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3:47:35

新课程实验

新课程实验范文篇1

一、创新导入方法

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兴趣。一位好的老师往往重视课的导入,精彩的导入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小实验、小魔术以及音像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如教《食物的成分》一课时,可以事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米汤写好字配上画,然后晒干,上课时用含有碘酒的水喷上去,白纸上奇迹般的出现了蓝色的字画。学生在惊讶兴奋之余,探究问题,解开谜底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了。教师在此时组织学习新课,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平台。如教《蜗牛》这一课,我们可以利用《黄鹂与蜗牛》这首歌,再配上精美的动画,学生自然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必定会自主参与到实验的探究之中。

二、创新实验方法

教师有创新意识,才能教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有的实验如果完全按照课本提供的方法去做,不是效果不明显,达不到目的,就是费时费力,不了了之。

如教《电热》这一课,有一个说明电流热效应的实验,即用一根细铁丝或细铜丝把电池的两极连接起来,过一会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效果不理想。如果改用将保险丝缠在温度计的液泡上,然后再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学生能明显看到通电后温度计的红色液柱上升,说明保险丝通电后会发热。这样,既直观效果又好。

三、创新实验条件

受条件限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未配备实验室,实验器材也不齐全。有的实验看似无法开出,但只要我们动动脑筋,创新实验条件,仍旧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如教《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一课,实验要用到一种带塞的玻璃钟罩,如果没有此器材,我们可就地取材,用透明的白色大可乐瓶去底后代替玻璃钟罩。再如教《土壤的成分》一课时,没有过滤纸,可用中间铺满药棉的双层棉纱布代替。还有如在课余带领学生利用圆形木版做“日晷”,利用量角器做“太阳高度测量器”等。这样既能弥补器材的不足,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创新实验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大胆想像,尊重数据,敢于创新。那么,我们在教学时不必要求学生在统一的模式下去进行实验,不必要求结论一致,对于实验数据不能人云亦云,可以殊途同归,可以求同存异。往往一些发明创造就是这个“异”中闪耀的火花。所以,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特别强调实验过程,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实验。

如教学生测量太阳高度时,教师先介绍一下测量方法,然后发给每组学生一块木板、一颗钉子、一个铁锤、一把尺、一个量角器,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太阳高度。当第一次结果出来后,结果不一致。为什么会不一致呢?让学生讨论后去解决,很快有学生会发现,木板没有水平放置。第二次结果出来时,结果仍有误差,又有学生发现原来钉子钉得不垂直。一次次地修正误差,也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创新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和补充。它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

如教学《电路》一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作业。一是用两节电池、两个灯泡、两个开关和一些导线自行设计电路;二是设计一个十字路口的红黄绿灯的电路,一周后进行比赛看谁最有创意。

新课程实验范文篇2

为了更好的迎接新课程实验的到来,了解和学习第一批实验学校新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借鉴他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学校组织科研处和实验二部的相关人员,在科研处郭明侠副主任的带领下,于200x年x月x日至x月x日赴广东的深圳市和山东的济南市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学习。广东省和山东省作为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份于200x年秋季正式开始新课程实验,他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虽然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但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我们先后考察了深圳市的深圳实验学校、深圳高级中学和济南市的山师大附中三所学校。这三所学校都是当地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重点中学,十分具有代表性。我们认真听取学校领导关于课改进展情况的介绍,并与部分实验教师座谈,就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我们还深入课堂教学,观摩了几节常规教学课,亲身感受了新课程的魅力。通过两周的考察学习,使我们对高中新课程又有了新的了解、认识与思考,他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许多做法和策略对我校将要实施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下面将本次考察学习的体会汇报如下:

一、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本轮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变动最大,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全面的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的高中新课程方案,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管理都体现了全新的思路。本次新课程实验的突出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教育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局面。实现了权力下放,给地方、学校和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其能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材和课程,达到教育收益最大化。现在已基本实现了教材选择多样化、课程设置灵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学生评价多元化。

1.教材选择多样化,地方拥有选择权

新课程实验首先就是改变了过去全国使用同一版教材的局面,要求各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高考也命题也不再依据某本教材,而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各种版本的教材争相出炉。现在全国普通高中教材的版本不下于十种。新课程要求每个学校不能只选择一种版本的教材,而是要选择多种版本的教材。广东省在教材选择上就遵循版本不少于三个的原则。而广东省的各个地区选用的版本也不尽相同,都是由各地区相应的教材管理委员会(由主管领导、教材专家、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投票决定的。必修部分统一要求,选修部分各校参照《广东省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自行决定。我们考察的两所学校选用的教材主要集中在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粤教版。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某一学科上,虽然学校选定了某版的教材,但是他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仅仅参考指定的教材,而是采取“一本教材为主,多版教材为辅”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每位老师手里都有两三本,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参考。这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建议学校在进入新课程之前,应该让我们的任课教师提前拿到多种版本的教材,提前熟悉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总结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和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课程设置灵活化,学生拥有选择权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改革后的高中课程由八个学习领域、十二门科目和若干个模块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按照国家的要求,高中学校必须开足开齐8个领域的必修课,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努力开设多样化、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各学校实际情况的限制,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变通,灵活的执行国家的要求。首先,选修课程必修化,由地方或学校代替学生选课,统一上课,采用的这种所谓“配餐制”。这也是现在我国新课程实验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我省刚刚出台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规定,选修Ⅰ的内容一是所有学校必须开设,学生按要求必须进行选择的内容。这实际上就是规定了这些内容的必修的。我们考察的深圳、济南两地的学校基本上也是采用的这种模式,只不过有的是省里规定的,有的是市里统一的,还有的是学校自己选择的。几乎没有学校能达到让学生开放式的选课,上课实行“走班制”。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牵制,以及学校自身资源的限制,采取这种做法也是符合实际的。要真正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学校活动课程化,为了达到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自身条件和学生兴趣,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修,至少获得6学分的要求,很多学校都灵活的将学校活动课程化,例如将运动会、文化节、科技节等学校活动课程化,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际表现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做,既能加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管理,又完成了国家对开设校本课程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再次,研究性学习灵活化,国家规定研究性学习是15个学分,如果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可能效果不会太好,更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所以大部分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灵活话,既有集中授课,又有分散研究;既有理论学习,又有个别指导。有的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开学初用几个课时,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选择题目和导师,学生们课后研究,教师进行指导,期末再利用几个课时验收成果。或者是在放假前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假期里进行实践研究,开学来进行验收展示。总之,以上这些都是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采取的一些做法,对我校以后实施新课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师拥有选择权

新课程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更加个性化。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的新的课堂教模式。。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深入到深圳实验学校和山师大附中的课堂,分别听了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十余节课。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标准下,任课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课程实验的成功与否。无论教材编排,还是课程设置怎么改革,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转变,授课方式不变革,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空谈。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说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实验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新课程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是我们进行新课程培训的最重要的任务。

4.学生评价多元化,学校拥有选择权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改进传统的校内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是大势所趋。在考察中发现,虽然所有学校都采取了综合的评价方式,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各学校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学分认定上。由于国家规定学分认定权在学校,所以每所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出本校的学分认定标准。以深圳实验学校为例,他们将学分认定分为考试和评价两个部分,其中考试成绩占60%,评价成绩占40%。考试成绩又分为平时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成绩又分为个人评价(10%)、同学评价(5%)、家长评价(5%)、和教师评价(20%)。最后他们规定只要学生的学分达到1.7分,就认为这个模块通过考核,给2学分。同时,他们还按照国家的要求给学生建立了成长手册和成绩手册。因为虽然学生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理念很好,但是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复杂,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那么,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评价标准,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是课改中多数人较为困惑的问题。

二、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

经过几年的新课程实验,虽然广东和山东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他们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上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初期阶段。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领导机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政府行为。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行动到位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是落实新课改的组织保证。我校已经成立了由符校长直接领导的新课程改革委员会,并指定了具体分管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和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的副校长。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形成运行有序、功能完善的课改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积极做好课改宣传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支持,因为新课改不仅仅涉及到学校的问题,同时也直接涉及到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为了让学生家长能了解新课改,认同新课改,最后达到支持新课改的目的,学校要在进入新课改之前,必须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学校的标语、墙报等形式,广泛的宣传动员,营造课改的社会氛围。二是,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以“家长学校”为阵地,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课改新理念,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十分必要的。

3.科学制定课改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我省出台的《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管理方案》等文件的精神,制定我校的新课程实验方案,明确我校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等内容,对学校的新课程实施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同时,还要制定各种计划和方案,包括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方案、学分认定方案、学生成长手册制定方案、选修课设置方案、综合实践课实施方案等各种方案,使新课程有效实施有章可循,保证新课程实验在整体框架内稳步、有序的推进。

4.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为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我们有必要将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立项研究,以保障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建议学校选择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实验教师成立专门的课题组,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对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5.精心组织教师培训

新课程实验范文篇3

为了更好的迎接新课程实验的到来,了解和学习第一批实验学校新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借鉴他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学校组织科研处和实验二部的相关人员,在科研处郭明侠副主任的带领下,于200x年x月x日至x月x日赴广东的深圳市和山东的济南市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学习。广东省和山东省作为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份于200x年秋季正式开始新课程实验,他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虽然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但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我们先后考察了深圳市的深圳实验学校、深圳高级中学和济南市的山师大附中三所学校。这三所学校都是当地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重点中学,十分具有代表性。我们认真听取学校领导关于课改进展情况的介绍,并与部分实验教师座谈,就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我们还深入课堂教学,观摩了几节常规教学课,亲身感受了新课程的魅力。通过两周的考察学习,使我们对高中新课程又有了新的了解、认识与思考,他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许多做法和策略对我校将要实施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下面将本次考察学习的体会汇报如下:

一、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本轮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变动最大,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全面的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的高中新课程方案,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管理都体现了全新的思路。本次新课程实验的突出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教育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局面。实现了权力下放,给地方、学校和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其能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材和课程,达到教育收益最大化。现在已基本实现了教材选择多样化、课程设置灵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学生评价多元化。

1.教材选择多样化,地方拥有选择权

新课程实验首先就是改变了过去全国使用同一版教材的局面,要求各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高考也命题也不再依据某本教材,而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各种版本的教材争相出炉。现在全国普通高中教材的版本不下于十种。新课程要求每个学校不能只选择一种版本的教材,而是要选择多种版本的教材。广东省在教材选择上就遵循版本不少于三个的原则。而广东省的各个地区选用的版本也不尽相同,都是由各地区相应的教材管理委员会(由主管领导、教材专家、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投票决定的。必修部分统一要求,选修部分各校参照《广东省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自行决定。我们考察的两所学校选用的教材主要集中在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粤教版。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某一学科上,虽然学校选定了某版的教材,但是他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仅仅参考指定的教材,而是采取“一本教材为主,多版教材为辅”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每位老师手里都有两三本,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参考。这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建议学校在进入新课程之前,应该让我们的任课教师提前拿到多种版本的教材,提前熟悉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总结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和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课程设置灵活化,学生拥有选择权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改革后的高中课程由八个学习领域、十二门科目和若干个模块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按照国家的要求,高中学校必须开足开齐8个领域的必修课,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努力开设多样化、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各学校实际情况的限制,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变通,灵活的执行国家的要求。首先,选修课程必修化,由地方或学校代替学生选课,统一上课,采用的这种所谓“配餐制”。这也是现在我国新课程实验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我省刚刚出台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规定,选修Ⅰ的内容一是所有学校必须开设,学生按要求必须进行选择的内容。这实际上就是规定了这些内容的必修的。我们考察的深圳、济南两地的学校基本上也是采用的这种模式,只不过有的是省里规定的,有的是市里统一的,还有的是学校自己选择的。几乎没有学校能达到让学生开放式的选课,上课实行“走班制”。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牵制,以及学校自身资源的限制,采取这种做法也是符合实际的。要真正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学校活动课程化,为了达到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自身条件和学生兴趣,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修,至少获得6学分的要求,很多学校都灵活的将学校活动课程化,例如将运动会、文化节、科技节等学校活动课程化,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际表现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做,既能加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管理,又完成了国家对开设校本课程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再次,研究性学习灵活化,国家规定研究性学习是15个学分,如果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可能效果不会太好,更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所以大部分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灵活话,既有集中授课,又有分散研究;既有理论学习,又有个别指导。有的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开学初用几个课时,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选择题目和导师,学生们课后研究,教师进行指导,期末再利用几个课时验收成果。或者是在放假前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假期里进行实践研究,开学来进行验收展示。总之,以上这些都是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采取的一些做法,对我校以后实施新课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师拥有选择权

新课程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更加个性化。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的新的课堂教模式。。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深入到深圳实验学校和山师大附中的课堂,分别听了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十余节课。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标准下,任课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课程实验的成功与否。无论教材编排,还是课程设置怎么改革,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转变,授课方式不变革,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空谈。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说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实验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新课程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是我们进行新课程培训的最重要的任务。

4.学生评价多元化,学校拥有选择权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改进传统的校内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是大势所趋。在考察中发现,虽然所有学校都采取了综合的评价方式,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各学校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学分认定上。由于国家规定学分认定权在学校,所以每所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出本校的学分认定标准。以深圳实验学校为例,他们将学分认定分为考试和评价两个部分,其中考试成绩占60%,评价成绩占40%。考试成绩又分为平时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成绩又分为个人评价(10%)、同学评价(5%)、家长评价(5%)、和教师评价(20%)。最后他们规定只要学生的学分达到1.7分,就认为这个模块通过考核,给2学分。同时,他们还按照国家的要求给学生建立了成长手册和成绩手册。因为虽然学生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理念很好,但是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复杂,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那么,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评价标准,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是课改中多数人较为困惑的问题。

二、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

经过几年的新课程实验,虽然广东和山东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他们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上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初期阶段。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领导机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政府行为。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行动到位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是落实新课改的组织保证。我校已经成立了由符校长直接领导的新课程改革委员会,并指定了具体分管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和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的副校长。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形成运行有序、功能完善的课改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积极做好课改宣传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支持,因为新课改不仅仅涉及到学校的问题,同时也直接涉及到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为了让学生家长能了解新课改,认同新课改,最后达到支持新课改的目的,学校要在进入新课改之前,必须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学校的标语、墙报等形式,广泛的宣传动员,营造课改的社会氛围。二是,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以“家长学校”为阵地,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课改新理念,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十分必要的。

3.科学制定课改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我省出台的《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管理方案》等文件的精神,制定我校的新课程实验方案,明确我校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等内容,对学校的新课程实施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同时,还要制定各种计划和方案,包括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方案、学分认定方案、学生成长手册制定方案、选修课设置方案、综合实践课实施方案等各种方案,使新课程有效实施有章可循,保证新课程实验在整体框架内稳步、有序的推进。

4.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为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我们有必要将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立项研究,以保障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建议学校选择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实验教师成立专门的课题组,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对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5.精心组织教师培训

新课程实验范文篇4

[关键词]实验化学;化学实验;新课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次以课程的形式设置了实验化学模块,它和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其他五个模块共同构建了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满足学生兴趣和未来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实验化学作为其中的技能性课程,无论是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方面,还是在课程建设方面,都具有独到的作用和价值。但从当前实验化学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对实验化学的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得不够深入,对实验化学与化学实验的功能区别认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实验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模块整体价值的实现。我们有必要从课程论、认识论、方法论和教学论等角度对实验化学和化学实验的功能加以辨析。

一、课程论视域下的分析

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从教科书编写来看,化学实验隶属于各个课程模块,是各模块内容的一部分;而实验化学是一个独立的课程模块,是以实验内容为主的一门学科课程,它的开设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那些对化学实验有兴趣、有潜力,有实验特长的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

化学实验虽有一定的实验目的,但没有独立的课程标准,它只是实现所在模块课程标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例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能够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该模块中的化学实验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实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验证并正确理解化学反应原理。而作为课程形态的实验化学则有着自己的课程标准,总体要求是“认识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化学实验没有单独的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其开设顺序、所用课时由所在模块整体课程计划所决定。除了旧课程设有独立的学生实验外,新课程不再刻意划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基本上不单独占用教学课时。实验化学有独立的课程计划,包括开设顺序、教学课时和课时分配等。课程标准规定实验化学模块应在必修化学之后开设,教学时段为18周,共36学时,2学分。

二、认识论视域下的分析

化学认识论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化学认识的辩证运动和化学认识过程的本质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即化学知识的产生和积累、化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化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等。

按照化学实验论的观点,化学实验具有以下认识论功能:一是化学实验是引发化学教学问题,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化学实验能够克服人的生理限制,提高人自身的感觉能力和分辨能力,能够在严格控制外界条件下去变革物质的变化过程,从而丰富人的感性认识内容;三是化学实验能够超越生产实践的局限性,走在生产实践的前面,直接推动化学科学理论的研究,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又是化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四是化学实验具有客观陸、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能够为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

由化学实验构成的实验化学课程除同样具有上述认识论功能外,更强调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独特的认识论功能。

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关于人类了解、研究物质世界过程的认识。实验化学的内容编排按照分离、提纯(获取纯净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的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的研究→物质的制备与合成的研究的顺序展开,这也是人们通常认识、研究物质的过程。通过对物质定性、定量两方面的研究,达到对研究对象的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二是认识到化学实验是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实验化学以课题为组成单元,每一个课题即是一个任务,通过任务分析、方案设计、实验实施等来解决给定的化学问题。

正是由于在认识论功能上的不同,二者在处理学科知识与实验的关系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其他学科知识模块中,实验主要是学习学科知识的一种方法,各个模块有其特定的知识体系,实验的安排要服从知识体系的需要。而在实验化学中,实验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验证化学原理,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人类研究物质的过程和实验方法。学科知识仅仅是完成某一特定实验任务的“准备态”,是为实验服务的,学科知识的选择和安排要服从于实验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要求。前者依据知识选择实验,后者依据实验选择知识。

三、方法论视域下的分析

化学方法论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化学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其产生、发展的过程等。化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如化学符号语言系统、化学观察与实验、化学假说、化学模型、化学推理等。其中化学实验方法最具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的个性特点,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化学研究方法。

学科知识模块中的化学实验,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也会学到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如蒸馏、过滤、萃取以及各种元素化合物的检验等。但这些技能学习是零散的,缺乏内在联系,很难有系统性的提高;而且多是操作层次上的实验技能,较少含有理性思维的方法。相比之下,实验化学模块具有自己独特的、整体的方法论功能。

一是构建完整的实验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将基本实验方法系统化。课程中的实验编排遵从科学家开发和研究物质世界的逻辑顺序,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物质的性质研究方法、物质的检验与鉴别方法、反应条件的控制方法(包括物质的定量分析方法)和物质的制备、合成方法等系统地介绍给学生。根据学生实验能力发展的规律,又将实验按照基本实验操作、实验探究和综合实验活动三个主题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组织,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各实验间有着内在的相互联系,其中的每一实验都是该课程系统学习和训练链条中的一环。因此,实验化学除了单个实验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之外,还具有了课程系统学习、训练上所承载的整体的功能和价值。二是重视理论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相互转化,强调实验方法论对化学实验的指导作用。感性的实验方法只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才能更好地揭示化学运动的规律,也才具有更高的迁移、指导价值。实验化学在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方法的同时,更重视对这些方法的归纳、概括,使之上升为解决同类化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例如,通过对各类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实验教学,概括出物质提纯和分离的原则、常用方法及适用范围,反过来再指导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案设计。与化学实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相比,实验化学更偏重于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实验探究的程序和方法的学习,而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融合到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如: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探究某个因素的影响等。这一点也体现在两种化学实验的教学活动的编排模式上,以鲁科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本)为例,学科知识模块中的化学实验编排模式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和结论;实验化学模块中的化学实验编排模式为:活动背景→活动任务→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

三是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在化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例如,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物质结构研究方面的应用,现代合成技术在有机合成方面的应用,手持技术、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等。

由此可知,实验化学更重视基本技能的系统化,实验方法的理论化和实验技术的现代化。

四、教学论视域下的分析

化学实验和实验化学模块同样具有如下教学论功能,但由于受在课程中地位的限制,知识性模块中的化学实验,很难充分实现这些教学功能。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实验化学,其内容选取上的丰富性,组织、结构上的完整、系统性,以实验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等课程特征,决定了其能够在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化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

(一)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促进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性的一种重要的内在动力。根据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和水平高低不同,化学实验的兴趣功能可划分为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感知兴趣是指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现象和各种实验仪器装置产生的兴趣,属于一种浅层次的实验兴趣;操作兴趣是指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产生的实验兴趣,也属于直接兴趣;探究兴趣是指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及其变化产生的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兴趣,是间接兴趣,水平更高,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而创造兴趣则是指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创造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兴趣,是学习兴趣的最高水平。

知识模块中的化学实验,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虽然新课程中通常将部分化学实验冠以“活动,探究”的名称,但由于教材编写的原因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多数都是在教材或教师给出原理和实验方案、甚至在已经知道实验结果的情况下,进行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仍然停留在感知和操作层面的兴趣上,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实验化学模块以问题解决、实验探究为主要课堂活动方式,很多实验只提出活动任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实验原理并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有些综合性实验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的知识、实验技能创造陸地解决问题。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创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

情景创设是现代化学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有效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景创设的方法很多,如化学实验、化学问题、科学史实等,而通过化学实验创设的教学情景具有直观、生动的特征,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往往只限于是通过一个实验情景引入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产生的背景。实验化学则更重视驱动性问题的创设,所创设的情景具有驱动性、参与性和生成性。实验化学以课题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将问题隋景与实验情景融为一体,任务贯穿于整个实验活动过程,并随着活动的进行提出新的问题,强化并调控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

(三)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究是通过以实验方法为主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实验探究具有问题性、活动性和体验性,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化学教学从当前的“学化学”“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转变。

其他模块中的化学实验,虽然也提倡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因为实验只是课时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受模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的限制,这种探究只能是片断的、一定层次的,是在教师强力主导下的探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实验化学不同,它以实验技能的获取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本课堂活动方式,有较充裕的时间作保障,因此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四)化学实验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化学实验以其体验、经历的特征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热爱科学实验的积极情感,体验化学实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价值。

实验化学也比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能够更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是因为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要服务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和化学原理的教学,无法自由选取那些具有丰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验的内容。实验化学则不同,围绕每一个课题,可以广泛地选择与生活、生产联系最密切的、学生最感兴趣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如“比色法测定抗贫血药物中铁的含量”“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蓝瓶子实验”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化学情感,感受化学实验在解决环境、生活和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实验范文篇5

我在教学工作中除了认真学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掌握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育价值观等外,还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今年我校积极组织老师对《特色课堂研习》进行培训学习,学习新课程实验成果和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明确了贯穿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

今天课堂上的质量,就是明日国民素质的质量。老师的三尺讲台系学生的青春,民族的希望。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促使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积极讨论,反复推敲,准确把握,分析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内涵。作为老师,应该在教材上多下工夫,从育人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材,做到真正读懂教材。只有经过精心研读,我们才能较好的把小学数学的课堂特色凸现出来。

在本次学习中,我潜心研究了特级教师陈文良的课堂教学的特色,了解了陈文良的“教学要得法,贵在用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每一课堂的预设,更要注重每一堂课的反思。通过反思知道自己教学的得失、成功或失败,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运用趣味性、思考性、针对性相结合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才能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引导学生针对性的思考和学习。再次更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和自我构建,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步骤,培养了学生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意识。课堂教学还要讲究数学练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新意识。

新课程实验范文篇6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从今年秋季开始,我县将随全省一起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全面启动。本次高中新课改是一场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改变为主要内容的重大改革,我们必须本着“积极进取、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研引领、以校为本,政府主导、通力合作,分段培训、全员参与”的原则,明确目标任务,以教育创新的理念,立足我县实际,科学决策,统筹规划,精心安排,确保我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刚才,张局长对全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抓好落实。下面,就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新课程实验

普通高中教育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场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变革,对于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搞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就是要求教育部门要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各项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对高中教育明确的、科学的定位,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课程的功能聚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搞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是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灵魂是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将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采用学分制、选修制、模块制、学段制等四项制度,新增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所以,我们应牢牢把握机遇,把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

(三)搞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基础性。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带有转折性的阶段,是奠定一个人终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新课程实验就是着眼于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复杂性。新课程实验对课程的功能、课程的结构、课程的管理、课程的评价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课程管理、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它不是简单地改一改教学内容、换一换教材,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三是关联性。普通高中教育既关系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又影响到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又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既关系到学生、教师、学校,又关系到家庭、政府、社会,牵一发动全身。搞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即可巩固义务教育,又会使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变化。四是创新性。虽然全国先期进行实验的地区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但每个地区情况不一样,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我县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实验。这些特点决定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牵动着教育工作全局的实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抓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很好地推动整个教育的改革。

总之,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对传统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树立改则必胜的决心,切实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二、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群策群力地推进新课程实验

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关系到广大高中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与高考改革紧密相联,社会影响深远。高中课程改革比起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专业性更强,情况更复杂,社会更关注,难度也更大,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同时,需要全社会给以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切实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实行统筹协调,确保组织领导到位。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政府行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教育、发改、财政、人劳、编办等部门。县上成立了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共同组织落实好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实施方案;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高中课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育部门要全力组织实施好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抓好培训体系、研究体系、评价体系、督导体系建设,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编制部门要在整合现有教师资源的基础上,研究新课程实施带来的新增因素,合理核定和调剂高中教师编制,及时补充教师,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求。发改部门要根据县政府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将高中标准化建设,特别是教学实验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列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人事部门要重点解决通用技术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职称评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县教育局以及各高中学校要成立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组织,成立局长、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局长、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相关股室及实验教师为具体责任的“横到底,纵到边”的新课程实验组织领导责任体系;还要建立健全新课程实验运行工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和“有法必依”,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有序、有效、有力的进行。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实行倾斜政策,确保课改经费到位。县财政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落实足额且长效的新课程实验专项经费保障,通过一定的倾斜政策,不断提高标准,解决新课程实验的启动资金和教师培训经费。同时,各高中学校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学校课程资源现状分析,摸清家底、算清底数,包括校舍、设施、器材、师资、图书等情况。这些条件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基础和支撑。在对自身发展现状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课改实际需要,及早动手,增加对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以及体育、艺术、劳动技术等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有针对性地进行设备、设施、仪器的补充、更新和配备,为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提供有效保障。

三是营造课改氛围,抓好舆论宣传,确保氛围营造到位。

有关部门以及各高中学校要加强舆论宣传,大力营造有利于高中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的目的、任务和意义,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营造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新课程实验的浓厚氛围,创设政府重视,群众理解,社会支持的有效环境,形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课改局面,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内涵发展,规范运作,扎实有效地推进新课程实验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系统工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督导服务的功能,促进全县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深入地进行。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做到三个加强。

(一)加强校本研训,实行内涵发展。校本研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入推进课改实验的有效途径和载体。要建立研训机制。县教育局以及各高中校要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长效机制,围绕新课程实验,通过制度引导、政策扶持、评价激励等多种有效形式促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训。要拓宽研训领域。以县教育局统筹,打破各普通高中学校之间封闭自守的教研局面,针对薄弱学科、薄弱学校积极开展校际教研,切实树立大教育观念,实行一盘棋推进,致力形成全县各高中校之间互补共进、合作共赢的局面。同时,各高中校要积极与省内外课改实验典型示范学校建立咨询、指导、服务等合作关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有效开展研训活动。

(二)加强师资建设,促进专业成长。一是要补充短缺教师。针对新课改实验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等方面发生变化所带来的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专业教师短缺的实际问题,县上将在选招教师中拟考虑选招一定比例和数量的专业教师充实到高中教育教学第一线,解决各高中学校学科专业教师短缺的矛盾和问题。二是要抓好教师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全县普通高中教师实行“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同时,要做好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研人员和学校领导的培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使教研人员、学校领导和高中教师适应新课改、走进新课改、驾驭新课改。三是突出指导服务。县教育局要成立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专家指导服务组,定期深入各高中学校进行新课程实验指导、服务、监督、评价等工作。同时,各高中学校要聘请省、市等课改实验专家定期进行指导,与课改基地学校定期开展互动活动,及时解决课改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新课程实验范文篇7

一、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

教育部将成立由基础教育司牵头,高校学生司、师范教育司、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参加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推进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教育部将建立实验省(区)联系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有关信息,研究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政策措施,共享资源和经验,推动各实验省(区)实验工作的协调发展。

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工作组深入各实验省(区),全程跟踪实验工作,加强专业指导,帮助实验省(区)总结推广经验,以促进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收集和分析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使用的反馈情况,为修订、完善工作做好准备。

教育部将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设立网站,负责收集新课程实验的有关信息,听取意见、及时了解和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情况。同时,介绍改革动态,咨询答疑,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二、建立健全实验省(区)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机制

各实验省(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省级人民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政策,落实配套措施。凡是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要报请省级人民政府同意。

各实验省(区)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系统,完善决策机制。教材选用、考试评价等实验推进中的重要政策问题,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科学分析,充分论证。

各实验省(区)要加强对地(市)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组织专家指导组,深入学校,在课程管理、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全程跟踪指导。同时,要推动地(市)加强对县(市、区)实验工作的指导。

各实验省(区)要加强普通高中教研网络建设。地(市)一级要逐步建立起面向全体学校的教研网络,发挥业务指导作用,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加强教研工作的协作和对口支援,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和教育质量较高的地区以及样本学校的示范作用。

三、进一步加大对实验省(区)校长和教师开展培训工作的力度

教育部将根据实验省(区)校长和教师的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工作。

教育部将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针对实验省(区)反映比较集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技术等学科的教学问题,设计培训方案,开展骨干教师部级培训工作。同时组织开展对20*年实验省新课程骨干培训者的部级研修活动。

教育部将依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组织面向实验省(区)的高中骨干校长培训班,切实加强实验省(区)的校长培训。

教育部将进一步发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作用,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在相关网站开辟高中新课程实验专栏,帮助教师解决实验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同时,协调和整合各实验省(区)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为学校和教师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各地也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培训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校长和教师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大力推进普通高中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积极探索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各实验省(区)要加强领导,加大对本省基础教育考试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认真研究制订本省(区)高校招生考试方案。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的研究制订要遵循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取得大多数考生、学校和社会的认同。实验省(区)高校招生考试方案须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报经我部核准备案后公布施行。

教育部将组织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开展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研制工作的研讨交流活动,指导、帮助实验省(区)形成符合改革方向的高校招生考试方案。

新课程实验范文篇8

高中新课程实验即将启动,为了统一认识,进一步取得广大家长、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密切配合,努力形成有益于新课程实验的合力和良好的舆论氛围,为顺利启动和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的意见》(闽教基[2006]14号),结合我校实际,现就加强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认真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以以为本,拓宽宣传渠道,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目标

(一)统一全校的思想认识。加强校内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形成教育管理、教研和实施层面的最强“和声”,使之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直接推动者、积极实施者和有效宣传者。

(二)做好社会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及时、面广的优势,主动融入社会宣传,积极引领舆论导向,营造关心、理解和支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社会氛围。

(三)提高学生家长的认同度。贴近学生,贴近家长,使之懂得普通高中课改的背景、意义、目标和任务,释疑解虑,主动配合,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积极参与和最佳合作者。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领导,成立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社会大众和家长等层面的宣传工作

1、对社会大众的宣传

对社会大众的宣传,主要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利用校园环境进行宣传教育。从现在起,利用学校组织各种活动、各种会议,如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班会课、教工例会等加强宣传。通过悬挂标语、布设展板等形式,将整个校园布置成为对社会公众进行新课程宣传教育的大课堂。今后,我们将结合各阶段宣传教育的主题,不断改变宣传内容,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公共媒体。通过校园网站、校刊、莆田电视台、湄洲日报、莆田侨乡报等媒体,向社会传送我校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声音,与校外媒体加强沟通,积极参与社会宣传。

三是让社会大众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实施。部分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可以邀请社会人士参与,一些课程(尤其是通用技术课程)可以聘请社会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教师担任教学;一些报告的主讲人可以是校外专家,尤其要利用社会大众的力量,让社会大众在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实施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实验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2、对家长的宣传工作

对社会大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也是对家长进行新课程改革宣传教育。此外,对于学生家长,还要采取其他的特定宣传措施。

一是开展家长培训。组织召开家长会,第一次安排在8月底召开,主要议题是通识教育;第二次在10月底召开,主要议题是学生选课问题。此外,我们还将以“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不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沟通。

二是发放宣传教育资料。我们要求学生将发放给学生的简报或其他各种辅导资料等,都要带回家和家长一起阅读。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成长,让家长和新课程一起成长。我们将发放给学生及家长的宣传资料主要有省厅印发的新课程宣传知识、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和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指导手册。

三是开通热线电话。将教务处3位主任的办公电话作为热线电话,对外公开,随时回答家长或社会人士有关新课程实验的咨询。

新课程实验范文篇9

1.将化学实验课堂归还到学生手中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较多采用的是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化学实验课堂的参观者,扮演的多是观众的角色。学生看再多次的演示实验也不如亲自动手来得印象深刻。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其中,才能熟记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将实验课堂归还到学生手中已迫在眉睫。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简单、方便、安全性较高的化学实验,放手让学生操作,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后,再一步步拓展到其他难度更大的化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起引导作用。

2.实施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内容一般是针对课本上的化学规律进行实验验证,或者是演示课本上的化学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要求,只是片面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这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创设开放性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例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时,可采取实验化的教学策略。从氧气的制备、氧气的收集、氧气的性质探究等方面进行研究,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自行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不对实验内容作刻意规定,只要学生能够得出一定的实验研究成果即可。这只是培养化学实验设计能力的初级阶段,在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再进行难度更大的实验探究。

3.采用生活化实验教学策略,贯彻应用理论一切知识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来源于生活,回归至生活”,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实验教学策略,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将常见的生活现象转化为课堂化学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降低化学实验教学门槛,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而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是实现知识应用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在茶瓶坑的酸洗现象中,实施酸性化学实验反应教学;在铁钉锈蚀现象中,实施金属腐蚀与防护教学……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化学学科息息相关。

二、结语

新课程实验范文篇10

按照山西省教育厅的部署,我市从20*年秋季开始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切实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确保我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山西省人民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实验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立足我市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充满活力、符合市情、富有实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我市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本原则:按照省厅部署,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务实创新”的基本原则。实验工作由省整体部署、统筹规划,市、县负责本地区实验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形成“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市县组织、学校实施”的工作格局。各县(市、区)、各学校要积极进取,鼓励创新,探寻做好实验工作的有效方法;要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校制宜,稳步推进,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要注重研究新课程实验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创造具有我市特色的新课程实验经验。在全市整体推进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县区、不同学校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课程实验,争取三年达到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划目标。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根据省教育厅部署,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是:

1、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针对我市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并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校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2、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研究并实践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利于教师主动发展的教师发展机制,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我市普通高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认真规划、积极开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和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力的提高,

6、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水平监测体系,加强对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

7、以课程实验改革为契机,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有个性的发展,满足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等级要求和工作重点

1、为保证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省教育厅对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的学校提出了三类不同要求,第三类为基本要求,第二类为较好要求,第一类为高水平要求(细则附后)。这三类要求是我省对普通高中开展新课程实验水平等级评估的依据。第三类要求是每一所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20*年秋季获准招生的必要条件,目前还达不到第三类要求的普通高中必须在20*年秋季招生前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对达到第三类要求的市级示范高中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达到第二类(较好)要求,省级示范高中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达到第一类(高水平)要求。

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积极与所属区域内的高中学校共同研究,依据学校实际,对照三类要求对学校进行准确定位,做好实验规划,努力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提高学校的新课程实验等级水平。

2、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工作重点是: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要组织广大教师、教科研人员及其它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及省等有关新课程实验的文件,充分认识在全市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实验,是我市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延伸。进行新课程实验对于普通高中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发挥普通高中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和推进广大中小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和人才素质的各方面需要,提高全市人口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县(市、区)、各高中学校要增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任务、结构和内容,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特点、实施程序和管理要求,保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抓好师资培训,提高实验水平。各县(市、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组织全体高中教师、校长、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主要由省、市两级组织安排。省级主要负责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教育学院有关教师、教研员、高中校长和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市级主要负责对所辖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全员培训,县(市、区)负责配合省、市两级培训,加强对高中校本培训和教研的日常管理与指导;各高中学校负责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两级培训,同时整合与开发校本培训课程资源,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和培训。

(3)确立基地学校,提供课改示范。省教育厅已确定我市*一中、*二中和太行中学3所学校为省级新课程实验基地校,围绕新课程实验实施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学校层面推进新课程实施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市教育局也将确定5至6所市级新课程实验基地校,制定基地校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全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提供实践经验和典型示范。

(4)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管理。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各高中学校要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及省教育厅的学科指导意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在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政策计划和方案的同时,认真实施国家、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做好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设计划,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创造并因地制宜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改革教学管理,建立配套制度。新课程,新课改,新要求,在新课程实验中,从教学管理方面重点要建立四个制度:一是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在学生选课前学校要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二是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分配表,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要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三是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学校要主动与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研修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老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学习研修计划,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四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学校要鼓励老师针对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要建立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为促进教师个人的实践与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获得鑫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创造条件,形成的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环境。要组织老师认真研究新增科目以及传统科目在新课程中的变化,探索基于模块的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能力和开发选修课程的水平。

(6)转变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改革。指导和鼓励高中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有选择地设计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

(7)开发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各级政府要统筹协调本地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配合学校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主动与企业、高校、职校及其他社会组织加强联系,为顺利实施新课程,特别是为开设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服务。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提供资源保障。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鼓励校际之间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接轨。农村地区的普通高中学校可根据农村建设实际开发各种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

(8)建立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教师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相结合、学校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建立以省级为主的教学水平监测体系,及时评估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业水平,为我省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提供有效依据,发挥高校招生考试对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推进和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的正确导向作用。

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市公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承担推进新课程实施的责任,精心组织,系统推进。市政府成立*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组,由市教育、财政、人事、编办、物价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统筹领导、组织协调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市教育局成立*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小组(名单附后),负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协调配合、职能分解等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形成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合力(教育局机关处室职能分工附后)。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层层落实。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要加强对所辖区域内的学校新课程实施的组织、指导、服务和管理。普通高中学校是新课程实验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各普通高中学校都要成立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对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的重大改革问题和政策要逐级上报市、省领导组同意。

2、制定方案,保障经费。各县(市、区)和学校要依据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有关文件,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各级政府要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给予相应经费支持,设立实验专项经费,保障高中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课程资源配置开发、专业教室建设,实验仪器图书装备等所需经费支出。特别要关注农村高中、薄弱高中和民办高中,从政策和经费上帮助他们解决进入新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按照学校实际班数和学生数,落实教师编制,为学校配齐配全学科教师和各类教学辅助人员。针对开设通用技术课和其它选修课的要求,有计划地从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遴选优秀毕业生,充实高中技术课教师队伍。要确保在20*年7月前,把高中学校的通用技术专业教室、选修教室、实验仪器投入到位,努力使每所普通高中都能具备实施新课程方案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保证全市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

3、加强专业指导,提供专业服务。为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科学研究,为行政决策、实施、监控提供咨询服务和科研支持,市教育局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负责新课程实验的专业指导、培训指导及学科学习、执行课程标准的研究指导工作。各县(市、区)都要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项目组和学科指导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与学校联系的有效工作机制。各普通高中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各级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的联系,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