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0:36:20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范文篇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鉴赏在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如何开放性地实践?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于情感的文学样式。因此,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朗读指导——语言品味——对比探究的过程中,诗歌教学应始终贯串一条线索——情。传统的诗歌教学,当然也不可能忽现诗歌中的“情”,但它通常是教师硬“塞”给学生,在讲授分析中常常将诗情弄得支离破碎,而很少尊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自己感悟、赏析的权利,在客观上难于培养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体验、赏析的权利,影响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理念新建水害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感受作者感情的基础上点燃学生心灵的激情火花,在与文本、与诗人的对话中达到共鸣的效果,在鉴赏的基础上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在把握意象、领悟感情、探讨意境的过程中,教师宜淡化讲析(适时引导即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象明确,不难抓住,学生完全可以自己领悟。稍难的是用“花溅泪、鸟惊心”的意象传达什么样的感情。诗人用这个意象的匠心之所在。学生在探究中可以发现“溅泪”“惊心”的直接原因是“时”、“别”战乱时的时局,妻离子散的痛苦,给人民带来了太多苦难(当然也包括诗人对自己颠沛流离的切身感受)。而人之“感”,人之“恨”不以人直接表达,而借“花”、“鸟”来传情(其实本句当为互文见义,即“感时恨别,连花都溅泪,鸟亦惊心”),不仅更形象、更可感、更富文采,在感伤程度上也达到更深刻的表达效果,花草尚且如此,人何以堪?而诗人的头发“越搔越短,越搔越少,以至连发簪都插不上了。”

则又是一个意象,形象地表达出深深的忧虑之情;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忧虑,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这正是诗歌的“意”之所在,也是作者的“情”之所在。“情”把握住了,诗歌的意境则昭然若揭。当然,学生要领悟到这个层面不会太轻松,但教师“点一点”,学生“跳一跳”,还是可以达到的。而且正是这种“不轻松”,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阅读中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自主探究),通过渗入学生对话(合作探究),师生对话(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质疑问难),阅读、感知、理解的过程就成为学生与完整作品(不是被分析行支离破碎)正面接触的过程,对诗歌的一以贯之的情感体验会更加强烈、深入。因为诗歌意境的理解、领悟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以形象思维特点的诗歌艺术,“意”和“境”是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意”,“意”以“境”传,密不可分,许多情况下,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强加分析,只会破坏诗歌整体的意境美、艺术美,冲淡诗歌特有的韵味。弱化学生审美情趣,妨碍审美主体审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为了更深入地领悟诗人的“情”,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来还”,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的边关,但是驻守万里长城的将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鉴赏唐微凌(平江三中湖南岳阳414506)需要小组讨论,有的问题不仅要动脑,还要动口动手……作为教者则需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大胆取舍,对于理性含量低的问题则大胆删去。否则,孩子就变成了回答问题的工具,他怎么会在课堂上多元学习、活跃思维,出现令人无法预测的精彩呢?如在学习《七颗钻石》(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我梳理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小姑娘的水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2)作者为什么要把水罐写得这样神奇呢?(3)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得出了一个结论: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寻找特质,以点带面许多课文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则作为教师,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读者,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被赋予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所以教者则必须得发现每篇课文其自身所特有的东西,也许是这篇课文区别于其它课文的特色,也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制动点,“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找准课文的特质,进行点面结合的处理,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这里的“面”指的是课文的基本内容,点面结合,可以从点切入,再到面,再步步深入到点,串点成线成面;也可以从面切入,再到一个个点,串点成线成面。这样可以打破以往"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走出“随意”的泥潭,使整个课堂思路清晰、层次鲜明。如我校有老师上《斑羚飞渡》(人教版八年级)一课非常精彩,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主要是想通过老羚羊以自己的死亡换取小羚羊的生命,折射出生命的伟大、神圣。老师主要抓住“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由这一句生发开来,既囊括了全文的内容,又进行了情境想象,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情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班主任;教学管理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提出了各种新要求。班主任的教学管理是协调学校课程和学生事务的关键。班主任的工作要对新的教学要求有所了解,改变以往单一不符合现在实际情况的方法,探索出更好的教学管理方法,提升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如何优化和改善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是下一步的讨论。

一、初中班主任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初中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需要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建立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样的培养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学习素质最初的建立要付出同样的关注。这些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重要基础。班主任的工作还要对班级的整体情况有所关照,班级的环境由班主任来打造,活跃班级的气氛,营造好学和互助的班级氛围,组织更多的班级活动来让学生的课业生活更加丰富,同时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极大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班级的整体情况需要班主任来统筹管理,这需要班主任投入很大的关注和精力。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发展个人特征,这与以往的统一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特色,同时了解自身的不足。班主任要对每一个学生有所关注,不能用一套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对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有所了解之后,对其采用适用的方法,让学生发挥自身的长处,同时补足自身的不足。班主任管理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有着很大影响,能否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对于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

二、初级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

(一)自身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往的教育方法中的缺点需要得到班主任的重视,对于限制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的种种行为要进行避免。不能把成绩的提升视为唯一的任务,仅仅关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情况,要将对学生的观察视角放得更加广阔。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个人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指导,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优于单一的教学知识。它还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持久的帮助。(二)加强家庭教育的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同等重要。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世界里,每天接收各类信息。对于初中生而言,分辨各类信息的能力还不够强,这就需要有父母的好的引导。不能限制学生接触多样信息的自由,但同时要将其往好的方向指导,帮助学生自己建立起正确的分辨信息的能力。将家庭教育与班级教育结合起来,与家长之间做定期的稳定的联系,班主任及时的与家长之间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沟通,能使教育工作做得更加全面和高效。(三)采用多样化管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活动不能局限于班级的每周会议,班级老师的班级管理应该每天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需要走近班级,需要多花时间进入到班级中,了解课堂之外的学生,与学生做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学生的咨询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必须的,以便让学生和班主任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关系。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育工作更有效率。班主任可以创造更多新的班级管理方式,例如创造班歌,提升班级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创造班主任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机制,让学生对班级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有一个传达到班主任那里的通道;建立班级管理机制,使学生自身可以融入自己班级的建设管理。多组织开展课外集体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做一些对周围社区有助益的公益活动,这能让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提升。还可以离开学校的舒适环境,对学校外的社会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另外集体活动对班级同学之间的友谊的建立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友好互助等等个人优良的品格的建立也会有所帮助。这些新的类管理方法可以对班级的管理产生很好的影响。

三、结束语

班主任的工作在班级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班级管理,初中班主任要抓住新课程理念的要义,对自身的工作做出及时调整,创新工作方法,重视新的教学理念,将家庭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丰富教学模式和课堂管理方法,最重要的是将每个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切围绕学生的成人成才,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自斌.关于初中班主任教育管理艺术的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6).

新课程理念范文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层次分析;不和谐因素;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历时五年,从实验区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新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教育改革,也是最深人的一次教育改革。新课程能否落实,教师素质是关键,其中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师只有摒弃原有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才能保证此次改革的成功。

一、教师新课程理念现状及其层次化分析

(一)现状

推行新课程五年来,教师普遍有了课改意识,但对课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因各种情况的不同而存在着认识上的差距,教育价值观处于不同的层次。据调查,对新课改的认识有近95%的教师认为新课改有必要进行;约87.5%的教师对新课改的前景看好;将近60%的教师能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并能自觉参加课改;13%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真实含义表示模糊,并指出新课改应与地区的实际条件相结合。可以看出,在大势所趋下,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和谐的音符,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情况如下:

①抵触情绪。主要来自于教师传统的职业习惯。其中中老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岗位上耕耘多年,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师中也已经根深蒂固,这成为进行新课改的主要障碍之一。

②“等靠要”思想。长期以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十教科书的课程模式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养成了“忠实取向”(即衡量教师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是教师是否忠实地实施了上级提供的课程,忠实程度越高,则教师越成功)的惯性。但当新课程要求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课程模式就显得不适宜了,而一些教师还没有在课程实施上形成“相互适应取向”(即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国家、地方与学校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和“课程创生取向”(即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创生适合足迹与需求足迹的过程,国家、地方提供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的选择性的课程资源),他们仍要求上级提供关于活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是有限的。

③认可但缺乏实践。许多教师也认为课改有必要进行,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抛开考试,真正按照课程目标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又认为实际上不能忽视“双基”教学,否则会把学校搞垮,家长也不答应。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层次化分析

借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笔者将新课程理念按其接受程度分为五个层次:

1.接受。即指教师已经感受到了新课程的存在,留心它们,愿意接受它们。

2反应。指教师对出现在他面前的各种信息已经不只是注意到,而是产生了积极的动机,表示出默认、服从、愿意合作,或自愿采取相应的行动,并从中得到个人的满足。

3.价值评估。指教师确认新课程是有价值的,将外在的价值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形成了对新课程的价值观和信念,并以此来指引他的行为,因而他的行为能够一贯地符合新课程价值观。

4.组织化。即教师成功地内化新课程价值时,他需要将其与以往形成的内化了的教育价值如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终身教育等价值组成一个体系,再确定各种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确立占主导地位的、带有普遍性的价值。

5.价值性格化。指包括新课程的各种价值已经在个体内在的价值层次结构中固定下来,已经被组织成为一种内在一致的体系,长期控制个体的行为,使其长期地以某种方式去行动,即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并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使自己的情趣性格化。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确立应以价值性格化为最终目标。而目前我国新课程理念现状是少数教师不接受,多数处于接受、反应阶段,一部分达到价值评估水平,应该说新课程理念的形成尚处于初级阶段。要上升达到价值性格化,还需一个螺旋上升形成的过程,这决定了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养育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新课程理念内化程度不高,与终极目标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与其所实施的外部环境不和谐。因而创设出新课程实施的和谐氛围是教师新课程理念生成、内化的重要条件。

二、不和谐因素及对策

(一)师范教育改革滞后,改革师范教育是教师生成新课程理念的根源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全新观念的教师才能使新课程改革持续地进行下去。但是目前师范教育改革滞后,传统的师范院校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地阻碍着新课程的改革。因而,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资时,应该按照新课程理念对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加强教材教法的改革,强化师范生技能的训练,延长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等。只有形成科学的教师资源产地,新课改才能以一种正常的惯性向前滚动发展。

(二)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建设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是深人内化新课程理念的必需

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外在的指导,对促进教师理念与行为的转变,对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增加对课改的适应性与信心,做好实施课.改的准备有着重要作用。但实际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走过场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真实思想。同时,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也不符合教师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在教师培训中,“讲授”和“作报告”“开讲座”这种较简单易行的培训方式成为主要手段,它对教师的通识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教师作为课改主体的作用,不利于教师深层次地理解、把握新课程思想。所以,如何培训使之更切合教师实际,对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确立更有效,就需要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也需要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因时、因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立全面的、较完善的培训机制是必需的。

(三)落后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制约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瓶颈,必须重建课程评价与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考试作为指挥棒的作用已经对新课改构成一个巨大的羁绊与束缚。教育理念的更新,课改的落实需要相应的课程评价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要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进行考试改革。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函需制定相关的措施,创设一种适宜的土壤,使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健康成长。

(四)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持续发展

新课程理念范文篇4

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不是单一的学习知识过程,而应该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总过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逐渐由课堂教学的传授者变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小学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具体提出,小学音乐教师是音乐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全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师生互动教学的误区

基本误区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较为随意的提问。然而,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对于进行课堂教学提问也是一样的,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对课堂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师生互动。若师生之间对话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话题以及师生之间的角色扮演等教师都没有进行良好的设计,那么整节课堂是没有新意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也会非常低下。基本误区二: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集体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指导、引导的作用,对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各方面情况,教师要及时予以关心,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控制。基本误区三: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较为单一。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师生有效性互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为:有效的师生互动、有效的生生互动、有效的小组互动、有效的人机互动以及有效的群体互动等。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众多教师只重视和学生之间单一的进行互动,互动形式较为单一。

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措施

高效的师生之间合作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全面互动,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以及情感触碰。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才能提高有效的师生互动,具体措施如下:

3.1教师要善于设立有效的教学环境

小学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轻松和愉悦的教学环境是大家所喜爱的,在这样的气氛下学习,会使学生都变得轻松和愉悦,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非常活跃。引用一首古诗中一句:“源头活则流泉清,根本固则叶宽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蕴藏着无限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有效的互动使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在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积极营造平等、民主、愉快和自由的音乐课堂。

3.2教师教学活动期间的提问要有技巧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要充分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学的提问,良好的课堂教学提问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设置的教学提问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学习指导,其中,最为常见的指导方式是语言指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期间,要善于设置问题,问题要清楚明确。以《摇船调》为例,让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思考,因此,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学生的答案会多种多样。这样一种方式进行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聆听的好习惯,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歌曲的鉴赏能力。

4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范文篇5

1.将化学实验课堂归还到学生手中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较多采用的是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化学实验课堂的参观者,扮演的多是观众的角色。学生看再多次的演示实验也不如亲自动手来得印象深刻。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其中,才能熟记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将实验课堂归还到学生手中已迫在眉睫。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简单、方便、安全性较高的化学实验,放手让学生操作,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后,再一步步拓展到其他难度更大的化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起引导作用。

2.实施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内容一般是针对课本上的化学规律进行实验验证,或者是演示课本上的化学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要求,只是片面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这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创设开放性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例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时,可采取实验化的教学策略。从氧气的制备、氧气的收集、氧气的性质探究等方面进行研究,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自行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不对实验内容作刻意规定,只要学生能够得出一定的实验研究成果即可。这只是培养化学实验设计能力的初级阶段,在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再进行难度更大的实验探究。

3.采用生活化实验教学策略,贯彻应用理论一切知识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来源于生活,回归至生活”,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实验教学策略,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将常见的生活现象转化为课堂化学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降低化学实验教学门槛,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而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是实现知识应用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在茶瓶坑的酸洗现象中,实施酸性化学实验反应教学;在铁钉锈蚀现象中,实施金属腐蚀与防护教学……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化学学科息息相关。

二、结语

新课程理念范文篇6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写作教学也是如此。为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杂记评议,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自然为文,在渗透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把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从宏观上看,写作的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因此,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沫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这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呢?现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处处是可写的景、可叙的事、可抒的情。平时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常常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对自然环境缺乏观察,对人更缺少观察,甚至对家人、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观察。有一回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在学生的笔下的教师大都是中等身体,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都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针对这个问题,评讲作文时,我先把外貌描写几乎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说,这里有的是写语文老师,有的是写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最后问学生三位任科老师(形态各异)是否是三胞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因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老师的外貌也不大清楚。

为此,我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例如,三位教师平时的穿着打扮是否相同?他们三人外貌上有没有独特之处?他们在年龄、性格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我要求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观察语、数、外三位科任老师,看看他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是否一样,她们对不做作业或作业马虎的学生、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的处理是否一样,还可观察他们在课余做些什么,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具体容易得多。一周后,再写同题作文,学生觉得这次的作文好写了,有东西写了,写出的人物不再是三胞胎,或多或少都能抓住每位老师的特点,写出的老师都有了个性,再读学生作文时,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准确地说出文中写的是哪位老师。

受这次作文的启发,我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一天四趟观察家庭——学校沿途的环境、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每天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再让学生写“上学路上”这一话题作文时,“千地一景”的情况消失了,所叙的事也具体、详尽多了。许多学生还通过上学途中见到的小事,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后来,我还要求学生在耳闻目睹时只要有所感,有所思,都可以写成一篇作文。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议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写起来、议起来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意识地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于平凡中寻觅伟大,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使那些美好的景物、事物、人物、情感化作具体生动的材料,如汩汩清泉从心中流出,任自己汲取。这时再写作文,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个个跃跃欲试,一吐为快,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刺激,趣味给学生带来了“乐写”,这样写作文你还会觉得枯燥吗?写出的作文能没有个性吗?

总之,作文就是生活,只要平常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自己的身边还是有许多可写之事,发现身边美景处处。就能很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学生才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作文品位才得以提升,写出的作文才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作文才会呈现出个性化的色彩。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应试作文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在立意上,只有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表达出自己的独到的观察发现和认识感受,写出新意,才能取得意高文胜的效果。但大多数人在考场上因情绪紧张,一时想不出新的素材,这就要求能够巧于构思,让旧素材表达出别人未能表达的新意来,这存在一个选择角度问题。比如拿到一个苹果,别人都习惯于竖着切分,你若能独出心裁横着切,结果切分出来的横断面就与别人切分的截然不同,你就可能从中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作文也当如此,“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一个角度,或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再如“东施效颦”这个成语,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解释为“只知胡乱模仿结果适得其反”。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如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角度切入,或许就会有新的发现:⑴人人都有爱美的愿望,无论长相美丑,都有追求美的权力,东施效颦无可非议。⑵东施效颦的丑是先天不足,其追求美的后天努力精神可嘉,尽管她的“效颦”是不成功的,但谁又是天生的成功者呢?这样,文章的新意不就出来了吗?

三、养学生的个性

赞可夫认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作文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反过来,人的个性又制约着作文的个性。有的学生自卑感很强,怕写作文,在指导写作过程中,就要降低难度,从小文章小事情练起——写一个事例、一个场景、一个片断、不求面面俱到,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激励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消除畏难情绪,培养他的自信心。这样,有了良好的个性,学生的内心就会像大自然一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目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了个性。

四、让学生参与作文讲评,尝试“发表式”作文讲评

作文写完后还要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就是评讲。评讲不得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动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要让学生从讲评课上的“局外人”角色,转变为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讲评的全过程。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都有亮相的机会,还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对别人作文独到见解的机会。由此除了让学生自评作文外,还要求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作文具有如下优势:⑴评改及时,学生兴趣浓厚;⑵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⑶起到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作用;⑷解放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写作。

互评作文前,教师应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为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⑴改,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⑵画,用波浪线画出美词佳句;⑶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⑷传,个人批改完成后,作文本在小组内交换传阅;⑸荐,推荐佳作。

新课程理念范文篇7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重新整合的机遇,美术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美术教育焕发出新活力。

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并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创造了新契机。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更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1."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3.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u,\“能否得奖”、“能否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教师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的画相比,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情趣,不难发现这其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公务员之家:

新课程理念范文篇8

一、开放

1.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苏教版第3册“夏日印象”一课,教师可以以“我与暑假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回忆假日趣事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神奇之旅”、“我和鱼儿一起游”、“我买的大西瓜”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又如“梦中的另一个我”一课教学时,学生在自由出题时更是如鱼得水,“10年后的电脑专家”、“名模—我的梦想”“2008的超级拉拉队”等别有情趣的命题跃然眼前;纸版画、剪贴画、泥塑等作品形式多样、独具创意。

2.开放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3.开放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4.开放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学生同样感到新奇而快乐,作业效果也会令人吃惊:太阳火红的骄艳、彩虹的七色眩目……。

二、沟通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与自然学科联系:表现有趣的昆虫、我和动物朋友……,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家园》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我们的家乡——溧阳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已的家园。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家园的作品、诗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自已的家园,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

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三、合作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

新课程理念范文篇9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写作教学也是如此。为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杂记评议,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自然为文,在渗透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把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从宏观上看,写作的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因此,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沫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这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呢?现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处处是可写的景、可叙的事、可抒的情。平时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常常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对自然环境缺乏观察,对人更缺少观察,甚至对家人、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观察。有一回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在学生的笔下的教师大都是中等身体,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都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针对这个问题,评讲作文时,我先把外貌描写几乎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说,这里有的是写语文老师,有的是写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最后问学生三位任科老师(形态各异)是否是三胞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因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老师的外貌也不大清楚。

为此,我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例如,三位教师平时的穿着打扮是否相同?他们三人外貌上有没有独特之处?他们在年龄、性格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我要求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观察语、数、外三位科任老师,看看他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是否一样,她们对不做作业或作业马虎的学生、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的处理是否一样,还可观察他们在课余做些什么,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具体容易得多。一周后,再写同题作文,学生觉得这次的作文好写了,有东西写了,写出的人物不再是三胞胎,或多或少都能抓住每位老师的特点,写出的老师都有了个性,再读学生作文时,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准确地说出文中写的是哪位老师。

受这次作文的启发,我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一天四趟观察家庭——学校沿途的环境、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每天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再让学生写“上学路上”这一话题作文时,“千地一景”的情况消失了,所叙的事也具体、详尽多了。许多学生还通过上学途中见到的小事,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后来,我还要求学生在耳闻目睹时只要有所感,有所思,都可以写成一篇作文。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议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写起来、议起来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意识地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于平凡中寻觅伟大,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使那些美好的景物、事物、人物、情感化作具体生动的材料,如汩汩清泉从心中流出,任自己汲取。这时再写作文,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个个跃跃欲试,一吐为快,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刺激,趣味给学生带来了“乐写”,这样写作文你还会觉得枯燥吗?写出的作文能没有个性吗?

总之,作文就是生活,只要平常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自己的身边还是有许多可写之事,发现身边美景处处。就能很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学生才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作文品位才得以提升,写出的作文才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作文才会呈现出个性化的色彩。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应试作文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在立意上,只有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表达出自己的独到的观察发现和认识感受,写出新意,才能取得意高文胜的效果。但大多数人在考场上因情绪紧张,一时想不出新的素材,这就要求能够巧于构思,让旧素材表达出别人未能表达的新意来,这存在一个选择角度问题。比如拿到一个苹果,别人都习惯于竖着切分,你若能独出心裁横着切,结果切分出来的横断面就与别人切分的截然不同,你就可能从中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作文也当如此,“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一个角度,或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再如“东施效颦”这个成语,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解释为“只知胡乱模仿结果适得其反”。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如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角度切入,或许就会有新的发现:⑴人人都有爱美的愿望,无论长相美丑,都有追求美的权力,东施效颦无可非议。⑵东施效颦的丑是先天不足,其追求美的后天努力精神可嘉,尽管她的“效颦”是不成功的,但谁又是天生的成功者呢?这样,文章的新意不就出来了吗?

三、养学生的个性

赞可夫认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作文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反过来,人的个性又制约着作文的个性。有的学生自卑感很强,怕写作文,在指导写作过程中,就要降低难度,从小文章小事情练起——写一个事例、一个场景、一个片断、不求面面俱到,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激励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消除畏难情绪,培养他的自信心。这样,有了良好的个性,学生的内心就会像大自然一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目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了个性。

四、让学生参与作文讲评,尝试“发表式”作文讲评

作文写完后还要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就是评讲。评讲不得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动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要让学生从讲评课上的“局外人”角色,转变为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讲评的全过程。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都有亮相的机会,还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对别人作文独到见解的机会。由此除了让学生自评作文外,还要求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作文具有如下优势:⑴评改及时,学生兴趣浓厚;⑵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⑶起到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作用;⑷解放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写作。

互评作文前,教师应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为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⑴改,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⑵画,用波浪线画出美词佳句;⑶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⑷传,个人批改完成后,作文本在小组内交换传阅;⑸

荐,推荐佳作。

新课程理念范文篇10

新课程不是对传统方法的批判和否定,或者说不是为了批判和否定传统,而是为了充分地运用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理念。不要以为新课程是脱离传统土壤的天外来客。新课程的新,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吸纳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熔入了我国二十几年来的教改成果,反映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呼声与要求、理想与愿望。它新就新在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整合、发展和创新。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不要用的观点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过去,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果。不要妄自菲薄,我们的曾经,我们的拥有,也许正是现在人们的追求。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是对前人的教改成果的继承和运用,它用自己的教学过程,向人们展示和诠释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面向“全体”。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既是“保底”教学,即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是“提优”教学,即保证优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1、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使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与之“衔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二)着眼“全面”。一是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本教法十分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引读感知”阶段学生需要朗读、默读、读熟;“启读生疑”阶段,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研读演练”阶段,学生要精读,在运用的过程中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等。“运用迁移”阶段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校内阅读书报,讲故事,讲演,朗读诗文,与广播稿,学书法等。听故事、写参观访问记、山水游记、写调查报告,写所见所闻所感,与人交际谈话,为家长写一些应用文等,可综合训练读写听说能力。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变成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学生的具体实践。二是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充满好奇、疑问和探索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造力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其实生疑、质疑、讨论、释疑等是思维过程的具体展示,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夫子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在“引读”、“启读”、“研读”阶段应该切实地把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真实而有序地展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提高观察、发现、判断、推理、概括、想象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突出“主体”。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个体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这个建构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皮亚杰认为,对于学生个体学习而言,一切知识起源于认知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知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如果离开学生自已学习实践活动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所说的“异步推进”是在每个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学生个体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异步推进”。“动态分层”的依据是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反映的学习效果和所达到的水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评估。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其读写听说的主动性和表现欲,让其充分地展示。在“异步推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自读感知,读而生疑,研读演练,运用迁移。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合适学习的情境,科学地引导,灵活地组织,平等地参与和有效地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会学习”,“不需要教”,为其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四)注重“过程”。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异步推进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足于过程的“到位”与“优化”。一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分层启动,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五)强调“合作”。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不同的侧面,必须通过合作和讨论,融合彼此见解,达成共识,从而形成更加丰富、正确、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因此合作学习在“异步推进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个人的知识构架和经验得到充分展示,并在与其它同学的思想磨合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逐步获得真知,发展能力。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有效地减轻学生“单打独斗”所造成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