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规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3:49:25

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范文篇1

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

众所周知,投资增加促使经济增长,同时又引起经济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度投资规模从理论上应服从于整体宏观经济目标。即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长期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然而在经济实践中,这些客观经济目标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协调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矛盾的宏观政策是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过对需求的调整来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实践中,上述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1)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与投资增加有限之间的矛盾;(2)现实资源未实现优化配置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解决.以上矛盾,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来达到协调的目的,这就不得不从理论上对适度投资规模的标准加以限定。励以宁教授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合理投资的理论描述可作为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具体描述如下:“就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防止物价剧烈波动,提供较多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作用而言,投资之后,至少其中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好转,而没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恶化,那么这样的投资就是合理投资”。

这一描述更多的是侧重于某项投资目标的合理性。要把这个合理性作为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还需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即用什么来衡量“至少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好转,而没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恶化”呢?这就涉及到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问题。

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

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一国民经济生产能力有所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比上年有所提高或实际经济增长率略有降低(在l个百分点左右),而不出现负增长

衡量实际经济增长的标志主要是GNP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国民经济主要部门产值的实际增长率。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是稳步上升的,而投资规模也大致保持同样的增长趋势。

一一国民经济不出现剧烈波动

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危害甚大,而引起这一剧烈波动的首要因素,是投资规模的剧烈波动。

建国以来,我国曾有几个时期投资规模出现过很大的波动,相应地国民经济增长也大致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实践已反复证明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大幅度压缩,必然导致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协调稳定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一一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协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国民收入中的积累,而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国民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已大体上决定了投资的规模,因此,积累率的高低是衡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笔者认为,合理积累率的确定,要把保证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当前消费水平不降低作为积累的最高限,把新增人口的就业所需平均资金装备作为积累的最低限。要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在上述积累的最高限和最低限之间确定一个适度的积累率,以保证从长期累计来看的最优速度和人民的最大消费。

一一经济结构合理化

投资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的表现是,一国现存的产业结构不但从总量上决定着投资率的高低,还从流量上决定着投资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即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一国的经济结构对其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起决定作用,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反过来强有力地影响着产业结构。因此,适度的投资规模不仅是总量概念,更重要的是结构概念。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就成了衡量适度投资规模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一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基本平衡

财政信贷政策强有力地影响着投资规模。在其他方面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过大,必然造成财政赤字,信贷逆差,物资也难以平衡,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过多的引进外资和扩大国际信贷规模,也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因此,_L述四大平衡是衡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又一重要标志。理论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赤字无害、通胀有益,因而主张扩大投资,刺激需求.引导经济增长。其结果是事与愿违。从国力论的理论出发,从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的平衡出发,四大平衡仍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最终体现,因此也是适度投资规模的一个标志。一一投资效果不断提高

投资规模范文篇2

一、适度投资规模的界定原则

衡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看投资规模与国力是否相适应。但从一个地区情况看,还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现状及今后发展目标来确定。根据国内外历史经验,在确定适度投资规模时,一般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投资稳定增长的原则

二是要坚持投资优先增长的原则;

三是要坚持投资率适度原则;

四是要坚持投资适用性原则。

下面对以上几点分别给以论述:

1、投资的稳定性原则

历史的经验证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只有当投资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是积极和有效的。由于投资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波动,因此,投资的大起大落,将导致经济的剧烈振荡,保持投资增长的稳定性既是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有力杠杆。

投资稳定增长并不是要消除投资增长的波动性,而是说要把投资波动控制在一个适度或合理范围之内,避免过度的投资扩张和投资收缩。对投资稳定性的判断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投资出现负增长;二是在一个周期内(即5年左右时间),投资的最高增速和最低增速之比不应超过2:1。

2、投资优先增长原则

经济要发展,投资要先行。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投资的增长必须优先于经济的增长。“在生产技术进步,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的经济发展阶段,年度投资规模要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得更快一些。”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和战后重建阶段,都是依靠大规模投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

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优先程度有一个大致的合理范围。先进国家发展历程表明,随着科技进步因素、效率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增长必然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化,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幅度会逐步缩小。如日本在50年代,投资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高出7.8个百分点,增速之比为1.71;到60年代,优先增长幅度缩小为3.4:1,投资增长与经济增

长速度之比则降为1.3。因此,我们可以从“年度投资规模优先增长幅度”和“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系数”进行分析,确定了我市现阶段投资增长的两个衡量标准:

(l)年度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6-10个百分点较为适宜;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比例系数应在1.5-1.9之间为宜。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投资应增长15.0-19.0%。“优先增长幅度”和“比例系数”是分别从绝对量和

相对量反映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间的关系。把两者结合起来,能够从一个方面比较准确地反映投资规模的合理程度。

3、投资率适度原则

投资率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反映投资规模与国力适应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投资率过高,超过了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就有可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衡;投资率过低,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发挥不充分。国家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投资率在32-40%之间为宜,现对三门峡市投资率进行分析。

从往年的情况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变化与投资规模大小的关联程度集中反映在投资率上。投资率大,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投资率小,则经济出现萎缩。同样通货膨胀率也随着投资率的变化而滞后一年变化。据测算投资率与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滞后一年)相关系数高达0.82,说明投资率与物价上涨率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三门峡市1988-1998年间投资率在30%以下的年份有3年,30%以上年份有7年。当投资率在30%以下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有2年经济增长4-6%,增速明显偏低。因此可以认为投资率在30%以下为低投资水平。

当投资率在30%以上时,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但同时又带来了高通胀,多数年份通胀率在10.2%(滞后一年)。如1994年41.7%的高投资率,GDP出现了13.2%的增长,但却于次年出现了16,8%的物价上涨,因此,投资率在38%以上属高投资水平。

当投资率在30%-38%之间时,多数年份中GDP既能保持较快增长,又能维持较低的通胀率。由此可以断定,三门峡市投资率在35%一40%之间较为适宜。但从有关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都经过一段投资率较高的时期。

韩国、新加坡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投资率也都有一段36%以上的时期,考虑到我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是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时期,经济实力相当于日本60年代初期的状况。因此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在近5-10年内,我市投资率在35%-40%之间则较为适宜。

4、投资适应原则

投资适应原则是指投资要与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要与政治和经济政策的需要相适应。如最近几年,国家经济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制定了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提高东部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应快些,投资率应略高一些,东部地区投资率可稍低些,当然今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投资率也会逐步下降。因此,投资的增长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

二、对适度投资规模的测度

在不考虑出口和库存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对近十年来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以下数量关系式:

GDP=0.265xIF+0.314xCO+2.378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IF’为投资增长率;CO为消费额增长率。)

考虑到经济、消费和投资波动的差异,为保持其同步性,我们在测算时GDP增长率和消费率增长均按可比价(上年为100)测算的,且剔除了不正常的年份(指某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投资负增长),由上式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对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265,即在消费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0.265个百分点。我们可以利用已建立的模型进行测度,并结合适度投资规模的界定原则加以确定。(二)实施适众投资崎长的对策建认

使投资规模保持适度合理增长是国民经济发展之必然要求,但加大投资力度必须要有资金作保证,否则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是当前投资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增加投人;另一方面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投资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在资金筹措上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拓宽融资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要加大股票市场融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的现行政策,千方百计做好A股、B股和境外股票的发行工作,努力争取上市指标和发行规模。在股票规模安排、上市公司的推荐等方面,要与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要同国家和市里的产业政策、保证重点建设的要求相一致,优先支持市里确定的培植主导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项目以及大型基础设施等项目,结合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抓大放小”方针的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将上市募集的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张规模,发展支柱产业。并充分利用二级市场,“买壳”、“借壳”上市,通过上市公司的增资配股,吸引社会资金。二是要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地区找投资,通过转让经营权、产权来盘活存量资产,筹集重点建设资金。对重点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项目建设,应探讨可转换债券的融资问题。三是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在本世纪末运用和发展比较快的一种融资方式,由于具有专家经营、组合投资的特点,可以养活投资的风险,获取较高的收益。四是盘活各类资金。通过集中土地批租收人、资源开发税和合理出售公房,也可获得可观资金,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步伐。随着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类保险资金将会逐年增多。合理、安全地用活各类社会保险基金,不仅有利于经济建设,也有利于这些基金的保值增值。

2、采取措施提高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集体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投资动力不足,是我市投资总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市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居多,投资潜力巨大,其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党的十五大提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国有、非国有的体制观念束缚和管理界限,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引导集体、私营、个体投资和跨所有制的联合投资,在融资条件方面为其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努力提高我市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投资规模范文篇3

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

众所周知,投资增加促使经济增长,同时又引起经济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度投资规模从理论上应服从于整体宏观经济目标。即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长期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然而在经济实践中,这些客观经济目标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协调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矛盾的宏观政策是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过对需求的调整来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实践中,上述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1)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与投资增加有限之间的矛盾;(2)现实资源未实现优化配置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解决.以上矛盾,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来达到协调的目的,这就不得不从理论上对适度投资规模的标准加以限定。励以宁教授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合理投资的理论描述可作为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具体描述如下:“就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防止物价剧烈波动,提供较多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作用而言,投资之后,至少其中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好转,而没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恶化,那么这样的投资就是合理投资”。

这一描述更多的是侧重于某项投资目标的合理性。要把这个合理性作为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还需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即用什么来衡量“至少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好转,而没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恶化”呢?这就涉及到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问题。

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

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一国民经济生产能力有所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比上年有所提高或实际经济增长率略有降低(在l个百分点左右),而不出现负增长

衡量实际经济增长的标志主要是GNP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国民经济主要部门产值的实际增长率。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是稳步上升的,而投资规模也大致保持同样的增长趋势。

一一国民经济不出现剧烈波动

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危害甚大,而引起这一剧烈波动的首要因素,是投资规模的剧烈波动。

建国以来,我国曾有几个时期投资规模出现过很大的波动,相应地国民经济增长也大致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实践已反复证明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大幅度压缩,必然导致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协调稳定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一一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协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国民收入中的积累,而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国民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已大体上决定了投资的规模,因此,积累率的高低是衡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笔者认为,合理积累率的确定,要把保证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当前消费水平不降低作为积累的最高限,把新增人口的就业所需平均资金装备作为积累的最低限。要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在上述积累的最高限和最低限之间确定一个适度的积累率,以保证从长期累计来看的最优速度和人民的最大消费。

一一经济结构合理化

投资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的表现是,一国现存的产业结构不但从总量上决定着投资率的高低,还从流量上决定着投资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即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一国的经济结构对其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起决定作用,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反过来强有力地影响着产业结构。因此,适度的投资规模不仅是总量概念,更重要的是结构概念。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就成了衡量适度投资规模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一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基本平衡

财政信贷政策强有力地影响着投资规模。在其他方面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过大,必然造成财政赤字,信贷逆差,物资也难以平衡,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过多的引进外资和扩大国际信贷规模,也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因此,_L述四大平衡是衡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又一重要标志。理论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赤字无害、通胀有益,因而主张扩大投资,刺激需求.引导经济增长。其结果是事与愿违。从国力论的理论出发,从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的平衡出发,四大平衡仍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最终体现,因此也是适度投资规模的一个标志。

一一投资效果不断提高

投资规模范文篇4

一、适度投资规模的界定原则

衡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看投资规模与国力是否相适应。但从一个地区情况看,还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现状及今后发展目标来确定。根据国内外历史经验,在确定适度投资规模时,一般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投资稳定增长的原则

二是要坚持投资优先增长的原则;

三是要坚持投资率适度原则;

四是要坚持投资适用性原则。

下面对以上几点分别给以论述:

1、投资的稳定性原则

历史的经验证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只有当投资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是积极和有效的。由于投资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波动,因此,投资的大起大落,将导致经济的剧烈振荡,保持投资增长的稳定性既是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有力杠杆。

投资稳定增长并不是要消除投资增长的波动性,而是说要把投资波动控制在一个适度或合理范围之内,避免过度的投资扩张和投资收缩。对投资稳定性的判断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投资出现负增长;二是在一个周期内(即5年左右时间),投资的最高增速和最低增速之比不应超过2:1。

2、投资优先增长原则

经济要发展,投资要先行。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投资的增长必须优先于经济的增长。“在生产技术进步,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的经济发展阶段,年度投资规模要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得更快一些。”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和战后重建阶段,都是依靠大规模投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

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优先程度有一个大致的合理范围。先进国家发展历程表明,随着科技进步因素、效率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增长必然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化,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幅度会逐步缩小。如日本在50年代,投资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高出7.8个百分点,增速之比为1.71;到60年代,优先增长幅度缩小为3.4:1,投资增长与经济增

长速度之比则降为1.3。因此,我们可以从“年度投资规模优先增长幅度”和“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系数”进行分析,确定了我市现阶段投资增长的两个衡量标准:

(l)年度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6-10个百分点较为适宜;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比例系数应在1.5-1.9之间为宜。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投资应增长15.0-19.0%。“优先增长幅度”和“比例系数”是分别从绝对量和

相对量反映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间的关系。把两者结合起来,能够从一个方面比较准确地反映投资规模的合理程度。

3、投资率适度原则

投资率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反映投资规模与国力适应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投资率过高,超过了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就有可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衡;投资率过低,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发挥不充分。国家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投资率在32-40%之间为宜,现对三门峡市投资率进行分析。

从往年的情况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变化与投资规模大小的关联程度集中反映在投资率上。投资率大,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投资率小,则经济出现萎缩。同样通货膨胀率也随着投资率的变化而滞后一年变化。据测算投资率与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滞后一年)相关系数高达0.82,说明投资率与物价上涨率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三门峡市1988-1998年间投资率在30%以下的年份有3年,30%以上年份有7年。当投资率在30%以下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有2年经济增长4-6%,增速明显偏低。因此可以认为投资率在30%以下为低投资水平。

当投资率在30%以上时,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但同时又带来了高通胀,多数年份通胀率在10.2%(滞后一年)。如1994年41.7%的高投资率,GDP出现了13.2%的增长,但却于次年出现了16,8%的物价上涨,因此,投资率在38%以上属高投资水平。

当投资率在30%-38%之间时,多数年份中GDP既能保持较快增长,又能维持较低的通胀率。由此可以断定,三门峡市投资率在35%一40%之间较为适宜。但从有关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都经过一段投资率较高的时期。

韩国、新加坡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投资率也都有一段36%以上的时期,考虑到我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是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时期,经济实力相当于日本60年代初期的状况。因此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在近5-10年内,我市投资率在35%-40%之间则较为适宜。

4、投资适应原则

投资适应原则是指投资要与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要与政治和经济政策的需要相适应。如最近几年,国家经济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制定了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提高东部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应快些,投资率应略高一些,东部地区投资率可稍低些,当然今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投资率也会逐步下降。因此,投资的增长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

二、对适度投资规模的测度

在不考虑出口和库存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对近十年来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以下数量关系式:

GDP=0.265xIF+0.314xCO+2.378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IF’为投资增长率;CO为消费额增长率。)

考虑到经济、消费和投资波动的差异,为保持其同步性,我们在测算时GDP增长率和消费率增长均按可比价(上年为100)测算的,且剔除了不正常的年份(指某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投资负增长),由上式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对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265,即在消费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0.265个百分点。我们可以利用已建立的模型进行测度,并结合适度投资规模的界定原则加以确定。(二)实施适众投资崎长的对策建认

使投资规模保持适度合理增长是国民经济发展之必然要求,但加大投资力度必须要有资金作保证,否则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是当前投资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增加投人;另一方面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投资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在资金筹措上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拓宽融资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要加大股票市场融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的现行政策,千方百计做好A股、B股和境外股票的发行工作,努力争取上市指标和发行规模。在股票规模安排、上市公司的推荐等方面,要与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要同国家和市里的产业政策、保证重点建设的要求相一致,优先支持市里确定的培植主导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项目以及大型基础设施等项目,结合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抓大放小”方针的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将上市募集的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张规模,发展支柱产业。并充分利用二级市场,“买壳”、“借壳”上市,通过上市公司的增资配股,吸引社会资金。二是要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地区找投资,通过转让经营权、产权来盘活存量资产,筹集重点建设资金。对重点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项目建设,应探讨可转换债券的融资问题。三是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在本世纪末运用和发展比较快的一种融资方式,由于具有专家经营、组合投资的特点,可以养活投资的风险,获取较高的收益。四是盘活各类资金。通过集中土地批租收人、资源开发税和合理出售公房,也可获得可观资金,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步伐。随着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类保险资金将会逐年增多。合理、安全地用活各类社会保险基金,不仅有利于经济建设,也有利于这些基金的保值增值。

2、采取措施提高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集体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投资动力不足,是我市投资总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市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居多,投资潜力巨大,其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党的十五大提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国有、非国有的体制观念束缚和管理界限,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引导集体、私营、个体投资和跨所有制的联合投资,在融资条件方面为其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努力提高我市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投资规模范文篇5

一、金融危机对我地招商引资和投资形势的影响。一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各类资金拥有者投资意愿降低,投资行为谨慎,投资趋势放缓。这无疑为我们的吸引资金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二是我地出口产品价格优势减弱。首先是出口订单的减少、国际竞争力加大等原因,造成我地部分产业不景气,利润降低;其次是劳动力价格升高,原料价格起伏,出现一批困难企业。三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困难越来越大。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国内发达地区企业资金转移、产业转型的大潮部分地演变成当下大量企业濒临生存困境的局面,使得我们“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困难加大,几率降低,针对发达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效果将打折扣。

二、新形势、新背景、新机遇、新挑战,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本人对加大我地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的几点思考:

一是巩固我市招商引资成果,强化项目跟踪与落实。首先,抓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主要针对各县区和各开发区,敦促落实在各项大型投资促进活动中签订合同、协议的招商项目,抓紧协调,紧密跟踪,强化落实。其次,抓各级招商主体,包保重点招商项目制度的落实,随时掌握包保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

二是改进招商引资奖励方法,调动招商人员最大热情。将招商奖励科学划分,以其中60%作为物质奖励,另外40%作为精神奖励,调动招商引资人员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坚持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理念,报以以情招商的情怀,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新提高。

三是科学选择经济活跃地点,发挥办事处桥梁职能。针对宏观经济和时事发展变化,科学选择经济和资本活跃地带,建立招商办事处,配以懂项目、懂政策、懂经济、懂科技、懂心理、有学识的高素质招商人才,那么,我们就在凤凰聚集地种上一颗梧桐树,在招商引资方面应该有一定建树。

投资规模范文篇6

政府投资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2006年,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相机调整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年初,考虑到经济增长偏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为给社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国家适当调减了中央政府投资规模,从2005年的1254亿元压缩到1154亿元,净压缩投资100亿元。年末,根据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财力增长的情况,在年初中央政府投资规模1154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100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保项目。至此,2006年中央政府投资总规模达到1254亿元。

在调整中央政府投资规模的同时,中央财政充分运用项目预算下达进度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年初,考虑政府投资规模有所压缩,投向基本趋于稳定,为确保重点支出的需要,中央财政按照正常进度下达项目预算,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有利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项目,优先安排下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半年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反弹,投资增速达到29.8%。针对这种经济形势情况,自5月份开始,中央财政又适度放缓了经营性和准经营性项目预算下达进度,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进一步优化中央政府投资结构,保证重点项目支出

2006年,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中央政府投资结构和方向,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重点体现"三个加强",即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和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2006年,在1254亿元中央政府投资中,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例达到48.3%,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比例为41%,比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在600亿元国债项目资金和新增预算内投资中,用于社会事业的比例为11.7%,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三、加强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促使项目预算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投资规模范文篇7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组合;实物期权

企业的生存靠发展,企业的发展却要依赖于投资。这里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同时也包括企业原有领域内的创新。固然,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依托于某个项目,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的创新,无论是产品线的延伸还是现有产品的改良,都会面临来自技术、市场方面的风险,并耗费大量的资源,这就具备了投资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项目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种选择和决策,无论是扩大再生产或是开拓新市场都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投资规模范文篇8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组合;实物期权

企业的生存靠发展,企业的发展却要依赖于投资。这里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同时也包括企业原有领域内的创新。固然,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依托于某个项目,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的创新,无论是产品线的延伸还是现有产品的改良,都会面临来自技术、市场方面的风险,并耗费大量的资源,这就具备了投资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项目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种选择和决策,无论是扩大再生产或是开拓新市场都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投资规模范文篇9

一、调研项目的基本概况

(一)项目范围

按照项目开竣工时间和实际完成投资额,调研项目分为2类,一是2009-2011年间竣工的实际累计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二是2009-2011年间新开工的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2011年底尚未完工的项目。

(二)项目数量及行业分布

根据投资数据报送情况和实际摸底,确定了33个调研项目,其中已竣工投产项目21个,尚未竣工(含部分投产)项目12个。项目行业分布见下表:

二、项目呈现的投资特点

(一)项目规模大,投资完成度高

21家已竣工投产项目总投资规模65.9亿元,项目平均规模3.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4.3亿元,完成率67.2%。从单个项目看,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规模为57.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额37.5亿元,完成率为65.5%。亿元以上项目个数、投资规模、实际完成投资比重依次为47.6%、87.6%、85.5%。

12家未竣工项目(含部分投产)总投资规模46.9亿元,项目平均规模3.9亿元,截至2011年底,实际完成投资23.6亿元,完成率50.4%。计划投资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分别为10个、2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规模4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2.3亿元,完成率为49.5%。亿元以上项目个数、投资规模、实际完成投资比重依次为83.3%、96.3%、94.5%。从上述两类项目均能看出亿元以上大项目投资贡献率明显。

(二)项目建设进度快,投资强度大

21家已竣工项目中当年完成投资竣工的2个,跨年度完成投资竣工11个,跨2个年度完成投资竣工8个。从项目开竣工时间看和完成投资看,2010、2011两个年度大项目建设进度明显,投资强度较大,不考虑项目计划投资大小,项目年度平均投资都在亿元以上。单个项目,不考虑项目开竣工具体时间,投资周期按整年计,年均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3亿元以上项目4个。

(三)大项目带动效应明显,产业优势加强

投资规模范文篇10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投资现状;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于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意义重大,而哈萨克斯坦不仅是中亚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同时也是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的贸易投资合作伙伴,我国与其在经贸往来、信息沟通、投资便利、政策协调等方面的合作将不断深化。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的对接合作,中国对哈投资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然而,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及俄罗斯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哈萨克斯坦宏观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投资环境稳定性受到巨大冲击。因此,对哈萨克斯坦投资依然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在中哈投资合作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如何把握对哈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于深化中哈经贸投资合作,稳定对哈投资规模、优化对哈投资结构意义重大。

一、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现状

(一)直接投资现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规模开始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2015年中国对哈直接投资规模为8.38亿美元,2016年、2017年则分别上升至9.62亿美元、9.99亿美元。截止2018年4月,中国对哈直接投资规模达到4.4亿美元,发展前景相对乐观。从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别来看,则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建筑业、专业技术(地质勘探活动)、批发零售等领域。首先,采矿业是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的主要行业,累计投资规模占中国对哈投资总额的58%。其次,建筑业、专业技术是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的重要行业,累计投资规模占中国对哈投资总额的15.7%、12.6%。最后,中国在批发零售业、运输仓储、金融保险、住宿餐饮及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则相对较少,分别占中国对哈投资总额的8.1%、4.8%、3.4%、3.9%、0.5%。而截止2018年4月,中国对哈直接投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其中运输仓储成为中国对哈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投资规模占中国对哈投资总额的53.6%,而采矿业、建筑业、专业技术投资规模则出现大幅下降,投资比重分别下降至26.1%、5.7%、5.1%;批发零售、金融保险、住宿餐饮及制造业投资规模依然较少,投资比重分别为2.8%、1.8%、1.2%、3.7%。(二)证券投资现状。我国对哈萨克斯坦的证券投资规模相对较少,并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其中2015年对哈证券投资规模为0.03亿美元,2016年、2017年则分别下降至0.02亿美元、0.01亿美元,远远低于哈萨克斯坦当年吸引的外商证券投资总量。截止2018年4月,中国对哈证券投资规模仅为0.01亿美元,投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而从对哈证券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则均集中在采矿业领域,其他行业尚未涉及。(三)其他投资现状。国际资本对哈萨克斯坦的其他投资方式主要以债务形式为主。整体来看,中国对哈证券债务投资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5年对哈债务投资规模为132.5亿美元,2016年、2017年则分别减少至125.9亿美元、127.8亿美元,对哈债务投资排名由2015年的第三位分别下降至2016年、2017年第四位。截止2018年4月,中国对哈债务投资规模达到120.5亿美元,对哈债务投资排名依然处于第四位。

二、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存在问题

(一)中国对哈投资规模较低,竞争力不足。其一,从直接投资来看。一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中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占比均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2012年以后,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哈直接投资却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投资占比持续走低,其中2015年、2016年投资占比分别下降至0.66%、0.55%、2017年投资占比达到历史新低为0.33%。另一方面我国对哈投资占哈吸引外资总规模的比重相对较低,其中2015年—2017年对哈直接投资累计比重为5.3%,明显落后于的荷兰29.5%、美国10.7%的投资占比。同时随着2012年我国对哈投资规模的不断下降,我国在哈的投资市场占有地位已呈现不断弱化的态势,其中我国在哈的引资占比排名已经从2010年—2013年的第三位下降至2015年—2017年的第八位。整体来看,我国对哈直接投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投资规模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投资竞争力远远不足。其二,从证券投资来看,我国对哈证券投资基本可忽略。从世界主要国家对哈萨克斯坦的证券投资规模来看,英国、美国是哈萨克斯坦主要的证券投资来源国,英国与美国对哈萨克斯坦的证券投资规模总和占哈累计证券投资总额的97.6%,其中英国是哈萨克斯坦证券投资最多的国家,占哈累计证券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85.1%。而从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整体情况来看,证券投资整体发展迅速,2015年、2016年哈吸引证券投资规模均超过了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作为一种资本流动方式,不仅能够满足资本投资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能够有效规避国际投资过度集中的风险,已成为很多国家重点选择的国际资本投资方式。虽然我国对哈萨克斯坦的证券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却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及投资机遇,扩大对哈萨克斯坦证券领域的投资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哈资本输出的重要方式。最后,从债务投资来看,我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债务投资规模虽然高于美国、法国等国家,但与荷兰、英国相比,投资占比却严重滞后。具体来看,荷兰、英国、美国、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债权国,其中荷兰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债权国,2017年对哈债务投资规模达到485.9亿美元,占哈累计债务规模的29%;英国、美国是仅次于荷兰对哈萨克斯坦债务投资最多的国家,2017年对哈债务投资规模分别达到271.1亿美元、127.9亿美元,占哈累计债务规模的16.2%、7.6%;而2017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债务投资仅排第四,债务投资规模为127.8亿美元,远远低于荷兰、英国对哈的债务投资。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对哈宏观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哈国经济复苏将更多的依赖于国际资本的有效供给。因此,合理增加对哈债务投资规模,对于有效缓解哈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提升中国的大国形象影响巨大。(二)对哈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差异明显,投资风险高度集中。首先从外商对哈的投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及金融保险业,这五大行业占据哈萨克斯坦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9.1%,而其他行业吸引外商投资的规模则相对较少。对于哈萨克斯坦引资的主要行业来说,同样存在极大的不均衡性。具体来看,专业技术领域是哈萨克斯坦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部门,累计吸引外资规模达到910.2亿美元,占哈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37.4%;而从专业技术领域所涉及的行业来看,则主要以地质勘探活动为主,占专业技术领域外商投资总额的98%。采矿业是哈萨克斯坦吸引外资规模排名第二的行业,累计吸引外资规模达到638.2亿美元,占哈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6.3%。专业技术(地质勘探活动)与采矿业占哈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63.7%。因此,外商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这与哈萨克斯坦较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分不开的,也符合众多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安排。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及建筑业的引资规模占哈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12.1%、8.75%、5.0%、3.34%,而其他行业引资规模则相对较少。而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仍然集中在能源领域。一方面,中国对哈萨克斯坦专业技术行业的投资则主要体现在地质勘探、技术试验、工程勘测等能源技术领域的开发。另一方面,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建筑业、运输仓储行业的投资则集中体现在管道运输、矿井、工厂、港口等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因此,就2017年来看,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能源领域的投资比重达到了86.4%,而对哈萨克斯坦农林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的投资则相对匮乏,投资产业失衡问题严重。随着“光明之路”发展计划的不断推进,哈萨克斯坦政府已经制定了众多投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流入其非能源领域,且引资效果相对明显。我国应当充分抓住机遇,在结合哈产业政策导向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我国在哈投资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如交通运输、餐饮食宿等领域的投资,加强优势产业在哈市场地位的巩固;同时不断拓展对哈其他行业如农业、加工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规划,从而有效分散对哈投资相对集中的潜在风险。(三)对哈直接投资行业市场差异明显,优势产业投资不足。中国对哈萨克斯坦不同行业投资的市场占有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呈现对哈投资规模较多的行业市场占有率不足,而部分对哈投资规模较少的行业市场占有率颇高的整体特点。具体来看,作为对哈投资行业规模最大的采矿业,2015年至2017年累计投资占哈在该行业引资总额的6.3%,在哈所有引资国中排第八位,远低于荷兰、美国的投资水平;其次中国对哈建筑业、专业技术领域的投资规模也较高,但2015年至2017年累计投资规模占哈在该行业引资总额的比重则分别为4.5%、0.9%,在哈所有引资国中均排第八位,竞争力远远不足。而作为中国对哈投资规模相对较少的行业如住宿餐饮行业、运输仓储业在哈萨克斯坦的市场占有率则较高,累计投资规模分别占哈在该行业引资总额比重的35.8%、9.4%,在哈所有引资国中排第一,具有绝对的市场规模优势。

三、应对策略

(一)扩大对哈投资规模,提高在哈市场占有比重。随着中亚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性的不断凸显,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将投资重心转向哈萨克斯坦,从而达到控制哈关键行业的目的,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的能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推进中的重要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完善,对于中国打开中亚运输通道,进而连接欧洲贸易市场意义重大。因此,扩大对哈投资规模迫在眉睫。首先,扩大直接投资。直接投资仍然是中国对哈投资的主要方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的框架下,结合当前对哈投资特点,充分利用哈国在不同行业制定的投资优惠政策,重点选择投资效益高、风险水平低、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资本输出。考虑哈萨克斯坦不同行业对引资的需求特点,在充分保障优势产业在哈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对其他领域的投资规模,从而提升在哈投资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从而达到制约欧美等发达国家企图控制哈国市场的目的。其次,发展证券投资。证券投资将是未来中国对哈投资的重要方式。证券投资已经成为当前哈萨克斯坦资本流入的主要形式,对于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我国对哈证券投资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空间依然较大,发展前景相对明朗。因此,应当充分借鉴我国对其他国家证券投资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哈国市场行业及法律制度特点,合理、有序、稳定推进对哈证券投资发展,从而使其发展成为中国对哈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进一步提升中国资本在哈市场的占有水平。然后,巩固其他投资。债务投资对于哈萨克斯坦摆脱经济下行压力,缓解投资发展资金需求作用明显。近些年来,哈萨克斯坦整体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债务投资国家不断增多,而我国作为哈萨克斯坦重要的债务投资来源国,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哈债务资本输出,一方面为了提升我国在哈国公民中的大国形象,从而为我国企业在哈投资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确保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为了巩固我国作为哈主要债权国的地位,从而提升对哈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合作谈判的话语权。(二)拓展对哈投资领域,提升优势产业投资竞争力。其一,巩固发展能源领域投资。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能源领域投资仍然是我国对哈投资选择的重要行业,这不仅与哈萨克斯坦较丰富的资源禀赋密切相关,而且与我国对能源进口的迫切需求紧密相连。哈政府宣称,未来十年将在能源领域进行38亿美元的投资以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因此对于哈萨克斯坦国家来说,鼓励外资流入其能源行业也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哈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应当抓住哈国快速发展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较欧美国家在资源开采领域的技术优势及价格优势,进一步深化中哈在石油开采加工、管道扩建等相关产业的投资,不断提升我国在哈能源领域投资的主导地位,为中哈在能源领域构建良好的投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其二,优先发展工业制造业领域投资。哈萨克斯坦工业化水平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而为有效推进本国工业化进程,哈萨克斯坦“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创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目标,为此哈国政府制定了多项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流入其重点发展的工业领域,从而为其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我国已经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能够为哈萨克斯坦工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因此,应当以哈萨克斯坦“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先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及加工制造业等领域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充分发挥我国在新能源以及节能产品制造等行业的技术优势,有效推进中哈两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合作。其三,重点发展服务业领域投资。为实现国内通讯设施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哈萨克斯坦正在积极推进“CDMA”技术及“下一代网络”等高科技项目的创新发展;同时哈萨克斯坦创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必然以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技术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吸引外资流入的重要领域。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优势,不断加大对哈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专业技术、信息服务、通讯设备等行业的投资,从而满足哈国在高新产业领域发展对资金及技术的有效需求。为加快国内交通网络的发展,使其成为连接欧亚的主要交通枢纽,哈萨克斯坦制定了“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为确保该政策的顺利实施,哈已经推出了大批针对交通领域的建设项目,同时将管道铺设工程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中哈优先考虑的合作领域,这将为我国企业在哈投资提供更多的行业选择及发展机遇。最后,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投资。虽然农业作为哈萨克斯坦的支柱产业,由于国家前期政策扶持力度有限,导致国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整体发展,急需外资对其农机设备进行更新及技术升级。我国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种植业的培养及防护,还是畜牧业的防疫及品种改良,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及优势同哈萨克斯坦在农业领域进行合作。同时,为加速推进国内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哈政府不断扩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业发展相关制度,同时制定众多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流入其农业领域。因此,我国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在充分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优先选择我国技术优势强且哈国急需资金发展的行业如节水灌溉、机械集约化生产、粮食作物培养等领域的投资合作,从而为哈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帅.基于指数法的哈萨克斯坦国际资本流动风险评价及预测[J].新疆财经,2017(3):70-80.

[2]张帅.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的风险评价———基于可拓物元模型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7(3):86-92.

[3]刘文翠,张帅.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资本流动风险预警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7(3):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