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1:52:33

体育场地

体育场地范文篇1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场地;信息化改革和管理

近年来,我国对高等学校体育运动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体育场地与体育器材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虽然各方面体育资源都在迅速发展,但使用效率与管理水平并不高。从最近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截止于2018年7月,广东一本大学、二本大学、三本大学、专科院校共有147所。针对广东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和体育场地的建设状况,应合理开发高等院校体育场地的信息化改革和管理体系,实现场地器材的及时维护和定期保养,为学校师生创造更好更科学的教学计划和体育锻炼提供保障,同时给校外的体育爱好者提供更多参与锻炼的机会。高校体育场地信息化改革和管理研究,为师生的健康锻炼、科学锻炼提供更优越的条件,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体育场地的管理水平,加强我国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1广东省高校体育场地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形式

1.1RFID技术。随着高校体育场地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体育设备以及众多信息系统普遍出现在场地管理中,将场地的运营也已经纳入现代科学化管理的范畴,RFID技术在广东等一线城市的广泛使用,该技术的开发研究以及大范围的使用为体育场地的智能化管理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RFID设备根据不同类型的紧急情况(如报警、清洁、维修、医疗管理等)设置紧急功能按钮,与此同时也能及时反馈准确解决问题情况。RFID设备比传统的无线电通讯系统更及时、更准确、效率更高,目前在老旧体育场馆中使用的无线电设备很容易受反应、效率、外界、声音等因素的干扰,而RFID设备只需要按下按钮就能准确反应事件的性质、发生时间、地点等有效信息,为体育场地管理者更好、更高效地管理场地设备提供了科学性的支持,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1.2体育场地监控系统。近年来,随着世界性的比赛项目逐渐引进中国举办,对比赛安保任务的重视逐渐加强,大型体育场馆已经逐渐开始脱离传统的监控设备,更大程度地引进了先进的楼宇自动化(BAS)。它将电气、消防、安检监控融合为一体,利用总控系统完成照明、消防、安保、电气等功能,既科学又省时省力,大幅度提高了场地内部设备的管理水平。1.3无线局域网络的应用。大型体育场地向着多功能、多用途、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可以同时进行多项球类并兼备大型文艺演出和集体活动,将有线网络变为无线局域网,将能够节省大量开支,同时操作方便、快捷,能够大力提高场地的综合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2广东省高校体育场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经调查,目前广东高校体育场地管理的情况都存在着大小不一的问题,比如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管理人员不够专业,很多高校将场地管理归属至后勤部门等,这种管理模式带来了场地使用率底下、场地设施设备损坏快、场地器材损坏后没有及时维修等一系列管理问题。文章对广东省高校体育场地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了解现阶段广东高校体育场地管理现状,研究探索适合广东高校体育场地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为有效解决广东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上存在的制度、人员素质、社会功能等问题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以期推进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使有限的体育场馆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3广东高校体育场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3.1促进广东高校体育场地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广东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如果仅限于依靠内部约束是不够的,各高校必须根据本校的情况和场馆使用特征制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在场馆的使用、管理、运营等方面尽量做到用制度管理。高校体育场馆和大众场馆有着很大的区别,高校体育场馆只在节假日对外运营,其主要的功能是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师生竞赛、大型会议和各运动队日常训练为主要目的,在日常管理上比较复杂,既要按照本校场馆管理的相关规定,也要在特殊情况下对场馆使用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都属于多部门联合管理,这给场馆的运营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尤其是在人员职责、岗位职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还有场馆的设施管理、水电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特殊岗位设置,也要多部门联合协调,才能使场馆使用效率和效益达到最好。3.2健全高校体育场地的管理方式。高校体育场地的事业性与市场性的双重性质决定其功能与职责的定位应以学校的事业性任务作为基础任务,例如保障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以及训练队的训练任务,甚至于学校的集体活动等,在课余时间足够保障师生、在校员工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对社会人员开放,使学校的体育场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现阶段,高校体育场地还处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当中,体育场地的管理思想并没有大范围地发挥开拓创新精神,出于对学生安全考虑以及场地管理费用的考虑,一般情况下学校的体育场地并不会对外开放,少部分学校也只是局限于租赁活动场地或器材,没有专业的健身指导和训练指导,根本不能满足广大体育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以及在校职工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将学校体育场地的信息化管理有效扩大,促进广东高校体育场地的优化使用,改善高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使用寿命,优化体育场地整体环境质量,实现全方位的统一管理。3.3加快高校体育场地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了实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体育场地的同步发展,对场地的使用和安排进行科学有效的分割是信息化管理的最基础优势。合理化、社会化以及产业发展化是高校体育场地高速长期发展和全面积极建设的根本保证,场地安排信息化是现代高校场地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高校管理人员是学校体育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要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方法,合理安排场地使用时间,是高校体育场地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3.4实现高校体育场地物业化管理方式。在现阶段体育场地管理手段中加入对高校体育场地物业式管理机制,实行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高校体育场地的整体环境质量,同时可以延长运动器材的使用寿命,充分实现高校体育场地的保值增值。“物业管理是一种观念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在电子科技的支持下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对体育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及精心的维修维护,并对体育场地的器材设备等实行全方位统一的管理。

4结束语

从现阶对高校体育场地的研究得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体育场地的建设与管理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缺少了与其他产业的资源共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体育参与者的基本需求,体育场地的信息化管理不普及,缺少专业的体育场地管理人员。此外,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已经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发展途径,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提高了高校体育场地的管理水平,短时间内达到体育场的精细化管理,相关信息化管理技术已在国内其各种大型场地被运用,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岩,张尚权,曹谛训.体育经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体育场地范文篇2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数量为66.05万个,占全国体育场地的38.98%,场地面积达10.56亿平方米,占比53.01%[6]。可见,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然而数量众多的学校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状态不理想。相关资料显示,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比例仅为30%左右。2011年许贵福在其研究中指出,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仅为29.22%,而我国近邻日本学校体育馆、运动场对外开放率高达81.21%,其中公立中小学的体育场地更是有98.53%的完全对外开放[7]。2012年席玉宝在分析我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分为全天开放、部分开放和完全不开放,并据此整理出其比例,分别为14.88%、14.33%和70.80%[8]。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2015年黄爱峰、王健的研究指出,我国学校体育场地仍有32.8%完全不对外开放(包括对本校学生)[9]。

2当前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困境审视

当前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过程遭遇到诸多困境,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权责不清、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专业化服务不到位等方面。2.1责任困境:管理主体权责划分不明确。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主要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学校自主运营。该模式多半是考虑到日常教学秩序及学生安全问题,在节约时间与成本的基础上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不涉及利益相关关系。且管理人员多为学校内部人员,对于学校环境较为熟悉,但往往缺乏专业的场地管理知识,在场地设施维护及安全保障方面经验不足。第二种是由社区体育组织和学校共同运营。该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健身的积极性,节约人力成本,但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组织多由民间力量自发组织成立,发展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够健全。以上两种模式都存在权责划分不明晰、分工不明确的问题,越权执法、逃避责任的现象数见不鲜。如一些场地设施维护保养成本较高,学校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却没有执行上级管理部门“发生收费情况,必须向物价等部门申请并说明情况”的规定[10]。为了规避以上两种模式责权不清的问题,学校或当地政府开始委托第三方管理机构来运营体育场地。该模式可以有效化解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管理难的困局,实现现有场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教育系统采用委托运营模式的场馆不足1%[11]。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过程中还普遍面临责任困境。2.2保障困境: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校园安全一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加上每个学校保险制度建立情况不一,如果学校体育场地贸然对外开放,难免会危及学生及学校财产安全,这既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增加负担,也对学习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运动健身既存在技术不规范而带来的危险,也存在健身器材老化或维护不当而造成的危险。且随着健身人群和对器材使用频率的增加,健身器材的损坏率、故障率,以及由此造成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都会显著提高,意外事故的发生,会对校方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12]。此外,校外健身人群还可能会与校内人员产生矛盾冲突。在校学生及健身人群的安全等问题,是阻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的强约束条件[13]。面对安全隐患,学校需抽出专门力量来防范处理,这无疑又增加了学校的负担。2.3专业化服务困境: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一些调查显示,学校体育场地虽然数量众多、地理位置优越,但是还存在着建设质量不高、规模有限、功能单一的问题[14]。且受限于人财物及管理方面的因素,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新建、改建难以开展,维修保养、更新换代等做得也不到位,使健身人群难以获得良好的健身体验,给人民群众的健身行为和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都带来不良影响。目前,健身人群中有很多人缺乏健身常识,健身行为盲目随意,并形成了不良的健身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造成伤害,他们迫切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匮乏,学校中体育教师等能够为群众健身提供专业指导的人员也不足,加上管理制度不健全[15],单凭学校自身之力,无法为日益增加的健身人群提供健身指导服务。

3委托理论下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策略

3.1委托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委托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委托理论。他们是基于公司运营的效率和价值目标最大化,建议将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对于委托人(企业所有者)保留一定的剩余索取权,而将企业的经营权让渡给合适的人[16];另有学者对委托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委托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17]。授权者就是委托人,人即被授权者[18]。3.2委托理论下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管理模式的构建。从已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已公布的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案例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场地成功进行对外开放的多数采取政府或学校(委托人)委托第三方机构或公司(人)来运行的模式。由学校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第三方专业体育公司,委托其在保证学校正常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的前提下,对学校体育场地进行管理,全权负责场地对外开放事宜[13]。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解决了居民想运动却没有场地这一难题,而且借助第三方管理机构的组织运作实现了学校体育场地充分利用,这样既可以为居民提供健身场地,满足了居民的健身需求;又可以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场地服务体系,解决体育场地开放管理难的难题。在借鉴与思考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委托理论下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管理模式(图1)。委托理论下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管理模式,涉及政府、学校、教体局、公安、保险及第三方管理机构等多方主体。政府负责经费供给,学校提供场地设施,教体局负责督导检查,公安机关提供安全保障,保险公司投保理赔,第三方管理机构负责主要的策划实施[19]。各主体之间权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障居民、学校、政府、社会各方的利益。3.3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策略选择。3.3.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学校体育场地属国有资产,为了使其在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通过政策引领和宏观调控,调动各方参与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积极性。首先,应该通过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对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过程中学校和社会最关注的安全问题和责任归属进行明确规定,为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20]。其次,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经费保障的责任,通过购买服务,一方面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新建、改建、升级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学校体育场地能够达到对外开放的标准;另一方面保障第三方管理机构的利益。再次,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学校体育场地的有序开放离不开以上利益各方的协同合作,必须厘清权责,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既发挥各方优势,又保障各方利益,才能形成多方协同、齐抓共管的格局。3.3.2加强管理,营造安全的健身环境。为有效解决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加强管理至关重要。第一,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健身居民制作实名健身卡,实现与公安系统数据同步。健身居民刷卡进场健身,实名记录运动场所、进出场时间、运动项目等,实现运动过程全记录和可跟踪,解除安全隐患。第二,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和官方网站,适时向居民推送健身注意事项、场地设施使用管理规定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居民的健身行为加强管理,促使其合规健身,违者警告、处罚甚至取消其健身准入资格。第三,采取严格的时段管理以及必要的围网隔栏等物理隔离手段,确保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四,要对各学校健身场地进行功能(项目)划分,从而实现健身人群自然分流,降低因健身人员过于集中引发安全问题的可能性。第五,发挥第三方机构的管理优势和组织优势,制定完善的安全保障工作制度,引导居民规范健身;还可以联合学校、社区居委会以及派出所等部门,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和制订预案,共同处理居民在健身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和突发事件。3.3.3构建“互联网+”专业服务平台,提供优质服务。第三方管理机构应构建专业化服务平台,使居民健身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效果。首先,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实时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为市民提供活动场所查询、预定、评价等服务,为各级主管部门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实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其次,提供专业体育服务。除了为学校场地开放管理提供常规服务外,还需针对居民的锻炼需求为其提供多样化的专业体育服务。如定期举办公益健身讲座和健身达人评比等,引导居民科学健身;为居民健身活动提供交流平台,丰富居民健身生活等。再次,不断丰富专业化服务平台的功能。通过专业化服务平台系统为市民增加健身次数、路径、健康信息推送等功能;通过对健身人群的性别、年龄、运动量、健身类别等进行研究分析,准确了解居民对健身场地、健身器械、健身内容等的需求,为下一步体育场地和健身器材的建设配置、健身场馆的布局分布、体育场馆的功能设置,乃至城市功能区块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结语

体育场地范文篇3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榆林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从而也开始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追求,体育健康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城区公共体育设施供给量还远远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鉴于上述情况,各地区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强化城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在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同时,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榆林市城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榆林市一直都在努力将自身打造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公共体育场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且在提高城市影响力方面也具有十分明确的定位和目标,这一切都为该市健康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供给侧改革为榆林市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带来全新突破口,为其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截止到目前为止,该市共有体育场地3357个,但人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只有0.95m2,在全市范围内处于末位,这与榆林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十分不协调。针对于以上问题,榆林市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建立起城乡一体、体系完善、功能明确的公共体育场馆以及相关服务体系,这对于改城市影响力的提升也很有帮助。

2、供给侧改革对于城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2.1、促进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优化升级。公共体育资源一般包括有形和无形资源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等,后者包括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科研信息等等。强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优化升级,其实就是对公共体育的投资、人力以及场地设施等进行优化升级,以实现对资源的最大限度应用。近年来,国内市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在对公共体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对体育社会机构、体育企业的技术优势、运营经验进行应用,既有助于满足公众对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减轻财政压力,大幅度提高公众满意度。由于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从而导致很多机械设施、体育场馆、体育场地等资源的应用权、所有权不明确,甚至还会因此而停业关门,无法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在当前的供给侧改革之下,要求对现代化体育管理制度进行建立,而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职责明确、产权清晰才是优化配置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最佳途径。2.2、服务方式重构为公共体育资源提供精准坐标。进入大数据时代,更加有助于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实现了对体育服务方式的重构,这些都能够为公共体育资源提供精准坐标。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依托于移动互联网而建立的虚拟化公益平台,对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都很有帮助,特别是在体育场馆供给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对相关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收集,通过智慧化项目建设,真正实现智能化服务,从根本上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3、供给侧改革下榆林市城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途径

3.1、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资源配置与布局进行全面优化。(1)结合用户实际需求,促进体育场馆设施布局合理化。在体育产业当中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是重要内容,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却并非易事,相比于发达国家,国内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状态。目前,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基本以服务大型活动和赛事为主,虽然规模庞大,但收入来源和功能单一,维护费用高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当前的供给侧改革之下,榆林市要想全面优化配置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资源,首先就是要结合不同用户需求,促进体育场馆设施布局合理化。以中小学体育场馆资源设施为例,就目前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国内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发展仍处于非均衡状态,因此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可尝试从人均面积、政府投资以及资源协调分配等方面入手进行科学设计,且发展模式也要尽可能多样化,具体如政府扶持、内外共生、自治发展等。针对于城区不同区域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通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实现共建共享,政府部门在对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和规划布局时,也要尽可能的倾向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以实现城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各地区群众都能平等的享有体育资源。(2)对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资源配置和布局进行全面优化。作为城市标志性体育建筑,大型竞技体育场馆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之下,大型竞技体育赛事场馆建设必须要遵循行政安排、中心服务以及市场需求等基本原则,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可结合榆林市当地的具体发展需求,赋予大型竞技体育赛事场馆以相应的中心职能,促进其资源优化配置。3.2、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服务的智能化供给。在“互联网+”的辅助配合之下,可大幅度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应用效率,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很有帮助,且与供给侧改革要求相符合。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于传统行业而言,也促进了其发展结构改造。在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中,也可以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例如,借助互联网技术对综合化体育信息平台进行构建,市民可随时随地通过该网站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可对自己所心仪的体育场馆进行预定,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体育场馆应用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以“群体通”为例,用户可通过该手机客户端对体育场馆概况、收费价格、地理位置以及场馆内部情况进行了解,在享受了多元化创新服务的同时,也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了良好基础。除此之外,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也可以借助大数据为用户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例如,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可尝试与相关医疗机构、高校体育研究所、工程科技中心取得联系,共同建立健康数据库。随着体育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智慧体育应运而生,它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通过该数据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询个人健康状况,既能够对公共体育场所资源供给加以丰富,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智慧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价值。3.3、以体育大健康理念,促进群众体育发展。榆林市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并要摆脱传统思想观念当中小体育的束缚,以体育大健康理念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实践过程中,榆林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结合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将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民生工程短板补齐,将全民体育健身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对当前的公共体育场馆城市功能加以完善,同时还要建立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休闲场地,立足于社区活动站点,将学校体育设施作为辅助和补充,共同形成完善的健身网络体系,并逐渐开始向社区、农村普及。与此同时,榆林市政府还可以将当地体校的长远发展作为工作重点,扩充学校规模,提高经济水平,这对榆林市城市影响力的提升也很有帮助,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将市体校与公共体育场馆相融合,一方面能够对场馆功能加以强化,节约维护费用,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体育赛事活动,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榆林市城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对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最后提出相关的资源优化配置途径。总之,供给侧改革为城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带来的全新机遇,要想最大限度提高资源配置效果,首先就是要解决好供需矛盾问题,各地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从而在优化配置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同时,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桥,吴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陕西省体育场地供给结构失衡问题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784(10).

[2]顾雪,李国金,藏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009(011).

[3]王迪.我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侧改革研究———以王城公园事件为例[J].拳击与格斗,2018,000(020).

[4]郑怀立,赵元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公共体育服务多样化供给质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何梅,刘景裕,尹志胜.基于民族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的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8,037(001).

[6]何梅,刘景裕,尹志胜等.基于民族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的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8.

[7]郭庆.从人口视角看城市公共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与供给侧改革———以广场舞之争衍生的资源配置失衡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6,25(3).

体育场地范文篇4

关键词:全民健身;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运营

一、前言

一直以来,受社会和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体育发展不仅缺少一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体育场地设施的计划上也无法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基于以上现象,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很多发展社会体育的举措,但是由于群众参与度不高,社会体育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逐渐认识到体育健康的魅力,并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全民健身日”活动的提出以及全民体育运动的火热开展,在提高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我国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的紧缺。[1]高等学校作为大型服务性和公益性机构,鉴于其体育场地设施的丰富性和休闲性特点,它不仅能够达到全民共享的目的,还能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资源互补,做到体育资源整合,能有效地缓解社会体育用地的紧张。因此,在全民健身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基于社会体育用地紧张的前提下进行开放,并采取社会化运营的措施,不仅能有效地促进社会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化运营的同时,对于开放哪些体育资源、开放模式、管理方法、保障体系等问题也是其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全民健身背景下,就高校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发展需求相结合,针对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运营的可行性以及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化运营的价值,为高校体育场地和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运营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体育资源整合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政府对于体育设施的投入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依然面临着社会体育设施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的情况。而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尤其是公立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政府财政拨款修建的,或者说无论是政府拨款还是企业或其他部门投资修建的,本质上都是我国每个公民纳税的税金,经过国家政府机构进行统筹后二次分配的结果,所以说很多社会体育设施的投入使用可以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高校体育设施通过社会运营的形式投入使用,一方面是符合我国公共资源投入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将高校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需求有效地进行整合。[2]由于社会化运营的对象既有学校学生、教职工,也有社会居民,因此在保证体育场地资源整合时,也要体现不同人群特性的需求。此外,在开放的时间、管理的方式上要进行改善,形成完善的学校和社会体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要确保群众通过合理的形式享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还能将高校闲置的体育场地利用起来,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二)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近几年国家很多的体育场馆不断市场运营化,使得这些体育设施在一步步地丰富人们业余体育生活。但是相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较低的体育消费水平,很多收费较高的体育健身场管服务却让大部分的中低收入阶层的社区居民望而却步。由于人们到高消费体育场馆健身的次数有限,这就让很多收费低廉的、甚至免费的公益性体育场地受到大众的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各级政府对于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场地也逐渐地投入到社会体育运营中来。虽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最初的动机并不是为了服务于社区居民,不是为了推动社区服务的发展,更多学校是从本校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3]但是,随着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以及社会化运营,在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锻炼场所之余,还满足了他们对于体育场地设施的基本要求,提高了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社区体育的有力发展。

(三)树立体育健身意识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和发展,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越来越高,群众对于休闲体育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虽然受到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分配限制,并不能满足大众对于体育场地的需求,但是在各级城市中很多居民都在利用如“广场舞”“健步走”等各种休闲体育活动参与到业余体育锻炼中去,在满足体育锻炼的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化的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要求。高校体育场地的设施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和田径场地不论在硬件条件上还是在场地上都能较好地满足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同样的,这些体育场地对外经营收费相对来说比较低,能够满足人们参与体育消费的基本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上,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化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也能帮助参与的人们树立健身健康意识。

三、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运营的可行性

(一)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具有群众性基础

对于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化运营这一举措,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聚集良好的群众基础。由于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化运营虽然看上去造成经济效益,但是很多场地实际上都是实施免费开放的性质,这不仅给群众提供了体育锻炼的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全民共享性的特征。例如,很多高校虽然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对象包含了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但也对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基本都属于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满足人们对于社区体育锻炼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化运营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为社会化顺利运营提供了可行性。

(二)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运营目标明确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在实施社会化运营的基础上,它具有明确的目标。例如,首先是为了促进高校的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供给的均衡化,达到整合的目的;其次,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运营,并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开放资源和开放时间,达到互补的目的;最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不仅是为了扩大社会体育的传播,更是为了吸纳更多社区居民走入学校进行体育锻炼,有效地促进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4]

(三)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完善

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全民健身的意识在学校尤其是高校校园中发展得越来越丰富。如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鼓励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并开设相关的减肥课程,在积极发展校园健身活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很多高校的田径场、篮球场以及足球场等体育设施的完善和发展不仅成为学校的名片,更形成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多高校完善和丰富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为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化运营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四)政府部门的支持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对于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也对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都给出了指导意见,积极鼓励学校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的有效整合。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化运营,在确保实现体育资源整合的同时,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强有力地支持。例如,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扩大社区体育资源的同时,也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规范和制约学校对外开放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质量,并成立高校体育场地和全民体育场地使用的认证机构。有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不仅能够实现为居民扩大体育场地的目的,更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实现社会化运营提供了政策支持。

四、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运营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化运营管理形式单一

现阶段,高校体育场地社会化运营在管理形式上存在较为单一的情况。例如,很多高校场地在按照政府相关的规定进行开放或者运营的时候,基本都是呈现出随意性的状态,缺乏专业的场地管理人员,甚至造成器材的损伤和丢失。与此同时,高校很多体育场馆在进行社会化运营的同时还像面对学生上课一样,缺乏时间管理和限制,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无法达到预期发展的效果。

(二)缺乏安全宣传引导

对于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化运营,还要强调其安全性。例如,学校体育场地门口都有入场须知,很多的入场须知中会提到场地使用管理的情况,但仅仅是寥寥数语,很多人并不知晓。另外,在安全方面,其中也有禁止穿高跟等有损体育场地的鞋子入场、禁止任何车辆进入体育场地等规定,但是我们在实地考察中发现,许多人无视这些规定。如有许多学校的田径场上都有小孩骑着自行车、小儿车等,有的孩子甚至逆行奔跑或骑行,显然,这样的社会化运营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情况,因此,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学校体育场地管理制度进行宣传。

(三)社会化运营机制不完善

很多高校体育场地在实施社会化运营的时候,往往出现随波逐流的现象,没有明确的方案和运营机制,往往是随着其他学校或者政府的规定来运营,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组织架构上,并没有完善的目标、保障以及管理运营机制,甚至还出现一些学校由于体育场地的社会化运营管理单一,导致在宣传上只能依靠学校人员,无法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经济效益差,达不到运营发展的效果。

五、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运营的优化策略

(一)丰富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机制创新

基于高校体育设施管理以及社会化运营的的主体所属机构不同,借鉴发达、成熟的管理模式,采用学校部门和社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另外,在锻炼人群入场管理是监控入场人数、安全管理和锻炼效果的管理条件,虽然目前很多高校体育场地和设施在无偿开放的体育场地入场时采用的是无需任何凭证,但也出现疏于管理导致的人为损坏,因此要加强对体育场地全民共享的入场管理。还有就是学校要制定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的管理制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此外,还应区分无偿开放和有偿开放体育场地锻炼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强对全民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社会化运营不是简单的打开体育场地设施的大门,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全民体育锻炼效果的指导管理。

(二)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安全宣导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化运营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涉及的安全问题。因为,一旦校外人员在校园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发生意外,学校要负的责任就很难定性。很多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安全管理制度要包含入场要求、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要求、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而且应该在部分的体育场地设施入口处粘贴入场须知,入场须知里要明确说明入场的对象、入场人员携带物品的要求(如不能携带宠物、易燃易爆物品、各种车辆等进入场地、不能穿高跟鞋进入场地等)、入场人员行为的要求(如随地吐痰、口香糖等)、爱护场地要求(攀爬体育器械等行为)等方面。针对部分危险系数较高的场地设施应该树立告示牌,上面写到“教学场地,谢绝锻炼”等类似的标语加以提醒和宣导,以此来保证高校体育场地对外运营的安全性。

六、总结

对于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实施社会化运营机制的完善,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安全机制、以及保障机制方面。管理机制主要是完善场地设施的管理模式和方式,以此达到有效的管理。而安全管理方面就是为了保证高校体育场地在对外运营的时候,安全有序地进行,这就需要学校要建立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纠纷的处理和预防保障机制。因此,如何保证高校场地社会的有效运营,不仅需要政府应颁布针对性较强的立法,以保障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对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化运营进行有效的经费补贴,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对于社会运营的积极性,还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化运营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凤娇.协同学视角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4):115-116.

[2]黄正宪.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8(1):31-34.

[3]高里程.基于全民健身视角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31-34.

体育场地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了解我县体育场地的数量、结构、分布和使用情况,分析体育场地发展现状,研究发展对策,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网络,逐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要。

二、组织机构

成立县体育场地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的普查机构并设立普查办公室,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并指定一名工作人员担任普查联络员。

县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如下:

三、普查范围

全县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各类体育场地。

四、普查内容

普查主要包括体育场地所属单位基本情况,场地基本情况,大型场馆运营情况。

单位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单位电话、单位负责人、主管部门、行政区划码和城乡划分码、单位所在详细地址、所在系统、隶属关系、单位类型、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单位场地从业人员总数、2013年收入合计和支出合计。

场地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场地代码、场地名称、场地分布、场地归属、建成年份、场地规模、投资金额、场馆从业人员人数、运营模式、对外开放情况、年开放天数、平均每周接待健身人数、收入合计、支出合计和场地专业特性指标。

大型场馆运营情况主要包括:收入指标、支出指标、承担各种活动天数、承担各种活动次数。

本次普查场地类型包括体育场、田径场、田径房(馆)、小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室外游泳池、综合房(馆)、篮球房(馆)、排球房(馆)、羽毛球房(馆)、乒乓球房(馆)、武术房(馆)、举重房(馆)、健身房(馆)、房(室)、台球房(馆)、网球房(馆)、门球房(馆)、足球场、室外五人制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室外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室外门球场、高尔夫球场、室内射箭场、室外轮滑场、摩托车赛车场、汽车赛车场、自行车赛车场、射击房(馆)、室外射击场、水上运动场、天然游泳场、户外活动营地、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健身工程、登山步道、城市健身步道、全民健身路径等其他类体育场地。

五、标准时点

2013年12月31日。

六、组织实施和调查方法

(一)县普查办统一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并向各乡镇(街道)普查机构统一布置,统一培训。

县体育场地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1.制定全县体育场地普查实施方案、培训方案。全面指导各乡镇(街道)体育场地普查组织实施工作,组织本系统所属单位场地的调查,并配合省普查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本地开展调查工作。

2.落实普查员并组织培训。

3.检查、监督各乡镇(街道)每个基层普查单位场地普查情况和质量。

4.负责本辖区内普查表式和数据的复核,录入上报。

5.撰写全县普查试点工作和总结和分析报告。

6.向社会公布本县普查情况。

(二)各乡镇(街道)普查机构按照方案的统一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普查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县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各乡镇(街道)体育场地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1.制定辖区内体育场地普查方案,组织本系统所属单位场地的调查,并配合上级普查小组的工作。

2.组织筛选基层普查员,落实上报每个基本普查单位普查人员姓名和联系电话,及基本普查方式。

3.指导、跟踪收集普查员的普查工作情况,督促、检查本辖区内每个基本普查单位场地普查情况和质量。

4.审核表式,检查整理数据上报县普查办。

七、基本普查单位和普查方法

全县以条块结合的方法进行普查,全县20个乡镇(街道)为基本普查单位,按块进行普查。

每个基层普查单位可在本区域内,通过教育、文化、工会、工商、旅游、物业等渠道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进行普查。

基层普查员在所属的地域内进行地毯式摸底调查所有单位和个人场地,实地丈量,采集数据,按照不重不漏、准确无误的原则进行填报普查登记表,并附实地丈量、计算。解放军、武警(含消防)由国家体育总局部属。

八、普查工作进度安排

县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工作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培训阶段(2014年1月15日-2月20日)

成立县体育场地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普查办公室,制定下发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全县体育场地普查工作动员会暨普查员培训班(由县体育局集中培训)。落实上报各乡镇(街道)联络员名单和电话。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3月1日-4月10日)

正式启动体育场地普查登记工作;各基本普查单位普查员,要对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如丈量尺寸、摘抄的文件)、场地进行拍照存档,以保证采集填报的数据真实、准确、可靠。照片可以通过办公助手、腾讯QQ等方式与采集表格一起上报县普查办。

(三)审核检查汇总阶段(2014年4月11日-5月10日)

县普查办公室对汇总数据进行录入计算机,并对各乡镇(街道)的普查工作及上报的普查表质量进行实地抽查考核,进行全面审核汇总。撰写全县数据分析与总结报告,所有数据及材料上报上级普查办公室。

(四)总结表彰阶段

根据普查质量,对普查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

九、质量控制

普查数据由基层普查员、乡镇(街道)普查办、县普查办三级审核把关,县乡镇(街道)普查办录入上报。基层普查员完成填表登记和拍照留档工作、乡镇(街道)普查办做好归类、初审工作,保证材料的完整真实性;县普查办做好审表、检查指导、录入、数据汇总及上报工作。

各级都应严把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并对所辖区内的普查数据采取随机抽样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事后质量检查。

十、普查经费

普查经费由省、市补助和县财政配套相结合。

体育场地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结合新时期体育事业赋予体育场地、设施新的发展理念,全面了解我区体育场地数量、结构、分布和使用管理的情况,对全区各级各类体育场地进行全面普查。

二、普查目的

(一)摸清我区体育场地数量,特别是“*”计划以来的体育场地状况。

(二)为全面制定健康城区体育场地标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标准、公共体育设施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三)了解、掌握体育场地发展变化的特点,为顺利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深化体育改革提供可靠资料。

(四)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体育场地进行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调整体育场地建设投资方向和建设结构以及制定体育场地发展规划提供客观依据。

三、普查机构

成立金山区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区统计局、教育局等有关单位。区体育局负责普查的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镇、街道及相关单位成立相应普查工作小组。

四、普查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全区各系统、各行业、以各种所有制形式设立的,以及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建设的各类体育场地。包括:

1、标准体育场地。指: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跳水馆、室内游泳池、室外游泳池、室内跳水池、室外跳水池、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综合房(馆)、田径房(馆)、篮球房(馆)、排球房(馆)、手球房(馆)、体操房(馆)、乒乓球房(馆)、武术房(馆)、摔跤柔道房(馆)、举重房(馆)、击剑房(馆)、健身房(馆)、房(馆)、其他训练房(馆)划桨训练房(馆)、保龄球房(馆)、台球房(馆)、田径场、小运动场、手球场、足球场、室内网球场(馆)、室外网球场、棒垒球场、室内曲棍球场、室外曲棍球场、室内射击场、室外射击场、室内射箭场、室外射箭场、摩托车赛车场、汽车赛车场、卡丁车场、自行车赛车场、赛马场、水上运动场、天然游泳场、航空运动机场、室内人工冰球场、室外人工冰球场、室内人工速滑场、室外人工速滑场、滑雪场、室内人工冰壶场、室外人工冰壶场、室内轮滑场、室外轮滑场、高尔夫球场、攀岩场、攀岩馆、壁球馆、地掷球场、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

2、非标准体育场地。指:未达普查场地指标规定面积但又可供开展体育活动健身使用,较为固定的室内外体育设施(含全民健身路径等),会议室、餐厅、礼堂、楼道内等临时放置活动的场所不予统计。

3、被占体育场地。指:体育部门违规改变原使用性质的体育场地。

(二)内容:主要是体育场的基本标识、主要属性、基本状况和使用情况。

基本标识指:场地名称、建设年代、坐落地点;

主要属性指:场地的经济成分、投资金额、上级主管部门、隶属关系等;

基本状况指:场地数量、种类、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场地面积等;

使用情况指:开展项目、参加活动人数、开放时间、运营性质和经营状况等。

(三)普查标准时间点:20*年*月*日

五、组织实施和调查方法

全区14个镇、1个街道以块方式进行普查;解放军、武警(含消防、边防、警卫)、铁路按条由国家体育总局布置。

区教育局直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体育场地由区教育局负责实施普查。

区体育局直属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由区体育局负责实施普查。

高校由市教委负责实施普查。

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体育场地由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会负责实施普查。

各镇(街道)、区教育局、区体育局等相关单位将普查表格汇总后上报区普查办。

(一)组织实施

1、区体育场地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1)制定全区体育场地普查实施方案、培训方案、奖励评比方案、随机抽查和重点调查方案。

(2)宣传、动员布置、组织培训业务骨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

(3)指导、跟踪收集基层普查工作情况,检查、考核、评比各镇、街道体育场地普查质量。

(4)审核表式、录入数据并上报。

2、各镇、街道体育场地普查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1)制定本地区体育场地普查实施办法,组织培训基层普查员。

(2)控制所辖区域内普查情况和质量。

(3)按上级要求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二)普查单位普查方法

各镇、街道普查员在所属的行政区域内进行地毯式摸底调查所有单位和个人场地,实地丈量,采集数据,按照不重不漏、准确无误的原则进行填报普查登记表。

(三)资料汇总和上报

登记表填报汇总采取层层汇总,自下而上逐级上报。

六、普查工作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年*月——20*年*月)。主要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培训。

(二)实施阶段(20*年*月——20*年*月)。实施普查工作。*月*日前各镇、街道及相关单位完成普查登记、汇总工作,*月*日前区普查工作小组完成登记表审核工作及数据录入。

(三)汇总上报阶段(20*年*月)。*月*日前将我区汇总的登记表和数据上报市体育局。

(四)总结评比工作(20*年*月)。完成总结评比工作。

七、普查经费

各单位要充分考虑普查工作的特点、难度和工作量,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区普查办公室拨付一部分经费补贴。

八、普查工作要求

(一)各镇、街道及相关单位要关心、重视此项工作,各单位分管领导亲自抓好普查工作,配备专职人员,保证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圆满完成。

(二)由于时间紧,请各镇、街道必须按时、按要求完成普查任务。

(三)各镇、街道及相关单位要与区普查领导小组或办公室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完成这次普查工作。

体育场地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就近服务的原则,规范有序地逐批推进我区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社会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区政府承担组织、指导和协调的职责,加强统筹指导。根据城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组织、分步骤地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学校为主、社区参与的工作局面。

(二)分步实施。按照市政府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分批开放部分学校(首批开放学校名单见附件)。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做到有组织、有秩序、有计划、有保障。

(三)因地制宜。按照我区城区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实际情况,对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进行分类指导,采取多种开放形式和管理服务模式,确定其开放范围、项目和时间。

(四)就近服务。按照开放学校就近服务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学生的原则,由学校和社区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提供安全的体育设施设备和周全的服务,为社区居民和学校青少年学生提供良好的健身锻炼场所。

三、开放方式

(一)范围:全区范围内公办中、小学所属的体育场地及其设施。

(二)对象:学校所在社区有健身需求的居民和学校的青少年学生。

(三)项目:学校的室外操场、球场、田径跑道等运动健身场所全部免费开放,室内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

(四)时间: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公休日和寒暑假都必须开放。每天的具体开放时间由各开放学校自行确定并向社会公布。若遇场地设施维修、重大活动安排和其他工作需要暂停开放的,学校必须提前告知公众。

四、组织管理

(一)管理形式

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雨花区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区张庆和同志担任组,区政府办副主任唐荣欢同志、区教育局局喻小健同志任副组,朱怀喜、王青春、黄超、胡正坤、黎大强、张志、常曙、石远康、彭知、陈伯华、刘归、宁世平、李芳、刘维朝、麻宗胜、黄佳、黄一鸣、燕玲春、陈梅等同志为成员,负责开放实施工作中的领导、推进、指导与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负责开放工作中的日常联络、培训、检查与协调工作。开放学校要和所在社区联合成立工作机构,具体实施免费开放工作,主动与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与协调,加强对开放工作的管理。

2.实行会员制管理。开放学校所在社区有锻炼需求的社区居民和非本校学生,必须到所在社区申请,填写相关表格,签订体育健身活动协议书,经社区初审同意后由社区工作人员统一到开放学校办理《会员活动卡》,会员凭《会员活动卡》入校进行体育锻炼。开放学校根据人数与活动场所容量相适应的原则接纳会员,发放《会员活动卡》,实行会员制管理。

(二)职责分工

1.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职责。

区教育局:对开放学校进行具体指导和管理,将开放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加强日常开放工作的督促检查,避免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及时了解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情况,分析和解决在开放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做好引导和协调工作。

区财政局:保障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必要的经费投入,设立中小学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学校体育场馆维护保养、运动器材修理更新、水电等消耗,以及因体育场地开放而增加的管理费用。

区公安分局:负责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治安保卫工作,确保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安全有序;协调、督促开放学校所在地派出所到开放学校巡视,加强治安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处理开放场地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

区文体局:全面了解区内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的情况,加强对开放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扶持并指导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或单项协会参与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管理工作;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各单项体育协会对开放学校进行科学健身指导,推动和普及健身运动开展;指导学校制定器材和设施的维护保养和安全检查制度。

街道办事处:积极支持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将其列为社区建设的工作内容,组织相关社区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工作;帮助解决辖区内开放学校在开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参与处理辖区内开放学校在开放工作中出现的相关矛盾和纠纷。

2.社区主要职责。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情况,以及有健身需求居民的基本情况;对社区有健身需求的居民进行资格预审,组织社区居民登记填表,经过初审后签署意见,再统一到开放学校办理《会员活动卡》;配合学校加强免费开放工作的管理与宣传,教育居民和青少年学生爱护场馆设施、注意安全、遵纪守法;调解相关纠纷,维护社区居民和相关学校的合法权益,接受市民对体育设施开放情况的监督。

3.开放学校主要职责。积极创造条件,将符合安全和卫生标准的体育场地向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做好开放场地设施的日常维护、安全保障等工作,主动与社区、派出所保持联系,严格实行出入人员验证和登记制度;负责制作、发放社区居民《会员活动卡》,悬挂开放场地的相关标识,明确开放项目、具体开放时间和相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和管理办法,强化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

1.区政府对体育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的所属学校,每年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在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总经费中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区教育局将学校的物耗费用列入部门预算,根据开放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补贴;区文体局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益金,用于贴补开放学校的体育健身器材、设施的维护,并以以奖代补形式奖励开放学校。

2.各开放学校获得的费用应当主要用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以及管理、服务人员的报酬,收支情况应当依法接受监督管理。

(二)安全保障

1.开放学校要制定开放工作安全预案,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开放场地和设施进行检查,确保开放的体育场地设施安全可靠;要加强开放期间的值班巡逻,主动与所在社区和派出所联系,共同预防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2.开放学校所在地派出所要安排社区民警或专职保安人员对开放场所进行治安巡查,对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和损害设施的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并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如发生民事纠纷或者治安案件,公安机关和所在街道(社区)应及时派人协助处理。

体育场地范文篇8

【论文摘要】高中学校体育场馆与器材影响与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访问调查法,对高中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以期为高中体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也为高中学校场馆器材的管理与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响水县第二中学的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场地器材管理

学校场地器材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校容校貌,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学校其他物资的管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把握管理原则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2.1.1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原则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身的原则,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也有自己的原则.

2.1.1.1教育性原则

学校的任何工作都是为了教书育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也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各种设施的设立都要考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教育性原则应贯彻在管理工作的始终。

2.1.1.2科学性原则

学校的场地器材从耗资巨大的场馆到低值易耗得物品有几百种之多,如不能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必将给体育教学和开展学生体育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中一定要体现科学性原则.

2.1.1.3勤俭节约原则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逐年提高,但作为学校教育来讲,尤其是高中学校依然存在着经济上过度紧张的问题.勤俭节约是场地器材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2.1.2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措施

学校场地器材从固定资产到低值易耗物品,种类繁多.需要按照类别,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做到有序化和规律化.场地器材必须定期检查,护理,维修.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轻则损坏器材影响体育教学重则发生意外事故,危及学生生命.学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做到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专门管理人才.

2.1.2.1建立领导管理体制

建立学校主管校长,体育部门负责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员三级管理机制.学校场地器材的管理工作应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由主管校长分工主管,对有关体育场地器材的重要问题应提交校党委讨论决定.体育部门负责人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场地器材的全面工作.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的场地器材使用和管理工作.

2.1.2.2引进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才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场地器材管理人员且年龄偏大,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弊端.引进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才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管理的效率.

2.1.2.3实行场地器材开放的有偿服务

学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等基本功能外,实行有偿开放可以达到以下功效:首先,可以提高公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其次,可以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第三,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第四,补充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场馆收费制度的实施,可有效地增加体育场馆与器材的维护,保养,更新的费用.第五,有利于学校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2.2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

学校的场地器材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利用一切资源,通过多渠道增加场地器材显得尤为重要.

2.2.1场地器材开发的规律和原则

学校场地器材的开发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2.2.1.1场地器材配备的规范化原则

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在调研与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目录依据城市,农村,在校生数量等不同要素,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了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的必需配备要求,以保证学生进行基本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依据地域不同以及办学特色不同的差异,提出了两类选配类器材设施配备要求,一类选配是根据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确定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另一类主要根据学校体育改革中不断拓展的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各学校的传统,特色确定的.这一举措的实施为体育场地器材的规范化配备奠定了政策基础.

2.2.1.2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场地,空间优化组合原则

体育基础设施与运动场馆的建设与开发应趋于多功能和优化组合,既与规范的体育场馆接轨,又考虑体育教学的实用功能.做到场馆的多功能,场地,空间的优化组合,更好的为学校体育工作服务.

3.2.1.3因地制宜原则

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因地制宜.例如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开发体育场地,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设开发体育器材,切忌跟大流,人云亦云.一味的比照其他学校.

2.2.1.4安全性原则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无小事.各场地的开发都应按照其标准手册进行,如《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等.体育器材的设计于安装都应考虑安全因素.

2.2.2体育场地器材开发的措施与途径

学校应该广开门路,大力开发学校场地器材.首先,利用上级主管部门对教育的投入,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器材的购买,以解决场地器材的紧缺问题.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制体育器材.第三,通过举办赛事等争取赞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引进资金.第四,利用废旧器材,开发新教材.增强器材的利用率.

体育场地范文篇9

关键词: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发展

从国际体育场馆建设趋势看,各类场馆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设计内容及形式特色纷呈。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者们更加注重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体育场馆应尽量满足比赛、训练和群众健身的共同需要,尤其注意满足不同人群的多重需求;同时注重场馆的人性化设计,许多场馆的外形设计看似简洁朴实,内部装饰亦较平淡,但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各种创意的人性化设计,既方便场馆的使用,又大大提升了场馆的运营及管理效率。在使用功能方面,拓展场馆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多方面的使用功能,在场馆规划建设阶段就应为多功能的使用预留设施条件。所以,体育场馆的建设设计是后期运营管理的重要基础。

1安徽省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现状

1.1大中型体育场馆的范围定义

大中型体育场馆是指财政投资建设、对外开放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场馆,包括各市县体育部门场馆、高等院校场馆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场馆;含体育部门管理或业务指导的场馆,包括社会投资建设,承担过相关比赛,对外开放的场馆。

1.2安徽省体育场地的建设现状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分析报告》2(2015年2月),数据表明,全省共有体育场地53189个,用地面积926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2.9万平方米,场地面积6931.5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1.15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8.82个。对比第五次全省体育场地普查,可知全省新增体育场地29746个,增长率126.9%;用地面积增加4443.2万平方米,增长率92.1%;建筑面积增加271.9万平方米,增长率224.6%;场地面积增加3226.2万平方米,增长率87.1%;人均场地面积增加0.57,增长率98.3%;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5.17个,增长率141.6%。表明近五年来,安徽省体育场地建设有了快速的发展。

1.3各地市体育场地的建设现状

全省体育场地总量的14.8%安庆市以4861个体育场地列全省第二位滁州、宿州、六安和芜湖分列3-6位;铜陵市有1017个体育场地,是全省场地数最少的城市。全省有宣城、池州、滁州、黄山、铜陵、淮南、蚌埠、马鞍山和合肥等9座城市达到每万人拥有10个以上场地的规模;亳州、六安、宿州、阜阳等4座城市人均场地占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各城市中,合肥市室内体育场地数最多,共有709个,占全省室内体育场地总量的16.8%滁州市以439个室内场地列全省第二位,占比10.4%芜湖、宿州、马鞍山和宣城分列3-6位;亳州市列最后一位,有75个室内体育场地合肥市室外体育场地数列全省各城市第一位,共有7185个,占全省室外体育场地总量的14.7%;安庆市以4580个室外场地列全省第二位六安市以3746规模室外场地列全省第三位;黄山、池州和铜陵室外体育场地数量较少。合肥市体育场馆有观众坐席258239个,约占全省观众坐席的21.6%;芜湖市有134795个观众坐座,约占11.3%其次为安庆市,有93673个,占比7.8%黄山、池州、铜陵和亳州等4座城市体育场地的观众坐席不到全省观众坐席的3%。铜陵市每万人拥有健身路径器械数最多,达到33.4件;其次为淮北,有26.8件;马鞍山以26.7件列第三安庆、六安、宿州、亳州和阜阳等5座城市人均健身路径器械拥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4安徽省大中型体育场馆现状

全省有各类大型体育场馆36座,用地面积共计14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共计61.4万平方米,场地面积共计28万平方米,共有观众席363015个。其中体育场9座,用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场地面积19.2万平方米,观众席243208座;体育馆25座,用地面积7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场地面积7.8万平方米,观众席115134座;游泳馆2座,用地面积共计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场地面积1万平方米,观众席4673座。

全省有各类中型体育场馆266座,用地面积共计38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共计87.3万平方米,场地面积共计285.7万平方米,共有观众席495094个。其中体育场138座,用地面积31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场地面积254.4万平方米,观众席399347座;体育馆57座,用地面积2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场地面积7.8万平方米,观众席81730座;游泳馆(池)17座,用地面积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场地面积2.5万平方米,观众席6364座;全民健身馆54座,用地面积2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8万平方米,场地面积21万平方米,观众席7653座。

2安徽省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人均场地面积偏少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我省体育场地数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总量偏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15,低于全国1.46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布于皖北地区的场地15286个,占比28.7%,场地面积2004.6万平方米,占比28.9%;分布于江淮地区的场地23152个,占比43.5%,场地面积2927.3万平方米,占比42.2%。分布于皖南地区的场地14751个,占比27.7%,场地面积1999.6万平方米,占比28.8%。从地域上来看,江淮地区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接近全省总量的一半,皖北和皖南数量接近。

2.2区位分布不够合理,资源缺乏综合利用

全省36座大型体育场馆中,有23个分布在居住小区/街道,4个分布在校园,2个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1个坐落在广场,6个分布在其他地方。全省266座中型体育场馆中,有40个分布在居住小区/街道,190个分布在校园,16个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6个坐落在广场,6个在工矿,1个在乡镇,1个在宾馆商场饭店,6个分布在其他地方。从全省大中型场馆的区位分布情况分析,由于早期市政规划和经济快速发展原因,位于工矿、乡镇、宾馆商场饭店的中型体育场馆数量相对偏少,导致部分区位的群众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现有的大中型体育场馆中,部分场馆由于建造时间较早,功能比较单一,而且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没有整体综合开发,缺乏专业的公司进行整体运作,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各类健身需求或竞技需求。

3安徽省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发展建议

安徽省大中型体育场馆的发展应遵循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趋势,依据相关国家政策,做好大中型体育场馆的全省统筹规划布局,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为主线,争取领导的高度重视,获得有利的政府政策。

3.1科学规划场馆建设,增加人均场地面积

为进一步深入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中对于人均场地面积的要求,安徽省还需“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加大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江淮地区体育场地应保持“稳中有增”和“提质增效”,同时省内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必须保护生态、因地制宜,与各个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结合。省内各地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省内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进入同级政府的规划委员会,重大体育产业项目应列入省重点项目库。省内社会资金投资体育场馆建设应按照项目用地性质享受国有投资相关土地政策。建立完善的体育场馆建设信息制度,向社会公开,为社会投资公平参与提供方便,并完善社会投资配套政策。省内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对于老城区和近年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通过增加和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省内体育场馆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

3.2综合发展场馆功能,促进资源有效整合

安徽省相关职能部门应完善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加快推进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进校园,进社区。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的整合是解决大中型体育场馆日常运营管理的有效途径。促进各类体育场馆资源有效整合的关键前提是制定、完善各类机制,形成相关政策导向,积极引导,搭建组织机构,通过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等盘活各类体育资源。省内大中型综合体育设施在建设时要尽可能地规划在校园内或社区周边,同时在场馆的建设布局上要充分考虑赛后运营管理问题。布局在校园,将会促进学校各类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广大青少年受益;布局在社区,能够保证体育场馆在赛后成为社区居民优质的体育锻炼、休闲及娱乐场所,有利于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增加居民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增强居民的体育意识,提高社区的社会管理能力。

3.3提升建筑设计品质,优化场馆科技含量

安徽省内体育场馆在设计、建设中应高度重视科技含量,市场化运作对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的多种项目综合运用及与非体育内容的相互融合使用,已是体育建筑的发展趋势,这些都需要通过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予以充分体现。体育建筑不同于普通民用建筑,其标准化、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既要满足各项体育比赛不同规格对场馆的具体要求,同时要统筹电视转播、灯光音响等专业领域,这些都需要在建筑设计工艺上充分考虑。大中型体育场馆日常运营管理的成本大部分是各种能源的使用,应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尽量减少投入到建筑中的能源使用量,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进一步实现场馆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体育建筑工艺设计是贯穿体育场馆建设的核心。

4结语

安徽省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人文、地理等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合理规划场馆规模,科学统筹场馆布局,注重场馆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利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利形势,促进省内大中型体育场馆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发挥省内体育场馆协会的纽带作用,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更好地贡献服务,为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刚,雷历.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8990

[2]安徽师范大学六普课题组.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分析报告[J].2015:48

[3]张仁寿.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8892

[4]肖淑红,付群,雷历.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分类及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6):1418

体育场地范文篇10

1.上海市体育场地场馆基本现状

1.1上海市体育场地总体情况

据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上海市共有体育场地38505个,用地面积6783.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9.64万平方米,场地面积4155.69万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12513个,场地面积291.42万平方米;室外体育场地25992个,场地面积3864.27万平方米。按照2013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2415.15万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5.9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2平方米。全市共有69种场地类型,排名前10位的类型及占比如图1。

1.2上海市体育场地分布情况

在全市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场地665个,占1.7%;场地面积196.97万平方米,占4.7%。教育系统体育场地7245个,占18.8%;场地面积1183.73万平方米,占28.5%。其他系统体育场地30595个,占79.5%;场地面积2774.99万平方米,占66.8%。

1.3上海市体育场地投资情况

上海市体育场地总投资额为400.898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为239.574亿元,占比59.8%;单位自筹144.6853亿元,占比36.1%;社会捐赠为7,419万元,占比0.2%;其他来源为15.8968亿元,占比4.0%。财政拨款是上海市体育场地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其次为单位自筹,两项合计占总投资额的95.8%,财政拨款中又以差额拨款为主。经过20多年的改革,多数公共体育场馆按照“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经营创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共体育场馆经费不足的问题。

2.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及运营基本现状

2.1投资及管理情况

由于投资管理部口不同,场馆的所归属单位也不同,上海37家大中型场馆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市政府投资建设,其管理部口为上海市体育局或市国资委。这类体育场馆大部分都是因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而兴建的,专业水平较高,设施较为先进。第二类是由区县投资建设,其管理部门为区县体育局。主要用于各区县全民健身活动,由于经费所限,一般规模较小,为中小型体育场馆。例浦东游泳馆、闵行体育中心等。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目前,上海市的公共体育场馆主要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性质。37家大中型体育场馆中,31个场馆采用事业单位自主管理模式;3个场馆采取企业市场化运作模式;2个场馆委托专业机构管理;1个场馆采取其他管理模式。在财政支持方面,全额拨款的场馆共有12个;差额拔款的场馆共有15个;自收自支场馆8个;其他2个。

2.2社会服务现状

公共体育场馆一般承担了业余训练、、大型赛事、全民健身等主要功能。通过对上海市37个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开放情况调查发现,这些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情况较好,除维修时间外,几乎全年开放,室外场地年平均开放天数为341天,室内场地年平均开房天数为335天,设施和项目也比较丰富。2013年上海市体育局还制定了市属公共体育场馆公益开放形式和补贴的相关办法,8家市属场馆实现了对外公益开放服务,开放项目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篮球、保龄球、游泳等贴近市民体育活动需求的项目。原则上要求公益性开放价格在各自现行的正常开放价格的基础上下调30%左右,政府建立专项资金给予低价开放进行差额补贴。近两年来,在市属场馆引领下本市有31家体育系统直属公共体育场馆实施公益开放,场地的类型一般为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台球、游泳、足球等7个项目。

2.3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府管理体制的原因,大部分公共场馆还处在差额管理的阶段中,能够保证场馆的公益性,但并未形成产业规模,除有部分场馆由于产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如东亚体育文化中心、渊深体育中心组建专业运营团队进行运营开发,并缺德一定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改革仍需要继续推进。,并且由于服务标准的缺失,近年来暴露出管理体制不健全、使用效率低下和管理水平不高、场馆投入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除此之外,由于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导致上海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在社会服务上没有合理规划,除承办赛事、演唱会之外,基本上都只是房屋和场地租赁,没有根据场馆实际情况,开展符合条件的体育产业项目或形成品牌赛事项目。

3.上海市公共体育场运营改革的目标及建议

3.1改革目标

公共体育场馆是拥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属性,因此需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应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实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公共服务购买方式建立政府与体育场馆的关系,加快企业化、市场化步伐。上海市体育场地运营改革的目标必须贴合需求,建设市民喜闻乐见的体育场地;加强合作,促进体育场地建设的跨部门融合;开拓渠道,保障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需求;加强管理,积极提升体育场馆服务能级;提升品质,提高体育场地有效利用率。

3.2改革建议

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必须结合场馆实际,明确两权分离的改革方向。统筹做好人员分流的社会保障,明确改制场馆资产的划分和经营权的界定,施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积极鼓励公共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开发。

3.2.1明确场馆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场馆改革必须遵循国家层面和上海市层面的总体规划和改革发展方向,明确总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中央要求加快供给侧改革,体育的有效供给在于场馆资源。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印发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并探索在同一省(市、区)打造体育场馆联盟,加快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克强总理、杨雄市长都提出场馆管理改革,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因此,场馆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两权分离”,探讨公共场馆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目标是提高场馆运营效率。

3.2.2按照部署指定改革发展的刚性指标

建议由市财政局、国资委、体育局等职能部门牵头组建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并由市主要领导亲自督管,根据场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学习餐饮、旅游等行业国有资产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模式,结合场馆和市场实际制定改革发展路线,按照中长期规划制定各个阶段的刚性指标。如采取试点—扩大—普及的方式,指定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指标,2020年前实现企业化运作的公共体育场馆比例不低于30%,2025年不低于60%,2030年不低于80%。当然还可以在场馆运营效率、公益服务、场馆集团及品牌输出等方面指定相关的刚性指标,让各方明确,场馆改革没有退路,必须前行。

3.2.3推进体育场馆的分类改革

不同级别的公共体育场馆在设计、建设与运营中有其基本的定位,一般而言大型场馆主要服务于大型赛事和业余训练,中小型体育场馆主要兼顾业余训练和对外开放;其次,拥有大型的先进设备的场馆一般维护成本比较高,且需要配备较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再次,处于不同地域的场馆,其商业开发的便利度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影响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制约因素,因此建议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分类改革。如东方体育中心作为上海体育的地标,主要承担大型赛事承办和城市形象承载的功能,不建议进行过度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八万人体育场、源深体育中心因为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化经验,建议继续推进市场化进程,并形成上海体育场馆的集团优势;对田林体育俱乐部、中原体育场等社区型场馆探索委托经营模式,吸引专业团队进行经营,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向社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

3.2.4化零为整解决人事编制难题

目前在各公共体育场馆的队伍组成里,大多是少数事业编制加企业员工或人才派遣形式,容易造成身份上的差异影响员工绩效和管理运营效率。建议将市属场馆区属场馆的事业编制的员工统集中在少数场馆,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解决人事编之难题。比如,将士体育局直属的中原体育场、田林体育俱乐部、划船俱乐部、江湾体育场、仙霞网球中心等职业编制的员工统一安排到东方体育中心,这些场馆就可以按照委托经营的模式进行改革,破除人事体制的障碍,进而提高场馆效率。

作者:王钦澄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连众,孙宏远.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社会责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14-17.

[2]陈元欣,王健,王涛.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中的政府监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5):36-41.

[3]方霞于.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的社会效益与难题研究:基于宁波市的典型案例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