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9:40:31

思考论文

思考论文范文篇1

【摘要】蔬菜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物流量十分巨大。本文针对蔬菜物流的独特特点,以寿光市为例,对蔬菜物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力图改善我国现有的蔬菜物流模式。【关键词】蔬菜物流成本问题分析一、蔬菜物流的特点1、鲜活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新鲜度的要求也越高,蔬菜在采摘后仍是鲜活的有机体,因此需要采用冷链运输降低蔬菜的呼吸和蒸腾作用,保持蔬菜新鲜度。2、易损性。蔬菜质地鲜嫩,含水量高,在采收、装卸、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伤害。受损的蔬菜容易遭遇病菌的侵袭,造成蔬菜腐败。在蔬菜采摘之后除了对包装、运输和装卸过程加强管理之外,还应尽量减少搬运、装卸的次数和缩短运输距离。3、及时性。消费者对蔬菜的第一要求就是蔬菜的新鲜,新鲜的蔬菜不仅可以赢得消费者的喜爱,而且可以使消费者付出较高的价格。蔬菜从原产地采摘后应该及时地运送到消费者手中,这对蔬菜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物流成本所占比重较大。据调查,我国蔬菜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以上,随着燃油价格及各种道路收费不断增长,物流成本的比重仍在不断增加。二、我国蔬菜物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寿光市为例寿光市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第一号菜园子”,蔬菜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寿光蔬菜产业的成功得益于其便利的交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其物流形式是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然而,面对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内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寿光蔬菜物流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原来的简单的蔬菜物流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当前寿光的蔬菜物流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流通渠道单一。寿光蔬菜主要通过:农户-蔬菜批发市场、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终端、农户-贩销户-销地批发商-零售终端,或经过更多中间环节的的渠道进行流通。这样的流通渠道基本上是简单的商品运输,而没有牵涉到商品的检验、包装、仓储、配送等环节。2、冷藏技术应用较少。蔬菜在采摘后,呼吸作用成为蔬菜的主导生理过程,此外,蒸腾、发汗现象也将存在。为降低水果蔬菜采后的营养物质消耗,维持其品质,在采摘之后需要采取低温、气调等冷链运输和贮藏措施以抑制水果蔬菜的呼吸作用和蒸腾、发汗现象,降低蒸腾量。美国已建立了蔬菜生产销售冷链系统,而我国目前冷藏技术应用很少。3、物流成本偏高。我国鲜活产品的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60%以上。据调查,寿光蔬菜在运到北京市场时价格翻了2-3倍,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蔬菜物流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一是行政壁垒;虽然早在1995年,寿光市先后开通了寿光至北京、上海、南京、新疆、哈尔滨、海南等地的多条“绿色通道”。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蔬菜运输车辆经常会遭到各有关部门的扣压和罚款,特别是2003年国家治理、整顿车辆超限以来,对超限的蔬菜运输车辆查处更为严重,造成蔬菜运输价格攀升,直接影响到市场蔬菜的价格。二是技术瓶颈;首先就是保鲜技术落后,蔬菜物流采用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特别是美国,采用全程冷链管理,损失率只有1%-2%。三是管理落后;寿光蔬菜的销售商与各种蔬菜供应商发生业务联系,存在的典型的多对多关系,蔬菜的物流以自营为主,存在车辆迂回往复现象,企业和蔬菜销售者对蔬菜的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和控制。此外,蔬菜从采摘、包装、装卸到运输、流通加工等环节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技术问题,既增加了蔬菜的物流成本,又降低了蔬菜的品质。4、投资结构不合理。在美国,生产环节的投入只有30%,而其余的70%的投入用于产后的检验、采摘、包装、仓储、运输、分配、加工等。而在我国,投入到生产环节的费用就达到50%以上,而对蔬菜产后环节的管理很少。目前,寿光市还没有较大规模的蔬菜配送中心,蔬菜的仓储、包装、运输、分配还处于自发状态。5、物流管理还处于原始阶段。由于物流行业是近年才新发展起来的行业,普遍存在着对物流业的认识不足。即使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蔬菜物流的作用,也是把蔬菜物流停留在蔬菜“运输+仓储”的阶段,物流管理也只限于优化运输途径、减少运输成本。而缺少对蔬菜的在库成本、分配和信息等方面的管理,很难做到同时在生产、采购、运输、仓储上同时达到规模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目前,寿光市还没有标准的蔬菜物流企业,大部分都是一些小型的物流公司,且以蔬菜自发运输为主,公司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管理的内容也只限于运输工具及运输方式的选择、储存定额及出入库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三、建立配置中心解决当前蔬菜物流问题伴随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越来越强,简化事务、方便消费的需求增加,使蔬菜物流业的发展成为蔬菜消费的社会化需要。同时,由于生活消费质量的提高,蔬菜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蔬菜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也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蔬菜消费的社会化大趋势也为蔬菜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蔬菜物流产业是贯穿于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产业,做好相关环节的衔接和控制工作,可以降低蔬菜的物流成本,促进蔬菜物流业的发展。建立蔬菜配送中心,解决我国当前蔬菜物流问题。目前,蔬菜产业解决了我国农村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就业问题,寿光市很多农户因为种植蔬菜走向了致富的道路,按照美国蔬菜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在我国实现蔬菜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和科学化暂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而实现采后处理规划化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解决,物流运输冷链化的实现也要受到制冷技术及制冷成本的制约。那么产销一体化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当务之急,是建立蔬菜配送中心,降低蔬菜物流成本,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配送制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科学的社会化流通体制,也是一种最为合理高效的现代化物流方式。建立蔬菜配送中心可以实现:集中统一采购(包括进出口);集中商品储存;统一组织配送;统一信息反馈;这是我国规模发展蔬菜物流业的有效途径。四、展望随着我国全面加入WTO,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蔬菜产业,在农业经济国际化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环境下,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加快改革和发展,才能应对全新的国际环境,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自然条件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在国际大市场中,按照“比较利益原则”,争取适销对路的蔬菜种类和品种出口是完全可能的。优化我国蔬菜物流业的发展模式,减少蔬菜的物流成本,必将为我国蔬菜产业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提高蔬菜业的核心竞争力。【参[1][2]考文献】[1]郭幼君:北京城市蔬菜运输指数的研究(J),气象第27卷第1期。[2]王成亮、顾宝炎:大型超市中蔬菜业务的物流和营销策略探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3]崔彬:对优化水果蔬菜物流模式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6年第2期。[4]山东调查:寿光蔬菜外运外销近期为何受阻,中国食品产业网。[5]刘东英: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研究(J),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思考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现象的实质者现象的治理与控制

现象,在我国已不能用“死灰复燃”来形容了,众所周知它正在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发展。所以我们所采取的“扫黄”政策也不仅仅就这一单一行为,还涉及到“三陪”、“制黄贩黄”等伴生产物。现象,在现阶段的中国,它虽然不属于《刑法》明文规定的犯罪,但它的违法性是不容置疑的。至于它是否具有实际存在的社会危害性,却是值得商榷的事。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社会现象无论存在于什么时代都是丑陋的。要想合理、有效地预防、制止、打击这种现象,需要对现象已发展到何种程度有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对的从业者本身有正确的认识。这不仅仅要求我们理性地认识,更要求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

一、的实质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都循规蹈矩地生活在既定的性秩序中,先爱后婚,在家庭中进行合法的性生活,再进行生育和传宗接代,这几乎是生活的定式。但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冲击着以往一切被人们认为是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推崇和寻求爱情、自尊、人格完整这样一些精神事物。经过这样的冲击,“今天再也没有人怀疑‘性’能否脱离‘爱’而独立存在的问题了”(1)。这里的“性”“爱”分离用“灵肉分离”则更为贴切。“强奸”是一种灵肉分离,“性贿赂”是一种灵肉分离,“”也同样如此。在西方中世纪大行其道的肉体禁欲主义,它也可以证明“人其实完全可以做到灵肉分离,而且只要不强迫别人,那么就对社会无害”(2)。问题在于,“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所怀疑的,实际上是爱与性相脱离的合法与合理问题”(3)。归根到底,的实质是这种活动过程中所必须的或必然产生的灵肉分离。而人们是否接受性与钱的交换,取决于人们对侍“灵肉分离”的态度。

在这里笔者不想就态度的来源问题进行讨论,因为这是一个极度尖端的领域,潘绥铭教授也承认这里的障碍在于缺乏一种适用的研究方法(4)。

但不是思考就这样终止了,从另外的角度思考,这才刚刚开始。

二、全面考察、分析现象

就其定义而言,是指“不特定”的男女之间以金钱、财物为媒介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行为。不特定男女双方之间的相互勾引、结识、讲价、支付、发生手淫、口淫、性交行为是行为的行为构成要件(5)。依照这个定义,“三陪”,色情服务业制黄、贩黄及组织、容留、引诱、强迫妇女就不能列入到其中。但是作为“社会丑恶现象”、作为“扫黄”的对象,这种现象只是所有相关现象当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如果不把其它相关现象纳入到考察、分析的视野中来,就难以对现象做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一)者的数量

据公安部门统计,1984年全国查处人员12281人次,到1989年突破10万,1991年突破20万人次。从1984年到1991年,累计查处62万人次。到1992年增加到25万人次,1993年是24.6万人次(6)。1995年1——5月,全国共查处11.3万人次;在1996年4月开始的“严打”中,查获14.2万人次(7)。如果从1994年到1997年的全年查处人次持平,仍然是每年25万人次的话,那么从1984到1997年,全国就累计查处过212万人次(8)。

据?扫黄·神圣的使命?这样具有权威性的书分析,1991年前后的“查处率”是25%——30%之间。而据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的问卷调查,有过行为的人,至少会在官方数字的10倍以上(9)。

我们可以从数字上看出,决非是“沉渣泛起”,而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二)现象的层次分流

在整个现象系统中已经形成了分流和不同的层次。从女的角度看,已有二奶(与纳妾、傍大款或事实婚姻不同)、包娼、“出台”的陪女、“叮咚小姐”(指自己租住宾馆,通过电话拉客的女)、“发廊妹”、“街女”、“住工棚的女人”七种分类和由顶至底的排列层次。处于不同层次的女都有自己不同的动机,而且这种动机存在着想逐层上升的特点,但有时遇到市场不景气也会出现向下降的情况。

从取向上看,也形成了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服务”。由最初的直接性服务扩展到性服务的所有方位,包括“三陪”、桑拿浴、按摩、脱衣舞表演和洗脚等等。而且分层后的模式,基本上都可以巩固而形成固定的模式。但到近一、二年来,有了更进一步的变化和分流:除了“二奶”仍是顶层外,按摩女已上升至中上层,她们主要提供性的行为“服务”和一些性的人际关系。而仅仅出售性交机会和性器官的女,就成为了最底层。还有一点特殊的就是仅仅从事“三陪”的女性,则转向专门的“陪伴服务”,反而从直接的中解脱出来。

从组织者控制哪个层次女数量和拥有的资金和“关系”上看,也有“大户”与“散户”之分。在最初的发展中,散户占有优势,但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了“两头是散户,中间是大户”的局面。上述的三种层次状况,相当大的部分取决于嫖客的需求,可以预想今后可能出现的再次分流。而下面的层次状况则取决于老板。无疑,从业者是要受老板剥削的,问题在于方法不同,强迫程度不同。

从对女的控制程度上,也可以分为运用直接的人身、精神强制手段,运用“经济强制”手段和并不直接组织、也不强迫这样三种情况。

最后,业的真正的利益集团是那些或明或暗的老板们,而这也呈现着“强龙”和“地头蛇”之间从合作走向斗争的特色,而且很可能会形成某种社会力量,甚至出现一些隐蔽的政治斗争(10),这是应该更着重注意的地方。

对以上状况的表述和分析,我们得出现象从根本上说是钱推动着一切,如此大的规模和现状,从经济学角度讲,已完全具有产业化特征,只不过与正规的产业相比,它只是“地下”而已。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处在这个产业中的者呢?

三、理性认识者的身份和性质

这个问题中隐含着对原因的分析。因为只有对者的身份和性质有正确地认识,才能探究她(他)们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身份和性质,进而阐明这一特定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写道:“在以虔诚著称的十二世纪,商品行列里常常出现一些极妙的物。当时一位法国诗人所列举的兰第市场上的商品中,除衣料、鞋子、皮革、农具、毛皮等物以外,还有‘淫荡的女人’。”(11)这里马克思已把妓女视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马克思还写道:“任何市场上除了小麦、肉类等之外,不是还有妓女、律师、布道、歌舞场、剧院、士兵、政治家吗?这帮人得到谷物和其他生存资料或享乐并不是无代价的。为得到这些东西,他们把自己的服务提供给或强加给别人,这些服务本身就有使用价值,由于它们的生产费用,也有交换价值。”(12)

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当妓女是老板的雇佣劳动者时,她们是生产劳动者。而且所有的服务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会转化为雇佣劳动,服务者也转化为雇佣工人,在性质上与工人是相同的。因此他说:“从娼妓到国王的各种各样活动的价格——也受到调节雇佣劳动价格的同一规律的支配。”(13)

马克思已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上,分析和确定了妓女的雇用劳动者的性质和身份,并把妓女称为像计件工资劳动者那样出卖肉体的女人。恩格斯也明确指出:是私有制和剥削的必然产物。

“一语惊醒梦中人”,上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足以说明和解释现象的原因。

四、现象的治理与控制

在我们全面考察、分析现象和理性认识其原因后,不难得出这样的推断,只有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之后,现象才会彻底根除,这是任何一个共产主义者所应该认识到的。

而我们如今在“扫黄”专项斗争中,在旗帜鲜明的“禁娼”中,是否在指导思想上有些“”呢?但是上面的推断并不代表在中国的现阶段对现象就无法治理和控制。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当前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那么,我们当前需要怎样做呢?早在1892年12月22日,恩格斯写信给德国社会领导人倍倍尔说:“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作为现存社会制度的牺牲品的妓女本身的利益,并尽可能地使他们不致遭受贫困。”他认为:“绝不应该损害她们的人格,也不应该损害她们的尊严……在现象不能完全消灭以前,我认为我们最首要的义务是使妓女摆脱一切特殊法律的……完全停止对进行追究并使妓女不受剥削。”(14)

这不是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了吗?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向正确,我们就可以对现存的现象进行治理和控制。

(一)防止过分扩大打击面

由于思想及思维上的定势,造成了过分扩大打击面,这已经在有关法规中表现出来了,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除恶务尽的急躁思想导致扩大打击面。如《广东省公、检、法司关于违法犯罪问题的若干意见》(1992、10、19)中规定:“在……街道、公路旁……等公共场所招嫖,招娼,本人不供认,但有现场查获纪录等证据基本证实的,均以论处。”这里的招嫖,招娼以论处,事实上是对违法行为定义本身的不当扩大,即只是根据行为双方有这样的意愿,就认为已经进行了。按这样的思维极易将“思嫖”、“思娼”也纳入到这个定义中来,这是与主客观相一致的法律原则背道而驰的。在这种情况下的处罚应根据行为本身发展过程来做预备、中止、未遂、既遂的区分,而不应简单用“以论处”来规定。

还有上述规定在具体操作时,根据什么判断“招娼”呢?更进一步讲,有什么证据证明一个人是“娼”呢,尤其是在具体的行为未发生时。若根据被招者意愿而定,那还是上一个问题;如果以被召者曾经卖过淫而确定,就是明显是以身份定罪,这可是危险导向。规定的本身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只能使定性更加随意。

2、防微杜渐思维方式引起的打击面扩大。如《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61号)中,明令禁止在公共娱乐场所中的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陪侍活动“。但这里显然没有加注定语,也没有解释清楚什么叫“陪侍”,什么样的“陪侍”才是禁止的?如果残疾人雇人用轮椅推他到公共娱乐场所去玩,岂不是应该禁止的?这其实已经是以治安法规去禁止某种营利活动了。当务之急是将“色情的“定语加进去,并在职能部门具体执行时加以严格规定,而不应任意扩大。

(二)衡量扫黄投入与产出

犯罪经济学早已指出,我们必须摒弃只讲必要,不讲可能的做法。犯罪率不是愈低愈好,在付出高额代价后得到较低的犯罪率并不划算。威廉?克里福法的著名比喻说:“汽车是排污的,但没有一个国家能承受停止汽车行驶的代价去整治环境污染。犯罪问题也是如此。”同样,对于扫黄问题,成本有多大,社会和民众能否和愿意承担如此巨大的花费吗?扫黄之后又产生了多大的收益?潘绥铭教授经过实地考察,估算出证据确凿的抓获一个者,平均需要公安人员有效地工作7.5小时,那么按其94年对一个600万人口的大城市进行调查后的统计,约有12万人参与过,这需要公安要工作近90万个人工时,才有可能基本抓完,即需要450个专职“风化警察”全力以赴地在全年中去抓,按当年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样的一个城市,国家至少拿出600万元,才能支付这种专职警察的工资,还不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经费和设备费用。(15)除此之外,实际上我们还动用了联防队、保安和其他人员。然而我们投入了大量金钱却走进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大量的金钱被用于地下“性产业”的消费,而且全不缴税,在国家体制外流通和循环;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却又不得不支出大量费用来禁娼,而且可能有很大一部分被迫转稼到其他方面,加剧了经济资源的消耗。(16)可是人们对禁娼的信心就增强了吗?

况且,从社会成本上,我们也走进了一个恶性循环,政策上越是提出“根除”或“肃清”,执法人员越疲于奔命,而群众也越不相信它能成功,越不愿去管闲事,最后削弱了群众对政府和法律的信心,进而对社会失望。

(三)合理地改变对者的处理

现在对的处理方式是罚款和收容教育以及劳动教养。这样的处理方式起到了促使者“幡然醒悟”的作用了吗?

在当初制定此类处罚时,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依据。在计划经济年代,在阶级斗争理论占主流的年代,罚款和劳动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但现在在市场经济的国情里,人们最怕的却是“失业”。罚款,往往只能使人更加拼命地捞钱。对于女来说,这只能让她在被罚之后更加玩命地,以攒出下次被抓时的费用,又可以使组织者更有效地控制者。而对于嫖客,5000元的罚款又怎能使有钱有势或有权有势的人“痛改前非”,永不涉足色情呢?

而现实中的妇女收容教育或劳动教养,在女心目中,只不过是“被抓”,是从事这项职业所不可避免的一种风险。

在许多人赞成禁娼并列举建国初期彻底消灭娼妓制度时,让我们再深深思索一下当时所采用的方法吧:帮助妓女转业或结婚的方式,并且当时的贫下中农没有把妓女当做敌对者来看待。这恰恰是我们现在可以采纳的处理现象的绝好办法。

中国发展到今天,观念已有了迥然的变化,对待这一社会现象,更应该放弃那些陷于空谈,对解决问题根本毫无益处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发展是硬道理”。

(1)张翼.《冲突:性、婚姻和家庭的分离与统一》,引自《中国社会现象分析》187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潘绥铭,《生存与体验》360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张翼.《冲突:性、婚姻和家庭的分离与统一》,引自《中国社会现象分析》187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4)潘绥铭,《生存与体验》362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公复字[1995]6号《公安部关于地以营利为目的的手淫、口淫等行为定性处理问题的批复》

世纪之泣》载《南方周末》,[N]1996.9.6第五版

(7)《社会蓝皮书,1996——1997》,289页,1998,北京:人大出版社。

(8)潘绥铭,《存在与荒谬》13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潘绥铭,《存在与荒谬》15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潘绥铭,《存在与荒谬》37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102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1册,160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9卷,103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8卷550-551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思考论文范文篇3

如果把25年来高考语文卷中的大小作文综合起来看,它们已涉及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若仅以大作文的命题形式而言,可分为单纯命题作文和提供材料作文两类。

单纯命题作文共有3次。它们分别是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988年的《习惯》(文体不限),1994年的《尝试》(记叙文)。

提供材料作文多达22次。这其中又可分为以下6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缩写和改写各一次。1978年要求考生将一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议论文,由1800字缩写成500~600字的短文。1979年要求考生把何为的短篇小说《第二次考试》改写为《陈伊玲的故事》。

第二种情况是,提供漫画自拟题目作文两次。1983年要求对一幅《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展开议论。1996年的作文题中出现了两幅漫画:一幅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另一幅是《截错了》。要求考生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第三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写信两次。1985年提供一则环境污染方面的材料,要求考生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1989年提供的材料是,一个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他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而班主任和父母对此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使得这位同学非常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

第四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再加命题或半命题作文6次。它们分别是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副标题自定),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二题任选其一),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二题任选其一),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副标题自定)。

第五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规定范围,由考生自拟题目作文9次。1984年提供的材料是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不同反映。命题者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1987年提供的材料是A县育民小学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举办了游泳训练班,经过科学训练,在全县小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得了团体冠军。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文章。1990年提供的材料是一对孪生的小姑娘在玫瑰园中与母亲的对话。一个说这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说这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1992年提供的文字材料较长,在“春雨潇潇,路灯朦胧”的候车亭旁,依次出现的人物除“我”以外,还有“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男女”,他们在公共道德问题上前后有不同的表现。命题者要求根据所提供材料加以设想,写一篇短小的记叙文,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同时再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短小的议论文。1993年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根据这个材料,让考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并要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1995年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诗中的7种鸟相互攻击、讽刺和嘲笑。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这首短诗,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1997年提供了3则材料,第1、2则为正面材料,第3则为反面材料。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材料2(乐于助人)”和“材料3(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2001年提供了一则寓言,说一个年轻人在“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这七项中必须丢弃一项时,把“诚信”抛掉了。命题者要求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提供的材料,说的是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风雪,面临生命危险;正在这时,他发现雪地上有一个冻僵的人,是救人还是尽快找到避风处自救?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他选择了救人。命题者要求围绕“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第六种情况是,提供几何图形命题作文1次。2000年提供了4个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问哪一个与其他3个类型不同?要求考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25年来的作文题,若以体裁进行分类,则有书信体两次,读后感两次,体裁不限的7次(从1998年到2002年已连续5年不限文体),规定写记叙文的3.5次(注:1992年要求写短小的记叙文、议论文各一篇,每篇不少于350字即可,各占25分),规定写议论文的10.5次。如果再以每次作文的篇数来划分,要求小作文、大作文各写一篇的9次,不大不小写两篇的1次,只写一篇大作文的15次。

二高考作文的粗略分析

纵观25年的高考语文卷,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性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题目取自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要求论述的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议论的中心是“苦乐观”,即对吃苦与享乐、逆境与顺境等的人生态度。题句作者范仲淹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胸襟和高风亮节,能引导考生积极思考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荣誉与困难、权利与责任等关系。又如1992年高考作文中的记叙文,要求“记叙他们中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试题在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点出:“‘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他们都有可能回来。”这就是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护公共环境当作自己的自觉行动。1993年的试题要求在记叙文中赞叹老树皮,赞美新树皮,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引导,不少考生从老皮剥落,露出新皮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社会现象,赞叹革命前辈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等等,这样的立意就十分准确而切题。2001年和2002年分别要求围绕“诚信”和“心灵的选择”作文。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让当代青年学生思考和表述诚信和舍己救人等话题,显然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

其次,高考作文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较为辩证的思维方法。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命题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其深广的寓意,考生可以从若干个不同的角度去提炼中心思想。如果能选准最佳角度切入,并能揭示出论题或所提供材料中的核心问题,那么文章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分量。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若就“医”论“医”,势必不能写深写透,显然也不太符合命题者的初衷。倘能就“医”论“他”,把议论和批判的矛头对准社会上形形色色类似“庸医”的人,就能写出立意高远的好文章来。又如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认识范畴,要求阐述的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问题。“近墨者黑”是从整体的社会现象来观察问题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然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则是就个体的思想表现而言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墨者又未必黑。如若看不到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领域,揭示不出其内在的规律,仅仅是罗列一些现象材料,那是不能论清题旨的。再如1989年要求给处在困惑和苦恼中的好友写回信。毫无疑问,这封信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发友看了你的信后能否减轻乃至消除困惑和苦恼。你必须首先在好友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和一般院校以及外经贸专业三者中确定其中一个,然后再说出一些能使他信服的道理来;与此同时,还要顾及好友、班主任及父母三方面的想法和可接受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把信写得入情入理,既观点鲜明,又不失之于偏颇。

再次,高考作文对考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文章的布局谋篇及语言文字的运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位考生在1988年题为《习惯》的作文中写道:“如果爱迪生习惯于黑暗,那么今天我们也许还点着蜡烛;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于宽大的袍子和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不客气地说,如果老祖宗类人猿习惯于爬着走路,那恐怕我们今天的境况就不可想象了。”这位考生的知识面就较为宽广和扎实,否则就不可能把科学发明、历史演变、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如此信手写进文章里来。1986年的作文题是《树木·森林·气候》,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篇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带有比喻性的。对于用比喻性的材料作文,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先引用材料,稍加概括,然后转入自己确定的正题,这叫转折入题。有位考生是这样入题的:“‘一颗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提起森林调节气候,我不禁想起了社会气候……。”类似这样的入题方法,就是掌握了斩折入题的个中要领的,它给后文的论述拓开了非常广阔的余地,让人读来备感亲切自然。文章的语言向来都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雅俗之分。不少高中毕业生由于长期的努力,语言的功底已较为厚实。我们高兴地看到,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精品佳作。这些优秀作文不但思想内容健康充实,而且语言也非常精美流畅。有的考生还擅长于把一些好诗好句十分贴切地引入文章,如1993年的作文,有位考生引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赞美新树皮,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颂老树皮,不但显得精要,也给文章平添了几许高雅。又如1995年在根据《鸟的评说》展开议论时,有的考生引用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以及“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等诗句,很形象地阐明了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

三高考作文的几点启示

第一,要提高对思想性在写作中起统帅作用的认识。有的学生总认为写作与作者的思想境界关系不甚密切,只要提高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以为根本问题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注:《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4页)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著中,更是反复强调思想修养的重要性,他说:“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文,思想内容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因而就想专在字词语句方面下功夫。这个想法也不对。”(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页)由此可见,我们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及辨别是非的能力。1989年高考作文的书信中,有位考生告诉好友:“你千万不要听父母的话,他们都是时代的落伍者,满脑子铜臭味;你也不要听班主任李老师的话,他让你考一般院校,是因为把握大,你考取了,他能名利双收,不但可以提高知名度,还可以多拿奖金。”这位考生在信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就是不够健康的,当然只能得到极低的分数,因为它既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也丝毫不能消解好友的困惑和苦恼。

第二,要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有用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高考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它的公正性、公平性是世人所公认的;所以,作为占分最多的作文题,且不说具体的题目,哪怕是题型和大的范围都是难以事先估计到的。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愈来愈具开放性,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封闭,有时引入几何图形,有时甚至引入某些科技前沿知识,等等。所以,与其说投机取巧找捷径猜题目,倒不如老老实实地经过长期训练打好基础。要学好课内的语文篇目,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要有计划地多读名家名著。除了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外,还要多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只有这样,临到写作时,大脑仓库中才有足够可供选择取舍的好材料;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第三,要强调在看问题时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提高组材成篇的能力。高考的作文题或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故意给考生设置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情况,让考生选取一种进行阐述或议论。所设置的不同情况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正一反,互不相容。如1981年的“毁树”与“种树”,1990年的“这里是个坏地方”和“这里是个好地方”,1997年的“乐于助人”和“悄悄走开”等。其实,1988年的命题作文《习惯》中也包含着好坏两种习惯。另一类是能够相容、不是非此即彼的。如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所提供的两幅漫画都很好,要你经过比较后选择其中一幅展开议论;1989年给好友写回信,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报考一般院校及报考外经贸专业都不无道理,它们之间是优与更优的关系;2000年所提供的4种几何图形,任何一个都与其他3个不同,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对此,考生必须予以辩证地把握和认真地分析,否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误。

第四,要养成每次作文动笔前都认真审题的习惯。古人说得好:“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注:清·李渔:《李笠翁曲话·闲情偶寄》)大量事实证明,有没有袖手思考的过程,是大不相同的。1991年的作文,有的考生由于对“近墨者未必黑”的含义未作深入考虑,结果所用的论据竟是“驯虎女郎的性格未必变得凶残,治血吸虫病的医生不一定就传染上血吸虫病,管监狱的工作人员更不会因接近歹徒而变成歹徒”,等等。其实,以这些材料作论据,根本不能证明“近墨者未必黑”。再如1993年的作文中,有位考生在文中赞美了新树皮,却贬抑了老树皮:“社会上的腐朽事物就像老树皮,他们倚老卖老,舍不得让位给新贤,当然,改革的大潮会冲击他们,新生事物会把他们抵下去的。”试卷所提供的材料中明明白白写着女儿和儿子分别对新老树皮发出的赞叹和赞美,二者应是对立的统一,但这位考生却还是把老树皮写成腐朽的事物,完全曲解了命题者的本意,出现了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果认真审题,这类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思考论文范文篇4

如果把25年来高考语文卷中的大小作文综合起来看,它们已涉及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若仅以大作文的命题形式而言,可分为单纯命题作文和提供材料作文两类。

单纯命题作文共有3次。它们分别是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988年的《习惯》(文体不限),1994年的《尝试》(记叙文)。

提供材料作文多达22次。这其中又可分为以下6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缩写和改写各一次。1978年要求考生将一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议论文,由1800字缩写成500~600字的短文。1979年要求考生把何为的短篇小说《第二次考试》改写为《陈伊玲的故事》。

第二种情况是,提供漫画自拟题目作文两次。1983年要求对一幅《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展开议论。1996年的作文题中出现了两幅漫画:一幅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另一幅是《截错了》。要求考生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第三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写信两次。1985年提供一则环境污染方面的材料,要求考生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1989年提供的材料是,一个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他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而班主任和父母对此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使得这位同学非常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

第四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再加命题或半命题作文6次。它们分别是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副标题自定),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二题任选其一),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二题任选其一),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副标题自定)。

第五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规定范围,由考生自拟题目作文9次。1984年提供的材料是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不同反映。命题者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1987年提供的材料是A县育民小学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举办了游泳训练班,经过科学训练,在全县小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得了团体冠军。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文章。1990年提供的材料是一对孪生的小姑娘在玫瑰园中与母亲的对话。一个说这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说这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1992年提供的文字材料较长,在“春雨潇潇,路灯朦胧”的候车亭旁,依次出现的人物除“我”以外,还有“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男女”,他们在公共道德问题上前后有不同的表现。命题者要求根据所提供材料加以设想,写一篇短小的记叙文,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同时再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短小的议论文。1993年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根据这个材料,让考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并要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1995年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诗中的7种鸟相互攻击、讽刺和嘲笑。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这首短诗,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1997年提供了3则材料,第1、2则为正面材料,第3则为反面材料。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材料2(乐于助人)”和“材料3(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2001年提供了一则寓言,说一个年轻人在“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这七项中必须丢弃一项时,把“诚信”抛掉了。命题者要求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提供的材料,说的是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风雪,面临生命危险;正在这时,他发现雪地上有一个冻僵的人,是救人还是尽快找到避风处自救?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他选择了救人。命题者要求围绕“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第六种情况是,提供几何图形命题作文1次。2000年提供了4个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问哪一个与其他3个类型不同?要求考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25年来的作文题,若以体裁进行分类,则有书信体两次,读后感两次,体裁不限的7次(从1998年到2002年已连续5年不限文体),规定写记叙文的3.5次(注:1992年要求写短小的记叙文、议论文各一篇,每篇不少于350字即可,各占25分),规定写议论文的10.5次。如果再以每次作文的篇数来划分,要求小作文、大作文各写一篇的9次,不大不小写两篇的1次,只写一篇大作文的15次。

二高考作文的粗略分析

纵观25年的高考语文卷,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性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题目取自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要求论述的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议论的中心是“苦乐观”,即对吃苦与享乐、逆境与顺境等的人生态度。题句作者范仲淹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胸襟和高风亮节,能引导考生积极思考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荣誉与困难、权利与责任等关系。又如1992年高考作文中的记叙文,要求“记叙他们中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试题在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点出:“‘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他们都有可能回来。”这就是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护公共环境当作自己的自觉行动。1993年的试题要求在记叙文中赞叹老树皮,赞美新树皮,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引导,不少考生从老皮剥落,露出新皮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社会现象,赞叹革命前辈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等等,这样的立意就十分准确而切题。2001年和2002年分别要求围绕“诚信”和“心灵的选择”作文。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让当代青年学生思考和表述诚信和舍己救人等话题,显然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

其次,高考作文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较为辩证的思维方法。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命题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其深广的寓意,考生可以从若干个不同的角度去提炼中心思想。如果能选准最佳角度切入,并能揭示出论题或所提供材料中的核心问题,那么文章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分量。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若就“医”论“医”,势必不能写深写透,显然也不太符合命题者的初衷。倘能就“医”论“他”,把议论和批判的矛头对准社会上形形色色类似“庸医”的人,就能写出立意高远的好文章来。又如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认识范畴,要求阐述的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问题。“近墨者黑”是从整体的社会现象来观察问题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然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则是就个体的思想表现而言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墨者又未必黑。如若看不到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领域,揭示不出其内在的规律,仅仅是罗列一些现象材料,那是不能论清题旨的。再如1989年要求给处在困惑和苦恼中的好友写回信。毫无疑问,这封信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发友看了你的信后能否减轻乃至消除困惑和苦恼。你必须首先在好友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和一般院校以及外经贸专业三者中确定其中一个,然后再说出一些能使他信服的道理来;与此同时,还要顾及好友、班主任及父母三方面的想法和可接受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把信写得入情入理,既观点鲜明,又不失之于偏颇。

再次,高考作文对考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文章的布局谋篇及语言文字的运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位考生在1988年题为《习惯》的作文中写道:“如果爱迪生习惯于黑暗,那么今天我们也许还点着蜡烛;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于宽大的袍子和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不客气地说,如果老祖宗类人猿习惯于爬着走路,那恐怕我们今天的境况就不可想象了。”这位考生的知识面就较为宽广和扎实,否则就不可能把科学发明、历史演变、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如此信手写进文章里来。1986年的作文题是《树木·森林·气候》,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篇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带有比喻性的。对于用比喻性的材料作文,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先引用材料,稍加概括,然后转入自己确定的正题,这叫转折入题。有位考生是这样入题的:“‘一颗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提起森林调节气候,我不禁想起了社会气候……。”类似这样的入题方法,就是掌握了斩折入题的个中要领的,它给后文的论述拓开了非常广阔的余地,让人读来备感亲切自然。文章的语言向来都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雅俗之分。不少高中毕业生由于长期的努力,语言的功底已较为厚实。我们高兴地看到,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精品佳作。这些优秀作文不但思想内容健康充实,而且语言也非常精美流畅。有的考生还擅长于把一些好诗好句十分贴切地引入文章,如1993年的作文,有位考生引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赞美新树皮,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颂老树皮,不但显得精要,也给文章平添了几许高雅。又如1995年在根据《鸟的评说》展开议论时,有的考生引用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以及“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等诗句,很形象地阐明了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

三高考作文的几点启示

第一,要提高对思想性在写作中起统帅作用的认识。有的学生总认为写作与作者的思想境界关系不甚密切,只要提高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以为根本问题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注:《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4页)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著中,更是反复强调思想修养的重要性,他说:“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文,思想内容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因而就想专在字词语句方面下功夫。这个想法也不对。”(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页)由此可见,我们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及辨别是非的能力。1989年高考作文的书信中,有位考生告诉好友:“你千万不要听父母的话,他们都是时代的落伍者,满脑子铜臭味;你也不要听班主任李老师的话,他让你考一般院校,是因为把握大,你考取了,他能名利双收,不但可以提高知名度,还可以多拿奖金。”这位考生在信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就是不够健康的,当然只能得到极低的分数,因为它既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也丝毫不能消解好友的困惑和苦恼。

第二,要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有用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高考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它的公正性、公平性是世人所公认的;所以,作为占分最多的作文题,且不说具体的题目,哪怕是题型和大的范围都是难以事先估计到的。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愈来愈具开放性,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封闭,有时引入几何图形,有时甚至引入某些科技前沿知识,等等。所以,与其说投机取巧找捷径猜题目,倒不如老老实实地经过长期训练打好基础。要学好课内的语文篇目,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要有计划地多读名家名著。除了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外,还要多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只有这样,临到写作时,大脑仓库中才有足够可供选择取舍的好材料;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第三,要强调在看问题时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提高组材成篇的能力。高考的作文题或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故意给考生设置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情况,让考生选取一种进行阐述或议论。所设置的不同情况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正一反,互不相容。如1981年的“毁树”与“种树”,1990年的“这里是个坏地方”和“这里是个好地方”,1997年的“乐于助人”和“悄悄走开”等。其实,1988年的命题作文《习惯》中也包含着好坏两种习惯。另一类是能够相容、不是非此即彼的。如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所提供的两幅漫画都很好,要你经过比较后选择其中一幅展开议论;1989年给好友写回信,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报考一般院校及报考外经贸专业都不无道理,它们之间是优与更优的关系;2000年所提供的4种几何图形,任何一个都与其他3个不同,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对此,考生必须予以辩证地把握和认真地分析,否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误。

第四,要养成每次作文动笔前都认真审题的习惯。古人说得好:“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注:清·李渔:《李笠翁曲话·闲情偶寄》)大量事实证明,有没有袖手思考的过程,是大不相同的。1991年的作文,有的考生由于对“近墨者未必黑”的含义未作深入考虑,结果所用的论据竟是“驯虎女郎的性格未必变得凶残,治血吸虫病的医生不一定就传染上血吸虫病,管监狱的工作人员更不会因接近歹徒而变成歹徒”,等等。其实,以这些材料作论据,根本不能证明“近墨者未必黑”。再如1993年的作文中,有位考生在文中赞美了新树皮,却贬抑了老树皮:“社会上的腐朽事物就像老树皮,他们倚老卖老,舍不得让位给新贤,当然,改革的大潮会冲击他们,新生事物会把他们抵下去的。”试卷所提供的材料中明明白白写着女儿和儿子分别对新老树皮发出的赞叹和赞美,二者应是对立的统一,但这位考生却还是把老树皮写成腐朽的事物,完全曲解了命题者的本意,出现了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果认真审题,这类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思考论文范文篇5

一、准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多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注意培养严谨的书写、思维习惯,积极的作业态度。

复习目标(内容)定位要准,共同制订复习计划,据《考试说明》,明确采分点(知识、能力点),考好,增素质,明确复习的每一步骤中,我要做什么。

复习主体定位要准,是学生复习、总结、提高、考试,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行为定位要准,引导和激励,组织和策划,指导和点拨。

二、实

梳理知识(方法)实:胸有成竹,对《说明》所及知识、能力了然于胸。

时间安排实:不企求占用过多的课外时间,争最大的课堂效益

迁移提高实:具体的知识(方法)均有相应的典型材料,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复习行为实:认真,严谨,做好每一项复习

教师指导实:既引又扶。指导(教给)科学归类、记忆、思维的方法,提供一套知识能力卡片。

三、活

复习方法活:

分工、合作整理识记型知识,如字词、默写段(篇),文言实词、虚词。2003年中考识字积累两项为18+15=33分;2004年中考积累与运用计25分。

指导整理阅读、写作知识和方法卡片,为能力型题目打基础

组内外书面和口头交流,典型发言,张贴

学生出专题试题,出一份综合试题

思维方式活:整体感知多角度思考(三个联系)

联系相关文体知识

联系多种思维方式,正向(相关)思维,反向(相反)思维

联系生活

第二部分、复习行为

根据《考试说明》识字、写字和积累运用占分15%、阅读和写作各占45%和40%及课外阅读材料占90%的要求,复习思路如下:

一、吃透《考试说明》,师生共同制订复习计划。

如第一轮两个月,8周,40课时。

1、识字与写字。音、形、辨别常见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书写的正确、端正、准确,7%占分、时间,3课时。

2、积累与运用。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篇段默写、了解《课标》建议阅读的课外读物。约8%占分、时间,4课时。(2004《说明》加改病句(语法),2005《说明》加了解《课标》建议阅读的课外读物)

3、阅读。一般阅读要求:感知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有自己的心得,脉络(部分间联系),段落中心句和关键性语句;作品人物和情境的独特体验、富于表现力语言的品味;记、描、说、议、抒五种表达方式的区分及在不同文体中的表达作用。专门文体要求:记叙文:指出记叙的要素(人称、线索、顺序、中心、材料、及其详略,识别、分析各种描写的作用,理解议论、抒情的句子。说明文:抓住特征、指出顺序(时空逻)、辨别方法(分下举作列打画)、析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发现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识别论证方法(举例、引用、比喻、对比)。文言文:顺畅朗读,读音、节奏、文句在意、全文主旨,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以上45%占分、时间,18课时,(一般2课时,专门16课时,各4课时)。

4、写作。一般:表达方式选择、先后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联想与想象。专门:“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说明文,明白清楚”。“写简单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据文章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扩写、续写;变换文体或表达方式改写;一般应用文,格式正确,语言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40%占分、时间,16课时(穿插在阅读复习中)

第二轮一个月,20课时,练评4套试题

二、改变复习方式,教师从事组织、指导、激励等服务工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识字与写字(3课时)

学生用一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生难字词搜集整理,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注音,体会意义,后2课时组内外全面交流、互抄,形成个人的初中常用汉字库。在以后的复习课中,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张自认为可能考的生难字词10个,用2分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由学生选若干张贴于教室固定位置。

(二)积累与运用(4课时)

学生写“常见语病及例句”、“常用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等知识卡片在小组内交流,形成个人的文学常识库。

学生各认真书写一篇(段)背诵篇目,每节课中安排2分钟背自认为还不熟的一篇(段),选定一生背诵并将其书写的卡片张贴于教室固定位置。

(三)阅读(18课时)

1、指导学生写如下知识卡片并在组内交流,选优秀者在教室固定位置张贴:

①段落内部层次关系及例

②小说常识

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④记叙文(消息和通讯)、说明文、议论文、文体知识

⑤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生选记、说、议各一段文字仿中考出题,组内外交流互考,学生评出优秀试题及参考答案若干,贴于教室固定位置。

(四)写作(16课时)

1、学生写记、说、议等写作知识卡片并交流

2、学生写记叙文开头结尾几种情况及例卡片并交流

3、学生收集论据资料卡片(每人一专题,在组内外交流互抄张贴)

思考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德育;育德;腐败教育

Abstract:Moraleducationcanbecalledcultivatingmorality.Itisnotpreachmentbutconuctmoulding.Thefundamentalwaytocultivatemoralityisnottheinstructioninclassbuttheconductdemostration.Correctconductistheexampleandwhenyouseeagoodmantrytoemulatehim,whicharethecardinalmethodforcultivatingmorality.ThemaincontradictioninChinesehighereducationisnot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continuousincreasingdemandforthescientificandtechnicalpersonnelandtheshortageofeducationalexpenditure,butthecontradictionbetweencontinuousexpandingscaleofenrollment,thepopulareducationandthepowerlessworkofideologyandpolitics,theimperfection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Corrupteducation,whichgrowsoutoftheenvironmentofeducationalcorruption,isaseriousdisease,whichinjuresstudents''''souls.Ifwecan''''tremoveit,itwillbringcalamitytothecountryandthepeople.

Keywords:moraleducation;cultivatemorality;corrupteducation

一、德育是一门行为课

下面我们讲关于德育和育德的思考,先讲第一个问题,德育是一门行为课。

在学校里头如何实施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通常都是用关于如何做事的教育一样的办法,通过课程教学进行知识传授,因此在我国高校,就产生了所谓“两课”的建制。

所谓两课,就是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保证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人才,“两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两课的质量只能提高,不能下滑,这是坚定不移的立场,鲜明彻亮的观点,永远高扬的旗帜。否则就不叫社会主义教育,就不叫社会主义办学。然而,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必须弄明白:德育又叫做育德,它不是说教,而是品行筑垒,其基本途径不是课堂讲授,而是行为示范。行正为范,见贤思齐,这是育德的根本方法。教育反腐,既是生动的品行教育,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举措。

我们来回忆一下,自从设置了德育课程以来,德育课只是课堂讲授和学生临考的一门知识课程而已,就是讲授和临考嘛,它对学生的思想内化,融入品德,提高做人境界,奠定服务民众的心灵,炼就见义勇为的大节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可以去调查,可以去问卷,也可以测试。别的不论,发生在考场中的“”事件,买卖学历学位的交易,甚至凶杀致人死命的大案,都相继发生,骇人听闻。其中固然应该多从管理上寻找原因,但与口是心非,言行相悖的品德教育不无关系。

行正为范,见贤思齐,这是古训,讲出了品德教育全靠行为熏陶、不凭嘴巴说教的真谛。“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的名言。虽然外界会把某个口号当作旗帜去识别某个政党或者某个社团,但是,一旦跟着这面旗帜走过一段行程以后,只要看清这个举旗人的所作所为和打在这个举旗人臀部的那个印迹,立即就会作出去留的判断并采取相应行动。这是历史和现状的真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关于“社会主义批判”这一章中,在批判封建的社会主义这一节里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因为当时,也就是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一种时髦,大家都打出来,其中就有封建主义者,封建主义头子也打社会主义的旗帜,而且是拿着讨米袋,在讨米袋上绣上“社会主义”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吸引一批要饭吃的人跟着他跑。但是一旦跟着他跑的人看到这个举旗人的臀部打上的是封建印章以后,立即就哄堂一笑,纷纷离去。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说的话啊,今天不还是这样嘛。也许我们某个人可以举一个旗,可以暂时纠集一批人跟着他跑,但是跟着他跑的人只要发现了他臀部上印的章子是肮脏的,不是照样就哄堂一笑,就离开了他嘛。

为什么“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孟子提供一个仿效的楷模。孟子开始是住在卖肉的店子旁边,孟母看到孟子天天学做生意,去称称杆,很痛心啊,就搬家了。搬到哪里啊?搬到一个荒郊野外,满是坟堆的地方。结果那个地方天天有人去朝拜,吹吹唱唱,孟子又跟着人家吹吹唱唱,不思读书,不思习文啊,就是学当吹鼓手。孟母又搬家了。第三次搬到哪里啊?搬到学校旁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些人的行为融入环境中就成了改变另一些人的色彩的染缸。为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啊,因为崇高不仅使人感受到美,而且由于悲壮而令人感动,从而叫人把这种崇高输入血液或流进心田,感化成崇高的再生或复造。

反映论当中有一条千真万确的准则,说尝到的梨子的味道比书本中描述的梨子的滋味要具体得多,真实得多,因而才是可信的。所以,唯物论的认识论坚持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的著名论断,并因而与唯名论划清了界限。

当然,反映论也不是经验论。我们不会重复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错误,也不会把理性排斥在行动指导之外。因此,名垂青史的先正贤良、民众口碑的英模公仆都是我们效法的风范和敬仰的样板,用他们的品德找自己的差距,用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奋进,永远是不枯竭的思想动力。任长霞、牛玉儒虽然在远离我们的地方生活和工作,我们虽然未曾见过他们的容颜,更没有因为工作和他们发生过直接或密切的交往,但是,和他们生活工作过的同志、朋友、邻居,以及享受过他们恩惠的百姓、下属、弱者,在真切地倾吐他们的回忆时,在重播他们与生前的英模相处的镜头时,一团真实存在的热火,一个没有经过加色的道德,就燃烧着亿万人的心窝。活生生的道德自然,铸就了亿万人的品德。这个事实充分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真实的力量是不可摧的,理性的认定是坚定不移的。当然,也有生前不模范死后才英雄的宣传,遇上这种情况,不论如何舆论,老百姓的感情始终调动不起来。这说明了一条真理:存在体绝对不是文字的组成物。妙笔可以生花,但是妙笔生不出英雄和模范啊。

在学校教育当中,最能影响学生品德铸就的不是德育课程而是教师的行为。专心致志地教书,一丝不苟地备课,诲人不倦地施教,百问不烦地解疑,求真务实的学风,这些才是真正影响学生品德的教材。在学术上能开导学生,在品行上能征服学生,这种影响本身就是德育,这才是真正在育德。

从严格的意义讲,凡是学习如何做人,必定是从人家如何做那里学来的。教孩子第一次撒谎的是谁?是妈妈。当然,教孩子走第一步路的是谁?也是妈妈。后面这句话说明了一个真理,没有母亲就没有英雄。前面那句话也说明了一个真理,没有母亲就不会有强盗。你看,为什么教孩子第一个说谎的是妈妈啊?孩子高高兴兴地在家里吃水果,外面敲门来客人了,妈妈说,赶快把水果藏起来。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做人,都是沿着下面这个次序看别人如何做人来学习做人的,小的时候学父母如何做人,后来学老师如何做人,再后来学朋友如何做人,自己成为了社会角色以后,就普遍地看官员们如何做人。尊亲-从师-交友-看官,这是每个人学习做人的一般进程,也是每个人思想品德的成长和成熟之路。

当今反腐倡廉,进行共产党的先进性教育,我认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个恢宏的着眼点上,也在于增强整个民族的品德感染和塑造能力的精微处中。村看村,户看户,大家都是看干部。这也讲,那也讲,大家都看共产党。

行正为范,以身作则,不施言教,见贤思齐,这才是高效的、实效的、见效的德育法则。在座的搞德育的人相当多,都是德育专家,我是外行,我这个结论对不对,请专家们指正。总之,语言上的巨人,行为上的矮子,那不是在进行品德教育,恰恰是在瓦解品德教育。

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德育是一门行为课。

二、言行相悖,效果最坏

下面开始讲第二个问题,言行相悖,效果最坏。

我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20世纪80年代,国内有几位以德育演讲而闻名的专门家,自谦“我是青年友,青年是我师”。这几位德育专家备受某个政要的推崇,于是名声大震。我在电视媒体中听过他们的演讲,那是神采飞扬,出神入化,胜过春秋战国时候的少正卯。后来因为在某地演讲时,评价当地青年是特区的“淘金者”,在另一个地方演讲的时候,又因为接待不周而变动了行程计划,从此就遭到非议。人们认为他们是双重标准处事,对己是享乐主义,对人是求全责备。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了,说明人都只相信一条真理:事实胜于雄辩,真实大于谎言。

今天我要特别讲一讲腐败教育的问题。

腐败教育与教育腐败是直接相连又相区别的心灵污染和文化毒瘤。教育者趁教育腐败之机,向受教育者暗示,用败坏风尚的观念残害受教育者的心灵,这是腐败教育的特征。教育腐败是腐败教育的源,腐败教育是教育腐败长出的瘤。教育腐败为腐败教育提供支撑,腐败教育为教育腐败推波助浪。遏制腐败教育必须从清理教育腐败着手。端正权力观和用权动机,既是反对腐败的普遍举措,也是反对教育腐败进而反对腐败教育的良策。

什么是教育?教者,就是讲清道理和行为示范。育者,就是培养起来使其健壮。《说文解字》那本书中说,育就是养子使作善,养了孩子要让他作善,这就叫做育。可见,教育就是通过讲清道理和行为示范,使对象健康地成长起来。

教育不是教唆,教唆是什么?指使者通过谎言或者欺骗、诱惑或者胁迫,使对象走进邪恶的路径或者干出罪恶的勾当,这种行为就叫做教唆。

教育和教唆二者之间的界限十分明显:

首先,教育和教唆的内容根本不同。教育总是依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将日新月异沉积下来的科学文化,用编写系统知识的方式,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保证一个国家或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唆则不同,它往往将社会本应该抛弃的文化垃圾,改头换面,采取暗中偷运的非法途径,欺骗和蒙蔽受教育者使之上当。

其次,教育和教唆在法理上根本不同。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有存在方式,它不仅有法制的认可和保证,而且它本身也是遵守法制的典范。教唆则不然,它是以躲藏的方式偷生于社会,且社会应当取缔的非法存在。

最后,教育和教唆的功过根本不同。教育是社会文明传承和延续的工具,它培养一代一代的社会替补角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所以教育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共生共存的事业。各个民族,任其社会如何变迁,历史如何演化,教育始终会被整个民族所关注,并被看成与民族本身有切肤之痛的公益事业而积极地兴办。教唆是非法的存在,它诱惑和误导人生,制造社会麻烦,因此,它不仅使人深恶痛绝,而且是过街老鼠,必遭齐声喊打的下场,成为众人厌恶的羞耻。

所以,教唆作为一种故意行为,在刑法上已经确立了行为主体的“教唆犯”这个罪名。刑法是这样解释教唆犯的。教唆犯也称“造意犯”。故意用言词、行为或其他方法促使别人决意去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这就叫教唆犯,这就叫造意犯。教唆犯成立的要件有二:一是客观要件。在犯罪者尚无犯罪的意思或者已有犯罪的意思而尚无犯罪的决心的时候,教唆者的教唆激起其犯罪的决意,使他尚未确定的决意确定下来,这就是教唆犯的客观要件,对已有犯罪决意的人进行诱导,不能成立教唆罪。二是主观要件。已经预见到了各种犯罪事实的发生,而故意授意、怂恿、诱惑,这也是教唆犯的一个要件。我国的刑法还规定,凡教唆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的教唆犯,应当从重处罚。

腐败教育还不能划入教唆这一类,因为它不具备构成教唆犯的两个要件。就主观要件来讲,腐败教育的教育者并不是以授意、怂恿、诱惑别人犯罪为目的,充其量只是暗示被暗示者要来填自己的腰包,使暗示者取近利、图快活而已。就其客观要件来讲,受暗示的人不仅不是为了犯罪而去接受胁迫,恰恰相反,是为了求学上进而付出代价。可见,性质的根本不同是它们之间的原则性区别。

但是,由于暗示的内容是反事理的,是不健康的,是腐败的,因此它对人的心灵具有偷袭和腐蚀的侵害。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不引起警觉和及早抵制腐败教育,势必有一天,它将走进教唆的地狱,并与教唆同流合污。

在南岳衡山的半山亭中,有一副劝人行到半山仍须努力前进的对联,这个对联是这样写的: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

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就是说走了一半,还要继续努力。我们借用这副对联,反其意奉劝那些有腐败教育之嫌的朋友要立即改弦更张:

违道而行,误到半途须掉头;

无心自毁,要登峰顶另选路。

在当今的现实中,有没有腐败教育啊?我举三个例子。

当学生入学时,腐败教育就开始了。在高等学校,特别是录取授予学位的研究生的时候,由于每个学校对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和掌握有较多的灵活性,因而也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录取谁或不录取谁,有时就在“一口价”中敲定。上了线的不一定录取,没有参加考试的不一定不录,有时是看“来头”,有些是靠“红包”。红包可以打开录取的绿灯。最近在网上有人揭露了北方某大学录取报考博士学位的女学生时暗示用“色包”的丑闻,这又是一种潜在的“游戏新规则”。学生入学后,导师把获得的课题交给学生去做,用工程承包的方式来经营学术研究,课题经费由包工头支配,学生都成为了做课题的打工仔。扩而广之,导师又将这个办法推广到教学领域,凡是导师担任的本科生的教学就交给硕士生去完成,担任的硕士生课程就由博士生去讲授,导师稳拿渔翁之利。高年级的学生辅导低年级的学生,师哥师姐去带好师弟师妹,导师就到校外去走穴兼职,去获取双料报酬。这就是导师的少投入高效益的技能和知识的传授。

学生毕业前都要经过学位论文答辩这一环节,因为当前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中,在职者、有位者居多,没有位的就有钱,而且还可能是大款。于是,就开创了一种新的答辩方式,到风景旅游区去答辩,甚至到风景旅游区去授课。经费由学生开支,老师过行宫生活。这种方式比起赤裸裸的行贿可以找到顶风险的遁词。

腐败教育的内容是多端的,用红包点亮绿灯,这是腐败教育中的通关教育;用承包方式让义务工经营科研和教学,这是腐败教育中的通管教育;用行宫享受替代行贿效益,这是腐败教育中的通变教育。我称它是变质的三通。因为在古代真有一套《通典》、《通志》、《通考》,素称《三通》,属典籍之作。红军长征行至遵义时,当地大儒赵乃康先生将全套合计六百四十八卷的《三通》送给徐特立,徐老又将它们转赠,毛极为高兴,收入行囊。

腐败教育中的三通,通关是教学生如何敲门过关卡,通管是教学生如何精通掌权抓银钱,通变是教学生如何翻新花样去行贿赂。总之,待人接物、做人做事都离开了方圆,离开了规矩,离开了育人为善的目标。如何入学,入学以后学习什么,学了以后怎么毕业,在校读书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似乎都在偷袭着学生的心灵。

虽然我所列举的上述事例只是个案,但是,心灵的创伤总是关乎人的一生。它不像食物中毒,通过洗刷肠胃或者稀释血液、加快排泄就可将毒素排除而使人恢复健康。医治受伤的心灵即使是缝合弥补,也会留下抹不去的伤疤和痕迹。因此,心灵受到的影响总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这正是不可轻视和放纵腐败教育的原因。我们平常说“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并不是说心灵的伤害一笑就可以抚平,就可以消失的。它只是说,可以通过心理调适和感情的控制而不计前嫌,面向未来。

我们可以调查,在攻读学位的学生中,特别是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中,求学者和求学位者,学做人的和为当官的,他们之间的比例如何。我大胆地说过这种话:对很多人来说,读了书去做官,那是为了做事,做了官来读书,那是为了来镀金。这个话难免片面,但其中绝对有合理的成分。求学问的和求学位的,学做人的和为当官的,他们之间的比例如何,在这些关系的处理中,教师所给予的正确影响和为了正确的目标而耗去的精力究竟又是多少,可以调查,我想结论肯定是令人担忧的。

为什么现在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都在争取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等等的招生培养权呢?是为了培养人才,还是为了增收钱财呢?凡在高校参加工作,特别是领导工作的同志,那是夏天喝冰水,脑子虽然很热,心里就是透心明的啊,清白这里头的奥秘。

金钱真是万能啦,既能够成全事业,又能够毁掉事业;既能够成全人,又能够毁掉人。没有钱是办不成教育的,只剩下一个钱眼,教育也是会毁在这个钱眼中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不只是育人的艰辛,更是说育人的意义的深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培养的任何一代学生都将影响历史。认识到这一点,更应该在育人问题上采取谨慎、严肃和负责的态度。这也是我们对于腐败教育应予痛斥和揭露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给一个人的影响,给一个民族的影响不是当今,大概是三十年,我们这一代都是五十年代中受教育的。我们这一代所受教育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就是极左,就是阶级斗争为纲,就是把人整死。可以这么说,只要现在有人发动,肯定是我们这一代人冲锋陷阵,驾轻就熟。如果现在给你们这一代人的教育就是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个人欲望至上,我敢肯定,三十年以后,争名夺利打起来的就是你们。

这个腐败教育和教育腐败是个什么关系啊?

腐败是与权力相连而产生的社会疾病。权力是社会或集团中存在的唯一能够去实行掌主意志并能占领所有的一种特殊工具。当掌权者用权力去饱肥私囊实现私欲的时候,腐败就产生了。

教育腐败一是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这种腐败与权力直接相关。二是表现在学校育人单位。学校育人单位的腐败,是权力腐败的蔓延,是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时髦而不可时尚的一种现象。市场经济在我国兴起,知识经济概念在我国流行以后,学术经济、学位经济、文凭经济、职称经济都相继出现了,而且都模仿市场的做法:交易、买卖。有学术评议权的,学位授予权的,文凭发放权的,职称评审权的,总之一切与权相连和沾边的,包括有招生录取权、试卷评阅权等等的,都算掌握了捞钱的网、钓鱼的竿,都可以将手中的权当作换钱的物,都可待价而沽,都可上市交易,这是学校育人单位腐败的滋生途径,也是我们通常说的教育腐败的主要内容。

教育腐败虽然是产生腐败教育的环境,但是二者之间仍然有一些区别。教育腐败直接危害社会,并不一定直接危害学生;教育腐败的产生就是教育权力的异化和变质,但是腐败教育的实施者并不一定手中有权。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区别。即使如此,腐败教育与教育腐败仍然是直接相连的文化垃圾。因为教育腐败为腐败教育提供了产生空间和庇护场所,而且教育腐败中的那些直接与学生相关的内容,例如文凭买卖,实际就是腐败教育实施的具体表现。

没有掌权的施教者如何能够实施腐败教育呢?原来他们虽然没有掌权,但掌握了机会。当一个人的心地从善良中离开而走向邪恶时,他便因机会的偶然性、短暂性而将之当作千载难逢的获得权力进而谋私获利的良缘,于是便立即出手。这就是腐败教育产生的心理原因。机会为腐败教育提供了时空。曾经出台的那些搞创收、搞产业化的办学政策,那些与敬业精神相悖的所谓教师可以寻找第二职业和可以跳槽下海的提法,都对腐败教育起了放纵怂恿和提供方便的作用。

现在,身处学校领导岗位的专职行政干部,特别是身处高等学校领导岗位的专职行政干部,都在设法挤进教学而不用心办学。当了领导便利用手中的权力要当教授,当了教授又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当博士生导师,精力都用在去抢占一片自己十分生疏而别人又正在耕耘的土地上。因为当教授有教学津贴,当博士生导师可以延缓退休年龄。有了这种待遇加上他的行政待遇就是双料待遇啊,何乐而不为呢?可惜的是把行政丢在一旁,校纪校风、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就无暇顾及,于是腐败教育就乘虚而入、自由泛滥。或许,专职的行政人员兼职教学本身就是腐败。若是这样,那正好说明了一个因果链:权力腐败带来教育腐败,教育腐败为腐败教育提供了通道。

水到高处皆下泻,人最辉煌是让贤。据说有位政要当他年事已高决意离退的时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悬挂在厅堂中,上联是“早退晚退总要退”,下联是“先死后死都是死”,横批是“早退晚死”。另一位贤长在离退的时候公然表示,说他从此以后不顾问、不提问、不露面,全然超脱。还有一位贤达表示,他退位以后既不管事,也不找事,更不惹事。这些佳话都在老百姓中间流传,与那些一个屁股要坐几把椅子,坐上了椅子又不愿意离开位子的人相比,这种耄耋贤达更有一种古筝清音远、梅香品自高的境界。

近年来,教育投资大提高,招生人数大增加,校园校舍大建设,教学设备大更新,大学城、新校区纷纷上马。可是,山乡的孩子连在自己家门口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了,六、七岁的小孩要走到六、七里地以外的学校去读书。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为了紧缩教育经费,撤消了那些学生不多的零星山乡小学,从而减少了教师编制以及他们的工薪支付。然而,在减少了教育经费的同时,却增加了小学生的经费,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教育部门正在筹划寄宿制度的谋略,要使那些读书的农童不能不在离自己六、七里地的小学寄宿读书。教育的大发展使农童享受教育的机会却越来越少。这一增一减,便减去了教育的公益性的涵义,增加了教育的市场运作。恐怕这是最有经济头脑的人在经营教育。这究竟是叫做内行办教育还是外行办教育?

我上面讲的这些仅仅是零星个案,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工作的同志万万千千,千辛万苦啊;从事德育教学的教师队伍是兵强马壮,成绩斐然啊。我不能分不清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如果分不清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就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就叫做一叶障目,就叫做别有用心啊。这就是当年打右派时给右派的一条罪状啊。我绝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躲身暗藏者、算帐派。我看到了九个指头,我高歌大好形势。我所担心的只是那一锅肉汤中的那一粒老鼠屎,老鼠屎虽小啊,却败坏了一锅佳肴啊。我所惋惜的只是那一方玉雕中的那一点疵瑕,疵瑕虽然不屑一顾,却降低了整方瑰宝的品位。

大家都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在讲坛上宣讲如何做人的人,应该首先讲一讲自己的为人。诚实是做人的第一品德,用坦诚的态度讲自己的不足,本身也是正面的品德教育。如果相反,唱的是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做的却是萎靡无神的《病中吟》,两种腔调,两副面孔,这种德育的实效会怎样呢?可想而知,会叫人做两面派,叫人做双重人,叫人阳奉阴违,叫人去混世称雄。当前,凡是干群关系紧张的地方,究其原因,必定有欺上瞒下的官老爷,他们会讲会耍,能够蒙蔽上司,而又敢将群众当做阿斗,在他们面前作威作福。

回过头来反观学校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千万不能以讲授定功效。听其言,观其行,其言也善,其行也端,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品德教育。

这是我说的第二个问题。

三、建议将德育课改为德育学课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建议将德育课改为德育学课。

因为德育并非一门讲授的课。它不是一门讲授的课并不是说它就不是一门课。它是一门课,而且是一门重要的课,一门修身的课。德育学才是一门讲授的课。讲授的课和修身的课是不一样的。德育学作为一门讲授课,如同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一样,是人文领域中的一门知识、学问、专长和科学,完全应该进入课堂。通过对人文科学的学习可以使人增长人文知识,由知识内化为素质进而又转化为精神。人文精神是与文秀高雅结伴的,是与凡夫俗子离分的,一旦变成了人文精神,那就是知识转化为了人品。品德的垒筑,靠自律修炼;如何做人,需要见贤思齐。

近年以来,高校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令人揪心啦。无故旷课、夜宿不归、租房同居、堕胎流产、考试舞弊、招募、情斗殴打、凶杀亡命。有的大学不是发生一起凶杀案件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啊。云南大学马加爵竟敢连续三天在同一间学生寝室里连杀四个人,真有一点开杀场般的嚣张,居然还无人知晓,这桩惊天惨案可谓是史无先例啊,依我看完全是因为管理无序,工作失职、思想政治教育松懈所致。依情依理,学校领导应该自责引咎,政工干部应该检讨受罚,学工人员应该革职下岗。我不知道教育部是不是这么处理的。

去年,教育部召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对于改变和纠正思想混乱、纪律松弛是及时雨、急救丹,值得称道。出乎意外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松懈的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教训的检讨,这一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声音未曾见报。赫然显目的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的一些浮夸文章。这些文章往往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转为改革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和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好像高等学校的学生中出现诸多问题就是“两课"的责任。这叫做转移目标,叫做嫁祸于人,叫做金蝉脱壳。

党中央十分英明,所以在教育部召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以后,党中央专门组织开会,由总书记亲自报告,指令必须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书记不是说加强两课的工作,而是切中要害。我们期盼各高校都总结痛心的教训,提出落实的措施。出乎意外,只见各个高校纷纷出炉自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例如如何建立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如何创造了网上德育,真是喜讯无限,就是回避谈忧。表扬和自我表扬已经成为了风气。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说是日益增长的对高新科技人才的需求与教育经费投资不足的矛盾。说来说去还是伸手要钱,这个回答与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示两相对立。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各位摸摸良心,高等教育现在存在的矛盾是没有钱?是高科技人才的急需增长和教育经费投资的不足?还是什么?讲话凭良心嘛,做事凭良心嘛,应该说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日益扩大的办学规模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力、管理松懈的矛盾。这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因为有这个矛盾存在,所以才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切迫性嘛;因为这个矛盾在作祟,所以才在校内出现了那么多千奇百怪的失常事件嘛。

是教育最溃时,溃到了崩的地步;现在是教育的最腐时,腐到了臭的程度。教育反腐既是生动的品德教育,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举措。

讲到思想政治教育,我想起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读大学时的情景。我的这种回忆,是对昨天的检索和评估,是对我经历的重读。一个人所经过的越是繁杂,他的回忆就越丰富;他经过的越是深刻,他的回忆就越清晰。

我们大学的同学每当相聚,都会不无感慨地谈起当年我们教务长的时事报告。我们当年那个学校的教务长是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专家,他擅长分析国际政治、世界风云。他的时事报告是全校师生享受的“精神大餐"。全校的同学们若是很久没有听到他的报告,一定会写请求信投进“校长信箱",因此,安排时事报告的日程计划就成了学校经常性的工作,这样的报告每个学期都有四至五场。

逐渐,党委书记、宣传部长、政教系正副主任也登台演讲。1959年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召开,会议刚刚闭幕,湖北省委书记就来到学校向师生宣讲全会的决议。时事报告成了当年大学中的一种校园现象。1961年我在北京进修,也听过外交部、北京市委的负责人到大学讲形势报告。每当有这种机会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把它当作节日盛庆,自带凳椅,欢歌笑语列队进入会场。

时事报告享有“精神大餐"、“校园现象"、“节日盛庆"的美誉,它成了师生们学习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成分,所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那个时候简直成了每个人的行动纲领和生活誓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成绩斐然的思想政治教育。

什么是深层次啊?人的需要系统中的最需要就是深层次。你的工作,你的教育,成了别人的渴望,成了别人的追求,成了别人争取的目标,就说明你的工作和教育做到了别人的深层处。工作做到群众深层处,这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啊。

现在,时事报告与我们久违了,连师生的大型集会也很难得。即使是“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庆祝日,以及元旦欢庆日,都流行以放假代替集会,旅游代替庆祝。学校中也有“热烈"和“隆重"的时候,热烈什么啊?那是“热烈欢迎上级领导来我校指导工作",那是“隆重庆贺我校又获得了上级机关的奖励"。工作的内容离党的优势越来越远,工作的方式被标语口号取代而日见表面。

领导要到实际工作的第一线去实行领导,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要到思想政治的第一线去工作,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所规定的工作作风。老师和同学也期待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校党委书记讲形势、解疙瘩、鼓士气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机会,对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校党委书记来讲,是发扬党的政治优势的难得的平台嘛。时乎时乎不再来,莫错过,要抓住哦。喊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伸开五个指头,样子像抓,但是不握起来,等于没有抓,握起来了又不使劲,也是没有抓。凡事不仅要抓,而且要抓就要抓具体,抓到底。抓不具体、抓不到底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做官的人太多,做事的官太少。

曾经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个路线,一个观点,要经常讲,反复讲,要使广大群众都知道。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经验,干部深入基层是我们的经验,不讲功劳、不怕苦劳,为民办事要不顾疲劳、不辞辛苦也是我们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及从其中概括的路线和观点我们应该经常讲、反复讲,不但要让广大群众知道,而且还要让群众知道用这些历史的经验来评价今天的领导。

当然,时过境迁。新科技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新的科技手段。“网络教育"、“热线对话"、“电视访谈"这些形式最具现代色彩,正在成为时尚。不过,即令如此,用一点老传统,用一些老办法,也有嚼“菜根潭"的风味的。何况“网络教育"其实是躲着身子在那里作指示嘛,那个“热线电话"不过是各执一端谈条件嘛,那个“电视访谈"实际是把嘉宾请到演播厅摆龙门阵嘛?!它和老传统的教育各有千秋、尺短寸长,它们应该相成相佐,综合使用才对。

去年,我看那个全国第十一届青年非职业歌手电视大赛,很有感慨。那个大赛当中,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歌手过关斩将闯进了团体赛的决赛圈。华东师大和华中师大的学生在美声唱法的个人决赛当中,还分别夺得了金牌和铜牌。哎呀,我感慨万千啊。我觉得这个唱歌的、跳舞的、吹号的、弹琴的,哪样人才,哪门艺术,高等学校都兼而有之啊,真可谓藏龙卧虎。

其实唱歌也罢,跳舞也罢,体育运动也罢,棋类竞赛也罢,书法活动也罢,这都是校园文化,是校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军啊。主持高校工作的负责人他的学问深,他的见识广,他的眼界高,他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来打造校园文化,缔造化解校园与周边不良环境的对峙的力量,从而削弱和抵制周边不良环境对学校育人工作的负面诱惑。

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物质生活十分清苦,吃饭要勒紧裤带啊,但是,精神文化就十分丰富,就像是自助餐,学校的文艺生活任你选择享受。周末的时候,露天场放电影,饭厅里开舞会,教学楼玩棋类,体育馆看文艺表演。此外,每个学期中还有歌咏赛、讲演赛、球类赛……赛事不断。本事高强的,既显学士的斯文,又有文人的倜傥,风流得很啦。当“五一”、“十一”、“元旦”节庆时,在节目之后高音喇叭传出的歌声笼罩着全校的夜空,整个是一个喜庆的海洋。子夜来临的时候,同学们创作诗歌或者散文,在音乐的伴奏中表达着学子们的心愿。每逢新年的凌晨,校长或者书记一定会通过广播发表祝词,“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个时候,食堂里也抬出香喷喷的红枣糯米稀饭,作为夜宵免费供应,它向大家暗示:今夜无眠,歌舞翩翩,通宵达旦。

那个时候,没有周边环境对学校育人的干扰,相反,倒是学校主动给周边居民积极的影响。学校受人尊重,被人羡慕,不是被人敲诈,受人欺负。

现在的学校也组建文艺社团,但是现在组建社团的宗旨是什么啊?是代表学校出去参加比赛,目标是捧奖杯、夺奖牌。因为近年来流行一个“排名”的惊恐症,大家关注的是“榜上有名”。排名领先者就惊喜若狂,排名落伍者就惟恐丢脸。办学也时髦,要去占一流,于是发明人就拟定了科研经费、论著出版、招生规模、学位层次、院士人数、专业门类等等计分指标。于是,就有人在这些指标上揠苗助长、加水发泡、争名次,这是一种邪症。

什么叫名次啊?名次实际上就是名气。名气是什么?就是名誉。有了名气,就有了名誉。名誉又是什么?是美誉的延伸,是声誉的持久。德高学精的贤人,货真价实的商品,都可获得称赞,这就是美誉。赞颂相传,遍布城乡,这就是声誉。赞不绝口,妇幼皆知,这就是名誉。可见,名次是靠诚实、勤奋、功业争得的。

市场包围学校,学校也奔向市场。搞活开放,往外闯荡。其实,新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享受的同时,也提供了麻烦。你看,学校周边的网吧、酒吧、浴吧就诱惑着学生玩物、忘学、丧志,这是令人头痛的顽疾。

但是,治校也像治家。家里很温馨,赶也不出门;家中很冷漠,出外寻欢乐。如果我们校内的文化生活丰富而营养,我想绝对不会有外出去觅食投胎的,更何况网吧、酒吧、浴吧中还有网虫、黄虫、色虫咬人呢?!

文艺要贴近生活,要贴近百姓,这是大道理。学校的生活是教学,学校的百姓是师生,为教学和师生服务才是学校文艺社团的宗旨和目标,所以,学校应该成立文艺社团,但它的使命不是外出参赛夺金牌,而是高奏校园青春圆舞曲。

思考论文范文篇7

一、准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多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注意培养严谨的书写、思维习惯,积极的作业态度。

复习目标(内容)定位要准,共同制订复习计划,据《考试说明》,明确采分点(知识、能力点),考好,增素质,明确复习的每一步骤中,我要做什么。

复习主体定位要准,是学生复习、总结、提高、考试,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行为定位要准,引导和激励,组织和策划,指导和点拨。

二、实

梳理知识(方法)实:胸有成竹,对《说明》所及知识、能力了然于胸。

时间安排实:不企求占用过多的课外时间,争最大的课堂效益

迁移提高实:具体的知识(方法)均有相应的典型材料,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复习行为实:认真,严谨,做好每一项复习

教师指导实:既引又扶。指导(教给)科学归类、记忆、思维的方法,提供一套知识能力卡片。

三、活

复习方法活:

分工、合作整理识记型知识,如字词、默写段(篇),文言实词、虚词。2003年中考识字积累两项为18+15=33分;2004年中考积累与运用计25分。

指导整理阅读、写作知识和方法卡片,为能力型题目打基础

组内外书面和口头交流,典型发言,张贴

学生出专题试题,出一份综合试题

思维方式活:整体感知多角度思考(三个联系)

联系相关文体知识

联系多种思维方式,正向(相关)思维,反向(相反)思维

联系生活

第二部分、复习行为

根据《考试说明》识字、写字和积累运用占分15%、阅读和写作各占45%和40%及课外阅读材料占90%的要求,复习思路如下:

一、吃透《考试说明》,师生共同制订复习计划。

如第一轮两个月,8周,40课时。

1、识字与写字。音、形、辨别常见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书写的正确、端正、准确,7%占分、时间,3课时。

2、积累与运用。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篇段默写、了解《课标》建议阅读的课外读物。约8%占分、时间,4课时。(2004《说明》加改病句(语法),2005《说明》加了解《课标》建议阅读的课外读物)

3、阅读。一般阅读要求:感知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有自己的心得,脉络(部分间联系),段落中心句和关键性语句;作品人物和情境的独特体验、富于表现力语言的品味;记、描、说、议、抒五种表达方式的区分及在不同文体中的表达作用。专门文体要求:记叙文:指出记叙的要素(人称、线索、顺序、中心、材料、及其详略,识别、分析各种描写的作用,理解议论、抒情的句子。说明文:抓住特征、指出顺序(时空逻)、辨别方法(分下举作列打画)、析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发现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识别论证方法(举例、引用、比喻、对比)。文言文:顺畅朗读,读音、节奏、文句在意、全文主旨,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以上45%占分、时间,18课时,(一般2课时,专门16课时,各4课时)。

4、写作。一般:表达方式选择、先后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联想与想象。专门:“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说明文,明白清楚”。“写简单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据文章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扩写、续写;变换文体或表达方式改写;一般应用文,格式正确,语言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40%占分、时间,16课时(穿插在阅读复习中)

第二轮一个月,20课时,练评4套试题

二、改变复习方式,教师从事组织、指导、激励等服务工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识字与写字(3课时)

学生用一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生难字词搜集整理,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注音,体会意义,后2课时组内外全面交流、互抄,形成个人的初中常用汉字库。在以后的复习课中,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张自认为可能考的生难字词10个,用2分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由学生选若干张贴于教室固定位置。

(二)积累与运用(4课时)

学生写“常见语病及例句”、“常用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等知识卡片在小组内交流,形成个人的文学常识库。

学生各认真书写一篇(段)背诵篇目,每节课中安排2分钟背自认为还不熟的一篇(段),选定一生背诵并将其书写的卡片张贴于教室固定位置。

(三)阅读(18课时)

1、指导学生写如下知识卡片并在组内交流,选优秀者在教室固定位置张贴:

①段落内部层次关系及例

②小说常识

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④记叙文(消息和通讯)、说明文、议论文、文体知识

⑤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生选记、说、议各一段文字仿中考出题,组内外交流互考,学生评出优秀试题及参考答案若干,贴于教室固定位置。

(四)写作(16课时)

1、学生写记、说、议等写作知识卡片并交流

2、学生写记叙文开头结尾几种情况及例卡片并交流

3、学生收集论据资料卡片(每人一专题,在组内外交流互抄张贴)

思考论文范文篇8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金融系统稳定性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国际资本流因素

东南亚金融危机于1997年7月首先爆发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使整个金融系统乃至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最低超过3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平均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

关于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学者做出过不同解释,然而对金融危机中国际资本尤其是国际私人资本的作用的重视可以说是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金融自由化改革浪潮,这很大程度上为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相对较宽松的条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大的金融危机(1992—1993年的欧洲金融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1年开始的阿根廷金融危机等)中,都出现了国际资本冲击的迹象,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当时,东南亚国家利率在各国中央银行引导下水涨船高,不断攀升,此举虽可减缓通货膨胀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套利,为索罗斯等人出兵创造了机会。花旗银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级主管指出,泰国银行业者每天经手的海外套利热钱金额高达20至30亿美元。此外,由于有利可图,银行业者本身也大肆从海外借入利率比泰铢、林吉特等货币低上3-5个百分点的美元、日元和马克,然后出售这些货币,赚取利差。据统计,泰国各商业银行的海外借款总额已逾1万亿美元,其中95%属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贷。1997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布尔曼发出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仅两年之后,大量的热钱正在以创纪录的步伐注入亚洲等新兴市场,“不理性的热烈情绪”正在这些市场广泛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大幅震荡。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表一危机前流向亚洲五国的私人资本净额(亿美元$)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亚洲五国私人资本净流入249290303326351629729

其中:FDI净流入627286867495120

证券投资净流入133363179106144203

其他17418515461171390406

五国GDP总和4764540861306690733083569854

私人资本净流入占GDP比重(%)5.235.364.944.874.797.537.4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整理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表二危机前流向五国各种资本的比重(%)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FDI占总私人资本比重(%)24.9024.8328.3826.3821.0815.1016.46

证券投资占总私人资本比重(%)5.2211.3820.8054.9130.2022.8927.85

其他投资占总私人资本比重(%)69.8863.8050.8218.7148.7262.0055.69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整理

表一显示,在危机爆发前涌入五国的私人资本逐年增加,而且成加剧式增加:1990至1996年间私人资本流入增加了近三倍(从249亿美元到729亿美元),尤其是危机爆发前三年突然增多,其占当时GDP比重相应突然增大。表二数据说明,这一时期流入东南亚各国的大部份私人资本是流动性很强的证券资本及短期债权,以1993年为分界,证券投资比重突然剧增,而从94、95年,证券投资的增长势头被以短期债权为主的其他投资所掩盖。再看FDI,增长绝对数始终平平,但从94年开始,它占总私人资本流入的比例却呈逐渐减小趋势,与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比重差距均成“剪刀型”加大,这是一种危险信号,1997年的金融危机与其不无关系。早在1995年,新加坡克罗斯比证券公司曾对亚洲七个国家经济状况作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东南亚国家大量国际私人资本涌入,整个经济运行状况突出表现为投机行为高涨,泰国政府一厢情愿地对外国资本敞开金融市场大门,外国银行带来大量低息美元贷款,泰国金融业就此大尝了甜头,开始对诸如房地产等基础产业产生浓厚兴趣,结果许多银行一窝蜂地把近30%的贷款投向了房地产业,供求严重失衡。随之而来的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使得银行呆帐、坏帐激增,资产质量严重恶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国际资本冲击的结果。

二、国际资本流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分析

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1994)在探讨了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内在原因后指出,金融自由化引发银行部门脆弱化的重要通道是利率上限取消以及降低外资进入壁垒所引起的银行特许权价值,导致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从而带来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Kaminsky和Reinhart(1996)认为在多数情况下,金融自由化伴随着对资本管制的解除,当本国银行从国际资金市场上借入外币资金,并将它贷给本国借款者时,就承担了外汇风险。Calvo(1998)提出的属于第三代危机模型的外资诱导型危机模型中认为大规模的外资流入将会促成该国经济过热,实际汇率升值,经常项目恶化,资产泡沫化等,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根据以上观点:国际资本的非控制性流动特别是过度的流入会对一国内的金融主体系产生非系统性风险,在短期或长期对金融体系的安全产生冲击,严重时甚至引发危机或者加剧危机。那么这种国际资本是怎样进行运作并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的呢?

20世纪70年代全球开始金融自由化后,国际资本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方式日益增多。在目前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际资本主要是进行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一般是在国外开办工商企业,直接与生产过程或交换过程相联系,本文称之为生产性投资;而间接投资主要是投资国际证券以及国际中长期信贷、经济开发援助,证券投资和银行信贷以及相关金融衍生工具,这种投资不是以固定的持有相关证券盈利为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投机赚取证券差价,哪里有投机可能,有差价空间,这种资本就会流向哪里,本文称这种投资为投机性投资。一般来讲,国际资本的活动主要通过对银行体系及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的影响表现出来。

(一)国际资本流对银行体系及外汇市场的影响:

从宏观讲,流入国内的国际资本会转化为本国货币,扩大货币基础,产生巨大的货币乘数效应,与国内存款一道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扩大了一国的货币供给,导致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多,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一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有效性,导致政策时滞。此外,据估计,很多国际资本通过非法的地下途径流入一国,这样就加大了一国金融监管的难度和成本,于是很多情况下当局采取不闻不问,这些巨大的潜伏国际资本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从微观银行角度讲,在没有外资流入时,国内储蓄为S;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记为RD,于是本国银行可贷款额为S-RD。假设本国银行在当期能收回比例为η的银行贷款,并且获得λ的贷款利息,此时银行贷款余额减少(S-RD)×η,此时银行的理论投贷及偿还能力为L=RD+(S-RD)×η×(1+λ);设居民提款额为R=A+f×ε(A为一个常数,表示居民当期平均固定提款额经验数据;f为居民提款影响系数;ε表示普通居民对本币的贬值预期及突发提款总额),预期贬值及突发提款总额越大,居民在当期提款越多,当R>L时,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甚至导致银行破产停业。

在国际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国外净资本流入记为F;国内储蓄为S;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记为RD,则本国银行存款余额为S+s×m×F(s为直接标价汇率,m为货币乘数),进而本国银行贷款能力为S+s×m×F-RD;同样假设本国银行在当期能收回比例为η的银行贷款,并且获得λ的贷款利息,此时银行贷款余额减少(S+s×m×F-RD)×η,此时银行的投贷及偿还能力总额为L=RD+(S+s×m×F-RD)×η×(1+λ),同样设居民提款额为R=A+f×ε(f、ε同前),在R没有变化的情况下,L比金融未开放前增加(s×m×F)×η×(1+λ),即增加了银行当期流动性,此时国际资本是否对银行稳定产生冲击取决于L与R的对比。

从国际资本投资角度讲,国际资本流入国内以后,市场上流通货币总额为生产性投资、投机性投资、现金的总和。生产性投资和投机性投资的资金以及存款准备金始终在银行系统内,通过银行系统中居民、企业和政府在银行间的帐户间转换,并不影响银行相关帐户总额。直接投资跟利润率紧密相关,因此生产利润为生产性投资×(i+i*)(i为国内投资的预期投资效率,i*为国外投资的预期投资效率)。如果国内经济发展良好,经济秩序稳定,生产性投资效益高,本国银行会将贷款更多发放给生产性部门,外资在利润驱动下,也会加大生产性投资,一方面,生产企业效益好,还款能力强,η的取值增大,在浮动利率制度下,生产企业资金需求增强时贷款利率λ提高,银行偿付及投贷能力L增大;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可以获得稳定较高的收益,从银行欲提固定现款A减少,此时国内货币价值稳定,ε会减小,使得居民当期提款R减少,本国银行、居民和外商都能从生产性投资中获得巨大利益,国内银行的效益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当国内生产效益较差,生产性投资收益不好,人们会从银行提款用于消费,或转化为外汇或黄金或地产等等,一时居民提款额R会迅速上升,此时,生产企业经营困难,η取值减小,如果银行信用管理不善,在前期将款项贷给效益不好企业,将会产生大量坏帐,这导致η的进一步减小,R将迅速超过L,银行走向危机。

外来投机性投资进入国内看中的是投机空间,与表面经济繁荣与否无太大联系,在繁荣时期若出现较大投机空间它会大量进入,在经济萧条时期,若存在投机空间它仍会进入。因此,外来投机性投资可表示为总国际资本×(μ*-μ)(μ*、μ分别为国外和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系数,它们可以通过一国金融的某些指标反映,它们的取值越大表示越稳定),假设μ*固定,则国内金融越不稳定,μ越小,μ*-μ越大,投机流入越多。当本国经济中出现不稳定时,投机资本会不惜代价大量涌入,使得国内经济在短期内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迅速膨胀。在赚取投机利润后,这些资本又会在短期逃离国内市场,使本国银行及市场在短期内资金严重缺乏,货币流动不足,银行及经济陷入危机。

从本币价值角度讲,根据剑桥方程Md=Ms=k×P×y,即m×s×F+m×(RD+C)=k×s×P*×y(Ms表示本国货币供给为,Md为货币需求,C表示现金,y为本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P*为物价水平,s、m同前,F为国际资本,k常数)。由此可以看出,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外资流入越多,本币贬值。国内投资效率越高,国内金融体系统越稳定,投机国际资本比重越小,汇率随生产性投资比重变动,出现本币价值的一种可预见趋势。当国内经济出现漏洞时,不稳定的投机资本趁虚而入,随后突然离去,使得汇率s剧烈波动,外汇市场压力增大,稳定性越弱。具体来讲,当投机资本大量进入本国后,汇率s上升,本国货币面临贬值。为了保值,政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如买卖国债等,使得市场中货币供给减少;当其撤离时,带走比投机资本进入时更多的外汇,汇率s下降,本币升值。如果政府外汇储备不足,它只能从市场上购买外汇,从而增加货币供给,本国货币开始贬值,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循环下去,本币价值将失去信任,将一直贬值,超过人们的心理底线后,形成金融危机,可以称这种情况为国际资本活动下的本币价值心理危机。

(二)国际资本流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外资进入国内后,首先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货币供给相应增加,根据凯恩斯货币理论Ms=ky-hr,在y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Ms增加,必然导致利率r的下降,结果,国内居民纷纷将存款转化为证券,使得国内证券价格上涨。外资投机性资本随之为赚取差价而来,当证券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赚取巨大差价利润后逃跑,投机性资本撤出国内市场,带走比原来更多的外币。投机性外资占整个净资本流入比重越大,短时期内带走的资本越多,造成国内市场货币供给锐减,利率上升,证券价格直线下跌,证券市值瞬间缩水,整个过程造成国内证券市场价格的巨大震荡,居民损失大量财富。而较小比重的投机性外资,它的进入与撤离,不会带来巨大的证券价格波动,相反,它能活跃国内证券市场,利于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提高国内直接融资效率,用市场的力量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金资源。因此国际资本是否对证券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要看其本身的比重,市场运作机制。三、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十年后的启发

(一)中国存在爆发金融危机的隐忧

上面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对开放条件下金融系统的影响,其实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更不是某人可以决定和操纵其爆发的时间的。它往往是诸多原因的总爆炸,国际资本流的迅速进入和退出在现代越来越表现为引火线的作用。曾多次访问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力茨在很多场合表明一个观点:金融或经济危机只在小国或发展中国家爆发,国际资本也只能对小国进行冲击。有个形象的比喻,一阵风吹过,对一只苍蝇来说,这足以让其上天入地,可对一只大象来说,可什么也算不上。事实也证明基本如此,可为什么1929~1933在美国爆发了从金融业开始的大危机,1992~1993年发达的欧洲国家爆发危机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是否会面临金融方面的危机呢?本文仅针对国际资本流动角度提出一些担忧和疑问。

1,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引进外资,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我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可以说我国的很大一部分GDP是国外在华投资创造出来的,一旦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改变,国外在华资本进行投资性区域选择而撤离,势必影响中国经济安全,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2,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股市一路飙升,很多股票市值与公司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这种过热的股市实际是一种虚假繁荣。近期国外及国内一些权威机构如摩根斯坦利等相继发表报告表明类似观点;同时我国近年房地产居高不下,地产泡沫十分突出,很多地方房屋空置率很高。这种房产和股市泡沫是否有国际投机资本从中作祟呢?还有多少国际投机商对我国虎视眈眈呢?

3,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独大,这种单一的外汇储备结构本身意味着风险,一旦美元体系发生风吹草动,国际投机商对其进行攻击,我国的外汇市场安全将经受巨大考验。据有关报道,我国近期的国际收支中有很大一部分帐面外汇储备不明增加,困惑了当局和经济学家,值得思考。

4,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自由化较快,金融创新冲动强烈,这其中也孕育着风险。2006年底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大量国外金融机构进驻我国,而很多国内金融机构竞争力较低,影响到我国民族金融安全,而且这也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5,在我国强势政府的呵护下,国民的民族金融意识薄弱,极容易被国际资本投机家利用,一旦超出了政府调控能力,“蝴蝶效应”在所难免。

6,2006年底以后我国金融市场开始对外全面开放,国外金融机构的进驻,增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而国内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尤其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这种类似“金字塔三角形”的金融机构体系是否像数学中的三角形一样具有稳定性呢?

(二)、针对隐忧的政策建议

从宏观上讲,一个国家对国内事务的管理调控能力,对周边及国际环境的预测水平,危机觉察和应急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冲危机。东南亚危机中的事实证明我国的政府是一个强势政府,其宏观调控和动员能力有目共睹。危机也许离我们还遥远,但我们应该防微杜渐,随时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准备。

1,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金融监测评价系统。在全国各地设立监测站点,严密监视国际资本流入流出情况以及流入国际资本去向,把握好外资的利用效率和结构。同时,由国家出面,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相关人员,组建金融危机专门预测小组,研究金融市场各种指数,评估当前金融运行状态,以供宏观调控决策。

2,金融结构的自身完善,加强金融领域的法制建设,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稳定金融市场。

3,培养民族金融意识。在我国强势政府的领导下,国民习惯国家说什么就怎么做,很少有自己的独立金融意识。我们的政府应继续发挥强势优势,教育、宣传、普及金融观念,增强国民金融忧患意识和独立抗风险能力,形成完整的金融民族意识。

4,加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稳定国内经济,进一步增强国际国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短时期内资本外流,从根本上破灭国际资本投机者对中国的幻想。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宝良.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

[1]郁洪良陆凯旋等.新编国际金融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2]徐倩.中国外资流入的现实危机度分析.金融观察.2006(11)

[3]王凤京.基于金融市场化的中国金融脆弱性研究.求索.2006(12)

[4]毛伟史晋川.流动性风险、银行危机与内生经济增长.浙江学刊.2006(6)

[5]朱毅峰吴晶妹.信用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思考论文范文篇9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金融系统稳定性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国际资本流因素

东南亚金融危机于1997年7月首先爆发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使整个金融系统乃至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最低超过3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平均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

关于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学者做出过不同解释,然而对金融危机中国际资本尤其是国际私人资本的作用的重视可以说是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金融自由化改革浪潮,这很大程度上为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相对较宽松的条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大的金融危机(1992—1993年的欧洲金融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1年开始的阿根廷金融危机等)中,都出现了国际资本冲击的迹象,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当时,东南亚国家利率在各国中央银行引导下水涨船高,不断攀升,此举虽可减缓通货膨胀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套利,为索罗斯等人出兵创造了机会。花旗银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级主管指出,泰国银行业者每天经手的海外套利热钱金额高达20至30亿美元。此外,由于有利可图,银行业者本身也大肆从海外借入利率比泰铢、林吉特等货币低上3-5个百分点的美元、日元和马克,然后出售这些货币,赚取利差。据统计,泰国各商业银行的海外借款总额已逾1万亿美元,其中95%属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贷。1997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布尔曼发出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仅两年之后,大量的热钱正在以创纪录的步伐注入亚洲等新兴市场,“不理性的热烈情绪”正在这些市场广泛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大幅震荡。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表一危机前流向亚洲五国的私人资本净额(亿美元$)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亚洲五国私人资本净流入249290303326351629729

其中:FDI净流入627286867495120

证券投资净流入133363179106144203

其他17418515461171390406

五国GDP总和4764540861306690733083569854

私人资本净流入占GDP比重(%)5.235.364.944.874.797.537.4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整理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表二危机前流向五国各种资本的比重(%)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FDI占总私人资本比重(%)24.9024.8328.3826.3821.0815.1016.46

证券投资占总私人资本比重(%)5.2211.3820.8054.9130.2022.8927.85

其他投资占总私人资本比重(%)69.8863.8050.8218.7148.7262.0055.69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整理

表一显示,在危机爆发前涌入五国的私人资本逐年增加,而且成加剧式增加:1990至1996年间私人资本流入增加了近三倍(从249亿美元到729亿美元),尤其是危机爆发前三年突然增多,其占当时GDP比重相应突然增大。表二数据说明,这一时期流入东南亚各国的大部份私人资本是流动性很强的证券资本及短期债权,以1993年为分界,证券投资比重突然剧增,而从94、95年,证券投资的增长势头被以短期债权为主的其他投资所掩盖。再看FDI,增长绝对数始终平平,但从94年开始,它占总私人资本流入的比例却呈逐渐减小趋势,与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比重差距均成“剪刀型”加大,这是一种危险信号,1997年的金融危机与其不无关系。早在1995年,新加坡克罗斯比证券公司曾对亚洲七个国家经济状况作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东南亚国家大量国际私人资本涌入,整个经济运行状况突出表现为投机行为高涨,泰国政府一厢情愿地对外国资本敞开金融市场大门,外国银行带来大量低息美元贷款,泰国金融业就此大尝了甜头,开始对诸如房地产等基础产业产生浓厚兴趣,结果许多银行一窝蜂地把近30%的贷款投向了房地产业,供求严重失衡。随之而来的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使得银行呆帐、坏帐激增,资产质量严重恶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国际资本冲击的结果。

二、国际资本流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分析

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1994)在探讨了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内在原因后指出,金融自由化引发银行部门脆弱化的重要通道是利率上限取消以及降低外资进入壁垒所引起的银行特许权价值,导致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从而带来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Kaminsky和Reinhart(1996)认为在多数情况下,金融自由化伴随着对资本管制的解除,当本国银行从国际资金市场上借入外币资金,并将它贷给本国借款者时,就承担了外汇风险。Calvo(1998)提出的属于第三代危机模型的外资诱导型危机模型中认为大规模的外资流入将会促成该国经济过热,实际汇率升值,经常项目恶化,资产泡沫化等,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根据以上观点:国际资本的非控制性流动特别是过度的流入会对一国内的金融主体系产生非系统性风险,在短期或长期对金融体系的安全产生冲击,严重时甚至引发危机或者加剧危机。那么这种国际资本是怎样进行运作并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的呢?

20世纪70年代全球开始金融自由化后,国际资本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方式日益增多。在目前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际资本主要是进行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一般是在国外开办工商企业,直接与生产过程或交换过程相联系,本文称之为生产性投资;而间接投资主要是投资国际证券以及国际中长期信贷、经济开发援助,证券投资和银行信贷以及相关金融衍生工具,这种投资不是以固定的持有相关证券盈利为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投机赚取证券差价,哪里有投机可能,有差价空间,这种资本就会流向哪里,本文称这种投资为投机性投资。一般来讲,国际资本的活动主要通过对银行体系及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的影响表现出来。

(一)国际资本流对银行体系及外汇市场的影响:

从宏观讲,流入国内的国际资本会转化为本国货币,扩大货币基础,产生巨大的货币乘数效应,与国内存款一道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扩大了一国的货币供给,导致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多,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一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有效性,导致政策时滞。此外,据估计,很多国际资本通过非法的地下途径流入一国,这样就加大了一国金融监管的难度和成本,于是很多情况下当局采取不闻不问,这些巨大的潜伏国际资本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从微观银行角度讲,在没有外资流入时,国内储蓄为S;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记为RD,于是本国银行可贷款额为S-RD。假设本国银行在当期能收回比例为η的银行贷款,并且获得λ的贷款利息,此时银行贷款余额减少(S-RD)×η,此时银行的理论投贷及偿还能力为L=RD+(S-RD)×η×(1+λ);设居民提款额为R=A+f×ε(A为一个常数,表示居民当期平均固定提款额经验数据;f为居民提款影响系数;ε表示普通居民对本币的贬值预期及突发提款总额),预期贬值及突发提款总额越大,居民在当期提款越多,当R>L时,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甚至导致银行破产停业。

在国际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国外净资本流入记为F;国内储蓄为S;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记为RD,则本国银行存款余额为S+s×m×F(s为直接标价汇率,m为货币乘数),进而本国银行贷款能力为S+s×m×F-RD;同样假设本国银行在当期能收回比例为η的银行贷款,并且获得λ的贷款利息,此时银行贷款余额减少(S+s×m×F-RD)×η,此时银行的投贷及偿还能力总额为L=RD+(S+s×m×F-RD)×η×(1+λ),同样设居民提款额为R=A+f×ε(f、ε同前),在R没有变化的情况下,L比金融未开放前增加(s×m×F)×η×(1+λ),即增加了银行当期流动性,此时国际资本是否对银行稳定产生冲击取决于L与R的对比。

从国际资本投资角度讲,国际资本流入国内以后,市场上流通货币总额为生产性投资、投机性投资、现金的总和。生产性投资和投机性投资的资金以及存款准备金始终在银行系统内,通过银行系统中居民、企业和政府在银行间的帐户间转换,并不影响银行相关帐户总额。直接投资跟利润率紧密相关,因此生产利润为生产性投资×(i+i*)(i为国内投资的预期投资效率,i*为国外投资的预期投资效率)。如果国内经济发展良好,经济秩序稳定,生产性投资效益高,本国银行会将贷款更多发放给生产性部门,外资在利润驱动下,也会加大生产性投资,一方面,生产企业效益好,还款能力强,η的取值增大,在浮动利率制度下,生产企业资金需求增强时贷款利率λ提高,银行偿付及投贷能力L增大;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可以获得稳定较高的收益,从银行欲提固定现款A减少,此时国内货币价值稳定,ε会减小,使得居民当期提款R减少,本国银行、居民和外商都能从生产性投资中获得巨大利益,国内银行的效益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当国内生产效益较差,生产性投资收益不好,人们会从银行提款用于消费,或转化为外汇或黄金或地产等等,一时居民提款额R会迅速上升,此时,生产企业经营困难,η取值减小,如果银行信用管理不善,在前期将款项贷给效益不好企业,将会产生大量坏帐,这导致η的进一步减小,R将迅速超过L,银行走向危机。

外来投机性投资进入国内看中的是投机空间,与表面经济繁荣与否无太大联系,在繁荣时期若出现较大投机空间它会大量进入,在经济萧条时期,若存在投机空间它仍会进入。因此,外来投机性投资可表示为总国际资本×(μ*-μ)(μ*、μ分别为国外和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系数,它们可以通过一国金融的某些指标反映,它们的取值越大表示越稳定),假设μ*固定,则国内金融越不稳定,μ越小,μ*-μ越大,投机流入越多。当本国经济中出现不稳定时,投机资本会不惜代价大量涌入,使得国内经济在短期内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迅速膨胀。在赚取投机利润后,这些资本又会在短期逃离国内市场,使本国银行及市场在短期内资金严重缺乏,货币流动不足,银行及经济陷入危机。

从本币价值角度讲,根据剑桥方程Md=Ms=k×P×y,即m×s×F+m×(RD+C)=k×s×P*×y(Ms表示本国货币供给为,Md为货币需求,C表示现金,y为本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P*为物价水平,s、m同前,F为国际资本,k常数)。由此可以看出,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外资流入越多,本币贬值。国内投资效率越高,国内金融体系统越稳定,投机国际资本比重越小,汇率随生产性投资比重变动,出现本币价值的一种可预见趋势。当国内经济出现漏洞时,不稳定的投机资本趁虚而入,随后突然离去,使得汇率s剧烈波动,外汇市场压力增大,稳定性越弱。具体来讲,当投机资本大量进入本国后,汇率s上升,本国货币面临贬值。为了保值,政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如买卖国债等,使得市场中货币供给减少;当其撤离时,带走比投机资本进入时更多的外汇,汇率s下降,本币升值。如果政府外汇储备不足,它只能从市场上购买外汇,从而增加货币供给,本国货币开始贬值,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循环下去,本币价值将失去信任,将一直贬值,超过人们的心理底线后,形成金融危机,可以称这种情况为国际资本活动下的本币价值心理危机。

(二)国际资本流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外资进入国内后,首先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货币供给相应增加,根据凯恩斯货币理论Ms=ky-hr,在y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Ms增加,必然导致利率r的下降,结果,国内居民纷纷将存款转化为证券,使得国内证券价格上涨。外资投机性资本随之为赚取差价而来,当证券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赚取巨大差价利润后逃跑,投机性资本撤出国内市场,带走比原来更多的外币。投机性外资占整个净资本流入比重越大,短时期内带走的资本越多,造成国内市场货币供给锐减,利率上升,证券价格直线下跌,证券市值瞬间缩水,整个过程造成国内证券市场价格的巨大震荡,居民损失大量财富。而较小比重的投机性外资,它的进入与撤离,不会带来巨大的证券价格波动,相反,它能活跃国内证券市场,利于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提高国内直接融资效率,用市场的力量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金资源。因此国际资本是否对证券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要看其本身的比重,市场运作机制。三、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十年后的启发

(一)中国存在爆发金融危机的隐忧

上面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对开放条件下金融系统的影响,其实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更不是某人可以决定和操纵其爆发的时间的。它往往是诸多原因的总爆炸,国际资本流的迅速进入和退出在现代越来越表现为引火线的作用。曾多次访问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力茨在很多场合表明一个观点:金融或经济危机只在小国或发展中国家爆发,国际资本也只能对小国进行冲击。有个形象的比喻,一阵风吹过,对一只苍蝇来说,这足以让其上天入地,可对一只大象来说,可什么也算不上。事实也证明基本如此,可为什么1929~1933在美国爆发了从金融业开始的大危机,1992~1993年发达的欧洲国家爆发危机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是否会面临金融方面的危机呢?本文仅针对国际资本流动角度提出一些担忧和疑问。

1,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引进外资,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我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可以说我国的很大一部分GDP是国外在华投资创造出来的,一旦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改变,国外在华资本进行投资性区域选择而撤离,势必影响中国经济安全,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2,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股市一路飙升,很多股票市值与公司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这种过热的股市实际是一种虚假繁荣。近期国外及国内一些权威机构如摩根斯坦利等相继发表报告表明类似观点;同时我国近年房地产居高不下,地产泡沫十分突出,很多地方房屋空置率很高。这种房产和股市泡沫是否有国际投机资本从中作祟呢?还有多少国际投机商对我国虎视眈眈呢?

3,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独大,这种单一的外汇储备结构本身意味着风险,一旦美元体系发生风吹草动,国际投机商对其进行攻击,我国的外汇市场安全将经受巨大考验。据有关报道,我国近期的国际收支中有很大一部分帐面外汇储备不明增加,困惑了当局和经济学家,值得思考。

4,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自由化较快,金融创新冲动强烈,这其中也孕育着风险。2006年底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大量国外金融机构进驻我国,而很多国内金融机构竞争力较低,影响到我国民族金融安全,而且这也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5,在我国强势政府的呵护下,国民的民族金融意识薄弱,极容易被国际资本投机家利用,一旦超出了政府调控能力,“蝴蝶效应”在所难免。

6,2006年底以后我国金融市场开始对外全面开放,国外金融机构的进驻,增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而国内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尤其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这种类似“金字塔三角形”的金融机构体系是否像数学中的三角形一样具有稳定性呢?

(二)、针对隐忧的政策建议

从宏观上讲,一个国家对国内事务的管理调控能力,对周边及国际环境的预测水平,危机觉察和应急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冲危机。东南亚危机中的事实证明我国的政府是一个强势政府,其宏观调控和动员能力有目共睹。危机也许离我们还遥远,但我们应该防微杜渐,随时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准备。

1,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金融监测评价系统。在全国各地设立监测站点,严密监视国际资本流入流出情况以及流入国际资本去向,把握好外资的利用效率和结构。同时,由国家出面,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相关人员,组建金融危机专门预测小组,研究金融市场各种指数,评估当前金融运行状态,以供宏观调控决策。

2,金融结构的自身完善,加强金融领域的法制建设,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稳定金融市场。

3,培养民族金融意识。在我国强势政府的领导下,国民习惯国家说什么就怎么做,很少有自己的独立金融意识。我们的政府应继续发挥强势优势,教育、宣传、普及金融观念,增强国民金融忧患意识和独立抗风险能力,形成完整的金融民族意识。

4,加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稳定国内经济,进一步增强国际国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短时期内资本外流,从根本上破灭国际资本投机者对中国的幻想。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宝良.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

[1]郁洪良陆凯旋等.新编国际金融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2]徐倩.中国外资流入的现实危机度分析.金融观察.2006(11)

[3]王凤京.基于金融市场化的中国金融脆弱性研究.求索.2006(12)

[4]毛伟史晋川.流动性风险、银行危机与内生经济增长.浙江学刊.2006(6)

[5]朱毅峰吴晶妹.信用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思考论文范文篇10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金融系统稳定性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国际资本流因素

东南亚金融危机于1997年7月首先爆发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使整个金融系统乃至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最低超过3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平均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

关于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学者做出过不同解释,然而对金融危机中国际资本尤其是国际私人资本的作用的重视可以说是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金融自由化改革浪潮,这很大程度上为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相对较宽松的条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大的金融危机(1992—1993年的欧洲金融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1年开始的阿根廷金融危机等)中,都出现了国际资本冲击的迹象,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当时,东南亚国家利率在各国中央银行引导下水涨船高,不断攀升,此举虽可减缓通货膨胀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套利,为索罗斯等人出兵创造了机会。花旗银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级主管指出,泰国银行业者每天经手的海外套利热钱金额高达20至30亿美元。此外,由于有利可图,银行业者本身也大肆从海外借入利率比泰铢、林吉特等货币低上3-5个百分点的美元、日元和马克,然后出售这些货币,赚取利差。据统计,泰国各商业银行的海外借款总额已逾1万亿美元,其中95%属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贷。1997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布尔曼发出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仅两年之后,大量的热钱正在以创纪录的步伐注入亚洲等新兴市场,“不理性的热烈情绪”正在这些市场广泛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大幅震荡。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表一危机前流向亚洲五国的私人资本净额(亿美元$)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亚洲五国私人资本净流入249290303326351629729

其中:FDI净流入627286867495120

证券投资净流入133363179106144203

其他17418515461171390406

五国GDP总和4764540861306690733083569854

私人资本净流入占GDP比重(%)5.235.364.944.874.797.537.4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整理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表二危机前流向五国各种资本的比重(%)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FDI占总私人资本比重(%)24.9024.8328.3826.3821.0815.1016.46

证券投资占总私人资本比重(%)5.2211.3820.8054.9130.2022.8927.85

其他投资占总私人资本比重(%)69.8863.8050.8218.7148.7262.0055.69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整理

表一显示,在危机爆发前涌入五国的私人资本逐年增加,而且成加剧式增加:1990至1996年间私人资本流入增加了近三倍(从249亿美元到729亿美元),尤其是危机爆发前三年突然增多,其占当时GDP比重相应突然增大。表二数据说明,这一时期流入东南亚各国的大部份私人资本是流动性很强的证券资本及短期债权,以1993年为分界,证券投资比重突然剧增,而从94、95年,证券投资的增长势头被以短期债权为主的其他投资所掩盖。再看FDI,增长绝对数始终平平,但从94年开始,它占总私人资本流入的比例却呈逐渐减小趋势,与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比重差距均成“剪刀型”加大,这是一种危险信号,1997年的金融危机与其不无关系。早在1995年,新加坡克罗斯比证券公司曾对亚洲七个国家经济状况作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东南亚国家大量国际私人资本涌入,整个经济运行状况突出表现为投机行为高涨,泰国政府一厢情愿地对外国资本敞开金融市场大门,外国银行带来大量低息美元贷款,泰国金融业就此大尝了甜头,开始对诸如房地产等基础产业产生浓厚兴趣,结果许多银行一窝蜂地把近30%的贷款投向了房地产业,供求严重失衡。随之而来的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使得银行呆帐、坏帐激增,资产质量严重恶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国际资本冲击的结果。

二、国际资本流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分析

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1994)在探讨了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内在原因后指出,金融自由化引发银行部门脆弱化的重要通道是利率上限取消以及降低外资进入壁垒所引起的银行特许权价值,导致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从而带来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Kaminsky和Reinhart(1996)认为在多数情况下,金融自由化伴随着对资本管制的解除,当本国银行从国际资金市场上借入外币资金,并将它贷给本国借款者时,就承担了外汇风险。Calvo(1998)提出的属于第三代危机模型的外资诱导型危机模型中认为大规模的外资流入将会促成该国经济过热,实际汇率升值,经常项目恶化,资产泡沫化等,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根据以上观点:国际资本的非控制性流动特别是过度的流入会对一国内的金融主体系产生非系统性风险,在短期或长期对金融体系的安全产生冲击,严重时甚至引发危机或者加剧危机。那么这种国际资本是怎样进行运作并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的呢?

20世纪70年代全球开始金融自由化后,国际资本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方式日益增多。在目前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际资本主要是进行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一般是在国外开办工商企业,直接与生产过程或交换过程相联系,本文称之为生产性投资;而间接投资主要是投资国际证券以及国际中长期信贷、经济开发援助,证券投资和银行信贷以及相关金融衍生工具,这种投资不是以固定的持有相关证券盈利为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投机赚取证券差价,哪里有投机可能,有差价空间,这种资本就会流向哪里,本文称这种投资为投机性投资。一般来讲,国际资本的活动主要通过对银行体系及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的影响表现出来。

(一)国际资本流对银行体系及外汇市场的影响:

从宏观讲,流入国内的国际资本会转化为本国货币,扩大货币基础,产生巨大的货币乘数效应,与国内存款一道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扩大了一国的货币供给,导致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多,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一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有效性,导致政策时滞。此外,据估计,很多国际资本通过非法的地下途径流入一国,这样就加大了一国金融监管的难度和成本,于是很多情况下当局采取不闻不问,这些巨大的潜伏国际资本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从微观银行角度讲,在没有外资流入时,国内储蓄为S;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记为RD,于是本国银行可贷款额为S-RD。假设本国银行在当期能收回比例为η的银行贷款,并且获得λ的贷款利息,此时银行贷款余额减少(S-RD)×η,此时银行的理论投贷及偿还能力为L=RD+(S-RD)×η×(1+λ);设居民提款额为R=A+f×ε(A为一个常数,表示居民当期平均固定提款额经验数据;f为居民提款影响系数;ε表示普通居民对本币的贬值预期及突发提款总额),预期贬值及突发提款总额越大,居民在当期提款越多,当R>L时,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甚至导致银行破产停业。

在国际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国外净资本流入记为F;国内储蓄为S;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记为RD,则本国银行存款余额为S+s×m×F(s为直接标价汇率,m为货币乘数),进而本国银行贷款能力为S+s×m×F-RD;同样假设本国银行在当期能收回比例为η的银行贷款,并且获得λ的贷款利息,此时银行贷款余额减少(S+s×m×F-RD)×η,此时银行的投贷及偿还能力总额为L=RD+(S+s×m×F-RD)×η×(1+λ),同样设居民提款额为R=A+f×ε(f、ε同前),在R没有变化的情况下,L比金融未开放前增加(s×m×F)×η×(1+λ),即增加了银行当期流动性,此时国际资本是否对银行稳定产生冲击取决于L与R的对比。

从国际资本投资角度讲,国际资本流入国内以后,市场上流通货币总额为生产性投资、投机性投资、现金的总和。生产性投资和投机性投资的资金以及存款准备金始终在银行系统内,通过银行系统中居民、企业和政府在银行间的帐户间转换,并不影响银行相关帐户总额。直接投资跟利润率紧密相关,因此生产利润为生产性投资×(i+i*)(i为国内投资的预期投资效率,i*为国外投资的预期投资效率)。如果国内经济发展良好,经济秩序稳定,生产性投资效益高,本国银行会将贷款更多发放给生产性部门,外资在利润驱动下,也会加大生产性投资,一方面,生产企业效益好,还款能力强,η的取值增大,在浮动利率制度下,生产企业资金需求增强时贷款利率λ提高,银行偿付及投贷能力L增大;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可以获得稳定较高的收益,从银行欲提固定现款A减少,此时国内货币价值稳定,ε会减小,使得居民当期提款R减少,本国银行、居民和外商都能从生产性投资中获得巨大利益,国内银行的效益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当国内生产效益较差,生产性投资收益不好,人们会从银行提款用于消费,或转化为外汇或黄金或地产等等,一时居民提款额R会迅速上升,此时,生产企业经营困难,η取值减小,如果银行信用管理不善,在前期将款项贷给效益不好企业,将会产生大量坏帐,这导致η的进一步减小,R将迅速超过L,银行走向危机。

外来投机性投资进入国内看中的是投机空间,与表面经济繁荣与否无太大联系,在繁荣时期若出现较大投机空间它会大量进入,在经济萧条时期,若存在投机空间它仍会进入。因此,外来投机性投资可表示为总国际资本×(μ*-μ)(μ*、μ分别为国外和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系数,它们可以通过一国金融的某些指标反映,它们的取值越大表示越稳定),假设μ*固定,则国内金融越不稳定,μ越小,μ*-μ越大,投机流入越多。当本国经济中出现不稳定时,投机资本会不惜代价大量涌入,使得国内经济在短期内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迅速膨胀。在赚取投机利润后,这些资本又会在短期逃离国内市场,使本国银行及市场在短期内资金严重缺乏,货币流动不足,银行及经济陷入危机。

从本币价值角度讲,根据剑桥方程Md=Ms=k×P×y,即m×s×F+m×(RD+C)=k×s×P*×y(Ms表示本国货币供给为,Md为货币需求,C表示现金,y为本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P*为物价水平,s、m同前,F为国际资本,k常数)。由此可以看出,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外资流入越多,本币贬值。国内投资效率越高,国内金融体系统越稳定,投机国际资本比重越小,汇率随生产性投资比重变动,出现本币价值的一种可预见趋势。当国内经济出现漏洞时,不稳定的投机资本趁虚而入,随后突然离去,使得汇率s剧烈波动,外汇市场压力增大,稳定性越弱。具体来讲,当投机资本大量进入本国后,汇率s上升,本国货币面临贬值。为了保值,政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如买卖国债等,使得市场中货币供给减少;当其撤离时,带走比投机资本进入时更多的外汇,汇率s下降,本币升值。如果政府外汇储备不足,它只能从市场上购买外汇,从而增加货币供给,本国货币开始贬值,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循环下去,本币价值将失去信任,将一直贬值,超过人们的心理底线后,形成金融危机,可以称这种情况为国际资本活动下的本币价值心理危机。

(二)国际资本流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外资进入国内后,首先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货币供给相应增加,根据凯恩斯货币理论Ms=ky-hr,在y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Ms增加,必然导致利率r的下降,结果,国内居民纷纷将存款转化为证券,使得国内证券价格上涨。外资投机性资本随之为赚取差价而来,当证券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赚取巨大差价利润后逃跑,投机性资本撤出国内市场,带走比原来更多的外币。投机性外资占整个净资本流入比重越大,短时期内带走的资本越多,造成国内市场货币供给锐减,利率上升,证券价格直线下跌,证券市值瞬间缩水,整个过程造成国内证券市场价格的巨大震荡,居民损失大量财富。而较小比重的投机性外资,它的进入与撤离,不会带来巨大的证券价格波动,相反,它能活跃国内证券市场,利于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提高国内直接融资效率,用市场的力量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金资源。因此国际资本是否对证券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要看其本身的比重,市场运作机制。三、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十年后的启发

(一)中国存在爆发金融危机的隐忧

上面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对开放条件下金融系统的影响,其实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更不是某人可以决定和操纵其爆发的时间的。它往往是诸多原因的总爆炸,国际资本流的迅速进入和退出在现代越来越表现为引火线的作用。曾多次访问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力茨在很多场合表明一个观点:金融或经济危机只在小国或发展中国家爆发,国际资本也只能对小国进行冲击。有个形象的比喻,一阵风吹过,对一只苍蝇来说,这足以让其上天入地,可对一只大象来说,可什么也算不上。事实也证明基本如此,可为什么1929~1933在美国爆发了从金融业开始的大危机,1992~1993年发达的欧洲国家爆发危机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是否会面临金融方面的危机呢?本文仅针对国际资本流动角度提出一些担忧和疑问。

1,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引进外资,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我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可以说我国的很大一部分GDP是国外在华投资创造出来的,一旦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改变,国外在华资本进行投资性区域选择而撤离,势必影响中国经济安全,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2,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股市一路飙升,很多股票市值与公司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这种过热的股市实际是一种虚假繁荣。近期国外及国内一些权威机构如摩根斯坦利等相继发表报告表明类似观点;同时我国近年房地产居高不下,地产泡沫十分突出,很多地方房屋空置率很高。这种房产和股市泡沫是否有国际投机资本从中作祟呢?还有多少国际投机商对我国虎视眈眈呢?

3,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独大,这种单一的外汇储备结构本身意味着风险,一旦美元体系发生风吹草动,国际投机商对其进行攻击,我国的外汇市场安全将经受巨大考验。据有关报道,我国近期的国际收支中有很大一部分帐面外汇储备不明增加,困惑了当局和经济学家,值得思考。

4,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自由化较快,金融创新冲动强烈,这其中也孕育着风险。2006年底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大量国外金融机构进驻我国,而很多国内金融机构竞争力较低,影响到我国民族金融安全,而且这也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5,在我国强势政府的呵护下,国民的民族金融意识薄弱,极容易被国际资本投机家利用,一旦超出了政府调控能力,“蝴蝶效应”在所难免。

6,2006年底以后我国金融市场开始对外全面开放,国外金融机构的进驻,增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而国内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尤其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这种类似“金字塔三角形”的金融机构体系是否像数学中的三角形一样具有稳定性呢?

(二)、针对隐忧的政策建议

从宏观上讲,一个国家对国内事务的管理调控能力,对周边及国际环境的预测水平,危机觉察和应急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冲危机。东南亚危机中的事实证明我国的政府是一个强势政府,其宏观调控和动员能力有目共睹。危机也许离我们还遥远,但我们应该防微杜渐,随时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准备。公务员之家

1,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金融监测评价系统。在全国各地设立监测站点,严密监视国际资本流入流出情况以及流入国际资本去向,把握好外资的利用效率和结构。同时,由国家出面,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相关人员,组建金融危机专门预测小组,研究金融市场各种指数,评估当前金融运行状态,以供宏观调控决策。

2,金融结构的自身完善,加强金融领域的法制建设,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稳定金融市场。

3,培养民族金融意识。在我国强势政府的领导下,国民习惯国家说什么就怎么做,很少有自己的独立金融意识。我们的政府应继续发挥强势优势,教育、宣传、普及金融观念,增强国民金融忧患意识和独立抗风险能力,形成完整的金融民族意识。

4,加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稳定国内经济,进一步增强国际国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短时期内资本外流,从根本上破灭国际资本投机者对中国的幻想。

文参考文献:

[1]田宝良.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

[1]郁洪良陆凯旋等.新编国际金融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2]徐倩.中国外资流入的现实危机度分析.金融观察.2006(11)

[3]王凤京.基于金融市场化的中国金融脆弱性研究.求索.2006(12)

[4]毛伟史晋川.流动性风险、银行危机与内生经济增长.浙江学刊.2006(6)

[5]朱毅峰吴晶妹.信用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