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差异分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1:54:02

投资差异分析

投资差异分析范文篇1

一、投资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应当以所投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118号文)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对比会计与税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与计税基础相同,不产生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大于计税基础,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1:(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2007年1月甲公司以一批机器设备对乙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机器设备的原值为1300万元,已提折旧为50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甲公司占乙公司股权的30%,乙公司净资产为2600万元。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累计折旧5000000

贷:固定资产13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营业外收入200000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780(2600×30%)万元,所以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而按118号文规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也是1000万元,该项业务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假设上例中乙公司净资产为35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累计折旧5000000

贷:固定资产13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营业外收入200000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050(3500×30%)万元,所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500000

而按118号文规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是10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050万元大于其计税基础1000万元,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

二、投资期间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一)确认投资损益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转让有关所得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4]390号文)的规定,投资企业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也就是说,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属于投资转让所得,在未来进行投资处置时,按390号文规定应确认为应税所得。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企业也不得冲减应税所得,在未来处置时视为投资成本。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或调减,分别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资本公积业务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但按照税法的规定,视为股权转让所得,在未来进行投资处置时,确认为应税所得。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三)收到现金股利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但是,投资企业收到的现金股利属于已确认的投资收益的返还,应视为前述确认投资收益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

(四)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方面冲减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而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第三条规定,企业已提取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不属于投资损失,不得冲减应税所得。然而,按照390号文的规定,如果有关准备在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税所得,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相关准备应允许做相反的纳税调整。因此,该项差异应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例2:(1)承例1(1)。假定乙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50万元,双方所得税税率一致。

甲公司应确认投资收益60(200×30%)万元,确认应收股利15(50×30%)万元。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0000

贷:投资收益600000

借:应收股利1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50000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45(1000+60-15)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2)承例1(2)。假定乙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50万元,双方所得税税率一致。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95(1050+60-15)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万元(其中投资成本调增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损益调整调增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例3:(1)承例2(1)。假定乙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0,该项投资减值8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8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965(1045-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此时2007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转回,同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1000-965)万元。

(2)承例2(2)。假定乙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0,该项投资减值8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15(1095-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2008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15(1015-1000)万元(2007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万元转回80万元)。

三、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390号文的规定,投资企业已确认但尚未收到股利的收益(即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的损益调整明细科目余额)应视为投资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该项投资形成的所有暂时性差异应全部转回。

例4(1)承例3(1)。假定甲公司与2009年将该项投资全部转让,收取价款96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银行存款9600000

投资收益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损益调整450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0(965+80-1000-45),计税基础也为0。2008年末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万元转回。

(2)承例3(2)。假定甲公司与2009年将该项投资全部转让,收取价款96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银行存款9600000

投资收益5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500000

——损益调整450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0(1015+80-1050-45),计税基础也为0。2008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5万元转回。

各年的暂时性差异如表所示: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表1单位:万元

年份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7年末10451000450

2008年末9651000035

2009年末0000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表2单位:万元

年份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7年末10951000950

投资差异分析范文篇2

一、投资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应当以所投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118号文)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对比会计与税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与计税基础相同,不产生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大于计税基础,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1:(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2007年1月甲公司以一批机器设备对乙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机器设备的原值为1300万元,已提折旧为50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甲公司占乙公司股权的30%,乙公司净资产为2600万元。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累计折旧5000000

贷:固定资产13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营业外收入200000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780(2600×30%)万元,所以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而按118号文规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也是1000万元,该项业务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假设上例中乙公司净资产为35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累计折旧5000000

贷:固定资产13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营业外收入200000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050(3500×30%)万元,所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500000

而按118号文规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是10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050万元大于其计税基础1000万元,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

二、投资期间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一)确认投资损益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转让有关所得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4]390号文)的规定,投资企业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也就是说,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属于投资转让所得,在未来进行投资处置时,按390号文规定应确认为应税所得。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企业也不得冲减应税所得,在未来处置时视为投资成本。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或调减,分别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资本公积业务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但按照税法的规定,视为股权转让所得,在未来进行投资处置时,确认为应税所得。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三)收到现金股利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但是,投资企业收到的现金股利属于已确认的投资收益的返还,应视为前述确认投资收益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

(四)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方面冲减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而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第三条规定,企业已提取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不属于投资损失,不得冲减应税所得。然而,按照390号文的规定,如果有关准备在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税所得,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相关准备应允许做相反的纳税调整。因此,该项差异应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例2:(1)承例1(1)。假定乙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50万元,双方所得税税率一致。

甲公司应确认投资收益60(200×30%)万元,确认应收股利15(50×30%)万元。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0000

贷:投资收益600000

借:应收股利1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50000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45(1000+60-15)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2)承例1(2)。假定乙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50万元,双方所得税税率一致。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95(1050+60-15)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万元(其中投资成本调增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损益调整调增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例3:(1)承例2(1)。假定乙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0,该项投资减值8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8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965(1045-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此时2007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转回,同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1000-965)万元。

(2)承例2(2)。假定乙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0,该项投资减值8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15(1095-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2008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15(1015-1000)万元(2007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万元转回80万元)。

三、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390号文的规定,投资企业已确认但尚未收到股利的收益(即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的损益调整明细科目余额)应视为投资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该项投资形成的所有暂时性差异应全部转回。

例4(1)承例3(1)。假定甲公司与2009年将该项投资全部转让,收取价款96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银行存款9600000

投资收益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损益调整450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0(965+80-1000-45),计税基础也为0。2008年末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万元转回。

(2)承例3(2)。假定甲公司与2009年将该项投资全部转让,收取价款96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银行存款9600000

投资收益5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500000

——损益调整450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0(1015+80-1050-45),计税基础也为0。2008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5万元转回。

各年的暂时性差异如表所示: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表1单位:万元

年份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7年末10451000450

2008年末9651000035

2009年末0000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表2单位:万元

年份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7年末10951000950

投资差异分析范文篇3

一、投资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应当以所投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118号文)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对比会计与税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与计税基础相同,不产生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大于计税基础,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1:(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2007年1月甲公司以一批机器设备对乙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机器设备的原值为1300万元,已提折旧为50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甲公司占乙公司股权的30%,乙公司净资产为2600万元。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累计折旧5000000

贷:固定资产13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营业外收入200000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780(2600×30%)万元,所以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而按118号文规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也是1000万元,该项业务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假设上例中乙公司净资产为35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累计折旧5000000

贷:固定资产13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营业外收入200000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050(3500×30%)万元,所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500000

而按118号文规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是10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050万元大于其计税基础1000万元,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

二、投资期间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一)确认投资损益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转让有关所得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4]390号文)的规定,投资企业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也就是说,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属于投资转让所得,在未来进行投资处置时,按390号文规定应确认为应税所得。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企业也不得冲减应税所得,在未来处置时视为投资成本。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或调减,分别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资本公积业务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但按照税法的规定,视为股权转让所得,在未来进行投资处置时,确认为应税所得。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三)收到现金股利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但是,投资企业收到的现金股利属于已确认的投资收益的返还,应视为前述确认投资收益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

(四)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方面冲减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而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第三条规定,企业已提取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不属于投资损失,不得冲减应税所得。然而,按照390号文的规定,如果有关准备在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税所得,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相关准备应允许做相反的纳税调整。因此,该项差异应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例2:(1)承例1(1)。假定乙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50万元,双方所得税税率一致。

甲公司应确认投资收益60(200×30%)万元,确认应收股利15(50×30%)万元。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0000

贷:投资收益600000

借:应收股利1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50000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45(1000+60-15)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2)承例1(2)。假定乙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50万元,双方所得税税率一致。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95(1050+60-15)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万元(其中投资成本调增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损益调整调增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例3:(1)承例2(1)。假定乙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0,该项投资减值8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8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965(1045-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此时2007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转回,同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1000-965)万元。

(2)承例2(2)。假定乙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0,该项投资减值8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15(1095-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2008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15(1015-1000)万元(2007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万元转回80万元)。

三、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390号文的规定,投资企业已确认但尚未收到股利的收益(即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的损益调整明细科目余额)应视为投资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该项投资形成的所有暂时性差异应全部转回。

例4(1)承例3(1)。假定甲公司与2009年将该项投资全部转让,收取价款96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银行存款9600000

投资收益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损益调整450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0(965+80-1000-45),计税基础也为0。2008年末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万元转回。

(2)承例3(2)。假定甲公司与2009年将该项投资全部转让,收取价款96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银行存款9600000

投资收益5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500000

——损益调整450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0(1015+80-1050-45),计税基础也为0。2008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5万元转回。

各年的暂时性差异如表所示: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表1单位:万元

年份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7年末10451000450

2008年末9651000035

2009年末0000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表2单位:万元

年份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7年末10951000950

投资差异分析范文篇4

一、投资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应当以所投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118号文)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对比会计与税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与计税基础相同,不产生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大于计税基础,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1:(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2007年1月甲公司以一批机器设备对乙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机器设备的原值为1300万元,已提折旧为50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甲公司占乙公司股权的30%,乙公司净资产为2600万元。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累计折旧5000000

贷:固定资产13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营业外收入200000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780(2600×30%)万元,所以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而按118号文规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也是1000万元,该项业务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假设上例中乙公司净资产为35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累计折旧5000000

贷:固定资产13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营业外收入200000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050(3500×30%)万元,所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500000

而按118号文规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是10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050万元大于其计税基础1000万元,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

二、投资期间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一)确认投资损益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转让有关所得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4]390号文)的规定,投资企业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也就是说,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属于投资转让所得,在未来进行投资处置时,按390号文规定应确认为应税所得。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企业也不得冲减应税所得,在未来处置时视为投资成本。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或调减,分别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资本公积业务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但按照税法的规定,视为股权转让所得,在未来进行投资处置时,确认为应税所得。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三)收到现金股利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但是,投资企业收到的现金股利属于已确认的投资收益的返还,应视为前述确认投资收益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

(四)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方面冲减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而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第三条规定,企业已提取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不属于投资损失,不得冲减应税所得。然而,按照390号文的规定,如果有关准备在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税所得,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相关准备应允许做相反的纳税调整。因此,该项差异应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例2:(1)承例1(1)。假定乙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50万元,双方所得税税率一致。

甲公司应确认投资收益60(200×30%)万元,确认应收股利15(50×30%)万元。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0000

贷:投资收益600000

借:应收股利1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50000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45(1000+60-15)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2)承例1(2)。假定乙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50万元,双方所得税税率一致。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95(1050+60-15)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万元(其中投资成本调增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损益调整调增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例3:(1)承例2(1)。假定乙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0,该项投资减值8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8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965(1045-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此时2007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转回,同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1000-965)万元。

(2)承例2(2)。假定乙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0,该项投资减值8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15(1095-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2008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15(1015-1000)万元(2007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万元转回80万元)。

三、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390号文的规定,投资企业已确认但尚未收到股利的收益(即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的损益调整明细科目余额)应视为投资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该项投资形成的所有暂时性差异应全部转回。

例4(1)承例3(1)。假定甲公司与2009年将该项投资全部转让,收取价款96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银行存款9600000

投资收益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损益调整450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0(965+80-1000-45),计税基础也为0。2008年末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万元转回。

(2)承例3(2)。假定甲公司与2009年将该项投资全部转让,收取价款96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银行存款9600000

投资收益5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500000

——损益调整450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0(1015+80-1050-45),计税基础也为0。2008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5万元转回。

各年的暂时性差异如表所示: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表1单位:万元

年份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7年末10451000450

2008年末9651000035

2009年末0000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表2单位:万元

年份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7年末10951000950

投资差异分析范文篇5

按《三峡移民工程稽察工作暂行办法》规定,三峡移民工程稽察对象为三峡工程库区有关县(区、市),包括县(区、市)内所有使用移民资金的项目和单位。一般分为以下几大类:农村移民安置、县城(城市)迁建、集镇迁建、工矿企业迁建、专业项目复建、环境保护、滑坡治理。

2三峡移民工程稽察评价的内容和任务

根据三峡移民工程稽察目标要求,评价的内容和任务主要有:

(1)移民任务和移民资金包干(简称“双包干”)执行情况评价。重点分析完成的移民任务是否与完成的移民资金匹配,是否存在投资缺口。

(2)移民工程总体进度评价。移民搬迁安置进度是否满足三峡枢纽工程进度要求,与控制目标的差异程度。目前评价的重点是135m水位线下移民进度是否能满足枢纽工程二期蓄水需要。

(3)移民工程总体质量水平评价。包括移民工程实体质量是否合格、基础设施功能性质量和移民安置质量是否达到移民规划预定的目标。

(4)移民资金使用管理评价。主要是指移民资金的使用效果,如移民资金使用是否及时、安全和有效。

(5)国家的法规和三峡移民政策执行情况(简称“合规性”)评价,在实施中是否出现走样变形的情况。

3三峡移民工程稽察评价的参照系

参照系是管理控制目标,是三峡移民工程稽察的评价标准。该标准包括国家和各行业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标准、三峡移民规划的安置标准、移民任务量、包干投资等。由于移民工程的复杂性,稽察评价分析主要分为包干投资、规划任务、流程、水位和年度计划等五大参照系,具体规定了库区各县(区、市)移民工程建设要满足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的要求。

由于包干投资、规划任务、流程、水位和年度计划等五大参照系的控制目标和重点不同,单独运用均存在一定的功能缺陷,须综合运用五个参照系就可避免这一点。规划指标是总量匹配分析的标准,流程进度是阶段性移民任务的控制标准,水位进度是水位以下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的控制标准,年度计划是年度移民任务的控制标准。

在实施过程中,规划任务、流程进度规划属长期或中长期计划,随实施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是正常的,关键要利用管理控制系统进行变更确认,避免不合理变更,并使合理变更成为参照系的组成部分,以免评价结果失真。

4三峡移民工程稽察评价分析方法

评价分析方法主要有:匹配分析法、差异分析法、标准对照法、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抽样调查法及专家打分法,以下重点阐述匹配分析法和差异分析法两种主要的评价方法。

4.1匹配分析法

匹配是指完成的移民任务与使用的移民资金应协调一致,或称使用了多少移民资金就应该完成多少移民任务。匹配分析是指在移民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实际使用的移民资金完成的移民任务与包干的移民资金应完成的移民任务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协调一致的一种分析方法。

4.1.1匹配分析方法的基础

(1)移民工程实物量与移民任务在效用上是可比的

在将移民工程实物量转换为移民任务的前提下,移民工程实物量和移民任务可比。移民任务既有按淹没实物指标确定的,也有按迁建规划指标确定的;移民工程实物量是用移民补偿投资通过工程项目建设形成的,由于固定资产的不可复原重置性和建设中扩大规模及提高标准,导致移民工程实物量与移民任务不同比。要使两者之间可比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货币量可比;第二是在移民安置效用上是相同或相似的,能够进行功能补偿。如移民建房100m2的砖混结构房屋与淹没前200m2的砖木结构房,对移民而言,效用是相同的,则认为两者是可比的。

(2)工程实物量形成过程中与工程使用资金的对应关系

形成具备移民安置效用的实物量要通过建设过程来完成。在建设过程中,实物量与资金是否对应是进行匹配分析的另一个前提。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当移民工程项目处于前期阶段,实物量未形成,但需要支付前期费用,匹配分析无意义;

②当移民工程项目处于在建阶段,实物量正在形成,支付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与工程实物量可直接利用两者任务完成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

③当移民工程项目完建进入使用阶段,实物量已经完成,支付的试运行费用通过待摊处理后可与实物量进行匹配分析。

因此,当工程处于在建状态时,由于要分摊前期发生费用,实物量与资金的匹配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工程的进展会越来越小,到竣工验收阶段会趋于一致。由于工程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占总投资比例很大,这种差异对匹配分析结果影响不大。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移民实物量与使用资金的对应关系是复杂的。如施工单位垫资,拖欠工程款,使移民工程实物量与使用的移民资金不对应。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有一个保证系统,即建设工程项目施行监理,并严格按监理计量签证进行支付,才可用货币计量工程实物量进度。

4.1.2计算方法

(1)匹配系数法

用累计完成的移民任务和移民资金与包干的移民任务和移民资金进行比较,判断二者之间是否匹配。计算公式为:

匹配系数=(实际完成移民任务量÷包干移民任务)÷(实际完成移民资金÷包干移民资金)

若对迁建项目而言

匹配系数=(实际移民任务量÷计划任务)÷(实际投资÷预算投资)

此种计算方法主要适用于对库区县(区、市)移民工程总体、大类的“双包干”执行情况的评价,评价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移民工程有效实物量的量测和由项目到大类进行汇总核算时进度权重系数。

(2)重编预算法

对实际完成的移民工程量,采用包干补偿价格(1993年5月基准价格)编制预算,与该项目实际完成的移民投资(静态)进行比较,计算投资差额,这种方法相当于对移民工程按移民补偿标准进行一次评估,按评估值与实际完成值之差的大小衡量匹配程度。计算公式为:

投资差额=已完移民工程实际投资额-已完移民工程包干预算

这种计算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量测项目投资缺口的大小,适用于以移民资金为主的在建移民工程项目。

4.1.3应用匹配分析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进行比较分析时,要注意目标值是否进行过调整,如有,则要以经批准的调整值作为目标值。随着比较层次从项目、科目、大项、大类的变化,还要注意包干投资对应范围的变化,目标值应作相应的调整。

(2)由于迁建项目建设状态、结构的差异,实物量与资金流量之间的对应是一个变数,只要在误差范围内,应确定为合理的,因此,应将匹配比例系数确定在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4.2差异分析方法

差异是指实际执行情况与参照系控制标准的差异。差异分析是通过计算差异程度和趋势分析,找出差异原因,提出纠正差异的措施,主要适用于进度偏差和投资偏差的分析。移民工程的进度和投资产生差异主要原因有:

(1)价格。如建筑材料、劳动力价格等变化,还包括国家政策调整对移民补偿的影响。

(2)结构。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实施的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属系统外因素;二是规划考虑不周造成的属责任主体系统外部因素;三是随意调整计划,挤占挪用移民资金造成的属责任主体内部调整问题。

(3)效能。包括进度效能、投资效能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异。

4.2.1差异分析法常用分类及内容

差异分析的方法关键在于确定已完移民工程计划投资、拟完移民工程计划投资、已完移民工程实际投资三个参数。差异分析的前提是能够量测迁建项目在某一时点的计划投资、完成投资、完成实物量。分析方法常用的有横道图法、表格法和S形曲线法,分述如下:

(1)横道图法

用横道图法进行差异分析,是用不同的横道标识已完成移民工程计划投资、拟完成工程计划投资和已完成工程实际投资,横道的长度与其金额成正比。该方法形象、直观,但反映的信息量少,适用于较宏观层次的比较分析。

(2)表格法

对已完成工程计划投资、拟完成工程计划投资,已完成工程实际投资等项用列表方法进行分析,该方法具有灵活、适用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便于计算机辅助,因此在稽察评价中广泛采用。

(3)S形曲线法

选择时间和费用作为坐标轴,分别表示出已完成工程实际投资、拟完工程计划投资、已完工程计划投资三条投资曲线,可以进行差异分析。但该方法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尤其是三条投资参数难以计算,一般不适宜进行稽察评价。

4.2.2差异分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逐步确定参照系控制指标的允许偏差值,使偏差分析更具有操作性。

(2)进度偏差和投资偏差两者密切相关,应综合运用,才能正确判断偏差的方向。

(3)偏差分析对项目的计划系统和实物量的量测要求较高,目前三峡移民工程中许多项目还不具备直接量测条件,需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从而影响偏差分析的应用范围。

(4)差异分析因参照系统的不同和评价单元的不同可分为多层次,进行多因素分析,如在进度差异分析中可分为总进度差异、流程进度差异、水位进度差异、年度计划差异等。

投资差异分析范文篇6

水利水电工程的“索赔管理”进入我国基本建设行业已十几年了。这期间,经过不少建设项目的实践,经过所有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已经逐步认识了“索赔管理”的内涵及其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在索赔的起因和种类、可以索赔的费用以及索赔的提出与处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使索赔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合理化。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工期长、规模大、技术复杂、地下条件的不确定性、市场价格的波动等,任何工程的设计都会有与实际情况不符之处;任何招标(合同)文件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错或漏洞。即使是合同文件十分完善,对某一条款承包商与业主之间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所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承包商实际成本超支,导致需要追加额外工作项目。因此,在由业主和承包商分担不确定性风险的合同条件下,索赔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索赔的提出与处理是合同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正常业务,索赔是承包商维护自己正当利益的重要手段。随着招标投标制的实行,竞争性招标固有的激烈竞争性,使承包商不得不以低报价中标,在这种环境下,承包商除通过各种途径控制或降低工程成本外,还要善于索赔,减少损失。加之业主的反索赔意识日益提高,增加了承包商索赔工作的难度,这就要求承包商从投标阶段和整个合同的实施过程中着手,预测和发现索赔机会,并及时把握。

2投标阶段

在投标阶段,承包商要认真研究将组成合同文件的工程招标文件,根据业主招标文件的条件、现行市场行情、企业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组织措施以及现场勘察的实际情况等编制具有竞争性的工程预算;同时,在研读招标文件的过程中,对其中任何一处影响投标报价且其表达不明确、矛盾、与现场事实明显不符的地方,经综合分析后,将这些风险因素合理考虑到工程预算中去;此外,应用合理的不平衡报价是工程预算时不可忽视的手段。详细合理的工程预算对承包商发现索赔机会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索赔机会,而且对将来索赔事件发生后准确计算具体损失也起着重要作用。

3合同实施阶段

在整个合同实施过程中,合同分析、工程成本差异分析、工程进度差异分析是承包商发现索赔机会的几条相互关联的主要途径。(1)合同分析是对合同文件进行完整、全面、详细的分析研究,切实了解合同规定的自己和对方的权利与义务,预测合同风险,分析进行合同变更和索赔的可能性,并随时对照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合同中有无可以作为索赔基础和依据的条款和语句,像关于不利的现场条件、合同中的含糊甚至矛盾以及有关合同变更等都是常见的索赔依据。首先,应尽快熟悉施工图纸,当然,图纸也应按时到位,在检查其是否满足施工要求的同时。将其与招标图纸、招投标文件、工程量清单进行对比,查看工程量、工程特性等是否一致明确;由发包人负责的开工准备事项—施工用地、四通一平、设计交底及施工测量控制点移交、预付款支付是否及时办理,对于对方疏忽或确属难以克服困难造成的拖延、不足之处,且对施工方按时正常施工影响不大,损失可以忽略的,应该谅解,否则均应及时提出索赔。(2)工程成本差异分析。工程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和管理费等几个方面。进行成本分析首先应有充分可靠的成本计划基础资料—包括科学的施工定额、有关主要原材料、施工机械设备、人工市场价格信息、工程成本差异分析指承包商从工程一开始就要建立一种详细而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对这些成本要素做追踪记录,并根据需要将其归入适当的成本明细科目,以便反映出累计成本发生数,与工程预算成本进行比较,发现差异(这里只针对实际成本超出预算成本的情况),并分析引起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如果问题是承包商施工中由于自己原因造成的,通过差异分析及时加以纠正,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如果差异是有经验的工程师都无法预料或者其它非承包商原因造成的,则这种差异分析对帮助发现索赔机会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预计实际发生的人工费将超出原先的预算(该预算是详细合理的),承包商应立即挖掘其超支的原因,如施工现场地质水文气候条件与招标文件描述有无出入、监理工程师的返工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第三方造成的施工干扰等,从而确定是不是一项潜在的索赔机会。如果是,承包商通过对人工费实际发生数与原预算数的比较,可以计算到底损失了多少。同样,承包商可以以其他成本构成要素(如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等)进行类似的比较。(3)工程进度差异分析。承包商通过对工程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进一步分析差异引起的原因。与成本差异分析一样,如果该差异是承包商自己造成的延期,则应采取赶工措施;如果该差异是自然灾害、异常恶劣的气候等客观原因;或者是来自外界的干扰、施工程序变更、监理工程师现场指派了合同以外的施工项目等造成工期延误等,这些非常有利于索赔准备和分析。此外,工程施工中发生的由于业主引起的重要事件,将成为承包商潜在的索赔机会。如由于业主行为造成承包商不得不在冬季或雨季施工;加班工作可能造成劳动生产率降低的事件;过多的外来人员参观工地事件;业主要求更换某些材料等这些都将成为承包商提出索赔要求的理由。承包商意识到存在潜在索赔机会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有关情况及自己的索赔意向书面通知监理工程师,然后准备足够的资料证明自己的索赔要求之合理合法,编写索赔报告并提交监理工程师,并与业主协商希望得到满意的解决。

4结束语

投资差异分析范文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指标体系;山西省

1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增长速度、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或不同的经济实力,导致空间上呈现出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同时存在。山西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明显差异,如何缩小各地区的差距来达到促进山西省整体和谐健康发展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2山西省区域经济指标评价

本文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对本省的11个省辖市的经济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分析。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知识及山西省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情况,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对比性等原则,采用特尔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了9项指标,最后采用特尔斐法,结合各项指标对山西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以100分为标准确定9项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具体9项指标权重分配如下: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占16分、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占14分、人均GDP(元)占22分、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占12分、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占6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占10分、第三产业比重(%)占8分、农民纯收入(元)占6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占6分。2.2搜集与整理原始数据为了准确地分析山西省各地区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发展差异,搜集并整理了山西省11个市辖区2011年、2013年、2015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计算,经分析,所确定的9项指标都属于正向指标。因此,对山西省11个市辖区自2011年到2015年(间隔一年)的社会经济指标的9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计算。标准化公式如下:fi=Xi-XminXmax-Xmin公式中,fi为某市第i个指标标准化分值,xi为某市第i个指标的原始值,Xmax为第i个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第i个指标的最小值。2.3各区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测算多项指标综合测算法能够更全面地综合反映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它是以山西省11个市辖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具体公式如下:P=∑j=19ZjWj公式中,P为某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Z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图1图2从图中可以看到自2011年、2013年、2015年,太原市综合指数均超过90分,均远高于山西省内其他城市的综合指数。这主要是因为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高,是山西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因此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市级地区高;紧接着是长治市、晋城市和朔州市发展较好,排名靠后的主要是忻州市、运城市和吕梁市等,其综合指数仅是20分,且忻州最低仅为6分,其主要原因是忻州市经济总量明显偏小,贫困问题依旧突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并且其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的压力不断加大,这些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3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及实际情况总结出省内各地区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的原因主要如下:第一,地理位置因素,不同的地区孕育的资源是不同的,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等。第二,政策制度因素,不断推进制度变迁是各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第三,传统历史文化因素,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4政策措施及建议

投资差异分析范文篇8

关键词:养老保险;运作机制;比较

一、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差异分析

(1)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无积累。

国外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长,如高福利国家瑞典等已经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累下来相当规模的养老保险基金。而我国,建立养老保险初期,全国总工会负责领导并组织实施企业劳动保险工作,劳动保险基金按职工工资总额的3%提取,并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在企业保险体制下,企业职工并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金,而是通过企业上缴财政利润和扩大再生产形成了国有资产,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几乎没有任何积累。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供养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正式进行养老保险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各项配套制度的完善,90年代逐步进入正规,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非常迅速。企业离退休人员急剧增长,养老金支出也同步增长。据统计,1978年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仅为314万人,与在职职工之比为1:30.3,养老金费用总支出为17.3亿元。而到了2001年底,企业离退休人员己增加到3381万人,在20多年里,增长了10倍,与在职职工之比为1:3.1,一些老工业基地如辽宁省己达到l:2.5,实际发放基本养老金2321亿元,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和在职职工工资增长率。而国外是在积累相当的养老保险基金,而且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没有我们快。

(3)法制体系不健全。

从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的发展实践来看,尤其是总结美国、新加坡等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比较规范的国家的先进经验,养老保险必须建立在一整套严密的法律体系支撑下有效地发展下去。我国目前主要靠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颁布行政法规和一般性文件来推行,缺少新制度建立初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种立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养老制度建设的进程。

(4)我国特有的二元化社会造成养老保险覆盖面窄。

我们国家由于农村人口十分庞大,国家财力物力总量的问题造成自建国以来形成的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养老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社会)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并未在农村全面设立。而目前国外普遍实现的“国民皆保险”,最明显的标志是农民和其他从业者享有实质平等的社会保险待遇。这样客观造成我国特有的结构性的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问题。

二、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分析

(1)国内外养老保险模式的差异分析。

从国外的发展来看,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发展出来相对适应自身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例如,新加坡就在原有英国殖民当局创立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中央公积金制度。1959年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马来亚的新加坡自治州执政,特别是1965年建立共和国以后,把它扩展为一个覆盖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正处在新旧制度交替的时期,相比之下,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还处于支配性地位;但长期来看,它的主导地位为新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所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在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公务员之家

投资差异分析范文篇9

关键词: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差异

一、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产生差异背景

(一)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对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进行征收的税种。(二)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规定核算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规则。(三)两者的区别。因为财务报表主要的对外报送对象是企业的投资者,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期末会计利润以及自己享有的所有者权益;而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报送对象是国家,计税基础是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是在财务报表中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调控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和税收优惠减免等计算得到的。

二、会计和税法对资产处理的差异分析

(一)会计定义的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法、公允价值法、重置成本法等。(二)税法定义的资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对资产采取列举的方式进行了明确,且在计量上仅以历史成本作为计税基础。(三)两者的区别。会计和税法的价值计量方法不同,税法中所称的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如果企业持有资产的期间发生的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批准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而会计上允许多种计量方式,因此,产生了会计和税法上计量方面的差异。1.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税会差异分析(1)会计处理:根据《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关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可按照谨慎性原则,确定减值损失。(2)税法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未经税局批准核定的准备金支出是不被税法认可的。(3)会计、税法处理的差异:按照上述关于坏账准备税会处理的差异,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列示的“应收账款”科目的账面价值和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计税基础,计算两者的差额,由此计算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交所得税,最终计算得到所得税费用。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①会计账表处理:上述分录中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分别填写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科目“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填写利润表“所得税费用”,并冲减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科目“未分配利润”,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②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处理:将税会差异填写到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资产调整类项目“资产减值准备金”,并最终影响《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纳税调整后所得”调整以及调增“应纳所得税额”。③以上差异为税会暂时性差异,该差异会随着应收账款的偿付、坏账准备的冲销等方式进行转回,因此可以分析设置纳税筹划模型进行预估与控制。2.固定资产按照税法税收优惠新规定引起的税会折旧差异(1)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四条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企业对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外,应当对所有拥有或控制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等。(2)税法处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一条规定,需要对固定资产按照不低于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进行折旧金额的计算,并且符合相应的税法优惠条件的可以进行加速折旧计算。(3)会计、税法处理的差异:根据税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75号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文》等规定,企业如果满足一定条件,比如:满足重要行业小微企业的条件或者满足其他行业拥有研发专用设备的条件,可以适用固定资产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一次性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由此造成和会计处理的不同,会产生税会差异。案例:A企业为一般企业,2016年6月购入固定资产5000元,作为办公用家具使用,按照5年直线法计提折旧,没有净残值,根据税法规定,该固定资产可以一次性扣除,会计利润是200000元,没有其他的影响项目。分析如下:会计上2016年度计提的折旧为:借:管理费用500贷:累计折旧500(5000/5*6/12)固定资产账面价值:5000-500=4500元固定资产计税基础:5000-5000=0元(企业选择按照税法可以一次性扣除)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4500*25%=1125元借:所得税费用50000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125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8875[(200000-4500)*25%]①会计账表处理:通过以上分录,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分别填写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科目“递延所得税负债”1125元和“应交税费”48875元,所得税费用填写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50000元,并冲减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科目“未分配利润”50000元,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②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将税会差异,即一次性扣除的金额填写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5000元,并填写其上级附表《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本年加速折旧额”4500元,以及《纳税调整明细表》“资产折旧、摊销”5000元,最终调减《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纳税调整后所得”4500元以及调减“应纳所得税额”1125元。③以上差异为税会暂时性差异,该差异会随着依据税法结束加速折旧,但会计仍继续折旧的期间进行转回,因此可以分析设置纳税筹划模型进行预估与控制。

三、会计和税法对负债处理的差异分析

(一)会计定义的负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二)税法定义的负债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税法允许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三)两者的区别可以举例说明。例如企业预计提供售后服务产生的预计负债,按照《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的规定,企业对于预计提供售后服务将发生的支出在满足有关确认条件时,销售当期就可以确认为费用,同时确认预计负债。而税法规定,对于还未实际发生的售后服务支持不得在税前扣除。因此,由上面会计和税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在计提因售后服务产生的预计负债的当期和实际支出期间会产生时间性差异,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会计账表处理:通过上述分录,可以看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分别影响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类科目“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影响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并冲减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科目“未分配利润”,资产负债表平衡。2.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在填制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进行汇算清缴时,将税会差异填写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资产调整类项目“跨期扣除项目”,并最终影响《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纳税调整后所得”以及“应纳所得税额”。3.以上差异为税会暂时性差异,该差异会随着实际发生售后服务而消除,因此可以分析设置纳税筹划模型进行预估与控制。

四、会计和税法对收入处理的差异

(一)会计定义的收入。按照会计准则新的规定,收入主要以风险和报酬转移为基础确认,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二)税法定义的收入。所得税法目前还是维持原来的判断标准,即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务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等。(三)会计和税法上的差异。税法上收入的范围要比会计收入的范围要广些,具体可参考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收入调整类项目”中的“视同销售收入”等项目。有可能会产生暂时性差异,也有可能会产生永久性差异,在日常会计处理时,应区分这些差异并具体分析,尽量减少税会差异。

五、会计和税法对费用处理的差异

(一)会计上的费用。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二)税法上的费用。《企业所得税法》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与税法口径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三)两者的区别。《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第二十八条至第五十五条关于扣除项目的规定,会产生会计和税法处理上的差异。例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因扣除比例造成的暂时性差异或永久性差异。1.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会差异分析(1)会计处理:按照研发支出明细科目资本化支出、费用化支出进行归集,在计算会计利润时据实扣除。(2)税法处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三新”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3)会计、税法上的差异:因为税法可以加计扣除,所以会造成会计账上的利润与税法上的应纳税所得额不一致的现象,且该差异是永久性差异,以后期间不得转回。案例:A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费用2016年度为150000元,其中,50000元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其余的100000元,形成无形资产,按照10年进行摊销,会计收入200000元,假定没有其他费用扣除项目。①减少会计利润(费用化部分和形成无形资产本年摊销的部分)=50000+150000/10=65000元②减少应纳税所得额:按照税法规定,形成无形资产的部分可以按照150%进行摊销,形成费用的部分按照50%加计扣除。费用化部分多抵减应纳税所得额:50000*50%=25000元资本化部分多抵减应纳税所得额:150000*50%/10=7500元即应纳税所得额比会计利润多递减了32500元,影响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中“本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合计”32500元,同时影响主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纳税调整后所得”减少32500和“应纳所得税额”减少8125元。③该差异为永久性差异,该差异的影响不会消除,所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类差异,进行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与计算。2.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税会差异分析(1)会计处理:按照相应的费用会计科目进行归集计算,在计算会计利润时据实抵减。(2)税法处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可以按照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与视同销售收入等收入之和的15%部分进行扣除,但是超过15%的部分要结转到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3)会计、税法上的差异:因为会计上允许据实扣除,而税法规定只能按照当年销售(营业)收入以及视同销售收入之和的15%扣除,所以如果企业当年有超过其15%的部分,需要调增,以后年度未超过标准的部分,再调减。即产生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会差异的年度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具体体现在所得税申报表附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项目调增金额,同时主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调增“纳税调整后所得”和调增“应纳所得税额”。该差异为暂时性差异,会随着每年广告费以及业务宣传费的抵扣限额变化和实际发生的金额进行比较递减消除,不用进行会计分录专门处理,因此可以分析设置纳税筹划模型进行预估。

投资差异分析范文篇10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1)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2)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3)已出租的建筑物。

(二)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的规定

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无形资产是指纳税人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等。

(三)投资性房地产在企业所得税上确认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在会计上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在企业所得税上确认为无形资产,应按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进行税务处理。

二、投资性房地产发生后续支出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处理比较

(一)投资性房地产后续支出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如果该支出将会引起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而且该支出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就应该将其资本化,计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在发生的时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的规定

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修理,应视为固定资产改良支出:(1)发生的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值20%以上;(2)经过修理后有关资产的经济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3)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

纳税人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如有关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如有关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可作为递延费用,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

(三)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规定的比较

对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管理的建筑物发生的后续支出,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规都做出了规定,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但对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管理的建筑物发生的后续支出,资本化处理和费用化处理的判断标准,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的规定不同。

三、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比较及差异分析

(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在企业所得税上不予确认

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平时不计提折旧,也不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问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在企业所得税上不予确认。

(二)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部分一致

1.没有减值迹象,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基本一致

会计准则规定,在成本模式下,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计提折旧或摊销。如果没有减值迹象,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基本一致。

2.存在减值迹象,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不一致

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进行处理。需要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并根据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其具体做法与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一致。

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允许扣除。

四、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比较及差异分析

(一)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会计和税务处理的比较

1.企业将原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没有提取减值准备),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对资产的计价基本一致。

2.企业将原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已提取减值准备),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对资产的计价不一致。

3.企业将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对资产的计价不一致。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转换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二)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和税务处理的比较

1.会计准则规定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自用房地产或存货等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应根据转换后的投资性房地产所采用的计量模式分别加以处理。在转换后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计量的,将转换前资产的账面价值直接作为转换后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入账价值。在转换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按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人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作为资本公积计入所有者权益。

2.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

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应视同销售,于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时确认收入(或利润)的实现。

3.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的比较

当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论企业采取成本计量模式还是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形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价,企业所得税处理为:(1)当期确认视同销售;(2)按开发产品公允价确认为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的原始计价。

五、投资性房地产处置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比较及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规定,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永久性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人当期损益。

企业所得税法规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确认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让,按取得收入与计税成本和相关税费进行配比的差额确认损益,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在增加会计上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之初,应记录企业所得税确认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原始计税成本;在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记录企业所得税前可以扣除的土地使用权的摊销额和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同时记录会计和税收处理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会计》.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税法》.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

[3]高立法,赵桂娟,张建伟.《企业会计准则与涉税处理精解》.经济管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