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安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0:08:25

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范文篇1

随着全球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趋增强。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已成为对各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健康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生存性和保障性支撑作用的关键产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工作、生活,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防安全。因此,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在整个产业布局乃至国家战略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尽管如此,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以网络攻击为例:据调查2004年专门针对美国政府网站的非法入侵事件发生了5.4万件,2005年升至7.9万件。被入侵的政府网站包括国防部、国务院、能源部、国土安全部等重要政府职能部门。我国新华社曾报道,中国近60%的单位网络曾发生过安全事件,其中包括国防部等政府部门。中国公安部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7072家单位网络中,有58%曾在2004年遭到过攻击。这些单位包括金融机构和国防、商贸、能源和电信等政府部门。此外,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包括网络瘫痪、网络突发事件在内的多种网络安全事件。

因此,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是当前信息行业的研究重点。在国际上信息安全研究已成体系,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标准化。当前有多个国际组织致力于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随着信息社会对网络依赖性的不断增加以及911等突发事件的出现,以美国为首的各个国家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都在加速研究。我国自2003年以来也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总体相对落后。

二、网络与信息安全需求

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涵盖多样内容,其中包括网络自身的可用性、网络的运营安全、信息传递的机密性、有害信息传播控制等大量问题。然而通信参与的不同实体对网络安全关心的内容不同,对网络与信息安全又有不同的需求。在这里按照国家、用户、运营商以及其他实体描述安全需求。

1.国家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需求

国家对网络与信息安全有网络与应用系统可靠性和生存性的需求、网络传播信息可控性要求以及对网络传送的信息可知性要求。

网络与应用系统可靠性和生存性要求:国家要求网络与应用系统具有必要的可靠性,防范可能的入侵和攻击并具有必要的信息对抗能力,在攻击和灾难中具有应急通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通信自由的需求以及重要信息系统持续可靠。

网络传播信息可控性要求:国家应当有能力通过合法监听得到通信内容;对于所得到的特定内容应当能获取来源与去向;在必要的条件下控制特定信息的传送与传播;此外国家应当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传送的信息可知性要求:国家应当有能力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需要的内容,分析并使用相应的信息内容。

2.用户(企业用户,个人用户)对网络与信息安全需求

用户包括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对网络与信息安全有通信内容机密性要求,用户信息隐私性要求,为了与应用系统可信任要求以及网络与信息系统可用性要求。

通信内容机密性要求:用户希望通信的内容应当通过加密或者隔离等手段,除国家授权机关以外只有通信对端能够获取并使用。

用户信息隐私性要求:用户希望用户留在网络上的个人信息、网络行为以及行为习惯等内容不能被非授权第三方获取。

网络与应用系统可信任要求:用户希望网络能确认通信对端是希望与之通信的对端,应用系统应当有能力并有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

网络与应用系统可用性要求:用户希望网络与应用系统达到所承诺的可用性,网络/应用系统不应具有传播病毒、发送垃圾信息和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等行为。

3.运营商(ISP、ICP等)对网络与信息安全需求

运营商对未来与信息安全的要求包括满足国家安全需求、用户安全需求以及自身对网络与应用系统的可管理可运营需求。

满足国家安全需求:运营商满足国家安全需求包括应当提供合法监听点、对内容作溯源、控制特定信息的传送传播,提供必要的可用性等。

满足用户安全需求:运营商满足用户安全需求包括必要的认证和加密,有效的业务架构和商务模式保证双方有能力并有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效的业务架构和商务模式保证双方有能力并有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提供必要的可用性等。

网络和应用系统可管理可运营要求:运营商要求物力与系统资源只能由授权用户使用;资源由授权管理者调度;安全程度可评估可预警;风险可控;有效的商务模式保证用户和其他合作方实现承诺。

4.其他实体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需求

其他参与实体对网络与信息安全还有例如数字版权等其它安全需求。

三、网络与信息安全部分热点

为满足上述网络与信息安全需求,部分热点技术应用和研究现状如下所述。

1.基础类

*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算法:算法研究是基础研究,基本属于数学范畴,近年来没有革命性的新算法广泛应用。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算法等方面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特征识别模式匹配:为有效避免垃圾信息、病毒以及其他有害信息通过网络扩展,必须进一步研究特征识别以及模式匹配等技术。当前对网址、关键字过滤有一定进展,在图片、影片、声音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安全芯片、操作系统、设备:安全相关的芯片、器件、软件、操作系统、专用设备等都是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基础。当前上述内容在国际上相对成熟,除非有重大突破,当前重点在于综合应用。

*安全体系理论研究:安全体系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形式化的数学描述和分析方法建立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模型。当前国际上进展较快,已成体系。

2.应用类

*认证鉴权技术及实施:通过一定的协议流程和算法验证持有特定密钥的用户是否是所声称的特定用户,拥有什么样的权限。近年来,鉴别密钥有所发展,当前ITU等组织正在研究生物特征鉴别。

*海量信息处理:当前网络随着通信需求的增加以及光通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合法监听、内容检测、防范入侵和攻击中,需要实时或者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因此海量信息处理,包括深度协议感知、线速过滤、模式匹配、海量存储等技术都在研究中,并且是近期内的重要研究方向。

*数字水印等其他安全相关技术:随需求的不断出现,新的安全技术将被研究和应用。

3.综合类

*可靠性技术:可靠性技术主要通过器件、设备、协议以及网络组织使网络/应用系统能够持续不间断提供服务。当前传统电信网相关的可靠性普遍认可,可靠性研究比较成熟;基于IP网络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因此研究还在继续,同时新的研究成果还正在应用到IP网络特别是NGN承载网。

*溯源技术:溯源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内容、网络行为以及应用行为等追溯到该行为发起者。随当前传统电信网业务单纯,溯源技术成熟,IP网络以及应用服务溯源技术正在进展中。随着各国对网络基础设施依赖性的增加,溯源技术将和认证鉴权技术、安全通信架构等结合在一起保障安全。

*信息对抗:随着社会对网络基础设施依赖程度的增加,信息对抗成为国与国对抗的重要内容。当前信息对抗已有单方面少量实施,还没有到正式大规模对抗阶段。因此还是研究重要方向。

*应急通信:应急通信主要是在灾年以及战争等通信设施瘫痪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必要通信能力持续提供的行为。传统电信网应急通信研究比较成熟,互联网/IP网以及基于IP网新业务和网络的应急通信还在研究中。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技术和方法。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在ISO等组织研究相对成熟,对网络系统的评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反垃圾信息:反垃圾信息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技术,而是模式识别、管理、架构方面的综合应用。之所以将反垃圾信息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当前国际国内都非常重视所以专门提出,当前正在热点研究中。

*体系架构:合理有效的架构能够综合各种技术,在网络与信息系统中提供合法监听点、传输传播控制点、为通信双方信任体系,用户隐私保护等。架构、框架等综合应用是当前以及未来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的重点。

四、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分析

由于全世界对信息社会的依赖性不断增加,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凸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总体来看,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有下面两个方向。

1.基础理论、算法的研究

基础理论和算法的研究是未来信息安全的坚实基础。基础理论和算法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安全体系结构理论的研究以及密码学、密码技术研究。

安全体系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形式化的数学描述和分析方法建立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模型。在国际上计算机系统安全标准方面研究起步较早,至今为止已成体系。美国早在1970年就推出了计算机保密模型;1985年制定了“可信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准则”。美、加、英、法、德、荷等国家综合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安全评审准则和技术精华共同推出的“信息技术安全评价公共准则”(CC:CommonCriteriaforITSEC),该标准虽然缺少安全属性的模型依据,但是仍然在1999年5月被ISO接纳成为标准。尽管如此,该标准仍然是至今为止评价计算机系统安全水平的权威文献。就通信网络以及正在融合互联网技术的NGN而言,安全方面的体系结构以及理论研究仍在进行中。

密码学是研究数据加密解密算法的一门学科,密码技术包括加解密算法、密钥交换以及实现。密码学以及密码技术是保障信息机密性、完整性以及不可否认性的最基本的技术手段。当前密码研究主要有两大趋势:基于数学计算的传统密码技术以及非基于数学计算的密码技术。基于数学计算的传统密码技术属传统密码学,包括对程密钥机制、非对程密钥机制以及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基于数学计算的传统密码技术至今为止是信息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保障的主要机制与核心内容,仍然在发展研究中。非基于数学计算的密码技术包括量子密码、生物特征识别、图像叠加、数字水印等内容。总体来看非基于数学计算的密码技术当前还没有广泛应用,正在探索尝试阶段。

2.技术综合应用研究

当前的网络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这个复杂巨系统包括各个环节,包括用户的接入、识别、信息的传递、等等,在这个系统上出现的安全问题多种多样,有技术的,有管理的,通常不是一个理论或算法的简单应用就能解决的。通常需要将管理和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才能一定程度保障安全。

技术综合应用研究热点举例如下。

*垃圾信息防范:垃圾信息已经是当前网络世界的一个顽疾。垃圾邮件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多国家都为此立法。此外还有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都属于同类问题。垃圾信息的防范与处理不是简单的一个法律规定,或者收费规定或者协议变化就能够解决的,牵涉到法律、技术、管理等方方面面。垃圾信息的防范与治理是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之一,ITU为此专门在第17研究组成立专门的Question研究。

*信息溯源:由于包括网络钓鱼、传播非法信息在内的网络越来越多,需要通过网络溯源来找到犯罪分子。因此溯源通常是指通过技术手段,通过信息内容、网络行为以及应用行为追查到行为发起人。当前传统电信业务相对单纯,溯源技术成熟;互联网以及基于IP技术的网络溯源相对较弱。溯源不是简单地使用一种协议或者算法就能实现,需要将认证技术、信任体系、日志、安全网络架构等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

*网络信息对抗: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国防、文化等对网络依赖性的增强,在网络世界的信息对抗以及成为国与国对抗的重要内容。信息对抗的攻防能力也成为国防力量之一,对网络的攻击与核打击一样也是一种威慑力量。网络信息对抗涉及较广,包括海量计算能力、海量存储能力、芯片制造能力、密码学研究、软件水平、设备制造业、病毒研究、入侵检测、脆弱性扫描、黑客入侵等全方位的对抗。

除上述热点以外,还有应急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其他技术综合应用研究。

网络信息安全范文篇2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分类分级

1.4适用范围

1.5工作原则

2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2.1组织体系

2.2工作职责

2.3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3监测、预警和先期处置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3.2预警处理与预警

3.3先期处置

4应急处置

4.1应急指挥

4.2应急支援

4.3信息处理

4.4扩大应急

4.5应急结束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2调查和评估

6应急保障

6.1通信保障

6.2应急装备保障

6.3数据保障

6.4应急队伍保障

6.5交通运输保障

6.6经费保障

6.7治安保障

7监督管理

7.1宣传教育和培训

7.2预案演练

7.3责任与奖罚

8附则

1总则

1.1编制目的

提高政府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正常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促进“平安**”建设。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是指重要社会信息系统突然遭受不可预知外力的破坏、毁损、故障,发生对国家、社会、公众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3.1事件分类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网络与信息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灾害。指地震、台风、雷电、火灾、洪水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故灾害。指电力中断、网络损坏或由于软件、硬件设备故障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3)人为破坏。指人为破坏网络线路、通信设施,黑客攻击、病毒攻击、恐怖袭击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1.3.2事件分级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I级(特别重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全省性大规模瘫痪,事态发展超出地方政府和省级主管部门的控制能力,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

(2)II级(重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全省性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需要跨部门、跨地区协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III级(较大)。某一区域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但不需要跨部门、跨地区协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IV级(一般)。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有一定影响,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突发公共事件。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涉及本市的I级、II级、III网络与信息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导致I级、II级、III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本预案所指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是根据其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来确定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党政事务处理信息系统和银行、证券、社保、税务、海关、机场、电力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及承载这些信息系统的网络(以下简称重要信息系统)。不包括电信基础网络设施。

本预案启动后,本市其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与本预案相冲突的,按照本预案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5工作原则

(1)加强预防,常备不懈。立足安全防护,加强预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构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定期进行预案演练,做好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组织和技术等准备。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事发地人民政府为本行政区域内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主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日常安全管理责任制。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工作职能和本预案规定,各司其职,做好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3)快速反应,联动处置。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和联动协调制度,加强部门间、县域间、军地间、部省属在舟单位与地方政府间的沟通协调,在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快速决断,上下联动,协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对国家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

(4)依法规范,权责一致。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应急处置措施与操作流程,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实行应急处置工作领导责任制,确保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预案的规定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

2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2.1组织体系

发生I级、II级、III级网络与信息突发公共事件后,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市协调小组),为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机构。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相应转为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以下简称市通报中心,设在市公安局),负责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预警与信息通报工作。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小组。

2.1.1市协调小组组成

组长、副组长由市领导担任。成员由市委办、市府办、市委610办、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安全局、市财政局、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无管处和**警备区等单位负责人担任。

2.1.2**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组织架构(见附件1)

2.1.3市协调小组办公室组成

市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市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市公安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市委办、市府办、市委610办、市委宣传部、市府办、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安全局、市财政局、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无管处和**警备区等单位相关处(科)室负责人担任。

2.2工作职责

2.2.1市协调小组职责

研究制订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划、计划和配套政策,协调推进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发生I级、II级、III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后,决定启动本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2.2.2市协调小组办公室职责

(1)负责处理市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检查督促协调小组决定事项落实情况。

(2)研究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调查、指导和督促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

(3)负责市级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管理,指导督促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检查落实预案执行情况。

(4)指导全市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研究、预案演习、宣传培训,督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5)及时收集、分析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并视情向市协调小组提出处置建议。对可能演变为III级(含)以上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及时向市协调小组提出启动预案的建议。

2.2.3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小组组成及职责

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小组由市公安局、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信息中心及本市银行、证券、社保、税务、海关、民航、电力等重要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部分通信运营商中熟悉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人员组成,负责提供技术咨询、参与重要信息的研判、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总结评估工作,必要时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2.2.4市通报中心职责

市通报中心为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通报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接收来自各成员单位和重要信息系统运营单位或其主管部门上报的信息,具体负责信息总汇、分析、研判、报告和通报,必要时受市协调小组办公室委托向社会预警信息。

2.3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1)当发生较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各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为本系统应急处置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本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置工作。

(2)市公安局负责预警、信息通报,在应急期间会同有关部门维持治安、交通秩序,依法打击网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监督、检查、落实网上安全技术措施,处置网上病毒等各类有害信息以及重要通信设施的安全保卫等工作。

(3)市发改委牵头,有关部门(单位)配合,负责协调应急期间指挥系统的基础通信保障以及对基础信息网络事故的调研、报告等工作。

(4)市财政局牵头,负责审核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所需资金,并列入年度市级财政预算。

(5)市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牵头,市文广新闻出版局等部门配合,负责对外宣传报道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及应急处置工作,回答公众与各新闻媒体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询问。

(6)部、省属在舟单位可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预案执行,并将有关情况通报至市通报中心。

(7)本预案未规定具体职责的其他有关部门(单位)均应制订部门应急预案,服从市协调小组的指挥,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开展相应的工作。

3监测、报告、预警和先期处置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1)各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要制定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预警、通报制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引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事发单位在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按紧急信息报送的规定及时向市通报中心通报。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实行即时报告、态势变化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2)部、省属在舟单位除按照原有渠道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情况外,必须同时向市通报中心通报。

(3)依托市信息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通报与预警监测平台,整合现有的报警接警资源,全天候24小时运作,实行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统一接警,保证信息通报和联系渠道畅通。

(4)各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应确定2个以上的即时联系方式,公众可通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多种联系方式进行报警。

3.2预警处理与预警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单位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进行风险评估,判定事件等级并在本系统预警。必要的应启动相应的预案,同时向市通报中心通报。

(2)市通报中心接到报警后,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通报情况。各部门(单位)接到通报后应立即组织现场救助,查明事件状态及原因,并反馈给市通报中心。

(3)市通报中心接到报警信息后应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信息进行技术分析、研判,根据问题的性质、危害程度,提出安全警报级别,并及时向市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其中I级、II级、III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还须在事发后4小时内向省通报中心报告。

(4)市协调小组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迅速报送市协调小组,同时对重大信息进行会商研判,提出处置建议,并向相关部门进行通报。

(5)市协调小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信息作出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发生和可能发生I级、II级和III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应迅速召开市协调小组会议,研究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决定启动本预案,并确定指挥人员。

(6)需要向社会预警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由市协调小组授权市通报中心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方式及时预警信息。根据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预警级别分别用蓝色(一般)、黄色(较重)、橙色(严重)和红色(特别严重)来表示。预警信息应包括事件的类别、可能波及的范围、可能危害的程度、可能延续的时间、提醒事宜和应采取的措施等。

(7)各相关应急联动机构应根据的预警信息,做好相应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准备工作。

3.3先期处置

(1)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事发地政府应做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同时向相关市级主管部门通报。

(2)市级主管部门在接到本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应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掌握最新发展态势。对IV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由该市级主管部门自行负责应急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向市通报中心通报。对有可能演变为III级、II级或I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要为市协调小组处置工作提出建议方案,并做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市级主管部门要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展态势,视情况决定赶赴现场指导、组织派遣应急支援力量,支持事发地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4应急处置

4.1应急指挥

(1)本预案启动后,根据省协调小组的指示和市协调小组会议的部署,担任总指挥的领导和参与指挥的有关部门领导迅速赶赴相应的指挥平台,启动指挥系统。相关联动部门按照本预案规定的有关职责立即开展工作。

要迅速建立与现场指挥的通讯联系,有条件的要开通视频通讯。要及时掌握现场处置工作状态,分析事件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处置方案,调集和配置应急处置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统一指挥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2)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的,事发地政府立即在现场开设指挥部,并提供现场指挥的相关保障。现场指挥部要根据事件性质迅速组建各类应急工作组,根据市或省协调小组的要求全权负责现场的应急援救工作。

4.2应急支援

本预案启动后,市协调小组立即组织应急响应工作小组赶赴事发地,督促、指导和协调处置工作。市协调小组办公室根据事态的发展和处置工作的需要,及时增派专家小组和应急支援单位,调动必需的物资、设备,支援应急工作。

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的市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协助开展处置行动。

4.3信息处理

(1)现场信息收集、分析和上报。事发地政府及市级主管部门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并按市委、市政府紧急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及时将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造成的损失及处置工作等情况报送给市协调小组办公室,不得瞒报、缓报、谎报。

(2)市级信息处理。市协调小组办公室要明确信息采集、编辑、分析、审核、签发的责任人,做好信息分析、报告等工作。

信息编发和研判。要及时编发事件动态信息供领导参阅;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研判各类信息,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完善应急处置计划方案。

信息报告。要根据有关规定做好向市政府的信息上报工作。上报的信息必须经总指挥或其授权代表签发。

信息通报。市协调小组办公室应及时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情况向市级有关部门和县(区)政府进行通报。

(3)信息与咨询。在应急处置期间,市协调小组办公室要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进行信息与新闻报道。市政府负责处置的I级、II级、III网络与信息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由市协调小组办公室会同市政府办公室、本市新闻宣传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或实施。必要时在现场设立新闻中心,做好新闻媒体的接待和信息统一工作;未设立新闻中心的,须指定专门负责接待媒体的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密切关注国内外关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对媒体关于事件以及处置工作的不正确信息,及时进行澄清。必要时开通咨询热线,接受群众咨询,释疑解惑,稳定人心。

4.4扩大应急

当采用一般应急处置措施仍无法控制事态时,应实施扩大应急行动。要迅速召开市协调小组会议或由协调小组负责人根据事态情况,研究采取有利于控制事态的非常措施,并向市政府和省协调小组请求支援。

实施扩大应急行动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增加应急处置力量,加大技术、装备、物资、资金等保障力度,加强指挥协调,努力控制事态发展。

4.5应急结束

网络与信息突发公共事件经应急处置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市协调小组办公室提出应急结束的建议,经市协调小组批准后实施。

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主要流程见附件2。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事发单位要迅速采取措施,抓紧组织抢修受损的基础设施,减少损失,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统计各种数据,查明原因,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及恢复重建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迅速组织实施。各县(区)政府及市级有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人员、技术、装备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并将善后的有关情况报市协调小组办公室(市协调小组办公室视情上报省协调小组办公室)。

5.2调查和评估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市级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事件调查组,在县(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事件发生原因、性质、影响、后果、责任及应急处置能力、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向市政府作出报告。

省级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的,市、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有关工作。

6应急保障

6.1通信保障

在整合各职能部门专业通信网的基础上,加强应急通信装备准备,建立备份系统和紧急保障措施,形成跨部门、多手段、多路由,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通信系统。本预案启动后,立即开通市协调小组办公室与现场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实现视频、音频和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根据通信网络破坏状况,采取启用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等应急保障措施;抓紧组织抢修损坏的通信网络和设施。

6.2应急装备保障

各重要信息系统的业主单位在建设系统时应事先预留出一定的应急设备,建立信息网络硬件、软件、应急救援设备等应急物资库。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由市(或省)协调小组办公室统一调用。

6.3数据保障

重要信息系统均应建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和相关工作机制,保证重要数据在受到破坏后,可紧急恢复。各容灾备份系统应具有一定兼容性,在特殊情况下各系统间可互为备份。

6.4应急队伍保障

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建立网络与信息应急保障队伍。由市协调小组办公室选择若干家符合相应资质、管理规范、服务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社会应急支援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必要时能够有效调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的保障力量,进行技术支援。

6.5交通运输保障

各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均应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交通工具,确保应急期间人员交通、物资运输及信息传递的需要。

6.6经费保障

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专项经费,应列入各级政府年度预算,切实予以保障。

6.7治安保障

本预案启动后,当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治安问题时,市公安局应立即启用治安保障行动方案和有关预案,做好治安应急保障工作。

7监督管理

7.1宣传教育和培训

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及有效的形式,加强宣传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普及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关单位要认真组织信息安全教育,及时公布信息网络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有关内容及报警电话等。

逐步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列入干部培训内容,增强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能力。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及技术水平。

7.2预案演练

建立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制度。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7.3责任与奖惩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本预案的各项要求,市协调小组办公室将不定期组织检查,对未有效落实预案各项规定的单位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对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中有玩忽职守、失职等行为者,依法追究责任。

8附则

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单位)应根据本预案,制订本行政区域和部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网络信息安全范文篇3

(1)网络信息安全成为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所有行业的运作模式,数字化成为各行业的必由之路。所有行业,都开始采用数字技术走向网络。银行已经将用户的资产搬到网络上;批发零售商店已经将商品买卖搬到网络上;人们的社交、管理、家居也快速走向网络;政府服务人民,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发展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已全面转移到网络上,形成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使得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网络。(2)网络信息安全是安定生活的保障。全世界的多网融合进程已经完成,整个世界,包括我国民众,都融入一张互联互通的巨大但不安全的网络中。多种终端,包括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监控摄像头和移动传感器等,以及各种业务,包括金融、购物、科研、社交和政务等,全部接入了一张互联互通的网络,从而构成了新型的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微信支付、工资打卡、网络购物、外卖小哥和网约车等网络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品。信息化时代的生活越来越依赖目前不够安全的互联网络。(3)网络信息安全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阵地。随着人民生活走向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主战场也逐步转移到互联网络上。网络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方法不断更新,人工智能、“机器人水军”等成为新一代信息安全斗争的新威胁和新武器。缺乏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就很难赢得网络上的意识形态斗争。(4)网络信息安全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俄乌冲突充分展示了“信息战”如何成为超越“钢铁洪流”的现代化战争。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战争情报、战争舆论、战争指挥、武器控制的重要载体,推动过去粗放型钢铁战争模式转变为精准化的信息战争模式。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信息化武装的新的战争形态,没有网络信息安全就不可能拥有战争的胜利。

2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需要以人民为中心

2.1认识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是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思想基础网络信息安全并不是网络的一个具体功能,用户在使用网络的功能的时候可能并不在意其安全能力。比如,当交易系统运行稳定时,单位领导可能会想,“现在系统没有安全问题,为何还要买安全产品,为何还要花钱维护安全团队?”当交易系统崩溃时,单位领导可能也会想,“花钱维护的安全团队、买的安全产品没有用啊!”如果企业、百姓,特别是部门领导对网络信息安全不重视,我国的整体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就不会有“应该有”的社会需求,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发展就会面临市场低迷的困局。“安全不能挣钱”将严重影响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安全作为网络应用功能之外的保障,不容易形成市场价值。因此,要通过宣传和学习,让全社会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理解网络信息安全对生活、生产及科研的影响。网络信息安全可能会决定银行的资金安全、个人的信息隐私安全乃至个人的生命安全。要让更多的人明白,保护每个人的网络信息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人、每个企业的责任。网络信息安全靠人民——只有广大民众认识到网络信息安全的真正价值,网络信息安全的合理市场才能形成,网络信息安全的产业才能正常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也存在不足的时候,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更加需要更多方面的了解和支持。

2.2培养和发掘人才是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的物质基础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科学技术方向,涉及很多学科,包括密码学、数学、电子学、计算科学、物理学,甚至化学、天文学等。例如,通过能量分析能还原信息系统中的敏感数据,通过物理探测手段能获取系统的安全入口,通过化学分析能还原信息设备中的数据。正是由于其技术性高、交叉性强,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就会出现较大的不平衡和分叉,技术人才就成为网络信息安全攻防中的关键因素。不论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分析技术还是防御技术,都是矛与盾的此消彼长,都面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网络信息安全市场博弈需要大量的人才队伍,因此高端人才就成为大国竞争中的决定因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培养和发掘网络信息安全人才。更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参与和支持,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才能支撑好我国范围巨大、业务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业,才能支撑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尖端人才的选拔。

3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组织力量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应对信息技术基础不足。我国信息化发展迅速,相比而言,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基础严重不足,通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与先进国家相比有差距。加上人们的安全意识还在不断提高中,市场需求不足,仅仅依靠自由市场经济来发展网络信息安全,我国将很难赶上先进国家的网络信息安全能力。例如,我国民间大量的信息系统是国外产品。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可能都不愿意因为未来的危险,主动花钱替换正在运行的安全部件。同时,用户也会担心替换的安全部件有兼容性、稳定性问题,担心替换导致系统可用性的丧失。如果没有政府的投资、干预和引导,仅依靠市场,提升网络信息安全能力的安全置换就很难完成。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只有依靠党的领导,依靠集中力量的优势,才能具备超越市场的发展动力,才能有规划、有步骤、有方向地实施完善。(2)合理使用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发挥人才更高效用。目前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较为缺乏,难以全面支撑我国快速的信息化发展。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组织,由于我国人才数量的不足,现有人才就会分散在少数企业或研究机构,很难全面服务于我国各方面的信息化发展。高效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全面推动我国网络安全能力的提升,仅仅依靠市场调配实现快速赶超是困难的。只有依靠党的领导,在加大人才培养的同时,通过集中力量的标准化推动,避免分散的社会重复试验,才能有效、快速推进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3)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规范企业网络信息安全要求。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业仅仅依靠以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是不够的。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略去必要的安全功能而依赖国家良好的治安形势。然而,这样的信息化建设会为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安全带来隐患。在安全标准的制定中也有类似的问题——片面追求利润的企业为了减少产品研发和升级开销,一般不愿意为了明天的安全而修改和升级标准。因此,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站在人民的立场、国家的立场,统筹非市场的中立的力量,通过有效安全的标准来规范企业,推动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总之,要科学有效地做好新时代的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必须依靠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发展中节约成本、用好人才、团结大众、同心同德。只有这样,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才能高高立于世界之林。

4新一代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将以密码学为基础

网络信息安全范文篇4

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中,网络信息安全主要是指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运行时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问题。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保护问题;其二是信息处理系统中的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是保障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正常运行,进而为信息系统的客户提供稳定的服务,而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主要是针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对其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其因内部原因的出现篡改、泄漏或者破环,进而实现一个相对安全的信息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是在保证信息系统能够为合法客户提供有效、安全、正确的信息服务,同时杜绝因任何人为因素而导致系统信息出现篡改、破坏、窃取等现象,避免对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威胁。

2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系统不仅仅涉及互联网系统,同时在很多现代企业中,为了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内部网络系统,其主要是通过局域网或者广域网(主要为大型企业或者跨区域企业)进行网络链接。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将以一个企业的广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为例(如图1),详细阐述现代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原理。该企业的公司总部及下属分公司分别分布于三个不同的地区,企业总部与分公司通过长途数据专线组成建立了跨区域的局域网。

2.1互联网出口安全分析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其自身管理、经营的需要,很多企业都建立起内部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内部网络有效克服了跨区域、长距离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制约,提升企业内部各种信息资料能够有效、及时的传输和共享效率,促使企业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获得质的飞跃。从网络信息安全角度来看,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一般都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即对内不对外。企业建立网络实现内部互联互通时,因需要与外部网络互联而建立互联网出口,企业通过该互联网出口可以方便获取外部信息,实现远程办公及与外部企业合作的信息交流。互联网出口在为工作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威胁信息安全的入口,黑客可通过互联网出口对企业内网发动攻击,进而破坏公司的重要数据信息、窃取公司机密等;除此之外,计算机病毒也可以通过内网与外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侵入内网。因此,为了方便企业网络的安全管理,内部网络最好设置一个公共出口,而不适宜过多。

2.2互联网出口常规安全防护措施

2.2.1设置硬件防火墙

目前,对于内部网络的互联网出口安全防护最重要的屏障就是设置硬件防火墙。硬件防火墙主要在网络通信的过程中实施网络安全访问控制,允许安全信息通过防火墙进入企业内部网络,同时将不安全的信息拒之门外。并根据不同的安全防护目标来设置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

2.2.2配置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入侵检测方法,其可以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存在异常现象或未授权的技术。配置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主要是为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而设计和配置的,它能够有效检测出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的技术,通过用审计记录能够识别出不应有的任何活动并加以限制,从而起到保护系统安全的作用。

2.3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系统改善建议

2.3.1安装防火墙软件

防火墙是从信息安全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情况下,独立的计算机都需要运用防火墙技术,具有对隐藏有病毒或者木马的危险信息实施拦截的功能,能有效避免计算机受到病毒攻击。

2.3.2安装安全桌面管理系统

保障网络安全需实施防范及相关的保护措施,而入网访问控制可对计算机联网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网络资源通过非法途径被利用。入网访问控制在网络访问的控制中属于第一层,在登陆服务器的过程中,一般需要用户密码,主要是对网络资源的使用人员进行筛选,但对密码的设定要求也比较严格,在密码输入正确的情况下才能许可进入,若连续输入几次密码都错误时,该计算机会强制断开网络连接。桌面管理系统除了控制和管理联网对象外,它还决定了用户入网服务器、用户联网时间及网络持续时间,并且不同用户的访问权限也不同,主要设置是针对用户可以访问哪些目录及哪些网站。

2.3.3加强IP地址的管理

当前,局域网内很多IP地址并没有被严格锁定,除了合法用户申请的IP地址外,还有很多IP地址是空闲的,可被非法用户随意使用,使IP闲置成为病毒传播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加强IP地址的管理,采取无空闲IP地址策略,防止IP地址被非法使用,可以避免病毒传播和用户信息被窃取的现象发生。

2.3.4强制安装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能有效保护计算机不被病毒攻击,但实际上,很多用户缺少对计算机安全保护意识,或是由于轻视病毒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并没有安装杀毒软件。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检测局域网内所有用户,对没有安装杀毒软件的用户强制要求安装杀毒软件,否则,阻断其连接网络。

3小结

网络信息安全范文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对策

信息时代中,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随处可见,在工作、生活与学习中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计算机网络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因其自身开放性特征较为显著,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一旦被攻击则会泄露计算机使用者的隐私,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必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探寻有效、可操作的防护对策尤为必要。

一、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网络安全风险。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并越来越成熟,为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更加便捷,计算机网络无屏蔽性和公开性特征较为明显,同时计算机安全防护方法较差,大多数计算机网络只需要简单的认证便可随意登陆[1]。这一发展模式下,虽然人们使用起来很便捷,同时也为网络攻击者创造了便利条件,网络安全风险较大,难以有效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1.2计算机网络中病毒的广泛传播。计算机编程人员在程序编写过程中,因人为恶意或失误将一些具有破坏性、侵略性的程序编入其中,这便是我们常讲到的计算机病毒。这些病毒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数据信息安全,甚至破坏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值得注意的是,病毒普遍性传播特征较为显著,再加上其能够自动复制代码和指令,不断繁殖,严重破坏计算机网络安全。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有效对策

2.1对访问数据的入侵予以检测。检测访问数据的入侵是防火墙、数据加密等常见安全保护方法之后的一种最新的安全保障方式。入侵检测分析解码计算机网络中关键点所收集到的信息,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进行过滤筛选出,只要被检查出威胁,系统则会迅速进行处理。按照检测方法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异常检测系统、误入检测系统、混合型入侵检测系统等。2.2增强对硬软件的安全管理。在对硬件予以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所具有的安全性,相关用户要增强对计算机硬件的有效管理,第一时间对出现问题的硬件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以此来确保计算机系统能够维持平稳运行的状态。同时,还需要增强对信息存储以及相关硬盘的管理,防止病毒在我们使用计算机网络时入侵,进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在对软件予以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用户要注重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软件的更新,保证安全防护系统当中的相关软件可以满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需要,进而防止其对网络信息安全产生不良影响[2]。另外,用户还需要提升对安全防护软件的认识,掌握正确运用安全防护软件的方式,不能对安全防护软件所具有的保护与限制功能予以随意的开放。并且,用户也需要定期对计算机网络的漏洞予以检查以及对病毒予以查杀,不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2.3加强计算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用户不仅仅要将各项防护措施落到实处,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安全意识,这样在对计算机予以使用时就不出做出一些错误的操作,进而有效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用户要仔细、认真的去辨别网站的正规性,具体方向可以根据网站域名、网站页面以及搜索引擎网页中的网站标识进行正确判断,并且对于网站当中植入的广告也需要随时保持警惕,若是自己所需要的相关内容,在对其予以点击时,也需要关注计算机的下载进程,如果存在自动下载的程序则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其予以清除,防止木马病毒以及一些顽固的插件侵害计算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得其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这一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对网络信息予以严格的规范管理,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的稳固性,还需要计算机用户不断提升防护意识,以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波,王韬,代兵.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17(5):117-117.

网络信息安全范文篇6

一、目前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级供电企业对信息安全日趋重视,但主要侧重于防备外来未授权用户的非访问,并过于注重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问题,忽略了信息安全中人的管理,造成了几个突出问题:

1、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系统的专业教育与培训不足,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仍然抱着“防火墙等于安全”的侥幸心理,缺乏“防黑防毒”的意识和内部员工操作失误或恶意攻击的警惕性,对信息安全采取的防护措施非常简单。大多数信息系统使用员工对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认为信息安全只是技术部门的事,安全防护意识不强。

2、网络信息机构不健全

有些供电企业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运行机构或没有规范的建制和岗位,人员配置又偏少,而且信息系统架构的分散也导致人力资源不集中,信息战线拉得大长,几乎没有时间关注信息安全。由于IT技术发展很快,基层信息技术人员得不到相应的培训,难以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中有关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存储、安全等方面作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运行维护能力低下,系统安全监控不到位。

3、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专业化程度不够

大多数基层供电公司缺乏专门的信息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或者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或者只设兼职。由于缺乏信息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信息安全特殊性认识不足,难于发挥有效的信息安全监督管理,使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处于一种似管非管或基本不管的真空状态。

4、管理制度滞后且执行不力

随着国网公司集中集成工作的展开和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原有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已相对滞后,而且有些制度不完全适合基层实际,个别条款操作性较差,难于执行,这就造成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规操作,这些都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

二、加强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全员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教育

通过普及信息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掌握发现、解决某些常见安全问题的能力。信息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安全所面临的风险;

(2)企业信息安全方针及目标;

(3)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4)与信息安全有关的其它内容。通过安全教育使所有员工增强整体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意识。

2、加强企业员工相应技能培训

为了确保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具有保护企业信息安全方面的能力,应当加强对员工计算机安全技能培训,教育员工平时应做到所有操作应符合规定、不得向他人泄露自己的操作口令、不访问陌生的网站、不浏览或打开一些来历不明的邮件及附件、外来光盘、U盘等存储设备须先杀毒后使用、发现问题立即通知技术人员处理等基本的安全技能。

3、健全信息技术部门建设

根据需要合理配置信息技术人员,加强信息技术队伍建设,明确机房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应用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防病毒管理员、运行维护员等岗位配置,重要岗位设置A、B岗,落实岗位职责具体到人。对技术人员应注重技术培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参加各种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增强技术储备力度。

4、加强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适应企业实际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信息安全管理的前提。标准化的安全管理,能够克服传统管理中个人的主观意志驱动的管理模式。应在对企业信息安全评估下,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遵照上级有关规定,制定出切实可行、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如:保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网络运行管理制度、应用系统运行管理制度、设备维护工作制度、值班制度、计算机系统使用规范等,管理制度应明确描述所有信息技术人员以及信息系统使用人员的信息安全职责和信息系统日常使用规范,规范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减少人为失误。

5、建立安全监督保证体系

成立安全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抓信息安全工作,并设置一个独立于信息技术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监督部门作为企业的信息安全日常管理机构,根据信息系统安全需要设定安全事务的职位,负责企业范围内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各部门应配备计算机技能较强的信息安全专兼职人员,负责所在部门信息安全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形成良好的信息安全监督保证体系。

6、加强信息安全考核力度

网络信息安全范文篇7

(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网络时代,相比十几年前医院信息环境的滞后,如今医院的网络信息也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前进。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展并不是那么健全和发达,网络信息对于医院也会存在一些信息安全的隐患,因此加强对医院信息化的安全管理还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医院的发展和经营。

(二)同过去相比网络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用户群的计算机水平普遍来说不高,所以比较容易管理,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医院网络架构也在不断变化。I医院网络信息化从不成熟到不断的加强改进,许多大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得到了成功应用,包括病区里也建立了无限网络的应用。高速网络和高度的信息化网络使医院像一个巨大的工厂在不断的全天运行着。

(三)要从各个方面着手医院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尽可能周全的了解信息安全网络系统,要能够杜绝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在医院建立常规化,系统化,有效化的系统,防止医院信息的泄露,因为网络系统的建设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利益和医院的效率,所以不可小觑。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更好的加强对医院的管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医院与现代化的进程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二、医院信息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环境的因素

因为考虑到医院环境的湿度及温度等原因的问题,供电电源的不稳定及雷击,静电,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作,以及医院环境的过低或者太高时都会对网络信息安全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电路下降或者绝缘的现象发生。机器原件的损伤和信息数据的丢失,都会给我们的医院和患者带来伤害。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而言来说:一个是人为的无意攻击,一个是人为的恶意攻击,计算机的安全系统需要加强对人为因素的一个重视,因为一个数据的丢失和泄露,严重的话会使整个医院系统瘫痪,使医院的系统崩塌。导致无意攻击网络信息系统的一般是医院内部的人员,例如程序设计问题,操作失误的问题等等,安全配置问题的漏洞导致口令的泄露,就会给整个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带来风险。相比人为的无意攻击来讲,人为的恶意攻击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更为严重和深远。网络上的黑客出于好玩或者挑战的目的,往往通过计算机的病毒或者是计算机的犯罪等行为,对网络信息安全发起人为的挑战,这种方式给医院带来了网络信息安全风险,以及机密数据的篡改和泄露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其后果将会是不堪设想。

(三)网络信息软件的漏洞

在计算机软件以及计算机硬件安全系统上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安全上的漏洞和有机可乘,这些漏洞和有机可乘导致黑客在还没有被授权的情况下侵入系统进行恶意破坏和攻击。尽管我们不能保证任何软件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漏洞,但是恰恰是我们存在的这些漏洞成了黑客侵入的首选目标,给整个医院带来信息安全上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安全系统

医院这个行业相比其它行业来说它其实还是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一个领域,一旦医院网络信息的安全存在一些隐患,对医院的医疗数据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因为目前医院对医院的网络信息的安全的意识还不是很高,所以相对来说采取的措施也不是相对完善,安全隐患也是随处可见,甚至有些非常严重。所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从医院的管理层方面把关,让管理人员意识到网络信息的威胁也可能来源于网络内部。切切实实实行规章制度,不要把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四、加大投资完善安全系统

如今的医院的运行离不了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医院的主要负责人员也要意识到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加大投入,不断更新医院系统的软件,从而强化其系统的功能。对于硬件设施的配置一定有保障有质量的设备,特别是对于比较重要的硬件设施要有储存备份的功能,具有一定抗病毒和自我修复功能,在一些信息系统发生异常时也能够找回,以免数据的丢失对医院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尽可能从最大的程度上减少信息化管理系统带来的一些客观原因。

时代的发展同时带来的也必定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不论是面对一些网络信息安全内部因素的挑战还是一些外力因素的挑战,对于我们来说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去不断思考和反思的课题,医院的受众群体是我们的老百姓,所以不仅是为了医院的利益还有更是为了我们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心声我想也是我们所有患者的心声。也希望时展和进步的时候,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能够更高更好质量的服务大家。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网络环境和更加海量的信息化,摆在网络安全信息管理员面前的考验将是更加严峻。

作者:白峰 潘永红 单位:安康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王萍.医院信息系统网络安全问题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1):32-33.

[2]丁飞.当前医院网络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及保障之策探讨[J].硅谷,2014,(22):165+159.

网络信息安全范文篇8

1目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计算机病毒。或者破坏数据的程序,它能影响计算机的使用,且能自我复制,具有寄生性、传染性、破坏性、潜伏性、可触发性的特点。计算机病毒主要是依靠复制、传送数据包或者运行程序等方式进行传播。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闪存盘、移动硬盘、硬盘、光盘与网络都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途径,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技术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发展必然会存在的产物。(2)木马程序。所谓的木马程序是指利用计算机程序存在的漏洞进行入侵,然后侵取文件的程序,这种方式叫作木马程序。它具有隐藏性、自发性、有时会被恶意利用。它不一定会对计算机直接产生危害,但是计算机却会被一定程度的控制。(3)拒绝服务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即攻击者让目标机器停止服务的一种方法,黑客经常采用该方法进行攻击,利用网络带宽进行消性的攻击只是拒绝服务攻击的一种方法,只要能使目标计算机暂停或者死机等被迫停止服务,都是拒绝服务攻击。(4)逻辑炸弹。逻辑炸弹是一种程度,或者任何部分的程度,如果未被触发以前,它会潜伏,直到某一个程序逻辑被激活。逻辑炸弹与部份病毒看起来很相似,它也会对计算机产生一定的灾害,但是与计算机病毒相比,它更强调破坏本身的作用,而不具备传染性。(5)内部外部泄密。一般黑客的目标是窃取数据或者破坏系统,但是也有一些黑客直接入侵网络系统,将文件服务器的数据进行删除或自发直到计算机系统完全瘫痪甚至崩溃。(6)黑客攻击。这是计算机网络要面临的最大威胁,这种攻击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攻击,它以前选择的破坏对方的数据信息为主,另一种是网络侦察,它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平时也难以察觉,它在潜伏的过程中截取、窃取、破译目标计算机的机密信息。(7)软件漏洞。操作系统与各种软件的程序编写中,自身的设计、结构都有可能不完善,出现缺陷或漏洞,这都能被计算机病毒和某些程序恶意利用,它们会使计算机在网络中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

(1)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的政策法规。信息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组织建设、法律制度建设、人事关理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建设要求成立负责信息安全的专门行政机构,该机负负责制定和审查保障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制度能够被实施的方针、原则、政策,并做好协调、监督、检查方面的工作。制度建设是指用建全的法律法规来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人事管理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管理者,防止他们因工作失误与出于私人利益破坏信息安全。(2)健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护系统。计算机安防系统包括做好检测与审计入侵、网络漏洞扫描、检测病毒、网络监控等方面面的内容。检测与审计入侵可对内部、外部攻击进行实时监控,在信息安全受到威胁时进行报警、拦截、响应;网络漏动扫描的技术层面包括扫描通信线路是否被窃听,通信协议与操作系统是否存在漏洞等;非技术层面包括做好安装入侵检测和漏洞扫描系统,同时制定网络管理规范,与规范信息安全制度;病毒检查是指主动截杀计算机病毒,并做好未知病毒的查杀功能。(3)对传输数据加密。要防止传输中数据流失泄密,可以通过节点加密、链路加密、端—端加密等几种加密方法。节点加密是指源节点到目标节点时进行加密;链路加密是数据包在传输链路中进行加密切联系,端—端加密是指对源端到用户端的数据包进行加密。(4)加强认证技术。认证是指对信息交换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进行认可和证实,身份认证是指用户进入信息系统前,对身份进行认证,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进行信息系统。目前网络认证一般使用口令认证、磁卡认证、生物认证等方法。数字签名是密码技术在身份认证中的一种应用,数字签名具有唯一性、可靠性、安全性的特证,它能证明某个领域中某一主体身分的合法性,能保护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抗否定性。(5)部署防病毒系统。防病毒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防治计算机病毒,防止计算机信息系统被破坏,防止数据信息受损。目前防治病毒的主要技术是依靠防毒软件、防毒模块、防毒芯片,防病毒素统必须加快研究的步伐。(6)使用电磁屏蔽手段。电子系统在工作的时候能发送电磁辐射,如果没有做好电磁屏蔽工作,可以通过专门的接受仪器接收电磁信号,只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就能破译出源信息,造成信息失密。如果用电磁泄漏接收信息会比其它方法更及时、更精准、更连续、更隐蔽,因此要对计算机外部设备、网络通信线路、传输设备、连接设备都做好信息屏蔽工作,可以使屏蔽、隔离、滤波、接地等方法进行屏蔽。(7)使用防火强进行隔离。使用防火墙技术可以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与外部的网络进行安全隔离,以免发生破坏性入侵、信息资源破坏等等事故。防火强是经过设置安全过滤防止内、外网用户非法防问,通过设置时间安全规则变化与策略,控制内、外网访问时间,同时它将MCA地址与IP绑定,防止出现IP地址欺骗。(8)建立安全信息体系。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安全涉及到计算机领域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应用软件、操作系统、核心硬件,如果国家的主要的安全产品都是依赖进口,那么其信息安全很难不被利用,出口国完全可以依赖核心技术入侵进口国的信息。因此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不被它国控制、不被它国利用,这要求要自己研发各种计算机相关的产品。

本文作者:刘嗣睿工作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网络信息安全范文篇9

目前计算机网络使用情况来看,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有安全管理与技术2方面的问题。

1.1安全技术方面的问题

1.1.1网络病毒

在我们使用计算机进行上网时通常会遇到一些网络病毒,使得我们的网络被破坏,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病毒的种类也与日俱增,攻击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使得我们的计算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病毒威胁。网络病毒的传播形式通常会以程序作为载体,然后通过网页或者文件等媒介侵入到用户的计算机,使得用户电脑运行速度变得更加缓慢,如果病毒攻击较为严重的话,还会导致用户的整个系统瞬间瘫痪,因此,病毒的入侵严重扰乱了网络信息的传播。

1.1.2安全攻击

主要是研究可能会威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各种行为,比如阻碍信息传输的行为、窃取重要信息数据的行为、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等。网络黑客利用各种攻击的手段(如监听网络、拒绝服务等)对其他用户进行指定性地破坏,使得一些单位或者个人的机密数据被泄密,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引起大范围网络系统瘫痪,严重的影响了网络系统的安全。

1.1.3网络软件漏洞

众所周知,我们平常使用计算机进行上网是离不开网络软件,然而几乎所有的软件都会有一定的漏洞,没有一个系统是完美无缺的,因此,这些漏洞也为网络攻击者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对于漏洞修补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平常的软件的编制和使用中漏洞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可能会影响到系统的本身与服务器软件。也就是说网络中的所有的软件和硬件都会存在不一样的安全漏洞。

1.2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威胁不仅仅是来自于网络各方面的攻击,还有来自于工作人员对网络安全不重视的因素造成的。具体表现在:第一,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较为淡薄,在日常的工作中缺乏责任性,导致重要数据被丢失,给网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第二,由于技术人员的管理疏忽使得一些数据被泄露,例如,技术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定时对网络信息数据进行备份,使得一些重要信息在火灾、突然停电的等情况下意外丢失。第三,网络运行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安全措施不到位,在发生安全问题之后不能找到有效的方案来解决问题。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

在计算机网络使用的过程中,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漏洞与攻击,但随之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具体如下:

2.1安全技术方面的防护措施

2.1.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设备,在一定的程度上防范了网络安全攻击;他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具有限制外网用户访问内网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也可以限制内网用户访问外网的功能。因此,可以这么理解,防火墙作为网络信息进出的一个通道,他可以根据相关的安全政策有效的控制网络信息的进出,另外,防火墙的本身也具有抗攻击的能力,使得内部网络的用户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防止了信息泄漏。由上分析可知,防火墙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网络安全中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

2.1.2数据加密与用户授权访问控制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实现对动态信息的保护,与防火墙技术相比,数据加密与用户授权访问控制技术较为灵活,通过使用这种技术,可以检测与避免出各种网络攻击,这两种技术更加适合于开放性的网络。

2.1.3漏洞扫描技术

每个系统都是有一定的漏洞,这些漏洞很有可能被黑客所利用而使得网络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漏洞扫描技术,让这些漏洞没被黑客利用之前,通过扫描找到薄弱环节,然后通过特殊的技术对这些漏洞进行修复与系统升级。总而言之,漏洞扫描技术实际上是系统安全性的一个评估,通过扫描技术找出系统可能容易被攻击的地方,所以他也是网络系统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手段。

2.1.4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主要是用于获知对方的用户身份。比较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有因素身份认证、智能卡、USBKEY、短信密码等。身份认证技术做为防护网络资产的第一道关口,保证了操作者的数字身份的合法性,确保通讯的安全性。

2.2安全管理方面的防护措施

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中,不存在绝对的网络安全,但是,如果有个健全的网络安全体制,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网络安全。所以在日常网络安全管理方面,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来减少网络攻击,把不安全隐身降至到最低;同时也需要我们对计算机网络中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所了解,建立全面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通过相应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提高相应监督人员的安全和管理意识,加强网络信息的控制,保证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安全。

3结论

网络信息安全范文篇10

1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1.1概念。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简称为VPN,是网络信息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Internet隧道技术等实现了处于不同区域位置网络的安全连接,这种网络技术的应用有效保障了信息传输与共享的安全,避免了信息泄露的发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专用网络技术逐步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比如,不同办公区域内子网的连接等,有效实现了信息加密传输,保障了通信安全。1.2特点。虚拟专用网络有效保障了信息安全,具有明显的安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等优势。具体来说,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虚拟专用网络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密处理,这就使得外部力量要获取信息,必须要进行破译,因此,保障了信息传输安全。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虚拟专用网络可以被应用于企业的内网、外网等各个领域。而可扩展性主要表现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中,可以增加多个节点以实现数据传输的安全与高效。

2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主要内容

2.1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在应用中主要是一种检验技术,其可以对操作人员的身份加以识别,保证操作人员的合法性。一般情况下,在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中,主要是通过使用者名称与密码等的认证来实现。在计算机网络中,为保障信息安全,虚拟专用网络系统内需要包含所有操作人员的信息库,当有人访问计算机网络系统时,虚拟专用网络可以直接调取系统内操作人员信息库内的信息加以对比,如果与信息库内的信息一致,则允许其访问,否则,拒绝访问。2.2密钥管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网络安全技术,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很多信息都是在公用网络上加以传输,而密钥管理技术是要保障信息在安全系数较低的公用网络中实现安全传输,避免信息泄露的发生。当前,密钥管理技术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SKIP与ISAKMP/OAKLEY,前者是利用相关的演算法则,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也同样传输密钥,此过程的信息传输不具有共享性。而后者在应用中信息的发送方与接收方都有公用与私用密钥,实现了信息的加密传输。2.3隧道技术。隧道技术是虚拟专用网络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其原理与点对点连接技术相似。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中,隧道技术的应用主要是要在公用数据网中建立隧道,是数据传输通路,在数据、信息等的传输过程中,将其以数据包的形式加以传输,这种传输过程更为安全。隧道技术的应用中必须要遵循网络隧道协议、承载协议与被承担协议等。而网络隧道主要包含了二层隧道协议(PPTP、L2TP等)与三层隧道协议(GRE、IPSec等),前者主要用于远程传输与访问,而后者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网络。2.4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虚拟专用网络的基础,以此在应用中避免信息发送方与接收方以外的第三方获得相关的信息。加密技术在应用中,主要是借助于加密隧道协议,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应用加密算法来阻止第三方的截取,因此,这种加密技术的应用有效保障了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一般通过ISAKMPIIKE/Oakley协商确定数据加密算法,包括DES(标准数据加密),3DES(三重数据加密)和AES(高级加密)等,在密钥交换中,采用Diffie-Hellman、RSA、ECC等算法。

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

3.1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运用。对很多企业而言,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扩大企业的经营与服务范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往往实施了异地经营与控制的发展策略,由于各级单位办公区域的分散性,企业就必须要应用局域网(包含远程局域网)来实现统一的管理与控制。比如,建筑施工企业的股份公司-集团公司-工程公司-项目经理部四级机构等,虚拟专用网络可以在这种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提供各类信息化服务,一级公司建立数据中心,架构一体化平台,各分支机构可以通过虚拟专线网络使用各类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邮件系统等)。二是进行远程管理和控制,例如拌合站远程控制、水利水电监控、酒店管理等。再者,应用虚拟专用网络,企业还可以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发展方向,通过对市场各种信息的获取,有效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实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企业总部作为虚拟专用网络的应用中心,将此应用中心通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加以连接,实现总部与各个节点的联系,为保障信息安全,可以通过互联网防火墙技术等,实现各个网络接口的安全。分散的网络控制机制使得企业的信息传输等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与威胁,而应用虚拟专用网络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3.2在企业部门管理中的运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被应用于企业内部网络中,有效实现了企业内网的信息安全。企业内各个职能部门,因所承担负责不同,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各个部门之间在职能分工上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包含本级或上下级远程局域网)使得各个分支部门可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联系。对企业各个分支部门而言,企业部门可以应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来对这些分支部门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例如建筑企业工程公司财务部与项目财务部、物资部等之间一对一或者多对多的联系。虚拟专用网络使得企业部门与各个分支部门、各个分支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为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使得各个分支部门可以直接从企业局域网中调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保障了各项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虚拟网的建立来实施的,企业只需要安装相应的网络设备,就可以直接利用局域网来实现信息的高效传输,比如硬件式虚拟网络设备,由于该设备本身的安全性较好,可以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这些数据与信息等加以优化处理,为信息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3.3企业与合作方的联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客户、供应商等都是企业的合作伙伴,为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企业运行的效率,企业与合作方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的共享,例如,施工企业信息系统中物资材料供应商、劳务合作方等,可以通过虚拟专用网安全登陆办理业务等。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企业在各种业务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与数据,虚拟专用网络可以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上传至企业的局域网中,有效实现信息的共享。另外,企业常常涉及了与异地合作方(例如施工企业和设计院、业主等)的合作,这种情况下,见面会谈会造成时间的延长,通过虚拟专用网络技术进行视频会议,使得二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为便捷;其次,通过虚拟专用网络建立多方数据共享平台,在共享各类数据信息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性,配合下一代防火墙技术,有效保障信息安全,提升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快速实现。3.4应用保障。企业架设虚拟专用网络,一方面需要安装性能良好的硬件服务器、虚拟网络硬件设备、硬件防火墙以及系统审计设备等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另一方面就是在应用之前必须做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从系统源头和网络通讯全过程保证企业网络信息安全。

4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随着人们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步进步,并且在各行各业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有效避免了信息泄露等风险,实现了信息安全,因此,基于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信息安全中的优越性,其未来还具有广阔的应用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球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23):13+15.

[2]朱平哲.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08):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