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仲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3:48:43

网上仲裁

网上仲裁范文篇1

论文摘要:网上仲裁的主要障碍不是技术障碍而是法律障碍,主要存在于机构的合法性、证

据真实性等法律问题。通过立法确认网上仲裁的合法性,通过完善网上身份确认、原件证据展示、裁决确认等确保真实性,通过网上直播等具体措施保障网上仲裁的公正性。

网上仲裁(onlinearbitration,又称在线仲裁)的实现,只是一个时间早晚问题,而不是能否实现的问题。目前网上仲裁的主要障碍,不是技术障碍而是法律障碍。网上仲裁的合法性、真实性、公正性网上仲裁能否实现的关键法律问题。

一、网上仲裁的合法性障碍及其解决

网上仲裁的机构和业务尚未被我国国内法承认。尚未被我国法律承认,是网上仲裁最大的法律障碍。因为法律不承认,即使网上仲裁的程序和结果再公正,中国法院或者外国法院也是不承认和执行的,这样的裁决没有生命力。目前准备采取网上仲裁的两种组织,一类是由国家已经明确承认的合法登记的仲裁机构,比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另一类是尚未法律确认的新兴网络组织自行实行的网上仲裁机构,例如加拿大某些律师成立的私营网络仲裁公司[1]。

网上仲裁要争取我国立法承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网上仲裁业务取得我国《仲裁法》的承认。只要有我国《仲裁法》,那么至少国内的网上仲裁就是合法的,中国法院就必须按照《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承认和执行。例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合法仲裁机构,因此取得“网上仲裁业务”的合法性确认。其次,还要取得“专业网上仲裁机构”的立法承认。例如,中国电子商务委员会的网上仲裁机构,取得“专业网上仲裁机构”的合法性。根据目前我国法律现状和难易程度,可以先争取“网上仲裁业务”的合法性确认,然后再进行“专业网上仲裁机构”的合法性确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仲裁机构的合法性,已经得到《仲裁法》承认,作为开拓业务的延伸需要相对容易;

网上仲裁争取我国国内法承认可由三种途径供选择尝试:(1)由司法部或有关仲裁机构,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咨询《仲裁法》的解释,不修改《仲裁法》,通过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来承认。(2)专业仲裁机构网上裁决后,一方当事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执行法院上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以批复或司法解释的方式承认网上仲裁的合法性。(3)由法律判例方式来承认网上仲裁业务的合法性。具体操作是,由合法仲裁机构实际裁决一个案件,并由法院强制执行。这是以“判例法”的形式争取合法性承认。上述三种方式中,第一方式最具有法律权威性,第三种最容易操作但法律效力层次低,第二种是值得探索的途径。

二、网上仲裁真实性法律障碍及其解决

网上仲裁的真实性,是仲裁合法性的前提条件。网上仲裁的所有程序(申请和受理、组成仲裁庭、审理和作出裁决),都通过因特网来进行,现在网上仲裁中运用的技术形式有:会议系统(conferencingsystems)、自动化程序(automatedsoftware)、密码保护交谈屋(passwordprotectedchatroom)、邮寄名单服务程序(listserv)及电子邮件。这些技术形式使仲裁员和当事人、当事人相互之间不能见面。而传统仲裁程序不通过或基本不通过网络来进行。公认的法律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事实的真实性不能保证,那么裁决将难以被社会接受,这将影响网上仲裁的合法性和存在的价值。

但要注意,事实的真实性在法律和客观要求是不同的。网上仲裁,要求的是法院审判一样的“法律真实”,而不是“客观真实”。也就是说,裁判依赖的是证据,并不是真实。这种现实,不能让网上仲裁承担比司法审判更高更严格的“真实”标准,这一点确是阻碍网上仲裁人士的某些理由。因此,只要网上仲裁达到和现实司法审判的真实性标准,就应该承认其合法性,何况网上仲裁申请人在选择同意采取网上仲裁时,应该能对此承担一定的风险。

网上仲裁的真实性,涉及影响仲裁公正的事项主要包括:身份确认、原件证据展示、裁决确认。

(1)身份确认。身份确认包括当事人身份的确认、仲裁员的确认。仲裁员的确认,一般并不存在问题,这是由网上仲裁机构来保证的。当事人身份的确认,则有潜在风险,尤其是争议不利方可能采取“瞒天过海”“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等方式,事后以身份不真实为由逃避不利的裁决后果[2]。解决方式可以通过实行严格“身份密码”方式来解决,在当事人提交后接网上仲裁申请书后,将得到一个严格的“身份密码”,该身份密码类似目前网上银行支付密码,当事人可以更改,一旦丢失应该由当事人及时告知,否则当事人不得否认该身份。当然,这种风险提示必须在“网上仲裁协议”条款对当事人特别提醒。同时,可结合电子签名、电子认证加强身份的确认。

(2)原件证据展示。网上仲裁的证据,将大多是电子证据。电子证据的真实性确实是网上仲裁遭遇的最大挑战。当事人相互之间不能当面审查和质证证据,仲裁员失去了观察当事人谈话、直接向当事人提问、了解他们的身体上或感情上的一些信息的机会。所有这些很难把握的事情,都可以影响到仲裁员对当事人的“可信任度”的判断。过去有经验的仲裁员也会发现在虚拟空间审理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难免会使当事人无法确信仲裁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也就难以期望涉及数百万美元的复杂的投资案件的当事人会将他们的争议提交一个他们不能见面的网上仲裁庭。

解决的办法,一部分可以通过庭前证据交换来解决,另一部分需要借助公证机关、鉴定机构等中介机构解决。当事人通过庭前证据交换,可以把怀疑真实性的证据过滤出来单独处理;必要时通过公证机关来进行真实性认定。这虽然可能增加成本,但在没有更好措施前保证法律公正是第一位的。(3)裁决确认。裁决确认可以通过纸面裁决形式形成。仲裁裁决,涉及法院执行和裁决公正性、权威性判断,因此有必要采取传统纸面形式形成。

三、网上仲裁公正性保障及其措施

第一,网上仲裁协议的仲裁机构,不应该指定唯一,应该具有可选择性。在网上争议中,有的商家作为从事电子商务的老手,在拟订要求将争议提交仲裁的条款时,往往指定唯一的特定的网上仲裁机构。这一现象引起了对网上仲裁机构中立性和公正性的质疑。网上仲裁机构也需要案源,因而尽管该网上仲裁提供机构与拟订仲裁条款的一方当事人没有关系(除了它们之间或许地理位置相近之外),但是很显然对于商业化运作的非免费网上仲裁机构来说,该仲裁条款拟订者是一个很大的“客户”。在如此情况下,网上仲裁服务提供者如果总是作出不利于该商家的裁决,则必然会疏远该商家,其结果就是该仲裁条款拟订者不再指定由该网上仲裁机构解决它与其消费者之间的争议。因此网上仲裁服务提供者可能往往感到有压力。解决的方式是,拟定仲裁协议的商家一方,至少指定两家仲裁机构供对方选择才具有法律效力。法律理由是:仲裁的生命力在于双方自愿,如果一方指定另一方没有选择权利的情况下,足可以认为违反了仲裁自愿的基本准则,属于“霸王条款”而无效。这一点在没有形成法律条款时,应该成为商家们推动网上仲裁的共识。

第二,暂不开放消费者网上仲裁。很多学者认为,仲裁不适合消费者争议的解决,虽然它可能有助于B2B争议解决。网上争议的很大一部分就是B2C交易产生的争议。据欧洲委员会统计,每年约有15%的网上B2C交易将需要求助于某种替代争议解决模式,在这些争议的解决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者保护。如果在这种争议解决中采用网上仲裁,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网上仲裁协议的效力受到质疑。在网上B2C交易中,有些网上商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其消费者在交易合同中签订网上仲裁条款,其格式合同的效力受到质疑。

(2)网上仲裁的费用对于小额网上交易消费者成本太大。由www.webdispute.com仲裁500美元以下的一件争议,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审理,要求双方当事人各支付50美元的受理费和50美元的仲裁费。这些费用会随着案件标的的增加和仲裁所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对小额争议来说是不合适的。大量的网上商城进行大量的小额交易,往往有的商品的价值还不够1000元。而另一方面实践中往往因为案件标的太小,而没有仲裁员愿意进行仲裁[3]。

(3)消费者网上交易纠纷更适合网上协商解决。

第三,积极推行网上仲裁直播方式。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下,争取仲裁网上直播。这是目前提升网上仲裁影响力的最佳途径。网上仲裁进行网上直播,那么商家举证要求、仲裁员的监督、裁决的效率和公正性都将大大提高。如果采取得好,必将大大超过司法审判的影响力,因为这样才真正发挥了网上仲裁的所有优点:仲裁员系全国最权威的人而不是地方性法官;审理网上公开接受全社会最广泛的监督;裁决执行最具有威力,不执行裁决将被遭到最广泛人士的谴责等等。

总之,网上仲裁不存在技术障碍,需要的是扫除法律障碍。这些法律障碍,最根本的是网上仲裁的合法性确认,只有取得名正言顺的身份,才谈得上其它问题。同时,对网上仲裁的弱点——真实性与公正性采取具体的灵活对策来化解,得到了社会的信赖,才能真正实现电子时代的网上仲裁。

作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网上仲裁范文篇2

一、网上仲裁概述

(一)网上仲裁的概念。网上仲裁概念由来已久,但是目前学界对网上仲裁的定义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网上仲裁是将所有的仲裁程序都置于互联网上,从订立仲裁协议、进行仲裁程序,到做出仲裁裁决,均通过网络技术解决;[1]有学者认为,网上仲裁是借助网络因素下的仲裁系统的封闭性运行;[2]还有学者认为,网上仲裁是一种“混合程序”,是指仲裁过程中,主要的程序在网上进行,但在案情复杂时,也可采用传统的交流方式来进行;[3]也有学者认为,网上仲裁就是利用网络信息和电信技术将传统仲裁置于互联网之上,通过网络技术来推进仲裁程序,其只是仲裁的程序方式发生变化,本质上和传统仲裁并没有多大的区别。[4]从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网上仲裁的含义多采取折中的方式。本文认为,对于网上仲裁的定义应根据网上仲裁制度设置的法律目的和实质出发。网上仲裁主要是为了解决网络经济背景下,各争端当事方就网上发生的民商事纠纷而设置的争端解决方式,那么在适用网上仲裁进行裁决时,如果就一些辅助程序性事项采用传统方式来进行的话,并不影响网上仲裁程序的进行,但是涉及裁决的一些核心实质性程序则必须采用网络技术来支持,如仲裁庭的在线裁决等,这也是网上仲裁区别于传统仲裁的核心所在。另外此观点并不否认所有仲裁程序都在网络上进行是网上仲裁,只是觉得其定义过于理想化和绝对化,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如涉及裁决的执行,就很难在网络上进行。(二)网上仲裁的特征。国际性。网上仲裁作为ODR(onlinedisputeresolution在线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方式,ODR可以利用全球的网络资源,[5]所以网上仲裁本身就是为解决国际民商事争端而产生的。互联网是无国界的,且从互联网的传输手段来看,网上仲裁也可整合整个互联网的资源,打破地理国界限制。在当今网络经济的形势下,许多纠纷都是跨国界、跨地区的,当事人处于不同的司法管辖领域。间接性。ODR解决争端利用第三方提供的电脑网络技术将各参与人集合起来[6],网上仲裁中争端当事人和仲裁员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接触,绝大多数情况下各方参与人没有直接接触,所以网上仲裁具有间接性。此种间接性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仲裁,可以避免双方当事人因会面而引起的情绪变动,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争端双方完全表达诉求,可能会影响裁决的公正性。开放性。网络经济产生的纠纷多为跨地区的纠纷,各方当事人常常并不在同一地区。网上仲裁将纠纷置于互联网,打破了地理边界的限制,争端当事方通过互联网来处理仲裁过程中的一系列事项。当事人也可通过互联网来选择自己所适用的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开放性的规则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即时性。互联网技术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即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在仲裁的过程中,当事人如有新发现的证据材料可即时发送给仲裁庭,并且仲裁员就某一事项决定也可即时发送给各方当事人,如果就某一事实认定双方产生分歧也可及时在仲裁员参与的情况下利用网络技术及时表达诉求。虚拟性。网上仲裁的虚拟性体现在网上仲裁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线上活动来开展的,在仲裁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和仲裁员并不在实际中接触,都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来沟通案件的推进情况。网络的虚拟性,也决定了网上仲裁虚拟性的特征。私密性。仲裁得以在商事领域发展迅速与仲裁具有私密性具有很大的关系。网上仲裁将仲裁置于互联网之上更保证了仲裁的私密性。网上仲裁的过程只有各方当事人知晓和参与,文件的传输也只由各方接收,不参与仲裁的其他人很难接触到仲裁中的事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以及相关的商业秘密。

二、网上仲裁的法律问题分析

(一)电子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在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发起仲裁以有效的仲裁协议为基础前提,网上仲裁作为仲裁的一种形式在根本上并没有改变仲裁合意自愿性的基础,也需以有效存在的仲裁协议为前提。网上仲裁协议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双方当事人在线下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约定双方通过网上仲裁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还有一种是双方当事人通过互联网交流达成的电子仲裁协议,也即“无纸”协议,其有效性仍存在争议。伴随着互联网的无国界交流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跨国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仲裁协议也均通过网络达成,所以确定电子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是开展网上仲裁必须要解决的首要前提问题。针对电子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目前大多采用扩大解释的方法。扩大解释的方法可以解决电子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旦出现新的仲裁形式对仲裁协议的形式和要求有新的改变,那么仍要继续做扩大解释,这样不利于法律的稳定性,也不利于对新形式迅速做出反应,此处建议使用功能等价法来解释电子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功能等价法是指仲裁庭先对法律规定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要求作目的的评估,然后再考虑电子形式的仲裁协议是否能达到相同的目的,最后再确定效力。使用功能等价法来评估电子仲裁协议的效力是利用了目的解释的方法来确定协议的效力,首先确定仲裁规则要求中的书面形式的目的,在实践中大部分仲裁法中规定的书面形式是为了确保双方当事人达成仲裁的真实意思表示,如果电子仲裁协议能证明双方的意思表示真实,则能够实现书面形式的目的。在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要求中,通常以双方当事人的签名同意视为意思表示真实,规范电子签名的方式直接影响电子仲裁协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我们国家并不否认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但是电子签名依然要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其并不能完全依照双方当事人的意愿而直接存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电子技术的参与可能对签名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并且电子签名在签出之后仍具有易伪造、易复制、易删除的特征,在实践当中当事人对其做出的电子签名也难以保证,这也为仲裁庭认定电子签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了困扰。[7]针对电子签名易被删除、修改的特性,我们可采取以下的方式来保证电子签名的真实性,从而保证电子仲裁协议的有效性:第一,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来认证电子签名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电子签名稿件发送给第三方认证机构,由其利用先进的验证技术来验证签名的来源和更改的次数从而保证其真实有效性;[8]第二,利用Ukey进行保密,[9]Ukey是一种连接计算机进行密码验证的常见设备,拥有加密和解密的功能,利用Ukey进行加密可以有效保证电子仲裁协议的真实性;第三,引入第三方视频公证技术,在当事人签署电子仲裁协议时,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采取录屏和视频的方式来保存签署协议的实际情况,并由相应的公证机构进行公证,保证电子签名的真实有效性;第四、采用秘钥的方式设置签名,当事人在签名时需要秘钥才能进入,仲裁员在验证签名的真实性时,可根据当事人提供的秘钥密码来进行验证,从而保证签名的真实性。(二)网上仲裁中仲裁地的确认。在仲裁中,仲裁地的确定是推进仲裁的重要一环,但是我们要区别仲裁地和开庭地,仲裁地并不等于开庭地,这也为确定网上仲裁地留下了很多空间。仲裁地的作用主要是将仲裁活动与特定国家的法律制度建立联系,赋予仲裁的合法地位,[10]并且仲裁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仲裁裁决的国籍,进而影响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11]但是,在网上仲裁中,仲裁员、当事人可在不同地点、多个地点通过网络参与仲裁,[12]基于互联网不确定的特性,所以网上仲裁中仲裁地的确定与传统仲裁地的确定存在很大不同,想要确定一个紧密联系的仲裁地着实不易,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来确定仲裁地。仲裁的起源是一种民间的纠纷解决方式,以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为基础,在仲裁的启动和程序推进过程中都能看到意思自治原则对仲裁的支配。在网上仲裁中,各当事人不在同一地点,各服务器也都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物质”基础之上,所以仲裁的实际物理地点难以确定,此时可以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来确定网上仲裁地。当事人可以在仲裁协议中规定具体的仲裁地,如果当事人在协议当中没有约定仲裁地点,可允许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开始前协商确定仲裁地,最大程度上保证仲裁的自愿原则。二是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来确定网上仲裁地。在实际的网上仲裁中,双方当事人可能无法就仲裁地达成一致,此时仲裁员可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将与案件联系最为紧密的地点作为仲裁地。使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仲裁地给予了仲裁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如果对其不加以限制,可能会导致仲裁员拥有绝对的权利,从而可能会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不符合最密切联系原则追求的“法律适用的最适当性”[13],并有损公平,所以在仲裁员使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仲裁地时应对仲裁员做出相应合理的限制。仲裁员在使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仲裁地时应考虑双方当事人所在地的法律制度完备性、与纠纷发生具有最紧密联系地、以及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来综合确定仲裁的仲裁地点。这些因素都与仲裁有很大关系,法律制度的完备性是为了保障仲裁程序的合法性和顺利推行,与纠纷具有最密切联系可以更好地方便仲裁员查清案件事实,在裁决做出后还要考虑对裁决的执行问题。三是非内国仲裁理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权,在制定国内的网上仲裁规则时,每个国家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本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利益,这也导致了每个国家仲裁规则的不同,所以在国际仲裁中难以调和适用哪个国家的仲裁规则,并且各国的利益难以协调,达不成一个统一的国际网上仲裁标准。非内国仲裁理论主张国际商事仲裁中不考虑仲裁地法的限制,仅由仲裁裁决的被请求承认与执行地法院来进行监督。[14]利用非内国仲裁理论可以很好的解决网上仲裁中仲裁地难以确定的实际情况,并且该理论也充分考虑了网上仲裁裁决的执行问题。但是非内国仲裁理论试图使网上仲裁完全摆脱国家司法监督和控制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如果没有国家的司法监督,国际商事仲裁最终将走向崩溃,[15]并且在仲裁庭做出裁决之前,无法判断那一地区的法院对仲裁享有监督权。非内国仲裁将网上仲裁的整个过程置于一种游离与各国司法管辖权之外,表面上解决了跨国仲裁的仲裁地问题,实际上在仲裁裁决做出之后,由于仲裁程序的无法可依,将会导致裁决更加难以得到承认与执行。四是仲裁本座论。仲裁本座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基于法律意义上的仲裁地而非实际的仲裁地。[16]依据仲裁本座论,网上仲裁中的仲裁地先由当事人双方自由协商确定,如果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无约定,仲裁程序开始前也达不成一致意见,则由仲裁庭来确定具体的仲裁地。仲裁本座论保障了当事人对仲裁地的自由选择权,这体现了发起仲裁的意思自治原则。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可采取仲裁本座论来确定网上仲裁地。仲裁本座其实是对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综合运用。首先由当事人进行自主选择,保证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如果当事人不选择或无法达成一致,为了使仲裁程序合法、仲裁裁决得到承认与执行,则由仲裁庭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仲裁地。(三)网上仲裁的承认与执行。在国际商事仲裁中,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是影响仲裁成功与否的最后一环。在网上仲裁中,如果当事人在仲裁裁决做出后能自觉履行,那么就不涉及承认与执行的问题,但在实践之中,仲裁裁决做出之后一般都需借助当地执行机关的力量来强制执行。因各国仲裁规则的差别,又考虑到各国共同的利益,经过不断的妥协协商达成了《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下称《纽约公约》)。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只要双方当事人位于《纽约公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境内,均可依据该公约申请强制执行。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在申请承认外国仲裁裁决时,需要向被申请执行之地的执行机关提交裁决的正本。网上仲裁裁决其实与电子仲裁协议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电子网络技术形成的“书面内容”,根据功能等价原则,可对网上裁决做目的解释,网上裁决也是为了解决国际商事争端而做出的,其与传统的国际商事裁决书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但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将网上仲裁裁决书视为原裁决的正本或其正式副本,但是申请人应能保证所提交的网上裁决书的真实性。网上仲裁区别于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还在于网上仲裁是无地理边界的,这也导致网上裁决在执行中难以确定具体的执行地点。根据上文对仲裁地的讨论,仲裁本座论对于确定网上仲裁地是合法合理的,确定了仲裁地这一前提条件后可将网上仲裁裁决纳入《纽约公约》中进行执行。《纽约公约》签订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国际商事仲裁的承认与执行问题,跨境电子商务网上仲裁解决的也是国际商事争端,不过是其争端的产生与解决都借助了互联网这一媒介,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其为国际商事争端的本质。并且《纽约公约》签订时间较早,当时网上仲裁制度发展的并不成熟,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影响较小,鉴于立法的滞后性,所以在条款上并没有体现网上仲裁的相关规定。但是,我们应从《纽约公约》签订的目的出发,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提供承认与执行的渠道与机制。

三、海南自贸港网上仲裁规则探析

(一)实体法的选择。实体法的选择与适用在国际仲裁中是很重要的前提,使用网上仲裁解决国际商事纠纷时也应重视实体法的适用。国际商事纠纷因其涉及的利益复杂、法域不统一,所以在其产生之初就涉及法律选择适用的问题。最早采用冲突规范来指引应当适用的实体法律规范。但是各国立法存在差异,社会情况也有差别,导致各国国内的冲突规范不统一,所以仅依靠冲突规范会带来很多问题。[17]在自贸港网上仲裁中,首先应由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来选择所适用的实体法。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国际公约、国家法律及机构仲裁规则均明确认可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纠纷适用的实体法律。并且当事人一般会选择适用于不同于双方国家的法律,这样可以减少国内法对本国人利益过度保护的风险。仲裁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方式解决纠纷,其最基本的本质仍然是自愿性,由当事人自己选择网上仲裁所适用的实体法也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权。双方当事人在网上仲裁程序开始前应就所适用的实体法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且该实体法可适用于该具体的案件中,则仲裁员应就双方的选择适用实体法来进来裁决。双方当事人无法就案件所适用的实体法达成一致意见或所选择的实体法适用于该案件明显不适时,仲裁庭可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案件所适用的实体法。仲裁员在确定实体法时因其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所以应对其选择加以一定的限制。仲裁员在选择实体法时应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综合案件的全部实际情况,考虑当事人的国籍、纠纷的发生地、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国内法的法律完善等,选择与案件联系最紧密的实体法来适用。强行法和公共秩序对法律选择的排除。在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中普遍认为,如果仲裁地国内法中存在强行法规定和公共秩序保留,那么当事人合意选择的实体法将不存在效力,直接适用强行性规定。在网上仲裁中,也应关注相关国内法的规定,如果国内法中对此有相关的法律保留,也应遵守其规定。网上仲裁虽不存在物理上的具体仲裁地,但其仍受相关“仲裁地”法律的监督与规制,所以在仲裁过程中,网上仲裁对实体法选择的这一程序性事项应遵守仲裁地法的规定,这也有助于对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二)仲裁员的选择。在仲裁中,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直接关乎仲裁的全部过程,仲裁员的选择及其应承担的责任也直接关乎仲裁裁决的公正,仲裁员的专业性与自由选择也是仲裁得以信赖的基础。在网上仲裁中仲裁程序置于互联网之上,所以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仲裁员的选择方式相较传统仲裁可以更加灵活、更加国际化。了解仲裁员的基本信息是当事人选择仲裁员的基础,在网上仲裁中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云数据”统计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仲裁员的基本信息,并根据仲裁员擅长的领域以及以前处理过的案件做好信息分类来方便当事人的查阅,当事人在选择时可以就案件的基本情况检索出合适的仲裁员。另外当事人也可以自己选择不在数据库和仲裁名单上的人担任仲裁员,当事人可申请别的人员担任仲裁员,但是仲裁机构应对当事人的申请做必要的专业性及犯罪记录审查。网上仲裁中仲裁员的选择首先应遵循当事人的自由意志,这也符合仲裁自治性的本质,在当事人无法就共同仲裁员的选择达成一致意见时,可由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机构指定共同仲裁员。在指定共同仲裁员后,当事人有权利就指定的仲裁员的合法合理性提出质疑与证据,如存在利益关系、专业性不够等,如果没有异议或异议不成立,则由指定的仲裁员担任共同仲裁员。仲裁员是仲裁程序的推动者、仲裁裁决的做出者,对仲裁的影响极大,因此对仲裁员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要求也更高。在网上仲裁中,仲裁员的性质与司法途径中法官的角色有相同的地方,都是独立做出判断,仲裁员就案件的情况做出独立的分析,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仲裁员在独立后,公正性也可能影响仲裁员的判断。权力越大,越需要控制权力的随意使用,所以应加大对仲裁员监督与审查,如果仲裁员违反了中立性原则,甚至违反职业道德,将严格追究仲裁员的责任。(三)法院对网上仲裁的监督。网上仲裁作为一种新型的争端解决方式,其在仲裁过程中必然要接受法院的司法监督,以保证仲裁程序的合法化和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在对网上仲裁的监督中,涉及仲裁地法院的监督与执行地法院的监督,海南作为网上仲裁地与裁决执行地的监督与审查范围是不同的。海南作为仲裁地法院对网上仲裁的程序进行监督,仲裁地法为仲裁提供法律环境,[18]网上仲裁中一旦确定具体的仲裁地,那么也视为接受仲裁地法院的司法监督,但是只能在程序上的进行司法监督,网上仲裁的仲裁程序应严格遵守仲裁地法对仲裁程序的规定。仲裁地法院对网上仲裁的程序监督,是为了保证仲裁程序的合法化,仲裁作为一种高度意思自治的争端解决方式在实行的过程中只有经过公权力的确认与监督才能获得强制执行权。仲裁过程中涉及的实体问题仲裁地法院不得进行司法干预,在实践中,海南地区的法院可以监督审查仲裁庭的管辖权问题、仲裁庭的组成等程序问题。执行地法院有权对网上仲裁裁决进行审查与监督。一项仲裁裁决可能涉及多个国家的利益,成为一地法院监督对象的做法是法院在接受仲裁裁决承认申请或撤销之诉时判断仲裁庭是否恰当适用了本国的强行法,并且该强行法必须与争议有密切联系。[19]在承认与执行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多个地区执行,那么此时仲裁裁决也需面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审查与监督,执行地法院主要审查裁决是否违反本国强行法规定和侵犯本国的社会公共利益。但在此我们应注意“社会公共利益”是一个弹性的法律概念,是一个没有文义的条款,[20]各国对公共利益看法不同,法官也会加入自己的个人价值判断,所以在判断社会公共利益时可能存在差异。如果执行地法院在审查后认为裁决违反强行法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可以拒绝执行。海南作为裁决执行地时,可以审查裁决中是否侵犯了我国的公共利益、违反我国的强行法规定。(四)网上仲裁的保密性。在国际商事争端的解决中,保密性是选择仲裁的优势之一,相比较通过法院的审判,仲裁在程序上更有利于保护信息。海南构建网上仲裁制度时,建立保密规则对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商业秘密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仲裁是一种具有私人属性的争端解决方式,在选择仲裁的方式解决争端时,可由当事人的意思来决定是否公开。“仲裁的保密性一般被定义为是指国际商事仲裁实行的不公开审理原则。”[21]对于仲裁的不公开审理原则在很多国内仲裁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我国《仲裁法》的第40条也明确规定,仲裁不公开进行。在网上仲裁中应坚持不公开审理的原则,双方当事人将争端提交给仲裁庭时,如没有约定公开审理,那么仲裁庭应不公开审理。在自贸港的建设过程中,投资贸易的便利化将会使很多国际公司来竞争市场,在产生的国际商事争端中极容易涉及一些公司的商业秘密,不公开审理的原则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在网上仲裁中,除了必要人员应不允许其他人了解仲裁信息,这一点借助于网络系统的封闭性很容易实现。不公开审理原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程序上的保密规定,但是在实践中经常存在当事人的隐私及商业秘密被泄露,尤其网上仲裁还涉及互联网技术的参与,使“不公开”变得更加难以保证。将网上仲裁置于一个封闭的网络环境中在实践中容易实现,但是仲裁员却必须参与到仲裁的过程中,仲裁员在了解信息及商业秘密后是否严格履行保密义务也难以判断。并且在网上仲裁中需要依托网络技术进行传输,现有的网络技术难以完全保证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不会被泄露。针对一系列可能出现的情况,在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中可以立法的形式来规定仲裁员与其他必要参与人的保密义务,通过立法的事后监督来保障当事人的权益。仲裁是具有私人属性的协议达成的,仲裁员与当事人一般是合同性质的法律关系,[22]在仲裁员违反保密义务时,可依据合同的相关规定来对当事人进行补救,并在立法上加重对仲裁员的职业道德处罚,剥夺其仲裁员资格。对因网络技术导致的信息及商业秘密泄露,可追究相关操作人员的法律责任。(五)程序规则的选择。在国际仲裁中,当事人可以为了获得更有效而约定符合自身争议特点的程序,这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肯定。当事人约定网上仲裁程序规则是仲裁意思自治的体现。“当事人自由约定仲裁程序为《纽约公约》和其他国际仲裁公约所承认,也被几乎所有法域的仲裁立法所保障”[23]198,当事人在达成仲裁协议时,可以在协议中明确约定解决其之间的争议所适用的网上仲裁规则。如果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之中没有约定仲裁程序规则,在仲裁正式开始前当事人就仲裁程序达成合意的,也应视为当事人约定了仲裁程序。但在实践中当事人往往并不会就程序问题做出具体的约定。在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况下,为推动仲裁仲裁员往往就程序的适用享有决定权,如国际商事仲裁欧洲公约》第4条第4款规定,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仲裁程序,则仲裁庭可以直接或通过援引常设仲裁机构的规则来建立仲裁员应遵守的程序规则。仲裁员对程序的决定权并不是没有限制的权力,但限制一般只限于关于程序公正的强制保护,平等对待当事人保护当事人几乎是所有国际商事仲裁规则的共同要求。网上仲裁中,仲裁员在安排仲裁程序时应当考虑各当事人的具体情况,网络的普及、各地的时差、当事人使用互联网的技术能力等都应综合考虑来安排合适的程序。国内法对仲裁程序的强制性规定,当事人对程序的自主约定权和仲裁庭的裁量权受国内法的强制性规定限制。《纽约公约》第5条第2款规定,申请承认与执行地认为不能仲裁的事项,或违反本国的公共政策可以拒绝执行。在多数情况下,强制性规定限于对程序公正的要求,每个法域对程序公正和公共政策有不同的规定,不过在发达法域国家对正当程序的规定差异较小,因为一般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给予尊重。[23]205

网上仲裁范文篇3

就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而言,仲裁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连接因素,在确定仲裁协议准据法、仲裁程序法及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或撤销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开放性的技术体系,是由相互连接并使用特别计算机软件的计算机群组成的一个虚拟空间。因特网既是一个信息传输的渠道,又是一个虚拟的电子空间。它以电脑为交流的工具,打破了地域界限。我们可以把网上仲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的常规仲裁机构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开设的网上仲裁业务,这样,网上仲裁的仲裁地还可以依照传统方法来确定。第二种情况是纯网上仲裁。提交在网上仲裁的案件,其程序包括仲裁申请和仲裁案件的立案、答辩或反请求、仲裁庭的组成、转贴于公务员之家()仲裁审理或仲裁裁决的作出,均在网上进行。其本身的无国界性或无地域性决定了要对网络套用传统的规则非常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说哪里是网上仲裁机构的所在地。如果又找不到其他连接点,比如当事方没有约定仲裁地,仲裁员凭借“善良及公允”原则来仲裁,没有明确适用某国法律,各方身处异地,仲裁全过程在网上完成,那么,在确定仲裁地的过程中将会困难重重,甚至不能确定。这种情况被形象地称为“仲裁地缺失或落空”。

二、确定网上仲裁地的几种观点

(一)以仲裁员所在地确定仲裁地

仲裁庭采用独任制进行仲裁时,以独任仲裁员所在地为仲裁地,采用合议制进行仲裁时,以首席仲裁员所在地为仲裁地。此种确定方法中“所在地”的确定存有很大争议,到底是住所地还是居住地,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相关规定,存有差异。此外,所在地是仲裁程序开始时仲裁员所在地,还是仲裁裁决作出时仲裁员所在地,此种观点显然提供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此外现代社会生活中,仲裁员跨国界的频繁流动更加剧了仲裁员或首席仲裁员所在地的不确定性。有学者将其缺陷总结为:它破坏了法律的可预见性原则,导致当事人不能预见裁决将在什么法律体系下作出。

(二)以进行仲裁的计算机服务器的地理位置确定仲裁地

在整个的仲裁程序中可能会涉及到多个位于不同国家不同地点的网络服务器,到底以哪个为准我们难以确定。“即使使用同一个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网络服务,在仲裁程序中,各种电子数据信息的传送也会通过不同的服务器,从而会经过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法域,一个仲裁员可以通过不同的转贴于公务员之家()网址利用不同的服务器发送信息从而进行案件程序,服务器所在地同样难以确定。”况且这种确定仲裁地的方法常常会使由仲裁地确定的特地法律的选择变成随机的、偶然的事情,很有可能与当事人或者实质性交易没有联系,这样的确定方式是不合理的。

(三)以仲裁员发送和接收电子信件所在地确定仲裁地

这种确定方式同样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动作存在于虚拟的空间,因此无形的数据信息何时才能算做发送或接收成功以及该行为发生的确切地点不易确定。以收发电子邮件为例,是以网络邮箱服务提供者接收到信息的地点为准,还是以收件人电子邮箱所在地或者信件下载保存的电脑所在地为准,无法形成确定的结论。

上述几种确定仲裁地的方法,都是试图找出网络与地理位置间的某些因素,把网络空间地域化,以确定与特定法律的联系。这几种确定仲裁地的方法看似非常的具体,但运用这些僵硬的规则实际上根本无法最终去确定一个连接点。

三、网上仲裁地的确定

从上一部分可以看出,为解决这一仲裁地“缺失”现象,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确定网上仲裁地的方法,如仲裁员所在地说、服务器所在地说、网址所有者或控制者所在地说等。但以上方法都存在着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引人以下原则和理论:

1.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当事人可以在仲转贴于公务员之家()裁协议中合意假定某一地点为仲裁地。这一地点不必是仲裁发生的特定物理场所,而是因为法律赋予当事人选择仲裁地的权利而产生的效力。当然,虽然当事人可以合意选择,但是选择应当在与案件有密切联系的场所范围内,如常设仲裁机构的所在地、仲裁员或者一方当事人的住所地或本国、开始仲裁地等。

2.最密切联系原则

在当事人没有合意确定仲裁地的时候,由仲裁庭根据案件的需要依该原则确定一个仲裁地。这个仲裁地须与案件有密切联系,以便更好地解决纠纷。在网上仲裁情况下,与此有密切联系的场所通常包括:常设仲裁机构所在地、开始仲裁程序地、仲裁程序终结地、仲裁员的住所地或本国,等等。依据仍是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规定,如未达成此种协议,仲裁地点应由仲裁庭确定,要照顾到案件的情况,包括当事各方的方便。《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规定,除当事人双方对仲裁在何地举行已达成协议外,仲裁地点由仲裁庭在考虑仲裁的各种情况后决定。

从立法中可看出,这两个原则处于不同的适用层次。在一个案件中,应当最大化地尊重当事人的意思,首先适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如果当事人无法达成合意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没有假定一个仲裁地,那么才能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由仲裁庭指定一个仲裁地。

3.“非内国化仲裁”理论

仲裁非内国化理论是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理论。目前已成为国际商事仲裁中令人注意的一种趋势。该理论认为,国际商事仲裁可以不受仲裁程序地国法律的限制,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也不必由仲裁地国的法律赋予。任何法院都不得撤销该裁决,但可以不承认该裁决的法律效力并拒绝执行。根据这种理论,国际商事仲裁可以不附着于仲裁地而四处“漂流”,即没有“国籍”。尽管仲裁会转贴于公务员之家()受所在地法律的制约,但仲裁与法院活动终究是不同的。法院活动会受到法院地法的支配,而仲裁则应与其所在地法律管辖适当分离,即主张仲裁应是超越国家的。

网上仲裁范文篇4

一引言

二战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人的通讯联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便捷迅速。作为国际信息社会的象征,互联网是计算机数字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的产物,是一个建立在现代计算机基础上的成千上万个相互协作的网络以及网络所承载的信息结合而成的集合体,在功能上,它集电话系统、邮政服务、购物中心、新闻媒体、信息集散地等系统功能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传播媒体。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其他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跨国贸易的成本大大降低,为众多的用户提供了广阔的商业前景,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访问网址去获取国外的商业信息,网上销售将成为与传统销售渠道并存的另一渠道,我们将进入一个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电子商务时代。根据最新估算,到2000年互联网将有6,000万私人用户,最迟到2007年,所有购货合同的7.5%都将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交易额可达6,000亿美元。

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引入国际合同领域,给传统国际合同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是否可以用传统的国际合同法规则来调整网络空间?本文试从互联网合同的成立与效力、法律选择、争议的解决方式等方面阐述互联网对传统国际合同法规则的挑战与冲击。

二互联网合同的成立与效力

合同是当事人设立、变更和消灭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在民法上,合同是产生债的主要原因,是民事流转最普遍的手段。国际合同则是国际私法上债的重要依据,在国际民事流转中占有重要地位。

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无论在大陆法或英美法国家,合同仅在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达到一致时方能成立。在传统的合同订立过程中,当事人一般是面对面地提出要约和作出承诺,或者通过电话、电报、电传以及信件方式进行。互联网合同则不然,它是通过传递电子数据的方式来完成要约和承诺的,即合同的要约和承诺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合同的签订过程几乎在计算机的操作下完成。例如采用EDI交易,交易各方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将订约的意思表示传递给对方,而EDI具有自动审单功能,EDI交易的全过程甚至不需要人工的介入,计算机自动读取数据内容并自动对电子数据文件进行回覆。那么,计算机自动处理数据文件是否可以视为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计算机程序是由人编制的,当事人通过互联网订立合同时,都预先设置好计算机自动回应程序。计算机的信息自动交流和处理都是遵从当事人预先设置好的程序而作出的反应。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正是通过其编制或认可的程序而得到反映。所以,通过互联网订立的合同和人与人之间直接信息交流订立的合同一样是合同当事人的合意。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1996年制订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第11条第1款规定:

就合同订立而言,除非当事人各方另有协议,一项要约及对要约的承诺均可以采用数据电文的手段表示。如使用了一项数据电文来订立合同,则不得仅仅以使用了数据电文而否认该合同的有效性或可执行性。

《新加坡电子贸易法》第6条规定:“不得仅仅因为一个信息采用了电子记录的形式就否认其效力、有效性、强制性。”可见,互联网合同是成立的。

在传统的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合同一般采用书面形式签订,互联网合同则不然,它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方法签订,也完全可以储存在磁盘或其他接收者选择的非纸质媒介上,是一种“无纸合同”(paperlesscontract)。这种“无纸合同”是否符合目前国内、国际贸易中签订合同的书面要求呢?

此外,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传统的合同成立都要求当事人签字或盖章,防止合同内容被纂改和伪造,以保证合同内容和对方当事人身份的真实性。在互联网合同中,人们不可能通过电子方式亲笔签名或盖章,它只需要每一方当事人采用电子密码签名即可,即当事人用符号及代码组成电子密码进行签名,是一种经过加密的信息来确认交易对象的方法。随著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这种签名方式在国际商务实践中将越来越广泛地得到采用,法律对电子密码签名的认可和规范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合同中的法律选择

自从十六世纪杜摩兰(Dumoulin,1500-66)提出“当事人意思自治”主张后,意思自治原则目前已成为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根据该原则,合同当事人有权在订立合同时通过协商一致的意思表示选择支配合同的法律,而且合同条款也是由当事人协商约定的。法律选择必须是明示的,即通过在合同中载明支配合同的准据法,或必须从合同条款和案件事实中明显看出这种选择,如《国际货物销售合同适用法律公约》第7条规定:

销售合同受当事人选择的法律支配。当事人的选择协议必须是明示的,或者从合同的规定和当事人的行为整体来看可以明显地推断出来。

一般说来,选择的法律将适用於合同,但是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也有被强行法或“直接适用的法”排除适用的可能。在合同中既无明示选择条款又不能推定所选择的法律时,通常的做法便是以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国家的法律为准据法,并用特征性履行的方法来确定最密切联系地。

在国际互联网上,特别是在网上消费交易中,要求当事人在每笔交易中都就合同条款达成协议是不现实的,供货商通常都预先在网上制订好格式合同,利用其较为有利的经济地位制订有利於己而不利於对方的条款,如免责条款、法律选择条款、法院管辖地条款、仲裁条款,对合同上的风险及负担作不合理的分配。在“click-wrap”合同中,消费者只要点击(click)“接受”或“拒绝”键,就决定了该合同是否成立,而消费者只能表示全部同意或不同意。各国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经营者通过网上格式合同免除或限制自己责任采取规范限制的态度,如德国1976年颁布的《一般合同条款法》和英国1977年的《不公平合同条款法》等。但对於国际供货合同,有些强行法并不一定适用。一项国际供货合同具有三个特征:一、它是一种货物买卖合同,转移对货物的占有关系或对货物的所有权;二、缔约双方的营业地或住所地位於不同主权国家;三、合同具有跨国因素。通过互联网订立的供货合同很容易满足这些条件而成为国际供货合同,使有些强行法如《不公平合同条款法》对消费者保护的规定得不到适用,因而即使假设英国法院判定《不公平合同条款法》适用於某一涉外合同,但采用互联网订立供货合同的外国销售商并不受其约束。例如,一位美国葡萄酒销售商建立一网址,并用标准格式合同载明无管辖权条款,但声明发生的所有争议适用纽约州法。一位英国消费者因饮用该葡萄酒得病,他认为根据英国1977年《不公平合同条款法》,供货商并不能免除其责任。这是一项强行法,但它并不适用於阻止销售商主张免除责任,因该合同是国际供货合同。这样便会导致供货商利用其格式合同中的法律选择条款选择於己有利的法律而规避法律,这是一个有待各国共同解决的问题。

此外,如果当事人采用互联网签订仲裁协议是否符合《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即1958年《纽约公约》)第2条第2款的“书面协议”要求?而且《纽约公约》要求仲裁协议需要双方当事人的签字,网上仲裁协议中双方当事人的电子签名效力如何认定?

四互联网合同争议的解决

甲法院管辖

在国际私法中,各国对合同争议的管辖依据的规定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地域为依据:合同诉讼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无论是主体、客体还是法律事实,总是与某国的管辖权具有空间上的关联,这种空间关联就成为该国行使管辖权的依据,如当事人住所、合同签订地和履行地、合同标的所在地等。

2、以当事人的国籍为基础:它是属人管辖原则在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问题上的体现,侧重於诉讼当事人的国籍。由於国籍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所以各国都不愿放弃属人管辖原则。法国和其他仿效法国法的国家主要以属人管辖原则作为确定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权的依据。

3、当事人意思自治: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确定合同争议管辖权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把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某国法院审理,该国法院便可行使管辖权。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4条规定:“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用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管辖。”二是被告接受管辖。一国法院对接受管辖的被告享有管辖权,已成为国际上普遍承认的原则。

从上可见,当事人的住所、合同签订地与履行地、国籍、意思均可成为某国法院对涉外案件的管辖依据。而且,特定法院的管辖区域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物理空间。互联网使网络空间(cyberspace)成为客观存在,而网络空间本身无任何边界,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系统,无法分割成诸多领域。要在一种性质不同的空间中划定界限,这是传统司法管辖权规则面临的困境。

互联网合同纠纷是在网络空间的活动者之间产生的,如果当事人否定法院的管辖权,法院的管辖权就有被架空的可能。当多数网络空间的参与者都不将争议诉诸法院,法院的管辖权便不存在。因而,互联网进入国际合同领域,使传统的司法管辖权基础发生动摇。

乙网上仲裁与仲裁地的确定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人们可用它签订仲裁协议,也可用於仲裁程序。当前,网上交易正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作为网上交易产物的网上仲裁因其速度快、效益高、费用低的特点将越来越受到关注。“网上仲裁”是指通过互联网联络进行仲裁审理的程序,不需要仲裁员亲自到某个地点会合,也不需争议各方到某个地点进行协商。但要确定仲裁地是个问题。假设人们指定由三名分别位於巴黎、伦敦、柏林的仲裁员组成仲裁庭,这时以首席仲裁员的从业地来确定仲裁地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方法,且该方法赋予首席仲裁员太重要的地位。相反,或许更为现实的是对於独任仲裁员审理的案件,以其从业地为准来确定仲裁地。但该仲裁员可能是位环球职业仲裁者,在不同地方从业,因此这也不是令人信服的确定仲裁地的方法。这样便会导致仲裁地空缺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如果仲裁庭和当事人自由选择的准据法不能包含实际仲裁所需的全部规则,根据国际私法的理论,仲裁地法将作为第二位的准据法,决定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庭组成和仲裁程序。而且要确定甚么法院有权干预仲裁、有权执行或拒绝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就必须确定仲裁地。如果双方当事人未选定仲裁地或仲裁地不能确定,将无法确认何国法院对案件行使管辖权,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乃至争议就得不到解决。

五从法理学角度认识互联网对传统国际合同法规则的冲击

电子商务的发展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突破了传统交易模式的限制,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冲击著传统的交易规则。但交易模式的变革推动交易规则的演进,这几乎是法律发展史上的永恒规律。

从法律上讲,电子商务中通过互联网进行有关交易信息的沟通本身就是一份合同的缔结过程,信息本身就构成了合同的内容。信息传递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合同的成立与执行。因此,保证交易主体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与通过传真、邮件等纸质媒介一样可靠,是保证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

由於互联网上进行的电子商务是一个没有时空、地域限制的大市场,防止公民逃避本国司法控制的法律机制将在互联网上大打折扣。有鉴於此,许多国际组织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各国对国内法改革,以使电子形式的合同成为法定的合同形式。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於1996年12月制订了统一通用的规则,即《电子商务示范法》。该法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为各国电子商务立法提供了一个范本。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以及新兴工业国家(如新加坡)都颁布了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

六结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及措施

新媒介的出现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对法律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随著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采用互联网签订合同进行国际商业交往必将成为国际潮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经济交往将更加频繁,我国的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运用和发挥互联网的全球信息网络作用。

对於日益发展的国际电子商务,我国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措施?

网上仲裁范文篇5

现在有很多此类的ICP。其中著名的有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国内的有8848珠穆郎玛网上商店,263首都在线等等。在没有良好的交易平台作为技术支持和信誉好的银行作为保障的前提下,电子商务是无法蓬勃发展起来的。

2.网上城市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网上活动的增加必然导致此类ICP的急剧增加,之后便是银行和物流业者的介入。如此,网上城市的形成条件便初步具备了。这里所讲的网上城市仅指在同一个城市里建立一个综合各门各类的商务平台,来进行各种日常活动,如购物,订机票,网上远程教育,炒股,娱乐,等等。

3.地球村-无国界的地球和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它是网上城市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大量增加。如此,各种商务活动,思想交流,学术活动,远程教育,国际访问均可在互连网上完成。

网上城市的建立与发展

要建立一个能进行正常运作的网上城市,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助和参与。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更需要全民族,全人类的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从国内的电子商务的现状出发,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较完善的网上城市呢?在下的拙见是缺什么补什么,对症下药。

金融服务体系

国内为电子商务服务的金融机构还处于萌芽阶段。由于信用业务的不完善,网上购物等活动都无法自由的展开。仅举中国银行为例,如要网上购物,你首先要持有长城卡,然后在电脑上安装电子钱包软件,再申请电子安全证书,接着你登陆到中行特约的网上商店进行选购,填写个人信息和送货地址,使用电子借记卡进行支付,最后等待送货上门。你说烦不烦?如果是我,早被吓走了,更别提买东西了。

购买力

网上城市的起步阶段一定要找好服务对象,因为即使你有最好的商务平台,也需要有人来“捧场”呀。这一群人必须能上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对网上购物感兴趣,还有充足的上网时间。因此,要先找到他们,了解他们,并对他们提供优惠的高质量的服务。

支付方式

其中最关键的是电子货币的支付问题。国外的习惯做法是采用信用卡的支付方式,然而,这种方法在中国还不能圆满实现,有的只是名义上的“信用卡”-借记卡,同时还要辅以电子钱包和安全证书的使用。这不仅影响了网上交易的速度,也增加了难度。但相信随着互连网在中国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解决。

物流体系

有了客户群和金融机构的信誉保障,便可以开展组建工作了。所附为是网上购物的基本物流图。物流业者不仅起着运输的作用,还起着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的作用。以快餐业较发达的常州为例,网上商店若联合快餐业的销售网络及其优质的售后服务,一定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心。而网上商店若以次充好,或漫天要价,将受到严重警告,甚至失去网上销售的权利。这就需要有一个网上电子商务的仲裁部门来进行仲裁。

仲裁部门

网上仲裁范文篇6

1、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截至2008年12月31日,*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共各类信息123条。

*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在中国*政务公开信息网共本办信息88条。其中:机构信息栏目信息6条,占总数的6.8%;政策法规栏目信息34条,占总数的38.6%;政务动态栏目信息13条,占总数的14.8%;其他栏目信息35条,占总数的39.8%。

本办除在中国*政务公开信息网信息外,在办门户网站共信息35条。其中,机构信息栏目信息7条,占总数20%;政策法规栏目信息8条,占总数的22.8%;其他栏目信息20条,占总数的57%。目前,我办已将自1997年以来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规范性文件等,可以在中国*政务公开信息网和本办门户网站上实现“一站式”查询。

2、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2008年,*仲裁委员会办公室没有接到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申请。

3、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

2008年,*仲裁委员会办公室没有接到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案件申请。

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

为了向公民宣传仲裁法,推进仲裁法律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促进信息公开工作,我办做了以下工作。

1、建立领导和工作机构

我办成立了由韩庆升主任任组长,由立案处、审理处、案监处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积极推进仲裁法律制度的宣传工作。

2、建立相关工作制度

为了更好的为仲裁当事人服务,我办建立了仲裁案件工作流程。将仲裁法、仲裁规则等几十种仲裁相关法律、法规在我会网站上公布。因为我办不具有行政职能,所以我办把重点放在办事公开工作上,不断更新网站栏目信息,并逐步强化电子触摸屏,电子信息等电子信息手段。

3、编制了仲裁信息指南为方便当事人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办编制并了仲裁工作指南,并在我办网站,深得仲裁当事人好评。于2008年3月1日在中国*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并于2008年3月6日在本办门户网上。

4、完善仲裁信息渠道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的作用,在中国*政务公开信息网和我办门户网站上开辟仲裁信息专栏,集中仲裁相关信息。二是在我办门户网站上开设主任信箱,及时听取公众对仲裁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改进工作,促进仲裁事业的发展。

三、仲裁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网上仲裁范文篇7

甲方:网上交易的直销投资者

乙方: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委托服务网站:*

客户服务中心电话:010-65171155

直销中心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1座23层邮政编码:100005

甲、乙双方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着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就乙方为甲方提供网上远程交易委托服务及其他相关业务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释义:

除非本协议文意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1.网上交易:是指投资者按照本协议规定开立基金交易账户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基金认购、申购、赎回、账户资料变更等业务处理的交易方式。

2.投资者:指通过本公司网站进行网上交易的直销投资者。

3.基金账户:指基金注册登记人为投资者开立的记录其持有乙方所设立、管理的开放式基金的基金份额、份额变更情况及基本资料的账户。

4.基金交易账户:指基金销售人为投资者开立的记录其通过该销售人买卖乙方所设立、管理的开放式基金份额的变动及结余情况的账户。

5.认购:指开放式基金设立募集期内,投资者申请购买基金单位的行为。

6.申购:指开放式基金成立后,投资者申请购买基金单位的行为。

7.赎回:指开放式基金存续期间内已持有基金份额的投资者要求基金管理人购回基金单位的行为。

8.基金份额转托管:指投资者将其持有的基金份额从一个交易账户转到另一交易账户进行交易的行为。

9.基金单位资产净值:指计算日基金资产净值除以计算日基金份额总数后的价值。

10.T日:指销售人确认的投资者有效申请工作日;T+n日:指自T日起第n个工作日(不包含T日)。

11.工作日:指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正常交易日。

12.开放日:指为投资者办理基金申购、赎回等业务的工作日。

13.交易密码:指博时直销交易账户的交易密码。

第二条远程交易服务的内容

本协议所述远程交易服务内容包括:变更基金账户信息,转托管,基金分红方式变更,提交基金认购、申购、赎回申请,撤销基金认购、申购、赎回申请等。

第三条网上交易风险提示

如果甲方愿意申请使用乙方网上交易业务,甲方即被认为已经完全了解网上交易的风险,并能够承担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

乙方已最大限度地采取了有效措施保护客户资料和交易活动的安全。尽管如此,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乙方在此郑重提醒甲方,网上交易仍然存在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1.互联网是全球公共网络,并不受任何一个机构所控制。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的途径不是完全确定的。互联网本身并不是绝对安全可靠的环境。

2.在互联网上传输的数据有可能被某些个人、团体或机构通过某种渠道获得。

3.互联网上的数据传输可能因通信繁忙出现延迟,或因其他原因出现中断、停顿或数据不完全、数据错误等情况,从而使交易出现延迟、停顿或中断。

4.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包含但不限于分析、预测性资料,可能出现错误或被误导。

5.投资者的网上交易身份可能会被仿冒。

6.投资者自身计算机性能、质量、病毒、故障及其他原因,可能造成影响交易时间或交易数据,因此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7.投资者自身的疏忽造成账号或密码泄漏,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第四条甲方承诺:

1.甲方清楚地了解使用网上交易可能遭受的风险,并自愿承担该种风险而导致的损失。

2.甲方在签订本协议之前,已经详细阅读了本协议包括乙方免责条款在内的所有条款,并已准确理解其含义。

3.甲方确认已详细阅读并理解并接受乙方所设立、管理的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契约》、《招募说明书》及《开放式基金网上交易业务规则》、最新的公开说明书的所有内容。甲方自愿通过乙方的网上交易系统办理基金业务,承诺上述业务视同甲方亲临乙方柜台办理。

4.甲方保证用于投资乙方所设立、管理的基金的资金来源合法,否则由此引起的一起责任由甲方承担。

5.甲方保证所填写的信息真实、准确和有效,如有变化,甲方应及时变更相关资料。因甲方未能及时变更有关资料所可能导致的损失由甲方承担。

6.甲方单独使用网上交易方式,不与他人共享;甲方不利用该系统从事基金买卖业务及从中收取任何费用。

7.甲方将确保其用于网上交易的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因甲方的设备故障、通讯故障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乙方不承担责任。

8.凡是使用甲方密码所进行的一切委托,均被视为甲方亲自办理之有效委托。甲方由于自己疏忽或其他原因而致使密码失密造成的损失由甲方自己承担,乙方对此不承担责任。

9.甲方在发现或有理由认为存在未被授权的人正在或可能使用其账号、密码时,应立即与乙方联系,甲方承诺采取相应的保护、防范措施。

10.甲方不利用技术或其他手段,攻击乙方网络,破坏乙方系统,否则承担由此给乙方或任何第三方造成的损失。

11.甲方对其各项委托活动的结果承担全部责任,承诺偿付任何因其违约而使乙方遭受的损失。

12.甲方不得将本协议项下的权利或义务的部分或全部转让给任何第三方。

第五条乙方承诺:

1.乙方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并愿意受本协议的所有条款的约束。

2.乙方提供的网上交易系统的系统安全、数据备份和故障恢复手段符合监管机关的规定。

3.对甲方的网上交易,乙方对相关电子数据进行保留并作为甲方交易行为的证明。乙方对甲方的委托资料、委托事项和密码负有保密义务,乙方未经甲方许可,不得透露甲方在乙方登记的任何资料。但乙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或有关司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的要求提供甲方的有关资料不在此限。

4.乙方在本协议生效当日,为甲方开通协议约定的交易委托方式。

第六条提示条款:

1.网上交易受理条件提示:

甲方须与乙方需通过直销柜台或网上方式签订《投资者网上远程交易委托服务协议》。

甲方须在乙方的直销点或通过网上方式开立交易账户,该交易账户在本协议履行过程中应处于正常交易状态。

甲方通过网上方式开立账户时,须依据《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网上交易业务规则》办理。

2.网上交易的开通、变更与终止提示:甲方欲开通或终止网上交易手段,须依据《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网上交易业务规则》办理。

3.支付业务提示

甲方须依据《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网上交易业务规则》办理资金支付事宜。

4.设备提示:甲方应具备本协议约定网上交易所必需的设备。

5.密码提示:

甲方用于网上交易的密码与柜台委托的交易密码一致。

6.委托提示:

a)甲方网上远程下达的委托,以乙方的系统记录为准。

b)客户使用网上交易,需自行支付因此产生的相关费用,如:上网费、电话费等。

7.委托受理时间提示:

认购期内,基金当日委托申请的受理截止时间为每日下午17:00,如甲方17:00后提交委托申请,则乙方视甲方的委托申请为次日的申请,但认购申请中选择当日为有效期的申请将被视为无效申请。在开放日,基金当日委托申请的受理截止时间为下午15:00,如甲方15:00后提交委托申请,则甲方的委托申请按下一个工作日的申请处理,但申购申请中选择当日为有效期的申请将被视为无效申请。甲方委托申请的时间以乙方系统自动记载时间为准。

第七条免责条款:

因下列情形导致甲方损失的,乙方不承担责任:

1.因地震、火灾、台风及其他各种不可抗力引起停电、网络系统故障、电脑故障;

2.因电信部门的通讯线路故障、通讯技术缺陷、电脑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等问题造成委托系统不能正常运转;

3.法律和政策重大变化或乙方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

4.因通讯、网络中断、堵塞等情况致使通过约定的委托手段无法下达申请委托时;

5.因甲方设备或通讯故障或设备未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致使乙方未能按时收到或者收取甲方的申请信息不完整;

6.因甲方的故意或疏忽导致交易密码泄露或遗失,由此导致甲方损失的;

7.法律规定和本协议约定的其他乙方免责事项。

第八条协议生效及变更:

1.在不损害甲方利益的前提下,乙方保留修改或增补本协议内容的权利。修改本协议以书面形式公告于乙方的网站及营业场所或以其他乙方认为可行的方式通知。甲方在修改通知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未向乙方提出书面异议,视同已经得到甲方的认可,但乙方增加本协议第二条所述服务内容除外。

2.本协议签署后,若有关法律、法规、监管部门规章、《基金契约》、《招募说明书》、《公开说明书》等发生变更,本协议将作相应的调整。

3.本协议在甲、乙双方签署后立即生效,在下述情况之一发生时终止:

a)双方签订书面协议同意终止。

b)甲方死亡或不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c)甲方撤销直销交易账户或基金账户。

d)甲方通过柜台或网上方式取消网上交易。

e)乙方不作为甲方认购/申购所指向的基金或甲方所持有的基金的管理人。

f)因不可抗力使本协议无法继续履行。

g)一方违约,另一方书面通知对方提出终止本协议。

网上仲裁范文篇8

一、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电子商务的界定

目前,对于电子商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美国《全球电子商务纲要》的定义是:所谓电子商务,系指通过Internet进行的各项商务活动,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商业交易,它包括组织与个人在基于文本、声音、可视化图像等在内的数字化数据传输与处理方面的商业活动。通常认为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交易主体上分,电子商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BtoB,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toC,即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toC,即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交易;此外,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出现了政府与企业之间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电子商务,即GtoB主要是政府网上的采购活动。其中BtoB、GtoB两类交易并不涉及到消费者保护问题,BtoC和CtoC是消费者网上购物交易模式。笔者要探讨的是BtoC和CtoC电子商务活动中如何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问题。

(二)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挑战

1.消费者的知情权问题。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知情权是消费者能否做出正确的消费行为的依据,是消费者决定购买某种商品或者接受某种服务的前提。在网络交易中,因其具有虚拟性,经营者与消费者不能面对面地交易,消费者只能通过网络上的有限介绍和广告宣传来了解商品信息。而这些信息由经营者和控制,这就对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网络经营者有利用该网络广告欺诈的可能。

另外,一般来说,由于人的主观性,网络经营者对其销售的商品无论如何详细也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对于网络商品,消费者更多的是凭着自身的感观或经验去识别和判定产品质量和性能。

2.消费者的隐私权问题。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经营者往往需要消费者提供很多的个人信息,互联网技术也使得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储存和销售有着前所未有的能力和规模。这就使网络交易中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现象大量发生。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中侵犯消费者隐私权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技术拦截,即拦截电子邮件获取通讯内容;其二,泄露信息,即将其所获得的信息泄露、出卖给他人,牟取暴利;其三,黑客侵入,即通过侵入消费者个人计算机系统以获取有用信息[1]。

3.网络交易中格式条款的效力问题。电子商务的一个优势是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其要求在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中使用大量格式合同,这就会造成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常见的对消费者不公平的格式条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改变责任承担原则,如减轻或免除己方责任,或者加重合同相对人的责任;(2)限制或剥夺相对人的权利,如规定对于瑕疵标的物,买受人只能要求予以更换,而无权解除合同或减少价金,也无权请求损害赔偿;(3)不合理的分配合同风险,如规定由不可抗力产生的风险有合同相对人承担;(4)缩短法定瑕疵担保期间;(5)转移法定的举证责任;(6)规定有利于己方的管辖法院或仲裁条款。这些格式条款的使用限制或剥夺了消费者的合同自由,使消费者处于不利的地位。

4.网络交易的安全问题。网络交易是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商务活动,交易双方直接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交易,双方不见面,通过电子货币或网上银行交易,这就给一些网络黑客通过侵入系统,修改消费者的账户,划走账上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2000年7月《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表明,对于网上购物的最大障碍,有31·76%的用户选择了“安全性得不到保障”[2-3]。消费者在网站订立合同进行消费,而上当受骗时,往往无法追查网络商家究竟所系何人,消费者根本无法或不便主张赔偿请求。此时消费者本已求助无门,加之我国对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空白,更使得消费者欲诉无依。

二、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

电子商务改变了市场的交易形式,而新的交易形式势必与原有的法律规范发生冲突,并对传统社会秩序、法律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与挑战[4]。

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纷纷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范。主要有: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法范本》、《服务贸易总协定》电讯服务的附件、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欧盟《欧洲电子商务提案》、欧盟《电子签名的统一框架指令》、欧盟《电子商务指令2000》等。

在我国现有的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主要散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之中,内容简单粗糙,只是较原则地对商务活动和网络安全进行法律调整,基本上没有直接针对电子商务行为的规范。对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保护而言可操作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的要求。可以说,目前网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在我国还是一个“盲点”。因此,加强对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研究和立法迫在眉睫。

三、完善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一)立法建议

基于网络发展的特点和实践对立法的迫切需要,可以仿照联合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制定一个纲领性的法规,不需要涉及具体的问题,对于新出现的具体问题,能通过对原有法律的修订和补充解决的,不需要重新立法,只需出台一些相关的司法解释即可。对于不能通过上述办法解决的,可以通过制定单行法来解决。纲领性的法规可以从宏观上对单行法的制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避免单行法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具体立法建议如下:

1.知情权。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应该更加注重商家或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1)与交易有关信息的知情权。在网络交易中,为防止一些商家或经营者钻法律的空子,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法律应该规定在缔结合同的过程中商家或经营者除了主动告知消费者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外还应提供如下信息:经营者的名称、地址等基本情况,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种类及价格的真实情况,付款、商品配送或服务履行的方式,商品的运费,供应商应告知消费者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主要特性等。

(2)信誉评价的知情权。在电子商务中,经营者的信誉对于消费者是否决定缔结合同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商家或者经营者对他们的每一笔交易的信用状况,进行详细的披露。如果商家或经营者有意隐瞒其不良的经营记录,那么在发生纠纷后消费者可以以此为抗辩事由,请求不付款或让对方承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责任。

(3)个人信息泄露知情权。个人信息泄露的知情权是指商家或经营者对于已经获取的消费者的信息有安全保管的义务,如果一旦有消费者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商家或经营者则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有关的消费者进行告知,让消费者了解这一情况,尽快采取补救措施,比如修改密码等,防止损失的扩大。

2.隐私权。对于网络隐私权,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加以规定,目前,法国、德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家都已经通过了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案,我国也应该尽快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上来,对消费者网络隐私权保护进行立法。

对于立法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人资料收集行为的依据。电子商务经营者的收集行为必须是依照法律的授权,取得有关主管机关的许可或者当事人的同意后才能进行。第二,对个人资料收集过程的规定。必须明确规定可以收集的数据范围、收集的内容、收集的行为等。第三,个人资料的使用及其安全。应当规定任何个人资料未经本人许可不得公开,除非法律有特殊规定。未经本人同意而使用其个人资料,是违法行为。第四,对其他利用网络侵害网络消费者隐私权的行为加以规定。第五,侵害网络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责任。应当注意的是,立法规定的只应是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最低限度,而且是概括性的规定。如果规定的过细过死,就会束缚孕育发展中的电子商务,而且立法的滞后性也难以适应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技术要求[1]。

3.格式条款。对于格式条款,我国合同法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其规定了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及格式条款制定人的义务。该规定同样适用于网上电子交易中的格式条款。

4.交易安全。目前来看,像网上交易类的网站都启用第三方交易平台作为交易保障,一旦用户不满意货物可以申请不把钱汇给卖家,看似已经最大限度保障了用户的权益,但是纯粹的技术已经无法保障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要真正保障交易安全使业已成熟的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应的法律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加强行政监管

政府管制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阶段,政府强有力的监管对减少消费者权益损害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5]。建立市场准入和网络认证制度,要求从事网络销售业务的企业必须获得网络商务经营许可证后,才能合法在网上从事商业活动。国家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认证制度,使网络信用规范化、制度化。网络认证是一种商誉评价行为,获得网络认证的企业说明其商业信誉良好、经营规范,消费者可以放心的与这些网络企业进行交易活动。

(三)完善网络交易的争议解决机制

1.建立权威的在线投诉网站。在线投诉网站应在各个地方设立分支机构,当消费者在网站投诉时,投诉资料就会被自动转发到被投诉电子商务经营者所在地的分支机构处。由该机构代表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解决纠纷。此种纠纷解决方式使消费者不必再费力查找电子商务经营者的所在地,而只需要在网站上进行投诉即可。

网上仲裁范文篇9

关键词:网上购物;纠纷;解决机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0年7月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已达4.2亿人,突破了4亿关口,互联网普及率达31.8%。从四类占据首位的网络应用方式——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和商务交易的变化来看,商务类应用发展仍然最为突出。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为33.8%、30.5%和29.1%,且增速在各类网络应用中排名前三。这说明,中国网民已经把电子商务当成一种非常普遍的商务模式。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表象下,大家看到的是一片繁华的网络经济。然而,随着中国涉足电子商务的普通网民每年都在大幅增加,网络购物过程中争议发生的概率和涉及的金额也会越来越大。如果急骤增多的争议不能及时解决,必让网络消费者失去信心,从而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本调查组对广西桂林市的居民做了一个抽样调查,了解到网络购物与纠纷解决的基本情况,在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粗浅的建议与展望。

1调查内容与所得数据

本调查组成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桂林市的各年龄段消费群体网上购物的状况﹑存在并且担心的问题及对产生纠纷的解决途径等等进行调查。(以下图表数据问卷发放都为60份,收回60份)

1.1对各消费群体电子交易状况的调查

从图表一的数据可以看出:年龄在20岁以下的中小学生网上购物较为普遍,然后是30-39岁的中年人,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几乎没有网上购物的经历。

从电子交易的运用情况在看,各消费群体中中青年的运用比例较大,并且中青年也是将来社会发展的顶梁柱,对这个群体的研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而且意义很大。

1.2对人们在网上购物过程中所担心的问题的调查

从图表二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有网上购物经历的40个人中,有33个认为在网上购物商家的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占到交易人数的82%。可以知道商品的质量是人们网上购物时最为担心的问题,而对卖家诚信度的担心问题却并不是那么突出。

1.3对网民是否了解网购纠纷解决方式的调查

从图表三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在电子商务纠纷的四种解决方式(在线投诉,在线协商,在线仲裁,法院诉讼)中,人们较为普遍知道的是在线投诉和在线协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18%的人有过网上购物经历但是对这些解决方式仍然一无所知。

1.4对纠纷产生后网民态度的调查

从图表四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与卖家发生纠纷时,有超过68%的人选择与主动与卖家联系,通过协商解决问题,选择在网络平台进行投诉的也占了20%,而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和忍忍算了只有5%和7.5%。由此可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上进行交易,产生纠纷时,消费者主动进行和解的情况还是居多数的。

2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虽然本组成员对课题的调研范围较小,并且也局限于广西桂林这样一个位于西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但调查得到的数据却异常宝贵,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机构或团体或学者对该问题进行过调查。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网上购物在日常生活中,还未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存在许多问题。

2.1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后发现,在网上购物与纠纷解决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主体年龄段的相对集中。网上购物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从其实际运用情况特别是基于运用的主体来看,中青年群体的占多数,而且在这个群体中较为突出的是青年及学生,再次才是中年,老年人网上购物的经历很少或几乎没有。

第二,人们在网上购物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其交易商品的质量,而对商家信用的关心则次之。

第三,采取隐忍的态度对待网购纠纷的现象比较严重。当发生电子交易纠纷时,消费者大都嫌麻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商品又不贵,忍忍算了。

第四,对于纠纷解决的途径,消费者也是知之甚少。传统的法院诉讼,认可和利用的人都很少,更不用说在线仲裁了。而较多的是消费者采取自行与卖家进行协商的方式,最后通过和解来解决引发的纠纷。

2.2原因分析

第一,不同年龄的当事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与认可程度不一,这是因为不同年代的人对网络技术的信任、掌握程度不同。年轻的一代,是被计算机养大的一代,是生活在网上的一代,会更容易接受并进行网上购物,并完全可以将之作为一种普通的、常规的商务模式。相反,老年人无法及时掌握最新的网上知识与上网技巧,则对网上购物持观望及怀疑的态度。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

第二,网上购物明显区别于以往的交易方式,它把买家与卖家﹑商品分割开来了。买家在与卖家进行交易时只能通过网络数据进行,对商品也只能从图片上进行观察,况且卖家在出售商品时总会告诉消费者:图片仅供参考,产品以实物为准。这明显就使消费者在进行交易时安全感大打折扣,于是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关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第三,由于大多网上购物者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此,网上购物所涉及的金额都比较小,万一产生纠纷,消费者自然会将解决纠纷所需要的费用与所购商品的价值进行比较,而这往往会得出得不偿失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当网购纠纷发生时,消费者采取隐忍的方式也就见怪不怪了。

第四,既然网上购物是一种新型交易模式,那么它就会有新型的利益冲突。加之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立法尚是一片空白,因此传统的法院诉讼很对这样的纠纷进行管辖,即使有管辖权,法院在适用法律上也是很困难的。从上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人们在遇到纠纷时,大都不会选择去进行法院诉讼及在线仲裁等方式,而是较多采取主动的与卖家进行和解。如果双方能达成一致的和解意见,自然最好不过,而一旦双方自行和解不成功,双方就无法采取进一步的方式解决问题。

3建议与展望

3.1建议

3.1.1提高网络的普及率网络的普及率越高,使用的人越多,对网络的认同率越高,越能体现出网络的价值。只有在网络技术提升的基础上,网络购物才能被普通公众所接受。同时,创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通过年轻人的引导与示范,才能带动中年人和老年人进行网上购物,从而改变网络购物主体相对集中的现状。公务员之家

3.1.2颁发信用标志由于网店与实体店的运作模式不同,购物者往往对商品的质量表示高度的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根本用感官(除了眼看)感觉不到货物的情况下。商品的质量有赖于商家的描述。此时,应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如消费者协会或商家依赖的网上社区)对商家进行检查,根据其描述的情况是否真实,来为其颁发不同等级的信用标志,从而给购物者提供参考信息,而不是盲目地担心商品的质量。

3.1.3引导网上购物者解决纠纷纠纷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副产品,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会对某种事实或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分歧。纠纷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有纠纷必须要解决,纠纷宜疏不宜堵。如果网上购物者采取隐忍的方式来对待纠纷,不仅不会构建一种和谐的购物氛围,更为严重的是,隐忍还会让消费者对商家甚至整个电子商务失去信任,最终妨碍电子商务的发展。

3.1.4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的构建当消费者遇到纠纷时,不能只局限于双方和解或者选择忍气吞声,而是能立即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根据目前的调查来看,必须创建多元化的争议解决机制。首先,由购物者与商家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由公正中立的第三人来介入,即调解;如果调解也未能解决纠纷,则消费者可行有关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当然,网上购物纠纷解决机制的形成与其说是人们有意识的创造,倒不如说是因应现实状况的顺势而为,其结果就必然会导致传统以诉讼为主导的纠纷解决机制遭到质疑,一种新型的纠纷解决机制由此应运而生。

3.2展望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网上购物会慢慢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贸易模式。但网上购物纠纷所具有的频发性、小额性、专业性的特征会越来越明显,同时会在电子商务领域内得到汇聚。新形态的纠纷对于新形态的纠纷解决机制不仅提出了要求,并且更进一步决定了其各项细节的构成。随着中国经济和网络建设不断增强、网民和上网公司数量不断增长以及服务种类和形式不断提升,中国网购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如若中国的诚信体系、安全认证体系、国家标准体系、在线支付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现代服务业必将逐步兴起,中国的电子商务,特别是网上购物将很快迎来它的快速发展期。

参考文献:

[1]数据来自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

网上仲裁范文篇10

1、坚持预防为主,注重舆论宣传。深入贯彻“两法一条例”的实施,多方配合、合力组织开展大型劳动普法宣传活动。开展劳资培训,与广大企业和职工面对面,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强大的舆论宣传,不仅使企业领导提高了认识,积极支持工作,广大职工和普通市民也增强了法制观念,增加了自我保护意识。

2、本着深入为主的态度,关注基层民生。仲裁办公室每天来访人员众多,但仲裁员对每一位来访群众和前来咨询的企业劳资人员进行热心、细心、耐心的解答,截至目前,共接待来访人员达几千余人。不仅对来访人员的问题进行解答,也对个别存在疑虑的问题进行请示和沟通,较好的为基层百姓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宣传了相应的法律政策,使得带有怨气来访的群众满意而归,怀有疑问的企业通晓而走,双方均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自觉依法办事,使更多的劳资矛盾解决在萌芽、消化在萌芽。

3、立足调解为主,保证仲裁公平。在依照法律程序及时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时,严格把好政策关,对符合劳动争议受理范围的案件,绝不推诿扯皮。在查明事实、分辨是非的基础上,针对双方存在分歧较大的争议进行前探调解,加大调解力度,努力促成双方和解,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开庭前,使争议在平等的基础上得到解决,使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趋于缓和。在已办结的案件当中,调解及撤诉共计430件,调解结案率为83%。

4、坚持依法办案,确保案件质量。公开办案程序,杜绝暗箱操作。遵守办案制度,确保公平公正。在案件处理中,弱化仲裁员的个人作用,强化案件集体研究、集体决定,以程序公正来保证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对重大疑难案件、集体争议需裁决的案件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及时向上级仲裁院请示汇报,以便更准确、快捷的处理争议。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为努力提高办案能力,我院经常组织仲裁员进行业务学习和交流,尤其是针对网络上争议比较大的案件进行理论分析及模拟判决。苦练内功,尽快适应当事人各种劳动争议的需要。

(二)2012年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发挥乡镇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的作用。针对街道虽均成立了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但因人员调动频繁、责任划分不明确等原因,很多镇乡劳动劳动关系调解组织名存实亡,根本没有发挥调解案件、稳定劳动关系的职能的现状,加强对镇乡劳动争议协调组织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挑选一批素质高的协调人员参加仲裁员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协调组织的调处作用,让其在知法、懂法的前提下,更好的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