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0:28:20

新特征

新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网络舆情;传播特征;治理策略

人工智能时代,以大数据、算法推荐、机器学习为核心的技术重塑了传播格局,信息传播从“生产端”至“流通端”均发生变化,深刻改变着网络舆情的生成模式与传播机制。在网络中借助机器人水军、虚拟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可以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网络舆情中的谣言和谬理制造舆论乱象,侵消社会的积极因素,干扰着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的营造。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为网络舆情治理带来新的契机,物联网与情感分析助力网络舆情全景监测,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等智能化模型为网络舆情评估与预警提供切实方案,智能政务媒体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高效的应对方式。

一、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征

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机器学习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传播插上了一双无形的“翅膀”,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时代的崭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舆情主体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生产由PGC(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生产内容)发展为MGC(机器生产内容)。MGC已不仅仅应用于内容生产,在网络舆情的传播中也异军突起,表现之一就是“机器人水军”被某些势力应用于各大网络舆情事件中,操控舆论声势。在行动方式上,机器人水军以智能化的自主社交和行为主体意识进行虚拟发言,传播舆情信息。机器人水军发展至今,“类人”行为和“类机器人”行为之间的边界逐渐被打破,而且以高度“类人化”和“仿真化”的特征以假乱真达到混淆视听的效果,营造舆论幻象,撕裂社会共识。在传播效果上,机器人水军以舆论“攻击”增强负面网络舆情的破坏力。机器人水军在算法、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短时间内可以启动大范围的舆论“攻击”,通过向选定的目标发起集中性的信息投放,形成某种“群体”合力,逐步形成意见观点的偏向,潜移默化地渗透舆论场。2.网络舆情信息多模态化。伴随着信息传播智能化、网络化和泛媒介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5G技术的支持,网络舆情信息内容由单纯的语言文字符号拓展为图片、视频、音频、动漫等多元素融合,呈现出“多模态融合”的特征。一是短视频延伸网络舆情传播的话语空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短视频一度成为传播风口,“短视频+文字”也成为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其突破时间、地域限制,并尝试与文字、图片等手段结合,多模态并行。如在贵州“龙叫”事件中,多位网民为博得流量,将鸟类发出的叫声杜撰为“龙叫、虎啸”,录成视频并配以“都不敢听了”等文字,在抖音等视频平台传播,相关舆情快速由线上蔓延到线下,引发大批群众前往,造成当地社会秩序混乱。二是表情包充当网络舆情的传播面具。作为一种在社交网络中兴起的文化现象,表情包将文字和图片符号融为一体,用做交流的工具活跃在网络平台。但同时,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具有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点,易滋生并传播一些格调和品位不足的表情包。如在“狗头表情包”辱警被刑拘的事件中,一男子因不满疫情防控政策,在小区的微信群中发送一张狗头戴警帽拿警证的表情包,公然侮辱人民警察的形象,催生不良社会影响。可见,表情包已经开始成为一种较为隐蔽的舆情传播新方式,更成为舆情治理的新领域。3.网络舆情表达情感化。和以往由文字表达所主导的纸质出版相比,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从强调语义逻辑的文字表达,转向讲求沉浸式和感染力的情感传播,即“情感刺激”在网络舆情传播中愈发占据显著地位。网络舆情的智能化情感传播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段:一是“情感计算”助推网络舆情信息的情绪渗透。基于大数据和智能算法,通过情感计算的感知、识别、模拟和影响四个环节,网络信息得以“声情并茂”地渗透到个体受众。人工智能背景下民众更乐于接收高情感浓度的信息,这给互联网中的“情绪型舆情”传播提供了摇篮。在“阿里巴巴女员工被性侵”事件传播中,网民对“性侵”行为的情感态度构成了连接传受双方的首要传播因素——部分媒体利用情感分析手段掌握网民的愤怒情绪,进而制造博人眼球的新闻引导情绪化舆论表达,造成舆情极化和舆情反转。二是“虚拟在场”诱发网络舆情的情感共振。VR、A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使原本因为信道狭窄而不得不被舍弃的情感性、关系性要素得以重现,网络舆情也以全景图片、视频直播以及3D影像的方式开展立体化、具象化的传播。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恐慌、焦虑类舆情成为舆论场的主流,为改变这一局面,央视频在网络中推出“VR直播”,典型的如“火神山、雷神山监工”VR全景直播,迅速使全民获得虚拟“在场感”,凝聚民众的“情绪共识”,缓解疫情中的舆论焦虑。4.网络舆情传播精准化。大众传播时代下,网络舆情信息一般借由大众化媒介,进行大批量生产复制,这种传播没有限制传播范围和对象,针对性较弱。而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推荐与大数据技术使舆情信息的传播向精准化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层面的针对性制作。网络信息传播利用大数据技术了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以及不同宗教民族的受众特点,运用智能化的传播手段,制作针对性强的网络舆情内容,提升主流舆论场的价值影响力。比如,新闻资讯类APP“今日头条”针对农民群体开创性地制作“三农”频道,依据农民群体关注农事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创设“查时蔬”、“问猪价”、“看农机”、“学农技”栏目,在实现对农垂直化、精细化传播的同时,助力构建和谐农村社会舆情生态。二是分发层面的精准化触达。“信息爆炸”使受众难以精准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播者的“编码”也难以精准到达目标受众。基于此,网络舆情信息利用大数据手段,为用户制作精准画像,结合智能算法,深挖受众的价值倾向和心理需求。在国际传播领域,我国改变“通稿”式的外宣模式,借用“技术+数据”,根据不同国家、地区受众的媒介使用场景进行画像,精准的“一国一策”式分发。比如,我国根据与东盟不同国家的利益背景和受众特点,借助社会化媒体,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社交媒体内容推送,不仅助力国际传播大格局的构建,更是助力“中国声音”的有效传播。5.网络舆情互动仪式化。大众传播时代,舆情信息主要以大众媒介的单向传递为主,而社会化媒体的大繁荣使“网络社群”兴起。“网络社群”重塑着舆论生态,人与人之间从单纯的技术连接演化为深层次的情感共振,这种共振使民众开始注重传播的“仪式化”,把舆情传播看作一种以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典礼。一是通过媒介仪式开展网络舆情的“仪式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加速仪式的变迁,进而产生了媒介仪式,即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到某个共同性的活动或者某一事项,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互动或者象征性符号的过程。在重大事件中,媒介仪式与价值观念“合围”,形成舆论共识,这在节日类网络舆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一些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在我国盛行,其节日仪式更是在年轻群体中流行并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圣诞节的圣诞树、万圣节的要糖仪式。这些节日庆祝的“仪式化”叙事手段转化为“媒介仪式”,并在节日期间形成舆情焦点。二是通过媒介事件策划网络舆情的“数字媒介仪式”。媒介事件是指经过“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媒介事件本身即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如若辅之以传播仪式加持,便会使网络舆情加速发酵。建党100周年是2021年的一个重要媒介舆情事件,为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大型情景史诗的形式策划了一部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演出通过5G、计算机动画(CG)等多种智能化技术,营造出庄重、恢弘并盛大的氛围与仪式感,使建党百年这一媒介事件具备了更强的舆论影响力。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网络舆情的治理策略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征使舆论生态面临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社会热点事件中舆论撕裂现象愈发明显。但在网络舆情治理层面,人工智能又因其技术优势为稳定舆论生态带来新的契机,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贯穿于网络舆情治理的监测、分析以及处理环节。1.语义情感分析:实现舆情全景监测。开展网络舆情治理的首要步骤,是要实时监测网络舆情信息,把握舆情发展的整体态势。传统的舆情监测手段难以做到全面而准确地监测与识别海量的网络舆情数据,而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智能语义识别等新技术则可充分提升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时度效”。一是利用“泛媒化”的物联网技术,对信息主体及内容进行全景智能监测。“万物皆媒”的时代,声音、动作、表情等都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载体,这些舆情信息因其形式的特殊性而难以被有效捕捉。在“大智移云”技术背景下,智能语义、音视频识别技术能够有效地感知并抓取非常规类媒介信息,将互联网中的表情包、声音、表情等信息纳入网络监测范围,实现全景监测。二是借助“多模态”的情感分析技术,对信息情感及倾向进行多维情感监测。网络舆情中蕴含着深刻的情绪及情感诉求,这些情绪情感也成为影响舆情发展的重要因子,因此对舆情情绪倾向的监测对网络舆情治理至关重要。基于计算机视觉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的情感分析技术能够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对文字、视频、音频等信息中的情感倾向进行多维、全时监测。2.量化预测模型:助力舆情评估分析。智媒时代,新兴智能化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技术给网络舆情的风险预测、对策分析带来了全新的范式,推动舆情分析朝着自动化、准确化方向演进,为后续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准确的技术依据。一是在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中,建构智能化网络舆情风险指标模型,可以预测舆情事件中的因果逻辑,从而分析事件的走向。在模型中,以智能算法建立量化模型,通过分析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初步确定网络舆情产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在舆情萌芽阶段即识别其演化趋势与潜在风险。二是在网络舆情对策分析中,研发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对过往舆情事件应对经验进行加工和分析,从过往经验中整合舆情应对新方案。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已逐渐由事后“补救”转为事前“预警”,未来,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类模型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舆情预警报告,生成预警应对方案,并模拟不同方案的可行性,最终优化出最优预处理方案。3.智能政务媒体:协助舆情应对处理。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使政务媒体开始探索与数字化智能手段的深度结合,这将为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提供更多智能化方案。一是在内容层面,打造全息3D、H5等数字化舆情互动产品,创新对民众的舆情引导方法。智媒环境下,不仅民众的舆情表达方式得到创新,政府部门更是可以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新闻产品,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内容、新形式高效地开展舆论引导。读图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已经使民众难以聚焦官方对舆情事件的文字澄清,这也大大降低了舆情应对的效率,但现在的全息3D、H5等技术正值风口,可以通过更鲜活、生动的内容呈现,助力网络舆情事件的良好应对。二是在平台层面,打造基于算法推荐的智能舆情服务平台,拓宽民众了解、反馈舆情的途径。在新闻生产中,“智能算法”能够根据个人喜好生产、分发信息,在官方网络舆情应对领域,这一技术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利用算法技术打造智能化舆情服务平台,打通官方、民间舆论场。通过智能舆情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动态掌握个体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倾向,并就其中的理解偏差针对性地制作、推送正确信息,帮助公众客观、理性地了解舆情事件的真实情况。

三、结语

新特征范文篇2

那么,当代西方国家共产党发生了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新特征?我们又该怎样认识这些新变化和新特征呢?

近半个世纪西方国家共产党的深刻变化

第一,关于党的性质:从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党逐步转变为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群众性政党

如何给共产党的性质以科学的定位,是关系到共产党的阶级认同的重大问题。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自称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被公认为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以后,西方国家共产党对其性质的表述又有新的变化。此时除希腊共产党继续坚持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觉悟的、有组织的部队”这一传统理论观点外,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已不再提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如日共自称“日本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党,同时是日本国民的党”;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自称是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性政治组织;葡萄牙共产党自称“是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政党”,等等。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共产党虽然还自称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但同时还认为自己是全体劳动阶层的党,甚至是全体国民的党,其阶级基础已经扩大;另外,西方国家共产党强调自己是群众性的政党,而不强调是职业革命家的政党,不再提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不再提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不能不认为是西方国家共产党对党的性质的新表述,也是西方国家共产党性质的一个新变化。

第二,关于党的运行体制:从实行民主集中制转变为强调民主运行体制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以后,按照苏联共产党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党内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权力体制。20世纪70年代,奉行“欧洲共产主义”的各国共产党严厉批评了苏共将民主集中制变成了“官僚集中制”,转而着重强调党内民主。以后,在有关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不少西方国家共产党不再遵循传统的民主集中制,而是强调民主、自由和多样性。例如法共现在实行“民主的运转原则”,等等。那些继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党,如日共、希共和美共等则重点强调其民主的方面,并对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了新的解释。

第三,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固守“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直面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大部分西方国家共产党不固守“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认识比过去更实际,更辩证。由于所在国家发展程度和特点的不同,各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不完全相同,但有些基本认识是相同或相似的:其一,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初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其二,认为上述能力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其三,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其内部的新社会因素也在增长,并为实现社会主义准备了条件。

第四,关于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从主张暴力革命到主张和平民主

二战以后,大多数西方国家共产党在理论上仍然坚持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中叶,奉行“欧洲共产主义”的西欧各国共产党都主张摒弃暴力革命,通过议会斗争和群众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进行长期的民主变革,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后,只有希腊共产党仍然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他西方国家的共产党都主张通过和平、民主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一般不再提无产阶级革命。例如日共纲领提出,要争取用和平的方式取得革命胜利,但又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敌人发动的暴力反击;美共提出,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因国而异,美国社会主义可能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但不承诺在革命的特殊时期放弃使用暴力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从一元社会主义模式到多元社会主义模式

当前西方国家共产党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并有以下主要理论观点:其一,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现成的模式。美共认为,未来美国的社会主义将按美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条件来建立,因此它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日本共产党提出了“日本式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法共提出了“新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等。其二,主张建立公有制起主导作用的混合经济体制。如法共主张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反对私有化和国家干涉主义,既不能实行统制经济,也不能屈从于市场法则。美共主张结束国家财富的私人占有,主要产品生产在公有制下进行,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其三,越来越多的党承认市场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但认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如日本共产党提出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理论,葡萄牙共产党主张对国民经济实行有计划的领导,同时又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等等。

从先锋队政党到现代群众性政党转型的新特征

当前西方国家共产党正在或已经从先锋队政党转变为现代群众性政党。在建设现代群众性政党方面,它们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然而从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它们既继承了先锋队政党在理论、组织和政治上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自己新的特征。

群众性:首先,群众性体现在党的性质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均宣布自己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其他劳动阶层的群众性组织,它不仅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还必须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其次,群众性还体现在党争取群众的工作方针上,西方国家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与发展工作,认为,建立强大的共产党和赢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密切相关,因此把发展党的新成员、壮大党的队伍、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看作是建设群众性政党的首要大事。再次,群众性更要体现在党的行动上,它要求党更加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把党的宗旨宣传到群众中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影响群众。

开放性:实行“开放”的原则,以建设新型的共产党,这是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又一个显著的变化。法共认为,向社会开放是共产党的一个长久的和首要的问题,而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开放原则一方面要求共产党的大门向所有人开放。只要承认党纲、党章,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信仰、宗教、出身、职业、阶级等,都可以成为共产党员。另一方面,开放原则要求共产党与社会建立多维的关系。这就要求党不仅与工人阶级保持密切联系,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而且还要与广大劳动者、中间阶级和其他反对垄断资本的阶级保持联系,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共产党要与其他各阶级的政党发展广泛的关系,特别是与包括社会在内的其他左翼政党和工会建立联系与合作关系,与争取民主、和平、社会公正、妇女权利、维护生态平衡等进步社会运动携手并进,共同斗争。

民主性:民主化是西方国家共产党在革新中的又一个基本原则。民主化首先要求强化党内的民主运行机制,采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党的代表大会文件须经过全体党员的广泛讨论,根据党员的意见起草文件并提交大会讨论修改,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其次是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结构,对党的领导体制进行调整与革新,使党的领导机构年轻化,让青年和妇女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以有效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和独断专行。再次,承认并允许多样性,即党员可以有多样性的思想和观点,但党内不允许有组织的派别活动。

透明性:即要求党改变秘密工作的作风,树立党的公开、透明和负责的社会公众形象。首先是改秘密发展党员为公开发展党员。其次,是改秘密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为公开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及各种会议,会议的地点也由过去的偏远小镇转移到大的中心城市,以扩大党的影响。再次,积极参加选举和各项社会运动,广泛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使人们不仅可以从党的纲领、章程、决议中了解党,还可从党的报纸、杂志、网站、电视以及党的各项公开活动中,特别是从选举活动中了解党。最后,是公布党的财务开支及党的资产等,表明自己与资产阶级政党的金权政治绝缘,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

独立自主性:西方国家共产党过去与苏共关系密切,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受苏共的影响,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某些不良的影响,因此,他们特别强调党的独立自主原则。一方面,西方各国共产党都强调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国的具体实践,拒绝任何外来的干预;另一方面,强调在建立联盟和全民阵线的过程中,党必须坚持在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在组织上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力量,以使党在革命斗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

如何看待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邓小平同志在评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共产主义”时曾经指出:“各国党的国内方针、路线是对还是错,应该由本国党和本国人民去判断。最了解那个国家情况的,毕竟还是本国的同志。”“归根到底由他们的实践作出回答。人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进行探索,这不能指责。即使错了,也要由他们自己总结经验,重新探索。”这是完全正确的,应该成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外国共产党最基本的态度。作为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笔者有这样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供读者参考:

一是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自然回应。概括地说,科学技术革命与生产力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运行、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劳资矛盾的发展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新的经济和政治状况,采取新的战略和策略,为此党自身也必须进行自我变革,使党的思想观念、组织结构、主要功能、运行机制、活动方式等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立足于社会,并获得新的发展。

二是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是对传统政党模式的“扬弃”。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从根本上说是其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它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模式的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的否定,并通过自身否定实现“自己的运动”,即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它是包括着肯定的否定,既有克服又有保留。西方国家绝大多数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只是改变了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形式,而没有改变政党的本质。

新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新特征;应对策略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关系企业财务资源的使用率,以及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进入新时期后,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着许多全新的形势,如新会计准则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事物等,这些都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如果依旧采取常规财务管理策略及手段,那么会直接影响现阶段财务管理的实效性,甚至还可能会诱发比较严重的财务管理风险。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应对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挑战值得深入探讨。

一、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也就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财务管理工作本质上就是对财务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工作情况直接关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形势之后,“互联网+”“大数据”等是时展的全新主题,这使得各行各业以及众多领域都面临着严峻发展及工作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发展机遇。同理,企业财务管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互联网+”这一全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着海量的财务数据,并且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及流程等已经逐步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及规定等,所以一旦继续应用常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及流程,那么就会增加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概率,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这会对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大财务管理工作的力度,助力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升。

二、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特征

(一)高要求

在新形势下,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以及新会计准则等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对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严重冲击,不仅增加了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概率,同时也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模式及方法等在新形势下都要较以往发生比较大的改变。否则,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的财务管理要求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那么必然会直接影响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二)全面性

在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各部门彼此之间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越发显著,部门彼此之间的独立运营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与挑战。同理,财务管理工作也不再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而也是其他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这是满足新形势下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有效应用要求的重要保障。如果企业内部各部门彼此之间依旧单打独斗,那么大数据技术等新形势下的先进科学技术必然无法得到顺利应用,最终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三)信息化

在进入新形势下后,无论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或者其他先进的科学技术本身都同“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技术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或者云计算技术等科学技术本身的应用都建立在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在这样的全新财务管理工作形势下,为了有效胜任财务管理工作的全新任务,就必须要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具体就是借助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或平台的构建来高效地开展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避免因为信息化管理工作建设不到位而直接影响了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高效开展。

(四)智能化

在当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各行各业或者各个领域都面临着高质量转型及升级的迫切需求,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但是随着AI技术、“云服务”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促使智能化是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另一个新特征,即该时期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实现“云上”标准化办公,如“用友财务云”这一财务管理平台在财务管理的整个流程及各个方面都有效融合了AI技术,如机器深度学习、语音或语义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这样可以使得企业中一些财务管理项目,可以交付给管理系统中内部购置的智能化机器人,它们会自动生成报表或者业务单据,完成报税、月结等基本任务。可以预见,随着AI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科学激素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企业财务管理会具有更高的智能化程度。

三、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新机遇

新形势下的新会计准则、“互联网+”“大数据”等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些全新的机遇。如果可以抓住这些新机遇,那么可以助力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优化及升级,具体优势表现如下:其一,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基于新形势下“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显著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本身伴随着大量财务数据的归纳、整理及分析,所以如果继续采用常规的人工管理模式,那么会耗费大量人力资源的同时,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而如果可以创新应用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那么可以显著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尤其是可以对相关财务管理数据进行实时了解。其二,可以优化传统财务管理工作的财务数据处理工艺及流程。在新形势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得传统财务数据处理工作趋于智能化方向发展。这时候不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在处理财务数据上,极大提高了相关财务数据的处理实效性,这是传统财务管理工艺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其三,可以优化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在进入新形势后,大数据技术、共享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内部的相互交流及内部沟通变得更加便捷,更加高效,这促使内部财务管理组织结构相应地趋于了扁平化方向,进而使得企业财务决策与预测等方面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的相应组织链条相应地缩短,极大提高了整体内部财物管理效率。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等新形势下的全新科学技术可以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财务信息变得透明,财务关系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二)新挑战

新形势下的各项新变化不仅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样带来了许多全新的财务工作挑战,具体表现如下:其一,财务管理理念迫切需要更新,否则会直接限制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新形势下的大数据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此时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的财务管理工作理念,只对财务指标进行关注,却缺乏大数据理念,那么就无法充分挖掘及应用大数据技术在助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开展方面的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讲,大数据、“互联网+”等全新形势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其二,财务管理工作模式迫切需要升级。在进入新形势下,新会计准则的全面落实,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等都对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助力自身财务数据管理水平提升,但是这些先进科学技术要求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发生转型及升级,以及构建配套的财务管理模式与体系等。其三,财务管理风险防控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海量的财务数据需要处理,并且财务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产业链条的延伸等这些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变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概率。此时企业迫切需要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环境的全新财务管理风险防控体系,保证可以及时发现及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四、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新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打造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技术性等方面的特性更是决定财务管理工作成败的核心要素。通过上述对新形势下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新特征、新机遇与新挑战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但是如果可以勇敢地迎接和面对挑战,抓住新形势下大数据技术等相关科学技术在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方面的机遇,那么就可以实现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目标。而这些也都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财务管理队伍的支持。首先要对财务管理工作思想与观念进行积极、合理调整。要重点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财管意识,使他们可以懂得信息化财管软件及系统应用的目标、优势及方式方法等,保证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来对企业内部资金流进行合理调整及改进。其次,要注意积极顺应新时代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变化,如要积极迎合新会计准则全面普及贯彻落实的新形势,使全体企业内部财管工作人员积极意识到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性,借助专项培训及教育活动来帮助他们可以转变自己在新形势下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财管目标与标准。最后,要严把人员选聘关,对他们的财管工作素质及要求等进行严格审核,切不可选聘那些专业素质与工作技能水平不足,或者责任意识不足等的财管人员,保证可以打造符合企业财管工作新形势和要求的专业化财管队伍,保证可以夯实财管工作的基础。

(二)持续优化传统财务管理模式

在新形势下,信息化技术是拉动时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各行各业实现业务转型及优化和升级的重要技术保障。同理,在新形势下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期间,也必须要有计划地联系先进的财管技术,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持续性改进及优化,保证可以充分利用新形势下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财务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首先,要树立信息化的财管理念与意识,切实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提升财务管理有效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保证可以结合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实际需求及要求等来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改进及优化。其次,要注意构建符合新形势下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需求的全新财管制度,具体就是要打破传统财管工作模式的束缚,结合信息化财管工作的实际需求来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持续改进、优化及完善,如通过信息化财管体系构建,使企业内部财管人员都可以高度重视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内部财管任务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全体财管人员都可以明确自身的财管职责与义务,避免因为财管流程不合理或者财管模式实施不到位而对最终的财管效果带来负面影响。最后,要结合相关财管工作优化及改进思路,创新应用信息化财管工作模式,如可以进行信息化财管平台构建来统一管理企业内部全体职能部门的各项财管数据和信息等,保证可以夯实数字化财管工作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创新融合信息化技术以及数据传输技术等科学技术来配强化不同企业财管部门彼此之间沟通和交流,保证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财管工作质量与效率。比如,“用友财务云”是当下信息化财务管理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之一,其本身充分应用了AI技术,可以实现只能预测、分析、推荐等功能。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每发生一笔财务收支方面业务之后,通过构建的智能会计平台对应的基本规则引擎,能够自动实时地生成凭证。又或者,以前的企业财务报表常常需要等到月底的时候才能出来,但是如果可以创新应用“用友财务云”,那么可以通过云上智能报表平台的合理应用,只要凭证生成,相应的报表就都会实时体现。

(三)大胆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

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下,为了突破财管工作困境,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大胆创新传统企业财管活动,保证借助迎合新形势下相关财管工作需求及要求的全新财管活动来有效提高财管工作实效性。以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技术为例,为了有效迎合相应财管工作的新要求,就必须要以此来创新相关财管活动。首先要注意创新财管活动中的决策、预测等相关活动,即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来高效地开展财管工作决策和预测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大胆地创新财管控制活动,如可以充分利用财务共享中心构建等一些全新的菜馆模式来推进财管工作的标准化建设,保证企业内部相关财务管理工作数据可以得到有效采集、获取及存储,有效控制财务活动的有序开展。与此同时,要注意创新财务管理评价活动,即充分抓住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优势,高效地开展财务评价活动,减少财管人员对整个财务评价活动带来的干扰及影响,保证最大限度提升财务活动评价的精确性与实效性。比如,基于大数据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构建财务共享中心,以此来对整个企业的财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

(四)加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鉴于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发生概率比较高,为了确保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要强化财务管理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一方面,要加大企业内部控制力度。通过科学构建内部财管工作监督机制,可以有效规范及约束内部财管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全体财管人员可以在完善奖惩责任机制的基础上,以规范约束全体财管工作人员的行为,降低因为财管人员工作失误等问题诱发的财管风险发生概率。另一方面要注意采取多方法与渠道来助力财管工作水平和效率提升,不断降低财管成本,以及构建面向于财管风险的预警、识别及管控体系,保证可以有效迎合新会计准则普及等全新形势下的各项财管工作新形式及要求等。比如,企业财管人员要提前做好财务预算工作,降低财管风险发生概率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同时还要结合企业财管工作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现阶段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自身的财管防控风险,力求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财管风险防控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企业财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同时相应的工作呈现出高要求,全面性,信息化和智能化几个方面的新特征,这对企业财管工作都是全新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工作挑战,可以从打造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出发,注重持续优化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大胆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和加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保证最大限度提升新形势下财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席剑.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管理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21,19(10):111-112.

[2]杨澜.基于互联网环境下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研究[J].质量与市场,2019,11(5):60-61.

[3]杜娟.探究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策略[J].全国流通经济,2021,23(16):43-44.

[4]刘红莲.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4(13):109-110.

新特征范文篇4

新世纪伊始,国家顺应时展的需要,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建国以来的第八次),改革了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方面。为此,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各科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随之出现了各套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制的新教材版本,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试用,目前已是走过了五个年头,并在全国推开使用。

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课程改革的核心也就是教材改革。就九义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试用情况来看,华东师大版、北师大版、人教版各有特色。相对而言,因各地多年沿用人教版教材,就对教材的传承性,教师的适应性等方面而言,有它自身独特的优势。仔细研读新版新课标义务教育实验教材,有如下几点创新特征。

一、新教材内容布置更趋科学合理

在此,不妨以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下册目录作对比分析摘要:

九义教材内容编排摘要: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熟悉图形→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人民币的熟悉→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总复习。

新课标教材内容编排摘要:

位置→20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熟悉→熟悉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熟悉时间→找规律→统计→总复习。

其创新特征体现在摘要:教材更具有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知识本身发展规律的知识结构;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加强数、估计、统计、拼组图形,找规律等方面的创新意识培养内容;尽量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方法在解决新问题中的功能;从低年级开始加大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力度;同时注重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规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

二、新教材内容呈现形式丰富多彩,设计活动引人入胜

新教材在内容呈现形式上,非常注重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喜好特征,提供了丰富的和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例如,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一节内容,通过一幅大桥彩图,桥面上奔跑的汽车和桥下航行的轮船,让学生熟悉“上、下”的位置关系;通过排队乘坐公共车熟悉“前、后”的位置关系;通过活动“摸右耳”、“抬左腿”、“端碗的手、拿笔的手”熟悉了“左、右”的位置关系,并通过街道上的行驶车辆路线熟悉位置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这样的呈现学生乐学、易学;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将数学理论课变成学生的活动课、体验课。这样的布置,相比前版教材(2000年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直接呈现熟悉长方形、正方形(P23),学生有了更多、更丰富的数学语言预备,为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位置关系熟悉,打下了良好的经验铺垫。

三、新教材扉页的导言首次具有了人本主义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编制的第十套小学数学教材,从前九套教材一直沿用的扉页“说明”到现在替换为“编者的话”,虽然只是一页内容的变化,但它体现出它的思想上、意识上的转变却是划时代、根本性的变革,读后让人耳目一新,其主要革新变化如下摘要:

(一)变指令性、政策性条文为,平等的指导性用语。如摘要:“说明”中的用语“要求……,必须……,力求……”,变为“编者的话”中的用语“给你们介绍……,我们一起……”体现了民主、平等和人文关怀。

(二)变“说明”中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指导用语,为“编者的话中”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协助介绍用语。

(三)改变以学科中心为导向的编著思想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编著思想。

(四)改变以数学逻辑体系组织教学素材为以学生心理发展为基础组织教材。

为了让读者更深刻地心得这次变化的精髓,后面笔者附上前版扉页的“说明”和新版扉页的“编者的话”,以试读者。

四、新教材进一步强化了课程资源的选择性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或活动的栏目,如小小商店一节,教师和学生就可以一起按教材图示的启示,自编自导一个购物活动,教室作商店、书桌作柜台、文具、玩具、食品作商品,让学生在活动中,心得加、减法,加强对人民的熟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也可以自行开发利用本土资源。

另外还有不少供学生课外自选的家庭小实验,动脑筋活动,课外调查探究等栏目。同时,还提供多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判定摘要:他们谁说的有理?”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

因为有了多样的选择性,对教师而言,新的教材呈现的例题,活动等就不是唯一的选择,也就给了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艺术,一展个性教学风采的空间。

五、新教材体系上更显立体化、实用化

新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编导;新特征;工作建议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国内新旧媒体之间相互竞争、借鉴与融合,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行业发展环境,尤其是促使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而成为了主流媒体形式,给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电视编导等电视媒体人工作的难度,传统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旧媒介融合新形势下的编导工作需求,变革与创新电视编导工作刻不容缓。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编导需要紧跟新媒体时展潮流,直面国内媒体发展新常态,改进与创新电视编导工作思路,确保可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实现突破发展。

1新时期电视编导工作的新特征

1.1节目竞争日趋激烈。在新时期媒体环境发展形势下,新媒体得到了迅猛发展,促使媒体信息传播路径不断增多,拓展了其发展空间,同时基于互联网所发展起来的众多媒体促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媒体信息,尤其是新时期大多数社会大众更加倾向于借助手机App或电脑端来观看媒体节目,放弃了以往广播电视这种媒体信息获取路径,以至于使得新时期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持续下跌。可见,借助手机来收听或观看节目的方式,是以往传统广播电台所不具有的巨大优势。此外,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产物,还具有强大的媒体资源存储功能,这时候可以使听众随时随地继续回听那些已经播出的节目,彻底解决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无法回播或回听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面临着愈发激烈的竞争形势,对电视编导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2工作环境越发复杂。电视编导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幕后工作人员,但是却同现场记者以及台前节目主持人等工作人员之间具有紧密联系,这表明电视编导工作会受到其他部门人员工作的影响。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热点社会事件频繁出现,同时受众也可以广泛地参与到电视节目制作中来,这时候为了可以满足节目受众的实际需求,国内许多广播电台专门在节目制作中增设了受众参与的窗口,以至于极大地增加了编导工作的难度。此外,新旧媒介融合新形势下社会大众的思想呈现出显著的个性化与独特性特征,同时对于节目的需求也逐渐趋于多元化,这时候电视编导很难再预期或固定安排节目的走向,加之节目现场存在比较多的突发情况,相应的线下参与平台具有比较大的变数,以至于使得编导工作中会需要处理许多临时问题,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工作的难度。1.3工作要求不断提升。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内容愈发丰富,同时传播速度也得到显著提升,促使社会大众的思维更加开放,同时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理解也更加复杂,这使得他们对新时期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复杂的媒体环境也促使社会大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审美水平也大大提升,相应的审美取向日趋多元化,这均对电视编导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以往的广播电视节目中,电视编导主要是考虑如何对节目进行策划,确保可以使社会新闻等节目内容如何更好地传达给社会大众,引发他们的思考。但是在新时期媒体环境下,电视编导更加需要考虑如何才能增加节目的吸引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同时在节目制作中适当地贯穿一些正能量的人文思想与社会价值观念,引导受众思想的发展,这均对新时期电视编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编导必须要对自身的工作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对自身的工作思路进行重新定位,确保节目制作的质量。

2新时期电视编导工作的出路

2.1创新节目内容。为了增强新时期电视编导节目制作的质量,使其更受新时期受众的青睐,就需要使电视编导创新工作理念,调整和创新节目内容。从本质上来讲,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丰富的内容,所以为了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先丰富电视节目的内容,增加其新颖性和个性化特征,确保可以拓展受众选择空间。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节目制作流程进行调整。电视编导人员需要逐步从幕后转到台前,除了做好节目播出之前的策划工作外,还要做好节目播出过程中的全程跟踪指导工作,以便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节目在实际播出过程中存在的异常问题。例如,对于访谈性的广播电视节目,电视编导人员可以结合线下广大受众群体的留言,对节目预先设计的一些访谈问题进行合理调整,确保使其更好地迎合受众群体的收听或观看需求。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节目制作内容进行创新。电视编导人员要彻底摒弃当前媒体行业内存在的节目抄袭通病,而应该结合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受众群体的接收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来科学地编排节目,确保所制作的节目富有人情味的同时,符合地方台特征,加之文化创新力度的加大来不断增强广播电视台的优势,促使其收视率不断增长。2.2拓宽传播渠道。新媒体背景下媒体信息量更大,传播路径更广,同时受众群体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为了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力,新时期电视编导工作的另一个改进点就是要注意对媒体信息传播途径进行拓宽,具体需要他们充分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新媒体中所衍生的新型媒体理念、媒体技术以及媒体设备来对广播电视台节目进行完善,尤其是不可仅局限于现有的新旧媒介融合方式,而应该伴随着新媒体的持续发展而对广播电视台和新媒体的融合进行合理调整。比如,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微博和微信等得到了迅猛发展,这时候电视编导可以为电视台建设专门的微信公众号来同受众群体进行沟通和交流,如借助受众群体在公众号下的反馈或留言等来对节目制作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还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来做节目预告等,这样就可以形成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联合传播形式,为社会受众评价广播电视节目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广播电台节目传播渠道,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台发展。又如,当前微博等新型媒体资源比较流行,广播电视可以同它们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微电视”或“微电台”等节目形式,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大批年轻听众群体的关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广播电视台在同网络等新媒体开展跨媒体合作的时候,电视编导必须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对传统电视媒介优质内容进行保留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兴媒体技术来增强节目质量,拓展媒体传播路径,增加节目收视率。2.3强化教育培训。为了可以在激列媒体竞争环境中顺利突围,就需要从提升电视编导人员的工作能力入手,有效地解决新时期国内电视编导人才更新速率慢的问题。一方面,要构建健全的人员培训机制,多为电视编导人员提供一些技能培训或继续教育的机会,使电视编导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媒体行业内部中的一些新兴媒体技术和方法,不断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如果条件允许,广播电视台可以和一些专业的媒体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做好编导人员的全方位培训,以更好地提升专业培训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构建健全的人员选聘机制,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多从社会中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电视编导人才,同时还可以和一些媒体专业比较强势的院校开展“校企合办”,定向招收一批专业的优秀媒体人才,不断提升电视编导群体的整体工作水平。

3结论

在当前新旧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台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刻不容缓。电视编导作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节目制作质量的主要领航。在新时期环境下,电视编导工作存在节目竞争日趋激烈、工作环境越发复杂和工作要求不断提升等新特征,增加了他们工作的难度。为了更好地推动广播电视台发展,就必须要在提升电视编导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创新节目内容,拓宽传播渠道,确保不断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夏箐.探析全媒体时代电视编导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3):95-96.

[2]钟骏岚.新媒体时代电视广播编导的创新与改进策略[J].科技风,2017,15(12):267-268.

新特征范文篇6

大数据作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之后IT产业重大应用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社会管理与国家战略、组织决策、企业业务流程等概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大量运用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信息以几何级数递增,这种爆发式增长态势将改变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大数据也会影响企业的行为模式,改变企业的决策方式。

1.1大数据的概念

不同的人对“大数据”有不同的理解。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上看,笔者认为大数据有以下内涵:①大数据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供海量的数据信息,通过梳理、筛选、分类,大数据能够揭示出各种隐含且有用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环境下科学地进行决策,从而克服拍脑门、拍胸膛、拍屁股的“三拍”决策模式。②大数据是一个技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为传统产品改造和升级指明方向,从而提升其产品技术含量、降低成本增加其附加值。③大数据是一种定量分析的能力,可以提升企业管理者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优化生产流程的能力。大数据的意义在于提升数据专业化加工处理能力,大数据能否带来利益在于能否通过数据分析实现企业价值增值。④大数据是一种分析工具,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数据挖掘工具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了解和掌握这些有效的分析工具。大数据要求企业决策者具备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要求企业决策者提升定量分析的能力。透过特定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可以使企业决策者更好地解析产品和市场中的特定信息,了解产品的竞争地位和客户信息,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精准优质的服务。⑤大数据提供一个完整的过程分享。互联网时代可以提供此前无法分享的信息,客户现在通过大数据可以了解产品在企业订单、生产、制造和运输过程的全部动态信息。

1.2大数据的特征

一般意义而言,大数据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数据种类多(Variety)。从财务数据到社交媒体数据;从文字图表到图像;从音频文件到视频数据等各种类型数据。②数据量大(Volume)。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能力的提升,能够产生超越历史的海量数据信息。③变化速度快(Velocity)。如亚马逊每天产生630万笔订单。有人经过测算,2003年以前人类创造并记录的所有信息量的总和为5TB,而现在产生同样的数据量仅需两天。④蕴藏的商业价值大(Value)。大数据犹如一个巨大的宝藏,蕴含着无尽的财富。这就是大数据的4V特性。

2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宏观作用分析

(1)用于PEST分析。PEST分析方法即大数据用于对政治或政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科学科技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分析。(2)用于市场潜力分析。将大数据用于分析人口规模总量、地区分布、性别与年龄结构、收入与消费结构、常住与流动性等方面;还可以分析行业规模、细分市场增长潜力及行业发展方向,获得更多市场开发信息,减少开发成本和无效的广告支出,提高企业竞争力。(3)用于行业集中度分析。集中度分析又称为行业集中率,是指某行业的前n家最大的企业产销量占市场总额的百分比。集中度有绝对集中度与相对集中度之别,可以分别进行计算。(4)用于发现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通过大数据,可以了解那些产品和用户增长速度飞快的企业,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获得了快速成长的空间,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增长趋势。大数据可以辅助发现业务增长快或者用户量增长快的企业。

2.2微观作用分析

(1)更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例如一家服装小企业,通过大数据平台直接把产品从工厂送达到全球各地的用户手中,使国外市场的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0%,但交易成本只是过去的1/10。说明这家企业通过大数据缩短了销售路径、节约了销售成本、增加了利润。过去销售环节中要经历国内出口商—国外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的路径模式,而现在可以直达用户,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物流效率。(2)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卡夫食品公司通过采用IBM大数据与分析方案,在10.5亿条博客、论坛和讨论版的内容中抓取了47.9万条关于Vegemite新产品的讨论信息,并进行深层分析,最终高效地完成了产品升级。该案例表明大数据平台使企业能比过去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并取得决策优势,从而增强企业的应变力[3]。(3)更有效地提供服务。菲亚特汽车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测哪些人会购买特定型号的菲亚特汽车。通过采用IBM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将目标客户的响应率提高了15%~20%,客户忠诚度提高了7%,54%的客户在第二次购车时仍选择了菲亚特。可见,企业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相关分析,使得客户目标更明确、服务更有效。(4)更精准的广告投放。2012年Facebook公司的广告收入高达43亿美元,是因为Facebook提供了新的广告系统,该系统具有传统广告所没有的新功能。只要广告客户将众多的产品照片上传到其数据库,用户一旦登录Facebook,该广告系统便会根据不同用户的年龄、兴趣、特点,自动生成相关广告,投放的依据是对用户“关系图谱”的数据分析。(5)更强大的风险防范能力。大数据环境下企业面对的经营管理环境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未知风险。互联网言论影响效应被放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易受到外界包括舆论环境的影响。企业在面对这些不可预知的对企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利用大数据进行准确分析,找出对企业存在隐蔽性威胁的因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这些威胁因素,防范企业各类风险。根据专业机构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决策者在被问到大数据对企业有哪些作用时,回收统计数据表明:①可以改善客户关系;②可以优化企业运营管理;③可以提高企业风险与财务管理水平;④可以帮助企业开拓新的业务模式;⑤可以提升员工的协作能力。

3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的新特征

3.1企业与外界信息互动更加频繁快捷

信息来源更广泛,信息互动更快捷。一些企业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正在构建自己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企业可以实现与外界的即时沟通与对话。例如武汉中商旗下的中商百货连锁公司和中商平价连锁公司都已建立微信公共平台;天虹商场宣布与微信合作;友阿股份与腾讯合作建设微信公众平台。

3.2“数据”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资源

互联网时代,“资源”的概念正发生变化,企业资源不仅指原材料、生产设备、员工、技术专利,还包括大数据信息;不仅指具有实物形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资源和农产品等,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数据信息。互联网时代每分钟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庞大的数据资源构成了数据加工企业的原材料,其产品可以帮助企业生产者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市场、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方式。大数据日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被许多公司视为一种可计算的真实财富。2006年,微软以1.1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大数据公司Forecast。2008年,谷歌则以7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为Forecast提供数据的ITASoftware公司。可见,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企业现存条件下的资源概念,数据正在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

3.3内部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在大数据时代,公众有更多机会参与并监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定与执行的全过程。密切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过程、方式,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公众有权要求公司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过去那种不关心社会责任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运营方式,带来了许多负面后果,如损害雇员的健康和福利、损害居民环境等问题[6]。随着信息的开发透明,那些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将暴露在大数据的阳光下而无处藏身,会受到公众的舆论指责进而影响企业自身形象。

3.4更便捷的即时服务与过程分享

大数据时代使沟通更加便利和即时,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与企业内部员工沟通,也可以通过平台与企业外部客户与供应商之间进行沟通与互动。例如社交媒体通过挖掘用户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用户所发表的评论、图像、视频及对评论的支持与反对,蕴含着用户消费倾向。

3.5数据挖掘工具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帮手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不完全、有噪声、随机、模糊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明确,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简单查询,提升到数据中的知识发现与智慧凝练。数据挖掘需要各种复合技术人才将数据库知识、统计原理、人工智能技术、并行计算方法等内容的知识进行融合创新,正在形成新的技术热点。有条件的公司应当加大情报研究和数据挖掘技术投入,招聘数据分析师,对企业所在的行业、市场前景、竞争状况、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在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投资与经营决策都取决于充分的数据分析支持。在欧美等发达地区,数据分析普遍被作为运营决策的前提要素,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4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对策

4.1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信息为客户和顾客提供更好的选择,企业只能做好自身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信息平台,将客户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组标志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客户群体,研究不同客户的习惯、行为、企业文化、爱好特点;重视对大客户的管理,尽可能满足大客户的需求,优先保障对大客户的供应,听取大客户对产品质量改进方面的要求,邀请大客户参与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方案。不忽略中小客户的需求,有差别地定制出符合其不同需要的特色产品,更好地满足中、小客户对产品的需求。

4.2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产业升级

有专家指出,大数据将会在未来10年内改变几乎每一个行业的业务功能,促进各行业的业务转型和升级。美国的17个行业中,已经有15个行业大公司拥有大量的数据系统,其平均拥有的数据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拥有的数据量。在医疗与健康行业,根据麦肯锡预测,大数据将使美国医疗市场每年多获得3000亿美元的新价值,并使全国医疗开支减少1/3。在制造领域企业将采用IT系统,包括电脑辅助设计、工程制造、产品开发管理的数字制造平台PLM,将多种系统的数据集整合在一起,满足多种功能和特色的需求。此外,在智能交通、再生能源、新材料、贸易零售、餐饮服务等行业,正在以大数据为契机,加速其与大数据的融合,形成大批“互联网+”企业。

4.3借助企业外脑,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由于行业差异,专业数据信息分析公司能够提供更专业的信息服务。专业数据分析公司通过对数据分析去发现隐含的问题,提出专业诊断,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例如,淘宝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平台,以顾客订单需求为导向,发掘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进而能够针对性地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4.4更加重视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新技术的应用是大数据开发的基础和源泉。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很多原来单纯依靠人类自身判断力的领域应用,最终都将被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功能所普遍改变甚至取代。一小片合适的信息,也许会促使创新迈进一大步;一组数据,也可能会超出数据收集人难以想象的应用,甚至可能在另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得到应用。借助这些创新型的大数据应用,数据的能量将会层层被放大。下一代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一个全球的数据库网,在这个数据库网中,计算机可自动为用户搜寻、检索和集成网上最新技术的信息,加快技术更新和应用的步伐。

4.5更加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大数据时代企业应当将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很好地统一起来。让企业的经济发展与其社会价值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大数据时代将企业直接置于公众的监视之下,因此企业要取得良好的经济利益必须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投资与经营决策都充分依赖大数据分析支持。“只有那些能够尽早发现大数据价值,并及时反映到业务中,从而树立竞争优势地位的数据驱动型企业,才能在如今充斥着多种多样数据的时代中生存下来”。只有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的特征,加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前应对环境变化的企业,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抓住先机快速发展。

5结论

新特征范文篇7

一、大数据时代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特征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对很多领域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全新的信息管理方式下,很多医院开始将传统信息管理技术转换成大数据管理技术,并实现很多元素与其相互融合,展现出一些信息化、智能化和规范化的新特征。例如:从我国医院的档案管理发展方向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医院的档案信息管理都开始朝着智能化的领域发展,具体体现为档案管理技术与信息化系统逐渐向计算机领域靠拢。在档案管理层面,对于档案管理人员而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是能够推进本职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基建档案、科研档案以及图片档案的扫描、录入、调用等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档案管理的便利性。其次,另一特征表现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方面。在医院对档案管理体系构建标准化的录入与查询设计的前提下,其工作人员可以实现自主搭建自动化的档案服务系统,以此方便各终端医生对档案管理实现自动化办公。

二、大数据技术应用初期医院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

1.海量数据调度处理问题。虽然大数据时代为医院档案多元化管理带来很多帮助,但同时也扩大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数据信息产生的端口。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现阶段医院中各种非医疗档案,如科研档案、实物档案、基建档案以及图像档案等,都需要转化为电子信息形式进行存储。通过了解多家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得知,部分医院每年由科研、招标和基建等工作产生的信息均可达到20TB[1]。除此之外,在信息管理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型的趋势下,医院档案管理开始逐渐将传统纸质信息转化成电子信息并存储,通常情况下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需对录入信息进行分类,按照信息重要程度分别设计不同存储年限。以某三甲医院的科研活动产生的数据信息为例,在设计档案寿命为15年的条件下其电子数据可达到100TB以上。2.信息化建设程度问题。从现阶段医院档案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可知,目前大部分医院基本步入大数据技术应用的中级阶段,大数据信息管理技术已经实现系统化和体系化建设,但在实际的档案管理中仍可以看出该项工作在部分领域管理中的缺失,进而阻碍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其主要体现在档案自动化存储缓慢、档案数据自动化获取效率较低和智能化数据调度水平较低等方面。从上述问题中能够看出,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医院档案管理并没有真正制定出高效且统一的执行标准,在缺少硬件与软件系统的帮助下,医院在处理上述档案信息时会难以实现自动化办公与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融合。在处理非电子版档案数据时,工作人员应当明确自动化办公的重要性,以及自动化办公与实际工作无缝结合的价值体现。但笔者了解的几家医院在进行自动化档案管理办公时,仍不能实现与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OA)系统的无缝结合[2],进而也不能通过OA系统实现自动化的档案资料获取,这是造成大数据技术在医院档案管理建设中信息化建设程度偏低的主要原因。3.档案内容利用问题。通过档案管理实现对档案内容的及时且高效利用,是医院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在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的管理人员应意识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即当档案内容量增加且共享性增强时档案管理对其他工作的影响程度。结合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档案信息管理及利用现状而言,在档案记录与内容利用层面,医院档案管理部门仍存在对数据产生与调用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同时,在海量电子档案中针对电子档案的记录服务对象、方式以及时间等问题上,存在数据精度偏低的问题,导致此类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医院档案部门的管理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大数据时代的相关信息技术,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高质量档案服务的意识[3]。4.档案信息存储风险问题。以科研项目产生的档案数据为例,此类数据是一种具有高度隐私性的学术成果资料。由科研数据汇总成的科研档案是证明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建立起较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在大数据时代下,虽然大数据技术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巨大的工作便利,但是在高度信息共享体系中信息管理会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另外,在医院档案的数据安全存储层面存在存储介质与路径方面的安全问题。例如,部分临时文件会存储在项目活动管理者的个人电脑中,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数据丢失与窃取,若遇到非法篡改还会影响项目活动后期的进行,进而引发一系列研发问题[4]。

三、大数据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1.以区块链技术解决医联体海量数据的问题。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颁发的《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当前我国医疗体系应当加快医联体的建设,实现各级医院对公共卫生、财务、人力资源以及后期管理等模块的整合。在此背景下,医院的档案数据虽然会得到进一步规划,但在大数据信息共享的体系下会产生更多重复性的临时文件或者孤岛数据。从孤岛数据角度来看,在医联体制度下,乡镇医院、社区医院以及各一级医院都会存在一定的孤岛数据,在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初期,孤岛数据会对档案管理部门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转型造成一定影响,即各级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无法实现对财务、项目实施以及权责义务等信息进行精准化管理,只能通过调取临时文件的方式获取各项项目活动的临时信息。大数据技术下的区块链技术是指一种数据存储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进而实现在众多数据中找到目标数据的目的。应用区块链式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各数据平台数据的连接,即上级医院可以通过该技术调取下级医院记录的病患信息,下级医院可以依据上级医院的指示记录管理一些非重要但繁杂的病患档案[5]。该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医联体制度下产生的大量临时数据,进而从数据产生的源头解决医院档案数据繁多造成的管理难题。2.构建电子档案。在大数据时代下,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初级阶段最为重要的工作在于对纸质数据的转换。为解决档案内容利用率低的问题,医院应当加强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在解决档案利用率低的问题的同时,提高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在现阶段,我国医院档案管理系统中,已经全面落实CHSS、PEIS以及HIS等信息管理系统,上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均可以实现对医疗档案与行政档案的高效汇总。上述三种信息管理系统皆由区块链技术支持而实现,在该技术下医院档案的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对电子档案的拓展,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电子档案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削减无用或临时信息的产生,促进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服务的工作效率。实现上述目的时,需要注意各个医院档案管理方式的区别,即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在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电子档案时,应当以医院对档案管理的实际要求为基础,对档案平台下公开接口程序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划定档案的等级,方便后续进行如基建、科研或者实物档案等延伸工作,降低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调用管理复杂度[6]。3.全面监管,确保安全。在分布式加密技术的帮助下,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可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加密处理,即在原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加入分布式加密技术,将初次记录的档案信息以密钥的形式进行封存,并在重要数据上加盖时间戳,以实现对加密数据的二次安全访问控制。同时,因区块链技术可连通各级医院的档案存储,所以每个重要数据都会以切片的形式备份在各区块当中,即使某医院的档案数据受到侵袭导致数据丢失或篡改,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备份的方式恢复原数据。另外,在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医院档案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分布式账本功能,即记录在医院档案信息总库的数据都会加盖时间戳,任何后期的调度、更改、添补和删除都会进行记录,以期为档案管理提供统计帮助。此外,依据区块链技术设计的医院档案管理系统还可以为后续的加密优化提供改动基础。例如,在原系统中加入密匙功能,实现对记录数据的全过程审计跟踪,从而进一步加强数据存储的安全性。综上,现阶段我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仍存在一定的方式问题。例如,无法解决重复数据、临时数据以及数据调度安全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大数据技术应用程度的不足。对此,本文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以现有医院档案管理系统为例对档案数据管理进行分析,明确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管理服务的创新路径,并为之后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伟.大数据对医院档案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山西档案,2019(3):57-58.

[2]李晓丽.大数据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中国档案,2020(9):40-41.

[3]孙宁.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医疗事故鉴定档案管理[J].档案管理,2019(4):42-43.

[4]李高峰,胡国强.大数据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J].山西档案,2019(2):97-100.

[5]许佳.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管理方法探析[J].福建茶叶,2019,41(8):25-26.

新特征范文篇8

一、经济运行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运行分析一般是指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成果及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运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结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依据一定的计划指标、会计核算、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所进行的旨在找出其运行特点、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分析判断活动。经济运行分析目的,就是对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作出及时的总结判断与深入探讨分析,以便吸取教训、指导未来。本研究所作的经济运行分析,主要是在通过相应的统计调查获得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各方面的对照、比较和研究,分析莱芜市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内容、运行过程和显著特点,判断这一时期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真实地反映莱芜市十二五时期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解读国家与地方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十二五”时期莱芜市经济运行新特征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经济转型发展之年。如何在国际经济再平衡的复杂局面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物价平稳与经济较快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展主题与基本任务。我们要审时度势,利用好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形成的倒逼机制,认真研究我市经济运行的新特点新形势,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顺应未来发展的新要求,实现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运行的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依然是重要目标,但将放缓发展速度,重视发展内涵。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莱芜市宏观经济将进一步稳定增长,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调查研究发现,我市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持续回升,高新技术产业产能逐步增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方位投资、消费不断发展。莱芜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DP)546.33亿元,2006年为287.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十一五初期增长53.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6.7∶65.9∶27.4调整为7.1:60.4:32.5。由此可见莱芜市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将持续回升,高新技术产业产能逐步增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针对部分不可持续的问题,低碳经济将成为主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国际大趋势,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蓝天,是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为此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趋协调,消费的贡献将逐步增加。2010年莱芜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2家,比十一五初期增加276家。实现增加值373.39亿元。其中,钢铁产业实现增加值231.13亿元;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142.26亿元。分析可知,莱芜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进一步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与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落后产能淘汰加快。经调查,莱芜市企业研发投入比重正在稳步提高,以鼓励支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工业生产单位能耗下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十二五重要目标。

3.针对城乡经济发展、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应成为重点目标。2010年莱芜市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4亿元,20个乡镇实现财政收入全部过千万元,其中3个乡镇过亿元。莱芜市政府非常注重扎实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9%,比十一五初期的38.4%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由33.6%下降为29.4%,下降了4.2个百分点。因此莱芜市城乡经济、镇域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应成为重点目标。实际上,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适逢良好机遇。莱芜市农村城镇化建设正在逐步加快,农村新经济组织形式进一步增多,2010年莱芜市“两股两建”稳步推进,56个村(居)集体资产、5.8万亩土地完成股权化改造,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96家,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超过8000亩。总体来说运行正在成熟化,镇域经济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农产品精深加工都将促进优质农业集聚发展。

4.民生依然是十二五重点问题,将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城乡民生问题都将是政府重中之重。201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4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132人,困难群体再就业15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城乡“双零家庭”十一五期间保持动态消零。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但恩格尔系数依然相对较高,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三、“十二五”时期莱芜市经济运行对策研究

十二五期间正处于后危机时代,我市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将需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低能耗产业的研发与生产,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突破我市现代服务业的“瓶颈”约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正确引导投资与消费,既要使我市经济良性发展、持续增长,还要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具体如下

1.继续实施“一线连四区”,拓展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需要进一步拓展各功能区的经济发展运行能力。

1.1雪野旅游度假区,应进一步系统规划雪野湖周围乡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经济。依托雪野航空基地,规划并保护周围山水景观、形成绿色旅游一条线:吕祖泉、房干旅游区、小三峡、孔雀山,延伸至龙山风景区、茶业樱桃生态园、枣园绿色经济。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不同旅游方式。在各旅游产业区统一培训服务、引导广大农民形成自我宣传、尽心服务的理念。

1.2莱城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引导现有工业产业升级转型。新引进项目如博瑞格生物制品、瑞派木业、奔速智能电梯等加大监督力度,在政策优惠的基础上鼓励节能减排,增强附加值。我市原有项目如亿祥木业、固德化工等可加大政策倾斜,鼓励科研创新投资,加速升级转型。我市资源品牌如莱芜香肠的各名牌产品,应加大保护开发力度,研发系列产品,提升莱芜古老品牌的魅力,形成莱芜特色系列产品,实现莱芜品牌经营战略。

1.3莱芜高新区与莱城工业园区类似,但地理位置更接近城区,产业的绿色科技要求也就更高,如汇源公司、泰丰纺织、润达化工、金石粉末等,都需要提高科技附加值,研发新工艺新产品。其他高科技产业如力创科技等可规范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制度,通过研发高科技软件等产品实现科技附加值的迅速提升。

1.4钢城开发区依托莱钢,进行钢铁联合发展,如金雷锻压有限公司等。同时丰富开发区产业类型,扶持物流经贸发展如山东鲁中钢铁物流、飞雅达经贸、海森经贸等,实现莱钢与钢城区的共同发展。

2.继续做大做强钢铁企业,延伸钢铁产业链条,提升钢铁深加工能力。莱芜市钢铁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规模迅速膨胀,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如泰钢、九羊等莱芜市钢铁产业应重点围绕提高钢铁产品的档次,降低能耗、物耗,增加附加值,推广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和工艺,研究开发达到国际标准的新型、特种钢铁材料。支持钢铁深加工向成套机械、建材等行业延伸,重点开发轴类件、汽车零部件、环保厕所、智能停车设备、压滤机、不锈钢纤维等钢铁深加工产品,拉长钢铁产业链。大力发展服务业、流通产业等非钢产业的配套产业链,壮大非钢产业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深化莱芜市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突破瓶颈约束,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莱芜处于鲁中腹地、区位优越,济青高速南线已经开通,准备建设的山西经莱芜至日照的铁路开通后,莱芜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莱芜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重要一员,由腹地变前沿,在更好地接轨济南的同时,能够逐步融入半岛城市群。这将有利于莱芜在更大范围内吸纳生产要素,带动生态旅游、休闲娱乐、高档商居、科技信息、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的发展。

3.1继续抓好齐鲁钢铁物流园、雪野旅游区、鲁中“三辣一麻”物流集散园、钢城中心商贸区、高新区科技创业园、莱城工业区商贸物流园等重点服务业园区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其中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管理好建设好各重点物流园区的建设与经营,应是十二五时期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内容。

3.2建议在现建设六个重点服务业园区的同时,建设莱芜市城乡商贸物流园区,开发我市现代服务业新流通方式。现有六服务园区各有特色,但却各自为政,沟通性、互补性、系统性欠缺,因此设想新园区建设。莱芜市城乡商贸物流园区,将不同于现有六个服务园区,重点实施一站式现代电子商务服务。园区将不需占地面积的大规模化,重点在于服务领域的特大规模化。园区规划思路如下:第一:指导思想。园区建设为市内外流通业服务,所有来莱芜市采购、销售人员所需业务,均可在园区内得到相应业务处理,实现无障碍流通服务,无需奔波。所有莱芜市内企业、市民所需,皆可于园内各服务区得到相应服务,实现城乡流通一体化。第二:园区服务内容设置。(1)园区各服务区实现无缝对接,网络化平台建设。(2)设置与六大服务园区对应服务区,即钢铁服务区、雪野服务区、三辣一麻服务区、钢城服务区、高新区服务区、莱城工业园服务区,实现一站式便捷电子商务流通服务。(3)设置新服务区。如金融服务区,为各服务区商务流通服务,包括银行业务咨询、银联电子商务服务等;现代物流服务区,主要为日常生活消费行业批发业务,建立各方信息库,提供全方位服务;旅游服务区,主要为旅游业服务,与市内外各旅行社形成链式服务;农资服务区,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区,主要为我市农产品双向流通实现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区,包括信息查询、咨询服务,这是一个综合服务区,包括教育、医疗、政府信息等电子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区,主要为各类担保、监理、公证、评估、会计、审计、律师、拍卖、典当、设计、广告和市场研究等中介服务机构服务。等等。(4)建设网络化信息平台,连接莱芜市各大型工业企业、农工产品批发市场、连锁商店、宾馆酒店等,实现信息共享、流通服务。

4.根据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特点、不同发展环境,探索研究不同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内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市乡镇区域环境差异很大,平原山区经济特色各不相同。引导农民科学规划、积极参与,实现农村与城镇接轨。

4.1平原乡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指导精心规划,将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加快农业合作社、股份公司、专业协会等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将特色农业规模化。如葱姜蒜等,进行全市规划,具体划分区域,政府指导,农民合作种植,并加大研发投资,保障农业生产全程科学化。

4.2山区乡镇根据不同环境资源,扩展特色经济作物与旅游资源,可较紧密地联系我市发展模式转型。(1)花椒产业基地建设。根据山区环境特点,划分区域,规模种植,并形成产业链服务,政府实施最低指导价,保护农民利益。(2)山区旅游服务。根据不同山区特点,实现不同旅游特色服务。如茶业樱桃节旅游产业,房干、王石门、莲花山等实现绿色旅游服务,民俗旅游等,开办山区农家乐,将莱芜休闲旅游与农家生活密切联系,引导开发新消费倾向,充分开发绿色经济资源。

4.3所有农业产业实现特色化、系列化。无论平原还是山区经济,将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特色化、经营系列化,进行研发服务、深加工服务,促成农业产业链形成。

5.“幸福”是今年两会的热点,民生问题也是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问题。

5.1在政府财政、金融资金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实施保护性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流动,实现全方位融资。后金融危机时代,大量民间闲散资金无处可用,资金拥有者对社会经济通胀忧虑,对投资意向迷茫。调查显示,城乡居民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经济条件上了很大的台阶,绝大部分居民手中都有一定的富余资金,却因为担心资金回收、收益情况等不敢随意投资。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融入社会,融入我市,为我市十二五发展做出贡献。

5.2以创业促就业。调查显示,迄今为止,非高考生普通农民能接受技能培训、就业培训的不到2%(社会实践调查数据),也就是说这些农民基本上未得到相应教育,所以就业能力也就相应低弱,选择岗位相应缺乏,岗位收入相应偏低。我市可联合莱芜职业学院、高等技工学校、民间培训机构等有关培训单位,实施创业技能培训、就业延伸培训、涉农产业技能培训等,将普通农民(非高考生)纳入职业培训体系,促进收入提高,带动消费能力提高。5.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实个人帐户。建立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积极发展企业补充养老,建立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做到应保尽保。

6.建立适应莱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为莱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人才储备库,将各级各类人才信息有序完全储备,尤其抓好党政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个重点,对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首先结合政府、驻地高校、民间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拓展培训范围,延伸培训内容,促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利用。其次主动与各高校联合,引进优秀高级人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组织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类高层次研修班、培训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攻关能力;搞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各类人才为我市服务。

新特征范文篇9

一要建设满足国家发展新任务、保障更加有力的气象现代化。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党的五中全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对我们坚持生命至上、加强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出更高要求;对我们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增强气象为经济发展服务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健康发展的贡献率提出更高要求;对我们坚持气象为民,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多层次、差异化的气象服务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对我们助力生态良好、提高生态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新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要注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提高气象保障能力和水平。

二要建设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气象为民的气象现代化。当前,气象事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气象服务能力不强的矛盾。新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民气象为人民,注重把人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期盼转化为人民满意的气象产品和服务,为人民提供更有高度、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有精度、更有温度的气象服务。

三要建设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气象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发展理念需要变革,必须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到气象现代化各环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是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发展方式需要转化,从过去较注重发展速度、规模向注重发展质量、效益转变。气象是基础性公益事业,需要适度超前发展,要追求既有质量又有效益的发展“规模”“速度”。需要统筹资源,聚焦能力提升、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尽力避免低效和重复建设。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发展动力需要重塑,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等要素驱动发展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科技创新和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发展,以科技创新滋生动力,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四要建设加快科技创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增强的气象现代化。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合作和集约攻关,健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气象科技资源配置,激发人才活力,推动重点项目、团队、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要聚焦提升气象监测综合、协同、精密能力,聚焦提高预报无缝隙、精准化、网格化水平,聚焦增强灾害风险和影响、综合预警和精细化服务效益。加强气象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

五要建设适应百年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气象现代化。新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气象无国界,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全面履行气象领域相关国际义务。要坚持向世界一切先进气象技术学习,紧跟国际气象发展趋势,加强开放合作。要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坚持数值模式、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重大核心技术及装备自主可控的发展不动摇。

六要建设发挥中国特色气象体制机制优势的气象现代化。新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要进一步发挥好中国气象特有的双重管理双重财务的体制机制优势,形成条线领导、条块结合、地方支持、部门协同的发展环境,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加强省部合作,健全气象发展保障机制,促进国家和地方气象现代化建设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加强国家和地方气象法规标准建设,加强行业气象管理,依法发展气象事业,依法规范气象活动,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气象的职责。

新特征范文篇10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特征。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这就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全球化的质量和水平。世界资本市场的资本金借助国际互联网能以“光的速度”从地球的一方转到另一方,国际资本可以迅速流入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迅速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出,这就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当前,全球流动资本已达8.2万亿美元,全球证券市值高达29万亿美元。信息传播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流动使国际贸易领域掀起了一场新革命,电子商务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优秀成果。人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就可以进入各种商店,销售或购买商品。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的领导者坐在办公室里,利用国际互联网管理、组织、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小规模厂商也可利用互联网向遥远的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使各国各地区各大洲都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商贸、信息和通讯网络之中,迅速消除着经济的区域性,促使资本重新组合,“流动空间”正在取代“地域空间”。换言之,地域正在被网络取代,网络不再对应于某一具体区域,而是被纳入世界市场之中,不再受任何国家的政治限制。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分离。这种分离与跨国公司、国际资本、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等)等日益扩大和强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各国经济政策和法规越来越受制于外部世界的框架条件即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迅速融于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巨大洪流中,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不仅规模迅速扩张,而且质量也日益提高。国际化的内容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而且包括信息、知识、技能与制造技术等。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影响越来越大,掀起了大规模资本流动浪潮。

对于生产力质变导致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甚至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认为这是某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媒体的有意炒作。然而,不管某些人承认不承认,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认识世界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各国、各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冲破国界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生产经营者“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经济国际化的精辟论述。但是,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国际化的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近4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经济国际化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局面早巳被打破,它不再受国家的生产关系、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文化差异、国土面积大小的限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潮流,即经济国际化已发展为经济全球化。

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因此,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市场经济,都在开拓国际市场。市场化使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逐步融合,使跨国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形式日趋多样化,使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有市场就有竞争。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使全球性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复杂。思想理念竞争、制度竞争、机制竞争、政策竞争和产品竞争、技术竞争、资本竞争、人才竞争交织在一起,使竞争呈立体化趋势。竞争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全方位激烈竞争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全球化不断上新台阶。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可能激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就更需要各大企业之间、各国政府之间加强合作,更需要国际机构发挥越来越多的协调作用。现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经济组织越来越多,区域化、一体化经济机构也越来越多。例如WTO、IMF、OPEC、APEC等,其国际政策协调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各主

权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加入WTO,积极参加APEC的活动,适应了这一要求。

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结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原来曾是竞争对手的跨国公司结成联盟,以对付新的竞争对手。如美国IBM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电脑记忆芯片,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欧洲第二大汽车厂商菲亚特公司相互成为对方的销售,欧洲跨国公司每年缔结的合作协定成倍增加,许多中小跨国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竞争对手。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结盟也日趋活跃。目前,跨国公司广泛结盟已成为企业经营国际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反映丁跨国公司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在跨国公司广泛结盟的同时,全球跨国并购如火如荼。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测算,在过去10年里,跨国公司的全球跨国并购增加了4倍。其中,美国、欧盟的企业跨国并购最为迅猛,电信、医药和化工产业是主力军。全球跨国并购使一个个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应运而生,因而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凭借最先进的技术进行的竞争称之为“超强竞争”。“超强竞争”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谁最大胆、最迅速地打破旧秩序,谁就能获胜。用迅速大胆的行动打乱竞争对手的心态和阵脚成为获取市场份额、提高利润总额的重要途径。对手越茫然不知所措,“超强竞争者”就越有时间在对手明白过来或作出反应之前赚钱。“超强竞争者”主要在对手处于惊愕莫名或陷于瘫痪的时间内保持其优势。当对手明白过来并作出反应时,“超强竞争者”原有的优势就可能丧失。“超强竞争”的日益加剧迫使竞争各方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实行最科学的管理、利用最佳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增添了巨大的新动力。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不平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平衡—相对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相对平衡”的互动史。每一个周期从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都使世界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使世界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产生一次新飞跃。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正让位于一个由全球参与者构建的世界经济。”(注:王烈、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任何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无法回避。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信息技术的“数字鸿沟”在加深,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公的加剧,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全世界20个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是20个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37倍,而40年前仅18倍;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人均收入为最穷的20%的人口的98倍,而40年前仅30倍。不少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历程中,却更加相对贫困,有的国家陷入极端贫困。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的大趋势下,世界资源的配置和收益分配主要靠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所关心的是“利润最大化”,不是“社会公平”。收益分配多寡的要素排列顺序是先资本、技术和知识,后土地、资源和劳动。发达国家掌握着庞大的资本、垄断着高新技术和新知识,必然获得巨大收益,发展中国家只能靠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获得微薄的收益。这是收益分配严重失衡、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世界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他的《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循环和积累的因果原理”,以新的视角解释了地区间、国家间收益分配失衡问题。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而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平等和水平差距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并且有积累性。地区间和国家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就是由这种“循环和积累的因果关系”造成的。在国际贸易中,完全靠市场的力量无法摆脱这种“循环和积累”,只会扩大差距。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管理先进,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好、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发展中国家很难在竞争中获胜。在进行自由贸易时,发达国家依靠巨大的竞争力抢占和扩大国际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进而形成向上的、越来越强的“循环和积累”。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企业和产品缺乏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市场不断被挤占,工农业生产逐渐衰落,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下降的、越来越弱的“循环和积累”。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扶强抑弱”的作用,必然导致收益分配的严重不公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不平衡。

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竞争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相同制度下不同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日本式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之间的竞争。美国经济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它强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放任,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它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发明、个人创造、个人价值的重要性,鼓励创造、发明和创新;它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这种模式充满生机和活力、创造性和创新性。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则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主张实行混合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与私有企业并存,政府调控与自由竞争相互补充,效率与公平兼顾,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辅相成。尤其是日本,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企业决策进行诱导和干预,依靠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官民协商、政企交流扶持财团发展;强调工人个人利益与企业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相结合,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趋于市场化、自由化的条件下,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处于优势地位,其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而强调政府主导和调控的国家包括西欧国家、日本等国则长期处于经济低迷状态。美国模式的创新性使其抢占了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大发展,从而拉大了与日本和许多欧美国家高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差距,连续数年雄居国际竞争力排名之首,日本等国的位置则大大后移。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测算,美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从20世纪30年代的3%提高到90年代的4%;同期,日本GDP的年均增长率从4%降到1.4%,欧盟15国中荷兰、丹麦、芬兰、瑞典的GDP增长率有所提高,而德、法、英、意等国都在下降。这使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有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如东欧诸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国家、拉美国家等,它们都坚定地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改革开放的政策各异,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中国、印度、智利、韩国等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菲律宾、巴基斯坦、阿根廷、非洲国家、东欧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有的国家还呈现负增长,因而差距在不断拉大。

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参加反全球化运动的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有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成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愿望,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有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和质变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及矛盾运动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如果我国不参与经济全球化,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及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对性、有限性和多样性。如果我国五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可能受制于人,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同样会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据此,我国必须有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战略和策略,趋利避害,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发展自己。

(一)深化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参与日趋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企业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综合国力还比较弱,与世界上的大跨国公司比,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强。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必须把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作为主要战略任务来抓。其中,在国家层次上,主要是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法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还应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为企业科技进步奠定稳固的基础。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搞好信息化建设、经营管理和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目标是创建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依靠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

(二)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的质量。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我国许多省市和行业都已制定和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今后,应坚持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的质量。观念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先导,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但企业应树立全新的观念,而且政府也应树立全新的观念。制度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抓制度创新,重点抓好宏观制度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既要符合中国实际,又要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管理创新是全面创新的灵魂,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永恒课题,必须实行科学管理、全面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技术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和内动力,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机制,搞好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技术扩散。产品创新是全面创新的载体,是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必须不断改造传统产品,研究开发新产品,培育和宣传名牌产品,依靠名牌打天下。市场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归宿,必须确立自身的科学创新模式,实现从适应市场到创造市场的转变。

(三)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意味着国际分工更细,更细的分工要求更紧密的合作。我国已经成为WTO正式成员,应遵循WTO的法律框架和基本原则,与WTO其他成员加强经济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四)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认真贯彻实施。但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最主要的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学会灵活运用经济全球化的规则特别是WTO的基本原则和有关条款,发展和保护自己;二是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贸易体制和灵活高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机制,卓有成效地化解和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五)保证经济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全球化从许多方面损蚀着国家经济主权,给诸多国家带来了经济安全问题。特别是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观念和主权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信息战愈演愈烈,直接危害着国家安全和经济主权。经济主权是国家对本国经济所拥有的最高领导权和决策权,是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最高权力。而国家经济利益又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所谓保证经济安全,实际上就是保证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不受侵害,保证国民经济正常有序运行。国家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任何集团、任何个人侵犯;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紧密相连,不允许受侵害。我们必须制定和实施科学完善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策略,切实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主权。

(六)努力发展科教事业,积极培养优秀人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控制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越战越强。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衡,主要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强弱差距,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差距。因此,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的策略是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努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人才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当前的急需,因此,在积极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积极从国外招聘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比培养和招聘人才更重要的是使用人才,应深化改革,强化竞争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才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烈、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

(3)卢新德:《信息传播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经营国际化战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联合国贸发组织:《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