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急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3:05:26

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范文篇1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危重伤员非常重要,严重创伤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在最初30min,对危重病人的急救全过程而言,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的救治监护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院前急诊急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迅速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建立静脉通道,保护重要的器官,维持基本生命活动,为进一步的救治赢得时间。

1争取时间,提高出车效率

院前急救最重要的是时间效率,当接到呼叫电话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接电话的时间、详细地址、电话号码、患者主要表现及症状、意识是否清醒、出车时间、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回院时间等。必要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救治措施,为抢救赢得时间,避免盲目、随意的处理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丧失抢救时机。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担架员,在2~3min内出车。

2现场评估

(1)护士到达现场后应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判断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在急救现场应按照以下顺序及时检查与优先处理以下存在的危险因素:呼吸道梗阻,出血,休克,呼吸困难,反常呼吸,骨折。(2)在转运途中进一步检查,在转运途中可进行病史采集,通过询问护送人员,事故目击者了解受伤机制,以发现一些隐蔽部位的伤情,进一步处理,减轻患者伤情,进一步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3)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以及加压包扎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等,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做出相应的处理。

3急救与护理

3.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障氧气顺利输入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合并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检查呼吸频率、深度及规则性,若病人没有呼吸或呼吸缓慢时(<6次/min),护士应立即开放气道,对口、鼻腔内有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凝块或其他异物者应迅速给予清除,平卧,解除束缚,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至口腔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应侧卧,并将舌体暂时拉出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准备气管插管用物、车载呼吸机以及除颤监护仪,监测血氧饱和度,护士应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紧急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操作。要提防频繁的呕吐或胃内容物反流引起气道阻塞。

3.2妥善处理出血创口,防止创面二次损伤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有开放性伤口,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迅速处理活动性出血,较浅血管破裂出血可直接钳夹结扎止血,创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伤者,可用大拇指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时加厚敷料加压包扎伤口或上止血带加压止血,上止血带之前用纱布、毛巾等软垫保护受伤皮肤,止血部位上肢在上臂上三分之一处,下肢在大腿中上三分之一处,以防损伤神经,并标明包扎时间,每小时放松一次,并用简易夹板妥善固定骨折肢体。对单纯头皮出血可加压包扎止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用明胶海绵贴敷,外加无菌纱布覆盖临时包扎,若病情许可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对于腹腔脏器外露者,先无菌敷料覆盖,再用盆扣上,外用绷带固定。

3.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液体顺利输入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病情复杂,出血量大,紧急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值可由周边血管脉动来推测,以食指及中指轻触桡动脉,摸不到表明血压不超过60mmHg,颈动脉若10s内摸不到任何搏动,有出血性休克征象则立即给予胸外按压。护士必须马上选用12#~16#留置针头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快速补充血容量,确保输液用药通畅,维持有效循环,有颅内血肿患者应给予20%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对于躁动患者不宜给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准备除颤电复律用物,必要时进行心脏除颤电复律,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院前抢救工作抢救同时通过向现场人员询问,了解致伤原因,判断有无其他部位伤情,防止隐匿伤情继续发展,并应用车载监护仪,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感觉、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患肢末端苍白、温度降低或不能自主活动,皮肤感觉减退或被动活动剧烈疼痛,应及时处理;如呼吸、循环异常应随时准备抢救;创面是否继续出血,出血量的多少等,并认真详细做好记录。同时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

3.5确实保障途中安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在患者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基本纠正的情况下,立即转回医院抢救。对于多发性骨折的患者,为避免途中骨折断端移动临近血管、神经再次损伤,须用夹板或石膏托暂时固定,搬运时要小心,以免诱发更多出血。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易将异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在途中应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或血凝块,切忌头后仰,致分泌物或血凝块堆积咽部造成窒息。对脊椎损伤患者,首先复位固定按脊柱损伤的原则搬运处理,对颈椎损伤的患者严禁随意转动颈部,必要时可施行牵引,以免再次损伤脊髓,造成严重的呼吸肌麻痹,加重呼吸功能障碍。如无禁忌,应使伤员平卧,保暖。抬担架时尽量保持水平位。车速要平稳,不要急刹车或突然提速,途中保持输液通畅,及时补充血容量,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转运途中一旦出现心搏停止,立即停车就地复苏抢救,切忌不作抢救继续转运以致失去抢救时机。做好护理记录及初步检查记录,准备、通知院内领导和相关科室,畅通绿色通道,作好抢救工作,到达医院后与急诊室医护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详细说明负伤时间、原因、意识、瞳孔、合并损伤、现场及途中呼吸情况等。

4抢救小组的沟通

现场急救另一重要原因是抢救小组间的默契配合与沟通,护士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医生也要及时将体查情况反映给护士,与护士共同进行抢救;担架员应配合医护人员,在医护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可施行一些急救措施;必要时,驾驶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利用通讯工具通知医院做好救助准备,维持秩序,劝散闲人,保持伤患四周环境的安静,安全顺利地将患者送到医院。

现场急救范文篇2

根据市政府年实事项目――群众性现场急救培训、普及工作(以下简称现场急救培训)的要求,现就我镇年现场急救培训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开展以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避险逃生为内容的现场急救培训,是降低人类意外伤害程度、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方法,因此,做好这件利国利民的实事,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一些先进国家已在现场急救培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掌握和了解现场急救技术、知识的人越来越多,现场急救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趋显现。

各村、居、公司、企事业单位要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镇红十字会的指导下,加强对本单位现场急救培训工作的领导,确保市政府实事项目在我镇得到全面落实。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根据区红十字会对我镇下达的工作任务指标(按各镇户籍人口数分配),年内,镇要完成170名救护员的培训和1374名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对象的任务。上述工作任务按各单位人数,分解到各村、居、公司、企事业单位(见附表)。

镇红十字会是本镇此项工作的组织牵头责任单位,负责起草下发全镇现场急救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导、协调全镇现场急救培训的日常工作;会同有关方面落实现场急救培训站场所1个,负责全镇救护员的培训和现场急救知识的普及。

各单位根据要求制定各自的实施计划,通过培训建立健全救护员队伍,按下达的指标开展并完成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完善本地区突发性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护网络体系。

三、把握节点,有序推进

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现场救护培训工作份四个阶段进行:

1、动员准备阶段(4月)

召开本镇现场急救培训工作会议,下发有关实事项目的文件和下达各单位现场急救培训人员分配数;制定年现场急救培训计划,安排、落实受训对象;落实师资的培训任务;落实救护培训站(点)场所;积极做好急救培训器材的购置工作。

2、全面展开阶段(5—6月)

根据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的要求,对所辖地区重点行业人员、社区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技术、知识培训,完成170名救护员的培训和400人的普及工作。

3、继续推进阶段(7-9月)

继续做好对所辖地区重点行业人员、社区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现场急救技术、知识培训与普及工作,完成980人的普及任务;并在开展现场急救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本地区、本单位对突发性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护网络体系。

4、评估总结阶段(10-12月)

做好现场急救培训的扫尾、总结和迎接上级考核验收的准备工作;对全镇的现场急救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

四、注意事项与工作要求

现场急救范文篇3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现场急救是降低人类意外伤害程度、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方法,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各街道、镇、**城市工业园(以下简称工业园区),要加强对本地区现场急救培训工作的领导,确保市政府实事项目在我区得到全面落实。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根据市里对我区下达的工作任务指标(按各区县户籍人口数分配),**年内,**区要完成2028名救护员的培训和16259名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对象的任务。依照市里目标分解的办法,上述工作任务按各地区户籍人口数,分解到各街道、镇、工业园区,具体任务安排见一览表。

区红十字会是本区此项工作的组织牵头责任单位;各街道、镇、工业园区是其本地区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责任单位。

三、把握节点,有序推进。

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现场救护培训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1、动员准备阶段(1-3月)

各街镇、工业园区制订**年现场急救培训计划,安排、落实本地区受训对象;区红会完成20名师资的培训任务;区和街镇、工业园区落实各自的救护培训站(点)场所1个。

2、全面展开阶段(4-6月)

区红会完成30名师资的培训任务;各街镇、工业园区对所辖地区重点行业人员、社区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技术、知识培训,完成1128名救护员的培训和9259人的普及任务。

3、继续推进阶段(7-9月)

各街镇、工业园区要完成900名救护员的培训和7000人的普及任务,在开展现场急救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对突发性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护网络体系。

4、评估总结阶段(10-12月)

各有关单位做好现场急救培训的扫尾、总结和迎接上级考核验收的准备工作;对全区的现场急救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

四、注意事项与工作要求。

1、市政府**年实事项目——现场急救培训工作的经费,由市、区、街镇和工业园区三级财政分担(具体工作由区财政局负责协调操作)。

2、根据市政府实事项目的操作要求,各街镇、工业园区于每月月底(从4月份起),向区府办上报落实市政府实事项目的工作进度情况。

3、各有关单位要注意宣传报道在现场急救培训活动中的典型事例、工作经验和现场急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

4、各有关单位要选择好受训对象,重点培训涉及市民工作、生活安全的行业人员,以及广大中青年人士,保质保量地完成现场急救培训的各项工作任务。

现场急救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110名急诊科住培学员为研究对象,将本组急诊科住培学员根据不同教学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急诊科住培学员采用现场急救情景教学法带教,其中男8名,女47名;年龄18~24岁,平均(19.25±1.77)岁;26名研究生、29名本科。对照组55名急诊科住培学员采用传统教学法带教,其中男7名,女48名;年龄18~25岁,平均(20.14±1.24)岁;24名研究生、31名本科。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观察组55名急诊科住培学员采用现场急救情景教学法带教:在进行常规制度学习和知识培训后,将急诊科住培学员带入急诊室,利用高仿真模拟人,根据制定的“现场急救情景”模拟方案演练急诊抢救,先由老师现场示范,以高仿真模拟人作为抢救对象,讲解其中的注意事项和要点,然后由急诊科住培学员自主根据模拟方案演练,学生相互配合,相互评价,然后再由老师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错误之处,进行全面的总结,再根据上一次不足和错误之处进行改进,每周进行2~3项训练[4]。对照组55名急诊科住培学员采用传统教学法带教: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学习,由同一个教学团队教学,让急诊科住培学员熟悉药品摆放、急诊设施配置、急诊环境、规章制度,每周进行考核测评,不足之处由老师指导改进[5]。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急诊科住培学员理论和实践能力以及教学优良率。于3个月后评价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实施百分制,即理论和实践能力分别30分,综合测试40分,教学优良率根据测试得分评价,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级,不合格<60分,合格60~79分,优秀80~100分[6]。1.4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疗效比较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急诊科住培学员理论和实践能力成绩对比。观察组急诊科住培学员操作技能成绩、理论知识成绩、综合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急诊科住培学员教学优良率对比。观察组急诊科住培学员总优良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救治的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极快且病情危及[7],所以对于急诊医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现场急救情景教学由带教老师现场演示[8],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融入其中,特别是高仿真模拟人的使用,使学员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临床急救工作现实状况,提高急诊科住培学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比之前单纯的模拟训练更加逼真,而且高仿真模拟人对于抢救效果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让急诊科住培学员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提高应变能力[9]。培训时,急诊科住培学员会观察带教老师的临床操作,做好相关记录,不懂之处及时询问,可促进其临床测试和沟通能力提高,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10-12]。

现场急救范文篇5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危重伤员非常重要,严重创伤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在最初30min,对危重病人的急救全过程而言,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的救治监护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院前急诊急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迅速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建立静脉通道,保护重要的器官,维持基本生命活动,为进一步的救治赢得时间。

1争取时间,提高出车效率

院前急救最重要的是时间效率,当接到呼叫电话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接电话的时间、详细地址、电话号码、患者主要表现及症状、意识是否清醒、出车时间、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回院时间等。必要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救治措施,为抢救赢得时间,避免盲目、随意的处理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丧失抢救时机。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担架员,在2~3min内出车。

2现场评估

(1)护士到达现场后应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判断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在急救现场应按照以下顺序及时检查与优先处理以下存在的危险因素:呼吸道梗阻,出血,休克,呼吸困难,反常呼吸,骨折。(2)在转运途中进一步检查,在转运途中可进行病史采集,通过询问护送人员,事故目击者了解受伤机制,以发现一些隐蔽部位的伤情,进一步处理,减轻患者伤情,进一步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3)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以及加压包扎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等,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做出相应的处理。

3急救与护理

3.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障氧气顺利输入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合并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检查呼吸频率、深度及规则性,若病人没有呼吸或呼吸缓慢时(<6次/min),护士应立即开放气道,对口、鼻腔内有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凝块或其他异物者应迅速给予清除,平卧,解除束缚,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至口腔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应侧卧,并将舌体暂时拉出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准备气管插管用物、车载呼吸机以及除颤监护仪,监测血氧饱和度,护士应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紧急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操作。要提防频繁的呕吐或胃内容物反流引起气道阻塞。

3.2妥善处理出血创口,防止创面二次损伤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有开放性伤口,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迅速处理活动性出血,较浅血管破裂出血可直接钳夹结扎止血,创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伤者,可用大拇指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时加厚敷料加压包扎伤口或上止血带加压止血,上止血带之前用纱布、毛巾等软垫保护受伤皮肤,止血部位上肢在上臂上三分之一处,下肢在大腿中上三分之一处,以防损伤神经,并标明包扎时间,每小时放松一次,并用简易夹板妥善固定骨折肢体。对单纯头皮出血可加压包扎止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用明胶海绵贴敷,外加无菌纱布覆盖临时包扎,若病情许可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对于腹腔脏器外露者,先无菌敷料覆盖,再用盆扣上,外用绷带固定。

3.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液体顺利输入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病情复杂,出血量大,紧急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值可由周边血管脉动来推测,以食指及中指轻触桡动脉,摸不到表明血压不超过60mmHg,颈动脉若10s内摸不到任何搏动,有出血性休克征象则立即给予胸外按压。护士必须马上选用12#~16#留置针头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快速补充血容量,确保输液用药通畅,维持有效循环,有颅内血肿患者应给予20%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对于躁动患者不宜给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准备除颤电复律用物,必要时进行心脏除颤电复律,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院前抢救工作抢救同时通过向现场人员询问,了解致伤原因,判断有无其他部位伤情,防止隐匿伤情继续发展,并应用车载监护仪,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感觉、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患肢末端苍白、温度降低或不能自主活动,皮肤感觉减退或被动活动剧烈疼痛,应及时处理;如呼吸、循环异常应随时准备抢救;创面是否继续出血,出血量的多少等,并认真详细做好记录。同时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

3.5确实保障途中安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在患者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基本纠正的情况下,立即转回医院抢救。对于多发性骨折的患者,为避免途中骨折断端移动临近血管、神经再次损伤,须用夹板或石膏托暂时固定,搬运时要小心,以免诱发更多出血。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易将异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在途中应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或血凝块,切忌头后仰,致分泌物或血凝块堆积咽部造成窒息。对脊椎损伤患者,首先复位固定按脊柱损伤的原则搬运处理,对颈椎损伤的患者严禁随意转动颈部,必要时可施行牵引,以免再次损伤脊髓,造成严重的呼吸肌麻痹,加重呼吸功能障碍。如无禁忌,应使伤员平卧,保暖。抬担架时尽量保持水平位。车速要平稳,不要急刹车或突然提速,途中保持输液通畅,及时补充血容量,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转运途中一旦出现心搏停止,立即停车就地复苏抢救,切忌不作抢救继续转运以致失去抢救时机。做好护理记录及初步检查记录,准备、通知院内领导和相关科室,畅通绿色通道,作好抢救工作,到达医院后与急诊室医护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详细说明负伤时间、原因、意识、瞳孔、合并损伤、现场及途中呼吸情况等。

4抢救小组的沟通

现场急救另一重要原因是抢救小组间的默契配合与沟通,护士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医生也要及时将体查情况

反映给护士,与护士共同进行抢救;担架员应配合医护人员,在医护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可施行一些急救措施;必要时,驾驶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利用通讯工具通知医院做好救助准备,维持秩序,劝散闲人,保持伤患四周环境的安静,安全顺利地将患者送到医院。

现场急救范文篇6

【摘要】战(现)场急救技术是平、战时军事行动中对负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的基本技术项目,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基础生命支持等六大技术。为了使卫生士官适应部队任职需要,我们在2004级护理专业和2005级应急卫生员培训中,对战(现)场急救技术率先开展了教与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收到良好效果。

一、教与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与练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把军事医学卫生勤务的战(现)场急救技术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野外现场教学模式。教员边讲授理论、边操作示范,学员边听讲、边练习,在组织练习过程中,教员及时纠正学员不规范的操作与手法,并围绕教练要点加以归纳与小结,最终达到教与练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与练一体化教学的准备工作

教与练一体化教学需要安排在野外战术综合训练场进行,教学环境的设置与准备,对提高该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要做好教与练的教具、模具、器材、背景等教学准备工作;要精心设计教与练的程序;准备好教与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案;预先对带教教员进行统一、规范的培训,加强沟通;预先对学员进行分组,每组不宜超过30人,以15~20人为宜。

三、教与练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战(现)场急救技术课程的教与练一体化教学,通常按照下列方法和程序进行:①分组与配发器材。将学员分成若干组,每组配发一套练习装备,或每人配发一套练习器材;②教与练的组织与实施。教员按照“四会”教练员的教学标准,边理论讲解、边操作示范,学员边听讲、边动手操作;③练习与指导。组织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反复练习,教员巡回辅导、指导,并根据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于普遍性问题及时作补充讲解;④综合教练与考核。为保证教学效果,开课前应制订课程考核评分标准,并给学员解释清楚。课程总成绩由操作考核和现场理论问答两部分成绩综合而成,其中操作考核成绩占80%,理论考核占20%,或结合实兵综合卫勤演练评定成绩。

四、讨论

4.1开展一体化教学的优势①适应了士官学员的现状。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军事医学专业课时,往往是一堂课从头至尾灌输理论,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士官学员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一体化教学加强了形象思维教学,给学员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将学员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②学用结合,效果显著。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彼此分离,而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的一种教学法,是教与练、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每次教学活动,学员都能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与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忱,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模拟战(现)场环境,真实形象。如传统教学法讲授止血带止血方法、木制夹板使用方法以及三角巾急救包扎方法,即使将器材带到课堂进行示范,也会由于操作空间小,队形不便调整等原因,使学员看不到多个角度的操作,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一体化教学将教员和学员置于战场或军事行动环境下的模拟现场,场景真实,充分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④节约课时,缓解矛盾。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增加了学员实训的机会,也缓解了学时紧张的矛盾。wWw.gWyoO

4.2实施一体化教学应把握的要点①处理好一体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战(现)场急救与防护技术课程仅用一体化教学一种教学模式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与传统教学法配合使用。对直观性强且需要特定教学场景的教学内容,宜选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与接近伤员等内容。而战救技术概述、核化生新武器杀伤因素等教学内容则适合采用讲授法。②教员素质要高。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军事医学知识、军事技战术动作、身心综合素质和各项技术操作技能,要“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教员还要及时追踪学科发展趋势,能够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运用于教学中。③严格要求学员。实训过程中,教员必须跟班作业,必须按照“四会”教练员的标准实施教学,随时纠正学员的错误操作,及时解决出现的疑难问题,对学员的实训效果要当场进行评定,培养学员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更好地适应部队的标准与要求。④分组教练。一体化教学最多30人为一个教练组,15~20人为宜。每组或每个学员配备—套教练器材,以方便练习与指导。

【参考文献】

现场急救范文篇7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是指一次死亡3-9或死伤10人以上的事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是指一次死亡10-29人或死伤30人以上的事故;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是指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事故〔上述三类事故以下统称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入实施“六六决策”、全面建设“平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加强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一次性死亡3人(含)以上或可能发展成为重特大(特别重大)事故、需要市政府组织指挥处置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具体包括:

(一)超出事发地县(区)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二)跨县(区)级行政区的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三)已经或者可能导致3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10人以上中毒(重伤)的事故。

(四)市政府领导认为需要由市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指挥处置的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三、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减少伤亡。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三)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多方联动、快速反应。

四、组织体系

(一)市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

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特殊情况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安全监管局局长、事故应急救援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总指挥,相关的事故应急救援协管部门、应急救援保障部门和有关县(区)政府负责人为成员,必要时请驻舟部队领导参加。主要职责是:决定启动市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指挥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实施监督和指导;紧急指挥调度应急储备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指挥调度、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事故和抢险救援进展情况,必要时由市政府领导请示省政府,要求启动浙江省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市安全监管局在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面的主要职责是:承担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组织编制和管理全市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适时组织演练;检查、督促、指导各县(区)及专业应急救援机构的应急管理工作;及时收集、分析全市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相关信息,并提出处置建议;承担市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建立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专家组。

市安全监管局根据需要,聘请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专家组。专家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市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决策咨询和建议;参与有关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信息研判等工作;参与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三)相关单位职责。

1.市安全监管局承担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等工作外,负责组织协调工矿商贸领域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2.市公安局负责组织协调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应急救援的现场警戒、人员疏散、治安保卫、交通管制等工作和组织协调火灾、道路交通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市城建委负责组织协调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和城市公用事业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4.市交通委负责组织协调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相关交通运输保障工作和交通建设工程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5.市民航局负责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中急需用航空运输保障(直升机调用)的联系和协调,组织协调民航运输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6.**海事局承担市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海区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7.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渔业船舶水上安全重特大(特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及海洋监测和海洋预报等工作。

8.市质量技监局负责组织协调特种设备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9.市环保局负责组织协调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现场环境监测等应急救援工作。

10.市农林局负责组织协调农机等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11.市水利围垦局负责组织协调水利建设工程、水利设施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12.市电力公司负责组织协调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电力保障工作和市内电网重特大(特别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13.电信**分公司负责组织协调电信运营机构保障应急通信畅通和基础电信网络重特大(特别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14.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医疗卫生单位参加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病工作。

15.市民政局、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协调事故善后处置、工伤保险等相关工作。

16.市经贸委负责组织协调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物资保障和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工作。

17.市气象局负责提供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气象监测和气象预报等技术支持。

18.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协调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有关信息的对内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和对事故现场内外媒体活动的管理、协调和指导。

19.市监察局负责对各县(区)、市级各有关部门履行监督职能,及时查处违反本应急预案的行为,参与事故的调查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违纪责任。

20.各县(区)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并按照预案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在市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组织协调下做好相关工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应急联系工作机制,保证信息畅通(注:如需调用当地驻军进行救援时,由市领导与驻舟部队领导联系,统一由驻舟部队协调指挥)。

(四)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职责。

1.现场应急救援指挥以属地为主,一般由事发地县(区)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县(区)政府负责人为总指挥,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

发生在民航、海上跨县(区)或影响特别重大的事故,根据需要由市政府或市有关部门组织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

2.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现场应急救援工作,主要职责是:迅速确定应急救援方案,全力实施应急救援;划定事故影响范围,设置安全警戒线;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转移、疏散安全受到威胁的人员和财产;调集和配置有关应急救援资源,切断事故灾害链;组织事故善后处置,组织事故现场保护、事故调查工作;及时向市政府和市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事故事态发展及救援进展情况;做好经验教训总结和评估报告工作。

五、应急救援

(一)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和预案启动。

1.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按照本单位应急救援预案,迅速组织救援,并立即报告当地安全监管部门,法律、法规规定还应当报告其他有关部门的,应按其规定报告。

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当地县(区)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报告,并按《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浙江省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浙政办发〔20**〕73号),通报相关部门,同时,赶赴现场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县(区)政府应立即将事故情况如实向市政府报告。

2.有关县(区)政府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相应预案或组织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各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力量,应在事发地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迅速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全力控制事故灾难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的发生,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

当超出本级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请示上一级政府,要求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实施救援。

3.市安全监管局接到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市政府报告,提出处置工作建议。并根据事态发展情况或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组织市有关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相关应急救援力量,赶赴现场指导,协助事发地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同时,组织做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4.市相关应急救援管理部门和单位接到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或应急救援指令后,根据各自的职责,按照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协同配合的原则,迅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主要包括启动本部门相应预案,协调本部门或领域的应急救援力量,组织或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提出现场应急行动要求;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周边区域做好受威胁的危险源的监控工作;及时向市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应急救援进展情况。

5.当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经先期处置仍不能控制时,经市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批准,启动本预案,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同时,立即开通与事发地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相关应急救援管理部门的通信联系,及时掌握事态发展情况;调集应急救援力量,参加和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协调落实其他有关事项;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省政府或省有关部门报告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情况。

(二)现场应急救援。

1.参与现场应急救援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现场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

2.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工作需要,可成立综合协调、专业抢救、医疗救护、安全保卫、交通运输、通讯网络、专家技术、新闻报道、后勤保障、事故调查、善后处理、预备机动等专业组,实施应急救援工作。

具体职责如下:

(1)综合协调组:传达贯彻领导指示,报告事故应急救援情况,综合协调有关单位分工负责救援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2)专业抢救组:对事故进行现场救援,如:吊机、灭火、打捞、海上搜救、矿井打道、工程拆除、关闭毒气泄漏源等。

(3)医疗救护组:开展现场救护工作,负责受伤、中毒人员的救护,保证救治药品和救护器材的供应。

(4)安全保卫组:负责设置警戒区域、维护现场秩序、疏通道路、组织危险区人员撤离、劝说围观群众离开事故现场。

(5)交通运输组:运送事故现场急需的物资、装备、药品等,输送现场疏散人员。

(6)通讯网络组:保证现场指挥与上级的通讯网络畅通,沟通指挥部与外界的联系。

(7)专家技术组:成立若干个行业技术专家组,对应急救援、事故处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8)新闻报道组:组织新闻单位记者深入现场采访,及时报道抢险救援的有关情况。

(9)后勤保障组:负责指挥人员的现场食宿安排,保证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协助处理伤员的救护工作。

(10)事故调查组:负责对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等进行调查,形成事故调查报告。

(11)善后处理组:负责对死难、受伤家属的安抚、慰问工作,做好群众的思想稳定工作,妥善处理好后事,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

(12)预备机动组:由指挥首长临时确定,机动组力量由指挥首长调动、使用。

3.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组织做好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和相关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

4.现场应急救援根据不同事故、不同伤害应由不同的抢救部门来承担。

根据事故发生的不同原因应由不同的抢救部门来承担: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由该企业、企业主管部门、消防、武警承担;

(2)火灾事故由火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专业抢救组主要由消防、武警承担,水、电、交通等相关部门配合,从事登高、破拆、地下救生等救援灭火工作及有毒有害、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救援工作;

(3)道路交通事故主要由公安、交通、武警承担;

(4)水上交通、渔业船舶事故由海上搜救分中心统一指挥,专业抢救组主要由海事、渔监、交通、港务、武警承担,从事水上及水下等救援工作;

(5)建筑物倒塌事故专业抢救组主要由城建、消防、武警等承担;

(6)空难事故由市航空安全委员会统一指挥,专业抢救组主要由公安、武警、消防、民航、卫生、海事、交通承担。

对于不同伤害应由不同的部门来抢救:

(1)烧伤事故:医疗救护主要就近由所在县(区)及县级以上人民医院承担;必要时转送有烧伤病房的市级医院。

(2)中毒事故:医疗救护主要就近由所在地县(区)及县级以上人民医院承担;

(3)机械伤害事故:医疗救护主要就近由所在地县(区)及县级以上人民医院承担,必要时转送上级或专科医院。

(三)在各项应急救援行动结束、应急救援工作实施完毕、事故影响消除后,由市重特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宣布应急期结束。

六、附则

(一)本预案管理单位为市安全监管局。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以及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或出现新的情况,市安全监管局要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现场急救范文篇8

1.1编制目的和依据

为进一步增强应对和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和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17号令)、《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本预案。

1.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区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包括:危险化学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废弃等过程中,发生的火灾、爆炸、泄漏、环境污染等,造成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安全的事故灾难。

1.3工作原则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区政府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进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救援指挥部

成立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以下简称区应急救援指挥部),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由区政府区长任总指挥,发生一般事故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总指挥,区人武部、安监局、公安分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总指挥。主要职责:对发生在*区境内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指挥;宣布启动本预案和结束应急状态;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总指挥或总指挥委托副总指挥赶赴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指挥,审定批准现场救援方案;扩大应急时,请示区政府启动《*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市政府启动《*市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2.2办公室及成员单位

区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安委会办公室),作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综合协调机构,承担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担任。主要职责:负责全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综合协调及相关组织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监督检查镇(街道)以及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和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组织危化品应急救援摸拟演习;负责建立应急救援专家组,组织专家开展应急救援咨询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处理;执行市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部的决定和指示。

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区监察局、人武部、应急办、宣传统战部、经发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城建局、环保分局、社会事业局、农林局、安监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交巡警大队、交通分局、质监分局等部门组成。主要职责:

(1)监察局:负责对应急救援职能部门和应急救援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的行政监察。

(2)人武部:负责协调驻区部队和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应急救援工作,配合消防大队进行事故现场伤亡人员的搜救及中心危险区域的警戒工作;发生大面积毒物泄漏事故时,配合公安分局和事发地政府做好危险区域人员的疏散。

(3)应急办:负责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综合协调工作;向上级报告事故和抢险救援进展情况;传达和落实上级的指令和命令。

(4)宣传统战部:负责事故应急救援情况的宣传报道,做好涉外人员的安抚处置工作。

(5)经发局:负责组织应急救援器材和物资的调配。

(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救援物资及生活用品的发放,做好伤员的安抚工作。

(7)财政局:负责应急救援经费保障。

(8)城建局:负责提供建筑及地下管网平面布置图和技术咨询,组织工程机械参加抢险行动。

(9)环保分局:负责做好事故现场环境应急监测和监察;对可能存在较长时间环境影响的区域提出警告及控制措施建议;事故得到控制后,指导消除现场遗留危险物资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10)社会事业局:负责组织现场受伤人员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确定救护定点医院;指导定点医院储备相应的医疗器材和急救药品;调配事故现场医务人员、医疗器材、急救药品、救护车辆,组织现场救护及伤员转移;统计上报伤亡人员情况;超出区属医院救治能力时,负责与上级医疗机构、红十字会、血站协调联系。

(11)农林局:负责河道截流工作,防止有害物质扩散污染附近水域;组织捕捞、猎杀和处理受有毒物质污染的渔、禽、畜。

(12)安监局:召集有关专家对应急救援及现场处置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协调各成员单位完成抢险救援任务;负责事故调查处理。

(13)公安分局:负责事故现场及周边人员的疏散和现场警戒,保护事故现场,参与事故调查处理;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14)消防大队:负责事故现场扑灭火灾,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泄漏和有关设备容器的冷却;组织伤员的搜救;事故得到控制后负责有关人员、车辆、装备的洗消工作。

(15)交巡警大队:负责事故现场区域周边道路的交通管制工作,开避救援“绿色通道”,保障救援道路的畅通。

(16)交通分局:负责指定抢险运输单位和应急救援特种车辆的调度,组织事故现场物资和疏散人员的安全运输。

(17)质监分局:负责事故现场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的处置。

2.3现场救援指挥部

现场救援指挥部指挥长由区应急救援指挥部委派,负责事故现场救援工作,根据救援需要设立若干救援专业组,审定实施事故现场救援方案,指挥调度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应急指挥部上报事故现场救援进展情况。

救援专业组在区现场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救援行动,其主要职责:

(1)综合协调组:由区应急办负责,接到安全生产事故的报告后,通知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和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报告事故情况,传达上级部门和区委、区政府领导关于事故抢险救援的指示。

(2)安全保卫组:由区公安分局负责,组织治安、交通警察等警力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和道路进行警戒、管制,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必需时,应会同事故发生地政府、当地村委和防化分队研究疏散方案,及时组织当地群众疏散。

(3)抢险救援组:由区公安分局负责,组织消防、工程抢险等专业抢险队伍,对伤亡人员进行搜救,扑灭火灾,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泄漏和有关设备容器的冷却,事故得到控制后负责洗消,并对事故现场进行保护。区环保分局负责组织环境应急监测和监察,及时了解污染状况,会同专家组提出处置建议。在可能发生对事故所在地附近水域产生严重污染并向下游扩散时,区农林局负责组织力量进行河道截流等工作。区城建局负责提供地下管网平面布置图和技术咨询。区交通分局负责应急救援特种车辆的调度。区质监分局负责压力容器、特种设备等可能发生风险时的预测,并提供技术保障。事故发生地政府在接到事故报告后,须立即组织就近救援,当地派出所、卫生部门等救护力量应实施前期人员救援。

(4)紧急疏散组:由事故发生地政府负责,当地村委配合,在发生大面积毒物泄漏或因火灾、爆炸事故可能引起毒物泄漏时,对可能波及的相关人员及附近居民进行紧急疏散,并妥善安置。

(5)防化分队:由区人武部负责,配合区消防大队进行事故现场伤亡人员的搜救及中心危险区域的警戒工作;发生大面积毒物泄漏事故时,配合区公安分局和当地政府做好危险区域人员的疏散工作。

(6)医疗救护组:由区社会事业局负责,应遵循快速、高效的原则,组织就近医疗单位以最快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对伤亡人员实施救治和处置。发生群死群伤或集体中毒事故时,负责救护力量的组织和急救药品的调拨、供应。

(7)后勤保障组:由区应急办、经发局、财政局负责,事故发生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配合,组织协调抢救物资及装备的供应、抢险器材和物资的调配、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经费的保障等工作。

(8)事故调查组:由区安监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现场勘察、取证,对所辖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当需要时,配合上级调查组开展对较大以上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9)专家技术组:由区安监局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对应急救援及现场处置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对事故原因进行技术分析。

(10)善后处理组:由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政府或主管部门负责,也可由区应急救援指挥部责成有关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处理疏散群众及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在事故得到控制后,区环保分局负责提出现场遗留危险物质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善后处置建议,参与调大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11)宣传报道组:由区委宣传统战部负责,对外信息,接待新闻媒体记者,使外界及时了解事故动态和事故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和善后处理等方面的情况。同时,根据救援情况,及时召开新闻会,做好宣传报道,鼓励动员民众参与救援,及时平息谣传或误传,安定民心。

三、应急处置

3.1信息报告

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或向110(119)、地方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主要危害物质及危害源、事故性质、波及范围、发展趋势、次生衍生事故的可能性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指挥部接到信息报告后,迅速调集力量,对事故的性质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析,根据现场情况,判断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方案,各成员单位按响应等级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3.2分级标准

按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危险化学品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Ⅰ级)、重大事故(Ⅱ级)、较大事故(Ⅲ级)和一般事故(Ⅳ级)。事故发生后,事发单位和事发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事故等级及时上报。

特别重大事故(Ⅰ级):在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发生的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泄漏事故,已经严重危及周边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或特别重大社会影响,事故事态发展严重,且亟待外部力量应急救援等。

重大事故(Ⅱ级):在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等过程发生的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泄漏事故,已经危及周边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10~29人死亡,或50~100人中毒,或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等。

较大事故(Ⅲ级):在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等过程发生的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泄漏事故,已经危及周边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3~9人死亡,或30~50人中毒,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或较大社会影响等。

一般事故(Ⅳ级):在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等过程发生的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泄漏事故,已经危及周边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30人以下中毒,或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或一定社会影响等。

3.3应急响应

接到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后,区应急救援指挥部迅速组织成员单位进行会商,根据事故的性质、种类作出应急响应(应急响应方案见附件)。

3.4信息

区委宣传统战部、区党政办

公室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新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组织媒体报道。

3.5应急结束

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确认,向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指挥部提出结束的报告,经区政府批准后,宣布应急结束。

3.6后期处理

(1)善后处置。区政府相关部门会同事故发生地政府组织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疏散人员回迁、灾后重建、污染消除、生态恢复等。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安定,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2)事故调查。区安监局会同相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事故展开调查。

(3)保险。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保险机构根据有关规定和合同对参加保险的企业或人员及时开展各项保险理赔工作。

(4)总结评估。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分析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形成书面报告报送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和市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部。相关部门要研究吸取事故应急救援的经验与教训,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有针对性地完善和补充。

四、应急保障

4.1通信和信息保障

区政府开通24小时值班电话(*)和自动传真(*),有关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开通专线电话,确保通信畅通。

4.2应急救援队伍保障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涉及应急队伍保障的,由区公安分局、消防大队、交巡警大队、人武部防化分队和城建工程施工单位组成。必要时,报请区政府,协调驻区部队参与和支援危险化学品事故抢险救援工作。

4.3救援装备保障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涉及救援装备保障的,由区城建局、人武部、消防大队负责保障。事发地政府应在现场指挥部的指挥下,协调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保障。

4.4交通运输保障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涉及交通运输及管制的,由交通分局、交巡警大队提供保障。

4.5医疗卫生保障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涉及医疗卫生保障的,由区社会事业局组织具有相应能力的医疗救治单位保障。

4.6治安保障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涉及到治安秩序保障的,由公安部门及相关派出所保障。

4.7物资保障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涉及物资需求保障的,由区经发局、城建局、卫生局等部门保障。

4.8经费保障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所需经费的,由区财政局按照《*区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4.9社会动员保障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涉及到社会动员的,由各镇、街道负责保障。

现场急救范文篇9

一、医疗急救中心(站)的基本任务

(一)各医疗急救中心(站)的基本任务是:为市民提供日常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本市重大突发性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紧急医疗救援;国际国内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院前医疗服务保障以及上级部门指派的其它相关医疗保障任务;对市民开展急救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培训。

(二)各医疗急救中心(站)承担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应坚持“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的服务宗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快速、温馨、便捷、优质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三)各医疗急救中心(站)负责对伤病员实施现场医疗急救和快速护送转运。通过现场急救,维持伤病员基本生命体征,减轻伤病员痛苦,稳定伤病情,防止再损伤,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为伤病员的院内救治提供条件。

二、急救服务管理

(一)按照区域划分和就近救护的原则,各医疗急救中心(站)负责服务区域内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市医疗急救中心负责对各区、县医疗急救中心(站)开展业务指导,并结合本市院前急救实际,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素质,通过组织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

(二)各医疗急救中心(站)实行24小时医疗急救服务制度,随时负责受理服务区域内市民的呼救,提供院前医疗急救及其他相关救援服务。

(三)各医疗急救中心(站)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业务考核制度,规范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

(四)各医疗急救中心(站)应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监督管理,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制定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预案。

(五)各医疗急救中心(站)工作人员应按规定着装,注重仪表仪容,在实施医疗急救服务中应做到主动热情,态度和蔼,文明服务。

三、急救资源配置

为了保证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有效开展,各区县医疗急救中心(站),应按照《**市区县医疗急救中心(站)基本建设标准》的规定和要求,配置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相适应的急救装备。

(一)通信装备

建立性能良好、畅通的通信系统,包括有线、无线通信网络,并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计划地装备院前急救服务的GPS卫星定位与GIS电子地图系统。

(二)车辆配置

根据服务区域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和任务状况,逐步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救护车数量,以满足医疗急救服务的需要。按有关部门的规定,加强对救护车的管理,保证良好的车辆性能和车容车貌。建立车辆维护保养、更新报废制度和车辆维修保养技术档案。

各医疗急救中心(站)的救护车,应统一标识。

(三)医疗装备

根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职责与任务和各辖区内不同的急救服务需求,按急救型和普通型救护车的不同装备要求,配备急救医疗设备和药品,保障现场和转运途中医疗急救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人员配备

每辆救护车应至少配备急救医师、驾驶员和专职担架员各一名。

急救调度人员应掌握医疗急救调度相关专业知识;急救医师应熟练掌握医疗急救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驾驶员与担架员应接受基础急救技能培训,以协助急救医师开展现场医疗急救的辅助工作。

四、基本服务要求

(一)受理调度

各医疗急救中心(站)调度中心(室)调度人员应按规定及时受理市民的呼救,记录呼救相关信息,调度呼救相关区域的救护车,做到合理、有效派车。如遇繁忙时段,确实无车可派时,调度员应充分尊重呼救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明确告知,耐心解释。

(二)现场急救

急救人员应服从调度人员的调度指挥,在执行任务前做好有关急救医疗设备、药品、车辆的日常相关检查。

救护车到达呼救现场后,急救人员应按规定携带好现场急救所需的急救医疗设备、药品,快速到达伤病员身边,按院前急救医疗规范的规定和要求,有序、有效地开展现场救治工作。

(三)护送转运

对需护送转运的伤病员,应按“就近、快速送院”原则,以最快速度将患者就近送至区(县)二级及以上具备急诊综合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也可送至病人(家属)指定的本市医院。对传染病、精神病、中毒等专科疾病应送往相关的专科医院。在转运护送途中,急救人员应继续做好急救伤病员的病情观察、途中救护和护理等工作,但任何医疗检查都不应影响快速转运。

急救医师在工作中应按规定履行告知义务,如遇伤病员(家属)不愿送院或要求转送指定医院的,应要求伤病员(家属)在《院前急救病员、亲属签字单》上签字确认。

在现场急救和护送转运中,发生影响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开展和护送转运的情况,可请求有关部门予以协助解决。

伤病员出院因行动不便需用救护车送回家或要求送往机场、车站、码头等处的,原则上在保证急救病人用车的前提下,可酌情派车。

(四)医院交接

急救伤病员护送至医院后,急救医师应及时与接受医院办理伤病员病情交接手续。各医疗机构应及时做好病人收治和院内抢救力量的准备,保持“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保证伤病员院前和院内救治工作的连续性。

(五)开具死亡证明

在急救现场经急救医师检查确诊已死亡的伤病员,按有关规定和要求现场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对死因不明或疑为非正常死亡者可请求有关部门协助处理。

五、应急医疗救援

现场急救范文篇10

一、目的和目标

(一)目的:社区红十字现场初级急救培训是非专(职)业人员的群众性普及培训,通过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能的培训,提高社区居民个人及组织在突发灾害、意外事件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

(二)目标:20*--2010年全区需完成50名师资、4100名初级急救员的培训任务,实现常住人口每130人中有1人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应对突发事件现场初级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率要达到常住人口的6%,完成普及培训3.5万人次(包括救护员)。

二、对象和任务

(一)对象:

1、对社区居民开展避险逃生知识的普及培训。

2、对特殊行业进行培训。根据上海市红十字会文件的要求,在机关、城市管理、公安、交通、建筑、旅游、服务等行业开展培训工作。重点是从事高危作业、易发意外伤害行业、服务行业和社会上需要培训的人员,包括:交通民警、机动车驾驶员、游泳场馆救生员、生产一线职工、饭店服务人员、建筑行业相关人员普及培训。

3、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街道社区居委会干部、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普及培训。

(二)任务:

见附件1。

三、内容与标准

根据市红十字现场初级急救教学大纲要求,培训内容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各有侧重。

(一)师资队伍

师资人选要求具有奉献精神,具有教学、带教经验,年龄小于60周岁,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或兼职人员。全面承担全区红十字急救员和社区的急救知识的培训任务。

师资培训工作由市红十字会承担,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上海市红十字会现场初级急救培训师资上岗证书。师资人选由区、镇红十字会选派。

(二)初级急救救护员

1、培训目标

通过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受训人员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作为非专业的第一目击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或意外伤害时能自救互救,以减轻痛苦、减少伤残,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2、培训标准

(1)理解现场初级急救原则,明确救护目的。

(2)正确报警、呼救。

(3)基本掌握现场初级急救技能: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病)员。

(4)基本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与操作。

(5)基本了解意外伤害、灾害事故的避险逃生技能。

(6)能指导社区居民了解现场初级急救内容,能辅导社区居民学习现场初级急救技能。

3、培训课时

16学时。救护员培训工作主要由区红十字会负责,人员由各单位选派,考核合格颁发急救员证书。

(三)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普及培训

1、培训目标

通过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社区群众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在遇到意外伤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做出正确处理。

2、培训标准

(1)理解现场初级急救的意义和重要性。

(2)正确报警、呼救。

(3)基本了解意外伤害、灾害事故的避险逃生技能。

(4)知晓现场初级急救概念:学会心肺复苏的操作,了解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病)员的正确方法。

3、培训课时

8学时。普及培训工作主要由各街镇(*工业区)负责,考核合格颁发合格证书。

四、组织领导和教学保障

(一)为使救护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区政府成立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长由分管区长担任,区政府办公室、区文明办、红十字会、安全生产监管局、旅游局、公安分局、劳动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民防办、消防支队、各街镇(*工业区)等单位和部门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培训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红十字会,由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各街镇(*区工业区)相应建立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小组,由分管负责人任组长,并由专人负责日常培训管理工作。

(二)救护培训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由市、区财政承担。各单位根据培训站需要可适当投入一定经费。

(三)区、街镇(*工业区)设立培训基地,依托社区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常年开展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及群众性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工作。

(四)培训工作办公室设立“现场初级急救培训教研组”,负责培训师资日常管理,对培训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以确保培训质量。培训师资要服从区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街镇(*工业区)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小组的安排,准时到安排的培训点讲课;每2个月组织一次全区师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帮助培训师资提高讲课水平。

(五)做好救护培训的资料档案收集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和受训人员数据库,按规定向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上报月报表。

(六)各街镇(*工业区)在区红十字会的协调、指导下,制定培训计划,并认真动员、组织红十字救护队员(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参加培训班;举办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切实保证培训工作圆满完成。

五、培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年*月—*月初宣传动员,制定培训计划、挑选培训师资、培训站落实阶段。

第二阶段:20*年*月—20*年*月,完成第一年初级急救员取证培训和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结合世界急救日等活动,定期进行群众性现场救护演练,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并了解现场初级急救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