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融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4:24:01

网络融合

网络融合范文篇1

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出现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等网络的融合趋势。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描述,网络融合就是通过互联、互操作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络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网络,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地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如图1所示,从内容到终端,融合发生在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推动网络融合的重要因素有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放松管制。

首先,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等技术的进步为网络融合创造了条件,尤其是软交换技术将是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利用软交换分组技术的优势,能实现简单、高效、灵活的网络拓扑,降低运营成本,并开发新的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技术的不断成熟意味着网络融合时代越来越近。

其次,市场需求是融合的又一推动力,在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下,操作简便的一站式服务能够屏蔽多种异构网络间的差异,同时运营商也须依托于一个低成本的网络和平台,以降低成本和扩大经营。因此市场融合和业务融合推动了网络融合。

第三,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成为电信业的共识。首先从发达国家开始放松电信管制,打破垄断。1996年美国颁布《电信法》标志着美国电信业从垄断性行业转变为竞争性行业。欧盟成员国也于2000年全面放开电信市场。中国电信从1994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电信管制机构,组建信息产业部,实行政企分开、管制与业务分开;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通过组建中国联通以及先后两次拆分重组中国电信,形成了包括中国电信、新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几大公司在电信领域初步竞争的局面;加强电信管制的法律法规建设,出台电信条例,在此框架下完成电信市场管制和电信企业行为管制。电信业的发展导致了客户需求、业务创新、利润分布的巨大变化,随着管制的放松,进入者与在位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形成了网络融合的内在动因。

网络融合下政府管制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涌现,网络融合在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在融合过程中,企业间形成了兼并重组、竞争合作的局面。2000年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收购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时代华纳,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2004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新华社等传统媒体纷纷涉足网络电视领域,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也纷纷开始提供手机电视服务。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IPTV的出现对电信、广电管制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

融合意味新进入者既可以来自非规制行业,也可以受其它规制体系的约束。那么市场准入、标准、产业相互渗透的程度、规制方式的连贯性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融合为政府管制提出了新挑战。

首先,在市场准入管制方面,条块分割和产业间进入壁垒制约着产业融合。随着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涌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业务的交叉将日益明显,打破产业的条块分割和进入壁垒迫在眉睫。

其次,网间互联互通问题从单纯的电信网之间扩展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之间,复杂的网间结算成为更大的难题。主导企业为维护本部门利益,利用行业内的规制,通过拒绝接入或制定高昂的接入价格排斥包括行业外企业和非主导企业的接入;而在强制互联互通政策下,过低的接入资费规定又会损害主导产业的积极性,阻碍互联互通的实施。网间的互通互联成为打破垄断、促进产业融合的瓶颈。

第三,企业创新、企业间的重组和兼并受到行政手段的干涉,无法做到完全的企业行为,因此不能依靠市场上的有效竞争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政府主导的企业重组,部门利益与产业融合的冲突将不利于企业在产业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竞争。

对政府管制模式改革的建议

在网络融合的基础上,必然产生电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的结果。通过产业融合,可以突破产业间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产业间进人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融合在客观上有利于企业创建核心竞争能力,争取全球的竞争优势。

基于以上对产业融合的认识,网络融合下的管制应最大限度地促进三大产业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消除相关产业内部各行业和产业间进入的政策壁垒,创造良好的有利于形成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管制内容要从严格的市场准入转向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等方面来,同时还要避免管制机构被市场中的各方利益集团所俘获。未来的管制模式应包括对管制机构、管制内容和管制方法的改革,具体有以下几点:

重构管制机构。原则是要有利于产业融合下新的产业形态形成和发展。有两种选择:一个规制者或多个规制者。多个规制者将导致决策的协调问题。但是近来一些理论强调在不同的规制者之间分配任务有以下好处:首先是确定基准,如果从规制者的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彼此相关,则在规制者之间能形成一种标尺竞争,如果规制者之间没有合谋,那么基准就是有效的;其次,特定产业的规制者致力于增强他们的技术专长,但不利之处是便于他们与行业合谋;第三,分割规制能够防止被业界所俘虏。一个规制者能够消除规制机构之间的竞争并将规制体系外部化,但也有以下不利的方面:增加了滋生官僚作风的可能;管制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可能威胁到管制的独立性。另外在一些竞争性领域里,应选择竞争政策来替代规制,使前者发挥突出作用。要尽快出台《电信法》,使管制机构依法管制,将管制决策的协调置于法律框架下,同时管制机构本身也要接受法律的监督。

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互联互通的重要性在网络融合下变得日益突出,在三网合一的趋势下,扩大互联规则的适用范围意味着实行更简单的管制。另一方面不仅在增值业务领域,而且要在基础网络运营中致力于消除产业间壁垒,引入竞争,这样有利于在互联互通中达成一致,使竞争合作成为互联互通的有效手段。具体措施有:尽快向主要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发放全业务牌照,有助于形成真正的全业务竞争局面;允许广电、电力等与电信的互相进入,鼓励产业间的横向竞争与合作。在互联互通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以规制方式还是以公司谈判方式解决双向接入费,尤其是在谈判无法达成时的缺省规制。当缺省规制是强制互联互通时,就覆盖范围而言,进入者有保持低姿态的动机,且缺省规则的接入资费越底,进入者在谈判中就越有利。

明确企业主体地位。无论是拓展经营范围,实现技术创新,或是收购兼并行动,其主体都是企业。由于各企业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出于维护各部门利益的目的,企业的经营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企业的兼并重组更多的是体现部门主管的意志,而非完全的企业自主行为。为打破垄断进行的电信拆分,就是政府主导下的企业重组,而在网络融合下,政府则需要通过放松管制,由企业自身在市场框架下完成兼并重组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作用,维持公平的市场秩序。

总之,网络融合下的管制应致力于组成独立于行业、政府的管制机构,在法律框架下对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实行综合协调管制;放松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和产业间的进入壁垒,在广泛的市场上形成有效竞争;确定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创新和兼并重组,依靠市场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为防止由于企业兼并重组下形成新的垄断,政府还需要进一步放开国内电信市场,放眼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竞争合作,获得一个动态的有效竞争局面。

参考文献:

网络融合范文篇2

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出现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等网络的融合趋势。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描述,网络融合就是通过互联、互操作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络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网络,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地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如图1所示,从内容到终端,融合发生在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推动网络融合的重要因素有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放松管制。

首先,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等技术的进步为网络融合创造了条件,尤其是软交换技术将是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利用软交换分组技术的优势,能实现简单、高效、灵活的网络拓扑,降低运营成本,并开发新的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技术的不断成熟意味着网络融合时代越来越近。

其次,市场需求是融合的又一推动力,在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下,操作简便的一站式服务能够屏蔽多种异构网络间的差异,同时运营商也须依托于一个低成本的网络和平台,以降低成本和扩大经营。因此市场融合和业务融合推动了网络融合。

第三,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成为电信业的共识。首先从发达国家开始放松电信管制,打破垄断。1996年美国颁布《电信法》标志着美国电信业从垄断性行业转变为竞争性行业。欧盟成员国也于2000年全面放开电信市场。中国电信从1994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电信管制机构,组建信息产业部,实行政企分开、管制与业务分开;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通过组建中国联通以及先后两次拆分重组中国电信,形成了包括中国电信、新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几大公司在电信领域初步竞争的局面;加强电信管制的法律法规建设,出台电信条例,在此框架下完成电信市场管制和电信企业行为管制。电信业的发展导致了客户需求、业务创新、利润分布的巨大变化,随着管制的放松,进入者与在位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形成了网络融合的内在动因。

网络融合下政府管制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涌现,网络融合在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在融合过程中,企业间形成了兼并重组、竞争合作的局面。2000年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收购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时代华纳,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2004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新华社等传统媒体纷纷涉足网络电视领域,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也纷纷开始提供手机电视服务。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IPTV的出现对电信、广电管制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

融合意味新进入者既可以来自非规制行业,也可以受其它规制体系的约束。那么市场准入、标准、产业相互渗透的程度、规制方式的连贯性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融合为政府管制提出了新挑战。

首先,在市场准入管制方面,条块分割和产业间进入壁垒制约着产业融合。随着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涌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业务的交叉将日益明显,打破产业的条块分割和进入壁垒迫在眉睫。

其次,网间互联互通问题从单纯的电信网之间扩展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之间,复杂的网间结算成为更大的难题。主导企业为维护本部门利益,利用行业内的规制,通过拒绝接入或制定高昂的接入价格排斥包括行业外企业和非主导企业的接入;而在强制互联互通政策下,过低的接入资费规定又会损害主导产业的积极性,阻碍互联互通的实施。网间的互通互联成为打破垄断、促进产业融合的瓶颈。

第三,企业创新、企业间的重组和兼并受到行政手段的干涉,无法做到完全的企业行为,因此不能依靠市场上的有效竞争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政府主导的企业重组,部门利益与产业融合的冲突将不利于企业在产业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竞争。

对政府管制模式改革的建议

在网络融合的基础上,必然产生电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的结果。通过产业融合,可以突破产业间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产业间进人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融合在客观上有利于企业创建核心竞争能力,争取全球的竞争优势。

基于以上对产业融合的认识,网络融合下的管制应最大限度地促进三大产业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消除相关产业内部各行业和产业间进入的政策壁垒,创造良好的有利于形成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管制内容要从严格的市场准入转向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等方面来,同时还要避免管制机构被市场中的各方利益集团所俘获。未来的管制模式应包括对管制机构、管制内容和管制方法的改革,具体有以下几点:

重构管制机构。原则是要有利于产业融合下新的产业形态形成和发展。有两种选择:一个规制者或多个规制者。多个规制者将导致决策的协调问题。但是近来一些理论强调在不同的规制者之间分配任务有以下好处:首先是确定基准,如果从规制者的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彼此相关,则在规制者之间能形成一种标尺竞争,如果规制者之间没有合谋,那么基准就是有效的;其次,特定产业的规制者致力于增强他们的技术专长,但不利之处是便于他们与行业合谋;第三,分割规制能够防止被业界所俘虏。一个规制者能够消除规制机构之间的竞争并将规制体系外部化,但也有以下不利的方面:增加了滋生官僚作风的可能;管制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可能威胁到管制的独立性。另外在一些竞争性领域里,应选择竞争政策来替代规制,使前者发挥突出作用。要尽快出台《电信法》,使管制机构依法管制,将管制决策的协调置于法律框架下,同时管制机构本身也要接受法律的监督。

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互联互通的重要性在网络融合下变得日益突出,在三网合一的趋势下,扩大互联规则的适用范围意味着实行更简单的管制。另一方面不仅在增值业务领域,而且要在基础网络运营中致力于消除产业间壁垒,引入竞争,这样有利于在互联互通中达成一致,使竞争合作成为互联互通的有效手段。具体措施有:尽快向主要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发放全业务牌照,有助于形成真正的全业务竞争局面;允许广电、电力等与电信的互相进入,鼓励产业间的横向竞争与合作。在互联互通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以规制方式还是以公司谈判方式解决双向接入费,尤其是在谈判无法达成时的缺省规制。当缺省规制是强制互联互通时,就覆盖范围而言,进入者有保持低姿态的动机,且缺省规则的接入资费越底,进入者在谈判中就越有利。

明确企业主体地位。无论是拓展经营范围,实现技术创新,或是收购兼并行动,其主体都是企业。由于各企业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出于维护各部门利益的目的,企业的经营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企业的兼并重组更多的是体现部门主管的意志,而非完全的企业自主行为。为打破垄断进行的电信拆分,就是政府主导下的企业重组,而在网络融合下,政府则需要通过放松管制,由企业自身在市场框架下完成兼并重组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作用,维持公平的市场秩序。

总之,网络融合下的管制应致力于组成独立于行业、政府的管制机构,在法律框架下对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实行综合协调管制;放松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和产业间的进入壁垒,在广泛的市场上形成有效竞争;确定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创新和兼并重组,依靠市场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为防止由于企业兼并重组下形成新的垄断,政府还需要进一步放开国内电信市场,放眼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竞争合作,获得一个动态的有效竞争局面。

参考文献:

网络融合范文篇3

关键词:5G移动通信技术;广播电视;融合网络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移动终端实现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移动通信系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移动平台,更是各类信息服务交互处理的一个通信平台。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科技技术的协调发展之下,当前已经形成了“互联网+”的新局面。5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趋势,能够在段时间内传递大量的数据信息,有效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一个个性化、交互化的丰富用户体验,并能够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

15G移动通信技术内涵概述

5G移动通信技术是无线网络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是网络体系的改革,体现了融合网络的主流趋势。网络虚拟化尤其是超密集网络虚拟化的发展,促使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起,相比传统4G网络来说,5G网络可以超越4G网络1000倍。5G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内容便是一个超密集的虚拟化网络,当前网络运行商所探索的主流内容便是SDN,在光纤传输网络当中出现了以SDN+OTN的SDON光网络。但是SDON虽然可以实现对设备以及互联网资源的高效利用,但是也存在自身一定的弊端[1]。在具体的商业应用的环境之下,想要实切实有效的以用户作为请求基准并实现动态链接服务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中国华为是首次研发出5G移动通信技术的公司,并且在两会期间已经通过媒体平台演示了5G+4K模式的优势。在5G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出之后,已经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诸多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了5G回传的4K信号内容制作,并将制作成的视频在展示平台上进行播放。5G+4K模式是5G技术和广播电视融合网络的主要发展模式,也是5G技术与广播电视深入融合的必然途径。

2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构架

针对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来说,想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且真正的用于商业运用,主要的关键内容还是想要解决SDON下的超密集虚拟网络。当前阶段想要实现超密集网络虚拟化,应该注重在云端构架5G网络,并且将核心网、基站以终端的形式,在云端实现虚拟化。SDN作为一种集成控制手段,以原有IP转发机制作为基础内容,分离传统网络设备的逻辑控制和数据转发功能。在SDN应用具备以下技术能力,涵盖了网络协议、控制与数据层交互、控制与应用层交互等诸多功能[2]。控制器是SDN的核心技术,可以实现上层应用与底层设备之间的交互,并且能实现功能拓展。为了实现5G技术应该具备效率较高的控制器,所以在日后的研究工作当中,应该将重点工作内容防盗可拓展技术当中,研究出理想的控制器。基站构成一般是通过无线网接入的手段开展,在构架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基站时一般是通过大规模布置宏基站天线或者小型化基站构建超密集小区。相比之下,超密集小区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并且是未来基站构建的主要研究方向。针对终端来说,其主要的内容便是直面用户的底层设备,因为用户们有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诸多家具设备,所以想要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将诸多家居设备进行互联,就应该将的用户组布置在云端,并依靠一个小型基站的形式来实现数据上传与数据下载。

3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构建策略

3.1明确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构建目标。在5G移动通信技术的积极发展之下,广播电视领域正在呈现出融入发展的趋势。想要真正的确保5G移动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网络的结合,就应该准确的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人们群众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考量,制定5G移动通信技术无线交互广播电视系统发展战略、组网标准,并且科学合理的开展规模5G移动通信技术实验[3]。此外,为了切实有效的保障固定、移动、电视、手机、投屏设备可以接收到无线广播信号,应该与国家5G移动通信技术工作进行合作,通过3GPP、ITU等专利输出重点形式,切实保障5G自身的地位。结合全球无线交互电视广播工作的内容,切实保障我国无线交互广播和5G系统融为一体,大力支持我国民族企业科研工作,并设定出良好、完善的知识产品计划方案,保障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构建的稳定性与全面性。3.2不断更新5G移动通信应用技术。想要确保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顺利运行,就需要在具备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功能的应用下进行通信技术运行[4]。我国当前现有的5G移动技术标准主要包含美国地面电视标准组织ATSC开发ATSC3.0以及LTEE-MBMS等内容。针对ATSC3.0来说,一般是在新视频编码标准HEVC或者高阶QAM调制、MIMO、QAM调制、MIMO、OFSM等诸多技术的支撑之下利用LDM,进行多层数据传输平台设置。并且可以支持传输要求较高的移动数据传输接收,可以为广播电视高清或者超高清业务提供基础技术保障。但是客观来说,在ATSC3.0的承载能力相对有限,导致数据业务量也不断增多。在开展5G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很多时候ATSC3.0无法满足双向视频接收与传输的实际需求。针对LTEE-MBMS来说,无线资源利用率也相对较低,并且物理层同步以及寻呼基础功能占用率相对较多,容易导致单频网时基站间距ISD无法满足广播电视高功率大塔的覆盖功能开展[5]。为了切实满足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传输和接收需求,应该不断的创新原有的5G移动通信应用技术。例如,可以针对numerology技术、动态时分复用技术、网络功能虚拟技术等诸多内容进行开发应用。切实保障5G移动通在广播电视当中使用的稳定性、高效性,并未相关模块提供访问与服务接口,在保障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构建效率的基础上,拓展物联网、车联网等诸多功能。

4结语

总而言之,5G移动通信技术不仅可以优化网络传输效率达成4K超清视频传送,而且还能够为数字电视多功能发展打下基础保障。为了保障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的构建效率,就应该结合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探寻出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构建之路。在明确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构建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更新5G移动通信应用技术,展现出5G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促进我国广播电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黄飞.浅析5G移动通信技术下的物联网时代[J].信息通信,2018(10):232-233.

[2]齐彦丽,周一青,刘玲,等.融合移动边缘计算的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8(3):478-486.

[3]许碧洲,路遥,高立剑.关于5G移动网络新技术及核心网架构的几点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7(18):8.

[4]张美娟.关于5G移动通信技术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2):40.

网络融合范文篇4

【关键词】5G移动;光纤入户;融合网络;广播电视

5G移动通信技术和光纤技术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通信技术,其特征是数据传输的速度是以往的数倍,因此在广播电视进行视频点播和传输就需要5G通信技术和光纤技术的支持,通过优化网络传输速率来达成4K超高清视频的传送,这对于广播电视网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光纤入户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1.1网络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有线电视网络包括有线电视网络的接入和光纤入户技术。光纤入户以其稳定的数字信号和高速的数据传输速度逐渐取代了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因此在家庭固网中光纤入户占据了绝对的主力。而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设备已经成为信息服务处理平台,用户直接在手机端看视频和视频聊天,因此,广播电视需要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网络才能跟上时展,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视频和信息供应。1.2光纤网络在小区中的应用。光纤入户技术在小区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纤入户提供的数字高清电视业务。数字高清电视是现阶段居民家中主要的电视提供形式,数字高清提供了比以往更为高清的电视画面和更为流畅的电视节目,同时还可以通过优先网络实现电视和观众的互动,观众可以进行电视节目点播、回放等功能,从电视节目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了信息接收的控制方,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选择接受何种信息,并且与服务提供商进行互动,而这种功能的实现需要光纤入户技术带来的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因此光纤入户技术在有线电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专网业务。光纤入户技术在小区中的另一个应用就专网建设,为大型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提供大型的网络服务,因此广电网会根据不同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类型的专网,为用户带来多节点的信息服务。同时专网还可以提供VPN服务,比如高校可以搭建自己的无线网络,覆盖图书馆、教学楼和学生寝室网络在内的无线联网,为全体师生带来网络的便利,同时也利于学校进行管理,利用专网服务能够极大的降低网络设备的介入成本和运营成本。

二、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的探索

2.15G移动通信技术。5G通信技术是第五代通信技术,是结合无线接入技术和补充技术的集成方技术方案,因此5G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万物互联的概念,构建了一条高效稳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对于4K视频传输、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广播电视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在数据传输速度上来说,5G能够达到每秒10G的速度,因此成为移动网络和广播电视融合的条件,对于4K超高清视频的传输起到了数据传输量的保证。未来5G广播类业务可以实现三维立体,4k8k视频传输,多视角视频等业务功能,为广大用户提供新兴的广播电视业务、单播混合等业务,甚至可以使得传统电视节目更有互动性。2.2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5G通信技术既有双向性的技术优势,可以实现传统电视节目和观众的新型互动模式,同时也在网支持单向广播的模式进行,能够实现通信资源的智能化模式调动,在单向和互动模式之间根据需要进行互调。传统的单向基站传输范围有限,因此与高功率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有差距,广播线路则在覆盖上有更加广泛的优势,因此5G移动和传统的电视广播能够进行融合网络的组网。融合网络的设计需要具有移动回拨、能够提供私人化定制服务,需要具备对目标用户的覆盖,采用基于5G架构的无漫游网络参考架构来搭建,LPLT采用5G的新标准,同时将HPHT和LPLT一起来部署完成无线通信部分,而有线网络部分则需要将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功能分开,控制面用5G的服务架构,用户面则用5G的传输架构搭建,融合网络的数据来源由传统广播网络的前端构成,从而完成5G移动与广播电视的融合网络搭建。

通过对光纤入户和5G移动通信技术的技术探析,对其应用在广播电视视频传输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面向未来4K超高清视频传输的压力,实现5G移动通信与广播电视的网络融合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视频和信息供应。

参考文献

[1]张宇,解伟.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J].网络新媒体技术,2018,7(5):6-12.

[2]苏瑜.5G实现移动通信与电视广播的无缝融合[J].通讯世界,2017,(7):31-32.

[3]李远东.5G实现移动通信与电视广播的无缝融合[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4,(4):21-25.

[4]郭书刚.三网融合及光纤入户技术浅析[J].中国有线电视,2018,(4):540-541.

网络融合范文篇5

(1)PSTN网的弊端逐步显现

PSTN网从建设到目前的成熟应用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它为实时的语音通信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但是随着人们对各种丰富业务需求的不断提高,PSTN网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业务种类单一,只能提供窄带话音业务。

网络节点过多,维护管理困难。

呼叫控制与承载相关,信令和话务均需逐级转发,浪费网络资源。

业务开发复杂,能力有限,业务开展困难。

所有这些问题,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而在此时Internet网络发展得如火如荼,它是作为一个“尽力而为”的网络而出现的,其简单、灵活、开放性的特点吸引了大家的视线,宽带用户量因此得到高速发展,大有超过交换网之势,但是正是由于它“尽力而为”的特点,使得其QoS无法保证,无法提供电信级的可靠安全的网络。

这一切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求一种更灵活、更开放、更安全、更可靠、更易于维护的网络技术,在这种情况下,NGN网络应运而生。

(2)多网融合需求不断增强

从网络运营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电信网络已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网络,包括固定电话网、移动网、有线电视网、H.323网、Internet网等,这些网络的格局纵向独立,每种不同网络有其特定的网络资源组成方式,并基于这些网络资源提供特定的功能和业务。这种“一种业务,一种网络”的网络格局已逐渐暴露其固有的弊端:多种复杂的协议、复杂的网络共存;网络管理和维护成本很高;不利于网络资源尤其是传输资源的共享;不便于跨网络多功能综合业务的提供。

从业务需求的角度来看,固定话音业务逐渐萎缩,移动和数据业务快速增长,用户对个性化、多样化业务需求不断增强。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多种网络融合对于用户来说,可使用任一终端(移动台、PDA、PC等)通过任一方式接入网络(WLAN、DSL、GPRS等),而且号码可唯一、帐单可唯一,非常方便灵活;对于网络运营商或业务提供商来说,可以提供丰富、统一的业务,便于市场细分,扩大客户群和提高客户忠诚度,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对于设备提供商来说,优化其研发进程、便于软、硬件的重用,能够提供更好、更丰富的通用的产品。

2网络融合研究现状

3GPP、ETSI、ITU-T等国际组织开展了网络融合问题的研究,总体上处于体系架构讨论阶段。

其中,3GPP研究热点集中在三个方面:如何在IMS域中应用IPv6解决地址问题,以尽快实现IMS;如何协调移动和固定网络中SIP协议的差异;以及是否要在电路域上承载实时业务以达到较高的QoS保证。

ETSITISPAN目前正在制订NGN相关规范,命名为TISPAN_NGNRelease1,其总体研究目标为:固定终端能够获得3GPPIMS核心网提供的所有业务;能全部或部分替代现有核心网提供的PSTN/ISDN业务;支持用户或终端的移动;提供QoS控制功能;提供业务的开发和互操作能力,提供第三方业务能力。

TISPAN和3GPP还合作开展IMS相关研究,在重用IMS概念基础上,重点关注用户识别卡问题以及业务引擎问题。

ITU-T于2004年6月成立的FGNGN(NGN专题组)也以IMS为基础,对网络架构、移动性以及业务等方面进行研究,如NGN业务需求、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固网和移动网络的融合等,并明确了NGN的Release1的业务以IMSRelease6中定义的业务为起点。

3固定交换网向NGN的演进

NGN基于呼叫控制与承载控制相分离,业务与控制相分离的思想,它采用软交换为核心技术,承载于分组网络之上,将原有的交换机分解成软交换设备和媒体网关,并通过基于IP传输的协议实现呼叫、业务的控制和语音、数据的传输,不仅解决了目前交换网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将交换网和数据网巧妙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多种灵活丰富的业务提供方式,使得运营商、设备厂商、乃至第三方快速提供综合化或个性化业务成为可能。另外它也考虑到网络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则,从而通过接入网关、综合接入设备等设备提供了普通POTS终端接入的方式,通过中继网关提供了有效的与PSTN网络互通的方式。综上所述,固定交换网确定了从PSTN向NGN演进的发展趋势。

图1是PSTN向NGN的演进示意图。原有的交换机演进成为软交换设备和媒体网关,并增加了应用服务器等业务平台,NGN网络除了可接入窄带话机,还可接入SIP终端、PC等宽带终端,而原有的基于TDM方式的电路交换网也逐步由基于IP的承载网所替代。移动核心网向IMS的演进

移动核心网也同样经历了技术的变革,其2G网络采用了与PSTN类似的网络结构,核心网络主要由MSC交换设备组成,另外由于移动的特性引入了用户数据库(HLR)、鉴权中心(AUC)等,MSC同样采用了分级组网的模式,利用七号信令控制,实现了窄带话音的传送。

发展到目前正在兴起的3G网络,在WCDMAR4阶段,其核心网络CS域也开始向软交换的结构发展,它将原来的MSC交换机分离成移动软交换(MSCServer)和媒体网关(MGW),实现了呼叫控制与承载控制相分离。与NGN所不同的是,CS域仍然旨在提供窄带话音业务,数据业务由PS域提供,移动软交换之间的呼叫控制主要采用BICC协议,而NGN中的固定软交换除了提供传统话音业务,其宽带软交换功能还可提供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固定软交换之间的呼叫或会话控制主要采用SIP-T或SIP-I。

在WCDMAR5阶段,核心网又引入了多媒体域(IMS),它基于GPRS承载,用于提供多媒体业务。3GPP规定,IMS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CSCF(CallSessionControlFunction)是IMS域中用于完成会话控制的主要实体,它分成P-CSCF(CSCF)、I-CSCF(互通CSCF)、S-CSCF(服务CSCF),其中P-CSCF是终端接入IMS的第一个联系点,I-CSCF是归属地用于屏蔽网络结构的接入点,S-CSCF用于完成实际的会话控制和业务提供等功能。另外,MGCF(MediaGatewayControlFunction)提供IMS和PSTN/PLMN网络在信令层上的互通功能,MGW(MediaGateway)提供承载层分组网络和PSTN/PLMN的互通,BGCF(BreakoutGatewayControlFunction)用于选择通过哪个MGCF与PSTN等其他固定网络相连,HSS(HomeSubscriberServer)则是存储用户属性的数据库。MRF(MultimediaResourceFunction)用于媒体资源的控制和处理。图3为WCDMAR5阶段典型的网络结构。

WCDMAR6阶段则继续增强和完善IMS,在功能上支持和IP网络、WLAN的互通,并增强了QoS和基于服务的本地策略等,在业务上支持基于IMS的会议控制、组特性的业务、在线(Presence)业务等。

网络融合范文篇6

摘要:该文首先介绍了GPRS与WLAN融合的机制和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讨论了两种解决方案的体系结构。然后重点介绍了加入adhoc技术后对其性能的改进,提出了三种改进的策略。关键词:GPRS,WLAN,网络融合,异种网络,adhoc1概述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随时随地的接入因特网,而且希望这种无线接入服务能够提供高数据速率、大的覆盖范围和低的价位。传统2G移动通信蜂窝网络能够提供高移动性、大覆盖范围,但是传输速率低,只有不到9.6kbps,能较好地区性提供传统的话音业务,但很难提供无线数据服务。为此,3G移动通信系统将能够提供更高的300kbps到2Mbps的传输速率。但是由于3G的高投资等原因,使得很多运营商把目光投向了2.5G蜂窝数据技术如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GPRS能提供大覆盖范围但是相对低速的数据服务(最高达171kbit/s每用户),但是它无法满足商务和多媒体应用对数据速率的要求,因此其应用潜力有限,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人们开始考虑一种能够提供高数据速率的无线接入技术WLAN(wirelesslocalareanetwork),它可在较小的范围内提供高速数据服务(802.11b可达11Mbit/s,802.11a可达54Mbit/s),但是其接入点AP有限,主要应用于酒店等热点地区。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异种网络可以较好地解决大覆盖范围和高数据速率的问题。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具体介绍该融合方案有效地将二者融合起来。我们将建立GPRS与WLAN融合网络的两种耦合结构。通过对GPRS、WLAN两种技术的融合,可使用户随时随地接入Internet。但是,GPRS是个相对低速率的网络,WLAN数据速率较高,所以,当用户由WLAN服务切换到GPRS服务时,会感受到明显的服务质量的下降。在第三部分,将重点介绍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adhoc技术,延长异种网络用户使用高服务质量网络的时间【7】。2WLAN和GPRS网络的融合如前所述,异种网络能够较好结合WLAN和GPRS的优点,为用户在一个广大的范围内提供高速或低速的数据服务。2.1融合的一般框架WLAN和蜂窝网络的融合有若干种方案,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制定了两种网络互联的方法:松耦合,紧耦合。在松耦合下,WLAN是作为GPRS网络的一个补充,它只利用GPRS网络的用户数据库,而与GPRS的核心网络没有接口。二者的松耦合在Gi参考点进行。此时WLAN旁路GPRS网络,提供到外部信包数据网(PDN)的数据直接接入。而在紧耦合下,WLAN则直接连接到GPRS的核心网,其类似于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的无线接入网(UTRAN)或GPRS无线接入网(GPRSRAN)等其他的无线接入网。此时WLAN数据流在到达外部PDN之前先要经过GPRS核心网,其耦合点是Gb或Iu-ps参考点。下面分别介绍两种基于不同耦合体系结构的融合方案。2.2紧耦合体系结构图一GPRS、WLAN紧耦合系统结构【1】首先介绍紧耦合体系结构。图一是相应的紧耦合的系统体系结构。每个WLAN由一个或多个接入点(AP)组成,而这些AP由一个分布式系统(DS)连接。这里,DS是一个遵从IEEE802.3协议的局域网(LAN)。这里WLAN是工作在结构体系模式(infrastructure)下。每个单独的AP及其覆盖范围被称作一个基本服务集(BSS),所有一个WLAN下的BSS组成一个扩展服务集(ESS),而WLAN就是由很多BSS组成的。WLAN通过Gb接口连接到GPRS的核心网作为一种可选择的无线接入网(RAN)。对核心网而言,它并不鉴别接入的网络是采用WLAN技术还是GPRS技术,和其他GPRS路由区域相比,WLAN看上去没什么区别。该系统中的关键部分是GIF(GPRSinterworkingfunction),它的一端链接DS,另一端通过Gb接口连接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其主要功能是向GPRS核心网提供一个标准接口并隐藏WLAN的特点。此时WLAN重用了GPRS的所有协议,它为这些协议提供了无线传输。当移动节点(MS)不在WLAN区域内时,WLAN接口进入被动搜索模式并在特定的频带搜索新标信号,搜索到后将检索到SSID(servicesetidentifier)并与预先设置的SSID信号进行比较。SSID信号提供WLAN的标识。当确认SSID有效时,MS将进行认证和连接,然后将激活WLAN接口,GRPS信令将从此接口传送。MS是以无缝的方式同时支持GPRS、WLAN的双模终端。而无缝移动是通过GPRS的核心移动管理过程RA更新(RAU)来实现的,RAU是GPRS的核心管理过程【2】。从上述叙述可以看出,紧耦合体系结构为GPRS和WLAN提供了一种较紧凑的耦合方式。它重用了GPRS的部分规则和资源,节省了运营商的投资。但是,紧耦合很难支持第三方所拥有的WLAN。对于和WLAN相连接的SGSN的性能和容量也有要求。而且,紧耦合对于不支持GPRS协议的WLAN终端是不支持的。这也是紧耦合的不足。2.3松耦合体系结构图二GPRS、WLAN松耦合体系结构【1】松耦合是GRPS和WLAN融合的另外一种方式,其耦合点是Gi界面。下面我们介绍该结构。如图二是松耦合体系结构图。由图可见,WLAN在运营商的IP网上与GPRS耦合。不同于紧耦合的是,WLAN的数据流不通过GPRS的核心网,而是直接进入运营商的IP网(和/或Internet)。在该体系结构中,WLAN和GPRS都采用了基于SIM卡的身份认证,以接入运营商的服务。此体系结构也支持通过公共计费系统进行联合计费。WLAN可以是第三方拥有,通过特定的WLAN和运营商之间的连接、或通过已有的公用网,如Internet来支持漫游和移动。松耦合利用标准的因特网工程任务组协议(IETF)进行身份的认证、计费以及移动,因此不需要将蜂窝技术引入WLAN。只要通过漫游协议,漫游可以跨越所有类型的WLAN。松耦合对于包含大量的WLAN与蜂窝网运营商的情况是一个好的选择。它主要基于IETF协议,它对WLAN要求最少。但是,它要求运营商添加新的设备,如用于与WLAN融合的AAA服务器以及支持MIP(MobileIP)的设备等等。3基于adhoc技术的融合网络的性能改进由前面的叙述可知,通过对GPRS、WLAN两种技术的融合,可使用户随时随地的接入Internet,用户在离开AP的覆盖范围时也可以切换到GPRS网络获得低速率的数据服务。但是,GPRS能提供的数据速率有限,是个相对低速率的网络,WLAN数据速率较高,所以,当用户由WLAN服务切换到GPRS服务时,会感受到明显的服务质量的下降。因此,延长异种网络用户使用高服务质量网络的时间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异种网络的服务质量。在这里,通过使用adhoc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在adhoc网络中,移动节点为其他节点中继消息,该特性有助于扩大AP的服务范围。采用这种方法延长移动终端在WLAN中的时间有以下几个好处:(1)移动终端可以更长时间的拥有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在异种网络中,不同网络之间往往有着较大的带宽差异,例如,理论上,IEEE802.11g网络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54Mbps,而GPRS网络只有171kbps;由于二者的带宽差异很大,因此,延长用户使用高质量网络的服务时间就显得很有意义;(2)通过adhoc的方法由其它节点中继连接到AP时无需更改IP地址,因而,也就无需寻找新的外地(FA)、注册新地址和更新映射;它减轻了HA以及FA的负担,并减少了通讯时的额外的信息开销;(3)公共WLAN的计费要比GPRS便宜地多。这对经常使用该项服务的用户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下面简述一下adhoc网络的路由协议。3.1adhoc路由协议简介大部分的adhoc路由协议可以分为平面模式(flatarchitecture)和分级模式(hierarchicalarchitecture)。在平面模式中,网络中的每一个设备都是一个移动结点,可以和其他结点直接通信,也可以通过别的节点做中继的方式与某一节点通信。该模式比较简单,使用于较小规模的adhoc网络。在分级模式中,所有的移动结点被分许多的群集,每个群集中将有一个移动终端被选作该群集的头节点。每个移动节点需首先通过该头结点,才能与其他节点建立联系。该模式减少了控制信息开销,但是如果头结点不稳定,将破坏该协议。DSDV(Destination-SequenceDistanceVector)(见文献【3】)是一种平面模式的路由协议。DSDV把最少的跳数作为最短的路径。每个移动结点周期性的广播路由信息并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同时移动结点中有另外一个表用于存储路由表变化的部分。如果变化的内容很多,则所有的路由信息将用来生成一个完全转存(fulldump)的更新报文,而如果路由信息变化很少,则生成一个递增更新(incrementalupdate)的更新报文。这种机制可以减少信息的传输开销。在DSR(DynamicSourceRouting)(见文献【4】)中,源结点会发送一个路由请求数据报(routerequestpacket)去建立一个路径。该路径上的每个结点将把它的ID添加到该路由纪录中,并向邻结点广播该记录。当该数据报到达目的结点后,路径上的所有结点信息将被记录。可能将有不止一条路径,目标结点将选择一条最优的路径并回复一个路由回复数据报(routereplypacket).ZRP(ZoneRoutingProtocol)(见文献【5】【6】)是一个主要针对稳定性的路由协议。ZRP中的每个结点维护有一张固定的记录有跳数的路由表。当在路由表中无法找到目标结点时,结点将会发送一个路由请求数据报(routerequestpacket)给该表中边缘处的结点。该协议更适于扩大网络的规模。在adhoc网络中,所有的中继节点都是移动的。一旦一个中继节点离开而无法中继,则要立即重新寻找路由,否则,连接将中断。随着路径长度的增长,路径断掉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可用的带宽也会明显的减少。因此,路径的长度将是衡量adhoc路由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志。3.2所采用的融合策略下面所介绍的异种网络由三种网络融合而成:WLAN、adhocWLAN、GPRS网络。在未采用adhocWLAN的异种网络中,WLAN是首选,如果无法接入WLAN,则切换至GPRS网络。而在现在的异种网络中,如果无法直接接入AP,用户还有其他的选择,即可以通过adhocWLAN。然而,此时可能有不止一个中继节点可以提供到多个AP的中继。移动终端可以选择其中最好的中继节点,或者不使用adhocWLAN而使用GPRS网络。有以下三种策略来决定使用哪个中继和那种网络。(1)固定跳数(FHC)该策略规定adhoc跳数不能多于n跳。移动终端首先寻找接入点(AP),如果找不到,则移动终端试图寻找另一个终端,该终端到AP的路径的跳数少于n-1跳;如果有多个这样的节点,则选择路径最短的节点;如果多个中继节点路径最短,选择与自己有相同IP地址范围的AP节点;如果没有AP与自己有相同的IP范围,则随机选择一个;如果没有中继节点的路径跳数少于n-1跳,则试图接入GPRS网络。(2)任何可用路径(AAR)在该策略中,如果没有更好服务质量的网络,移动节点将选择任何的拥有最短的adhoc路径的节点作为中继节点。如果没有中继节点,将选择GPRS网络。(3)带宽预估计(BPE)该策略中,在选择网络之前将对网络的状况进行估计。只有在adhoc网络的服务质量高于GPRS网络时才会选择adhoc网络进行数字传输。在以上建议的三种策略中,将依次搜索WLANAP、adhocWLAN中继节点、GRPS网络。如果三种网络都不可用,连接将被拒绝。当一个用户离开GPRS蜂窝的范围或WLANAP的范围,将进行更为复杂的切换。下面分别讨论切换的各种情形:(1)从WLAN中切换将首先试图寻找另一个WLANAP;如果找不到,则尝试选择adhocWLAN;如果adhoc同样不可用,则连接GPRS网络;最后,如果GPRS也不行,则终止连接。(2)从adhocWLAN中切换类似于(1),将按照WLANAP、adhocWLAN、GPRS网络的顺序进行网络的选择,如果所有的都无法连接,则终止连接。(3)从GPRS中切换首先寻找另一个GPRS基站;如果没有,则尝试接入WLANAP;如果AP找不到,则尝试接入adhocWLAN;若adhocWLAN接入也失败,则终止连接。4结束语本文介绍了WLAN与GPRS融合的两种耦合方式,松耦合和紧耦合。两种网络耦合方式有各自的特点和使用情况,但无论选择那种方式,WLAN都将是蜂窝网络的一个重要补充。然而,由于WLAN与GPRS数据速率的差异以及WLANAP覆盖范围和数目的有限,为了延长用户接入高数据速率的WLAN的时间和提高服务质量,引入了adhocWLAN,随后介绍了引入adhoc网络后该异种网络选择中继、切换网络的三种策略以及网络切换的三种情形。WLAN和adhoc技术在未来的无线数据网络和IP多媒体服务以及网络融合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参考文献:【1】SalkintzisAK.WLAN-GPRSIntegrationforNext-GenerationMobileDateNetworks[J].IEEEWirelessCommunications,2002,9(5):112—124.【2】3GPP,“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GPRS);ServiceDescription,”Tech.spec.3GPPTS23.060v3.12.0,June2002;/ftp/specs/2002-06/R1999/23_series/23060-3c0.zip【3】C.E.PerkinsandP.Bhagwat,“HighlyDynamicDestination-SequencedDistance-VectorRouting(DSDV)forMobileComputers,”ProceedingsofACMSIGCOMM’94ConferenceonCommunicationsArchitectures,ProtocolsandApplications,vol.24,no.4,Page(s):234-244,Oct.1994.【4】D.B.Johnson,D.A.Maltz,Y.-C.HuandJ.G.Jetcheva,“TheDynamicSourceRoutinginAdHocWirelessNetworks,”InternetDraft,/internet-drafts/draft-ietf-manet-dsr-05.txt,Mar.2001.【5】Z.J.Haas,M.R.PearlmanandP.Samar,“TheInterzoneRoutingProtocol(IERP)forAdHocNetworks,”InternetDraft,/internet-drafts/draft-ietfmanet-zone-ierp-00.txt,Jan.2001.【6】M.R.PearlmanandZ.J.Hass,“DeterminingtheOptimalConfigurationfortheZoneRoutingProtocol,”IEEEJournalonSelectedAreasinCommunications,vol.17,no.8,Page(s):1395-1414,Aug.1999【7】Jui-MingChen,Li-DerChou.PerformanceImprovementforGPRS,WLANIntergrationusingAdHocNetworks。AdvancedInformationNetworkingandApplications,2004.AINA2004.1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Volume2,2004Page(s):432-436Vol.2DigitalObjectIdentifier10.1109/AINA.2004.1283838

网络融合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思政;美育教育;高校;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美育教育的育人导向更加凸显,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实现目标。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如今网络媒体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浪潮,思政教育面临着网络时代的新形势,营造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是当下建设之需,研究网络思政与美育教育的融合发展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前景与新突破。

一、高校网络思政与美育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一)育人理念一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以网络为基础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着力于培养青年一代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美育并非是单纯的以艺术技能为主的教育,而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素养教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者面对的育人群体是相同的,传递的思想目标是统一的,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二)内容形式互通。网络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一方面,网络思政借助新媒体的作用,打破了传统的直输式教育,通过大数据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多元化的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将美育教育中的审美素养、情趣气质融入学生群体,引领学生走独具特色的成才之路。另一方面,美育教育通过网络思政的灌输激发了大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实现内外之美统一,培育塑造了全方位发展的新型人才。(三)实践方式互补。网络思政多以线上实践教育为主,美育教育则以线下理论渗透为主,二者是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是对大学生美育理论与实践在网络新环境下的一种发展,又能拓展大学生网络美育的新平台,促使大学生在媒介素养和审美素质的培养上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校网络思政与美育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适应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发展需要。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给高校学生的思想带来一定冲击,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地,美育对塑造全方位的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将美育教育融入网络思政领域,通过合理利用新媒体优势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上端正学生的思想状态,让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满足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二)构建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新格局。高校网络思政与美育教育融合发展构建了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新格局:网络思政美育。网络思政美育的嵌入增添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还革新了思政教育的方式,通过借助全媒体营造良好的思政美育教育舆论环境,运用全媒体创新表达方式,把美育理念渗透教育体系,发挥全媒体大数据优势,实现思政教育精准化,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三)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栋梁之材。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宗旨,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互联网传播媒介带给大学生的不仅是培养其思辨能力和生存技能,更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将思想品德教育的美育特征融入网络思政,通过完善美育课程,让学生具备审美能力并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为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时代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三、高校网络思政与美育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途径

(一)优化网络育人体系,丰富美育实践内容。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与美育教育融合发展架构的基础在于育人体系的创新。育人体系的建立不能拘泥于传统模式下的教育形式,要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有特色的网络思政格局,加强网络美育课程建设,给学生带来高质量多元化的内容供给,丰富学生的思想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效果。一是要净化网络美育环境,思想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传授弘扬核心育人价值理念,学生可随时在线上摄取与美育教育相关的内容,剔除互联网带给学生的思想干扰,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要建立思政云课堂,改变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将美育传统融入课程体系,增设动画、影视、音乐等辅助技术教学,让学生规范化的进行网络美育理论学习,鼓励学生在线互动分享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要创新开展素养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爱国荣校的信仰公开课教育,通过美育沙龙、讲座、展览等特色线上活动,寓育于美、寓教于乐地实现思政教育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在美育活动中提升审美感受和创美能力。(二)挖掘网络美育资源,搭建思政教育新平台。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改进美育教学,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全媒体时代对传统的美育带来了挑战,鱼龙混杂的思想理念充斥着学生的精神世界,真善美的审美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高校的美育教育不能单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模式,需要充分挖掘网络美育资源,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更有亲近感和接受度。首先,要分类整合美育教育资源库,明确网络美育平台负责的部门,强化组织建设,对内容的、信息安全、宣传途径等加强审批管理,进一步规范各类校园新媒体平台,将美育资源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其次,拓展美育形式、融合育人功能,利用多媒体平台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特征,将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对“美”进行包装,传播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价值思想,鼓励学生线上参与制作文创作品、微视频动画、网页海报,将美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渗透,激发学生创新想象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最后,要构建网络思政美育共享平台,不局限于QQ群、微信群、微博、公众号,开发与高校校园精神相协同的特色平台,如开设美育网络论坛、搭建艺术网络展示平台、举办网络美育讲座、开展线上图书馆、博物馆游览等活动,丰富多样的平台形式满足学生对网络美育发展的心理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三)建设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营造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的栽培教育,高校要建立适应新时代网络思政美育发展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美感,加强美育素养,提升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和审美价值能力,从而才能更好地担当学生引路角色,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要定期为思政教师提供与网络美育相关的培训机会,举办“网络宣传队伍”业务提升班,加强对教师的网络宣传培训,提高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的网络操作及美育水平。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开展各类网络美育课程,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提升思政教育的审美,促进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网络思政和美育教育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和谐互通的校园文化,这就要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美育氛围的营造。高校要打造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的校园美育品牌,以美的形式向大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内容,让美育基因滋养校园文化、让科学与美激发创新活力,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融合。良好的校园网络美育文化环境不仅体现了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创新思维,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欢.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美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2):137-138.

[2]付苏.美育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9(8):123-124.

[3]何龙,杜幼楠.党的精神指引下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新导向[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403.

[4]李骏.构建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9-8-7.

网络融合范文篇8

教学信息化开展过程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融合的抵制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教学效率降低,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淡薄是当前面临的教学改革新课题。会计教学尚未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创设出理想的会计教学环境、解决好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注意力失焦等问题(何克杭,2002;陈坚林,2006)。Ebner(2010)认为探索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者如何转换是当前探索有效学习的重要解决途径,社交网络交互为新的学习科学革命创造了机遇。

二、现状分析

互动关系研究涉及到两部分:互动主体和互动环境。(一)互动主体———教师与学生的有限沟通。1.教师单方面信息传递。传统会计教学互动环境是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相比只是多了光盘和计算机,由会计专业教师以计算机为教学媒介将课本信息传递给学生。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的传授。2.在线学习资源浪费。Moodle平台、云平台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技术支持。但以往的会计教学改革试点研究表明,在线学习平台的应用过程中显现出问题:课堂中师生互动不足、学习者间协作缺乏、学习效果跟踪手段欠缺等,影响了在线学习的深入应用,造成了学习资源的闲置浪费。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印象不深、掌握不牢的现象,无法将专业与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教与学的吃力,产生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双向互动障碍。(二)互动环境———教学课堂生态失衡。学生呼吁师生互动的环境:郭绍青(2002)以20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课堂环境与学生课堂行为显著相关。宋绍清,叶陈云(2006)以450会计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仅有2.14%的学生愿意接受灌输式教学方法。Sun(2012)发现学生更青睐任务取向、个体参与度以及创新程度较高的课堂。实践证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得教学信息只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是有缺陷的,大学会计教学课堂环境亟须改革。课堂的有限信息环境扩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CNNIC(2015)①显示,大学生社交网络②覆盖率为99.5%,最集中使用的社交网络是QQ和微信,使用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92.5%和87.6%,95.88%的学生每周至少登陆一次,92.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起着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郑伊霈,2014),但由于信息无限性和精力有限性的矛盾,学生选择了沉默或被动接受,以互动著称的新媒体传播将演变成单向性的信息传播,而当这种单向传播突破了平衡点,信息传播的链条将被打断。综上所述,互动主体(教师与学生)的有限沟通和互动环境(教学课堂)生态失衡等问题需要通过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利用社交网络连接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不仅解决了会计大学生手机使用不当的问题,还扩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研究设计

教学生态学能够运用联系观、平衡观、动态观、绿色观获得如何提高信息教学效果的启示,有效降低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融合绩效的“折减”(范国睿,2000;贺国斌,2005)。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融合的常态化已露端倪,体现在生态资源(如社交网络、教材和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信息)渗透到会计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一种隐性的、自然的、常态的行为(李艳红,2015)。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社交网络与会计课堂教学研究及分析。国外利用社交网络开展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Singh(2013)认为社交网络Twitter在推动高校知识共享过程中具有突出优势。Junco(2013)发现教师参与、将Twitter与教学理论相整合以及要求学生使用是促进学习效果的3个因素。WangR-B(2014)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微博,Imlawi(2015)对师生使用Facebook进行课程学习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程度对学生参与、学习动机以及满意具有正向影响。实际上,国外社交网络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结论包括两部分:第一,教师运用社交网络调整学生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能优化互动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第二,理想的大学课堂环境包括以下要素:学生间的合作、教师支持、课堂参与、任务取向。(二)国内社交网络与会计课堂教学研究及分析。1.社交网络与会计课堂教学研究。赵慧(2016)提出基于微信平台的系统支持进行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实际开发。杜建华(2014)在会计专业课中对微博支持的协作学习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钱诗曼(2014)认为以微博为载体同时注重讲做结合有助于提高成本会计教学质量。2.社交网络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张豪锋等(2009)助QQ构建协作学习平台或网络学习共同体,刘必庆(2010)分析QQ平台在英语写作训练的使用研究,高凡(2010)认为将微信作为大学英语的辅助手段可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李玉峰(2013)分析微信在大学道德教化信息的与优化,穆建亚(2015)分析微信场域中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问题。国内文献进一步阐释社交网络平台具有两方面功能:第一,社交网络成为沟通教师课堂和学生生活的桥梁。第二,借助社交网络促进知识的交流。然而目前对于社交网络和课堂教学融合问题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其他学科:如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等,会计教学将社交网络作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非常缺乏。(三)教育生态学与课堂教学文献研究及分析。Lier(2003)分析了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对教育教学的影响,顾日国(2005)尝试从来构建网络教育生态学模型。微观视角上,陈坚林(2006)从考察了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有机整合的理想生态环境,林雅(2013)探讨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上的具体方法的应用。大多数研究均为基于文献回顾、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实证性研究,少数立足于具体行动的分析与介绍,特别是会计专业的课堂生态环境的分析很少。

五、小结

网络融合范文篇9

论文摘要:网络招生信息融合系统是一个应用于考生填报志愿活动,完成招生信息采集、整理、存储、分析、查询等过程的完整系统。论文针对现在高考考生报考高等学校填报志愿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全、估计分析不科学以及同类系统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等等问题,设计出了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完成了网络的招生信息融合系统的整体设计以及各个模块详细设计。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每年有几百万的高考考生和上千万的考生家长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活动,关注高考录取。考生和家长在报志愿的时候,因为信息收集不足,导致分析出现偏差太大,造成志愿填报失误。这种失误对考生造成许多不利的结果,如:自己的高考分数够外地的本科线,但却填报本地的大专;或者被录取到的专业自己不喜欢,甚至落榜、重新复读等。对学院和各地市招办也带来诸多不便,如:安排调整考生的录取专业困难,甚至要一次又一次重新组织征集志愿等,耽误高考录取进程,耗费人力财力。

目前,全国多数省份都有自己的招生信息网,每个省招生信息网的招生信息主要是公布本省、本地区、本年度的招生信息、招生政策、招生学校的简介及招生计划等。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高考填报志愿综合参考系统”。所有这些网站为考生提供的招生信息都是孤立的呈现,简单的信息汇总,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融合性比较差。

二、系统工作数据流程

招生信息经过招生信息搜索引擎的搜索,从网络进入招生信息数据库中,然后经过数据验证、清洗、提取、融合加工后装人到数据仓库中,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用户查询接口,被用户从数据仓库中查询出来,为填报志愿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搜索,验证,清洗,提取,融合加工,分析处理查询是系统所做的工作。招生信息从网络中被搜索出来,进入数据库,装入数据仓库,从数据仓库查询出来是系统数据的流动过程。系统工作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系统工作数据流程图中数据库存放从互联网中以及互联网外搜索到的招生信息数据,是经过验证、辩识、结构统一化后的招生信息数据。系统数据仓库存放是以院校和专业为主题而组织起来的格式一致、描述方式统一的事实表等数据集和经过分析处理的多维数据集。

三、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运行在Windows环境下,系统要求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因此本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架构,客户端为IE浏览器,服务器端包括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包含存贮原始网络招生信息数据的数据库服务器和用于进行数据融合分析的数据仓库服务器。信息采集子系统将通过ADO组件与后台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传输;数据融合子系统将通过ADO与数据仓库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信息查询子系统通过ADO与数据仓库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通过ADO.MD与Mi-crosoftAnalysisServicesed进行信息传输,ADO.MD是ADO对多维对象的扩展。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四、系统功能模块框图

网络招生信息融合系统主要功能分成三大部分:网络招生信息的采集和网络招生信息的融合、网络招生信息查询显示。数据录人主要在网络招生信息的采集中,数据的存贮和分析主要在网络招生信息的融合中。避免了同类系统中,数据的录入、存贮和分析集中在一个程序中完成,导致数据格式固定,难以增加或修改数据项,系统缺乏灵活J吐和开放性的问题。系统功能模块框如图3所示。

(一)信息采集子系统

网络招生信息融合系统的信息采集子系统包含有三个功能模块:搜索网络招生信息、输入招生信息、招生信息维护。招生信息搜索引擎从各个网站搜索到招生网页后,对网页中招生信息进行结构化信息抽取,如抽取出:院校名称、地址、属性、办学类型、联系电话、所开设的专业名称、专业招生计划、往年的录取人数、录取分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学费等信息;将非结构化招生信息数据抽取成特定的结构化招生信息数据存储到数据库;然后对信息数据去重、分类、分析比较,为信息融合做好准备。

(二)信息融合子系统

数据融合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将数据库中的招生信息数据,按照规则提取、清洗、转换,形成以相关主题组织起来的招生信息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然后利用MicrosoftAnalysisServices提供的功能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多维数据存放在数据仓库中,为信息查询子系统查询信息做好准备。

根据对招生信息融合系统用户的需求分析,可以确定出信息融合子系统的数据仓库是以院校主题和专业主题来组织招生信息,主题内容和边界划分如图4所示。

(三)信息分析查询子系统

信息分析查询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完成对信息融合子系统处理的结果进行分析查询显示。系统提供对所有用户开放的招生院校、招生专业信息,用户在任何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的接点均可登录系统查询信息。信息分析查询子系统包括按院校名称查询、按专业名称查询、按地区名称查询、按分数查询四个功能模块,用户分别从院校、专业、地区,分数角度查询分析近几年以来各个高校招生的实际招生信息数据。通过输人一个检索条件,系统自动在数据仓库中查询相关事实表、相关的多维数据集,并将结果显示给用户。

五、总结

本系统将为用户提供一个网络招生信息查询平台,能够为用户填报志愿提供有力的帮助,提高志愿填报的科学性、合理性。本系统的特点是:

(一)实用的信息采集子系统

本系统成功研究开发了一个高效实用的信息采集子系统。通过这个信息采集子系统,可以将网络上的招生信息搜集起来存储到预定的数据库中,同时也可以由用户采集非网络上的招生信息完成信息数据录人、修改、删除等一系列任务。

(二)高效的数据转换及加载功能

通过使用MicrosoftSQL数据仓库平台系统提供的DTS服务功能,并在DTS中加人含有数据转换、清洗规则的脚本程序,系统实现了将信息采集子系统中采集的招生信息数据高效的进行清理、转换格式并加载到以院校和专业为主题组织构造的招生信息数据仓库中去。

网络融合范文篇10

(1)PSTN网的弊端逐步显现

PSTN网从建设到目前的成熟应用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它为实时的语音通信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但是随着人们对各种丰富业务需求的不断提高,PSTN网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业务种类单一,只能提供窄带话音业务。

网络节点过多,维护管理困难。

呼叫控制与承载相关,信令和话务均需逐级转发,浪费网络资源。

业务开发复杂,能力有限,业务开展困难。

所有这些问题,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而在此时Internet网络发展得如火如荼,它是作为一个“尽力而为”的网络而出现的,其简单、灵活、开放性的特点吸引了大家的视线,宽带用户量因此得到高速发展,大有超过交换网之势,但是正是由于它“尽力而为”的特点,使得其QoS无法保证,无法提供电信级的可靠安全的网络。

这一切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求一种更灵活、更开放、更安全、更可靠、更易于维护的网络技术,在这种情况下,NGN网络应运而生。

(2)多网融合需求不断增强

从网络运营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电信网络已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网络,包括固定电话网、移动网、有线电视网、H.323网、Internet网等,这些网络的格局纵向独立,每种不同网络有其特定的网络资源组成方式,并基于这些网络资源提供特定的功能和业务。这种“一种业务,一种网络”的网络格局已逐渐暴露其固有的弊端:多种复杂的协议、复杂的网络共存;网络管理和维护成本很高;不利于网络资源尤其是传输资源的共享;不便于跨网络多功能综合业务的提供。

从业务需求的角度来看,固定话音业务逐渐萎缩,移动和数据业务快速增长,用户对个性化、多样化业务需求不断增强。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多种网络融合对于用户来说,可使用任一终端(移动台、PDA、PC等)通过任一方式接入网络(WLAN、DSL、GPRS等),而且号码可唯一、帐单可唯一,非常方便灵活;对于网络运营商或业务提供商来说,可以提供丰富、统一的业务,便于市场细分,扩大客户群和提高客户忠诚度,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对于设备提供商来说,优化其研发进程、便于软、硬件的重用,能够提供更好、更丰富的通用的产品。

2网络融合研究现状

3GPP、ETSI、ITU-T等国际组织开展了网络融合问题的研究,总体上处于体系架构讨论阶段。

其中,3GPP研究热点集中在三个方面:如何在IMS域中应用IPv6解决地址问题,以尽快实现IMS;如何协调移动和固定网络中SIP协议的差异;以及是否要在电路域上承载实时业务以达到较高的QoS保证。

ETSITISPAN目前正在制订NGN相关规范,命名为TISPAN_NGNRelease1,其总体研究目标为:固定终端能够获得3GPPIMS核心网提供的所有业务;能全部或部分替代现有核心网提供的PSTN/ISDN业务;支持用户或终端的移动;提供QoS控制功能;提供业务的开发和互操作能力,提供第三方业务能力。

TISPAN和3GPP还合作开展IMS相关研究,在重用IMS概念基础上,重点关注用户识别卡问题以及业务引擎问题。

ITU-T于2004年6月成立的FGNGN(NGN专题组)也以IMS为基础,对网络架构、移动性以及业务等方面进行研究,如NGN业务需求、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固网和移动网络的融合等,并明确了NGN的Release1的业务以IMSRelease6中定义的业务为起点。

3固定交换网向NGN的演进

NGN基于呼叫控制与承载控制相分离,业务与控制相分离的思想,它采用软交换为核心技术,承载于分组网络之上,将原有的交换机分解成软交换设备和媒体网关,并通过基于IP传输的协议实现呼叫、业务的控制和语音、数据的传输,不仅解决了目前交换网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将交换网和数据网巧妙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多种灵活丰富的业务提供方式,使得运营商、设备厂商、乃至第三方快速提供综合化或个性化业务成为可能。另外它也考虑到网络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则,从而通过接入网关、综合接入设备等设备提供了普通POTS终端接入的方式,通过中继网关提供了有效的与PSTN网络互通的方式。综上所述,固定交换网确定了从PSTN向NGN演进的发展趋势。

图1是PSTN向NGN的演进示意图。原有的交换机演进成为软交换设备和媒体网关,并增加了应用服务器等业务平台,NGN网络除了可接入窄带话机,还可接入SIP终端、PC等宽带终端,而原有的基于TDM方式的电路交换网也逐步由基于IP的承载网所替代。

4移动核心网向IMS的演进

移动核心网也同样经历了技术的变革,其2G网络采用了与PSTN类似的网络结构,核心网络主要由MSC交换设备组成,另外由于移动的特性引入了用户数据库(HLR)、鉴权中心(AUC)等,MSC同样采用了分级组网的模式,利用七号信令控制,实现了窄带话音的传送。

发展到目前正在兴起的3G网络,在WCDMAR4阶段,其核心网络CS域也开始向软交换的结构发展,它将原来的MSC交换机分离成移动软交换(MSCServer)和媒体网关(MGW),实现了呼叫控制与承载控制相分离。与NGN所不同的是,CS域仍然旨在提供窄带话音业务,数据业务由PS域提供,移动软交换之间的呼叫控制主要采用BICC协议,而NGN中的固定软交换除了提供传统话音业务,其宽带软交换功能还可提供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固定软交换之间的呼叫或会话控制主要采用SIP-T或SIP-I。

在WCDMAR5阶段,核心网又引入了多媒体域(IMS),它基于GPRS承载,用于提供多媒体业务。3GPP规定,IMS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CSCF(CallSessionControlFunction)是IMS域中用于完成会话控制的主要实体,它分成P-CSCF(CSCF)、I-CSCF(互通CSCF)、S-CSCF(服务CSCF),其中P-CSCF是终端接入IMS的第一个联系点,I-CSCF是归属地用于屏蔽网络结构的接入点,S-CSCF用于完成实际的会话控制和业务提供等功能。另外,MGCF(MediaGatewayControlFunction)提供IMS和PSTN/PLMN网络在信令层上的互通功能,MGW(MediaGateway)提供承载层分组网络和PSTN/PLMN的互通,BGCF(BreakoutGatewayControlFunction)用于选择通过哪个MGCF与PSTN等其他固定网络相连,HSS(HomeSubscriberServer)则是存储用户属性的数据库。MRF(MultimediaResourceFunction)用于媒体资源的控制和处理。图3为WCDMAR5阶段典型的网络结构。

WCDMAR6阶段则继续增强和完善IMS,在功能上支持和IP网络、WLAN的互通,并增强了QoS和基于服务的本地策略等,在业务上支持基于IMS的会议控制、组特性的业务、在线(Presence)业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