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9:09:44

现代服务

现代服务范文篇1

一、放宽市场准入

1、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其他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

对具备注册资金、经营场所、人员机构等要素申请设立企业的,工商部门应及时注册登记,核发执照。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外,其他一切审批项目均不得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项目。特许行业由行业主管部门及时为服务业企业办理专项许可。

2、除国家法律、法规限制经营的行业、项目外,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经营范围和方式,工商部门可按企业要求予以核定。

3、放宽企业登记注册条件。凡服务业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集团合并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的,可办理集团登记。

放宽对科技服务类企业注册的限制,允许注册资本3万元成立科技服务类有限责任公司。

4、简化连锁企业证照办理,除药品经营、卫生许可实行一店一证外,文化、新闻、烟草等管理部门的证照,均由连锁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各分支机构无需单独申报,管理部门应当在其批复或批准文件中列明取得相应许可的各分支机构名称。各分支机构凭该批复或批准文件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二、实施税收优惠

5、大力支持物流业发展。对物流企业、货运企业、拆迁单位、保险公司、商标公司等营业税计税基数进行调整,缩小计税基数,鼓励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具体办法参见省地税局实施细则。

6、支持服务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生产服务业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实计入管理费,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的,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经认定的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

对新办从事物流技术和咨询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按规定减免所得税。

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行业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于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科技中介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技术交易合同经登记后,可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对经有权部门批准的转制科研机构,从转制之日起或注册之日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5年期满后,审定的转制科研机构可再延长2年。

社会力量通过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全额,在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7、鼓励航空业发展,对在我省机场新建民用航空公司基地的,给予有关税费减免。现代物流企业,按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定期给予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的照顾。

8、单位和个人举办各种展览活动向参展者收取的各项价款,按“服务业—业”征收营业税。

对纳入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单位,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政策优惠。

9、按规定免收我省地方金融机构在抵贷资产过户中的相关税收,抵贷资产受偿实现盈利一次性交纳企业所得税。

经批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给予一定年限减免营业税优惠。

10、新办的省内旅游企业和在我省设立的符合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条件的省外旅游企业分支机构,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凡当年安置待业人员比例达到60%的或当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0%的,免征所得税3年。

11、营利性医疗机构自取得执业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医疗卫生专用车辆,免征车船使用税。

12、在社区内新办的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服务、体育健身等服务业所得盈利,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凡当年安置待业人员比例达到60%的或当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0%的,免征所得税3年。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和社区老年活动场所等社区服务业,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社区服务项目,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物业管理企业代收的各类费用,免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13、促进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对于开发区的配套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生产服务业企业,比照开发区工业企业给予税费优惠。

对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实行2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期满后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3年。对从事港口、码头建设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实行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期满后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5年。

对缴纳增值税的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出口后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三、实行规费减免

14、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按每辆货运车辆定额征收运输管理费。

自2006年1月1日起,对营业性大型货车载质量20吨以上部分减半征收养路费、货物附加费、运输管理费;对不报停的载质量在10吨以上的货车可实行全年一次性包交养路费,优惠2个月,全年按10个月征收。

对进入市区的物流配送车辆,公安交警、交通管理部门优先发放货车通行证,为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和停靠提供便利。进一步放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15、免收我省地方金融机构在以资抵贷、抵贷资产接受和变现办理资产过户、登记、抵押等事项过程中所发生的房屋所有权登记费、房产交易手续费、机动车辆检测费和过户交易费。

16、对旅游定点车辆按全省统一的现行标准的下限征收客票附加费。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7、设立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052007年,由省级财政在预算内资金中分年度共安排3亿元,主要用于国家引导资金的配套,以及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各市、县(市、区)政府也要在预算内安排一定数额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服务业发展。

18、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中小服务企业。

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对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在乡镇设立连锁销售店、到郊县新建配送中心,省财政给予一定补贴。

19、对列入省、市重点发展的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中高级批发市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20、建立旅游“绿色通道”,全国各地旅游车辆的行驶路线和停车区域,在全省范围内均享受与当地客运车辆的同等待遇,不得歧视和限制。将列入红色旅游规划景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连接道路建设纳入交通规划,参照农村公路建设予以补贴。

21、对引进的国内外著名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自建、购买或租赁办公用房的,由所在地政府给予补贴。

对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省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

对新认定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获得商务部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出口品牌的服务业企业,分别由省、市政府给予奖励。对影响全国乃至国际定价的各类名牌市场,列入服务业重点项目计划。

建立和完善大通关制度,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部门实行“52”无假日预约通关,有条件的口岸实行24小时全天候通关,提高通关速度。

五、进行价格扶持

22、保障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对现代物流、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的供地方式。

23、自2006年1月1日起,服务业的用水(洗浴、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气价格实行与工业用水、用气价格并轨。

服务业的动力用电价格按非普工业用电价格执行,服务业的照明用电价格逐步与非普工业用电价格并轨。

自2006年1月1日起,除社区医疗、居民普通住宅物业管理收费以外的社区服务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六、规范服务业管理

2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强服务业发展研究,建立服务业发展的预警、预测和信息制度。

25、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扩大服务标准的覆盖领域,重点推动商贸、旅游、餐饮、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行业的标准化进程,优先制定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相关并推广实施,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

26、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收费价格,重新确定标准,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擅自和变相提高收费标准的实行群众举报“一次查实下岗”制度。

27、除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工商、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对企业抽取商品检查,须支付商品货款。

28、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计划。对列入服务业重点项目计划的项目,给予财政、信贷以及其他各类融资方面的扶持和优惠,优先安排用地计划,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9、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自2005年起,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内容。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江苏省服务业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地区、各部门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省委、省政府。

七、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

30、多渠道、多形式吸引海外优秀研发人才。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工作的,与出国前的工龄可不间断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对在国外取得的学历、学位予以承认,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和能力,直接申报专业技术职称。

各级政府对引进的高级服务业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一批中高档公寓,以优惠价格出租给引进的高级服务业人才周转使用。安排其子女就近就读重点学校,外籍人士子女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优先在当地国际学校和部分其他学校学习。

31、留学人员回国创办外商投资生产服务业企业,初创期间实行一定的税费优惠。

32、省政府设立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10名,给予每人一次性奖金30万元,并免征个人所得税。

33、支持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选派一批公务员、研究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服务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交流培训人员费用由各级政府和派员单位共同承担,省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34、扩大科技服务机构职务、职称、聘任自主权。对科技服务机构内部的职务结构比例,政府人事管理部门不再实行指标控制,由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自主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和职务等级,确立岗位责任和任职条件。科技人员竞争上岗,所取得的职务和相应待遇仅在聘期内适用。

八、加快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

35、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进服务业领域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样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尽快完成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和政会分开改革。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批准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服务事项。

现代服务范文篇2

(一)服务行业发展迅速。2014年扬州服务业增加值为1571.63亿元,2018年达到2569.59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12.7%,比江苏省服务业年均增长8.4%高4.3个百分点;2014-2018年扬州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2018年占比达到47%;可比价格增长速率略有回落。由此可见,扬州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来源:2014-2018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式资料计算(二)十大重点产业目标,集聚效应初显。根据调研统计,扬州十大重点产业的目标明确,预计2020年,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达15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50%以上,税收达75亿元。坚持“三化”(集聚化、高端化、高新),化凸显集聚效应。(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环境优势。扬州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瘦西湖、大明寺等旅游景点举世闻名,旅游资源在全省属于领先地位,另外先天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结合现代消费者需求,通过创新、创造、现代化包装,发展空间无限。这种创新型“产品”可嫁接到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数字多媒体业、服务业等。如李白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以能拍成一部灿烂唯美的电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风流薄幸名”同样是很好的题材,可以进行现代旅游业的拓展。(四)项目建设及效益水平显著。全市认定新开工服务业重大项目44个,其中现代服务业项目达26个,占比59.1%,高于省高质量考核目标4.1个百分点;认定新达效项目32个,新增税收6.3亿元,贡献水平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除了房地产行业的贡献水平之外,服务业重大项目产出贡献水平逐步放大。(五)引资成效显著。2018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00个,完成全年目标的125%,具体做法,细致、可行性强:牵头开展“6+X”服务业领域招商活动,围绕扬州产业基础和生态条件编制招商目录和对象名录,明确招商选资“路线图”。

二、劣势(W

(一)总量规模偏小。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比重均在70%以上,就省内资料看,南京、苏州、无锡三市的服务业增加值相对GDP占比超越50%以上,扬州市47%,排名第九。扬州市服务业增加值排名第七、居中,绝对值为2569.59亿元,相比苏州市的服务业增加值9398亿元,相差甚远,总体规模偏小。表3江苏省各市18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及GDP占比情况一览表扬州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虽然扬州自古是一个著名的商业城市,“腰缠十万赏,骑鹤下扬州”就是真实的写照,扬州的传统服务业行业多、分布广,但是整个社会文化偏于保守,大多数本地服务业企业安于现状,只守着一亩三分地,创新意识不强,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制约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两头在外”的客观现实导致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二)竞争意识不强、人才缺失。扬州本土文化生活文化节奏较慢,竞争意识较弱。另外由于虹吸效应,高素质人才、优秀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像扬州这样的三线城市,人才、教育这些基础资源与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服务于现代服务业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三、机会(O)

(一)政策不断倾向,资金支持增加。扬州市发改委在学习先进地区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2018年共计通过奖励、扶持、补助的方式拨付2700万元,具体如下:(二)行业创新力度增强。扬州服务行业创新力度凸显:具体体现为:业态创新除了常规生产性服务业之外,软件和互联网业贡献力度增大;服务创新(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服务项目超过100个)、政策创新(鼓励服务型创业模式)。(三)制造业和服务业交流日益频繁。扬州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和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加快“河江海集装箱多式联运服务规范”等服务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制定和完善服务基础设施、内容提供、质量管理、效益评价等标准,会同质监部门推动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力争获批国家及和省级标准化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紧密交互。(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76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工资性收入20360元,增长8.8%;经营净收入5672元,增长8.7%;财产净收入2734元,增长9.7%;转移净收入5310元,增长9.1%。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5.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2%,衣着类上涨4.2%,居住类上涨1.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1%,食品烟酒类上涨1.7%。

四、威胁(T)

(一)可持续发展关注不足扬州市政府针对服务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但很多规划停留在文件层面,执行力度不够,究根到底是有关服务业政策的可行性不够,政府层面对现代服务业的关注具有阶段性特点。(二)融资困难虽然制定年度和季度服务业招商工作方案,开展现代服务业招商周系列行活动,但扬州对外商的吸引仍旧不足,与周边城市南京、苏州、无锡融资吸引力不能相提并论。(三)苏南地区及部分苏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苏南地区如苏州、南京、无锡三市现代服务业增速显著,苏北地区徐州、淮安地区增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姜江.《地方政府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以扬州市为例》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6.6

现代服务范文篇3

一、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深化集成电路设计、数字新媒体、软件、信息安全等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行业标准规范;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开发一批现代服务科技产品和知名服务品牌,形成现代服务业产品链;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综合研究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现代服务业技术平台,形成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实施一批现代服务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服务业应用示范体系;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聚集区,带动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依托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力争到2014年,完成科技示范工程5-8个,建成现代服务技术平台10-15个,建成现代服务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5家以上,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40家以上;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4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3%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3%;服务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全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国际国内高端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西部、面向全国、世界一流的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二)工作思路。围绕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以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为基础,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核心,以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为关键,以环境营造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建设全球知名的研发设计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三)基本原则。

1.科技引领,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基础,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流程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推动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应用,变区域科技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2.高端带动,聚集发展。选择重点产业实施现代服务业示范工程,建设高端服务聚集区和特色园区,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创新型服务业企业聚集发展。

3.市场牵引,开放促进。利用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机会,主动承接较高层次国际外包业务,积极参与高端服务业分工,积累自主创新能力,寻求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和产业突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

4.集成资源,协同推进。推动“官、产、学、研、用”结合、科技与产业部门协同,加强部、省、市和区(市)县联动,集中政策、人才、技术和资金资源,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二、试点内容

(一)重点领域。

1.生产性服务业。

(1)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支持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运营、设计与开发服务等高端信息服务,鼓励信息安全、数字新媒体、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服务和运营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天府软件园、科技园、天府新谷、西部智谷、都江堰软件产业园、东区音乐公园、物联网产业园等软件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强化产业载体和公共技术配套;加强软件服务化应用技术研究,构建开发系统服务外包平台,提高服务外包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区域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存储与灾备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2)服务外包业。加强软件服务化应用技术研究,构建开发系统服务外包平台,提高服务外包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天府软件园等专业园区的国际化软件业务承接能力建设,重点发展软件开发、通信研发、游戏动漫、数据中心等;支持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建设共享服务中心、研发中心,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的支付能力和水平;加大政府和企业业务外包管理支撑系统软件研发与应用力度,促进能源、交通等领域实时数据库、智能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发和业务服务外包。

(3)总部经济服务业。扶持新型服务方式、新兴业态和先进商业模式,构建完善企业知识型服务产业链;促进企业总部与区域金融保险等服务资源的融合共享,创新贸易和金融服务配套发展模式;加强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技术的研发,促进企业向综合性服务化转型;加强产品服务生命周期关键技术研发,搭建重点产业零配件协同服务平台,完善企业服务价值链及零配件协同体系。

2.新兴服务业。

(1)推动科技与文化创新融合。依托东村,建立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实施文化科技创新计划,支持一批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大创新项目,建设一批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产学研战略联盟和技术研发平台。

(2)创新社会化公共服务模式。加强城乡社区协同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第三方医疗与健康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个人健康保健一体化社会查询系统;构建开放式教育、就业服务、社保以及公交、气象等日常信息查询公共服务平台。

(3)支持新兴服务业创新发展。支持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支持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网络身份识别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态。

3.科技服务业。

(1)研发设计服务业。支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鼓励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新业态发展;面向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开展共享技术研发服务;培育一批综合性检测服务机构,推动检测服务市场化;支持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软件设计与开发。

(2)科技金融服务业。完善科技保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责任、技术交易、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的补助试点,引导保险机构做大融资性保险业务规模;加强科技金融风险评估,防范和化解科技金融风险,探索完善有利于科技银行业务发展的考核激励制度和风险管控机制。

(3)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业。以技术转移(集团)公司为载体,完善技术转移服务功能;加强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体系建设,活跃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培育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服务领域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服务体系。

(二)重点任务。

1.面向现代服务业共性需求,建设一批基础共享平台。

(1)云计算平台。支持建设商业化云计算平台,为政务应用和商业化运营提供按需分配、动态扩展、按量计费的计算服务,建成国内领先、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云计算基地。以通信运营商和第三方互联网数据中心为依托,建设数据灾备、信息安全、电话呼叫基地和通信交换、信息处理核心枢纽,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应用。

(2)专业数据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第三代搜索引擎技术,对互联网中各种繁杂的信息和资讯进行检索、挖掘、整合和处理,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信息产品,为专业领域提供更有价值、更精简、更智能的数据和信息服务。

(3)服务外包行业在线培训公共平台。通过实时展现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国内信息资讯,为从业人员提供在线产业资讯、就业方向引导、国际及名校开放课程等服务;通过实名注册及基于诚信档案基础的问卷调研、学习过程管理和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信息。

(4)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平台。推进微功耗低成本安全电子标签、传感器专用安全芯片、MEMS(微机电系统)安全技术、无线及光纤传感网络安全技术、数据智能处理安全技术和安全中间件等产品研发,形成全国物联网信息安全产品生产中心。开展物联网信息安全需求分析、安全策略制定、安全技术架构设计,提供安全咨询、产品和系统安全测评、数据恢复、安全加固、应急响应、人员培训以及信息安全运行管理服务。

(5)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完善资源供需双向补贴机制,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加强与部级和发达地区科技资源平台衔接,把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国家科技条件平台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2.面向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平台。

(1)第三方服务平台。支持制造业服务、金融后台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建立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呼叫中心及研发中心,鼓励关联行业第三方服务平台联合重组,开展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逐步实现从“信息服务”到“资源服务”,再到“业务协作”的跨越发展,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及产业集群。

(2)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增值服务共性平台。依托高速移动通信研究、试验与示范应用基地,支撑3G企业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为企业提供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开发工具、试验验证、安全测评、游戏开发等公共服务。

(3)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共性平台。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卫生服务关键技术,支撑各医疗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协同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医院管理、临床应用科研,创新医疗服务流程,构建新型现代医疗协作服务模式和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4)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创意设计、材料工艺、模具设计制造产业,搭建快速设计验证、逆向工程、用户体验等实验室,为工业设计全过程提供资源保障,为“制造”向“创造”跃升提供技术支撑。

(5)数字游戏动漫开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游戏动漫引擎、游戏测试、游戏动漫开发制作、影视工具资源库等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行业资源,建设数字游戏产品运营平台,拓宽中小企业产品推广运营渠道;完善数字动漫产业链,促进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

3.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打造现代服务业科技产品链。开展产业链协同与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以及工程总包、设备成套、零配件配套、产品应用服务、制造资源协作等生产性服务技术研究,加大无线移动、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解决现代服务业技术改造和经营模式更新中的共性问题。大力突破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过程优化与监控、裸眼3D显示、虚拟现实、RFID(无线射频识别)芯片设计及组网技术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协同医疗、健康和文化等民生服务技术。

4.建设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推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

(1)高技术及信息服务业聚集区。以高新区、武侯区为重点,建设以总部经济、软件及信息服务、会展产业等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

(2)科技服务聚集区。以高新区(西区)、金牛区、青羊区为重点,建设航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科技中介等为核心的科技服务聚集区。

(3)数字出版服务聚集区。以锦江区为重点,建设数字发行、电子报刊、数字游戏等为核心的数字出版高端产业集聚区。

(4)金融服务聚集区。以高新区、锦江区为重点,建设以金融后台服务、金融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为核心的金融高端服务聚集区。

(5)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以东村为重点,依托高新区、锦江区、成华区、龙泉驿区和双流县,建设以传播、创意设计、游戏动漫、数字音乐、演艺娱乐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三)示范工程。结合产业功能区和天府新区建设,启动一批现代服务业特色科技示范工程,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和增长点,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1.文化创意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

(2)技术领域。文化创意、信息服务。

(3)示范性质。构建文化创意服务产业链,创新文化创意服务新模式。

(4)示范内容。建立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影视数字特效等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总部经济服务支持工程。

(1)战略区域。金融总部商务区、高新区。

(2)技术领域。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等。

(3)示范性质。支撑集团企业开展工程总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4)示范内容。围绕总部经济的发展需求,针对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以及工程总包、设备成套、零配件配套、产品应用服务、制造资源协作、移动电子商务等,研发协同服务平台,为企业总部开展服务提供支撑。

3.现代物流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现代物流功能区。

(2)技术领域。现代物流、仓储业、配送业、快递业等。

(3)示范性质。多式联运、城市物流集中配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

(4)示范内容。以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铁路物流枢纽、公路物流枢纽、口岸服务、城市物流集中配送为重点,围绕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的实际需求,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整合及过程优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新型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广泛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移动终端等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形成现代区域物流、公共信息集成与应用服务新体系。

4.产业聚集区域协同服务示范工程。

(1)战略区域。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

(2)技术领域。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服务。

(3)示范性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组产业价值链。

(4)示范内容。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目标,面向重点产业聚集区域,针对产业链协同需求,研发业务流程融合、信息互联互通的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实施集成应用工程。

5.旅游与休闲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2)技术领域。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旅游等。

(3)示范性质。创新休闲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4)示范内容。通过数字化建设将旅游景区和休闲娱乐的各类信息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实现旅游景区和休闲娱乐目的地信息的共建共享,完成数据到信息、信息到知识、知识到决策的流程,从而推动旅游景区和休闲娱乐目的地的建设和营销,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6.区域协同健康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经开区医疗服务业发展区。

(2)技术领域。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健康服务。

(3)示范性质。集成资源,创新健康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4)示范内容。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手段,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卫生服务关键技术,支撑各个医疗机构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资源,协同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医院管理、临床应用科研,创新院前、院中、院间服务模式与流程,逐步形成分级、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产业。

三、进度安排

(一)启动部署(年10月至12月)。制定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工作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和主要领域,出台基础共享平台、产业技术平台、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示范工程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具体措施,细化工作任务分工,建立试点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和督查考核制度。

(二)组织实施(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1.面向现代服务业共性需求,建设云计算、专业数据信息服务、服务外包行业在线培训、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科技应用创新服务等五大基础共享平台,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2.建设第三方服务、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增值服务、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数字游戏动漫开发公共技术服务等五大产业技术平台,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开放式服务。

3.以市级战略功能区为主体,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与云计算、现代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试点,探索研究院运行方式,激发研究院内生动力,培育和聚集研发机构,提升技术成果转移能力。

4.组建技术转移(集团)公司,构建涵盖技术成果转化“发现、筛选、撮合、投入”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促进具备产业化前景的在研项目在我市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并通过参(控)股、服务委托等方式与产业(技术)研究院、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等形成技术转移服务网络。

5.推广高新区大孵化模式。在市级产业功能区、重点产业园区,构建以政府建设孵化器为示范、社会力量建设孵化器为主体、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中介服务有机结合的孵化网络体系。

6.在服务业重点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和规范,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服务科技产品,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科技示范工程提供产品支撑,打造现代服务科技产品链。

7.以五城区和高新区为重点,以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为核心,打造数字出版服务等五大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聚集区。

8.实施文化创意服务等六大特色科技示范工程,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极。

9.开展试点工作监测评估、督促检查和考核评议。

(三)总结提升(2014年1月至6月)。

1.对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梳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查漏补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工作。

2.全面考评和总结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组织实施情况,做好迎接检查验收各项准备。

3.明确进一步深化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新目标,探索建立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建立专家咨询机制,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环境。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

(二)落实优惠政策。集成国家、省、市科技和产业计划,支持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落实国家、省、市扶持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及信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兑现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政策。

(三)建立多元投入和风险投资机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带动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和风险资本参与,搭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支持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科技保险、融资担保等服务,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促进企业研发成果转化。

(四)健全指标统计体系。针对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不断加快的新形势,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咨询、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五)构建企业孵化体系和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整合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中介等资源,建立现代服务业技术联盟,完善以专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创业孵化体系,构建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技术现代化的中小科技型服务企业的孵化培育体系,形成现代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提升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服务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突出重点行业提升、重点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企业培育,进一步构筑产业层次高、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不时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加税源的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二、工作目标

增长13%占GDP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48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2-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

三、工作重点

(一)现代金融业

制定《赣粤闽湘四省边沿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框架体系》依照《关于建设市章江新区总部经济区(首期)实施意见(暂行)赣市府发〔2011〕15号)文件要求,1.研究提出区域性金融中心总体目标、主要措施和具体要求。抓好规划、用地、招商等工作,吸引一批企业集团及现代服务业企业、研发机构等入驻总部经济区。

优化信贷结构,2.进一步完善《市银行业信贷投入考核奖励方法》有效增加信贷投入。努力坚持信贷投放平稳增长,实现“三个不低于”工作目标,即全市贷款规模增幅不低于当年全省平均水平,用于“三农”贷款增幅不低于当年全市贷款平均增幅,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幅不低于当年全市贷款平均增幅。

重点是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在市进驻的配套服务工作;建立与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的工作联系,3.继续做好引进全国股份制银行工作。力争引进他来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金融业务。

力争境外上市企业2家,4.努力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申报证监会企业2家,进入辅导备案企业2家,完成股份公司设立企业5家,重点培养企业10家。

牵头单位: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国土局、人行市中支、银监分局、各商业银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相关企业。

(二)现代旅游业

增长32%旅游总收入130亿元,1.接待游客量突破1848万人次。增长32%

推动产业融合,2.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整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堪舆文化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打好文化旅游特色牌,使文化旅游互动双赢。

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3.积极创建省级旅游强县(旅游目的地)旅游强镇、生态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旅馆和星级农家饭庄。

加快提升我市旅游商品研制开发生产能力,4.加快推进以石城白莲产业、客家传统民间民俗装饰品、工艺品等为重点的旅游食品、工艺品产业开发。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强化旅游经济功能。

打造旅游精品景区。一是加快将通天岩和瑞金叶坪红色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区;二是加快将以和谐钟塔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成“现代都市的滨水客厅”三是加快将陡水湖景区打造成中国的奥地利)月亮湖”四是加快章江湿地公园、深航南康国际大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5.整合旅游重点资源。把南康建设成中心城区的后花园”五是加快整合石城县九寨温泉生态养生旅游景区、通天寨丹霞地貌景区、赣江源生态旅游景区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生态养生旅游示范区。六是加快将龙南小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建设项目打造成为赣粤边沿休闲旅游度假区,成为珠三角和海西区居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牵头单位:市旅游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旅游景区。

(三)现代物流业

开发区黄金物流中心、章贡区沙河工业园物流中心和赣县红金物流中心确定投资商并确保年内开工建设,1.继续推进综合物流园区和中心城区六大物流节点建设。综合物流园区确保按计划完成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空港物流中心启动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水西货运码头物流中心年内确定投资商,南康市龙岭物流中心要在运营中探索完善功能,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按计划完工并投入使用。石城、会昌、安远、兴国等县的物流中心要完成规划并确定投资商,2.龙南、于都、定南、瑞金、全南等县(市)物流中心要抢抓进度。争取年内开工建设。信丰、寻乌、崇义、上犹、大余、宁都等县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抓紧规划建设物流中心。

培植和壮大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各县(市、区)年内要重点发展两家以上货运类、一家以上货物运输或仓储配送类规模以上物流企业,3.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同时做好在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中遴选推荐参与国家A级物流企业评审工作。

引进有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合作开发,4.继续开展信息平台监控中心和资讯中心建设。并给予政策扶持。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物流办、市商务局、市工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四)商贸流通业

1.继续抓好粮食城、南门口地下综合商城等重点项目建设。

立足“四省通衢”商贸中心定位,2.以发展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为方向。规范和合理布局商业网点,重点推进县级乡村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万盛购物中心、商贸城、大润发超市等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大力规范和促进社区商贸服务,支持和鼓励社区办便利店、书店、家电维修店等。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完善家政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放心早餐工程”建设。

强化农村商品配送能力,3.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以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为着力点,进一步构建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积极开展家电下乡工作,4.认真执行国务院扩大消费、搞活流通的各项政策。扩大农村家电产品消费。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农业和粮食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五)信息和科技服务业

信息服务方面: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平台管理,1.完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加快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和应用,加大政府网站建设力度,提高政务信息共享和利用水平。以信息化项目建设为载体,整合信息资源,构建政务数据中心。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2.开展企业信息化推进活动。

使全体市民共享信息化发展效果。3.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乡村社区信息化、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数字”无线乡村”和“智慧工程”建设,4.加快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

牵头单位: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广电网络传输分公司、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市房管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各通信营运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科技服务方面: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1.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取得重要阶段性效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列为省级重点新产品达到50项以上,专利申请量增长20%

集中力量培育钨新材料、稀土新材料、氟化工新材料、永磁电机、新型动力电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电子信息作为主攻方向。力争风电永磁电机、汽车新型动力电池、LED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产业率先突破,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引进培育一批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实施国家、省、市级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促进生产要素和优势科技资源向园区、基地聚集,3.推动高新技术园区管理创新和“二次创业”支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开发区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稀土永磁资料及永磁电机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4.加快平台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力争省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钨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准;同时。组建中国(赣南)脐橙科学研究院和稀土工程研究院。加大培育力度,做好一批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准备工作,包括:南方稀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矿稀土发光资料研究开发中心、赣南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与稀土研究院申报动力锂电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赣南医学院申报转基因省级重点实验室、疼痛生物医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石城县申报成立荷花研究院。整合资源,申报成立省级技术创新促进中心;完善条件,促使开发区向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范迈进。组建高性能钕铁硼磁钢、钨与稀土新资料及资源综合利用、优质低耗e型杂交水稻等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争取认定为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质监局。开发区管委会,相关企业。

(六)文化创意产业

1.编制完成《市“十二五”文化及广电产业发展规划》

争取在市实施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广播电视音像资料数字化维护)特色文化产业群培育工程(产业园区、印刷产业)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工程、文艺演出院线建设工程、文化产业守业就业扶持计划重点项目、广播电视村村通、国家应急广播工程、广播电视统一监管工程、广播电视新业务开发、扩大直播卫星应用工程、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工程、广播电视媒体网络传达建设、纪录片产业发展工程等重点项目。大力推进创意大厦改造升级,2.做好项目研究和储备工作。促进赣县红色动漫产业基地的投资建设,加快瑞金文化会展中心项目前期准备,做好组建宋城文化集团的有关基础工作,推进南市街、八景台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影院改造建设、有线网络增值服务、网络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等重点项目建设。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基础设施、体育产业等四项工作总体进入全省前三名,3.打造体育强市。使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乡村相匹配。

力争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加快中心城区河套内章贡区奥林匹克广场建设,4.全力做好奥体中心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做好红旗大道田径场改造项目的交评、环评工作并尽快启动建设,解决老城区健身场地严重缺乏的问题;推进市少儿体校综合训练楼暨全民健身服务大楼项目建设,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精心做好市第三届运动会的竞赛组织工作。5.配合省政府及承办单位组织好“七城会”击剑、拳击竞赛。

明确工作目标,6.成立第十四届省运会筹办工作机构。着力做好场馆建设、大型活动组织、运动员输送,教练员、裁判员培养及宣传造势、竞技水平提高、体育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筹办工作。

牵头单位:市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责任单位:广电网络传输分公司、市体育局、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城管局。

四、保证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发明一个良好的环境。要配齐配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构和人员,实行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的工作机制。

(二)健全政策扶持机制。要切实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与国家、省、市相关政策配套、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加大服务业领域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好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

(三)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跟踪。强化项目推进,确保项目尽快达产见效。对项目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及时了解掌握并通报项目的进展情况,不时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现代服务范文篇5

根据山西省气象局的安排,调研活动分三个组“:晋中市、运城市、临汾市”(第一组)“、吕梁市、长治市、晋城市”(第二组)“、太原市、忻州市、大同市”(第三组)进行。

2调研活动的收获

2.1特色农业遍地开花

特色农业遍地开花8个字概括了目前山西农业生产的现状。特色农业就是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针对山西农业小省、特色农产品大省的特征,2010年,山西省委在全省干部大会上提出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战略,为山西的特色农业发展找准了道路。2011年起山西省级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数量以每年2000个的速度增加,2014年达到8000个,占到建制村数量的28.36%,全省形成了以专业村为引领、基地县为纽带,按照“一关两山两盆地”形成以杂粮、马铃薯、蔬菜、水果、干果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布局。其中,蔬菜产业以实施百万棚设施蔬菜建设工程为重点,在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盆地、上党盆地、晋南盆地形成大规模、片区化的五大蔬菜产业区;水果产业以实施水果双增工程为重点,形成了晋中盆地、晋南边山丘陵区、吕梁山南麓丘陵区三大水果产业带等。在三晋大地兴起了核桃村、花椒村、桑蚕村、葡萄村、辣椒村、大蒜村、西红柿村以及全国闻名的“红萝卜第一村”、“华夏板枣第一村”等多种多样的专业村。

2.2服务关键“三农”急需

气象与农业关系密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最为直接,若发生气象灾害,则将严重影响产量,然而,随着作物种类的不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存在差异,因此,气象服务的关键期也随作物而异,除做好通常的春季“、三夏”、秋收秋种等农事关键期以及重大天气转折期的气象预报服务外,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果业和保护地蔬菜产业中,春季晚霜冻、夏季冰雹、秋季连阴雨以及低温寡照、降雪天气等也成为气象服务的关键期。以梨树产业为例,正常年景下,1.67hm2可获得33万元毛收入,按照8万元投入计算,可获得纯收入25万元,平均每667m2可收入1万元,即667m2梨树=0.67hm2玉米的经济收益,然而若遭遇花期冻害则只有10多万元的毛收入,除去成本基本无收入,因此,梨树开花期是气象服务的关键期之一,果农急需此时的气象服务。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农民生活生产安全更加受到“天灾”威胁,农民急需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

2.3对照需求任重道远

在现代农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气象为农服务已不能满足新的需求,需根据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要求,向全程性、多时效、多目标、定量化等现代的气象为农业服务方向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业务,逐步实现向定量化评估服务延伸;拓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服务领域;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影响的监测评估,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补充完善各类现代农业气象指标,建立综合性、规范化、共享性的基础农业气象指标库。总之,要做好为农服务,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3调研活动后想到的

3.1调研活动需常态化

弄清需求是做好服务的基础。多年前,提起山西运城、临汾一带通常会联想到麦棉、苹果,说起设施农业意味着种植以茄果类为主的反季节蔬菜,这次调研获取到的信息让人眼前一亮,大棚里除了普通蔬菜类外,还有西瓜、香瓜、枣树、葡萄、樱桃以及莲菜等。收集信息、了解农需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交流、气象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气象信息员的反馈等。气象部门相关业务系统的成功研发为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得力的基础保障,若通过常态化的调研活动,将各地的特色农业布局情况也建立基于GIS平台的数据库,并做到随时调研、反馈信息随时补充,这样前提下的常规服务、专题服务、决策服务会更有针对性,使服务产品能够真正成为政府科学决策依据,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2科研成果需落地化

气象最根本的服务对象是“三农”,政府关注的对象是“三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气象部门对气象与农业的关系了解较深入、某些方面还有比较科学实用的影响评价指标,但现代农业出现的“三新”即:新品种、新农艺、新技术需要气象部门提供“三新”的气候适应性评估、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气候资源潜力评估、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等的实用技术,建立全生产过程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库,开展动态化、精细化的农业气象监测评价服务业务,气象部门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通过仔细研究真正解决现代农业之急需,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为农服务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气象服务职能,成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支撑。

3.3服务方式需联合化

目前,各地已经通过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网络、电话、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多媒体电子显示屏)、微信、微博以及信息员、信息栏等多种途径农事农情天气预报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要天气过程等,或者至少可以保证决策用户、定制用户、种植大户能够顺利获取到以上气象信息。然而要服务好热色农业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需密切加强与涉农部门、涉农高校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各自专业特长,多部门的联合攻关,立足“一县的一业”,依托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等,深入触及“一村的一品”,零距离跟踪,真正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中体现科技服务的贡献。

3.4气象为农服务努力的方向

现代服务范文篇6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来,苏州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增长逐步加快。*年至2005年,苏州服务业年均增长14.8%,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水平。二是对GDP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2005年,第二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度为66.8%,服务业的贡献度为31.2%。今年上半年,服务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34.2%。三是开放度逐步加大,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数的比重大幅提高,与我市第二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旗鼓相当。在服务业速度纵向快速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横向的巨大落差。据了解,目前国外许多国家的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7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已占到服务业的70%左右。而苏州服务业占比由*年的38.0%下降至2005年的31.2%,与国外存在相当一段差距。在国内,我市与广东、上海等地区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当前,苏州的发展既面临着大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资源,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阶段,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苏州跨越了GDP人均8000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发展阶段,加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日益趋紧和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工业用地成本、劳动成本上升较快,交易成本、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已经导致我市出现了产业竞争力下降的迹象。在挑战面前,要吸引外来投资,留住本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出路之一就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服务业。依托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把研发、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搞上去,争取把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下来,苏州就必须走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服务业主要靠体力、智力劳动,能源、资源占用少,大多属于清洁产业,创造的是绿色GDP。苏州环境容量小、经济总量大,自然资源匮乏,需要通过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以全球化的决策视野,作出了加快发展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

二、目前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江苏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的目标和要求,目前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现代服务业比重低、规模小,布局分散。近年来,苏州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58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56亿元。然而,在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苏州服务业占比由*年的38%下降到2005年则为31.2%,其比重在全国GDP前十位城市中列倒数第一。在区域布局方面,苏州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在全市总量中所占份额比较小,还没有形成辐射、带动整体发展的态势。与兄弟城市相比,苏州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内在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度低,内部结构不合理。当前,苏州服务业的格局基本上还是以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产业关联度并不高,没有成立帮助企业发展的服务机构,未能提供与商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辅相成的基础环境和配套设施,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

3.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技术水平不高。苏州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一方面,制造企业中间服务需求相对不足。苏州制造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而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服务支出、市场销售服务支出、人力资源支出、外购信息技术服务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另一方面,外资制造业特点与生产性服务业本地化存在矛盾。苏州的外资制造业体系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很小;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和技术服务需求较少。此外,外企产品的销售也多由跨国公司或地区性总部负责营销、分销,这种生产方式与促进苏州本地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无更多的相关性。

4.现代服务业人才不足,创新能力较弱。苏州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高、精、尖管理人才的吸纳能力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服务业从业人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一是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对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形成制约。目前我市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行的从业人员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工作要求。特别是在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中,人才资源缺口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制约。二是每年新增劳动力的流向显示制造业的市场发展机遇要优于服务业。苏州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的途径更多的是依赖迅速扩张的第二产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速趋缓。尽管目前苏州拥有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但苏州的职业教育总体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信息咨询和管理人才,严重制约了服务业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5.服务业所有制结构与投资结构单一,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外资和民间资本等多元经济成份的参与度不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尽管苏州服务业利用外资正在稳步提升,但无论是合同利用外资还是协议利用外资,比重均未突破10%,2005年分别为8.8%和6.1%。因此,仍需进一步加大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对外招商力度,引进外资服务项目。

2005年,苏州市享受现代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有164户,抵减的应纳税所得额919万元,减免所得税6308万元。税收政策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促进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我市国税部门的工作实践看,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以下问题:

1.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专门的扶持政策。目前,我们执行的大部分扶持政策对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影响力不强。如鼓励服务业企业技术改造、支持科技服务企业利用高新技术以及促进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等政策,实际上是重申原有的优惠政策,纳税人未从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去享受优惠政策。

2.现有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享受面不宽。我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税收政策的实施细则》中15条税收扶持政策,14条涉及企业所得税,仅1条涉及增值税。从税收政策来分析,涉及税种单一,政策享受面不宽。2005年,我市享受现代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仅164户,占全年非工业企业减免税户数的49.7%;减免税额6308万元,占全年非工业企业减免税的19.33%。

3.鼓励现代服务业投资的税收政策不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税收政策的实施细则》中的税收扶持政策,涉及鼓励技术改造的仅有3条,且享受政策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型企业,不能充分体现税收政策在提升传统服务业方面的作用,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关联度不强。

4.对财政补贴征税阻碍了服务业发展。近年来,苏州市级财政资金适度向服务业倾斜。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建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专项发展基金;对重点服务业项目、新兴服务业项目的发展与建设,给予贷款贴息和资金补助,引导和扶持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示范作用明显、有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服务业投资和经营项目的快速发展。同时,对投资额、上缴税收、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服务企业给予奖励,以促进全市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明确对财政补贴应予以征税,这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不相吻合,不利于鼓励地方运用财政资金向服务业倾斜,发展现代服务业。

5.部分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执法风险大。部分扶持政策在执行时干部难以把握,可操作性不强,增加了执法风险。如在审核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时,由于专业性强,如何确定是否属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设备投资是个难点。

6.部分扶持政策缺乏应有的宣传力度,尚未引起社会关注。部分扶持政策尚未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纳税人的关注。如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专家参与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资助研究开发等政策,2005年我市无一企业享受这些政策,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地宣传。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针对上述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弊端,应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完善举措,推动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

1.进一步突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税收政策的支持重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规划的建议》中,把服务业分成三类,这样就使得服务业的发展既有目标,又有针对性。因此,税收政策支持应更突出重点和特定性,增强政策支持的影响力。一是确定税收政策扶持重点行业,重点扶持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二是确定税收政策扶持重点行业人员,重点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海外留学、国内外专家参与服务业发展。三是确定税收政策扶持重点方向,重点以高科技运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内容为政策扶持项目,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扩大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享受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但要科学地确定重点项目,还需要各税种协同配合,形成综合性的税收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出口退税等配套协作的税收优惠政策,改变单一税种扶持的格局。二是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方面完善减免税和税前扣除办法。从而进一步扩大政策享受面,提高政策引导力。

3.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由于现代服务业涉及面广,因此,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分门别类制定鼓励投资和业务拓展的税收政策,有的放矢地促进各项服务业齐头并进。一是比照外资企业再投资退税政策,对现代服务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本企业或其它现代服务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投资举办其它现代服务企业,经营期不少于一定年限的,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部分所得税税款。二是比照工业企业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现代服务企业在投资总额内购买的国产设备,符合国家规定的鼓励类投资项目的,其购买的国产设备投资,可在一定比例内从购置设备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三是提高拓展业务的税前扣除标准。对现代服务业的广告费税前扣除标准提高1个百分点;比照金融保险企业列支业务宣传费,允许在规定比例范围内,凭真实有效凭证支业相关费用。

现代服务范文篇7

2007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以来,特别是2008年12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简称《纲要》)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已经成为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现代产业体系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等为支撑。其基本特征是产业发展以内生增长为动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刘志彪,2007)。可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构建广东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其经济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近年来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相关课题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一方面,李江帆、邵学言等一批广东学者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成果丰硕;另一方面,鉴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大量学者加强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郑京淑等(2009)厘清了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和内涵,陈文芳等(2009)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肖红、刘梅生、刘云生等(2009)分别对广东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以及金融业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国内学者洪银兴(1997)在研究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后认为,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主要的是产业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竞争力成为衡量该国(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由此,本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等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出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水平、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创新思路和路径发展广东现代服务业提出政策建议。

二、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积极依靠比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09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3908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广东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已成为中国内地的第一经济和外贸大省。

(一)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是价值创造由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不断拓展的过程。广东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按照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珠三角已进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就目前的相关数据表明,广东服务业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仍然相悖,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GDP发展态势并不一致(如图1)。

就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如图1所示,广东三次产业结构1978~1985年表现为“二一三”结构,此后除了在2001~2002年经济结构出现两年短暂“三二一”与经济服务化趋势同步的特征外,其它年份的三次产业的比重均为“二三一”结构状况。2009年广东三次产业比明显比2008年有改善(200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5.5:51.6:42.9;2009年为5.1:49.3:45.6),但是总体仍呈现“二三一”结构特征;就产业贡献率视角,多年来第三产业对广东经济的拉动作用均低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广东国民经济中占绝对重要地位,2008年广东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9:58.0:40.1。为了应对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200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服务业的作用明显提升,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调整为2.5:48.4:49.1。

2.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近年来广东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1~2006年广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48.7亿美元增加到188.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6.8%,高于同期全省货物贸易年均24.5%的增长率。2007年,广东服务贸易加速发展,进出口总额比2006年增长21818亿美元,增幅达116%;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08年广东服务贸易增速趋缓,比2007年只增长约2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52.1亿美元,增幅仅为12.2%,远低于2007年水平,仅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比重的5.9%;进口则出现4.2%的负增长,进口额由2007年的182.8亿美元下降至2008年的175.2亿美元。

另一方面,广东服务贸易的规模小。通过表2的比较分析发现,广东在服务贸易方面不仅与美英等服务贸易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新加坡、韩国等经济体差距也不可小视。首先,广东服务贸易的规模明显不如贸易规模相近的新加坡和韩国等。2001年广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新加坡的10.4%。此后虽然广东的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到2007年也仅有407亿美元,约为新加坡2001年的水平。其次,新加坡服务贸易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比远高于广东,2007年的比重达到24.0%,是广东的4倍。

与此同时,广东的服务贸易项目集中度高。按《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涉及的12个服务大类,广东虽然均实现了进出口实绩,但从表3中可以看出,广东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其他商业服务、运输和咨询等3个项目。2006年这3个项目进出口额合计达154.3亿美元,占全省服务贸易总额的81-8%。其中,出口额合计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90.9%,进口额合计占比为65.2%。

(二)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目前已成为衡量一国(地区)产品贸易竞争力状况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TC=(Xi-Mi)/(Xi+Mi),其中xi为一国i产品出口额,Mi为该国i产品进口额。TCEI-1,11,值越大,贸易竞争力越强;TC=-I,i产品完全处于逆差,越接近于-1表示i产品竞争力越薄弱;TC=I,i产品完全处于顺差,越接近于1则表示i产品竞争力越大;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

表3、表4分别给出T2006年广东服务贸易细类项目的TC指数及与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指数的对比情况。表3、表4表明,一方面,广东服务贸易仅在其他商业服务贸易上具有较强竞争力,2006年TC指数达到0.74,远远高出英美等发达国家水平;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TC指数为0.43,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高出新加坡、韩国、香港等,与英美处于同一水平;在中国具有优势的交通服务领域,广东同样保持着一定优势,仅次于香港;咨询等行业竞争力很弱,持有微弱顺差;在办税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则没有竞争优势;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行业TC指数低-0.95,具有明显劣势。

另一方面,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与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具体而言,新加坡服务贸易优势项目主要集中于金融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4个领域,而在交通服务、旅游服务、保险服务等其他7个行业竞争力较弱。新加坡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服务最具竞争力,2008年TC指数达到0.59;其次是建筑服务,2006年以来TC指数平均水平维持在0.461)2上;接下来依次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TC指数为0.35;韩国服务贸易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建筑服务和金融服务上,其TC指数都在0.60以上;香港的金融服务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从以上的分析表明,第一,广东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于货物贸易,广东服务贸易额占总对外贸易额的比重明显低于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的20%左右水平。第二,广东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与新加坡、英国等仍有较大差距。广东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领域,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小,竞争力较低。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地区)服务贸易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建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行业。

三、制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现代服务业对成本比较不敏感而对技术知识高度敏感,其基本特征是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刘志彪,2007)。因此,本文从科技人力、研发(R&D)经费以及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等方面剖析制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1.科技人力投入。

表5数据显示,2008年广东R&D人员达到177500全时当量,远高于国内其他各省区水平,甚至超过了台湾同期水平(135568全时当量);但与韩国等其他国家相比,人力投入还不及其2005年水平(215300全时当量)。

2000年以来,广东R&D人力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十五”期间R&D人员数平均增长11.4%,虽比同期香港增速低,但远高于同期台湾水平。但广东人口基数大,因而R&D人力的投入强度相对不足,2006年每千从业人员中的R&D人员只有2.8全时当量,相当于韩国的30%,台湾的18.7%,新加坡的22.8%,差距较明显(陈宇山等,2008)。总之,目前广东科技人力投入增速快,总量超过台湾,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但强度偏弱,与亚洲“四小龙”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2.研发(R&D)经费投入。从表4的数据可知,2008年广东R&D经费投人总量虽远超香港、上海等地区,但与台湾仍存在一定差距,不到其60%。而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GDP)也与国内外各经济体差距明显,2008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1.15%,不仅低于上海1.32%、台湾2.62%的水平,而且与日本3,40%(2006年)、新加坡2,39%(2006年)水平差距甚大。就世界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看,R&D投入强度在1%~2%之间的时期是快速增长期,韩国在这段时间花了约为10年左右。而广东在2000~2008年间的R&D投入强度均处于1%~1.2%之间,上升趋势不明显,2008年1.15%的R&D投入强度离2%还有较大差距,要实现10年跨越1%~2%的投人强度区间难度很大(陈宇山等,2008)。可见,广东研发(R&D)投人水平低,不仅与“四小龙”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差距明显,而且与内地的上海等省份也存在一定差距。

3.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

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水平和投入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经济体自主创新力和科技竞争力水平,同时也决定着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轨迹。表6的数据表明,目前广东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产值和销售收入远高于内地各省市,但是产出绩效与其他各省市存在一定差距。据表6数据分析,2008年广东大中型企业开发新产品投入经费达到4818.9亿美元,虽远高于中西部省份四川和湖北,但与长三角地区省份江苏相比仍有差距。而且就新产品产值与开发经费之比而言,广东不仅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而且落后于中西部的四川和湖北等省份。

4.专利产出水平。

从表7的数据表明,目前广东专利产出水平提速,产量上虽已超过新加坡、韩国等,不断逼近台湾,但产出绩效远不如韩国、台湾和香港。在本地专利方面,2005年广东发明专利申请量只有韩国的1/10;发明专利授权量是台湾的1/5,仅为韩国的1/28。2008年广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远远超过新加坡、香港等,分别达到28099件和7604件,但产出绩效远低于韩国和香港。

就国际专利而言,基数小、增速快,但产出水平仍落后于“四小龙”的任何一个经济体。一方面,2007年广东获USPTO(美国专利局)授权专利数达到535件,创历史新高;但仍与韩国、台湾相比差距甚大,仅为其7.2%和6.9%。另一方面,2000~2007年获得美国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幅度达到58.8%,8年间增长了25倍;随着专利基数变大,增速正逐步放缓,在一段时间内与“四小龙”差距仍将存在。

科技人力及研发(R&D)投入等不足是造成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低、发展层次低、竞争力较低的客观原因,也将成为制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基本结论与路径选择

广东是中国内地经济及对外贸易第一大省,目前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虽然在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服务业获得极大发展,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通过对广东服务贸易结构及其竞争力比较分析发现,广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而言:一是三次产业的比重仍然为“二三一”结构,服务业发展与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仍然相悖;二是广东的服务贸易规模小、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货物贸易;三是广东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领域,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小;四是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强的细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运输等传统领域,金融及建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较低。综上的分析表明,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低、发展层次低、竞争力较低、基础薄弱、对国民经济贡献力度小。究其原因,是广东在科技人力及研发(R&D)投入等方面明显不足。科技人力投人、研发经费投入、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以及专利产出水平等方面,不仅不如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等经济体,而且有些方面甚至还比不上湖北、四川等内地中部地区的省市。

当今社会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经济服务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现代服务业日渐突起且越来越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和盈利点,因而也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高传胜等,2008)。鉴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广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出以下见解:

(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规划和指导作用。二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推进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三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具有在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特性,其产业集聚带来的互补、共享等外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资源在空间的集聚,形成若干个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带和集聚区。

(二)突出重点分类发展广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与发展。目前把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发展,成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突破口。如广州,应优先发展体现都市功能、具有巨大产业潜力的商务中介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及数字内容产业等,把广州建设成为“中国南方文化创意中心”;深圳则要充分发挥CEPA所赋予香港金融中介在内地金融改革、重组和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发展与城市服务功能高度相关的金融业,目前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把“深港金融共同市场”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三)创新投入要多元化

集政府财政、创新型企业、现代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基金之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多元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创新体系。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育各层次、多产业、全社会的自主创新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健康、优质、高效、可持续的区域自主创新格局,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与跨国公司合作

把广东优化为跨国公司的国外发展服务业基地。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政府要充分利用外资,与有资金技术的大的跨国公司合作,把广东优化为为跨国公司的国外发展服务业基地,成为他们整个国际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国际服务网络的一部分。这样把他们的经济利益与他们在广东的效益联系起来,他们才有动力不断提供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方式,现代服务业发展才能跟得上全球产业更新发展的潮流。

现代服务范文篇8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今年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努力推进全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刚才,周晓东副市长作了一个主题报告,希望大家按照周副市长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会议还表彰了一批先进;商贸办、旅游局、供销社、市场公司、工商局、崇仁镇等六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都很有代表性。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几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我市商贸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服务业产出贡献平稳增长。去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4.09亿元,增长14.6%;实现地方税收3.34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收的57.8%,服务业税收已成为全市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二是服务业内在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服务行业得到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流通业等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较快,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南商贸中心建设已摆上议事日程,“千百镇连锁、万村放心”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商贸联动发展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三是服务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实行服务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去年兑现资金300万元。崇仁温泉项目实质性启动,城南五星级酒店和大型购物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日趋完善,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旅游等重点产业都制定了专项规划。这些都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无论是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质态,还是服务业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4%,明显低于*市乃至*省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瓶颈”。二是发展档次较低。全市传统服务业仍然保持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占的比重还不高;高档次市场、服务场所缺乏,中国领带城退出了全省重点市场,全市没有一家可高水平地承办大型会议的酒店,也缺少大型连锁购物场所。三是准入门槛高。相对于其他项目,服务业的项目审批仍比较难,部门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整体环境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开放度不高。相对于工业而言,服务业对外开放度还不高,在招商引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去年利用外资虽然实现了零的突破,但潜力空间较大,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外地商贸业进入会影响我市商贸企业发展的落后观念,对商贸业要不要对外开放上认识不一。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市商贸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加快发展服务业,可以说是事关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服务业发展将越来越深入,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服务业兴起的转折点,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标志着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目前,世界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发展都达到了三个70%,即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产值70%,GDP增长70%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吸纳70%的就业人口。去年我市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按国际经验来推算,我市正逐渐进入一个服务业加速发展期,预示着嵊州服务业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进工业强市的重要抓手。工业发展到高端就需要有技术、有研发、有培训,到下游就需要有物流、有营销、有品牌,这些都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现在国际上有这样一种理论:没有研发设计的制造业是没有灵魂的制造业,没有现代物流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没有市场营销的制造业是盲聋哑瘫的制造业;缺少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必然是高成本、低竞争力。目前,我市的领带服装、电器厨具、机械电机等块状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把研发、物流、营销、贸易的水平搞上去,走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客观要求。城市化推进与服务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服务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没有服务业的高档次就没有城市的高品位。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更加活跃,从而推动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从我市情况看,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迫切需要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迫切需要强化家政物业、物流配送、产业承载、旅游休闲、文化传播、社会组织等服务功能,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旅游、居住和创业环境。

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增强地方可用财力的有效途径。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特别是对地方可用财力的增长,贡献较大。在现行体制下,工业企业中的增值税只有25%、企业所得税只有40%留在地方,而服务业中多数行业的营业税基本留在地方。去年,我市服务业上缴地方税收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57.8%,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已成为全市地方财政增长的新“引擎”。事实证明,加快贸易服务业发展,对巩固和扩大税源、促进财政增收至关重要。

5.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服务业占用能源、资源少,创造的绝大部分是绿色GDP。大力发展旅游、会展、商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修复功能。加快服务业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提升产业层次的切入点,也是有效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增长点。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快形成二、三产业联动升级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6.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服务业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吃饭、住房、旅行、购物、健身、文化娱乐、教育等多个方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紧密相联。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在向高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才能更好地满足和扩大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服务业门类多、就业弹性大、就业方式灵活,能够有效地开辟多元就业空间,所以服务业是人民群众创业的大舞台,也是城乡居民增收的主渠道,更是改善民生的大平台。

总之,发展服务业有广阔天地,是大势所趋。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像重视工业那样重视服务业,像抓工业项目招商那样抓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做到服务业与工业经济一起部署、一起督查、一起落实,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保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态势。

二、突出重点,创新实干,快速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当前,我市加快发展服务业正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深入,国际服务业转移步伐加快,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使我国日益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从国内来看,服务业大发展、大提升的历史机遇期已经到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省里建立了“三个三”财政支持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加快推进我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市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这充分体现出各级政府对发展服务业的日益重视和迫切要求。从我市实际看,我们有甬金高速和上三高速在嵊州互通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有万年小黄山、千年剡溪、百年越剧等历史悠久、山水秀丽、人文荟萃的资源优势,有人民生活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经济基础。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总的要求是要围绕“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紧扣“创业实干强基础,创新发展求突破”的要求,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服务业,突出要抓好四个重点。

1.抓重点区域。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是要抓住嵊新组团集约发展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城南新区的建设,形成新的商贸、居住、物流、市场以及企业总部,同时要积极推进旧城商贸业提档升级和开发区功能完善。五大集镇要抓住中心镇扩权的机遇,加快中心镇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与市区互补的良性发展局面。

2.抓重点产业。服务业涉及到的产业非常广,必须立足我市经济社会的实际和产业基础,在重点产业上予以突破,一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对工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市委全委会要求,加快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启动;要大力发展家电厨具、机械电机等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和劳务中介等中介服务业;要积极发展企业总部、房地产业、楼宇经济,并通过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二是加快发展农业要素市场。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依赖科技研发、市场信息、物流配送等各方面的有效支持。要积极推进茶叶市场、花木市场和农批物流中心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服务支撑。三是加快发展以商业为主的消费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引进国内外的知名商贸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区域商贸中心区和商业街、步行街、特色街建设,加快经济型酒店建设,带动特色休闲服务业发展。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业。要利用好我市山水风光、地域文化以及民间工艺、传统饮食等特色,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等相关产业。

3.抓重点项目。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工业一样,没有项目,工作就没有抓手,增长就没有后劲,开放就没有载体。要借鉴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成立商贸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机构,落实专人和工作经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破解资金瓶颈。项目一旦确定,要抓紧开展前期准备,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启动建设,促进项目早日建成、早出成效。在商贸流通业中,重点抓好五星级宾馆、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花木市场、茶叶市场建设、浙东农批二期扩建工程和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的启动建设。在旅游业中,要加快百丈飞瀑景区和王羲之故居旅游区建设,做好“山水越剧之旅”文章。重中之重要抓好崇仁温泉项目,这是我市旅游业突破的重要抓手,要集中力量,力争项目早开工、早出形象。

4.抓重点企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壮大服务业龙头企业。在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社区服务业等八大行业中,力争都能形成一个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这个龙头既可以是本市的企业,也可以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对于这些龙头企业,既要引导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形成其龙头地位和作用,也要通过政策加以扶持。

三、优化环境,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最具竞争力的环境才能孕育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环境的优劣,思想观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转换。

一要转变观念。加速发展服务业,关键是要转变观念。一是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坐井观天没有思路,闭关自守没有出路,要敢于创新,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要树立开放的理念。要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的改革开放,鼓励外来资金投资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三是要树立服务的理念。对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对服务业企业要做好引导、扶持工作,指责少一点,扶持多一点,制约少一点,服务多一点,着力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和谐健康发展。

二要加大扶持。在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凡是能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我们就要大胆地干,创造性地工作,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体现在政策上。为扶持商贸和旅游业发展,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财政还将在3年内安排1000万元,用于城乡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集全市之力,引导扶持商贸企业做大做强。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扶持地方服务业发展的机遇,精心包装项目,积极跑部进厅,争取上级支持。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适应商贸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加大对商贸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现代服务范文篇9

1.1产业概述。现代金融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是信息技术背景下,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和新服务方式将传统的金融行业与服务行业有机结合,引导消费,刺激需求,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新型行业。长沙市现代金融服务业是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融资租赁、信贷担保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一个金融服务业体系,通过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包括资金结算、票据贴现、证券发行、信托投资、保险、资产管理的各种资金融通方面的服务活动。1.2产业特点。首先,从产业属性来看,由于现代金融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构成,所以它具备现代服务业的“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其次,从所属金融行业的特性来看,现代金融服务业在资金融通作用之外,具有越来越多的与信息生产、传递和使用相关的功能。第三,从所包含的服务性质来看,金融服务提供的产品是服务,与实物产品相比,服务的特征和构成元素都是无形的,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物理单位来度量金融服务产品的数量,无法准确定义其价格,从而其投入、产出也就难以确定和计量。最后,从所处区域特征来看,长沙现代金融服务业呈现出集聚化发展的趋势,逐渐变成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各相关企业聚集于相邻的地理位置分工、合作与竞争,利用其相似性和互补性,形成前后依存和相互关联的产业组织形式。例如长沙的芙蓉中路金融街、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园、滨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等区域都具备上述特征。1.3产业构成分布。从长沙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来看,空间上,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芙蓉中路金融街为主、沿江金融集聚带为辅、金融后台园区和科技金融创新园区为重要补充的总体格局。结构上,截至2017年,长沙市金融机构达到1068家,其中货币金融服务机构227家(其中财务公司20家,典当74家);资本市场服务机构496家;保险机构139家;其他金融机构206家,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为主,保险、期货、基金、财务公司、典当、担保小贷公司等机构为辅的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1.4产业发展关联因素。首先,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与地方政府休戚相关,由于金融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于地方政府而言,金融服务业能比较深入、全面地反映成当地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当地金融服务业运行得正常有效,则财政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对地方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所起的作用也就明显。其次,现代金融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关联密切,其中,与基础服务、通讯、电子商务、个人消费等产业的直接关联度最高。另外,随着科技进步与金融服务融合的趋势日驱明显,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的金融科技站上风口浪尖,不仅扩大了金融服务业的服务范围,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促进了金融服务业的管理创新;反过来,现代金融服务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服务做支持,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双方实现了共赢。

2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3-2016年,长沙金融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31.1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68.43亿元,年均增长15.0%;2016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达到6.1%,比2012年提升2.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不仅意味着金融业税收成为了长沙市税收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也揭示着金融产业已经成为了长沙市的支柱产业。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信息网。尽管长沙的金融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但仍低于全国、省会平均水平,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同时长沙的金融业产业规模偏小,占比偏低,金融存贷的规模明显偏小,现代金融服务发展也滞后于其他省会城市水平。2016年,长沙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为6.1%,与表中的四个省会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同时也位列中部省会城市中最末,仅为武汉的58.3%、郑州的69.6%,与东部发达省会城市南京相比,其仅是南京的45.8%,与南部发达省会城市广州相比,其仅是广州的31.6%,与西部发达省会城市成都相比,其仅是成都的41.0%。2017年,经济总量前六位省会城市中,长沙金融存贷的规模明显偏小,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分别为广州、杭州、成都、南京、武汉的33.4%、47.0%、47.9%、55.7%和70.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为广州、杭州、成都、南京、武汉的46.9%、54.8%、54.7%、63.7%和66.9%。从数据来看,长沙市金融产业与其他省会城市的金融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制约着长沙市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现代服务范文篇10

[关键词]现代物流服务营销顾客满意竞争优势

一、现代物流的定义解析

在百度上输入“什么是现代物流”,就可以得到如下定义:现代物流(Modernlogistics)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在中国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资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中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物流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区别。

二、服务营销的理念

服务营销与市场营销有着本质的区别,或者说服务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延伸和扩展。市场营销观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营销活动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做的。而服务营销观念则是以服务为导向,企业提供的是服务,服务是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广告宣传、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各个部门的事,甚至是每一位员工的事。也就是说服务营销比市场营销更加关注服务本身,例如服务的标准、服务的质量、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等等。不少学者和企业家都认识到服务对企业长期发展和形成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服务营销与有形产品的营销也是不同的,因为有形产品本身就可以向顾客展现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服务就无法做到,任何服务都是无形的,它们的营销更加复杂,如工作人员的表情、态度、举止、谈吐等都是服务营销的一部分。

三、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的关系

1.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的关系

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因此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的是服务,而且通常是无形服务。服务营销贯穿了现代物流的整个活动过程。例如在运输过程中,现代物流企业对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时间及地点等方面的选择都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同样,在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过程中,物流企业所要考虑的都是如何让顾客满意,如何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服务。可以说,现代物流离开了服务营销的理念就失去了与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对于物流企业的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普通的标准化的服务,而是符合他们需要的、可以为他们带来便利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取决于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达到或超过客户所期望的程度。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顾客是否对该企业具有忠诚度和是否愿意与该物流企业建立持久的联系。2.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长,外资企业的进入越来越多。我国的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日益增多,如何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物流企业当前应当重视的问题。我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每年约有2.6万亿元左右的物流支出,要想从中获得较大的份额,关键是物流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现代物流服务的定制化程度较高,不管是对物料供应的服务,还是商品配送的服务,都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去进行服务的设计与提供,这种高定制化的服务只有通过采用服务营销的策略才能够实现。

本文认为我国的现代物流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为不同的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首先要制定顾客服务的标准;顾客服务的标准要因顾客而异,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从而对服务标准的定义也不同。其次,要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少物流企业的员工都存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理念落后等问题,导致无法很好地为顾客解决问题。服务营销观念有利于物流企业实现和强化近几年来在市场竞争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服务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普遍趋势的开放式竞争态势下,如何将服务营销观念进行归纳并形成对现代物流企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服务营销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应当在物流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注入服务营销的理念,把满足顾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戚安邦:中国现代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研究.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6月:30~32

[2]田宇汪宇波:物流服务营销论.物流科技,2001年11月:3~7

[3]马骊:论物流企业的服务营销.特区经济,2006年11月: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