局》的后续报道。

随着网络在民众生活中充当的角色越来越多,网络也成为民生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网络聊天室、论坛及博客等都是记者发现民生新闻线索的好地方。

其次,为应对网络媒体的“快”(传播速度快)、“广”(幅射面广),传统媒体在对民生新闻的报道中,也开始进行多角度深度报道,并加大了言论的力量。

在网络媒体还未形成气候时,传统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多是事件性报道,基本为“面”性报道,缺少多角度、纵深挖掘式的报道。因此很多民生新闻流于肤浅、庸俗。网络加入到民生新闻报道的队伍后,传统媒体若仍流于事件表面,则难于与网络竞争。于是传统媒体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努力为大众揭开事件的真相,并利用自身与政府关系的优势,及时传递政府对事件的决心与措施,为百姓与政府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承担起了解惑释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服务大局、弘扬正气的责任。同时,在对华南虎事件、厦门PX事件及深圳钱军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媒体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影响事件发展解决的“杂音”。而传统媒体作为主要媒体却通过各种形式的言论,来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营造了和谐社会的良好舆论环境。

再次,传统媒体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开始注重主动运用网络的势力。

相比广播电视媒体、报纸等,网络在对民生新闻的传播中,显现出了一个最大的特点:网民对新闻的参与和加工。受众通过网络成为新闻发现、制作、传播的重要一环。如在对深圳钱军打人事件的报道中,就有不少网民加入到报道中来,他们在网上不断发帖,使报道变得更详尽、更全面、更及时,直接推动了新闻报道的进展。

报纸和广播电视媒体收集反映的,终究只是一时一地的、有限量的民意、民声和回应答复,对瞬息万变的新闻发展缺乏实时追踪。传统媒体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为了增强竞争力,同时加大新闻报道影响力度,不少报社和广播电视台开始开设自己的网站,传统媒体通过这些网络载体,随时随地对民生新闻进行低成本的无限量实时跟踪,同时收集汇聚最广泛、最真实、最代表“民众利益”的民众声音,并使之与政府、社会管理方、非利益相关方等多方面进行意见交流及对话,形成了一个民生新闻报道的大合唱,一起实现维护

“民众利益”的可能途径。

四、多媒体互动下的民生新闻报道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规避新闻暴力。

多媒体联合介入干预民生事件,强大的舆论很容易加强舆论的强势权利地位,尤其是网民的参与,在满足公民知情权,表现百姓现实生活的前提下,很容易非法强行闯入社会个体的私人空间,公开个人隐私。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在贴近群众,真实再现百姓生活的旗帜下,很容易将普通百姓的隐密之处曝光于大众面前,将社会个体的行为视为社会整体行为,将媒体变成了逸闻趣事的集散地和批发地,由此降低了媒体的品牌和形象地位,也不利于人们对周围环境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对钱军打人事件的报道中,也出现过类似问题:钱军打人事件曝光后,钱军所在单位、家庭住址、手机号码、家庭电话、身份证号码,甚至其妻的姓名、工作单位、手机号码和女儿就读的学校班级都在网上被一一披露出来。结果出现了钱军10多岁的孩子在学校门口被人扔东西打的事情。

2.不能形成越权干预的惯性,防止媒体的角色错位

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中,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在此类新闻中,记者所充当的角色是比较模糊的。越权干预司法、立法、执法,或以保护弱势群体的面目出现,或以政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自居,这是非正常的一种表现。

因此,无论是多媒体时代的电视、网络、报纸交互式的立体报道,还是在视角、立场、意识上的民生新闻,都是中国媒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新闻报料范文篇5

一、假新闻的社会危害及其产生根源

假新闻是指与事实不符的新闻,包括现象不符和本质不符,也即基本事实不符和评价、议论不符。假新闻通过媒体传播,使受众获得错误资讯,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

下面,我们先看几个典型的假新闻案例

2006年7月,“五胞胎”、“手机煮鸡蛋”等虚假新闻事件经由网络等媒体广为传播,为大众所称奇,最后被揭穿是假新闻后又予以辟谣。

据2010年1月12日,新华网《新华视点》刊登《“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为何状告网站?》一文:2009年8月份以来,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已被全国十多家网站转载。后经新蔡县纪委调查,没有发现曹鑫个人有经济问题,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此后,曹鑫以网帖内容严重失实、网站拒绝删帖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为由,将发帖人及拒绝删帖的2个网站告上法庭。该文提出一个严肃而紧迫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网站应该怎样对帖子内容的真实性把关?一旦帖子失实,责任应该由谁承担?两家网站承认帖子是从其他网站转载的,而自己没有再作核实,并说要求网站对每一条内容都进行核实,目前不可能做到。

这类案例提醒我们假新闻扩散的一种新动向,即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成为传播假新闻的一大渠道和受灾区。

假新闻带来的社会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假新闻对受众的“蒙骗性”通常而言,读者对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拥有极大的信心,假新闻一旦出笼到未被戳穿之前,往往不会怀疑(往往也无从怀疑),这就造成受众“群体受害”,形成受众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假新闻因技术的优越更容易以讹传讹,从而加深对受众和现实社会的危害。

2、假新闻对社会舆论导向的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干扰和破坏。一假新闻会影响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一贯性,使正确的舆论导向受到削弱和破坏。

3、假新闻对新闻报道生命力的戕害性。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而假新闻除了对受众造成“不明真相”的损害外,更对新闻必须真实、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带来极大冲击,从而导致公众对新闻传播公信力的怀疑,而这种怀疑势必造成新闻传播的无效。以假新闻“纸包子”为例,当这则假新闻最初面世时,一贯关注食品安全的广大读者对报道中宣称的包子造假一事极为愤怒,但随着事件的深入调查,读者得知这一新闻报道本身才是一个虚假事件后,一下子从最初感谢媒体监督食品安全、感谢媒体拥有社会责任感转而对媒体公信力产生质疑。像这类社会影响很大的媒体制造假新闻事件,对媒体形象的打击应当说是致命的。

4、假新闻对历史的不负责。假新闻不仅对当下社会也会对历史产生危害。2005年,北京有媒体报道称,一位读者在女儿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奉中发现了一篇名为《钱被风刮跑以后》的课文,是一篇“著名”的假新闻。这篇假新闻讲述长春一个农民老大爷被自行车撞倒后,手中的钱被风吹散,于是路人纷纷“抢”钱交还老人,老人拿到钱后发现竞多出一张5元钞票,原来有人错把自己的钱也一块儿送给了老人。值得人们思索的是,对这样的假新闻,人们的认识竟会截然不同:一名小学老师认为,故事仅仅是载体,该“假新闻”不至于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倪宁教授认为,在义务教育课本里出现假新闻不妥,“孩子长大后,如果发现小时候用以教育自己的所谓先进事迹是假的,那么对于他们的价值观会有直接的不良影响。”选编该课文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辩称,选择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因文章出自权威媒体,一般不会有人去质疑其真实性。这篇假新闻造成的思想混乱已显而易见。这一事件提醒人们,防止假新闻要从长远计,应对当代和历史负责,不让假新闻溜进历史,扰乱历史。

笔者认为,假新闻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一是追名逐利恶意造假。一些个人(包括媒体从业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或团体以通过媒体实现其追名逐利之目的,没有新闻就炮制新闻;或夸大其词,在客观事实上“添油加醋”,以凸显其“新闻性”,以求稿件见诸于媒体或上重要版面。二是新闻真实性原则意识缺失造成的防范不足所致。比如,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媒体为求稿件和节目的轰动效应,一心追求所谓的新和奇,或追求所谓的独家报道,而淡化新闻真实性原则,疏于把关,造成假新闻顺利刊载。三是媒体的管理出现“不适应”和漏洞所造成。比如,由于网络媒体在技术层面显现出信息来源的“无根性”以及“自由人”群起的特殊性等特点,媒体对此出现管理滞后、缺失等“不适应”症状,使假新闻出现的渠道和可能性大为增加,同时也给假新闻的防范增添了很大的难度。

二、网络时代防止假新闻的意义

笔者认为,当前防止假新闻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信息社会中人们迅速增长的新闻(包括所需信息)需求,尽一切可能保证受众有一条获取新闻的通畅而安全(没有假新闻蒙骗)的路径。

2、维护人们享有真实、可信赖新闻的权益。受众在获取“新闻产品”时不受“假冒伪劣”之害,如果一旦遭受其害,有实现权益维护的渠道,比如得到物质和精神赔偿。

3、维护新闻报道的生命力,维护媒体公信力,维护党的新闻事业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4、净化、优化新闻传播环境。从新闻制作、传播所涉及到的媒体和受众的诸多方面做起,识别假新闻(新闻制作过程中),消除假新闻(新闻传播前),“消毒”假新闻(假新闻一旦出笼后),与时俱进地创造良好的舆论空间和传播环境。同时应当明白,防止假新闻,既是全社会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一个出假率高的媒体,将会失去公信力,遭到社会唾弃。

三、网络时代防止假新闻的路径

1强化主流媒体在太众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

事实证明,党报、党刊、党网等主流媒体的假新闻明显少于非主流媒体。一旦出现假新闻,受众一般会首先从党报、党刊、党网上寻找正确答案。所以,主流媒体的真实性和可靠度越高。非主流媒体的假新闻毒害就越低,甚至完全失去市场。这是从新闻主渠道作用这一源头来防止假新闻。

还应该看到,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除了发挥对舆论的主导作用外,还体现在对新闻传播的引导作用上。对传统媒体的引导作用已经无需赘言,但对于网络传播,则可以通过“标杆”作用来引导,比如提倡网络新闻、博客、聊天、论坛、发帖等都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来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净化网络信息传播环境。

2建立健全把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把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必须不断调整充实,提高针对性,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无疆界”特征、散播传递方式的特征及网络的“匿名效应”等,都在减弱甚至摧毁传统意义上“把关人”的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假新闻的把关就应当不断创新,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3纯洁新闻队伍,强化专业人员的自律和媒体管理

新闻专业队伍的防假重要性大于其它社会人员。纯洁新闻队伍,包括建立从业者准入制度,保证具有高素质的人员方能从事新闻工作;加强新闻专业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长期‘工作。专业人员的自律,包括忠实执行杜绝假新闻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受恶意制假者的名利引诱;自己不制作假新闻或参与他人制假等。新闻出版总署1997年了《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2001年出台了《关于对出版物使用互联网信息加强管理的通知》,都对虚假新闻提出了防止和处罚的措施。这些是从法规层面对新闻的制作源头和传播过程来防止假新闻。对媒体的管理,重点是对专业人员的管理,使团体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违法必究。

笔者认为,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但如果网站放弃必要的核实和把关义务,则很容易发生侵权行为。因此,完善互联网管理机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而不是只有原则而缺乏实际有效措施的网络内容失实责任追究制度,刻不容缓。

4强化防假的社会群体意识,培植全民防假社会“土壤”

当前应当密切关注的一个新情况是,假新闻有所增加并较难监管的现象与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有直接关系。目前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猛,据2009年7月16日的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我国网民已经达到3.38亿,手机上网人数达到1.55亿。从传播平台来看,在传统媒体之外,又增加了网络媒体(门户网站,社交网站、手机报、近期开通的3G手机等),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从新闻传播者来看,部分媒体除了采编队伍外,还培育了编外“报料者”队伍。此外,还有民间“DV”拍摄者、QQ空间和“BLOG”等,他们都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有专家称,互联网开创了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的时代。

这种现象和趋势,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防止假新闻不是媒体一己之事,而是全社会人人有责。提出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防止假新闻,就不仅有了理论支持,也有了现实的落脚点,提出树立防止假新闻的社会群体意识,培植全民防假社会“土壤”(有文章称此为培育“全民把关人”)就势在必行。全民防止假新闻,对每个个体而言具有两重任务:第一,把自己管好,个人不制造和传递虚假或可疑的信息;第二,发现虚假或可疑信息,及时举报。鼓励主动验证和辟谣。

新闻报料范文篇6

传媒产品创新的首要任务是考察传媒产品的总体环境,发现制约发展的问题和障碍。纵观《信息时报》面临的市场危机,其不利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报业自身的内部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

1.瞄准内部

(1)定位趋同

《信息时报》从2001年的“民生大报”过渡为2005年的“城市大报”。2006年3月21日,再次调整,力求报道城市中“新财富人群、新生活人群、新思维人群、新权力人群”,成为一份代表“城市新势力”的报纸,一份与广州日报领跑华南报业市场的主流报纸。

从表面上看,定位宣传口号与联通“UP新势力”殊途同归,这让人回味联通品牌强大渗透力的同时,无疑暴露出《信息时报》缺乏差异化竞争意识的纰漏。

从内涵上看,母报《广州日报》在市场竞争中借鉴了都市报革新的经验,实现了与都市报的成功“对接”,实质上已属于综合性都市类报纸。《信息时报》在定位上强调“永远掌握着变化中的城市主流”,与母报《广州日报》“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培育主流大报的鲜明特色”大同小异,导致资产增值乏力,降低行业整体利润率。

同城其他平面媒体《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虽定位各有侧重,但无一例外全部瞄准于覆盖读者面较广、广告投放量较大的综合性市民报这一市场空间,发行、广告区域大部分重叠,陷入无序竞争的局面。早期迅速占领市场的《南方都市报》已经达到一定的覆盖密度,《信息时报》、《新快报》等子报分割市场,门槛不断筑高导致利润“摊薄”,单纯的同质化竞争必然导致盈利趋于饱和和微利。2006年3月《信息时报》改版后,报道重心逐渐由原有的社会新闻向财经时政新闻转移,然而因自身新闻来源和报道手段滞后,难以提供有深度、有前瞻性、有指导性的新闻报道,发展陷入停滞。

(2)内容重复

在功能定位趋同的前提下,各子报的格调和内容也陷入重复,缺少独家新闻和独家言论,缺失版面特色,缺乏冲击力和原创性。由于近年来媒体间对有限新闻资源的争夺加剧,对新闻报料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职业新闻报料人”的出现,增加了突发新闻的重复率。各报在采写重大事件新闻报道时,主要以新闻通稿及网上下载新闻为新闻来源,在编辑过程中只能靠筛选修改内容各显神通。如在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信息时报》与其他都市类报刊除采用的标题和篇幅略有不同,在报道角度、新闻内容、编排手法、版面风格上都惊人的相似。

传媒个性丧失直接影响了读者对报纸的选择率。子报必须根据发展的需要作出必要的选择和调整,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缜密研究,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创新报道内容与版面设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羊城晚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推出的四联张《盛世龙腾》,8月9日奥运会比赛第一天,晚报继承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已采用的全跨版形式,头版和底板相连接,创造性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3)经营老化

以广告为单极经济支撑,对广告市场依赖性强,抗风险能力差。在同城强势媒体的排挤之下,《信息时报》对品牌广告商吸引力逐步减弱,虚假率极高的医疗、医药、保健品广告乘虚而入,极大地损害了报纸公信力。部分媒体管理者丧失新闻专业精神,将媒体话语权兑换为“广告费”、“集体小金库”乃至“打压同城竞争对手的武器”,这种扭曲的寻租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

以广州为主要投放市场,密集分销力度较弱,促销模式趋同。《信息时报》密集分销的程度还不够合理,尤其是零售终端的覆盖率不够高。《广州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以广州地区作为主要投放市场。《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的投放区域则以广州市为中心过渡到以广州、深圳地区为重点,向珠三角辐射。《羊城晚报》保持珠三角的区域优势向广州集中投放。六份报纸采用发行流程雷同,发行网络利用率不高,存在着销售盲点。各报均以价格折扣、赠送礼品、买报抽奖、捆绑价格优惠等方式推广发行,加剧了发行渠道冲突,发行收入增长缓慢。

(4)沟通不畅

信息时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新闻媒体应开展深入细致的受众调查,科学评估受众的注意力价值和消费力价值,并衍生出对媒体内容和广告经营策略的评估与调整,这被誉为是媒介市场化改革的标尺。

据笔者访谈了解,《信息时报》乃至广州其他几家大报尚未开展过全面的读者调查。显然,单靠读者热线、来信来访、联谊酒会对潜在的读者群开发很难形成科学指导意见。与受众沟通渠道不畅,企业难以准确、及时地获得受众需求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受众的意见建议不能传达或者不能及时传达到报社决策层,导致编辑方针不能跟踪受众的意愿和价值取向进行适度调整,办报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5)导向偏差

缺乏健全监督管理体制。不少子报为了生存降低新闻品质,忽视了媒介社会责任,编辑稿件把关不严,刻意追求“轰动效应”,不经核实刊发摘转虚假失实报道。如:2007年3月13日《信息时报》A3版“广州焦点”版面刊登香蕉林感染巴拿马病毒和“香蕉有毒论”,传播经济信息严重失实,严重损害了媒体自身公信力和形象,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缺乏对社会主流的把握。部分子报主观臆断,片面夸大社会新闻的“卖点”,案件报道过多过滥、报刊泄密严重、有偿新闻屡禁不止、娱乐新闻低级趣味、广告经营严重违规、虚假医疗广告泛滥等现象屡禁不止。

2.环视外部

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环境这三大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于报业的发展。

(1)经济环境压力过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成品油价上涨、国际贸易间不平衡造成运输成本与日俱增以及国内治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导致了新闻纸价等主要成本支出的急速上涨,发行投入水涨船高,严重影响报业的利润。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景气或相关政策的变动将会引起广告收入的大幅波动,子报若单纯依靠资讯的简单加工很难保持收入稳定、持续增长。

(2)新兴科技飞速发展。新媒体快速崛起,导致广告和受众双重市场的分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分去了广告市场中一块诱人的“蛋糕”。子报陷入资金来源不断流失的螺旋,从而使生产、销售、投资、设备升级以及参与市场营销吸引受众和广告商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如果不寻找新的出路,这个螺旋将使子报无法继续正常运作。

(3)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②子报如何利用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真正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必须在深刻反省自我的基础上对报业固有观念以及运作手段进行实质性的突破。

二、借鉴:市场细分操作方式

社会结构的变迁,需要传媒予以多元化的满足受众的需求。笔者认为,《信息时报》可在深入考察自身能力结构和外部市场结构的基础上,借鉴《精品购物指南》市场细分操作方式,依据现实和潜在受众的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差异性,寻找市场缺口和突破口,确定目标市场,实施转型。

1993年1月8日,《精品购物指南》作为我国第一份生活服务类彩报在北京正式创刊。1998年一跃进入全国报业10强,实现广告收入1.7亿元,居第9位,晋升为北京主流媒体,被誉为“中国报业奇迹”。今天,《精品购物指南》成为国内时尚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第一品牌,并相继开办了《风尚志》、《优品》、《世界》、《时尚生活导报》、《数字商业时代》、精品网等子媒体,力求打造引领都市时尚生活的传媒集团。

《精品购物指南》的办报理念,突破大而全的传统办报理念,“处处贯彻‘方便是金’原则,降低受众获得传播服务的代价和费力程度”,③定位为“精致生活·品味时尚”,适应不断细分市场需求,用全面的消费报道、全新的生活理念、全力的品位营造服务主流受众。

《精品购物指南》的版面内容,通过不断的扩版改版,适时调整读者结构,提高所在市场的进入壁垒,实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客观效果。目前,已扩版到六个版组:时尚主张、风格北京、健康主义、旅游视界、财智人生、汽车风尚,综合运用多元素视点,建立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

《精品购物指南》的广告营销,开创之初,因与大众新闻类报纸、专业类报纸的读者交叉率极低,具有明显的市场独占性。站稳脚跟后,又以整合分类广告,降低广告版面比例,营造情感体验,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充分利用活动促使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有效吸附了来自相关产业的广告。

综观其市场细分操作方式,从根本上突破同质化恶性竞争的格局,是市场后进者快速上位的捷径。这为《信息时报》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改变传媒产品转型策略,实施“模仿(Imitation)—改进(Improvement)—创新(Innovation)”的“3I”战略④提供了范本,推动报业市场回归良性竞争。

三、重构:调整定位开拓创新

“任何同一市场的同类报纸,其赢利阶梯不会超过四级,并最终有缩成两级的趋势。”⑤在分众化与碎片化时代,《信息时报》如何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的生命周期特点,成功转型,延伸品牌价值,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消费文化促使内容变革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解决经济危机应当鼓励消费和投资,于是鼓励消费的经济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实施。消费主义也就成为支配人们消费行为的一种观念。”⑥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海啸,刺激消费无疑是带动全球生产能力快速恢复的重要举措,城市居民消费需求随之发生较大变化,服务性消费逐渐成为消费新动力,同时也驱动报业市场定位和受众整体观念的重构。在美国,除少部分以新闻全景覆盖受众之外,大部分媒介都是专业化媒介,他们根据市场和受众市场的变化来设计和划分自己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受众,及时调整市场细分战略,适应市场变动的需求,“乐于报道那些有关生育、兴趣爱好、购物等等的新闻,并把它们罗列在头版,而政府新闻被挤了出去”。⑦

反观广州报业市场,三大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三张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新快报》)将主力集中定位于无差别的广州市场,发展到今天,虽然报道空白点很少,但广州特有的城市消费文化仍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有待深入挖掘。与北京、上海等高消费城市相比,广州市民对时政兴趣相对淡泊,善于理财和投资,特别注重商品的性价比。市民消费特点决定报业市场的发展走向。“媒介即讯息”,广州除了需要综合性市民新闻类报纸外,还需要面向主流精英阶层的生活时尚媒体,满足市场细分化带来的生活服务资讯选择性阅读,在局部市场形成聚焦效应和规模优势,体现资讯整合的专业化和完整度。

根据施拉姆“传播获选的或然率公式”,即“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指信息被大众注意和选择的或然率与它能够提供给大众的价值成正比,与大众获得它的代价程度成反比。因此,《信息时报》应在科学缜密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放弃单纯嫁接与克隆内容的寄生型报纸,以核心受众为本位决定报纸的资讯采集、资讯处理和话语表达,用“减法”思维来构筑市场定位,改变新闻素材形态,提供理性消费的价值判断和深层关怀。重视对公共利益和公信力的维护,积极介入公共事务,设置公共议题,引起受众关注,克服由消费主义的不良诱惑带来的消极影响,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者变成“意见领袖”,使读者拥有一份“消费指南”。

2.市场竞争激发经营创新

媒介产品的营销水平,是衡量媒介经济实力的标尺,也是制约媒介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子报创新市场经营,实现成功转型,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倡导整合营销。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子报在内容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发行成本与日俱增,发行利润大幅下降。《信息时报》应借助《广州日报》的营销渠道完善发行数据库,注重有效发行,实施数字化、一体化、品牌化的整合营销战略,加强“统一战线”,走联合发展的道路。“‘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读者市场、销售网络,加上自身的系统化创新,形成独特的核心竟争力资源”,⑧将短期促销与长远的品牌塑造相结合,切实提升子报的市场占有率。

追求广告特色。广告不仅是维持和扩大子报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读者了解市场、获得资讯的重要来源。在激烈的广告争夺战中,子报应改变策略,不再追求依靠加大发行量与机关报平分秋色,而是围绕自身生活时尚类报纸的定位优势和商家产品的核心特点进行广告的大胆创意与精心策划,以活动带动广告,强化公共关系,激发目标受众潜在消费心理,实现报纸品牌特征与企业广告投放目标的“成功对接”,促使消费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消费行为,打造传媒形象,以品牌营销品牌。

深化核心业务。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的子报从事多种经营,不能满足战略转型和急速扩张的需要;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又会给子报的健康发展带来相当的风险和压力。因此,集中力量深化核心业务开发,无疑是稳中求进的办法。集中优势专项开发,并不意味着单纯依靠掌握讯获得“价值支撑点”,而是调动有限的资源全力开发产品,注重资讯的传播价值的深加工,创造高附加值,精细化掌握社会的“注意力资源”,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

3.体制改革延伸品牌价值。

“品牌是一个名称、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分开来。”⑨对于报纸来说,品牌是“报纸的标识、品质、风格、特色、自身文化等要素的总和,与其他报纸形成明显差异,为相当数量的读者所认同、追逐、偏好、忠诚,以独有形象获得良好的口碑。”⑩2008年,《广州日报》再次跻身中国平面媒体品牌价值的三甲,且一年内品牌价值升幅达9.45亿元之多。而《信息时报》近年来市场份额下滑、广告效益偏低、竞争力削弱,所信奉的品牌理念亟待重新评估。

报业集团化运作,不仅要考虑单位传媒产品的效用优化,还要考虑同一集团内部同级市场内各媒体的效用情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国内成立的第一家报业集团,但其“主报独大式”的管理模式却导致两个不同层级的《广州日报》与《信息时报》定位交叉,内容重叠,管理成本高,“集而不团”。《广州日报》负责《信息时报》的行政管理职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流动性较差,缺乏双向沟通,组织绩效低下。报业集团设立子报年度盈利指标,根据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奖惩。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子报采编业务未与经营业务真正分离,易受利益驱动过于追求卖点而忽视舆论导向。

笔者认为,在传媒产业升级与结构性重组的“合竞时代”,报业集团应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实现由强制性指标的硬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重视对子报刊体系进行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子报的种类布局、覆盖范围、读者群体,形成“立体化规模效应”,实施“蓝海战略,即遵循整合资源,创新管理,打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的转变”,?輥?輯?訛以期对整体市场的全面占领,延伸品牌媒体的品牌价值。

注释

1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王鹏:《传媒板块体制改革带来历史性机遇》,《中国证券报》,2006年12月28日。

3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页。

4XuQR,ChenJ,GuoB.Perspective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technologymanagementinChina,[J],IEEETransactiononEngineeringManagement,1998,45(4).

5张立伟:《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6雷定安、金平:《消费主义批判》,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

7Stepp.C.S.(1991,April).Whenreadersdesignthenews,WashingtonJournalismReview.pp.21.

8周燕群,万智炯:《武汉报业:第二子报如何生存》,《中国记者》2004年第5期。

9[美]菲利普·科特勒主编:《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10罗建华:《大报品牌影响力的优患与优化》,《中国记者》200l年第8期。

11崔保国主编:《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新闻报料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假新闻

假新闻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中时有所见,近年来,在日益发达的网络、数字技术传播渠道中,假新闻也频频冒出,社会影响很坏。因此,必须对包括网络媒体在内所出现的所有假新闻,认清其实质及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并努力清除,以保证新闻事业和大众传播健康发展。

一、假新闻的社会危害及其产生根源

假新闻是指与事实不符的新闻,包括现象不符和本质不符,也即基本事实不符和评价、议论不符。假新闻通过媒体传播,使受众获得错误资讯,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

下面,我们先看几个典型的假新闻案例

2006年7月,“五胞胎”、“手机煮鸡蛋”等虚假新闻事件经由网络等媒体广为传播,为大众所称奇,最后被揭穿是假新闻后又予以辟谣。

据2010年1月12日,新华网《新华视点》刊登《“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为何状告网站?》一文:2009年8月份以来,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已被全国十多家网站转载。后经新蔡县纪委调查,没有发现曹鑫个人有经济问题,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此后,曹鑫以网帖内容严重失实、网站拒绝删帖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为由,将发帖人及拒绝删帖的2个网站告上法庭。该文提出一个严肃而紧迫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网站应该怎样对帖子内容的真实性把关?一旦帖子失实,责任应该由谁承担?两家网站承认帖子是从其他网站转载的,而自己没有再作核实,并说要求网站对每一条内容都进行核实,目前不可能做到。

这类案例提醒我们假新闻扩散的一种新动向,即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成为传播假新闻的一大渠道和受灾区。

假新闻带来的社会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假新闻对受众的“蒙骗性”通常而言,读者对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拥有极大的信心,假新闻一旦出笼到未被戳穿之前,往往不会怀疑(往往也无从怀疑),这就造成受众“群体受害”,形成受众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假新闻因技术的优越更容易以讹传讹,从而加深对受众和现实社会的危害。

2、假新闻对社会舆论导向的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干扰和破坏。一假新闻会影响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一贯性,使正确的舆论导向受到削弱和破坏。

3、假新闻对新闻报道生命力的戕害性。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而假新闻除了对受众造成“不明真相”的损害外,更对新闻必须真实、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带来极大冲击,从而导致公众对新闻传播公信力的怀疑,而这种怀疑势必造成新闻传播的无效。以假新闻“纸包子”为例,当这则假新闻最初面世时,一贯关注食品安全的广大读者对报道中宣称的包子造假一事极为愤怒,但随着事件的深入调查,读者得知这一新闻报道本身才是一个虚假事件后,一下子从最初感谢媒体监督食品安全、感谢媒体拥有社会责任感转而对媒体公信力产生质疑。像这类社会影响很大的媒体制造假新闻事件,对媒体形象的打击应当说是致命的。

4、假新闻对历史的不负责。假新闻不仅对当下社会也会对历史产生危害。2005年,北京有媒体报道称,一位读者在女儿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奉中发现了一篇名为《钱被风刮跑以后》的课文,是一篇“著名”的假新闻。这篇假新闻讲述长春一个农民老大爷被自行车撞倒后,手中的钱被风吹散,于是路人纷纷“抢”钱交还老人,老人拿到钱后发现竞多出一张5元钞票,原来有人错把自己的钱也一块儿送给了老人。值得人们思索的是,对这样的假新闻,人们的认识竟会截然不同:一名小学老师认为,故事仅仅是载体,该“假新闻”不至于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倪宁教授认为,在义务教育课本里出现假新闻不妥,“孩子长大后,如果发现小时候用以教育自己的所谓先进事迹是假的,那么对于他们的价值观会有直接的不良影响。”选编该课文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辩称,选择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因文章出自权威媒体,一般不会有人去质疑其真实性。这篇假新闻造成的思想混乱已显而易见。这一事件提醒人们,防止假新闻要从长远计,应对当代和历史负责,不让假新闻溜进历史,扰乱历史。

笔者认为,假新闻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一是追名逐利恶意造假。一些个人(包括媒体从业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或团体以通过媒体实现其追名逐利之目的,没有新闻就炮制新闻;或夸大其词,在客观事实上“添油加醋”,以凸显其“新闻性”,以求稿件见诸于媒体或上重要版面。二是新闻真实性原则意识缺失造成的防范不足所致。比如,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媒体为求稿件和节目的轰动效应,一心追求所谓的新和奇,或追求所谓的独家报道,而淡化新闻真实性原则,疏于把关,造成假新闻顺利刊载。三是媒体的管理出现“不适应”和漏洞所造成。比如,由于网络媒体在技术层面显现出信息来源的“无根性”以及“自由人”群起的特殊性等特点,媒体对此出现管理滞后、缺失等“不适应”症状,使假新闻出现的渠道和可能性大为增加,同时也给假新闻的防范增添了很大的难度。

二、网络时代防止假新闻的意义

笔者认为,当前防止假新闻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信息社会中人们迅速增长的新闻(包括所需信息)需求,尽一切可能保证受众有一条获取新闻的通畅而安全(没有假新闻蒙骗)的路径。

2、维护人们享有真实、可信赖新闻的权益。受众在获取“新闻产品”时不受“假冒伪劣”之害,如果一旦遭受其害,有实现权益维护的渠道,比如得到物质和精神赔偿。

3、维护新闻报道的生命力,维护媒体公信力,维护党的新闻事业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4、净化、优化新闻传播环境。从新闻制作、传播所涉及到的媒体和受众的诸多方面做起,识别假新闻(新闻制作过程中),消除假新闻(新闻传播前),“消毒”假新闻(假新闻一旦出笼后),与时俱进地创造良好的舆论空间和传播环境。同时应当明白,防止假新闻,既是全社会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一个出假率高的媒体,将会失去公信力,遭到社会唾弃。

三、网络时代防止假新闻的路径

1强化主流媒体在太众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

事实证明,党报、党刊、党网等主流媒体的假新闻明显少于非主流媒体。一旦出现假新闻,受众一般会首先从党报、党刊、党网上寻找正确答案。所以,主流媒体的真实性和可靠度越高。非主流媒体的假新闻毒害就越低,甚至完全失去市场。这是从新闻主渠道作用这一源头来防止假新闻。

还应该看到,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除了发挥对舆论的主导作用外,还体现在对新闻传播的引导作用上。对传统媒体的引导作用已经无需赘言,但对于网络传播,则可以通过“标杆”作用来引导,比如提倡网络新闻、博客、聊天、论坛、发帖等都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来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净化网络信息传播环境。

2建立健全把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把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必须不断调整充实,提高针对性,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无疆界”特征、散播传递方式的特征及网络的“匿名效应”等,都在减弱甚至摧毁传统意义上“把关人”的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假新闻的把关就应当不断创新,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3纯洁新闻队伍,强化专业人员的自律和媒体管理

新闻专业队伍的防假重要性大于其它社会人员。纯洁新闻队伍,包括建立从业者准入制度,保证具有高素质的人员方能从事新闻工作;加强新闻专业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长期‘工作。专业人员的自律,包括忠实执行杜绝假新闻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受恶意制假者的名利引诱;自己不制作假新闻或参与他人制假等。新闻出版总署1997年了《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2001年出台了《关于对出版物使用互联网信息加强管理的通知》,都对虚假新闻提出了防止和处罚的措施。这些是从法规层面对新闻的制作源头和传播过程来防止假新闻。对媒体的管理,重点是对专业人员的管理,使团体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违法必究。

笔者认为,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但如果网站放弃必要的核实和把关义务,则很容易发生侵权行为。因此,完善互联网管理机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而不是只有原则而缺乏实际有效措施的网络内容失实责任追究制度,刻不容缓。

4强化防假的社会群体意识,培植全民防假社会“土壤”

当前应当密切关注的一个新情况是,假新闻有所增加并较难监管的现象与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有直接关系。目前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猛,据2009年7月16日的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我国网民已经达到3.38亿,手机上网人数达到1.55亿。从传播平台来看,在传统媒体之外,又增加了网络媒体(门户网站,社交网站、手机报、近期开通的3G手机等),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从新闻传播者来看,部分媒体除了采编队伍外,还培育了编外“报料者”队伍。此外,还有民间“DV”拍摄者、QQ空间和“BLOG”等,他们都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有专家称,互联网开创了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的时代。

这种现象和趋势,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防止假新闻不是媒体一己之事,而是全社会人人有责。提出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防止假新闻,就不仅有了理论支持,也有了现实的落脚点,提出树立防止假新闻的社会群体意识,培植全民防假社会“土壤”(有文章称此为培育“全民把关人”)就势在必行。全民防止假新闻,对每个个体而言具有两重任务:第一,把自己管好,个人不制造和传递虚假或可疑的信息;第二,发现虚假或可疑信息,及时举报。鼓励主动验证和辟谣。

新闻报料范文篇8

不断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加强政治思想理论、业务学习。

局以“内强素质,今年以来。外树形像”为目标,狠抓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新闻宣传队伍。首先是政治上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定期召开业务例会,及时总结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有效提高了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水平。从今年3月份开始,陆续组织新闻骨干记者到区广播电视台跟班学习,并请上级电视台记者、编辑到局里指导、培训。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

认真抓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二、按照“三贴近”要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广播电视作为党委、政府的喉舌。做好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县委、县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局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中,

一)认真做好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宣传工作。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局配合县《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工作方案》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新闻报道工作计划,动员全体新闻工作人员积极发现和挖掘,报道好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报道好各乡镇各部门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进展情况,正反结合,既让大家学有榜样,又让大家引以为戒。至5月31日止,局广播电视台共播发有关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方面的新闻稿件168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大力报道我县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

二)抓好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宣传我县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活动。

使之成为舆论媒体向县领导反映社情民意的绿色通道”

三)继续完善新闻报料制度。

对工业、计生、教育、双拥、重大演出活动、招商引资、农业、村村通”和行政效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予以重点报道。

四)本台开设了创新与发展”加强整治长效管理”调整产业促增收”人口与计生”关注三农”关心下一代”珍爱生命拒绝”鹿寨巾帼”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加强‘两委’建设促农村工作发展”绿色军营在召唤”抗灾自救重建家园”为纳税人服务促经济发展”加快城建步伐建设美好鹿寨”三项整治在行动”加快农合步伐确保目标实现”鹿寨园丁”解放思想见成效”招商引资工业强县”实施五大工程助农增收”实施三项大会战”平安鹿寨”抗旱保丰收”摒陋习树新风”鹿寨党建”鱼水情深”参政议政促发展”党员先锋”一年之计在于春”落实政策保增收”力争新突破争创十佳县”文化鹿寨”和“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新闻专题栏目。

提高质量,

五)创新形式。结合自身实际,全心致力于《鹿寨县新闻》改版工作:

1鹿寨新闻》时间长度在15分钟左右(时政新闻10分钟、社会新闻5分钟)

所有会议新闻由宣传部把关,2对时政新闻进行改革:一是重点做好县四家班子一把手的时政宣传报道。二是对县委政府重要的中心工作(会议)重点报道。除由宣传部指示要求作重点报道外,一般工作会议只作一般报道,尽量压缩时间,说清会议重点精神即可。县领导参加的只点明某某领导出席会议或作要求。

增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3加大社会新闻量。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

引导观众关注身边人、关心鹿寨事。4文化广场大屏幕增加《鹿寨事大家谈》栏目。

紧密配合县委、县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

六)抓好日常新闻报道。加强日常性、动态性的宣传报道。截止5月31日,台上送新闻稿件被广西电台采用12条、广西电视台采用10条,柳州电台采用34条、电视台32条。局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编播数量截至5月31日止,共播出广播、电视新闻1700多条,播出各类专题19期。

三、扎扎实实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

局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当前开展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中。求真务实,深该查摆,认真评议,扎实整改,较好地完成了第一、二阶段的工作内容,第三阶段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当中。

层层动员一)召开会议。

局高度重视,县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会议结束后。于3月7日召开动员大会,传达了县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县委、政府的决策上来。通过召开大会,层层动员,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明白,极大调动了全局工作人员参与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宣传发动的中心任务。为此我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讨论的方式,学习了县委规定的学习篇目。通过学习,大家深刻认识到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次具体行动,又是新形势下强化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效形式,努力建设“廉洁、高效、务实、便民”服务型机关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成立广播电视局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是加强领导。将机关行政效能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由局长唐宏志同志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责任机制,明确了各部、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加强思想教育、规范机关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制度建设、转变机关作风、提高队伍素质、健全监督网络、严格考核奖惩等方面内容作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主要内容。

认真评议

四)全面查摆。

认真寻找差距,局各部室结合本部室的实际。全面查摆、认真评议。根据工作安排,于3月20日组织召开了查摆评议工作动员大会,要求局各部室深入开展评议,部室之间、个人之间、个人与部室之间相互查摆评议,互相指出工作中存在问题,并且相互督促解决各自问题,督促彼此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印发了鹿寨县广播电视局机关效能建设调查表》并通过柳州市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和鹿寨县政府网站向县直各单位和广大市民广泛征求对我局新闻事业建设和执法人员遵纪守法情况的意见,听取他对如何提高我县《新寨新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种形式查找问题。

实行政务公开。一是结合本单位实际,

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并于四月初公布上墙,向群众公开办事内容和办事流程;二是召开内部工作会议,制定了内部工作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形成了部门之间互相监督,领导之间互相监督,干部职工之间互相监督的监督工作机制。

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中,

六)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局配合县《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工作方案》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新闻报道工作计划,动员全体新闻工作人员积极发现和挖掘,报道好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报道好各乡镇各部门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进展情况,正反结合,既让大家学有榜样,又让大家引以为戒。

按照“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七)扎扎实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今年我局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仍然是村村通”工程。县“村村通”工程在区、市局的统一部署下。确保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工程建设步伐,目前为止,主要做了拉沟、平山、导江和江口4个乡镇的主干杆路共80多公里。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做好“村村通”工程:一是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对“村村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明确目标,健全制度,狠抓任务落实。三是加强协调,落实资金,确保投入到位。四是强化措施,加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稳定可靠。县城的数字电视转换工作已于3月31日全部完成;300瓦大功率的广播发射机站也正在选址和对设备的调试当中,各项工作均取较好的效果。

四、社会稳定工作

落实责任

一)制定措施。

社会治安重点单位,局作为广播电视宣传机构。安全保卫历来是局一项重点工作。今年年初,局根据新的社会形势,制定出了相应的安全保卫措施,指定吴东青副局长专门负责治安工作;并根据股室工作的重要程度,制定出各部门的安全措施,把广播、电视播出机房和局财务室作为重点防范部门,股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落实了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安全播出和安全传输

二)严加防范。

境外不法分子利用卫星干扰广播电视信号的现象依然很严重。为了防范境外不法分子对我县广播电视网络的破坏,今年以来。局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和网络安全传输工作十分重视。为了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和电视信号的安全传输,局每天除了播出机房安排人员值班外,局门卫还实行24小时连续值班制度:晚上不间断地在办公楼周围和院内进行巡逻,白天对来访人员、车辆和进出货物严加询查;广播电视播出机房都安装上防盗装置和报警器,发现问题及时向值班领导汇报,以便及时处理。

三)创建“无毒单位”提高干部职工防毒意识。

局还积极参与创建“无毒单位”活动,今年以来。宣传报道方面我局派出了大批记者,深入各乡镇和各单位深入报道全县禁毒工作的情况。以“珍爱生命,拒绝”为重点,广泛宣传的危害性,用典型事例强化干部职工的禁毒防毒意识,上半年共播出广播电视禁毒新闻36条,为营造一个防毒、禁毒的社会环境发挥了舆论宣传的主导作用。

局还采取了全民联动,为做好创建“无毒单位”活动。群防群治的措施,对禁毒工作长抓不懈。年初,局里还召开了一次有离退人员和全体干部职工一起参加的禁毒会,布置本年度的防毒禁毒工作,教育职工在抓好自身防毒、禁毒的同时,要求干部职工注意做好家属的思想教育工作,珍爱生命,远离。局里还向职工和院内家属作出了明确禁毒规定:1、不准本单位职工与外界吸毒人员来往。2、不准将和吸毒人员带到本单位:3、干部职工不能以身试毒,从自己做起,做到不吸毒,不贩毒,不制毒。要求广大干部职工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号召全体职工和家属全体联体起来,积极开展群防群治,互相监督活动,把拒之门外,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全局上下干净无毒。

确保无上访事件发生

四)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五)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工作

积极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单位内部制定了文明规范,

五、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并将文明风貌、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教育活动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扎实做好计生工作

做好本局计生工作的同时,局根据中央、自治区以及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喉舌的作用,为我县计生工作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受到县领导及县计生部门的一致好评。

局先后派人下乡就计生和“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调研,

七、做好联系点后盾服务。今年上半年我局帮扶的联系点为江口乡。为做好联系点的帮扶工作。并制定了扶贫计划。作为牵头单位,局不仅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还先后筹集资金6000元支持联系点开展计生和“两基”迎国检工作。

新闻报料范文篇9

一,新闻通稿.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今天,这个节日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美食的节日,我们习惯在这一天举家欢宴,庆祝节日。然而我们发现,每年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敬老院里的一些失去亲人关怀的孤残老人就显得特别凄清,没有亲人的问候,他们的节日已经失去了任何喜庆的色彩。令我们惊喜的是,社会没有忘记这些最需要温暖和关怀的老人们.今年,端午节这天,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力量奔走起来,为孤残老人切实地做一些事情.。

今天是6月22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一台别开生面而又让人倍感温情的聚会——“百名老人端午团圆酒会”在位于羊西线泰怡酒店三楼的“鼎品轩”酒楼隆重举行。来自黄忠、人民北路和茶店子街道办事处辖区的敬老院里的100多位孤残老人被专车接来这座豪华的酒楼,和辖区领导、各界人士一起欢度端午佳节。专门为老人准备的美酒佳肴摆满餐桌,粽子等代表吉祥祝福的礼物也将送到每一位老人的手中。“尊老爱幼、长幼亲情一向是我们民族的好传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存在着“尊老爱幼一头沉”的现象,可以说是爱幼有余、尊老不足甚至根本不尊,这一社会现象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鼎品轩酒楼负责人全总经理的口中,我们得知,筹办这次酒会的全部费用由酒楼无偿提供,费用高达一万余元。端午节是餐厅酒楼赚钱的大好时机,但是鼎品轩酒楼却为承办这样一台公益活动放弃了赚钱的机会,还倒贴出钱来,作为商家,又是怎么想的呢?

全总的回答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我是商人,但我也是有父母儿女的人,酒楼的生存是靠大家,顾客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要做生意,更要心存感激回报社会。想到这些孤残老人长期在节日里没有亲人的陪伴,我就很愧疚。趁着佳节接老人们来这儿吃饭欢聚是我的一番心意,希望大家在这儿找到欢乐,体会到社会的一份温暖,我想为社会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是每个人的义务,我们的公益活动不是搞这一次,还要继续办下去,为更多的人贡献爱心。我们也借此次活动呼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为孤残老人、失亲儿童等需要帮助的群体多做点事情。”

我们看到,中午时分,鼎品轩酒楼装扮得金碧辉煌,百余名孤苦无依的老人被辖区专车接到这里,他们许多人因为没有亲人的陪同,已经很久没有跨出过敬老院的大门,许多人几十年来还是头一回到这么豪华的酒楼用餐,面对各级领导,面对这么多关心他们的人群,老人们脸上浮现出真挚的感激之情。

举办此活动是关爱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以此表明“仁者爱人”的社会责任感。今天到场的除了黄忠、人民北路和茶店子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外,还有各新闻媒体的朋友,这些好心人都怀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来到这里的孤寡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二,活动现场布置

1,一楼门口贴对联“非亲非故一样亲一菜一酒儿女愿”,横幅“百名老人端午团圆酒会”

2,三楼出电梯、鼎品轩酒楼服务台前拉横幅“鼎品轩酒楼老百姓之家”

3,主持台拉横幅“鼎品轩百名老人共渡端午节酒会”

4,一楼门口和三楼门口安排多名有亲善性的服务员,对每个不方便的孤寡老人搀扶进酒楼

5,活动现场放具有中国特色的喜庆民族音乐,如“彩云追月”

6,发放礼物为棕子、盐蛋,用鼎品轩酒楼的袋子包装发放;发放礼物的时候建议4-5名服务员同时发放。

三,“百名老人端午团圆酒会”仪式主持程序。

(主持司仪:豆豆仪式时间:12:00~12:20)

1,主持人开场白:自我介绍、介绍活动主旨意义、主办者、承办单位,感谢嘉宾及媒体朋友光临;

2,有请相关领导讲话;

3,赞扬鼎品轩酒楼的这一公益举动,请酒楼全总致辞;

4,孤残老人代表讲话;

5,领导、酒楼总经理向老人敬酒,送端午节礼物;

6,节日祝福,宣布开餐。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新闻媒体安排情况一览。

1,四川电视台黄金十频道记者(2人);

2,成都电视台15频道民生新闻记者(2人);

3,成都经济电视台33频道新闻节目记者(2人);

4,成都有线电视台节目记者(2人)

5,四川有线新闻节目记者(2人);

6,四川日报社会新闻版记者(1人);

7,成都晚报餐饮版记者;

8,豆豆个人新闻人网站等成都各大网站发现场新闻报道帖子。

五,活动前期舆论宣传报道内容。

1,

“[报料]端午节,有酒楼不赚钱还赔钱请人免费吃饭!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逢年过节是各大酒楼赚钱的好时机,我却意外听到有一家酒楼正在策划请人来免费吃端午饭,究其初衷,实在很令人佩服。

位于羊西线泰怡酒店三楼的一家名叫“鼎品轩”的酒楼老总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生意人”,他说大家过节都会吃吃喝喝欢聚一堂,但是住在敬老院里的很多孤残老人们却经常被人遗忘在节日之外,今年端午节酒楼不赚钱了,还拿出10000多块钱来,请黄瓦寺、人民北路和茶店子街道办事处辖区的100多位孤残老人来酒楼吃顿团圆饭,感受一下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新闻报料范文篇10

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广播媒体只有把握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才能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才能使节目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宣传群众,就是摆正“我是谁”的定位,树立群众观念。对于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来说,“我是谁”有两重意思,一是要弄清自己的社会角色,二是要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工作者既是新闻信息的采撷者和传播者,又是为群众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扮演着传播信息、传承文化的基本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又扮演着表达群众的呼声与诉求,传达思想,引领舆论的意识形态工具的角色。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坚定阵地意识,“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动员群众,就是要加强“依靠谁”的认识,接受群众监督。新闻事业要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监督来完成,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群众性原则的实质。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同志就提出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工作方针。广播也是如此,节目是办给广大听众听的,其新闻宣传、节目内容要做到适应听众的需求,满足听众的期待,产生或达到预期传播目的或效果就必须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宁波广电集团建有一支近30人组成的各年龄层、各社会阶层、各类职业的广播听评员队伍,他们以普通听众的视角挑毛病、找问题,在稍纵即逝的广播节目中抓住细微问题,在一闪而过的每一个声音中品味感受,从而传达出听众的真实感受。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往往会帮助各频率从听众角度理性地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节目质量,播出听众喜闻乐听、丰富多彩的广播节目。近年来,广播通联的对象除了听评员、通讯员之外,还发展到了评论员、信息员、新闻报料员、宁广论坛版主、行风监督员等,通过他们了解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服务群众,就是要强化“为了谁”的观念,维护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把话筒对准群众,让普通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是近年来宁波广播的努力方向。目前集团各频率主新闻中“本市新闻”的稿件基本以百姓为活动主题的鲜活新闻为主,通过开设专栏和连续、系列、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把新闻事件做足、做透,真正体现广播为民所办,节目为民所创,情为民所系,话为民所言,最大限度地拉长为民服务链,体现爱民心和为民意。

二、寓引导于服务之中,开辟广播宣传的多重路径

做好新闻服务是实现引导群众、取信群众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宁波广电集团广播各频率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收获。

1、走基层改文风,做强新闻宣传。走基层的最终成果是要拿出贴近并服务人民群众的鲜活的作品。重民生进现场是广播频率“走基层”报道的主要特征。大量广播报道都是深入现场采访后写成,全部采用录音报道或口播报道,反映的大多为现场所见所闻所感,有较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如宁波市区宁穿路长期非正常堵车,又长期未被重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宁穿路堵车现象”调查报告就是记者在现场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报道紧紧围绕“堵车”这个关键词,记者到现场、看现状、提问题、找原因,剖析根源所在,寻找解决办法。7篇调查报告有问有答,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报道播出后在群众中反响强烈。

2、围绕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做强品牌活动。经常开展品牌活动是广播宣传的优势,能够迅速积聚并放大宣传服务的社会效应。作为宁波地区最权威、专业的交通媒体,宁波广电集团交通、音乐频率一直致力于倡导文明交通、绿色出行等各类公益活动的组织和报道。比如每年交通、音乐频率开展的“爱心助考”活动,已经坚持了十年。十年间,参与助考的爱心车队如高考的人数一样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3、关注社会热点和困难群众,做强品牌栏目。服务民生的品牌栏目能深入的服务社会,吸引稳定的社会关注。这些年来,宁波广电集团新闻频率在全力做好正面宣传报道的同时,不断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先后推出《新闻110》《阳光热线》等新闻栏目,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积成效于把握之中,正确处理广播宣传的几个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行业、新组织和新阶层不断涌现,城镇化过程加快,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民营企业职工以及流动人口、农民工不断增加,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主体都相应滋生出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正确把握广播舆论引导中的各种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新闻报道与宣传引导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不能用宣传替代新闻,也不能让新闻取代甚至否定宣传。新闻的报与不报,报多报少,报道的时机、口径、方式、内容、数量等都要体现广播宣传正确的导向性。只有找准新闻、宣传与群众关切的结合点,才能使新闻宣传真正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群众呼声,满足群众需求,才能充分发挥广播的传播引导功能。

2、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关系。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包括有策划的主题宣传,不仅是政治的需要,党的喉舌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对广播媒体的要求。开展舆论监督是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开展正面宣传更是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片面理解。宁波广电交通频率结合频率特色和优势,以记者深度观察和体验式采访相结合的方式,策划推出了“中国梦•我行动”宣传报道,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报道,细致地记录了交警、司机、轨道建设者、船员等这些最普通的交通人在各自平凡岗位上努力实现自我梦想的故事。报道充分展示了正面报道的巨大能量,使这些小人物可亲、可敬、可学,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正面报道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低估,而过多的负面报道和不当渲染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和恐惧情绪,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富士康的八起跳楼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广播舆论既要批评坏的,更要宣扬社会的主旋律。

3、解决个案与改进工作的关系。广播舆论既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但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要借此转变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改变工作态度,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4、教育群众与联系群众的关系。广播新闻宣传要讲究报道艺术,主持人要以真诚、平等、平和、口语化、交流式的姿态面对广大听众。记者开展“亲民式”的采访报道,不仅同样可以起到联系群众、教育群众的目的,而且往往事半功倍。要做到这些,关键是心有群众,情系群众,发自内心的动力才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这几年,集团广播频率坚持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有效实现了新闻采编人员与群众的思想和感情融合,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