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3:00:14

新课程教学

新课程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德育渗透

初中阶段,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逐渐形成,在初中课堂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够有效塑造初中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同时,也为人才的德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针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德育教育在基础阶段教育的渗透。

一、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客观要求。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德育方面教育,德才兼备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关键标准。初中教学改革要求,在人才培养中,不仅需要重视人才技能和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落实初中教学改革相关政策。2.教育改革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伴随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教育改革不断调整方向,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人才的核心素养。而在教育中不断融入德育教育是提高人才核心素养的关键步骤,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是初中教学改革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化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是遵循客观化学规律与教学规律而开展的一项基础教学活动。这与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契合的,遵循物质是客观的自然规律,而唯物史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这也让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可能性。此外,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可以了解名人事迹,如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一生的贡献,其最终也是由于过长时间研究放射性元素而去世,这种为了科学研究事业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化学研究者学习的,因此,通过初中教材中这些化学历史故事的讲解,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研究精神,让初中化学课堂与德育渗透也能够有机融合。

三、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1.准确解读教材,渗透唯物主义价值观。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深入理解教材,从中挖掘德育内容,进行适当并且适时的德育教育。如在讲解《原子的构成》内容时,通过学习α粒子散射实验,让学生明白宏观与微观的概念,并且让学生了解世界是物质的,一切物质都是不断运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反作用于物质,并且从中引申到量变和质变的概念,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不断渗透唯物主义价值观。唯物主义价值观是一切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初中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人才培养中需要不断强化的核心素养培养。2.树立榜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化学历史上人物贡献的描述和讲解,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并且从中获得一定的道理,有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德育渗透的目的。新课程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知识引导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授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授课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学识的渊博,初中化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化学教材与课堂,要旁征博引,不断以更为有趣的化学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更要注重以化学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正面引导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如在讲解《海水“制碱”》内容时,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就是正面的榜样之一,作为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他对我国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3.依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关键在于依托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整合,有效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不断增大德育教育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比例,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初中化学课堂,也可以不断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如在讲解《运动的水分子》中,除了要学习水的净化原理外,更要让学生知道水资源的珍贵,尤其是淡水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习惯。同时,不断开展生活化教学,从生活实际入手,着眼于身边的小事,让学生在生活中珍惜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家庭生活中,不用含磷洗衣粉,一水多用,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不断提升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实践教学,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教学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过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和化学生产的意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我国化学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实践教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验教学,另一方面是社会实践。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神奇,如在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小块钠放入水中,并且观察发生的变化,通过学习学生会了解过量的钠放入水中会引起小型的爆炸,因此,学会在实验过程中会有胆怯害怕的心理,这时教师通过正确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只要是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就是完全安全的,帮助学生树立化学实验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而对于社会实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化学工厂,通过实际的化学生产,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实际应用,亲眼观看化学工厂生产加工的过程,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5.结合社会实际,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师通过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以生活中实际为例,若干年前,我国发生“非典”疫情,正是千千万万的科学工作者夜以继日的科学研究,才实现了疫情的控制,正是一个又一个化学难关的攻克才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这其中就蕴含了深刻的科学研究精神,科研工作者通过刻苦钻研,以不怕牺牲的精神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值得任何一个化学研究者的学习,也是初中化学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重要途径和方法。以上是我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和方向,为初中化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合理化建议,并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定参考。虽然目前初中化学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但这是初中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其中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我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德育教育也能更好的与教学课堂融合,为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岑远康.让德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绽放[J].数理化学习,2017,(06):20.

[2]刘刚.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行德育[J].学周刊,2017,(06):92.

新课程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化学;新课程教学;问题情境;策略研究

高职阶段的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习惯基本形成,而且在学习中更需要的是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因此新课程改革对于高职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而言,高职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加的系统,而且作为必修课内容,无论是理科生应对高考还是文科生的基本内容学习,高职化学需要高职教学工作者加以重视。因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当下高职生更需要合作式教育,需要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提升知识储备。这就要高职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使得学生在教师创立的情境中实现知识的学习过程,所谓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课本上学习的知识进行应用,从而强化化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介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各阶段课程教学中都广泛采用了新型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质量提升,而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在很多学科教学中都有所应用并发挥出一定的作用。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立一定的针对性强的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情境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相当契合,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在正确的引导之下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根据上述内容,问题情境教学在高职化学课堂教学中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得高职化学这一必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在高职化学中实行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时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选择学生不太清楚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吸引能力更强,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教学内容在真正解决问题时的差距所在,从而能够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其次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尽量采用课堂教学中的新知识进行情境创立,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到新知识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满足,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更为恰当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知识;最后,问题情境教学模式需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因此教师在设立问题时,要避免过于复杂或者单一的问题,而是要尽量顾及到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能力,并与当前学生所学内容相适应,从而在这一教学模式中促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需要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加以落实。

二、高职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一)问题情境创设充分结合生活。学习不是独立的过程,我们学习的学科以及知识的最终应用都与生活结合的相当紧密,因此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和生活的相关性。在高职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能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会使得教学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得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更加有代入感,更加有激情的进行知识学习,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学习磷元素的相关知识学习时,过于抽象的内容如元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较远,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引起共鸣,因此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完善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的“鬼火”这一现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想要了解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鬼火”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于鬼火的颜色以及产生的自然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提出相应的情境问题,如“鬼火”在燃烧时的颜色随时间如何变化?“鬼火”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更加活跃的参与到问题讨论中去,之后,教师适时的向学生讲述磷元素的知识,使得学生了解到“鬼火”的真正元素构成,而磷元素在动物的骨骼、神经以及植物的果实、幼芽中都有存在,更是由于磷的燃烧点相当低,在野外极容易自燃,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到磷元素的相关知识,并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问题情境创设实践性足。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教学除书本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进行强调学习到知识的实践应用,强调在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实践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知识的融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并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金属钠的相关知识教学时,如果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教育会使得课堂教学氛围相当枯燥,因此可以与很多社会实践知识相结合,例如在社会上时有发生的金属钠遇水爆炸现象可以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选择。可以观看视频如装有金属钠的铁皮桶飘在湖面上并发生了一定的爆炸现象,首先出现白色的烟雾,接着会有黄色的火苗并伴随着小型的蘑菇状水柱出现,消防人员在处理这类物质时采用煤油浸泡的方式。从而提出问题,为什么金属钠遇到水会发生爆炸?爆炸时产生的火苗是何种颜色?金属钠后续如何处理等?在这类问题的分析处理中学生可以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后续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三)问题情境创设与化学实验相结合。化学的英文是chemistry,可以理解为chemistry,因此化学学科教学中实验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在实验中训练动手能力,而且对于高职生而言,更愿意进行化学实验来掌握相关知识而不是单调的课堂学习。因此高职化学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势,利用其创设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并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对盐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分辨盐属于碱性还是酸性的知识,因此实验是最好的验证方式,如研究醋酸钠CH3COONa的酸碱性时,在CH3COONa溶液中能够滴加一定量的酚酞并观察其颜色变化,之后进行加热继续观察溶液的变化,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化学现象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利用化学实验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生的现象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得到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知识的有效探索,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化学学科教学时这一阶段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很有效地教学方式,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更为积极的教学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需要结合生活、社会实践、化学实验等内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得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问题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模式,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纪云洲.高职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索[J].速读(中旬),2019.

[2]赵亚红.高职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18.

[3]杨丽娟.中学化学问题情境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7(49):169.

[4]郑艳改.高职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5(5):23-24.

新课程教学范文篇3

一、借助故事,引人入胜法

1.借助生活故事灵活运用生活小故事去帮助理解哲学原理,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到“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时,对“创新”及创新的种类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等,我们可借故事来理解。大家都知道“三个和尚没水喝”故事,借此故事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同学提出: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这太落后了!”有的同学说:三个小和尚商量,组装太阳能或风力发电抽水,用上自来水。你看,观念转变了,方法就有了,关键看你有没有“创新”意识!在此过程中,打破了自己对创新思维的神秘感,有效地激发学生敢于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意识;再如借助《愚公移山》故事,创新思维方式,请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2.借助成语故事利用成语故事可将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使自己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指的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守株待兔”指的是把偶然的现象当作规律来看,没有认识到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画饼充饥”指的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田忌赛马”指的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种形式。“刻舟求剑”指的是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归纳演绎,辩证思维法

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经验证明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较好。用归纳法,即先列举几个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然后从中找出共性,也就是哲学观点。如我们学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时可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们的思维领域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如自然界中的吸引和排斥、正电和负电、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等;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等;人的思维领域中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等;再借助哲学家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然后抽象出其中的共同点,即任何事物自身都存在对立统一的双方,即事事有矛盾。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用演绎法由一般到个别,也就是用矛盾观点联系新的实际加以分析和说明。如既然事事有矛盾,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充满自信,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做到谦虚谨慎,遇到困难和挫折要看到这既是坏事又是好事,因为困难和挫折可以磨砺人的意志,使自己变得聪明和成熟起来。对别人则既要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又要做到“其不善者而改之”等。

三、对比观点,形象记忆法

比较方法运用得当,能启迪思维,开拓思路,由无形到有形,形象记忆,帮助自己明辨是非,使自己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时,可以列举下列两组不同哲学家的观点:第一组: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①荀子:“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②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③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④王夫子“:气者,理之依也。”第二组: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②陆九洲:“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守仁“:心外无物。”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通过以上两组不同代表人物及哲学观点的比较,可以归纳出,第一组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第二组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这样就可轻松地总结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将哲学划分为两大基本派别,形象的说就是“有神论”和“无神论”。

新课程教学范文篇4

一、实施新课程与提高教育质量分离

刚拿到实验教材时,老师们都觉得耳目一新,在教学时才感到困难重重、困惑重重。一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新教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搭建了广阔的空间。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上,简单地把新课程理解为就是要搞很多花哨的东西,要开展很多活动。特别是上公开课的时候,精心为听课教师设计一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让大家观摩,又是让学生探究、又是对教材进行延伸和拓展,学科整合、师生互动,好不热闹。这样,有限的教学时间被挤占,势必会使教学质量下降。这是对新课程的误解,把实施新课程与提高教育质量分开来理解了。

不管从哪个层面上说,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提高了。也就是说,认真实施新课程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而不是下降。关键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真的得到转变,现在的语文教材容量加大了,特别是识字量大幅度增加,这是为学生的阅读打基础,教师要摒弃大量烦琐的分析与重复的训练,节约出时间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不仅学完规定的教材,而且能有意识地利用和开发合理的教学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角色混乱

新课程不管从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还是教学观都发生了转变。教师从“讲学”走向“导学”,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对此,有些教师作了片面的理解,为避免有唱“独角戏”和“一言堂”的嫌疑,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认为这样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在简单的导入后,就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进行探究交流,最后教师做一个小结。在这堂课中,学生无拘无束,不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还是无关的,都进行了交流。看似热闹的一堂课,实际上陷入了混乱的场面,我想这种课并不能达到教学目标预期的目的,学生并没有掌握有价值的内容,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有一种“牧羊式”教学模式,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阔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当好“牧羊人”,只需要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才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训练在教学中缺席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渐成燎原之势的今天,我们惊异地发现“训练”在课堂中缺席了。很多教师不敢安排训练,认为训练与课改背道而驰。我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不足,结果导致了行为的偏差,从而出现了训练的缺失。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解读这一段话,我认为,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训练依然需要。反思一下以前的一些训练,机械抄写、盲目枯读、孤立理解、死记硬背,这些训练都不符合心智技能训练的一般规律,势必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死气沉沉,这样的训练不要也罢。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呼唤理性训练的回归。我们并不需要重归题海战术,不需要重拾繁琐练习,我们需要的是注重整合、情感、发展、创新的训练。只有我们“训”得有艺术,学生才会“练”得愉悦。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评价方法走向极端

新课标指出,新的评价观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些新观念的影响下,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激励式的评价,对学生采用了不否定的评价方式,甚至不敢批评学生了。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老师都不敢明确指出。我们听过“爱吃糖的国王”的故事,难道要让我们的学生养成只听好话,不明自身缺点的习惯吗?虽然有些话我们可以说得婉转些,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但并不等同于学生做错了不批评。比如在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问学生: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我知道了,要得到别人一件东西,就要先骗得别人高兴。”试想,如果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对这种与众不同的答案加大赞赏的话,我们又如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呢?

五、转变学习方式与提高教学效率不能同步进行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新课程。很多老师上课特别上公开课时,都必须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了单纯追求课堂的丰富性,在一堂课中过多地进行一些非语文活动,如:唱唱、跳跳、画画、演演等,让学科整合本末倒置。当然,我们不是说用新的学习方式不好,但必须明白,不管什么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服务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学习方式不在于一定有多新,而在于用得恰当、适度,用得有效。有的教师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上课时抛出几个不用探究,甚至是无法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围成一堆,煞是热闹地讨论一翻,然后教师又抬出现成的结论,合作变得毫无意义,演变成给听者看的架子。如:一位老师在上二年级的《有趣的发现》一课时,向学生抛出两个问题:达尔文发现了什么?如果偶遇到着种现象,会想些什么?第一个问题,学生答得积极,对第二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保持沉默,一脸茫然。要一些七岁的孩子,站在达尔文的立场上想问题,的确有点为难他们。

新课程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文化视角;新课程教学

传统高中物理教学中,都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事实,而基于文化视角研究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促进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对话,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一种以教师为指导者,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有义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才能更加全面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从教师角度进行分析

1.1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物理教师,应该学会接受新鲜事物,学会多元化文化,只有先将自身充实起来,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和运用能力。由于物理理论知识与外国文化联系很紧密,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对外国文化进行研究,从而加深对物理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并以自身求知探源的精神感染自己的学生,满足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

1.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物理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在今后的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分出一部分时间对物理文化进行讲解,以文化中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并通过物理文化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树立伟大的物理理想,向无数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们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打破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限制,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转变狭隘的教学目标和观念,实现真正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1.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知识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更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学习并吸收新型文化,对于像计算机技术、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都要有所涉猎,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促进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2.从实际教学活动方面进行分析

2.1强调联系生活实践

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知识都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很多学生认为高中物理知识难度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女生,在理性分析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现象,但是当听到教师分析时又觉得并不是那么难,只是自己没有找对分析的思路和步骤。那是因为教师在分析知识点的时候能够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物理知识就变得简单起来,同样如果学生能够灵活的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建立联系,也可以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和技巧。同时从物理文化角度入手,学习物理公式来源,理解前人得到公式的过程及背景,才能正确运用公式和理论知识。

2.2鼓励学生培养质疑和探究的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光靠教师不断讲解是无法将知识讲解透彻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培养自身质疑和探究的学习习惯,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抱以质疑的态度,通过与同学讨论交流制定验证方案,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然后实施验证方案。通过质疑、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提高物理逻辑思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物理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选择合理的合作学习内容。然后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组,要充分发挥尖子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带头和促进作用。

2.4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

传统应试教育给物理教学评价方式留下的弊端就是形式过于单一,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高低,甚至有时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努力寻求新的评价方式,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从文化视角对物理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可以选择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家庭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方面结合的方式。

3小结

相信每位一线教师都可以从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从文化角度重新考量高中物理教学,将创新想法融入到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作者:石炳乐 单位:天津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彭新华.探析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6:13-14

新课程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如语文课程总目标的第3条目标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则重于谈习惯和方法,但其中却有“情感态度”的内容,体现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的融合。又如第7条目标,虽然侧重于谈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属于“过程与方法”的内容;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这条目标实质上是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就“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有“教”的维度,包含预设目标,还存在着理性的静态思考;“学会多种阅读方法”里,则是“教”和“学”两种成分兼而有之,是教学静态形式和动感成分的有机结合体,也是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结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是强调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这可以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支点”。之所以要强调生成,是因为教学不是一件技术活,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教学在固定之外,还有动态生成的一面,这是由教学的育人功能决定的。因此,三维目标在内涵和形态上更为丰富,有待于广大教学工作者认真实践、总结和反思。

然而,在三维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备课时就把“三维目标”并列起来。这样,“三维目标”就变成了三个目标,自然导致一节课分为三大环节,通常做法是先解决知识与技能,再解决过程与方法,最后留出一点时间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去年我听一位老师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时,教学情节是这样的:第一教学情节,学生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艰难的国运”、“雄健的精神”、“雄健的国民”、“趣味”等词语以及表现趣味的句子,让学生讨论这些词句的意义后,老师归纳并讲解了相关词句的含义,这个教学情节就是解决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环节。第二教学情节: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趣味”、“艰难的国运”、“雄健的精神”出现几次,安排学生讨论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接着教师小结,就这样处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教学情节:学生默读全文后自由选读课文,再让学生讨论文中重点词句所反映的爱国思想,让学生各抒己见,发挥一番,结束本节课。这是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具体方式。这样实践三维目标,是对“三维目标”最大的误解。笔者认为:首先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它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它们的统一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是一种知识与技能对应一种过程与方法,对应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就把理解“趣味”、“艰难的国运”、“雄健的精神”等重点词句的“能力”和相应的“过程与方法”及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等起来了,这是教学的一种误解。从这个层面上讲,“三维目标”很像一条教学原则。它是这一原则上的三个维度;其实,在三维目标的实践中,重在有三维意识。因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成见效,它们更可能是一个单元的目标,甚至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单元的教学总目标是以人生为话题,子目标是体味人生,关注生命;第二单元教学总目标仍是人生题材,子目标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第三单元目标是品味大自然,品味诗文,培养爱美的心灵,发现美的眼力,也没有走出人生观的分水岭;第四单元是以崇尚科学为话题,仍是人生范畴;第五单元是以品味亲情为话题,也没离开以人为本的思想;第六单元是培养人的想象力作品,还是鲜活的人本思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单元以战争为题材,培养人的正义感,识别人生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力,仍属于人生观选择问题等等。所以,教育教学重在有三维意识。从见效的时间上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实践过程上看,需要一定数量的实践,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看到质的本色,才能看到三维目标的实践效果。备课时,每节课都将其作为三维目标列出来,是让老师上课时有三维意识,但大部分教师认知错位,感觉就是本节课必解决的目标。其实不然,它强调的是每节课都必须注重三维意识。以往讲的所谓“堂堂清”是因为那时的教学目标更多地指向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思想是以知识与技能作为思维定势来培养学生。正如中考、高考的标准化试题是有力的例证,教学目的是为了应试,为了百分之几的升学率等。培养的学生纯属考试的工具,而非创造性的独特的人,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现在情况不同了,相应地,在评价一堂课时,“三维目标”是否都落实了是很难衡量的,评价者主要应该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三维目标”的意识。有这个意识的教师,“三维目标”一定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时空里凸现出来。所以,语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大语文观”,让学生从中悟出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

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有不少教师误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通过讲授来实现,通常的做法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完成后,引申讲授其中蕴含的情感体验,科学精神、价值取向等,让学生发挥一番,并以这种“升华”来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如上述《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教师让学生把文中的“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趣味”等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爱国,用怎样的行动来爱国。从表面上看,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实,这种爱国精神和爱国行动这短短的一节课里是无法见效的,只要学生初步觉悟到要有这种爱国情感就可以了。要实现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过程。因此,这种教法是不太科学的。虽然“三维目标”是并列呈现的,但它们在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如果说显性的目标可以通过讲授来完成的话,那么隐性的目标靠讲授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中,语文新课标在第四学段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说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所述的心得、看法和疑问、情感体验、评价等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都需要实践和相应的时间过程,靠老师的计授是无法实现的。所以,隐性目标的实现,只能依靠创设情境和氛围,由学生亲自体验、亲身实践来完成。

当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难以测量的,而且这两维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时间。的确,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测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佳方式。“三维目标”的实践,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所说,就阅读而言,要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老师只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就情感态度而言,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学生的行为,教师只能做到创设阅读情景,把学生引入阅读角色,让他们产生阅读兴趣,再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就有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中,老师只起组织、促进、对话的桥梁作用。所以,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的多样阅读需求着想。因而,教学的“三维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致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是否达标,怎样测量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等,还没有这把尺子。但难以测量并不等于不关注。此外,虽然“三维目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定有一个中心目标,这个中心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有可能,正如中考、高考中的标准化试题(选择题)是一个典范;是其他两维也有可能,升学考试中的开放型试题不能不说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而且目前升学考试中的开放型试题分值比例越来越重,这是“三维目标”实践中的一大亮点。我想: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反复实践,不断探究,认真反思,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三维目标及其中心目标的落实问题,一定会找到归宿,产生效果,还能引领我们走出“课本是世界”的误区,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2006年9月第6次印刷。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2003年1月第2次印刷。

新课程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传统与创新异化现象

对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不加选择地放弃,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是当前课程改革进程中表现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令人不解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领会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对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而导致课堂教学失效或低效的行为。本文在对这些异化现象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试图对产生这些异化现象的根源作出解答,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异化现象及其反思现象之一:“双基”还重要吗?

在英语课上,教师热情洋溢地拿出道具,学生争先恐后地进行表演,课堂气氛甚是热烈。课后采访学生,发现他们除了觉得好玩、刺激以外,连应该掌握的单词都不会读。

在语文课上,既有多媒体的运用,又有抢答、唱歌等形式,热热闹闹,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如同没有学过一样,问及课文语句更是茫然不知所答。

反思: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情况。为了突出过程方法,突出体验的生成和情感的丰富,而把知识技能教学简单化处理或者冷落忽视的一种异化现象。这种异化是典型的由于对新课程误读而导致课堂教学出现偏差。在传统教学中,过多地关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略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理性目标的培养,这种知识教学在被强化的同时,失去的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照和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关怀,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和片面发展的人,这既违背了我国的教育目的,又不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新课改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表明,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应贯穿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它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但并不等于放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不表明过程与方法可以游离于“双基”之外。事实上,不管课程改革进行到何种阶段,知识和技能目标始终是基础性目标。离开了学生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那种把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相互割裂的课堂行为,除了让学生觉得刺激好玩之外,对于他们增长知识、提高智慧没有丝毫帮助。

现象之二:教学内容可以随意处理吗?

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补充教材以外的内容,偏离文本大谈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的资料,置教材于一边;要么随意处理教材,如内陆学校回避有关大海的描述;民族学校添加大量的乡土文化的内容。

反思: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随意开发课程资源、任意增删教学内容的一种异化现象。这一异化现象是对“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表面肤浅的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充斥教材的是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学生不感兴趣或无法学会的内容,这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不堪重负。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个引子,强调教材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通和整合,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回归生活世界就可以任意脱离教材,“天马行空”地在课堂上讲。那种唯教材是瞻,把教材神圣化的态度是应摒弃的,但如果脱离教材空谈拓展学习、联系生活也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立足教材,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关注课外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的桥梁。那种置教材于不顾,热衷于交流课外查阅的信息资料的课堂教学,只能是喧宾夺主、舍本逐末、对学生的成长有害无益。

现象之三:讲授法过时了吗?

在课堂上,学生团团坐成为时髦,讨论声此起彼伏,教师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反思:这是当前课堂上教师“谈讲色变”的真实写照。其实质是把讲授法等同于灌输,把讲授法与发现法对立起来。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之相对应的,教师也力求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出现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合作、讨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喜人变化。然而,与这种喜人的变化相伴而生的还有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探究、合作、讨论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教师甚至还来不及讲解,一堂课就结束了,美其名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课堂上,满堂灌、一言堂导致学生兴趣全无,教学质量不高,但这是由教师照本宣科造成的,把全部的罪责归于“讲授法”显然是不对的。事实证明,作为历经几千年教学实践未被淘汰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我们“谈讲色变”,与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如果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讨论、盲目探究,而没有教师精辟的讲解、适时的点拨和价值观的指引,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只能是形式上的自欺欺人,而没有实质上的长足进步。现象之四:信息技术是唯一的教学手段吗?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一条硬性标准是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于是,在许多公开课、竞赛课上,白色大屏幕堂而皇之地取代了黑板。在有些课上,幻灯片一放到底,过去的“人灌”变成了如今的“机灌”。反思:这是过分夸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而导致课堂教学异化的现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最多不过是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也觉得枯燥。这时,多媒体和幻灯片等现代教学手段适时出现,图文并茂,音形兼备,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感官的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优越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因此而否定传统教学手段,把粉笔和黑板逐出课堂,那也是不现实的。且不说多媒体制作的费时费力,单就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来看,它远比不上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再加上许多多媒体课件往往只注重图案和声音的处理,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忙于仓促记录,而无暇顾及真正的教学内容。

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黑板和粉笔并不能因此而被逐出课堂。每一种教学手段都具有其特点和功能,也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只有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异化现象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没有模式可以借鉴的行动。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行为偏差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是不对的,但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能够体谅教师在课改之初出现的种种非正常的教学现象,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情感上的理解显然是不行的,而要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一方面固然与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对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传统教学的精髓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导致盲目放弃传统。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

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思想,祖先留给我们的有“不奋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有“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然而一提传统教学,我们就只知道批判传统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他们的头脑,仿佛传统教学已如过街老鼠,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敢提讲授法,不敢提师道尊严,唯恐一提这些就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对学生的专制,就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我们对传统精髓的无知和片面理解让我们不加选择地放弃了好的传统。横扫一切的态度让我们无知地放弃了自身过去有效的经验,人为地割断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联系,在拒绝传统教学经验的同时不加选择地运用教学新手段,不遗余力地创造所谓课堂教学新模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肤浅和流于形式。第二,对自身优势缺乏正确认识导致盲目“跟风”。部分教师对自己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认识不够,对自身的优势估计不足,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种情况更多反映在老教师身上。诚然,老教师在课堂上师生交流的过程中确实不如年轻教师的课堂活跃,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面确实没有青年教师那么娴熟、灵活,但中老年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例如,他们在“双基”传授与训练方面能够做到落实与扎实,在组织教学与班级管理方面经验丰富、灵活有序,他们的板书往往工整而美观,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讲解往往条理清晰、逻辑分明。

这种课堂也许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然而却内涵丰富,也许平凡如山间野花,但却自成一景,值得回味。如果这部分教师在保留传统教学经验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融入新课程理念,他们的教学将更加丰满多彩,形神俱佳。一部分在传统教学中尚未“站稳脚跟”的年轻教师,他们虽然在接受新课程理念与行为转变方面较为迅速,创新特点明显,但却缺乏扎实的支撑与厚度,因而课堂上鲜有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而多流于华而不实的形式。第三,对外来理论盲目追随。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提到某种新的思想或理念,都会被我们用来试图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于是在本次课程改革中,一大批外国的教学新理念被引进来。这虽然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但由于没有理解这些理论的真正内涵,缺少专家的指导,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为了达到与这些理念相吻合而盲目创新的现象。第四,功利主义和浮躁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功利主义和浮躁情绪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病症。它不仅让学者难以安心从事学术研究,也对中小学教师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功利主义和浮躁情绪反映在新课程改革中,突出地表现在一堂堂所谓的“创优课”上。

现实教育给教师的成长规定了这样一种模式:三年成长,六年成熟,九年成功,十二年成名。如何才能成名?最现实的一条捷径就是通过一节节各级各类的公开课﹑示范课达到扬声立名的目的。为了在众多的创优课中脱颖而出,教师必须想尽“高招”,极力“创新”。既要创设各种情境,又要兼顾现代教学手段,既要探究,又要合作,否则就难以受到评委的青睐,教师也会因此而丧失晋职和扬名的机会。正是在这种功利主义和浮躁情绪下,我们的课堂多了一些华而不实,少了很多平实厚重的传统。课程改革是一场革新而不是革命。这意味着它是割舍传统教学中那些与现实不相适应的部分,而不是连根拔起,彻底否定传统。正像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一样,传统教学方法也有着优秀与落后两方面。对此,我们应该持理性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新只有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才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抱残守缺,甚至顽固地认为传统无懈可击是非常可笑的,但离开传统空谈创新也是幼稚的。传统和创新是相互依赖的共同体,那种试图割掉一切传统渊源的伪创新,恰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定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这是我们在实践中要极力避免的。

参考文献:

[1]温红彦.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J].中小学教育,2005(3).

[2]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中小学教育,2005(7).

新课程教学范文篇8

稳步推进的课改不仅仅体现了我们所需的新课程的理念,最为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教学设计并且把握好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不断的深化我们的课堂改革,促进高效能高质量的教学。

1.1深入透切领悟新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高效高质课堂的前提

首先,树立新课标理念。新课改下,我们要重视研究其理念,准确把握其要求,以正确引领教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我们通过对《政治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认真地学习,了解到学标是对课标中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分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提议教师如何去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课外调查等合作性的活动。对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作出适应新课改精神的调整,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学标可以说是课标与教材,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桥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把课标,学标与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让学标能够真正成为课标、教材的桥梁。其次,转化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主体与核心,是国家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结果。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引导主要是通过课程目标体现的。市教研室胡志桥老师在学标说明会上提到:学标是以课标为依据,现行教科书为参照,提供基于课标的内容演绎,体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科维度和成长主题上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掌握每框、每课、每单元、每年级的具体知识是一个过程性的学习,并在最后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和架构,从而发展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教师要把研究重点放在课程目标上,要用课程目标来引领教学,要围绕目标去选择内容,开发资源,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还要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才有利于根据目标、本校学情与教学需要来选择内容,开发资源,使课程目标能更好地引领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目标的设计,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有目标的重要性,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进行,例如在进行九年级思想政治课中《责任与角色同在》时,为了突出责任的涵义,责任的产生与来源,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可以通过奖罚制度、游戏、或者是说小组性的自主学习,都可以从一定程度来增强学生的目标性,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能够很好地实现,促进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能高质量的教学。

1.2整合课内与课外课程资源,促进高效高质的重要保证

1.2.1注重对课本的理解,对课本知识进行组合记忆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掉一些课本中的细微之处,是知识点之间的链接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面对新课标的实施,我们所进行的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点,如对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发展战略的相关知识点都需要有着充分的掌握。要让学生学会注重课本的理解,对课本知识点要有条理的进行记忆,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学会很好地运用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储量,还具有非常明确地条理性。把知识点能够逻辑的排列起来。并且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增强学生自身的完善,促进教学任务的完善。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面对书本知识点的时候应该把有关的知识点进行排列,并且让学生得到很好地学习方法。面对初中政治新课标的改革,只有充分的利用教材,才能够真正的做到高效能高质量的教学。

1.2.2充分的利用课外教材,补充知识遗漏点

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受到的教育是不能够满足我们的应试要求的。所以说必须要选好一本好的课外辅导书。对于政治来说一般都是小题得分,只有很好的把握好课内外的要求,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们高效课堂的实现。例如:学生在进行自身权利与义务的探讨时,我们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的特性,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到自己所学的新课标下政治科的概念,可以把课内外的知识点进行好的叠加,建立知识网络体系,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做到自主学习,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确保学生知识储备量的不断增长,而且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地做到高效能高质量,促进我们教学素养的不断成熟。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作为主体,把课外辅导作为益友并且加以训练一定量的题目,不断的促进学生成绩的成长,帮助学生能够很好地提升成绩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学高效的发展,帮助我们在新课标下政治课教学更进一步的提高。

2优化教学策略,寻求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有多重情绪,对授课教师有意见的话,不仅仅影响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同样影响的是老师上课的情绪,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和睦而且能够使学生和教师进行沟通,互相促进彼此的进步,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为了使我们新课标下政治课堂教学向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师生关系和谐是必不可少的。兴趣是学生最后的老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应该让学生对我们新课标下的政治课堂有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对我们的学科有兴趣。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科技平台进行授课,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的形式将知识点进行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体把握,促进我们高效能高质量政治课堂的实现。

2.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的调节,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我们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学生就会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积极性以及兴趣是学生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必须要具有的,只有具有了这两项,才能进行自我的不断完善。在面对政治知识点的同时能够不断的彰显出自己的价值所在,不断的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技能,从而确保我们高效课堂的实现。

2.3加强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学习中,才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的丰富和完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首先应该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其次,要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更能够增强学生自身的学科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只有让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的完善,例如把政治要点进行反复的记忆,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探索竞争与合作这一小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一方面能够使自身的缺陷得到有力的补充,不仅仅是学习上,在生活中也是。让学生能够融入学习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识,促进自身价值的实现。更进一步的促进我们政治教育能够得到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

2.4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中学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影响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从训练上让学生在组织答案上有严密的逻辑性。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我们自身负责。逻辑思维的培养,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的自我调节,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有条理,有步骤的组织,不仅我们学生成绩能够得到提高,而且也能够不断的完善我们的教学素养,促进我们新课标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高效能高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生活中,不仅学习上需要很好的逻辑性,在生活中也需要严密的逻辑性。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逻辑性的培养,不仅仅让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在生活中也能够培养成有条理,有章法的生活步骤,促进我们政治教育的不断完善,促进我们中学政治课堂教学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

3结语

新课程教学范文篇9

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是各项专业能力之首,地理专业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直接影响新课程的改革和推进。高校地理专业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由教学分析能力、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能力以及教学媒体、方法和策略的设计能力等五个部分构成。高校地理教师要研究高等师范地理新课程特点,把握学生职业定向,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地理专业新课程教学设计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对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学习,提高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能够为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措施和建议。

由刘桂侠撰写的《地理教学设计》一书对我国高校地理专业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该书分别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地理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如何设计地理教学、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等进行详细介绍。该书按照“原理+教学模式建构+案例”的基本框架来编写,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概述了地理教学设计,论述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流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发展趋势等。第二章“地理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主要分析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和地理学习心理等,阐述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第三章“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概述了教学设计模式、地理教学设计模式和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等内容。第四章“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论述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地理教学策略的设计、地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地理教学媒体的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编制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等。第五章“地理教学设计评价”,概述了地理教学评价,论述地理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和地理教学设计成果评价,从评价反馈角度反思地理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新课程教学设计没有融入课改精神、没有很好领悟地理新课程理念、未能把握住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在教学设计上依然思想守旧、未能将现代教育设计先进理论运用于教学设计实践中、在地理教学过程设计中未完全落实课改思想、教学设计要素不全、方法不当等。此外,地理教师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首先,要加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深入学习理论以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以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借助传播理论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其次,要加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模式研究。再次,要加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从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要加强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本着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开展研究性学习策略研究;重视地理新课程标准研究与教材分析,实施标准内化策略研究,依据课程标准进行选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以彰显课标理念;积极寻找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施单要素训练策略研究;进行案例借鉴策略研究,包括案例的合理选择、案例的比较与分析、案例的总结与提升等;学会自我反思,实施过程优化与再设计策略研究等。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教师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将会大大促进高校地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吕清华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新课程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进步发展,将各个学科作为教育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改变学生填鸭式的被动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因此,在学科学科教学中,教师不要仅仅停留在知识内容的教学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体验,强化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知识的掌握水平。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自然学科,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学习难度很高,一遇到问题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逐渐的学生会丧失学习高中物理的积极性。本文主要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的、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优化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氛围,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首先,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采取一切措施增加课堂氛围我,提高学生参与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多用互动交流等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摒弃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联系有效结合起来,保证学生能够主动的将知识点应用到实践中,并使用课堂学习到的物力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再次,巧设问题情境,提高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物理学科的魅力,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最后,要全面遵循学生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主体地位。高中物理教师要尊重学生,全面发挥学生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既轻松活泼又紧张愉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一个身心轻松的状态下投入到物理课堂的学习中,促进学生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物理的实际应用价值。

2.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结果证明,学生和教师能够保证平等教学教学地位,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更好的促进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能否有融洽的关系就直接决定了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所以构建和谐友爱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保证高中物理在新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新课程教学体系下显得尤为重要。要将日常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为了学生。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要学会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必须积极的与学生们交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从而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3.努力开发实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物理课是与实践有着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教师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参与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将理论课与实践深度融合,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的能力。要发挥学生探知未知世界的心理,使学生更加喜欢做物理实验,在生活中探究不断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物理现象,着重引导学生多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记录物理知识,多体会物理知识,多运用物理知识。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是重中之重,也是关系到学生提高物理应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因而对日后的学习与深造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4.运用新型的物理教学工具和媒介,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物理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要与时俱进,大胆的尝试和运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器具、手段和媒介,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这些教学器具和媒介涵盖了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一些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的拓展物理教学的范围,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李水明 单位: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鲁世明.浅谈台湾高中物理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1).

[2]张辉平.高中物理“电磁场论”的优化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

[3]谢昱德.高中物理与信息化有效结合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4]易超.试论初高中物理在教学中的衔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