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3:42:19

现代化农业

现代化农业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迅猛,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但是要使得社会整体发展迈上新的阶梯,就要求城乡共同发展。而目前的情况时,城市发展迅猛,乡村发展止步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农业农村现代化得以推进。因此,践行对问题的探讨,将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使我国整体社会的发展更加协调。

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

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及充裕,但是这主要指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落后,农业发展长时间没有起色,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脱节。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幸福指数逐渐提升,但是这也是仅限于大部分城市居民,而农村居民在生活过程中缺乏保障,难以加强自身的幸福感及安全感。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逐渐多元化,虽然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难以达到农村发展现代化的要求。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使得人们的经济水平差距逐渐加大,甚至接近两极分化。这种现象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不符合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因此,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农村居民谋福利,使其生活水平能够上升,缩小城乡差距,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途径

1.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开展粮食生产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使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使得人们使用的粮食都来自我国内部的生产经营。我国很多地区都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为了使得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行逐渐加快,就需要使得粮食这种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安全性提升。因此,需要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使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行有所依据。2.做好农村改革工作。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农村改革工作,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得以改善。在对农村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上,对农村宅基地制度进行改变,使得农民的住房得到保障。同时,还需要度集体产权制度进行深化,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升,主要在于其财产权益没有得到保障。集体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能够使得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体现更加全面,使得农民能够得到根本性权益。这种方式使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农村整体经济的改善更加上心,加强党组织凝聚力。3.衔接小农户及现代农业。就当前的情况来说,小农户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分散,导致农业整体发展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进行良好的衔接。相关人员需要做好现代弄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对小农户的生产及经营体系进行分析,使得乡村振兴战略有一定的条件基础。小农户需要融入现代的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农业产业体系进行完善,使得产业化程度提升,对相关的生产环节进行联系,使得农业功能越来越丰富,拓展农业生产经营范围。4.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各个农业产业相互融合,这样能够促进多项农业产业的优势互补,把握各项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及发展内涵。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明确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做好宣传工作。其中,需要以加工销售产业为主,明确不同市场的主体性,这就需要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延长,使得整体价值链得以提升。政府需要鼓励农户与农民合作社建立利益联合机制,使得整体增值收益提升。5.加强工作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有较大的要求,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政府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工作力度,让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更多的工作根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帮助农民获得更高的收入,增强农村干部队伍的素质,增强其管理水平,使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经营管理质量提升。工作力度的提升要求工作人员提升服务质量,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用得以增强。

三、结语

在实施乡村战略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政府需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好农村改革工作,使得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进行衔接。工作人员需要对农村产业进行融合,加强工作力度,提升乡村经济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这种方式能够使得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根本的提升,使得农村发展与现代化接轨。

参考文献:

[1]郭翔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10):22-24.

[2]赵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J].唯实,2017(11):45-48.

现代化农业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末,又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代替了原来的“四化”,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同时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内容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不断完善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与现代农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现代化”一词的本意而言是指使某一事物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当指使农业发展达到最近的国际水平。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现代化”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仅就概念而言,“现代化”所指十分宽泛,它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的外延,空间上也无确定的内涵,所以“现代化”不是严格的科学范畴,也不是什么理论性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

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应该同当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只有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才算实现了和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之一,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增收,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从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经营循环市场化,就是指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生产组织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总的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只是使用现代物质投入,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认识到使用现代物质投入品的只能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前进的速度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希望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奋斗与成功,预想与结果会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不妨碍人们朝共同的方向努力。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这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1)发达的农业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目前低产低效的农业建设成高产高效的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2)富庶的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3)良好的环境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工作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农业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来改进和协调农业生态、技术与经济这三个系统,使之在和谐中发展,在互动中前进。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宣杏云、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9期。

丁长清、慈鸿飞:《国农业现代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现代化农业范文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比重首次超过5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4.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5%;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八年连续增产,无论是单产还是总产量均创下历史新高,为粮食供给和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保了驾护了航。尽管粮食单产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比整体现代化低约10%,只是工业的1/10,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仅为美国和日本的约1%。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属于农业初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不同指标的世界排名差距很大,因为除了产量外,劳动生产率、人均营养供给、化肥使用情况、农民生活水平等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其中,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比例、农民人均产肉产粮等指标仍处于欠发达水平。我国人均可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3%,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粮食单产明显好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表现,我国主要粮食单产世界排名已经进入前20位,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则排在80多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2]我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差11倍,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综合农业现代化指数为38,排世界第65位,为发达国家的1/3。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但其背后却是,全国农民六十多年间以实际存在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土地剪刀差为载体,为实现我国工业化并确保城市发展,牺牲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积累。作为农业大国,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仅仅依靠超前的工业化和过度的城镇化,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其结果是潘建伟1,张立中2(1.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市101149;2.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市100083)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基础设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并制约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早已实现工业化的法国就因忽视农业现代化,曾经发生过严重的粮食短缺危机,使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业基础建设滞后,而资源相对匮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在加快工业化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只有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无论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时代课题,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障碍

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由于农业投资的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业的发展往往被削弱或弱化,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率显著提高,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1.人口不断增长与农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人多地少、人地关系十分紧张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基本、最突出的现状。2011年,我国大陆总人口13.47亿,其中乡村人口6.57亿,使得我国尽管地域辽阔,陆海兼备,多种农业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农业资源却极为稀缺。我国耕地面积自1957年以来呈净减少趋势,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近十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833.3万公顷,另外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趋势难以逆转。[4]1992年中国科学院的国情研究第二号报告预计,21世纪20~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届时以水、土为中心的农业将接近或达到承载力的临界状况。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仅有的耕地资源日渐稀缺,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农业比较利益下降。

2.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农业生产要素集聚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解决亿万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从而极大激发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同时,也使农业生产变得小型化、分散化、个性化,而分散的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明显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2011年,我国户均耕地面积不足0.5公项,小规模生产不仅使农业经济结构很难得到调整和优化,而且容易导致农业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与低效率使用,增加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的相对收入低,并进一步制约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此外,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也制约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制约了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导致土地经营效益不高。

3.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农技推广服务薄弱。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这主要突出表现为“四个不足”: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供给不足。例如,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要依赖进口。[5]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技术集成、配套不够等。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6]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四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据财政部统计,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合计187亿元,占农业GDP的比重仅为0.39%,低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科研基础条件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新任务的需要。

4.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从世界经验看,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用工业武装农业、农业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和积累的过程,农业现代化进程客观上受到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制约。而我国尚且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国家经济实力尚不雄厚,城市化水平也比较低。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约为51.3%,城市化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偏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并引起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7]一是阻碍第三产业正常发展,使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二是影响工业的能量积聚,难以对农业形成强大的支持力;三是难以有效地形成经济中心,从而使农业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以分散布局为特点的工业化,通常与农村缺少规划、居民点布局零乱联系在一起,土地零碎,田块狭小,规模化经营的空间条件差。

5.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且劳动者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导致了巨大的城乡差距,致使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但是,城乡统筹就业的矛盾与困境依然很大,1.7亿农业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或隐性失业状态,农村隐性失业率高达34.7%。据统计,目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占劳动力总数的9.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4%。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是重大的实践课题。

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况仍然占较大比重。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财政投入欠缺,农村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难以应对,水利设施不堪重负。据统计,大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40%。绝大多数泵站的灌排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有些只有设计标准的40%左右,有些完全失去了灌排功能,全国大型泵站中急需改造的比例高达85%以上。另外,田间道路建设、农村电网和通信设施、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也非常滞后。

三、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情,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必须坚持农业家庭经营方式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创新与实用技术推广并重;坚持有选择、有步骤地实行农业机械化,使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并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坚持有序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等。

1.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忽视农业现代化,国民经济就难以持续协调发展,还会使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甚至加剧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在同步推进过程中,除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有效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支撑和互动。第一,工业要为农业提供适用的机械装备。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农业生产立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别明显,农业家庭经营规模又比较小,因此要求农业机械的小型化、实用化、功能多样化和经济型。一方面,工业企业要加强研发;另一方面,国家应增加农机补贴的范围和强度。第二,工业要反哺农业。国家通过收入的二次分配,保证农业投资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加强农业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奠定基础。另外,农业补贴重点实现由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的转变,并增加农业直补份额,以收入补贴为主要形式,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这样,既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又能让农民得到最直接、最大的实惠,补贴效率也高。第三,通过农产品价格的提升,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目前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居民购买力的矛盾。其实,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不大,主要是果蔬、牛羊肉等生鲜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大,并呈现季节性和周期性价格波动,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的办法是,在提高消费补贴水平的同时,实行消费农产品退税制度。第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劳动力逐步转移、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所以,要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提高工业企业涵养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城镇化的重点放在中小城镇,而不是大城市,既能避免“城市病”,又能强有力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五,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相协调。在发挥农业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工业发展相协调,尤其是满足工业对农业原料的需求。同时,大力发展与城镇化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如都市农业等。

2.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任务很艰巨。当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并不是要否定或取消农业的家庭经营方式,而是要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方式不动摇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家庭经营不仅能够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8]综观世界农业现代化模式,其农业经营体制主要是实行以自然人为基础的家庭农业经营体制,公司制的农业经营只占很小的比例,即便是公司制的农场,也以家族式公司占绝大多数。可见,家庭经营不仅现在,即便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乡村人口众多,户均耕地不足0.5公顷,经营规模太小。随之而来的问题有农业组织化程度急需提高、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难度大、农业生产机械化困难、社会化服务成本高等,加之农业市场化程度低,迫切需要创新农业经营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土地承包制改革,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彻底分离。实行“两权分离”,使农户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并依法处置的权利,包括继承、买卖、租赁、抵押等处置权,有利于避免农户短期化行为,促进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等,进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有效扩大农户外部经营规模、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同时,提升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谈判地位,保护农民利益。截至2011年底,全国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2.17万家,实有入社农户4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6.4%,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政府要引导农民增加对合作社的投入(现在每个合作社平均投入不足100万元),壮大单体合作社社员、资金及业务规模;设立永久办公场所,建设稳定的管理人员队伍,建立信息化网络;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等。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分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除鼓励农民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外,国家还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流通等社会化服务及市场信息咨询机构,承担公益性服务,使“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机衔接,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3.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全面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化。农产品增产,尤其是未来粮食要继续增产,面临着土地、水资源等硬约束,要突破这些瓶颈,必须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进步可以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因此没有农业科技进步,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而科技成果研发、推广转化、市场实现等均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可见农业科技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由于农业产业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农业经济的外部性,政府理应成为农业科技的投资主体之一,尤其是政府要不断加大农业基础性技术研究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力度。同时,逐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等群体投资机制,摆脱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的桎梏,并杜绝涉农资金的“跑、冒、滴、漏”问题。其三,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逐步把农业科技的研发、技术推广应用和新技术的市场实现转向社会化。只有以市场为导向,重塑农业科技管理的体制机制,才能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和转化率的保障。其四,在着力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引进。建立独立自主的农业科技体系是立农之本,但也要积极汲取国外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为我所用。同时,创造条件,吸引国际高端农业技术人才。

现代化农业范文篇4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1.1现代装备武装农业。以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寨,发展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

1.2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

1.3市场手段经营农业。依据市场化原则,健全“统分”结合的互动协调发展机制,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1.4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1.5高素质人员从事农业。需要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具备现代化水平的知识和技能,懂管理会经营。

1.6农业生产产业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1.7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坚持生态良性循环和高品质发展,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农业生产资源持续利用。

2目前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安徽的情况说明)

2.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生产不相适应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大机械生产。鉴于中国农田的分散性及以家庭为单位的使用权,很难实行大机械生产。实现机械化大生产的困难在于:农村人多地少,改变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大农庄后,无地农民如何安置,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哪里去?城市?似乎鸿沟重重。不管是制度上,还是现有城乡二元的结构上,乃至城市的承受力(软件:就业安置、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双方的心理观念上;硬件:基础建设,住房,医疗等供给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国家在努力城市化,但毕竟农村人口基数太大,并且这还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问题,更是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配套,若不能有效解决无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城市化就失去了意义。

2.2城市化程度滞后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按2003年安徽省从业人员总数3544.9万人计算,不考虑新增加的劳动力,要使全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达到3O%,则第一产业劳动力要减少到1063.5万人。而安徽省目前农业从业人员为1860.6万人,即安徽省近年要从农业中转移剩余劳动力约800万人。目前普遍的说法是中国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数大约有1.5亿到2亿,这些剩余劳动力是农业二、三产业所无法消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困难其实就是中国城市化的困难。因为解决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安排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即便大农场模式中农民可以以股东身份参与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出路,但现实是基数的过于庞大决定了不可能吸收大部分农民参与其中,若大量参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经济效益则无从体现,也就失去了现代化存在的意义,无非就是新瓶装旧酒的大锅饭1。

2.3农业基础薄弱限制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条件还不稳定,农业生产的抗灾、防灾能力相对不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仅以安徽省水利设施为例。安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都是2O世纪70年代留下来的,标准低,年久失修,设施不配套。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水库4797座,其中病险水库占到三分之一,现有水利设施已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1.8%,机电灌溉面积仅占70.9%。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2006年末,安徽省还有1.7%的村没有灌溉水源,仅有29.4%的村有排灌站,30.5%的村有机电井,粮食生产受制于自然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五年,安徽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为2200千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2.6%。由此暴露出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弱的矛盾,这是造成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较低,农民种植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迫在眉睫。

2.4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制约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形成成片规模,由于地块划分过小,即使几亩土地也要涉及很多农户,对于农民来说,耕地首先是“生存资料”,惜土意识越来越强(租金越来越高)。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更不利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难度。受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的制约,农民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着重提高土地生产率。由于分散经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不具优势,从土地流转看,农民普遍不愿出让土地,存在维持现状的心态,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是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相当部分农户虽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但仍不愿放弃土地。安徽省农普资料显示,全省农户租出、包出过耕地的户62.6万户,占总户数的5_3%;租入、包入、转入过耕地的户101.8万户,占总户数的8.6%。

2.5劳动力素质低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相适应现有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科技的意识,熟练劳动力较少,管理人员更是奇缺。随着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业增产增收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与劳动力素质的相关程度越发显著。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农村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2.6%:初中文化程度占52.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6%。由于农业劳动者文化知识的贫乏,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吸收。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粗放的耕作方式和打工形式,与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实施,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不相适应。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另外,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土地比较收益率的降低,农村劳动力供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据调查显示,青壮年农民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农民大多外出务工,不愿从事种粮、养猪等传统的农业生产,而留在农业一线的大多为中老年和妇女以及数目庞大的留守儿童。农民整体素质下降,导致大部分田间管理粗放。2006年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安徽农村住户外出从业人员1119.1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占比达62.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6.9%,其中到省外868.9万人。强壮年劳动力过度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与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又形成了新的矛盾。这种状况延续下去,不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不到保障,农村社会发展也受到影响。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3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方针政策:①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施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②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③必须兼顾土地生产率目标和劳动生产率目标。④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⑤必须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坚持国家投入与农户投入相结合。⑥要以加强基础建设和产业化组织建设为条件。⑦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⑧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以上原则,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3.1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是:①要把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②对农业机械化进行结构调整。③因地制宜,有重点地推进地区农业机械化。④大力促进农机技术进步,开发适应我国现阶段土地结构条件的农机具。⑤建立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

3.2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一是从全局出发对农村水系管网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逐步从根本上治理江湖水患,扭转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严重威胁的被动局面:加大推进农业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建设;抓好农村水毁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建立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气象监测网,形成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防灾减灾和农业气候综合利用的气象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实施综合治理。三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形成国道、省道相配套的农村公路网;同时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加快发展小水电,搞好农电管理,提高农用电水平。此外,还要加强信息化服务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3.3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的土地流转体系。目前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初级阶段,仅靠过去传统农业的简单外延性增加,是难以实现这样的历史性转变的。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品质、效益和竞争力。美国、丹麦、荷兰等国外成功经验表明,规模化、大户型生产效益凸显。我国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单户生产已不适应区域化、大物流、大发展的生产需要。现阶段在做好节约耕地、保护耕地的同时,要按照《土地管理法》要求,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小生产和大市场的不适应,劳动力、科技、土地等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等矛盾,创造条件,逐步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较多,客观上具备了流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土地流转,实践上有成功的典型经验。因此,要尽快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可以采取土地入股、反租倒包、土地置换、对外招租等多种形式,有重点的培育和辅助部分发展基础较好的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培育种养殖大户,促进规模经营。选择合理适当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分散经营模式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国曾经实施的集体所有集中经营的既有模式已被实践否定,土地私有集中经营又为国策所不许,因此『必须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发挥民营和集中经营的双重优势,公有、民营、集中经营应该成为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路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要满足各方的利益要求,应允许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并存。如果当地农产品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农民市场意识较强,则可以考虑选择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型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如果当地生产的专业性较强,又有一定的企业作为依托,则可选择公司+农户型的产业化组织形式。总之,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的选择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及差异,避免雷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引导和支持农民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专业流通中介组织,建设现代信息、物流网络。主动参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积极申办各类农产品交易会,使之成为开拓农产品市场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3.4创新农业增长方式,加快构建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科技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要把提高科技兴农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突出位置,增强广大农民科技兴农意识。安徽人口多,耕地不足,开辟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农业,构建农业技术创新、转移、应用与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科技体系,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此,要广辟资金来源,大幅度增加农村科技投入。支持农业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尤其要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全面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建立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技术体系。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转化,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步伐,使农户能够了解、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提高农户科学种、养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3.5农村教育投资应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农村教育资源状况,调整城乡教育结构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通过组织实施主体培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现代化农业范文篇5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现代化农业范文篇6

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新体系

继续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增加节水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继续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不断增加高产稳产田比重。继续进行平地条田化、园田化建设,坡地及果园梯田化、台田化建设,零散地块平整、连片化建设等,不断增加规模经营和机械作业面积。继续进行田间道路、电力设施、防护林等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经营效率。继续适度进行保护地设施建设,适度增加保护地设施化栽培面积。

大力加强农村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小区、畜牧业养殖小区等。

大力加强农村生活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居民房舍、院落、饮水设施、能源设施、电力及通信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乡路村路及街道、文化广场、学校、诊所、公共园林、池塘、水渠等。

积极搞好国家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设。国家及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农村过境,应该积极进行技术和工程配套,积极向农村延伸,实现对农业和农村的覆盖,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生态建设。继续搞好农田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等工程建设;搞好河流水系的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搞好山林、草地、湿地等的保护和治理建设;搞好“四荒”及废弃地段的治理、利用及绿化建设;搞好农户、街路、村屯及水流等“四旁”绿化及美化工程建设等。建立耕地、水质、空气、环境等方面质量监测和改良工作系统,建立人畜疫病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系统。

以上五个方面要相互结合,配套衔接连通,提高整体功能。要使农田设施和其他产业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农村产业内部物流效率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要使整个生产基础设施与生活及公共基础设施连接,以提高农村居民工作时效,也有利于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要使整个农村基础设施与国家和大中城市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城乡物质、技术以及信息交流程度。要使所有工程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动植物改良中心、中心基地等建设。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展动植物育种、引种、品种改良,高产高效栽培,科学饲养,病虫害疫病防控,节水高效农业,无公害产品生产,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生物化工生产等方面的重大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加快农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

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各级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体系,鼓励发展其他科技推广及服务组织。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专职技术推广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兼职参与科技推广工作。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开发创业,直接发挥推广作用。建立健全科技人员到户、到田和技术要领到人的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准农业、工程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培养发展科技示范户,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科技创新。在农机制造、农业设施设备制造、农肥生产、农药生产、农膜制造等领域开展创新,生产供应优质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物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继续加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技培训。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经常对农民进行实地培训。

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制订辽宁省农产品标准。要向现代国际市场准入要求看齐,在以下方面建立标准:病虫害标准、化学污染标准、有害物质污染标准、农药残留标准、生长素残留标准、添加剂标准、保鲜剂(防腐剂)标准、包装物无毒化标准、转基因标志等。要遵循国际质量认证标准(ISO系列)和国家卫生安全标准(Haccp)。

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市级农产品质量中心建设。选择粮食主产区、蔬菜主产区、水果主产区等若干县(市),建立县级农产品市场监测站。积极开展产地认证、产品认证、质量监管、认证产品市场推介、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等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

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程。坚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发展有机农产品。不断增加“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数量,并不断扩大其范围。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

加快农业五大优势区域建设。辽西地区以发展林草畜牧业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发展畜禽养殖、名优水果、特色杂粮、设施蔬菜、球根花卉等。辽北地区以建设大型优质专用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为重点,推进专用玉米、高油大豆、肉牛和生猪等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以优质水稻和精品农业为重点,扩大优质水稻、高油大豆、设施蔬菜等专业化生产规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辽东地区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建设稳定的食用菌、中药材、绒山羊、出口肉禽、鹿、林蛙、山野菜等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发展绿色功能食品。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精品渔业、优质果业、畜禽养殖业,重点推进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和创汇农业建设。在以上优势区域建设中要推进各类种植业基地、畜牧业生产小区等建设,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地区专业化建设。

积极引导农产品开发新方向和农业开发新领域。大力开发优质产品、无公害绿色产品、优良传统产品、保健功能产品、地方特色产品、专用产品、新特产品、反季产品、深加工产品、生物化工产品等。大力开发能源农业,发展酒精作物,生产汽油醇;发展燃油、燃料作物,生产生物柴油,生产秸秆燃气、型碳、沼气以及畜产加工废弃油脂燃料等。大力开发材料农业,即生产工业材料的农业。如利用玉米淀粉等生产的高聚酯材料,用于生产汽车、电脑等制造业配件;利用作物秸秆造纸和压制建材、包装材料等。大力开发医疗农业,即直接提供医疗保健品、医用药品、医用蛋白、疫苗、医用器官等的农业。大力开发环保农业,即专门服务于环保产业的农业,其专门提供有益的花草树木、微生物种群等,用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净化环境和美化环境。大力开发观光农业,即将农业资源和生产项目与旅游资源结合,为人们提供观光及休闲服务。

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化

努力提升农户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家庭农场。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带动,提高农户专业生产力。通过实施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土地集中,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加大科技扶持及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各类现代家庭农场、家庭养殖场、家庭农机服务站等。

发展各类现代公司农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立较大规模的公司性农场及公司性养殖场、大型果园、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服务中心、农产品贸易公司等。

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同类生产的农户或企业组建专业协会或各种合作社。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促进建立各种基地合作组织和园区合作组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先进技术采用、产品销售等环节开展合作,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参与力。建立金融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生产提供小额贷款。

加强纵向产业组织联系。促进产、加、销等纵向环节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建立合同、契约、订单等关系,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组织模式。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推动成立前后参股、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大型公司或企业集团。

建设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全面开放市场,加快发展国际化农业。全面引进国际农产品竞争的效率标准、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卫生安全标准等,全力改进辽宁省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交流手段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拓宽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积极引进境外技术、人才、资金和服务,促进农业技术、管理和产业国际化升级。大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加大“绿箱政策”范围内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现代化农业范文篇7

是整个园区的技术中心,含研发大楼、生物育种中心、集中型生物燃气工程、胚胎工程中心、组培中心、智能温室等。

(1)研发大楼为综合性的研发、检测、实验、评估、办公大楼。

(2)生物育种中心

利用各种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将对品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遗传学研究和遗传育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生化遗传标记育种、分子遗传标记育种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育种等技术,是未来育种的发展趋势。

(3)集中型生物燃气工程

集中型生物燃气工程通过对园区废弃物进行处理,为园区其他功能区提供日常用电、燃气及废料,是园区达到“零排放”的重要保障。

(4)胚胎工程中心

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进行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移植等技术,从而达到挖掘生物的繁殖潜力、大量繁殖优良个体、延续稀有种族的目的。

(5)组培中心

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加速无性繁殖;获取脱毒苗;扩大变异范围;加速亲本材料的纯化;种质资源的试管保存;为基因工程的全面实施人工控制遗传方向打下基础。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无性快速繁殖、花药培养和花粉单倍体育种、药用植物的工厂化生产、种质的保存和基因库的建立、突变体的筛选培育。

(6)智能温室

智能温室系统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资源节约型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它是在普通日光温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计算机自控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发展起来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

2园区主楼区

该主楼功能包括了接待、问询、售票、科普培训基地等。接待中心:含问询、售票、整个园区的规划介绍、工作人员办公等。农业科普场馆:主要展示农业发展历史和农业科技发展成就,包括农具馆、蔬菜馆、种子馆、水稻馆、农村新天地馆、农村奥秘馆、农科实验馆、探索未来馆等,是整个科技园研发成果的中心展示。农业知识培训馆:用于协助当地政府机构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培训、农业知识讲座、以及发展“产学研”结合、“企业加农户”项目的对农户知识培训等。

3养殖区

养殖具有饲料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还是发展生态农业,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搭配种植和养殖品种,巧妙利用食物链营养关系,是田塘结合出高效的关键。根据园区畜种,可采用鱼蛙畜禽、鱼桑鸡、鱼猪鸡、鱼猪草、羊猪鱼等田塘结合农渔生态农业模式。

4牧草种植区

该区域是全园占地最大的功能分区,主要种植多种牧草如狼尾草、皇竹草、紫花苜蓿、菊苣、黑麦草等,为养殖区提供充足的粮食来源。另外还包括生态草、草坪草、观赏草、能源草等品种。该区研究项目有:牧草新品种选育、高产优质牧草生产及种植模式研究。

5果蔬种植区

该区域利用温棚种植有机蔬菜,采用轮作、无土栽培等技术,同时建有百果园,百果园主要种植桃、李、橘、番石榴、芒果、荔枝、龙眼、葡萄等优良品种,春夏秋冬四季有景。该区域除了对蔬果的科研种植研究,还设置了观光旅游体验区。快乐农场:为游客提供土地租种,在园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瓜果,平时由园区代为种植管理,到了休息日,游客可携带家人或相约好友同去照料自己包租的田地,品尝自己田地的农产品。该区域也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安装摄像头,租客在家即可实时观察自己租种田地作物的生长情况。蔬果采摘:为游客提供有机蔬果采摘,采摘到的新鲜蔬果可以带回家去给家人品尝,同时也可以交由工作人员,直接在园区内的生态餐厅烹饪享用。奇趣观赏廊:为游客提供奇趣农产品观赏。

6花卉种植区

该区集花卉展销、科研、旅游观光于一体,建有大型温室,平面棚架等设施,其中排喷灌渠系、高喷等设施齐全。生产规模化、规格齐全、质量好。逐步形成集基地种养、技术与信息服务、科研与推广、花业科普、休闲观赏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花卉产业化运作模式。在苗木种植的同时,通过运用园林造景等手法,将整个区域建造成景色宜人,风景秀丽的区域。通过乔木、灌木、地被等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搭配组合,营造四季有花、绿意昂扬的花卉区域,达到景观和经济的多效性。

7优质畜产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

主要对来自养殖区、牧草种植区、果蔬种植区、花卉种植区的优质畜产品和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主要项目技术有优质草产品加工工艺技术,生物酶对紫花苜蓿草产品的处理技术,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安全性技术,优质草产品质量检测控制技术。

8畜产品及农资产品交易市场

区内有食品交易市场、动物保健品交易市场、电子商务中心、技术贸易中心等,主要是对研发中心开发的新产品、加工区的产品进行交易,对外销售等。

9入口展示区

作为整个园区的入口,该区域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形象,在适当位置放置农业代表人物雕像(神农、后稷、嫘祖、贾思勰、陈旉等),同时规划好路线引导车流人流,包含生态停车场、电瓶车上下客点等。

10中心区

该区域主要设置了神农祠、文化购物街、中心广场、中心景观区等文化休闲娱乐设施。神农祠作为全园主题的升华,定时举办炎帝神农祭祀典礼,以农业文化活动刺激文化旅游、品牌推广等。文化购物街结合农业文化历史产品和惠州本土文化产品,为园区的主题特色打响品牌效应,是园区的特色与亮点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惠州本土文化重要的展示平台与宣传窗口。中心广场主要结合农业文化元素,打造具有浓郁农业文化景观,同时作为举办大型活动的场地,聚集人流。中心景观区与中心广场相结合,作为全园的景观中心,该区的景观风格主要为中国古典园林,山翠欲滴、流水潺潺,泡一壶清茶,赏一方园景,正是那一份抒情与惬意,让游客流连忘返。同时结合地方文化展示,在青山绿水中享受文化的熏陶。采用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借景、漏景等造园手法,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达到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想境界。

11专家住宅区

位于用地西北侧,山谷尽端,这里风景秀丽,坡度较缓,大面朝南朝东,其中有天然泉水。结合地形、朝向、天然泉水等良好环境,设计若干住宅和别墅,为专家、研发人员、游客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宁静的生活休息环境。住宅区旁设配套设施。临近水塘设生态餐厅、高档农庄、酒店,同时建有养生馆、香薰馆、茶馆,利用天然泉水,打造生态泳池。在水塘边设亭子和木栈道等景观设施,是游客亲水、垂钓的区域,供游人享受垂钓之乐。在水边合适位置放置铁索桥、梅花桩等设施,作为公司、部门、团体、个人培训拓展的区域。

12结语

现代化农业范文篇8

关键词:设施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

设施农业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明确设施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对设施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未来设施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指导。

1设施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1.1设施农业。虽然当前国内外对设施紐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但绝大多数人认为设施农业指的就是利用一定附加设施,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优化的农业。其主要通过运用各种人造设施,使农业从以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规模化、工程化的农业,使农产品不再受到传统农业季节性限制,进而能够充分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作为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可在温室或畜禽舍以及其他各种建筑物中开展农业生产或畜禽养殖等活动ra,同时,使农业生产更高效,提升农产品品质。1.2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建设一个具有低耗能、产量高等优势特征的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以及建设一个可以同时达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充分利用等重要目标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相关政策规定、农户自身理念与种植方式、农业技术装备等对其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大。只有保障农业政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相符,农户可以熟练掌握各项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与相关技术手段,农业技术装备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目标。

2设施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2.1推动惠农政策变换升级。设施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推动农业政策的变换升级上。一方面,国家近些年通过深入推进落实“三农政策”,为主动购买农机产品的农户给予更多资金补贴,使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主动购买现代化农机设备,受此影响,农业设施与农业生产力均得到了相应提升。不仅如此,国家还主动加大农业人才培育与引进力度,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各大高校与科研机构纷纷投身于高性能现代化农业装备自主研发中。并且不断探索、研究更多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增产增收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在广大农村基层不断普及农业机械化操作等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为实现设施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进一步深入落实设施农业,我国还加大了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力度,对零散规模经营进行有效控制,在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下,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与分配使用。鼓励各大农业企业及种植大户等参与其中,共同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园区'例如,新疆温宿正在努力建设更多规模化的大棚园区,并落实好相关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通过大棚种植蔬菜使当地农产品种类得到极大的丰富,且无需再受到季节的限制。在合理利用设施农业下,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现代化农业发展规模,有z效控制农业生产成本。2.2促进农业技术装备发展。设施农业对农业技术装备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作为劳动密集型设施农业,其部分环节主要依靠人工作业,因而国家正在不断加大设施农业装备发展力度,以便能更好地为设施农业主开展大棚蔬菜种植等农业生产,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持。例如,在新疆温宿部分设施农业园区中,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智能温湿度调节装置与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对园区温度与湿度环境、农作物生长情况等各方面的智能调节与实时监控[3]。与此同时,采用节能型照明设备代替传统照明装置,利用具有良好透光性的保温材料等,在不断优化设施紐及其相关配套装置的过程中,也使农作物可以实现健康生长,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品质。由此可见,设施农业在推动农业技术装备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2.3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益。设施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另一大重要影响体现在其对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上。农户在积极采用设施农业形式的过程中,其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3]。例如,在新疆温宿地区,许多农户在蔬果种植中习惯采用大水漫灌方式,但通过使用节水喷灌装置,可节约保护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另外,在设施农业的作用下,当地还引进了许多与本土种植环境相适宜的外来农作物品种,为扩大当地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发挥了重要作用[4]。虽然设施农业在前期投入相对较大,但从长远角度看,设施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其在为农户农业生产提供更多先进生产方式,引导农户采用更多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节约了土地、水等宝贵资源,并依托少种多收等模式为农户增加经济收益,帮助农民真正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结语

综上所述,设施农业有助于推动惠农政策的变换升级,有助于促进农业技术装备发展并帮助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因此,我国还需要继续加大设施农业投入与发展力度,在结合本国实情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更多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理念与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从而带动设施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加快我国设施农业工程建设的措施[J].农家参谋,2019(16):135.

[2]努尔力?买买吐孙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对新疆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〇19.

[3]本刊编辑部.智慧农业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m.乡村科技,2019(17):5,

现代化农业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农业;发展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不仅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还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对此,需要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使其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1农业技术推广意义

目前,在我国通过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已经使农村的农业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在农业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提升,农民也获得了更多的收入,并且实现了收入的逐年增长,可见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对现代化农业进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还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但由于农业技术在推广中工作内容较为复杂,为了要做好这项技术推广工作,就需要相关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根据相应的要求制订合理化的的技术推广方案,不但提高农民现代化农业发展意识,以此来促进推动农业技术普及范围,是农业的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进而实现农业向现代化发展趋势转型[1]。

2农业现代化特点

农业生成设施在不断的优化、完善。我国在向现代化农业发展阶段转形式时,重视对农业生产中基础生产实施和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强化,并且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已经建立了适用于现代农业化发展需要的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的灌溉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现代化农业技术与管理相结合使用。在进行农业现代化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者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与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而且还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另外,随着我国在农业发展中对运输技术和包装技术的运用,使得农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专业化与产业化共同发展。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专业化发展方向主要是农业合作社与农产品合作社等方式,并通过对农业用地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有效节约社会资源,而且还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产业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龙头企业引领农民发展,这些龙头企业在发展中为农民提供相应的社会化服务,降低了农民市场售风险,保证了农民经济生产效益。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3.1创新农业推广方式。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通过使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快速的信息传递和获取,传播性能极高,在进行推广农业技术时,使用“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可以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而且还使农业息得到了快速有效整合,加快了农业相关信息的接受和传递效率。同时,还实现了农业生产中,技术研发者、推广者和使用者间的联系,推动的技术信息的推广、使用和创新。另外,利用这种方式还有助于节约成本,减少了技术推广环节,缩短了技术推广时间,也提高了科技成果在农业经营发展中的转化率。3.2加大推广资金投入。技术的推广很进步,需要资金的支持,同样农业技术的推广也需要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专项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相关人员在进行技术推广工作时,可以有充足的项目资金,这样有助于推动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实施。还可对农业种植大户进行相应的有偿服务,帮助种植业者进行农业生产,并以一定的资金作为报酬,同时将这些资金报酬使用到农业技术推广中,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投入。3.3建设农业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人才是技术的主要推广者和技术改进者,因此,需要加强对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在人才队伍建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农业人员技术使用水平的培养,使相关人员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可以得到提升。同时,还需要注意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信息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其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能力水平;需要适当的提高技术人才的福利待遇,以此来吸引更多农业方面的技术研究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为了掌握人才技能水平,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需要建立合理的考评模式,并对其不断的优化,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农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3结论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农业技术的推广对我国农业经济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关键措施,对此农业相关部门和农业技术使用者要重视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使其可以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现代化农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业现代化;生产;循环

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推广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大,加上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农村经济不断增长,农民的生活逐渐富裕。

1农业推广

1.1农业推广的类型。农业推广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到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介绍新时期农业推广的内涵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农业推广的发展历程,以便更好地认识新时期农业推广的内涵。一般而言,农业推广分为狭义推广、广义推广和现代推广三种:第一种,狭义推广。将大学、研究院或者是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农民,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并且能够在生产中加以运用,这就是典型的农业生产方面的指导。狭义农业推广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且重视和强调技术的改进和普及。可以说,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推广都属于狭义推广,农业技术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并且直接决定生产的结果。在具体推广技术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前期试验、现场示范和后期指导等方式。第二种,广义推广。这种推广的对象是整个农村社会,并且以农户为中心,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重在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这种推广的教育功能十分突出,不仅传授相关的技术,还对农民进行一系列的教育,重在授人以渔,让农民掌握先进的技术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从而增加产品的效益,提升生活的质量。可以说,广义推广比较系统,并且充分发挥了教育的作用,重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三种,现代推广。现代推广是农业推广的高级阶段,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良好、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并且农产品的产量稳定时,农民的关注焦点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并且获得更大的收益。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而且农民不再满足于技术和教育,他们需要获得更全面和更详细的信息,比如市场行情、金融服务以及科学变革等。有鉴于此,这一阶段的推广更注重信息的质量,旨在帮助农民有效利用这些信息。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狭义推广属于传统的农业推广,这是因为技术比较落后,农民想要实现增产增收,就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至于广义推广,已经比较接近现代推广的内涵,但是仍然属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现代推广比广义推广更加高级,并且推广手段以提供信息咨询为主[1]。1.2新时期农业推广的内涵。新时期,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但是随着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农业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比如耕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资源浪费频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从某种程度讲,我国农产品整体而言比较低端,缺乏技术含量,在市场中没有竞争力,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不能照搬外国的理论和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并且勇于创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道路。也就是说,新时期农业推广需要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原料,通过教育、培训、指导以及服务咨询等方式,将农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和新知识传递给农民,扩散到农村,应用到农业,切实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修养,不断提高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农村社会的进步。

2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使其具备快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时也要借助工业提供的设备以及器械,让工业反哺农业。归根结底,农业现代化需要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与过去相比,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并且逐渐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变得日益多样,不再局限于技术的现代化,还涉及服务的社会化、产品的生态化、管理的现代化以及过程的信息化,这就相当于建立一个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争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开发和循环利用,并且尽量保证不产生废料,从而打造产量高、能耗低和质量好的农业生产模式,建立文明和谐的新型农村,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宗旨与新时期农业推广的目的不谋而合,所以农业现代化可以为农业推广指明方向,而农业推广也能够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和及时改进[2]。不可否认是的,我们农民数量庞大,而且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只能是大力发展科技,并且推广科技成果,从而提高土地使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科技需要进行农业推广,也就需要建立和依靠科学和规范的推广体系,目前,我国农业推广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经过统计,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已经高达59%,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因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所以还需要改革农业推广体系。可以从创新推广理念入手,做到以人为本,重视提供服务,并且拓展推广渠道,形成以农业推广机构、科研单位、中介机构以及涉农企业密切配合的推广体系,也可以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树立典型,起到示范作用。

3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推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现代化是农业推广水到渠成的结果。不难发现,农业推广的意义重大,并且作用突出,为此,农业推广的有关部门需要做好相关的建设工作,并创新服务意识,多措并举,与其他部门和机构展开密切合作,形成利于农业推广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吕驰伟.关于新时期创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6):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