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3:07:23

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建设范文篇1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推进信息化,就是紧紧围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推进信息化

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是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同时,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更好地履行职能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实现人民民主、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应大力加强各级政务机关网站建设,以电子政务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政务公开,为人民当家作主、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提供支持;积极采用信息网络手段,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促进了整个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使之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不断提高网络文化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增强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快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信息化。我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内容、方式、手段等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应大力推进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信访、应急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水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信息化,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信息化建设的各环节,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信息化建设。把满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信息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广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化建设成果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上。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区域和城乡信息化发展,统筹信息化发展和信息安全建设,促进信息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重,努力形成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现代化建设范文篇2

1、职责职能模糊不清国家各级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机构的职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法律层面界定清楚,导致有一些公益性的农技推广业务常被“中心工作”冲淡,而有些经营性的农技推广工作则常常被公益机构包办。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多元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工作的扩大造成了不良影响。

2、多元农技推广体制不健全部级的农技推广机构同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推广机构结合不紧密。各级各类农技协会的地位还没有明确,与农户之间缺少有效的链接机制。有些农技推广机构的实力弱、规模小,农业技术的覆盖面比较小、带动能力也比较差。

3、多数农技推广机构的综合实力都不强农民合作组织大部分都是产销环节的合作,能够提供的技术信息相当少。大部分农业教育和科研单位推广的技术成果都是本单位研究出来的,服务面很窄。农业科技型的企业和龙头企业的自主研究能力大都偏弱,无法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

二、多元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的对策

1、推进多元农技推广制度的改革要大力发展多元农技推广组织。加强对部级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同时建立三级国家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机构,在基层中,以县级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机构为主体,以乡镇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机构为连接点,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业科研工作、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教学单位等多元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组织,努力创建农业技术成果推广良好发展的格局;创新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机制。要建立效果评价公正、任务明确、制度健全、多元合作、区域协调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机制。再次,对多元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方法也要进行创新。对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进行创新,不断完善产学研与农科教相结合的推广方法;对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队伍要大力培育。通过技术培训、引进人才和继续教育等手段,大力培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2、明确多元农技推广的任务和目标要对中央政府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以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能、创新机制、强化主体、提升能力等多元化的途径,构建以农技经济组织为基础、农技公益服务机构为依托、其他相关的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体系。

3、强化多元农技推广的保障措施

1加强农技推广的组织协调工作要坚持部级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机构作为主导,广泛利用各种多元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组织的力量,在全国建立农技推广协调工作,健全各项农技推广制度、协调各种农技推广组织的关系,大力推进多元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的协调发展。

2加大对各种农技推广组织的扶持力度要在金融、财政、税收以及信贷等方面加强对多元农技推广的扶持力度,积极对多元农技推广组织进行引导,建立健全的多元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努力让农技推广组织科学发展。

3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对《农业技术推广法》尽快完善,从法律层面确定多元农技推广组织的地位,让一切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符合我国农业要求的措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4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和引导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大力宣传,努力创造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广农业技术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现代化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现代化

在满足人民需求和推动工业发展方面,农业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最显著的标志是机械化,但现代农业不仅仅是在农业生产中运营机械设备,还体现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对待自然生态和发展关系的态度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更为友好的农业。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

1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应坚持原则

农田水利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可以满足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但在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机构或个人拿着国家赋予的权利做违规事情的现象。发展农田水利现代化应该坚持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建设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要统筹处理建设事务,选择适宜的农作物以及科学调配水资源分配供给。针对原州区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应该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实现对本地区的全面统筹规划。标准化、制度化是对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结果的保障。从工程建设到工程运营和维护,都要严格规范管理,以提高原州区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

2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具体表现。国家与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地区经济发展能够拉动国家整体经济的进步。我国水资源分步不均,水利工程调整水资源分布代价高昂。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能够帮助人们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水资源充分利用和防止浪费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也有助于加强对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2.2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农业生产中的缺水地区。农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密切联系在一起,农业发展离不开充足水资源的保障。水资源缺乏是原州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缺水也严重限制了原州区的城镇化发展进程。随着经济发展,原州区城镇化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加剧了对各项资源的需求。此外,原州区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很严重。当人们基本生活用水的需求都难以满足时,农业用水更会受到限制,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化十分必要。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不仅满足地区经济健康发展需求,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发展表现在各个层面,不只是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发展,也包括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十分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开展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解决水资源缺乏对原州区发展的桎梏,可以提高原州区生产力水平,对于实现原州区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积极意义。2.4真正实现了农业结构调整。原州区农业结构与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受到原州区农业发展史和人文史影响。实现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要在水资源利用技术层面进行改进,也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对原州区来说,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改变了农民往低效的用水方式,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不仅大大提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促进了原州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2.5对原州区粮食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农业生产的基本目的是获得农产品和农副产品,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从农作物到人们生活必须的食物,水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的影响很关键。在我国,水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可以对水资源实现最大范围的分布调整和最大化的利用,有助于农作物生产,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现代化先进水利手段的应用,增加了原州区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对原州区粮食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先进的农田水利技术手段的应用,降低了劳动强度,削减了劳动步骤,也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3结束语

现代化建设范文篇4

一要建设满足国家发展新任务、保障更加有力的气象现代化。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党的五中全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对我们坚持生命至上、加强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出更高要求;对我们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增强气象为经济发展服务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健康发展的贡献率提出更高要求;对我们坚持气象为民,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多层次、差异化的气象服务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对我们助力生态良好、提高生态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新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要注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提高气象保障能力和水平。

二要建设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气象为民的气象现代化。当前,气象事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气象服务能力不强的矛盾。新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民气象为人民,注重把人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期盼转化为人民满意的气象产品和服务,为人民提供更有高度、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有精度、更有温度的气象服务。

三要建设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气象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发展理念需要变革,必须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到气象现代化各环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是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发展方式需要转化,从过去较注重发展速度、规模向注重发展质量、效益转变。气象是基础性公益事业,需要适度超前发展,要追求既有质量又有效益的发展“规模”“速度”。需要统筹资源,聚焦能力提升、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尽力避免低效和重复建设。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发展动力需要重塑,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等要素驱动发展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科技创新和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发展,以科技创新滋生动力,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四要建设加快科技创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增强的气象现代化。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合作和集约攻关,健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气象科技资源配置,激发人才活力,推动重点项目、团队、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要聚焦提升气象监测综合、协同、精密能力,聚焦提高预报无缝隙、精准化、网格化水平,聚焦增强灾害风险和影响、综合预警和精细化服务效益。加强气象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

五要建设适应百年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气象现代化。新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气象无国界,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全面履行气象领域相关国际义务。要坚持向世界一切先进气象技术学习,紧跟国际气象发展趋势,加强开放合作。要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坚持数值模式、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重大核心技术及装备自主可控的发展不动摇。

六要建设发挥中国特色气象体制机制优势的气象现代化。新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要进一步发挥好中国气象特有的双重管理双重财务的体制机制优势,形成条线领导、条块结合、地方支持、部门协同的发展环境,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加强省部合作,健全气象发展保障机制,促进国家和地方气象现代化建设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加强国家和地方气象法规标准建设,加强行业气象管理,依法发展气象事业,依法规范气象活动,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气象的职责。

现代化建设范文篇5

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虽然散见于许多讲话、谈话和文稿当中,却仍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国度里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作了理论说明,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内容。尽管他并没有完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理论中甚至存有相悖之处,但在探索中仍然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路和见解,成为今日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思想渊源。对此,本文拟择要分析。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先决条件,既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真正启动最突出的贡献,也是他关于中国现代化构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看来,革命本身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和中心的现代化运动的发端,由此,他一方面把民主革命理论与现代化建设构想历史地逻辑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的先决条件。在他的论著中,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都曾在同样的意义上被称之为这样的“先决条件”。他认定,要用革命的方法,“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注:《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5页。)

不仅从政治制度变革的角度,还从经济制度变革的角度谈论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现代化虽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但其核心内容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依据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而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而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一定的所有制关系为条件。正因为如此,在“上半个世纪搞革命”的年代,已经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官僚资本所有制的意义与发展中国工业相联系,认为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变了生产关系,因此就有了改造自然的先决条件,生产力也就日渐发展了。”(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270页。)基于同一道理,在1953年又正式提出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意在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中国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余地,为国家现代化创造更充足的条件。尽管后来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局面,也与不无关系,但这并非的理想境界;而且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来为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在理论上的价值是应该肯定的。当然,在50年代后期试图以脱离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是错误的。

可以说,一生最辉煌的成就和最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莫过于通过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奠基工程,把中国现代化置于一个厚实而稳固的基础之上。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标准会随着时展而变化,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设定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早在1944年,他就从保障民族独立、免受别国欺辱的角度,宣告“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其后,在一系列涉及未来国家建设的论著中,他念念不忘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要求农业的“社会化”、“近代化”、“集体化”与工业的发展相适应。50年代中期起,开始经常使用“现代化”的提法描述国家建设的前景。他在一届人大开幕词中宣布: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注:《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这表明,意识到,没有其他方面与工业的同步发展和互动,就不可能改变经济文化整体落后的现实。基于同样的思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不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至此,现代化的内容有了最初的表述和具体的涵义,但还没有明确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直接地、正面地提出来,其具体内容尚未经过仔细推敲,因而也还不是固定搭配的说法。1957年2、3月间,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两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到要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把文化与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直接体现了建设现代科学文化的要求。继而在五六十年代交替之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又对上述说法作了补充和修正:“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注:《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根据的多次论述,中国政府在60年代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70年代也仍然延续了这样的经典表述来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

就先后提出的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来分析,他首先抓住了“工业化”这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核心内容和首要问题。因为所谓的近代化或现代化,都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而言,都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历程,其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大工业生产。以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更要以工业化为始点,运用工业化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去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开始就抓住了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其次,从单一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尤其是率先提出科学文化的现代化,是在理论上的贡献之一。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及整个社会全面变革的系统工程,四个现代化当然不能涵盖其全部内容,实际上只涉及到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国家富裕和强盛的基础和先导,无疑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最现实的方面。曾经把近代中国挨打、失败的原因归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当前者不再成为问题,迅速改变经济、技术的落后状况就成为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强调经济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起先导作用的科技发展,就是四个现代化的出发点。“四化”较之单一的“工业化”,既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拓宽了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使中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智慧和力量有了相对更合理、更具体的寄托和载体。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限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一项长期而任务艰巨的浩大工程,完成这样的工程需要从战略上加以指导。就此从宏观上做了论述。

两步走战略,这是时代就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划分及其目标所提出的发展战略。中国现代化建设既是长期工程,就只能分阶段实施,并确定服从和服务于总目标的阶段性目标。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根据的提议,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次年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公告了这个两步走战略,并明确了两步走的时间,即用大约15年时间(1980年以前)实现第一步目标,力争到本世纪末实现第二步目标。依今天的立场来看,这个两步走战略、尤其是第二步战略,显然有要求过高的偏失,但它当时对凝聚国人致力于现代化事业所产生的政治效应和动员力量是巨大的,而后对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步走战略也不无借鉴意义。而且事实上,中国确实如期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对于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变化中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亦有长远意义。

赶超战略,这是就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及特征提出的发展战略。一般而言,早发式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特征是按部就班、平稳渐进,而起步晚的后发式国家因为外部环境的压力和挑战,渴望在短期内走完早发国家二、三百年间走过的路程,因而其现代化大多属于追赶型或赶超型的;另方面,后发国家在从事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已经有了早发国家现代化的范式,有了可资参照的经验教训和可供利用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因而也就有了少走弯路、实施赶超的客观条件。中国属于后发国家,其发展进程也必然带有一般后发国家赶和超的特点,则更强化了这种赶超意识。1955年3月他就提出:“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注:《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2页。)时隔一年,他又语出惊人,把经济发展速度和保留“球籍”联系到一起,认为五六十年赶过美国,“这是一种责任”。对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对历史的责任感,铸就了的心态,反对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边缓步而行,期望急起直追,“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注:《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实施赶超战略,不仅表现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世界眼光,而且体现了他承认落后、不甘落后、改变落后的思路,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论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来说,还是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问题的关键均不在于是否要赶超,而在于如何赶超。1957年第二次访苏期间,不只一次提及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为了改变这种“大”与“小”不相称的状况,他向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宣布,中国可能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钢产量等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如果说,这个设想尽管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但还有以英国几十年钢产量增长速度和中国“一五”期间钢产量增长速度进行推算的依据,还有某种现实可能性的话,那么其后的年代,在全党普遍头脑发热的大气候下,超英赶美的时间表不断提前,宣称“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赶上美国”,甚至认为在钢产量方面赶超英国“只需要两年到三年”,(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696~699页。)则实在是过于理想化了,且攻其一点(钢)不及其余。之所以一再批评“反冒进”,坚持“”,盖源于这种过分追求超高速发展且忽略综合平衡的赶超战略。这种战略,固然是建立在深刻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时刻警惕被开除球籍危险的基础之上,也确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如愿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由于超越国力和实际经济、社会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如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等等。事实上,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低,起步晚,时间短,与早发国家有一、二百年的差距,却要在数年之内超英赶美,理想与现实构成的反差太大。赶乎现实可能、急于求成的赶超战略使“”成为弦上之箭,而“”的失败也意味着这种赶超战略的失败。1961年初,经过对偏离实际而酿成灾难的反思,承认:“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展。”并且提议“搞几年慢腾腾的”,“搞扎实一点。不要图虚名而招实祸”。(注:《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237页。)可以说,欲速则不达,这是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受挫之后的正确认识。

百年战略,这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时限的战略构想。曾为中国现代化设想过50年、75年、100年等多种时间表。1954年他就推断,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50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翌年3月,他重复了同样的意思,称工业化的实现需要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10月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他又把时间设定在大约50年至75年这个区间,即十至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1956年接见参加中共八大的南共联盟代表团时,他更把时间放宽至100年,表示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50到100年的时光。其后一段时间,提出背离中国实际的超高速赶超战略,对实现原定目标的时间估计大大缩短,一度认为“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注:转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695页。)直至总结了的经验教训之后,才又回到原来的观点,更明确地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注:《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时间表的变更,是在艰辛探求现代化建设规律中的正常现象,而且总的趋势是放宽尺度,表明对国情的认识渐趋于贴近实际以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逐渐认同,因而对现代化时限的估计更加谨慎和客观。这个百年战略也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考虑初级阶段时限与下世纪中叶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参照之一。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合理布局

在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总体设计中,如前所述,存在着若干相互联系、依存的方面不能协调发展的缺失,然而不能否认,还是注意到了与经济现代化有关的局部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尤其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现代化建设范文篇6

一、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基本情况

教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省市推进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国家、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十二五”规划的统领性工程,更是市每年对县区考核的重要内容。教育现代化从内涵上讲,主要是指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技术装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和师资队伍现代化。从实施内容上讲,主要是“三大创建”,分别是标准化学校创建、省优质幼儿园创建、星级高中创建。

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48所,其中高中10所(含完中),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中25所,小学96所,幼儿园112所,职业教育中心1所,特教中心1所。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去年正式启动以来,已创成市标准化学校48所,省优质幼儿园8所,三星级普通高中3所,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1所。

二、我市教育现代化创建情况

教育现代化建设是当前全省各地都在加快推进的一项重点工程,对我市来说是教育发展的一项纲领性工作。教育现代化工作落后了,我市教育的各项工作都不会先进,教育现代化工作上去了,其他各项工作都不会落后。教育现代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是迅速振兴教育的关键之举和扛鼎之策。为此,去年9月新一届教育局领导班子成立后,提出“要把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的第一抓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上一定要有新作为”的奋斗口号和发展方略。基于这些认识,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增强创建的使命感

对照省政府提出的教育现代化16条标准,教育局党委多次召开研讨会、政策解读会,全面把握教育现代化核心要求,全系统广大教干充分认识到教育现代化建设是教育强市的基本工程、又是统揽教育工作的根本工程、也是衡量地区办学条件和水平的标志工程、更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工程、还是破解当前教育发展难题的保障工程,一定要把教育现代化建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以创建为契机,振奋精神,攻艰克难,改变学校面貌,提升教育质量。我局成立了教育现化代建设领导小组,召开教育现代化动员会和推进会,将省教育现代化建设16条标准印发到各校,要求各校成立教育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行动方案。加大创建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师生人人皆知、个个知晓,在全市初步形成了“校校抓创建、师生作贡献、质量在提升、面貌在改变”的良好局面。

(二)抓住核心,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

本着有所作为、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原则,我们重点做好下面工作:

一是以创建“标准化学校”为先导,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校舍建设和硬件添置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任务,是教育现代化达标的硬条件,也是教育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最困难的一道坎。我局对全市各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经费需求情况进行了细致排查,把“标准化学校”创建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筛选了46所学校作为2010年申报市标准化学校验收的第一批学校,电脑和多媒体设备,运动场和水冲厕所建设,校园绿化硬化,各室建设和图书仪器购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了破解资金短缺的难题,本着“政府资金引领、自筹资金先行垫付”的原则,按照学校筹借一部分资金,教育局统筹一部分资金,市政府财政解决一部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捐助一部分资金的“四个一”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共投入资金2400多万元。2011年1月,4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市标准化学校验收,向着教育现代化创建目标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二是以创建星级高中为引领,全面提升各类学校发展水平。我市把高中学校星级创建工作当做教育发展中的大事来抓,在瓦窑中学省三星级高中验收、第一中学和第三中学的省三星级高中复审工作基础上,2010年又启动了一中和职教中心创建四星级学校、高级中学创建三星级学校的星级高中创建工作。一中将建设8000平方米图书艺术楼,职教中心将建设13000平方米的综合实训楼、13000平方米的汽车实训基地,高级中学将建设5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总投入约需5000万元。同时,积极推进省优质幼儿园建设,通过以镇级政府投入为主、市级财政以奖代补的方式启动14所省优质幼儿园建设,总投入2640万元。

三是以实施校安工程为突破,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2010年全市共拆除3727平方米D级危房,封闭停用7814平方米C级危房,消除了现有校舍的安全隐患。2010年校舍安全工程原计划拆除重建项目19个,建筑面积29959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实际拆除重建项目20个,建筑面积34427平方米,总投资3880万元,开工率达105%。其中异地新建学校3所,新征土地76亩。

(三)规范办学,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是强化规范办学抓基础。规范办学行为是创建教育现代化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条政策高压线。我们认真落实省和市“五严”“十禁”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教学专项督查,引导学校端正办学思想,从严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总量,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查处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班现象。目前,规范办学、减负增效已经成为我市各校的自觉行为。

二是强化学校管理抓提升。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市致力于建立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良的教育体系。我们注重选取一些典型学校,通过现场会的形式,总结示范,宣传推广,指导各校不断强化现代管理意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着力打造在管理上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充分发挥模范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比如以市第一中学为代表的学生管理,以市第三中学为代表的教师管理,以市新安小学为代表的教学常规管理,以市高流中学为代表的校园管理,以市钟吾中学为代表的质量管理,以市第六中学为代表的科研管理等都是近年来在全市推广的典型。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教育正从制度管理、规范管理向人文管理、特色管理不断迈进。

三是强化法制安全抓保障。近年来,我们一直将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作为整体教育工作的保障线来抓,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牢固确立“安全第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实效”的工作理念,创造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校园安全的政策文件,力求做到“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知识普及、安全措施到位、安全设施完备”的工作要求,全面建立了“直通车式”的九级安全管理组织网络,层层明确安全责任。2010年我们面向全市招聘179名校园安保人员,配齐心理咨询师300多名,设立阳光心理工作室160余口,接受心理疏导20000多人次。去年下半年,各校新增红外探头、周界报警系统等设施1984处,维修430处。结合全市视频监控外延工程,市区所有学校都安装了连接警用平台的视频监控系统。全市所有中小学配备了专职安保人员,做到人防、技防、设施防相结合,为师生营造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督导,抓好四支队伍建设

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部门同心协力,需要不同管理层面强化责任。为此,我们牢牢抓住“四支队伍”,促进管理水平提升,努力开创我市教育工作新局面。

机关队伍抓作风转变。机关作风作为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机关整体形象的体现,直接影响着机关规范运转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我们通过加强学习、制定规范、反馈监督等多种方式转变作风,以“五风五园”主题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两进”“三开”“五评”活动,主动开门办教育,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扎实推进行风建设,开创了“创优质服务、树行业新风”的工作局面。

校长队伍抓责任强化。2010年我们出台了《关于校长抓质量的若干规定》,要求校长“在岗、在位、在状态”,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组织者、引领者、实践者、推进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强化目标任务,白天“听、研、讲”,晚上“读、写、想”,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各项管理中去。为保证落实,教育局专门组织人员不定时对校长在位、在岗情况作督查。学期结束,专门组织60多位专家对校长的教学业务、管理业务进行检查、考核。目前各校长工作状态饱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教师队伍抓素养提升。我局一直把提升教师素养队伍作为教师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开展了教育系统百名劳动标兵评选活动、“三问教师”师德征文评比和“展时代风采、树巾帼新风”论文评比活动,举行了全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报告会,培养广大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实施了名师工程,评选出名优教师298名,出台了“一二三四五”培养成长计划,开展了名家讲堂、名师课堂和校长沙龙等系列活动,内外兼修,全方位提升教师素养。

学生队伍抓习惯养成。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期中视导、期末调研中着力检查各校在培养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举措、成果。目前,各校“勤奋、自觉、规范”的优良学风初步形成。

三、我市创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1.从省教育现代化创建标准看,我市中小学底子薄、欠债多、差距大。2006年省出台了教育现代化建设16条标准,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学前教育。县(市区)内所有整建制的幼儿园均应建成省标准化幼儿园,其中60%建成省优质幼儿园。二是义务教育。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达到省标准化建设要求。三是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县区内的普通高中均要达到三星级及其以上,中等职业学校要达到二星级及其以上。对照上述标准,我们同省标准的差距很大。学前教育,现有的112所幼儿园中,只有8所为省优质园,仅占8﹪,远低于省标60%要求。义务教育,只有48所为市标准化学校,只占32.3℅。普通高中,10所中只有3所三星级学校,只占30℅,没有四星级学校。

2.从兄弟县区创建力度看,我市行动迟、动作缓,启动晚。2007年全省开始以县为单位接受省教育评估院的教育现代化合格县(市区)的验收。2008年7月10日市在沛县召开了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动员大会,李荣启副市长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拉开市创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帷幕;但在我市,这个工作一直没有行动起来。2009年底,市对各县区标准化学校创建验收,我市不得不根据办学条件推荐4所最好的学校接受验收,结果只通过3所,直至2010年下半年,教育局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后,才正式启动创建工作,因为行动太晚,已经处于落后位置。2008年7月沛县动员会后,周边各县市就行动起来。2009年云龙区、泉山区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合格县(市区)验收。2010年沛县、铜山、鼓楼区已经通过验收。2011年邳州、贾汪区、开发区、九里区将申报省教育现代化合格县,并迎接验收。

3.从周边县申报验收时间表看,我市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在标准化学校验收中,沛县、铜山、邳州、贾汪的小学和初中已全部通过验收,睢宁和丰县也已通过80%的学校,从省优质园验收情况看,全市过关108所,我市只有8所,其中沛县有21所通过验收。再从三星级以上高中验收情况看,只有我市没有四星级学校,这在全省是绝无仅有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的教育现代化工作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强势推进,扩大创建成果,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竞争中,我市将与周边县区差距更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多,背负的历史重担更沉,承载的发展压力更大,面对的社会舆论更猛,振兴教育将成为一纸空谈。

4.从教育现代化建设经费投入看,我市项目多,资金少、渠道窄。根据省级标准要求,细致核算我们全市创建约需1亿元资金,截至2010年底市政府只拨给我们200多万,银行贷款渠道不畅,社会捐资杯水车薪,上级以奖代补资金比例低且不能到位,至使很多措施只能停留在规划之中,部分项目举债建设,创建工作举步维艰。对照省级要求,小学人均占地面积不能低于18平方米,初中不低于23平方米;校舍要完好、安全,符合《省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建筑要求,要有满足教学活动需要的音乐室、舞蹈房、美术室、科学实验室、网络教室等专用教室和卫生保健室等必备的教辅用房;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不低于4.5平方米,初中不低于6平方米,生活活动场地不低于4平方米。现在很多学校的房屋仅够教学用房,专用教室和教辅用房严重不足,影响学校向教育现代化迈进。而以上的标准仅仅是按照省二类标准,如按省一类标准,差距更大。

5.从全市教师队伍整体来看,知识老、年龄大,结构偏。我市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招聘小学教师,又有部分青年骨干教师流失,再加上历史原因,造成我市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小学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村小教师平均年龄为50岁。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建设要求。近三年,虽然招聘了一部分新毕业师范生,但幼儿园公办教师仍然十分缺乏。小学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一些学校无法正常开足开齐课程,影响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目前的工作和下一步打算

2011年是我市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的关键一年,也是重要一年,2012年市要全部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合格县(市)验收。我市2011年创建工作,必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所有学校全部创建成为市标准化学校,14所公办幼儿园创建成为省优质幼儿园,创成一所三星和两所四星级学校。

尽管去年第一阶段的创建成果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但是严峻的形势让我们深感压力巨大、责任重大。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创建的目标更明确、措施更有力,全局上下将全力以赴打好第二阶段创建攻坚战,从更高层次谋划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严格对照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小学办学基本标准,制定整体规划和具体推进计划,全面加强学校的标准化、信息化、优质化建设。

(一)打好“四个硬仗”,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在2010年45所学校通过市标准化学校验收的基础上,2011年我们对全市学校进一步排查分析,确定了“两步走”的战略,即今年完成15所初中、69所小学的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2012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通过市标准化学校验收。经统计,今年接受验收的学校共需添置学生电脑1653台、教师用机1936台、多媒体200套和其他配套设施,预计需要资金4000万元。

二是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在完成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大力开展省级优质幼儿园创建活动,力争达到一镇一所省级优质幼儿园,做大做强做优各镇中心幼儿园。共有14个乡镇中心幼儿园申报创建省级优质幼儿园,需要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

三是抓好星级高中创建。2011年,市政府把四星级学校创建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多方筹措资金向一中和职教中心倾斜。市第一中学乒乓球馆主体建设已经完工,正在进行装修;柏盛艺术楼将在六月底开工建设。学校的四星级申报材料多次邀请市专家会审,正在整改之中,不久申报材料可以上报省评估院审核。高级中学已经通过上报材料初审工作,下半年准备迎验。

职教中心确立了“先创建四星级学校,再建设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两步走”战略。目前,学校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几经修改,目前已经定稿,正在提交市规委会审核通过。两个实训基地施工图纸正在设计,预计6月底可以进入施工阶段。四星级学校申报材料将于九月份上报。高等职业学校的创建拟以现在的职业教育中心为基础,重新规划建设,规划用地面积580亩,总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3.3亿元。

我们一方面重视星级学校建设,加快市第一中学四星级高中、市高级中学三星级高中创建步伐,争取2011年完成创建任务;一方面实施学校布局调整,采取联办、合办的形式,组建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瓦窑中学教育集团,高流中学与市三中联办、棋盘中学与市一中联办,从而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优带次。

四是扎实推进校舍安全工程。2010年20个项目进展顺利,高流镇耀南小学教学楼工程主体已完工,双塘镇徐塘小学、棋盘镇筛子小学、新店镇九墩小学、新安镇黄墩小学和新安镇嶂苍小学、唐店镇马场小学等项目主体基本完工,其余工程都已进入二层施工。2011年新开工校安工程34个项目68736平方米,总投入7452万元。为加快工程进度,我们将所有建设项目实行集中打包立项、集中审批、集中规划设计、集中审图、集中招标等“五个集中”,有效缩短报建时间。在建设、规划、发经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部分项目进入招投标阶段,部分项目近期将陆续开工建设。

(二)抓住“四个关键”,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抓基础”,落实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抓基础”就是要夯实我市基础教育,放低重心,夯实双基,不好高骛远,不搞空中楼阁;让课堂先达到“有效”,然后再去追求“高效”。我们以“三个五认真”为抓手,让学生“静下心”,让老师“俯下身”。

二是“抓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方式方法。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上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各校大胆探索减负增效的新途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我市的“生态教学沙龙”、“小组化个别辅导”、“五环四步教学法”等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各校要继续加大课改力度,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用质量立校、创新强校。

三是“抓特色”,从特色教育入手,提升内涵质量。努力在全市打造“书法之乡”“诵读之乡”“毽球之乡”,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生态校园、品牌校园。目前,第一中学的“德”文化,第三中学的“雅”文化,高级中学的“实”文化,瓦窑中学的“陶”文化等等,已初见成效。各校要以特色建设为突破口,一校一品,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四是“抓创优”,开展创优活动,重塑教育形象。全面提供优质服务,即教育局为学校、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各校要培养优良学风,建设优美校园,加大管理力度,狠抓质量提升,实现优良学业。创优活动与同“五风”建设相辅相成,努力开创“优质、高效”教育新局面。

(三)落实“四大工程”,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教师职业化培养工程。将职业化教育作为强化教师队伍的基本工作来抓,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三比三争三满意”、拒绝有偿家教集体签名、李凤遐老师师德报告会和“身边的感动”主题演讲等活动,结合出台《师德建设“六要十不准”规定》和在各校门前悬挂监督举报牌等举措,内外结合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远离庸俗、远离烦躁、远离职业倦怠。第二,教师源头活水引进工程。建立每年招聘新教师长效机制。新招聘的教师重点向农村倾斜,除职教、特教以外都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注重对音体美、计算机、幼教等薄弱学科教师的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缓解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问题。第三,教师终身教育工程。教育局专门成立教师培训科,专职负责教师培训,重点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教师素养提升培训和中小学校长培训。第四,教师激励考核保障工程。将绩效工资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拉开档次,突出重点,向一线骨干教师人倾斜,建立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收入分配机制。

五、意见与建议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省和市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促进教育改革、推进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大力度,常抓不懈。为了促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要加大教育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市委、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投入,把教育现代化建设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要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让有能力的企业、单位、社会群体捐助教育,使教育办成全社会的教育,使教育成为人人关心支持的教育。

2.要加快对中小学学校建设的步伐。对照省教育现代化标准,现有许多学校占地、校舍面积、配套用房严重不足,影响学校创建进展。去年新安小学在创建标准化学校时就因为校园面积问题被一票否决。而且小学从一年级生源开始暴涨,生源增长的幅度已经远远超出现有学校校舍容纳的限度,恳请市委市政府协调各部门关系,在校园扩建等问题上简化程序、特事特办,以加快校舍建设进程。

3.要建立教师退出和补充的长效机制。未来五到十年,我们将迎来新一轮的生源高峰期,加上部分老教师即将退休,幼儿园和村小教师的缺编问题将十分严重,恳请市委市政府建立教师退出和补充的长效机制,每年定期招聘一部分新教师,特别是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以应对即将面临的师资缺乏问题。

现代化建设范文篇7

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2007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教育厅制定的《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正式启动县(市、区)教育现代化评估。6月8日,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开展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的通知》,并于2007年10月份组织首批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

根据省教育厅部署,教育现代化评估工作2007年主要在苏南开展,2008年苏中为主、苏南扫尾;2009年苏北为主、苏中扫尾。据了解,苏州、无锡、南京等地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势头迅猛,2007年全省共有36个县(市、区)首批申报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苏州、无锡、南京三市就占了31个,其中已有26个县(市、区)通过了评估并获得省政府确认,而南通市至今还未有一个县(市、区)申报。为此,南通市在时间部署上,考虑从今年开始至2009年底,用2年的时间,整体推进,分批达标;在工作策略上,重点打好2008年攻坚战,力促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作为我市第一批申报单位在2008年通过省级评估(海安、海门、如东、崇川、港闸),其它县(市、区)确保在2009年通过。我市李雪峰市长已与南通市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明确2009年必须完成创建任务。

二、评估的基本内容

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是对一个区县整体教育水平的考察,现有的16条指标是经过无数次多类型研讨会之后确定的,历近5年形成的,省政府已于5月份发文公布,反映了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指标体系可分为3大板块。

1至6条为第1板块,表述了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目标,描述了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既有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职工培训、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覆盖面的关注,又有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数量上的要求。省教育厅要求提供近三年来教育事业年度报表复印件和县(市、区)财政预决算报告复印件。

第7到12条为第二板块,表述了教育的质量目标,反映了上级对各区县政府建设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期望,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这一板块从两个方面分别表述,7至9条是对幼儿园和学校整体创优的要求,10至12条提炼出了构建优质教育体系的3个核心要素,即素质教育、师资质量和信息化水平,将此3要素作为独立指标分别列出,说明其在优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极为重要。这块指标中,全省很多区县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优质幼儿园和优质学校的比例较难达到。(2)认为素质教育是个软指标。实际上,这次将从5个主要方面进行考察,要求各地做到“5有”:有督促学校开齐开足规定课程的措施;有合理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规定、作业量规定、考试评价规定;有督促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开展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措施;有足够的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和教育实践基地;有科学合理的评价学校制度。这“5有”都是实实在在的、一点不软。(3)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不到。其中,研究生在读人员和研究生课程结业者不算,但有学历没学位或有学位没学历的均可计算在内。(4)义务教育学校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省标准化建设要求较难。这块验收时,要高度重视省教育厅基教处和教育装备中心提供的相关数据。

第13至16条为第三板块,表述了对区县政府重视、支持和保障教育的管理水平目标,主要考察4个方面:投入水平、均衡教育、规范办学和安全保障。重点考察“三个符合度”:一是看地方政策与上级要求是否符合,二是看政策规定与实际措施是否符合,三是看政策实施与实际效果是否符合。

三、评估验收的程序及办法

让大家了解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大家能站在宏观上抓好推进工作。

(一)评估程序

评估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区县自评;第二阶段为专家组现场考察;第三阶段为教育厅审定阶段。

(二)评估过程

1、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受教育厅委托于每年9月份接受各县(市、区)申报。

2、省教育评估院接到申报资料后,组织人员对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向教育厅提出是否进行现场评估的建议。

3、现场评估专家组一般由7-9名专家、2名秘书组成。2007年,验收组专家是由省教育厅邀请的教育部、北京市、上海市的专家和本省处级以上干部组成。

4、现场考察时间一般为3天,主要活动为:

(1)听取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县(市、区)汇报创建工作,对各指标达成度进行说明,回答专家组提问。

(2)实地考察。考察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现状,考察点由县(市、区)与专家组共同商定。

(3)查阅资料。主要查阅与指标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日常管理资料。

(4)召开座谈会或进行个别访谈。专家组根据需要分别召开校长与教师代表座谈会、相关部门(教育、财政、劳动、公安等)代表座谈会、家长代表座谈会,或进行个别访谈,深入了解情况。

专家组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对各指标达成度进行评议、表决,形成《现场考察报告》,并向当地通报。

5、现场考察结束后,省教育评估院及时整理评估资料,向省教育厅汇报,由省教育厅审定评估结果。

16项评估指标每一项分三个档次:A、B、C,16项中只要有一个C,或者两个B,均视为不通过。

6、省教育厅审定以后,省教育评估院将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向接受评估的县(市、区)寄送《评估报告书》。

四、当前工作

现代化建设范文篇8

电力营销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在电力营销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来提高电力营销工作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在此过程中,需要将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概念进入。(1)在进行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中,要将电力营销中的相关业务、电费等管理都纳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对电力营销的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同时加强监控工作。在对新系统进行运用的过程中,要不断实现其标准化和科学化,并且进行了管理模式的大变革,将现代化的手段和管理方法充分运用到电力营销的建设中。(2)现如今,在电力营销建设中不断实现系统的联网,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用电要求,对综合的业务或者是特殊的业务进行统一处理,不仅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使得客户在同城的范围内办理相应的业务,体现出了一定的便捷性。(3)我国的电力发展水平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这一定的差距。而且在电力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会对资源和能源等进行消耗,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的发展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开发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一些新能源,诸如太阳能、风能等也被引用到电力生产中。

2在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行业服务的主体是各大用电客户,但是在进行电力营销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服务界限不清

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需要维护好客户。但是在具体的服务中,很多客户将优质服务和无偿服务等同起来,严重的甚至有些用户对于电力检修和维护工作人员的态度恶劣,提出诸多无理的要求。这些都对电力营销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具体的明确服务界限。

2.2市场意识淡薄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工作人员的管理经验和营销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营销也要以市场为主体,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一些工作人员对于市场的概念没有明确地认识,以致于无法实现电力营销的现代化建设。

2.3自主能力不强

电力营销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近年来电力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电力销售的效益无法达到往日的辉煌。但其职能依靠市场或者是经济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自主发展的能力较差。

2.4拖欠电费的现象严重

电力营销的发展主要依靠电费来实现,但是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可会拖欠电费的现象,给供电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有些供电企业为了制止这种现象,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主动断电的方式,但是,效果却适得其反,一些用户依旧不缴纳电费。这就使得供电企业的资金周转受到限制,而且大面积的停电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恶不便,对供电企业的形象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都目前为止,电力公司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解决拖欠电费的现象。

3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3.1要进行营销人才的培养

电力营销工作的系统性较强,而且需要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业务人员不仅要懂得营销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对电力营销市场的规划,维护等相关的知识都了如指掌。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适当地开设一些培训班。由于电力营销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综合作用,因此,要对培训人员进行管理、财务等多方便的培训。另外,要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对于业绩较好的员工要进行适当的奖励。但是对于没有市场意识,且无法达到一定业绩的的员工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这样才能提高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打造一支专业过硬、责任心强、素质较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营销队伍。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对相关的系统维护的知识进行普及,使其成为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的营销能力,同时还掌握相关的维护方法,进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3.2要进行营销的创新

由于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电力营销市场发展的需要,在现如今的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电力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将营销思想进行定位,要摒弃传统的营销理念,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将电力营销放到电力企业发展的核心上来。其中,电力营销工作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模式,建立新颖的电力营销理念。充分运用计算机、通信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实现市场营销的现代化建设。要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电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服务是基础性工作,同时要将服务和市场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供电的过程中,由于电力的质量问题造成的电气设备损坏问题,需要电力公司来负全部的责任。要不断地扩大服务的内容,想客户之所想。还要将服务和经营有机统一,企业的经营要以市场为主,因此,为了开拓市场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客户遇到了电力故障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对其教授电气设备的操作方法,将设备的维护方法以及设备性能等方面向用户进行介绍。要确保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要设置相应的窗口,来专门对用户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决,并且依靠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等开设网上咨询的服务,对电力用户提供免费的维修服务。

4对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由于电力行业受市场的影响较大,由于近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逐渐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工作来说,要逐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趋势,在给电力企业发展提供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电力企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还要逐渐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久而久之,才能作为较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电力企业在原来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是进行单一的生产,伴随着电力营销的现代化建设的脚步的加快,供电企业的发展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保证管理者所做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另外,要加强对用户信息的反馈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我们还需要逐步建立营销数据仓库,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整体管理信息系统,在社会整体环境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系统。未来主要工作如下:(1)逐步建立营销数据仓库可以利用这些资料信息对自身业务的运作以及整个市场相关行业的态势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作出有利的决策,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例如针对大客户推出个性化的电力服务计划等等。这些决策需要对大量的业务数据包括历史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得到,对大量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在实际的操作中有较大的难度。(2)建立营销管理决策系统各大电力公司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全国领先的客户服务层、营销业务层管理软件,基本统一了全省的营销管理系统,将营销现代化工作推进了一大步。在此基础上,公司正在着力开发营销管理决策支持层软件。营销管理决策支持层是对客户服务层、营销业务层的工作流程及工作质量实行监督管理的控制中心。通过对营销业务层处理标准、业务处理时限、客户服务的监控等特定指标的考核进行职能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迅速予以反映。(3)建立电力企业整体信息管理系统电力企业营销部门在建立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客户服务系统、营销决策系统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实现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与负荷管理系统、集中抄表系统的有机集成,通过各部门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逐步建立电力企业整体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制定营销策略、市场策划和开发、客户分析、政策趋势、效益评估等营销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建立电力企业整体信息管理系统。

5总结

现代化建设范文篇9

就近代中国而言,中华文化一方面指引中华民族在近代不幸的遭遇中一次一次地爬起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又在应对近代中国前所未有的灾难和耻辱的艰难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生命,有了新的发展,进而实现了现代转化。而现代转化又包括两个向度,一方面是传统中华文化的某些核心层面的恒久性的成分得到强化,继而实现了“现代性诠释”;另一方面是传统中华文化的某些陈旧的时代性的成分得到扬弃,继而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理论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涵义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和丰富的发展过程。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新民主主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革命既包括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革命,也包括进行彻底的文化革命,目的是把在旧文化长期统治下变得越来越愚昧落后的旧中国改造成以新文化为指导而日益先进文明的新中国。这场伟大革命中所建立的中华民族新文化,是以当时最先进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为领导的,是以当时最革命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成果,是代表着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当今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至可宝贵的财富。强调“中国无产阶级”要坚持对中国新文化的“文化思想领导”,即中国新文化要坚持“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5],就是告诉我们要重视文化的领导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在“双百”方针的形成过程中,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我国艺术界和科学界的现状,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双百”方针反映了艺术和科学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艺术和科学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艺术和科学不断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途径。邓小平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内容的文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从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为萌芽期,邓小平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初步探讨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为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党的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十二大以后为完善发展期,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7]邓小平特别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不搞运动、不搞人人过关。1980年8月,他在谈到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时指出:“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必须明确,不要搞什么反封建主义的政治运动和宣传运动,不要对什么人搞过去那种政治批判,更不能把斗争矛头对着干部和群众。”[8]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歪风和少数贪污腐化的现象,他亦提出用教育和法律两个手段来解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结合时代特点,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综合了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而提出来的新概念。在十五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并完整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9]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于中国现实,展望未来,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并不断进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理念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早在十七大报告上就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进而达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10]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又说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的精神家园。”[11]既继承了、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又在新世纪新阶段勇于进行文化创新,提出了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创新文化、和谐文化、道德文化以及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文化发展观,深化了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文化现代化建设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文化体制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陆续修订了一系列文化法规,开始建设比较完备的文化法规体系。同时,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多变性更趋复杂,文化的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交织、冲突日益激烈,社会转型和变迁、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文化焦虑更加严重。这些出现的“负”文化现象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不断破坏着社会均衡,使社会处于非整合状态。在面对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又要倡导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的潮流趋势下,我们必须具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方法。国家主流文化思想引导力作用不强,广大人民群众难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一是在广泛的文化开放和交融中,强调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的难度愈来愈高。二是信仰缺失,文化引导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与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相伴出现的社会矛盾,集中体现到人们的精神层面上所形成的内心矛盾乃至精神危机,使人产生孤独感、恐惧感、焦虑感甚至幻灭感、虚无感,导致信仰缺失。三是文化宣传无力,政府机构、文化事业单位、学校教育、网络媒体等普遍存在着广泛的空谈现象,主流文化的宣传缺乏规范有序的可操作性。四是现代资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加速了腐朽落后思想的传播。此外,包括部分电信运营商在内的新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借助高科技手段,传播危害社会道德、损害社会和谐的不良文化。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存在许多不足,一直处于低水平运作。具体表现为:一是文化产业目标规划与政策决策的执行力低,导致实施效果和设定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二是许多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信息反馈不力,文化产品流通渠道不畅,致使文化艺术交流外来输入多、走出去的少,以及文化产品进口多、出口少;三是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良,运行机制弱。企业改制不彻底,过多依靠政府干预,市场主体性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政府文化体制改革行动力不够;四是文化企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和渠道,投融资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国有资本管理、运营与监督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小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困难的问题,造成文化产业经济现实生产力形成不济。文化发展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一是一元化、权威化的盛行,兼容并蓄的政策长时期难以形成,造成政府文化执政能力方面的缺失,导致各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良莠不齐,使广大民众难以获得实实在在的文化满足。二是国家宏观文化管理体制仍未理顺。政府主管部门不仅负责制定文化政策和进行市场监管,行使“管文化”的职能,而且还直接投资举办各类企事业文化单位,承担“办文化”的职能。“管办不分”造成了许多国有文化单位仍是实质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三是教育制度体系的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难出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一直大力倡导的创新教育实际上的空化、虚化,限制了有创造的灵感。

当前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建

现代化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

一、引言

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不仅要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还要把握住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中国逐步走上了以“高质量”为代名词的新发展阶段。国家审计现代化是国家审计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一次重要飞跃,能够以其多方位的视角在反腐倡廉、党政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多个领域发挥其监督、预防等积极作用,是新发展阶段促进国家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新发展阶段的不段深入,以“高质量”为目标的发展要求逐步提高,国家审计现代化不再被视为简单的“政府工具”而是希望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尤其是在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下,国家审计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其要求也逐步提高,可见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刻不容缓。这需要审计工作者摆正心态,积极进取,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国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昂扬的斗志克服重重困难。目前的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工作中还缺乏相应的响应措施,本文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色,将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并设计出一条促进国家审计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为其在新发展阶段的建设提供借鉴。

二、新发展阶段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发展阶段,是以“高质量”为特色的发展阶段,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作为促进国家治理的“助推器”,其自身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为了提升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水平,更有效地推动国家治理,本文分别从国家治理战略层面、信息技术层面、合作层面对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一)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

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在新发展阶段强调“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一方面体现在效率,另一方面体现在效果。只有把效率和效果进行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促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现代数据信息化技术作为新发展阶段提升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对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目前的新发展阶段,我国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有关审计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却较为缓慢。笔者以“审计技术”为主题在知网进行搜索,截止到2022年3月16日,共有5239篇相关文献,以“国家审计技术”为主题在知网进行搜索,仅有392篇相关文献,内部审计技术应用类文章只占到7.4%。可见,审计技术在国家审计中运用的较少。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审计技术的创新度不足。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先进且运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有区块链和RPA等,其创新数量与其他学科相差甚远。另外,从审计技术的应用层面看,财政资金的限制使审计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较少。尤其是成本较高的技术(例如:运动遥感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次数少之又少。此外,审计人员的经验与审计项目的难度也是影响审计技术运用的重要因素。在项目审查过程中,如果审计人员有充分的审计经验,那么可以在成本效益原则下,不采用审计技术。相反,如果审计人员工作经验不足,需要取得必要的技术支持,那么审计技术使用的频次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也会促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的难度形成评估,如果该项目难度过大,则必要的技术支持是被允许的。相反,如果该项目相对容易,在审计人员具备充分审计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可以不采用审计技术。

(二)审计主体关系不协调

2022年1月1日,最新版审计法律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审计法作为保障审计工作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石,能促进审计的现代化发展。在最新版的审计法律中,新增加了一款:“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审计工作。”这是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重视,这说明在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好审计主体的关系,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分别有不同的职责和分工。国家审计一般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目的是维护政治经济制度、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审计一般是由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内部审计一般是由部门或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对本单位进行的审计,目的是促进企业管理。这三者有着不同的职责与分工,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交叉。因此,三者之间的信息渠道未打通,沟通不顺畅,很可能导致重复审计或者审计资源的浪费。本次新修订的审计法强调了合作发展的必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的主体关系并未进行有效协调。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有限的审计资源限制了审计主体关系的发展。目前我国审计类型主要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每种类型的审计对人才的需求都越来越大,而当前审计人员较少,审计工作繁重使其无暇顾及审计信息的传递,对不同种类的审计了解较少,阻碍了审计主体关系的协调发展。其次,审计项目的难易程度也是影响主体关系协调的因素。如果审计项目较为简单,审计工作人员有能力完成项目,很可能就不需要外部的协助,主体之间的交流因此减少。如果审计项目较难,审计团队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或经验,必要的外部支持能有效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率,这种情况就增加了主体之间的交流。最后,审计主体之间缺乏沟通渠道是影响主体关系协调的主要原因。现实中,审计主体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地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工作,对其它分支项目了解甚少。这导致审计人员对分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了解,即使需要必要的外部支持,也无从下手。因此,沟通渠道是影响主体关系协调的主要因素。

三、新发展阶段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路径设计探究

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一条以国家治理战略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路径,以期为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以国家治理战略为基础

国家审计是服务国家治理的一种工具,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我国已经迈入了新发展阶段,国家审计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的命脉,走向现代化道路。以国家治理战略为基础的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能抓住国家治理的重点,最大程度发挥国家审计的职能,推动国家建设,促进国家治理。因此,以国家治理战略为基础,是实现国家审计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在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以国家治理战略为基础的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能及时发现国家审计缺失的方面,尤其在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下,国家审计的范围正不断扩大。对于国家审计的现代化建设来说,国家治理战略为国家审计范围的扩大指明了方向。同时,以国家治理战略为基础促进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国家审计人员应及时学习国家治理战略。单位可以通过组织晨会、周会等方式召集参与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共同学习国家治理战略。对于会议的组织者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能准确把握政策的方向和治理的重点。例如,我国目前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是全面依法治国。其次,审计人员要把国家治理方略与国家审计工作相结合。例如,《民法典》合同编新加入了有关准合同的规定,审计人员在合同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准合同的特点,把握准合同审计的重点,促进审计高质量发展。

(二)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在新发展阶段,由于新兴技术的发展,国家审计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审计也成为了时代必需品,而大数据审计技术在审计中能以其速度快、效率佳、效果好的优势满足当下社会需求,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功能。笔者以“大数据审计技术”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搜索,截止到2022年3月16日,共有1154篇应用型文章,占审计技术类文章的20%。可见,信息技术已成为新发展阶段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手段。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审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单位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为审计人员演示使用信息技术的条件和方法。同时,可以将使用信息技术的审计工作效率与未使用信息技术的作对比,更直观地让审计人员体会到技术的优越性。其次,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一味的运用信息技术不一定是最优选择,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参照资金的使用情况、使用信息技术的成本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投入与产出。在经过多方面的考量之后,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客观地对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做出判断。最后,审计人员要看到技术的两面性。一方面,信息技术能促进审计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能会出现程序错误,导致审计的失败。因此,在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审计人员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要时刻保持客观、怀疑的态度。

(三)以合作共赢为目标

在新发展阶段,国家审计现代化建社要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就必须充分整合并利用审计资源,联合业内人士,以打造高质量审计、促进审计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建立主体关系之间的沟通渠道。单位可以定期召开审计工作交流会,邀请业内参与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交流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促进大家互相了解。其次,单位可以建立网络自荐平台。业内人士都可以向平台发送自荐信,表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以及所感兴趣的方向,这样能够促进人员的流通,当业务需要外部支持时,能及时有效地抽调审计人员,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后,通过公告的方式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重复审计,促进审计信息的流通。国家审计一般通过在审计署公告的形式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开。而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很少以公告的形式进行结果公开。在遵守保密性原则的情况下,国家审计如果能够联合其他审计主体,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告,使各主体之间相互了解,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审计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

四、结语

在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虽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只要坚持以国家治理战略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路径,就能从根本上促进国家审计现代化建设,促进新发展阶段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思培,程博.国家审计现代化内涵与发展路径[J].商业会计,2021(24):35-37.

[2]杜浦.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市场周刊,2021,34(07):94-96+125.

[3]赵溢鑫.国家审计推动民主法治现代化建设路径研究[J].财政监督,2021(12):74-77.

[4]李媛.国家审计视角下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路径研究[J].西部财会,2021(04):71-73.

[5]曹云.论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促进作用[J].中国发展,2020,20(04):77-81.

[6]田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J].江苏商论,2019(0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