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0:17:21

现场直播

现场直播范文篇1

一、直播优势

汶川大地震对于世界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中国电视媒体在这次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一改以前的滞后和封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实现了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重大突破。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的强度和破坏力都是历史上罕见的,数万人在这次灾难中失去生命,重灾区几乎被夷为平地,惨不忍睹。与此同时,以央视为代表的国内电视媒体也紧急行动,打破常规编排,推出不间断的全天候大直播,不仅将党和政府的动员令、把灾区的情况第一时间传递给广大受众,而且还发动广大受众捐钱捐物支援灾区。给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应急反应提供了一个范例,树立了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凤凰资讯台董家耀说,“直播优先”是资讯台安身立命之本。告诉观众“5分钟直播正在发生的事件现场”,让观众知道资讯台的报道时刻与世界同步。并在媒体上不间断滚动宣传,宣传语是“世界大事第一时间告诉你”。其目标就是打造家庭媒体伴随式、背景式的电视台,他认为这是电视媒体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此资讯台在重大和突发事件的直播过程中实现三个第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解释。即在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有记者做目击式报道,有第一手解释权力,将电视的优势、魅力发挥到最大。资讯台对突发事件实现直播是从2005年开始的,第一年就直播115次,三天有一次直播,与广告商签约,将时段出卖,仅此每年增加不菲的收入,2006年又进一步将直播次数翻一倍,增加到300次,几乎每天都有直播,广告价格更是翻倍。凤凰资讯台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直播,一方面是建立了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另一方面,技术因素给新闻进步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二、直播内容

十几年来,中央电视台所操作的所有新闻类直播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仪式类直播,如“两会”及“十七大”等活动;二是竞赛类直播,如奥运会各种比赛;三是探索类直播,如“钱江潮”、“汉墓考古”等;四是突发事件直播,如SARS、汶川地震等报道。前两个属于可预知类的事件,而后两者则属于不可预知的事件。无论选择哪种划分方法,判断新闻事件是否具有现场直播的价值,首先要衡量新闻事件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选择适合的议题是实现直播效果的前提条件。电视媒体所接触的突发事件大致包括:群体事件,如“”围堵中南海事件;外交事件,如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疫情,如非典,猪流感;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长江洪水;恶性犯罪及事故,如矿难;国际事件,如美国9?11事件及法航飞机失事;此外,还有事关家庭和生命的一些意外事件,如离家出走,幼女坠落井洞等等。在这些事件中,除群体事件、外交事件仍需慎重处置外,对其他突发事件近十几年我国媒体经历了由不发到发再到及早发直至直播事件。孙玉胜说,在国家和民族面对如此灾难时,“电视报道不予跟进是不可思议的。当时选择不发,其损失不仅仅是剥夺了电视观众的了解地震现场情况的权利,而且失去了一次极好的激发人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机会。”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与媒体其实是一种相互需求的关系。媒体需要政府提供消息,这些消息是媒体生存的“食粮”;政府则需要媒体传播政府所需要的内容。中央电视台孙玉胜说,在重大直播前,“我们要明确每个机位的功能,先把整个活动程序分解成若干个段落,之后再明确每个段落的表现主体,并按这些主体确定最佳机位、最佳角度、最佳景别和最佳时机,最后完成最佳组合。直播者追求的不仅仅是让观众与媒体同步看到现场,而且还要让观众看到最值得关注的焦点,这个焦点就是直播的主体。总而言之,要明确每一个段落的表现主体以及通过哪几个机位的组合对其更有表现力。”

三、直播结构

香港回归是央视首次采用大规模的直播报道方式72小时直播,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央电视台提出了“在第一时间报道所有重大事件”的口号。多点报道是国外经常使用的直播方式,这是为了增加观众的期待感并及时了解有关动态。央视在非政治性事件的直播中主持人已经拥有了这种功能。在澳门回归直播时,主持人有稿子,但是不依赖于稿子,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实现了演播室“控制阀”和“手柄”的功能。澳门回归直播央视第一次使用嘉宾,邀请嘉宾与主持人一起做客演播室,形成一个访谈甚至谈话节目段落,可长可短,收发自如。

现场直播范文篇2

[关键词]《直播中国》;现场直播;传播观念;社会责任

电视技术的发展使电视新闻的采集、加工、传递变得更为快捷有效。在世界电视业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中国电视新闻从技术手段到内容风格,从理论建构到业务实践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观念正悄悄地发生变化。杨伟光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曾提出:“电视是全天播出的新闻媒介,它的时效观不是播今天的消息,而应该是刚刚发生的消息,甚至是正在发生的消息。”朝着这个目标,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数次现场直播报道,充分体现了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努力方向:面对重大事件,实现时差为零的同步报道。现场直播作为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已深入人心,并在实践创作中不断深化。以改版后的《东方时空》每周一次的《直播中国》为例,充分体现电视业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在创作观念上的更新。

一、电视传播观念的更新

从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更多地注重于客观记录,展示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表达新闻事件时采用多重视听元素,尽力展现其各个层次、各个侧面,大量利用同期声记录人物谈话和现场实况音响等。观众在主动感受现场报道的信息多元化和多样化、复杂化的同时,有了信息选择的更大空间,并在自主地解释报道意义的同时被赋予能力,受众地位无疑日渐提高。

回顾我国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对传播研究的深入,在新闻报道中我们越来越多地注重对受众能力的开发。中国电视诞生之时,其报道内容主要是政策解释和政令的宣讲,很少介入新闻报道的过程。从传播的角度看,只强调传播者对接受者的有意影响,忽略对传播效果的研究,调动受众参与节目更无从谈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蓬勃发展,电视新闻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这期间就现场报道而言,出了不少精品,但没有形成气候。更多的电视人通过探索对电视新闻传播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传播价值,电视新闻传播如何适应受众,发挥媒介优势有了更多的感受和研究。随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深入,我们看到“媒介万能论”或“传者第一论”已无法解释传播过程中的诸多现象。大量的电视新闻报道实践证明,电视观众由于个人差异、社会类型和社会关系等不同,对相同的信息会有不同的反映。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有限的。新闻传播如何面对这些有着不同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受众,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传播学研究中大量从心理学层面对劝服效果的研究成果,为电视新闻报道打开了思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鲍尔提出的“固执的受众”理论,认为对顽固的受众来说,信息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发现的,重要的是受众如何处理信息。“使用与满足论”进一步强调受众的地位,用施拉姆的话来说就是“讯息是放在接受者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地方”。传者必须更注重受众的需求。

电视新闻是以现场的声画并茂的优势参与传播媒介的竞争。多重视听符号的综合运用,将观众带入一个事件发生现场,与事件有关的信息观众都能感受到,并会注意捕捉与主要事件相关的讯息,与此同时一些不相关的信息也会出现在观众面前,干扰观众对信息的处理。因此,片面地突出将讯息全盘展现,受众有任意选择信息的自由,让受众自行处理,只能是一种传播假设。在实际报道过程中,媒介需要拿出支配性的意见。电视记者必须在现场对各种有用无用的信息进行选择、过滤,通过对报道全面、客观的设置,才能帮助观众搞明白事件的真相。

传播者毕竟是作为控制信息的一方,它站在较高的位置担负着主导的角色,根据一定时期的需要发起并形成强大的报道优势。传媒的报道会影响受众对哪些问题重要的判断。同时某类议题或事件报道出现频率的多少也是受众判断其重要与否的依据,传媒通过有组织的报道引导人们思考某类问题。受众面对传播的内容既存在需求的权力,也存在抵制的自由。我们也应看到,随着资讯社会日益发展,受众的意识已相应发生变化,受众在传播中的位置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媒介进行自我判断和选择。现代传播中,受众与传播者存在着共同追求信息的平等关系。作为电视新闻如何在报道中贯彻这种意图,使信息能顺利地,以最好的效果到达传播的彼岸。当电视传播的技术手段逐渐完善后,现场直播自然便提到电视新闻的报道日程上了。

二、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的观念演变

新闻现场直播是指“电视台记者在事件现场,以完全纪实的手法把现场情景边摄录,边同步播出。”①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日趋复杂,时空分布日趋分散。观众对电视报道的真实感、现场感要求却日益迫切。为了解决这种报道内容的单一与观众要求的多样之间的矛盾,中央电视台于1997年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现场直播报道。将“现场”这个外延拓宽,内涵也在媒介的精细布置下丰富。回顾这几次令人瞩目的现场直播,我们不能不感慨,我国电视传播业在传播观念上的更新和传播方式上的大胆尝试。它为《直播中国》节目的问世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1997年3月9日的《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的直播报道为例。中央电视台对漠河、北京、南京、昆明的日偏食进程进行全貌报道,使观众在电视机前对各地日食程度有了形象的、全面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电视屏幕上我们看到当8:41北京日全食达到最大值时,反复对切其他三地的太阳画面,9:07漠河日全食即将出现前40秒,反复切出昆明太阳复圆画面。跨区域大范围的来自京、黑、宁、滇四地的现场信号把几个地方的景观同时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机位设置使新闻现场完全处于摄像机的关注下,确保观众对现场各个角落的一览无余。

大范围多机位的设置仍无法完整表现事件的发展变化,它必须同长时间大跨度的跟进式报道结合起来,即媒介通过对新闻事件过程的连续展示,不断提供新鲜信息来抓住观众。现场直播报道对时间的裁剪显示电视转播的优势。电视台在播出计划中“开窗口”辟出大段时间保证了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推进,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动态报道,如连续72小时的《香港回归特别报道》,14小时的《三峡大江截流特别报道》等,实现了完整的进程式现场直播报道。现场直播报道总体上大跨度长时间跟进式的操作和跨区域全方位的设置机位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电视媒体裁剪时空的魅力,使新闻报道突破了“一时一地”的局限,实现“多时多地”的传播,从传播效果来看,它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新闻传播的客观真实性。这是对电视直播报道观念的一个突破。

现场直播报道依托现场实况部分的发展设置镜头,通过新闻资料的运用,热点问题的分析,演播室内主持人访谈和专家人士的点评,使新闻报道更全面丰富。现场直播的背景部分主要承担报道辅助性新闻事实的叙述功能,是对事件的渊源意义等隐性阶段的叙述。在辅助性新闻事实当中,一类是纵向的,即叙述新闻事件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趋势,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直播报道中《历届人大概况》、《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概况》两部短片。另一类信息是横向的,即对新闻事件中涉及到的人、地、事以及相关情况做必要的补充交待。如《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报道中,对漠河地理人文环境的介绍,科学知识的介绍等。这些辅助性新闻事实表现多样,既有文字解说,又有影像图标动画,权威性宇可视性兼备,报道内容全面而厚实,保证观众对新闻事件有更全面了解与认识,跳出现场,拓宽视野。背景报道还承担了调整观众视角的功能。通过主持人访谈和专家评说帮助观众不断从新的角度来主动地审视新闻事件,如在《三峡大江截流特别报道》中为主持人设计了12段演播室的话题,其中《三峡工程资金来源》、《三峡移民问题》等热点问题讨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又一个不同角度来审视新闻事件,而专家的评说又为观众对不太熟悉的、专业性强的新闻事件进行思考提供帮助,在诸多背景材料的启发之下,观众的被动收视转化为主动地审视新闻事件,从而对新闻事件背后所承载的情感理念价值观有了更深的了解。

《东方时空》改版后,为了突出其新闻节目特色,增添了每周一次的《直播中国》现场直播节目。它不仅将现场直播日常化,而且对现场直播的内涵理解也更进了一步。一个明显的变化在于,直播的现场不再是重大新闻事件现场,而是从更高的社会层面选题,以生活化的、具有地域特点的场景,让观众去感受别样的“生活空间”。

《直播中国》每期25分钟左右,每个星期天上午8点至8点半,通过直播方式,选取自然、人文、民生的角度报道中国,认识中国。直播的内容以特定地区的独特景观、神奇现象、历史遗踪和特定人群的独特生活方式为主,向观众展示广袤的中国国土上一些闻所未闻的或耳闻未睹的事物,尤其突出对日常生活状态下的生活展示。与先前重大新闻事件的大场景、多机位、丰富的背景报道相比,现场直播报道已从动用一个台的精兵强将,转向调遗一支反应迅速敏捷的直播队伍,以走访的报道方式,以主持人为导线,带领观众边走边看边听,现场直播变得日常化、生活化,不能不说是创作观念的又一次变革。以第一期介绍山西平遥的老字号店铺为例。通过直播我们看到平遥的老百姓在12月3日早上8:00—8:30的生活状态。同样的生活时间,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带给观众几多新鲜和好奇。这是一种平民化的人文关怀意识在现场直播中的展示。又如《明前品龙井》介绍浙江梅家坞的龙井茶。茶作为一种文化已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紧密相连。梅家坞的龙井茶是茶叶中的极品。这种茶是如何制作的?《直播中国》把观众带到梅家坞的茶山,茶农的制作间。不仅看到享誉世界的龙井是如何采摘、如何制作的,而且通过贯彻其中的主持人敬一丹和于洪的介绍,了解了茶乡人民的生活变迁和茶与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关系。直播的意义不只是在于展现一个过程,更是通过这个过程的展示,赋予选题一种文化精神,这是媒介对民族文化、百姓生活的一种关注和贴近。

[page_break]

由对直播的现场要求集中,便于报道,用完全纪实的手法再现现场,到大跨度、多机位、背景报道的介入,中国电视现场直播跨越了一大步。它不仅是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新思维,也是电视人站在发挥媒介优势的立场,寻找到的一个电视新闻报道的闪光点。而中国电视并没有止步,站在代表社会进步和主流文化的立场上审视电视传播的社会责任,于是有了《直播中国》。电视人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关注中国社会,在对现实的关切中流露出对自身进行反思和不断增强社会责任的意识。

三、《直播中国》体现了传受双方的平等关系

现场直播报道是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地位确立后,媒介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报道手段。

首先,我们从新闻类讯息的接受特征来看。“不论说明性本文什么时候揭示一种辩论,或者传达一种信息,它都预先假定了对一个给定的客观的参照;同样,这要求不断展开言论活动具有连续不断的具体化,这样,表述就可以获得它所预期的精确性。因此,意义可能存在的多重复杂性就必须通过读者观察本文部分的可联结性而不断地减少。”②现场直播通过长时间、多机位、跟进式报道和内容丰富的背景展示,在一个固定直播段中,保证观众持续不断获得丰富信息,消除不确定和不重要信息。真正调动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获得自己想知和未知的精确信息。现场直播的过程正是观众信息确认或材料收集的过程,并且保证与事实发展同步感知。

其次,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感受外部世界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但在不知不觉中,人们习惯于接受通过媒介传达的自己无法接触的感性信息。不仅要求信息迅速、准确,而且希望信息全面。可是与现实中存在的无数信息相比,媒介中的信息只是经过传播者选择的现实世界的一小部分,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政治的或商业的意图,从某种特定角度而进行的报道。《直播中国》的多机位的概述式报道,是传播者通过精心组织策划设计的,但它与事态发展同步,较全面地展现生活的过程,其提供的屏幕现实相对于单一的消息式报道和现场报道更丰富,更具有事态展示的真实性和价值信息,更符合观众对感性信息的接受方式。而且观众在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能听到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各方面对相关的大的社会背景的认识和评价。以便自己能主动地去思考,并影响自己的决策。由信息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和研究信息。所以说《直播中国》是媒介对受众需要的认识提高和调整的产物。

第三,新闻报道不仅帮助人们更全面了解社会现实,进行社会沟通,而且通过一定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肯定和否定担负起文化服务的责任。电视传播具有原始形态的信息场,观众能够眼见为实,亲身体验,通过倾听分析、介绍、评论,了解报道者的主观意向。才可能使媒介的议程转化为受众所关心的话题。在电视新闻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互动过程中,提倡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建构高品质的社会文化是电视节目应承担的责任。我们看到受社会文化场的影响,电视直播节目中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浓厚。它与《东方时空》改版后的追求一致,将人文关怀平民化,降低关怀的“门槛”,更贴近大众的接受心理,注意利用电视传播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受众思想情趣,开阔受众文化视野,从而更好地发挥媒介导向作用。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社会生活心态是电视节目对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通过常规化的现场直播节目,关注人的精神品格、情操,关注社会进步和人类的未来,是《直播中国》带给我们的一种新感受。它进一步体现了媒体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价值的关注,融会了电视媒体对人类发展的爱心和高度责任感,表现出现场直播报道向深度发展的趋势。电视在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已成为最直接、最有力的传播媒介。

注释:

现场直播范文篇3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央视

一、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体现电视新闻报道改革的力度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情(事件),它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危及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事件;其外延可以包括战争爆发。对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既是电视媒体的综合实力的彰显,又代表了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

(一)现场直播是电视媒体综合实力的体现

现场直播是最直接将当时发生事件传播到受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虽然2001年的报道央视反应迅速时效性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相同,但由于没有适量的报道规模和及时的现场报道,无法满足受众对事件持续信息的渴求,因而部分观众转向境外台,错失了良好的宣传时机。众的新闻报道方式,让受众者看到一个事件真实可信的过程,这种方式集中了所有电视媒体新闻业务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从主持人、编导、摄像、专题片、演播室串词到节目形象包装,从视频、音频、通讯、传送、动力、微波、卫星线路再到光纤线路等等,所有环节都是现场直播的必要因素。由此可见,现场直播的实力,从表面看是电视媒体“人、力、财”的体现,实质上是其最终对新闻资源占有实力的全面体现。表1以央视一套《2003年伊拉克战争》和《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的报道规模比较为例。

伊拉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现场实时实地直播报道的战争,全世界各国的媒体均尽其所能进行最及时、最详尽的报道。中央电视台的《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无论是在报道推出的时效性、报道持续的规模、报道品质的提升、直播节目的现场感,还是在电视高技术的运用、组织运作的流畅等多个方面,超过了以往的国际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史无前例地成为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央视围绕这场战争的现场直播、新闻、专题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滚动递进式的报道,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第一次迅捷及时、全程同步介入世界重大事件的报道,也是在信息全球化大背景下争夺话语权的有力出击。因此无论从电视新闻实践的角度看,还是从电视新闻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央视的这次战事报道,其深远的影响远远超过事件报道本身,央视以其权威核心媒体的地位,展示了其强大的实力。

因此,媒体界有这样的说法:“越战成就了CBS,1991年海湾战争为CNN塑就金身,半岛电视台因阿富汗战事全球闻名,9.11美国遭恐怖袭击成就了FoxNews和凤凰卫视,伊拉克战争直播为中央电视台挽回声誉,抗击‘非典’报道成就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二)现场直播代表着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

伴随ICT(信息与传播技术)时代的到来,媒体的革新带来了新闻传播理念的深刻变化。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而在事件发生后不到10分钟,新浪短信头条新闻在国内通过“第五媒体”手机短信把这一重大新闻发送给了几十万手机用户。新媒体成为了电视媒体在新闻资源占有争夺的竞争对手之一,怎样促使电视媒体发挥自身的频道节目特性来满足受众对突发性事件持续信息的渴求成为了电视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视在新闻报道加大直播分量的效应。当今世界电视新闻迅速发展,从美国的三大电视网、CNN到日本NHK、BBC、半岛电视台,都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展示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强大传播力。受其影响电视新闻报道开始回归新闻主体,电视观念更新和传播技术日趋成熟。CNN每天24小时直播世界各地新闻,整点时重播重点要闻,同时滚动播出新闻提要(或字幕),将新闻直播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央视2009年的改版使新闻频道加大了对现场直播的分量,彰显了其电视媒体的特性。央视新闻频道直播突发性事件是新闻报道与突发性事件同步进行,是对突发性事件过程的记录,促使现在消息现在报道(NowNewsNow)的NNN运行模式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一是零时差的时效性,是真正意义的“新闻”;二是技术含量高,而且用事实说话;三是受众共鸣性强,“舆论动员力”空前而迅速扩张。把受众对突发性事件知情权扩展到电视媒体影响面的极限,这是电视媒体新闻报道的必然趋势。

二、对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是符合舆论与受众需求的

在传媒格局深刻变化、人们获得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快节奏工作、学习、生产形式要求人们提高效率,及时了解最新信息,积极融人信息交流沟通之中,尤其在对突发性事件的知情欲望增强状态下,现场直播新闻报道顺应了信息时代受众对信息的渴求。

(一)现场直播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直接性.受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使谣言止于真相

电视是可实现即时传真的媒介,最能充分体现电视“现在时态”特征的方式就是现场直播。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全国电视媒体系统相继进行的现场直播报道,开辟了有实质性意义的同步直播之路。央视在“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运用现场直播这一手段,在第一时间及时、迅速、精确地传递来自各方的信息,满足受众在灾难面前对信息的渴求,充分地满足了受众知情权的欲望。

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信息损失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也越差;传递层次越少,动态可靠强,可信性也就越高。如央视在“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中,现场直播的传播优势体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直达受众,无需转述,避免了多层次传播造成的信息损耗。在突发性事件特别是对灾难报道中,受众容易产生被别人隐瞒了什么的心理感觉,都渴望在第一时间拥有对信息的了解。“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节目中,现场直播用镜头将震后的四川“原生态”的呈现出来,展示的是汶川地震现场的真实原貌,减去了中间的转述层次和取舍加工,信息损失和变形少,既全面满足了受众了解震区最新情况的需求,又使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大增强,同时社会上的谣言在真相面前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二)现场直播激活了舆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牵引受众对直播对象未知的发展过程的关切和悬念

现场直播突发性事件已经成为彰显电视媒体特质和优势的信息表达方式,与其他现场直播节目更注重记者和主持人的悬念设置不同的是,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电视现场直播中,过程——或者说是李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每时每刻都牵动者受众的心。灾难性事件的本身就具有受众最想了解、体验“身临其境”的悬念。灾难性事件现场直播中不确定性的变化,以及变化所形成的节奏、变化所包含的信息、变化所具有的张力、变化所带来的感受都将极具诱惑力,充满着悬念与冲击。如发生在美国震撼全球的“9.11”恐怖事件,全球有几亿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看到了纽约世贸中心号称“双子星座”的两座大厦先后倒塌,瞠目结舌的人们就是以证实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巨大震撼力。又如“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中,记者跟随救援人员寻找废墟下被埋的人,现场直播与事件发生发展同步,没有人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受众的注意力被现场直播的电视镜头吸引和控制着,唤起了受众的悬念,这些都不断地考验着每一位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现场直播的镜头下,当我们看到郎铮向救援人员敬礼的时候,顷刻之间激动的泪水涌出来如同我们亲临现场一样。那种亲临感带来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受众置身于救灾现场,同时也对现场直播对象那未如命运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极大的关切。

电视是提供“身临其境”感的媒体。在“5·12”汶川、“4.14”玉树地震等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中,现场直播伴随着新闻事实的发展过程向受众即时的展示,最大限度地排除了歪曲事件真相的可能,使受众身临其境般地目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领社会舆论正确方向,使全国13亿多人树立了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信心。

(三)现场直播搭建了互通与传递的平台,突发性事件信息公开透明

传媒是社会公器,具有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现场直播作为集中体现电视魅力、无线广播优势的传播手段,以其快速、及时的报道,真实的现场展示,浓烈的情绪感染,公开透明的信息,迅速地奉献给受众并对全社会进行动员,凝聚整个社会的共识。更重要的是,电视现场直播信息不仅仅告诉观众前方发生了什么,而且告诉观众现场正在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直播,综合运用了卫星连线、电话连线、演播室嘉宾访谈等多种表现形式,前方传回灾区人民的急需物质、道路交通情况等重要信息,提供给后方的各部门作为决策的依据,也提供给每一受众,作为爱心援助的信息,演播室嘉宾同样也为抗震救灾和普及防震知识等提供意见和建议。整个现场直播成为信息互通与传递的平台。

汶川地震现场直播使西方社会注视中国、中国媒体的目光发生了变化。英国《卫报》援引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的话说:“一切都在聚光灯下进行,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中国是在如何应对困难。”这里的“一切在聚光灯下”,包括了现场直播、政府应对的高效和透明、救灾中表现的“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事实证明:信息管理的开放、透明,非但没有扰乱人心,反而有力地抑制了各种谣言和猜测,既稳定了人心,又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爱国心。如在2008年5月18日,“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在央视多个频道并机现场直播,共募集资金15.14亿元,电话意向捐款1835万元;而在2010年4月20日全国同步直播“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中实现募集资金21.75亿元的历史新高。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不仅具有巨大的传播和宣传作用,而且还有具有强大的动员和组织作用,已在这两次抗震救灾现场直播中得到充分的证明。从汶川地震的现场直播至今,突发性事件的信息迅速地公开和透明,迎合了受众对突发性事件的知情愿望,不仅打通了国内国外的界限,还让世界更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三、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对电视媒体的要求

突发事件现场直播考验的是电视媒体的应变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它促使电视媒体进行长期的预案准备,以便万无一失变成事件发生之后可以立即派出记者、现场采访、摄像、邀请嘉宾、制作专题片进行现场直播。因此,突发性事件对电视媒体的要求更高。

(一)电视媒体需要敏捷而完善的交流网站和机制

敏捷而完善的交流网站和机制离不开海外记者站与地方媒体协作网的建立,以及对相关新型人才的培训和调集等措施。

建立海外记者站是及时知晓世界各地重大新闻事件的重要条件。海外记者站能在第一时间将世界各地的信息传达到媒体,使媒体能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对新闻资源的占有权,以利于发挥宣传作用。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央视驻外记者站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场直播中连线了美国站、联合国站、英国站、法国站、澳大利亚站、印度站、日本站等14个记者站,报道累计连线了360人次,赢得了获取最新信息的优势。

地方媒体协作网的建立是对国内大事件报道的重要信息来源渠道。突发事件时,记者是否在现场,又以什么样的速度到达现场,是媒体竞争力的体现。但由于目前我国的管理体制,地方电视台与央视只是业务联系而非行政隶属关系,遇有恐怖、暴力、灾难、事故、案件、灾害以及骚乱、集会等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央视媒体介入时可能会遇到“阻力”,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出于本能或会蓄意地封锁消息。因此,建立全国电视媒体间的长期固定的联动协作机制,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如在2010年4月14日星期四第一次青海地震:发震时刻05:39:57、震级(M)4.7;第二次青海地震:发震时刻07:49:40、震级(M)7.1、深度(千米)33;第三次青海地震:发震时刻09:25:17.8、震级(M)6.3;位置均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中央电视台在早上8:00播出的《朝闻天下》中主持人赵普现场电话联系玉树州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第一个在直播节目中报道青海地震。

对相关新型人才的培训和调集是直播节目展现媒体业务水平的重要基础,点滴的失误都逃不过受众雪亮的眼睛,因为直播是给人以眼睛不加锁的直观,需要在现场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适应现场直播的素养和能力。

(二)电视媒体需要有紧急情况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电视媒体应当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使现场报道和演播室连结在一起。前方记者对报道事件的挑选和择取也非常重要。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央视及时抓住了事件的第一落点,发出了强有力的第一声音,掌握了舆论导向的主动权,始终以第一时效、声画兼备的详尽报道引领着舆论,体现了“四个第一”:第一声音就是在第一时间播发新闻资讯,这是电视媒体生态环境和传媒者的职业素养的展示;第一追求即对现场新闻价值的追求、获得新闻占有的主动权;第一选择即改变和中断正常节目编排,边直播边组织策划、边审看边把关,使传媒者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凸显;第一现场是电视媒体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这四个“第一”融进了现场直播报道工作,在这样“四个第一”状态下,现场直播记者和主持人不仅仅作为个人或电视媒体的代表在新闻现场采访,而且代表了受众体验和感受新闻现场。因此,要求记者和主持人除了具备较强新闻敏感意识和丰富社会知识之外,还应当具备高度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对、处理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的能力,能集播、谈、同声传译于一身,对各种突发性事件都能应对自如的水平和素质。

现场直播范文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方式

在新媒介的生态环境下,广播电视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2007年5月,世界著名的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BBC)等新闻机构委托全球舆论调查公司进行调查,在1万多名成年受访者中,有82%的人认为,电视媒体是他们值得信任的消息来源,电视也被视为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消息来源。〔1〕就广播来说,我们国家以社会拥有五亿台收音机、广播人口覆盖率超过90%的惊人数字位居世界广播大国的行列。〔2〕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不仅可以传播舆论、反映舆论,而且还可以通过有倾向、有选择的舆论传播来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具体说来,广播电视引导舆论的主要方式有:

一、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

重大新闻事件一般是一些国内、国际间的社会关注程度极高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能够吸引比一般新闻事件多得多的受众,受众有强烈兴趣了解重大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最新进展、影响、意义以及相关新闻人物和背景知识等等。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是以重大事件现场的声音或图像或二者同步传输为主体,结合演播室访谈直播、新闻滚动直播,辅以现场记者连线及多种表现手段的综合报道系统。

现场直播是最具电视特性和魅力的报道与播出方式,但现场直播并非电视媒体的独有报道手段,同电视一样,广播也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对于广播来讲,在现场直播上,早已扩大了内涵和外延,渐渐进入了现阶段的发展期,运用非常宽泛。广播的现场直播从环境上分可划分为室内直播和户外直播。直播的规模一般情况下都在半小时以上,特殊情况下可长达10余小时。

对于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优势之一是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以现场环境、现场参与互动的真实、现场的特殊语境使人身临其境。在传受的时距上,可以使受众主观接受信息与客观新闻事件同步进行,信息衰减减少到最小程度,新闻的真实性无可置疑。受众虽然不能到达现场,但直播能够以强烈的现场感吸引受众,以较强的心理感受弥补了受众无法亲身介入的不足,从而把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程度。许多现场直播节目都营造了良好的现场氛围,显示了极强的冲击力、感召力,产生巨大的受众反响。如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在获得中国地震局的权威消息后,在新闻频道15:00的整点新闻中以头条形式播出了地震的消息,同时也拉开了以《突发事件•关注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主题的现场直播报道。截至5月24日晚,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报道直播节目总时长达1034小时,仅5月12日至21日,就有10.3亿电视观众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直播报道。此次CCTV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直播报道获得了国内民众和国外政府、新闻同行的高度认可。

优势之二是能够提高新闻的可信度。现场节目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直达观众,无需转述,避免了因“多级传播”造成的“信息损耗”,同时增强了新闻的可信度。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信息损耗或变形就越严重,可信性越差,反之,传播层次越少,可信度就越高。现场直播通过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口头报道,现场评析,对有关人士的现场采访等,直接向观众进行传播,缩短了传者于受者之间的距离,减去了中间的转述层次,使受众达到感性形象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加深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因而传播的真实性、可信性大为增强。

二、谈话类节目

所谓谈话节目,顾名思义,就是以谈话方式为主的节目。谈话类节目是通过主持人、嘉宾、受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对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的某一话题、事件展开讨论,达到各抒己见、增进参与者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目的。谈话类节目以轻松活泼、灵活幽默且风格迥异取胜,不仅现场气氛活跃,而且具有很强的交流感,成为当今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头戏”。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就是谈话节目。在我国,谈话类节目也有相当大的收听收视群体,据统计,目前在我国有大约200个广播电视类谈话节目,几乎覆盖了每一个省的广播电视台。

谈话类节目种类繁多,如新闻时政类、专业话题类、社会生活类、综艺娱乐类等。以新闻时政类谈话节目为例。这类节目一般都选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提供解释、表明看法,直接反映媒介的立场或态度。参与这种节目的嘉宾一半是来自某些领域的专家,如从事国际政治、军事安全、健康环保、宏观经济等方面研究的学者或教授。由于他们在各自领域的造诣和贡献,为某类问题或某类节目担当嘉宾可以使受众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还有一种是真实人物,他们是指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发现人以及其他相关人物,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经历来讲述实情,避免过多第三人称的介入,以增加真实效果。

谈话节目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现代社会心理的需要。社会心理学认为语言交往具有保健作用,可以消除人们的悲伤感、孤独感、空虚感和抑郁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所处的社会,寻求沟通、理解,寻求可资信赖的引导、调试、净化与整合,另一方面人们的参与意识被唤醒、激活,为了创建良性的发展环境,热切地对社会发表意见。

谈话节目是把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需要的无序状态,经过有机的筛选,搬到广播电视节目中来,不仅提供交流的机会和沟通的环境,而且可以控制议题的范围和方向,隐蔽而流畅地引导社会舆论。谈话节目最能保持大众传播背景下人际传播中观点差异、交流探讨、激烈交锋的原貌,并能营造出原汁原味,真情流露的谈话氛围,“形成一个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谈话场’,这个‘谈话场’在观众中的传播便形成了大众传播”。〔3〕信息与情感的不断流动、补充、逐步积累,又不断地追求释放途径,以便激活富有生命力的话语机制,引起观众更大的参与热情和积极反馈的欲望,也即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互动。在这样的状态下,没有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也没有颐指气使的恶语中伤,在场的所有人都是以互助尊重对方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传播者也许不能告诉别人怎样思考,但是可以告诉人们在思考什么。不同的视角、立足点、不同的信息相互补充和借鉴,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纠正了某些片面性,不留痕迹地给予社会舆论以正确引导。

三、评论类节目

新闻评论是媒介的旗帜和灵魂。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比一般新闻报道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在引导新闻舆论中举足轻重,也是公众判断广播电视台的政治面貌和思想水准的主要标尺之一。

广播评论是广播宣传的旗帜,是新闻评论在广播领域的应用和延伸。它的任务和特性在于运用电波传送的有声语言和音响,传递新鲜而又重要的信息,宣传党和政府的基本路线及政策法规,阐述对于当前重要新闻事件和现实社会迫切问题的见解、建议和主张。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广播评论总是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当好“喉舌”,不少广播评论节目成了载入史册的名篇佳作。在当今社会,广播评论凭借“入耳、入脑、入心”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中发挥重要作用。

电视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况音响和论述语言的新闻评论。这种理论色彩浓厚的新评论是电视直接发言的主要手段之一。电视评论的背后所蕴涵的是一种思考的品德,它区别于一般电视新闻的突出特征在于,不仅仅介绍一个事件,说明它的意义,而是多层次、全方位解剖广阔背景下重大事实的报道。在当前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之时,电视评论的直观性、生动性,无时不在影响着广大的电视观众。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形中更增加了电视评论的渗透力和受众面。从1994年4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每晚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间,推出13分钟的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具有强烈的新闻性,节目的主题采访、画面编辑、后期合成都充分遵循电视新闻规律。在采访方式上突出纪实性和现场感,实际上是保证它的真实性和新闻性,很能体现电视评论的特色。

和单纯的新闻事件相比,评论性报道往往背景复杂、过程曲折,因果关系交错,呈现“广”和“深”两方面的特点,它所涉及的内容又多是理论味很浓的话题,同时往往伴随情感的风暴,在观众中萌生激情的感应。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在他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挑拨离间’,在嘉宾和观众的唇枪舌剑中‘煽风点火’”〔4〕主持人在其间不仅是发问,而且直接参与引导、讨论,还经常站在观众的角度预设各种不同的观点对评论员的表述提出质疑,从而给谈话过程赋予“思辨”的色彩,使得讨论的过程充满张力。

成功的评论性报道,其观点和道理并不是通过编辑、记者们讲述出来的,而是通过事实和被采访者说出来的。如在《焦点访谈》中,很少看到新闻评论员的夸夸其谈与过多的引经据典,也没有记者的先入为主与唯我独尊。他们在采访中所遵循的纪实性与现场感,以及记者画龙点睛般的评论和全篇夹叙夹议的设置,有意无意地便把观众由一个浅显的话题引向深深的思考,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浅出,让观众在收听收看评论的过程中,通过对记者提供的事实的理性思考,共同参与完成对事件的评论。

在急剧变革的转型社会和激烈竞争的媒介环境,面对更多的传播渠道,面对更开放的受众参与,广播电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广播电视如何做到“有效”和“主动”?广播人电视人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寻找提高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多种途径。

参考文献:

[1]参考消息,2007-05-01.

[2]振兴广播评论和谐舆论环境——2006年南京广播评论发展论坛倡议书.新闻研究,2006,9.

现场直播范文篇5

电视直播一经和通信卫星相结合成了直播电视后,人类的新闻传播史便被改写了。直播电视具有信息采集、信息生成、信息传播、信息接受完全同步的特点。自从人类成功地发射了与地球自转速度同步的通信卫星之后,发达国家的电视业便迅速抢占覆盖全球的卫星频道,形成国际卫星电视广播网络。CNN从海湾战争的实时新闻报道中后来居上就很能说明问题。以此为起点,电视直播史便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世界上的主要媒体均大力发展了自己的直播卫星,在亚洲上空,ABS、CBS、NBC、CNN、BBC、NHK、APTN等都有大量的传送信道和中继信道,每当引人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事件的进程便能在全世界几亿、几十亿电视观众面前播映。

所以,为了能大量增加正在进行的消息报道,尽可能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与传播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了从时间轴线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本源,目前电视新闻发展的趋势是尽可能地采用现场直播,即采用正在进行式的报道形式,让观众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就看到它的发展与变化。

从传播的过程上看,电视直播使受众主观接受信息与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即从时间轴线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本源,信息的衰减可以减少到最小程度,新闻的真实性便更加毋庸置疑。传播信息是电视新闻的首要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仅就信息传播而言,地球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村落”。另一方面,日益成熟的受众需要了解周围世界的最新境况,以便对自我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及时做出决断,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因此,利用快捷生动的直播电视传播手段为观众提供及时的新闻信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与时间的瞬时性相比,电视在空间轴线上让观众接近新闻事件是不可能的,因为电视观众不可能真的到达新闻现场,但是电视通过视听兼备、声画俱有、场景直观、细节生动的优势,以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溶入感吸引观众,以较强的心理感受弥补了身体介入的不足。时间上的同步性,空间上的接近性,电视的现场直播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使大众传播的螺旋式上升中又出现一次复归,向电视新闻本源的复归。生动可见的电视图像,把人际传播中的心灵沟通、情感互动、归属认同等基础特色,融入到大众传播之中,把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此外,对重大事件在第一时间做出现场同步的报道,这是新闻发展更是高科技武装后的电视新闻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今后各类现场新闻报道将成为电视台的“家常便饭”,能否打好“直播战”也将成为检验电视队伍实力的重要标尺。目前,中国电视新闻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常规化,直播报道应变成我们日常新闻报道的常态形式。而要跟上世界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潮流,这种转型也迫在眉睫。在电视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得到某一新闻事件的电视直播信号已属正常操作,现场直播也不再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成为一种常规的报道形式。世界权威电视媒体衡量你的报道是否权威,关键看你的记者是否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一直以来,记者在现场直接报道本身就是媒体权威的一种体现,而现场实时地传送出新闻则更能维护和巩固这种权威。所以,现代的电视人应树立现代意识,强化记者现场直播报道,展示媒体自己的实力和形象,而不是事后报道或甘当二传手转发别人的报道。

从科技的发展来看,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是现代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电视新闻的直播化。同其他媒介如报纸媒介、广播媒介相比,电视传播的科技含量是最高的。电视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目前世界各大电视台都以最先进的装备来武装新闻采编播部门。因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难以预测,重大新闻事件的影响范围不仅涉及到国内,而且遍布全世界。因此装备现代化新闻采访设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应付任何突发性事件,并能从众多、复杂的信息中整理和编辑出可靠、准确的即时新闻,并以第一时间迅速播送出去。目前电视新闻工作除电子新闻采集方式之外,新颖的卫星新闻采集系统正在世界各地得到应用。这种系统在可移动的运载转播车上安装了小型地面卫星发射和接收装置。卫星新闻采集车能够在到达现场后,只需稍做调整便可在短时间内播出现场的新闻图像。新闻车的装备包括摄像和编辑设施。它的工作效率很高,只需接通线路,调整天线,直接与卫星接通,实现即时播出。这种新的电视新闻采集、编播方式的产生直接推动了电视新闻的直播化。电视新闻无论是在采集上还是在播出串联形式上,利用卫星传输手段提高节目的权威性已成为世界新闻发展的趋势。所以说,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推动现代化的电视新闻。不断将先进技术应用在电视新闻的采编和传输,本身就是电视新闻不断发展、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page_break]

从世界主要电视新闻媒体的现状和中央电视台最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直播电视节目的方兴未艾也说明了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目前,电视新闻业者之间的互相较量除了传统的人员素质、能力和团队整体实力外,有一个鲜明的新特点就是卫星新闻采集转播的能力。近几年,世界上各主要电视新闻媒体在宣传广告上更加强调自身的卫星新闻采集转播能力,如NBC-NEWS的宣传广告上就以一排排的卫星转播车和眼花缭乱的设备来明确说明自己拥有的卫星转播设备和能力,想以此展现自己在报道新闻时的整体实力。就连一些新闻节目片头上也改变了以往的记者出现在各地的图像,而变成先进设备的片段。从中可以看出,至少目前有一种趋势,就是重心在往高技术手段上转变,而目前最新的电视新闻技术手段,就是直播电视。在节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趋势,其明显的标志就是在节目中大量出现“LIVE”(现场直播)。

在国内,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的电视直播仅仅是体育比赛。“现场直播”的字样只有在足球赛、排球赛或奥运会上看到。从1998年起,中央电视台开始不断扩展各项直播报道的领域,直播节目渐渐从专业报道、特别报道向常态报道转变,组织水平也逐步提高。从近期中央台的各次直播报道看,从介入人员的数量和事先准备的周期上看都明显减少,但播出效果却日趋顺畅自然、完美和谐。虽然纯粹的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在我国还不普遍,只在一些重大题材如回归、新世纪等时候采用。但一些新闻性直播专题节目的频繁出现则明显地表明中央台的发展思路。如,《东方时空》中的“直播中国”,近期我看了关于“同里”等的节目。这些虽然不是对现场突发事件的报道,也明显地看到了一些组织的痕迹。但由于是直播,传播者带领受众同时介入了现场,通过电视视听兼备、声话同步的优势,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获得了十分真实的现场感受。又如中央电视台2套的《证券时间》,每天通过先进的直播卫星设备将演播室、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等联系起来,虽然传送的信息较单一,但已使受众能第一时间接受最新的信息,可以说已经几乎接近新闻的本源了。这些都说明中央电视台对于直播报道的组织和直播节目的操作逐渐向常规报道转化,电视直播已逐渐成常规。

现场直播范文篇6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直播老山汉墓抚仙湖中央电视台

引言

2000年8月20日和2001年6月3日上午,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时空特别节目,先后对我国北京郊区老山西汉墓葬遗址和云南澄江县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现场直播。两次直播分别开创了我国广播电视实践活动中的“破天荒”记录:前者是第一次陆上考古发掘直播,后者则是首次水下考古发掘直播。参加直播的编导,摄影及主持人皆谓身经百战,经验颇丰,但面对考古发掘这一全新领域,是否还能感到一如往日的轻车熟路,手到擒来呢?

由于笔者是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本科毕业于考古学专业),特意亲睹了两次直播的全过程,收获良多。其直播效果是否完全达到了编导的意图和观众的预期,对今后的工作有何指导意义?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央视在两次直播活动中,对考古发掘的现场报道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指导思想和业务技巧上都取得了可喜进步。

一,选准时段,恰当切入

应该看到,任何一次现场直播,都会遇到时段的选择,即寻找直播切入点和确定时间长度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选准时段呢?这就要注意直播题材的特点及收视群体性格。

考古发掘是一项量大耗时、细耕慢作的持久工作,粗心急躁只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在遗址中,每一粒种子、每一块陶片、每一根骨头都极有可能成为定性断代的重要依据,一项任务完成下来,往往历时数月甚至数年。因此,直播不可能从头跟到尾,那么从哪一点切入为宜?时段又以多长为妥?仔细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考古发掘的“重头戏”是文物的大量出土,对墓葬遗址来说,往往是开棺阶段。显然,观众对这一阶段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对其它缓慢平淡的发掘过程不太注意。因此,直播的切入点应该放在文物出土可能性较大的阶段;而对起点的时间设定,还要考虑到直播时间表、发掘进度及观众收视心理。一般说来,考古专题的时长应控制在三小时以内。短了,内容会显得空乏单薄,观众没什么印象;长了,画面会留于单调枯燥,观众易产生逆反心理。掌握了观众心理,再估算出发掘的进度,从而可以做到较为准确地制订直播时间表,与同一频道的其它节目相协调。

“老山汉墓探秘”和“抚仙湖探秘”两次直播时长都在二至三小时,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观众的收视心态。但是在切入点的设定上前者略显靠前,因为直播的主体是汉墓开棺,而观众实际上只是在直播的收尾阶段看到了考古人员移开了一条长长的棺木,开棺没有完成,而直播活动却因时间表的限定不得不中止,观众应媒体制造的心理预期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与之相比,“抚仙湖探秘”直播切入点恰当多了,因为在直播中期就有文物出现,观众在期待中真直切切“见”到了从水下打捞上来的两件文物:建筑石板和陶釜。

[page_break]

二,插播窜场,背景分析

现场直播,强调的是现场,但这并不是说现场直播就不能有插播的介入。事实上,任何一次现场直播必然包括了一定数量的插播片断。插播包括了实录插播和分场景插播,前者多为录像背景资料,后者多为演播室(非主作业区)场景。插播的作用在于它能使直播的题材更为充实,形象更为丰满,架构更为完善,如果将直播比喻为一段艳丽的锦绸,那么插播可谓是“锦上之花”了。

考古发掘是缓慢单调的劳动,如果摄影镜头总是对着考古人员或遗址,电视画面将显得平淡无奇,观众会产生视觉疲劳而失去观看的兴趣与耐心。这时,插播就应及时补入,以打破长时间直播造成的观众心理抵制屏障,将鲜活的画面语言借机传达给观众,让他们恢复收视的兴趣与主动,将观看进行到底。另外,发掘工作是一项逻辑严密、系统科学的整体工程,前后期的工作是环环相扣、一线贯通的,不可能截取其中某个片断进行研究,否则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科学的。因此,在直播间隙,很有必要向观众插播发掘前的详细背景资料,使他们对本次考古发掘有一个宏观而完整的认知。

在“老山汉墓探秘”电视直播中,也的确看到了一些插播,如在墓区现场,主持人康辉解说告一段落后,画面转切到演播室分场景,在水均益的主持下,使演播室与发掘现场有机融合起来。另外,也插播了一些有关该墓如何被发现、盗墓者的破坏及被捕过程的录像资料。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插播没有介绍有关发掘前期的具体情况,观众对墓葬的整体外形、开挖方法、年代确认等皆不甚了了。而在“抚仙湖探秘”直播中,插播运用得更为娴熟了,观众从平面和三维地图上了解了水下遗址的轮廓全貌,知道了耿卫是如何发现该遗址的等等。另外,插播的分场景搬到了主作业区附近,形式上亦更为新颖、丰富了。

三,主持牵线,解说留人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直播节目的核心,他(她)在直播过程中的解说起着穿针引线的桥梁作用。要取得良好的主持效果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增加现场直播成功的筹码,主持人就必须认识到两点:首先,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双重身份”,既是传媒代言人,又是观众的代表;其次,提高现场意识,报道要有临场感,解说要能打动观众,让观众跟着镜头“走进”现场。

考古在普通人眼中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发掘工作也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主持人抓住了观众的猎奇心理,是不是就一定能很顺利地引导他们“入场”呢?我看未必。主持人的解说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

1,解说内容要深入浅出。考古发掘的专业性相当强,文物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广大观众群体性格千差万别、素质有高有低,因此主持人在解说时,其遣词造句必须做到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不失科学性与客观性。主持人要作观众的代表,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提问,激起观众的兴奋点,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留住观众的好奇心。在这两次考古直播中,几位主持人的解说,基本上把握住了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水均益和敬一丹还利用了央视国际网站及时与网民受众沟通,代表他们提出了不少重要问题。

2,解说时机要恰到好处。文物具有先天的“脆弱性”,一旦出土暴露于地面(水面),就可能因保护不及时而质变衰化。因此,考古人员在发现文物后,就会立即采取抢救性措施(如与空气隔离、避免光照等)将其保存。而观众可能就无法通过镜头看清文物的“真面目”,此时,解说就应适时介入,通过主持人对考古人员的发问来侧面描述文物的外形、内涵及价值。另外,当镜头长久停留于某一操作现场,观众渐觉怠意之时,主持人也应及时补进解说,以生动的语言、妙趣的提问来消除观众心理上的疲惫。应该肯定在央视这两次直播中,康辉、黄海波和敬一丹在解说时机的切入上还是把握得比较好的,尤其是黄海波做为我国第一位水下主持人,要在克服潜水障碍的同时确保解说的高质量,实属不易。

3,主持人解说与专家解说的良性互补。对于象考古发掘这样专业性、知识性相当突出的主题直播节目,有必要将主持人解说和专家解说两种方式融合使用。主作业区解说员(如墓区的康辉、水下的黄海波)可以是非考古专业的专业主持人,但非主作业区的解说员(如演播室、区的专家),应该是考古领域的专家学者。当然,二者还是有主次之分的:主持人解说为主导,担负现场的向导和解说任务;场外解说作辅助,对于一些超出主持人知识范畴以外的介绍或漏报错报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老山汉墓探秘”直播中,水均益邀请了两位专家,而“抚仙湖探秘”直播时,敬一丹则组成了一个专家群。主持人的解说作到了循循善诱,对专家的闭合式发问简短、明朗,使解说紧跟画面;开放式发问自由、灵活,让专家充分发挥,将更多的信息传达给观众。在两次直播中,主持人与专家配合协作、取长补短,使解说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现场直播范文篇7

活动背景

1905年,宁波籍商人王月亭、吴绍基、汤仲盘召集各行业和商帮组织,发起并成立了宁波总商会,迄今已逾百年。在小平同志“把全世界宁波帮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发表的20年中,大批的宁波商人为祖国、为家乡的改革开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帮国家、帮家乡,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宁波帮”。此次通过宁波、沈阳两地政府及宁波商会的共同努力下,在沈阳成立了宁波商会,宁波商人将用克勤克俭、脚踏实地创业精神为两市经济的共同腾飞做出贡献。

活动目的

1)展示宁波商会历史,打造宁波商会形象;

2)提升商会美誉度,促进会员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活动内容

1)宁波商会成立授匾仪式

2)宴会/演出

风格定位

宣传性的突出:不但是一次成立授匾仪式,同时通过此次活动打造沈阳市宁波商会形象。

隆重大气:隆重大气是本次活动的创意着眼点。

完美精细:细节的完美往往决定了最终效果的实现,因此,我公司将倾力于活动细节的打造,着重设计、流程、服务等方面的精细安排。

执行思路

1)在会场气氛布置方面,我公司承担背景板及导视系统的设计、制作及安装工作;

2)礼仪服务及文艺演出将根据会议特点做特别安排。

效果预估

1)在活动当中利用高科技手段(如2个高清晰度大屏幕投影等)来提升活动品位,通过细节表现来达到宣传效果。

2)以宏观的现场布置、合理的区域划分、热烈大气的烘托手法向与会领导、嘉宾展示恢弘的造势效果。

第二部分具体实施方案及总体流程

一.场地布置

导视系统:位于一楼至三楼会场、电梯及扶梯口重点处均设置导入项目VI的导视牌,并设引导员。

展示系统:位于三楼会场外厅及会场内设置展示项目形象的易

拉宝及展架

签到系统:位于会场外厅设置签到背景,设嘉宾、媒体签到中心,精心布置,有专职工作人员及礼仪人员配合

会场系统:设置高品质背景框架,搭建大型背景,考虑与会人数较多及更好展示项目大气形象,设置投影设备,讲台,用鲜花、展架等精心布置会场及舞台。

立柱装饰:方案一:用喷绘标语装饰

方案二:用鲜花整体包柱

二.活动流程

25日晚按流程进行彩排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6日上午进场布置

26日当天对全部布置工作进行检查,全部设备资料进行核查,相关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到位,检查灯光音响

15:00前现场一切布置工作就绪:

场内:播放多媒体短片

签到处:设置二处,统一布置在宴会厅入口一侧,以期将签到人员分流,并可以给予不同礼品及物品,利用短暂的签到时间体现活动主办方的细致与周到。

?嘉宾签到处——嘉宾签到专用,可有针对性的发放相关宣传品及礼品。

?媒体签到处——媒体由甲方负责邀请,可有针对性的发放礼品、新闻稿。

接待:在楼梯口、电梯口、及酒店大堂等处分别安排礼仪小姐进行引导,并在关键路口安排引导牌做以指示,为到场人员打造一个完善的入场通道。

16:00主持人登场(短片停止播放,二个大屏幕投影同步现场直播活动实况),宣布“沈阳市宁波商会揭匾仪式”正式开始,介绍到场领导及嘉宾;

16:05有请宁波商会秘书长致欢迎辞(大屏幕投影现场直播,背景音乐烘托登台气氛);

16:08有请沈阳市政府领导讲话(大屏幕投影现场直播,背景音乐烘托登台气氛);

16:11有请宁波市领导讲话(大屏幕投影现场直播,背景音乐烘托登台气氛);

16:14有请与会相关人员讲话(预计1-3人),(大屏幕投影现场直播,背景音乐烘托登台气氛);

16:20主持人宣布沈阳市宁波商会授匾仪式正式开始,有请嘉宾登台,礼仪人员协助相关服务(大屏幕投影现场直播,背景音乐烘托现场气氛),授匾结束后,宾主双方喝香槟以示庆祝。

16:30主持人做结束寄语,然后宣布仪式结束,请嘉宾开始用餐,并说明会有精彩演出。

三.演出方案说明: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因此次活动比较严肃、正式,且与会嘉宾层次地位较高,故不能以通俗吵闹的晚会形式演出,建议做成一场小型室内音乐会,既不会影响嘉宾就餐期间的交谈与讨论,也不会降低此次活动的格调。

?演出方案一

16:40小型室内乐十二人组,演奏高雅的古典音乐至结束

?演出方案二

16:40民乐组合(八人)上台,演奏中国民族名曲至结束。(提前拟定演奏曲目单)

?演出方案三

现场直播范文篇8

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按照“敢为、有为、能为”的要求,以“让人民满意”为主题,发挥媒体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评议活动,推动部门和行业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政风行风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保障和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评议对象

月份,市政府纠风办通过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电视台、日报社和“中国”门户网站等渠道,采取互动和投票等方式,请市民选择10个参加2012年媒体直播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的市政府工作部门(以下简称参评单位),并向社会公布。

三、评议内容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与政风行风建设的重点任务相结合,与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相结合,着重对重点评议对象依法行政、办事效率、廉洁从政、文明服务情况进行评议。

四、评议时间和步骤

评议活动从2012年月开始至12月结束。具体时间和步骤安排如下:

月,制定活动方案,并通过媒体,请市民投票选择10个参评单位;结合全市纠风工作会议、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会议进行部署。

5-7月,组织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代表开展明查暗访,同时在“中国”门户网站开设活动专栏,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

8-10月,督促参评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整改。

11-12月,在广播电视中心进行现场评议。

五、现场评议安排

(一)参加现场评议活动人员和媒体

参加现场评议活动人员:市有关领导,市纪委、市政府纠风办、市监察局领导,参评单位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所属处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评议代表共80名(参评单位服务对象代表50名/场次、媒体观察员10名/场次、市监察局特邀监察员和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代表20名/场次)、特邀社科专家4名/场次,以及参评单位其他相关人员。

参加现场评议活动媒体: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日报社、“中国”门户网站。其中,电视台新闻频道负责组织现场直播,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和“中国”门户网站负责并机直播,日报社负责现场报道。其他在榕新闻单位,可申请参与活动和报道。

(二)现场评议的方式、步骤和要求

1、评议活动方式

采取电视、广播、网络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平面媒体进行深度报道。

2、评议活动步骤

(1)动员部署。制定现场评议活动方案,并召开有关会议进行部署。

(2)确定评议代表。参评单位服务对象代表由市政府纠风办从各参评单位提供的500名服务对象名册中选择确定;媒体观察员(日报社2名、人民广播电台2名、电视台3名、“中国”门户网站3名)由所在媒体推荐;市监察局特邀监察员和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代表由市政府纠风办确定;社科专家由市政府纠风办从市委党校和市社科院学者中选择确定。

(3)组织现场直播。根据预先排定的日程,有序组织各参评单位评议活动。

3、评议活动要求:

(1)认真准备。参评单位要结合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查找本单位在政风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要认真起草本单位的《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报告》。加强与媒体沟通联系,配合电视台拍摄开场片。各政风行风监督组(由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代表组成)起草《政风行风监督检查报告》,讨论、确定专题建议。

(2)整改反馈问题。参评单位针对现场评议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在规定时限内抓好落实,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三)直播活动安排

直播活动由电视台主持人主持。

1、开场短片。

2、参评单位报告工作。参评单位主要负责人作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报告,期间插播由参评单位提供的反映本单位政风行风建设影像资料。

3、监督检查报告。市政风行风监督组作政风行风监督检查报告,对参评单位政风行风建设情况作出综合评价。

4、回应监督检查报告中问题。参评单位领导逐条回复监督检查报告中的问题、批评和建议。

5、场内互动。评议代表向参评单位领导班子提问;现场连线“政风行风热线”电话、“中国”门户网站上线群众,与参评单位领导互动,参评单位领导作答。

6、现场测评。现场评议代表对参评单位政风行风建设状况进行现场测评打分。市政府纠风办负责现场统计。

7、主持人宣布现场测评结果。

8、社科专家现场评论。社科专家就现场评议活动进行评论。

9、参评单位主要负责人作表态性发言。

10、主持人宣布评议活动结束。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媒体直播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是加强民主监督,推进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部门和行业良好形象,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参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要求,制定具体措施,确保直播活动顺利开展。

(二)落实工作责任。

市政府纠风办主要负责:1、拟定评议活动方案;2、审核参评单位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报告和市政风行风监督组的监督检查报告;3、联系市特邀监察员和市民评代表参加活动;4、邀请、联系社科专家;5、协调现场直播有关事宜;6、对参评单位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电视台主要负责:1、组织有线电视用户投票选择参评单位;2、编写直播脚本,拟制互动方案,组织现场直播;3、编拍开场短片、直播活动《预告宣传片》等视频画面,起草单场脚本;4、联系媒体观察员参会;5、协助广播电台、“中国”门户网站做好同步直播相关保障工作;6、协助做好现场采访媒体记者的登记、引导等相关工作。

人民广播电台主要负责:组织“政风行风热线”参加联动直播活动,选择上线群众与参评单位领导互动。

市政府数字办主要负责:1、组织网民投票选择参评单位;2、组织“中国”门户网站参加联动直播活动,开设活动专栏,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选择上线群众与参评单位领导互动。

日报社主要负责:刊登选票选择参评单位,并进行媒体深度报道。

市纪委办公厅主要负责:1、审核评议活动方案;2、视情邀请省纪委领导现场指导直播活动;3、审核台本等有关文字材料。

现场直播范文篇9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与优势

1.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的特性给所有的新闻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或是网络)都带来应当遵循的标准:坚持真实、及时的报道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相比之下,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特性”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更容易使受众获得全方位的信息。电视新闻节目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既传播图像又传播声音。通过摄像、采访、剪辑、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电视新闻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声画一体的优势充分展现了电视影像独特的张力,因此,通过传播报道信息、解释评论事实,受众感受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时效性和权威性。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电视新闻节目,要以本节目特有的观念选择能充分体现报道主题的画面,使节目播出后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电视新闻要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真实,而不能只是简单的报道现实社会中的事件和现象。

2.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电视新闻节目最显著特点是新闻传播性和舆论引导性。受众渴望了解周围环境的迅速变化,渴望获得可靠的、真实的、充分的参考信息,从而更好地为自己提供及时和正确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性要求电视新闻节目要报道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和与受众的心理、生活最接近的事情,挖掘和发现与受众的需求最相关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象。只有这样,媒体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才能得到展现,受众的眼球才能锁定在贴近受众的媒体上。目前我国正处在变革和探索的阶段,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越来越多元和复杂,困惑与迷茫是我国很多受众的共同感受。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字幕等多种表现手法,电视新闻节目对重大社会题材和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等问题形成连续或系列报道,从而在一定时段内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轰动效应”。一方面,加强了对社会舆论的反映,使人民群众的各种舆论得到了有效表达、健康发育和顺利整合;另一方面,对群众自发产生的舆论进行了引导和疏导,推动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舆论上升为主导舆论,使电视新闻通过视听既向受众“展示”新闻事实,又能在其中揭示某种深刻道理,凸现电视新闻的引导性。

3.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势。电视新闻节目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综合了所有媒介的符号,这种多元符号不仅是信息和影像的整合,还有文字、图表、声音等多种信息符号,它不是不同媒体符号的简单相加,而是围绕着主体信息的多种要素的多逻辑、多线索的集成,各种要素自身的逻辑才能变得连贯,但是当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却能传递出去准确的信息。在我国,电视媒介的受众面和传播规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视觉和听觉双重的信息接收方式促使电视新闻节目精益求精,在新闻节目的时效和深度上挖掘更易于受众接收的方式,使受众不但在事件发生、现象出现的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事件和现象的最新消息,而且在连续和系列报道中,电视新闻节目通过不同的节目形态设置议题、引发思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视能把新闻现场的实况同步传送至相隔遥远的各个角落,新闻传播的时空距离已接近于零。电视直播的同步传播速度,可以把正在发生的信息变化同步告诉给观众,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得主动,争夺新闻主动权的制高点。当记者以现场播报的方式作新闻报道时,现场报道与现场直播的特点相结合,具有面对面人际传播交流的特点,能提高观众的参与意识,现场直播的优势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此外,由于现场直播的报道是连续进行的,因此能给观众展现较为详尽完整的事件全过程,使报道更具真实性,从而使受众不但接收了全方位、最及时的信息,同时也在事件的连续或系列报道过程中找到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二、电视新闻节目对于此案的关注度

在“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和某些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展现出了不同的特色。一方面及时详尽地对案情的进展进行报道,另一方面通过深度访谈和评论的方式对案件进行分析和对中国足球展开讨论,这就使新闻报道不仅仅展现“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浅层次的事件过程,更将中国足球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一一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使受众的认知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要关注此次案情的栏目有:《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新闻1+1》、《新闻调查》、《法治在线》、《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共同关注》等。主要关注此次案情的地方电视台有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辽宁卫视、深圳卫视、安徽卫视、广西卫视、吉林卫视、山东卫视、四川卫视、江苏城市频道等。

1.传播方式。第一,直播方式。电视对重大新闻题材采取同步直播的方式加以报道,代表了即时传播的发展方向。新闻直播是极具电视特性和魅力的报道与播出方式,是电视传播的第一优势。中央电视台以新闻频道为平台,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节目中集中一段时间对“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庭审现场进行直播报道,将记者的现场报道和播出同步进行;《新闻直播间》打破常规的播出时段和节目界限,通过最新消息的方式播出了“警方证实谢亚龙等三人被立案侦查”的消息;《朝闻天下》、《东方时空》、《法治在线》、《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新闻联播》等栏目在不同的时段跟踪关注“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的进展情况,及时向受众传递最新鲜、最准确的新闻。2011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对“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第一场庭审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演播室主播长啸同位于辽宁铁岭中级人民法院的记者崔志刚进行了现场连线,崔志刚详细介绍了当天开庭审判的对象为原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主任张建强,并对法院周边聚集的各路媒体和远道而来的球迷进行了介绍。2011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对裁判陆俊受贿案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记者吴闯在辽宁丹东中级人民法院对陆俊受贿案的庭审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具体报道方式。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将庭审现场的记者报道呈现给电视机前的受众,北京卫视体育频道《天天体育》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采访当事球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采访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新闻调查》、《足球之夜》对整个案件的情况进行细致调查等,北京卫视体育频道《三言二拍:贩毒新进展》、《天天体育:足坛扫黑七宗罪》等,辽宁卫视《说事拉理》、都市频道《中国足球反赌风暴》,中国教育电视台《体育评书:足坛反赌大事记》等。可以看出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对“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的报道打破了单一动态消息、现场转播为主的模式,通过视频连线、电话连线、调查报道、新闻评论等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报道。新闻频道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中央一套的《今日说法》和中央五套的《足球之夜》则以特别新闻报道的方式,对“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分析案件产生的深层原因,并对未来中国足球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现场直播范文篇10

关键词: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广播传输;运用

1卫星数字通信的概述

卫星数字通信是航天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卫星数字通信通过中继站和终端站来实现通信目的的,具体来说卫星数字通信的中继站是人造卫星,终端站为地面站,可以有多个终端站,来实现两个或者多个终端站之间的通信,这种通信具有容量大、区域广的特点[1]。在卫星数字通信中应用的人造卫星叫做通信卫星,它与地球的自转的周期与方向同步,所以也叫做地球同步卫星,通信卫星始终固定在天空中某一位置上,方便地面与卫星的通信。卫星数字通信技术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应用到的主要技术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它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优势更加鲜明。与微波数字通信传输相比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覆盖面广;二是投资成本低且建设快;三是传输信号的质量高;四是便于维护;五是运行成本低。与模拟卫星广播相比其优势具体表现为:一是可以节省卫星频率资源;二是,节省运行成本;三是节目信号质量高;四是数字信号处理与开发更加方便。

2卫星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2.1卫星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在广播传输中卫星数字通信系统主要由卫星上行发射站、测控站、星载转发器以及卫星接收站这四部分组成。广播数字卫星上设有C波段转发系统和Ku波段转发系统[2],上行发射站的主要作用是发射C波段信号和Ku波段信号,并接收卫星下行转发的微波信号。具体机制为:上行发射站将广播控制中心发送来的各种信号进行处理与调制,将上频率与高功率进行放大后,将上行C波段信号和Ku波段信号通过定向天线发射给卫星。上行发射站接收卫星下行转发的微波信号的作用是对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进行监测。星载转发器的作用是将地面上行站发送的上行C波段信号和Ku波段信号进行接收,并将接收的上行微波信号进行放大以及变频处理后,再进行放大,然后将经过一系列处理的信号发射给地面服务区。星载转发器相当于中继站一样发挥作用,它的优点是保障广播信号以最低的附加噪声和失真进行传送。

2.2卫星上行发射站系统。广播电视台的覆盖性广的特点,起到最重要作用的部分是卫星上行站系统,上行站的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导致整个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会全部中断,这就要求在上行站应用的设备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要非常高,并且要存有备份。广播卫星上行发射站可以将一路或者多路信号传送到卫星,卫星转发其在广播电视卫星中设有C波段信号转发系统和Ku波段信号转发系统,它的作用是将上行发射站传送的信号进行接受,另外也将下行信号转发给广播地面接收站。卫星上行发射站的主要由天线分系统、高功率放大设备、低噪音接收设备、上下变频器调制解调器、系统监控设备以及附属设备构成的。其中天线分系统中天线的作用是将发射功率转化为电磁波能量由上行站传送给卫星,同时也会将及微弱的有空间卫星发出的电磁波能量进行转化,转化成为同频信号来传送到接收机。在卫星上行站系统中低噪声接收设备是进行第一级放大的,高功率放大设备是进行第二级放大的;上下变频器的作用是搬移在射频与中频之间的频谱;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对信号进行调制,将广播控制中心发出的信号调制后传输到空间卫星,可以降低信号传输的噪音干扰的影响;系统监控设备的作用是对上行站的所有关键设备进行监控,来方便掌握每台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及主要指标特性等。

2.3星载转发器。星载转发器在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中继站的作用,它的性能好坏可以对数字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所以星载转发器在放大和转发地面站传送的信号时其附加噪声以及失真性能应该保持最低。星载转发器的噪声包括非线性噪声和热噪声,其中非线性噪声的来源主要是转发器电路或者器件特性的非线性,而热噪声的来源主要是设备的内部噪声以及通过天线传来的外部噪声。转发器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透明转发器;其二是处理转发器。其中透明转发器的作用是将地面发来的信号进行低噪声、频率以及功率放大后进行转发,它主要应用于模拟卫星通信系统中。另外处理转发器不仅可以转发信号还可以进行信号处理,多应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它可以很好的消除噪声的积累。

3卫星数字通信系统在广播传输中的应用

3.1卫星数字广播。将卫星应用到广播节目的传输中,是为卫星应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并且卫星数字传输在广播节目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节目信号到达播控系统后,数字矩阵被中控机房进行切换,然后将要输出主路和备路节目信号分别送到光端机和微波端机,通过光缆以及微波传输到云岗卫星地球站,卫星站接接收到来自主路和备路信号后,通过卫星上行系统来实现广播电台节目的全面上星[3]。

3.2卫星转播车与现场直播车。卫星转播车与现场直播车不仅丰富了节目的传输手段,而且保障了直播节目的安全播出。卫星转播车与现场转播车的车系统的作用有:一是,可以传输高质量无线数字,提供高质量的转播传输以及支持节目直播的制作;二是,还可以解决部分主要节目的应急制作以及传输问题;三是,具有采集、传送以及直播音频、视频、网络音频节目、网络视频节目的能力。卫星转播车和卫星直播车不仅可以组合使用,而且可以独立完成节目的直播与传送任务,它们的存在可以为广播节目的直播与传送提供一个强大而又灵活的移动技术平台。其中卫星转播车可以通过三种传送方式实现转播的目的,分别为卫星传送、地面微波传送、地面电信线路传送,它主要用在大型转播现场的,为现场提供移动技术平台,支持信号的双向传输。卫星转播车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车载传送系统、卫星转播车音频系统、以及固定地面站传送系统等。现场直播车主要应用在国际台各调频栏目在各直播现场提供一个移动技术直播平台。其系统主要包括车载音频系统、车载视频系统、传送系统等。现场直播车的传输能力也很强大,可以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并可以进行多业务传输,现场直播车可以在大多数的传输环境中进行独立作业,能够很好的完成直播传输任务。

4结束语

卫星数字通信技术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广播电视传输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不可替代,系统功能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强大,会更加有效的推动广播传输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一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其在更多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作者:孙雪柳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763台

参考文献:

[1]喻强.数字卫星通信在广播传输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