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0:55:40

税务信息

税务信息范文篇1

一、税务信息质量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目前我省国税系统应用于税收征管的主体软件是《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其采集的税务信息基本覆盖了税收征管业务的全过程,是支撑税收征管信息化的主要基础,已采集的税务信息为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部分地区的国税部门重视税务信息的采集、忽视税务信息质量的管理,导致基层国税部门采集税务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较差,一方面形成了大量错误的“垃圾”信息,影响了税务信息的加工、分析和利用;另一方面税务信息的采集面较窄难以满足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选案等多项税收工作的需要。经多次检查和调查分析,目前影响税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务信息正确性的影响因素

1、前台采集的基础税务信息(如:税务登记信息、税务认定信息等)不符合规范、差错较多。如:(1)今年七月份南通市国税局信息中心仅抽查了全市“税务登记”中的15项信息,就查出错误及异常信息5200多条;(2)今年8月3日抽查了七项时间属性数据(申报日期、税款所属性、上解日期、入库日期、纳税人状态变动认定日期等)超过计算机系统时间的错误信息达2556条。

2、系统中部分关联数据不符合逻辑关系。检查发现:(1)经济类型、所属行业、税种认定、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税收会计及统计核算等关联数据之间经常出现逻辑性差错;(2)纳税申报的主表、附表及相关财务信息报表的表内及表间关联数据之间出现逻辑性差错;(3)税收会计及统计报表的表内及表间关联数据之间出现逻辑性差错等等。

3、对系统中部分税务信息的处理有不符合税收征收管理的规定的现象。主要发现:在税务认定、纳税申报及税款征收、发票管理及工作流信息处理中有违规现象,导致产生错误信息。

(二)税务信息真实性及完整性的影响因素

目前《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采集的涉税信息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申报的信息。不仅纳税申报信息的真实性较差,而且现有的信息不能满足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稽查选案的需要。具体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基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申报的虚假信息检查核实的面较窄,对采用虚假申报手段进行偷骗税查处的力度不大,导致部分纳税人“铤而走险”。

2、对国税部门目前应用的《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列软件系统、《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软件采集纳税人的相关涉税信息未能很好地进行数据整合、信息共享,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不利于关联涉税信息的核查。

3、基层国税部门目前对税源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纳税申报的部分财务数据,缺少与纳税人相关的其它经济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比对、印证,加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存在占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税务机关一方面采集税源信息失真的问题难于控制,另一方面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占有量匮乏,难以实施有效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选案。

二、提升税务信息质量的方案建议

影响税务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是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国税部门如何切实提升税务信息的质量,笔者建议如下:

(一)建立《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辅助信息正确性审查。

税务信息的正确性是目前基层国税部门首要解决的问题,它是税收征管及税收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在进一步规范税务信息采集、处理管理的同时,可将“国际内部审计”学科中“信息审计技术”的基本理念引入对税务信息正确性的审查,通过建立税务信息审计规则体系,创建《税务信息审计系统》,应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审计,以提高信息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二)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辅助税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审查。

针对税务信息真实性及完整性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

首先,基层税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纳税人虚假申报信息的查处力度,对故意采用虚假申报手续进行偷骗税的纳税人要依法严厉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增加虚假申报偷骗税的违法成本(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严禁“以补代罚”和“以补代刑”,部分地区的基层税务部门对查到的偷骗税问题采用让纳税人自行调帐补税的做法必将“姑息养奸”,造成纳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应予纠正。

其次,上级国税机关要尽快对现有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列软件系统、《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软件进行整合到位,实现信息共享和关联信息的核查。

再次,要尽快规范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税务部门单方面采集纳税人的信息难以解决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的问题,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较强的协作和社会管理对税务部门获取和监控纳税人涉税经济信息的有力支撑。因此针对税收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纳税人申报信息失真、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单一和占有经济税收信息量匮乏等问题,为适应纳税能力估算、税源监控分析、稽查选案以及其它经济管理部门对经济税收信息的需求,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汇同国家信息产业部尽快规范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各省、市、县建立分库,全国联网。初步设想建议:“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由“税收征管信息库”、“经济情报信息库”和“数据处理交换平台”三个部分组成。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统一规范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审计署、国家工商管理局、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电力和运输等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共同参与“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建设,并按各自的业务需求共享、加工、交换、处理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库”主要采集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海关等涉税部门的税收管理信息及金税工程发票信息;“经济情报信息库”主要采集工商管理信息、市场交易及价格信息、经济统计监管信息、资金流向信息、物流信息、国外税收经济情报及交换信息等;“数据处理及交换平台”主要为数据的整理加工、数据挖掘和增值利用、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既能为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丰富的“各取所需”的智能分析工具和“信息原料”、提高信息采集的质量,又能有效地帮助各部门完成对内监督和对外控管。它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立交桥”,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连接贯通,可有效地解决单个部门采集信息的失真和各部门重复采集信息的问题。

在目前尚未建成“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前,各地税务机关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除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和金税工程信息外,税务部门为取得真实信息,要绕开纳税人直接报送渠道,从其它部门和渠道掌握纳税人不易隐蔽的经济信息,尽可能与当地的工商、地税、海关、统计、金融、供电等部门协商实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完善税务信息的采集、分析机制。

三、创建《税务信息审计系统》的构想

针对我省国税系统税收管理软件的应用和信息采集的现状,如何创建《税务信息审计系统》,笔者拟从系统功能的定位、审计规则体系的建立、审计模式及流程等方面提出一些初步构想:

(一)系统功能定位

我们设想创建的《税务信息审计系统》在现阶段仅作为我省国税系统应用的《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外挂软件,对《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和处理的税务信息进行事后的审查、纠错和考核,必将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但《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不可能解决影响税务信息质量的所有问题,而只能对主要影响因素——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正确性进行辅助审查,以提高税务信息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税务信息审计系统》的主要功能初定有两项:一是对税务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正确性进行辅助审查;二是为审查出的异常和错误信息查询、分析、确认、修改和考核提供支撑平台。

(二)审计规则体系的建立及信息审计技术的应用

《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依据审计规则采用多种信息审计技术进行审查,因此审计规则体系是系统的核心,而审计技术是手段。我们设想暂定为五大审计规则:

1、单项数据审计规则:是对《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中单个表中的单个字段或代码的错误信息进行审查,如:对税务登记表、税务认定表、纳税申报表等中的字段或代码是否符合规范进行审查等。

单项数据审计主要应用“校验审核”技术中的“合理性校验”、“格式校验”的方法,利用审计软件例行程序校验采集的数据是否有误。(1)采用“合理性校验”技术,事先设置数据的取值范围的上限和下限,查找超范围的异常数据;(2)采用“格式校验”技术校验采集数据的类型和长度是否与要求相符。

2、数据逻辑性审计规则:是对单表或多表中的两个或多个数据进行表内、表间逻辑关系比较,查找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数据。如:对纳税申报表、税收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进行逻辑关系审查等。

数据逻辑性审计主要应用“校验审核”技术中的“相关性检验”和“存在性检验”的方法,利用审计软件例行程序检验相关数据的关系是否存在和符合逻辑关系。(1)采用“存在性检验”技术将采集输入的数据与专门的对照表或主文件中存储的参考数据比较,确认输入的数据之间关系是否存在;(2)采用“相关性检验”技术,对相关数据是否符合既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程序化检查。

3、信息处理合规性审计规则:是依据《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处理的结果,查找违反现行税收征收管理规定的信息。如;对税务认定、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等信息处理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可为部分税收执法责任考核项目提供辅助考核手段。

信息处理合规性审计主要应用“信息处理控制”中的“合规性检验”技术,即利用审计软件的例行程序检查相关业务处理信息是否符合既定规范。

4、征管质量信息审计规则:是对各单位征管质量指标考核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查找和分类,为征管质量考核的分析、评价和纠错提供依据。

征管质量信息审计应用的信息审计技术与信息处理合规性审计相同。

5、工作流信息的审计规则:是对《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6.0版软件应用中产生的不合格工作流信息进行分类查找、分析,为软件应用质量的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如:对逾期工作流、退回工作流和撤销工作流信息的审查等。

工作流信息的审计主要应用“信息处理控制”中的“有效性检查”技术,检查流程信息的非有效处理的情况。

审计规则体系应根据《税务信息审计系统》应用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完善。

(三)系统模式和信息审计流程

考虑到《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运行的信息量较大,对服务器资源占用量较大,若采用适时审计的方式会影响到正常的税收征管业务的在线处理。因此拟采用定时审计的方式,即:将后台审计程序挂在税收征管服务器中,依附原征管数据库中或另建一个新的数据库,每天在非办公时间定时自动运行审计程序,并将审计结果存放在指定文件中。软件可采用目前流行的B/S模式开发,可由各单位数据管理员应用IE浏览器查询审计结果,并按原操作人员分发。

具体的信息审计流程为:

(1)市局信息中心在非办公时间依据审计规则将每天审查出来的异常或错误信息存放在后台数据库中。

(2)各分局信息系统管理员利用软件的查询功能,选择一定的查询条件和项目查询,并按股所和操作人员分发。

(3)操作人员分析确认产生异常或错误信息的原因,并提出修改方案。应由前台修改的错误信息由操作人员作前台修改;应由后台修改的错误信息通过批件流转程序上传县(市)局信息中心审核。

(4)县(市)局信息中心对应由业务部门审批的修改方案,通过批件流转程序分发给业务部门审批。业务部门将经审批确认的错误信息修改方案传送给县(市)局信息中心作信息修改的依据。对应由后台修改的错误信息,统一交由数据管理员后台修改。

(5)对经审计确认的错误信息分析主客观原因确认列入对信息质量的考核。

税务信息范文篇2

关键词:税收管理信息不对称矫正机制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中参与者一方拥有而另一方并不拥有或拥有信息较少而导致的信息资源占有量的差别,如消费者不如销售者了解产品信息,人保公司不如投保人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等。信息不对称现象还存在于税收管理中,并对税收征管造成不利影响。

一、信息不对称在税收管理中的表现

(一)政府与税收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政府与税收机关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委托的关系,政府是委托人,税收机关是人,税收机关根据政府的授权进行税收的征收管理。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税收机关对于税收征管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自身管理活动等信息的掌握要远远超过政府。如对于税源的分布、税收收入的增长或下降趋势、纳税人的经营和纳税状况、税收执法情况等信息,税收机关都比政府更清楚。尽管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经济统计和分析大体上掌握税收收入情况,通过审计、监察等手段了解税收机关的执法情况,但更多的信息还是由税收机关来报告的,税收机关具有税收征管上的信息优势。

(二)税收机关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在税收机关内部,可分为各级税收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税收机关与税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国税局与地税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三个方面。

1.各级税收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下级机关对其自身的征税情况的信息远比上级机关掌握得充分,下级机关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获利。这种形式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说普遍存在于所有类似的上下级机构之间。

2.税收机关与税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税务人员对自身工作情况、工作能力的知识和信息超过税收机关。由于税务人员是实际执行税收征管各项具体操作的人,税收机关难以掌握税务人员工作的具体情况,税务人员拥有信息优势。

3.国税与地税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是税收机关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种特殊表现,存在于实行分税制的国家,国税与地税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两者都只掌握自身所管辖的税种和纳税人的信息,各自具有对自身管理情况的信息优势。

(三)税收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纳税人纳税情况的信息不对称。税收机关对纳税人的纳税信息的掌握,是通过纳税人的申报表和税收机关事后的检查以及其它一些信息渠道获得。但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及某些私人信息存在的必然性,税收机关不可能完全掌握纳税人的所有真实纳税信息。在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上,纳税人远比税收机关了解自己的经济活动,也知道自己应交纳的税收,纳税人具有信息优势。

2.税法规定的信息不对称。征纳行为发生的前提是征税机关和纳税人都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税法规定,否则就会出现违反税法的征税和纳税行为。一般来说,税收机关存在着信息优势,其原因是:一方面税收机关作为税法的参与制定者和解释者,必然比纳税人更了解税法各项规定。另一方面,国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税法公开披露机制,使得纳税人,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企业纳税人和自然人纳税人更难以了解和掌握税法的纳税规则。

二、信息不对称对税收管理工作的不利影响

(一)降低税收效率,增加纳税成本和征税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税务部门不得不设置多个环节来掌握纳税人的情况,这样不仅增加了纳税成本,也增大了征税成本。以一般纳税人办税为例,要经过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发售、纳税申报、计算机稽核、一般纳税人年审、接受税务检查等环节,这么多的环节必然使纳税人的成本增加。另外,这些环节中都要有一批税务干部的存在,以核实税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时还需配备现代的办公设备,这样一来,征税成本也不可能不高。

(二)扭曲税制。由于税收信息不对称,在实践中不得不取消一些本来很好的税种,比如出口货物根据国际惯例,应该实行零税率,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得不降低退税率,造成征退税率不一致,违背了原来的设想,又不符合竞争的需要。

(三)导致纳税人的“逆向选择”。税收机关由于受客观条件(如技术和装备)和主观条件(个人素质、技能等)的限制无法掌握纳税人真实完备的信息,就会发生漏征或未能发现纳税人违法的现象,此时纳税人违反税法的成本极少甚至为零,而收益却较大,这会进一步激励纳税人隐匿有关的纳税信息甚至向税收机关提供虚假信息,以获取更大利益,形成恶性循环。这对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纳税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一方面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会受到损害,更严重的是它们自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也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牟取利益,纳税人的“逆向选择”由此产生。

(四)引发税务征管人员的“道德风险”。从税收征管行为看,税务征管人员作为人具体履行着对个人或企业征税的职能,他们了解国家各项税收制度,面对的是广大的纳税人,因而掌握着较多的税收信息。税收管理机构是委托人,对税务征管人员和税收收入进行管理,但无法准确了解税务人员的效用函数和行为选择。在这种委托关系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也就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其“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类行为:一是偷懒,即税务征管人员所付出的(正)努力小于其获得的报酬;二是机会主义,即税务征管人员付出的努力是为了增加自己(而不是国家)的利益。换言之,税务征管人员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来逃避监督,从而使其行为发生扭曲,追求自身(而不是国家)的利益最大的目标。

三、税收管理信息不对称的矫正机制

(一)纳税人问题的解决

1、提高税收机关的信息获取能力。对于税收机关掌握信息不足、不准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立信息中心,建立税收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能力,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要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税收机关不仅要通过纳税人的申报资料、税务检查收集信息,还可以通过税收机关之间通报以及群众等外部的举报等形式多渠道地获取纳税人资料信息,应该建立起与相关经济部门的税务信息情报网络。

2、建立科学的稽查机制。税务稽查是最直接地解决税收机关于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手段。税收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相关纳税资料的检查,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税收机关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税收机关会受到征税成本的制约,不可能对所有的纳税人进行检查,因此就需要合理选择稽查范围,运用科学的稽查技术手段,增大纳税人偷逃税的风险。

3、制定促使纳税人正确申报纳税的相关机制。让纳税人说真话,真实申报纳税:一是要有惩罚制度。在检查处纳税人的偷逃税行为后,必须给予其适当的处罚。实践证明,加大处罚力度是降低偷逃税的有效办法,能够产生一种威慑作用,使纳税人真实地申报;二是实施声誉机制。所谓声誉机制就是指利用纳税人对其外部声誉的关注来制约纳税人。税收机关可以实行纳税信用等级制度,一方面将信用等级低的纳税人偷逃、欠税的情况向社会公布,另一方面对信用等级高的纳税人在税收政策和征收手续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

4、提高纳税人获取税收信息的能力。对于纳税人不了解税法的这种信息劣势,同样需要消除。为此,税收机关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制度,加大税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纳税人的辅导和教育,为纳税人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使纳税人能了解税法,掌握税法,正确纳税。此外,税务制度对于解决纳税人不了解税法的问题,可以发挥作用。税务机构可以在纳税人和税收机关之间形成一种沟通信息的桥梁,它替代纳税人来处理纳税事务,并形成与税收机关之间关于税法信息的对称。

(二)税收机关及税务人员问题的解决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适当的工资制度(低工资)是引起官僚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税务征管人员发现他们的经济收入低于其他行业职工,就有可能不认真履行征税职责,甚至与纳税人一起进行税收串谋。这就存在一个以多高的工资水平诱使人廉洁征税问题。如果税务人的本职工资为X,离开政府部门后的市场工资是X0,滥用职权获得寻租收入r(K),其中K为人的权利大小,腐败查出概率和惩罚分别为p和C。按照激励相容约束,人不腐败寻租时的收入须不小于腐败寻租时的收入,即X≥p(X0-C)+(1-p)[X+r(K)],可见,在X0、C和p给定时,人的权利越大从而r越高,其合法工资亦应越高,否则容易出现寻租行为。因此,在加强监督提高概率p、加大反腐惩罚C的同时,适当提高税务人的相对工资,或根据税收业绩酌情给予奖励,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激励机制。

2、加大惩罚力度。我国对税务征管人员违规的惩罚力度明显偏弱。《税收征管法》对此只有一些原则性规定,对税务征管人员究竟有多大约束力,还值得探讨。由于违规成本小,理性的税务征管人员就有偏离征管职责,谋取自身利益的动机。为此,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税收执法责任制度和执法督察制度,明确征管人员职责,同时建立合理有效的惩罚机制,加大惩罚力度,强化税收征管。

(三)政府税收立法要贯彻确定性原则,减少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税法的不确定性会掩盖税务征管人员或纳税人的不法行为,增加不可察性,导致监督成本加大。我国税法的不确定性,往往表现为税基和处罚额度不是一个确定的数,而是一个区间,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会成为税法的漏洞,使税务征管人员获得一种特殊的权力,从而为其“抽租”提供了方便。因此,完善税收法规,减少税法的不确定性,使得税收规则不确定性降低甚至消失,从而削弱税务征管人员手中的权力,使其不能违规。另一方面,如果纳税人对自己纳税的权利和义务都十分清楚,可以减少由于税法模糊引起的征纳纠纷,同时对于税务征管人员也是一种逆向约束。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林秀香.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做好税收征管[J].税务研究,2005,(3):78-79.

税务信息范文篇3

一、基本要求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简炼的文字,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税收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局在市级以上的信息采用率,确保完成全年信息工作任务。

二、考核原则

加大考核力度,在保证信息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突出抓好工作调研;适当提高单篇信息分值,扩大信息渠道,调动工作人员撰写税务信息的积极性。

三、考核分组方式

根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人员状况,采取分组考核的方式。甲组包括:办公室、人事教育科、征收管理科、税政法规科、计划征收局、稽查局、城区管理分局;乙组包括:监察科、信息中心、个体税收管理分局、税收管理分局、税收管理分局、税收管理分局、税收管理分局。

四、报送数量

1.甲组每月至少向市局报送3篇以上税务信息;乙组每月至少向市局报送2篇以上税务信息。信息类型包括问题类信息、经验性信息、突发类信息、调研类信息等。

2.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带头加强工作调研,积极撰写调研文章,每年至少在市局(含)以上部门或刊物上发表1篇调研类信息。

五、计分方式

(一)信息报送基本分:

按期完成每月税务信息报送数量,每篇计2分。甲组超过3篇的,按3篇计分;乙组超过2篇的按2篇计分。各组每少报送1篇扣4分。报送的信息质量较差,明显敷衍了事、应付工作的不属计分范围。

(二)采用信息计分标准

1.市局采用信息计分标准:《税讯》专刊每采用1篇信息类文章计8分;《税务信息》或《税收简报》每期计8分;税务信息“综合简报”每采用1条计5分;税收调研类信息每篇计15分(2000字以上)。

在市局内、外部网站上的信息,参照市局采用信息标准计分;同时采用的,不重复计分。

2.市委、市政府、市国税局每采用1篇(条)计15分;省国税局或市委、市政府每采用1篇(条)计30分;被国家税务总局或省委、省政府每采用1篇(条)计45分;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每采用1篇(条)计60分。

3.各类信息凡是被市局(含)以上领导批示的,每篇加倍计分;同一篇信息被上级机关多头采用的,按最高层次计分。

(三)信息扣分标准

1.未完成税务信息报送数量的,按照每月实际少报数量扣减相应的分值,直至信息基本报送分为0,不倒扣分。以notes系统提供的数量和日期为准。

2.在进行年度考核时,单位主要负责人没有在市局(含)以上部门或刊物上发表调研类信息的,扣所在单位5分。

3.各单位信息网络不健全,无兼职信息员的扣10分。

4.重要工作、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反映不及时、不准确或瞒报的,发现一起扣20分。

5.对市局的专题约稿、所需的临时性情况说明、材料数据未按时上报的,滞报一天扣3分。

6.上报信息虽被采用,但反映问题失实,造成不良影响的每条扣减30分。

(四)信息报送方式

报送市局的信息或其他资料,除特别要求外,需经单位负责人审阅后,通过notes系统以电子文档进行传递,并注明作者,便于市局进行统计考核和发放稿酬。对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信息市局不予采编。

(五)考核基数

根据年度信息采用情况分组进行考核。各组的信息年度基准分数分别为:甲组160分,乙组120分,在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基本分占40分。

六、评比方式

根据年度信息采用情况,由市局对达到年度信息考核基准分、信息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对信息工作不力,未达到年度信息考核基准分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七、奖励方式

凡被市局以上机关采用的信息,对其作者按以下标准奖励:

(一)市局每采用1篇(条)信息,奖励5元。

(二)市委、市政府每采用1篇(条)信息,奖励20元。

(三)市局每采用1篇(条)信息,奖励50元。

(四)省国税局或市委、市政府每采用1篇(条)信息,奖励100元。

(五)总局或省委、省政府每采用1篇(条)信息,奖励200元。

(六)中办、国办每采用1篇(条)信息,奖励400元。

(七)各类信息凡是被市局和上级领导批示的,每篇加倍奖励;同一篇信息被上级机关多头采用和批示的,按最高采用和批示层次计发稿酬。

八、考核方式

信息工作由市局办公室统一组织管理,负责对各单位提报的税务信息进行整理、编发、统计、考核,按季通报信息采用数量和得分情况,按季度考核。凡信息单项考核达到规定分值的,在目标管理考核中得满分;未达到规定分值的,在目标管理考核中折算扣分。折算公式:

目标管理考核信息总分值扣减分值=(考核基数-实际得分)信息考核基数

税务信息范文篇4

一、影响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的因素

(一)“历史问题”造成征管数据分散、不规范

一是技术原因造成的。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过程先是较广泛地使用了主机/终端方式,在PC机出现后才逐步过渡到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因此,在数据管理上一直比较重视集中、规范,较早地使用了关系型数据库,并由此带动了领导者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对数据质量重要性的认识。而在我国税务系统,虽然信息化起步较早,但税收征管中大范围的计算机应用是从PC起步的,PC机在数据管理上的优点是应用简单、人机界面好、灵活,造成系统操作的随意性大,又由于原先手工操作传统的惯性影响,数据的人为性较强,个人的随意性影响了数据规范。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年份之间、甚至同类业务不同处理环节之间,数据口径不一致,可比性差,造成征管数据上的“历史问题”,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利用率普遍很低。

二是原有管理体制造成的。从表面上看原有税收管理是高度统一的,但在执行中又是条条分割、各自为政。因此在数据统计上是各级税务机关各自定义指标体系,各自下发统计要求,各按自成体系收集,各自分析上报。同时由于在市场经济转型期,机构频繁变动,报表处理方式经常发生变化,具体征管人员在信息化浪潮下无所适从,这些不仅给基层部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损失了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地方的征管信息系统,纯粹是一个开票系统,极大地影响了信息化的质量。

三是数据管理和采集不规范。例如用户权限设置不严密,造成越权越位操作经常发生,形成职责不清;采集的数据相互矛盾,如为停、歇业户开具或出售发票,为定额户进行零申报等;数据采集不及时,如不及时进行入库税票销号,不及时进行结帐等;数据分类混乱,如将企业正常纳税当作零散税收,将商业当作工业等等。

(二)征管系统设计时需求不明确,缺乏前瞻性

在软件开发中,需求是第一位的,当前在软件工程中已经分离出了需求工程,而需求是源于管理的需要,从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需求的制定,当然需求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管理流程的重新界定和调整,而当前税务机关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还处于探索阶段,经常发生变化,从而很难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需求。同时在数据库设计中,数据库中存放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很强,相关性不仅表现在数据依存的时间、地点(部门)、类型、名称等原始属性上,还会在数据的转移过程中,产生再生的相关性。某些人为因素会使数据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也是不可丢失的相关性。而且希望从数据中发现的东西越多,相关性的要求就越高。一些领导对数据的认识缺乏严肃性和前瞻性,将手工处理时的随意性带到计算机处理中,因而需求分析肯定会受到影响。应用需求不明确,必然影响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另外,在系统开发之初,管理者说不清应用需求,设计目标难明确;系统开发中,不断冒出新要求,计划赶不上变化;系统开发完后,为了适应众口难调状况,修改、完善周期拖得很长,这样的系统,肯定会影响数据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三)对数据采集的重要性、准确性认识不足

信息化条件下,税务部门数据采集、调用更为集中,数据交换、共享更为频繁。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网上运行,其真实性、客观性构成税网的生命线,而当前,数据质量存在诸多隐患,如税务登记不准。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它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其资料是税务机关的源头数据,同时又是税务机关的基础性数据。如果登记不准,必然给纳税鉴定、税源监控、税款征收、会统核算以及税收分析后续工作带来困难和混乱。再加上征收操作欠规范,少数征收人员注重快速操作,忽视规范准确。在申报集中时期,尤其会出现操作不当和欠缺,造成税票限缴期、所属期等栏目内容开具不准确等。还有一些单位对档案数据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以为计算机是万能的机器,数据质量差些不要紧;也有的单位仅仅注重硬件建设,对数据工作的难度、工作量等缺乏思想准备;还有的单位是为了应付评比检查,并没有真正在征管数据质量上做文章。

(四)缺乏对征管数据质量的控制、监督措施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监督往往被人们忽视。绝大多数单位在数据准备、录入阶段缺乏审核等质量控制、监督措施。一般采取自己审核或互相审核的方法,很少有单位设专人负责数据质量检查,而实际上由于数据采集人和录入人相分离,不能将数据之间的一致性随时检查出来,经常是事后才知道。还有就是一些税务干部的信息化意识不高,缺乏对数据准确性、一致性的认识,所以在具体操作时经常出错。上述诸因素影响了征管数据质量的提高,没有与应用需求相适应的征管数据质量,数据库利用率也很难提高,信息化水平也很难有实质意义上的推进。

二、提高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的对策

(一)原始数据的全面、准确采集

在征管信息系统中必须保证正确无误地输入和记录数据,税务部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多个渠道,多个部门,一是来源于外部,如税务登记表、纳税申报表和企业财务报表等;二是来源于内部,如核定税款通知书、催报催缴通知书和税务处罚决定书等,这些数据既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填列,也有税务机关、受委托单位填列,数据录入部门要加强责任意识,严把入口关,保证数据准确、及时的进入征管信息系统。

(二)设置较完善的数据校验屏障

征管软件应当支持数据校验功能,进行数据逻辑审核和模拟人工智能审核,以达到所有的数据必须符合法定关系、会计关系、统计关系,表现为数据之间、表内之间、表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和平衡关系。如计税依据*税率=税额;资金来源=应征税收+应征其他收入+多缴税金+暂收款,等等关系,而当前征管软件的校验功能很不完善。目前,税银联网、税库联网和网上申报使得税务机关与银行之间,与国库之间,与纳税人之间,数据更加方便、畅达,但也要防止非法数据的出现,这里,很有必要设置一道数据校验软件作为屏障,去检测和过滤不法数据,防止错误数据扩大化,并给后来的纠错工作带来压力。同时可以设计功能强大的网络化的数据监控分析软件,对录入计算机的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找出疑点,及时排查、纠正,防止不良数据的进一步积累。

(三)完善数据质量相关制度建设

一是要推行“数据质量责任制”,对机外数据、虚假数据、不规范数据从源头上严加追究,改变目前存在的重纸质资料,轻电子数据,重数据录入,轻数据质量等现象;二是要推行“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虽然征、管、查在形式上实现了三分离,但是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他们必须首先集中自己的管理信息,然后才能利用更多的共享信息进行高质量的管理。由此看来,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规范性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推行“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才可以有效地解决软件数据无人过问,职责不清等现象;三是要推行“征管数据维护、修改审批制”,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严禁从数据库底层随意的修改数据,特别是随着税收信息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数据库管理员将管理更大数量的税收征管数据,其操作的隐蔽性更强,危害更严重,必须切实加以重视。三是在技术保障上做文章,业务处理软件要有明晰的操作权限划分,严格限制越权操作、越权审批等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使得各种“责任追究制”有据可查;四是尽量使用程序化的数据传递、接口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对数据流的干预,减少数据扭曲和信息衰减的机会。

(四)加强征管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要使数据质量有深层次的提高,必须注重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征管数据整合与分析是在原有征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技术对业务信息进行深加工,从中抽取知识或规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将所发现的知识运用到税收管理中去。这将是以后征管信息系统应用的重点。例如目前可以将征管软件的数据和金税工程的数据进行整合,进行有效的税控处理和数据的增值利用,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外部网站上设立一些查询系统,供纳税人使用,这样数据的质量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五)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

利用流程管理思想,努力使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征管程序协调一致,力求税务管理体制和征管程序设置合理,并辅以机构和人事制度配套改革,更新征管模式,规范业务操作规程,科学设置岗位和标准化职责。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下,才能产生科学的需求设计,进而才能开发出较好的信息系统,并顺利运行。这将是今后税务管理的核心思想所在,只有这样,税收征管数据才能有质的提高。

税务信息范文篇5

我国税务管理积极推行信息化建设,成功建成了一大批信息应用系统,税收信息应用水平得到一定程度地提高,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效,极大改善了税务管理的工作流程,有效提升了税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税收工作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税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税务管理信息化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呈现出信息化发展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税务管理规程的制定没有信息管理及数据管理的相关知识作为支撑,而信息技术部门也极少参与税务管理的决策,因此税务管理规程的科技含量不高,税务管理的模式有待提高,其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支持的力度不足。其次,信息较难实现共享,数据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地域差异、税收业务需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等方面的影响,税务信息平台以及信息应用的系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数据标准不统一,系统缺乏整合沟通,数据信息较为分散,致使资源共享的难度较大,共享的程度不高,难以对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功效,对其加以综合利用,税务信息数据资源利用率不高。再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不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知识及税收业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维护计算机、处理数据异常情况、网络维护及税务管理的需要,而现行的税务管理系统中,复合型人才的比例不高,信息中心的从业人员多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对税务管理知之甚少,而税务管理人员多是税收及会计专业毕业,缺乏计算机相关的系统知识,信息化技术没有充分运用于税务管理服务当中,税务管理及信息技术的联系遭遇断层,极大限制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制约了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信息化手段对税收服务的支撑作用不明显,税收信息化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税收服务工作及效率有待提高。针对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业人员只有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税务管理中的作用。

二、提高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相关举措

1.加强税务管理体制与信息技术的联系。提高税务管理规程的科技含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构建扁平化、集约化的税务管理组织机构,强化税务管理机构内部各项工作职能的专业化分工,设置集中化的信息处理中心,最大限度地降低税务管理的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由于税务管理的内容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因而税务管理规程的制定需要紧密配合信息化知识与系统,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对管理的支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以信息管理及数据管理的相关知识支撑税务管理规程的制定,使税务管理规程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让税务管理部门参与到管理信息软件开发中的各项工作,提出管理需求、分析需求、测试并推广运用,使信息应用系统能更好地适应实际税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实现税务管理与信息系统的闭合对接,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理念与体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效益。此外,还需结合税务管理工作与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升级税务机关内部管理,规范信息化运行机制,构建适应信息化背景的税务管理岗位责任体系,为税务管理信息化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2.完善一体化的税务管理信息建设。本着一体化的思想进行税务管理信息建设,组建能得到全体税务人员支持的网络组织模式,包括建立以信息化为目标的技术支持系统,逐步改善由于税务信息平台以及信息应用系统缺乏整合引发的信息分散,提高数据资源利用率,实现信息共享。在不影响现有税收管理业务及计算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数据信息管理中心,通过技术手段整合各种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及各类税务业务数据,深入挖掘并分析这些数据,实现数据的整理、筛选和优化,改变长期以来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利用技术手段对信息数据的业务逻辑关系加以归整,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与广泛共享,减少冗杂的功能,提升信息数据的加工能力和使用效率,提高数据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准确的前瞻意识把握住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推进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依托开放性及先进性的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发展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及要求,不断重组并优化税务管理业务及工作规程,打破项目壁垒,将税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规范及安全策略,规范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平台,使系统中的数据结构统一规范、代码体系统一、功能齐全且不重复、数据接口标准,全面解决诸多应用系统互不兼容的状况,提升税务管理信息共享、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税务信息处理的效率。

税务信息范文篇6

关键词:大企业;税务管理;税务信息化

随着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国地税合并等征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税三期等税收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各级税务机关对大企业的管控力度正在不断加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模式仍旧比较传统,即便在今天,手工报表、纸质档案、EXCL汇总分析、邮件审批、门前申报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于大企业税务管理之中,不但无法满足税务局等政府部门的监管要求,也严重落后于公司内在管理提升的要求。然而当前大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处于“昏暗中的爬坡阶段”,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有很多现实困难需要突破。笔者基于多年从事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就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享一些经验和看法。

一、大企业税务管理核心诉求

(一)管业务。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日常经营过程中,或因轻视甚至忽略了税务管理,或因缺乏信息系统载体导致税务管理规章制度及流程难以落地和监管,致使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重大事项的决策缺乏涉税风险和税务成本的把控,给企业埋下税务风险隐患。因此,管业务就是要让各层级财税管理人员将税务管理向业务前端延伸,及时掌握企业日常经营中各业务环节的涉税风险,并准确评估各业务涉及的税费种类和税费成本,做好税务风险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避免事后被动应对,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二)管税金。虽然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在运用各种ERP平台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但是其建设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税务管理的需求,导致税金计算还是以手工作业为主,存在着数据分散、系统孤立等问题,税金计算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差错率高,纳税申报表结果数据难以溯源。同时,税会信息不对称,税务人员与财务人员业务关联度低,税会差异难以管理与分析;企业仅向总部上报纳税申报表,总部无法全面掌握各分子公司的纳税调整情况。因此,管税金就是要提升税金计算的自动化水平,显著降低一线办税人员的手工计算工作量、提高数据准确性,并使计算过程透明化,纳税调整可验证、可评估、可追溯。同时,使各层级管理人员能实时掌握集团整体税金分布及纳税调整情况,为税金支出的统筹及税务筹划提供有效抓手。(三)管人才。大企业普遍存在税务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到位、办税人员流动频繁、税务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税法遵从意识强弱不一等问题。因此,管人才就是要使各层级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集团内各层级税务岗位的人员配备情况,以及人员的能力情况、日常工作负荷、管理的纳税主体数量和税金额度,从而优化涉税岗位的工作流程以提高办事效率,并有计划地帮助税务人员的提升专业能力。

二、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管理制度流程化、税收政策规则化、业务链条数据化、基础业务自动化、风险评估指标化,实现:(一)落实制度防范风险。以信息化手段推进企业税务管理制度的落地,将税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位涉税工作人员,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审核审批流程,加强税务风险防范。(二)数据共享提升效率。通过与税务相关系统的数据集成,消除数据孤岛,减少手工操作,提升自动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差错,降低纳税成本。(三)统一口径集中管控。设计统一规范的税务会计核算标准,按业务板块、税种、申报模式等维度预置税金核算规则和管控流程,构建专业化的税务管理体系,保证各分子公司在涉税工作核算口径、工作流程上保持一致。同时,各层级管理人员能够在一个平台上监管所有下级企业的涉税业务,提升应对税务检查的主动性,提高税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四)信息管税智能调控基于数据共享、集中管控,为集团加强税务垂直管控提供可视化抓手,提升集团的税务数据分析与规划能力。通过智能分析,为管理者完成税务筹划、税务战略的制定、部署和实施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三、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税务数据中心。企业各类经营管理系统是税务管理的数据源,脱离了这些系统,税务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内容,便是建立以税务管理为视角的数据中心。企业应该从集团层面组织开展税务数据标准化梳理工作,对全部下属公司的所有业态进行涉税数据盘点,结合业务场景,明确各场景下税务处理规则及涉税数据口径,制定分业务、分税种的涉税数据标准,形成数据ETL策略和数据质量管理办法,使税务系统能够与各相关经营管理系统无缝对接,消除数据孤岛,实现“业财税”数据一体化。税务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还要重点注意数据的时效性、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时效性方面,根据业务场景,确定哪些数据实时采集以及实时采集的触发规则,哪些数据定时采集以及定时采集的时间节点、频次。数据传输可靠性方面,各管理系统与税务系统应建立对账机制,定期核查数据是否一致,对于传输失败的数据应该建立自动重传机制,尽量减少手工运维工作量。(二)流程与任务管理中心。企业税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地,离不开对流程的管控。基于工作流技术,流程与任务管理模块应该为税务系统各功能模块提供统一的流程定义、流程运行、流程监控支撑,结合企业组织架构、人员岗位(角色、权限),固化审核审批流程及权限,实现管理流程的线上流转和监控。主要包括:(1)流程配置:支持按需灵活配置各涉税事项的内部管理流程,支持按税种、业务类型、纳税主体等差异化配置;(2)流程执行:任务创建、任务执行、任务流转、任务预警、任务通知与提醒(OA、邮件、短信等);(3)流程监控:流程配置监控、任务执行监控,任务查询统计,办理时效、退回率等指标量化考核等。(三)基础信息管理。基础信息管理主要包括:(1)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及其层级关系是人员及岗位权限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分析统计汇总的基础。大企业架构复杂、管理层级多,需要在税务系统正确维护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所属板块、所在区域、上下级关系等信息。通常,组织机构数据可以从主数据管理平台直接同步,无须在税务系统二次维护。(2)人员及岗位权限:通过配置人员岗位权限,实现对人员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管理,功能权限即能够使用哪些系统功能模块,数据权限即能够看到哪些公司的数据以及报表中的哪些数据字段。人员信息基础数据,包括姓名、账号、密码、邮箱等,通常可以从主数据平台同步,并通过与企业单点登录平台集成实现直接访问税务系统,无须在税务系统二次输入登录账号、密码,而权限通常需要在税务系统具体分配。(3)纳税主体:主要是税务登记信息、税(费)种鉴定信息,以及与组织机构的映射关系,其中,税(费)种鉴定应包括涉及的税费种类、申报周期、申报模式(独立、汇总)。通常,大企业内部管理视角的组织机构与税务管理视角的纳税主体不是一一对应的,而且组织架构中存在较多虚拟机构,因此,建议对组织机构和纳税主体分开管理,并通过映射关系建立对应,不宜混在一起。(4)税务档案:对纳税主体各类涉税证照、纳税申报表及完税凭证、税务稽查报告、各涉税事项备案资料、税收优惠及财政返还批文等涉税档案进行分类保存,支持Word、Excel、PDF、图片等附件上传和在线调阅。(5)申报参数:对各税种的申报参数,如应税科目判定、增值税税率、进项发票认证期限、印花税税目及税率,土增税预征率等变量参数,进行统一维护,同时,要考虑不同业态、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支持纳税主体层面的差异化设置。(6)办税日历:登记税局的各征期办税日历,用于自动触发纳税申报任务的创建以及申报任务进度预警。(四)增值税发票管理。(1)销项开票。基于税控设备和配套的税控发票开票软件,企业基本的开票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对于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手工开票速度慢差错高;单机版开票软件带来的税控设备分散,单税号多开票点日常使用烦琐,集团难以实时监控发票领用存数据、难以精细化管理专普票及作废红冲权限、难以归集和向业务系统共享开票数据等难题。开票的建设重点是要实现业务系统与税控系统直连开票和开票数据的实时自动归集,解决发票领用存监控、业务单据与发票代码号码自动关联、零星的手工开票以及作废红冲的审核审批等难题,降低开票工作量,加强集团监管力度,杜绝虚开、重开风险。对于普通发票,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还可以进行电子发票建设,降低发票管理和使用成本。(2)进项认证及普票查验。基于税局增值税发票选择确认平台,企业基本的抵扣认证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对于部分企业,特别是共享中心管理模式的集团企业,仍然存在:进项发票数据集中归集难度大、勾选认证自动化程度低且难以集中管理、已认证发票的异常状态管理难度大、普票报销查验工作量大、无法自动获取全票面电子数据等难题。进项的建设重点是实现专票自动归集和集中认证、普通发票扫描时自动查验、全票面电子数据自动获取,以及电子发票重复报销控制、异常发票(如失控等)预警。(五)全税种纳税申报管理。全税种纳税申报管理的重点,一是根据税收政策法规和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建立纳税调整和税款计算的台账体系,并预置从相关系统取数的口径和与纳税申报表的数据钩稽关系,提升税款核算的自动化水平,并使税款计算过程可追溯、可验证、可评估;二是根据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建立“填报-复核-审批-请款-申报-归档”的线上管理流程。随着税局“互联网+税务”生态建设逐步完善,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向当地主管税局申请开通直连申报,实现在税务系统完成“一键申报”,不用再到税局网上或线下办税大厅手工申报。目前,部分企业对纳税申报信息化存在一定的误区,常见的有单纯的为填申报表而填申报表或认为不能实现100%全自动填表就没有意义。笔者认为纳税申报管理不等同于单纯的填申报表,税款计算的过程本质是税务核算的过程,纳税申报表只是税务会计的结果输出;信息化能够为税务会计提供有力的支撑,其优势是根据预置规则进行快速准确的自动计算、汇总,并保留计算过程痕迹,便于追溯、验证,但对于复杂的业务,特别是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清算、所得税汇算清缴,不应盲目追求完全的自动化。(六)重大涉税事项管理。重大涉税事项管理,是要在税务系统建立事项卡片并进行全过程跟踪,对涉税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为税务人员参与重大涉税事项、发表税务意见提供工具和途径,提高税务人员对重大事项的参与度,加强税务风险的事前防范力度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可能涉及税务风险的事项,由税务人员判定后,在税务系统启动风险分析任务管理流程,结合税务知识库,识别税务风险形成风险清单、制定应对策略、编制风险分析报告,经审核审批后线上分析报告。并持续跟进事项的发展态势,定期更新风险状态、风险清单和应对策略,直到关闭。同时,根据事项类型、风险等级、风险值,以及预置的上报流程,实现逐层上报和汇总。另外,各管理层级可向下级公司发起税务自查事项,下级公司在发生税务检查时也可以上报检查经过和结果。(七)数据分析与报表。(1)管理报表。基于集成的业财数据,和本系统产生的纳税申报、重大事项等过程与结果数据,从集团层面建立系统性的报表分析体系,并预置主要分析主题,实现各管理层级对下级公司的实时监控,为税务精细化管理和重要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千户计划报表,重点税源统计表,分业态、地区、公司、税种、时间等的多维税金统计分析报表,重点地区财政贡献统计表等。(2)指标评估。参考金税三期及全国各地税务机关风险管理模型,建立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并定期自动进行指标计算和风险扫描。根据预置的指标阈值、预警信息以及风险应对流程,自动进行预警提示,并启动相应的应对任务,实现对企业内部税务风险高效、及时的监测、预警和应对。(3)管理驾驶舱。对于各层级管理者,以驾驶舱的模式将各类管理报表的关键指标数据以图表方式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展现,为管理层提供实时的决策信息。(八)税务知识库。税务知识库应包括税收政策法规、专家解读、内外部案例库、内部税务管理规章制度等。知识库的建设要重点实现自动的更新机制,及时抓取互联网上最新的政策法规,并提供统一的查询、调阅工具。(九)信息沟通管理提供内部通知公告、待办提醒、预警提醒、内部论坛等功能,满足税务部门内部日常信息沟通交流需要。(十)税务人才管理企业要提升税务管理水平,需要大量的税务专业人才,因此,税务人才的管理至关重要。税务系统应提供基于系统内用户使用轨迹的数据统计功能,分析人员的办事效率、差错率、管理的纳税主体数量及税金数量等量化指标,结合学历背景、工作经历,为管理层了解税务人才梯队组成、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员储备和选拔提供支持信息。

四、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一)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与思路。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遵循“体系化、规范化、平台化”的基本理念和“业财税一体化”的总体设计思路。体系化,即体系化规划,是指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要从集团层面自上而下的协同开展,做到目标清晰、策略明确、资源保障到位。规范化,即业务要合法合规,税法遵从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主线,偏离了这根主线,信息化将毫无意义。平台化,即借鉴互联网先进技术和“大中台,小前台”的架构思想,建立税务业务中台,统一技术栈、统一用户体验。业财税一体化,即以业务数据为源头,以业务规则驱动财税核算,实现精准计税。(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原则。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咨询先行、前瞻性、技术领先、实用性”的基本建设原则。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即基于体系化规划,制定分阶段的实施计划、实施范围和实施方案,分板块、分税种稳步推进,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最终完成全面的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咨询先行原则,即要认识到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工作,在规划阶段,可以聘请有经验的顾问机构帮助编制税务信息化规划、制定建设方案等。前瞻性原则,即要预见国家税收政策、监管环境以及税务总局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技术手段的变化趋势,包括互联网创新对税务管理的挑战,以及各种新生的业务、各种新生的业态、各种新生的产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提前规划应对,通过管理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措施,使税务信息化理念与时俱进。技术领先原则,即要选用当前主流、成熟的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可扩展、可维护、实施简单、扩容灵活。实用性原则,即税务信息化要将管理落到实处,要坚持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运营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实用主义,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建设目标、范围和方案,让信息化建设真正产生效益。(三)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路线图。(1)建设准备。建立信息化建设组织结构,确定领导班子和主要成员,分析可行性,制定信息化建设策略、总体计划、风险应对策略等。(2)蓝图设计。调研分析当前业务流程,确定建设目标、建设范围和建设方案,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标准体系。(3)系统建设。首先确定是自研还是外购、基于ERP平台建设还是建设独立的税务系统、一次性完成还是分期建设,然后按照软件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系统建设和过程管理。有软件研发实力的企业或者涉密性比较高的企业,建议自研税务管理系统。如果选择外购,要重点考察供应商的产品成熟度、税务咨询和软件研发实力、同行业成功案例以及能否提供可持续的运维和升级服务。平台选择上,如果企业ERP平台成熟且产品统一,可以选择在ERP平台上扩展,反之,应考虑单独建设,并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打通业财数据。是否分期建设,主要从企业的业务板块数量、纳税主体数量、业务复杂度、业务成熟度、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情况、资源保障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对于分期建设,特别是不同分期的子系统使用不同供应商产品时,要特别注意技术栈、用户体验的统一,子系统之间数据的打通,避免子系统间的相互割裂。(4)上线切换。制定业务规范、收集初始化数据、安装部署上线环境、编写用户手册、培训系统用户,制定试点及推广实施计划、制定过渡期计划,按计划执行试点和推广工作。(5)总结评价和验收。总结需求、设计、开发、实施各阶段的工作,评价项目建设成果是否满足规划的目标要求,如满足则予以验收结项,如不满足则出具评审意见进行整改。(6)持续支持。系统上线后,要积极跟进用户反馈,对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系统问题、优化意见,要进行分类整理、记录、分析和响应。同时,关注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提前做好升级计划。(四)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工程,不仅会耗资巨大,而且过程复杂,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将整个建设过程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论进行全面综合管控,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更好地实现规划的目标,保证项目整体效果最优。

五、结语

“营改增”、金税三期全面推广以及国地税合并,给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好的契机,企业的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随着国税总局“互联网+税务”大生态建设而加速。笔者希望借此文分享个人经验,对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大企业税收评论.抢先看!第三届大企业税收高峰论坛达成五点共识[EB/OL].2018-05-21.

税务信息范文篇7

首先,税务信息是反映税收工作的特征和发展变化,探索其发展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和方向的直接或间接表述,是税收工作客观活动经过加工传递后的再现,是税收工作运转情况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反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税收工作本身,而且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税务信息,加快开发税务信息资源,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服务税务机关和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需要,是推动各项税收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的需要,是提高税务机关行政效能的需要,是税务机关纵向联系与横向沟通的需要。

其次,税务信息是领导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在税收实践中,各级党组要根据上级局和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总体部署,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对各项工作做出具体决策,提出新的措施,这些都离不开税务信息的基础作用。

(一)服务领导作用。税务信息是上级领导把握整体情况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一方面为领导修正决策和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提供总体思路;另一方面,信息又是领导了解各项方针、税收政策在基层贯彻执行情况的一条捷径。一个中心工作的确定,一项重要举措的出台,各基层单位贯彻落实情况怎样,会遇到什么困难,共性的东西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领导迅速做出新的决策等等,都是领导十分关注的。税务信息可以使领导灵敏、及时地掌握基层情况,从而在指导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

(二)推动工作作用。通过上报信息,不仅能反映本单位、基层征管单位在贯彻落实税收政策、上级决策和中心工作的完成情况以及经验和做法,也能反映基层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可以反映本单位需要上级出面协调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及时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各项税收工作顺利开展。通过税务信息发现问题、暴露矛盾,对反映的问题及时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及早督查督办,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沟通协调作用。运用纵横交错的税务信息网络,对外,促使国税机关与党委、政府及其他部门,加强交流、协调和配合,互通情报,相互沟通,以利于联系上下,沟通左右,相互配合;对内,加强系统内部各级单位、各部门的情况交流,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四)提高效率作用。税务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它的系统性、广泛性、层次性、综合性、准确性、针对性、有效性、依存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效率作用。通过对各种材料进行精选、浓缩、提炼,可以使税务领导机关在较短的时间得到较多的信息,为领导想大事、办大事、办成事创造条件。信息工作渠道多,上下通达,可以加快工作运转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基层单位的各项税收工作情况,可以通过信息及时传递,使领导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避免官僚主义现象的发生。同时,税务信息的及时传递为本部门、上级局以及相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

二、当前税务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税务信息工作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信息网络逐步形成,信息制度趋于规范化,信息传递手段不断改善,信息容量不断扩充,信息质量日益提高,信息在税务工作决策中的渗透力和参与度有了明显增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当前税务信息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有误区。一是部分干部认为税务信息工作是软指标,相对税收收入硬指标而言显得不那么重要。有些基层单位甚至发牢骚,正事还干不过来,报什么信息?二是认为信息工作与税收工作联系不大,对业务工作没有多大作用。三是认为信息工作是务虚的,既劳神费力伤脑筋,又看不到明显的成绩。四是认为信息工作是办公室信息人员的事,与其他人员不相干。

(二)信息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从总体上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信息专业队伍尚未形成,信息员身兼数职,工作效率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还未真正构成,信息工作制度仍不完善,不能满足各级领导决策税务工作的需求。有的信息人员不求上进,平时不加强业务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不加强文笔磨练,写信息多年,一直是老一套、吃老本、无新招,眼高手低、长进不大;有的好逸恶劳,具备写信息、写好信息的能力和水平,却作风浮飘、办事浮躁、好高骛远、不求深入、不精益求精,不能战胜惰性心理,对好的题材熟视无睹,很难写出精品稿件。

(三)信息质量不高。一是信息内容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罗列情况和数据的多,深入分析的少;反映微观方面的信息多,反映宏观方面的信息少;反映动态的信息多,反映事物内在本质联系的信息少;就事论事的零碎的初级信息多,经过调查研究的、系统的、综合性的精品信息少。二是信息的滞后现象比较突出,缺乏超前思考,没有及时捕捉和搜集材料;只注重积累,而忽视分析和预测,信息质量较低,立意不新。信息的滞后性直接影响到信息的时效性及其使用价值。

三、改进税务信息工作的有效途径

质量是信息的生命线。税务信息不仅要准,而且参与决策价值要高,力求在有的放矢的基础上,保证信息内容具有启迪性、预测性、前瞻性、建议和指导的效能。要使税务信息看得准、抓得对、报得出、用得上,关键是要在提高报送质量上下功夫。

(一)研究服务对象,领会领导意图。税务信息传递的对象不仅有上级税务部门,而且还有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因此,要根据这些部门对税务信息的需求程度和层次,及时提供不同内容的信息。要经常注意了解领导在思考什么、关心什么,掌握领导的注意力和兴奋点,站在领导者的高度观察和研究问题,这样,所提供的信息才能适用对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握工作重点,提供“对路”信息。信息员要围绕各时期税收中心工作和党政领导所关心的问题报送信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要紧紧围绕省局税收管理基础年建设、税务文化建设、协调联动机制运行、教育培训、行风建设、文明创建、效能考核等重点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报送信息。从实践工作看,能提供“对路”信息,应注意抓住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及时搜集和反映本部门贯彻执行上级重要政策、决策和工作部署的进展情况;二是搜集和分析所在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反映经济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对税收收入以及税收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措施;三是搜集和反映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措施、新思路;四是搜集和反映干部群众及广大纳税户对税收工作的呼声、反映、意见、建议、要求,以及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三)税务信息工作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税务信息离不开调查研究,挖掘是信息调查研究中的重要手段,挖掘程度越深,写出的信息就越有效用。因此,信息员必须在善于挖掘上动脑筋,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善于提问题,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捕捉和搜集第一手材料。对搜集、获取的原始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增强信息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效控制信息的滞后性。

税务信息范文篇8

一、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税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能获得的信息形式、内容的不同,可将税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分为企业内部管理者、税务机关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三类。对于每一类信息使用者来说,各自的信息需求是不同的,如对企业内部管理者来说,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纳税信息,从而对税费支出做出合理控制与规划;对税务机关来说,只需要企业按经济业务的发生如实、及时、足额申报纳税;但其他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却需要了解企业的纳税金额,纳税事项,上缴情况。相较于税务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税务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较低。

(一)从企业内部管理者角度看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税收支出作为企业的一项成本费用占比重较大,这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管理者来说,进行合理、合法的税收筹划就势在必行。

1、非系统性的会计及纳税信息影响税收筹划的制定及实施。管理者是企业内部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他们虽然可以获得企业全部的会计和纳税信息,但这些不及时、不系统的纳税信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税收筹划的制定、测试及实施,从而影响了企业对税收优惠的选择、纳税义务的高低及纳税期的选取;同时,在面对投资、融资、经营方式和盈余分配等不同方案的选取时,也会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放弃最优方案,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2、增大了企业填制纳税申报表的难度与工作量。企业会计人员在填制纳税申报表时,由于会计基础与计税基础不同,许多纳税调整项目必须重新计算、调整,如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若企业采用的是加速折旧的方法,而税法只承认直线法,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人员,必须重新按照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将这种会计与税法的差异计入纳税调整项目。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的适用年限较长,购入时间又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调整的难度逐年增加,会计人员工作量也逐年增大。

(二)从税务机关角度看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要向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告、关联方业务往来报告表及其他相关资料。

1、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纳税信息相关性较低。就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所提供的资料来看,它是在企业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根据会计与税法的差异,通过加减纳税调整额计算得出应纳税所得额,以此作为计税依据的,由于税法与会计在收入确认、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的扣除等项目在时间与金额上的不同,以及税法中各种加计扣除、免税、不征税项目的存在,导致企业会计利润与税法的应纳税所得额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财务报告这种忠于会计准则要求所提供的信息与税务机关所需以税法为依据的信息相关性较低。

2、视同销售的存在增大了税务机关的征管难度。除企业所得税之外,增值税、消费税的会计与税法差异主要体现在视同销售这一问题上,当企业申报纳税时,要根据现有的会计资料将这部分税法上视同销售的事项重新计算,以达到税法的要求。这一方面增大了企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给税务机关的稽查、管理工作也提高了难度。即使企业提供的纳税申报表及相关资料是准确无误的,税务机关在核对上也会浪费诸多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从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看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税务机关而言,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所能获得的企业纳税信息相当有限。这些外部信息使用者仅能够从财务报告中获得企业的纳税信息,又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要求企业对纳税信息予以单独披露,除三大报表中要求披露的期初、期末余额外,对附注中相关信息的披露也没有特定的格式及信息量要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比较规范,但仍然有很多家公司在报表附注中仅标明了该公司存在的税种、各税种适用的税率和计税依据,而对具体纳税金额和项目没有详尽的披露。此外,对日后各会计期间应交税费具有重大影响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变动金额的原因也没有详尽的说明。

二、完善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及方法

基于税务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我国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发展的现状,要完善税务会计的信息披露,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收益,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改进的建议和方法才能真正有意义、有价值。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企事业单位众多,规模不一,盈利状况千差万别,本文认为改进的税务会计信息披露应区别对待。大中企业及盈利状况好的企业,应当编制计税财务报告,也就是在原来财务报告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税法要求编制计税资产负债表、计税利润表、计税会计报表附注;小微企业、近几年盈利状况不会有较大改善的企业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编制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表,以此来披露会计和税法存在的差异,达到充分披露税务会计信息的目的。

(一)计税财务报告的编制

1、计税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对于计税资产负债表的设计结构和列报项目可参考财务会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来确定;资产类项目应以各项资产的历史成本为基础,并结合其计税基础计算、分析后进行填列,其中的“应收账款”项目下应列示其备抵项目“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应符合税法规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列示时,不再考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也要列示备抵项目“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应按税法规定计提。“存货”“、在建工程”在列示时,不再考虑包含“存货跌价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也不再包含“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一项目;负债类项目应按照计税基础计算填列,并不再包含“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一项目。

2、计税利润表的编制。对于计税利润表的编制基础应严格按照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来确定各项目的计税基础,其格式仍可参考财务会计报告中的多步式利润表。第一步,计算收入总额。其计算公式为:收入总额=计税销售收入+计税投资收益+计税投资转让净收入+计税其他收入其中:计税销售收入应包括计税主营业务收入、计税其他业务收入和视同销售收入。计税其他收入应包括计税营业外收入以及税法上应确认的其他收入,如债务重组收入、接受捐赠的资产等。第二步,计算扣除项目总额。其计算公式为:扣除项目总额=计税销售成本+计税期间费用+计税投资转让成本+计税其他扣除项目其中:计税销售成本包括计税主营业务成本、计税其他业务支出和视同销售成本。计税其他扣除项目包括计税营业外支出和税法上应确认的其他成本费用。计税期间费用是指按税法规定能够税前扣除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第三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税收入总额-计税扣除项目总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第四步,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所得税税率+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境外所得抵免税额-计税投资收益取得时已缴纳的所得税。

3、计税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对于影响企业应交所得税金额的重点项目在计税会计报表附注中都应有所体现,主要包括:

(1)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该项目应能够说明对本期应收账款金额变动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金额、往来单位名称,期末按税法规定计提的坏账准备等。

(2)存货及增值税进项税额。该项目应能够说明本期购进的存货及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及其原因,本期用于非应税项目的存货及增值税进项转出税额等。

(3)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该项目应能够说明本期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及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及其他原因转出或转入的固定资产、本期按税法规定计提的各项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

(4)无形资产及累计摊销。该项目应能够说明本期购入的无形资产、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及其他原因转出或转入的无形资产、本期按税法规定计提的各项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等。

(5)各税种对应的计税收入。该项目应能够分别说明本期发生的增值税应税收入、消费税应税收入、营业税应税收入等项目。

(6)各项计税费用。该项目应能够单独说明超过所得税计税标准的利息支出、工资费用、业务招待费、广告费、捐赠支出等项目。

(7)计税投资收益。该项目应能够说明本期取得的各项投资收益及其取得时已支付的企业所得税等项目。

(8)罚没支出。该项目应能够说明本期应支付的各项赔款、罚款等项目的金额和原因。

(9)其他各项与纳税相关的税费支出。如支付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企业在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资料时,应提供计税财务报告、纳税申报表及其他应当提供的资料,上市公司可逐步公开计税财务报告,特别是计税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对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可以通过编制的计税财务报告,清楚地了解企业涉税信息,达到逐步完善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

(二)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表的编制。

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企事业单位可以选择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编制“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表”,在该计算表中全面披露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影响。表内项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收入、利得类调整项目。如企业发生的视同销售收入、接受捐赠资产的收入、资产评估增值收入、不征税收入、减免税收入等。

2、费用、成本、损失类调整项目。如视同销售成本、不可税前扣除的罚款支出、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加计扣除费用、超标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等。

3、特别纳税调整类项目。包括税务机关对企业的转让定价、预约定价安排、成本分摊协议、受控外国企业、资本弱化以及一般反避税等特别纳税调整事项。通过该计算表,各类信息使用者都能够基本了解会计与税法差异的构成原因、内容和金额,有助于内部管理者提高其决策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也可以帮助外部信息使用者准确进行反应,做出相关决策。此外,该计算表还可以对财务报告中的利润表起到补充作用。

税务信息范文篇9

上午好。

刚才,钱局长从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重大意义、重点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等方面,对做好税务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了动员部署。各级税务机关要深刻学习领会钱局长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何贯彻钱局长重要讲话精神,确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顺利实施讲点具体意见。

一、国务院《条例》及总局政府信息公开有关文件的主要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20*年1月17日经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4月5日以国务院第492号令公布的,并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分5章38条,包括:总则、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及附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全面贯彻实施《条例》,20*年9月下旬,国家税务总局组织力量,研究起草了5个配套文件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税务总局政府信息公开系列文件的通知》文件下发:

一是《国家税务总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规定了总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分类、公开和监督方式,公布了总局网站网址、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便于公众查阅信息公开资料或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二是《国家税务总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定了总局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导简介、机构设置、主要职能、行业概况等类内容,并细化到二级子目录。

三是《国家税务总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规程》规定了总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公众提出申请的方式、程序、需要填写的申请文书、税务部门办理流程和答复时限及要求。

四是《国家税务总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规定了保密审查的范围及审点、程序等。

五是《国家税务总局税收新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规定了新闻的基本原则、组织管理、内容和方式、实施程序和要求。《条例》和上述文件,是税务系统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基本依据,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

二、贯彻《条例》及总局有关文件需要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

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按照《条例》规定,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一类是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

1、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主要是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根据《条例》的规定,我们在《公开目录》中确立了19大项应公开的内容和详细的子项,基本上涵盖了税务部门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主要包括:

(1)领导简介:国家税务总局领导简历等情况;

(2)机构设置:国家税务总局机构设置情况;

(3)主要职能:国家税务总局主要工作职能;

(4)行业概况:全国税务系统基本情况介绍;

(5)工作计划:税收工作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

(6)工作动态:领导讲话、税收工作动态;

(7)税收政策法规:各税种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

(8)税收征管制度:税收征管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

(9)办税指南: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等相关规定。对涉及各省级税务机关具体办税事项的,设置了与各省级税务机关网站的链接,方便纳税人查询;

(10)行政许可规定:行政许可有关规定和事项;

(11)非许可审批:非许可审批有关规定和事项;

(12)税务稽查情况:稽查工作规范、稽查工作部署、重大涉税案件公告;

(13)税收收入数据:历年税收收入总数、分地区税收收入数据;

(14)税务队伍建设情况: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干部教育培训等;

(15)人事管理事项:人事任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公务员招录等;

(16)注册税务师管理事项:注册税务师行政管理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注册税务师考试考务通知、各科考试大纲及转发人事部考试结果公示、税务师事务所设立、变更、注销及年检等公告事项;

(17)重大项目执行:金税工程等重大项目执行情况;

(18)政府采购:公开国家税务总局的招标公告、中标公告、成交公告;

(19)其他工作:其他应予公开的事项和情况。

2、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政府信息的一般需求,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政府信息的特殊需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简称信息公开权利人)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需要,向国家税务总局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除依据《条例》、《保密审查办法》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免予公开的以外,国家税务总局均应依申请予以提供。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主动公开,二是依申请公开。

1、主动公开

(1)程序。主要包括:提出拟公开信息、审核、保密审查、签发、几个环节:

一是提出拟公开信息:总局相关处室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提出拟公开信息意见及信息内容;

二是审核:拟公开信息,经司局、主管局领导审批;

三是保密审查:总局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对拟公开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四是签发:一般信息由信息公开办公室直接,重大信息须经信息公开领导小组负责人审批后;

五是:信息公开办公室根据程序。

(2)时限。对于确定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其中:税务系统人事任免信息应于任命宣布之日起公开,税收政策、征管办法调整涉及到软件修改、调整的,一般应修改、调整后公布。

2、依申请公开

(1)程序。

申请。申请方式主要包括:

①通过互联网提出申请,申请人在填写电子版《申请表》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受理机构电子邮箱。

②书面申请,申请人通过信函方式提出申请,在信封左下角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字样;通过电报、传真方式提出申请,相应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字样。

③口头申请,如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申请人可以口头申请,受理机构代为填写《申请表》,申请人必须亲自签名或者签章予以确认。

信息公开办公室应将其机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地址向社会公开,同时在网站上设置并开通“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栏目,方便信息公开权利人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

受理。信息公开办公室对申请人的各种申请都要认真受理。要注意区分信息公开申请与纳税咨询、举报投诉、群众信访,严格按相关职责受理。

办理。对不能当场答复的申请,信息公开办公室批转总局相关职能部门或税务机关提供信息内容,相关司局一般应在10个工作日内或在批转件要求的时限内办理完毕,并经由司局负责人审签后,交由信息公开办公室予以答复;相关司局或信息公开办公室认为公开信息事项较为重大,可提交分管局领导审批;对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或者可能引起重大社会影响的,除履行以上程序外,须报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审批。属于相关税务局提供的信息,由承办的省税务局在12个工作日内或在总局信息公开办公室要求的时限内,经相关省税务局负责人审签后报总局信息公开办公室予以答复;也可由总局信息公开办公室委托该省税务局予以答复。

答复。

(1)属于公开范围的,告知该信息或获取该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2)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告知不予公开的理由、依据;

(3)不属于国家税务总局职能范围的,应及时告知申请人,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公开机关的,告知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4)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说明理由和依据;

(5)属于部分公开范围的,说明理由和依据,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2)时限。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申请人申请公开的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上述规定的期限内。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载体

1、设置必要的场所。各级税务机关应根据需要和实际,设置信息公开受理窗口和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为社会各界和纳税人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基层税务机关要加强办税服务厅的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多种形式公开政府信息。

2、网站。要切实加强税务网站建设,要按照《公开目录》的项目细化条目,及时更新和充实栏目内容,丰富网站的查询检索功能。

3、总局公报。要办好总局公报,及时将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资讯向社会。

4、新闻会。通过新闻会的形式回答社会普遍关注的税收热点和难点问题。

5、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及时政府信息。

(四)保密审查

1、保密审查的内容、范围。国家税务总局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均列入保密审查的范围,并对以下内容重点进行保密审查:

(1)国家税收工作重大决策事项;

(2)以国家税务总局名义制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3)国家税务总局领导、局内各单位领导在全国性会议、专题会议、研讨会、座谈会、国际性会议等会议上的讲话稿、发言录音整理的文字材料;

(4)月度、季度、年度等税收收入数据,税源、征管、稽查、财务、机构人员、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5)税务稽查案件查处情况;

(6)税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情况;

(7)税制改革、税收政策调整、税收征管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的措施和方案;

(8)与其他国家(地区)签订的税收协定。

2、保密审查的依据。保密审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经济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等法律和文件要求,主要从七方面进行保密审查:

(1)是否属于密级(秘密、机密、绝密)文件内容,保密期限是否期满;

(2)是否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尚未决定的事项;

(3)信息公开后是否可能直接造成国家的税收流失;

(4)信息公开后是否可能严重干扰政府和税务部门正常的工作秩序;

(5)信息公开后是否可能造成社会和经济秩序混乱;

(6)是否涉及个人、法人或有关组织的隐私和商业秘密;

(7)是否存在不宜公开的其他情形。

3、保密审查的程序和责任。对拟公开的一般性政府信息,由信息提供部门进行保密审查后,经司局领导审签,交由信息公开办公室予以公开;对拟公开的重要信息,承办司局报分管局领导审批。对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或者公开后可能引起重大社会影响的重要政府信息,除履行以上程序外,需报保密委员会负责人进行保密审查后,交由信息公开办公室予以公开。保密委员会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上级保密部门确定。

(五)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保障。各级税务机关应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要加强对信息公开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公布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有关责任部门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信息公开领导小组举报。有关责任部门违反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信息公开领导小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理:

(1)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2)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

(3)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4)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5)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6)违反《条例》的其他行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税务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三、做好《条例》实施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配合。国家税务总局成立了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钱冠林同志任组长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办公厅,日常工作由办公厅新闻宣传中心负责。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总局和当地政府的要求,成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各级税务机关信息公开领导小组要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级税务机关办公室。分管办公室工作的领导同志要亲自抓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要加强税务系统上下级之间、内部各部门之间、国地税局之间以及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各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提供必要的人、财、物力保障。各级税务机关要根据工作需要和相关规定为信息公开办公室配备专兼职人员。要本着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的原则,安排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机关年度预算,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

(三)要进一步梳理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各级税务机关要抓紧清理《条例》实施前产生的信息,确认能否公开;对《条例》实施后产生的信息,要进行能否公开的前置性审查,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准确性审查。

税务信息范文篇10

税务信息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概括性、共享性等主要特征。其写作格式也比较简单,一般由标题、正文两部分组成。

税务信息的标题一般只有一行,且多为陈述句,要求画龙点睛地传达出信息的主要内容。如:《吉林省国税系统涉外税收一季度增加2.1亿元》、《深圳市地税局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贵州省政府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切实抓好税收入库工作》。税务信息的正文可以有精练的开头(导语),说明信息的范围,或概述主要内容。但多数税务信息没有开头,而是直接切人主体部分,通过典型事例、图表、数据等,简洁明了地把主要事实交代清楚。结尾可以用一两句话提出建议或对策,但多数信息没有结尾,仅仅客观地直述其事后就自然收束全文,让税务信息的接受者自己思考情况、思考对策。

本文按结构方式介绍几种税务信息正文部分的写作。

1.因果式。这是一种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式的结构,层次排列顺序为由果到因或由果溯因。如:[江苏省地税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有成效]江苏省地税系统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争创文明单位和“建文明窗口,树地税形象”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廉政建设和业务培训,出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与税收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好势头。截止目前为止,全系统有574个单位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表彰;有2025个单位受到各级税务部门的表彰;有115个单位在当地行风测评中荣获前三名。

2.并列式。就是在安排层次时,将性质相同的材料归在一起,材料与材料之间构成并列关系。如:[福州市国税局采取措施加强出口税收管理]一是明确职责,进一步规范“免抵退”税管理。要求各基层局从分管领导到经办人,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确保“免抵退”税管理工作规范有序,数字准确无误。二是加强领导,要求各基层局按照市局规定落实电脑开票制度及中心分局、县局、市局三环节的对帐制度。三是搞好出口供货不开票(即“不征不退”税业务)检查扫尾工作,加强日常性管理,堵塞管征漏洞。

3.引述式。这种税务信息主要用来传达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如:[四川省副省长李达昌指出国税部门要做出口创汇的坚强后盾]在近日召开的四川省税贸协调会上,副省长李达昌说,去年出口退税工作在支持外贸、服务开放、维护稳定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四川省退税指标增长40.4%,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解决了出口退税遗留问题,提高了企业申报意识,退税管理也得到加强。李达昌指出,外贸出口是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国税部门要牢固树立税收为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服务的意识,为促进四川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做出口创汇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