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3:43:38

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范文篇1

1.人力资源获取的成本

人力资源获取即是对员工进行招聘和录取,在这个过和中会发生一定的费用支出,即成本。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讲,由于其在获取人力资源过程中,对行业的宣传、品牌推广等都较为造福一方,这就使其在获取人力资源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较少,而由于我国各行业对宣传和品牌推广并不十分重视,这就给人力资源获取过程中的成本得以增加,需要耗费较高的成本费用才能招纳到优秀的人才。

2.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

通过人力资源投资,可以有效的确保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在培训和教育工作中需要一定的费用支出,这即是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但通过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行业在员工培训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能够获得培训资格的人数还较少,不能全面覆盖行业内的所有职工,这就对公平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制约了人力资源开发的健康发展,而且会不利员工工作积极的性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不利于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人力资源使用和人力资源遣散的成本

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的因素,在员工工作期间,需要支付一定的薪酬,即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而遣散成本则是皀员工离职离岗后产生的成本。当前我国在人力资源遣散方面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离职人员安置及退休人员安置等方面,虽然从短期上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力资源遣散成本,但长远来看,会对优秀人才的招聘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利于长远经济效益的发展。

二、我国人力资源收益的现状

当前我国各行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还主要以员工过去创造所获得的回报作为主要依靠,所以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的高低与员工创造的劳动回报率呈正比的关系。即员工创造的劳动回报率高,则人力资源投资收益也会相对较高,反之,则投资收益也会变低。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受人力资源投资过程中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对人才获取过程中,如果人才选择及人才配置出现错误,则会导致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出现下降的情况。当前各行业员工的回报率还是较高的,即其所带来的收益和资本投资比值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当前人们生活水平处于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员工素质提高的速度也较快,这就使员工对自己的薪酬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各行业很大一部差额收益来乍于较低的员工工资和福利,这就需要各行业需要加快自身创收能力的提升,强化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在物质资本投资过程中,投资者通过获得相应投资对象的所有权,从而使这些资产投资收益得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不同,个人拥有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投资对象以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成为投资的直接受益者,而各行业作为投资方,其只能通过员工以更高效率的劳动进行收益的获取。所以要想增加投资收益,不仅需要对被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充分调动,而且还要通过进一步对激励制度内部约束机制进行完善,从而确保人力资源收益的提升。

三、人力资源投资和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关系

通过加大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力度,可以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确保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在对人力资源投资收益进行分析过程中,需要根据人力引入和开发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来评估人力资源的价值,确保为人力资源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而在人力资源收益分析时,还需要以人力资资源投资作为其计算的重要基础,这样才能对人力资源的价值、成本和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进一步对投资收益进行确定。这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源投资决策方案的调整,而且对人力资源投资效果的强化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对人力资源收益进行分析,其是人力资源投资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针对于人力资源投资方案进行收益分析,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调整和改善人力资源投资和管理的问题,有效的降低人才的流失,确保人力投资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在人力资源分析过程中,人力资源投资和人力资源收益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具有相互促进的相互作用的特点。人力资源投资和人力资源收益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人力资源最大化价值的实现。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人力资源投资上还达不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员工的培训和教育等费用还处于较低水平,这就使人力资源的发展还达不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我国部分行业中并没有将员工培训费用作为一种投资,而是将其算作当期的经济损益,这就会对员工培训阶段行业的经济收益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的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不利于人才发展计划的实施,不仅会导致人力资源竞争力下降,而且对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因素。

四、结束语

投资收益范文篇2

衡量一项股票投资收益的多少,一般用投资收益率来说明,也就是投资收益与最初投资额的百分比率。由于股票与其他证券的收益不完全一样,因此,其收益率的计算也有较大的差别。计算股票的收益,通常有以下两种类型:股票收益率、持有期收益率。通过这些收益率的计算,能够充分地把握股票投资收益的具体情况。

股票收益率又称本期股利收益率,也就是股份公司以现金派发股利与本期股票价格的比率。用下列公式表示:本期股利益率=年现金股利/本期股票价格100%

公式中,本期股票价格指证券市场上的该股票的当日收盘价,年现金股利指上1年每一股股票获得的股利,本期股利收益率表明以现行价格购买股票的预期收益。

持有期收益率是指投资者买入股票持有一定时期后又卖出该股票,在投资者持有该股票期间的收益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持有期收益率=出售价格-购买价格+现金股利/购买价格100%

投资者要提高股票投资的收益率,关键在于选择购买何种股票以及在何时买进或抛出股票。

任何股票投资者都希望自己能买到盈利丰厚、风险小的股票,因此,在作出投资决策时,一般要考虑投资对象的企业属性和市场属性。

股份制公司企业属性的好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1)公司的财务指标

①公司的获利能力。获利能力强的公司,股东自然能分配较多的股利,股票价格也会比一般公司上升得快,从而使人们对该股票的投资意愿相对提高。其计算公式为:

公司获利能力=利润总额/资格总额100%

此比例愈高,表示公司获利能力愈强。

②公司的流动与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关系的比率,它是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流动比率愈大表示公司对负债的偿还能力愈强,同时表示流动资产周转较快。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而论,公司的流动比率应该接近于2∶1,才被认为财务状况良好。流动比率太低时,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较差,太高时表示现金或流动资产未能充分利用,相应地,公司盈利会降低,影响股东的权益。

速动比率是反映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关系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一个补充说明,也是用来反映企业流动负债偿还保证能力的指标,它要体现的是每百元流动负债有多少现金(速动资产的特点就是能够及时变现)作保证。国外财务管理理论中常以1∶1作为合理标准。

③公司的税后利润率。它表示该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销售能力。税后利润率太低,表示该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公司税后利润率=税后纯利润/销售总额100%

④净资产收益率。这是表明公司利用所有的净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也是反映公司经营能力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公司净资产总额100%

⑤每股盈利。它是指公司年税后利润总额与总股本的比率,表明公司的盈利水平。这是投资者最关心的公司财务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盈利=税后利润总额/公司总股本100%

⑥股票市盈率。它主要反映公司股票每股盈利与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也是投资者衡量股票投资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市盈率越低,表示其投资价值越高,反之亦然。其计算公式为:股票市盈率=股票市场价格/每股盈利

(2)公司的行业背景及其成长性

公司所属的行业不同,其发展的特点也不同,如房地产公司一般盈利性较强,成长性较好,但易于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发展具有周期性;一些新兴工业,如微电子、生物、光纤通讯等尖端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则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和发展后劲;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行业,由于受到政策的支持以及垄断性的行业特点,发展比较稳定。

(3)发行公司的规模

一般来说,公司的规模大,意味着公司的实力雄厚,生产与经营的规模效益高,发展的稳定性强,因而容易受到股票投资者的欢迎。但是,有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上海股市历来喜小不喜大,小盘股经常受到吹捧,而大盘股相对受冷落,股价较低。这是因为小盘股市值较低,容易操纵,因而股价上升较容易。另一方面,相对来说,小盘股股本扩张的潜力较大,通过送配股可大幅度降低股价,腾出股价上升空间。此外,有些小盘股原先没达到有关法律规定的5000万股的最低限度,使股本扩张成为必然,这更受到市场关注,像前几年以1000多倍市盈率高价购买爱使股份股票的投资者,通过几次大剂量的送配股,如今仍有数倍的收益,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投资对象的市场属性好坏主要看一般投资大众对该股票的普遍看法与机构投资者对该股票的兴趣大小。

股票的公众印象除了取决于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外,还主要看公司的发展后劲以及经营者对待投资者的态度。如上海股市中的"四小龙"以及"浦东概念股",长期以来在投资者中有着非常良好的形象;而像"哈医药"、"东北华联"等被称作"伤心概念股"的股票,当然会受到冷遇;再比如"真空电子"前领导人一贯漠视投资者做法的结果,使昔日上海股市的"龙头股",如今A、B股股价均惨不忍睹。

在上海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股市中,机构投资者对股价的影响十分明显,个别股票价格大起大落,这也给一般投资者带来了机会。如上海股市近几年相继出现过的"重庆药业"的"六六六神话"、"界龙神话"、"北旅神话"、"汾酒奇迹"等,莫不如此。

投资盈利的关键除了选好股票以外,更重要的是选择好买卖股票的时机。

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是最佳时机,但低价与高价应如何认定,这是投资者最头痛的问题。特别是股票市场变幻莫测,股价上涨可能涨过头,股价下跌也经常跌过头。

股票涨跌过头,往往与人们对股票上升过度乐观,对股票下跌过度悲观直接相关。当股价开始上涨时,不少人对股票陆续看好,等到股价大涨时,大多数投资者都看好,争先恐后买股票,使行情愈涨,造成看好的人会愈来愈多,连市场外的资金都纷纷涌到股市,这时股价就可能涨过头了。相反,一旦股价下跌,不少人开始看坏,使行情出现大跌现象,大多数人必然跟着看坏,各种股票频频创新低价,市场之中一片悲观气氛,那么股价要跌过头了。

理智的投资者,应该在行情涨过头的时候,卖出股票,在行情跌过头的时候,进场买进便宜的股票。问题在于一般人很难预测到当时上涨的股价是否会过头,当时下跌的股价是否也会过头。这时,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股价接近前一次最低点时买进,在股价到达上一次最高峰前夕卖出。

投资收益范文篇3

关键词:证券市场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解决了不同股权的流通问题,实现了所有股权全流通。所有股权全流通标志着长期困扰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制度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地解决,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更能体现全体股东的意志。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而且也反映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评价。

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因素和指标有很多,这就要求投资者在选择上市公司进行证券投资的时候,需要了解并掌握这些因素和指标,并且知道这些因素和指标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影响程度。本文根据上海证券市场的实际数据,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影响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的各种因素做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行业的选择、会计指标和市场表现指标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影响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行业的划分和影响因素的设定

(一)行业的划分

本文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分类方法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行业分类。据此,所有上市公司可以分成13个大类,其中制造业又分成10个小类。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有886只,它们分布在上述13个行业里,分别为:农林牧渔业24只,采掘业17只,制造业496只,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2只,建筑业22只,交通运输仓储业47只,信息技术业55只,批发和零售贸易业65只,金融保险业9只,房地产业33只,社会服务业24只,传播与文化产业8只,综合类44只。

(二)基本假设和主要研究指标

基本假设:能够引起股票价格上涨的研究指标与其股票的平均投资收益正相关,相反则负相关;能够引起股票价格波动的研究指标与其股票的投资风险正相关,相反则负相关。

公司规模。为了能够反映股票的实际市场状况,用可以流通的股数来反映公司规模,通常用流通股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公司规模。从理论上讲,规模大的公司生产经营比较稳定,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公司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公司的经营风险较规模小的公司来说要低;在市场表现上,公司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股票价格的波动较小,但公司规模的大小并不影响其股票的上涨或下跌。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一项指标,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越高,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困境成本和破产成本越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经营风险越大,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则越大,但对公司收益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不能仅凭借指标的高低进行判断,通常该指标不影响股票的上涨或下跌。

流动比率。公司流动比率越高,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财务风险越低,也就表明企业的经营风险越低,但该指标并不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小。

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可以用来反映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成长性。总资产增长率指标越高,反映公司获利能力越强,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比较良好,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能很好地抵御市场风险,通常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但由于公司的高速增长也使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增长率低的公司要高,使其股价的波动程度也较高。

主营收入增长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主要业务收入的变动情况,该指标越高,说明该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良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高。同时,也反映出公司产品的市场定价能力比较强,公司在该产品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比较高,因此公司主营收入的高速增长也会使其股票价格上涨,但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引起股票价格波动程度增大。

净利润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情况,该指标越高,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越好,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公司的股票价格会随着净利润的增长而上涨,但相伴而生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程度提高。

换手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股票交易活跃程度的主要指标,该指标越高,反映公司股票的交易越活跃,市场关注的程度越高,从而导致公司的股票价格波动程度比较高,股票的市场风险比较高,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小。

振幅。该指标是反映公司价格变动程度的主要指标。该指标越高,反映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市场分歧越大,股票价格不确定性程度越高,股票的上下振荡导致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比较大,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在不同的市场状况下会有所不同,在牛市中则会提高平均收益,在熊市中则会降低平均收益。

(三)研究样本和数据

本文选取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为研究时段,并根据上述的行业划分标准对所有股票进行划分,数据来源于上海爱建证券有限公司网上行情系统。所选股票为2006年12月31日前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全部886只股票,因为研究的是全流通情况下证券投资收益、风险和影响因素的关系,因此需要剔除在2006年1月1日前尚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

另外,为了便于不同行业和主要指标的比较,采用周收益率和总风险作为因变量,可以减少因不同股票未能连续交易导致数据缺失而影响数据之间的比较,最终确定的股票样本数为124家上市公司,分布在11个大行业里。由于许多公司在2006年进行过分红派息等事项,因此对股票价格进行了复权处理。

(四)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以所选的上海证券市场124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为124只股票和上证指数在样本期间内的周收益率。对所选股票按行业进行划分,计算各个行业下股票的平均周收益率、总风险、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对各个行业下的平均周收益率和总风险、系统性风险的计算和比较,来研究行业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

对样本个股在样本期间内的周收益率时间序列数据和上证指数周收益率时间序列数据,根据单一指数模型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估计出这124只股票在样本期间的系统风险系数。根据样本股票的系统风险系数估计值,就所设定的研究指标作相关系数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行业因素对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分析

从表2中的不同行业收益和风险情况可以看出:

不同的行业表现出不同的收益水平。在所有行业中,收益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平均周收益达到2.979%,收益最低的行业是食品饮料业,平均周收益为0.431%,两者相差2.545%,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平均周收益超过同期上证指数周收益的行业有4个,分别是金融保险业、木材家具业、机械设备仪表业和金属非金属业,其余行业的收益水平都低于上证指数的收益水平。不同行业平均周收益的巨大差距也反映出2006年的证券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大多数行业的市场表现不如同期的上证指数收益。

不同行业的风险与其收益水平存在不一致的现象。通常情况,收益越高而表现出来的风险也应该越大,但实际情况却差异很大。金融保险业的风险为4.578%,食品饮料业的风险为5.001%,收益最高的行业风险比收益最低的行业风险还要低。

反映行业系统风险的β存在很大的差异。β大于1的行业有四个,分别是农林牧渔业、金属非金属业、建筑业和金融保险业,其他行业的β都小于1,β在1左右5%以内的行业没有一个,表明所有行业的市场表现都与上证指数不同步,只有4个行业的市场波动程度高于上证指数,大部分行业的市场波动程度都低于上证指数。

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差异也很大。大部分行业的系统风险比例占总风险的比例都超过50%,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达到87.04%。只有三个行业的系统风险比例低于50%,其中最低的是木材家具业为34.55%。

(二)主要研究指标对收益和风险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在5%的显著水平下,平均周收益与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2006年上证指数上涨了,具有很明显的牛市特征,因此振幅与平均周收益显著正相关。这四个研究指标的实证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是一致的,这也说明这些指标是影响股票收益的相关因素,投资者在选择股票进行投资前,需要对上述指标进行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进行股票投资,提高投资收益。

在5%的显著水平下,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换手率与股票的平均周收益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与最初的假设是一致的,这也反映出这四个指标对股票收益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在5%的显著水平下,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换手率和振幅都与股票的风险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公司规模与股票的风险存在负相关,而其他指标与股票的风险存在正相关。这些指标的实证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是一致的,也反映出这些指标是影响股票风险的相关因素。

在5%的显著水平下,流动比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与股票的风险不存在相关关系,这与最初的假设是不一致的,这也说明在上述研究期内,这三个指标对股票价格的波动不产生影响或影响不大。

股票收益和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大多数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证券市场的市场表现与理性预期是一致的。这些说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进行,证券市场越来越成熟和规范,市场行为也越来越理性。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慢慢被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同,更加注重股票的业绩和成长性,更多地考虑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同时,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影响投资收益的有关因素,还要熟悉影响投资风险的相关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股票的投资收益。

股票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对股票投资收益、风险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投资收益水平,证券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市场表现良好的行业大部分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宏观经济环境良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不同行业所面临的总风险与其投资收益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总风险高的行业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投资收益,行业的总风险对其投资收益的解释能力不高。

总资产增长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振幅和股票投资收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影响股票投资收益的相关因素。

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换手率和振幅与股票投资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司规模与股票投资风险存在负相关,这些都是影响股票投资风险的相关因素。

在股票实现全流通后,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慢慢被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同,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更加注重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抓住影响股票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投资,在控制投资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戴志辉,赵守国.投资组合规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6(27)

投资收益范文篇4

成本法是将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会计主体,投资方所能获得的投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因此,投资方只有在收到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或对利润或现金股利的要求权实现时,才确认投资收益。

成本法有简单成本法和复杂成本法之分,其区分标志在于确认投资收益时是否考虑清算股利问题。所谓清算股利,是指以资本发放的股利,其实质是投资的收回,因此,清算股利只能冲减投资成本,不能确认为投资收益。制度和准则要求,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这正是复杂成本法下确认投资收益的基本原则。这条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未超过其累积实现的净利润时,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为累积分得的现金股利;其二,当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超过其累积实现的净利润时,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只能是应享有的累积净利润,超出部分视为清算股利,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在具体应用这项原则时,由于我国目前实务中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通常是在下一个会计期间才进行利润分配,也就是净利润与现金股利正好相隔一个会计期间,因此,持续经营的企业可能会面临清算股利转回等特殊问题,以下分投资年度和投资以后年度两种情况予以说明。

二、投资年度的会计处理

(一)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来自于投资前实现的净利润

在通常情况下,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分得的现金股利,是由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前实现的净利润分配而来的,因此不能确认为投资收益,而应视为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

例1:A公司2001年3月1日出资1500000元购入8公司10%股权,拟长期持有。B公司2001年4月10日宣告分派2000年现金股利100000元。

该例中,由于B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是接受A公司投资前所实现的净利润,因此A公司应将分得的现金股利10000元(100000×10%)全部视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即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2001年3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B1500000

贷:银行存款1500000

(2)4月10日

借:应收股利1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10000

(二)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同时涉及投资前和投资后实现的净利润

当被投资单位在投资年度实施中期分配时,所分配的现金股利可能同时涉及接受投资前和接受投资后实现的净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企业应当将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的收益与所分得的现金股利进行比较,根据投资收益的确认原则,如果应享有的收益小于所分得的现金股利,只能将应享有的收益确认为投资收益,差额部分视为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如果应享有的收益大于所分得的现金股利,直接将所分得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

例2:承例1,B公司继4月10日宣告分派2000年现金股利100000元之后,同年7月10日又宣告分派2001年上半年现金股利150000元。假定B公司200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0000元,其中:1~2月份净利润60000元,3~6月份净利润90000元。

该例中,B公司7月10日分派的现金股利,同时涉及2001年3月1日接受A公司投资之前和接受投资后所实现的净利润。由于A公司实际分得的现金股利为15000元(150000×10%),而应享有的收益仅为9000元(900001×10%),因此,超出的6000元应作为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15000

贷:投资收益9000

长期股权投资——B6000

在例2中,如果A公司无法分清B公司接受投资前和投资后所实现的净利润,应根据公式计算应享有的收益和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

应享有的收益=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持股比例×(持有月份)/(净利润涵盖月份)

=150000×10%×4/6=10000(元)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150000×10%-10000=5000(元)

A公司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15000

贷:投资收益10000

长期股权投资——B5000

例3:承例2,假定B公司2001年7月10日宣告分派2001年上半年现金股利60000元,其他条件不变。

显然,由于A公司应享有的收益为9000元(90000×10%),而实际分得的现金股利只有6000元(60000×10%),因此,只能确认投资收益6000元。A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股利6000

贷:投资收益6000

三、投资以后年度的会计处理

在投资以后年度,投资企业应关注累计分得的现金股利和累计应享有的收益,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通常于下年分配现金股利,因此,计算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的会计期间应为接受投资后至上年末,而计算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的会计期间则为接受投资后至本年末。

(一)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小于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

例4:承例2,假定B公司2001年7~12月份实现净利润250000元,即,2001年全年实现净利润400000元。2002年4月15日宣告分派2001年现金股利450000元,扣除2001年7月10日已宣告分派的150000元现金股利后,实际分派300000元现金股利。则,

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至上年末止累积实现净利润(X)

=90000250000=340000(元)

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至本年末止累积分派现金股利(Y)

=100000150000300000=550000(元)

由于X<Y,因此,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只能以X为基础,具体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Y-X]×持股比例-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550000-340000]×10%-(100006000)=5000(元)(注:“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中,10000元和6000元分别为2001年4月10日和7月10日所确认的清算股利。)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应冲减的投资成本

=300000×10%-5000=25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30000

贷:投资收益25000

长期股权投资——B5000

(二)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等于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

例5:承例4,假定B公司2002年实现净利润560000元,2003年4月5日宣告分派2002年现金股利350000元。则:

X=90000250000560000=900000(元)

Y=100000150000300000350000=900000(元)

由于X=Y,也就是说,B公司将接受A公司投资后所实现的净利润900000元全部予以分配,在这种情况下,A公司应将分得的现金股利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仍将前述公式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900000-900000]×10%-(1000060005000)=-21000(元)(注:“应冲减投资成本”为负值的含义是转回以前年度的清算股利,即,以前年度所确认的清算股利被所实现的净利润所弥补。)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350000×10%-(-21000)=56000(元)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35000

长期股权投资——B21000

贷:投资收益56000

(三)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大于积分派的现金股利

例6:承例5,假定B公司2002年实现净利润600000元,其他条件不变。则:

X=90000250000=940000(元)

Y=100000150000300000350000=900000(元)

由于X>Y,因此,A公司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应以Y为基础,实际分得的现金股利应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按前述公式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否则,会将未分配的净利润确认为投资收益。具体而言,应将当年分得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将以前年度已确认的清算股利也转为本年的投资收益。即: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350000×10%+(10000+6000+5000)=56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35000

长期股权投资——B21000

投资收益范文篇5

[关键词]成本法投资收益确认方法

一般来说,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按企业的持股比例是否大于20%可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无重大影响或被投资企业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而使投资企业的控制和影响能力受到限制时,通常采用成本法核算,成本法是指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实际成本记帐,一般情况下不予变更,只有在被投资企业支付清算性股利的情况下,才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进行调整,企业实际收到的现金股利作为投资收益。也就是说,在成本法下,企业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企业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而所获得的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则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成本。因此,各类会计教材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均按此规定对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给出了具体方法。但笔者认为,这些教材给出的方法存在明显不足。本文拟对此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并举例比较这两种方法所产生的差异。

一、现行的确认方法

我国最权威的注册会计师教材对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给出了如下方法:

1、投资年度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在投资当年若能分清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就应分别投资前和投资后计算、确认属于投资收益和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如果不能分清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认: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12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企业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2、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在投资年度以后各年(期)确认的投资收益或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按下列公式计算确认: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被投资企业累计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另外,投资企业投资后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大于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应将宣告分配的数额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

二、现行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及修改意见

不难看出,上述方法对“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和投资后至上年

末止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净损益”中的“净损益”的含义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因此,各种教材在举例时所使用的均为被投资企业本年实现的净利润和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从表面上看,“净损益”即“净利润”,用“净利润”代替公式中的“净损益”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公司法规定:企业净利润应当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之后,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然后才能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因此,被投资企业本年实现的净利润和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均是指其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相应地,投资企业在确认投资收益时就应当使用“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净损益扣除被投资企业当年计提的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等之后的余额”而不是被投资企业净利润或净损益的总额,即上述公式中的相关部分应修改或解释为“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和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笔者认为,这才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本意,因为,若以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或净损益总额去计算和确认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则投资收益中必然包含被投资企业的部分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等,这样势必会使投资收益偏高,而且当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投资企业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时,还会导致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偏低,即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资产)虚增、投资收益(利润)虚增,这显然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因此,笔者建议将上述公式修改为:

1、投资年度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在投资当年若能分清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就应分别投资前和投资后计算、确认属于投资收益和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若不能分清的,按下列公式计算确认: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12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企业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2、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被投资企业累计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三、两种方法的对比

现举一例对两种方法作一下比较:

2000年6月30日,甲企业以银行存款购入乙企业5000股股票,每股价格

为19.92元,另支付手续费等4000元,占乙企业表决权资本的10%,并准备长期持有。乙企业每年均按10%分别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乙企业三年来实现的净利润及现金股利分配情况如下:

1、2000年全年实现净利润800000元;

2、2001年3月2日宣告分配2000年现金股利500000元,4月5日支付,当年实现净利润800000元;

3、2002年3月4日宣告分配2001年现金股利600000元,4月10日支付,当年亏损200000元;

分别依据上述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后可知:

2001年3月2日乙公司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时,甲公司按现行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元,冲减的长期投资成本为10000元;而按修改后的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2000元,冲减的长期投资成本为18000元。

投资收益范文篇6

关键词:证券市场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解决了不同股权的流通问题,实现了所有股权全流通。所有股权全流通标志着长期困扰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制度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地解决,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更能体现全体股东的意志。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而且也反映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评价。

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因素和指标有很多,这就要求投资者在选择上市公司进行证券投资的时候,需要了解并掌握这些因素和指标,并且知道这些因素和指标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影响程度。本文根据上海证券市场的实际数据,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影响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的各种因素做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行业的选择、会计指标和市场表现指标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影响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行业的划分和影响因素的设定

(一)行业的划分

本文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分类方法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行业分类。据此,所有上市公司可以分成13个大类,其中制造业又分成10个小类。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有886只,它们分布在上述13个行业里,分别为:农林牧渔业24只,采掘业17只,制造业496只,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2只,建筑业22只,交通运输仓储业47只,信息技术业55只,批发和零售贸易业65只,金融保险业9只,房地产业33只,社会服务业24只,传播与文化产业8只,综合类44只。

(二)基本假设和主要研究指标

基本假设:能够引起股票价格上涨的研究指标与其股票的平均投资收益正相关,相反则负相关;能够引起股票价格波动的研究指标与其股票的投资风险正相关,相反则负相关。

公司规模。为了能够反映股票的实际市场状况,用可以流通的股数来反映公司规模,通常用流通股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公司规模。从理论上讲,规模大的公司生产经营比较稳定,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公司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公司的经营风险较规模小的公司来说要低;在市场表现上,公司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股票价格的波动较小,但公司规模的大小并不影响其股票的上涨或下跌。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一项指标,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越高,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困境成本和破产成本越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经营风险越大,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则越大,但对公司收益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不能仅凭借指标的高低进行判断,通常该指标不影响股票的上涨或下跌。

流动比率。公司流动比率越高,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财务风险越低,也就表明企业的经营风险越低,但该指标并不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小。

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可以用来反映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成长性。总资产增长率指标越高,反映公司获利能力越强,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比较良好,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能很好地抵御市场风险,通常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但由于公司的高速增长也使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增长率低的公司要高,使其股价的波动程度也较高。

主营收入增长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主要业务收入的变动情况,该指标越高,说明该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良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高。同时,也反映出公司产品的市场定价能力比较强,公司在该产品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比较高,因此公司主营收入的高速增长也会使其股票价格上涨,但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引起股票价格波动程度增大。

净利润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情况,该指标越高,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越好,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公司的股票价格会随着净利润的增长而上涨,但相伴而生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程度提高。

换手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股票交易活跃程度的主要指标,该指标越高,反映公司股票的交易越活跃,市场关注的程度越高,从而导致公司的股票价格波动程度比较高,股票的市场风险比较高,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小。

振幅。该指标是反映公司价格变动程度的主要指标。该指标越高,反映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市场分歧越大,股票价格不确定性程度越高,股票的上下振荡导致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比较大,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在不同的市场状况下会有所不同,在牛市中则会提高平均收益,在熊市中则会降低平均收益。

(三)研究样本和数据

本文选取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为研究时段,并根据上述的行业划分标准对所有股票进行划分,数据来源于上海爱建证券有限公司网上行情系统。所选股票为2006年12月31日前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全部886只股票,因为研究的是全流通情况下证券投资收益、风险和影响因素的关系,因此需要剔除在2006年1月1日前尚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

另外,为了便于不同行业和主要指标的比较,采用周收益率和总风险作为因变量,可以减少因不同股票未能连续交易导致数据缺失而影响数据之间的比较,最终确定的股票样本数为124家上市公司,分布在11个大行业里。由于许多公司在2006年进行过分红派息等事项,因此对股票价格进行了复权处理。

(四)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以所选的上海证券市场124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为124只股票和上证指数在样本期间内的周收益率。对所选股票按行业进行划分,计算各个行业下股票的平均周收益率、总风险、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对各个行业下的平均周收益率和总风险、系统性风险的计算和比较,来研究行业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

对样本个股在样本期间内的周收益率时间序列数据和上证指数周收益率时间序列数据,根据单一指数模型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估计出这124只股票在样本期间的系统风险系数。根据样本股票的系统风险系数估计值,就所设定的研究指标作相关系数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行业因素对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分析

从表2中的不同行业收益和风险情况可以看出:

不同的行业表现出不同的收益水平。在所有行业中,收益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平均周收益达到2.979%,收益最低的行业是食品饮料业,平均周收益为0.431%,两者相差2.545%,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平均周收益超过同期上证指数周收益的行业有4个,分别是金融保险业、木材家具业、机械设备仪表业和金属非金属业,其余行业的收益水平都低于上证指数的收益水平。不同行业平均周收益的巨大差距也反映出2006年的证券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大多数行业的市场表现不如同期的上证指数收益。

不同行业的风险与其收益水平存在不一致的现象。通常情况,收益越高而表现出来的风险也应该越大,但实际情况却差异很大。金融保险业的风险为4.578%,食品饮料业的风险为5.001%,收益最高的行业风险比收益最低的行业风险还要低。

反映行业系统风险的β存在很大的差异。β大于1的行业有四个,分别是农林牧渔业、金属非金属业、建筑业和金融保险业,其他行业的β都小于1,β在1左右5%以内的行业没有一个,表明所有行业的市场表现都与上证指数不同步,只有4个行业的市场波动程度高于上证指数,大部分行业的市场波动程度都低于上证指数。

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差异也很大。大部分行业的系统风险比例占总风险的比例都超过50%,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达到87.04%。只有三个行业的系统风险比例低于50%,其中最低的是木材家具业为34.55%。

(二)主要研究指标对收益和风险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在5%的显著水平下,平均周收益与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2006年上证指数上涨了,具有很明显的牛市特征,因此振幅与平均周收益显著正相关。这四个研究指标的实证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是一致的,这也说明这些指标是影响股票收益的相关因素,投资者在选择股票进行投资前,需要对上述指标进行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进行股票投资,提高投资收益。

在5%的显著水平下,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换手率与股票的平均周收益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与最初的假设是一致的,这也反映出这四个指标对股票收益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在5%的显著水平下,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换手率和振幅都与股票的风险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公司规模与股票的风险存在负相关,而其他指标与股票的风险存在正相关。这些指标的实证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是一致的,也反映出这些指标是影响股票风险的相关因素。

在5%的显著水平下,流动比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与股票的风险不存在相关关系,这与最初的假设是不一致的,这也说明在上述研究期内,这三个指标对股票价格的波动不产生影响或影响不大。

股票收益和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大多数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证券市场的市场表现与理性预期是一致的。这些说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进行,证券市场越来越成熟和规范,市场行为也越来越理性。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慢慢被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同,更加注重股票的业绩和成长性,更多地考虑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同时,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影响投资收益的有关因素,还要熟悉影响投资风险的相关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股票的投资收益。

股票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对股票投资收益、风险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投资收益水平,证券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市场表现良好的行业大部分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宏观经济环境良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不同行业所面临的总风险与其投资收益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总风险高的行业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投资收益,行业的总风险对其投资收益的解释能力不高。

总资产增长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振幅和股票投资收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影响股票投资收益的相关因素。

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换手率和振幅与股票投资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司规模与股票投资风险存在负相关,这些都是影响股票投资风险的相关因素。

在股票实现全流通后,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慢慢被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同,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更加注重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抓住影响股票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投资,在控制投资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戴志辉,赵守国.投资组合规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6(27)

投资收益范文篇7

关键词:页岩气;生产周期;收益

1前言

国内页岩气开发投资以国有企业为主,各单位在页岩气投资决策开展经济评价时,采用的理论与方法主要依据的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原建设部联合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两部委要求有关部门(行业)根据国家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建设部审批[1]。国内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在理论和方法上需要与两部委的规定保持一致,以项目现金流为计算基础,以财务内部收益率为核心指标。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项目在具体开展经济评价工作时,只是在具体的参数选取时有所区别,国内油气行业投资经济评价工作也是如此。关于页岩气经济评价的研究也主要围绕参数的选取展开,一般使用敏感性分析法分别测算单一参数的变动对项目效益的影响程度[2],使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多参数随机变动时评价结果的概率分布,确定影响单井经济性的多种因素[3]。有学者将实物期权方法引入页岩气开发投资分析研究,将页岩气开发项目看作欧式看涨期权[4],或分段看作美式看涨期权[5],进行投资决策分析,但该方法因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较少,是否实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在以往国内页岩气投资分析中,主要关注单井综合投资、单井EUR、气价、经营成本等参数指标,没有深入研究不同生产周期对投资收益的影响。产量是决定页岩气开发项目投资收益的主要因素,页岩气开发井有其特有的产量递减规律,在相同的产量递减规律下,生产评价周期的长短决定其最终的总产量,也就决定了其在运营期的总收益。一般情况下,在制定开发方案及项目投资决策时都是按照一定的递减规律来安排产量,如何确定合理的生产周期也就成为决定页岩气投资成败的关键,也是页岩气投资项目最大的风险点。目前行业内在基础研究、预测最终产量及开发方案经济评价时,页岩气单井普遍采用20年[6]的生产运营期来计算,有的将评价周期选为30年[7]。现实生产中,多采用控压生产的方式,来达到延长生产期的目的,但国内外业界有关页岩气是否应采用控压方式投产的讨论由来已久[8]。即使控压生产,20年以上的生产评价期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是否采尽最后一立方米气才能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需要对比不同的生产周期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来确定最合理的生产评价期,保障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2传统的20年生产评价周期的收益率

本文以页岩气单井开发为例,来计算不同情景下的收益率。假设钻井当年即产气,主要经济评价参数:单井平均投资按照7453万元来计算,包含地面、地震、评价井等投资;天然气价格按照每立方米1.275元来测算,扣除了税费和管输费;操作成本按照每立方米0.242元计算,管理及营业费用按照每立方米0.03元来计算;天然气资源税按照5.32%计算,城建税率7%,教育附加税税率5%,企业所得税税率15%;折旧采用产量法安排折旧,不考虑财政补贴,主要参数见表1。最终可采储量(EUR)按照11810×104m3计算,传统方法按照20年来安排页岩气井的生产评价期,第1~3年年产EUR的16.7%,合计采出EUR的50%;第4年递减50%,第5年递减30%,第6年递减18%,第7年递减15%,第8年递减11%,其余年份均环比递减10%(见表2)。按照以上参数评价,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是10.93%,财务净现值970.1万元,投资回收期5.69年(见图1)。

3不同生产周期情境下的收益率对比

不同生产周期情境与原有传统方案区别主要在产量上,其他参数不变。相对于20年的生产评价期,缩短生产评价周期有三种情景:一是原有的排产计划不变,也就是原有的递减率不变,这将造成总产量的减少;二是比较理想的情景,改变现有控压生产的模式,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前几年的产量,保持总产量不变;三是比较可能的情景,改变现有控压生产的模式,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前几年的产量,总产量介于第一种场景和第二种场景之间,为了比较方便选取两者之间的平均数来计算。下面以页岩气井单井开发为例,分析不同生产评价周期对投资收益的影响。①第一种情景,原有递减率不变,原有的排产计划不变,总产量在20年周期方案中按年份减少。这种情景下与传统的20年方案相比年产量递减规律不变,主要变化的是总产量,分别按照17年、14年、11年、8年、5年的生产周期计算产量(见表3)。17年生产评价期的总产量是11057×104m3,14年周期的总产量是10373×104m3,11年生产评价期的总产量是9781×104m3,8年生产评价期的总产量是9051×104m3,5年生产评价期的总产量是7578×104m3。经过计算,此情景下20年、17年、14年、11年、8年、5年生产评价期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为10.9%、10.4%、9.5%、8.3%、6.1%、-2.1%;财务净现值分别为970.06万元、877.69万元、717.66万元、454.17万元、9.82万元、-747.81万元;投资回收期分别为5.7年、5.6年、5.5年、5.4年、5.2年、∞年,主要指标见表4。生产评价期由20年到5年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年缩短至17年方案收益率差别不大,14年以内的收益率变化较大(见图2)。②第二种情景,改变现有生产的模式,等比例提高前几年的产量,总产量与20年周期方案相比不变,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极限情景。这种情景下,20年、17年、14年、11年、8年、5年方案的总产量都为11810×104m3,生产周期短的方案年产量会逐渐增加,最高年产量分别为1968×104m3、2038×104m3、2142×104m3、2303×104m3、2569×104m3、3068×104m3(见表5)。经过计算,此情景下20年、17年、14年、11年、8年、5年生产评价期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为10.9%、12.1%、13.7%、16.5%、21.2%、31%;财务净现值分别为970.06万元、1113.17万元、1291.04万元、1519.30万元、1785.06万元、2081.77万元;投资回收期分别为5.7年、5.2年、4.6年、3.9年、3.2年、2.6年,主要指标见表6。生产评价期由20年缩短到5年,收益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周期越短增长率越大(见图3)。此情景下,应该缩短生产评价期,提高投资收益率。③第三种情景,改变现有生产的模式,等比例提高前几年的产量,总产量取前两种情景的平均值,也就是总产量减少前两种情景差值的一半。这种情景下,生产周期短的方案年产量会逐渐减少,20年、17年、14年、11年、8年、5年方案的总产量分别为11810××104m3、11609×104m3、11332×104m3、10952×104m3、10430×104m3、9694×104m3;缩短生产评价期后,年产量介于前两种情景之间,最高年产量分别为1968×104m3、2003×104m3、2055×104m3、2136×104m3、2268×104m3、2518×104m3(见表7)。经过计算,此情景下20年、17年、14年、11年、8年、5年生产评价期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为10.9%、11.4%、11.9%、12.7%、13.5%、13.6%;财务净现值分别为970.06万元、995.62万元、1004.73万元、987.12万元、899.45万元、670.30万元;投资回收期分别为5.7年、5.4年、5.0年、4.6年、3.9年、3.2年,主要指标见表8。此情景下,生产周期越短,财务内部收益率越大,但是财务净现值最高值出现在14年周期方案附近,计算结果证明应该缩短生产评价期,提高投资收益率。综合考虑财务净现值指标,8~14年周期方案较为有利,两项指标交叉点出现在10年周期左右(见图4)。此情景下,计算结果证明10年周期方案最为有利。

4合理确定页岩气单井生产评价期,提高投资收益确定性

前文对比了页岩气单井不同生产评价期的变化,很明显情景二、三比情景一更有利,情景二周期短收益高是最理想的投资情景;情景一是最不利的情景,周期长、收益低、风险大。情景三比较接近真实的场景,因为在传统的20年周期方案中,一般采取控压生产的方式延长生产周期,人为使前期产量有所降低,如果不采取控压生产的方式来排产,极有可能出现接近第三种情景下的情况。

4.1单井生产周期过长会带来远期不确定性风险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项目的周期过长会有很多远期的不确定风险。具体到页岩气投资项目,主要风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量缩减的风险,20年的生产运营期的中后期,页岩气井是否还能如方案设计时设想的那样能够产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不能则项目总产量会减少,这是最大的风险点;二是天然气价格变化的风险,随着国内能源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在远期天然气价格存在跨周期波动的风险,可能比预期的高也可能比预期的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带来收益降低的风险;三是成本递增的风险,随着时间的增长,页岩气投资项目的变动成本可能会增加,增加程度与通货膨胀系数相关,存在成本大于收入的风险。如果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下,短周期比长周期对于投资方更有利,情景三比情景一更有利,也就是投资界常说的“落袋为安”原则。

4.2页岩气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适合采用10年左右的单井评价期

根据已投产页岩气井区生产实际来看,页岩气产量具有递减快的特点,高产期主要集中在前3年,前三年基本采出预测EUR(最终可采储量)的50%~60%,第四年开始递减率都在15%以上,这就决定了在10年以后页岩气井的产量很少。目前在产的页岩气井,生产年限最长的在7年左右,同一井区的在产井数在7年间快速递减(见图5),后期生产数据还需进一步观察,但能够维持20年生产期的概率较小。结合前面的情景对比,按照收益率大、风险低的原则,根据实际的生产经验,在页岩气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采用10年的单井生产评价期比传统的20年单井生产评价期更为合理可行。4.3页岩气井投产后,可用边际利润精确核定生产周期在页岩气井没有投产之前,没有真实的产量和财务数据,无法精确确定单井的最佳生产运营期,所以前文建议在方案设计和投资决策阶段采用10年的单井生产评价期。在页岩气井投产之后,有了实际的产量数据和财务数据,即可以按照边际利润来精确确定最优的生产周期。边际利润是反映增加产品的销售量能为企业增加的收益[9]。边际利润的计算公式为:边际利润=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利润最大化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边际利润等于零,达到了利润最大化(见图6)。对于页岩气单井投资来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后期产量的逐渐减少,变动成本可能逐年上升从而带动总成本的上升,边际利润逐年下降,在边际利润为零时及时停产关井是保障投资方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并不是采尽最后一方气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并不是生长期越长对提高投资收益越有帮助。

5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过长的生产周期会带来远期不确定性风险,不利于页岩气开发项目的降本增效。不论是页岩气井的实际产量递减规律还是不同情景下的经济评价对比分析,都不支持页岩气井20年的生产运营期。从获得页岩气井投资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规划设计阶段没有页岩气井真实的生产数据时,建议采用10年的生产评价期来规划设计;投产后有了真实的生产数据之后,可以利用边际利润理论来精确核定每口井的生产运营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通知[EB/OL].(2006-07-03).

[2]林万龙.投资项目财务分析实务[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39-140.

[3]王南,赵群,裴斐,等.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页岩气经济性分析[C]//2017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成都: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7:2274-2285.

[4]韩丹,张翔,付斌.基于实物期权的页岩气开发经济评价[J].时代金融,2019(9):209-210.

[5]李彦磊.复合实物期权模型在页岩气项目投资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9(20):107-112.

[6]曹晓丽,杨杰,肖姣姣,等.页岩气勘探开发投资效益评价方法探索与运用———以A油气工程公司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2019(10):59-61.

[7]曹园.页岩气资源开发的经济性评价[J].科技和产业,2017,17(4):73-75.

[8]齐亚东,贾爱林,位云生,等.页岩气控压生产的理论认识与现场实践[C]//第31届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19)论文集.成都: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9:334-342.

投资收益范文篇8

一、成本

(一)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直接成本是指由于接受教育所发生的直接费用支出,主要有学费、杂费、书本费、其他学习用品(参考资料、文具等)以及由上学所带来的额外生活支出(如食宿费、交通费、通讯费、交往费等)。就学费而言,对中等职业学校,我国已经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了免学费政策,并要求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了中等职业学校减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学费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甚至有些专业比本科还要高。按照国际上通行的高校学费标准,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即使在学费较高的加拿大和美国,学费也都不超过人均GDP的10%。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15960元,6000元的学费占到将近百分之四十,大大超出了20%这一比例。

(二)间接成本间接成本:这里所指间接成本主要是指机会成本。即选择到职业院校而未能参加工作获得相应收入或未选择上普通院校(本科教育)所付出的相应成本。也就是指由于选择到职业院校,必将付出一定量的时间和费用致使无法做出其他的选择。对于一个刚刚上学的小孩来说,这种机会成本可以几乎被忽略不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历的增加,受教育者在智力、体力上越来越满足劳动和工作的要求,取得更高报酬的机会也递增,所以教育的机会成本也迅速上升。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人口总量仍旧很大,就业压力十足,因此选择放弃学业而直接参加工作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所以,因选择上职业院校而未能参加工作获得相应收入这部分间接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未选择上普通院校,众所周知,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国企率先实施改革,导致一大批产业工人下岗。从此在人们心中将职业教育与“下岗”、“生活贫困”等一些负面词汇联系在了一起,进而导致职业教育生源数量紧张,生源质量不高,职业培训机构急剧萎缩。大批学子纷纷投向普通高校怀抱,师资力量也向普通教育急剧倾斜。这种观念不但影响到了孩子及其父母,并波及到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出现了争抢高学历的局面,而且这种局面愈演愈烈。此外,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照样可以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在我国,在录取上,把高职列入第三批或者第四批,低人一等。可见,选择职业院校而放弃普通院校在我国现阶段无论在收入层面上、还是在精神收入层面上的间接成本都是非常高的。职业教育投入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与其他投资相比,风险较小且有较高的回报时,个人便会投资;但由于教育投资的周期普遍较长,知识转换的“滞后”作用,投资的周期远比其他投资的周期长。当职业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或回报率较低时,人们的投资热情就会下降,从而减少投入。另外,假如投资的回报期过长,也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受教育者的机会成本,这也会影响对职业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对于预期的收益,我们在计算成本的同时,科学的评估风险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风险的存在往往会影响到我们预期的收益。

二、风险

(一)科学技术发展风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实训。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学习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加强实际的操作能力。可以说,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情况联系的更加紧密。这样就随之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实训所需的设备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生产效率加速提高。一线生产设备的更新速度可以说是非常快的。职业院校资金投入有限,机器设备更新速度显然跟不上现实的需要,这就造成了学生毕业后就要面临着到了企业再接受重新培训的窘境。

(二)就业风险现在对于毕业生来说,无论是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普遍都面临着学非所用的窘境,即所学知识与参加具体的工作不相匹配,而这点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普通教育对于学生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职业教育由于在我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相对低下。这就造成了学生参加工作后要面临着再培训的困境,同时在无形当中也提高了企业的成本。

(三)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教育的种类没有充分说明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劳动力种类而导致受教育者完成学业后所面临的就业形势。这点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机构由于缺乏相关市场信息,使得其对劳动力市场缺乏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盲从和跟从设置状况。哪些专业今年需求量大,学校就一窝蜂的在新的学年度设置相关专业,往往到最后形成了专业毕业生供给量大大超出劳动市场所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一般都具有专属性,学生在入校之前往往就已经有其接受的企业了。而在我国这种预期的差异性导致了职业院校学生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这种差异越大,这种风险成本也就越大。

(四)产业结构调整风险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工业化进入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这就对于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变化,经济结构的每一次调整,都势必会引起职业教育的波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必然引发人力资源的新的需求和新的分配格局。新兴产业的兴起,要求大量从事本专业的优秀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产业的调整还会引发人才和劳动者的流动,产生大量下岗、转岗人员。这就在无形当中加大了投资人对职业教育投资的风险。

(五)个人意外风险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会投入到生产第一线,天天需要与机器设备打交道,有些工作环境极为恶略,有些行业甚至被定义为高危行业。再加之法律与相关安全制度的缺失以及监管的不力,使得一线产业工人的完全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时导致的人力资本损失:如死亡或者残废等。

三、提升职业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的策略思考

(一)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两年随着普通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大批高素质人才以及教育资源都流向了大学。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且增速不减,而招生难已经普遍成为了职业院校以及相关培训机构的共识。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极大不均衡性,这也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极为不符。而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任何岗位的劳动者应该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提高相关产业工人工资,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和前景很好的产业,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无论是在师资还是院校建设上,继续贯彻执行国家对中等职业院校在校生相关补贴政策;加强市场调研,从而为职业院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在学科建设,为学生在相关专业选择上,提供最直观、最据权威性的引导,逐步消除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这样,既可以保证了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又可以使得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得到相对意义上的合理配置;积极组织学校学科带头人或者是企业一线在本行业中的佼佼者深入学校,在讲台上或者实训基地里为在校生言传身教,使得学生可以直接与现实对接,了解本行业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相关技能,消除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状;继续强化相关行业的安全作业观,明晰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制度,并多在落实上下功夫,力争把不安全事故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监督企业为每一位劳动者参保。切切实实为每一位劳动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工作环境。

投资收益范文篇9

衡量一项股票投资收益的多少,一般用投资收益率来说明,也就是投资收益与最初投资额的百分比率。由于股票与其他证券的收益不完全一样,因此,其收益率的计算也有较大的差别。计算股票的收益,通常有以下两种类型:股票收益率、持有期收益率。通过这些收益率的计算,能够充分地把握股票投资收益的具体情况。

股票收益率又称本期股利收益率,也就是股份公司以现金派发股利与本期股票价格的比率。用下列公式表示:本期股利益率=年现金股利/本期股票价格100%

公式中,本期股票价格指证券市场上的该股票的当日收盘价,年现金股利指上1年每一股股票获得的股利,本期股利收益率表明以现行价格购买股票的预期收益。

持有期收益率是指投资者买入股票持有一定时期后又卖出该股票,在投资者持有该股票期间的收益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持有期收益率=出售价格-购买价格+现金股利/购买价格100%

投资者要提高股票投资的收益率,关键在于选择购买何种股票以及在何时买进或抛出股票。

任何股票投资者都希望自己能买到盈利丰厚、风险小的股票,因此,在作出投资决策时,一般要考虑投资对象的企业属性和市场属性。

股份制公司企业属性的好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1)公司的财务指标

①公司的获利能力。获利能力强的公司,股东自然能分配较多的股利,股票价格也会比一般公司上升得快,从而使人们对该股票的投资意愿相对提高。其计算公式为:

公司获利能力=利润总额/资格总额100%

此比例愈高,表示公司获利能力愈强。

②公司的流动与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关系的比率,它是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流动比率愈大表示公司对负债的偿还能力愈强,同时表示流动资产周转较快。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而论,公司的流动比率应该接近于2∶1,才被认为财务状况良好。流动比率太低时,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较差,太高时表示现金或流动资产未能充分利用,相应地,公司盈利会降低,影响股东的权益。

速动比率是反映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关系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一个补充说明,也是用来反映企业流动负债偿还保证能力的指标,它要体现的是每百元流动负债有多少现金(速动资产的特点就是能够及时变现)作保证。国外财务管理理论中常以1∶1作为合理标准。

③公司的税后利润率。它表示该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销售能力。税后利润率太低,表示该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公司税后利润率=税后纯利润/销售总额100%

④净资产收益率。这是表明公司利用所有的净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也是反映公司经营能力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公司净资产总额100%

⑤每股盈利。它是指公司年税后利润总额与总股本的比率,表明公司的盈利水平。这是投资者最关心的公司财务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盈利=税后利润总额/公司总股本100%

⑥股票市盈率。它主要反映公司股票每股盈利与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也是投资者衡量股票投资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市盈率越低,表示其投资价值越高,反之亦然。其计算公式为:股票市盈率=股票市场价格/每股盈利

(2)公司的行业背景及其成长性

公司所属的行业不同,其发展的特点也不同,如房地产公司一般盈利性较强,成长性较好,但易于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发展具有周期性;一些新兴工业,如微电子、生物、光纤通讯等尖端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则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和发展后劲;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行业,由于受到政策的支持以及垄断性的行业特点,发展比较稳定。

(3)发行公司的规模

一般来说,公司的规模大,意味着公司的实力雄厚,生产与经营的规模效益高,发展的稳定性强,因而容易受到股票投资者的欢迎。但是,有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上海股市历来喜小不喜大,小盘股经常受到吹捧,而大盘股相对受冷落,股价较低。这是因为小盘股市值较低,容易操纵,因而股价上升较容易。另一方面,相对来说,小盘股股本扩张的潜力较大,通过送配股可大幅度降低股价,腾出股价上升空间。此外,有些小盘股原先没达到有关法律规定的5000万股的最低限度,使股本扩张成为必然,这更受到市场关注,像前几年以1000多倍市盈率高价购买爱使股份股票的投资者,通过几次大剂量的送配股,如今仍有数倍的收益,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投资对象的市场属性好坏主要看一般投资大众对该股票的普遍看法与机构投资者对该股票的兴趣大小。

股票的公众印象除了取决于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外,还主要看公司的发展后劲以及经营者对待投资者的态度。如上海股市中的"四小龙"以及"浦东概念股",长期以来在投资者中有着非常良好的形象;而像"哈医药"、"东北华联"等被称作"伤心概念股"的股票,当然会受到冷遇;再比如"真空电子"前领导人一贯漠视投资者做法的结果,使昔日上海股市的"龙头股",如今A、B股股价均惨不忍睹。

在上海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股市中,机构投资者对股价的影响十分明显,个别股票价格大起大落,这也给一般投资者带来了机会。如上海股市近几年相继出现过的"重庆药业"的"六六六神话"、"界龙神话"、"北旅神话"、"汾酒奇迹"等,莫不如此。

投资盈利的关键除了选好股票以外,更重要的是选择好买卖股票的时机。

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是最佳时机,但低价与高价应如何认定,这是投资者最头痛的问题。特别是股票市场变幻莫测,股价上涨可能涨过头,股价下跌也经常跌过头。

股票涨跌过头,往往与人们对股票上升过度乐观,对股票下跌过度悲观直接相关。当股价开始上涨时,不少人对股票陆续看好,等到股价大涨时,大多数投资者都看好,争先恐后买股票,使行情愈涨,造成看好的人会愈来愈多,连市场外的资金都纷纷涌到股市,这时股价就可能涨过头了。相反,一旦股价下跌,不少人开始看坏,使行情出现大跌现象,大多数人必然跟着看坏,各种股票频频创新低价,市场之中一片悲观气氛,那么股价要跌过头了。

理智的投资者,应该在行情涨过头的时候,卖出股票,在行情跌过头的时候,进场买进便宜的股票。问题在于一般人很难预测到当时上涨的股价是否会过头,当时下跌的股价是否也会过头。这时,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股价接近前一次最低点时买进,在股价到达上一次最高峰前夕卖出。

投资收益范文篇10

一、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需求的问题表述

(一)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对预期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个普遍的方法。经济学可以用它来研究各种条件下的行为与效果的关系,探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其他社会科学也可运用它来分析人的行为。“经济学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学家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他们对什么是成本、什么是收益的看法不同。将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广之,几乎可以无所不包。因此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1]

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其本身具有自利性、经济性和计算性。在“投入”和“获得”之间进行抉择,一是物质利益上的自利性。因为在职人员教育投资具有其职称需要和待遇提高的目的,从而满足和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二是精神上的自利性。教育投资是人们物质利益的满足,同时也是人们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在职人员教育投资,除了物质利益以外,满足他们获取知识的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因此,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选择行为的出现,正式由于自利性的,对于行为后果的“酬赏――代价”的分析和预期。

(二)高等教育历史影响及其现实社会影响下的高校教师教育投资

中国父母的教育投资可以选择上怎样的学校,但是中国父母的教育投资对于整个教育体制的运营的影响却微呼甚微。这反映在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上,也有相同的原理。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有必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弊端进行描述: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运营是一个系统协作的结果,作为系统的基础,也就是底部运营本身,主体是教师。目前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主要是由于高校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现行教育的弊端,在很大的程度上讲,缘由于历史基础的薄弱,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形成,其一是在民族文化危机时刻移植而来,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旧有的自然发展的传统文化血脉;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教育走向正规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而已,由于没有一个历史和经济基础的支撑,无论在合格的人才师资上,还是行政管理机制上,都尚不成熟。[2]中国高校教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遗憾中承担起中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在今天飞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中,高校教师不得不应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样的一种制度遗憾,尤其是在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上。

第二,中国学术规范的规范是学术圈内的硬伤,对于高校,科学严格的学术规范直接决定了研究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术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教师是高校主要的知识产出单元,他们的认知与知识构建,对高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通过一定的培训让他们获得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学识,杜绝学术腐败,是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结果。

体制上的弊端,影响着教师们参与到教育投资的大环境中。对一项培训和教育的选择,只从财务上的成本和收益来分析是不够的。最终影响该培训教育决策的主要是其它方面的成本和收益。培训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是我们在决定从事一项事业或者决定接受一项职业培训时首先要考虑的内容,可以说是我们选择事业发展方向的主要依据。但教育培训是对人的生活的一项安排,在涉及到活生生的人的时候,就不应该只从财务的角度来分析。在分析成本和收益的时候,培训教育的收益当然要考虑该培训带来的财务收入,但还要包括进行该培训获得的其它收益:比如成就感、满足感、别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至于说到成本,也不应当仅仅是培训的费用,其实直接的培训或上学的费用只是成本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主要的部分。更大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最终影响该培训教育决策的主要是其它方面的成本和收益。

(三)环境带给高校教师的压力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表明,适当的压力是工作的动力,但是压力太大却会给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当出现工作倦怠(JobBurnout)与心理健康问题时就更是如此。教师职业也是如此,当压力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能把压力转化为内驱力,但超出一定的强度时,压力必当造成负效应。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社会知识财富的主要产出单元,其对内部教师要求更高。因此高校教师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和自身发展的三重压力。有调查表明,引起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主要有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冲突、大学体制结构的反向趋势、大学体制变迁及相关社会宏观环境。其中大学体制结构的反向趋势是引起心理压力和困惑的主要因素。[4]大部分教师在参与调查当中认为大学教师的职称、工资提升制度把教师的发展等级化。而职称的晋级要求当中,学历和科研成果成为重要的硬性指标。如,大部分高校评教授一定要具备博士学位。这一些都造成大学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追求一种短期目标,把学历和学术当作实现个人功利化的工具。

二、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目前,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还是学历教育,虽然在其他方面,比如进修、访学、图书资料购买等方面也属于教育投资,但是学历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所获得的是直接的收益,而不是进修、访学和图书资料的购买所获得的间接收益,因此在讨论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投资收益分析。

(一)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分析

因为讨论的内容为教师在职学历教育,因此主要的成本集中于就读期间所付出的。就成本而言,普遍认为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直接成本

由于高校教师接受高等教育而支付的学费、杂费书本费以及因就读所带来的额外的生活费用和交通费、住宿费、通讯费等。这部分比例容易确定并占成本的很大比例,这是从受教育的教师个体出发确定教育投资直接成本中货币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3]

2.间接成本(机会成本)

因高校教师接受高等教育而丧失工作的某些收入,比如部分津贴、奖金和红利等。倘若不接受高等学历教育,他们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获得更多的报酬,这种机会成本可能比直接成本更可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呈现出递增的确实这是因为随着教育投资者受教育年限的增加,直接成本会不断上升。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机会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学识上的不断丰富,受教育者个人在智力和体力上越来越满足于工作的需要,取得高收益工作机会在增加,机会成本会越来越大。[4]高校教师的学识和年龄都居于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的较高位置,因此教师对于机会成本的考虑甚于直接成本。

(二)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收益分析

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可分为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两种。货币收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学历教育改变了教师个人收入分配,高校内部工资的高低直接与学历挂钩,高校教师可以直接通过学历教育投资来提升自己的报酬;第二,高校教师获得学历后除了获得国家收入分配的提高,还能获得校内分配的提高;第三,高校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如教授主要负责科研,讲师和助教主要负责教学。因此提高相应的学历,在学校内部的劳动力配置上更容易使教师处于有利地位。

(三)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状态分析

高校教师教育投资往往出于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率,假设成本高于收益,理智的教师是不会加入到高等学历教育的。因此教师往往更多的针对于产出大于投入。使之成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这样的产出大于投入也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假设通过学习,最终所获得的是一本万利,将会导致教师盲目的加入到学历教育的投资中,从而扩张了高等教育的需求,这又会使高校加大学历教育的压力。因此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要动态平衡。

三、对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顺应社会的发展,把教师的个人理想与职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志存高远,才能让教师个人成才的步伐迈得坚实而久远。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的动因多于经济利益,为了职称和报酬的居多,因此,在教师参与到教育投资的环境中,如何释放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知识元的地位更显重要。对于报酬,做到尽可能的保持教师的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的学习获得,要尽可能通过个体的认知提高本身素养。

(二)健全高校在职攻读学位期间的资助政策。高校教师目前教育投资收益获得可谓参差不全,有的高校重视本校教师学历提升的,对教师在职获得学习成就以后对教师就读期间的直接成本给予大部分的返还;有的高校不是特别重视本校教师学历提升的,就不给予教师就读期间的费用返还。因此,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投资也出现了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参与;另一种是消极对待。所以,对于教师在职攻读期间的直接教育成本,校方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给予就读教师一定的、合理的报酬,制定相应的资助政策。

参考文献:

[1]盛洪.经济学精神〔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三峡在线.细数中国高等教育的五大弊端.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