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7:24:39

新特色

新特色范文篇1

1.1色彩构成的概念

构成(composition),即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它是现代造型设计的流通语言、是视觉传达艺术重要的创作手法。构成具体地说就是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以理性的组合方式入手,表达感性的视觉形象。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即所谓三大构成。而色彩构成是继写生等架上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它是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的学说,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构成体系之一。色彩构成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审美的判断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今后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

为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色彩构成概念,在这里简要地追溯一下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

1.2色彩构成的追溯

欧洲色彩艺术从传统架上绘画向现代表现色彩的过渡,经历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和抽象派等最具革命性的阶段。19世纪,由于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科学论述为欧洲艺术家探索新的绘画表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严重地动摇了一向视模仿自然色彩为全部目的的传统绘画信念。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莫奈(claudemonet,1840-1926)等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的棕褐色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进行户外写生创作。新印象派修拉(georgesseurat,1859-1891)等在研究光学和色彩学新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用难以数计的小色点为基本语汇的"点彩画法",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点彩派技法与色彩构成教学中的"空间混合"有类似之处)。而后期印象派画家如凡·高(vangogh,1853-1890)等反对科学和客观的力量,虽然同样是画展现在眼前的习见事物,却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成分。现代热抽象绘画的始祖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1866-1944)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在印象派画家那里,色彩还是依附于具象的物体之上,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并具有其价值。[1]而作为冷抽象的代表人物蒙特里安(pietmondrian,1872-1944)只用三原色构成画面,探索色彩的抽象表现形式--几何构成。

抽象派的产生主要受到工业﹑科学技术的推动,当时现代派的建筑和环境,要求更为概括﹑精练和简化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因此,色彩构成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当时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在色彩研究和创作实践两者互为因果和促进下,其结果才盛开在1919年德国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教学课堂之中。这个由在包豪斯任教的三位艺术家康定斯基(1866-1944)、克利(1879-1940)、伊顿(1888-1967)等人开创的色彩教学体系,其目的在于一是理性地研究色彩本身各项性质,二是感性地开发色彩的构成表达。[2]特别是伊顿的色彩视觉课程(其思想凝聚在其所著的《色彩艺术》中),对当今的色彩构成教学体系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用。后来,日本人在包豪斯的基础上将之发展为独立的"色彩构成"的专门课程。[3]

在我国,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陈之佛(1896-1962)、庞薰琹(1906-1985)也曾办起过"图案科",但经历了抗战、内战和动乱之后,直至20世纪下半叶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才从香港和日本引进了色彩构成课(也有人叫它"装饰色彩"课)。[4]其色彩构成理论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图案色彩"教学模式,使我国的色彩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色彩构成教育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但与我国的设计实践领域相比,无论观念还是手段,色彩构成仍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领地,处在停滞不前的边缘。

2教学改革动机

2.1颜料不是唯一表达色彩的介质

从架上绘画到色彩构成,前者的介质多为颜料,而后者的介质可以是颜料也可以是电脑显示屏,其终端介质载体为打印机或印刷器械。前者偏重感性认识,后者偏重理性抽象和感性运用。静物写生的架上绘画重色彩的再现,而色彩构成强调对色彩的组合和运用。如若使用架上绘画的颜料这种介质进行色彩构成训练,其优点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颜料(如水粉、水彩)等介质的熟练掌握,但颜料手工制作作业费时、耗神,拉长了教学的实验课时,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了画面的精工细做上,忽略了对色彩的研究与探讨,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其结果是"动手不动脑"。而且,架上绘画的色域范围小,颜料调配通常最多只能用到几十种颜料,调色后的色彩饱和度偏低,它能产生的色彩种数远远少于数字化电脑屏幕的rgb色彩色域。应该强调的是:表达色彩的颜料性能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运用介质再现人肉眼所见的光的色彩世界。色彩构成的训练应该回到它的本质轨道上来,也就是对色彩的审美规律的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而不是对某种介质的掌握。因此,以电脑取代颜料作为完成色彩构成训练的介质有可行之处。电脑作为现代高科技处理信息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摄取、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的功能,为色彩构成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表现形式和巨大的艺术潜能空间。

2.2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是催化剂

如上所述,若使用电脑为辅助色彩构成教学工具,这可大大节省制作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兴趣,并起到开拓大脑、活跃思维的作用,有效地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与传统的颜料绘制相比,许多学生表现出更依赖于电脑和彩色打印等先进技术手段而厌倦、反感传统的训练方法,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实践证明借助于电脑软件使得许多传统的训练手段变得易如反掌,而且效果也更丰富、更显现,比手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在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迫使我们要重新拟定教学目标,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从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色彩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研究为主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因此,电脑时代新技术新观念是催化剂,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对色彩构成教学完善发展的"刷新"作用,将传统构成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相结合,为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产生新的活性因子,催化出更加合理和艳丽的教学奇葩。

2.3传统教学的弊病可能带来的危害

2.3.1束缚了学生审美认识能力的提高

构成课是认识课不是技法课,这是个必须明确的教学概念。[5]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将构成课作为技法课上的现象屡屡存在,熟练的技巧及大量的训练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直觉审美天性。而包豪斯色彩教学早就明确提出了"感知的教育"这个课题,它强调一切从零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6]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我们过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多采用模式化教学与训练,如三要素对比(如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以及视知觉对比(如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等。这些方法虽然有利于明确把握和积累颜料的色彩经验,但往往会使作业显得呆板、程式化,缺乏新意,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助于将精力和时间运用在更广阔的色彩领域,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自我提高。

"物在灵府,不在其目,故得于心、应于手"。注1,要真正提高色彩的审美能力,重在用心去理解和思考,不在于技巧的重复和堆砌,否则一旦表达的工具、对象变了,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2.3.2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与国外的学生相比我国的学生缺乏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国的设计水平还未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虽说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创意上的不足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目前我们的教科书多从原理入手来展开色彩训练,注重对色彩原始本质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和开发。加之艺术设计本科色彩构成教学学时有限,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但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研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正如英国利兹大学教授m·索斯马兹指出:"传统学院式教学的贬值在于它不注重领会和体验,而过于注重仅仅是验证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实''''……。致使技巧方法变得比创造能力更为重要;问题解决的有教养变得比个人灵感体验和自己探究的能力更为重要。"[7]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重新树立创新意识,是当前我们亟待偏重和重视的教学倾向问题。

2.3.3影响我国色彩构成教育的特色发展

我们的色彩构成教育没有自己的理论特色和体系,这和我们一味向西方学习而不从传统中继承和吸取营养是有关的,加之缺乏对色彩构成一些专项课题和主题性设计的基础实验研究,才导致我们今天色彩构成教育停滞不前的局面。我国的色彩构成可以说在思想观念层面仍停留在20年前引进构成教育的水平,与我们飞速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相比是相对滞后的,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回到研究色彩构成的本质目的上来,才会出现一些重量级前辈感慨传统图案教学与构成教学的冲突,进而担心后者有取代前者的趋势。[8]其实,要真正开拓我国的色彩构成特色的教育,与其抛弃传统不如承续历史文脉,以中国传统图案和色彩为主题设计去挖掘和重构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构成教育之路。正如张道一先生在苏州大学百年校庆时所讲:"中国的设计艺术要上去,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9]

3教学改革措施

3.1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

艺术设计学科的宗旨是培养创新型的专业人才,那么,色彩构成课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创新目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里程碑。要注重对已有优秀色彩案例的分析和审美,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以培养色彩的表现和应用能力。我们学习色彩构成,应该着重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这种创新思维方式的开发,使色彩构成的作用呈现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的色彩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加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对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也就是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我们就能更好理解色彩构成研究的目标,就不会拘泥于颜料与电脑的介质以及传统图案与三大构成的主次之争,也便于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地去研究色彩,挖掘色彩构成课的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3.2主题性设计多元化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色彩的基础设计教学当中,主题性的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是如何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主题性设计是设计领域的惯用手法,它的好处在于能够界定一个有文化属性和经济价值的课题,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的搜索和调研,创作和整合出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在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和方法急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色彩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主体设计是包豪斯基础课程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德国仍是如此,老师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去实现,一起研究与分析,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设计教学。[10]在法国的艺术设计学院中色彩构成课中也开设有主题性系列作业(如题为"大师作品与设计运用的构成"等等)。[11]这样做,可以在主体性设计课中,把设计观念引入色彩构成课中,使学生在学习色彩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性设计课题可以强调多元化,如"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色彩与数学"、"来自音乐的感受"、"分形艺术与色彩"等等,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研究的范围,培养广泛的兴趣和摄取专门知识的能力。

3.3重视传统民族色彩的解构和融会

借鉴传统色彩,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丰富中国特色的色彩构成教育,以服务于现代设计。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色彩搭配,唤起他们对色彩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规律。中国传统色彩典范(如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是今天用以当代设计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它给人们以许多的启迪和广泛的内涵。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而民族风格仍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结语

清纪昀(1724-1805)有云:"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注2我们不可能抛开现有的色彩构成体系去创造一门新的传授色彩审美与运用的学说,但也不能固守"旧谱、古方",新时代新技术赋予我们新观念,色彩构成教学也不例外,其必然要与诸多新兴技术和知识发生关系,而快捷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重要保障。高等学校教育不可能穷尽或预见所有的专业内涵或未来的学科变化,也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但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社会在发展,设计教育自然要随之改进。我们应该围绕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始终以此为目标与时俱进、与色共舞。

注释

注1:见(唐)符载《江陵陆侍御宅宴集·观张员外昼松石序》有:"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

注2: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参考文献

[1]李俊峰.《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j].甘肃教育.1997,(z2):91.

[2][4]洪锡徐.《素描与色彩,一个说不完的话题》[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5.

[3][8]常沙娜.《应该坚持传统图案的教学》[j].装饰.1997,(3):4-6.

[5]班石.《构成谈》[j].装饰.2002,(8):12.

[6]顾大庆.《设计的视知觉基础》[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2,(9):40.

[7][10]曹方.《教学札记:海斯特的四个课题及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1,(2):80,79.

新特色范文篇2

要提升中关村园区的竞争力,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不行的,与此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为园区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注入了一支生命剂。《条例》是一部由北京市人大批准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它不是以规定园区的管理机构和优惠政策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规范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行为规则和法律责任为主要内容。不仅是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适用本《条例》。凡是园区的组织和个人以及其它主体的相关活动都平等的,无一例外的适用本条例。《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以知识市场经济为主题,以高新技术为关键,从中关村实际出发,走向国际。它包括行政、民商、经济、科技、社区、文化、涉外、人事、执法等方方面面内容。《条例》显示出立法机关、决策人物、专家三方面较好的结合。《条例》的核心实质是把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成果最终通过法律体系固定下来。这部法规出台的宗旨是为了营造有利于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环境,同时加快园区与国际的接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是个什么样的法:①《条例》是一个区域法而不是产业法。其更侧重于把园区作为一个特区,通过立法在园区内营造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平台,而不是像以往的惯例,通过立法为企业争取到更好的优惠的政策。②《条例》是一个超前法不是现实法。所谓超前法是在立法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为园区未来的发展留下较大的空间。而现实法旨在企业现实中遇到的问题。③《条例》是个创新法而不是集锦法。创新法是对先行法律制度尚未涉及的空间领域进行立法,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而集锦法只是将适用园区的现行有效的法规,政策汇集起来。④《条例》是一个框架法而不是个操作法。它着眼点是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构件一个宪章性的制度框架,为园区提供一个法治平台。

今年实施的《条例》,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法律上,首先确定了园区作为一个特定领域,受到特别法律调整的地位。在此之前,国家对园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以及工商管理领域,对于中关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条例》则对园区的整体法制规划,提出了建设科技园区的全方位法制环境::第一是政府服务环境。.《条例》中表现强烈的政府为经济服务的特色.,这一点对于中关村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二,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得到加强。公开执法,听取意见,接受监督,是《条例》中政府执法的重要要求;第三,使市场交易环境更加宽松,明确确立了交易的自主性和当事人意志的决定性;第四,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投资的形式,投资条件以及投资的保护都给予明确的规定。比较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条例》在约束投资的条件上放宽,而在保护投资上则加强力度;最后是人才流动环境。人才问题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问题,人才的自由流动,涉及到国家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管理制度,福利保障制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一直是阻碍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条例》在这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规定了一系列的重要原则,保障人才的流动性。

《条例》为高科技企业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法治环境。它其中的一些条款在国家宏观的法律框架下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鲜明的特色。下面将对于这些特色和创新结合条文进行分析:

⑴以从事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明文禁止的活动,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除外。”这是世界各国法律所普遍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任何在法律规范调整下的公民或组织,所实施的行为只要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为禁止的,都是合法有效的。这条原则在我国的法律中还是第一次出现,这也是此次园区立法突破最大的一点,第三款后面的但书(属于排除形式的但书)对于三种最基本的损害社会,公民的行为,做出了排除。说明,“法无名文不为过”是在一定限度下的“不为过”。

⑵企业设立时可以不设立经营范围《条例》第九条规定,在中关村设立企业,办理工商登记时,工商机关对其经营范围不作具体核定。这表明中关村有关方面在企业登记注册方面将摆脱审批制,向核准制迈进。这是在企业登记注册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向着市场化目标和国际惯例迈出的一大步。

⑶明文规定保护创业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条例》第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组织和个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投资的资产、收益等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占有或者实施其它侵害行为。这为靠知识创造财富而使自己富裕起来的投资者和创造者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一条是符合条例的立法宗旨的。

⑷规定了我国法律体系中从来没有过的一种新的企业形式-——有限合伙有限合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企业、商业组织形态。他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适应不同投资者的要求。德国商法典规定了有限合伙,根据德国商法典第171条和172条的规定,有限合伙是为了在某一商号的名义下从事商事营业而建立的一种商事合伙。有限合伙中包括两种合伙人,即至少一个无限责任合伙人和一个有限责任合伙人。有限责任合伙人在其出资范围内对合伙的债权人承担责任。而英美法则把以合伙存在的有限合伙和两合公司一起统称为有限合伙。根据美国《统一有限合伙法》的规定,有限合伙是指在按照某一州的法律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合伙。其中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普通合伙人和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有限合伙人。这与德国商法典的有限合伙的概念基本相同。我国在1997年颁布的合伙法中没有规定有限合伙的形式,其中第五条规定:“合伙企业在其名称中不得使用有限或者有限责任的字样。”在我国《合伙企业法》起草时曾有专门的有关“有限合伙”的一章,但是在最后审查通过时被删除了,其中的一个理由是我国目前没有这种企业形态的实践,似乎也没有这种企业形态的需求。既无实践经验,也无立法需求,所以就这样被删掉了。该法第九条?构娑ǎ骸昂匣锶司哂型耆袷滦形芰Φ娜恕!闭庖幌拗埔膊缓侠恚邢藓匣锸峭蹲实淖楹希舜俳缦胀蹲剩褂Ω迷市怼盎埂背涞焙匣锶耍怪牍使呃庸臁7缦胀蹲驶共扇∮邢藓匣锏男问剑梢苑乐构榷牟蹲收呖梢栽げ獾阶约菏艿降淖畲笏鹗В鞯搅苛Χ小?BR>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对合伙实行双重征税。对合伙不应征企业所得税,只在利润回报个人的时候对其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是国际惯例,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要解决有限合伙在我国存在的双重征税问题,就得突破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条例》中对有限合伙做了肯定,明确规定:“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以有限合伙的形式。”并且规定:“有限合伙的所得税由合伙人分别交纳。属于自然人的合伙人,其投资所得交纳个人所得税;属于法人的合伙人,其投资所得交纳企业所得税。”《条例》的这项规定,可以防止重复征税,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创造了更好的经营环境。

⑸明文规定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学校教师学生兼职创业合法《条例》规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可以离岗或者兼职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凡离岗创业的,经所在单位与本人以合同约定,在约定期限内可以保留其在原单位的人事关系,并可以回原单位重新竞争上岗。十五条第二款又规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学生可以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者在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需要保留学籍的,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保留一定期限的学籍;保留学籍的期限,由所在学校或者科研机构与学生与合同约定。”

⑹为引进人才突破了制度障碍条例明确规定,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应届毕业生受聘于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直接办理本市常住户口;引进园区发展所需的留学人员,外省市科技和管理人才,可按规定办理《工作寄往证》或常住户口,不受进京指标限制。这一条是对人才市场的开放的规定。其中“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办理《工作寄往证》或常住户口,不受进京指标限制,”可以算是一个进步,它是条例的核心制度,起到瓶颈作用。

⑺明文规定了反垄断第二十三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正常的商业秩序。“垄断”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利益,通过合谋性协议安排或协同行动,或滥用经济优势地位,排斥或控制他人正当的经济活动,在某一生产或流通领域实质上限制竞争的行为。就广义而言垄断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条例》以明文的形式规定了反垄断,为中关村地区经营者,投资者建立一套自由、公正、有效、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达到合理,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潜力。充分利用中关村的科技与资源,创造最佳的市场经济体制。

⑻明确具体地对保护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进行了规定本《条例》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条逐条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方面进行规定。对企业与员工签订保密合同、员工承担保密义务、订立专门竞业限制合同等一些做出了具体的,专门规定。

⑼建立了信用担保准备金制度和财政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制度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依法设立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以融资担保为主的信用担保。

⑽规范土地一级开发明确了“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开发”的原则,解决中关村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关村一带房地产价格过高,这与它作为一级的科技园区是不相适应的。有关专家学者早就提出,要运用立法的形式改变中关村房地产价格过高的泡沫状况,使之适应价值规律。本条例规定的这一规则为这一状况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⑾增设了园区企业的投诉渠道除了现有的信访,复议和诉讼等渠道,《条例》规定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可以向园区管理机构投诉。

⑿我国法律中首次设专章规范政府机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第五章以整章篇幅规定了规范政府机构。这是条例的一个亮点,是第一次专章对政府行为做出法律规范。并且第一次明确的,系统的规定了政府听证制度,虽然限定的范围过窄,但就同步来讲已是实属不易了。

⒀对政府“不作为”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文规定政府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职责造成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不能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利益时,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以上是笔者总结出的15项创新或特色。除此之外,《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立法原理、理论框架、结构模式上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新特色范文篇3

一般来说,企业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内部规则”[3],企业制度要想免受“外部规则”[4]的异化而按照自身的逻辑持续展开和成长演进,制度环境对产权原则、法治原则和合约原则的遵循是基本的制度基础和前提条件。由于较早和较好的具备了这三个条件,西方国家的企业制度变迁过程是自然成长型的;由于古代中国的制度环境在这三个方面均存在致命或严重的缺陷,结果使现代企业制度未从中国历史自发创新而不得不在近现代走上了一条制度模仿和推广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道路。

(一)企业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内部规则”

按照现代企业理论,企业制度作为企业合约的外化,本质上代表了企业各要素产权主体间就如何配置企业产权(主要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通过某种再谈判机制达成的动态博弈均衡。可见,现代企业理论仍主要沿袭了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传统,把制度看作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易的博弈产生的“内生变量”。内生性的企业制度也可理解为哈耶克意义上的“内部规则”。

在哈耶克那里,“内部规则”作为其“社会秩序二元观”的基本范畴而与“外部规则”相对应。在给定知识分散化和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哈耶克证明:(1)规则本身是一种共同知识,社会成员通过遵守规则来弥补理性的不足,从而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世界中决策的失误。制度可视为规则的具体化,因而规则是一个更为根本的概念;(2)内部规则是分散的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发形成和彼此认同的制度,外部规则是与“个人”相对应的“组织”(如政府)通过命令——服从关系来贯彻某种特定目的(往往是自身利益)而推行的制度。内部规则并非总是最好的,外部规则并非总是坏的;(3)与此对应,社会秩序演化存在两条主线:一方面,当事人在遵守内部规则的前提下自主行动,通过当事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当事人与规则之间的互动形成一种自发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另一方面,组织为了特定目的,通过政治行为实施外部规则,形成一种围绕外生制度的外生秩序;(4)个人和组织之间、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之间普遍存在的互动关系,是社会演进的源动力,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的相互交织和具体关系格局构成现实的社会秩序;(5)由此,社会秩序的切入点是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的二元观,但由于组织同样要在一个更大的自发秩序范围内活动,因而内部规则和自发秩序比较外部规则和人为秩序而言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5]

尽管社会秩序必然是二元的,但正常社会状态下,其内部规则必定占据基础性的地位并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不过,由于内部规则具有自发性质,而外部规则多依托于组织而发挥作用,结果内部规则的形成和演进很容易会受到外部规则的影响。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需要设定一系列的制度条件来保证内部规则的演化不会因外部规则的干扰而被异化。企业制度的创新及其演化也是如此。

(二)企业制度持续演进的基本制度条件

企业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内部规则”意味着:企业制度创新及其演进主要是一个企业基本逻辑自然展开和拓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何其它主体(包括政府)在替代性思维支配下进行主观设计的问题。从企业制度作为产权主体间通过再谈判机制达成的动态博弈均衡之代表的角度来看,企业制度创新及其演进需要三大基本制度条件。

1、产权原则

产权原则是说:各生产要素必须有其人格化的代表,或者,社会财富必须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明确的和排他性的分配。

产权原则是整个企业制度赖以成立并发挥作用的隐含前提。(1)企业所有权主要强调的是对财产实体的动态经营过程和价值的动态实现,资本所有权则侧重于对财产归属的静态占有和法律上的确认。因此,企业所有权主要是一个权利交易的概念,资本所有权是这种交易所以能够进行的前提条件。(2)产权原则决定了要素产权主体的经济理性是寻求其要素产权的经济价值实现的最大化,这为企业内各人格化要素之间交易的博弈提供了基本的动力来源。(3)产权原则也是企业内剩余权利配置方式进而企业制度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制度的具体状况取决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谈判实力的对比格局,而其谈判实力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占有的生产要素的特性。可见,产权原则不仅是企业制度运行的逻辑前提,也是企业制度设置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在此基础上,获利的预期才会变成确切可把握的现实,经济人理性才得以确立,产权交易才成为可能,企业制度创新也才获得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张维迎曾提出“国家所有制下的企业家不可能定理”,认为企业家是一种特定的财产关系(即私有财产关系)的产物,没有这样的财产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家,即是对产权原则的一种表述。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忽视了企业制度的产权原则前提,就等于忽视了企业制度建设本身。

不同产权约束条件对应着不同的外部规则与内部规则的均衡与演化路径(进而不同的经济绩效):(1)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内部规则变迁遭受外部规则的异化;(2)产权主体到位的情况下,内部规则变迁牵引外部规则的变迁;(3)产权主体不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内部规则、外部规则相互牵制,内部规则可能会逐渐发挥主导作用。

2、法治原则

产权原则是企业制度作为一种内部规则而言的逻辑起点,但一个没有良好执行和保护机制的产权制度安排,可能比没有这种产权制度本身更糟糕。因此对产权的保护至关重要。产权保护作为一种公共品主要是通过以国家“暴力潜能”为后盾的法律来实现的。这就是“法治原则”。

如果说产权原则是内部规则自然演进的动力源泉,那么法治原则则是确保内部规则演进不被异化的根本保障。法治原则包含两重相辅相成的含义。(1)虽然法律是一个社会至关重要的制度架构或平台,但法律本身并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主观设计,相反而只应该是对以产权原则为起点自发衍生出来的内部规则亦即既存社会秩序的发现和确认,否则法律本身即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2)虽然法律看来是出自于立法者之手并由国家来掌控,但既然其内容在本质上即是“人之行动而不是人之设计的结果”,那么作为其表现和实现形式的法律其立法和执法过程也理所当然只应当具有形式和程序性的意义。这喻示着:一方面,“法律先于立法”(哈耶克),亦即法律是立法者“发现”而不是立法者“发明”的;另一方面,统治的实施必须根据普遍的法规(亦即对内部规则的发现和确认)而不是专断的命令。这正是所谓“守法的统治”(亚里士多德)。

可见,坚持法治原则,不仅应当将基于产权原则的“权利”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更应当将国家或者政府的“权力”也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3、合约原则

合约原则是企业制度作为一种内部规则而言的最直接体现。合约原则是一个古老的价值追求,内含有合意、正义、自由选择、自然秩序等理念。在博弈论的框架下,企业代表一种合作博弈的内生均衡过程,“契约为一种合意”[6],合意亦即“一致性同意”,是指签约当事人意见一致的状态。合约的签订必须依据各方的意志一致同意而成立,缔约各方必须同时受到合约的约束。无论任何一方接受了特定的企业合约,就意味着它认为这个合约所规定的要素行为和利益,优于其它可能的合约。如果其中任何一方不满意合约条件,企业合约就不能达成。反过来说,以产权的明确界定和充分保护为前提,将企业合约视为利益相关者自由选择的结果,并且存在自由退出机制,则只要企业“存在”,它必然是“一致同意的”,即实现了给定约束条件下交易各方的最优选择,特定的企业合约或产权安排处于纳什均衡状态。

合约原则是企业制度的深层精神实质。当产权界定明晰且有法律的有效保护时,产权的平等交易就会取代产权的异化流动方式甚至产权的侵蚀和掠夺而成为产权主体面临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资本所有权才可能以一种被扬弃了的产权形式(企业所有权),从简单人与物关系的领域进入到人与人关系的领域,作为一种制度工具发挥着规制交易关系和促进激励兼容的功能。与此相适应,“平等”、“自由选择”、“合意”和“共赢”等普遍主义的理念,应当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遵循的社会精神。

与合约原则相对应的是“身份”原则。从古代到近、现代,社会发展遵循了从“身份治理”向“契约治理”过渡的逻辑。一般来说,身份原则的必然后果是“政治资本主义”[7]或“裙带资本主义”,这与合约原则所对应的一般“企业资本主义”相比而言是“反现代”的,与现代企业制度是背道而驰的,是一种必然会遭到淘汰命运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制度演进要趋向于现代的方向,也必须遵循“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发展基本趋势。

(三)独特制度环境下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独特路径

分析表明,与西方社会不同,古代中国的制度环境在产权原则、法治原则和合约原则三方面均存在致命或严重的缺陷,结果现代企业制度未从中国历史自发创新而不得不在近现代走上了一条政府主导和制度模仿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道路。

1、产权原则状况及其后果

同西方国家从18世纪初就逐步形成并长期延续下来的产权制度不同,中国历史上一直比较缺乏明确界定且稳定的产权关系。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社会财产从来都是属于当权者的私有之物,而种种人身依附关系的存在也导致了一般民众独立人格的缺乏。即使在每朝开国伊始,人们可能会获得土地或其它形式的财产,并具有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上的剩余权利,但随着国家初期政策的“无为”、“休养生息”色彩的逐渐淡化,产权关系不断受到权力的侵蚀,产权边界不断进行重新界定,资本所有权分布逐渐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仅占有同质性人力资本的分散的民众——占有物质资本和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官僚阶层),“均贫富”、“耕者有其田”等口号被一再的提出,以大规模社会冲突为表现形式的产权关系重新安排的过程一次再一次的复制,于是,社会也就一次再一次的退回到最初的起点。当然,以产权交易为基础的企业组织,虽然也可能曾经创新出过原始的制度形式,却终究难以获得可持续的演进。

2、法治原则状况及其后果

诺思(North)、泰格(Tigar)和利维(Levy)等人的研究[8]表明,产权结构和法律制度一同奠定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可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几乎不存在旨在保护产权和调整经济生活的法律框架,这严重不利于作为内部规则的企业制度的创新和演进。布迪(Bodde)的研究[9]表明,中国古代的法律(成文法)完全以刑法为重点。对于民事行为的处理,要么不作任何规定,要么以刑法加以调整。保护个人或团体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免受其它个人或团体的损害,并不是法律的主要任务。而对于受到国家损害的个人或团体的利益,法律则根本不予保护。也可以说,在古代中国,法律的基本任务是政治性的,是社会本位而非个人本位的,是国家对社会和个人施行严格政治控制的手段。事实上,在“均田制”、“均贫富”的普遍理想和改朝换代之际常对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大规模重新分配的实践背后,掩盖的是没有保护装置的产权结构。既然产权缺乏法律的有效保护,既然国家是一种超越于法律之上的存在,那么社会的技术进步、投资愿望就会受到遏制,“小富即安”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理想,企业组织拓展和企业制度演进的内生驱动力量不仅大大打了折扣,而且也很容易受到政府组织所供给外部规则的影响而被异化。

3、合约原则状况及其后果

西欧国家自古以来就普遍奠定了基于产权原则和法律原则之上的平等契约关系和理念。但在中国,如费正清(Fairbank)和赖肖尔(Reischauer)等人的研究[10]所指出的,取而代之的是普遍存在的身份原则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强调尊卑上下、带有浓厚“亲亲色彩”的礼治社会秩序和精神。与此适应,中国社会成为分散的个人的集合而与中国独特的官僚政治体系相对应,形成一种独特的官民二重结构,并一直持续许多个世纪。

与此适应,一方面,获益机会主要分布于社会身份上层的状况,再加上缺乏法律保护的产权结构,决定了社会成员(士农工商)的行为选择理性与社会资源的流向。史实表明,在历史上拥有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士”和拥有物质资本的“商”,它们都少有将自有资源投向经济方向的激励,而是主要用之于与身份上层结构有关的各种渠道(如科举、红顶子商人对官府庇护的寻求等)。另一方面,在特殊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中,人们彼此认定的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什么一般性的原则或法律条文。作为一切买卖关系之基础的信赖,大多是建立在亲缘或类似亲缘的纯个人关系的基础之上的。结果政治与经济组织形式的性质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关系,以至于所有的共同行为都受纯粹个人关系尤其是亲缘关系的包围与制约。这暗喻着:(1)身份是决定广义上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的关键变量;(2)纵向的身份导向和联系而不是横向的经济(狭义)导向和联系;(3)分配性的努力大于生产性的努力。显然,身份原则事实上主要起到了阻碍组织拓展和制度变迁的消极作用。

新特色范文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交通条件变好了,山绿了,水更清了。而伴随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尤其在大城市生活惯了的人们,面对焦虑、重压下的生活,更是向往农村的安静、新鲜的空气,绿色无污染食品等。可以说,农村带给人的不光是思乡的情结,更是一片心境放松之地的庇护所,而各地政府更是以敏锐的眼光察觉到了城市居民的巨大需求,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1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1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具有其淳朴、浓厚的特色,与城市有着天壤不同,这里有自由自在的慢生活,有村落特色的历史文化,进入了乡村,能瞬间让游客感觉到身心上的放松。通过探索由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路子,对接三农,在将农业项目做精做强的同时,依靠农业旅游观光项目,采摘节等活动的开展,解决三农所面临的问题点,以实现振兴乡村发展之路。1.2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绿富双赢”的有效手段。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乡村的基础建设方面也是最关键的部分,而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时期,一方面农村的交通、水电问题能得到彻底性地改观,另一方面农民的意识也有了改变,环境保护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乡村青山绿水令城市居民无限向往。只有乡村的建设与环境方面得到同步发展,才能吸引更多游客的涌入,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1.3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部分处于边远山区的乡村,交通环境虽不占优势,但地理环境资源优势明显,由于缺少针对性开发,这些地方的人们也更多地选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生活,发展速度缓慢,远远赶不上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但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这些地方完全可以成为拓展训练、养生休闲的最佳场所,有了旅游业的带动,餐饮、民宿、其它农副产品的销售等,都会呈现井喷式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进而创造丰厚的经济价值,为当地的脱贫工作贡献力量。

2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所面临的困难

2.1资源利用率不高。针对某些乡村地区,拥有丰富资源,但都处于未被开发的阶段,使得当地无法发展起来,更是与外界几乎无交流。丰富的资源,由于受各地政策、开发投入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资源利用率很低,急需工商资本的介入,进行开拓。一部分边远地区政府部门,虽也是知晓当地的资源情况,但苦于资金不足,只能在等待与观望中错失发展良机。2.2发展不平衡。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盲目照抄照搬成功模式,没有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例如建立农家乐、生态园等,都是重复性的,故容易出现建设数量很多,配套不健全,管理松散,也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管力度,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式经营,无法得到游客青睐。游客资源是比较丰富,但在配套方面存在问题的地方,大家都不感兴趣,导致出名的地方人流扎堆,没有特色的地方不但不盈利,有可能最终亏损而倒闭。2.3开发项目缺乏整合。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需要在已有的资源上进行开拓,去整合其它方面的资源,如没有将其它资源进行联合起来发展,特色效应则无法发挥与体现。单一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的是逐渐落后直至消亡。

3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3.1政府主导规范管理。1建立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的工作模式,以政府部门为导向,有计划地在具有特色的地方开展旅游业,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开发过程中对于乡村原有资源的破坏,通过促使乡村旅游业提高当地经济收入[1]。2政府部门需要在乡村旅游的投入方面,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各项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必要的部分,缺少了基础设施建设,后面的工作将难以持续开展。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此部分基础的铺垫,更是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3建立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的工作模式,需要政府部门加大乡村旅游的审批效率,在安全、卫生管理方面做好引导工作,建立相应的规定,以防止为促使经营,商户相互之间恶意竞争的行为发生,促使乡村旅游业有序向前发展。4做好群众工作,切实调动起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开展由企业为主导的联动式发展模式,依靠企业的联动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加入,避免家庭作坊式的个人散户经营。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针对企业做好审查工作,以防有部分不法分子乘机混入,导致农民的最终利益受损。3.2挖掘内涵并实现特色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旅游资源,那些方面是有利因素,如地域、季节、历史文化、民俗等,通过对于自身有利因素方面的挖掘,依靠此部分有利资源做支撑,才能够更好地在此基础上,加入其它资源,取得共同发展[2]。挖掘内涵,努力打造个性化品牌,走具有特色的旅游路线,有了相应的特色,才能够吸引大众眼球,这方面的开拓,更需要深入化的因地制宜。例如:具有水果特产的地方,可以在水果成熟的季节制定特色化的采摘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精细化发展,住宿、餐饮其它行业等,都得以共同实现促进式发展。3.3整合资源。要引导乡村旅游业持续化发展,更是需要进行全面性规划工作的开展,只有规划工作完善化了,有序化了,才能在有利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品牌[3]。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政府部门需要更多地监控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以利于宏观调控工作的开展,维护当地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时间火了,后面就走入没落。更要防止部分地方打着旅游开发的幌子,进行圈地,旅游业没有发展起来,却更多地对于当地的发展造成影响。3.4旅游线路组团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业,更是需要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尤其是有农副产品资源的地方,更是需要通过旅游工作的开展,使得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能被外界所知,通过发展农家乐等形式,使得贫困地区的青山绿水资源,能够成为避暑及养生的圣地,为人们的健康提供庇护所[4]。通过发展旅游业,更是需要将零星地区的特色与主旅游线路串联起来,所形成的资源才能更加丰富化,才能够满足不同游客不同的需求。

4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将使得乡村的资源被合理化应用,同时又为乡村的发展找到合适的发展之路。乡村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有了旅游业的带动,劳动力资源可以得以充分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梦想,空巢、留守儿童、空村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曼.基于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2]宋璇涛.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J].领导科学,2006(15):7-8.

[3]刑兰芹.浅析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关系[J].西藏发展论坛,2007(4):27-28.

新特色范文篇5

临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临安市始终将轻负高质的教育理念灌输于各校,致力打造活力高效的课堂,确保素质教育课程开足、开齐、开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每年,临安市教育局都会组织评选特色学校,并将此纳入各校教学绩效考核内容。到目前为止,临安全市已有20多所学校被评为特色学校。昌化二小希望通过开设民间体育课,如,踩高跷、踢毽子、滚铁环……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湍口小学是杭州市和浙江省非遗保护基地,在2007年成立耍碗兴趣班,由民间艺人穆跃照和周东辉负责指导,“耍碗”节目在杭州市第六届中小学艺术节上摘获曲艺类一等奖,而杨易健凭借着超凡的“耍碗”才艺,摘得了临安市首届十佳“阳光少年”。临安市晨曦小学自2005年学校科技馆开设电子百拼兴趣班,七年来,该校又陆续增设了小鲁班机床、机器人、建筑模型、陶艺、七巧板、航模、石膏像等20个社团活动。在建筑模型馆,孩子们亲手设计制造的数百套建筑模型鳞次栉比。而横畈小学的课外兴趣班注重从钢笔中寻求艺术灵感。学校每周至少有四节学生社团活动课,共开设了14个项目,包括音乐、舞蹈、体育等,学校还特地从中央美院聘请了美术教师,教学生钢笔字和钢笔画。钢笔字画社团共吸纳了60多名学生,是该校最具人气的社团。学校还自编了《写字校本课程》和《钢笔画校本课程》。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横畈小学的钢笔字画已初具水准。学校还特别购置了一千多顶白雨伞,“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直接绘制到雨伞上,全校师生人手一把,打造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

二、写字教学有特色,书写汉字一点一滴做真人

横畈小学是临安市“钢笔画教学特色基地”。该校的“写字教学”,也颇具特色。学校紧紧围绕“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点一滴做真人”的校训,开展了为期5年的写字教学实践探索。学校通过开展钢笔画社团活动,邀请名家举办钢笔画讲座、开展千人画千伞等活动,使其深受艺术熏陶、情操陶冶,培养少先队员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兴趣爱好。他们发现,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窥见写字的博大与精深。学校的写字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学校各项改革的深入。长期以来,横畈小学注重写字教学工作。学校认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完善工作制度、广泛宣传培训、开展各种评比活动等措施,积极营造写字氛围,不断提高师生的写字水平,全面推进写字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学校曾被杭州市教育局普通教育研究室评为“杭州市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研究共同体基地学校”和“杭州市写字教学实验基地学校”称号。学校注重特色文化建设,把写字教学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结合起来,倡导“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点一滴做真人”,以练字促习惯养成,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学校本着“阳光六年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以建设“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农村示范小学为目标,围绕“重常规、夯基础、上示范、争一流”的工作思路,促进办学品位的提升和德育特色的创建。此外,教师有多篇德育课题论文获省市县奖项或发表于专业报刊。

三、建设良好的少先队文化,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少先队组织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优良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导向、道德规范、信念追求、行为取向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熏陶和教育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是不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结合写字教学精心设计出语言环境,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的环境布置,给师生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多年来,我们除了有计划进行整体规划校园少先队组织、美化环境外,还十分重视少先队文化建设,创造优美、宽松、催人向上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每一个栏目设计、每一个活动、每一块园地都富有教育意义,体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展现学校的发展蓝图。首先,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行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等组成的校园少先队文化领导组,认真学习了有关的规范,明确职责,制定出校园少先队文化环境的总体规划。其次,进行校园少先队文化环境布置。校园内设有“辅导员形象”“三个面向“”校风校训”等大幅广告标语牌,设立文化艺苑、书法长廊、名人名言长廊、楼梯间和走廊设立名人名句、名人画像、学生书法作品等。学校立足外来学生多而杂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坚持以“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学校”为目标,以“阳光六年,幸福一生”为办学理念,以“健康、快乐、进步”为口号,结合“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点一滴做真人”的校训,严谨、务实、、灵动、教书育人的教风,乐学、善能、广识、创新、学做真人的学风,扎实开展工作。厚重的历史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校陆续获得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杭州市农村示范学校、杭州市城乡基础教育实验学校、杭州市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研究共同体基地学校、杭州市写字教学实验基地学校、临安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临安市目标管理优秀级学校、临安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临安市校园文化先进集体、临安市二级学校、临安市绿色学校、临安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临安市教育系统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打造校园文化阵地

学校一贯重视艺术教育和教学工作,除了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灌输艺术知识外,学校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

1.加强德育教材建设。2007年以来,学校还结合《横畈小学写字教学实践研究》等临安市教育教学课题的阶段目标和研究进度,自编《结构练字法字帖》《七彩的梦———小学生作文集》《我爱写字》等校本教材,深受学校师生喜爱和好评。这些教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同时,结合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教育工作系列化、特色化。2010年底,学校还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申报了“教育部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

2.人能写好字。通过全体师生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校的写字教学质量得到了深化与发展。近年来,外地生的写字双姿正确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学校共有200多人通过了临安市书写等级测试,700多人获得了横畈小学书写特长生称号,90%的学生通过了横畈小学的书写等级测试。学校每学期都有百余人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小书法家。另外,钱虹老师执教的写字教学指导课被评为杭州优质课。多位教师总结经验所撰写的关于写字教学的论文屡屡在报刊发表,同时关于我校写字教学的通讯也先后被《书法报》《杭州少先队》《学习报》等报道,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以及家长朋友们的一致好评,写字教学也真正成为了我校的特色品牌。

3.字也能“写”好人。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生写好字,其功效远远超出练字本身。”这句话意义深刻。实践证明:我们通过让学生观察汉字的外形,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观察能力;欣赏作品,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评议作业和作品,可以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描红、临写可以培养可以培养他们的模仿力和创造力;在书写活动中掌握技能,锻炼心智,可以增强他们的大脑反应能力;同时练字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要求学生有始有终,坚持不懈,从而培养了他们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另外,我们惊喜地发现,写字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好好挖掘,充分利用起来。

新特色范文篇6

关键词:电视包装电视频道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视传输手段的改进和电视频道的增加,观众每天面对几十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为了提高电视台和各节目的收视率,各媒体不但注重传播内容,而且还意识到电视包装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是“眼球经济时代”,好的电视节目包装对于电视节目的形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富震撼力的画面和音效能先行引起观众注意,甚至给整个频道带来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电视包装的重要作用

目前电视包装以成为电视台和各电视节目公司、广告公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说到包装,人们一般会想到是对产品进行包装的意思,起到装潢和美化产品的功能。之所以把包装拿过来用到电视上,是因为产品的包装和电视的包装有共同之处。包装如同让频道穿上一件漂亮且合身的衣服,在频道包装上,长相可以比做电视节目的内容,而打扮则是频道的包装。这件衣服如果不经常去整理和维护,它的外表和颜色随时有可能会被遗弃。如果这件衣服维护得好,它会越穿越合身,这也就是说电视媒体不但要重视节目内容,也要重视节目的包装。

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现在许多媒体从各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整体宣传风格。比如湖南卫视的包装推行“橙色与灰色”系列的组合,无论是频道各种版式,还是宣传片,都是一贯坚持这种“时尚、年青、靓丽”的风格组合。再如中央电视台形象视觉的文化定位是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同时又以蓝色为基调统一色,在统一色中变化、演绎、传承,气势宏大,文化底蕴厚重,体现了大台风范。

二、如何使电视频道包装脱颖而出

电视频道、节目的包装能有效树立频道整体形象,彰显频道风格特色和吸引观众,那么如何使电视频道包装脱颖而出呢?

1.突出其个性。电视频道的包装不仅要定位准,还要有表现民族或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能够彰显自己的个性,打好特色牌,才能在众多的频道中站住脚。因此各频道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民族民风来包装自己,这样才能避免电视频道包装相互间的雷同。中央台作为国家台,代表党和国家的形象,它必须突出庄严、大气、恢宏的特色。凤凰卫视的两只挥动双翼旋转燃烧的凤凰图案构成了凤凰卫视最核心的形象标识,红色、黄色和橙色是凤凰卫视最显著的频道颜色。

2.坚持“变”与“不变”的原则。这里的“变”指的是频道宣传片、ID、节目导视菜单、收视宣传片可以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更新与包装,以激发观众的新鲜感,保持频道包装对观众的吸引力。对于频道的LOGO,则要保持长期不变,由于频道包装的目的是为了树立频道品牌形象,所以应该确立长期稳定的标识;频道的形象宣传片、色彩风格和音乐也应是保持稳定一些。

3.加强统一性和规范性。电视栏目、频道包装一定要遵循统一,否则看起来就显得杂乱,那就失去包装的意义。频道中各个节目、栏目的包装要素相对统一。无论个别元素在形象设计方面有什么样的好创意,如果没有顾及到统一、规范的要求,都会破坏统一性和规范性。CCTV-5作为中国最大的、最权威的体育频道,为成为最权威的奥运平台进行了改版。改版思路的其中一条就是“统一风格“。规范频道的标准呼号,统一字幕系统,淡化栏目的个性而突出频道的整体感,使频道整齐划一。4.注重形象化和生活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可使观众产生直接的联想,拉进电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观众似乎身临其境,融入到电视频道中。所以在电视频道包装中应去掉纷繁的非主题元素,突出形象化、生活化的主题元素。CCTV-2的包装别具一格,众多的红球,跳动在人行道、楼宇间、铁路、公路、鸟巢或麦田中,整个包装简洁明了、直截了当,与话外音“经济频道,就在您身边”不谋而合。

新特色范文篇7

在大学生创新体系的构建上,目前国内高校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以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抓手,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实践证明,科技竞赛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拓宽学生相关学科知识面,有利于营造良好校园创新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其弊端,在这样的创新教育体系中,科技创新竞赛常常变成整个创新教育过程的终极目标,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在认知学范畴中,目前国内开展的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创新。

2.物理特色科技创新协同培养体系实施方案与计划

在大学里,创新的源头就在实验室。在大学物理实验室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精巧的实验仪器,涉及到广泛的物理现象。大学物理实验作为一门科学实验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创新能力。因此,以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为起点,探索物理特色科技创新协同培养体系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也更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效果。大学生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中产生灵感,同时这些课程亦对教具等产生需求,面对灵感和需求,学生以创新中心为平台,以学生社团为主体,通过实践课程、科研立项、创新设计大赛等环节将之物化成为科技作品以及新发现或者新方法,之后这些作品、发现、方法再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加以应用和检验。好的科技作品,还可以做为面向社会推广的产品,促进学生的创业活动。从体系构建的角度讲,其中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即作为教学环节,也是分析、评价、反馈环节。实践课程、科研立项、学科竞赛构成了实践环节。因此该体系是一个教学环节、实践环节、社会活动、创业活动协同工作的特色创新培养体系。

2.1物理特色科技创新协同培养体系研究内容

2.1.1“物理演示仪器的创新与设计”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应该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精英型、实用型、复合型、开放型人才为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进入社会的竞争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实践课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大学物理教学是所有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大学物理也是所有理工专业学生都掌握的基础知识。开展“物理演示仪器的创新与设计”实践课程,不局限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就开展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把大学物理教学中学习到的物理原理、物理现象用新颖、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进而完成“物理演示仪器”或者“物理演示新方法”的设计,这既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创新”的含义,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把创新想法转化为创新作品的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1.2大学生专题科研立项的设计与实施

大学生科研立项的目的在于重点培植有创新意义的、有价值的新想法、新作品,帮助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实际作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物理课程贯穿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也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课程。在大学中,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的大学物理课程主要面向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开设,而这部分学生恰恰存在很少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想法的问题。以大学物理课程为切入点,设立大学生专题科研立项,支持大学新生把他们熟悉的物理课程中的知识转化成“物理演示仪器”或者“物理原理演示方法”展示出来,通过学生本人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试验计划,学校或者实验室通过学生专题科研立项并给予经费资助,以鼓励其积极性,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帮助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中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专题科研立项申请、实施和最终答辩过程中,对学生的书面与文字表达能力、口头演讲表达能力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学生在实施专题科研立项的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报告,通过撰写文献综述、学习周报,工作周报,技术报告,学术论文等很好的锻炼了其书面与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在周例会、进度报告、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中学生有效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使其掌握用严谨的口头语言进行报告和交流,特别是培养了学生们在一定时间内做演讲、把问题和思想汇报清楚的能力。

2.1.3“物理演示仪器创新设计大赛”的设计与实施

创新竞赛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开展“物理演示仪器创新设计大赛”不仅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检验,也是向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是对其前期工作的肯定和鼓励。竞赛有助于强化创新者的创新意识;可以极大地丰富创新者的创新经验,并极大地增强创新者的创新动力,更重要的是竞赛可以增强创新者的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创新者的创新能力。

2.2物理特色科技创新协同培养体系实施案例

在物理特色科技创新协同培养体系中,学生不但物理课程的成绩得到提高,而且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在2013年选取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1163班作为体系实施对象。该班级在第一学期开设了大学物理课程,全班23人成绩分布如下,其中有两人不及格。此后该班级的同学参与到物理特色科技创新协同培养体系的各项活动中,为该班级增设了“物理演示仪器的创新与设计”实践课程,该课程以趣味实验为主,提高大家对物理的研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们提出新想法,对有创新意义的、有价值的新想法给予每个项目500元的专题科研立项的支持,并在同学们完成创新设计之后举办了主题为“假日科学广场”的“物理演示仪器创新设计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创新作品的平台,并以等级奖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其中有4件优秀作品都被选为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的教具。

3.总结

新特色范文篇8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特色空间;工业园区;网络安全产业

1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

2015年10月,政府工作会议中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初步判断:“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所谓新旧动能转换,是通过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等经济新常态下的需求与供给,改变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的经营模式。

1.1产业动能的新旧转换引领产业空间新变革

在以传统“旧”动能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维系国民经济的支柱主要以原料、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企业为主,在此发展阶段,我国的工业园区主要以均质化、低密度蔓延为特点。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的更新迭代,诸多大城市的产业园区逐渐由资金、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过渡,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

1.2产业技术的更新迭代引发产、城、人要素的新互动

在传统产业模式下,生产原料、人的体力为产业的核心要素,普通技工为产业人群的主力,导致人群对产业空间的品质需求往往被忽视,进而造成传统产业园空间品质偏低、产城互动关系弱等问题。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人的智力因素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就业人群逐渐由普通技工向高素质劳动力转变,从而倒逼城市空间的营造者不断提升空间品质。

1.3“城-人-产”的良性循环带来对城市特色空间的新认识

在“城-人-产”的良性循环影响下,如何全面快速地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开始反思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城市特色空间的保护与研究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成为城市建设、运营者的重要理念。

2特色空间营造相关研究梳理

近几年,很多城市都将城市特色的打造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关于如何界定城市特色空间,如何通过规划设计城市特色空间来提升城市的商业运营环境和居住环境品位的相关研究不断涌现。

2.1相关研究梳理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研究,以“特色空间”为关键词精确跨库检索,共计文献113篇,其中,大部分为城市特色空间的研究,包含少量特色小镇、建筑设计、色彩规划、城市公园的具体空间研究。2017年文献数量达到峰值,这与2017年3月《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5号)的颁布存在一定联系。

2.2与规划编制体系的关系

通过相关研究结果梳理,城市空间特色研究在规划编制体系中的作用体现在从控制要素上指导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导再进一步指导不同层级的法定规划的编制。具体而言,框架阶段的特色空间研究指导大尺度的城市设计并指导总体规划,主要表现为宏观层面的特色类别引导;片区层面的特色空间研究通过中尺度城市设计来引导分区规划或控制下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而地段层面的特色空间研究则通过提取要素落实在小尺度城市设计上,具体指引修建性详规划和单独的建筑设计。

2.3控制模式总结

总结现有的特色空间相关研究,其控制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1)主题控制模式该模式强调在城市的特定地段,强化形成地段主题特色,实施城市特色控制。如上海“新天地”的塑造便是该模式的典型。该模式能够塑造鲜明的地段特色,但基本只适用于基地本体资源特征鲜明的区域,而且不同特色主题地段需要不同控制措施,难以普及,不便控制管理。2)意象控制模式该模式借鉴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将城市空间特色归结为区域、路径、边缘、节点和标志等空间形式,并已运用到许多规划实践中。但该模式局限于形态层面,控制不够细致,在管理实践中存在难以落实的问题。3)要素控制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对城市规划控制要素的补充和修正,通过立法手段解决开发商、公众利益及城市景观环境之间的矛盾,超越仅从形态层面讨论空间特色的窠臼,将能够反映城市特色的要素进行理性、规范和系统的控制,引导和保障规划实施。系统性和细致性是要素控制模式的主要优势。结合以上3种模式的优缺点,本研究首先结合意象控制模式中的区域、路径、节点和标志的空间划分形式,为了更好地进行要素控制的实施落地将各要素明确化、规范化。

3国家网络安全与人才创新基地特色空间实证研究

3.1网安基地概况

2018年4月,党中央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正确把握五个关系,强调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经过全省范围内的选址比选,国家网安基地最终落子于武汉东西湖,具体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北部,吴新公路、硚孝高速以东,四环线以北,杜公湖以西区域,一期范围5km2,二期范围17km2。

3.2特色空间研究指导网安基地规划控规编制的必要性

1)完善规划体系本研究将探索解决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规”)层面特色空间规划难以落实、城市设计的法定性不够等问题,同时为控规乃至城市设计方案的编制提供相关指引依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提炼总规控制要素,梳理特色空间脉络,转化为控规中的相应法定控制要素,将城市总规构想、城市设计意图转化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以增强特色空间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2)引导规划建设在控规阶段,以网安基地二期规划为实证来检验片区阶段城市特色空间规划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提升其推广价值。网络安全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的用地其空间较为灵活,为丰富的特色空间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网安基地处于主城向农村地区过渡的区域,自然、历史、产业特色要素相对丰富、集中,但也面临因大型项目建设带来的特色空间保护压力问题,同时具备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潜力,以此为例研究,具有示范推广性。

3.3网安基地二期特色空间的识别与评价

3.3.1梳理上位规划,提取区域空间特色控制意图网安基地位于武汉东西湖主城区向北部大别山山系过渡的平原低丘地区,处于武汉市域六大绿楔之一的府河绿楔之内,依据《武汉市总体城市设计战略》,西北侧的柏泉风景区属于自然类特色空间载体之一。其中,西侧为东西湖现代设施农业区,东侧为府河绿楔湿地公园,总体呈现蓝绿基底与历史城镇之间相互融合依存、互为借势的整体关系。此外,由于硚孝高速、外环高速两侧防护绿地从中穿过,将基地总体分割为三大组团,通过充分梳理和保留基地内部山水要素,充分衔接基地内部与上位大格局系统之间的山水联系,可构建“侧卧府河畔,活水徉其间,青罗划三瓣,朱玉镶其间”“田、村、水、园”相融相生的总体山水格局控制意图,充分维护基地的山水格局生态稳定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3.3.2立足基地特色空间意向,挖掘基地空间特色要素1)山水自然资源方面通过梳理基地现状生态资源,并结合相关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基地内部主要的水系资源主要包括幺教湖、肖家教湖、杜公湖、泥达湖、龙王沟、府河、东流港等;绿地方面主要包括外环及硚孝高速两侧防护绿带、幺教湖公园以及各组团内部的中心公园等,基地周边需要考虑的绿地资源主要包括府河滨河湿地、北面的柏泉郊野公园。2)历史文化资源方面主要分为历史人文类以及休闲旅游类。历史人文类资源集中分布于柏泉镇周边及以北地区,以仰韶文化遗址以及名人故居、传统街巷遗址为主;休闲旅游类资源主要分布于周边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以农庄、主题公园等形式为主。这些都是未来基地内部可以深入挖掘和打造的特色空间资源。3)现代风貌资源方面以规划中即将塑造的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地段为主,以前期概念规划内容为参考,主要布局两级活动中心,一级活动中心分别位于柏泉老镇区中心以及南部组团中心水景周边,二级活动中心主要位于各组团中心水景附近。3.3.3综合考量多重因素,量化评价基地空间特色要素在汇总基地内外可利用特色资源的基础上,为了客观理性地评价梳理各类特色资源的空间价值,采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各类资源的特色发展潜力。通过上述评价体系对各类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分值不同分成标志特色资源(一级)、优势特色资源(二级)和基本特色资源(三级)。标志特色资源和优势特色资源的分类分级,将形成本次规划中提炼和概括空间特色结构的重要基础,也为后续控规特色风貌分区管控等内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4网安基地二期特色空间与控规的衔接

3.4.1特色空间叠加交通系统,选取特色空间体验路径认知景观轴线用于串联特色景观资源,从而构建特色空间结构的主骨架,通过余家嘴遗址、龙王台遗址、茅庙集老街、杜公湖、南部水廊、健康小镇、东流港公园等特色资源,形成了“历史风貌—自然风貌—现代风貌”等不同主题的连续空间,突出了网安基地的代表特色。而深入体验型景观轴线则串联镇西农庄集聚区、科教组团、孙武故居组团、幺教湖公园以及近网安一期组团。此外,结合道路体系,为便于人们多方位体会空间的主要特色,还确定了3条主题认知路径:如余家嘴遗址、茅庙集老街等构成的历史特色认知路径;游船码头、文化展览馆、湿地公园、垂钓俱乐部等串联的自然生态认知路径;企业研发中心、创客新天地、创业服务中心等构成的现代特色认知路径。通过不同的主题和路径将特色资源进行串联。3.4.2特色空间要素主题归纳,引导控规特色区域的划分依据空间整体框架及功能布局,将整个网安基地二期划分为四类特色风貌引导区。包括古镇历史风貌区、活力创新风貌区、新型智慧风貌区与滨水生态风貌区。古镇历史风貌区深挖历史,夯实古镇文脉延续特色,充分尊重民俗风情,增强本地文化自豪感与地域归属感;活力创新风貌区将生态环境与创新科技充分融合,体现网安学院、超算中心、软件园等高新产业风貌;新型智慧风貌区充分结合高端制造产业特色与工业4.0创新工厂的建筑空间尺度;滨水生态风貌区凸显城市环水而居的特色,以居住、康体、养生功能为主,展示自然与人文风貌的重要资源,对提升空间风貌品质和特色至关重要。3.4.3“点-线-面”全要素结合,构建特色空间结构体系根据前文梳理的基地山水格局、特色资源集聚区分布、特色风貌引导区的划分、特色空间体验轴线的连接状况,确立网安基地二期整体空间特色规划的总体目标为形成“头枕青滔依沃土,活水中流映双核,动静双轴千景出,古镇新貌万象坊”的城市空间特色体系。1)“头枕青滔依沃土”指东侧的府河绿楔与西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成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动静双轴千景出”是指依托临空港大道构建的串联型特色空间发展轴和依托张柏公路—北部水环—京东方大道构建的特色空间体验轴线,展开城市公共活动,构筑网安基地二期最具魅力的骨架空间。3)“活水中流映双核”强调基地内部水系对特色空间、特色节点的串接联系功能。4)“古镇新貌万象坊”指基地内部将在功能分区基础上强化城市风貌的针对性引导,打造古朴与现代、传统与创新风貌交融并存的现代产业空间新范式。

4结语

新旧动能转换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驱动,特色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趋势下,随着生产空间的尺度与结构发生变化,产城空间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不可忽视。针对具体的产业园区研究其特色空间,对空间要素进行提取并构建相应的特色空间体系,是传承历史文脉、推进城市设计工作、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可或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程晓,汪朝森.文旅型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分析[J].城市住宅,2020,27(12):150-151.

[2]陈天宇,臧鑫宇,陈天.基于新旧动能转换的产城融合实践———以某产业园区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8.

[3]王丽.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养老公寓适老化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0.

新特色范文篇9

[关键词]标题新闻大标题符号标题提要题长标题厚标题轰动效应视觉形象

新闻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沟通受众、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标题的制作一向被新闻工作者看重。尤其是当今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标题上更是绞尽脑汁,从而达到先声夺人,吸引受众的目的。那么,各大众传媒是如何用新闻标题吸引受众、争夺受众的?新时期的新闻标题有哪些特色?它的发展态势又怎样?

一、标题新闻的出现

标题新闻也称为一句话新闻,是介于标题与简讯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新闻体裁,以标题形式对新闻事实作简要报道,这是一种脱离新闻独立存在的标题。

标题新闻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的出现打破了标题依附于新闻而存在的模式,现在许多报纸都在运用这一特殊的新闻品种。

标题新闻有哪些特色呢?

1.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言简意赅。既可用于政治、经济、外事等硬新闻,也能用于文化、体育等软新闻。

2.具备标题的结构与特点,可以用单一式,也可用复合式结构,是标题形式而非文章,制作原理与制作标题一样。

3.版面位置灵活自由:可集纳数条标题新闻组或一个专栏,也可让一条标题新闻独立存在;根据编辑意图它可置于版面的任何部位,以体现编辑思想和态度,同时又可活跃版面,增加版面的美感。

二、大标题的创新

大标题又称通栏题、横幅等,居于一个版面最显著的位置,突出强调某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与指导思想,往往以口号形式单独出现,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宣传鼓动性。当今的大标题除这一形式外,还可以集纳同一类稿,或报道同一领域的新闻,创造了大标题+提要题+标题群的组合形式,对受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试看1999年12月31日《羊城晚报》的创世纪金版标题:

(引题)2000亚洲预测

(主题)21世纪,亚洲要坐庄?

(提要)当我们快要结束20世纪,向21世纪迈进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21世纪是谁家的天下?美国人说,21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欧洲人说,21世纪是欧洲的世纪;亚洲则有人说,21世纪还是亚洲的世纪。21世纪到底是一个什么世纪关系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利益,值得我们每个人思索和研究。

(标题群)A亚洲在崛起

B美国正在买走日本!

C欧美,两个狠对手

D几个“火车头”一齐开

大标题是一个设问句,立足宏观,提出了一个世纪之交的国际性问题:21世纪,亚洲要坐庄?提要题提示了新闻的要点和值得人人思索与研究的全球问题;标题群中4个标题引导受众多角度地进行科学分析与理性思考:21世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是谁家的世纪?这种由大标题+提要题+标题群组合的标题气势恢宏,报道规模大,宣传力度大,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全方位地展开,对受众形成了抵挡不住的“诱惑”。

三、符号标题的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到符号标题在标题立意上之作用不可小视,认识到它在传播信息中具有独特的表情达意之功能。现在符号标题也由过去多用标点符号制作标题,发展到广泛运用其他学科符号作标题,试看三例:

例1999年12月25日《羊城晚报》:

(引题)何厚铧加拿大母校的老师眼光远见,在他就读时给他的评价是:

(主题)“A+”学生何厚铧

例子主标中的“A+”是最突出、最精炼、最深刻、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符号,它是由第一个英语字母与文学符号构成,充分地表现了加拿大母校的老师对何厚铧的高评价,高度赞美与青睐,充分地传达了报纸的赞颂之情;同时启迪人们思考:澳门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的成功是有坚实基础的……

四、提要题的突破

提要题原是提示新闻要点的文字,一般用在内容较重要、篇幅较长的新闻中,帮助受众快速了解新闻的实质,其位置放在新闻标题与正文之间。现在提要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打破了传统,打破了常规:内容上它超越了仅只提示新闻中最主要、最核心文字的局限;形式上变单一为多样化:它既可置于题后文前,又可放在总标题的上方或引题位置,还可置于正文中间;而提要题与主题直接构成的新标题形式,突破了过去提要题单独处理的常规做法,今广泛应用于除评论外的各新闻品种和文章之中。

1.内容不“提”正文之“要”,以揭示新闻事实的某些现象,造成悬念,以吸引受众。如:

(提要)“清蒸鲩鱼1元1条,甲鱼55元1只,三文鱼每例18元”,面对这样的广告牌,人们不禁犯嘀咕——

(主题)“特价海鲜”探虚实

1998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提要题中的文字虽是新闻中有的,但非新闻的主要事实,更非要表现的主题,主题是揭露“特价海鲜”对消费者的欺诈,提倡各行各业进行公平、合法、诚实、守信的竞争。提要题不“提”正文之“要”,主要是为的设疑,是真特价还是假特价?诱发受众去探究竟。

2.内容不“提”正文之“要”,以揭示背景材料,引发受众的兴趣。如:

(提要)在中国,“知青”是个有独特含义的词汇。它是那些有上山下乡经历的城镇知识青年的代名词,带着深深的历史印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从5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前后经历了27年,约有1700多万人涉身其中。1968年12月22日,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并使之演变为波及全国的一场运动。据统计,从1967年到1979年这13年间,共有1600余万知青下乡、支边,而从70年代至90年代初,又有约1500万知青离乡返城。这举世罕见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引发的人口大迁徙,不仅造成了一代人的独特命运,也形成共和国的一段独特历史。

(主题)感受知青

(副题)北京知青重返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侧记(一)

199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篇报道是写30年前赴内蒙古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重返旧地时的感受。提要题中的这段文字新闻中未见,提要题不“提”正文之“要”,而去写“知青是什么”,去写知青那代人独特的命运、共和国那一段独特的历史是怎样造成的。这些虽然与新闻表面上毫不相干,写法不合“常规”,但它的主要作用却是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制造悬念,激发受众的新闻欲,同时也增加了新闻的深度与厚度。

[page_break]

3.内容不“提”正文之“要”,用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吸引受众。如:

(提要)面对欧元启动、日元贬值、亚洲金融风暴等中国如何应对当今国际市场出现的复杂局势

(主题)专家谈国际市场趋势

1998年9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提要题中提出问题可谓是直接抓住受众和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捷径,然而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现实针对性,要贴近百姓的生活,要击中“要害”,引发受众的兴趣。上例中提要题提出的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复杂局势,正是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4.形式上从以往行文平铺直叙发展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强化形式对内容的作用及其艺术魅力,其目的在于增强感染力。正如《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指出的:“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①试看:

运用说明的手法——

(提要)53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8.8米,平均约6年下降1米,陆地已经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环青海湖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退化40%。科学家警告——

(主题)善待青海湖

1998年8月2日《光明日报》

这里提要题用“8.8”、“6”、“1”、“10”、“40%”等数字说明深刻地警醒世人:人类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不能无限制地向青海湖索取,否则这个无价之宝会沙化、荒漠化。

运用抒情的手法——

(主题)我的孩子,咱们到家了……

(提要)昨天,在白花、素衣、挽联、眼泪之中,无数次目睹了人间重逢喜悦的首都机场,承负了母亲失去女儿,父亲失去儿子,儿子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

昨天,首都机场的停机坪终于把家的概念注释得真真切切……

1999年5月13日《北京晨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邵云环、许杏虎、朱颖3位新闻工作者为国捐躯。提要题这段壮美文字情丰意切,抒发了国人痛失亲人的深切悲痛之情,感人肺腑。

运用议论的手法——

(提要)走私,使大量外国货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国内市场;走私,使从正规渠道进口原材料和商品的企业在市场上直面不正当竞争;走私,不仅不会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反而使国家和人民利益损失严重——

(主题)打走私初显成效

进口货价位回归

1998年9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提要题从“价格”、“市场、竞争”、“国家和人民”等多面对走私的严重危害进行议论,鲜明有力地表现了报纸的坚定立场和态度,有力地引导了舆论。

五、长标题、厚标题的复兴

长标题(包括长题短文式)、厚标题(包括厚题薄文式)在旧中国的报纸就有过,90年代以来这4种形式越来越多,形成了一股潮流。它的优势一是便于受众快速阅读,能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信息,同时也便于编辑部表述观点和态度,加深受众印象。例如:

(引题)不久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草案)》,就见义勇为立法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主题)立法:为见义勇为者撑腰

2000年1月5日《人民法院报》

其优势之二是长题短文、厚题薄文与大中型稿件互相配合,交相辉映,使版面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受众喜闻乐见自然好,可是这种标题又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弱点,即标题一长往往容易与导语重复,如某报一条仅50多字的消息,标题中有十几个字与导语34个字中的十几个字表述基本一样。本来长标题应含有丰富的信息量,若消息内容不多,导语又与标题重复,窃以为倒不如把短消息浓缩成标题新闻,以免起负作用。因为长题短文、厚题薄文不光是个多彩的形式,它必须要为内容服务,否则将失去它存在的根本意义。不妨,我们再看一条标题:1997年9月12日《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市第三公共汽车保安反车扒队被市政府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全文仅230字,标题却用双行主题,一行副题。该标题若只用双行主题“三汽反扒队扒手怕三分”也能说明新闻事实,也能表示报纸的立场和态度,可是受众读后未必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上副题“市府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后,分量大大加重,3行标题鲜明地表现了当今的社会风尚、时代精神,以及报纸的鲜明态度。这条标题厚,是内容的需要,它有力地表达了新闻的主题,理该厚,也必然加深受众的印象。

六、力求“轰动效应”

各媒体为“抢”受众,在标题制作上制造“轰动效应”,或言人所未言,或出人意料,让人震惊,引人注意。如:

人情猛于虎

1996年12月18日黑龙江电视台

巨额粮款化为水

1996年12月7日中央电视台

(引题)在无边无际的蓝天碧海之间,有一艘蜚声海内外的远洋调查船——中国“试验3号”

(主题)在怒涛中测天量海

1998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这几条标题不论是歌颂赞美的,还是针砭时弊的,都是主意高、气势大,写神又写意,把夸张、比喻等艺术技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出人意料又精彩动人。如:电视专题《人情猛于虎》用“人情”喻“虎”,且胜过“虎”,标题高度概括“人情风”这一社会问题发展到何等严重程度,已经直接威胁到农民们的生存与命运;农民交了订购粮,可是“巨额粮款”却“化为水”,农民得到的是一摞摞“白条”,电视述评的标题形象地描绘了新闻事件的严重性,振聋发聩、触目惊心:农民怎么活?!用“在怒涛中测天量海“来形容中国“试验3号”考察船全体船员献身于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这些具有“轰动效应”的标题更生动活泼,感情色彩更强烈,更集中,使广大受众过目难忘,或欲罢不能,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感染力。而且它们在创新时都遵循一条原则:题文一致。

七、追求“视觉形象”

展示视觉形象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不仅大大地提高可读性和必读性,更是当前文字新闻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的最有效武器。标题的视觉形象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全方位地展开。

例如:

国庆节,中英街国旗高悬

1996年10月1日深圳电视台

(提要)他潜心于南极淡水生态系研究。连续在野外采样,他磨破了脚,拄着拐杖,每天照样步行七八个小时,患了“黑色素恶性肿瘤”。他是——

(主题)两赴南极的杰出科学家李植生

1998年8月11日《光明日报》

这2条标题构思新颖、形神兼备、视野开阔,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深深地打动着受众。标题中确立视觉形象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是新闻工作者心智高低的一场竞争,它要求记者不仅要把握好客观事实,更要从主观上深挖主题。这2条标题在开掘主题的深度上都狠下了功夫,都抓住了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感人的新闻事实塑造标题的视觉艺术形象。如:例1抓住深圳中英街百年未有的新景观——两旁店铺第一次同时挂起五星红旗,深刻地表现了香港同胞热爱祖国盼回归的主旨;例2则抓住了李植生在南极顽强地与病魔拼搏,献身科学的最感人的事实,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英雄战士的形象——我们似乎看到了身患恶性肿瘤,还拄着拐杖,一瘸一瘸地在南极艰难采样的杰出科学家李植生。上述二例中塑造的视觉形象鲜明、突出,“色、香、声、味俱全”,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形成了强烈的第一视觉冲击波,引人入胜。

注释:

新特色范文篇10

关键词:英语变体;英语新增词汇;词汇文化特色;表情包词汇

据统计,现代英语词汇的数量已经超过一百万(汪榕培,2018)。庞大的新增词汇也促使英语词典的不断更新。2018年出版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九版中囊括了185000余条单词、短语、义项,第九版内容较上一版增加约15%,全文修订超过5000项,另有近1000余条全新的词汇和释义。同时牛津词典和剑桥词典网站开设每日新词更新功能,也说明了英语词汇所代表的文化活力与创造力。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全方位覆盖、英语全球化、本土化的程度加深促进了当代新词大量涌现。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显示出20世纪各英语变体的逐步成熟化、融合程度加深,全球化特色明显的新词大量涌现和信息时代的产物——表情包词汇出现的现象,体现了文化深入融合、民族性加强、词汇形式多变的特征。这些新词诉说着时代的故事。本文立足全球视角分析这些语言符号品味文化交融与创新。

1全球视角下英语新增词汇探索

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了英语词汇的发展。在惊人的信息流中,无数新词产生。英语词汇增长原因主要为三大类:一是在英语变体的成熟与发展过程中,大量借词的产生与词汇的再创造;二是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造成词义空缺促使新词的产生;三是人类自身具有的创造性,能运用多种构词方法创造新词。发展到了现在,全球社会政治经济结构虽相对稳定,但其内容与时俱进;各英语变体趋于成熟与完善,并越发体现民族特性,凸显本国特色;人类认知作用受创新意识引领而越发活跃。基于以上诸多因素,去探寻词汇背后的时代烙印与文化特色。

2英语变体视角下的时代烙印与文化特色

汪榕培等在《英语词汇学》(2018)一书指出,英语变体是指英语在区域化过程中,受地区语言影响逐渐本土化,同时又不断与当地文化融合,适应使用者文化与生活习惯所形成的英语新变体。随着全球化、本土化程度加深,英语变体的产生日趋主动化,促进了各具特色的英语变体的成熟,形成了诸如Phil⁃ippineEnglish(菲律宾英语)、SingaporeEnglish(新加坡英语)、AustralianEnglish(澳大利亚英语)、ChineseEnglish(中国英语)等具有不同国家文化特色的Englishes.2020年9月牛津词典新增词汇中增加了来自各英语变体的新增词,有来自新加坡英语变体词汇“bakkutteh”(肉骨茶)、中国英语变体词汇“Bakkwa”(猪肉干)、日本英语变体词汇“Bakufu”(幕府),还有2020年7月牛津词典收入的日本英语变体词汇“Kawasaki”(川崎病)、马来西亚英语变体词汇Laksa(叻沙汤米粉)等。布洛克(2004)认为,英语愈来愈成为一个跨文化跨语言的界面,作为与异质文化进行平等交流的语言媒介。英语变体在跨文化领域发挥着营造异质文化和谐共处局面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发展的主动化与深层次的文化交融。发展的主动是双向的主动:英美国家主动创造新词来适应各国文化,各国也主动创造新词来反映本国文化特色与融入英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可能是无意识的创造,但这却是各国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比如2020年9月牛津词典新收入的单词“breadflake”,其原本解释为面包片或面包屑。但发展到现在,随着各国的文化交往,这个词的复数形式通常被用来指日本烹饪里干燥和预先包装过的长寿面包片,这是一个文化深度融合的典型例子。相比之前创造英语变体词汇的方式主要为直接音译,文化与文化之间泾渭分明,借词特征明显,到现在不拘泥于词汇的表现形式,而注重其文化表意能力。各国之间主动用本国文化思维表意他国文化,从文化共通之处创造新词,这无疑是文化的内化阶段。同时,英语变体也主动创造新词促使文化深入融合英语体系,在英语体系中寻找共同,同时又展现本国特色。比如2020年9月牛津词典新收入的单词“Kollywood”,译为考莱坞,位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钦奈的科丹巴克坎附近。这个单词是模仿美国词汇“Hollywood”创造而来,它是印度英语变体受美国好莱坞文化影响,主动创造词汇来适应英美国家电影文化的产物,是英语变体国家主动顺应英语文化,同时兼顾本国文化的表现,体现了传统文化意识。二是民族意识凸显,反映出本国特色。比如剑桥英语词典收入的中国英语变体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牛津词典收入的Addoil(加油)、GojiBerry(枸杞),还有Playhideandseek(躲猫猫)、Togetsoysauce(打酱油)、Onlineshoppers(淘客)、Humanfleshsearch(人肉搜索)等,这些以中国文化为根源创造的词汇,越发成为其他国家认识中国的方式。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变体国家,其使用的英语变体也越发具有民族个性特色。当1891年后,土生土长的澳人已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75%,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意识已经萌发——“AustraliafortheAustralians”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比如澳大利亚人用OZ或Aussie代替Australia;用Barbie代替Barbecue;用Sheila代替Girl等(原驰,2014)。英语词汇越来越具有全球化色彩。一是新增词涵盖的范围更广,并往往具有全球视角。2020年9月《牛津词典》新增词“Anglosphere”是指盎格鲁势力范围,通常指英语国家的集合,尤其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同样的还有中国英语变体词汇“Communityofsharedfutureforman⁃kind”(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由于信息时代网络带来的便利与科技的发达,外来词的使用频率增多,词汇中含有他国文化的比例增大,借词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新词增长的强大动力。比如牛津词典大量收入的外来词,也是当今被频繁使用的词汇。Bakfiets指的是荷兰的一种自行车或三轮车;Amende意为道歉,是法语单词;Bohemish是指波希米亚或波希米亚人;Gypster是指骗子高手(尤其指在交易员岗位),是由Gypsy(吉卜赛)转化来的,这个词汇体现了当今英美国家对吉卜赛人的固定印象。

3社会政治经济视角下的时代特色与文化烙印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新词是一个时代,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强有力的生动写照。新增词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时代变迁,反映了时代特色(白雪,2010)。从新增词汇中就能可以看出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变化。以下主要从全球事件的发生、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经济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转变这四个方面论述词汇所反映的当下社会政治经济生态变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活跃的组成部分。全球性事件会引起词汇连锁反应,新增词是全球性事件的实时写照。2020年,影响最大的全球性事件莫过于肺炎疫情的爆发。牛津词典2020年7月推出的有关疫情的新增词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其中仅是表达的就达数种:C-19(病毒)、Co⁃rona(冠,冠状物)、Covid()、CV(冠状病毒)、CV-19(病毒)。还有一些是伴随着疫情衍生出来的医学领域上的词汇:Comorbid(共存性疾病)、Comorbidity(合并症)、Contacttracer(接触追踪器)、CPAP(即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一种呼吸机)、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冠状病毒引起)。同时,疫情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社交文化:Physicaldistancing意为身体隔离,是指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和限制有身体接触的行为,将交流方式转为网上社交。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主要社交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上社交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新增词能体现当今科学领域的发展成就与现状。由于科技的发展,新鲜事物的大量涌现,致使了词义的空缺,新词不断产生。比如生物领域的Amensalism(偏害共栖)、Codium(松藻属)、Codominance(指树木的共显性)等新增词体现了生物领域近几年研究的重点。医学领域的Amethopterin(阿米蝶呤)、Bak⁃er’scyst(贝克囊肿)等体现了医学领域的新发现。信息领域的Facebook(用脸书推送)、Digitalcampfire(数字篝火)体现了信息技术促进了新事物的出现。工业领域的Segway(摄位车)、Nano⁃plastic(一种纳米技术)体现了工业技术的发展等。世界经济政治的变化往往能在英语词汇中迅速反映出来。卡尔布勒(1988)的语言功能理论认为,语言的功能主要包括及时地反映问题、具有个体风格的表达观点以及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随着使用人数增加,使用频率增大,给予了新词以生命力,有些新词被固定下来。例如Brexit来自“British”(英国)和“Ex⁃it”(离开)两个单词,是“英国脱离欧盟”的简称,这反映了2016年发生的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odwar译为鳕鱼战争,是指发生在英国和冰岛之间从1958年到1976年的关于在北方沿海水域捕鱼权的纠纷,用来指英国与冰岛长期以来因为捕鱼权起争执的历史遗留问题。此外还有经济领域的foodsecure(食物保障),体现底层人民受温饱问题困扰的贫困经济状态。同时,由于政治经济的形势变化相对缓慢,新增词具有了能长期、稳定地反映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的特征。萨丕尔(1988)表示“言语是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新增词能反映思想文化领域的更新进步与创新。其一为新观念代替了旧观念。比如当代女权主义的兴起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促使性别之间的言语形式发生变异,相关词汇改变增加。如Chairperson(主席)等一系列以-person为后缀的无性别含义词语应运而生,并代替Chairman(主席)被大量广泛使用(郭玉莲,2015)。其二是新思想的产生。例如“Selfie”(自拍)体现了这是个自我价值凸显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存在。Facepalm(捂脸,表示无语)、Hangry(饿怒)和2017年词典收入的Side-eye(表达不满或不屑的侧目注视)体现了当代人丰富的情感表达。Photobomb(拍照时为了搞笑突然出现)、Thelost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Sociallistening(社会化聆听)和2020年的Co-decision(共同决策)体现了新兴社会文化现状。还有从传统文化、历史中挖掘知识,创造新词。如Baktun意为白克顿周期,是指在古代玛雅历法中144000天相当于20周期。而此类新增词数量在不断减少。表情包词汇是信息时代最有特色的部分。Emoji(表情符号)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已经出现,但在2015年,Emoji这个词以及Emoji表情的使用量大幅增加。罗兰·巴特(2008)在《图像修辞学》中阐释了语言之于图像的功能。他表示与像符信息相比,语言信息具有锚定功能与中继功能,语言的锚定功能主要是指语言对图像意义的阐释作用,锚定功能使表情包的指向更明显,阻止了图像向意图意义之外的方向投射,语言的中继功能主要是指语言对图像的补充作用。图像中的旁白与对白等使表情包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华尔街日报报道了牛津大学出版社词典部长卡斯珀(CasperGrathwohl)的观点,认为表情包词汇能够超越词汇快速、直观传递情感,是语言交际的补充,是当代特有的语言载体。牛津词典选出的2015年度词汇就是一个表情——“FacewithTearsofJoy”,意为喜极而泣的笑脸。另外,牛津词典还收入了doge(神烦狗),其因为其能表现出语言难以简洁表达的滑稽意味而被频繁使用。表情包词汇的出现,是信息时代以前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人们难以料想到以字母组成的词汇直接代表着的是一个图像,有一天需要通过图像再与文化连接。

4结束语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愈加呈现多元化与多样化的趋势。英语与各国文化深度交融,本土化的进程加快。各英语变体国家使用英语的方式,也逐渐由被动吸收到主动创造。面对全球多领域的百花齐放,人类认知视角下的不断探索,词汇不断增加的现状,英语发展过程融合与创新并存,越来越成为世界的语言,形成英语多元化的格局。而且这一点,不但有助于加强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具有增强各国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实现语言平等的现实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表情包词汇也暗示了英语词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英语词汇的表现形式会以人们预想不到的形式出现,突破传统的格局,彰显时代特色。英语以其强大的包容力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在全球视角下探索其文化特色与时代烙印,就是探索英语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18.

[3]LockD.GlobalizationandLanguageTeaching[J].ELTJournal,2004,58(1):75-76.

[4]原驰,王呖.从文化角度浅析澳大利亚英语变体特征[J].绥化学院院报,2014,34(2):116-119.

[5]郭玉莲.浅析英语词汇变化的社会因素[J].考试周刊,2015(74):92-92,93.

[6]白雪.英语新词汇在各领域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211-213.

[7]NewarkP.ATextbookof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8]E.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