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4:12:30

数字档案馆

数字档案馆范文篇1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研究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热点。但是,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在介绍数字档案馆的概念、特征、功能和技术层面的问题上,对数字档案馆非技术方面的问题及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研究不够。而对这些问题如果不给以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将会严重影响对数字档案馆的认识,及其建设与运行。我们应当对这些问题给以冷静的理性思考。

1数字档案馆:能不能提高利用率

档案馆作为永久保存国家档案的基地,它一直把自身建成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信息中心,实现档案信息全社会共享,提高档案利用率作为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在以往的条件下,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数字档案馆的出现为其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途径。数字档案馆“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能够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它能把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和支布集成在一起,使这些信息得以在网络上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信息”。[1]真正体现“信息数字化,传输网络化,馆藏超时空化,服务有线化,利用者足不出户便可查阅有关的目录、索引和全文,”[2]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数字档案馆为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铺平了道路,使档案信息共享成为可能。然而,数字档案馆的建成并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并不等于就能提高档案利用率。档案馆作为信息部门的“弱势群体”,在建立了数字档案馆后,并不一定就能解决传统档案馆面临的档案利用困境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建国以来所谓的档案利用高潮仅仅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中利用档案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另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编史修志促成的利用高潮。这两次利用高潮可以说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特殊现象。因而,这种档案利用高潮会随着目标的实现而退潮。事实也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规模的编史修志工作的基本完成,档案利用工作再次走入低谷。尽管,档案部门想尽各种办法,丰富馆藏、改善馆藏结构、建立开放档案目录中心、开展创新服务机制等等,但是,档案馆门前依旧是“门可罗雀”,档案利用工作仍然在低谷中徘徊,毫无起色。“我国国家档案馆利用程度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接待查阅档案者日均二三人次的省级档案馆,日均不足一次的区、县档案馆决非个别现象”。[3]传统档案馆所面临的档案利用率低下的困境依然会摆在数字档案馆面前,这个问题并不会因数字档案馆的建立而马上解决立刻消失,数字档案馆对此恐怕也无良策。因为数字档案馆虽然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全社会共享,但是,档案信息的共享还需要建立在对这些档案信息的需求之上。如果没有对这些档案信息的需求,档案信息的共享也就没有了意义。档案信息的共享,说到底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异地档案信息的需求之上的。我们清楚一般的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大部分是有关本地区的社会记录,尤其是市(地)级以下的档案馆都是以本地区的利用者为主。试想一下,连本地区,守着家门的利用者都不去利用的档案,异地的利用者还能对其有利用需求?或者说,连对本地的档案都没有利用需求的利用者,还会对本地区没有关系的档案产生利用需求?更何况这些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大部分都是党政机关的文书档案,可以说从内容上是大同小异的,而且与异地的利用者没有多少关系。即使那些所谓利用率高的土地、房产、婚姻、公证等档案,也只是与当地的利用者有关系,与异地的利用者没有一点关系。而且利用者在利用这些档案时,多数是在利用它的凭证作用,但数字档案在目前是很难起到它的凭证作用的。因而这些档案根本就不可能吸引异地的档案利用者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大部分档案馆都建成了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利用问题仍旧不可能解决,数字档案馆同样会陷入传统档案馆面临的尴尬局面中。很显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只是运用新技术解决了档案的快速检索与异地查阅,只是更新了档案利用的手段,它并没有改变档案信息的内容和档案的凭证性基本作用。当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对于部级和部分省级档案馆以及一些其他馆保存的珍贵档案来说可能会增加一些利用者,但相对于庞大的大部分市(地)级以下的档案馆来说,增加的这些利用者就显得微不足道,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我们对数字档案馆在提高档案利用率的作用方面要有清楚的认识,在投资建设数字档案馆时应做出理智慎重的选择。同时,也应该看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仍然任重道远。

2数字档案馆:要不要成本效益观

在我国档案工作者的头脑中成本效益的观念是相当淡薄的,我国档案界历来都不关注档案管理的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很少有人关心档案整理保管利用的成本效益问题,也很少有人研究档案价值和档案整理保管费用之间的关系。不管投入的整理保管档案的费用是否超过档案的价值都照常保管,这样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许多档案的保管费用已经超过了其档案的价值,或者说是完全没有保存价值了还仍旧被保管着,使有限的档案保管费用被白白浪费。另一种是许多珍贵的档案不能得到合理的保护,使这些珍贵的档案和一般的档案在同样的条件下保管。有些条件差的档案馆仅仅是保存不丢失而已,根本谈不上保护。由于缺乏成本效益观念,造成了档案馆投入与产出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在传统档案馆条件下对档案工作的影响还不算太明显。这是因为对于传统档案馆来说,可以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档案保管和利用条件,也可以只给几间房子来保管档案,虽然保管和利用档案的条件差别很大,但对利用工作来说相差还不算太大。实质上前者是不计成本在维持档案工作,而后者是以牺牲档案的安全永久保存的代价来维持档案工作。但是,在数字档案馆的条件下这种投入与产出的不协调就显得特别突出,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数字档案馆是高新技术支撑起来的,建设数字档案馆需要巨额资金。但是数字档案馆又不是一次性巨额投入建成后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它的维护和使用费用并不少于初建的费用;数字档案馆就像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行。它与传统档案馆相比:其一,它的成本投入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不知要高出传统档案馆多少倍;其二,它不像传统档案馆给几间房子就能运行,就是建一个最低标准的数字档案馆的投入也是相当可观的。在第一个问题里谈到数字档案馆并不能提高档案的利用率,这时的巨额投入与利用率的不高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本效益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

以往可以不关注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不要成本效益的观念,但是在数字档案馆时代我们不得不关注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不得不树立成本效益的观念。对于建设数字档案馆来说,说到底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在以往对传统档案馆的投入毕竟投入的没有数字档案馆多,所以对政府、对档案部门来说都可以忽略成本效益的问题,但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来说如此巨大的投入,而且是不断地投入,政府自然会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因此,档案部门一定要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必须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讲求最佳效益。因为资金问题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最关键问题,而投入与产出的不协调又使得资金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这恐怕是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面前的最不容易解决的难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究竟该如何建设数字档案馆?如何消除或缩小数字档案馆的这种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强烈反差?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3数字梢案馆:怎样定位

在数字档案馆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其应有一个理性准确的定位,只有明确数字档案馆当前的位置和未来的地位,才能以科学谨慎的态度看待数字档案馆,保证数字档案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对于怎样给数字档案馆定位,许多档案学者做了深入思考,有学者认为:“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数字档案馆的定位:建设数字档案馆是我国迅速发展的政务信息化对档案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数字档案馆是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的一个必需的组成部分”。[4]也有学者将数字档案馆定位于“数字档案馆是社会发展到数字时代的新型档案馆……是档案馆发展到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形态……数字档案馆将成为未来档案馆的主体……“数字档案馆并不是重建一个存放数字化档案的档案馆,而是在原有档案馆基础上建立的,它和传统档案馆是共生关系,它在传统档案馆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取代传统档案馆的中心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取代传统档案馆”。[5]应该说这些认识都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的一面,但并不全面。

对于数字档案馆的定位,我们应当这样来认识:其一,由于现在数字档案馆存在着种种技术缺陷,数字档案馆很难起到档案馆的作用。因此,在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凭证性得不到保证和无法确认的情况下,数字档案馆实际上并不能称其为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只能作为传统档案馆的附属。它实质上也就是传统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快速检索、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数字档案原始性和凭证性的问题,不仅档案部门要达成共识,而且还要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只要这一天没有到来,数字档案馆就仅仅只能作为传统档案馆的技术手段而存在,充其量也只能处于传统档案馆的辅助地位。这一阶段恐怕是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其二,数字档案馆并非就是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的一个必需的组成部分,数字档案馆应该姓“档”,应当坚持“档案馆”的属性。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目标应始终放在档案馆基本功能的实现和拓展上,以档案馆的功能为中心开展数字档案馆的构建。数字档案馆可以作为传统档案馆的附属,但是不能作为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的附属。数字档案馆相对于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采说应有独立性,数字档案馆不仅要解决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带来的档案管理问题,还要解决传统档案数字化和提供利用的问题。尽管有学者认为:“如果把数字档案馆建设仅仅定位于馆藏档案数字化,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不是非常突出,因为我国目前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还比较薄弱,对档案信息利用的需求量也不是非常大,对档案利用的速度要求也不是特别高,档案馆现有的利用服务基本能满足要求”,[6]但是,现在的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条件下产生的档案按现在档案法规要求至少要10-20年才需接收进馆,而要公开利用这些档案则应是30年以后的事了。我们投臣资建设数字档案馆难道在30年内仅仅是接收和保管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产生的数字档案,而不产生效益吗?应该说对档案馆馆藏数字化和接收保管电子政务产生的数字档案是数字档案馆两项同等重要的工作。当然建设数字档案馆依靠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来共建共享,或依靠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和实施来推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都元可厚非,问题是一定要坚持数字档案馆姓“档”,坚持数字档案馆的相对独立性;其三,数字档案馆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数字档案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完善而逐渐克服其缺陷而走向成熟。数字档案馆的定位也会随着其技术的完善而变化。数字档案馆的第一阶段,也就是现阶段,在没有解决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和凭证性问题之前,它处于传统档案馆的辅助位置,是以传统档案馆为主,以数字档案馆为辅。第二阶段,在数字档案解决了其原始性和凭证性问题之后,没有解决数字档案的长期存取的问题之前,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平分秋色。数字档案馆完全承担起利用的角色,而传统档案馆则担负起长久保存的角色。两者不分主辅。第三阶段,在数字档案解决了长期存取的难题之后,数字档案馆将上升到主导地位,而传统档案馆将下降到辅助地位并逐渐淡出档案馆领域。第四阶段,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更新,数字档案馆最终取代传统档案馆的位置,承担起档案馆的全部历史重托。而传统档案馆将逐渐地淡出档案馆领域,并逐渐演变成档案博物馆或并入博物馆。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数字档案馆最终将取代传统档案馆,但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数字档案馆要取代传统档案馆需要走相当长的艰难路程。数字档案馆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中有着不同的定位。

4数字档案馆:如何建设

4.1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哄而上,还是循序渐进

数字档案馆作为网络数字时代档案馆发展前进的方向,也是档案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数字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存储海量化、服务自动化、信息共享化的巨大优势激起了档案界建设数字档案馆的热情,而随着数字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实施和公开现行文件服务中心的建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在不断升温。许多档案馆都已经紧急行动起来,筹集资金,纷纷铺开摊子,投入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热潮之中。有些并不是经济发达地区和资金充裕的档案馆甚至也要在3-5年内建成数字档案馆。

面对这一热潮,我们不禁要问,在目前我国还是处在发展中的国家,能拿出多少资金来建设数字档案馆?从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率的角度讲,也就是用成本效益的观点看,不论经济条件如何,不管其档案资源如何,全面开花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到底能产生多大效益?能给利用率长期处在低谷的档案馆带来多大起色?

数字档案馆不仅仅是一个时尚的概念,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需要巨额资金和高新技术做保证。在目前,我国档案界许多人都觉得建设数字档案馆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仅仅是资金不足,其实,数字档案馆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除了存在资金不足的难题外,还有许多难题,其中既有技术因素,也有非技术因素,概括说还有以下12个方面的问题:数字档案的凭证性问题;数字档案的失真问题;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信息的安全问题;技术过时问题;诸多技术难题,如数据压缩、数据组织、数据检索、海量信息存储与调配等;标准化问题;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如数字化权、著作权、隐私权等;人员问题,既需要大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又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管理体制与管理思想的相对滞后;网络环境不理想,网络通信设施不足,性能偏低;网络用户环境较差,国民素质和利用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个人条件偏低。以上这些问题,仅仅是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外因。除此之外,数字档案馆从诞生到成熟,它自身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的过程决定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过程中,一哄而上,企望一蹴而就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应当是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走向完善。

4.2数字档案馆建设:是追求形式,还是追求内容

数字档案馆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档案信息的快捷传递和方便利用上,但是数字档案馆的技术条件本身并不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事实上,现阶段的数字档案馆的形式仅仅是为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可能,要充分发挥数字档案馆的功能作用,还需要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上。重点是要使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措施适应数字网络环境,使数字档案馆充分发挥其优势功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此,在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两种倾向:

4.2.1重“硬件”建设,轻“软件”环境改变。在当前的数字档案馆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环境建设的倾向。重心工作都放在硬件购置、网络建设、档案信息输入上,而对以往限制档案利用的条条框框和不适应网络环境的利用规定等“软”环境建设少有过问,结果建成的数字档案馆成了搬到网上的传统档案馆,根本不能发挥数字档案馆的优势,传统档案馆的一些弊病依旧存在。数字档案馆的核心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如果馆藏档案不愿意开放、或者到了开放年限还不开放、或者强调保密不开放、该公布的档案不公布、利用开放的档案必须进行身份认证、不允许毫无目的地任意阅览开放的档案等等软环境条件不改变,那么数字档案馆的功能就很难发挥,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

4.2.2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轻档案信息资源利用。“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对档案馆的影响很深,在传统档案馆中并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它不可避免地还要影响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因此,在目前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应尽量避免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上,要以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出发点,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目的。紧紧围绕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一是不片面强调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数量,更要重点关注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质量和可利用性;二是搞好调查研究,追踪反馈信息。注意收集利用者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和反映,避免关起门来搞数字化;三是搞好网上咨询,为利用者提供网上释疑解惑。

4.3数字档案馆建设:有重点,分步骤

尽管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存在着许多难题和困难,但是数字档案馆还是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因为这是数字时代的大势所趋,档案馆不可能独立其外。不过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是分阶段的,其过程也是漫长的。因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应根据需要和可能的原则,区别轻重,分清步骤,依据条件,量力而行。

4.3.1有重点地建设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应该全面开花,而应该是有重点地建设。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说,一是要把中央档案馆、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第二历史档案馆作为重点来建设。因为这些档案馆都保存大量珍贵的档案,它们的档案利用率比省以下的档案馆的利用率都高,应当先行一步。二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力量雄厚,又由于政府上网、数字城市等工程的实施,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技术日益在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得到普及,许多地方政府要求档案馆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步伐,这些地方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已势在必行,也应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点。三是有条件的省级档案馆也可以开展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而对于大部分省级以下的档案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目前来说从技术、经费、需要等方面考虑,不宜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

4.3.2有重点地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对于重点建设的数字档案馆,由于其保管的档案数量庞大,不同的档案的价值也不同,将全部档案数字化是不切实际的,既可能浪费有限的资金又增加了工作量。因此,要根据馆藏情况、服务对象和档案馆的功能类型,有重点、有选择地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有条件的其他档案馆也可以开展这项工作。一是对馆藏珍贵档案数字化;二是对具有长远使用价值的档案数字化;三是对具有经济、科技、文化价值的档案数字化;四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数字化;五是对利用率高、需求大的档案数字化;六是对开放的档案数字化。

4.3.3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数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另一方面是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对于后者来说它是今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因此,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就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步骤。对于那些不具备建设数字档案馆条件的大部分省级以下的档案馆来说,并非无所作为,它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管理工作。因为,虽然这些档案馆不具备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条件,但是,各机关各单位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已成为事实。因此,从现在起就要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工作,要对本地区各部门目前已经形成的应当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和了解并进行收集归档,还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以保证归档文件的真实、完整和有效。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就很容易使这些电子文件丢失或失真。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不仅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而且还可以减少档案信息数字化的重复劳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收集归档电子文件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步骤。

【参考文献】

1傅荣校.认识数字档案馆——兼论数字档案馆与虚拟档案馆的区别.中国档案,2001;5

2转引自谢凌奕,丁媚.数字档案馆模式构建分析.北京档案,2002;3

3张晓.特色档案馆浅论,档案管理,2002;3

数字档案馆范文篇2

尽管现在是信息共享的时代,但档案的特殊性,并不能同其他信息一样完全实现共享。我们今天是要和大家一起讨论的是数字档案馆网络安全探索和对策的手段,数字档案馆是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而建立的相关信息系统,网络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威胁着数字档案馆。

1数字档案馆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

数字档案馆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是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前提条件。数字档案馆网络安全的实质就是要保障数字档案馆系统中的人、设备、设施软件、数据以及各种供给品等要素,避免各种偶然的或人为的破坏或攻击,使它们正常运转,保障数字档案馆系统能安全可靠地工作。归纳起来,数字档案馆可能面临以下安全威胁。

1.1系统安全漏洞问题

主要体现在操作系统及各种应用系统的漏洞上。一是通信服务层,存在着较多的互联网协议服务安全漏洞;二是应用程序,网络服务器、防火墙、路由器及其他应用程序存在着大量的安全缺陷;三是操作系统层,存在着安全漏洞及简单密码等缺陷,常常成为黑客对网络的攻击点。这是由于我国档案界普遍存在着档案人员计算机技术薄弱,技术人员不懂档案业务,相互交流沟通困难,在开发的档案软件系统时本身就存在漏洞与不足。

1.2网络设施安全问题

网络设施安全问题包括:设备本身的问题、位置安全、限制访问、环境安全等。网络设备面临环境的威胁,如温湿度不宜、有害气体侵入、灰尘侵害、磁场影响、供电系统突然停电、设备故障等,这些都会对网络设备造成破坏,导致数据信息丢失等安全隐患。网络设施应该放置在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出入的地方,以防未经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制定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限制非授权人员出入网络基础设施所在地的物理访问。

1.3人的因素问题

人是信息活动的主体,人的因素其实是网络安全问题的最主要的因素,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3.1档案馆的外部攻击

数字档案馆由于存储有大量机密档案信息而可能导致来自外部的各种攻击,包括黑客、犯罪集团或敌对势力的攻击。这些攻击的手段包括被动攻击与主动攻击。被动攻击如网络侦听、网络截取、业务流量分析、电磁信息获取等行为。这种攻击一般不会对信息进行修改,但会造成信息的泄密。主动攻击指对网络传输信息的修改、伪造、破坏、冒充等行为,或者在网络上进行病毒扩散或木马种植,这种攻击对数字档案馆的安全运行将造成极大的破坏。

1.3.2档案馆内部员工对系统的攻击

①员工无意造成的,如员工在系统中使用携带病毒的软盘或U盘,员工对系统的错误操作等;②员工的恶意攻击,如心怀不满的员工对内部各种服务器进行攻击,而防火墙一般不能防范内部的攻击行为;③员工也可能为了解感兴趣而又没有权限查看的内容而对网络进行窃听,或对其他计算机种植木马等行为。

2.人员素质提高

数字档案馆安全防范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在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精通现代网络技术的人才,当前档案部门普遍缺乏这样的人才。为此可以通过在职教育、短期培训来提高在职人员技术素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增强责任感教育;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来培养和激励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档案安全管理制度,确定网络安全探索安全管理等级,制定档案馆网络操作规程。用户身份认证制度等。严格执行制度,按章办事,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3数字档案馆容灾系统的构建

任何的安全措施都无法保证数字档案馆的数据信息万无一失,硬件故障、自然灾害、黑客进攻和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导致电子档案和数据信息的丢失。因此,建立容灾系统是数字档案馆的一种重要安全策略。

容灾系统是通过在异地建立和维护一个备份存储系统,利用地理上的分离来保证系统和数据对灾难性事件的抵御能力。即当灾害发生时,为受灾计算机提供正常的运行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使系统和数据能够尽快地恢复。一套较为完善的容灾方案应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3.1远程容灾方式

远程容灾方式是在数据容灾中最常采用的。因为它是把数据备份在另一个地方,甚至另一个国家,由于远离受灾的区域,它具有应付灾难的能力。这样数据就会更安全,发生灾难时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处理的连续性。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系统和数据。远程异地的容灾系统建设要求:备份中心与数据中心距离足够远;保证两地数据同步;备用系统经过严格测试;两地间网络带要宽畅通等,以保证数据安全、可靠。

3.2近程容灾方式

近程容灾主要是利用近距离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受损系统的恢复。如备份磁带、磁盘异馆存放,双热设备,磁盘镜像,关键部件冗余以及定期监测和维护等。一有事故发生,就能及时启动,完成容灾任务。近程本地容灾系统一般只能处理计算机及系统的局部问题,对区域性、毁灭性灾害如地震等灾害,这种容灾系统不具备恢复能力。

数字档案馆范文篇3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其产生主要是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内在需求,从而迅速发展成为战略性管理思想。美国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达给正确的人,促进知识共享,将信息实现知识增值的行动上,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档案知识管理的概念

2001年,冯惠玲教授在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上提出,在“夹缝时代”,档案人员应该将职能重心从实体管理转向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档案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到档案管理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挖掘企业档案中蕴含的有用知识单元,建立以档案利用者满意为中心的档案知识服务体系。

三、实现档案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的作用

(一)提升档案管理的价值。知识管理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知识服务,最大限度地产生知识的价值,提升企业的原动力和竞争力。知识管理可以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从而提升档案管理的价值。(二)拓宽档案管理的领域。知识管理在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发现知识、共享知识、运用知识,使知识为企业价值创造的各种活动中提供支撑与保障,这样档案管理就被融入企业各项日常活动中,成为企业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三)拓展档案管理的技术。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促使档案管理采用IT技术、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挖掘档案中蕴涵知识和提供个性化档案服务的方向转变。所以,要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知识管理水平。(四)完善档案管理的职能。随着知识管理在各行各业的全面应用,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也不例外,档案信息管理的职能要从过去重档案实体的管理向重知识管理的转变,加大对档案知识开发利用的力度和途径,实现档案知识资源的共享,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不断优化和完善档案管理职能。

四、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内容

(一)加强档案人员培训力度,培养知识型馆员。要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档案从业人员要转变观念,转变“重管轻用”的观念。对他们进行知识管理的培训,从传统的馆员转变为知识型馆员:首先,培养并接受知识管理理念,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运用知识管理。其次,要不断学习知识管理相关知识和IT技术。最后,要拓宽工作领域,主动收集、发现和创造档案中的隐性知识。(二)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目前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首先应当确定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以及内容,制订包括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管理性标准、技术性标准、业务性标准以及档案资源数据的标准,从而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度。要想早日建成数字档案馆,必须加强档案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不断完善档案网络环境建设、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及系统软件的建设。只有档案管理手段现代化,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四)扩大归档范围,建立知识库。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归档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对传统类别归档范围内档案材料的收集。除了归档红头文件、科技文档和技术资料等显性知识外,还应归档工作总结、特殊经验以及心得感悟等隐性知识,并且注重对隐性知识进行组织、整理、分类等二次加工,建立知识库,使需要的人能及时方便获得,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五)分析用户需求,充分挖掘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人员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挖掘,对用户需求进行特征分析,包括关联性分析及差异性分析,分析档案信息资源之间的异同,然后进行分类整理,挖掘档案蕴含的隐性知识,将其提供给用户,以满足他们的各种个性化需求。

五、结束语

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通过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深度融合,建成基于知识档案管理的数字档案馆,从而拓宽和优化档案馆的服务功能,满足用户对信息和知识的全方位需求,完善数字档案馆的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为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夹缝时代"档案职业的生存之策[A].中国首届档案博士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5-112.

数字档案馆范文篇4

一、何谓数字档案馆个性化服务

所谓数字档案馆个性化服务,是指数字档案馆利用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诸多信息技术,获取并分析各个用户的背景、习惯、偏好和要求,从而为不同用户提供充分满足其个体信息需要的一种集成性服务。即服务时空的个性化,在用户希望的时间和地点为用户提供服务;服务方式的个性化,能根据用户的个人爱好和特点来展开服务;服务内容个性化,所提供的服务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数字档案馆个性化服务的基本流程:用户首次进入系统页面,系统提示注册登录,注册完毕后进入定制页面内容部分,用户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界面、字体和常用数据库、搜索引擎,以及网站的业务信息等服务栏目。选择完毕后,程序将把提交的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用户再次登录访问该站点时,系统会从网站服务器数据库中获取个人的定制信息,形成满足用户要求的浏览器页面。

目前,部分数字档案馆已经构建了个性化服务平台,建立多种不同形式的个性化服务栏目,如建立用户界面、信息推送、文献资源共享等。为此,档案馆界形成了一个探讨个性化服务理念的大讨论,同时档案馆根据国情和馆情况,正在积极运行不同形式的个性化服务方式,用全新的理念冲击了传统服务的思想束博,以推进个性化服务有的放矢的开展下去,并产生其影响。需要指出的是,个性化服务是建立在信息资源上的知识服务系统,是知识的再生与积累,是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的过程,需要具备综合知识人员支撑此项工程的实施。

二、数字档案馆为什么要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数字档案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数字档案馆正在利用网上平台扩展自己的专业性服务,是实施高层次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数字档案馆用户个体档案信息需求存在差异。目前在档案馆(指传统档案馆)利用档案的主要有三种人,以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学者、以工作查考为主要目的的机构工作人员、以个人查证为目的的普通市民。这三种类型的人群也是数字档案馆的真实用户,他们对档案信息需求的目的不同,一部分用户的需求趋向专深和特殊。用户个体的差异使其档案信息需求具有非常明显的个性化特色,表现出对各种档案信息类型的关注与渴求。另一方面,数字档案馆用户档案信息需求心理、行为显现个性化。正是个性心理、行为的千差万别直接影响着个体对档案信息的鉴别、选择和占有,体现了个体档案信息需求的个性化特征。

个性化服务为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公司和信息提供商层出不穷,它们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个性化服务应运而生并引发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变革,比如清华同方TPI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开发的“我的图书馆”等,这些个性化服务模式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激烈的竞争无疑给数字档案馆生存构成了威胁,但个性化服务模式的成功却为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个性化服务充分体现了数字档案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目前,对于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的评判标准已不是馆藏量的丰富程度,而是在于其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用户通过这些服务得到什么样的信息,满意程度如何。数字档案馆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分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个性化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培养个性、引导需求的服务模式,尊重用户是其根本,用户满意是其出发点,主动服务是其基本模式。

三、数字档案馆怎样提供个性化服务

1、信息分类定制。分类定制是指档案利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特定目的和需求,在某一特定的系统功能和服务形式中,自己设定信息的资源类型、表现形式、系统服务功能等。数字档案馆首先根据自身的内容及其他服务特征确定自己的档案用户,再将档案用户按照相似信息需求划分为多个用户群,然后根据可能的用户群对馆藏的档案和各类服务进行分类,形成多个与用户群对应的信息资源块和服务模板。每次档案用户访问数字档案馆时,只需要登录系统,服务器便可以根据用户数据库中的信息,生成用户定制的动态页面。这样,档案用户进入到一个完全个性化的信息空间,只看到所感兴趣的内容和享受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

2、信息推送。信息推送服务是运用推送技术来实现个性化服务的一种方式。信息推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智能软件完成的全自动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另一类是借助于电子邮箱,并依赖于人工参与的信息推送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的一般过程是:档案用户首先向系统输入自己的信息需求,这包括档案用户的个人档案信息、感兴趣的信息主题等,然后由系统或人工在网上进行针对性的搜索,最后定期将有关信息推送至档案用户邮箱中或其他特定位置。

3、信息智能。智能是一种能够完成委托任务的智能计算机系统,能模仿人的行为执行一定的任务,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档案用户的干预和指导。智能通过跟踪档案用户在信息空间中的活动,自动捕捉用户的兴趣爱好,主动搜索可能引起档案用户兴趣的信息并提供给档案用户。智能的主要功能有:①个性化的信息管理,管理档案用户个人资料;②信息自动通知;③浏览导航,通过分析档案用户的兴趣,提供建议性的页面和链接;④智能搜索,进行信息过滤,为档案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信息;⑤动态个性化页面,给档案用户提供一个适宜的友好的浏览界面。

4、垂直门户。垂直门户是指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某一特定人群或某一特定需求提供的有一定深度的信息和相关服务,其特点是专、深、精。这种特定服务可以有效地把对某一特定领域信息感兴趣的档案用户与其他用户区分开,更能满足档案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从而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5、帮助检索。当档案用户输入了一个检索词,系统会自动将检索词与内部词表中相关词进行比较,并将与该词有逻辑关联的词组显示在页面上,询问档案用户是不是检索这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档案用户选择更接近自己检索目标的关键词来完成检索,提高信息查询率。

6、呼叫中心。信息呼叫中心是一种专门提供一对一的用户个性化服务系统。使用呼叫中心服务方式,用户可以通过电话、传真、互联网等方式访问数字档案馆,在系统自动语音导航的帮助下访问系统数据库,获取各种咨询服务或相应的事务处理。数字档案馆呼叫中心需要建立客户数据库,并对信息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处理,使呼叫中心可以得到每一个客户的详细信息,如过去的利用记录、客户爱好等,从而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四、数字档案馆个性化服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效益

数字档案馆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可以购买或改造,但根据本馆需要,把技术、人员、资源等有效组织起来,将服务建立并运行起来,就需要发挥管理的作用。(1)数字档案馆工作组。成立数字档案馆工作小组,负责推进数字档案馆用户服务的各项工作,包括国内外调研、本馆现在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提出有关开展数字档案馆用户服务的政策建议。开展数字档案馆用户服务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数字档案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利用一切便利条件筹集资金,以保障数字档案馆建设。(2)服务管理,包括服务运行模式、服务机制、服务质量等。(3)组织机构,即相应的管理协调机构、质量控制机构、咨询专家组织等。(4)人员管理,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培训、分级认证制度等。(5)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如知识库——问题元数据规范及问题编辑规则、知识组织体系、档案规范、系统的标准接口和检索协议等。(6)隐私与版权保护制度。

2、档案馆网站的个性化、人性化设计

任何站点首先以视觉的方式直观、直接地面对用户,并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博得用户的青睐。档案馆网站界面是沟通用户与系统惟一的桥梁,因此,用户界面的设计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用户对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友好的、制作精美的界面能够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如青岛市数字档案馆在其网站采用了图文互动服务方式,展示出“档案目录中心”,目录中心总数据872万条。档案信息用户可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和互联网在线查阅该馆全部开放档案目录,在注册成为高级用户后,还可以查阅档案全文信息。耳目一新,吸引与方便了用户。

另外,要注意营造人性化的交互氛围。人性化的设计不但要有浓厚的学术气氛,体现庄重、淡雅的风格,更要有人性化的氛围,慎重使用一些苛刻或中性的用语,多使用些充满温馨的文字。如界面上的“用户须知”更正为“温馨提示”,软件中“工作人员的编号”改为“姓名”,这样用户感到亲切舒服。

3、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1)优化馆藏结构。数字档案馆用户的习惯和偏好已发生变化,广大用户更多地依赖网络,传统型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用户需求。所以,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我们要根据时展要求,不断优化馆藏结构,建立面向公众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首先,数字档案馆需要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传统基础工作,构建丰富的馆藏体系,为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

其次,数字档案馆需要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投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进程。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深层次挖掘,为社会公众提供日益丰富的档案信息集成品。

第三,加大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力度。数字档案馆要求有大量可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在网络上被广泛查阅、参考。这就要求做好当前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确保电子文件及时归档,也要继续做好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采用通用标准和先进技术,为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建立完整的数字信息资源体系。

另外,数字档案馆建设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着力构建特色馆藏数据库,如名人信息数据库、地方特色数据库等,为档案信息资源用户提供特色信息服务。

(2)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范围。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放范围难以适应档案信息资源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对现有的档案开放范围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满足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坚持在控制中开放的原则,尽量扩大档案开放的范围,扩大社会档案信息知情权。在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放范围的同时,还要切实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正确处理好开放与保密的关系,以便保障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正常、有效地开放。

4、加强用户教育

(1)用户档案信息意识教育。数字档案馆要加大档案信息资源意义和作用的宣传、举办用户档案意识培训班、在线教育等,不断提高社会的档案信息意识。

(2)用户档案信息资源获取能力教育。档案信息资源获取,尤其是现代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获取,它需要用户掌握一定的技艺和方法,如对搜索引擎的了解和门户网站的利用等。

(3)用户信息道德教育。在利用或传播档案信息资源时,应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维护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因此,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制定各种信息道德规范,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并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道德氛围。

5、档案馆员素质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档案馆员将再度发生重大变化。接收档案不再是数字档案馆的惟一功能,它将主要实行对分散的信息集中控制并便于公众利用的职能,所以档案馆员的主要职责是:①管理信息资源;②分析和组织信息资源;③提供和传递信息;④为用户利用信息提供咨询。也就是说,档案馆员将成为关注档案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可靠,履行对信息的监督、传递、控制职责的资源开发者。

参考文献:

1、耿志杰、黄世喆:《数字档案馆个性化服务必然性分析》《云南档案》,2007年第7期。

2、袁红军:《数字档案馆服务模式研究》,《档案》2007年第1期。

数字档案馆范文篇5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问题

【正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和建设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使传统的档案馆望尘莫及。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有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档案馆存在的缺陷,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和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如果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掉以轻心,必将给未来的档案事业留下巨大而无法弥补的遗憾。

1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问题

档案的基本价值有两方面,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而尤以凭证价值最为重要,虽然,“目前人们对数字化档案具有参考价值这一点已无疑义,然而,由于一系列技术和立法问题还未解决,数字化档案目前还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1]这无疑使数字档案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难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认识上的问题。数字档案不具备“白纸黑字”的直观性,必须依赖特定的计算机设备加以解读。数字档案完全脱离了以往人人对档案“原件”的认识,从而引起人们对其原始性、可靠性的怀疑。而且,有些数字档案即使载体保存完好,内容亦可能在无形中丢失,它不像纸质档案那样载体与内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数字档案与以往其他载体的档案都不一样,从甲骨档案到简牍档案再到纸质档案,只是载体的耐久性有差别,并没有改变其直观性,而数字档案的非人工识读性与其他载体的档案有着质的区别。要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恐怕不仅仅是改变观念的问题,要真正认识数字档案,确认其凭证价值,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1.2技术上的问题。数字档案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它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困惑与难题。其一,数字档案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使得档案“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确认。其二,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迫使数字档案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不断地变换载体、格式,因而无法通过载体、格式的鉴定来判定其原始性。其三,数字档案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其输出,传统的字迹鉴定技术无法分辨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其四,数字档案对背景信息和元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常常与文件内容信息相分离保存,一旦失去背景信息,文件的内容即便仍有意义,但也不再具有凭证价值。元数据是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所特有的,“元数据由于其隐含性而易被忽视,而元数据一旦丢失或破坏,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就会改变。”[2]

1.3管理制度上的问题。“传统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而目前“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都缺乏十分规范的程序化管理,缺乏严格而科学的标准体系和业务管理制度,一些标准、制度虽已制定,但全面推行尚需时日”[3]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

2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

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一个具体而又棘手的难题。“据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年前发射的‘海盗’号火星探测器上的计算机中,已经有20%的数据完全丢失,还有大约4000卷的统计数据因存储的格式模糊无法读出,程序员也无法保证将其恢复”。[4]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存储的介质材料。“现代介质的存储设备还不可能解决计算机数据存储问题”。[5]一般说来,磁盘的寿命是3~5年,光盘也不过30年左右,与能保存千年以上的纸质载体相比,其寿命相差甚远,而且它还要受到温度、磁场、记录存储格式、硬件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10年前还经常使用的5.25英寸的软盘,现在已经没有一台普通电脑可以读出来。

2.2机读语言格式。“计算机语言平均每三个月就会问世一种,而语言之间的互换大部分存在问题。很难想象,若干年以后,我们用现行的机器语言描述的数据,还能百分之百的还原”。[6]

2.3对设备的依赖。数字档案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设备才能读出,这个特征对其长期存取带来很多问题:“如设备发生故障、系统瘫痪,电子文件就读不出来;电子文件对其它设备环境的不兼容性,使其只能在某种设备上处理,而不能在其它设备上处理;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文件存贮在载体上,有时难以互换;电子文件加密后,不解密就无法识别;技术设备更新时,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也无法读取等等”。[7]

3数字档案的失真问题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生命线在于其能够保持档案原貌”。[8]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还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任务。如已研制出的OCR扫描输入技术,其平均识别率是95%。这对于追求最大程度真实性的档案来说无疑是致命弱点”。[9]数字化的主要方式是扫描加工,在这一过程中造成数字档案失真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技术参数选择不当。针对不同色调、纸质和字迹,有时需调整不同的技术参数,如分辨率、明暗度、对比度等,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扫描的质量,造成信息丢失、图像模糊或产生额外信息,客观上造成档案原貌的改变。其二,工作失误。档案扫描是大量的重复劳动,难免有时失误。如扫错档案或打错顺序,或存错,或在建索引时链接错误等,如不及时发现,将直接导致数字化档案失真。其三,转换过程中的失真。在进行数字档案的迁移或在提供利用时,往往需要将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文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文件,如果格式选择不当,同样会导致数据发生变化。

4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最为头痛的难题,也是数字档案馆中的重大难题之一。数字档案馆虽然被称之为“馆”,但它的存在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没有警察的自由市场,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主要表现为:其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信息安全的最主要的敌人就是计算机病毒。“国外有人估计,现在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每两个月增加1倍。网络病毒的泛滥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10]其二,计算机黑客。由于网络的加密性和匿名性,使入侵者难以被发现。黑客对信息资源的攻击,不仅仅是好奇和自我挑战,程序设计高手可以篡改系统控制参数。其三,有窃取行为的间谍活动,窥视其机密信息进行复制或扩散。其四,有意破坏,摧毁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或破坏电子通讯装置。其五,人为或偶然事故造成的威胁。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的故障、电子系统故障引发的系统问题等,所有这些,都使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变得十分“脆弱”。

5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诸多技术问题

数字档案馆完全是高新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起来的产物,离开了高新技术的支撑,就没有了数字档案馆。但是高新技术也给数字档案馆带来了致命的弱点,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多的技术问题成为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点。

5.1数字化设备技术条件。网络系统中的硬件技术之一是必须有足够的带宽,以保证快捷地传输文本、语音、图像、影像档案,以便实现多网互连、高速互访,实现跨平台、跨系统、跨语种的互相转换和链接。毫无疑问,足够的带宽条件和用户对网络信息传输的需求将一直是一对矛盾体。

5.2技术难题。数字档案馆是以信息源、网络、数据库为基础的,其相关技术是较复杂较先进并且不断发展的,它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技术密集。如数字化图像的存储与压缩、数据组织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多语言平台互换互访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调配技术等,既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难关,也是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难题。此外,“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需要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为此必须开发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如:身份认定、智能检索、信息隐蔽、数字水印、电子签章、操作跟踪、信息加密等,其中有很多技术有创新性”。[11]这些技术也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5.3技术过时问题。在飞速发展的IT业中,电脑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存储载体等不断地被新产品所替代,IT产品是真正的“短命鬼”。虽然绝大多数新产品承诺向下兼容,但其兼容的“代”数在跨越若干年后,旧的数字信息就很难被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读出。“技术过时”的阴影一直会笼罩着数字信息。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数据迁移,但迁移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每次迁移总会丢失一定的相关信息,这些丢失的信息积累起来会造成数字档案信息无法准确恢复原貌。

6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是要使地区档案馆、全国档案馆乃至全世界的档案馆连成一个整体,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这个整体性的数字档案馆事实上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档案馆系统,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状结构模式,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数字档案馆实体组成的。要对这分散在各地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就必须要有彼此兼容的硬件环境,要有一致的文件格式、统一的著录标引标准、数据描述标准、元数据标准、全文数据库标准等等,这些标准也仅仅是几个主要的标准。“而实际上,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标准化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系统,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如何结合我国实际,迅速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12]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一,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国档案信息系统没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可遵循;其二,有些标准规范要超出档案工作的范围,如综合数据处理格式就需满足跨行业、跨部门的要求。如何统一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其三,与整个档案工作的标准相衔接的问题;其四,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接轨问题;其五,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每次技术设备的更新,都会对原标准产生相应的影响,因而必须不断适时修订标准。

7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作比较,会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数字档案馆建设投入的费用是巨大的,而且它的建设费用要远远高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费用。由于图书有复本,许多图书馆保存的图书都一样。因而国家图书馆和省市图书馆的部分图书数字化后,其他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花费资金重复建设。而档案馆则不行,全国各个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几乎都是孤本,因而档案馆在用于档案数字化的费用上要比图书馆多,如,仅档案馆进行数字化档案目录的“工作量约是图书馆的35倍”。[13]但是档案馆的利用人次与图书馆读者的人数相比却少得多,“以北京市档案馆和国家

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为例,前者年利用人次约四五千人,后者一年的读者数不少于二百万人”。[14]两者相差400倍。“即使一、二史馆和中央档案馆三个国家档案馆的年平均利用人次也不过5960人次”,[15]三个馆加起来与国家图书馆相比仍相差100多倍。档案馆的利用长期处于低谷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建成数字档案馆后,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多少,因为档案信息有保密和时效的限制,有利用者的限制,并不会增加太多的利用者,更不可能赶上数字图书馆的读者人数。事实上,传统档案馆本来就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只不过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却拉大了这种不协调的距离,使这个问题凸现出来。它也成为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面前很难解决的问题。

8数字档案中的经济问题

与其说数字档案馆是高新技术支撑起来的,不如更实际地说是由巨额资金支撑起来的,因为所有的高新技术和设备都将由资金来兑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利用,不论对于档案部门还是利用者,都有很重的经济负担,经济问题可能是困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根本性难题之一。

8.1档案部门方面的问题。

8.1.1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费用问题。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是巨大的,开发一个稍具规模的数字档案馆系统,不论是购买软件和硬件,还是开发专用软件,还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都需要花费可观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说到底,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因此,资金短缺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最不好解决的难题。档案馆是公益性和社会性的部门,也不能走“以文养文”、“以馆建馆”之路,即便是想走此路也走不通,正如上文所述的数字档案馆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即使对利用者收费,数字档案馆也根本不可能收回投资成本。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巨额费用对于本来就经费紧张的档案部门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市、县档案馆来说,连维持日常工作的经费都成问题,建设数字档案馆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8.1.2数字档案馆的使用和维护费用问题。虽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巨大,但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维护和使用的费用并不少于初建的费用。数字档案馆就像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8.1.2.1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费用。数字档案馆是靠技术支撑起来的,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也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才能维持,如通信费、数据使用费和设备维护费等都需要不断地支出,且费用不低。

8.1.2.2设备更新费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猛,其软硬件更新非常快,而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强大动因驱使下,更加快了这种更新速度,“录制、存贮信息的设备、方法及软件随着新产品、新方法的问世,正以5-9年的周期更新,新产品、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必将导致原有设备及软件的淘汰”[16]。数字档案馆要维持正常使用,也必须不断地更新设备和软件,但要更新设备和软件,却又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是每隔几年就要又投入一次。

8.1.2.3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使用的费用。正如上文所述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是数字档案馆的一个具体而棘手的难题。而数字档案馆又必须使用数字档案信息,专家们给出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案,就是不断地使数字档案信息迁移转录。但是迁移转录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和不可预知的。一般档案馆能否承受这不断迁移转录所需的费用,也是一个既不可预见又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8.1.3向利用者收取数字档案信息利用费的问题。档案法规规定档案馆向社会提供利用档案,可以收取费用。数字档案馆建设投资大,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应该的。但是,如何制定收取利用费的收费制度,如标准、数量、缴纳程序等,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题之一。

8.2利用者方面的问题。利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是影响和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问题之一。数字档案馆需上网阅览,从目前我国上网所需资费来看,每小时的费用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而用户的平均收入又低于发达国家的若干倍。我国80-90%的用户认为网络收费过高,通信费难以承受。再一点是下载档案信息的打印费用,尽管并不是要将所有下载的档案信息打印出来,就是部分打印也需要承受可观的打印费。如果再加上数字档案信息使用费,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将会相当高。必将影响利用者对数字档案馆的使用,也将使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9数字档案馆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会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而这些法律问题恰恰又是亟待解决而又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

9.1档案法规方面的问题。面对数字档案馆产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档案法规中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而要解决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如对利用者的身份认证问题,在网上进行借阅限定和身份认证不仅增加技术难度,而且还要增加开支。而对外国利用者来说,由于限制得更严格,在网上操作更加困难。数字档案馆是开放的,是不受国界限制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初衷就是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但如果取消身份认证,那么就等于中外利用者都一样没有限制。因此,真要修改完善档案法规,兼顾到方方面面,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9.2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在数字档案馆的环境下,由于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它极容易被获取、被复制、被传播,对利用者控制的难度加大。原来意义上的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方式对权利人已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很容易被侵犯。因此,如何对档案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进行有效保护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从技术上说,真正切实可行的保护技术,目前尚属于极其薄弱的环节。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方面说,目前进展缓慢,尚有许多难题不易解决。

9.3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对于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它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特殊难题。要想让它得到法律的认可,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如果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问题得不到解决,数字档案馆的数字化馆藏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存在的意义”。[17]

10数字档案馆的基础理论问题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必然要受到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的影响和指导。目前,对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认识不相同,统一尚需时日。而且有关数字档案馆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都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

10.1数字档案馆的概念问题。自从数字档案馆概念出现以来,“关于数字档案馆的认识并不统一,其定义就有数十种之多,势必会造成对数字档案馆建设方向把握上的不一致”。[18]观点不一样,建设的数字档案馆就不一样,建设的难易程度、工作流程、服务功能、配套措施、系统边界和社会影响等等也都会截然不同”。[19]而统一认识或基本统一认识都非一日之功。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对数字档案馆的实践产生不利影响。

10.2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问题。“数字档案馆支持以网络连接的相关档案部门的数字化馆藏,能够提供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档案信息。然而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链接,这种在技术上可以无限链接的情况下,就涉及到了系统的边界问题”。[20]数字档案馆系统边界的界定决定着数字档案馆所拥有的功能特性。同时也决定着数字档案信息在信息中的地位。然而,“在图书馆情报学界,人们讨论数字化图书馆时有种倾向,认为因特网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到这个无所不包的图书馆中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合作交流甚至著书立说。这就把数字图书馆的地址空间和信息资源空间定位很广,其系统边界也无所不包。它不仅包括了书目文献管理、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作用,甚至包括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信息内容,因此建设规模异常庞大”。[21]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扩张”,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档案信息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如果不对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给以恰当的界定,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数字档案馆将会消失在数字图书馆的海洋里,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一部分。

10.3数字档案的概念问题。数字档案是数字档案馆生存的基础。但是目前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却并不统一和清晰。其一,对数字档案概念的研究并未引起档案界太多的关注;其二,一些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档案概念为基础的,仍旧把数字档案当作电子文件的转化物来认识,无非是传统档案概念在数字时代的翻版。这里暂不说传统的以文件为属概念的档案概念本身就有许多可商榷的地方。单说在数字信息时代文件的概念、档案概念和其他信息的概念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它们之间有互相融合的趋势。如何区分它们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数字时代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文件、数字档案、数字图书、数字情报、数字资料、数字文献筹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它们?如果不能把数字档案从这些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分出来,那么数字档案的概念的存在就将走向消亡,而在数字档案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字馆大厦也将随之倾覆。因此,必须把数字档案概念从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别出来,数字档案馆才能生存。但这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容易找到答案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阎会勤.新世纪档案工作展望.档案学通讯,2001;6

23景红.电子档案凭证价值探析.档案与建设,2000;10

456李玉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十大难题.图书馆学刊,2002;3,

7徐义全.电子文件的特性与长期保存.档案学研究,2000;1

8吴志宏.数字化档案的隐忧:数据失真.北京档案,2002;12

9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论纲.档案学研究,2001;5

1016范开宏.数字图书馆之忧思.图书与情报,2002;1

11邱晓威.数字档案馆及其建设模式.中国档案,2001;10

12段荣婷.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与建设.中国档案,2002;6

13刘东斌.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研究.档案管理,2003;2

14求实.档案馆与图书馆利用对比分析及对策.北京档案,1999;9

15国家档案局综合科教司.从统计数字看1991年度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档案学研究,1993;1

17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浙江档案,2002;3

18朱蒙生.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跨越所面临的问题.中国档案,2003;3

数字档案馆范文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字档案馆;一站式服务管理;数据档案开放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建设基础,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符合当前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而且为档案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早在“十二五”规划中,就已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建议,并明确了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背景下,我国各地开始发展数字档案馆,以推动档案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当前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各个城市。地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能够有效整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大数据要求,为城市形成新型的信息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满足了人们日常的数据信息服务需要。

一、不断创新数字档案馆的智慧服务理念,提升城市规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一是树立以档案数据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创新管理理念。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要为城市管理服务。在城市建设智慧化和智能化的升级管理过程中,智慧档案馆对城市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强数字化资源管理,不断挖掘城市建设中的信息禀赋,服务于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丰富地方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强大数据资源基础。各级档案馆要秉承为城市服务、以人为本、以数据为本的智慧管理理念,不断进行方法创新,结合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活动,用新的管理办法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质量。二是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充分利用数字档案馆信息收集和数据挖掘的优势和特征,与智慧建设规划、城市配套、智慧技术设施等信息深度融合,在创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下,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三是坚持为城市建设提供配套数字服务的工作理念。数据是一种服务资源,数字档案资源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数据信息,要发挥其在为城市配套服务和规划中的数据支持作用,为决策层的科学决策和判断奠定智能化资源基础,提升配套服务的智能化质量和水平。

二、加大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引进智能软硬件设施,为档案馆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建立基于智慧整合的档案资源信息服务体系,首先是加强对智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增强财政资金支持在城市建设智慧化和服务中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应该增加对传感设备的投资。传感设备的采购是建设智慧档案馆最基础的设备资源,数字档案馆建设所需要的基本硬件设备有传感器、监控器、摄像机、录音设备、智能终端等设备,这是对档案馆中各种档案信息进行多维度感知的基础设备。档案库信息、实物档案信息、数字档案存取和利用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层进行云计算分析。因此,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引进该类智能终端传感设备,奠定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支撑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增加对计算机、扫描仪、除湿器等设备的投入,还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提高这些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整个档案馆管理工作的智能化,从而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和层次。作为档案管理部门,要增强领导层对基础设施升级重要性的认识,资金投入向智能化设备倾斜。根据自身条件和客观需求,购买和配置更多的智能设备,用智能设备提升工作效率,减少重复性和单一性的低效率工作,促进档案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及转型。

三、挖掘和整合数字档案资源,建立数字档案资料库,增强数字档案开放,发挥档案馆的数字服务功能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更加重要。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档案信息的开发,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性,使档案信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坚持档案信息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政策研究、依法行政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进一步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多样化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档案管理部门收集、保存和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城市公众提供服务[1]。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发档案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度处理,为城市居民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价值。一是开展数字档案的编研、整理和研究工作。档案馆工作人员对原始档案信息进行精心提炼和总结,并将编研成果以内部参考资料、期刊、报纸等出版物的数字化形式,供科研工作人员或城市居民使用,有效节省档案利用者的时间,提高数字档案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字档案服务的效率[2]。同时,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形成如大事记、红色档案汇编等数字资料,更好地反映数字档案的影响力和价值,服务和宣传数字城市建设,打造城市名片,提高城市影响力。二是整合数字档案资源,强化数字档案馆的服务功能。为档案用户提供利用服务,是档案馆最基础的工作,数字档案馆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升级。建立数字档案馆有利于大力开发、挖掘和应用档案信息资源。按照使用优先、保护优先、特色优先的原则,基于档案数字化规划,分批次、分阶段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建立数字档案馆,进行重要历史档案、民生档案等的咨询利用。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既包括传统纸质档案整合,也包括数字内容整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资源,对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对档案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数字化服务的效益。三是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强档案数据开放。如开展数字档案展示、开发档案网站、开放档案网页查询端口等主流媒体或社交软件,为用户提供数字档案查阅服务。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数字档案的获取和利用范围、对象和方式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3]。因此,在继续实施档案线下查阅和开发要求的情况下,应继续加强数字档案的开放性,按照法律法规,逐步分阶段和批次做好档案信息的开放工作,完善数字档案馆的数据开放服务。

四、实施档案数字化一站式服务,构建基于智慧服务的档案馆数字化服务体系

数字档案馆范文篇7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安全管理

为适应大数据时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新常态。相较于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及其馆藏数字档案信息面临的风险更多,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其安全管理工作亟待加强。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分析我国学界关于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的理论研究热点,从主体、客体、方式与时间四个维度初步构建起数字档案馆四维安全管理体系,以期为数字档案馆的安全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1基于CiteSpace的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研究热点分析

第一,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我国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研究领域的高频次关键词,包括数字档案馆、云计算、信息安全、大数据、高校等15个关键词。从词频和中心度的角度来看,除去内涵较宽泛和相同意义的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云计算”,词频为24,中心度最高的是“大数据”,中介中心性为0.26,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研究的热点及环境变化。第二,关键词聚类分析,用以揭示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此次关键词聚类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其模块值Q=0.6685,平均轮廓值S=0.4105,数值均高于标准值,说明其知识图谱较为合理。聚类结果将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研究分为6个知识群组,分别为“网络安全”“数字档案馆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系统”“档案信息资源”,经整理聚类群信息和现有文献内容,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数字档案馆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安全风险和安全技术三方面。数字档案馆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数字档案馆的网络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两方面展开,其中关于网络安全的研究,聚焦于网络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1-4];数字档案信息是数字档案馆的管理对象,关于档案信息安全的研究主要从法律、技术、人才与规范等多角度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5-8]。数字档案馆的安全风险研究主要针对数字档案馆安全风险的评估、安全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等方面,一是聚焦于数字档案馆面临的安全风险识别与管理,包括系统安全风险[9]、信息安全风险[10][11]及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风险[12];二是聚焦于数字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估,包括设计安全风险评估软件、构建安全风险评估体系[13][14]。在数字档案馆的安全技术研究中,“云计算+数字档案馆安全”与“大数据+数字档案馆安全”成为重点,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档案安全管理主要集中在云数字档案馆的运营[15][16]、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安全保护策略[17]及面临的信息安全威胁[18]等方面;而大数据时代下的数字档案馆安全研究,主要是从大数据时代给数字档案馆带来的影响出发,探讨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风险类型与安全管理[19][20]。第三,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到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领域研究排名前9的突现词,以此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从突现时间上看,我国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领域研究前沿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03—2010年,主要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网络安全”的突现强度为5.9546,可知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是该阶段的数字档案馆安全研究前沿,其次是“信息安全”;2011—2020年,研究对象以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资源为主。基于上述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领域的研究比较活跃,研究内容不断拓展,不仅涉及安全保障体系、安全策略、数字档案馆建设等比较宏观性的研究,也聚焦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电子文件、信息服务、资源建设等具体方面的研究。总体来看,研究主要围绕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且大多基于客体与方式的视角。

2数字档案馆四维安全管理体系的内涵

本文提出的数字档案馆四维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基于整体思维的安全防护体系,既强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又认识到客体的层级性及其面临风险因素的复杂性;既注重方法上的综合性,又着眼于时间上的连续性。数字档案馆四维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是对已有档案安全防范体系的拓展与深化,对档案安全管理的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2.1 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的主体维。一般来说,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的主体包括数字档案馆工作人员及其他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其中,数字档案馆工作人员作为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最重要的主体,承担着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应急预案制订以及安全管理技术应用等安全管理职责。基于主体维度思考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就是为了增强主体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管理能力。在数字档案馆的安全管理过程中,主体不仅需要增强安全意识、风险意识等,还要积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数字档案馆安全,提升安全管理能力与水平。2.2 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的客体维。数字档案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可以看作是管理并提供数字档案信息网络化利用的档案信息系统。就这个角度而言,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的客体至少包括数字档案信息、系统设施、网络环境三个层次。其中确保信息安全是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最根本的任务,而保障系统设施和网络环境安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确保信息安全。至于为什么要基于客体维思考数字档案馆的安全管理,原因很简单,因为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与否关系到能否对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进行精准定位。对客体的认识应当全面和客观,不同的客体面临的风险因素、作用机理及危害程度各不相同,应对措施也各有差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过程中,不能只从单一客体的角度去进行数字档案馆的安全管理。2.3 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的方式维。基于方式维探讨数字档案馆的安全管理,实际上就是探讨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的方法。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方法的运用要基于数字档案信息的特点,要适用于数字信息赖以生存的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更要能有效防范与应对数字档案馆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安全事件。数字档案馆的安全管理主体要有效解决客体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方法好不好、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由客体及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所决定,风险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的多维性,风险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的综合性,风险的永恒性决定了管理的长期性。2.4 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的时间维。基于时间维探讨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应当明确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以时间为主线,将安全管理理念与措施贯穿于数字档案信息“从产生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生命周期。与传统档案相比,数字档案信息在其生命周期整个过程中都显得非常脆弱,容易被篡改,容易遭受攻击。因此从时间维度看,要做好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从数字档案产生之时起甚至产生之前就提前介入,实施前端控制,并且在其流转过程中都要求安全管理的全程与无缝对接,只有实现连续的安全管理,才有可能真正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

3数字档案馆四维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数字档案馆范文篇8

【摘要题】数字信息化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问题

【正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和建设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使传统的档案馆望尘莫及。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有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档案馆存在的缺陷,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和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如果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掉以轻心,必将给未来的档案事业留下巨大而无法弥补的遗憾。

1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问题

档案的基本价值有两方面,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而尤以凭证价值最为重要,虽然,“目前人们对数字化档案具有参考价值这一点已无疑义,然而,由于一系列技术和立法问题还未解决,数字化档案目前还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1]这无疑使数字档案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难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认识上的问题。数字档案不具备“白纸黑字”的直观性,必须依赖特定的计算机设备加以解读。数字档案完全脱离了以往人人对档案“原件”的认识,从而引起人们对其原始性、可靠性的怀疑。而且,有些数字档案即使载体保存完好,内容亦可能在无形中丢失,它不像纸质档案那样载体与内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数字档案与以往其他载体的档案都不一样,从甲骨档案到简牍档案再到纸质档案,只是载体的耐久性有差别,并没有改变其直观性,而数字档案的非人工识读性与其他载体的档案有着质的区别。要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恐怕不仅仅是改变观念的问题,要真正认识数字档案,确认其凭证价值,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1.2技术上的问题。数字档案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它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困惑与难题。其一,数字档案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使得档案“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确认。其二,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迫使数字档案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不断地变换载体、格式,因而无法通过载体、格式的鉴定来判定其原始性。其三,数字档案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其输出,传统的字迹鉴定技术无法分辨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其四,数字档案对背景信息和元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常常与文件内容信息相分离保存,一旦失去背景信息,文件的内容即便仍有意义,但也不再具有凭证价值。元数据是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所特有的,“元数据由于其隐含性而易被忽视,而元数据一旦丢失或破坏,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就会改变。”[2]

1.3管理制度上的问题。“传统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而目前“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都缺乏十分规范的程序化管理,缺乏严格而科学的标准体系和业务管理制度,一些标准、制度虽已制定,但全面推行尚需时日”[3]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

2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

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一个具体而又棘手的难题。“据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年前发射的‘海盗’号火星探测器上的计算机中,已经有20%的数据完全丢失,还有大约4000卷的统计数据因存储的格式模糊无法读出,程序员也无法保证将其恢复”。[4]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存储的介质材料。“现代介质的存储设备还不可能解决计算机数据存储问题”。[5]一般说来,磁盘的寿命是3~5年,光盘也不过30年左右,与能保存千年以上的纸质载体相比,其寿命相差甚远,而且它还要受到温度、磁场、记录存储格式、硬件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10年前还经常使用的5.25英寸的软盘,现在已经没有一台普通电脑可以读出来。

2.2机读语言格式。“计算机语言平均每三个月就会问世一种,而语言之间的互换大部分存在问题。很难想象,若干年以后,我们用现行的机器语言描述的数据,还能百分之百的还原”。[6]

2.3对设备的依赖。数字档案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设备才能读出,这个特征对其长期存取带来很多问题:“如设备发生故障、系统瘫痪,电子文件就读不出来;电子文件对其它设备环境的不兼容性,使其只能在某种设备上处理,而不能在其它设备上处理;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文件存贮在载体上,有时难以互换;电子文件加密后,不解密就无法识别;技术设备更新时,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也无法读取等等”。[7]

3数字档案的失真问题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生命线在于其能够保持档案原貌”。[8]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还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任务。如已研制出的OCR扫描输入技术,其平均识别率是95%。这对于追求最大程度真实性的档案来说无疑是致命弱点”。[9]数字化的主要方式是扫描加工,在这一过程中造成数字档案失真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技术参数选择不当。针对不同色调、纸质和字迹,有时需调整不同的技术参数,如分辨率、明暗度、对比度等,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扫描的质量,造成信息丢失、图像模糊或产生额外信息,客观上造成档案原貌的改变。其二,工作失误。档案扫描是大量的重复劳动,难免有时失误。如扫错档案或打错顺序,或存错,或在建索引时链接错误等,如不及时发现,将直接导致数字化档案失真。其三,转换过程中的失真。在进行数字档案的迁移或在提供利用时,往往需要将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文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文件,如果格式选择不当,同样会导致数据发生变化。

4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最为头痛的难题,也是数字档案馆中的重大难题之一。数字档案馆虽然被称之为“馆”,但它的存在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没有警察的自由市场,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主要表现为:其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信息安全的最主要的敌人就是计算机病毒。“国外有人估计,现在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每两个月增加1倍。网络病毒的泛滥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10]其二,计算机黑客。由于网络的加密性和匿名性,使入侵者难以被发现。黑客对信息资源的攻击,不仅仅是好奇和自我挑战,程序设计高手可以篡改系统控制参数。其三,有窃取行为的间谍活动,窥视其机密信息进行复制或扩散。其四,有意破坏,摧毁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或破坏电子通讯装置。其五,人为或偶然事故造成的威胁。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的故障、电子系统故障引发的系统问题等,所有这些,都使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变得十分“脆弱”。

5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诸多技术问题

数字档案馆完全是高新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起来的产物,离开了高新技术的支撑,就没有了数字档案馆。但是高新技术也给数字档案馆带来了致命的弱点,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多的技术问题成为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点。

5.1数字化设备技术条件。网络系统中的硬件技术之一是必须有足够的带宽,以保证快捷地传输文本、语音、图像、影像档案,以便实现多网互连、高速互访,实现跨平台、跨系统、跨语种的互相转换和链接。毫无疑问,足够的带宽条件和用户对网络信息传输的需求将一直是一对矛盾体。

5.2技术难题。数字档案馆是以信息源、网络、数据库为基础的,其相关技术是较复杂较先进并且不断发展的,它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技术密集。如数字化图像的存储与压缩、数据组织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多语言平台互换互访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调配技术等,既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难关,也是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难题。此外,“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需要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为此必须开发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如:身份认定、智能检索、信息隐蔽、数字水印、电子签章、操作跟踪、信息加密等,其中有很多技术有创新性”。[11]这些技术也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5.3技术过时问题。在飞速发展的IT业中,电脑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存储载体等不断地被新产品所替代,IT产品是真正的“短命鬼”。虽然绝大多数新产品承诺向下兼容,但其兼容的“代”数在跨越若干年后,旧的数字信息就很难被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读出。“技术过时”的阴影一直会笼罩着数字信息。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数据迁移,但迁移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每次迁移总会丢失一定的相关信息,这些丢失的信息积累起来会造成数字档案信息无法准确恢复原貌。

6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是要使地区档案馆、全国档案馆乃至全世界的档案馆连成一个整体,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这个整体性的数字档案馆事实上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档案馆系统,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状结构模式,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数字档案馆实体组成的。要对这分散在各地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就必须要有彼此兼容的硬件环境,要有一致的文件格式、统一的著录标引标准、数据描述标准、元数据标准、全文数据库标准等等,这些标准也仅仅是几个主要的标准。“而实际上,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标准化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系统,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如何结合我国实际,迅速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12]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一,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国档案信息系统没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可遵循;其二,有些标准规范要超出档案工作的范围,如综合数据处理格式就需满足跨行业、跨部门的要求。如何统一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其三,与整个档案工作的标准相衔接的问题;其四,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接轨问题;其五,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每次技术设备的更新,都会对原标准产生相应的影响,因而必须不断适时修订标准。

7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作比较,会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数字档案馆建设投入的费用是巨大的,而且它的建设费用要远远高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费用。由于图书有复本,许多图书馆保存的图书都一样。因而国家图书馆和省市图书馆的部分图书数字化后,其他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花费资金重复建设。而档案馆则不行,全国各个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几乎都是孤本,因而档案馆在用于档案数字化的费用上要比图书馆多,如,仅档案馆进行数字化档案目录的“工作量约是图书馆的35倍”。[13]但是档案馆的利用人次与图书馆读者的人数相比却少得多,“以北京市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为例,前者年利用人次约四五千人,后者一年的读者数不少于二百万人”。[14]两者相差400倍。“即使一、二史馆和中央档案馆三个国家档案馆的年平均利用人次也不过5960人次”,[15]三个馆加起来与国家图书馆相比仍相差100多倍。档案馆的利用长期处于低谷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建成数字档案馆后,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多少,因为档案信息有保密和时效的限制,有利用者的限制,并不会增加太多的利用者,更不可能赶上数字图书馆的读者人数。事实上,传统档案馆本来就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只不过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却拉大了这种不协调的距离,使这个问题凸现出来。它也成为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面前很难解决的问题。

8数字档案中的经济问题

与其说数字档案馆是高新技术支撑起来的,不如更实际地说是由巨额资金支撑起来的,因为所有的高新技术和设备都将由资金来兑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利用,不论对于档案部门还是利用者,都有很重的经济负担,经济问题可能是困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根本性难题之一。

8.1档案部门方面的问题。

8.1.1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费用问题。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是巨大的,开发一个稍具规模的数字档案馆系统,不论是购买软件和硬件,还是开发专用软件,还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都需要花费可观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说到底,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因此,资金短缺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最不好解决的难题。档案馆是公益性和社会性的部门,也不能走“以文养文”、“以馆建馆”之路,即便是想走此路也走不通,正如上文所述的数字档案馆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即使对利用者收费,数字档案馆也根本不可能收回投资成本。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巨额费用对于本来就经费紧张的档案部门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市、县档案馆来说,连维持日常工作的经费都成问题,建设数字档案馆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8.1.2数字档案馆的使用和维护费用问题。虽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巨大,但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维护和使用的费用并不少于初建的费用。数字档案馆就像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8.1.2.1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费用。数字档案馆是靠技术支撑起来的,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也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才能维持,如通信费、数据使用费和设备维护费等都需要不断地支出,且费用不低。

8.1.2.2设备更新费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猛,其软硬件更新非常快,而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强大动因驱使下,更加快了这种更新速度,“录制、存贮信息的设备、方法及软件随着新产品、新方法的问世,正以5-9年的周期更新,新产品、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必将导致原有设备及软件的淘汰”[16]。数字档案馆要维持正常使用,也必须不断地更新设备和软件,但要更新设备和软件,却又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是每隔几年就要又投入一次。

8.1.2.3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使用的费用。正如上文所述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是数字档案馆的一个具体而棘手的难题。而数字档案馆又必须使用数字档案信息,专家们给出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案,就是不断地使数字档案信息迁移转录。但是迁移转录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和不可预知的。一般档案馆能否承受这不断迁移转录所需的费用,也是一个既不可预见又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8.1.3向利用者收取数字档案信息利用费的问题。档案法规规定档案馆向社会提供利用档案,可以收取费用。数字档案馆建设投资大,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应该的。但是,如何制定收取利用费的收费制度,如标准、数量、缴纳程序等,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题之一。

8.2利用者方面的问题。利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是影响和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问题之一。数字档案馆需上网阅览,从目前我国上网所需资费来看,每小时的费用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而用户的平均收入又低于发达国家的若干倍。我国80-90%的用户认为网络收费过高,通信费难以承受。再一点是下载档案信息的打印费用,尽管并不是要将所有下载的档案信息打印出来,就是部分打印也需要承受可观的打印费。如果再加上数字档案信息使用费,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将会相当高。必将影响利用者对数字档案馆的使用,也将使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9数字档案馆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会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而这些法律问题恰恰又是亟待解决而又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

9.1档案法规方面的问题。面对数字档案馆产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档案法规中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而要解决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如对利用者的身份认证问题,在网上进行借阅限定和身份认证不仅增加技术难度,而且还要增加开支。而对外国利用者来说,由于限制得更严格,在网上操作更加困难。数字档案馆是开放的,是不受国界限制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初衷就是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但如果取消身份认证,那么就等于中外利用者都一样没有限制。因此,真要修改完善档案法规,兼顾到方方面面,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9.2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在数字档案馆的环境下,由于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它极容易被获取、被复制、被传播,对利用者控制的难度加大。原来意义上的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方式对权利人已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很容易被侵犯。因此,如何对档案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进行有效保护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从技术上说,真正切实可行的保护技术,目前尚属于极其薄弱的环节。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方面说,目前进展缓慢,尚有许多难题不易解决。

9.3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对于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它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特殊难题。要想让它得到法律的认可,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如果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问题得不到解决,数字档案馆的数字化馆藏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存在的意义”。[17]

10数字档案馆的基础理论问题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必然要受到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的影响和指导。目前,对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认识不相同,统一尚需时日。而且有关数字档案馆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都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

10.1数字档案馆的概念问题。自从数字档案馆概念出现以来,“关于数字档案馆的认识并不统一,其定义就有数十种之多,势必会造成对数字档案馆建设方向把握上的不一致”。[18]观点不一样,建设的数字档案馆就不一样,建设的难易程度、工作流程、服务功能、配套措施、系统边界和社会影响等等也都会截然不同”。[19]而统一认识或基本统一认识都非一日之功。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对数字档案馆的实践产生不利影响。

10.2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问题。“数字档案馆支持以网络连接的相关档案部门的数字化馆藏,能够提供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档案信息。然而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链接,这种在技术上可以无限链接的情况下,就涉及到了系统的边界问题”。[20]数字档案馆系统边界的界定决定着数字档案馆所拥有的功能特性。同时也决定着数字档案信息在信息中的地位。然而,“在图书馆情报学界,人们讨论数字化图书馆时有种倾向,认为因特网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到这个无所不包的图书馆中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合作交流甚至著书立说。这就把数字图书馆的地址空间和信息资源空间定位很广,其系统边界也无所不包。它不仅包括了书目文献管理、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作用,甚至包括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信息内容,因此建设规模异常庞大”。[21]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扩张”,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档案信息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如果不对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给以恰当的界定,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数字档案馆将会消失在数字图书馆的海洋里,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一部分。

10.3数字档案的概念问题。数字档案是数字档案馆生存的基础。但是目前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却并不统一和清晰。其一,对数字档案概念的研究并未引起档案界太多的关注;其二,一些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档案概念为基础的,仍旧把数字档案当作电子文件的转化物来认识,无非是传统档案概念在数字时代的翻版。这里暂不说传统的以文件为属概念的档案概念本身就有许多可商榷的地方。单说在数字信息时代文件的概念、档案概念和其他信息的概念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它们之间有互相融合的趋势。如何区分它们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数字时代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文件、数字档案、数字图书、数字情报、数字资料、数字文献筹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它们?如果不能把数字档案从这些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分出来,那么数字档案的概念的存在就将走向消亡,而在数字档案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字馆大厦也将随之倾覆。因此,必须把数字档案概念从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别出来,数字档案馆才能生存。但这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容易找到答案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阎会勤.新世纪档案工作展望.档案学通讯,2001;6

23景红.电子档案凭证价值探析.档案与建设,2000;10

456李玉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十大难题.图书馆学刊,2002;3,

7徐义全.电子文件的特性与长期保存.档案学研究,2000;1

8吴志宏.数字化档案的隐忧:数据失真.北京档案,2002;12

9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论纲.档案学研究,2001;5

1016范开宏.数字图书馆之忧思.图书与情报,2002;1

11邱晓威.数字档案馆及其建设模式.中国档案,2001;10

12段荣婷.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与建设.中国档案,2002;6

13刘东斌.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研究.档案管理,2003;2

14求实.档案馆与图书馆利用对比分析及对策.北京档案,1999;9

15国家档案局综合科教司.从统计数字看1991年度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档案学研究,1993;1

17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浙江档案,2002;3

18朱蒙生.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跨越所面临的问题.中国档案,2003;3

数字档案馆范文篇9

1.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的概念与模式

电子商务在英文中主要有两个词与之对应:EB(electronicbusiness)、EC(electroniccom-merce)。EC又称狭义的电子商务(亦称电子交易),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成员国讨论电子商务的政策性文件中就使用EC。EB又称广义的电子商务(亦称电子业务或电子商业),由IBM公司于1997年第一次正式使用,是许多IT企业和学者支持的观点。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电子商务是信息的电子交换,从而支持和管理商务活动,包含企业间、企业和消费者间的商业交易。国际商会则认为:电子商务是指对整个商贸活动实现电子化。

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必定是依托技术创新、符合商务规律的运作模式,必定具有相同的特性,能够体现相同的理论框架,即立足于电子、商务和管理手段三方面。在管理上,做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商务结构上,做到快速灵活响应、资源整合、内外协作、快捷运作、提供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在技术架构上,做到依托互联网、拥有配套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三方面互相支撑、融合贯通,企业才能成功。

(2)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的优势

第一,交易虚拟化通过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的贸易,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无需当面进行,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完成,整个交易完全虚拟化。

第二,降低交易成本

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的成本相对于信件、电话、传真而言较低,另外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不同模式还可以降低其信息成本、中介费用、广告、发放印刷品的费用、文件处理费用及店面的租金费用等。

第三,减少中间环节

电子商务克服了传统贸易方式费用高、易出错、处理速度慢等缺点,极大地缩短了交易时间,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让整个交易变得非常快捷与方便。

第四,交易透明化

电子商务中的双方从洽谈、签约以及货款的支付,交货通知等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电子屏幕上显示,所以显得比较透明。

2.数字档案馆服务概述

芬兰服务质量管理专家克里斯蒂·格鲁诺斯认为,服务一般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和服务员工、有形产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所谓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数字档案馆利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现代技术从事档案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递和提供利用等一系列活动,以达到“为档案信息用户提供所需数字档案信息产品和服务、满足档案信息用户解决现实问题的档案信息需求”目的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数字化多媒体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和规范性加工,以及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档案信息知识增值,并提供网上数字档案信息存取服务的活动过程。

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特点:

(1)数字化信息资源丰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在数字档案馆中,亦即在网络环境下,其信息资源包括数字化的传统载体档案、移交的电子文件、各类网页、数据库、电子书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网内的信息资源。呈现出数字化、多媒体、跨时空、跨专业等特点,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

(2)数字档案馆馆藏模式发生变化,提供网上数字档案信息为服务手段

由于数字档案馆的馆藏载体和馆藏结构发生了变化,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从以传统的收藏和手工服务为主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和现代化的服务为手段,进行信息服务。因此档案工作者在做好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和信息服务工作的同时,还需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检索、研究和服务上来。

(3)信息服务日趋多元化、一体化传统档案馆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提供文本类文献和事实性问题的解答等。而数字档案馆中,同信息资源多元化相对应,数字档案馆的用户欲从其信息服务中获得的信息亦不再仅满足于传统服务中的文本、事实和数据信息的需要,而是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网络信息、多媒体信息和相关的知识。

(4)信息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传统档案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总是处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相对集中、稳定的用户群。数字时代的档案馆,是一种以计算机和网络联系起来的分布式的数字档案馆群。每个档案馆都是这个分布式数字档案馆群的一个结点,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使用任一个加入数字档案馆群的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

3.电子商务理念对数字档案馆服务的影响

电子商务带来了办公模式的转变,是传统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化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补充力量。这个信息化和电子化趋势给人们的社会活动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也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数字档案馆中的电子商务有着显著的行业特点,它在依托网络进行数字化信息的搜集、保存和传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的提供、资金的收付和商品的传递,即数字档案馆与档案用户之间存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这里的信息流是指数字档案馆对馆藏的揭示、索引、文摘、目录等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提供、检索、利用、技术说明及在线数字信息的需求利用信息等,还包括各种信息服务的收费内容、订购信息、付款通知以及数字档案馆与其交易对象的支付能力和支付信誉等;资金流主要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账等过程;物流是指数字档案馆的数字信息、增值信息及权益授予的相对“虚拟”信息的流动过程。

(1)数字档案馆业务活动的开展需要电子商务的支持

数字档案馆提供的是一种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网络作业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的高效率提供相应的服务是必然的。

数字档案馆应该在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支持下,利用电子商务交易系统以拓宽业务工作的范围、优化数字档案馆的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工作水平。

数字档案馆通过实施电子商务方案,积极面向用户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及时为用户开通网上订购和付费浏览等业务。这样,既能降低档案信息收集及传播业务工作的成本费用,又能使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在数字档案馆与档案用户之间形成服务提供方与服务消费方的良性循环。

(2)数字档案馆中电子商务服务的意义

数字档案馆应借助电子商务实现档案信息服务商品化、市场化,不仅可使档案利用者获得档案信息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档案信息流通更自由,而且可使档案利用者在线购买档案信息商品,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比亲自到档案馆所付的交通费和复印费等费用要少得多。电子商务的开放性、高效性、互动性会改变档案信息的相对封闭状态,促进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利用者与档案工作者的交流更方便、更直接。档案利用者可以获得更符合条件的档案信息商品,其需要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更大的满足。

从档案馆的角度讲,应用电子商务将会改变档案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档案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提供利用上。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将会引入档案馆,这有利于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使档案工作的实际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提高档案事业的社会地位。电子商务的收益可弥补档案馆和档案网站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使档案馆和档案网站有条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数字档案馆中的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给数字档案馆带来商机与活力

如今的“电子商务”通常用“电子商务系统”来表示,它是经Internet及Intranet技术为网络连接平台,用户在此平台上进行商务化的信息活动,这种信息活动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各类图书馆的数字化、电子化信息。

在电子商务氛围下,具有事业性、公益性、福利性等特点,注重社会效益的传统档案馆固有的信息服务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僵化体制,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操作流程是档案馆生存与发展的宗旨所在。众所周知,互联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一般都存在于商务联机数据库,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一旦进入系统,其检索的简便、及时、友好和高效是传统意义上的档案馆无法相比的。

2.数字档案馆中的电子商务服务方式

(1)付费查档

付费查档是指用户需缴纳一定的费用便可查询数字档案馆的某些数据化资源,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也是目前数字档案馆提供最多的一种电子商务服务。这样既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又能对档案馆的物质投入给予合理的补偿。

(2)在线交易

数字档案馆的在线交易,即指数字档案馆通过网络进行的销售行为。如数字档案馆通过网络向用户出售电子档案信息、音像制品、档案编研成果、编辑成册的相关资料及定制的个性化产品等在线服务。

(3)联合编目

就是指各档案馆根据联合编目的程序将自己的馆藏资源进行编目,然后上载到中心数据库,或者从中心数据库下载所需的档案资源记录纳入到本地的数据库,以组织编制各种门类、载体的联合目录,其间的费用结算完全通过网络来进行。联合编目能更有效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4)增值服务

档案馆拥有一支专业的档案咨询、查档和编研队伍,善于将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加工,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各类用户的特定需求,还能根据自身拥有的网络资源优势和检索技术进行跨行业、跨专业的查档,其成果凝聚了档案人员的智力劳动,属于增值信息。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这类服务具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市场潜力巨大。

三、电子商务理念在数字档案馆服务中的应用前景

信息已成为重要的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服务不可避免地要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因其广泛性、充分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而比传统的信息服务更具优势。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其优势更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可以消除信息壁垒,促进理想市场环境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它使得商务流程透明化成为可能。

数字档案馆范文篇10

关键词:云环境;档案数字化;风险防控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政府对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系统遭到破坏,会对业务造成严重的损失。数字档案馆建设是我国档案工作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传统档案馆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实现业务转型、服务升级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数字档案馆运行在一个网络空间中,而网络的安全性直接威胁到数字档案馆的安全性。如何防范在网络空间中运行的数字档案馆不受非法入侵、不受黑客攻击,如何防止数字档案馆中的电子档案不被篡改,如何保证数字档案馆中的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如何加强数字档案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如何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正是云环境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二、云模式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治理与控制

数字档案馆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安全治理的要求和一般企业的信息系统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但是,由于档案具有机密性、原始记录性,加之云环境的特点,给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更高的信息安全要求,云模式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治理与控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安全管理需要的复杂化

云计算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新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了云环境下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治理风险,随之而来呈现出数字档案馆建设中IT治理的复杂化。云模式的数字档案馆,是由云客户、云服务提供商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多种角色共同协作来完成的。因此,云环境中的信息安全管理需要云客户、云服务提供商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按其在云中的角色来明晰自己在云中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和权益。

(二)信息泄露的不确定性与删除的风险性

多租户的云环境,增加了信息泄漏的风险。在虚拟的云环境中,数字档案馆系统出租给多个不同的用户,多个不同的档案馆、档案室的租户在使用时可以独享一台虚拟机,而一台物理机可以有许多虚拟机,这种隔离是逻辑的,如果在用户隔离方面出现漏洞,则会造成一个合法用户的数据可能被另一个合法用户非授权操作。在云计算中,由于数据有多个副本,因此在删除一些保密数据时,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技术,保证全面有效地定位云计算数据,保证数据被彻底删除,并无法被恢复。

(三)分布式存储与数据备份的安全风险

由于云计算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的数据存储的物理位置,这样会出现有些保密数据甚至存储在国外的服务器上,当然,基于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省政务外网上的,它属于私有云,不会出现这种可能性。但也要注意档案数据的存储安全,必须保证所有的数据和它们的副本、备份存储在服务水平协议和法律规则允许的位置。虽然在云计算中,数据有多个副本,但网络环境中,数据遭受意外的可能性加大了,因此,必须制定有效的云数据备份和云恢复计划,并进行演练,保证系统在遭受意外时,能够及时可靠地恢复数据。

(四)数据传输的风险

由于云计算都是在网络中上传或使用数据,对于一些敏感和保密数据,容易造成传输过程中被泄漏的风险。在云计算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往往是由云服务商和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相关的服务,但也存在这些服务商意外中止服务的情况,因此,要保证在云服务商和第三方服务商意外中止服务时,可以将档案数据无损地迁移到新的云服务平台中,在传输的整个过程中,增加了一定的数据传输风险。因此,对云计算的数字档案馆的网络加密传输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云环境下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管控体系的构建

云环境下的数字档案馆的安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数字档案馆的整体安全进行规划。参照企业信息安全管控体系,构建了一个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治理与管控体系,如图1所示。

(一)信息安全规划

信息安全规划是数字档案馆对档案信息和信息处理设施进行管理、保护和分配的总体原则。通过系统的信息安全规划,可以让所有使用数字档案馆系统的IT人员和业务人员了解到在数字档案馆的工作中的具体事宜以及每个区域的基本状况,明确数字档案馆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如:在数字档案馆中,哪些信息最重要?这些信息面临的威胁有哪些?这些信息一旦失效(失去真实性)、失控(不能获取)或者泄密给档案馆业务带来的损失有多大?这些信息失效、失控或者泄密的可能性有多大?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风险评估,进行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排序,以此作为安全策略的优先等级的依据。

(二)信息安全组织管控体系

信息安全组织管控体系是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的组织保证,是数字档案馆为实现信息安全而建立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及开展工作的关系。要保证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首先要在组织体系上加以明确,把相关安全责任通过组织体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中。数字档案馆的组织体系一般包含信息安全的决策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管机构。这些机构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兼职的或虚拟的,分别从不同层面来负责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

(三)信息安全技术管控体系

数字档案馆是一个信息系统,其安全一定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因此要构建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的技术管控体系必然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安全。第一,物理层安全。这是整个系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包括建筑物安全、场地安全、机房环境安全、设备的可靠性、辐射控制与防泄漏、通信线路安全性、动力安全性、灾难恢复措施等。第二,网络层安全。网络层是整个系统安全的核心和灵魂,其安全主要包括:网络及系统的授权访问、网络层边界防护(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防护、网络传输加密、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分析等。第三,系统层安全。主要是指主机系统、数据库系统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风险,如管理员和用户的口令管理、数据库漏洞的修补、操作系统漏洞的修补等。第四,应用层安全。指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和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身份认证技术、数字签名和证书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安全内容检查技术等。

(四)信息安全运维管控体系

信息安全运作是实现信息安全目标的重要机制,技术只是一个手段,必须依赖于有效的管控才能实现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目标。其内容涉及制度管理、风险评估、安全审计、事件管理等一系列内容,核心是信息安全事件的管控。对数字档案馆来说,建立一套结构严谨、计划周全的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流程,是安全管控的核心。信息安全事件管控应该是一个严格的过程,由检测报告、评估决策、响应、评审、改进几个阶段组成。通过这样的流程,将系统产生的任何风险及时化解,不断改进数字档案馆的安全状况。

四、云环境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风险防控措施

(一)强化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执行力度,完善制度建设

档案数字化成败关键在于质量与安全,标准和制度是质量与安全的根本保证。只有提高对标准与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增强执行档案标准的自觉性。要通过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业务考核等办法,强制性要求其采用标准。要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安全规章制度,规定业务工作程序,分配责任和权利等。强化职能与专业分工,强调制度化档案安全管理的氛围,推行标准化管理,使每一项工作、指标、制度、方案、细则,都能在规章制度规范下操作。制度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一是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数字化工作运作有序化、规范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二是有效的制度能降低流程运作成本,提高数字化质量;三是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即以制度管理人员,管理工作更易于被接受;四是规章制度能规范数字化工作参与人员的行为,不偏离数字化项目的工作方向。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能对一些具体工作中的制度化管理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可以进一步挖掘工作人员的潜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加强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建设

在信息安全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信息安全的组织管控,没有组织体系的保障,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就没有根基。如前所述,信息安全组织由信息安全的决策、管理、执行、监管四类机构组成。信息安全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的信息安全工作的执行和开展,具体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类是信息安全工程组织,主要由数字档案馆系统的开发人员组成,负责各项信息安全技术的实施,如登录认证管理、数字证书管理等;另一类是信息安全运行组织,在数字档案馆中主要负责数字档案馆系统监控维护方面的工作,并及时汇报数字档案系统在日常运作中的安全情况。一般都由各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兼任,不设立专门岗位。信息安全监管机构主要对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独立的审查和监督。其职能主要包括:监督各项信息安全政策、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将审查的结果向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决策机构汇报,为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改进工作提供支持。

(三)加强云模式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是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一定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除了一般的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技术外,云模式数字档案馆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加密是保护敏感数据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密提供了档案资源保护功能。第二,认证授权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也是云模式数字档案馆的一个重要安全技术,管理身份和认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访问数字档案馆的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和管理,二是对数字档案馆中存储的电子档案的身份进行管理。第三,数据的存储和备份技术。云存储技术具有分布式、多副本的特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云存储的可靠性问题,关注云备份技术的发展,给数字档案馆的云存储和云备份提供可靠的技术方案。第四,加强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的流程管理。要想把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管控体系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强相关的流程建设,通过相关的流程建设,达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流程化的目的。流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构建整个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管控体系的流程;一是管控体系中的相关流程建设。信息安全管控体系中的相关流程建设是将信息安全的每个具体的措施进行流程化处理,来实现整体的管控体系的执行和实施。

(四)构建云模式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策略

信息安全策略是对安全方针的具体落实和完善。数字档案馆的策略应该保障云模式数字档案馆的信息的机密性、可用性、完整性等。具体来说,是针对数字档案馆中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隐患,提出的一个个具体的处理方案,因此,安全策略应该是具体的,每个安全策略都应有其具体的目标、适用范围、策略主体及具体措施。如身份认证与授权策略,其目的是让访问数字档案馆的每个人都得到许可,并且只能访问权力许可范围内的资源,其由一系列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组成了具体的策略。在制定每一个策略时,要参考国家和国际上的一些标准,然后根据数字档案馆的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措施。

五、结语

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单纯是信息技术部门的责任,档案馆中每一个和数字档案馆系统相关的人员都有维护信息安全的职责,因此,必须通过信息安全的组织建设,把信息安全的职责落实到数字档案馆中的每个人员的岗位职责中。以全员参与、明确责任的原则,把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冯惠玲,赵国俊,刘越男.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刍议[J].档案学讯,2006(3):4-8.

[2]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

[3]于英香,韩震.区域性电子文件管理模式演变与整合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1(1):67-70.

[4]姚宏宇,田溯宁.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系统工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60-62.

[5]黄丽等著.档案数字化:风险与管理[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60.

[6]倪芳,聂真.档案数字化外包的风险与防控资源信息与程?,2020(3):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