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7:25:17

象征性范文篇1

对消费主义(consumerism)的含义,有种种不同解释。简单地说,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或将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这种消费主义占主导的社会可称之为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有其鲜明的特征。

1•它特别重视物质消费,往往通过过度的物质占有或消费途径来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消费主义占有或消费物质商品,有的固然是为了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但主要的是为了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炫耀需要和攀比需要),有时纯粹是为了满足其占有欲。

正常情况下,个体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消费需要是有限的、客观的,相对而言,精神需要是主观的、无限的,因此,如果人们把其精神需要用物质的手段来满足就会发生对物质占有或消费永不满足感。例如,为了物质需要而购买服装,那么每个人在每一季节拥有2至3套服装也许就满足了,但如果为了精神需要———例如为了追赶流行时尚而购买服装,那么有了20套或30套服装可能还是觉得不满足。也许,《华盛顿邮报》说出了其中的奥妙:“如果你谈论鞋的特性,你只需一二双。如果你谈论流行样式,你就是在谈论无数双鞋子。”①2•它具有象征性,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消费主义除了把物质商品看成是“物质”以外,更多的是把商品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代表身份或地位的象征,即消费主义把物质消费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消费社会不是建立在人对物品物质效用的需求之上,而是建立在这种象征性的“符号”系统之上。洗碗机、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在其产生初期,除了作为一种器具具有物质效用以外,还有另外一层代表地位或身份的象征意义。随着时展,上述家用电器逐渐普及,奢侈品成了必需品,其物质效用虽然仍然存在,但其象征效用已经消失,于是消费主义就需要另外一种或几种物质产品来取代,例如电脑、汽车乃至别墅、游艇、私人飞机等等。消费主义是根据物的演变和不断替代节奏而生活着,这使得消费主义的循环永无止境。

3•它具有很强的诱导性,促使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模式看齐。这是由前面两个特点自然引出的。因为,一方面,由于消费主义是通过物质的占有或消费来达到心理的满足,即通过有形的物质消费来达到其目的,作为一种“外显”的行为,其他人很容易模仿;另一方面,由于消费主义象征着一种身份和地位,所以也容易引起人们“希望社会地位上升”的欲望。凡勃仑对此曾作过精彩描述:人人都想争得荣誉,人人都不放过能在消费方面表现自己的机会,结果是每个阶层的成员,总是把他们上一阶层流行的生活方式作为他们礼仪上的典型,并全力争取达到这个理想的标准。

正是消费主义的诱导性特征,使得在各种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消费主义在世界许多国家广为传播。消费主义大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诞生,此后就不断扩散。这种扩散的规律,表现在消费阶层上是从高收入阶层向中低收入阶层扩散,表现在地域上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美国、欧洲、日本是世界消费主义的中心地区。米勒在1985年出版的剧本《代价》第一幕中有这样一段话:许多年以前,一个人如果难受,不知如何是好,他也许上教堂,也许闹革命,诸如此类。今天,你如果难受,不知所措,怎么解脱呢?去消费!而调查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1987年,93%被调查的美国少女认为购物是他们最重要的消遣(Lau-renceShames,1989)。到20世纪末,上述国家的家庭不但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而且开始用第三辆汽车、摩托艇、家庭娱乐中心等等。随着时间推移,消费主义继续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布达佩斯一位年轻男子,在同一位西方记者谈话时,抓住了他的国家消费者的心态:“西方人认为我们匈牙利人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其实,我们不仅知道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而且我们也想那样生活。”②同样,在印度,伴随着市场的自由化和信誉卡购买的引进,再加上印度家庭的数千万台电视传播着世界各地的所谓“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已经导致了从汽车和电视机到冷冻食品的每一样东西的销售量爆炸性增长。在印度街道,数百万摩托车和轿车涌入原先主要由自行车、公共汽车或牛车占据的道路。一向以勤俭著称的中国人也卷入了消费主义大潮:豪华商店内,上百元一块的香皂、上千元一瓶的洋酒、数万元一套的时装、几十万元一块的金表,销量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增长;还有上百万元的轿车、别墅,甚至还产生了黄金宴、牛奶浴等畸形消费。美国著名环保主义理论家比尔•麦克基本概括指出:“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③

二、消费主义的危害

1•消费主义危害自然,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早在30年前就已指出:“对消费品喜新厌旧成风,无限制地使用能量,那么,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无穷灾难。”④地球上可供人类消耗的资源是有限的,不但非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率也是有限的,自然环境对污染的承受力也不是无限的。消费主义使得人均消耗资源量的急剧增加,再加上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这就使得人类的资源总消费量按几何级数增长,加速资源耗竭,加速环境污染。以森林为例,据《世界资源报告》(1998~1999)中的资料,在1980~1995年间的森林净损失为1.8亿公顷,即平均每年损失1200万公顷。另外,由于生存条件的恶化与滥捕滥猎使地球上生物种类急剧减少。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000多种高等动物濒于灭绝,约2.5万种有花植物的生存处于危险之中。近100年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超过其自然灭绝率的100倍,今天这一速度还在加快。从表面上看,森林与物种的减少是由于生产的扩展,其实,其背后是消费因素在起作用。因为,在市场经济下,消费行为会引导生产行为。反之,正是消费者的需要刺激了对珍稀动植物的猎杀或采集,导致越来越多的动植物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据华盛顿特区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报告,在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外国野生动物的销售额每年都超过50亿美元(WorldWildlifeFund,1989)。因此,消费主义的结果,使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尖锐对立的矛盾状态。

2•消费主义危害社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公平一词,从静态看是指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从动态看是指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即代际公平。一方面消费主义导致代际消费不公。迅速耗竭的资源和加剧的环境污染实际上是当代人提前消耗了本应该属于后代人消耗的资源,这就是代际不公。以上面提到的物种消失为例,众所周知,物种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某一物种的灭绝意味着一种生物资源的永远消失,这会导致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变化,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给人类后代生活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另一方面,消费主义也导致代内消费不公。代内消费不公包括穷人与富人之间消费不公、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消费不公。在地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富裕者消费过多资源,就意味着贫穷者消费较少资源。根据《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全世界现有人口中最富有的1/5人口消费全部肉类和鱼类的45%,消费全部能源的58%,拥有电话线路总数的74%,消费全部纸张的84%,拥有全世界车辆的87%;而世界最穷的4/5人口相应消费量仅仅为5%,4%,1.5%,1.1%和1%。世界上还有上亿多人生活在马路边、垃圾场和大桥下面,无家可归。这是极大的不公平,对许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也构成了威胁。

3•消费主义危害人本身:既不利于人身体健康,也导致人精神境界的降低。一方面,消费主义过度地消耗物质财富不利于人的健康生存。人作为一个生命机体,其基本生存需要是一个相对不变的常数,但由于人均消费的物质财富的数量急剧增加,必然导致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机能的冲突,从而引起各种生理疾病。现代社会的许多疾病(特别是所谓的“富裕病”)都与现代人的所谓“生活水平提高”有关。消费者为他的肉类丰富的饮食所支付的代价是心脏病、脑血栓,以及胸癌和肠癌的高死亡率;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崇尚物质消费,使人陷入了在异化消费中认识不到自己真正需求的境地。消费主义忽视乃至取消人们更多的非物质性(安全的、情感的、尊严的、审美的和自我实现的,等等),使人类本质上的多维性被简化为对物质的占有和消费这一单维性。物是人创造的,但在消费社会里,物包围人、困扰人,使人成了消费物品的机器,人被“物化”。消费主义从物中找到自己的灵魂,恰恰是人真正灵魂的失落。“正如狼孩因为跟狼生活在一起而变成了狼一样,我们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官能性的人了。”⑤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畸形发展———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相对低下的精神状态,突出表现在人们的幸福感降低、进取心减弱、精神颓废甚至道德堕落。可见,人的需求如果长期停留在物质享受层次上,不但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最终也将摧毁人类自己。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危害可能更为巨大,这是由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决定的。从自然资源的总体水平看,与世界各国相比较,我国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各国自然资源综合排序结果,我国在144个国家中属第8位,而综合资源负担系数,即我国自然资源所负担人口数量与世界平均值比较,我国的资源负担系数为3,即我国资源负担的人口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数量在144个国家中的排序为:土地资源在110位以后、耕地资源在126位以后、草地资源在76位以后、森林资源在107位以后、淡水资源在55位以后、95种矿产潜在资源价值在80位以后。从生态环境状况看,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的环境承载力在有的地区、有的方面已达到了极限甚至超过了极限。突出表现在: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沙化面积扩展、内河污染与断流日趋严重、酸雨污染越来越严重、海洋环境尤其是沿岸海域富营养化加重,等等。近几年来,我国频繁发生洪害、沙暴、酸雨、赤潮等,既有“天灾”的因素,也有“人祸”的成分———其中一份就是消费主义。

三、控制和消除消费主义的对策

1•要从理论上指出消费主义的危害,澄清错误观点。目前,在理论上,套在消费主义头上有各种光环,其中之一是把消费说成是一种爱国责任。长期以来,人们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又把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指标:GNP值高的国家就是世界经济强国,人均GNP值多的地区就是经济繁荣的地区。这种理论的逻辑结果便是一个国家以追求尽可能高的GNP增长为目标。而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产生和开始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更是为消费主义找到了理论依据。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经济衰退或危机是由于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引起,要消除经济危机关键就在于刺激需求———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这样,消费就被堂而皇之地宣扬成一种爱国责任。所以当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衰退冲击美国时,几乎从总统以下的每一个美国人都恳求忠诚的美国人消费。同样,20世纪末(主要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许多人就求助于消费,竭力主张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来达到经济增长之目的。殊不知,如果单纯地以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而不顾消费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这种增长是不能持续的。

2•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第一,政府要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反对消费主义,对严重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产品的消费,用经济手段促使消费成本内在化。市场经济下,作为一个消费者使用物品时,除了购买时的成本支出以外,还往往由社会承担了某些成本。例如,消费者使用洗衣粉,洗衣粉的价格(内部成本)是由消费者购买时支出的,而洗衣粉使用后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即外部成本,却由整个社会来承担。政府经济手段的目标和作用在于纠正导致市场失灵的外部性问题,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其遵循的原则是“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polluteranduserpaysprinci-ple)”,其常用的方法是污染者付费和使用者付费。

例如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已经实施的对消耗矿物燃料征税就是其典型。第二,政府应该通过教育的手段反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公众固然是反对消费主义的基础,但是处在分散和自发状态下的社会公众,只有通过政府的教育,改变消费主义价值观,才能形成一股反对消费主义的强大合力。只有当在多数人看到一辆大汽车首先想到它所导致的空气污染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会地位的时候,当大多数人看到过度的包装、一次性产品而认为这些是对他们的子孙犯罪而愤怒的时候,消费主义就处于衰退之中了。

3•媒体要积极发挥作用。现代社会,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各种媒体的影响。以往,各种媒体在消费主义扩散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特别是广告。广告的本质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出各种商品(或服务)的同时所发明的通过各种媒体而使消费者接受它们的一种方法。为了迎合消费主义的口味,现代广告除了告知物品的自然效用以外,更多的是强调物品的象征意义(例如中国广告中经常使用的“成功人士的象征”、“皇家气派”等词语),并与生产经营者的名称、商品商标等相呼应,使商品不再是简单的物品,而是成为一连串的象征符号。生产经营者正是通过广告宣传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消费时尚”,诱导消费者接受他们自己当前实际上可能并不真正需要的消费品,这就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背离了自己的真正需要,在广告的诱导下按生产经营者设计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进行自己的消费活动。在消费社会,广告是如此密集,以致于人们实际上没能记住几个广告。但是,大量广告的结果,即使它们不能卖出一种特定的商品,但它们通过反复说教,兜售出了消费主义思想本身。因此,要控制和消除消费主义,离不开各种媒体的作用。媒体决不能屈从于商业利益,相反,帮助消费者树立新的消费观念并付诸于行动,是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为拯救地球你能做的五十件易事》已经在美国卖出了350万册,《绿色消费者》在英国也是畅销书。这些书籍向消费者提供了他们从前缺少的关于保护地球的各种实践方法和信息,引导公众应该消费什么,不应该消费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得这些国家有许多消费者开始进行简朴的生活。最近,中国也出版了一本《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这本书很有意义,但遗憾的是,在拥有13亿消费者的中国只印刷和销售了上万册。

4•消费者要成为控制和消除消费主义的坚强后盾。消费者是控制消费主义的最后一道关卡,“人类和自然王国互相联结的命运维系在我们———消费者身上。”⑥因为任何消费行为,最后都是通过消费者进行的。而且,由于消费会引导生产,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充分认识到消费主义的危害,都能从减少消费主义角度进行购买和消费,那么,消费主义就将彻底丧失其存在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尽量减少使用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物品,如矿物燃料、纸张等等;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以炫耀和攀比为目的的物质消费;我们要尽可能培养深层次的、非物质的满足,例如,增加知识学习和对创造的追求、增进和改善家庭关系和朋友同事等各种社会关系、增加音乐、艺术、体育等闲暇时间。当然如果我们抛弃对地球、对他人的责任,继续进行乃至进一步扩展消费主义,这种方式最终将毁灭地球。

注释:

①SpencerS.Hsu,“TheSneakerStepsOut”,WashingtonPost,July22,1990.

②TimothyHarper,“InBudapest,theLinesareatMcDonald’s”,ShoppingCentersToday,May1989.

③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④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⑤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⑥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刘晓君.论改变消费方式———从不可持续消费转向可持续消费〔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

象征性范文篇2

关键词:信阳;民间舞蹈;象征性

信阳位于美丽富饶的淮河岸边,坐落于三省交界处,向来享有“三省通衢”之美称,在历史上始终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枢纽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接受了千年的洗涤,孕育了极具风格特色的民间文化,这座美丽小城的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同样对于淮河文化具有象征性。由于其优越地理位置,当时的民间舞蹈艺术受到了多个地区、多个时期的特色文化的影响,如:楚辞吴歌的特点、中州戏曲中的特点、甚至是京剧昆曲中的特点,舞蹈中的大部分表演形式以及道具都具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信阳的民间舞蹈艺术是当地文化交融的象征。人们在劳动工作的过程中发明创造了这种独特的艺术,它凝聚着生活在此的历代劳动人民中心血,对于豫南文化艺术有着集中的表现意义。本文将着重对于极具代表性的信阳民间舞蹈中的象征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领略风格独特的信阳民间文化艺术。

一、信阳的民间舞蹈是当地人文气息以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象征

由于信阳独特的地理位置,民间艺术受全国各地的艺术文化影响深远,在当地拥有多种类型的民间艺术风格。因此,信阳的民间舞蹈中,一大特色就是内容丰富多彩,表达形式上也更为独特多样,具有着许许多多艺术文化的融合创新之美。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几个优秀民间舞蹈作品中,例如《扑蝴蝶》、《火马》、《鹬蚌相争》等作品中,其中用到的花扇,就是模仿蝴蝶美丽的身姿,象征着信阳地区美好的地理环境孕育着美好的生灵;而其中用到的“火马”道具,正是借助独特的表演形式,将信阳人民的热情表现的淋漓精致,象征着人们对于生活的饱满热情。通过这些风格独特的表演道具以及形式,将信阳地区的多种文化交融给表现了出来。其中,在上世纪的80年代的普查活动中,记录信阳的民间舞蹈的舞种超过80种,演出的形式更是突破了120种,以及400余种传统节目,表演道具也不计其数。这些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艺术,正是信阳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的而产生的文化艺术多样性,同时凝结着当地的人文气息,是当地独特而又多样的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信阳民间舞蹈艺术中百姓生活、时代气息的象征性

据采访以及相关史料记载,信阳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早从清朝末期开始,就与一直以舞蹈的形式各个民俗活动上表现出来,象征着每个阶段的事情以及相关的习俗活动,这种舞蹈形式载歌载舞、千姿百态,在表现的形式上具有鲜明的“一舞一曲”、“多舞一曲”以及“一舞多曲”的特色。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花鼓灯”,借助轻快的舞姿以震人心脾的花鼓,在舞者的敲击以及吟唱舞蹈中,将历代百姓的生活融合进了曲调舞蹈中,诉说着历史,将信阳人民的生活大胆诉说,象征着信阳人民对于生活的不屑努力与饱满热情。这种载歌载舞的表现方式,将信阳地区人民对于生活的辛勤积极完美的表现出来。不仅如此,信阳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时代气息较为强烈,如,在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以及苏区人民在生活生产中创作了大批的优秀作品,至今还广为流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等作品,这些具有着强烈时代气息的民谣被结合以舞蹈,通过民间艺术家的编排,变成了描绘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时期的种种现象,记录了每个时期的特点,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用到的表演道具以及舞者身着的衣服都极具时代气息,渲染了浓厚的氛围,象征着信阳人民对于抗战时期爱国救国的饱满热情。在这些作品中,能够清晰的感觉到时代的背景,无论是为了了解历史还是传播时代优秀精神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信阳的民间舞蹈,是当地时代的象征。

三、信阳的民间舞蹈中淮河文化的象征性

信阳的民间舞蹈中存在着许多的象征性意义。淮河流域的良好环境对于信阳的传统民族舞蹈的形成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信阳的民间舞蹈,很大一部分可以说是淮河文化在舞蹈艺术上的集中体现。例如,信阳民间舞蹈中的“旱船”,就是为了纪念每年的丰收,会在节日里表演的一种舞蹈,舞蹈本身借助行舟的形式来进行表演,预示着今年的丰收和期盼来年的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就舞蹈的表达形式以及内容来说,信阳的民间舞蹈多表现的是淮河地区人民的辛苦劳作以及生产生活,同样也描述了淮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希望和美好。在表达时,讲究动静结合与舞者身体线条的柔美性,这正象征着淮河的蜿蜒柔美。在同一种舞种里,表现的方式就有许多种,单单是分布区域不同,就会导致相应的舞蹈风格发生改变,独具一格。在淮河地区,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习俗习惯方面都会由于地区分布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独特。但是究其象征意义,都是劳作百姓在生活中的美好愿望以及相应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四、结语

信阳地区的民间艺术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区特征以及时代特征,代表了淮河地区人民的辛苦劳作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为中国特色民间艺术的重大贡献,信阳的民间舞蹈作为民间艺术中重要的一员,有着象征性的意义,这种文化,应该得到关注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刘世嵘.豫南民间花鼓灯艺术特点探析[J].四川戏剧,2009,02:81-83.

[2]陈永省.歌舞之乡话信阳[J].东方艺术,2008,Z2:143-144.

象征性范文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艺术设计;象征性符号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环境的要求日渐提升,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除了实用性功能,开始注重美感。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在充分实现实用性功能的基础上,还利用各种方式,运用象征符号,营造出某种意境,创造某种氛围,展现文化方面的内涵,表达特定的象征意味。要更好地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所运用的象征性符号,就要深入地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特别是象征性符号的定义,并对其中的象征性符号的语义特征和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象征性符号的定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所谓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类的艺术性学科,借助于各种艺术性的设计手法,把建筑内的空间与建筑外的环境整合在一起。具体而言,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经常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空间进行细致的分析,将其与所处的环境进行整合,再运用艺术性的设计方法,对于空间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借助于人工照明、自然光等各种设计元素,借助于饰物、家具等的陈设,借助于盆栽、雕塑等各种小物品的布置,使室内与室外环境展现出某种特定的艺术风格与氛围,从而使人们对于环境空间的功能需求与审美方面的需求成为现实[1]。(二)象征性符号的定义。具有象征意味的艺术符号,主要目的在于把所需要针对的艺术主体给予指定性的艺术象征内涵,而这种艺术主体最后可能会逐步转化为具有特定的代表性的符号,并得到大范围地应用。例如,北京故宫用盘龙柱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国家体育场,状似一个鸟巢,是用来象征孕育生命的摇篮和“巢穴”,展现了人类对于未来的无限希望。这一符号就拥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有些象征性艺术符号,如果人们缺乏想象力或者有关的知识,就会很难弄懂其背后所蕴藏的含义。例如北京天坛的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如果对此并不了解,自然无法充分理解其内涵,只会简单地将其当成艺术方面的装饰。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象征性符号的语义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象征性符号,若按照语义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则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同构性,一种是约定性。其中,约定性的象征性符号包括两种内涵形式,一种是单向性约定,具有直接象征的特性;一种是双向性的约定,具有间接的、隐性象征的特性[2]。所谓象征性符号的语义特征,即根据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对于某种符号赋予了某个特定的含义。一定要将事先的约定作为信息的基础和支撑,如果没有确切地了解约定的含义,则无从得知象征性符号的具体内涵。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和文化场景中,约定的信息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象征性符号若无明确的约定,极有可能会造成理解障碍或误解的情况。从象征性符号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它是人们经过漫长的时间对同一个事物所达成的一种共识,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不会随着个人主体意志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一特性使得人们能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领悟到符号所要传达的基本含义。例如,我们借用苹果的谐音,象征平平安安,用牡丹象征富贵平安,用石榴的多籽作为谐音,代表“子”,引申出祝福对方子孙满堂之意。此外,在我国古代绘画和园林建筑中,大多描绘了松、鹤的图案,取其象征健康、长寿的吉祥寓意,表达了主人对自己长寿的殷切希望。除了约定俗成的特性,象征性符号还拥有文脉性与隐喻性。之所以拥有文脉性,即象征性符号的形成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因此与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将这一特性运用到室内环境空间的设计中,可以极大地提升空间在艺术文化方面的意味。而所谓隐喻,即用某种含蓄的符号表达某种信息,从而展现出某种情感。

三、象征性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表现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质。随着设计的不断演变与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理解和设计已经逐步超出了以功能性为主的范畴。随着科技的进步,诸多新材料、新工艺技术不断发明并进行了广泛地应用,从而为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和挑战。对于环境设计和空间营造,人们的要求越来越个性化,希望能借助于在设计与空间整合中运用象征性符号,营造出独一无二的且具有文化属性的空间,从而展现出文化方面的内涵与文化特质[3]。世界著名的设计师乔•伍重在悉尼歌剧院设计的过程中,希望能够使最终设计的作品呈现给我们一艘帆船的形式,以此方式来充分表达澳洲各国人民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通过他的努力,当整个项目工程完成后,悉尼歌剧院已经成为整个澳洲乃至全球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和文化建筑之一,而其中的象征意义和符号则充分地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二)传达美好的愿望。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很多设计都充分展现了现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梦想和美好的憧憬,特别是在很多具有长久纪念意义的环境设计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应此要求,设计师可以通过深入地分析设计对象,明确设计的主要意象,对象征性符号不断进行提炼,并运用材质的不断变化等各种方式,使设计对象具备一种象征性的艺术含义,并且使其具备能够寄托美好愿望的特殊艺术特征[4]。(三)创设特定的氛围。很多人在进行室内环境空间设计时,都常常希望借助于一些带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室内装饰品或者一些装饰,创设出特定的空间意境和室内氛围。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象征性符号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于对各种材质、色彩与其他造型元素进行设计,再借助于某些装饰,促使人们步入某个特定空间后,诞生与之相关的联想,实现用来营造某种特定文化氛围和某种特定气氛的主要目标[5]。比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在所采用的颜色、材料等各个方面都拥有某种象征意味。在古代,皇家主要借助于两种颜色,即朱红色和金黄色展现皇室至高无上的尊严与权利,用斗拱的各个层次、开间的规模与数量象征森严的等级与皇权的地位。现如今,设计师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方式,如自然光线、人工照明等展现空间内部的疏密、远近等,从而使人们在第一次进入这一空间后能够拥有庄严而又神圣的感受。(四)打造某种意境。设计师在运用具象符号和抽象符号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要考虑到符号信息接收者的接受能力。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象征性符号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符号受众者以及具体接收者对于符号的理解能力;要确保象征性符号的具体接收者能够正确了解并充分接收到符号的内涵,从而真正理解象征性符号所传达的基本含义。人们若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象征性符号所传达的深刻含义,就能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享受,在审美方面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感受到环境设计中的意境之美[6]。例如,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代表,江南园林就通过各种象征性的符号展现出意境之美。在这些园林中,经常见到一些植物,这些植物都拥有其特殊的寓意。具体而言,园林中所种植的海棠,取“棠棣之华”之意,代表兄弟之间非常和睦,感情深厚;园林中种植的荷花,自然是出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所创作的《爱莲说》一文,取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意;园林中的种植的梅花,则象征着不屈的意志;园林中种植的兰花,则寓意品行高洁等等。有些现代园林设计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能够展现我国传统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的各种元素,比如,在庭院设计中,设计了各种红砖围墙、黑瓦等,还利用了“借景”等各种古典园林的场景设计方法与技术表现手法,在庭院中大量运用了各种天然的建筑材质,如木、竹子等,还借用了方与圆等各种具有象征性的图形符号,借此表达“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各种朴素的思想,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类学科,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多门学科,包含了非常广泛的内容,将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非常科学的设计方法和极具艺术性的处理方法结合在一起,就能使环境艺术设计在实现功能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从而有效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象征性符号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属于层次较高的一种设计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使用象征性符号,具有诸多优势,能够充分表现出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质,能够传达美好的愿望,能够创设某种特定的氛围,能够打造某种特殊的意境。而且,还能设计出更多、更特别的优秀作品,使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突破各方面的限制与障碍,获得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一军.建筑环境设计中符号学的应用与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16):25-26.

[2]李温喜.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学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09):89-90.

[3]林杨程.环境艺术设计的符号学解读[J].设计艺术研究,2017,(01):35-40.

[4]张志锋.从符号学层面分析茶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05):123-124.

[5]朱丽博,于俊鸽.符号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5,28(06):189.

象征性范文篇4

一、现代舞的发展历程

现代舞的发展历史距离现在已经近百年了,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肢体情感表达,并且从现代舞诞生的第一天起,现代舞已经具有较高的象征性艺术。著名的德国现代舞艺术家曾经说过“现代舞就是当今时代艺术情感以及精神的相互结合,同时也是一种了解当今时代的一种手段。”同时,创造艺术的灵感来自于生活,同样,艺术家也是社会之中的人,并不是一个独立在社会之外的个体,艺术家只有对生活中内在的含义进行观察和理解,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现代舞是从二十世纪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舞蹈派别,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舞的象征含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二十世纪初,现代舞集中对当时的新时代精神进行表现,并在其中加入了一定的反抗精神。例如,西方的现代舞之母在表演《马赛曲》的过程中就将对黑暗社会的反抗精神加入其中,通过自己的方式推翻压迫人民的旧制度,推进人民革命,为人们塑造出一个自由的人民形象。除此之外,在《女巫舞》中,艺术家通过近乎扭曲的肢体语言向人们表达着这个世界人性的险恶,同时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将人们心中的贪婪和欲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利用这种方式向当时的社会进行反抗。通过对现代舞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解能够看出,现代舞是一种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家通过自己对社会现状的理解并与肢体语言相互结合,表达着自己以及人们心中的真实情感。另外,现代舞也是一种精神和思想的体现,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现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

二、现代舞中的象征性艺术

象征性艺术主要指的是通过一种事物的表达,使人们能够体会到另一种事物,或者联想到另一种事物的表现形式。从十八世纪到如今,艺术家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对象征性艺术的探讨,其中的共同特点都是通过自己的肢体表达向人们传递自己的内心感受或者是社会现状等,使人们通过观看舞蹈联想到其他事物。这种表现方式在心理学上称为通感,同时这种通感也是人类的本能,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的发展下去,与艺术家对其中象征性艺术的不断创造有很大的关系。而现代舞是一种通过抽象艺术表达情感为主要方式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将肢体情感与音乐相互结合,通过音乐的渲染,增强现代舞对人们的冲击力,二者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如果没有了音乐,那么现代舞只能称为一种扭曲的肢体动作。现代舞与其他舞种相比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与芭蕾舞相比多了一些自由不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现代舞能够表达出更深一层的含义,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一种思想,在此过程中激发出观看者的情感共鸣,由此可以看出,象征性艺术在现代舞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奴隶进行曲》中,表演者通过一系列的肢体动作表现自己犹如被枷锁束缚的身体、惊恐的眼神、扭曲的身体,并艰难的在道路上前进,以上肢体动作表现出了当时俄国人们革命的艰难,同时也表现出了当时俄国人民反抗压迫势力的决心。由此可以看出,现代舞中的象征性艺术观念是现代舞的灵魂,艺术家在表演创作的过程中只有将情感通过象征性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使观众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三、象征性艺术观念在现代舞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一)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现代舞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现代舞需要将自己的情感与肢体动作相互结合,并将其准确表达出来,使观众感受到舞蹈中所要表达的内涵。这就要求现代舞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舞蹈水平,同时还用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否则无法将现代舞其中的内在情感传授给学生。如果现代舞中没有情感表达,则现代舞也就失去了意义。目前,我国多数学生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并没有理解到象征性艺术的真实含义,这也就导致多数学生所表演的舞蹈只停留在形式层面。所以,教师在进行现代舞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对象征性艺术进行讲解,使学生在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学习现代舞表演。这也就要求教师自身对现代舞具有独到深刻的理解,象征性艺术观念的培养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教师应该在加强理论修养的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从其中体会出内涵。例如,在大雨中有一颗刚刚发芽的小草,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创作原型,对小草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进行抽象表达,以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二)学习现代舞人文知识。在培养学生象征性艺术观念的过程中,不可以直接进行舞蹈教学,要使学生对现代舞的起源以及其中包含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象征性艺术在现代舞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传递现代舞蹈内涵。例如,教师在传授现代舞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现代舞作品进行赏析的方式进行,在对舞蹈《崇敬》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该舞蹈中的肢体动作以及表现情感进行解说,使学生发现作品中象征性艺术观念的表达,并对其中不同的表演形式进行了解。当学生欣赏的舞蹈作品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就会发现,每个现代舞蹈中都具有象征性艺术观念的表达,只不过每个舞蹈艺术家的表达情感以及表达方式不同。这种方式可以在培养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象征性艺术在舞蹈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为今后自己的舞蹈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三)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审美能力指的是发现艺术美以及艺术魅力的能力,对其进行培养能够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象征性艺术观念,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审美能力对象征性艺术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现代舞作品中的象征性艺术进行讲解的方式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例如,我国现代舞作品《天堂鸟》中,舞蹈演员通过肢体动作的表演,展现出在艰苦环境中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最终到达天堂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现代舞不仅仅是舞蹈动作的表现,同时也是艺术情感的表达,表演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与舞蹈动作相互结合,才能将其中的情感传递给观众。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用自己真实情感去感受作品,认识作品,在锻炼自己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象征性艺术观念。(四)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指的是学生在欣赏艺术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共鸣,也是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进行现代舞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舞的艺术魅力,激发出学生对现代舞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舞蹈教学。使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方式有许多,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发生情感共鸣或者情感交流。例如,在对《房间》进行赏析时,表演者利用椅子象征着无法摆脱的枷锁,从而体现出自己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无趣生活束缚的痛苦和无奈。学生可以在感受舞蹈情感的过程中引起自己心中的共鸣,虽然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是快节奏以及重复的生活不免让人心生疲倦,甚至有种想要逃离的冲动,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只能按照这样的方式生活。这种内心活动与舞蹈所要表现出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艺术表演的魅力。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现代舞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将象征性艺术与现代舞蹈教学相互结合,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象征性艺术观念在现代舞教学中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高现代舞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对专业的现代舞知识进行深入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对象征性艺术在现代舞中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能够为今后现代舞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馨,马栋梁.论象征性艺术观念在现代舞教学中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6,10:94-96.

[2]谭珊.刍议象征性艺术观念在现代舞教学中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7,07:230.

象征性范文篇5

[摘要]符号消费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符号消费能够深入发现消费心理需求的规律,从中找出其差异性与潜藏性,而作为营销计划中的产品信息传播媒介的广告,利用本身所必备的重要告知功能,可将产品中的显性和隐性价值表现出来,让受众接受和说服受众。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企业产品的研发、宣传、推广和销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商品)所包围,并以“物”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物”已经不仅仅因为其实用性而被消费,而由其带来的附加价值、“物”与“物”的差异性,即符号性,成为“物”被消费的主要目标。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种大规模的“物”(商品)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正如日本学者岗本庆一所言:“消费者不是以需求为媒介,而是以新奇性、话题性、意义性等物品的传播性为媒介而从事消费。”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随着生产技术和营销技术的发展,不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日趋同质化,显然,仅靠技术质量和销售服务已难以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还必须依靠加强企业和产品的符号特征(如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广告,则在现代社会中成为实现商品的符号意义和时尚价值的手段。

一、符号消费的特征

符号消费,是指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并非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所包含的附加性和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声望、社会地位以及权利等,是具有一定象征性的概念和意义。

消费社会中,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性行为”,消费的核心在于商品的符号价值。在鲍德里亚看来,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使用价值代表了商品的效用,交换价值代表了商品之间的等价关系,符号价值则是代表了商品之间的差异。这种符号上的差异构成某种商品的独特性和示差性符号,使得同类商品之间相互得以区分开来。这就是商品符号价值的第一层次的含义。符号价值的第二层次的含义指的是附着在商品上的符号,即品牌商标和品牌形象。这种品牌不但使某种商品具有独特性和示差性,而且使商品获得了更多的内容和价值。因为品牌代表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生活品位和生活方式,也代表了某些个人和群体的主观意义。

按照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符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组成,能指是符号的形式,是由物质、行为或表象载体所充当的对符号意义的指称或指向;所指是符号的意义,它通过符号载体来提示、显示和表达。在符号系统中,符号的“价值”是通过他们与其他符号之间对立关系——差异性而获得的,符号必然有着自己的区别性特征。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是任意的,是符号使用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从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是一种客体物质,本身不表示任何意义,通过一定的方式赋予某种社会意义后才成为符号。什么商品赋予怎样的意义,这很大程度上是任意的,重要的是被社会认可,正如交通指示灯的意义必须被社会认可一样。商品要成为符号的另一个条件是差异化,商品系统中一种商品的符号形式(能指)和符号意义(所指)必须与别种商品相区别,差异性是商品符号的重要特征。交通指示灯的意义是以红、黄、绿三种颜色及其意义彼此相区别为基础的,它们在差异对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商品符号化就是将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的产品进行符号式加工,并通过大众传播手段,使消费大众形成关于商品符号的共识,从而建构商品符号体系。

二、广告构建符号消费

1.广告的符号性。符号消费的产生,使得消费者愿意为这些“符号”价值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者通过消费这些“符号”获得了某种超出物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彰显出它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名誉和社会威望,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广告作为符号的一种,也是赋予商品文化意义、象征意义的一个良好途径。广告作为符号,它体现了人类的思维习惯、文化习俗,同时它也在不断构建整个社会符号系统,重构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心理习惯。

一般地说,广告行为是商品信息传播行为。具体说,广告信息表征着某个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情况。因而广告信息无不透射出人们的本质力量,即任何产品或服务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烙上民族的文化印迹。但是,信息既然是事物的普通属性而非事物本身,那么广告信息的传播,则必须假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可使广告行为受众识别的符号,才能实现。广告行为过程就是对商品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赋予其某种相应的物质形式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告行为过程就是商品信息符号化的过程。信息是符号的内容,符号是信息的物化形式。

2.广告传播是一种符号操作。广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营销,而是营销中的一种符号操作,是通过符号的操作来创造信息,传播信息。既然意义是商品消费的重要一环,那么广告就不仅在传达信息这个意义上是一种符号操作,而且在“创造意义”上成为了一种典型的符号操作。

第一,广告是产品增加文化附加价值的一种符号。文化附加值是指产品通过广告、公关、服务等各种渠道留给消费者的一个有独特内涵的形象。这个独特内涵是产品表达的意义,是无形的,附加在产品物质形态上的。如海尔“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诺基亚则提倡“科技以人为本”表达科技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服务,森马“穿什么就是什么”则不断鼓励个性的张扬。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这些表达产品不同内涵和追求的文化附加值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产品作为符号的意指。

第二,广告是消除产品“均质化”特性,标志产品个性的符号。在竞争者林立的市场中,保持商品个性是引起消费者注意和兴趣,从而形成购买欲望的重要条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同类同种的商品,在功能、品质、特征方面趋于一致,难以形成商品个性。营销专家把这种情形描述为“均质化”倾向。“均质化”倾向构成了商品销售的严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广告传播中的符号操作,即所谓的独特的广告定位与广告诉求,使其在品牌上、使用价值上具有了个性化。广告定位和诉求在其本质上来讲都不会物质性地改变商品的特性,而只是符号的操作。广告通过独具魅力的编码方式,如一定的广告口号,广告视觉形象,广告标志性音调等,能够赋予消费品本身所不具有的附加价值或个性魅力,从而使得消费者在欣赏广告、消费广告产品的过程中具有了广告所宣传的心理上的享受。从这个层面上讲,广告通过符号创造,能够成为它们所宣传的商品鲜明可辨的个性特征。

第三,广告必须使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才能完成传播。广告是当今大众传播信息输出的一种方式,这就要求广告必须经过必要的信息编码,并且在广告信息的编码过程必须适应大众传播过程非对应性特征和注意的随意性,强化广告符号的内在冲击力,同时还要求广告的编码过程成为与特定的传播媒介特征相适应的、符合媒介语法的符号化过程。

因此,从以上三个层面上讲,在广告制作、广告传播以及发生作用等方面,广告是一种典型的符号操作。

3.广告符号的明示意与隐含意。如前面所讲,广告活动的成功,实际上就是透过广告符号的隐含意,媒体在特定的时刻传递了该广告的意义。根据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指:“明示意是指印象中所含括的形象或意义,隐含意则是在第一层意义之余还加上额外的第二层符旨”。广告的目的也就是通过隐含意来传递它的符旨,使之区别于其他的具有“能指”的品牌关键所在。要想读出符号的隐含意,必须具有某一特定的文化价值与信念相关知识,广告符号可以通过特定序列变化来构成隐含意。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广告符号的明示意与外延相联系,是对对象的根本性质的描述,而隐含意与内涵相联系,它与文化意义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构建出神话。从文字符号来说,外延是指约定俗成的含义,是一个语言符号的中心含义,并常与现实或虚拟世界的现象相连。而内涵则是超过中心含义的额外含义,这些涵义能反映由文化塑造的感情和态度。文字符号的产生来自于人们的经验,在一定社会的长期实践中,人们通过反复不断地使用某种符号来代表某种信息,从而导致该社会群体对某一符号具有共同的理解。广告作为一种符号,它与文字符号紧密相连。因此,如果一条广告想要被受众所接受,首先,其选取的语言符号必须具有该区域每一成员都认同的外延意,其次,对于其内涵也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理解。

所以,在现代广告策划中,首要的环节就是要通过市场调查,做好定位或市场区隔。对某一文化区域要使用能被该目标区于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告语言符号,否则广告起不到好的传播效果。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广告外延可理解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而内涵则是在满足基本需要后所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广告创作出了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例如,雕牌洗衣粉的系列广告中有一则“下岗工人篇”中,“一位下岗的中年妇女,徘徊街头,看着贴满招聘信息的讯息栏,显出急切、疲惫和憔悴的样子;在她的家里,她的小女儿为了给妈妈减轻负担,帮妈妈做家务,手里拿着雕牌洗衣粉,边洗边说‘妈妈,我终于可以自己洗衣服了’;妈妈回到家,看到洗干净的衣服,热泪盈眶”,这篇广告做的有情感人,再现了现代社会下岗职工生活的艰辛和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家庭温情,在广告受众的心理上能够产生极大的感情共鸣。广告创作利用“下岗职工、小女儿洗衣服”的构图以及“女孩充满温情的话语”,阐释了“雕牌”洗衣粉在构建家庭融融真情中的中介作用。在这里,“小女孩用洗衣粉洗衣服”作为广告符号的明示意与外延相联系,即阐释了“雕牌”洗衣粉根本性质在于可以清洗衣物;而“雕牌”洗衣粉在构建家庭融融真情,体现人类温情方面,成为广告符号的隐含意义,与内涵、文化意义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构建出神话。

三、广告设计的策略

商品与消费文化中影像、记号和符号所体现的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想,使类像在商品与欲望之间建立起虚幻的联系。于是,大多数的商品都被贴上青春、活泼、典雅、开放、大方的“价值”卷标,而大众传媒又让人们每天在无数梦幻般的、向人们诉说欲望的、使现实审美幻觉化和非现实化的影像中为这些价值寻找年轻的、高知识的、国际化的、反传统的“社会性”的定位。于是,消费者在寻找那属于“我”的气质、“我”的品味的过程中把商品当成了一个个象征的符号。消费时代的这种语境特征给广告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1.消费者指向策略。消费时代受众语境的差异决定了语言指向交际意图的多样化可能,主要归结为四种:语言指向个性,张扬自我精神,使商品成为消费者用来诉说自己的“语言”,进而自觉地认同广告语言所宣扬的另类的理想体验。交际过程中,语言指向的是某种消费形象,通过赋予产品独特精神的内质,来使产品成为消费者独特个性的表征;语言指向情感,融入某种情感体验,焕发消费者的共鸣,引发好感;语言指向品味,在现代社会喧嚣的都市生活中,稀缺的不仅仅是感情,还有一种感觉,能够寄放心灵的从容与恬安,创造某种叙事氛围,以情调的渲染感化受众认同;语言指向意识,引导消费者的意识形态,以另类、反叛的方式为受众的需求立法。

2.产品指向策略。消费时代的广告语言有着太多个性化的特征,但是作为广告形式本身,促进销售是其最终目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广告意图直接化的倾向。

现代符号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物质产品本身便是一个具有意义的符号。因为它是一个将企业和消费者联系起来的媒介物,所以也就是完形。人类不但是能劳动的动物,而且也是符号动物和文化动物。人类生产的每一件物质产品都凝结着自己的情感、愿望和期待,自然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如何透过物象发现和宣扬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再以精致凝练、饱含意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产品指向策略能否感染受众的关键。

在产品指向策略的运用上,语言表达要设法使产品名称与一种符号性价值相关联,通过语言为产品赋予某种文化性价值构筑一种品牌意象,“不是要把具体的茶卖给顾客,而是要卖给他只能在茶壶中孕育出的魔法魅力”,使商品从以前的“有用物”蜕变为“被附加某种意义的符号”,以此诱发人们对符号的心理认同,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并最终让消费者铭记产品。例如,戴比尔斯钻石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其语所构建的意义体系里,商品本身成为能指,与其表征的所指意义“永恒爱情”构成符号性的文化价值,即戴比尔斯钻石是永葆爱情的钻石。戴比尔斯钻石因成为符号而“充满”了意义,意义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不仅激发了单次购买,更把这一符号意义推广到全社会的生活方式,钻石从此在爱情的表征道路上大行其道。

3.语言形式策略。无论是消费者指向,还是产品指向,最终都要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在“众神喧嚣”(巴赫金)的消费时代,如何突破重围,精准定位,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显得异常关键。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通而不俗,玉琢成器。语言的最常规表现是其通俗性。文似看山不喜平,广告用语更是如此。但这个“平”不是指平白浅近,而是指平淡无奇、乏善可陈。广告语要不露痕迹地运用技巧,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例如,很多经典的广告语: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飞利浦:“让我们做得更好”。人头马XO:“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等等。

第二,善用修辞,彰显美感。修辞能增添语言的趣味与韵致。一些生动的广告语言往往是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而得以实现的。恰当的修辞可以使广告语言增添趣味,引人入胜,在给消费者带来美感的同时令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

第三,因变致奇,独树一帜。消费时代的广告语言要想顺利抵达受众的心理进而实现交际意图,必须首先摆脱大同小异的互文性语境,以独特的语言吸引阅读。文字本身也有视觉冲击力,语言元素的陌生化搭配是实现该目的的一种途径。

四、小结

广告只有在打动和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说服受众。作为符号消费,不同的受众群有着不同的符号消费的需求,当代广告策略要尽可能多而准确地挖掘符号中的象征性以满足符号化消费中不同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法]鲍德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JeanBaudrillard,ForaCritiqueofthePoliticalEconomyoftheSign,St.Louis,Mo.TelosPress,1981.

[3][法]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象征性范文篇6

最近,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相继发生“民工荒”。据有关报道,在广东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急缺200万人。招收大量的生产工人,成为珠江三角洲一些企业的头等大事。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一季度福建省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报告显示,福州、泉州、莆田等市劳动力市场均呈现求大于供的状况,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因招不到工人而停产或开工不足。2004年春节后,晋江市大部分企业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工业企业开工率只有80%-85%。在石狮市,不少企业的招工人员明确表示,每帮助挖一名工人,支付100元的酬金。在长江三角洲,这种现象也开始出现。

——如何看待“民工荒”现象,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

让我们从一些最简单的事实开始。

基本事实之一:民工短缺现象的客观存在。在媒体对“民工荒”现象进行了大量报道之后,有关方面开始有意淡化“民工荒”问题。即便如此,有关方面还是不得不承认,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难问题,甚至存在着“大量的空缺岗位”。

基本事实之二:“民工荒”最基本的原因是工资水平低和社会保障不健全。有关官员强调:“说到底是价格问题。如果工厂保持正常的利润水平而并非盲目追求高额利润,只要提供正当的劳动力价格,就不会找不到工人。”但问题是,这里的“正当的劳动力价格”是假设的,而现实恰恰是,正因为农民工的劳动力价格达不到“正当”的水平,“民工荒”的现象才得以出现。

基本事实之三:在“民工荒”中,最紧缺的是熟练工。正如媒体报道的,无论在珠江三角洲还是在长江三角洲,没有技术特长而四处奔波找不到活儿干的民工比比皆是,而最缺乏的则是熟练的技工。而“低工资、轻保障”的问题,在企业迫切需要的熟练技工身上就显得更为突出。

——“民工荒”形成的原因

从最直接的角度说,这次“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密切关系。

一是过低的工资和恶劣的工作条件。说起这次“民工荒”,工资低甚至工资被拖欠、工作条件差尤其在一些地方工伤事故频仍、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缺失,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但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实际上早就存在,为什么此前没有引起“民工荒”而现在引起了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几方面在2004年出现了更为恶化的迹象。其实,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就是物价的上升与农民工生活费用的提高。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5%。但这个数据远远不能表明物价上涨对农民工生活费用的影响程度。我们都知道,在农民工的生活费用中,食品的开销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整个物价水平上涨3.6%的时候,许多地方大米的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仅此一项,农民工的生活费用就可能上涨几十元。这还不包括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按照经济学家陈淮的数据,在珠三角这个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农民工工资12年增长的幅度只有68元人民币。也就是说,12年间工资的增长,赶不上这半年食品价格的上涨。现在,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生活成本达到每月500元左右,而其每个月的工资只有600-1000元。在一些企业中,民工在正常时间里工作的收入只能维持其生活开销,而要剩下钱,就只能靠加班。因此可以说,是物价和生活费用的上升,使民工收入过低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问题凸现出来。

二是农业收入的缓慢增长。我们在一些地方进行的农民工调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即一部分民工(特别是其中年轻的打工者)的收入与开销几乎差不多,也就是说,他们在打工时获得的收入几乎都同时消费掉了。这就说明,农民出来打工固然是为了获得打工的收入,但现实生活中的逻辑要更为复杂。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农业已经成为一个基本不能赢利的“产业”,一些村庄更是衰败得成为一种无法令年轻人忍受的场所,这是许多人不计代价出来打工的原因。但这种情况从今年开始发生初步的变化。今年出台了粮食补贴、粮种补贴、农业税减免、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据有关专家透露,今年各级财政支农达400亿元,平均每个农民可得到政策性补贴50元。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也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上半年,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增长18.9%,农民的整体收入实际增长7.8%。正因为如此,人们又从农业中看到了些许希望。这说明,只要农业稍微有利可图,农民不计代价出来打工的现象就不会出现,那种无论工资怎样低、劳动条件怎样差,打工者的供应都是源源不断的逻辑难以成立。

第三个原因,是与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劳动力大量需求有关。有报道说,在号称“中国休闲鞋都”的晋江市,2002年的财政收入是20个亿,2003年则达到27个亿,增长速度高达30%。而流入人口的增长比例显然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在整个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都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北京、天津、深圳等使用农民工较多的26个城市26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2004年企业雇用的农民工人数比2003年增加13%”。这说明目前的“民工荒”不仅有供的因素也有求的因素。

——维持过低价格劳动力供给的条件

尽管对这次“民工荒”现象的严重程度不能过分夸张,但毕竟这一现象的出现还是第一次。更重要的,这个现象在支撑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逻辑中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过去,相当一部分学者曾经论证说,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几乎没有上涨,并将其看作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源泉之所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低工资——高竞争力,这三者之间似乎构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链条。不错,在剩余劳动力数以亿计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无奈地承认这个逻辑的存在。

工资低似乎打不破这个链条。有人说,在东莞和深圳等地方,在20年的时间里打工者的工资没有变化。原来是三四百元,现在是五六百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上没有增加。而且,从打工者的工资上可以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在全国,不论东西南北,不论大城市小城市,也不论该城市的物价和生活费水平如何,打工者的工资几乎都是一样的。在像北京这样生活费昂贵的大城市中,打工者的工资也只有区区五六百元。而像广州这样的地方,一个普通农民工每月平均吃住行都算在内,生活成本就要500元。一个打工者干一年,到年底也只能剩两三千块钱,还要扣掉回家的路费。

拖欠工资似乎也打不破这个链条。根据新华社在北京、浙江等地的调查,72.5%的民工不能按时拿到工资。全国打工者被拖欠的工资估计在人民币1000亿元。这意味着全国有几千万的打工者被拖欠过工资,还可以换算为有上千万的打工者白白干了一年。

工作条件差甚至身体受到侵害似乎也打不破这个链条。根据珠三角地区劳动部门的调查,在生产旺季,工人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将近12个小时。1998年,深圳市工伤鉴定人数12189人,其中90%以上为断指、断掌或断臂;工伤死亡人数80多人。即平均每天有31人工伤致残,每4天半有1人工伤死亡。《重庆晚报》的数字则是,中国每年因工伤被轧掉的手指头超过5万个。

对于这种现象,解释是蛮横而有力的:中国的劳动力几乎是无限供给,你不干有人干。蛮横的解释代表着现实中蛮横的逻辑,任何提高打工者工资改善他们工作条件的呼吁在所谓“无限供给”的逻辑下都显得苍白无力。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了三个令人困惑的现象。第一,日本、韩国等国家经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变成了发达国家,而中国在经历同样长的时间、同样快甚至更快速度的增长后,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第二,在那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起飞之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都有可观的增长。然而,在中国2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作为许多工厂生产者主体的打工者的收入没有实质性的增加。第三,消费率持续走低。从发达国家看,消费率一般在80%左右,而我国则在60%上下,2003年更是下降到56%左右。

更多的人则将这种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看作是形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条件。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中心一份分析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人工成本近1200美元,相当于亚洲“四小龙”的5%至6%,不足发达国家的3%。与发展中国家比,亚洲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其制造业人工成本在2000至6000美元之间,我国不到这些国家的50%,相当于马来西亚的22.7%、泰国的44.2%和菲律宾的48.3%。我国制造业人工成本略低于印度,相当于印度的95.6%,但仅相当于巴西的18%和墨西哥的11.3%。许多人认为,正是较低的人工成本,加上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才使得我国经济得以保持高速的增长。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对出口快速增长的促进作用上。

——开始断裂的链条

“民工荒”的出现,使得这样一个逻辑的链条开始断裂。尽管我们承认,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实有了根本的改变,或打工者争取自己利益的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但是,打工者毕竟是第一次用“离开”这种方式向这种逻辑链条进行挑战,而且这种挑战使得他们在面对资方的时候第一次有了讨价还价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还是非常弱的。

这种链条开始破裂的另一种迹象,是雇主一方在用工上出现竞争甚至争夺。在这次“民工荒”中,一些企业为了留住工人,开始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做出新的承诺,以增加对民工的吸引力。在温州,为了招到足够的工人,许多工厂把招工车开到了马路上,对工人进行现场招聘。有的企业甚至采取扣身份证、强制交押金等非法手段。这种现象,在过去“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下几乎是没有过的。尽管这也许并不会意味着劳动力已经由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但无论如何,过去似乎是牢不可破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劳方的绝对弱势地位”开始发生初步的变化。

“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低工资——高竞争力”的模式维持了20多年的时间,还有人仍然寄希望于这样的模式还能维持几十年。但“民工荒”现象告诉我们,这种模式可能开始走向尽头。这时,难免有人担心由此会导致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竞争力的下降。不能说这种担心是没有道理的,但这种思维明显过于简单和僵硬。我们至少可以指出两点:第一,正如有的论者已经指出的,吸引投资和保持国际上的竞争力,并非只有压低工资这条路,培养竞争优势可以有多方面的选择,如提高劳动力的熟练程度、技术的先进性、良好的发展环境等等。这也许会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第二,如同人们将“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低工资——高竞争力”论证成一种客观的市场规律一样,伴随着“民工荒”而导致这一链条的松动和终结,也是一种客观的市场规律使然。事实上,这种模式的终结,对于平衡社会的利益格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雄厚国内基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种链条的断裂,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

这次“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吗?可以肯定地说,不会。目前我国耕地总面积不到20亿亩,人均耕地约为1.4亩。而现在农村劳动人口在5.5亿人左右,实际上如果再加上没有列入劳动人口的所谓半劳动力,农村中的劳动力可以达到6亿以上。按照90年代初的技术标准,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耕种20亩土地。这就意味着,要耕种目前我国拥有这不到20亿亩耕地,大约需要一亿个劳动力。如果再去掉在农村中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力,在乡村工业和城市中的打工者,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仍然多达上亿人。因此,劳动力的供应几乎是无限的这一事实不可能在短期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促使“民工荒”发生的因素,也取决于特定的背景。如果这些背景因素发生变化,这些因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首先,经济的宏观调控将使一些过热的产业放慢发展速度。比如房地产是近些年来最热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吸纳农民工最集中的产业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降温,其吸纳农民工的能力也会下降。其次,有关农村政策造成农民增收的效应将很快稳定下来。70年代末期的农村改革,力度是如此之大,其潜力的释放也只有七、八年的时间,而目前有关农村政策的力度,并不会大于70年代末的改革。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决定了“民工荒”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市场中的基本供求关系。

但尽管如此,这次“民工荒”的发生,仍将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甚至中国的经济运行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会表现在,过去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形成的几乎是绝对的强资弱劳格局,有可能转变为相对的强资弱劳格局,劳方开始获得有限的讨价还价能力。由此,打工者的工资以及工作条件会出现有限度的改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劳资互动的一些新机制有可能出现,并由此导致过去“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低工资高竞争力”经济发展模式的松动和转型。问题的关键,是需要用制度安排来巩固打破旧的均衡建立新的均衡的结果。

——“民工荒”中的“技工悖论”

“技工短缺”问题不是始于今日。早在几年前,“技工短缺”的问题就已经频频见诸报端。在成都举办的一次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聘请会上,一个企业开出年薪30万元的高价招聘高级技工,居然未能如愿。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工只占3.5%,即使是全国最大工业基地的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现有的技工大多年事已高,大多数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规定标准,技术工人紧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不到七成,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而这与合格技工短缺的问题密切联系。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衰败。全国各地的技校、职业高中大都处于不景气状态,有的职高和技校甚至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据报道,2001年武汉市38所技校中有10所关停并转,其他20余所也难以为继,处于半瘫痪状态;陕西省173所技校中几乎有一半学校只能勉强做到“一校一班”,三分之一的技校被迫分流或停办。而且,就是在职高和技校中,绝大多数学生的职业选择也是白领工作,而不情愿做技术工人。相反,每年的高考则是千军万马上独木桥,进入大学的校门成为共同的追求。

一方面是企业对熟练技工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却是不愿意学技术做技工。我们可以将这称之为“技工悖论”。如果将这个悖论置于就业困难、甚至每年有几十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背景之中,这个悖论就显得尤为令人费解。

对于技工的短缺,有人将之归咎为所谓白领情节。即在人们的观念上轻视体力劳动,当干部、当工程师、坐办公室,成为许多人求学和就业的首要标准。有人认为原因是在教育体制上过于偏重学历教育、文凭教育,忽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这特别表现为国家对技术人才培养的投入远远不足。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用人单位只看文凭。

其实,熟练技术工种是一种投入大(如果费用由个人承担的话,而且理应由个人承担)、地位低、收入少的工种。也就是说,成本与收益是不对称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年收入仅为7000到1万元,最高也不过2万元左右。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市,初级工的平均年收入为1.1万元,而技师也只有1.5到1.8万元。而且,一般地说,技术工人身份地位偏低,职称难评。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的费用往往不低于学历文凭教育,因为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原材料让学生操作实习。

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否通过企业提高熟练技术工人工资待遇的方式造就人们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动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通过劳动力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起作用)?

象征性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象征性交货单据买卖贸易术语

0引言

国际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多数教材都以贸易术语为第一章,大多数教师也从贸易术语入手讲授这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贸易术语不仅是重点,而且是难点。学生普遍反映这部分内容零碎、繁琐,有一些问题不易理解、掌握,象征性交货便是其中之一。

《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简称《2000年通则》)介绍了13种贸易术语,其中常用的有6种,即装运港交货的三种术语FOB(freeonboard).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CFR(costandfreight)和向承运人交货的三种术语FCA(freecarrier),CIP(carriageandinsurancepaidto).CPT(carriagepaidto)。本质上这6种贸易术语都是象征性交货,而以CIF和CIP最为典型。所谓象征性交货是指卖方只要按合同规定,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装运,并向买方提交合同规定的有关单据就算完成了交货义务,而无需保证到货。只要卖方如期向买方提交了合同规定的全套单据,即使货物在运输途中损坏或灭失,买方也必须履行付款义务。许多学生初学时感到困惑不解:买方没有收到货物就付款,风险太大。如果货物在运输途中损坏或灭失,或者收到货物后发现与合同不符,货款已付,买方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为了消除学生的疑问,我们必须找到产生疑问的原因加以分析,教学时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为以后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生对象征性交货方式理解不透的原因

1.1缺乏感性认识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对卖方而言是实际交货,而且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买卖,买方收到实实在在的货物后才付款。而在象征性交货方式下,卖方是凭单交货,买方是凭单付款。买方付款时收到的是合同或信用证规定的单据,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货物。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外贸实践,而象征性交货又与他们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交货方式大相径庭,所以缺乏感性认识,初学时要有一个理解的过程。

1.2缺乏相关知识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涉及到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门课程的相关原理和知识的运用,只有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才能学好这门课。对于初学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难免有不解之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象征性交货即属于这种情况。学生在学习贸易术语时还没有学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缺乏保险的有关知识,影响了对象征性交货的理解。

1.3缺乏对外贸易合同的总体把握一个对外贸易合同由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包装、运输、保险、价格、货款收付、商检、索赔、不可抗力、仲裁等条款组成。各条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些学生学习象征性交货时提出疑问,如果卖方所交货物与合同不符,却通过其它手段取得了合同要求的单据,买方凭单付款,遭受的损失怎样得到补偿,产生这样的疑问是由于孤立地看待贸易术语而没有结合合同中的有关条款。

2提高学生理解象征性交货方式的方法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语道破了实践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分析原因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消除困惑。

2.1加强案例分析在教学时教师应将实际和象征两种文货方式加以对比,突出强调象征性交货的特点,帮助他们摆脱实际交货方式的影晌,树立起象征性交货的意识。在具体讲解时引入实际例子加以分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比如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外贸公司按CIF伦敦向英商出售一批核桃仁,由于该商品季节性较强,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买方须于9月底前将信用证开到,卖方保证运货船只不得迟于12月1日抵达目的港。如货轮迟于12月1日抵达目的港,买方有权取消合同;如货款已收,卖方须将货款退还买方。”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合同的性质是否还属于CIF合同。在分析时,教师应首先阐明象征性交货的含义,即只要卖方提供齐全、正确的单据,买方不能拒收单据和付款。然后指出此例中合同规定“如运货船只不能如期到达,买方将收回货款”,它实际上是目的港船上交货合同。由此看来,该合同在一些主要条款上已与CIF术语本意相抵触,所以名义上是按CIF成交,但实质上不是CIF合同。通过实际例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象生动,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2.2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讲解象征性交货之前应补充货运保险的有关知识。保险的原则之一是利益转让,指将保险标的的利益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可通过转让保险单来实现。所以在CIF和CIP这两种典型的象征性交货贸易术语中,虽然由卖方办理保险,但属代办性质,卖方实际上是为买方办理保险。买方付款时,卖方将保险单交给买方。如果在运输途中发生了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的风险,造成货物损坏或灭失,由买方凭保险单向保险公司索赔。买方支付货款买入了保险单,就买入了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权利,将自己的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所以,象征性交货不会置买方于巨大的风险之中,损害买方的利益。在以后讲到国际货物保险这一章时应温习象征性交货,两者紧密结合,相互支持,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象征性交货的理解。

象征性范文篇8

关键词:管理者角色象征性管理者万能型管理者

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

关于管理者的象征性和万能型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管理基础课程的热点问题,经过相关资料总结,管理者可以简单的归属为这二者的综合体,而管理者在何时进行角色的转变或管理者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如何进行二者的切换,当前研究还比较少。

而这二者关系处理的结果不仅是对管理者管理水平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管理的实际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理论上主要是从绩效考核角度分析管理者的象征论和万能论。在绩效考核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管理象征论和管理万能论。管理象征论认为因为存在大量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因素,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些无法控制的因素,管理者对管理成果的影响是象征的。而管理万能论则持不同的观点,即把最高管理者视为组织的中流砥柱,有能力运行好组织,组织的管理是否成功直接由管理者负全部责任,主要表现出一种结果导向,而后有所发展。

笔者认为,无论从这二者的词眼来说,或是当前研究的方向,已经不能够单就绩效考核的层面分析,众多研究者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层面,而是从企业的整体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分析,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

就此本文分析后认为,管理者角色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反映不同特点。管理者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外部环境,和其所在企业的不同管理层次,管理者象征性和万能型的特点也就表现不同。同时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工作中,还受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和外部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企业管理者个人性格特点的影响。

简而言之,本文主要使用定性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对管理者角色的影响因素做简要分析,从而使管理者更好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以及现实的客观环境的变化研究和切实履行好自己的管理角色,更好的为企业管理目标服务。

影响管理者角色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企业发展周期与企业管理者角色

企业发展初期,百废待兴,企业的很多局势需要企业管理者力挽狂澜,全面出击,甚至会发现自己的时间和才能储备还不够,需要运用各种手段以使企业在市场前做出快速的抉择。此外,企业开创初期,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不够健全,企业员工管理以刚性管理为主,管理者需要扮演万能型的角色。

企业逐渐发展到成熟期时,企业的各项制度和文化建设走上正轨。企业管理者各项工作和业务也更加熟练,同时培养了更多的中层管理者,企业员工受到成熟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影响工作。因此企业管理者逐渐成为象征性的领导,主要从事战略制定和企业资源管理工作,具体如图1所示。

随着企业发展开始进入衰退期,企业家发现企业的管理成本已经逐渐超过企业所得到的收益,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开始急剧的变化,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决策阶段。企业家可以选择退出该行业的决策,企业生命终结。或者企业家如果认为市场还有新的发展空间,企业就需要一个转型,或者说是蜕变。管理者此时站在风口浪尖,企业的发展命运由管理者的决策而决定,因此管理者角色逐渐由象征性转为万能型。

当企业的发展重新进行市场的细分和升华,企业又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中,而与此相关的企业管理者角色又开始新的循环(见图2)。

(二)企业管理者所处的层次与管理者角色

对于较为成熟和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根据其所在企业的管理层次不同,其扮演的管理者角色又有所不同,如图3所示:就高层管理者,具有战略制定、企业对外谈判和企业资源整合的各项职能,其管理的角色更多倾向于象征性的角色。而在业务上能力角色扮演需求较少。

随着管理层次往下层发展,管理者所需要的专业知识需要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层次愈小,管理幅度更小,不可控因素减少,因此,管理的结果受环境影响偏小,而直接受管理者管理和决策有关,管理者对其的负责程度更高。同时在作为中、基层管理者还必须具有向上和向下的沟通交流技能,在平时工作中,管理者除了必须的管理知识储备外,在其工作的本身领域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够更好的为管理服务。因此,基于以上特征,企业在中下层管理者更具有万能型特点。

(三)企业管理者所处企业内部环境与管理者角色

企业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结构。一般情况下,企业建立了完整的企业制度和文化体系后,企业员工依靠制度管理和文化约束,管理者可以自由的分权和授权,企业在良性的系统下运转;反正,企业的制度体系缺乏,员工精神涣散,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明确,这就导致管理者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很多情况下只能够单打独斗,铸就了全能的管理者。

在集团组织公司的特殊情况下,企业多建立项目制的组织结构。根据组织结构矩阵的强弱,又影响到项目经理的管理者角色扮演,如图4所示。

a象限:企业组织结构强,企业制度和文化健全,因而项目管理者只需要做项目的规划、范围管理和进度管理工作,员工受强组织结构和强组织制度和文化控制,管理者象征性特点居多;c象限:组织结构弱,同时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也较缺乏,为了使得项目成功,管理者不仅要进行加强组织的管理工作,同时要更多的督促和监控员工的工作,因此管理者以万能型特点居多;b和d象限:二者皆有所偏向,而受二者强度的差异,各自向各组方向发生偏移。

(四)企业管理者角色与管理者本身性格和所处地域文化

管理者具有个性特点:无为而治和亲力亲为。前者希望企业员工依靠自身约束,找寻到工作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优化发展,而自身管理只是象征管理;后者的个性特点,则希望凡是在自身掌控范围之内。同时企业所在地域特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更强调员工的个性特点,员工能够依靠自身奋斗获得更多的报酬,管理者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依靠自身的优秀才能带领企业在市场风暴中遨游强调。集体主义国家以东亚儒文化国家为例,企业内部有浓重的非组织文化存在,员工和管理者多以维持和谐的组织氛围和集体的稳定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管理者更希望能够象征性管理。

从二者角度考虑,其具体的管理模型如图5所示,此处不再赘述。

需特别指出,管理个性化特点的成分比例有所不同,同时,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虽然跨国企业也愈加重视本地化趋势,因此二者维度总是交叉和发展变化的影响企业管理者角色。

综上,以一个系统看待企业,企业管理者做好制度、文化的建设,适应企业长期战略的决策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结合,从而象征性的管理企业是企业管理者最终的目标,也是企业运行的最好状态。

但是现实中,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管理者用理性的思维进行详细的判断,同时考虑感性的因素。企业发展受内外各种因素和时间空间的不同发展过程影响,以及国内外各方发展趋势的不同而需要管理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最终实现企业的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亨利?明茨伯格,陈阳群.管理者的角色[J].IT经理世界,2003(22)

2.徐鸿武.从老子“无为而治”思想说起[J].中国行政管理,2004(02)

象征性范文篇9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商品贸易日益广泛采用象征性交货的方式以及信用证支付的结算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单据成为了交易的关键。单据与货物的实际情况不符,就可能产生严重的风险。海运提单代表货物的物权,从而成为全套结汇单据中最为核心的单据,也理所当然成为出口商双方、承运人、银行等当事人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信用证;提单;风险

国际商品贸易实质上是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对流活动。其中,货物流是通过出口商交付货物给承运人,依托承运人的跨境运输来完成的;资金流则是由进口商在保障自己能够得到物权的前提下,通过银行交付货款实现的。货物流与资金流的时间差是形成贸易风险最直接原因。

目前,国际商品贸易广泛采取象征性交货的方式,即出口商的交货义务是在约定的出口国地点完成装运,获得承运人或其人签发的提单,通过银行向进口商提交包括提单在内的有关单据,就视为完成了交货义务,而无需保证到货,如CIF、FOB等。在象征性交货条件下,单据成为交易的关键,单据既是出口商履约的证明,也是进口商付款、提货的依据。

1信用证业务是单证买卖业务

信用证(LetterofCredit,L/C)是银行应开证申请人(进口商)的要求或以其自身的名义,向受益人(出口商)开立的有条件的保证付款文件,即出口商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可凭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单据获得开证银行的支付。在信用证业务中,开证申请人、开证银行、受益人之间是三角契约关系。进出口商之间受合同的约束,开证申请人与开证银行之间受开证申请书和履约保函约束,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由信用证约束。

2信用证项下的提单风险分析

在国际贸易运输活动中,有权签发海运提单的不仅有承运人,还可以是非承运人的货运人。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的规定,如果信用证中没有反对,银行将接受货运人签发的提单。由此,在象征性交货条件下,进口商可能遭受诸多提单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提单与货物不符的风险。提单与货物不符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三种典型情况:空头单证、货物数量与提单记载不符、保函换发清洁提单。

空头单证是指提单表面记载严格符合信用证,但却与货物的实际状况严重不符,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货。《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第十五条规定付款银行对受益人提交单据的有效性没有审核义务。银行对于任何单据的形式、完整性、准确性、真伪性或法律效力,或对于单据上规定的或附加的一般性及或特殊性条件,概不负责;银行对于任何单据中有关的货物描述、数量、重量、质量、状况、包装、交货、价值或存在与否,对于货物的发货人、承运人、运输行、收货人或保险人或其它任何人的诚信、行为及或疏忽、清偿能力、执行能力或信誉也概不负责。正是这种有效性免责形成了风险漏洞。在凭单付款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卖方只要取得船公司空白提单,注明是“清洁的”、“已装船的”、“装船期早于合同的交货期”再加上假签名即可。此外,在一套结汇单据中的其他两项基本单据:卖方发票和保险单均极容易伪造,发票由卖方签发,保险公司在签发保险单时也只依据是否交纳保费,并不查验将来是否有货装上船。凭着这一套单证,骗子可以办理信用证项下结汇,待收到钱后逃之夭夭。

第二种情况是货物实际数量与提单不符。根据国际商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第第十五条规定,“银行对于任何单据的形式、完整性、准确性、真伪性或法律效力,或对于单据上规定的或附加上的一般性和/或特殊性条件,概不负责;银行对于任何单据中有关的货物描述、数量、重量、质量、状况、包装、交货、价值或丰收在与否,对于货物的发货人、承运人、运输行、收货人或保险人或其它任何人的诚信、行为和/或疏忽、清偿能力、执行能力或信誉也概不负责。”这一规定表明了信用证只注重单证相符,这一规定为卖方欺诈提供了方便。

第三种情况是凭保函换发清洁提单。当发货人送交的货物外表有瑕疵,例如破烂、锈渍等,船方会在提单上加上不良批注。不良批注的不清洁提单,银行会拒绝付款。出口商(发货人)为保全自己利益常常采用折衷办法,即出具保函保证抵偿船方损失,要求承运人换发清洁提单。这样,进口商付款提货后,发现单货不符也只能申请索赔,若遇到恶意欺诈便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2)运输延迟的风险。运输延迟的风险主要是倒签提单。根据规定,当出口商未能在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日期之前付运便无法收取信用证项下款项。但是在由出口商安排运输的合同中,卖方可能与承运人商量,要求承运人倒签提单,使提单日期早于信用证规定的最迟装运期,从而顺利结汇。但是,提单日期与实际发货日期不符,会导致货物在海上运输发生风险时无法得到赔偿,此外运输延迟可能使进口商的销售计划落空,承担市价波动风险。

(3)承运人责任之外的海上运输的风险。承运人责任之外的海上运输的风险主要是转船提单的风险与舱面提单风险。当装运港与目的港之间无法直达,货物需要转运时,对普通的海运提单而言,第一程船与第二程船提单的签发人只承担自己承运范围内的运输责任,进口商实际承担了转船风险。

3信用证项下的提单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资信调查、审慎选择交易伙伴。客户良好的资金能力、商业信誉是履行合同义务最重要的道德保证。因此,在交易前,应通过一些具有独立性的调查机构进行客户资信调查。仔细审查客户的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盈亏情况、业务范围、公司设备、开户银行所在地址、经营作风及其过去的历史。这些对于选择良好的贸易伙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仔细订立信用证条款。信用证性质所形成的漏洞可以通过信用证的内容来加以克服。进口商作为开证申请人应在单信用证中拟定条款严格限制出口商行为,特别是严格规定单据的签署人、单据的填写内容来阻止卖方欺诈。在规定的信用证议付条件时,除了要求提交发票、提单、保险单三种必须的基本单据之外,还须附加一些不容易被假冒的制造商品质证书和与之内容相符的官方出具的商品检验证书、出口原产地证书等。

(3)认真审核提单内容。付款银行和进口商在付款以前,应认真审核提单内容。首先查看提单签发人是承运人还是承运人,如果提单是发货人的人(运输行)签发的,应拒绝付款。在CIF、CFR条件下,最好要求对方提交班轮提单,提单必须注明运费预付;注意提单没有表明受到租船合约的约束;审核正本提单份数与提单上记载是否一致;提单必须是已装船的清洁提单或有“已经装船批注”,但不能有不良批注;不接受货装舱面的提单;如果信用证允许转运,转运将被允许,但同一提单应包括全程,提单上的装运港和目的港与信用证规定一致。当合同金额较大时,最好在合同中采取FOB条款,由进口商自行安排运输,来防止欺诈风险。

参考文献

象征性范文篇10

青年是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社会文化形态影响着青年怎样接受和接受什么文化,这也就影响着青年文化属性的形成和确立。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中后象征文化仍然是处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基础地位,互象征文化处于当代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前象征文化在当代中国有一定的苗头但并不明显,是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未来发展方向。当代中国的三种文化形态也就决定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三种文化属性,即:后象征性、互象征性和前象征性。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究一下当代中国青年的这三种文化属性的所处的地位和表现。

首先,研究一下当代中国靑年的后象征性文化属性。中国自古就有尊重父母、尊重传统和尊重历史的文化传统,这使得当代中国青年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品德上都具有深厚的向长者、向过去经验学习的后象征性。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经历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中国青年一直具有后象征性的文化属性,正是这种文化属性的具备决定中国的青年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所以,后象征性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基本文化属性。

其次,考察一下当代中国靑年的互象征性的文化属性。由于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互象征文化形态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社会存在着属于不同辈分群体文化期望和文化价值,所以互象征性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主要文化属性。这表现在:老师、同辈人和青年团体已成为青年人学习和获得文化信息的楷模。当代中国青年形成了以自己的同辈人作为文化楷模的文化,而这种属于青年自己的文化是当代中国青年互象征文化属性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在当代中国互象征文化无处不在,青年人有自己的偶像和楷模,但他们很少是自己的父母或是长者,而是与他们年纪相差不是很大的同辈或年轻成年人中的精英,总之,青年人的楷模不再是或不只是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他们更亲近于与自己成长背景相似的同辈人。

最后,重点探讨一下当代中国靑年的的前象征性的文化属性。前象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青年成为社会的权威,长辈以青年为文化楷模。当今中国,社会的权力和权威仍掌握在成年人手中,前象征文化并不明显,但当代中国青年的身上已经有了前象征性文化属性的某些体现。在经济领域,许多青年人成为中国行业和企业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是未来发展的领路人。时代的大潮把他们推向了中国甚至世界的前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开拓着中国甚至世界的未来;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在新型科技领域,青年人的创新、开拓的精神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和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已经把他们的父母远远抛在了另一个时代。许多长辈不得不向青年人学习新的知识,以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文化领域,青年人已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领路人。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年人的文化也会成为引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