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2:03:07

刑事案件

刑事案件范文篇1

[内容摘要]证据收集完毕后,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必须经过审查判断、分析、研究证据是否具有能力、关联性和证明力和大小,从而确定所收集的证据能否用作定案的根据以及证明价值的大小,证据是确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是确定有罪或无罪,罪责轻重的关键;确定案件质量,做到不枉不纵,打击犯罪,保护国家、集体、公民、财产和人身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都将起到极大作用.本文就证据审查判断、概念、特征、审查判断的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经过控辩双方质证,由法庭认定.全案审查判断证据标准及其意义进行论述.[关键词]证据审查判断特征标准引言收集证据是审查判断证据的基础,收集证据在前,审查判断证据在后,收集证据和审查判断证据紧密相连,没有收集证据就谈不上审查判断证据,反之,不对证据审查判断,就不能作定案依据,就不能查清案件事实。在司法实践中,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显得十分重要,也是一个难题,如何审查判断证据,这涉及到法律有涉及办案人员的素质,保证案件的质量,不枉不纵打击刑事犯罪,保护国家、集体、公民和财产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就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特征、审查判断的标准和意义作一论述。一、审查判断证据的概念和特征审查判断证据,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当事人及其辩护人或诉讼人对证据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以鉴别其真伪,确定其有无证明能力和证明力以及证明力大小的一种诉讼活动。审查判断证据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审查判断证据的主体既包括国家专门机关,也包括当事人及辩护人或诉讼人。我国传统诉讼理论基于从狭义上界定审查判断证据的概念,将审查判断证据的主体限定为国家专门机关,实际上从广义上来讲,除了专门机关为了确定案件事实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外,当事人及其辩护人或诉讼人也要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以便向审判人员提出如何认定事实方向的意见,使审判人员能够对案件事实作出正确的认定,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适用法律作出公正处理。因此,审查判断的主体不仅包括专门机关,也包括当事人及其辩护人或诉讼人。专门机关审查判断证据与作为诉讼参与人的当事人等审查判断证据,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专门机关和当事人等审查判断证据,都是通过对证据材料进行分析、鉴别以确定其真伪,判断其有无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已经证明力的大小,这是二者共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1)专门机关办案人员审查判断证据是一种职权行为,即基于侦察权、检查权和审判权而进行的活动,而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人等审查判断证据则属于非职权行为;(2)专门机关办案人员审查判断证据,可以运用其在办案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同时有具有法律赋予的必要手段和方法,以及相应的物质条件保障,相对于当事人等审查判断证据,更有其优势;(3)专门机关审查判断证据,是为了正确地处理案件,维护国家、社会利益和当事人合法权益,而当事人等审查判断证据,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或委托人的利益;(4)在审查判断证据的效力方面,专门机关审查判断后认定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即可直接作为处理案件或者作出某种处分的依据,而当事人等对证据的审查判断,通常只是提出证据的前提,该证据能否作为认定案情的根据,还取决于专门机关是否采信该证据。将当事人及其辩护人或诉讼人作为审查判断证据的主体,既符合诉讼实践,也有利于保障其行使诉讼权利,促使其履行诉讼义务,从而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2、审查判断证据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如果说收集证据是认识过程是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的话,那么审查判断证据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的活动方式,与第一阶段的收集证据相比是不一样的,它是在收集证据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大脑,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思维形式来进行的。当然,审查判断证据与收集证据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但两者往往相互结合、交替进行。司法人员、当事人等必须首先收集证据,这是审查判断证据的前提;对于收集到的证据材料,司法人员、当事人等经过审查判断,如果发现有疑问或遗漏,则必须再去收集证据以便消除疑问或补充证据。把新收集的证据和原有的证据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研究,就可以使司法人员、当事人等对案件事实的认识不断趋于正确。这实际上是司法人员、当事人等对案件事实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3、审查判断证据的目的是确定证据具有证明能力和证明力以及证明力大小。司法人员、当事人等通过对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和鉴别,其目的一是为了确定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因为证据具有能力和证明力,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二是为了确定证据与案件事实联系的紧密程度,联系越紧密,其证明力越大,反之,其证明力就越小。4、审查判断证据的任务有两项,一是对单一和多个证据的审查判断,二是对全案证据的审查判断。司法人员、当事人等对单个或多个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其目的是为了审查核实某一证据或某几个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而对全案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其目的则是为了判明所有已查证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证据能否对案件事实作出认定。二、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从现行的法律规定和学理来看,审查判断证据可分为对个别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和对全案这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个别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即刑事诉讼中对单一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的内容,主要包括: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证明的内容是否真实;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等。1、定案证据必须客观真实性。《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3款明确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法庭》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的要求,法庭应当根据案件是具体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证据的真实性:(1)证据形成的原因;(2)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3)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4)提供证据的人或者证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5)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在审查判断证据的客观真实性时,执法人员应注意的是上述法律规定的“属实”是指客观真实。法律法规规定的真实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客观的真实,即符号案件情况的真实,不以当事人和审判人员的意志和认识为转移,因此当事人和审判人员不能反驳它,而只能通过不断的证据活动认识它。二是法律的真实性,法律规定一旦某种情况得到了证明,就假定另一种情况是真实的,如推定。法律的真实允许当事人反驳,一旦当事人提出了成立的反证,法律的真实就不复存在。从判定的需要来看,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必须经得起各种各样的反驳,而要做到这一点定案证据就必须符合客观的真实。可以说,客观真实是证据的最基本属性之一。定案证据的客观真实性与执法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不矛盾。可客观事实性是从唯物论的角度认识定案证据所得出的结论,而主观能动性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认识定案证据所得出的结论。事实材料只有经过当事人是举证和执法人员收集的活动,才能够进入执法程序,才能成为定案的证据;对于执法人员已经调查收集的证据,哪些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使用以及应当如何使用,实际上仍然需要审判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予以甄别、筛选和判断。实际上,定案证据的客观真实和执法人员主观认识是相统一的关系。2、定案证据必须与本案相关,具有关联性。定案证据必须与本案相关,即具有相关性。所谓相关性是指证据与特定的证明对象有关,是证据对特定的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和价值,据此,对查明案件事实有意义的事实材料既具有相关性;而对案件事实或者其他证据没有任何影响事实材料,与本案无关,没有相关性。在审查判断定案证据的相关性时,执法人员应当将其与证据的真实性区别开来,逐一审查,在认定某一个证据是否具有相关性之前应当分清该证据对象是什么,如果该证据的证明对象不是本案实体法或者程序法规定的事实,该证据就没有相关性。3、定案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定案证据的合法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案证据必须是通过合法的手段调查收集的事实材料,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调查收集的证据是非法证据。二是定案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表现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表现形式的事实材料只能是一般的证据材料,而不是定案证据,即使其具有真实性和相关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诉讼的程序公正,并有效树立司法的权威。法庭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审查证据的合法性:(1)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2)证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3)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违反情形。4、定案证据必须经控辩双方质辩,由法庭予以认定。只有经过控辩双方口头或者书面质辩的事实材料才能作为定案证据。据此,执法机关在认定定案证据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关情况,并且为当事人提供表达意见的充分机会。这是诉讼公正、民主的一个体现。个别证据经过审查判断以后,法庭应当判断证据有无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一般而言,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下列证据,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1)书证原件或者与书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副本、节录本;(2)物证原物或者与物证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录象质料等;(3)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印件;(4)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对物证或者现场的验笔录。但是,经过审查判断以后,下列证据不得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这些证据是:(1)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是证言;(2)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3)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4)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印品;(5)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和证言。对于这些证据必须在有其他证据印证的情形下,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可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是对定案在数量上的要求,即证据充分性方面的要求,数量上的要求既不是指每一类证据都要齐备,也不是指证据越多越好,而是指案件事实都有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证据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得到合理排除,得出的结论是惟一的。三、全案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全案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是衡量执法人员认定案件事实应当达到的程度,其内容与证明标准一致。这句就要求审判人员应当对案件的全部证据,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1、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是执法人员对全案事实作出最终认定结论必须达到的目的标准。案件事实清楚以证据确实、充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案件事实清楚以证据确实、充分为前提,而证据确实、充分是对案件事实的整体要求,它不但要求每个证据都能查证属实,并且要求证据要有一定的数量,能够相互印证。这是对定案证据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要求。《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应当做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事实方面不允许有错误,这是最高的证明标准要求。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具有适用范围的限制。此标准仅仅是执法人员对全案证据作出最终认定结论的标准,而不是案件的某一个阶段或者部分案件事实的认定标准。2、优势证据标准。优势证据标准,是指执法人员认定案件事实成立的可能性大于其不成立的可能性的标准。这种标准使用于采取紧急适用于采取紧急或者临时性措施的案件证据是审查、判断或者案件部分证据的初步审查、判断。例如,《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对有证据有犯罪事实”并且符合其他两个条件,司法机关就可以作出逮捕决定,这种措施所确定的证明标准仅仅是一种优势的可能性,而不是完全的确定性。3、合理可能性标准。合理可能性,是指司法人员认定的案件事实符合情理,具有成立的一般可能性。合理可能性标准类似于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学的“表面证据标准”和日本证据所说的“疏明”标准。表面证据,是指根据第一眼、第一印象、外观、从其第一次出现时即可作出判断、假设的证据,除非有证据证明相反的情况存在。所谓疏明,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虽然没有达到证明的程度,但是足以促使法官推测大体上确实程度的证据就可以证明标准。法律承认疏明的目的是为了迅速地处理问题,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所使用的证据方法也只限于能够立即进行调查证据方法。合理可能性标准中适用于部分案件事实的临时性认定结论。例如,在采取财产保全或者证据保全的案件中,人民法院在采取措施之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只要做到合理的可能性就可以了;警察在询问某人时,只要有合理的怀疑就可以进行。可能性的大小因案而异,司法人员应当根据不同案件的情况和现有的证据,作出灵活具体的认定。四、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审查判断证据是诉讼证明活动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已收集的证据是真是假,能否作为定案的根据,是否需要收集新的证据等,要通过审查判断来确定;而已有的证据是否足以认定案件事实,也要通过审查判断来证实。因此在诉讼证明活动中,审查判断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审查判断证据是检验收集证据成效的惟一方法。只有经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才能确定已收集到的证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足以认定案件事实。通过审查判断证据,可以鉴别的真伪,去伪存真,以保证采用的证据具有客观真实性。只有经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才能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作出正确的认定,从而使案件的结论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对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运用是完成认定案件事实这个任务的必经程序。案件事实的再现不是案件的重复,而是通过收集证据,并经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去伪存真,运用证据证明的结果。没有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没有运用证明活动,确认案件事实是不可能的。2、审查判断证据是确定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根本手段。某材料是否具有证据资格,需要审查判断。对于证据的真伪、证据与案件事实有无联系以及证据证明力的强弱等,必须由司法人员、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人通过分析、研究和鉴别才能确定。3、审查判断证据是完成证明任务的必经程序。三大诉讼均明确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所谓查证属实,其实质就是审查判断。离开了证据的审查判断,对证据的查证属实就是一句空话。而且,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经过收集证据、审查判断证据、提出证据和认证等环节才能完成。

刑事案件范文篇2

一、我国的海上刑事司法管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立案管辖。目前,我国的《海警法》正在审议当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草案)》第三十四条和第四十条规定,海警工作站负责侦查发生在本管辖区域内的刑事案件。以上两条规定,均对海警局管辖海上刑事案件进行了规范,从规定中可以推知,只要是海上发生的刑事案件,一律由海警局进行侦查,这就从立法的角度明确了海警的海上刑事案件立案管辖权。(二)审判管辖。1.起诉主体。对海上刑事案件来说,起诉主体根据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分为两大类,本文主要讨论公诉案件的情况。对公诉案件而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海警局关于海上刑事案件管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的相关规定,目前依然是由与海警局相对应级别以及辖区的人民检察院进行起诉。2.受理法院。我国的海事法院尚未完全获得海上刑事案件的管辖权,海上刑事案件的管辖权仍按照传统《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进行划分。自海事法院设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海事法院的受案范围限于海事海商民事案件,至2016年《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规定》才将海事行政案件归至海事法院的管辖范围,自此,距离海事法院专门化“三审合一”的管辖,仅有海上刑事案件尚未归位。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创新性指定了宁波海事法院进行“艾伦·门多萨·塔布雷”交通肇事案,是对海事法院审判海上刑事案件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可见,我国目前已经在探索将海上刑事案件的管辖权交由海事法院专门管辖的可能性,并已经在实践方向进行积极探索。

二、基于国内外历史演进的海事法院管辖海上刑事案件可行性分析

(一)海事法院管辖的海上刑事案件定义。在讨论专门管辖之前,需要重新界定何种海上刑事案件是否需要分类进行管辖分类,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借鉴海警局的管辖方式,将所有在海上发生的案件均归于海事法院管辖,二是根据民法的管辖,仅将特殊的、具有专业性的部分交由海事法院管辖。就学界的讨论而言,大多数学者赞成后者,有些学者将这类的海上刑事案件归纳为海商刑事案件[1]。海商刑事案件,指与海上活动(包括海上运输、国际贸易、海上作业等行为)或与船舶密切相关的,因侵犯海上交通、海上贸易、海洋环境等社会关系,被国际条约、国际规范或者国内刑法所禁止,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海商刑事案件[2]。也就是说,海上发生的部分侵犯人身权益的案件,例如故意伤害、故意杀人以及绑架等行为,并不具有海商方面的特殊性,不应当归属于海事法院专门管辖。具体而言,海商刑事案件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海上交通类案件,这类案件涉及到船舶避碰规则等需要海上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判断的规则,由海事法院进行审理更为适宜。第二类,海上贸易类案件;第三类案件为海上作业相关的案件,例如油污泄露导致的环境污染,通常会先追究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在审理过程中会发现涉及到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此时再交由普通法院管辖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以及司法效率的降低,因此由原审的海事法院管辖为宜。(二)国内外的海上刑事案件管辖演进。我国在海事刑事案件的管辖上经历了专门管辖——普通地域管辖———探索新的专门管辖的过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设立了长江水上运输法院,该法院中专门设立刑事审判法庭,对水上犯罪案件进行审理,并成功审理了一系列的海上运输刑事案件,后因历史原因于1957年被国务院撤销。此后,海上刑事案件根据一般地域管辖,归于地方法院的刑事审判庭进行管辖,该做法一直延续至今。早在中世纪,英国在成为“海上霸主”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英国海事法院,该类法院的设立初衷即为制止猖獗的海盗行为,因此其管辖范围自设立起就涵盖了刑事案件[3],即使随着统治者的意志变更,英国海事法院的刑事管辖权在某些时期遭到了限制,但从未被剥离,且由于其长期保持了对海商类案件审理的专业性,英国海事法院依然在国际社会享有盛誉[4]。(三)小结。可见,我国曾经将刑事案件归于专门法院管辖,虽然其后由于历史原因取消了,但依然证明我国有将海商刑事案件归属于海事法院专门管辖的基础。同时,国外也并非全无海商刑事案件专属管辖的例子,海商刑事案件交由海事法院管辖是可行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海事民事、行政案件由10家海事法院专属管辖的格局,且自1984年海事法院出现,经过三十几年的司法实践,各海事法院已经海事民事案件的审理上累积了宝贵的经验,不论是管辖划分或是专业人才对接,海事法院对刑事案件的管辖都具备了相当的条件。

三、海事法院管辖海上刑事案件存在的障碍以及制度改革探索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将海商案件交由海事法院管辖的条件,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调整的相关制度,第一,海事法院管辖的案件类型尚不明确,就如何区分海上刑事案件与海商刑事案件上,分类具体的标准如何,由谁实际进行操作,目前尚无定论。第二,现存检察系统与海事法院专门管辖不匹配的问题,传统公诉案件立案——审查起诉———审判三大环节中,目前只剩审查起诉这一环节的衔接尚未完善,那么还需讨论公诉案件的起诉该由哪个检察院进行,是否设立相对应的专门检察院的问题。第三,二审不专的问题,海事法院作为专门法院,其级别对应我国的中级人民法院的级别,但是却没有对应的高级海事法院对二审问题进行审理,常由辖区高级法院进行二审,导致了一审专门二审不专门现象的发生。就以上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的途径探索解决之道。(一)海警局根据案情提前分流。对于公诉案件,根据目前我国的刑事制度,所有的海上刑事问题均由海警局统一侦查,由海警局进行案情分流的做法是可行的,具体操作为海警局在侦查完毕移送起诉时,根据现有的证据对案件进行综合评定,判断是否属于海事刑事案件,并将由海事法院管辖的相关案件交由对应的检察机关起诉。同时,有些案件是在海事民事或者行政行为的审理过程中发现的,此时除了由海事法院交由海警局侦查此类案件之外,应由海事法院对该刑事案件与民事、行政案件共同管辖,此举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直接言词原则和集中审理原则。(二)检察机关设立海上刑事科。针对公诉案件的检察机关不对应问题,根据检察机关与法院级别对应原则,应当由海事法院所在地区市级检察院对海事刑事案件集中审查起诉。部分学者建议设立对应的海事检察院5,但笔者认为无此必要。首先,我国海事法院的“三审合一”尚在探索之中,所涉及案件较少,若简单为了配合该改革就在所有海事法院所在地设置海事检察院,不仅会造成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还需要修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等多部法律,造成检察系统的混乱和不稳定。其次,若设立海事检察院,则其等级应当与海事法院相当,相当于市级检察院,那么若案件进入了二审,又面临着二审检察院不专的情况,则学界又将陷入是否设置高级海事检察院的争论中,因此笔者认为此时过早设立海事检察院实属弊大于利。(三)设置高级海事法院。对于二审不专的问题,有学者建议,鉴于现有的海事案件的上诉率,可以考虑建立一到两个高级海事法院6,由高级海事法院统一规范和指导全国海事司法活动,将海事刑事案件的上诉审与现有的海商及海事行政案件一并纳入高级人民法院管辖7,笔者亦赞成。第一,我国的海事法院系统已经日趋成熟,受理的案件量也在提升,建立高级海事法院对解决二审不专问题,保证涉海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大有裨益。第二,建立高级海事法院,意味着我国拥有了更加完善的海事司法体制,有利于我国行使国家海洋主权。据此,我国实有必要形成以海事法院一审,高级海事法院二审的审级制度,以解决二审不专的问题。

四、结语:

随着宁波海事法院作为“三审合一”的试点法院开展业务活动,目前已经审理多起刑事案件,2021年3月,海口海事法院审理王祥托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一案宣判,意味着我国海事法院已经在纷纷探索“三审合一”的运作模式。从我国的历史发展与司法现状来看,我国业已具备由海事法院专门管辖海事刑事案件的条件,建议尽快将海事法院“三审合一”落地施行,这不仅是司法管辖的完善,也是维护我国海洋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的重大举措。

引用出处

[1]王柯.论海上刑事案件的专门管辖.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9,03.

[2]吴帅丽.海事刑事案件专门管辖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海洋大学,2019.

[3]宋媛媛,海事法院刑事管辖权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7.

[4]司玉琢.保障海洋发展战略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的海事司法管辖制度.中国海商法研究.2015,02.

[5]黄炎.海上刑事犯罪管辖制度改革研究———两校两院促进海事刑事审判改革研讨会综述.大连大学学报.2016,6.

[6]李林.我国海上刑事司法管辖问题探析.求实.2009,01.[7]张颉.海上交通事故民、刑交叉案件司法解决机制探析.中国海事.2015,01.

刑事案件范文篇3

随着行政执法的范围不断扩大,行政违纪行为会相应增加,近两年司法实践来看,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一是有相当一部分职务犯罪案件来源于国家行政机关或纪检、监察机关的移送,二是部分行政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对违纪与犯罪界限把握不准或存在对干部的“保护意识”,三是个别党政领导干部政策法律意识不强,在处理上难免产生较大随意性,特别是在体现党的绝对领导的今天,对个别腐败党政领导干部应给予有效约束、监督,触犯刑律的应予以严惩。该类犯罪系有一定职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为,其危害程度是直接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威胁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社会危害性比普通刑事案件更大。故应予以从严惩处,本文拟将结合有关案例及司法实践从进一步完善刑事立法的角度探讨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主体范围。

案例一,某区政府部门负责人在工作中收受企业贿赂3万元,纪检、监察机关调查核实后,以受贿金额不大,认识态度较好为由,给予撤销党内行政职务,没收违纪所得3万元的处理,因徇私情而没有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案例二,某国有企业厂长张某,利用职务之便,以虚列招待费,维修支出为由贪污5万元,又在购进原材料及修建厂房中受贿3万元,纪检机关调查核实后对张某只做了没收违纪所得8万元,留党察看二年的处理,因徇私情没有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本案中,该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是渎职行为,应受到法律追究,但纪检、监察机关是否符合《刑法》第402条规定的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主体资格呢?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徇私徇情,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刑事案件不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情节严重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02条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依照上述规定,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从其特征上看,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行政执法人员,非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不构成本罪。

行政执法人员是指依法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中承担执法(主要是指行政处罚)工作的有关人员。包括:公安、审计、工商、税务、海关、技术监督、卫生等,而在这一主体范围中却没有将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纳入其中,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对违纪,政纪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进行了大量查处,对于构成犯罪的依照有关规定移交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司法实践中,也确有部分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而没有移交的案件,把刑事案件当做违纪案件处理,这显然违背了法律规定,有放纵犯罪之嫌,情节严重的应构成犯罪,但是构成何种犯罪,很难确定把握,定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因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不是行政执法人员,不符合该罪的主体要求,定其他罪又不符合该罪的行为特征。

《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纪律检查机关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党员干部和党的组织遵守党纪国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教育、检查和执行纪律的职能机关,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构之一,其职能就是维护党纪国法,纯洁党的组织,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巩固和加强党的组织,可见,纪律检查机关工作人员不同于行政执法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明确规定,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的人员实施监察,监察机关的权限主要是检查和调查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并根据检查、调查结果依法做出监察决定或提出监察建议。监察机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属国家行政机关,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本身不具有行政权,但具备对行政执法机关执法行为依法进行监察和检查权力,由此可见,监察机关工作人员不是行政执法人员。

刑事案件范文篇4

中国农业人口、面积一直居全国多数,故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的安定。多年来,农村刑事案件所占比重持续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也直接影响社会治安。现今,农村的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盗窃案件搅得人心惶惶,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的发生,使广大农民群众对自身的人身权产生担忧,黄、赌、毒案件向农村社会渗延,使纯朴乡风遭以破坏,这些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基层人民法院在审理农村刑事案件时,应立足于审判必须服务于、服从于社会稳定这个大局,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及时、有效、依法惩罚犯罪,这样,才能维护农村自身的稳定与发展,亦可推动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我县农村刑事案件的概况和特点

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农村刑事案件历来超过半数以上。我院2001年刑事案件共结案228件329人。在判决的302名罪犯中,农民罪犯198人,占65.5%,所触犯罪名依次为盗窃58人次,抢劫27人次,聚众斗殴19人次,故意伤害12人次,破坏电力设备12人次,强奸及奸淫幼女12人次,寻衅滋事10人次,交通肇事9人次,非法制造、买卖、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5人次以及投毒、过失致人死亡、种植原植物等,从对案件的收结、审理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县农村刑事案件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1、多年来,以盗窃罪为主的侵犯财产型犯罪一直是农村刑事案件的主要犯罪形式,且数量居高不下。

2001年我县盗窃罪犯占农村罪犯的29.3%,抢劫罪犯占13.6%,在侵财型犯罪中,罪犯的目标不定,只要有用的,均要取得,大到金银首饰、家用电器、通讯、交通工具等高档生活品及生产、电力设备、现金等,小到针头线脑、锅碗瓢盆、1袋盐、1筒挂面,尤其在春节前,是盗窃案件发案的高峰期。

2、农村伤害案件,甚而是恶性案件的发生,多源于邻里琐事或几句玩笑话,但在发生纠纷时,由于当事人双方不够冷静,只想到自己的感受,互不相让,酿出苦果。2001年我院审结的14人伤害和1人过失致人死亡犯罪中,大部分是基于此原因引起的。这对如何在农村中正确处理邻里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

3、农村刑事案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有农闲、农忙之分,在农闲时,违法犯罪案件明显高于农忙时节,特别是春节前这一特定阶段财产型犯罪较多,犯罪分子趁年关大家警惕性不高,手中较为宽裕而大捞一笔。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不少农户开门纳凉,一些妇女疏于防范,从而使一些强奸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4、犯罪的盲目性较大,但近年来,有组织、有预谋地犯罪开始逞上升趋势。农村刑事案件多盲目性,盗窃案件往往多临时起意或顺手牵羊的犯罪分子,前面提到的伤害案件也有此种因素存在,犯罪分子在冲动之下,情绪失控,导致犯罪。但在2001年的刑事案件中,我们发现,有组织地预谋犯罪行为如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也时有发生。

5、被告人素质较低。

多年来,因农村教育基础薄弱,造成农村人群文化素质低,再加之农村地区是法律宣传的薄弱之处,故该地区的法盲高于其它领域。

6、未成年人犯罪增多。

由于农村中教育未跟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淡薄,有相当一部分人读完小学就辍学,造成农村中青少年文化素质偏低。辍学后,由于年龄尚小,自已缺乏足够的辩识能力,家长疏于管教,自已又无正当职业就游手好闲,结交不良朋友,一旦经人引诱,容易引发犯罪。

三、审判人员在审理农村刑事案件时,应注意处理好下列几个问题:

1、使刑法基本原则在个案审理中得到有效落实。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是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相辅相成,在审理农村刑事案件中,要使这些基本原则落实到个案。我国刑法量刑跨度大、伸缩性强、标准不一,刑法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审判人员在具体适用中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故在审理农村刑事案件时,必须做到公正执法,定罪处刑就必须依据所犯罪行的情节、社会危害程度、法定及酌定从重从轻情节正确量刑,从而使农村犯罪分子这一比较其他犯罪人员属劣势的人员能得到公正处理,真正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2、做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正确适用法律,审理好农村刑事案件,达到好的法律效果是一个方面,另外,注重案件审理的社会效果,既打击了犯罪,又缓和了犯罪引起的各种矛盾,消除了不安定因素,维护了农村稳定,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样,使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得到统一,从而使农村社会稳定得以实现。当前,对农村中一批恶势力,主观犯罪故意深的犯罪分子应从严打击,起到震慑作用,对于主观恶性不深、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初犯、偶犯,可考虑从轻处理,做到宽严相济,同时,也能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

3、对家庭困难,无能力请辩护人的农村被告人,法院可为其指定辩护,确保其诉讼权利的实现。

农村被告人不少因家庭困难,想请却无力聘请律师为其辩护。针对以上情况,法院可依据刑诉法第三十四条“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样,可以充分保护农村被告人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体现法律的公平。

4、加强法制宣传工作,使农村犯罪得到遏制,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其正常发展。

我们在审理农村刑事案件时,应适时适地做好法律宣传工作,利用农闲时机召开法律知识讲座,到农村公开开庭,通过村级广播介绍一些法律常识或以案说法。这样,一方面可通过舆论宣传,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了法律教育,使广大群众对自己的每一项行为进行审视,从而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检点自己的行为,不逾越法律规定;另一方面,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使法律宣传更形象化,使一部分不明真相、不了解案件实情、不熟悉法律的被告人家属及广大农村群众了解案件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了解裁判的公正。

5、正确适用财产刑。

97年的刑法大大地增加了财产刑的适用范围。在农村刑事犯罪中,侵财型犯罪一直以来占多数,故财产刑在农村刑事案件中的适用也很广泛。判处财产刑,体现了对一些侵财型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不仅使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且其在经济上也受到相应的处罚,同时对一些犯罪较轻的犯罪分子适用较轻的刑罚,可通过单处财产刑或缓刑的刑罚方式,免除其自由刑或或予以监外执行。我们在适用财产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刑法只要规定单处或并处财产刑的,不论被告人有无财产,均要依法判处。二是严格依照《刑法》五十二条“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在刑法规定的幅度内确定财产刑的具体数额。三是自由刑与财产刑有一定联系,判处较高的财产刑,可以适当地降低自由刑的刑罚量,相反,被告人没有执行财产刑能力的或有能力而拒不交纳的,也可提高自由刑的刑罚量。四是对一些犯罪较轻,被告人人身危险性不大的案件,可以考虑单处罚金,五是财产刑要在判决书中注明其缴纳期限。

6、使维权岗工作向农村青少年中延伸。

以前,我们对县城的青少年维权工作抓得比较好,对农村青少年维权工作抓得不够。当前,农村青少年维权岗工作,主是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思想尚不成熟,心理、情绪、情感尚不稳定,社会经验少,易受诱惑。在此特定阶段,如果其所处的环境中有不良或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则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加上农村家庭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子女督导不力,青少年一且结交匪类,就易受诱惑走上犯罪道路。审判人员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寓教于审、惩教结合原则,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把对青少年的教育保护、依法惩罚、矫治融于整个庭审中,教育犯罪青少年认罪服法、接受教育改造,重新做人,庭审中如其未请辩护人的,法院还应为其指定辩护,并通知其法定人到庭,对其共同进行教育。对农村青少年刑事案件的审理,仅仅在庭审中教育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将维权工作向前、向后延伸,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另外,法院还应跟农村中小学校共同建立青少年维权岗,开设法制课,观摩庭,进行法制教育,防患于未然。

四、对几类具体农村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

1、对盗窃案件的法律适用。

盗窃案件是我县农村地区刑事案件的高发案件,占总数的29.3%(2001年)。审理好此类案件对提高农村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整体水平意义重大,审判人员除严格掌握盗窃数额,还要结合其他情节定罪量刑,应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省公检法《关于我省执行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标准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精神审理案件,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对下列案件可从轻处罚:(1)具有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如未成年人犯罪,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盗窃未遂,中止等,有自首、立功情节的,依法予以从轻、减轻处罚;(2)具有酌定从轻情节,如被告人案发后退赃的,认罪悔罪态度较好的等;(3)被告人盗窃系生活所迫或临时起意顺手牵羊的,量刑时予以考虑从轻处罚,如我院审理的被告人朱成刚盗窃一案,朱成刚家境贫寒,在外出时看见一辆手扶拖拉机,因一时糊涂,生起盗窃歹念,在把拖拉机开出几公里时被失主抓获,我院在庭审中,针对被告人家庭特殊情况以及被告人的认罪悔罪态度,对其作出了从轻处理。对农村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如盗窃数额刚过较大、巨大、特别巨大起点标准的,有下列情况也可在幅度量刑内从重处罚。(1)盗窃集团首犯主犯和盗、运、销互相串伙联系的;(2)入户盗窃的;(3)累犯;(4)盗窃生产资料,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的;(5)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6)多次盗窃,曾因盗窃被治安处罚的惯犯。在审理农村盗窃案件中,还应注意区分盗窃罪及其它犯罪的界限:(1)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数额不大,但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处罚。如同时构成上述两种罪名,择一重罪处罚。(2)盗窃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择一重罪处罚。如我院在审理石思广盗窃、破坏电力设备一案中,石思广盗窃了电线、电动机等物品,未正在使用的,按盗窃罪处罚,正在使用中的,按破坏电力设备罪处罚,故对被告人石思广数罪并罚。(3)实施盗窃犯罪的,造成公私财物损毁的,以盗窃罪从重处罚;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择一重罪从重处罚,盗窃公私财物未构成盗窃罪,但因采用破坏性手段造成公私财物损毁较大的,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盗窃后,为掩盖盗窃罪行或者报复等,故意破坏公私财物构成犯罪的,应当以盗窃罪和构成的其他罪行实行数罪并罚。

2、对79年刑法流氓罪分解出来的案件法律适用。

79年刑法流氓罪案件在我县主要表现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侮辱、猥亵妇女、儿童案件。这类案件对农村的社会的稳定破坏极大,一案发生,不安四方。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严格掌握刑法规定,一旦构罪,依法定罪量型,决不姑息养奸,以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以法定转化犯的形式从一重罪处罚。寻衅滋事中致人重伤、死亡的,分别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3、对故意伤害案件法律适用。

在基层法院,主要有公诉和自诉案件之分。审理好此类案件,可化解诉讼双方的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社会中,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刑事案件,当事人互不服输,或即使认输,也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不清。在审理自诉案件时,因农村当事人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审判人员应注重做好诉讼指导,引导当事人举证,使当事人在诉讼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做好其思想工作,使调解工作得以成功,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或对被告人滥施刑罚,这样才能钝化双方矛盾,使社会稳定因素加强。在审理公诉故意伤害案件时,同样不要简单地判用自由刑,在了解案件来龙去脉的同时,对认罪服法、愿意赔偿的被告人法院应让他们尽量和被害人一方就民事赔偿进行协商,如调解成功,可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得到赔偿,亦可作为酌定情节对被告人从轻处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刑事案件范文篇5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根据刑诉法和刑法的规定,此类案件是指被害人或其法定人向法院起诉,法院才予受理的案件。此类案件包括侮辱、诽谤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虐待案及侵占案。法律将这类案件对行为人的追诉权赋予被害人行使,是否向法院起诉完全取决于被害人的意志,国家不主动干预。是考虑到这类案件的社会危害性较小。97刑法将侵占案列入告诉才处理案件,也是考虑到被害人对涉及自己的财产有实际处分权,对他人侵占的财产是否起诉追究有权自行决定。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这是对79刑诉法关于法院直接受理的“不需要进行侦查的轻微的刑事案件”规定的修改,既符合自诉案件的要求,又有利于防止公检法三机关在立案范围上的互相推诿,可以避免发生因对“不需要侦查”认识理解不一致而拒绝受理致使被害人控告无门。

构成这类自诉案件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被害人需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这一条件说明,一方面自诉案件是直接侵犯被害人人身权、财产权的犯罪行为,因此起诉的主体原则上是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对象,即被害人向法院直接起诉;另一方面,被害人在行使自诉权时,应当履行举证义务,提供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且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二是从案件性质上讲,属于轻微的刑事案件。所谓轻微应指犯罪的性质不严重,情节和后果也不严重,社会影响也不大。也就是说应从性质、情节、后果及社会影响等诸方面综合认定是否属于轻微的刑事案件,而不能仅从后果来看是否轻微。为了进一步明确此类自诉案件的范围,防止三机关之间在立案受理上出现分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等六家单位在共同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明确规定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是指:(1)故意伤害案(轻伤);(2)重婚案;(3)遗弃案;(4)妨害通信自由案;(5)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6)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7)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8)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以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其他轻微刑事案件。上述八种案件被确定为由法院直接受理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解决被害人向公安机关控告而公安机关认为案件不严重、不需要侦查而不予立案,从而保证被害人控告权的行使。但是这类案件在赋予被害人起诉权的同时,也加重了被害人的义务,即须举证证明被告人有罪并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当此类案件发案时被害人尚不明确谁是犯罪行为人或者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是被告人实施的犯罪时,被害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报案和控告,公安机关应作为公诉案件立案侦查。也就是说能否作为自诉案件是由被害人有无充足证据决定的。当被害人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时就可以向法院起诉而成为自诉案件,而没有足够的证据时,被害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报案控告。即使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后不主动地报案和控告,公安机关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并认为有必要时也应立案侦查,因为这类案件不同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在被害人不控告不起诉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时应当进行立案侦查。只有这样才符合法律规定,也才能切实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刑诉法为了解决实践中长期存在的被害人状告无门的难题,充分保障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同时督促公安机关和检察院积极追究犯罪,避免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放纵犯罪现象的出现,增设了新的自诉案件种类,作为公诉案件的补充。构成这类自诉案件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被害人应当提供证明被告人犯罪的充分证据;二是被告人的犯罪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即不属于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三是被告人所侵犯的是被害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四是公安或检察机关应当立案侦查及起诉,但事实上没有进行这项诉讼活动。

在这里有必要对“不予追究”稍作分析,根据刑诉法有关条款的规定,“不予追究”是指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对行为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并终止刑事诉讼程序的诉讼活动。对于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形式,在实践中认识并不一致,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指不立案和不起诉。笔者认为还应包括撤消案件。构成这种自诉案件,可以说是由公诉案件转化成的自诉案件。也就是说这类犯罪案件本应属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范围,并应由检察机关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但是在公安和检察机关不予追诉,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和实现的情况下的一种补救性的起诉方式。刑诉法赋予了被害人比较广泛的诉讼权利:既包括在公诉程序中请求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和起诉的权利,也包括在自诉程序中直接向法院起诉的权利。从刑诉法就被害人的追诉权的规定可以看出,在公诉程序中,从控告犯罪,要求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到请求提起公诉,直至向法院提起自诉,其追诉权具有可转化性,即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公安和检察机关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不予追究时才能提起自诉。因此,形成这种新类型的自诉案件,就本质而言,是由公诉案件转化而成的自诉案件。这种可转化性就是公诉权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转化,成为自诉权,从而更全面地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二、自诉人的范围

自诉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是刑事诉讼的主体。确定自诉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解决谁能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自诉的资格问题。只有具备法定资格的人才能成为自诉人。除被害人有权提起刑事自诉,其他人能否提起自诉,又处于什么样的诉讼地位,以什么身份提起?对此刑诉法规定:对于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向法院直接起诉;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人、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如何理解这一规定,是否这些人都是自诉人,有必要作具体分析。

(一)刑事被害人。

自诉人首先表现为刑事被害人,这是由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决定的。被害人由于与案件事实及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决定着他参加诉讼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行使法律赋予他的各项诉讼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作为自诉主体的被害人,应当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人,如果不是本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或者被害结果不是由犯罪行为直接造成,都不能作为被害人,也不能成为提起自诉的主体。事实上也只有刑事被害人在其人身、财产等权利遭受犯罪行为侵害时才会积极地行使控告和起诉权,成为具有实体意义与程序意义上的自诉人。

(二)被害人的近亲属。

根据刑诉法的规定,被害人的近亲属也有权起诉,其法律地位等同于被害人,也是刑事自诉人。但是近亲属只能在特殊情况下成为自诉人,其条件就是被害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被害人的自诉人资格转移的法律事实。被害人作为自诉人是法律赋予特定人的资格,这种资格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够转移给他人,但在法律承认的特定情况下,自诉人的资格就会转移,这种转移就承受方来说就是承受资格。因此在自诉案件中有时会出现被害人的自诉人资格的转移与承受问题,这就构成了刑事自诉人的特殊情况。当然这种转移是有条件的,其一,有自诉资格的主体在法律上已不复存在,也就是被害人的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其二,自诉人资格的转移发生在与自诉人有特定利害关系的主体之间,没有这种关系不发生资格转移。这个特定利害关系对自然人来说就是彼此间存在近亲属的法律关系。对此刑诉法规定,被害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时,其法定人、近亲属有权起诉。也就是说有被害人死亡的事实,才会有被害人的近亲属以自己的名义作为自诉人起诉。因为法律上不再承认已死亡的被害人还具有自诉人资格,他的主体资格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其近亲属承受。法律允许已死亡的被害人的近亲属以自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既维护被害人的权利,也维护近亲属依法应获得的权益。

(三)法定人。

刑诉法规定被害人的法定人也有权起诉。法定人虽有权提起自诉,但不是自诉人。他是为了保护被人的权益而代替被人进行诉讼活动,包括行使自诉权。某人有权起诉,但是具有诉讼权利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诉讼行为能力,只有具有完全诉讼行为能力的人才能够亲自参加诉讼。一个公民从一出生开始就具有权利能力,但只有在成年后才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精神病人是无行为能力的人。而无行为能力的人需要有法定人代替他进行诉讼活动。在刑事诉讼中一部分被害人可能是无行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他们不具有诉讼行为能力,但是依法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即有权作自诉人。但由于没有诉讼行为能力,不能或无法亲自参加诉讼,需要由法定人代为进行。由于法定人是基于法律确定的特定身份的人,一般与被害人有近亲属或监护关系,有权利也有义务保护无行为能力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刑诉法规定法定人在被害人丧失行为能力的情况下,有权向法院起诉。

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有人认为被害人是无行为能力的人,其法定人可以起诉,而能够起诉的人就是自诉人,是案件的当事人,因此就得出被害人的法定人也是自诉人的结论,这种观点混淆了当事人与法定人的概念。当事人是刑事诉讼的主体,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其诉讼活动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法定人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其诉讼目的是为了维护被的当事人的权利。因此必须明确自诉人与自诉人的法定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不能允许法定人因有权起诉就作为自诉人而取代原自诉人的地位。在实践中,有的法院将代被害人起诉和参加诉讼的法定人作为自诉人表述于法律文书中,造成自诉人与法定人地位的混乱是不对的。当然法定人是为维护自诉人的权利而起诉和参加诉讼的,因此他在诉讼中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就是法律赋予自诉人的各项诉讼权利。

三、自诉人处分权

自诉案件有着不同于公诉案件的特点,被害人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是否向法院起诉,是否要求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一般由被害人自己决定。诉讼程序启动后,自诉人是否放弃或变更控诉请求,涉及自诉人的诉讼处分权问题。对此刑诉法规定: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和解或撤回自诉。由于自诉人的诉讼处分权,直接影响着诉讼的进程和结局,因此有必要稍作分析。

(一)自诉案件的调解。

调解只适用于前两类自诉案件,第三类案件是由公诉案件转化来的特殊自诉案件。法律允许被害人提起自诉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公安和检察机关追诉权的监督和制约。由于被害人与公安和检察机关在对案件的处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因此对这类案件既不能调解,也不能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判。对于前两类自诉案件法院可以调解,调解应以合法自愿为原则。由于调解成立法院就此结案,不再对被告人作出是否有罪的判决,对自诉人来说就是放弃了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诉讼要求,属于自诉人的一种诉讼处分权。但自诉人在调解书送达前反悔的,法院应依法判决,而不能以自诉人同意调解为由加以拒绝。否则就构成了对自诉人控诉权的侵犯。

(二)自诉案件的和解与撤诉。

自诉人与被告人在法院宣告判决前可以自行和解,它是双方互相让步或者一方让步,所达成的一种谅解。由于这种谅解,使自诉人放弃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要求,被告人自愿承担保障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义务。和解也是自诉人放弃诉讼处分权的一种形式,但需由自诉人在法院宣告判决前提出,并经法院审查作出是否准许的裁定。由于和解引起自诉人撤诉、诉讼终结的法律后果,因此须在法院的监督下行使这种诉讼处分权。法院经审查,如发现自诉人是在被告人一方的威胁、欺骗等情况下被迫而与被告人和解的,则法院有权不予准许,而应继续审判,这样才能保障自诉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自诉人的撤诉是将已向法院提起的控诉取消,不再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种法律行为,是自诉人放弃诉讼请求的权利,它是自诉人处分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单方法律行为。有的自诉人处于自身利益的,虽未与被告人和解,也主动撤回自诉,对此撤诉也要经法院审查后以裁定的形式作出。那么自诉人撤诉后能否再就同一事实起诉呢?对此有不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撤诉就意味着对案件实体权利的处分,因此自诉人就丧失了诉讼权利主体地位,不能再请求行使审判权来保护实体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自诉人撤诉只是处分自己的诉权,放弃诉讼请求,并不产生变更或消灭实体权利主体的地位,因此仍享有起诉权。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撤诉说明自诉人放弃并处分了诉讼权利,也处分了实体权利,所以除特殊理由外,根据一事不再理原则不得重新起诉。但在自诉人是以被告人允诺履行某种义务为前提而撤诉的,若届时被告人没有履行义务,自诉人再向法院起诉时,法院不能以自诉人已撤诉为由拒绝受理。

有时自诉人虽然没有明确向法院提出撤诉的请求,但是在法院决定开庭审判时却拒绝出庭,这是否属于自诉人对诉讼的放弃与处分?对此刑诉法规定:自诉人经两次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按撤诉处理。也就是说,这种情况看作是自诉人撤诉,视为自诉人放弃了诉权。法院一般不再继续审理。但是在被告人要求继续审理时,法院应对案件继续审理。被告人所以要请求继续审理,很明显的是要求得到法院在对不正确的控诉所宣告的无罪判决中来恢复本身的名誉,而不是以撤消案件为满足。这种情况下自诉人不出庭或中途退庭时,法院应缺席审理和作出判决。

(三)多个侵害主体与被害主体的诉讼处分权。

在实践中,被害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可能同时遭到两个以上的共同侵害人的不法侵害,被害人可否只对其中一部分人起诉,而对另一部分人不予起诉?在公诉案件中,法律要求司法机关追究共同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法院全面衡量共同犯罪人在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判定各被告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因此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时应查明有无遗漏需共同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以保证对他们一并提起公诉。而在被害人起诉的自诉案件中可否允许只对其中一部分人起诉呢?对此刑诉法没有明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自诉人明知有其他共同侵害人,但只对部分侵害人提起自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视为自诉人对其他侵害人放弃告诉权利。判决宣告后自诉人又对其他共同侵害人就同一事实提起自诉的,人民法院不再受理。从最高法院的规定可看出,自诉人的追诉权具有可分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表现为侵害行为可能是几个侵害人共同实施,而被害人只对其中部分侵害人起诉,对此受诉法院为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应对被害人负有告知的义务。在法院明确告知的情况下,被害人仍坚持原诉,法院应该允许。一审宣判后,被害人就同一事实对前诉未涉及的侵害人又提起自诉的,法院应不予受理。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刑事案件范文篇6

一、强化属地管理报告和责任查究制度。在凶杀案件发生后十天内,发生案件的镇(街)党(工)委、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公安(边防)派出所,要联名向区“创安”工作领导小组写出书面报告(办公室设在区委政法委、综治办);经区综治办、公安分局、区司法局研究定性为可防性凶杀案件的,要写出书面检查,并由区五部委和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认定责任,提出奖罚意见。

二、强化村(社区)责任目标。对发生可防性凶杀案件的村(社区),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责任查究。尤其是工作不细排查不到位,或防范不力而造成后果,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排查和防范,造成严重后果和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主管的党(工)委要分别给予村(社区)书记及有关人员取消评先资格、责令引咎辞职等项处分。

三、强化休闲娱乐场所安全防范和发案后的整改工作。公安派出所要对餐饮、洗浴、休闲娱乐场所和网吧不漏一点、不漏一人的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受教育率要达到100%;社区民警、社区治保委员负责对餐饮、洗浴、休闲娱乐场所和网吧等逐个登记造册,并与经营的业主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凡发生凶杀案件的餐饮、洗浴、休闲娱乐场所和网吧,由公安部门牵头进行联合检查,对存在不履行法定安全防范义务的,依法予以警告、罚款、停业整顿或取缔,涉及工商、文化、消防、安全监督、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税收等有关管理部门要予以积极配合。

四、强化企事业单位治安管理和发案后的整改工作。对由于防范措施不力、职工和雇佣的劳务工教育管理不到位、权属范围内的房产出租疏于管理而发生凶杀案件的,公安部门依照《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和有关法律予以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的处罚。

五、强化对有效预防、及时制止凶杀案件发生和见义勇为等行为的表奖和宣传。凡涌现上述行为,镇街要会同派出所组织慰问和媒体采访,广泛宣传本人或单位的事迹和当地党政领导积极褒奖的态度,并上报区综治办、公安分局,事迹突出的由区再次组织慰问和媒体采访;派出所要及时申报见义勇为奖励,并协调各方解决其医疗、生活、就业等方面具体困难。

刑事案件范文篇7

一、主要问题

(一)命案现场勘查工作比较粗糙,缺乏现场重建意识,对犯罪过程分析不到位,无法为后续的侦查办案、移送起诉提供有效的证据支撑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刑事技术人员往往比较注重可以认定个体特征的痕迹物证的发现和提取,忽略了一些可以重建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的变化。在许多案件中,技术人员缺乏现场重建意识,对形成痕迹的动作、过程没有做出具体的、有充分依据的分析,对于痕迹物证与犯罪动作行为的关系,缺少具有客观依据的判断,因此无法满足侦查、办案工作的需要。例如发生在南方某省的熊某某杀人案件,技术人员在针对室内现场的勘查工作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针对犯罪现场作了客观记录,没有对现场遗留血迹的形成机理、被害人尸体位于一楼地面的原因等做进一步的验证;法医在尸体检验时,也仅从自身专业角度,对死因做出一个综合结论,没有结合侦查员调查访问了解的情况,对高坠落地姿态、损伤等做出具体的分析、判断。导致对于“犯罪嫌疑人在楼内将已受伤后趴在二楼半楼梯平台上的被害人抬起抛至底层”这一有争议的犯罪事实,因缺少相关证据佐证,最终只能凭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来认定。

(二)讯问工作准备不充分,讯问人员对案发现场信息掌握不够,不能对犯罪嫌疑人有针对性地实施讯问实践证明,现场信息无论在破案阶段,还是在侦查讯问阶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讯问过程中,现场信息不仅能够成为突破犯罪嫌疑人精神防线的重要武器,而且讯问人员可以利用现场信息缜密推断出犯罪情节及犯罪过程,并设计使用严谨的讯问语言,将犯罪现场信息演变成证据来使用。因此讯问人员必须充分掌握犯罪现场信息,了解案情的进展。同时,在命案办案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口供与作案经过、现场情况之间的印证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求讯问笔录所反映的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与犯罪的客观情况之间,不可以有相互矛盾之处,必须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以确保审讯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但从实践来看,讯问工作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是,有些讯问人员在未充分了解案情、把握现场信息的情况下,不能抓住重点内容,对犯罪嫌疑人有针对性地实施讯问,导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与现场信息不一致。例如发生在浙江的俞某某抢劫案,在办案初期,讯问人员在未吃透案情、充分了解犯罪现场信息的情况下,就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讯问。当犯罪嫌疑人交代抢劫杀人的基本犯罪事实时,讯问人员马上制作笔录进行固定。但对具体犯罪过程仅听犯罪嫌疑人自行供述,讯问人员对于作案工具、赃物去向、现场进出口、现场物品摆放位置、作案过程、手段等本应仔细盘问的重点问题未加强调和深究,也未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与尸检、现场勘查、现场访问所取得的证据、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不能及时发现并合理排除犯罪现场信息与犯罪嫌疑人口供之间的矛盾,迫使犯罪嫌疑人彻底交代全部作案过程。当事后发现犯罪嫌疑人交代的细节与客观情况完全吻合时,反而令人对后期讯问笔录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有口供不稳定的嫌疑,也给犯罪嫌疑人翻供提供了一定条件。

(三)审讯过程中固定证据形式单一,录音录像不规范,严重影响有罪供述的证明力由于命案犯罪嫌疑人翻供的现象比较普遍,侦办过程中侦查人员应对此有所预见,并及早采取相应对策,加以预防。但有些案件的审讯过程只用笔录固定,未对犯罪嫌疑人供述进行录音录像,甚至对犯罪嫌疑人指认犯罪现场、供述作案过程的经过也不加以固定。所以当犯罪嫌疑人翻供时,因为没有其有罪供述的视听资料,无法复原案犯供述时的真实情况,因此不能对犯罪嫌疑人翻供行为有效地予以驳斥。导致因犯罪嫌疑人翻供而极大地弱化了其原有罪供述的证明效力,使得侦查工作陷入被动或僵局。

(四)侦查人员未形成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对案件陛质认识不足,对证人取证不及时全面命案侦办过程中涉及的侦查措施、手段相比一般案件要多、要广,命案侦查办案应当是整体协同作战,对于各方面、各专业的线索、证据要互相印证,从而排除矛盾,客观地反映案件事实。但从案件剖析的情况看,各自为战的现象屡有发生。仍以发生在南方某省的熊某某杀人案件为例,在该案侦查的初始阶段,没有确定破案责任人,取证工作比较紊乱;在侦查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而各自为战。最初侦查机关认定该案件为故意伤害案,因为犯罪嫌疑人持刀砍人的犯罪事实有大量证据证实,足以认定。但在办案初期,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分工,侦查人员也未充分预见到该案发生地段和现场目击者的特殊性,没有及时固定梳理证人证言,排除其中的矛盾点,巩固证据体系,从而错过取证的最佳时机。当后来需要进一步取证时,证人或已不知去向,或因时间关系记忆出现偏差,使得证据的可信程度降低,直接影响到后期的移送起诉。

(五)侦办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未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案件本身尚存的疑点及相关证据间存有的矛盾,未能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印证的证据体系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全部事实真相,是办案的首要任务。案件事实情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结案的基本要求。认定案件事实的每一项证据都要经过审查核对,弄清来源和犯罪事实的关系。证据与证据之间要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印证的证据体系,以确保全部案件事实都有足够的证据。以发生在某省的邵某某故意杀人案件为例,有两处疑点办案人员未加核对印证:犯罪嫌疑人交代的作案时间与法医鉴定的受害人死亡时间相差2个小时;现场死者徐某某鞋子旁边遗留有一根项链,犯罪嫌疑人邵某某没有交代。这两处疑点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使得整个案件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严重影响了案情的侦破。再如,何某某故意伤害案中,犯罪嫌疑人何某某真实年龄不清,其打工单位登记的出生Et期、交代的出生日期与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提供的出生日期不一致。案件移送起诉后,在检察机关提议下,办案人员才与检察官一起赶赴犯罪嫌疑人户籍所在地调查,然而无法找到有力的证明,导致案件最终无法起诉。

二、原因

(一)执法观念落后于执法环境的要求当今社会执法环境越来越严峻,执法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越来越讲究实体与程序并重。但目前一些技术、侦查、办案人员思想中“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证据”的倾向依然存在,对严格执法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执法理念的落后,导致在案件侦破过程中调查取证程序不当、讯问犯罪嫌疑人方式简单,从而影响取得证据的效力。

(二)部分民警的工作责任心有待进一步加强良好的敬业精神,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是提高办案质量的根本保证。部分民警在侦查办案过程中,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随意性。执法不严、违法办案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是经办民警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的表现,是对刑事执法的严肃性缺乏充分认识的问题。

(三)民警业务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刑事侦查业务涉及众多领域,专业性很强,但是许多民警不积极主动学习,不认真钻研业务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不深入剖析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因此无法快速提高侦查技能与水平。同时刑侦部门人员流动快,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业务素质与办案要求之间的不协调,导致在案件侦办过程中出现考虑问题不周全、运用技术能力不强、调查取证效率不高、针对犯罪嫌疑人翻供无法应对等情况,直接影响到侦办案件的整体质量。当然,这些案件出现不诉、无罪判决结果也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案件本身调查取证条件较差;有的是因为不同的执法部门对案件证据效力存在着不同的认知标准,对相关证据的效力产生争议,影响了案件的诉讼进程。

三、对策

针对办案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刑事侦查部门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总结教训,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要想提高命案办案质量,必须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法律意识,将证据意识、诉讼意识、程序意识贯穿整个办案过程当中,依法全面收集和使用证据刑侦部门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执法工作,要教育广大民警将证据意识、诉讼意识、程序意识贯穿于办理刑事案件的整个过程当中,牢固树立以诉讼为目的的执法观念,增强干警的法律意识,严格依法办案。要以犯罪嫌疑人能否受到依法惩处为标准,来衡量侦查工作的成效,从而促使广大民警从受案、立案、现场勘查开始,就注意依法全面搜集证据。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侦查人员,不仅要从侦查员的角度开展工作,还要从检察官和法官的立场来收集和使用证据。

(二)完善命案侦查办案工作机制,强化命案证据材料的合理性、有效性为适应现代诉讼体制的需要,刑事侦查部门必须完善命案侦查办案工作机制。刑事技术人员要积极开展现场重建工作,依据所发现的现场痕迹物证,还原其形成过程和动作顺序,并以相关的证据或专家分析意见来加以印证或支撑,为刑事诉讼活动服务;同时积极推广命案讯问过程录音录像制度,有效提高讯问工作的质量和效力,为刑事诉讼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

(三)建立健全命案质量评判体系,完善审核把关制度按照合理性要求、刑事诉讼证据的要求和侦查办案的要求,在刑事案件质量评判的基础上,针对命案的特点,探索建立一套合理的命案质量评估体系。重点是对命案现场勘查质量、调查取证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进行合理的奖罚;落实和完善命案主办人责任制,提高主办人的业务工作权威性,以加强其工作责任心;对于投毒等易产生疑难问题的命案,应建立诉前把关制度。

(四)加强专业训练,重点提高侦查指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指挥能力,提升办案水平案件侦查的组织指挥人员的业务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对案件整体情况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办案民警工作质量的要求严格与否,是影响办案质量的关键。一个好的指挥员可以带出一批高质量的办案民警,一个差的指挥员也必然带出一批缺乏责任心的民警。因此,要提高刑侦人员的整体水平,首先要不断提高侦查指挥员的领导指挥水平、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运用能力,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对办案民警要从严要求,从现场勘查、调查取证、侦查讯问到运用证据定案、制作法律文书等方面,逐一把关,要求人人养成严谨认真的办案习惯,保证每办一宗案件都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分层次、分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刑侦技术部门要加强命案现场勘查骨干人员的培养,形成勘查案件所必需的全面、扎实、细致的作风,加强技能上的学习、研究和总结,提高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

刑事案件范文篇8

提请复核意见书是公安机关要求复议的意见未被同级人民检察院接受,有必要再议时,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时制作的文书。其法律依据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0条、第144条规定。

二、格式、内容及写作方法

提请复核意见书的结构由以下三部分内容组成:

(一)首部

1.标题

在文书顶端正中,由“机关名称+文种”组成。

2.编号

在标题右下方写明:“×公予复字[年度]第×号。”

(二)正文

这是提请复核意见书的写作重点。要写明要求同级人民检察院进行复议的有关情况、提请复核的理由、意见以及提请复核的法律根据和要求。

1.引言

亦称案由。即说明提请复核的原因。首先写明复议书的签发时间、文号和要求复议的具体内容;其次,写明同级人民检察院复议决定书的签发时间、发文机关和复议决定具体内容。再次,指明公安机关认为人民检察院复议决定的错误所在。

2.提请复核的理由和意见

针对人民检察院复议决定书中的决定事项和理由,逐条予以反驳,指出复议决定不能成立,明确提出对案件的处理意见。最后写明提请复核的法律根据和要求,即根据复核的具体内容,分别引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0条和第144条,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对此案进行复核。

(三)尾部

包括送达机关名称、公安局印章、制作文书的日期和附本案卷宗的册数及页数。

三、注意事项

提请复核的起因必须写清楚,目的明确。

正文部分要针对复议决定书的论点和论据。要具体、扼要地写明犯罪事实,并要证据确凿、引用法律条文准确。

为使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进一步了解案件,尽快作出正确决定,提请复核意见书中指出同级人民检察院的决定错误时,要理由充分,不能含含糊糊。

提请复核和要求复议的语言要求一致,平和、委婉、据理力争。

第五,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需要提出复核的,应在收到同级人民检察院的不批准逮捕决定书或不起诉决定书的七日内,写出提请复核意见书,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核。

提请复核意见书一式两份。一份连同案卷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另一份留公安机关存档备查。

【范文】

××县公安局

提请复核意见书

×公复字[20××]21号

我局于20××年3月27日×公预字[20××]第17号要求××县人民检察院复议的不起诉钟××诈骗一案。该院以×刑检复字[20××]第8号决定维持原不起诉决定。我局认为该院决定有误:理由是:犯罪嫌疑人钟××于20××年1月与××县农工商联合公司经理高××做大米生意,高××脱欠犯罪嫌疑人钟××货款7000多元。20××年2月15日钟××自称能购买化肥,过去货款不再追要,骗取高××人民币11000元。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犯罪嫌疑人亦供认不讳。××县人民检察院认为钟××的行为属于索要欠款方法问题,不构成诈骗罪。我局认为该院所提理由不妥。索要欠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必须以合法手段进行。犯罪嫌疑人钟××,为了索要欠款选择欺诈手段,骗取钱后携款到××乡××村老家躲避。已表现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目的,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因此,我局认为钟××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之规定,构成了诈骗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据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之规定,特提请你院对此案复核。

此致

刑事案件范文篇9

一、关于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下列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1)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购买房屋、汽车等物品的;

(2)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出售房屋、汽车等物品的;

(3)以其他交易形式非法收受请托人财物的。

受贿数额按照交易时当地市场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的差额计算。

前款所列市场价格包括商品经营者事先设定的不针对特定人的最低优惠价格。根据商品经营者事先设定的各种优惠交易条件,以优惠价格购买商品的,不属于受贿。

二、关于收受干股问题

干股是指未出资而获得的股份。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提供的干股的,以受贿论处。进行了股权转让登记,或者相关证据证明股份发生了实际转让的,受贿数额按转让行为时股份价值计算,所分红利按受贿孳息处理。股份未实际转让,以股份分红名义获取利益的,实际获利数额应当认定为受贿数额。

三、关于以开办公司等合作投资名义收受贿赂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由请托人出资,“合作”开办公司或者进行其他“合作”投资的,以受贿论处。受贿数额为请托人给国家工作人员的出资额。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合作开办公司或者其他合作投资的名义获取“利润”,没有实际出资和参与管理、经营的,以受贿论处。

四、关于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收受贿赂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或者虽然实际出资,但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的,以受贿论处。受贿数额,前一情形,以“收益”额计算;后一情形,以“收益”额与出资应得收益额的差额计算。

五、关于以形式收受贿赂的认定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通过方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构成受贿。

实践中应注意区分贿赂与活动、娱乐活动的界限。具体认定时,主要应当结合以下因素进行判断:(1)的背景、场合、时间、次数;(2)赌资来源;(3)其他参与者有无事先通谋;(4)输赢钱物的具体情况和金额大小。

六、关于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要求或者接受请托人以给特定关系人安排工作为名,使特定关系人不实际工作却获取所谓薪酬的,以受贿论处。

七、关于由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授意请托人以本意见所列形式,将有关财物给予特定关系人的,以受贿论处。

特定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共同实施前款行为的,对特定关系人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特定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由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双方共同占有的,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

八、关于收受贿赂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房屋、汽车等物品,未变更权属登记或者借用他人名义办理权属变更登记的,不影响受贿的认定。

认定以房屋、汽车等物品为对象的受贿,应注意与借用的区分。具体认定时,除双方交代或者书面协议之外,主要应当结合以下因素进行判断:(1)有无借用的合理事由;(2)是否实际使用;(3)借用时间的长短;(4)有无归还的条件;(5)有无归还的意思表示及行为。

九、关于收受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贿。

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后,因自身或者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者上交的,不影响认定受贿罪。

十、关于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物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之前或者之后,约定在其离职后收受请托人财物,并在离职后收受的,以受贿论处。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离职前后连续收受请托人财物的,离职前后收受部分均应计入受贿数额。

十一、关于“特定关系人”的范围

本意见所称“特定关系人”,是指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

刑事案件范文篇10

一、关于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下列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1)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购买房屋、汽车等物品的;

(2)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出售房屋、汽车等物品的;

(3)以其他交易形式非法收受请托人财物的。

受贿数额按照交易时当地市场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的差额计算。

前款所列市场价格包括商品经营者事先设定的不针对特定人的最低优惠价格。根据商品经营者事先设定的各种优惠交易条件,以优惠价格购买商品的,不属于受贿。

二、关于收受干股问题

干股是指未出资而获得的股份。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提供的干股的,以受贿论处。进行了股权转让登记,或者相关证据证明股份发生了实际转让的,受贿数额按转让行为时股份价值计算,所分红利按受贿孳息处理。股份未实际转让,以股份分红名义获取利益的,实际获利数额应当认定为受贿数额。

三、关于以开办公司等合作投资名义收受贿赂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由请托人出资,“合作”开办公司或者进行其他“合作”投资的,以受贿论处。受贿数额为请托人给国家工作人员的出资额。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合作开办公司或者其他合作投资的名义获取“利润”,没有实际出资和参与管理、经营的,以受贿论处。

四、关于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收受贿赂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或者虽然实际出资,但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的,以受贿论处。受贿数额,前一情形,以“收益”额计算;后一情形,以“收益”额与出资应得收益额的差额计算。

五、关于以形式收受贿赂的认定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通过方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构成受贿。

实践中应注意区分贿赂与活动、娱乐活动的界限。具体认定时,主要应当结合以下因素进行判断:(1)的背景、场合、时间、次数;(2)赌资来源;(3)其他参与者有无事先通谋;(4)输赢钱物的具体情况和金额大小。

六、关于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要求或者接受请托人以给特定关系人安排工作为名,使特定关系人不实际工作却获取所谓薪酬的,以受贿论处。

七、关于由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授意请托人以本意见所列形式,将有关财物给予特定关系人的,以受贿论处。

特定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共同实施前款行为的,对特定关系人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特定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由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双方共同占有的,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

八、关于收受贿赂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房屋、汽车等物品,未变更权属登记或者借用他人名义办理权属变更登记的,不影响受贿的认定。

认定以房屋、汽车等物品为对象的受贿,应注意与借用的区分。具体认定时,除双方交代或者书面协议之外,主要应当结合以下因素进行判断:(1)有无借用的合理事由;(2)是否实际使用;(3)借用时间的长短;(4)有无归还的条件;(5)有无归还的意思表示及行为。

九、关于收受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贿。

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后,因自身或者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者上交的,不影响认定受贿罪。

十、关于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物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之前或者之后,约定在其离职后收受请托人财物,并在离职后收受的,以受贿论处。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离职前后连续收受请托人财物的,离职前后收受部分均应计入受贿数额。

十一、关于“特定关系人”的范围

本意见所称“特定关系人”,是指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