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5:18:04

网络知识

网络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网络环境刑法

当前,在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时大多依据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来进行,网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网络环境中保护知识产权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通过刑法保护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面临更多阻力。在司法与立法当中,我国针对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网络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网络环境中保护知识产权不断涌现新问题,我国刑法立法速度与网络环境中保护知识产权需求明显不符,导致网络环境中的法律条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利用我国刑法有关条款保护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简介

(一)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概念的界定。最近几年,我国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前已经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当中,并广泛引入了数字网络技术与大量科研成果,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利用我国刑法对其保护的问题。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保护知识产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已与时展不相适应,其没有设计关于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因此针对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立法步伐。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律针对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信息,并为信息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些变化没有引起原来信息使用者的注意,信息使用习惯并没有改变。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不同的信息载体,如果一味应用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明显不足,没有意识到当前社会关系的变化。要想保证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必须要基于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修正,所以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原来的知识产权保护目的相同。笔者重点研究的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认为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定义为:在网络环境中,权利人依然拥有使用、处理自己知识产权的权利。此定义主要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网络环境中的权利人依然享有原来的知识产权;第二,是充分借助网络环境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的知识产权。(二)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概念的界定。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指的是利用我国刑法保护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防止知识产权在网络环境中遭到侵犯与破坏。世界各国也存在着大量知识产权侵犯现象,因此针对网络环境这种特殊介质制订了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时,刑法是最为严厉的处罚措施,是最能引起犯罪人重视的法律条款。因此,通过我国刑法有关条款保护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内容。关于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当前大量专家学者对其争论不休,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其属于对网络知识产权的犯罪,有的学者则认为其指的是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犯罪,更有的学者认为其属于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犯罪,虽然没有针对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统一意见,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均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达到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目的,对于犯罪后果较为严重的要利用我国刑法给予严厉惩罚。笔者认为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指的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而进行的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犯罪。自大的范围来讲,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同时兼具工具犯与对象犯的特点,但应该以工具犯为主,指的是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也可以理解为利用网络开展的传统犯罪。虽然网络知识产权与传统知识产权犯罪范围相同,但也存在一些与传统知识产权犯罪不同的特点。(四)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要特点。1.犯罪客体网络知识产权犯罪主要针对拥有合法权利的公民知识产权,其中包括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知识产权。2.犯罪客观表现网络知识产权犯罪自表面上看犯罪人没有得到权利人的同意,利用互联网技术非法得到其知识产权,并且为权利人造成了严重后果。知识产权是属于权利人的,只有在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享有,其他人没有使用此项知识产权的权利。3.犯罪主体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主体是人或单位,单位的主要内容指网络服务商与网络内容生产商,这一内容明显区别于传统侵犯知识产权罪。

二、我国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中的弊端

当前,我国已经针对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建立了刑法制度,并且在此项制度的有力推行中极大保护了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最近几年,网络犯罪新形式不断涌现,网络犯罪方法日益多样,我国刑法立法速度与其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我国不能有效利用刑法条款保护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一)刑法与当前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保护需求不相适应。我国当前刑法关于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保护范围较小,通常情况下只考虑到了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而没有兼顾如域名权等新的网络知识产权问题。当前我国刑法针对著作权的犯罪只关于目的犯进行了立法,而没有针对那些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虽然已经构成犯罪但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经济利益或商业利益的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做出明显规定,因此对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犯罪人员起不到严厉的震慑作用,不能有效保护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二)不具备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法律。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针对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保护问题专门制订一部刑法,关于保护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条款只零散地存在于一些刑法分则当中,如“侵犯知识产权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等,同时在《专利法》与《商标法》等法律法规中也只是针对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予了不清晰的规定。总之,在我国当前推行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针对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部完善的刑事立法。(三)不具备信息网络传播法律条款。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要想将有关网站作品的链接展示给他人,必须要经过权利人的允许,表明如果没有得到权利人的允许就私自向他人展现了链接则属于侵权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关于提供链接造成侵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二种:第一,直接将网站作品链接展示给他人;第二,在不通知权利人的情况下直接将网站作品链接给予他人。虽然上述二种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但第一种具有侵权的共性问题,而第二种则属于网站侵权。以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为依据,认为第二种只属于网站自身侵权,而涉及不到他人,因此我国条例还需进一步指出网站自身提供链接的行为是否已经构成了侵权并达到犯罪的标准。(四)著作权法与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相互矛盾。我国在修改《著作权法》过程中,在界定作品借助网络进行传播时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一新型定义重新界定了作品借助网络开展传播的权利。《著作权法》中关于发行权与复制权的规定与传统规定相同,再有,《著作权法》修改了附属刑法中的大量有关规定,如没有得到权利人允许就将其作品到网络当中,并造成了广泛传播的后果,这种行为应该与复制、发行的行为是相同的,可以依据我国刑法有关规定将其视为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的行为,必须要严厉追究其刑事责任。《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的犯罪规定应该归为附属刑法内容当中,在对权利概念的范围扩大方面,《著作权法》与《刑法》出现了一定矛盾,而不能相互协调与连接。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策略

为了解决我国当前刑法在保护网络环境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应用下面这些方法:(一)正确开展司法解释,妥善运用法律条款。法律条款不得任意修改,但为了保证刑法适用于网络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有力打击网络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一定要针对当前法律条款增加新的内容,因此要求司法解释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必须要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再有,压缩打包是网络环境中常见的一种文件传输方式,这样一份文件通常包括大量作品,因此必须要应用准确的法律专用名词解释这种现象,这就涉及到法律术语的问题,只有对此做出最为合理的解释才能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知识产权,杜绝发生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二)提高网络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做法。为了使我国刑法在保护网络环境知识产权时发挥更为有力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根据我国网络环境知识产权的实际情况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的保护制度。而且要重视开展网络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网络知识产权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我国刑法规定。因为网络的运行不受国家界限的影响,但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犯罪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允许存在的,因此不同国家之间也要协调管理权的问题。要想合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务必须就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交流,尽快实现知识产权犯罪信息共享,将保护网络环境知识产权落到实处。(三)加强刑法立法,对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行为严厉惩罚。我国当前针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还没有建立专门刑法,笔者认为我国应该根据当前刑法立法基础,创新当前刑法中关于网络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有关条款,使刑法规定与时展相适应。也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将刑法立法与网络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操作模式不但能够继续维持我国刑法权威性,而且也可以有效应对网络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中出现的新型犯罪,防止出现网络环境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四、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知识产权犯罪不断涌现新形式,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但同时为我国刑法立法提供了有利机会。我国在利用刑法立法保护网络环境知识产权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但笔者认为经过我国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本文中提到的问题必将得到妥善解决,但需经过较长的时间。当前互联网已经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当中,网络环境知识产权犯罪行为不断出现,但通过我国刑法立法必然会逐步消除这种行为,因此有关部门不能一味强调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不足,而应该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知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林孟.论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兼论网络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法制博览.2013(5).

[2]马成坤.我国网络知识产权的刑事法保护问题研究.法制博览.2015(2).

网络知识范文篇2

一、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现状

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相较而言,网络知识产权更突出的是知识产权的存在、使用环境为计算机网络环境。网络知识产权是曲于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知识产权,其具有传统知识产权的特性,如无形性、专有性等,但是由于其产生的环境的特殊,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网络知识产权的无形性更明显;网络知识产权的共享性与专有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更突出;网络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更淡薄等。

网络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但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是触目惊心。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商业软件联盟(BSA)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个人计算机上使用的软件中有1/3以上为盗版,盗版软件给全球软件产业带来的损失比2003年增加了40亿美元。另有调查结果显示,从全球不同地区的盗版率来看,目前亚太地区的软件盗版率为53%,损失总额为75亿美元;东欧的盗版率为71%,损失21亿美元;而西欧的盗版率为36%,损失96亿美元;北美市场的盗版率为23%,损失72亿美元;拉美国家的盗版率为63%,损失13亿美元;而中东与非洲国家的盗版率为56%,损失10亿美元左右。从不同国家的盗版率来看,中国与越南的盗版最为猖獗,高达93%。

根据2009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显示,视频网站侵权、网店侵权等涉及互联网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高发,仅2009年上海法院受理以视频网站经营者为被告的侵犯著作权纠纷一审案件有200多起,可见,对网络知识产权加强保护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

二、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方式

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方式按照传统的知识产权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网上侵犯著作权主要方式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6条、第47条的规定,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即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网络著作权内容侵权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其他网页内容完全复制;二是虽对其他网页的内容稍加修改,但仍然严重损害被抄袭网站的良好形象;三是侵权人通过技术手段偷取其他网站的数据,非法做一个和其他网站一样的网站,严重侵犯其他网站的权益。

(二)网上侵犯商标权主要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销售也成为贸易的手段之一,在网络交易中,我们了解网络商品的唯一途径就是浏览网页,点击图片,而网络的宣传通常难以辨别真假,而对于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仍然进行销售,或者利用注册商标用于商品、商品的包装、广告宣传或者展览自身产品,即以偷梁换柱的行为用来增加自己的营业收人,这是网上侵犯商标权的典型表现。网购行为的广泛性,使得网店经营者越来越多,从电器到家具,从服装到配饰,应有尽有,而一些网店经营者更是公然在网络中低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有的销售行为甚至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三)网上侵犯专利权主要方式

互联网上侵犯专利权主要有下列四种表现行为: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专利号的;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的。

三、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责任

(一)民事责任

要确定民事责任的承担,必须对归责原则进行分析。归责原则是确认不同种类侵权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标准与准则,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分析,即为了确定归责原则,归责原则决定着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以及方法,可以说,归责原则是网络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核心。而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则是过错责任,对于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人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我国200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的管辖权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此外,最高人民法院《计算机网络著作权解释》中还规定了网络服务者的一般侵权责任:提供内容服务者对著作权人要求其提供侵权行为人在其网络的注册资料以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追究其相应的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足々门用于故意避开或者破坏他人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的方法、设备或者材料,而上载、传播、提供的,依照《著作权法》第47条第六项的规定,追究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民事侵权责任。

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民事救济,主要可以采取请求停止侵害和请求赔偿损失。而损失的赔偿金额的计算,可以参照《著作权法》、《商标法》与《专利法》中对于侵权赔偿额的规定进行确定。根据《著作权法》与《商标法》的规定,侵犯著作权、商标权的赔偿数额确定的方法为:依权利人的实际损失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依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实际损失、违法所得均不能确定的,法院依侵权行为情节判决50万元以下的赔偿:述赔偿数额中应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专利法》中对于专利权侵权的赔偿损失数额的确定方式为:依权利人所受损失确定;依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确定;损失或违法所得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1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赔偿。

(二)刑事责任

我国自2000年起,先后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明确规定利用百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并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侵犯软件著作权的刑事责任以及对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作了详细规定。2004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从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实际需要出发,降低了知识产权犯罪的定罪标准。同时还增加了一个规定,就是违法所得达到三万元的,也要定罪,对单位犯罪定罪的数额标准由原来是个人犯罪标准的五倍降低为三倍。例如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销售明知是侵权的复制品,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行为。如果行为人通过网络销售侵权复制品,根据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则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三)行政责任

现实的网络侵权中常常会涉及到侵权人的行政责任,例如对销售盗版图书行为,可以由工商管理部门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8条、19条规定了网络侵权人的行政责任,例如第19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收主要用于避开、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情节严重的,可以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定的不足

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引起了众多发达国家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关注并都在积极地寻找对策,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美国早在1995年即提出了全国性信息基础设施报告,并于1998年10月颁布了《千禧年著作权法案》;欧盟执委会于1996年9月颁布了《信息社会著作权及相关权绿皮书(增补)》;1996年12月20日联合国下设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了由近160个国家的专家制定的主要涉及作者在计算机网络上权利的(WIPO版权条约》和(WIPO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此外,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也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

为适应数字技术下网络环境对知识产权的挑战,我国已先后出台了若干法律规范、司法解释和行政规章,包括2001年lO月27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正、国务院2002年1月1日修正后施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l1月22日通过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年10月15日施行的《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04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年国务院通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及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等等。

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从民事、刑事以及行政方面都在各自的适用领域内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发展而言,我国现有的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仍然存在不足,例如由于侵权行为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则证据的搜索与保存问题便成为操作中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在传统情况下,对于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危害后果主要以违法所得、非法经营额等因素来判断。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侵犯著作权犯罪危害后果的判定主要即是依据数额确定的。根据其第2条第1款的规定,个人违法所得数额、个人非法经营数额是判断该罪的主要依据。但在网络环境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仅仅从违法所得、非法经营额来判断还远不足够。很多情况下,行为人虽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数额很少甚至没有,但其社会危害性却可能极大。此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可能体现在侵权规模上,而判断侵权的规模除了要看侵权金额的大小,更要看制售侵权品的数量和范围。可见,与非网络环境下的侵权行为相比,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因其侵权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致使其社会危害性往往更大,但许多严重侵权行为在金额上却达不到标准。

五、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一)加快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如上所述,尽管我国已经有相应的有关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但是此类法律法规大多足以司法解释与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很少是由全人大常委会通过以法律的形式出现,这就说明有关网络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在法律位阶上并不高。此外,由于网络知识产权包括网络著作权、网络商标权以及网络专利权,现有的法律规范中并没有网络知识产权的概念,因此,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零散见于各个法律规范中。由于著作权侵权行为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较为常见,目前针对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较商标权与专利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更多,需要加强对商标权与专利权保护的法律规定。而对于在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中的相关问题,例如证据问题,也应在《证据法》中加以规定或以其他形式规定。

(二)完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网络交易平台不能游离于法律监督之外,网络交易平台的经营者,应当借助技术手段对交易各个阶段进行监控,在其设计的网络交易流程中加人知识产权审查程序,采取审核卖家真实身份信息、交纳保证金、提高进人门槛、追究售假责任等措施,对于权利人的投诉建立处理反馈机制,做到网上商品交易可查、可控、可问责,及时发现并制止相关侵权行为。

(三)提高公民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道德意识和技术手段

法律是一种外在约束,要起到根本警示作用还要依靠道德。因此,除了要从形式上完善立法,实践中打击侵权行为之外,更要设法提高网络传媒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更要倡导和鼓励互联网商家和广大网民自觉维护网上基本秩序。例如对于提供网络服务商,在发现用户有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的行为时能够主动采取相应措施,使用互联网的用户能自觉自发自动地维护网络秩序,抵制、举报、打击网络侵权行为。

在强调法治、德治的同时,还要积极采取技术措施,加强技术监督的力度。例如通过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防止网络信息的失密和篡改等。

网络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技术版权商标专利域名

知识产权和诽谤之争是网络争议案件的主要方面,各国法院所受理的网络争议中,知识产权案件特别是网络商标争议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网络技术手段的革新和世界范围内对网络技术手段应用程度的不断深人,书籍报刊、电影电视、音乐美术、软件程序等享有版权保护的作品,日益以电子数据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等网络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有偿或无偿地得以传播。被用以拓展市场业务范围,产品或服务信息广告、表明产品性能和经营者商誉的商标,在网络技术背景下更获得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与此相应,为便于网络使用者登录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域名体系,在商标制度之外,亦体现出某种类似于商标的便于人们识记的性能或特殊利益。而当事人出于某种目的使用特定字眼或名称所注册域名的存在,有可能引起其他网络使用者的误解或误导消费者,同时也可能导致某实体或相关商标持有人,因他人抢先注册的原因,而无法以其自身名称或其所持有商标为核心字眼注册域名,并使其不合理地蒙受损失。

一、版权和邻接权

版权和相关权利涵盖人类创造性财富的广泛领域,依该领域最富影响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规定,各种形式的创造性写作、计算机程序、数据库、音乐影像作品、绘画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所有文字和艺术作品,都受版权保护规则的调整;邻接权则包括任何将原始文字、艺术作品推向公众从而进一步创造的价值,这包括表演权、录音录像制作权和广播组织权等。电子数据技术可将所有此类素材数字化,并通过互动性的网络技术手段加以发表、传播、复制和储存。在当今信息技术条件下,互联网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复制平台,人们在不损毫原作质量的情况下,可以在数量上不受限制地复制版权和邻接权作品,并可瞬间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

版权和邻接权作品被加以数字化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的事实,在国际国内层面给各国现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带来新的冲击与挑战。首先是对因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新型知识产权作品形态及利用方式该如何加以定性,某种特殊的数字化作品利用方式是否受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无论在理论上抑或是在实践中都可能还是个未知数。从现行国际国内知识产权法律规则加以考察,版权人或邻接权持有人享有某种授权他人使用的控制权或获取某种报酬的权利,这其中自然关涉复制、制作和以一定方式公之于众的权利。而当电子技术手段使享有知识产权的作品得以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和被加以复制时,所谓的复制或公之于众等此种基本行为,该如何加以定性则难免令人质疑,是否每一次对相关作品的复制、浏览、传输等利用行为均属版权保护法律调整之列?依《伯尔尼公约》之规定,任何方式或形式的复制均属公约调整之列。由此,对数字化的版权作品的利用均属公约保护之列,然而电脑内存对相关作品的短暂缓存,能否成其为版权保护法律制度下的复制,在国际国内法律层面仍不无疑问。

此外,近年来在网络版权和邻接权领域所产生的一些系列重要问题,亦引起了网络使用者、国际国内立法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充分关注。诸如电子背景下版权保护的范围、网络服务商的责任、电子背景下表演者的权利、数字电影电视与电台制作发行人的权利、在线版权信息链接重置与下载、数据库及数据信息来源者的权利保护、一定系统范围内成员共享音乐与影视作品、电子背景下的授权使用与电子版权管理等,凡此种种因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所引起的版权及邻接权保护问题,在给电子商务注人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也给理论研究及国际国内立法与司法实践部门带来迫在眉睫的冲击与挑战。

二、商标与其他标志

商标在商务活动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商标是消费者赖以选择商品,以及将产品制造者与流通市场结合起来的重要纽带。商标持有人排他性地使用商标的权利,一方面可以维护产品制造者与产品销售者的商誉,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防止消费者为他们所不期望的其他厂商所误导。特别是随着网络经济如潮般的发展,网络公司为确立其认知程度和良好信誉并确保其竞争力,热衷于维护其自身信誉和标记。在涉网交易中,消费者大多情况下都没有机会在获取商品或服务之前,面对面地与销售者进行交流并查验商品或服务,其决定接受商品或服务的原因往往并不来源于在线交易经验,相反更多地取决于对相关标记或品牌的认可。

有关网络商标的保护问题,在国际范围内存在某种一般共识,即对网络商标权益的法律保护范围,既不比现实世界中商标权的保护程度高,也不比现实世界中商标权的保护程度低。尽管网络商标权益之争自然地具有跨国界的属性,但是国际国内商标保护法律规则,依其一般属性都是在地域性基础上被予以适用的。在电子技术背景下,各国至少在目前阶段仍将固守属地主权观念,而不会顺应互联网等电子技术的发展而确立超国界的商标权保护规则。问题是相同或类似商标标识在不同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商品或服务领域,可以存在多个商标权利持有人,在人们并不习惯顾及地域范围或难以确定相关信息来源地域范围而接受商品或服务,或推广市场业务范围的网络技术背景下,以地域主权观念为基础的商标权益法律保护规则,必然受到质疑或产生域外效力。

全球范围内为数甚巨的包含商标或其他标识的域名,都并非商标持有人所注册,或由他人获准授权注册。此种域名的存在,因其所发挥的类似于商标的效能,在给商标持有人带来不正当竞争从而使其遭致损失的同时,也误导或欺骗了广大的消费者。域名抢注已越来越引起商标持有人和各国立法与司法实践部门的极大关注。商标持有人的商标除了在域名注册中被他人不当使用外,某些网络信息提供者或电子商务参与者,为吸引方便访客登录其网站,在其网页信息中包含他人所持有商标或标记、在搜索关键词中使用他人商标或标识、在他人网页中插人弹出窗口诱使访客点击或直接在此类窗口的显要位置使用他人的商标或标识、在他人网页或商标权标识项下利用软件技术设置网络浏览陷阱迫使访客浏览网页而难以自主选择、通过链接或重置使访客误认为自己登录并浏览了商标持有人的网页并获取了该网页所提供的某种商品或服务信息,凡此种种因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而给商标权及其相关权益维护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都极易引发新型的商标权益争议。由此,不可避免地使受案法院在电子技术背景下,面临着如何有效确定管辖权和适用法律,及如何确保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新型国际私法问题的时代考验。

三、域名

尽管在互联网领域并不存在为整个网络负责的一般组织,或金融或运行管理机构,但是为确保互联网的正常运行,依互联网的层级规范体系,必须存在某种能够担负起一定管理职能的特殊类型的管理部门。其中IP地址由四组数字组成,通过该组数字可确保计算机使用者发送并获取网络数据,同时反映其现实地理位置之所在。因为该种数字识记与使用的不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种与IP地址相对应但便于识记的域名体系应运而生。

与商标注册要求注册者使用或意欲使用所注册商标不同,域名的注册奉行谁先来谁先接受服务的规则,域名注册人在注册域名时并无使用域名的要求。因为域名所担负的代表IP地址的功能,在同一顶级域名下,两个实体不能使用相同的域名,不过不同实体可以在不同的顶级域名下以相同字眼注册域名。三级或四级甚至某些情形下的次级域的字眼,都可能是注册者所选择的,当其所选择的字眼与他人的名称、商标或其他标识相同或相似,使商标持有人难以以其所持有商标注册域名或容易迷惑误导他人时,则往往引发争议。此外,不同领域或不同国家的相同标识或字眼的商标持有人,就其所持有商标或其他标识正当地注册域名时,也可能引发争议。

域名体系给网络参与人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表明其网络身份或标识的途径,但是其所担负的功能并非仅限于简单地表明其网络地理位置,而是可以给网络参与者提供一种便于识记或能产生某种商业或其他价值的颇佳存在位置。由此,以简洁的、大众化的、有特色的或有某种知名度的字眼或标识注册域名,便往往成其为当事人的首选。而用他人某种有一定影响的称谓或他人所持有商标注册域名,似乎较易达到注册者所预期的效果。问题是如此一来,其称谓被他人注册为域名的实体或相应商标持有人自己,反倒不能以相应字眼注册域名,由此便面临着或甘愿自身权益遭受损失,或掏腰包出高价购买他人所注册相关域名,或通过争议解决途径寻求救济以摆脱困境的选择。

近年来,商标持有人往往因他人注册与其商标标识相同或相似的容易引起混淆的域名,而使自己面临着难以行使商标权利而遭受损害的风险,域名抢注已构成对商标持有人相应权利的严重威胁。所谓域名抢注,指的是某人出于恶意而精心地以侵犯他人商标或称谓的方式注册域名,这与前述不同商标持有人合法地竞相注册域名而引起的域名争议不同,恶意抢注者创建某网站并非因其对相关特殊商品、服务或名称等具有某种正当利益。

为解决商标持有人与其他精心地出于恶意注册域名的域名抢注者之间的冲突,确立有效的争议解决程序。UDRP争端解决政策要求所有顶级域名的持有者,在向ICANN(域名和数字分配网络公司)申请注册域名时,都必须遵守UDRP争端解决程序,从而在某种意义上确立了域名争端解决的国际机制。UDRP仅仅是试图反映现存法律的一种政策,其本身并非法律,由此那种认为各国现行法除了在证明相应争议商标权或服务标识的有效性之外,便与争议解决并不相干的观点颇值商榷。由此,即使UDRP争端解决程序在国际范围内广为接受,诸如此类下述一些颇为棘手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域名争议的有效解决,即一国法院对涉及受某内国法律保护的商标权的域名争议是否享有管辖权?在国际国内域名争议解决程序中败诉的域名持有人,是否处于如同在其他通常商业争议解决程序中败诉一样的处境?如果内国法院对某域名争议享有管辖权,是否即意味着该法院可就域名注册机构行使管辖权而发出撤销注册的命令?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对域名侵权案件判决的域外承认与执行有何影响?

四、专利

专利保护体系在确保技术革新与发展的同时,授予专利持有人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阻止他人以商业目的使用专利技术的独占性权利。此外,与此种独占权相协调,专利持有人有义务向公众披露专利信息资料。向公众披露专利技术信息的强制性义务,使他人有机会获取丰富的专利技术信息,从而在为技术转让提供方便的同时,亦有助于推进技术革新与发明。在电子技术背景下,除了网络技术的发展需以某种专利技术的披露与应用为条件外,网络本身亦为专利技术披露与革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以各种软硬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核心条件。然而,新型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也给传统专利保护体系带来冲击与挑战。

网络知识范文篇4

一、知识,网络和网络知识

知识的定义有很多种,费希特、叔本华、胡塞尔、威廉·詹姆斯、哈耶克、罗素等都给出过知识的定义。我在本文中将只采用狭义的知识的定义,即“主观的知识”,用哲学家奎因的话说:你认为你知道的东西就构成你的知识。(W.V.Quine,PursuitofTruth,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反过来,我认为还必须从知识的传播和接受的角度对我们讨论的知识的范围作更精确的划分。罗素指出,知识的来源有三种,其一为个人直接体验所得的知识;其二为通过其他人间接体验所得的知识;其三为内省所得的知识。既然我们讨论的是在网络流通中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不可能是直接体验的,而内省或者是顿悟的知识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也就更无法最终转换成二进制的比特流在网络上流传。这样,我们从知识的获取的角度划出了一条界线。

还有必要区分一下“知识”和“信息”。任何带有结构的东西,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都载着某种信息,关于“结构”的信息。

网络并不是一诞生起就能作为知识的载体的。Email,ftp,telnet等技术都不足以承担如此海量的知识比特流的传播,直到我们有了www.所以本文对网络知识的讨论以www为基础,并以超文本技术(hyper-text)作为知识的载体。

本文中所使用网络知识这个概念,并不是指关于网络技术的知识,而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保存于互联网上千万台主机中的某一台或几台的数据库中,能够通过网络被他人访问的信息中所包涵的知识。

二、网络中的自发秩序

1.自发性

自发秩序,即这个秩序必须是“自发的”,非人为设计的。为了强调这一点,哈耶克曾长期使用从自然科学中借来的“SpontaneousOrder”这个词,即“自发的秩序”。如前述,任何人为的整体设计都会最终破坏这一秩序的“创造性”。

哈耶克对自生自发秩序的研究建立在对三种行动和知识的关系的分析上,而这三种行动在网络知识的传播这一情况下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特征:

(1)个人行动与他人知识的关系:一个人无法替他人决策,因为他无法占有他人的全部个人知识,而这种个人知识是和他人特定的时空情景结合在一起的。

(2)个人的行动与他自己的知识的关系:一个人无法甚至确切地知道他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行为,他可能也是“知其然”(knowwhat)而不“知其所以然”(knowhow)。

(3)个人的行动和整个文明累积的知识的关系:一个人对他依照从事的那一套文明社会的普遍抽象规则并不能确切的知道和清晰地表述.

石元康进一步阐述说,在一个完美的自发秩序中,每个元素所占的地位,并非是由一个外在或内在的力量的安排所造成的结果,而是由各个元素本身的行动所产生的。这个秩序,也不是任何一个秩序中的成员所刻意造成的,而是各成员的行动与互动之间所造成的一个非有意的结果(unintendedconsequences)。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invisiblehand)的理论,正是自发秩序的一个最好例子。而网络知识的爆炸式演进,也正是自发秩序的产物。

案例一:第九城市()

按照常规理念,论坛(forum)是用来张贴有一定深度的讨论文章的,不允许随意贴无聊空洞的帖子。而聊天室是用来聊天的(chatingroom).第九城市创立时分别设置了论坛和聊天室。但网友都觉的在论坛上聊天比在聊天室更方便。而且更能体现出一种小团体的亲和力。于是,第九城市的论坛上充满了灌水聊天,而聊天室则冷冷清清。

对于网友更改了论坛的作用,网管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改变网友形成的自发秩序。而是因势利导,索性把论坛设计的更适合聊天,并以论坛为单位成立了”街道”,更便于网友在论坛上聊天。九城在这一点上大受网友支持,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2.流动性

流动性机制(liquidificationofinformation/documents),网上任一结点的任一页内容都可以随时变更,故与传统媒体不同,网上知识有自己的进化史。网络知识不仅在增长,同时也在消失和改变,这也是由网络存储媒体的低成本易变性(changeability)的结果。网络知识是分散形成和独立传播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超级数据库(superdatabase)能够存储网络所有结点上的信息(且不说批判里面包涵的知识的困难性)并跟踪所有信息的诞生,消亡和变化。

知识消失和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为网络知识是如此浩瀚,有时候我们丢失了知识的索引,就意味着我们丢失了知识.再上溯索引的索引,这之间的环节是如此之多,又以网状模式发生联系,以致于网络知识的变化是不可追踪的.

同样的,网络知识的诞生也是不可预料的.我们的感受,只能是”意外的惊喜”而已.

案例二:cenet论坛(162.105.169.201/forum/default.asp)

这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论坛,创立1年多来积累了无数有质量的帖子。写帖子从技术上说,就是将一组有意义的代码存入该服务器的数据库。由于技术的限制,该论坛只能显示1年以内的帖子。1年以后,即使代码仍然在服务器上,但我们在技术上缺少直接的线索可以找到该位置,也就是这些帖子(里面包涵的网络知识)”消失了”。

也许有一天,由于网管的技术调整或者根据其他线索,我们又能访问这些帖子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这些网络知识又再次”诞生”了。

3.差异个性

差异个性(identitydifference)意味着网上的“个性”往往是以“差异”的方式表现出来,因为人们无从辨认一个人的历史,只能从“它”的各种不同身份与文字中判断“它”的“性格”、“品性”、“口味”、“外表”、“身份”。社会再也不可能为个人贴上标签。这里只有“发散”着的个人,“自我”与“它我”的身份混淆,以至“物-我”的两执都日益艰难、漏洞百出、越来越不真实、梦幻化。

网络社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和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的技术的发展正是这一特征的直接技术产物。在QQ中,用不同的头像表现出自身的个性,这是QQ得以成功的很大一个要素。现在,几乎所有的社区都意识到给网友提供独特的头像和个性签名,从而体现出网友的个性特征,这是社区得以成功的基本条件。而网络游戏也趋向开发式游戏,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的玩法,而不是制订一套游戏以后让所有玩家来适应。通过网络,个性化服务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们对于浏览器的切身体会也能够深深感受到这一点。斯坦福大学研制的“GoogleSearch”,当然还有其它收费的智能型搜索器如“哥伦布搜索器”等等,都已经储存了惊人的数据库。但问题是,这些智能搜索器仍然无法一一适应参与网上阅读和对话的每个人的个性。个性化服务,特别是知识服务这种无法简单判断偏好的高级服务,任重而道远。

案例三:易趣网()

易趣网是中国最著名的网络拍卖公司之一,它主要采取的是B2B的服务形式.因此,定位于个性服务,与为厂商服务完全不同.

它为注册用户提供了“量身定做”式的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预订要了解某几项领域的拍卖情况,易趣网会定期把你所预订的内容发送给你。而你如果参与了拍卖,易趣网提供了很多方便用户的措施,自动提价、最高限额、定时通知等,都可以由用户自己来定做。易趣网的个性化服务,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网络知识的交互和演进

1.交叉参照和独立延伸

交叉参考(cross-reference),即每一结点处的陈述都以其他结点的陈述为注解或前提。由于互联网主体的缺失,每台主机每个用户都是一个具有平等地位、独立人格的个体。每一个人都自发的创造和传播网络知识。在互联网上,每一个页面都可以做别人的链接,作为自己的参照。同样的,每个页面也都有同样的概率被别人链接,作为别人的参照。只要一个链接,就能把你带往未知的空间。我们永远无法把若干页面象订成一本书一样合并起来,因为顺着超链接网页是按照复杂网状的秩序无限扩展的。

独立延伸(geneticeindependence),每一结点的陈述都是独立的个人从其个人知识传统抽取的一个片断构成的。在此意义上独立于其他结点。要听懂一个人的话,不光要听他说什么,还不得不时时回去读他已经说过什么。而互联网的问题,至少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在阅读和对话时难以像一部著作那样系统回顾相关论题的历史。

传统媒体的知识,每一个片断仅能与有限的其他知识片断发生关联。但在网状模型中,由于互联网知识链接的低成本的特点,导致任何两个独立的知识结点(node)都能很容易的发生联系。设网络中有n个结点,每个结点之间都能发生双向的联系,则对于整个网络结点之间的联系总数N=n(n-1),每新增加一个结点,联系总数增加△N=(n+1)n-n(n-1)=2n;N``=2>0,所以N是加速增长的,随着结点总数的增加,知识的无序性也随之增加.

.

2.加速交互与马太效应[i]

加速交互(interactiveacceleration),每一结点处的陈述总量在与其他结点的陈述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加速增长(未必不与其他结点的陈述重复)。在初期,网络知识传播的收益是边际递减的。但维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从某一个临界点起,会突然发生边际收益递增的情况,而且边际收益递增的非常快,成几何级数速度的上升。边际递增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1)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2)创新机会的扩张。这两个原因都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讨论过的,即当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时,劳动生产率(对斯密而言就是“平均收益”)随之增长;而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带来创新机会的增长,后者促进新工具的设计和推广。这导致进一步的分工与专业化。这一“收入与分工”共生演化的过程后来被扬格(A.Young)叫做“经济进步(economicprogress)”。罗默据此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知识的传播以及它可以几乎无止境地变化与提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好的想法和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性,即非常丰富且能以极低的成本复制,因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增”。

网络信息的数量增长是正反馈过程,即如果增长率是正,则信息数量会不断增加,但信息数量又受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刻划这种马太效应就是

案例四:OICQ()

无疑,OICQ是最具有马太效应的应用软件,因为边际成本极低,而边际收益始终是递增的。所以,使用OICQ的人数是呈加速增长的。

从图上,我们清楚的看出了马太效应。而现在用户的增长速度已经减缓,表明OICQ受到硬件条件和上网用户数量的客观制约,已经渐渐接近了均衡点(不动点k)。

3.独立时空与历史融合

独立时空(relativityoftime-space)造成了网上对话常常时空错乱。例如,甲发现了乙的网页的价值,认真与之对话,而乙早已在另一时空里对话,其知识演化早已越过了甲所发现的那个网页。但“文本”有独立生命,故它进入甲的知识传统继续传播和繁衍,甚至会在另一时空与乙相遇,虽面目全非却似曾相识,又对乙的思路发生影响。普罗高津的“时间之矢”很恰当的刻划出了互联网的特征。互联网是个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没有此地,也没有彼地的世界。

历史融合(fusedhistoricities),每个人的“历史性”都与他人的历史性相融合,形成整体知识的历史性(“视界”局限)。由于网络的无序性,网络知识的起点和传播过程都很难界定。好的文章一转再转,遗失了很多重要信息,又增加了很多重要信息,早已面目全非。但考察具体传播过程,总是有因果性联系。但从总体来看,知识的边界早已模糊,全都经过历史(网络上的历史很不同,也许一天就构成了很多历史)而融合了。

案例五:思想的境界()

该网站曾经是首屈一指的整合类学术网站[ii]。后来,于各种原因,主办人李永刚停办了这个网站。

但这个网站已经积累了上GB的文献资料,内容之丰富权威国内几乎没有其他网站能与之相比。因此,很多热情网友为思想的境界做了映象站点,使其他人还能访问以前的文献资料,尽管再也不会有新的增加了。

思想的境界的镜像站点现在每天的访问量仍然很高。因为这个网站信息的质量非常高,真正的网络知识生命周期很长,并不因为时间流逝而削弱知识的质量。所以尽管这个镜像网站提供的是”过期”的网络知识,但它确实正在影响我们现在的网络生活。

四、网络知识的质量与评价

1.专家控制(expertcontrol)(汪丁丁,2000)[iii]。专家的经验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是因为信息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在信息使用的总成本里,处理信息的成本(例如“时间”)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以致我们通常只是“知道”网上存在着我们需要的某类信息,却不愿意时间去找到他们。当检索和理解信息的费用超过一定限度时,雇佣"专家服务"就成为合理的选择。

显然,随着专业化的深入,专家与普通人(即从事其它专业的人)之间关于该类专门知识的信息将越发不对称,于是需要有人从事专门将这类专业知识与其它类别的专业知识适当整合的工作以应付潜在的大众需求。这样,知识的层次渐渐深化,在最深层的知识到大众需求之间的,是一个专家服务的链条,也可以叫做“知识价值链”。关于这一知识价值链,普通人感到兴趣的仅仅是它所提供的服务的价格,他们早已放弃了启蒙思想家那种对世界做“百科全书”式的追究的态度。

信息的增加,专业化的深入,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我们有限的学习和认知的能力,赶不上而且越来越赶不上,网络知识呈加速增长的速度。

图5-2-1描述出这种趋势。L是人的学习曲线,因为生理约束,人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的速度总是近似不变的。K是知识的增长曲线,由前文所述,K曲线是递增的。

图5-2-1

案例六:龚师傅硬件()

电脑硬件市场就是这样一个信息高度不完全,不对称的市场。摩尔定律(Moore''''sLaw)[iv]体现了硬件发展的速度。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不可能长时间跟踪了解硬件发展的现状,成本实在太高。

龚师傅是个著名网友,他的网站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多基础的硬件知识,并乐于回答消费者关于硬件的咨询。随着他的名气的增加,消费者对他越来越信赖。他从一个普通网友,逐渐变成了网友信赖的硬件方面的“家”。

2.网络知识垄断的终结

因为网上知识以“超级文本”为存在方式,任何人,只要知道了关键词语就可以搜索到整个文本。任何试图垄断知识的人必须以“不说”为基本的垄断方式,而“不说”的知识是没有权力的知识。我们沿用亨利·乔治(HenryGeorege,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的办法,把“知识”划分为可交流的与不可交流的两类。凡是可以交流的知识,一定可以表达为语言,文初提到的哈佛大学哲学家奎因(W.V.O.Quine)将其表达为“可观测语句”的知识。既然我们讨论的是知识在网络上的传播,那么对于这类知识的前提就是他们是可表示,可传输的。只有把知识最终转换成二进制比特流,才能最终为别人所获得。网络知识极低的复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导致了对于网络知识垄断的困难性。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知识是一种公共品,正所谓“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

案例七:汉文大藏经(www.buddhist-)

大藏经有一百零六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上,任何寺庙只要拥有一部大藏经甚至半部,就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了。历史上能读完全藏的人很少,通常情况下,全藏更是从不轻易示人的。

随着网络的发展,海内外很多居士纷纷倡导把大藏经数字化,搬上网络。现在,这一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阅览任一部分的经书,甚至打印下载。一台电脑比过去的偌大的藏经楼存储的资料还多。大藏经上网给宗教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读经书已经不再是高僧大德的专利了,再没有人能垄断经书了。

3.信息质量的评价

按照香农定义的“信息”概念,当一个观察主体面对着被观察的客体的最多的可能状态时,或者,一个接收到的信号包含最大的完全随机的噪声时,客体或信号所包含的信息也就最大。所以信息并不是“知识”,信息只是包含可能被知道的知识。当我们说我们拥有某项信息时,我们无非是在说我们已经提取出了那项信息所包含的知识。

这里,我们所评价信息的质量的标准,也就是信号里噪声的多少,也就是信息里所含网络知识的多少。

按照古典的bayesian推理,信息必须满足的一条规则是

随着网络的扩展,网络信息的增加,网络知识的绝对数量必然在增加,但相对比例却未必增加。尽管某些研究表明网上媒介的可信度正在超过它们的印刷版本(托马斯.J.约翰逊、芭芭拉.K.凯,2001),但人们对网络的信赖程度仍然是值得怀疑的。因此,网络知识的提供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我们用一个个体竞争生存的数学模型能够很好的刻划出这方面的竞争和最终的均衡。(见附录1)

网络是无限扩展的,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制订出一个客观评价网络信息真实性的标准。[v]我们用主观标准来抽样调查,则必须意识到有几个重要因素会影响数据的分布。

(1)网络中存在几种垄断倾向。如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的垄断,导致绝大多数信息以英语为载体。

(2)高收入阶层更多接触网络,因此网络信息显然更多偏向高收入阶层。落后和不发达民族较少能接触网络(如美国黑人),因此网上的信息对他们不利。

(3)人们易于信赖他接触最多的媒体。接触电脑超过其他传统媒体的主要是青年人,因此青年人更容易相信网络。

(4)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容易相信一切媒体。老年人较少接触网络,因此导致对网络的信赖度偏高。

(5)男性上网人数要多于女性。因此网上的信息总体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性别歧视。

所以,我们要从既不完备又不准确的知识或信息中确定基本概率赋值,必须基于一个基本的概念:在未知性最大的原则下,追求风险最小。又称为最大未知性原理,即

m(B)是B的概率赋值。。B表示子集中B的元素个数,H是包括所有相关信息的辨别框架。

视而不应轻易否定的思想。Levi推理的特点就是考虑信息价值,根据效用函数排除一些可能,再收集更多的信息,逐步进行搜索。

运用这种思想方法,人们可以在逐步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概率赋值,控制整个递推过程,从而努力追求做到最大未知性原理。

早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就用洞穴之喻[vii]指出无知的表现。在网络时代,我们不禁要再一次问自己,我们是否正在越来越无知?

案例八:新语丝(/new.html)

新语丝是个很另类的网站,站长是方舟子。它有一个很著名的栏目—立此存照,专门揭露网上网下的假消息和腐败黑幕。

站长方舟子至少是个很有勇气的人。他的揭露批判未必全部准确,但确实对打击网络假信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术必须诚实,新闻必须真实,网络必须踏实。他们都应该与虚假无缘。如果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不管地位多高,名气多大,我们都要揭露他。”-方舟子

[i]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伸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优势积累,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ii]关于国内的学术网站,笑蜀网友曾经有全面的堪称权威的评价。他的帖子”学人网站的兴起和发展“可以/publish/readArticle.asp?id=5711处找到。

[iii]汪丁丁指出,专家控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这在网络上表现的特别明显。这样,也给某些专家造成了很大的“话语霸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有效的建立“专家系统”。

[iv]摩尔定律:Intel公司创建人之一戈登·摩尔的经验法则,他预言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到24个月将增加一倍,而价格则降低一半。实际情况证明这一定律是对的。

[v]哈耶克称之为”理性的自负”。在缺乏完备信息和网络始终在不断扩展变化的前提下,而且评定信息的真实性又是一件很困难很主观的行为,制订客观标准必然是不准确,不现实的。

[vi]转引自郑维敏《正反馈》p326,具体表述可以参考Levi,I,Decisionandresolu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

[vii]柏拉图洞穴之喻: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在他们与墙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的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最后有一个人逃出了洞穴来到光天化日之下,他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察觉到他前此一直是被影象所欺骗的。如果他是适于做卫国者的哲学家,他就会感觉到他的责任是再回到洞穴里去,回到他从前的囚犯同伴那里去,把真理教给他们,指示给他们出来的道路。但是,他想说服他们是有困难的,因为离开了阳光,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而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

【参考文献】

冯兴元,2000,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竞争和制度演化,中评网

费希特,1795,《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哈耶克,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冯:《自由宪章》,杨玉生、冯兴元、陈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罗仲伟,2000,网络的基本特性,社科院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提供,中评网首发

石元康,自发的秩序与无为而治,原载于《国际中国哲学研讨会》(1986),录自作者文集《当代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托马斯J.约翰逊/芭芭拉K.凯,2001,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榕树下网站

汪丁丁,2001,关于宽带网时代知识状况的几点看法,浙大经济论坛讨论稿

汪丁丁,2001,网络幽灵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财经》8月刊

汪丁丁,2000,网络经济三个基本原理,《财经》7月刊

汪丁丁,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上篇),公共论丛,第二辑

汪丁丁,1998,知识:互补性与本土性,天则论丛(1998)〈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财政经贸出版社

郑维敏,1998,《正反馈》,清华大学出版社

附录1

网络知识提供者之间的竞争

网络知识提供者(ICP)之间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网络作为一项产业,网络知识的提供,除了网友原始的热情外,最终必然只能靠商业利润的推动。网络知识的提供虽然成本很低,毕竟不是无成本的,也只有盈利才能维持网站的运行。

网站要争夺的唯一的资源就是客户,技术上表现为访问量(pageview)。这是资源的初始分配,在下面我们将看到,这往往就决定了最终的生存结局。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两个个体的竞争生存模型,来探讨ICP的竞争条件[vii]。

然后,我们分别对四个不动点做稳定性分析

(0,0)点:

所以,当时,只有一个稳定点,表示两家ICP最终可以共存。而,最终有两个不动点解,表示最后只有一家ICP最终可以生存下来。具体哪一个生存下来,取决于最初的资源配置。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访问量是稀缺资源,所有的网络公司倾尽全力争夺“眼球”,展开了零和博弈。网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诞生,但市场定位很不明确,各自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是很不够的,千篇一律。正因为网站从模式到实质的雷同,所以网站之间的影响是很大的,最终导致了赢家通吃(winnertakesall)的局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场渐趋成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上网的人数每年成倍往上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从1997年到2000年7月,几乎每半年就翻一番,而联网的计算机数也有同样速度的增长。这大大扩大了市场总的承受能力,即,。但相比之下,许多网络公司的经营理念也日趋成熟,纷纷细分市场,明确定位,加强分工协作,结成战略同盟.网络公司互相之间的竞争表现为更高层次的竞争,而不是低级的访问量之间的竞争。从零和博弈发展成为正和博弈,不同的网站各自占领了不同的市场。的下降速度远远大于的增长速度。所以,在网络用户的分配市场上,表现为,即不同的ICP可以和平共处,达到均衡。

在两年前,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网络狂潮。在中国,则展开了门户网站的白热化争夺。在竞争的过程和市场的演进过程,很好的为上述模型提供了一个佐证。

网络知识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网络侵权知识产权专利制度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知识产权。知识经济必然带来知识产权保护上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许多发生在技术发展迅速的网络应用上。因为以计锋机网络为基础的互联网具备丰富的信息含量、快捷的传输速度、广泛的传播范围,是现℃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传统的传播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使传统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的产生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Ju剧了权利和利益分配的冲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面临着调整与变革。

一、网络发展对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影晌和冲击

网络是汁算机信息资源和通讯资源的综合体,与特定的在线汁算机服务不同,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信息媒体。“它所组成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可以将全世界的人及机构、组织、政府联系在一起,使用户可以远程登录,共享数字化文件”。

知识产权的一大特点是“专有性”。而网络上的信息则多是公开、公知的,很难为权利人所控制。

知识产权的本意即在于保护知识产权持有者在传播他们作品时的权利,在于阻止作品的自由流动,以创造一种机制来强化作品所有权,并对受侵害或处于受侵害危险中的知识攸提供一种救济的形式。而网络从诞生起,就致力于方便和促进思想的自由交流,并力图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显然,这一目标直接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相对立。

知识产权的另一大特点足“地域性”。而网络上知识传输的特点则是“无国界性”。二者无疑又构成了一对矛盾。

网络的日益壮大发展,引出了知产权保护中最新的程序法问题:即在国际网络知识产权纠纷中,管辖权与准据法的确定问题。过去,绝大多数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均以被告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发生地为诉讼地,并适用诉讼地(法院所在地)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砹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的侵权内容的汁算机终端等波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但是,在实践中,侵权复制品只要一上了网,全世界任何地点,都可能成为侵权行为发生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网络的无国界性决定的。如果被侵权人不能直观地找出侵权行为地,必定要借助其他力量,这样就提高了被侵权人的诉讼成本,而且让行为人以其登陆的服务器位于某地的一个网站而受制于某地法院管辖难免有些牵强。所以,这一规定可操作性不是很强。

曾有人提议通过采取技术措施来限制网络传输的无国界性,以解决这些矛盾。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极大,同时也有碍网络的正常发展。于是更多的国家、学者,正通过JJu速各国知识产权法律“一体化”的进程,通过刳化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来解决这些矛盾。网络上没有国界,从来没有一种传播方式像网络这样迫切地要求各国法律之间的协调一致。

二、网络上的著作权保护

由于网上复制作品的方便快捷,使网络无限的复制性、全球的传播性和变幻莫测的交互性,给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尤其是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网络在允许研究者、教育者、艺术家、作者和出版者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他们的市场的同时,也能让任何匿名或者无形的著作权盗印行为将网络上展示的任何东西进行复制和传播。”

我国《著作权法》对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作了列举性的规定,但对喇络传播侵权行为没有作详细的规定。为了解决复杂纷纭的网络侵权行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作了补充性规定,在加强保护作者对其作品依法享有专有权利的同时,特别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网络服务提供者实际知晓或有理由知晓用户利用网络进行侵权活动而不加以制止时,才对用户的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这与当今世界各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比较一致,但对具体侵权责任的规定还是比较“原则”,尤其是对“过错责任”的限制规定非常欠缺。因为,过错责任毕竟只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如何确定其为“知晓”或“有理由知晓”难以直接为外人所判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汁算机司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或者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权后果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其与该网络用户的共同侵权责任。”这一规定虽然为著作权人推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观过错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要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用户有侵杈行为是很困难的,需要著作权人证明白己拥有有效的著作权,并且提供网络服务提供者所具有侵权行为的证据并向其发出警告,也需要网络服务提供者有承认其知晓侵权行为的外在表现。同时,使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就能够发现侵权行为,也可能采取“鸵鸟政策”战意忽视明显存在的侵权行为。所以,这条规定不但会增JJu著作权人维护权利的成本,也可能助长网络服务提供者怠于履行注意义务的倾向。

三、网络上的商标侵权纠纷

随着数字技术臼新月异的发展,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商标侵权纠纷愈演愈烈,在商标权保护领域掀起层层巨浪。其中,尤以“链上的商标侵权之争及网上搜索引擎引起的“隐形商标侵权纠纷为最。

在网络上,处于不同服务器的文件可以通过超文本语言进行链接(HypertextLil1ks)。只要在网页上某个标示着链接的字符或图形——“锚”——上轻轻一点,另一个网页或网页的另一部分就呈现在用户的汁算机屏幕上。这是因为锚上嵌着被链文件的网上地址。然而,为了网页的缤纷美丽,网主很少直接采用被链文件的网址作为锚,而是采用文字、标题或标志等作为锚的外表。当它涉及到对它方商标的使用时,就很可能卷入了一场网络商标侵权纠纷。在一个网站上,可能有许多网页,其中的主页就像杂志的封面一样,包含网站的各主要信息。作为许多网站重要收入来源的广告,也多出现在网站的主页上。换言之,主页对网主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然而,链接中纵深链(DeepLink)的设置,则可使用户通过点击甲网站上以乙方商标所作为的锚,绕过乙方主页,直接看到乙方网站其他页上的内容。

在美国的TicketmasterCooperation一案中,被告微软公司所创建的“西雅图人行道”网站未经同意,采用TicketmasterCooperation的商标作为链接的“锚”,而且没置纵深链绕过其主页,使用户在微软的网页上通过点击“锚”直接访问到TicketmasterCooperation的订票系统和其它信息。TicketmasterCooperation在起诉中指控微软的这种行为构成“电子形式的剽窃”,是对其商标的盗用和滥用,淡化了其商标的价值,损害了其商业信誉。虽然该案最终以双方和解而告终,但是关于链接的侵权之争远远没有结束。

继超文本键接之后,网上商标侵权纠纷的另一热点是由网上搜索引擎(SearchEngines)引发的“隐形商标侵权纠纷”。某个网主:他人的商标埋置在自己网页的源代码中。这样虽然用户不会在该网页上直接看到他人的商标,但当用户使用网上搜索引擎查找他人商标时,该网页就会位居搜索结果的前列。“正如所有商标侵权纠纷一样,隐形商标侵权纠纷的关键也足是否会造成公众的误认,即公众是否会以为其要查询的商标所在网页与实际访问的网页之间有某种联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要证明误认的可能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是,隐形使用他人商标时一股并不需要提示被查询的商标与网页经营的产品或服务有任何关系。但是,隐形使用他人商标,靠他人的商业信誉把用户吸引到自己的网页,其淡化、乃至冒用他人知名商标之嫌总是在责难逃。

四、网络对专利制度的挑战

在专利法中一股都规定可以授以专利的发明创造必须具有新颖性。传统专利制度对新颖性的地域性标准作了如下几种规定:“绝对新颖性标准、相对新颖性标准和混合新颖性标准。之所以有以上不同的地域性标准,关键是各国山于不同的利益而各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国情的标准。然而,网络上是没有国界限制的,对任何一项技术而言,只要有人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节点上将其输入了网络,只要我ffJ能从国内的节点上访问到该内容,那么就可以推定国内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访问到陔技术的内容。依专利法的规定,这样的技术无疑是已经丧失其新颖性的。这样一来,任何人都可以把网络作为一个武器,尤其是发达国家,要阻碍那些采取相对新颖性或混合新颖性标准的国家的发明人在其国内就某项技术取得专利权就非常之简单。只要是将有关技术在网络上,无沦是采取何种标准,最终都肯定会认为该技术已经丧失新颖性。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外非出版公开的技术信息,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为我国公众所知,如果把现有技术中的非出版公开限制在国内已经没有意义了。因而,我国新修订的《专利法》将新颖性的地域性标准由“混合新颖性标准”修改为“绝对新颖性标准。”新的标准扩大了现有技术的范围,提高了专利授权的标准,这样有利于现有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剥于来自国外公开出版的技术信息的证据收集、证据举证方面而言,国外企业可能会运用更强有力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专利经验收集域外专利证据,通过法律途径请求宣告我国企业的专利无效。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没有高质量的专利检索技术,收集域外技术信息比较困难,对于域外专利证据很难以进行鉴别、举证。这样可能导致我国企业难以获取国外已经公开使片J却能在我国获得专利授权的发明刨造。因此,面列网络这一现代化信息交流手段对专利制度产生的冲击,我们必须调好各国的利益,就网络上的专利保护及新颖性的认定达成国际性的共识。

五、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展望

网络知识范文篇6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任务。本文就目前网络中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建议。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又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人们在互联网上创造的“智力成果”越来越多。转载他人的作品是否涉及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果作品是自己的,如何监控别人的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外国人的侵害,又应该找什么部门去监管?如果下载别人的资料属干侵犯知识产权的话,那网络又如何实现资源的共享?这些种种的问题都告诉我们,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相当复杂并且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

1、目前网络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

1.1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未经作者许可,任意上传他人的作品、窜改他人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抄袭他人的作品,窃取他人劳动成果。作品上网是作品传播的一种新方式,作品的数字化行为本身并不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作品载体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变化并不影响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因此,被告未经允许将原告作品上载到网际网络上,侵害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的报酬权。

1.2非法链接

将他人的网站内容链接到自己的页面下,当作自己网站运营的一部分,或者以商业为目的,侵人到他人服务器,非法占用和使用他人网络资源o}z}2010年7月,国家电子商务协会对外公布了一批网络违法医疗广告,其中不乏像搜狐、网易这样的大型知名网站也提供有非法网络链接。在搜狐网健康频道,只要点击“高血脂、高血压新突破”、“气管炎、哮喘全新突破”、“我国治肿瘤获重大突破”等文字链接,就能进人打着医疗机构名义兜售“神丹妙药”的网页、网站。而这些网站提供的全部都是虚假的信息:虚构编造广告审查批号、兜售假药等等,严重欺诈、坑害消费者。

1.3流氓软件

流氓软件主要是跟随一些下载量大的网站或软件,在用户不在意的情况下强行或者隐蔽的装入用户电脑,从而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弹出广告、强制用户链接到特定的内容也是现在网上司空见惯的事。据《安全报告》透露,某国内网站借助流氓软件偷换用户的首页,在短短两个半月里全球排名从零上升到前500位。

1.4恶意抢注域名

域名在网络上能起到类似商标的作用,注册人将他人的商标.企业名称、商号特别是一些著名企业已形成品牌效应的词语抢先注册为自己域名,然后向商标所有者或是该商标所有者的竞争者出售、出租或通过其他形式转让,或是通过故意制造混淆,诱使互联网用户访问该域名持有人的网站或其他网上地址从而谋取暴利,使得商标权人蒙受巨大损失。

2、网络知识产权的特点

2.1调查取证难度大

网络上的资源异常庞大,其真实性和时效性都有待考证,一旦涉及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就必须要经过调查取证这个环节,很有可能,当时的网页已经不存在或者已经被更改,那么取得有效的证据相当困难。

2.2地域不局限

有了互联网,全世界可谓真正的连通了起来,信息也实现了真正的“无国界”,这对于资源的获取和共享是十分便捷的,但是无形之中却也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加了不小的困难,有的侵权案件甚至涉及到国际仲裁机构的组织与协调,跨国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现在面临的一个难题。

2.3专有性淡化

知识产权本身具有专有性,属于知识产权的所有人,但是进人了互联网之后,这种专有性变得淡化了很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破译密码获得私有资料,知识产权不再“专属于我”。

2.4极易复制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所有的信息在计算机中都以二进制0和1的形态出现,这使得对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复制变得异常容易,而且能够做到与原版丝毫不差,这就大大增加了非法复制非法窜改被保护对象的可能性。

3、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与措施

目前,侵害网络知识产权的事件不断发生,要减少最终杜绝这些侵权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

3.1加强公民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公民保护自己网络知识产权的意识

加强公民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公民保护自己网络知识产权的意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任务,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与高校专门开设知识产权的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得我国公民能够进一步的知法、懂法、守法。

3.2建立健全关于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

2005年4月30日,国家版权局与信息产业部联合《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同年5月30日正式实施;2006年7月1日,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2006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都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的逐步完善。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互联网新事物的不断出现,现行的这些法律条例仍然不能满足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目前状况,制定专门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明确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的对象,并且能够定期把新出现的媒体对象纳入其中。制定保护的法律法规,制裁侵权行为,并能够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3.3利用技术手段防止侵权行为

现有的手段有:防火墙技术、智能识别技术、认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加密技术、数字指纹技术等。早在199$年,IBM和NEC两家公司就将各自的“水印技术”集成合并,共同为DVD制订了第一个版权保护标准。若能够将这些单一的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再加上能够研究出更新更有效的保护技术,那么网络上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会容易得多。

3.4加快培养网络管理的专门性人才

网络管理人才是整个网络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网络知识、高超的网络应用技术,还需要懂得法律,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法,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不受侵害,才能保障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

3.5学习国外关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好的经验

关于提出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外比中国要早几十年,有着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丰富的案例和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若能够“取其精华”,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将走的更快更好。

网络知识范文篇7

【摘要题】信息需求与服务

【关键词】数字参考咨询/数据挖掘/网络知识挖掘

【正文】

1网络知识挖掘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技术

对知识挖掘的设想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出现了从源数据中发掘新信息模式及算法,被称为数据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inDatabase,KDD)。这种想法的出现是由于此前的信息或知识数据库存在着种种局限,限制了对数据库中蕴涵知识的有效利用[1]。知识发现被认为是今后具有重要影响和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也称数据挖掘(datamining),源自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领域,是在一个已知状态的数据集上,通过设定一定的学习算法,从数据中获取所需的知识[2]。数据挖掘广泛应用于数据仓库和分布式数据库中,根据数据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数据分析,提取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经挖掘后被发现的知识可用于信息管理、查询优化、科学研究、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现有的数据挖掘工具有:ModelQuestMiner、KnowledgeSeeker、BusinessMiner、AnserTree等几十种。数据挖掘是网络知识挖掘的基础。网络知识挖掘是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地从由异构数据组成的网络文档中发现和抽取知识,从概念及相关因素的延伸比较上找出用户需要的深层次知识的过程[3]。网络知识挖掘可分为网络内容挖掘(WebContentMining)、网络结构挖掘(WebConstructMining)、网络使用挖掘(WebUsageMining)。一般而言,网络知识挖掘的发现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路径分析

可以用许多曲线图解法来进行路径分析,一个曲线代表了Web页面间或者其他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

1.2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用于发现数据项之间的联系,在网络挖掘中就是发现某一顾客的引用页面和服务器上多种页面之间的联系。

1.3序列模式

应用序列模式是为了发现一些交互模式,如在一时间段内某一数据项后面跟着另一个数据项。在服务器日志文件中,记录了一段时间内客户的访问信息,对Web服务器中访问日志的序列模型分析可以使用企业预测用户访问模式,帮助广告进行目标定位,发现在一个时间段内访问某一文件的所有客户的相同特征等。

1.4聚类和分类

根据一些数据项的共同特征来对数据库进行分类。在网络挖掘中,分类技术可以基于用户的一些人口统计信息和访问模式对访问某文档的用户进行偏好描述。聚类分析可以将有相似特征的用户或者数据聚集在一起,聚类Web日志的用户信息和数据可用来制定未来市场营销策略[4]。

2网络知识挖掘与数字参考咨询知识库的建立

数字参考咨询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早期的电子邮件咨询服务起源于1984年的华盛顿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和马里兰—巴尔迪摩大学健康图书馆[5]。在美国,图书馆界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存在两种看法,其中一种把图书馆看作是一个在图书馆员的协助下为广大用户提供智能服务的透明的知识网络。数字参考台就是根据这种意见建立起来的对话式的智能服务系统[6]。数字参考咨询是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热潮出现的又一大热点,也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主流发展方向。利用网络知识挖掘技术,可以了解用户访问图书馆的目的和趋势,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改进服务质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效率。

数字化信息资源是数字参考咨询的物质基础,它由各类知识库构成。数字参考咨询是从积累知识库到进行知识服务,可以在面对面与用户沟通中判断用户的实际需求,由此来加深知识服务层面的深度和广度。知识库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知识库或知识库内容非常少,仅凭咨询员个人的知识经验很难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类需求。网络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给查找和获取有效信息带来了难度。传统的数据挖掘涉及的主要是结构化及半结构化的数据库,而网上的信息变化频繁且具动态性,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异构型数据库,对网上的信息进行挖掘要比面向单个数据库复杂得多。数字资源的多元性和分散性,使数字化信息的知识化挖掘和链接成为信息服务所面临的前沿挑战。因此,对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和内容分析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知识挖掘的新技术应运而生。

网络知识挖掘的类型可分为对网络知识的挖掘和对用户知识的挖掘。对网络知识的挖掘主要是指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定性定量的增值处理,找出信息分布的规律,发现信息内在的关联性,挖掘隐藏在网络信息中的知识并形成模型。对用户知识的挖掘是指对用户访问网络时的信息和用户个人信息的挖掘。网站服务器会保留用户的访问记录,记录关于用户访问和交互的信息,对此进行分析和挖掘,有助于理解用户的信息活动,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从中得出用户的访问模式和访问兴趣,从而改进网站的结构,也可以用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7]。此类知识库建立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实时咨询提醒用户如果在线咨询员没有空闲,可以参考图书馆FAQ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如果用户的问题仍未解决,不妨使用电子邮件咨询服务,或稍候使用实时在线咨询服务。用户所提的问题及其相应答复可能被收入复旦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台后台知识库中,在知识库中用户的所有个人信息都会被删除,收入数据版权归复旦大学图书馆所有[8]。

基于Internet建设起来的知识库,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数字参考咨询。作为信息资源的知识库,要形成一定的规模且检索便捷、内容新颖,能够不断地更新,以保持数据的准确、全面和及时。如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网络OCLC把互联网上的信息经过系统化的整理,通过主题词即可检索;且OCLC的WorldCat数据库随时更新,每年以200多万条记录的速度增长[9]。OCLC之所以始终保持在高新技术前列,是由于在研究开发上的大量投资。OCLC平均每年投资研究与开发项目达1000万美元以上,仅在2002-2003财政年度就投资1400万美元[10]。所以研究开发先进的知识挖掘、分析和提炼技术,形成一个丰富的知识库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给用户更好的服务,是做好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所必需的。

3网络知识挖掘为数字参考咨询提供技术支撑

图书馆对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保持高度敏感。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得到迅速普及,同时多媒体技术、实时交互技术等与之配套的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为图书馆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经过几年的努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已具备了较好的技术和硬件基础,这也为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知识挖掘的技术基础是统计学与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的主要特点是能对原有的数据进行高度自动分析、归纳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预测用户的行为,帮助决策者调整策略,作出正确的决策。人工智能是以自动机为手段,通过模拟人类宏观外显的思维行为,从而高效率地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科学和技术。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目标非常高,除需要复杂的算法外还需要特定的机器。但知识挖掘仅仅利用了人工智能中一些已经成熟的算法和技术,如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tralNetworks)、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s)、决策树(DecisionTrees)、规则推理(RuleInduction)(即通过统计学方法归纳提取有价值的if-then规则,如关联规则挖掘)、模糊逻辑(FuzzyLogic)、CVSM等[11]。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无非是在保证提供符合用户要求的同时缩短提供时间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交流方式主要由解答式和交互式两种。前者是比较初步而简单的服务方式,如FAQ、非实时的电子邮件、Web表单、BBS和MessageBoard(留言版)等;后者主要是指实时性的交互模式,如2002年7月,OCLC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协同研制开发推出网上联合数字参考咨询服务QuestinPoint。但不管是哪一种,现在的提供方式虽然也在借鉴和应用计算机的自动处理,但智能化的程度有待提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提高对提问信息的分析正确度,如何从提问信息中提取最相关的单词、词组,并对提取的单词、词组在已有知识库中进行准确无误匹配,这就用到词表技术。目前,词表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与网络检索这类应用系统的结合。通过概念空间词表界面,用户可以随意输入任何一个单词或词组,这时搜索界面会在一个显示框中显示按与用户检索词相关程度排序的空间词汇,用户可以从中选择合意的词添加到搜索框中,从而检索出用户所需的信息,更提高检索的精确度。其次是对检索结果集的筛选和提炼问题。网络知识挖掘的目的是将用户从浩如烟海、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源中解放出来,摆脱原始数据细节,直接与数据所反映的知识打交道,使处理结果以可读、精练、概括的形式呈现给用户,使用户能把主要精力真正用到分析本质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方面。网络知识挖掘能够真正支撑起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全方位开发策略。目前对检索结果的筛选和提炼这个工作环节大部分是由人工完成的,虽然保证了质量,但随着以后工作量的日益增加,采取智能处理是必然趋势。知识挖掘虽然仍处在发展的前期,还有很多研究难题,但我们在建设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时候,必须考虑对知识管理功能的开发,预先设计好底层数据标准和二次开发接口等。

4网络知识挖掘在数字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

数字图书馆的内涵不仅仅应体现在其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上,更应体现在服务上。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然结果。数字参考咨询的用户需求不仅是简单的查询,而且是需要深入内容的信息处理技术,希望摆脱表层信息的干扰,对网络数据作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挖掘。这就要求图书馆从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中,以面向“个人”的方式来挖掘知识,提取真正有用的信息。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是做好数字参考咨询的前期基础。

个性化服务是指使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根据用户兴趣的信息向用户及时、主动地推荐用户需要的且以往没有获得的知识资源信息,并能根据用户对推荐内容的反馈进一步改进推荐结果。个性化服务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技术活动,其重要的特点是知识增值与智能重组。网络知识挖掘工作运用最新的智能工具来挖掘蕴藏于海量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并形成专业知识库和知识仓库,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给予管理、利用,非常符合网络用户对个性化、隐性知识的需求。网络知识挖掘在数字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收集与用户有关的信息,建立用户信息库

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用户兴趣,比如表单、跟踪日志、系统导入等,从而建立用户个性化的信息库。

(1)填写表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可以在主页上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注册入口。在进入页面,设计一个表单,内容包括用户的背景信息,如用户的学历、年龄、职业、地域、要求等和用户的特殊信息,如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想获取的信息以及获取方式和联络方式等。

(2)跟踪日志。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可以在用户进入图书馆网站开始,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跟踪,产生日志文件,并将该日志文件并入用户信息库。对用户的Web日志记录进行挖掘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其信息需求。从Web日志记录中可以挖掘出关联模式、序列模式和Web访问趋势等,从而理解用户的反映和动机。

(3)系统导入。通过联合图书馆方式将其它图书馆的用户信息库导入,也可以与其它网站合作,导入其用户数据。

4.2利用知识挖掘技术,分析用户信息库

为了开展个性化服务,必须了解用户,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包括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进行以下分析。

(1)用户分类。通过对用户的兴趣、爱好、研究领域、知识结构、利用图书馆的程度和对图书馆提供服务手段掌握的熟练程度等方面,将用户进行分类。

(2)用户行为分析。要将信息主动推送给用户,必须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它包括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显性需求是通过填问答表的方式了解,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关键是如何了解用户的隐性需求。隐性需求主要是系统通过观察用户信息使用行为,比如用户访问的页面、访问次数、逗留时间、保存行为等,以此来准确地获取用户的信息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完善相应的人工智能方法和机器学习等技术。

(3)用户反馈挖掘。用户反馈挖掘是通过自动聚类技术将用户相关反馈的结果聚类,形成某些层次以描述用户信息需求,具体包括关联聚类、矩阵聚类、标量聚类,其目的是找出用户感兴趣的区域。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要求用户对所提供的信息作出反馈,并将用户的反馈信息再次分析、调整。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在主页上列有问题反馈类目,包括留言讨论、馆长信箱、致信webMaster、鼓浪听涛XMU-Library版。

(4)协同过滤。不考虑资源具有什么形式的具体内容,仅通过收集到用户对一些资源的评价(一般通过评级打分),比较用户之间的兴趣相似程度(距离),根据他与其它用户之间兴趣的相似程度(距离)和其它用户对资源集合的评价进行资源的推荐和共享[12]。

【参考文献】

1李宏.知识管理与知识挖掘在情报研究工作中的实现.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3):199-201

2晏创业,张玉峰.智能检索中的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探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49-51

3侯雅木冉.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挖掘.情报科学,2003(8):887-890

4史田华.论Internet知识挖掘.图书情报知识,2002(3):44-46

5RuthA.Hodges.AssessingDigitalReference,Libri,2002(52):157-168

6

7林豪慧.搜索引擎的智能检索机制.图书情报工作,2003(11):86-89

8复旦大学图书馆咨询台

9林晓霞.试论OCLC服务的系统性和资源的共享性.图书馆杂志,2000(6):39-42

10OCLCOnlineLibraryCenter,Inc.OCLCAnnualReport2002/2003

网络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网络;平台;互联网;消费;经济

几棵孤孤单单的樟树歪歪扭扭地耸立着,周围开满了吸引学生消费的廉价苍蝇馆子———在没来之前,谁也不会想象到这里隐藏着一个估值已过千万的年轻创业公司。当我们采访位于四川省温江区一个偏僻巷道里的甲乙丙景观设计公司时,几个年轻的毕业生正在绘制着项目草图,整个房间里除了办公桌和空调外没有其他多余的装饰,只是偶有几颗仙人球给这冷寂的空间带来了几分热闹。刘仕林是这样向我们解释的,因为政府在创业用地这一块的优惠政策时限就要到期了,所以他们不打算在装饰这一块加入额外的投入。刘仕林是这家景观设计公司的创办人以及首席设计师,而在2017年,他又多了一个职位———网络教育的首席负责人。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单词是“Bigdata”,也就是大数据。在他看来,当今这个时代是属于互联网的时代,如果不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利润,那么一个企业,尤其是没有资本没有市场的小型企业,无疑只会走向灭亡。因此,他把这家公司在网上的品牌命名为景观大数据———他希望借此来表达他的宏伟目标:通过互联网这一块野蛮而直接的生态优势,来向世人展现他所拥有的能力,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财富,同时让这家由他亲手创立的企业,变成一家能够左右市场格局的公司。“我们建立这个大数据平台的初衷,是为整个设计行业带来资源,带来数据。”刘仕林眼中,互联网是有它自己独特规则的,它跟过去一切市场都不一样,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一种类似于共产主义的情怀,它要求人们分享,然后借此引发变革。刘仕林的这句话并不是无的放矢,作为一个拥有12门原创网络免费设计课程,6门收费课程,总购买人数已超6000的知识生产者,他对网络市场环境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碎片化的产业,如今的网络市场又是个大量充斥着碎片化知识的市场,做一个有深度的网络教育者是一个很困难的事。关于吸引用户付费,他有两个关键词,分别是“免费”和“痛点”。通过长时间的调研分析,抓住市场的痛点,由此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免费课程,来给用户提供紧抓痛点的服务,进而吸引用户订阅更深一步的收费课程。就以它主打的景观设计图教学项目为例,用户可以在腾讯课堂上获取详细的长达五小时的教学课程,而如果想要获取更多更大范围的设计技巧的话,则需要订阅其价值980元的精品课程。在甲乙丙景观设计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无论是它们的本职工作景观设计这块,还是扩充市场业务所进行的网上教育这一块。答案总是离不开抓住市场痛点这一个要素。通过自身高深度的知识储备,加上对市场进行的专业分析,从而抓住市场所需要的地方,提供更具有典型的服务,这是甲乙丙景观设计公司在这个混乱的市场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网络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众多创业者早已对这块尚未被开发成熟的沃土虎视眈眈,许多人径直的在这块市场上开荒辟野,也有许多人被这个市场无情的淘汰,一无所有。针对这个问题,刘仕林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们不知道这个市场的痛点在哪,他们所做的只是在复制,并没有创造。”

一、社交至上,虚荣至死

为了找出这个市场目前的“痛点”,我们团队就大学生这个群体就对网络知识信息付费意愿做了一次调研。我们将从多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在对待网络知识一块上的不同态度,希望能藉此对整个市场环境提出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建议。与火爆的网购市场不同,网络知识产品付费领域似乎并没有达到生产者们的市场预期,在接受调研的大学生中,仅有49.41%的同学正在、或者曾经为网络内容费,而在这些付费的用户中,又有近半的同学的主要付费内容集中在带有快消属性的娱乐产品中:以网易云音乐为首的音乐分享平台和以微信公众号为首的碎片化内容分享平台占到了所有付费选择中的68.24%,而占比最低的为果壳网于2016年5月15日上线的以精英语音互动为主要卖点,现已停摆的分答,仅占总数的3.52%。详见图1所示。网易云音乐作为一个完美的搅局者,许多人都想看清它隐藏于红色大衣下的锋利爪牙。高用户黏度,在我们的调研结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有48.82%的对象表明每月为网络内容支付费用在其每月所能支配的生活费比重在5%以下,而在网易云音乐的用户中,其每月支付比重就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用39.29%的用户表明其比例在5%至15%之间。在网易云音乐的用户看来,这个音乐平台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文化身份认同与精神社交享受,正是这些因素吸引了他们付费,而与我们的预期相悖的是,这个平台所提供的音乐本身并不是吸引他们付费的主要因素。对于他们,这不仅仅是个音乐平台,反而更像是一个贩卖阶级身份的社交平台。而在对相应平台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共有40.48%的对象表示知乎是他们最满意的平台,紧随其后的是网易云音乐,相应占比为34.86%。当我们就社交娱乐与知识深度这个内容咨询刘仕林的时候,他告诉我们,社交这一概念确实为他们平台发展带来了好处,他所建立的景观大数据平台就是希望成为设计师们彼此交流分享,生产知识的平台,社交属性为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用户黏着度。当问及对知识娱乐化的态度时,他略思考了一会,告诉我们,他致力于建设的,是一个深度教育平台,泛娱乐化对他们来说很难实现。

二、百难盗为先

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做知识内容面临着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盗版问题。盗版市场几乎揽括了所有具有可复制性的内容,音乐,书籍,教学视频,都在“盗版”这块原野上野蛮生长着。在我们对不愿付费的那部分同学的跟进调研时,我们对他们拒绝为内容付费的原因进行了整理,有56.98%的对象表示免费或盗版内容已能足够满足自己的需求,有32.56%的对象表示讨厌在网上为内容付费这一种模式,仅有10.47%的对象表明是因为觉得内容不抵价而拒绝为一些内容付费。即使经济的发展与法条的完善促使社会整体版权意识的提高,但从单纯的市场角度来看,盗版所为整个行业带来的预期损失并不由消费者承担,在选择内容为主要性质的产品的时候,消费者有充足的理由选择盗版。盗版问题在甲乙丙景观设计公司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刘仕林向我们透露,盗版给他们的网络教育项目带来了至少一半的订阅用户损失,为了对抗盗版,他们做出了三方面的处理,第一方面,他们推出了大量碎片化的免费教程;第二方面,他们花大价钱购买了一套视频防盗系统;第三方面,他们加强了相关微信公众号与论坛的建设,从此加强用户的品牌与身份认同度,他们希望能借此拉回因盗版而损失的一部分流量。制造身份认同,已经成为了众多平台对抗盗版的有力手段。知乎用户常常为他们的知乎身份而自豪,网易云音乐用户会为因突然偶遇这个红色logo感动落泪,bilibili用户也会为彼此的二次元身份而惺惺相惜。这种在企业刻意推动下形成的身份认同,让用户在对抗盗版的时候多了一份与有荣焉的使命感,他们的身份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了品牌竞争中的参与者。

三、内容消费与内容无关

网络知识范文篇9

论文摘要:建立符合逻辑的知识关联体系是知识地图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关联的有向性进行分析,叙述了单向知识关联和双向知识关联的概念与特点;对关键词集合进行定义,阐述了单关键词集合、全关键词集合和不定关键词集合三种划分策略,介绍了以关键词集合为迭代单元构建关联网络和针对单个知识点构建关联网络的两种算法,并指出了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当前,知识地图的理论研究有很大进展,但在知识管理系统(KMS)领域的实际应用成果却比较有限。尽管有KMS产品应用了知识地图理念,但多数产品仅在页面上显示了知识库的分类体系与链接,缺乏对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进一步刻画与展示。。

建立符合逻辑的知识关联体系是知识地图的重要理论之一知识分类体系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间联系并不是仅用树型分类体系就可以表述的一个事物有可能同时从属于多个分类,不同类别的事物也有可能发生联系,仅仅依赖分类很难准确、全面地表达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知识关联则提供了更灵活、更广义的知识关系表示方法,采用跨分类、跨区域的知识关联可以较好地表达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本文根据集合论与图论的基本原理,对知识关联的有向性和关键词集合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根据关键词集合在KMS中建立知识关联网络的原理与算法。

一、知识关联的有向性

1.1单向知识关联。现实世界中的各类事物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关系,这种关联关系是有方向的。如图1所示,水和分子关联的语义可以描述为“水由分子组成”。相应地,由分子到水关联的语义可以描述为“分子构成了水”。这两种关联关系是不同的,是两个单方向的知识关联。在知识关联网络中,我们可假设各知识点分别为k,、k2、k3、k4·…对于知识点k1,如果有知识点k2、k3、凡与其内容有较高相关度,此时可通过KMS的功能将k2、k3、k;与k,关联,将关联链接插人在k,的知识内容之后。这个关联征进行自动关联。采用单向知识关联的KMS的特点是:如果知识点k,有到知识点k:的关联链接,但知识点k:未必有到知识点k,的关联链接,则系统须对每一个关联关系的含义作出必要的表述。

1.2双向知识关联。根据常识,若知识点k,与k:有关系,则k2也与k,有关系。双向知识关联是在不考虑关联语义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知识点k,与知识点k2关联,则知识点k:也必然与知识点k,关联。设R,,RZ为定义在知识集合上的二元关系,则双向知识关联用符号可描述为:k,R,k2,kZRZk,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语义不同,R,RZ。当R:二R:时,则k:和k:的关联关系是对称的。采用双向知识关联的KMS的特点是:只要知识点k,有知识点k:的关联链接,知识点k:也必然具有与知识点k,的关联链接。系统在设置关联链接时不考虑关联的语义。语义分析是计算机研究的难点,目前还没有KMS能够自动精确地识别知识的关联语义。因此,在知识关联系统中适宜采用忽略关联语义的双向关联方式。

二、基于关键词集合的知识关联网络绘制算法

2.1算法原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基于语义分析构建知识关联网络较为困难。利用知识点关键词集合建立关联网络的精确度不如语义关联网络,但技术上现实可行,能够较好地表达知识间的关系。基于关键词集合构建关联网络所遵循的原理是:设n个知识点具有共同的关键词集合S,则这n个知识点均是互相关联的;将各知识点作为点,关联关系作为有向边,可以绘制基于关键词集合S的有向完全图G;将KMS中的关键词按特定策略划分为集合,并综合各关键词集合,根据算法画出有向完全图,可以得到该关键词集合划分策略下的完整知识关联网络。

2.2健词集合及其划分策略。关键词是用户在编辑知识时为每个知识点设置的,一般用于知识检索,本文则关注应用关键词集合构建知识关联网络的思想与算法。关键词集合指包含了1个或多个关键词的集合。关键词集合所包含的关键词内容与数量如何设置,取决于知识关联所遵循的关键词集合划分策略。本文涉及的三种划分策略分别是单关键词集合策略、全关健词集合策略和不定关键词集合策略。在单关键词集合策略下,每个关键词集合S只拥有一个关键词w;,该集合S‘对应知识点集合戊}k,,k2,-。。,k,},这些知识点均含有关键词,、。设知识点k,具有关键词、,,,,,…,二r,基于此策略设置知识关联时,k,会把与关键词集合S,,SZ,。。。,5:匹配的知识点集合K,K‘中的全部知识点链接进来,并剔除其中的重复部分。如图2所示,6个含有关键词“学生”的知识点以单关键词集合{学生}为制图策略构成了有向完全图,也就是这6个知识点基于“学生”关键词的知识关联网络。在全关键词集合策略下,全关键词集合s;包含了知识点k:所具有的所有关键词,k:只把与全关键词集合S;wl,叨2,…,,r匹配的知识点集合K;中的知识链接进来。使用该策略获取的知识结果的相关度比使用单关键词策略要高。在不定关键词集合策略下,需人工确定关键词集合中所包含的关键词,此方式无法实现全自动知识关联,不适合在大型知识库系统中采用。由全关键词策略或不定关键词策略获得的结果集是单关键词集合策略结果集的子集,获得的知识关联网络图是基于单关键词集合策略获得的知识网络图的子图。在实际应用中,宜采用全关键词集合策略与单关键词集合策略相结合的方式,在知识点关联展示的时候分两组按不同的优先级展示。首先展示优先级最高的按全关键词集合策略得出的关联知识点集合,该集合中的知识与当前知识点的相关度最高;其次才展示单关键词集合策略得出的结果集。本文讨论的算法均基于这两种策略相结合的方式。

2.3以关键词集合为迭代单元的关联网络算法

计算知识关联网络可以用关键词集合作为迭代单元循环进行或者仅针对单个知识点进行。这两种方式在KMS中各有优势,分别适合不同的场景在为数量较多的知识点构建关联网络时,首选以关键词集合为迭代单元进行计算,算法描述如下。

1)设需要计算关联网络的知识范围中有P个知识点k,,k2,…,kP,任意知识点气均对应一个点v;,把所有的点绘制在图‘<V,E>中,v;与k}一一对应。

2)分拣出KMS中所有种类的关键词w‑w2。wn,记录KMS中所有关键词集合的信息获得关键词集合S,,52,。。Sn。。。S9(包含所有的单关键词集合与全关键词集合),同时获得与任意关键词集合S。相匹配的知识点集合K;。

3)逐个扫描关键词集合S,,52,,59,优先扫描其中的全关键词集合(这样可以确保每条知识后的关联信息优先展示关键字相关度最高的链接),记录当前关键词集合S,所对应的知识点集合Kl,记录知识点集合K中所包含的每个知识点元素k;,在图中与K对应的点集合的所有元素间作有向完全子图,在画边e};、eji时,在系统内知识点k、后加人知识点匆的链接,在知识点k;后加人k‘的链接·如果边已存在,则跳过,每画一条边,计数器c累加1。扫描完K9后,循环结束。

4)程序绘制的图<V,E>就是P个知识点根据关键词集合S‑S2,S。构建的知识关联网络图,。是知识关联网络所具有的知识关联数量。该算法的复杂度是。(n2)。在一个具有7个知识点的示例系统中,算法先根据单关键字集合S,{经济学}进行绘图,其次根据单关键字集合管理学进行绘图。“管理经济学”知识点因为同时具有管理学、经济学两个关键词,因此同时处于左、右两个有向完全子图中。图3就是这7个知识点根据2个单关键字集合所绘制的知识关联网络。

2.4针对单个知识点的关联网络算法

对于任意一个知识点k;设该矢识点拥有个关键词,首先扫描全关键词集合Sr十,{w},w2,…,、:},再逐个扫描关键词二:所对应的关键词集合S,在每一轮扫描中将当前集合所对应的知识点集合凡,内所有的知识点元素记录在缓存中,扫描到任意知识点乓时,程序绘制两条有向边人知识点的关联,在知识点气后加入的关联如果边ei、ei;已存在或i=J,则跳过,每画一条边,计数器。累加,直到有向完全图绘制完成。

程序绘制的图就是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点关联图。是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所有知识关联数量。该算法的复杂度是口(矿)。该算法循环应用在所有知识点上同样也可以得到算法2。3绘制的整体知识地图,但算法复杂度达到0(矿),因此在为多个知识点建立关联或绘制地图时宜采用2。3节的算法。2。4节的算法则适宜针对个别知识点绘制关联网络并建立知识链接时采用。公务员之家:

网络知识范文篇10

此事一经媒体曝出,上海东方网立即于8月3日召开了新闻会,称山东“东方网”除了在名称上稍做改动之外,其在页面设计、布局以及所使用的字体、颜色等方面都与上海东方网大同小异,整体风格极其类似。上海方面认为这是一起恶意剽窃事件。上海东方网在同一天发表的律师声明中指出,山东济南开发区梦幻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发中心大量复制、抄袭东方网的内容,致使广大网民产生误解,严重侵害了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的合法权益,给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造成经济及名誉等损失,要求各界人士提高识别能力,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据了解,上海东方网的首页设计是请专业人士进行的,其价格自然不菲。另外,作为上海东方网优势和特色的丰富信息资源也是其花了大价钱向有关单位买断的。为此,8月13日,正在上海参加“域名知识产权保护学术研讨会”的众多专家们特地到上海东方网了解了情况,据报道,他们在察看了上海东方网提供的有关证据后指出,这是一起典型的网上侵犯知识产权案例。

谁来保护网上知识产权

其实,何止上海东方网一家有此种遭遇,我国进入网络时代后,类似案例纷至沓来:先是《大学生》杂志社与首都在线侵权案闹得沸沸扬扬,后是《生活资讯》杂志社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将chinaren告上法庭……如此种种,目前已经在IT界屡见不鲜了。当然,有些案件是经媒体报道出来了,而绝大部分的抄袭侵权行为由于当事人不想闹大或还未被发现等原因没有被曝光。但是,没有公开不等于不存在,事实上,我国的网络侵权行为已经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急剧增加,且侵权的形式也在相应增加。山东东方网这次是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而在8月3日凌晨悄然“撤退”了,但是,它留下的问题即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若不然,这一问题将成为我国网络化的进程的严重阻碍,不利于公平竞争和我国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知识产权,在我国民法中的定义为,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标记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的总称,包括著作权和工业产权。这里的工业产权是指商标权和专利权。但是,由于当初在在制定和实施我国的《知识产权法》的时候,还没有考虑到网络侵权这一种形式,因此,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网络知识产权尚无专门立法。也许有些人认为网络本身就是资源共享的,而且是开放型的状态,其可供进入的端口很多,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或从网上COPY下那些根本不知道属的是真名还是假名的文章。但是,须知网络只是信息资源载体的一种形式,其本质与报纸等传统媒体没有任何区别。网络经济也同现实中的经济规律是一样的,同样要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这其中就包括对网上的资源的利用问题。否则,无论对谁都是不公平的,因为,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应当获得其相应的报酬。

北京市海淀区是网络经济发展的集中地带,素有“中国硅谷”之称,其涉及的高科技案件近年来飞速增加。据海淀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杨柏勇介绍,从前年到去年,海淀法院的知识产权庭大约受理了20多件网上侵权案件,其中的案件有涉及到的有抄袭、域名纠纷和不正当竞争案。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这一范围内的侵权行为有增无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抄袭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对权利的不尊重,很大程度上它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公信力以及我国法制化、民主化的进程。

其实,不光是我国面临此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那些网络十分普及的发达国家,这种网上侵权更是非常猖獗。而各个国家也都在加紧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以打击这种网上不法行为。

但是,我国立法的滞后决定了司法要先行一步,对于目前所产生的网上知识产权纠纷又不能坐视不理。因此,许多业内人士都在为此问题来积极想办法,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法律对于网上行为的界定还非常模糊,这也造成了司法实践的困难。

网上侵犯知识产权的形式及方法

我们常说网络侵权实际上经常指的是侵犯版权,但实际上网上侵犯知识产权的形式还是多种多样的。北京市金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德成是专门研究互联网与其相关的法律问题的专家,据李律师介绍,目前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对于版权的侵犯即对于我们常说的著作权的侵犯。版权的无形型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相一致,所以导致了这种侵权方式。一方面,一些网站把别人的文字作品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另一方面,一些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从网上直接copy下来别人的文章而发表。这两种都属于侵犯版权的行为。

二是利用网络搞不正当竞争。如前面提到的东方网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在这里,《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规范知识产权的一大适用的部门法。正如李律师所言,“如果把知识产权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那么,版权、商标权、专利权都是浮在上面的飘浮物,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是沉在下面的坚冰。是网络侵权所依据的法律的基础。北京海淀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在1998年受理的第一起域名侵权案件,就基本上是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处理的。

三是商标侵权。一种方式是明显地把别人的驰名商标的图案或者文字冠之于网页的显著位置,其目的,有的是为了链接的方便,而有的则是为了提高自己网站的知名度。这就容易造成别人的误解和误认,构成对驰名商标所有人的权利的直接侵犯。还有一种方式是隐形的商标侵权。现在大部分网站都有搜索引擎,当你把某个关键词输入进去的时候,就会立刻找到相关内容的文章或者网站。但是在网上有人就是利用了互联网的这一功能,把别人的驰名商标、企业名称“埋植”进自己网站的原代码中去,如此,搜索的结果往往就是该驰名商标或者企业名称。这被认为是网络广告的一种形式,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输入关键词搜索后而得到的答案却与关键词风马牛不相及的原因。但是,它实际上是造成了对别人商标和企业名称的一种侵犯。四是域名纠纷。许多国内的企业域名被他人抢注。当然,在网上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不仅仅只有这4种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还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侵权方式,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幻,侵权人行为的实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未经许可而擅自使用、传播他人的智力成果。

网上知识产权立法任重而道远

前些日子,有消息说,中国知识产权局表示中国将立法保护网上知识产权。但实际上,我国的知识产权局重点保护的还是专利权。而对于网上经常发生的侵犯著作权及商标权的行为,要想立法予以保护则不是知识产权局一家的事情。杨庭长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虽然现行的著作权法没有相关的规定,但是根据法律的精神和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是可以推定适用的。因为网络虽然有其自己的特点,终究是媒体的一种形式,当然,问题还是存在的。如赔偿数额不好计算,我们一般是参照一般稿费标准,每千字掌握在100元以内以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据了解,最高人民法院也正在起草有关的司法解释,以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但要制定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他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两点出发,一是互联网的发展。二是有效的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