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6:43:49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范文篇1

一、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有些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只有一、两台微机,谈不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较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二、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从某些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1、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2、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有些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3、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部分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领导者素质的挑战

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和引领,新课程实施很难推进。首先,部分学校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当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试卷分数,看升学率,实施新课程是先进学校的事,是以后的事,有等待观望心理,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校长认为实施新课程是教师的事,组织管理是主任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无需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由于校长认识上的不到位,不能把新课程实施纳入校长行为,使新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管理,致使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其次,部分学校校长不是“业务型”校长,而是“事务型”校长,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不擅长抓业务管理,自身业务管理素质薄弱。面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和掌握的也多是理论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内容,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参与不够、研究不够,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作用。教师实施新课程多数属于“自由”状态。

四、课程资源多样性的挑战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有些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部分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部分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五、新课程改革暴露的一些问题:

1、曲解自主学习导致课堂失控

一小学上数学课,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1000的概念,让学生花半节课时间走1000米。老师和家长都担心课活了,但基础知识落实不了,而知识点是中高考必考的内容。许多老师反映课改后课时不够用,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比以前多了,课堂很活跃,但容易失控。

新课改中一些学校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这是许多深入课堂听课的专业人士的看法。现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出现了变相“放任自流”的现象,有的学生用一种很笨的方法“自主学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获不大,自主学习应是一种理性的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种“自发的学习”。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许多时候演变成了无效讨论。合作的目的是“1+1>2”,若个人学习效率比一起学习高,为何要与人合作?

2、教材衔接不严密

据悉,新课程各学科教材衔接上存在问题,如一学科的某个知识点需要另一学科的某个知识点为支撑,但后者却还未教到,前者的老师只好充当二传手提前给学生开小灶。一些专业教师指出:新课程对学科的综合要求很高,但在综合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点衔接上的疏漏。初中学科的知识点多,一门学科往往是以另一门学科为支撑的,往往发生链接上的“脱链”。公务员之家:

3、大班如何做到关注每个学生

新课程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五六十人一个班的大班里,老师能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吗?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为,事实上,新课程更适宜的土壤是小班化教育环境。在目前普遍每班五六十人的环境下,“关注每一个学生”很难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适宜环境同样是小班。

新课程改革范文篇2

通过这几天的紧张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心理准备,让我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政府行为,这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要求。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首先要进行教育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的发展的要求。在世界的发展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层不变的教育模式,教育是社会以展的前提。我们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高中教育正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和普及。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更强调和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以及其深厚的内涵。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6、为教师教学创造较大的空间

通过听取先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省的报告,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1、教育观念问题,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2、课时不够,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同时也有教材本身的问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注意强调知识的选择性。尽量及早通览教材,对高中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禁止在教材的选用上版本的不同。3、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本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要流于形式。4、在新教材改革中,很可能会造成教师忽视基本功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不认真研究课标。(2)不备学生,(3)不敢批评学生,盲目赞扬。(4)不重视教学设计。(5)不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甚至导至性格外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冷落,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实践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让我们进一步休会到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公务员之家:

新课程改革范文篇3

(一)小学德育课指导思想的改变

在没有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指导思想是在道德的基础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主要是以学习为主。此种指导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后发生了改变,对人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围绕儿童的生活来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道德,与此同时,还强调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教授学生知识等与培养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将德育教育和其它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连接。

(二)小学德育课性质的改变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前,小学德育课的性质是一种分科课程,所谓的分科课程,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分开了,从而导致学生对自身、社会等的认识并不全面,教学内容出现了重复现象,教学效率较低。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德育课的性质有了明显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将德育课和其它学科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生活课,两者的有效联系,使原本单一的德育课转变为“品德和生活”相结合的课程,进而体现出了综合课程的性质。

(三)小学德育课目标的改变

在原有的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等。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倾向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注重学生对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在小学德育的目标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不仅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等,还针对学习方法以及情感价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小学德育课内容的改变

小学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有集体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民主与法制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基本将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进去了,这些教育内容中,有很多内容是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继续弘扬的,这样就使得人们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是以社会价值作为标准的,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多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可以为德育社会功能提供有效的服务。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小学德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产生了一定的转变,不再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来选择教学内容。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相关人员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为依据的,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小学德育课实施方式的转变

在小学德育课的实施方式以及评价功能上,其注重的是结果性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德育课的实施方式和评价功能有了显著的变化,在改革之后,小学德育课更重视的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将综合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进行了整合,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的评价,更加合理。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求进行多样化的评价,从评价的角度、主体等进行转变,与此同时,还要求使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评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课更加重视科学合理的开发、使用资源,课程资源也不再局限于教材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来丰富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

二、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范文篇4

为了更好的迎接新课程实验的到来,了解和学习第一批实验学校新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借鉴他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学校组织科研处和实验二部的相关人员,在科研处郭明侠副主任的带领下,于年x月x日至x月x日赴广东的深圳市和山东的济南市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学习。广东省和山东省作为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份于年秋季正式开始新课程实验,他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虽然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但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我们先后考察了深圳市的深圳实验学校、深圳高级中学和济南市的山师大附中三所学校。这三所学校都是当地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重点中学,十分具有代表性。我们认真听取学校领导关于课改进展情况的介绍,并与部分实验教师座谈,就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我们还深入课堂教学,观摩了几节常规教学课,亲身感受了新课程的魅力。通过两周的考察学习,使我们对高中新课程又有了新的了解、认识与思考,他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许多做法和策略对我校将要实施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下面将本次考察学习的体会汇报如下:

一、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本轮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变动最大,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全面的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的高中新课程方案,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管理都体现了全新的思路。本次新课程实验的突出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教育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局面。实现了权力下放,给地方、学校和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其能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材和课程,达到教育收益最大化。现在已基本实现了教材选择多样化、课程设置灵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学生评价多元化。

1.教材选择多样化,地方拥有选择权

新课程实验首先就是改变了过去全国使用同一版教材的局面,要求各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高考也命题也不再依据某本教材,而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各种版本的教材争相出炉。现在全国普通高中教材的版本不下于十种。新课程要求每个学校不能只选择一种版本的教材,而是要选择多种版本的教材。广东省在教材选择上就遵循版本不少于三个的原则。而广东省的各个地区选用的版本也不尽相同,都是由各地区相应的教材管理委员会(由主管领导、教材专家、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投票决定的。必修部分统一要求,选修部分各校参照《广东省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自行决定。我们考察的两所学校选用的教材主要集中在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粤教版。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某一学科上,虽然学校选定了某版的教材,但是他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仅仅参考指定的教材,而是采取“一本教材为主,多版教材为辅”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每位老师手里都有两三本,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参考。这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建议学校在进入新课程之前,应该让我们的任课教师提前拿到多种版本的教材,提前熟悉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总结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和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课程设置灵活化,学生拥有选择权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改革后的高中课程由八个学习领域、十二门科目和若干个模块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按照国家的要求,高中学校必须开足开齐8个领域的必修课,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努力开设多样化、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各学校实际情况的限制,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变通,灵活的执行国家的要求。首先,选修课程必修化,由地方或学校代替学生选课,统一上课,采用的这种所谓“配餐制”。这也是现在我国新课程实验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我省刚刚出台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规定,选修Ⅰ的内容一是所有学校必须开设,学生按要求必须进行选择的内容。这实际上就是规定了这些内容的必修的。我们考察的深圳、济南两地的学校基本上也是采用的这种模式,只不过有的是省里规定的,有的是市里统一的,还有的是学校自己选择的。几乎没有学校能达到让学生开放式的选课,上课实行“走班制”。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牵制,以及学校自身资源的限制,采取这种做法也是符合实际的。要真正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学校活动课程化,为了达到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自身条件和学生兴趣,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修,至少获得6学分的要求,很多学校都灵活的将学校活动课程化,例如将运动会、文化节、科技节等学校活动课程化,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际表现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做,既能加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管理,又完成了国家对开设校本课程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再次,研究性学习灵活化,国家规定研究性学习是15个学分,如果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可能效果不会太好,更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所以大部分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灵活话,既有集中授课,又有分散研究;既有理论学习,又有个别指导。有的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开学初用几个课时,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选择题目和导师,学生们课后研究,教师进行指导,期末再利用几个课时验收成果。或者是在放假前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假期里进行实践研究,开学来进行验收展示。总之,以上这些都是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采取的一些做法,对我校以后实施新课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师拥有选择权

新课程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更加个性化。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的新的课堂教模式。。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深入到深圳实验学校和山师大附中的课堂,分别听了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十余节课。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标准下,任课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课程实验的成功与否。无论教材编排,还是课程设置怎么改革,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转变,授课方式不变革,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空谈。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说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实验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新课程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是我们进行新课程培训的最重要的任务。

4.学生评价多元化,学校拥有选择权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改进传统的校内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是大势所趋。在考察中发现,虽然所有学校都采取了综合的评价方式,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各学校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学分认定上。由于国家规定学分认定权在学校,所以每所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出本校的学分认定标准。以深圳实验学校为例,他们将学分认定分为考试和评价两个部分,其中考试成绩占60%,评价成绩占40%。考试成绩又分为平时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成绩又分为个人评价(10%)、同学评价(5%)、家长评价(5%)、和教师评价(20%)。最后他们规定只要学生的学分达到1.7分,就认为这个模块通过考核,给2学分。同时,他们还按照国家的要求给学生建立了成长手册和成绩手册。因为虽然学生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理念很好,但是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复杂,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那么,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评价标准,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是课改中多数人较为困惑的问题。

二、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

经过几年的新课程实验,虽然广东和山东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他们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上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初期阶段。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领导机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政府行为。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行动到位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是落实新课改的组织保证。我校已经成立了由符校长直接领导的新课程改革委员会,并指定了具体分管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和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的副校长。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形成运行有序、功能完善的课改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积极做好课改宣传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支持,因为新课改不仅仅涉及到学校的问题,同时也直接涉及到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为了让学生家长能了解新课改,认同新课改,最后达到支持新课改的目的,学校要在进入新课改之前,必须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学校的标语、墙报等形式,广泛的宣传动员,营造课改的社会氛围。二是,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以“家长学校”为阵地,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课改新理念,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十分必要的。

3.科学制定课改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我省出台的《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管理方案》等文件的精神,制定我校的新课程实验方案,明确我校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等内容,对学校的新课程实施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同时,还要制定各种计划和方案,包括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方案、学分认定方案、学生成长手册制定方案、选修课设置方案、综合实践课实施方案等各种方案,使新课程有效实施有章可循,保证新课程实验在整体框架内稳步、有序的推进。

4.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为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我们有必要将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立项研究,以保障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建议学校选择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实验教师成立专门的课题组,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对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5.精心组织教师培训

新课程改革范文篇5

一、课程改革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

在中小学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是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所以应该多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二、课程改革要把养成教育放在关键的地位。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钢琴教师在收学生时,问第一位孩子:"你原来学过什么?""我什么都不会。""好!你的学费是500元。"第二位学生说:"我已经学了一年的钢琴。""好!你的学费是1000元。"家长不明白,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已经有一年的基础了,却要付双倍的学费?"那位老师很肯定地说:"是的。因为我要花双倍的时间来纠正他在那一年中养成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动作。"

由此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需要从点滴的养成教育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见到谁的自行车被风刮倒主动上前扶起来,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质的飞跃量的积累,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最佳时机。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就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三、新课程改革应注重赏识教育。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说:"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精心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应该去扶正在成长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细根,去爱护每一片急需阳光的绿叶。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各种优点像幼苗分蘖似地迅速分枝,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连根除掉。"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的心态要平和,要宽容。有的时候,因为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也不喜欢他,但表面上不表现出来,因为孩子是敏感的,我知道他能感觉到,所以我总是把他的这些缺点忽略,夸大他的优点,效果好极了。赏识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对方因为错误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除去心头痼疾,矫正行为的错误,鼓舞其改过的信心,点燃其向善的勇气。

差生甲成绩较差,但记忆力特好,教师就鼓励他背诵课文,争取夺魁。这位学生这样做了,果然在全班夺魁,并且在全班背诵古诗词的比赛中夺得第一,从此他的各门功课也随之有了起色。我想教育人是一个长久的工作,孩子也许会有反复,甚至后退,但是如果我们大海捞针地发现,一如既往地期待,不遗余力地赏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们一定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有时甚至给我们带来惊喜!

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用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赏识自己的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位学生在赏识中学会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抬起自信自强的头来,笑对生活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

四、新课程改革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每个孩子不仅是一个生命个体,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着丰富情感和需求的独立的人。"

新课程改革范文篇6

关键词:开展;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

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对于高中物理科目,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刻苦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角度思考,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学生初入高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从高中物理学科来讲,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方式很重要。为此,需要高中物理教师做好功课,不仅对于高中物理知识了如指掌,对于初中物理也应熟知,这样对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有很大帮助。

2.改革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物理教学,重在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讲解,但是学生吸收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不理解所讲内容,长此以往,容易对物理学失去信心,丧失学习兴趣。为保障学生学习信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改进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新课改的精髓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接收。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有效互动,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课堂上做好学生表现记录,以积分的形式为学生累计分数,最终体现在期末物理学科分数上。定期公布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于优秀的学生作业进行奖励,不仅对优异的学生起到一种肯定的作用,并且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榜样。总之,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高中阶段学习,对于以后的大学、生活都有益处,甚至影响学生一生。

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若不发展创新,社会就不会前进,人类文明就会停步不前,因此,教师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古往今来,世界上很多杰出的物理学家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为祖国甚至为全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挑选一些资料做成课件,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历程、业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学习物理学树立目标,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是发明创造的先决条件,学生有了创新意识,接下来还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开始,通过观察,才能思考、表达。尤其在物理学中,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很多物理现象都是一瞬间,稍纵即逝。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对教师、甚至对教材的质疑、疑问,应认真对待,不能一味打击,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只有在疑问中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物理知识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思维能力人皆有之,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具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本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思维扩展训练。

4.注重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学习方式、方法科学合理,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做课前准备工作时,不仅要注重“教”,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讲解时,通过有目的性的示范,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各抒己见,从而逐步提高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四、积极面对课改课程改革是教育时展的需求,高中物理也不例外,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要积极面对课程改革这项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不能认为课改与自己无关;第二,要从行动上去实现课改的要求,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第三,要从情感上多多付出,新课程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物理教师要用一腔热情去为课堂主体服务。在之前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受到高考的钳制,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无形中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导致教师教授物理课程和学生学习物理课程都是件苦差事。有了这个思想上的拦路虎,我们还能轻松愉快地去开展物理教学与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开展教学,这也是改变传统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争取让每位学生都爱上物理课堂,物理教师也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下,很好地开展物理教学。

作者:张小军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杨胜朝.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优化高中物理教学[J].学周刊,2014,(02).

新课程改革范文篇7

一、坚定信心,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有困难的,新课程难度更大。原创:首先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念,有了决心和信念,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我乡中心学校一班人在校长陈恒艳的率领下,坚定信心,从提高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入手,使干部和教师懂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而课程改革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的关键。实施素质教育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认识提高了,观念才有可能更新,教师观念的更新又是新课改的关键。一年来,我们通过派校长和教师外出培训,请教研室专家来我乡视导,主办新课程辅导讲座等形式,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

二、积极参加种类培训,提高教师适应课改的能力

一年来,我乡克服了资金困难,想方设法筹措经费,保证外出培训、学习人员的费用开支。一年来,我乡参加市县级培训学习的人员达40多人次,购买优质课光盘10多盘,新课程书籍数十部,投入资金2万余元,实施新课程的一年级和七年级教师全部参加了新课程培训。为我乡实施新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加强教研,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关键要看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看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观念,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此,我们在教研活动中举行了全乡的新课程示范课活动,组织乡内的课改先锋陈尚新、李方宝在全乡巡回讲示范课。要求教师根子注重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学校制定和完善教、学、研、管四个方面的常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提倡在备课中,要备出设计理念,备出设计特色;在课堂上,把“请”字请进课堂,把掌声用在课堂,把激励、开放、民主、平等落实在师生活动中,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在作业的批改上,运用文明符号,激励性评语;对困难生的辅导上,提倡耐心加爱心;在考试中,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反对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原创: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大胆试验,大胆改革,总的要求是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追求新效果。今年全乡中小学教师通过人人讲公开课,个个参与听评课,可以看出教师观念在更新,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效果比较好。

存在问题

1、由于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年龄在的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仍然落后,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原创:

新课程改革范文篇8

冷静思考:激情与理性并存

20世纪20年代,夏丐尊先生曾在其译著《爱的教育》序言中这样写到:“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地,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段话至今读来仍发人深思。长期以来,在应试倾向的功利重压之下,我们忘却了对一些基本问题,但又是最本质问题的思考与理解。新课程无疑是要将扭曲的教育价值追求回归其本质的意义,使学校回归学校应有的状态,使学生享有学生应有的生活。倘若真是这样,那我们必须一一追问:

其一,教育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人问我:‘什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我将毫不犹豫的回答:倾注于儿童的爱。”如果把学校比作池,把学生比作池中鱼,那么师爱就是池中之水。教育是爱的艺术,功利的教育忘却了教育的本义,使教育过程演变成了“标准化培养,过程性筛选”的简单化操作,使许多孩子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时时感受着失败的苦涩。新课程在强烈地呼唤着: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从心底里长出来的。爱是教育的生命!这一点是我们绝不能忽视和淡忘的。我们不能只看到课程改革带来的形式变化,更要看到它在呼唤着教育应该播撒阳光与雨露。

其二,教育为了谁?基础教育应该做什么?“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和个性化成长需要。它从课程层面落实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自主选择、自我规划和主动学习的独特主体。

“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与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享受成功的喜悦”应该是我们教育应坚持的理念。在此理念下,我们应该积极营造宽松温馨的教育环境,努力搭建孩子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倡导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作为学校管理者更应该常常自问,学校究竟因谁而美丽?今天的学校要成为永久的名校,应该为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和机会,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最大的可能和帮助。当成批的优秀学生、品牌教师出现时,我们才能真正说:学校竞如此美丽。

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进行的是人的教育,是个性差异的孩子的教育,是发展中的孩子的教育。要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习惯、深厚的学力,形成世界视野!

其三,目前的教育怎样?我们究竟该作怎样的改变?审视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是否应该进一步深刻反思:学习、教师、学校究竟是什么?

学习本该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因为它使人从未知逐渐有知,从肤浅走向成熟,但稍不注意,学习很可能演变成知识的单纯灌输、乏味的考试,那学习就成了一种苦役,这不是教育的本义。

学校本是儿童的世界,儿童世界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和无限的理想,正是这种幻想、理想创造了成人世界的灿烂。但稍不注意,冰冷的考试、苛刻的考核将使儿童世界变得黑暗和无趣。本该幸福的儿童将生活在震颤之中,痛苦之中。

教师本是天使,她是阳光和雨露的化身,但稍不注意,如果淡化了爱心,对学生没有了微笑和宽容,对学生只有要求、训斥,那教师就必然成了儿童的陌生人,不喜欢的人。

新课程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对学生的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应该改变一些积淀甚深的观念,改革一些已熟识、熟练的教育行为,让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孩子可以放声歌唱的乐园。

积极行动:让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课程实施者、开发者的教育成了关键因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程实验,倘若没有千百万教师的参与与热情,那新课程的实验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变化,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到“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渔场”的教育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天地,让他们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捕鱼。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真正成为具有综合素质和特殊魅力的引路人,并在“教育渔场”中去唤醒并激活学生沉睡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这些思想:在课改中促进教师发展;在教师专业成长中促进课程深入;在课程深入发展中促进教育的提升。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更应强调教师自我提升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重视教师的阅读与思考、交流和合作。

面对新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人格的完善、品质的升华是十分关键的,任何时候都应该把教师的队伍建设放在第一的位置。人的境界,决定于他(她)的视野,当人们学习的能力越强,人们延伸的活动半径越长,完善自己的可能性就越大。为此,我们应该赋予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时间,利用各种机会引导激励教师阅读一些提升自我能力的书籍,同时展开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深度思考讨论。在阅读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在悄悄地改变,理论水平在逐渐提高,知识面也越来越广。

文化引导:学校管理者的时代使命

新课程改革给了学校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比如课程如何开发设计、课程管理如何进行等等,这就要求学校管理的职能发生一些变化。

管理是一种文化的引领。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是一个好的“文化场”,它能通过“场”的引力凝聚智慧,通过“场”的势能约束行为。通过“场”的影响促进师生发展。因而,现代学校管理应该着力于这种“文化场”的设计与营造。

从物质文化的角度看,充满蓬勃生机和文化睿智的生态校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环境意识、关爱生命的意识,从而升华“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与素质。

从精神文化的角度看,学校主流价值观是体现在校训、办学理念及群体价值追求中,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意识、工作标准、教育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规划、学习情绪和成效。

管理是一种设计与服务。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课程的开发、设计、评价和管理,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全校师生服务,是学校管理的要求和应有之义,课程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学校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从软件上来说,学校要负责课程的组织、管理,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从硬件上来说,要提供场地、资金,添置各种设备,以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管理是一种诊断与指导。学校管理的基本指向是促进学校的发展,而学校发展的本质应该是“师生的发展”,学校管理制度的价值追求应是“促进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职工的生命素质发展”,学校具体管理行为要变“法官”为“医生”,要真心实意地帮助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职员发现已出现和潜伏中的问题,并充分体现管理者的引导智慧,共同商讨解决。

新课程改革范文篇9

一、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将成为制约新课程实验的一个瓶颈。

新课程的理念一经推出,广受教师认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图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学生每一个发展的契机。令教师苦恼的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又往往深受教案的束缚,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就事论事。因此,教师如何在课程自由度比较大的空间,充分地展开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启蒙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二、新课程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已开始困扰教师的具体实践。

在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践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课上到最兴奋的时候,师生互动热烈,学生生动活泼、情绪高涨,下课铃却响了,课无法结束,但又不得不结束,很“痛苦”;而有的课,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可又没到下课时间。这种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经常出现。这除了编写教材时须考虑课时与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外,也对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学校可否实行长短课时结合?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只有在人财物各层面和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可以想像,从“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一种没有统一上下课时间,没有铃声的学校可能会在实验区出现。

三、新课程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之间存在矛盾,能否解决这个矛盾成为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要素。

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惟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较多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之先进是毋庸置疑的。但对后一类学生来讲,可否让其只掌握某一种较易的方法呢?可否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单独的辅导呢?我们认为,大面积、大规模的加班加点补课是绝对违背素质教育本意的,但个别的辅导应该大力提倡,这也是个别化教育教学的一种体现。

四、新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校评价方式滞后之间存在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将成为新课程实验的核心环节。

新课程实验给实验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师们领悟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大胆地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但也不可否认,教师还是心存疑虑: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确实发展得很好,但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如果考试,怎么考?考什么?像老教材老教法那么考,势必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不考试或者改变了常规的评价方式,家长会怎么看?社会上对此又如何认识?教师心中没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面的同志也在努力探索。应该承认,新课程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校对学生评价方式滞后的矛盾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不容回避的核心问题。

五、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呼唤教材编写专家与一线教师的沟通。

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但教师对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也有一些困惑,如一年级语文,让学生先识“红”字,再识“工”字,似乎不是由易到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如一年级数学,应用题中较多的字学生不认识,似乎语文教材与数学教材的编写人员沟通不够,这种现象在不同出版社之间尤为突出。教材编写专家有什么特别的意图?教材能不能更多地使用图表和图像?能不能在数学教材中也用拼音呢?这迫切呼唤教材编写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迅速沟通。

六、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呼唤教材编写部门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高中时代是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理论性很强的政治课堂在其中则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政治课的理论知识非常多,学生经常会有枯燥厌烦的情绪。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让政治课能够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1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概述

1.1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一种设置课程、设计教材和指导课堂的教学计划。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教学模式包含更多的内容,比如,教学结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转化中起到桥梁的作用,让理论和实践能够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1.2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

人们对教学模式的结构有很多种看法,但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理论依据,它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指导对其他因素的选择和确立,是教学模式成立的教学理论。第二是功能目标,这是指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所规定任务的具体化,它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同时也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第三是实施条件,它包括很多的内容,比如,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空间和工具等,它是教学模式结构实现的保障。第四是操作程序,它包括教学的步骤,比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它是教学模式结构独特性的表现。第五是教学评价,它包括完成教学任务后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这还是一个难点问题。

1.3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政治课堂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比如,课堂内容不充实且枯燥。在课堂上,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课堂的气氛十分沉闷。有的教师甚至照本宣读,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比如,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实,高中生是非常渴望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但是,很多教师却不会给学生这个机会,这样做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老师讲课脱离生活或与高中生的认知相差较大,就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2高中政治课常见的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2.1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比如,教师在讲解“生活与消费”中有关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课程,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教师要制定一个自主学习的操作过程,比如,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自主学习。

2.2合作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合作学习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合作学习式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可行的操作流程,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流程,首先,学生进行合作设计,然后,将各自小组的目标呈现出来,最后进行集体讲授,而教师要进行指点和补充。类似“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形式”等课程,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2.3活动式的教学模式

活动教学则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思考和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有很多种,比如,体验式、交往式、探究式和创造式。这里主要以体验式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需要设计情景来启发学生,然后学生可以模拟类似的活动,在生生和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政治上有关选举规程的课程,就可以模拟一个选举活动现场,让学生参与和体会。

3总结

虽然国家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实际教学中新老教学模式是并存的,各种教学模式也都是彼此交叉使用的。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去评选一种最佳的教学模式,也不需要去统一教学模式。我们的目的是整合多种教学模式,最终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率、有价值的教学系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形成有益。

作者:赖小蓉 单位: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校

参考文献:

[1]亢亮.追寻有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J].时代教育,2014,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