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6:16:31

物流技术

物流技术范文篇1

当今的流通领域已将物流的高科技(自动分拣机、自动化立体仓库、信息处理及通讯自动化等)广泛应用于配送中心。根据我国连锁超市目前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应该加强学习和采用物流现代化技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自动分拣系统

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包括“入库-保管-捡货-分拣-暂存-出库”等作业,其中分拣作业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尤其是面对零售业多品种、少批量的订货,配送中心的劳动量大大增加,若无新技术的支撑将会导致作业效率下降。与此同时,对物流服务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一些大型连锁商业公司把拣货和分拣视为两大难题。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特别是感测技术(激光扫描)、条码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的导入使用,自动分拣机已被广泛用于配送中心。我国的邮政等系统也已多年使用自动分拣设备。由于我国商品包装箱(指运输包装)上基本没有印刷条码,故商业系统至今尚没有认真研究过运用自动分拣机。

应该看到,自动分拣机的分拣效率极高,通常每小时可分拣商品6000-12000箱;在日本和欧洲自动分拣机的使用很普遍。特别是在日本的连锁商业(如西友、日生协、高岛屋等)和宅急便中(大和、西浓、佐川等)自动分拣机的应用更是普遍。可以肯定,随着物流大环境的逐步改善,自动分拣系统在我国流通领域大有用武之地。自动分拣机种类很多,而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似。基本上由下列各部分组成:1、输入装置:被拣商品由输送机送入分拣系统。

2、货架信号设定装置:被拣商品在进入分拣机前,先由信号设定装置(键盘输入、激光扫描条码等)把分拣信息(如配送目的地、客户户名等)输入计算机中央控制器。

3、进货装置:或称喂料器,它把被拣商品依次均衡地进入分拣传送带,与此同时,还使商品逐步加速到分拣传送带的速度。

4、分拣装置:它是自动分拣机的主体,包括传送装置和分拣装置两部分。前者的作用是把被拣商品送到设定的分拣道口位置上;后者的作用是把被拣商品送入分拣道口。

5、分拣道口:是从分拣传送带上接纳被拣商品的设施。可暂时存放未被取走的商品,当分拣道口满载时,由光电管控制阻止分拣商品不再进入分拣道口。

6、计算机控制器:是传递处理和控制整个分拣系统的指挥中心。自动分拣的实施主要靠它把分拣信号传送到相应的分拣道口,并指示启动分拣装置,把被拣商品送入道口。分拣机控制方式主要是脉冲信号跟踪法。

拣货系统自动化近年来,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的发展势头很猛,对物流作业的“拆零”需求越来越强烈,拣货、拆零作业的劳动力已占整个配送中心劳力的80%;订货商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化,使得配货作业人手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如何提高这个物流环节的作业效率,已成为配送中心机械化、自动化的研究重点。目前,医药行业、化妆品制造行业已广泛使用全自动拣选系统(如日本资生堂、花王、大木等株式会社);而流通领域,特别是连锁超市、便利店的配送中心都广泛使用电子票签拣货系统。

只要把客户的订单输入操作台上的电脑后,存放各种商品的货架上的货位指示灯和品种显示器,会立刻显示出拣选商品在货架上的具体位置(即货格)及所需数量,作业人员便可从货架里取出商品,放入批发输送带上的周转箱,然后揿动按钮,货位指示灯和品种显示器熄灭,配齐订单商品的周转箱由输送带送入自动分拣系统。电子票签拣货系统自动引导拣货员进行拣选作业。任何人不需特别训练,即能立即上岗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品处理速度,减轻了作业强度,而且使差错率大幅度下降。

自动化立体仓库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出现是物流技术的一个划时代的革新。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仓储行业劳动密集、效率低下的落后面貌,而且大大拓展了仓库功能,使之从单纯的保管型向综合的流通型方向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用高层货架储存货物,以巷道堆垛起重机存取货物,并通过周围的装卸搬运设备,自动进行出入库存取作业的仓库。

自动化立体仓库具有普通仓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是节约空间、节约劳力。据国际仓库自动化会议资料:以库存11000托盘、月吞吐10000托盘的冷库为例,自动化立体仓库与普通仓库比较情况为:用地面积为13%、工作人员为21.9%、吞吐成本为55.7%、总投资为63.3%。立体仓库的单位面积储存量为普通仓库的4-7倍。其次是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减少货损,优化、降低库存,缩短周转期,节约资金。近年来,特别在冷冻行业,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发展极快。

自动化立体仓库主要由货架、巷道堆垛起重机、周边出入库配套机械设施和仓储管理控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货架长度大、排列数多、巷道窄,故密度高;巷道机上装有各种定位的检测器和安全装置,保证巷道机和货叉能高速、精确、安全地在货架中取货;目前,立体仓库自动控制方式有集中控制、分离式控制和分布式控制3种。分布式控制是目前国际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型立体仓库通常采用三级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三级控制系统是由管理级、中间控制级和直接控制级组成的。管理级对仓库进行在线和离线管理,中间控制级对通讯、流程进行控制,并进行实时图像显示,直接控制级是由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组成的控制系统对各设备进行单机自动操作。使仓库作业实现高度自动化。

计算机智能化技术

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上的应用已远远超出了数据处理、事务管理,正在跨入智能化管理的领域。例如,配送中心的配车计划与车辆调度计算机管理软件,在美、日等国已商品化。它能大大缩短配车计划编制时间、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减少闲置及等候时间、合理安排配送区域和路线等。

又如,配送中心的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拣货系统(如电子票签拣货装置)的计算机控制和无线移动电脑在配送中心入库、出库、拣货、盘点、储位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配送中心物流作业的无纸化。

物流技术范文篇2

烟草物流中心现代物流技术概述

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由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可识别度高、效率快、操作快捷等优点。烟草仓储与库存过程主要包括出入库管理、仓储管理等环节。应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烟草行业需实行“打码到条、打码到户”及“工业企业出库扫码、商业企业入库扫码、商业企业出库扫码”的二打三扫工序,RFID技术即很好的实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对送货计划进行全面优化,依托信息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行自动分配送货线路,以提高车辆满载率为标准,对运输工具及线路选择,送货日程及出车频次都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使车辆配送需求降低、人员劳动强度减轻,以达到提高单车使用效率、降低配送成本的目的。入库环节中,烟草入库后,对整批到货和零散件烟分别实行按垛扫描和单独扫描,实现烟码垛和件烟信息的一一对应,保证其实际信息与电子标签信息相一致。若需进行件烟调整,则要对电子标签信息进行实时更新。仓储管理流程中,技术的应用主要以仓储的形式和规模,库内外物流衔接为依据,通过使用平面利用率、空间利用以及存取效率都较高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存储模式,通过引入半自动化或自动化的仓储管理系统(WMS),从而以图形技术实现“可视化”管理,提高库房的吞吐能力。仓储管理系统应该满足对离散数字仓储作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因而其必须实现与电子标签、自动化物流设备系统相连接的基本要求。对于出库环节,根据国家局的相关要求,应实现基本的出库扫码操作。通过读写器,准确标记出库时间和发送地等信息并写入标签,为烟草出库后相关后续环节中对于补货、分拣等过程提供更好的支持。分拣作业是物流中心操作流程中的核心环节,烟草物流中心在该环节中需要对仓储烟草货品实行分类与集中,以做好配装送货的前期工作。该过程主要包括:补货、分拣、打码、装箱等环节。其实现方式有人工拣选、卧式通道或半自动拣选以及全自动拣选三种。人工分拣是指用人力或简单的器具将件烟分类地派送至指定地点。该种分拣方法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人力及器具的利用效率较低,除异型包装条烟外,很少使用这种分拣方法。集RFID技术与自动补货技术于一体的卧式通道或半自动拣选、全自动拣选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发挥人力及物力的潜在价值,只需在自动分拣线上安排少量人员来控制分拣系统的运行及其维护与管理即可。卧式通道分拣系统由多台通道推送分拣机和链板输送机等组成,半自动拣选系统则主要由塔型分拣机构成。这两种方式都表现出自动化程度高,系统灵活性能高,单位时间分拣数量较大等优点;卧式通道分拣系统的缺点在于适用于外形尺寸规范的条烟货品且同一时间只能分拣同一品牌的件烟,半自动拣选系统更多的适合于订单多、批量小的卷烟拣选。全自动分拣系统融入了各分拣系统的优点,其分拣效率可以达到其它设备的数倍之多,适用于分拣效率要求高、分拣数量巨大的企业。鉴于我区现今物流发展趋势卧式通道分拣系统及塔型分拣机组合的稳定性更能充分的提高分拣工作的整体效率。对于补货环节,对于异型烟或销量较小的品牌宜采用人工补货配置系统。而对于数量较大的补货行为可使用通道机或塔机实现自动补货,但需要注意的是该环节所涉及传递线路中应安排少量工作人员进行实时调配。打码环节是指通过运用激光防伪技术,由配备人员在分拣工序结束时完成的防伪码标准工序,以实现件烟的独有身份标记。其后,由自动装箱线利用通道分拣机、塔式分拣机组成的自动分拣系统按订单先后顺序完成自动装箱这一工序。3G技术是指由获取、处理、管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即GIS、可以实现地图查询、线路优化、自动导航的全球定位系统即GPS以及提供移动数据传输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即GPRS组成的组合性职能系统。基于3G技术的卷烟物流车辆调度系统是以GIS系统为信息平台,结合GPS车辆定位导航,通过GPRS数据传输手段,而形成的便于动态宏观调控系统。物流配送主要包括配货、配装、运输及送达服务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实现方式如下:配货及配装环节中,通过利用实时数据更新的客户信息平台系统,将不同用户所需的货物根据运输车辆的运输能力进行统筹配装,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车辆运载能力的损失。运输环节中,要充分利用车辆调度智能系统,不断优化车辆及运输路径的优化。路径的最优化要以已形成的规范配送网点为基础,在对于道路的等级、时段路况、运输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考虑的情况下进行优化;车辆配备的优化,要根据以定路线,以缩短到达时间和减少车辆损耗为目标,并合理配置护送人员的工作量来实现优化。整个过程都要以上文所提及的GIS系统输出的优化线路为依据,通过GPS车载电子地图结合实际情况来加以实现。另外,整个过程都需要通过GPRS数据的无线传输使公司实现对于车辆的实时监控。送达服务这一环节中,要尽量通过GPS和GPRS系统以及客户信息操作平台实现公司与用户的实时接触,也可以运用相关技术对配送网络的实现进行三维建模仿真,掌握实时信息,以更好的了解客户对于配送服务的整体满意程度。

烟草行业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前景

现代物流技术与烟草系统的融合,是全面实现“仓储数字化,库存合理化,分拣电子化,线路最优化,配载经济化”的直接体现。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企业势必要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工商一体化的运作,从卷烟的购进、储存、销售到配送等各个流程进行重新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将大大提高,企业发展也将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裂变。以RFID和GPS等为技术依托的电子标签的应用、自动分拣、职能仓储管理、客户信息管理平台的系统的全面应用足以为烟草行业的物流系统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发展必将更加顺畅。物流技术在烟草物流优化中的应用将大幅度提升烟草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烟草企业的管理系统与网络建设更好的实现网络化与智能化,仓储、分拣、配送等各主要环节都便于实现数字化与自动化,整体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企业的业务水平实现了全面的提高。物流技术在烟草物流优化中的应用将实现企业运作成本的降低。通过各项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物流配送路线的优化,人力及物力成本将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工作周期将得到大幅的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势必能够实现有效的降低,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总而言之,站在长远和战略的观点思考物流在烟草行业所起的作用,要将物流从日常管理系统水平升华到经营结构层面。而现代物流的先进技术在烟草行业的全面应用对于企业成本代化、效率提高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其一定能够实现在该行业的广泛应用。现代物流发展必须依靠物流信息技术,实现物流的信息化管理,通过网络管理为基础的物流平台,整合资源,规范业务流程,实现货物流和资金流的畅通。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传统物流化蛹成蝶的一个必经过程,对于推进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有着实质的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薛飞孙志佳工作单位:巴彦淖尔市烟草专卖局

物流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物流技术;技术革新;商贸流通业;发展影响;产业创新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物流技术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在此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开始探究物流技术革新视角下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律,并通过研究其对于商贸流通行业的影响来构建更加现代化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但是,现阶段我国物流运输行业仍存在较多问题,物流技术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革新。因此,需要在物流技术大幅缓解物流滞后及配送错误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物流技术,在构建以信息化物流体系为核心商贸流通产业模式的基础上,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物流技术的基本定义和发展现状

(一)物流技术的基本定义。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物流技术,且得力于我国传统商贸流通行业的研究重视,物流技术逐渐在我国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并受到了整个行业的重视和关注。我国著名学者徐天亮曾说过,“物流由商品经济发展所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不仅是对近年来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总结,同时也是在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不断革新过程中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此外,基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阶段物流技术逐渐显示出更加多元化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其越来越快的革新速度,成为商贸流通行业谋求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如何以物流技术为依托构建信息化物流体系,是现阶段商贸企业尤其是电商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二)物流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1.传统物流。在物流技术早期发展阶段,将储存和运输功能进行独立是物流技术的主要特征。而这种早在计划经济时代便已经流行的物流技术虽然能够在行政指令的依托下满足指定区域的物流运输需求,但由于需调动国家的物流资源以保证物流工作的协调开展,所以整体效率相对较低,很不利于物流行业的全面展开。此外,虽然我国物资供应部门在1963年便已经针对物流行业构建了统一化的管理服务标准,但运输物流服务为一次性收费,需建立在全国统筹协调基础上保障物品的精准运输,对于人力物力的浪费相对较多,同样有违物流产业的便捷化发展需求。2.系统化物流。在传统物流概念基础上,系统化物流的概念应运而生。其中,系统化物流出现于物流技术初步进入我国的时期,指的是一种集包装、装卸、加工、储存、运输为一体的物流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物流运输逐渐呈现出系统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特征,且其服务价值愈发突显,使得传统商贸流通行业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变革趋势。例如,1981年,我国提出了“仓库一次性作业”理论,其不仅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就物流成本进行节约,同时也对集装箱单元技术、散装水泥、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帮助。3.信息化物流。从1993年上海华联开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统一进货和商品配送后,我国物流技术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基于信息化的物流技术体系所具有的高质量服务能力,能够在帮助传统商贸企业建立良好市场形象的基础上大幅拓宽其市场空间,并最终满足其提升自身市场效益的目的。此外,得益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京东、淘宝为主的各大电商企业均已经拥有了相对独立的物流系统,而其通过构建集物流、商贸、互联网为一体的物流商贸模式,已经使我国物流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二、物流技术的革新必要性及其对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现状

(一)物流技术革新能够推动物流服务升级。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需依托于仓储业、运输业、信息业、货代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而构成,这意味着物流技术于不同行业中的融合效果将成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得力于物流技术的发展,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将会显著提高,同时包括电商企业在内的商贸型企业也将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此外,物流技术对于物流服务效率也具有较高的影响。例如,在物流技术发展影响下,美国Amazon物流技术体系已经涵盖包括无人机送货、智能入库管理、大数据物流信息统计、二维码精准定位、可视化作业订单在内的一系列物流服务项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就物流工作的整体效率进行了改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体验。而对于我国来说,现阶段尚未针对物流技术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因此,我国物流技术仍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国家背景对于物流技术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在充分结合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求及物流行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物流产业体系,才能促进我国商贸流通行业的健康创新发展。(二)物流技术革新能够提升物流产业效益。对于国内物流市场来说,用户需求直接决定物流企业的发展走向,而只有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物流企业才能充分适应当前的经济市场。同时,基于现阶段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敏捷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节能化逐渐成为现阶段物流体系的主要发展特征。尤其是由京东、天猫领衔所构建的第三方物流系统,不仅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对于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层面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代表了物流技术在服务功能领域优化升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此外,在物流技术发展过程中,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并非简单的技术革新,而是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全新物流概念给市场供应链管理关系带来的影响,使得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将显著提高,能够在帮助商贸企业正确制定市场决策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保障整个物流产业效益的持续提高。

三、物流技术革新对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一)物流技术革新使物流产业的发展目标发生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物流技术进入我国后,我国物流产业经历了由传统存储、运输单向化物流模式向集运输、装卸、包装、配送等多项管理要素为一体、系统化物流模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信息化物流体系,不仅更加适应现阶段物流用户的服务需求,同时也使得整个物流行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物流技术革新对于物流产业最大的影响价值在于其使得传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目标发生了变化。其中,通过将物流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使得现阶段的商贸流通业更加贴合民生和民需,能够满足更多普通大众的真实所需。(二)物流技术革新使物流企业的市场资源更加丰富。在物流技术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背景下,更加多元化的物流市场资源将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动力。针对现阶段我国物流市场特点,得力于国家行业政策的快速调整,我国已经实现了配送货、机械化处理、网络信息公开化以及人力配送的有机结合。而在未来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物流产业将朝无人操控的方向发展,即物流工作所需的人力成本将更低,更有助于保障物流企业的利益发展。此外,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现阶段物流企业已经能够通过整合分析用户信息来不断就自身的发展决策进行调整,这使得物流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有助于促进物流市场的健康进步。(三)物流技术革新使物流行业的运营管理更加便捷。在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单向物流模式意味着需建立在全国基础上对旧物流体系进行协调,导致不同区域的物流资源存在着较大的浪费问题,很不利于物流市场的全面扩大。对此,在物流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全球精准定位将成为物流行业的重要发展特征,这意味着企业工作人员无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便能够精准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在大幅缩减物流运输所需成本及时间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快捷的物流服务。此外,物流技术革新使得商贸流通业的运营管理效率更高,尤其是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使电子信息全面记录物流过程成为物流行业的常态,而这同样能够为物流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贸流通业得力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系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此,需围绕现有物流技术,加快建设满足我国物流行业需求的物流技术体系,在切实迎合我国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保障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佳佳,赵公民.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渠道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13):9-11.

[2]冯椿.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促进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13):12-14.

[3]肖湘,陈潇潇.标准化对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13):22-24.

物流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物流技术;技术革新;商贸流通业;发展影响;产业创新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物流技术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在此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开始探究物流技术革新视角下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律,并通过研究其对于商贸流通行业的影响来构建更加现代化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但是,现阶段我国物流运输行业仍存在较多问题,物流技术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革新。因此,需要在物流技术大幅缓解物流滞后及配送错误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物流技术,在构建以信息化物流体系为核心商贸流通产业模式的基础上,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物流技术的基本定义和发展现状

(一)物流技术的基本定义。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物流技术,且得力于我国传统商贸流通行业的研究重视,物流技术逐渐在我国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并受到了整个行业的重视和关注。我国著名学者徐天亮曾说过,“物流由商品经济发展所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不仅是对近年来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总结,同时也是在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不断革新过程中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此外,基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阶段物流技术逐渐显示出更加多元化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其越来越快的革新速度,成为商贸流通行业谋求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如何以物流技术为依托构建信息化物流体系,是现阶段商贸企业尤其是电商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二)物流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1.传统物流。在物流技术早期发展阶段,将储存和运输功能进行独立是物流技术的主要特征。而这种早在计划经济时代便已经流行的物流技术虽然能够在行政指令的依托下满足指定区域的物流运输需求,但由于需调动国家的物流资源以保证物流工作的协调开展,所以整体效率相对较低,很不利于物流行业的全面展开。此外,虽然我国物资供应部门在1963年便已经针对物流行业构建了统一化的管理服务标准,但运输物流服务为一次性收费,需建立在全国统筹协调基础上保障物品的精准运输,对于人力物力的浪费相对较多,同样有违物流产业的便捷化发展需求。2.系统化物流。在传统物流概念基础上,系统化物流的概念应运而生。其中,系统化物流出现于物流技术初步进入我国的时期,指的是一种集包装、装卸、加工、储存、运输为一体的物流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物流运输逐渐呈现出系统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特征,且其服务价值愈发突显,使得传统商贸流通行业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变革趋势。例如,1981年,我国提出了“仓库一次性作业”理论,其不仅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就物流成本进行节约,同时也对集装箱单元技术、散装水泥、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帮助。3.信息化物流。从1993年上海华联开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统一进货和商品配送后,我国物流技术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基于信息化的物流技术体系所具有的高质量服务能力,能够在帮助传统商贸企业建立良好市场形象的基础上大幅拓宽其市场空间,并最终满足其提升自身市场效益的目的。此外,得益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京东、淘宝为主的各大电商企业均已经拥有了相对独立的物流系统,而其通过构建集物流、商贸、互联网为一体的物流商贸模式,已经使我国物流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二、物流技术的革新必要性及其对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现状

(一)物流技术革新能够推动物流服务升级。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需依托于仓储业、运输业、信息业、货代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而构成,这意味着物流技术于不同行业中的融合效果将成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得力于物流技术的发展,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将会显著提高,同时包括电商企业在内的商贸型企业也将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此外,物流技术对于物流服务效率也具有较高的影响。例如,在物流技术发展影响下,美国Amazon物流技术体系已经涵盖包括无人机送货、智能入库管理、大数据物流信息统计、二维码精准定位、可视化作业订单在内的一系列物流服务项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就物流工作的整体效率进行了改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体验。而对于我国来说,现阶段尚未针对物流技术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因此,我国物流技术仍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国家背景对于物流技术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在充分结合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求及物流行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物流产业体系,才能促进我国商贸流通行业的健康创新发展。(二)物流技术革新能够提升物流产业效益。对于国内物流市场来说,用户需求直接决定物流企业的发展走向,而只有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物流企业才能充分适应当前的经济市场。同时,基于现阶段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敏捷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节能化逐渐成为现阶段物流体系的主要发展特征。尤其是由京东、天猫领衔所构建的第三方物流系统,不仅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对于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层面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代表了物流技术在服务功能领域优化升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此外,在物流技术发展过程中,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并非简单的技术革新,而是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全新物流概念给市场供应链管理关系带来的影响,使得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将显著提高,能够在帮助商贸企业正确制定市场决策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保障整个物流产业效益的持续提高。

三、物流技术革新对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一)物流技术革新使物流产业的发展目标发生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物流技术进入我国后,我国物流产业经历了由传统存储、运输单向化物流模式向集运输、装卸、包装、配送等多项管理要素为一体、系统化物流模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信息化物流体系,不仅更加适应现阶段物流用户的服务需求,同时也使得整个物流行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物流技术革新对于物流产业最大的影响价值在于其使得传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目标发生了变化。其中,通过将物流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使得现阶段的商贸流通业更加贴合民生和民需,能够满足更多普通大众的真实所需。(二)物流技术革新使物流企业的市场资源更加丰富。在物流技术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背景下,更加多元化的物流市场资源将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动力。针对现阶段我国物流市场特点,得力于国家行业政策的快速调整,我国已经实现了配送货、机械化处理、网络信息公开化以及人力配送的有机结合。而在未来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物流产业将朝无人操控的方向发展,即物流工作所需的人力成本将更低,更有助于保障物流企业的利益发展。此外,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现阶段物流企业已经能够通过整合分析用户信息来不断就自身的发展决策进行调整,这使得物流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有助于促进物流市场的健康进步。(三)物流技术革新使物流行业的运营管理更加便捷。在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单向物流模式意味着需建立在全国基础上对旧物流体系进行协调,导致不同区域的物流资源存在着较大的浪费问题,很不利于物流市场的全面扩大。对此,在物流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全球精准定位将成为物流行业的重要发展特征,这意味着企业工作人员无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便能够精准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在大幅缩减物流运输所需成本及时间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快捷的物流服务。此外,物流技术革新使得商贸流通业的运营管理效率更高,尤其是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使电子信息全面记录物流过程成为物流行业的常态,而这同样能够为物流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四、结语综上所述,我国商贸流通业得力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系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此,需围绕现有物流技术,加快建设满足我国物流行业需求的物流技术体系,在切实迎合我国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保障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佳佳,赵公民.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渠道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13):9-11.

[2]冯椿.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促进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13):12-14.

[3]肖湘,陈潇潇.标准化对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13):22-24.

物流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我国;物流;现代化发展;路径

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经济的需求下,我国物流行业对基础设施、物流技术以及物流管理的要求较高。然而现阶段,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物物流管理工作效率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探索物流现代化发展的路径。研究我国物流现代化发展路径不仅能够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物流行业发展中的不足,而且对物流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着直接意义。

一、我国物流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基础设施问题。现阶段,我国物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物流现代化的需求。具体来讲,我国缺乏对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都不了解物流行业的市场需求,盲目建设了大型的物流基础设施,导致资金和资源浪费。并且,有些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十分滞后,缺乏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物流存储设施和运输设施十分落后,缺乏信息化功能,不利于物流现当代化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些地区的物流设施装备水平较低,物流设施装备缺乏自动化功能,运输效率较低,作业效率不高,严重影响物流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最后,我国物流设施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物流设施装备标准,物流设施标准与物流包装标准之间缺乏衔接性,严重影响了物流的现代化发展。(二)物流技术问题。物流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物流的现代化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物流技术仍然存在着很大问题,难以满足物流现代化发展对技术的需求。具体来讲,我国物流系统技术水平较低,系统装备十分落后,仓库设施比较落后,缺乏具有保险、冷藏、气调功能的仓库,不利于货物的保存。并且,我国物流技术的使用范围十分有限,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缺乏物流共同信息平台。大多数物流企业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较少,没有积极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导致物流信息流通不足,严重影响物流的现代化发展。另外,我国现有的物流系统难以满足现代化物流的需求。我国的物流软件大多从国外引进,物流软件的适用性和专业性较差,不符合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同时,我国自己研发的物流软件专业性较差,物流信息系统缺乏兼容性,无法实现与客户的数据信息交换,难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信息服务。(三)物流管理问题。现阶段,我国物流管理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物流管理效率不敢。具体来讲,我国的物流管理部门之前缺乏合作与协调,物流管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物流管理合理。例如,我国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等运输部门分别归铁道部门、交通部门和航空部门管理,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物流资源、物流设施和物流体系,缺乏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及信息共享。并且,我国物流管理法律政策还不够完善,物流产权转让制度、融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利于物流的现代化发展。

二、我国物流现代化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我国物流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因此,我国应积极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促进物流现代化发展。因此,我国应积极利用现有的物流资源,加大对不同地区物流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我国应加强对现有运输工具、仓储等的整合与组织,加强对现有物流设施的改造,不断提高物流设施水平,为物流现代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并且,我国应充分考虑物流基础设施的规模、功能、布局等,不远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下来,加快物流设施功能转型,加强对物流设施的综合利用。另外,我国应积极借鉴物流本土化发展的理念,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节约物流设施建设资金,降低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成本。(二)优化物流技术。先进的物流技术能够为物流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不断提高物流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应积极优化物流技术,加快物流技术研发创新。为此,我国应积极支持先进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积极开展物流技术研发工作,加快物流技术创新。同时,我国应积极设置物流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加强对物理技术支持产权的保护,积极鼓励物流技术及物流设备研发活动,促进物流技术研发。并且,我国应积极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加强对物流流程、物流信息系统软件和物流平台的改造,积极吸纳相关企业参加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另外,我国应辩证对待物流技术,不能一味运用国外的物流技术。具体来讲,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的优秀物流技术,将国外优秀物流技术与我国物流发展现状相结合,使物流技术符合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满足我国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技术需求。(三)改进物流管理工作。针对物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应积极改进物流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具体来讲,我国应加强政府部门对物流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建立物流管理协调机制,成立部门管理部门,明确物流管理的相关职责,加强对物流现代化发展的统一管理。并且,我国应积极完善物流现代化发展的相关制度规定,出台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法律规定,制定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支持政策,积极为物流现代化发展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促进物流行业的规范发展。另外,我国应加快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积极在物流管理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物流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促进物流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震,王海元.西安市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及改进方法[J].品牌,2015(11).

物流技术范文篇6

对我国物流学术论文的文献研究,基于主题归类的研究和讨论并不太多。庄玉良、贺超、张岩将物流研究文献的主题分为15类,分别是信息化、行业、企业、宏观、地方、第三方、储运、供应链、标准化、模型、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国外物流、绩效成本和其他类。[1]冉霞、张予川、陈思云提出了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将物流研究主题分为宏观、行业、区域、地方、企业五大类;另一种是根据近年来我国物流研究出现的新领域,将研究主题分为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物流规划、绩效成本、物流园区七类。[2]李桂影、金鹏、冯耕中将物流研究主题分为信息技术、管理、企业、第三方物流、物流设施、服务、配送等15类。[3]林森、陈宇洪、陈虹、邱荣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以下简称《物流术语》)制定了主题词汇表,形成了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设备、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等26个物流研究主题。[4]而在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征文过程中,要求每篇参评论文由作者按照物流经济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技术与工程类、供应链管理类、采购与供应管理类自行选择类别投稿。上述分类均较为翔实具体,能较好地反映我国物流研究的情况。但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上述分类并不能全部反映最新的物流研究情况。为此,本文根据《物流术语》,参考上述分类,结合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将我国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题分为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宏观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等22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选择2011年第10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是:(1)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是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年度学术会议,是中国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交流的重要平台。(2)年会回顾总结年度物流研究的新进展,展示新成果,研究新趋势,建立物流研究机构经常性联系与协作攻关机制,确定下一年物流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而年会获奖论文正是我国物流研究最新进展、最新成果的体现。(3)获奖论文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从事物流研究的学者、院校及机构。本文的研究样本是2011年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的322篇论文。其中,一等奖论文15篇,二等奖论文27篇,三等奖论文91篇,优秀奖论文189篇。笔者通过对322篇论文的主题、作者所属机构及地域分布进行计量分析,探讨我国物流研究的最新主题和学者情况。

三、研究结果

1.物流研究主题的分析及结果

本文将我国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题分为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宏观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应急物流、军事物流、绿色物流、港口物流、专项物流、物流人才教育、逆向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采购、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其他类,共22类。鉴于进行物流研究主题分类时经常会遇到一篇文章存在多个主题的情况,本文采用重复计数方法对322篇获奖论文进行主题归类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从图1可以看出,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等领域。其中,物流技术和供应链主题是研究的热点,论文数量分别达到54篇和51篇,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14.88%和14.05%。同时,在获奖论文中也出现了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的研究领域,体现了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新特点。

(1)物流技术研究。物流技术是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及设施、设备、装置、工艺的总称。物流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物流硬技术指组织物资实物流动时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站场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等方面的技术;物流软技术是指为组成高效率物流系统而使用的系统工程技术、价值工程技术、配送技术等。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物流技术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54篇,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14.88%。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7篇,优秀奖25篇。在我国物流研究中,物流技术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而从本次获奖论文可以看出,我国的物流技术研究已经越来越具有专业性和自主创新性。学者们的研究涵盖了物流设备规划、设计、仿真以及物料从到货、仓储、加工、货运至配送的全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模型和系统模拟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是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为我国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供应链研究。《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5]它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供应链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51篇,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14.05%。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18篇,优秀奖26篇。供应链管理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伴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供应链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本次获奖论文中,供应链的研究包括供应链机制设计、供应链建模与优化、供应链协调与合作、供应链上的信任问题、供应链绩效评估、绿色供应链等方面。但供应链信息传递与共享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3)区域物流研究。区域物流指的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内的物流或一个城市内的物流。1998年以来,在我国经济政策的指引下,随着中央区域发展新战略的提出,我国区域物流研究步伐大大加快。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区域物流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33篇,占全部获奖论文的9.09%。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区域物流发展和规划、区域物流网络的形成。研究区域覆盖中部六省,珠江三角洲,广西,环京津、冀东、冀中南经济区,山东,福建,宁夏,河北,四川,江苏,新疆等地区。

(4)物流管理研究。根据《物流术语》,物流管理是指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和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6]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物流管理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31篇,占全部获奖论文的8.54%。由这些论文可以看出,现代物流管理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包括效率、质量、成本、安全等具体目标。而现代物流管理也越来越多地与物流技术研究、绿色物流研究、区域物流研究相结合,之前我国较为薄弱的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管理研究也在本次获奖论文中得以体现。

(5)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研究。《物流术语》是这样定义物流企业的:至少从事运输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进行基本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7]把第三方物流定义为:接受客户委托,为之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以及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8]我国对物流企业的研究从未中断过。在本次获奖论文中,以物流企业为主题的论文有22篇,以第三方物流为主题的论文有13篇,分别占6.06%和3.58%。以物流企业为主题的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系统优化方面,第三方物流研究包括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研究、物流服务外包研究、第三方企业评价研究等。我国物流企业以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为主,专业化、系统化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并不理想。加强对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必将促进我国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6)物流网络。《物流术语》中将物流网络解释为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与设施的集合。[9]可将之理解为从事物流活动的线路和节点。本次获奖论文中研究物流网络的有22篇,占全部获奖论文的6.06%。研究内容包括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物流节点的选取等。其中,物流园区是近年来物流网络研究的热点。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在城市周边等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物流园区多由政府主导并给予政策支持。物流园区建设对国家物资流通网络的战略作用毋庸置疑。但目前有部分地区的政府盲目建设物流园区,而园区服务仍然低水平、低效率,没有起到物流园区应有的作用。对物流网络的研究应以加强节点规划的科学性与协调性,确保物流网络发挥其应有职能为重点。

(7)除传统物流研究主题外,本次获奖论文还出现了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兴研究主题。物流金融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反映了物流活动对融资的现实需要。加快物流金融理论研究,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流通服务质量,为现代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港口物流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中心港口城市利用自身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的特长,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从本次获奖论文中的12篇以港口物流为主题的论文可以看出,我国港口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全面深入地研究港口物流,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2.物流研究学者的分析及结果

(1)物流研究学者合作情况。在本次获奖的论文中,有218篇论文系学者合作完成,占到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67.70%。学者之间的合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同一院校、同一科研机构、同一企业之间,而是表现出了院校之间、校企之间比较多样的合作方式。从图2可以看出,在学者合作完成的论文中,最为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同一院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论文数量达到146篇,占全部合作论文的66.97%。其次是不同院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论文数量为53篇,占比为24.31%。企业学者的论文、校企合作的论文数量较少。这表明,在我国物流研究领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是研究的主力军,同一院校或科研机构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为频繁。

(2)物流研究学者的地域分布。为进一步研究物流学者的地域分布情况,本文将作者按地域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北、华中、西南及国外八大区域,一篇文章有多位作者的,以第一作者所属地域为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第10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西南、华南地区。其中,华北和华东地区的获奖论文合计占到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55.59%,东北和西北地区获奖论文数量偏少。特别是西北地区,获奖论文仅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3.42%,且集中在三等奖和优秀奖上。

四、结论

1.物流研究领域扩大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领域不断涌现。物流研究领域的扩大体现了宏观经济与物流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研究主题既有宏观物流,也有微观领域。除传统的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等领域外,还出现了诸如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的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论文中,还包括研究物流与哲学、物流与生态学的两篇论文,体现了物流学与其他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趋势。

物流技术范文篇7

1两岸冷链物流的现状

1.1大陆冷链物流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陆冷链物流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我国大陆食品行业迅猛增长,冷链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冷链物流技术标准的出台、法律法规的推动和市场舆论的监督,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运作逐步走向规范;专业化的冷库建设受到重视,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冷库发展较快;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开始发展,利用GPS定位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能迅速准确地记录和回传冷藏车厢体内的多点温度,实现冷藏运输温度监控,利用RFID进行全程物流的冷链监控,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也开始发展。2009年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大陆冷链物流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大陆的冷链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不多,绝大多数是从传统的冷藏运输商演变而来,并非真正的冷链物流企业。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大陆商用冷(藏)库面积700多万m2,冷冻(藏)能力500万吨;保温车约有4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在全国总运行铁路车辆331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目前,我国大陆每年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5%~30%,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4]。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陆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设备设施不足,冷链物流技术相对落后,损耗大、冷链物流成本高。

1.2台湾冷链物流的现状

台湾的现代冷链物流发展较大陆地区早,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的郭儒家认为,台湾冷链物流产业的兴起主要原因有:连锁销售体系的带动、食品流通形态的变革、专业分工低风险的需要、低温食品的普及成熟、都市化及人口集中、政府的积极推广等。在完成了早期基础设施建设后,台湾冷链物流行业致力于冷链物流的延伸服务及经营模式的深化。目前台湾有超过2000亿元(新台币)的冷冻冷藏食品销售市场,其中已经有较大的十余座第三方低温物流中心,有500余辆低温配送车队,每年有超过60亿元(新台币)冷冻食品配送商机[5]。台湾冷链物流经营者总体可以归为四种类型:由制造商成立的物流中心、由货运业转型而成的物流中心、由零售商向上整合成立的物流中心及由传统进口、批发商整合成立的物流中心。相较于大陆冷链物流,台湾冷链物流具有如下优势:

(1)台湾冷链物流企业有较强的冷链物流体系或冷链物流中心的规划能力,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融入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实现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客户化。

(2)台湾的物流领域信息化较高,众多冷链物流企业都拥有比较完善的冷链物流业务信息系统,拥有庞大的物流系统开发和物流系统维护团队,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对冷链物流全过程进行监控。

(3)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在冷链低温作业等物流技术较领先,整个台湾岛所有必需的物品通过全岛后勤常、低温物流支援系统,均能在24小时内送达。

(4)台湾冷链物流企业拥有丰富的冷链物流人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定规模的冷链物流操作人员和冷链物流管理人才。

2两岸农产品贸易对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需求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两岸农业互利互补,增长加快,两岸农产品贸易不断深入,尤其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的推动下,台湾农产品加速登陆营销。农产品贸易是两岸合作中关注度较高的领域,特别是2005年以来,大陆方面不断出台惠及台湾农民及农业的政策措施,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平稳、快速发展,有效地扩大了自台进口。目前,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农产品最大的销售市场,两岸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表1)。据海关统计,2010年大陆从台湾进口农产品2.47亿美元,比2009年的1.84亿美元增长34.4%,增幅创5年来新高。2011年前6个月,大陆从台湾进口农产品1.7亿美元,同比增长57%,高出同期大陆农产品进口总体增幅近30个百分点。大陆从台湾进口的农产品种类(按海关HS编码计算)已从2006年的381种增加到2010年的460种,增幅为20.7%;大陆进口台湾农产品的贸易企业从2006年的1040家增加到2010年的1195家,增幅为15%。两岸间的农产品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将带来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必然带动两岸冷链物流企业的交往与合作。农产品从采收、贮藏、包装、运输、销售都需要冷链物流支持,温度控制较好的货品,其损耗率将过5%,而温度保持不好或中间出现脱节,则可能造成大批量食品的腐化变质。可见,冷链物流贯穿着整个食品运输过程,对两岸农产品贸易规模能否扩大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规范的冷链物流体系,全国约有90%以上的新鲜水果、蔬菜及其制品基本上处于没有冷链保证的条件下运销[7]。为了确保两岸农产品贸易更好更快发展,急需两岸冷链物流业界加强交流协调,构建两岸冷链物流体系。

3建构两岸冷链物流体系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

大陆冷链物流整体起步较晚,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对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匮乏,但冷链物流市场广大,发展潜力巨大。台湾的现代冷链物流较大陆地区早10~20年,冷链物流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管理先进、资金雄厚,且冷链物流经验丰富,有丰富的冷链物流人才。但由于经济衰退,台湾地区未来冷链物流的市场发展空间不大。两岸冷链物流业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岸冷链物流业应充分利用大陆冷链物流发展的机遇,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冷链物流市场中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3.1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冷链物流模式

冷链是一条特殊的供应链,整个供应链中由多个环节组成,从农产品的种植和采购、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涉及许多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农产品在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始终都应处于低温环境中,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失败,所以要求各个环节参与者应具有很高的组织协调性,以保证冷链运作的成功。大陆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协调,农产品供应链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因此,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方应共同配合,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冷链各环节的参与者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冷链物流网络,特别是建设冷链物流网络中的配送中心。在农产品供应链的上下游之间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形成高效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以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冷链物流运作的有效对接。

3.2整合两岸冷链物流资源

台湾冷链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设备先进、冷链物流技术先进、物流服务信息化和客户化水平高,但台湾劳动力成本高、市场不断萎缩。大陆冷链物流企业已经具备现成物流网络和物流基本环节的操作经验,拥有良好的地理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两岸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共建冷链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并购整合或合资入股以及建立冷链物流战略联盟等形式,整合两岸冷链物流资源,大陆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共享台湾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丰富的冷链物流管理经验,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分享大陆的冷链物流市场份额,降低冷链物流成本,规避风险,从而形成两岸优势互补,实现两岸冷链物流业的双赢。

3.3建设冷链物流信息平台

两岸共建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链物流全程实施监控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使两岸供应链信息在冷链上快速准确的传递,对各种农产品的冷链仓储、运输和销售等物流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及全程温度监控,对农产品仓储进行准确有效的管理,提升冷链物流物流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依靠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食品源产地信息追溯系统、食品加工过程信息追溯系统、食品运输与存储信息追溯系统,使得同一销售单位的农产品,在产品形态变化、物权转移、管理环节变化过程中,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存储、产品可召回[8]。

3.4共同研发冷链物流技术

冷链物流技术作为一项涉及食品安全、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低温系统工程技术,是在食品加工技术和制冷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在冷链低温作业等物流技术上有较丰富的研发经验,大陆有规模较大的高校和研究所,拥有大量的冷链物流技术研发资源,两岸冷链物流企业、高校及研究所可以联合开发冷链物流技术,推进两岸冷链物流各环节的技术创新,共同研制各种速冷、保鲜、冷藏冷冻设备,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冷藏库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及适合农户使用的微型冷库、农产品气调库;共同开发农产品产后低温包装和保险技术,共同研发冷藏技术,尤其是自动化冷库技术,研发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工具,推广全程温度监控设备。

3.5共同培养冷链物流人才

冷链物流的运作管理具有科学、技术和安全的专业特性,涉及多门类学科知识,如:物流供应链、食品学、冷冻工艺学、制冷技术、机械技术等[10]。两岸可以共同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通过两岸高校、冷链物流企业的产学合作,以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基础,开设冷链物流方向及相关课程,培养冷链物流所需的相关生物、食品和制冷技术知识,培训各种农产品的质量监控标准。两岸高校与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建设冷链物流实训基地、编制技能培训资料,既可以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培养冷链物流的技能型人才,又可以对冷链物流企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提高冷链物流操作技术。

物流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绿色物流;环境;环境法规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活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以及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可持续型发展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就是使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至于影响未来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于是社会就呼唤一种能够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物流体系——“绿色物流”。

一、绿色物流的概念

绿色物流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定义。但是在国际上,绿色物流已作为继绿色制造、绿色消费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绿色热点,受到广泛的关注。由A.M.布鲁尔、K.J.巴顿和D.A.亨舍尔合著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手册》一书中,认为由“绿色(Green)”和“物流(Logistics)”组合在一起的“绿色物流(greenlogistics)”一词,代表着与环境相协调的高效运输配送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规定,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Logistics)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二、绿色物流的实施措施

1、树立绿色物流观念。观念是一种带根本性和普遍意义的世界观,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和思想素质的反映,是人们活动的指南。由于长期的低生产力,人们更多地考虑温饱等低层次问题,往往为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为个体利益忽视社会利益,企业因这种非理性需求展开掠夺式经营,忽视长远利益和生态利益及社会利益,进而导致来自大自然的警告。人们开始意识到: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大自然,取之于大自然,复归于大自然。于是乎,循环经济或绿色经济应运而生,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变化,甚至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一系列新的市场制度和经济法规,迫使企业降低环境成本而采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及绿色物流等经济活动。许多专家认为,21世纪是绿色世纪。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尽快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决不能存在“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2、推行绿色物流经营。物流企业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其绿色经营管理策略,以推动绿色物流进一步发展。

(1)选择绿色运输。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例如,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高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等。

(2)提倡绿色包装。包装不仅是商品卫士,而且也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绿色包装要醒目环保,还应符合4R要求,即少耗材(Reduction)、可再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和可再循环(Recycle)。

(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减少废弃物污染等等。

3、开发绿色物流技术。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绿色物流观念的树立、绿色物流经营的推行,更离不开绿色物流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没有先进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物流的立身之地;同样,没有先进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绿色物流的立身之地而我们的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物流机械化方面、物流自动化方面、物流的信息化及网络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相比,大概有10年至20年的差距。要大力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否则绿色物流就无从谈起。

4、制定绿色物流法规。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非常重视制定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绿色物流进行管理和控制。尤其是要控制物流活动的污染发生源,物流活动的污染发生源主要表现在:运输工具的废气排放污染空气,流通加工的废水排放污染水质,一次性包装的丢弃污染环境,等等。因此,他们制定了诸如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等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国外的环保法规种类很多,有些规定相当具体、严厉,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最新国际环境标志也已经颁布执行。尽管我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制定和颁布这些环保政策或法规,既可以成为企业的压力,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物流企业经营者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明确方向,克服障碍,推动绿色物流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物流技术范文篇9

绿色物流主要是指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降低物流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危害,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同时,将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相结合考虑的一种物流活动。绿色物流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二.影响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基本的角色,因此也是造成环境危害最大的部分。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往往由于物流网点布局的不合理性,导致运输车辆经常需要走过多的路程来完成送货,因此运载车辆所排放的油料尾气和噪音污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而绿色物流就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同时选择合适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避免了重复运输,并通过使用清洁燃料和改进内燃机技术,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途中的尾气泄漏,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包装的不合理也可能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一些企业往往根据消费者的心理以及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将物品外表包装的很好,增加他们的销售量,但是这种包装往往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污染着城市的环境。有研究表明,包装的废弃物是城市垃圾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绿色包装是指采用降低废弃物排放、节约资源的方式对物资进行包装,同时对废弃物进行统一处理,进行循环利用。

(三)仓储也是物流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仓储工作人员必须要不定时的检查货物,避免一些货物包装的不足引起化学反应,造成周边环境的危害,特别是仓储一些具有易燃易爆的货物,一旦造成爆炸,将是对环境的一种极大的污染。绿色仓储是对仓储进行科学集约的设计,增加仓储空间。在物流仓储环节,仓储布局既不可以太紧密,也不能够太松散,而要选取比较适中的仓储布局。同时,仓库的设计和建设也要充分评估周围环境的影响,避免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

(四)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商品进行非生产性加工,以使商品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但是有些不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造成费用增加和有效资源的浪费,还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合理的流通加工是采用专业化集中式流通加工,同时将边角材料跟废弃物进行了统一处理,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三.如何发展绿色物流

(一)加大对绿色物流的宣传力度要加强绿色物流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物流理念,这是促进我国绿色物流有效发展的首要的对策。思想是指挥行动的主要因素,有绿色的思想才有环保的行动。自我思想上的认识比组织实施更重要更有效。因此在发展现代物流的同时,要加大对绿色物流宣传力度,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提高物流技术水平跟物流信息化水平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是绿色物流的重要支柱,没有先进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物流的立身之地。同样,没有先进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绿色物流的立身之地。而我国的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物流机械化方面、物流自动化方面、物流的信息化及网络化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大力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否则绿色物流就无从谈起。要想提高物流技术水平不仅要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

(三)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我国的绿色物流水平一直没有国外的高,因此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我们要雇用外国有知识的学者或者工作者来开展多层次的绿色物流人才培训机构和教育组织机构,使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成为既具有物流与管理知识,又有良好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理论研究人员应该深入到企业去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或者让企业人员参与理论的研究,另外要将研究结果进行交流,以便及时应用于实践。

物流技术范文篇10

[论文摘要]物流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决定和制约作用,第三方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形式,文章在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对物流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的构建。

一、前言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的重组。作为21世纪主要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给各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捷的物流速度、广阔的配送范围、较强的反应能力、更高的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的主要形式。为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客观上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客户满意的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近两年,电子商务发展很快,据赛迪顾问的《2006-2007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共实现交易额1.1万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了48.6%。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更加强劲。“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撑体系、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电子商务服务业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并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发改委,2007)。

一方面,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异常强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另一方面,物流的滞后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相比,即便是发达国家的物流,其发展速度也难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并驾齐驱。电子商务可依靠互联网解决商流及相关问题,但无法解决物流的主要问题,流通时间与流通成本绝大部分被物流所占有。因此,物流对未来的电子商务及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二、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第三方物流

1.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任何轻松的商流活动都将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电子商务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1)物流信息化。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物流的必然要求,通过信息实现对物流的实时把握,有效控制物流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2)物流标准化。其基本原理是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通过物流标准化加快物流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3)物流效率化。在物流活动中,要求广泛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设备,高效率地开展物流作业。(4)物流规范化。即明确物流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物流主体的行为,实现物流主体之间的有序竞争,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5)物流柔性化。柔性化是以顾客为中心,对顾客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需求。(6)物流国际化。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限制,面对全球大市场,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从全球市场获取原材料,在世界各地组织生产,并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物流服务日趋国际化(沈吉仁、王洪波,2006)。公务员之家

2.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组建通常有自建和外包两种。自建物流不仅投资大,而且要求高,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没有能力自己组建物流系统,即使有能力,也要面临巨大风险。电子商务下的物流运作一般依靠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来完成。对于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解决物流问题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拥有物流网络。第三方物流可在全国各大城市甚至全球必要的地区建立物流网络,电子商务交易到哪里,商品就配送到那里,从而扩大商机,赢得市场,能适宜电子商务柔性化的物流需求及国际化商务运作。(2)可实现物流规模效益。第三方物流可以整合资源,统筹多个用户和供应者的物流,很容易汇集成较大的流通规模,实现低成本的物流运作。(3)具有技术优势。第三物流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基础,拥有较丰富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经验,有利于为电子商务提供专业化的、高效率的物流服务。(4)可减少电子商务企业对物流的投入,使其能更好地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核心业务,培育核心竞争力(杜文、任民,2004)。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形式,同时电子商务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外在的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相对落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物流技术薄弱,物流的效率低、成本高,物流市场秩序混乱,难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3.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结构。第三方物流为了能为全球电子商务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达到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客户满意的目的,需要不断开发、应用物流技术,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形成反应灵敏、步调一致、信息沟通快捷的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具体应包括以信息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以标准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标准化系统,以规范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以效率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技术系统,以柔性化、国际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等内容。

三、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1.建立以信息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被誉为物流的中枢神经。它是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达到对物流活动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彭扬,2005)。在物流活动中,物流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和协作配合,需要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物流信息的任何延误或阻塞,都将造成物流的混乱局面。物流的信息化运作是各项物流功能得以实现的核心和关键。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以下要求。(1)根据电子商务物流的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物流信息在制订有关物流活动计划及组织实施物流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支持物流分析决策及战略规划。(2)将信息技术切入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实现对物流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例如,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球移动通讯技术(GSM)、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Web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高新技术,有效支持电子商务物流作业和配套管理工作,使参与电子商务的交易各方能够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查询、处理相关的物流信息,合理组织业务流程,确保货物安全、准时运达目的地,实现物流运作的可视化、快速化和系统化。(3)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对交通流背景资料、物流枢纽、政府部门间等共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及处理,为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完成车辆调度、货物跟踪及运输计划制定等各类功能提供支持,以确保用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实现系统对用户的服务承诺。

2.建立以标准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标准系统。物流标准系统是实现第三物流标准化运作的基本保证。它包括物流各类设施设备及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也包括如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物流作业标准以及物流信息标准。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第三方物流需要对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的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实现作业的有效衔接,因此,对物流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物流标识标准,如《物流术语》、《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等,但这些标准仍不完善,且应用推广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标准化管理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增加了标准协调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阻碍了物流标准化的推进,难以实现物流的标准化运作,如海运和铁路运输各有其自身的集装箱标准,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不仅造成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增加,而且降低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刘春梅,2007)。物流标准系统的建立有以下要求。(1)首先要做好物流大系统的基础统一标准工作,例如计量标准、物流模数尺寸标准、集装模数尺寸标准、物流用语及核算统计标准等,这是实现物流标准化运作的前提。(2)对国家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梳理、修订及完善,以使各种相关标准协调一致。。(3)加强物流标准的协调和组织推广工作,实现标准的统一归口管理。(4)我国在推动和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过程中,应力求使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从而降低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损失,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物流标准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一整套既适合中国物流发展需要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3.建立以效率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技术系统。物流技术系统涵盖了整个物流领域的各种基本活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从技术的科学原理来看,包括物流机械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电子技术、物流自控技术、物流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从功能活动来看,包括运输技术、仓储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及物流信息技术等;从技术形态来看,包括物流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工具等硬技术和信息网络、物流规划、物流系统等软技术(黄华峰,2007)。物流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推动物流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第三方物流开展高效率的物流运作,快速准确地完成物流配送任务,离不开先进物流技术系统的支撑。我国现阶段物流技术相对落后,物流技术系统的建立需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1)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即物流企业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同时,应予以消化吸收再创新。(2)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与自主创新能力,物流企业是技术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推广运用的主体。(3)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之成为物流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4)政府在政策和财力上予以扶持。例如,制定物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大物流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优化创新环境等。

4.建立以规范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既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企业的微观活动提供了准则。目前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大体包括三类: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颁规章,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从内容和行业管理上分散于海陆空运输、消费者保护、企业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规程和管理办法。许多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部门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的,形成多头而分散的局面,缺乏统一性、操作性不强、法律效力低,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物流市场混乱,形成无序竞争(魏方,2007)。现阶段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系统的建设需遵循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的特征以及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例如日本制定的物流法、美国对物流业者的审批制度等。需要用系统化思想和现代物流理念制定系统、完善的物流法律,明确物流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的行为,调整物流主体之间的市场关系及物流主体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等,促进第三方物流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的功能和效率。

5.建立以柔性化、国际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物流网络是由多个物流节点和联系节点的连接共同构成的网状配置系统。从服务功能看,包括运输网络、仓储网络、配送网络等;从服务范围看,有企业内部物流网络、企业外部物流网络和综合物流网络;从运作形态看,有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鞠颂东、徐杰,2007)。建立以柔性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可从三方面入手。(1)完善物流组织网络。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小,覆盖范围有限。因此,可考虑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实现物流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整合各地分散的物流资源,盘活存量物流资产,在全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物流组织网点,满足电子商务的全球服务与运作。(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是加强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运输网,对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战略分工,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四通八达、通畅快捷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二是加快物流结点建设。通过调查生产力布局和物流现状,考虑其空间布局、用地规模和未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合理规划物流中心、物流基地或物流园区,并通过这些结点将各种物流网络连接起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和先进的物流网络。(3)健全物流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的网络传输实现货物在物流网络内的实时跟踪,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fzgh/ghwb/115zxgh/P0200709263974

39711702.pdf,2007-9-27.

[2]沈吉仁,王洪波.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企业物流模式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6,(11):23-26.

[3]杜文,任民.第三方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35-165.

[4]彭扬.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3-90.

[5]刘春梅.完善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4):76-77.

[6]黄华峰.试探现代物流技术创新的方向[J].物流科技,2007,(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