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3:19:23

水墨画范文篇1

那么阻碍中国画发展的障碍是什么呢?我认为正因为一千年来中国画的顺利传承,历代艺术家们从技术上丰富了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学习领会和表达这些技巧就须花费毕生的精力,笔墨的表现范围和形式就须多少人去钻研、学习、发展,并从样式上丰富我们的美术史,而这些相对于中国画来说还是很小的一部分,这是其一;第二,中国画在笔墨上存在着一套与之相符合的语义,它经过历代的阐述已形成完整的理论,它从作品客体、艺术家本体及欣赏者三方面相互形成一种互动的状态。这套理论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因素。比如说,意在笔先对中国绘画和书法都是一种硬伤,它限定了一种思维模式,再如得意忘形、得意忘象,无限制地推崇玄学中的“意”,提高了个人的主体性,把一种审美主体付之虚无缥缈的东西,使观者理解的天地无限放大;第三,在作品笔墨中就可以窥视艺术家本体的某些性情、趣味,而这些正是中国画被中国大众欣赏和体验的客体,于是继承和发展笔墨所蕴涵的语汇成为中国画家们的首选,笔墨所附载的精神性元素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以中国画要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进行变革,单从笔墨的层面上就会遇到阻力,形象地说,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俩都说不到一起来。笔墨是中国画包括书法的限定词,如果没有笔墨,能否准确全面地描述中国画这个约定俗成的艺术形式吗?能进入中国画所谓的境界吗?上海一位艺术家的水墨装置,虽然用国画作品包裹茶具等,只能说里面有中国画的元素,并不能涵盖中国画的文化语汇,只不过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和语汇来表达一种当代文化里中国画的境遇。归类和艺术形式的文化语汇虽是两码事,不能绝对化,也不能相离甚远。

中国画在制作绘制过程中,艺术家个人心境通过笔墨投射到画面,同时由于尚意理论的引导,把生命人格的观照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们相互交错在中国画的表现和制作过程中,把审美层面从笔墨形式转换个人人格的张扬,同时反过来对笔墨进行渗透,艺术家和欣赏者共享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而艺术家个人情感的私密性被一定程度的侵入。既然中国画里蕴藏着生命人格,那么中国画还能远离人文内涵吗?虽然全球化冲击也使中国画人文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受挫。中国画注重个人的人性、人格,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人文意义,问题在于它是私密化、个体化的,而没有社会现实的普遍意义。在中国画中,内容只是一种载体,这种载体的意义被赋予笔墨、赋予个人,这也说明了人物画在中国画体系里发展缓慢的原因,且是主要原因。中国画关注人文的东西,并不需要通过人物画来表现,举个例子说明,郑板桥可以通过竹子、通过文字叙述来表达他的人文关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书画印的组合,通过形象视觉表达只是其中之一,诗文同样是画面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西方文化界在解读中国画如单从视觉画面的层面上来观望,也许会认为陈旧没有变化,郑板桥只是画简单的竹子而已。西方文化界是站在他们自己认为的国际文化语境里来解读中国本土文化,多元文化共处经常是作为一种托词。中国艺术家们常站在传统笔墨的角度来探讨所谓的丰富和美感,意境的塑造使中国艺术家对传统生存环境有一种怀古的情愫,回归自然是情怀,作为心境是不错,但如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诸如环保、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只能交错其中的一部分。自然之道的张扬,讲究虚空的观念,使中国的自然坠入虚静,更多与个人自我表现有关,与整个社会生活无关,以此来显示人格的东西,因而无法进入当今时代文化潮流中。

制作材料也是限制中国画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多种材料的运用、综合材料的运用,在当代生活中是极为普遍的,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画材料一千多年来,变化甚小,如果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单单靠架上绘画和纸上作画是无法承受表达复杂社会文化主题的任务,在这个大背景下,文化的重负就突显出来了。我在故宫看到中国皇帝书房所悬挂的国画和书法作品时,我想,在糜暗的光线中,在狭小无灯的环境里,国画和书法的亮敞和山水意境的表述,对环境及所居住的人而言,从视觉到心灵都会有一种无法言明的冲击力。但随时光流逝,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电灯出现了,电视出现了,各种诱惑视觉媒体出现了,伴着居住环境的改变,艺术形式的改变已是必然的,要求中国画的发展同样是无可非议的,而且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其实已是可有可无的了。虽说早期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占据重要地位,如今艺术被边缘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再也不能把艺术视为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它现在只是人们与世界沟通的且微不足道的一种工具。心灵的交涉更多地让位于其他形式的交流。

水墨画范文篇2

一、中国水墨画的气韵美

水墨画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讲究气质和韵味,相对于物体本身的形态,更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和主观意识。中国画讲求笔墨神韵,讲究画面留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质,讲求绘画者的精神抒意。中国画强调自身的表现艺术,要表现出“气韵”“境界”。中国水墨画中,墨即是色,墨与水的不同比例混合,使画面呈现出黑、白、灰不同的色阶,用墨的浓淡变化区分层次变化。中国水墨画要注重留白,画面不能全部画满,要留有空白,虚实结合,浓墨淡彩,层次分明,给观者留有足够的表达主观情感的空间,韵味十足,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一致性。中国水墨画艺术具有独特的写意表达方式,主观意境感受高于视觉感受,这是它与西方写实艺术的区别,也是中国水墨画独有的意韵艺术形式。

二、中国水墨画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1.中国水墨画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的美学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审美意识。如何将中国水墨画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充分展现中国水墨画与现代服装设计交融的文化审美特质,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国水墨画带着其自身的传统墨韵美,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有的艺术文化享受,中国水墨画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提高服装设计的中国传统气韵美和文化内涵,让服装设计具有东方水墨韵味。

2.中国水墨画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经济价值

传统水墨画作为良好的素材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充盈了服装市场,提高了服装企业间的竞争力。目前中国服装市场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产品还不是很丰富,将中国水墨画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既满足了人们对美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也充实了服装市场,赋予了服装特有的中国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增加了服装的文化艺术意蕴。将中国水墨画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与大众的审美情趣产生共鸣,同时也符合大众的审美内涵。中国水墨画表现出自由、随性的意境,符合现代消费者追求自由、追求洒脱的个性特点。中国水墨元素的服装设计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品味和需求,与消费者的审美取向产生共鸣,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作为现代人追求文化艺术内涵的精神追求得以流行。

3.中国水墨画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文化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民族文化也随之相互交融。弘扬传承中国水墨画艺术文化,将其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服装设计把中国水墨画呈现在世界人民的视线中,让世人了解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气韵美,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内涵。弘扬巩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让带有中国文化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使中国文化可以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潮流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使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中国水墨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中国水墨画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主观情感,将中国水墨画的自由美、随性美、艺术文化美融合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增添了服装设计自由、洒脱的设计理念,这也正符合现代消费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的消费内涵。《墨韵》服装系列作品是将中国传统水墨画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作品主要采用水墨画印染的服装面料进行实践创新设计。中国水墨画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质,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内涵。把中国水墨画印到服装面料上,墨的浓淡,丰富了面料的层次,增强了节奏感,赋予面料水墨的美感,使面料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美,增加了面料的文化艺术气息。中国水墨画面料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同时也赋予了中国传统水墨画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其能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中国水墨画艺术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水墨画运笔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追求意蕴表达,画面具有张力,形神兼备。《墨韵》系列作品整体风格追求自由洒脱,在服装设计中融合水墨的气韵美,凸显服装设计的东方水墨的审美特质,提高服装设计的视觉美。《墨韵》系列作品面料主要采用水墨印染的天然桑蚕丝、真丝、麻、丝绸等。以中国传统水墨画印染的面料格调素雅、沉稳、水墨彰显、心旷神怡。浓淡相宜的水墨渲染,和谐相融,蕴含着典雅的中国民族风情。由于《墨韵》系列面料采用水墨印染的面料,其本身就表现出很好的艺术效果,所以在服装款式设计上追求简约风格,以凸显面料本身的水墨质感。《墨韵》系列作品共六套,有连体衣、礼服、职业装、休闲装等,款式多样,风格各异,但都运用了水墨印染的面料,体现出水墨面料在各种款式的服装设计作品中都能表现出其特有的气韵美。其中服装设计的款式都是现代流行服饰,而中国水墨画是传统的艺术元素,中国水墨印染面料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中华民族元素与国际服装产业的结合。中国水墨画以墨为主要原料,通过与水的不同比例调和,构成浓墨、淡墨等,墨色的浓淡变化,构成了画面黑白灰的艺术效果,虚实有度,层次感分明。水墨画讲究墨与水的比例,讲究虚实变化,讲究黑、白、灰的穿插配比关系。《墨韵》系列作品采用黑、白、灰为基本色调,与中国水墨画色调一致。每套服装设计作品除选用水墨印染的面料之外,都采用了黑色或者白色的面料进行搭配。黑色面料、白色面料与水墨画面料的结合设计,使《墨韵》系列作品整体效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中国水墨画的视觉感受。中国水墨画创作中,运笔流畅内敛,用墨浓淡相宜,轻松自然,表现出水墨淡然宁静的风格。《墨韵》系列作品中的礼服设计(左1)、包臀裙设计(左2)和多褶裙设计(左3)整体风格优雅端庄,白色、黑色面料与水墨面料搭配相得益彰,水墨清秀宁静的画风,应用于服装设计中,表现出设计者静怡宁静的心态、心智高远的情感,同时也带给观者清幽平和的意境感受。服装款式造型简单,沉稳内敛,娴雅不张扬,体现出女性的温婉可人,给人以清新、淡雅、宁静的感觉。水墨画中运笔气势磅礴,浓淡对比强烈,直抒胸臆,给人一种潇洒、豪放的风格。《墨韵》系列作品中的连体衣设计(左4)、马褂设计(左5)和衬衫设计(左6)都表现出洒脱的服装设计风格。这三套服装整体造型大气随性,都有裤装的搭配,裤子版型宽松,符合现代女性追求自由、展示自我、洒脱随意的性格特点。潇洒豪放的水墨风格与洒脱随意的服装风格形成交融,表现出现代女性特立独行、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带给人们潇洒、脱俗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体现出浓郁的艺术文化内涵。

作者:马晓芳 李松花 单位:系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水墨画范文篇3

平面设计是比较实用的艺术形式,介于纯粹艺术与应用设计之间。它包含有绘画性和设计性两个层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隐喻性。然而要想做出最具民族底蕴和文化韵味的平面设计作品仅凭设计的技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地纳入本土文化和本民族的文化及艺术语素,才能逐步形成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国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语言,其中包含着民族的智慧。如何将中国水墨画的语素运用在平面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概括、凝练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观念,中国水墨画同样有着这样的特质。古人曾讲过“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用简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寓意。水墨画能通过凝练的笔墨关系,表现出广阔的心理空间和耐人寻味的意境。在中国水墨画中,兰草就是用几根粗细走势不同的墨线交织而成,传达给人以幽兰深谷的意境。然而在平面设计中,对表现的物象加以提炼概括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比如在图案设计中,把复杂的花卉用最为简练的线条和形状表现出来,使物象变得简洁并带有较强的装饰意味。平面设计中的标志设计最具代表性,能用最为凝练的语素体现作者的意图是最高明的,这些都与水墨画有着共通之处。水墨画强调留白。留白,在水墨画中是常见的,也运用得最多,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白为无画处,以无画处衬托有画处,使画面既不被塞满又具有韵味。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都是为了使画面更具节奏更具变化。八大山人的画作中,有不少花鸟画多为一枝花,一条鱼或两个简单的物象,再施以独具匠心的款识,画面空灵而耐人寻味。画家用点、线、面的语言将一张白纸分割,形成一张有意味的作品,这种有意味的空间想象远远超越画面的内容。在设计中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常见的,福田繁雄的设计作品中就运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法,通过这种艺术手法处理画作后,会使画面更加凝练、简洁,给观者留有回味的余地。空间的营造也体现了二者的共通之处。

在水墨画中,空间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反映了作者的立足点。中国水墨画的空间观念,是以一个平面的二维空间营造一个纵深的广度空间。通过物象的堆叠逐步地拓展观者的视觉空间,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可以说,这种视觉效果在平面设计中同样存在。冈特·兰堡的设计作品中有这样一件作品:在一张黑底的纸上绘制两把椅子,上为白下为红,将画面一分为二,在四边角施以文字(文字是镂空的白色),画面没有多的语言,但是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更大的思索和想象的空间。空间的营造取决于作者的观念,观念的形成在于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其他综合素养,这些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二、中国水墨画元素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意义

中国水墨画对平面设计有着深刻的审美影响,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中国水墨画的语言及画面的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可以说,中国水墨画是依托文化而存在的艺术,其终极目的并不止是对客观物象的表现和水墨技巧的展示,而是对画者内在综合修养的展示。其追求的不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而是通过绘画表达画者的内在观照。其用笔法的抑扬顿挫,线条的浓淡干湿,用概括凝练的绘画语言展现出东方古国独有的神秘和含蓄之美。将中国水墨画元素及理念运用到平面设计教学里,不能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就能解决的,要对中国水墨语言的韵味有深入的理解。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加入水墨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有关水墨画的实践活动能理解到水墨语言的独特性。同时让学生对水墨作品进行赏析,并对绘画背后蕴涵的文化意蕴进行领悟,使学生了解水墨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巧妙运用不是单纯地展示视觉之美,而是其表现的由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飞跃的和谐之美,追求动态之中的矛盾的平衡之美。这种对学生民族性审美眼光的锻炼,在现代的平面设计教学领域是必要的。中国水墨特有的语言体系对平面设计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平面设计作为一个在西方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艺术门类,从理念到制作技法都是自成体系的。要想有所变化,有新的突破,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就要加入一个独特的艺术语言要素,转变原有的观念。中国水墨画独特的语言是极具拓展性的,水和墨在宣纸上的运动产生了很多随机的独特肌理效果,这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有一定的价值。线条的浓淡干湿、粗细曲直和圆转方析等诸多变化,不仅仅是特殊效果的融入,也是一种在独特文化背景下水墨绘画艺术元素的嵌入。恰恰是这种水墨画特有的自然而随机的艺术效果,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和思索的余地。在中国水墨画中,线不仅构成了物象的轮廓与结构,也是情感的载体。而在西方绘画中,线更多是勾勒边界和结构。中国水墨画中,线是画的骨骼,表现画的节奏韵律。线本身就充满情绪,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线的变化形式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可以脱离物体单独存在,也可依托物象传递讯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将书写性线条的实践运用到设计中,可以提升平面设计作品的内在韵味和表现力。其别样的用色观念,即“以墨为主,色为辅”的表现形式,一直为文人墨客所钟爱。而就是这样少许的色彩,在水墨晕淡的画面上更显珍贵。这也是古人所说的“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实证。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中,再多的色彩似乎都已不能诠释这样的意境。

水墨画范文篇4

关键词:以意入境;水墨画;教学实践

水墨画讲究意境美,教师在“以意入境”的水墨画教学中,让学生借助传统艺术语言,表达心灵世界,增强创作兴趣。学生在“以意入境”的水墨画创作中,融合自身的审美趣味,运用传统笔墨技法,彰显水墨画的独特魅力,创造出具有浓厚趣味的水墨画的新境界。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独特的个性,探究“以意入境”的教学策略,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在不同的年段、班级开展水墨画教学。

一、水墨画“以意入境”的教学原则

教师要尊重学科教育理念,根据美术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形成教学原则。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的主要原则如下。1.学生“以意入境”,在探究中表达自我学生未来成长为高素质的人,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尹少淳谈美术教育》提出:“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情感、能力和素养,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形成师生间和谐互动,共同完成美术教学任务。”[1]目前,有学者提出“主体性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有意识地引领、启发,让学生自觉、积极参与水墨画活动,自主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画在每个时期的题材、风格、创作方法是不同的。现代社会重视美育,独具意境的水墨画贴近学生。学生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学会探索和创新。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地表达自我,激发学习热情,逐步形成探究意识。2.学生“以意入境”,在情境中启发创新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单纯强调把传统笔墨作为主要内容,导致教学内容逐步专业化、成人化。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学生对水墨的自我感知,学习活动缺乏创意和乐趣。也有部分教师过度强调兴趣激发,弱化笔墨技法,忽视传统水墨韵味的传承,导致学生难以提升文化涵养。创作有趣的作品,归功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学生可以用水墨画抒发内心的情绪,表达自我奔放的想象。教师渗透水墨文化的情境,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表达形式多样化,才能使学生创作出生机勃勃的作品。3.学生“以意入境”,在绘画中表现情感情感是水墨画创作的关键。如:文人画中表达淡泊名利的“渔隐”题材,画面中往往只有一水一舟一人,茫茫湖水和悠闲垂钓的渔者表达了隐逸文人淡然、静逸的心境;“采菊东篱下”的诗人陶潜、“梅花道人”水墨画家吴镇等人借眼前之物描绘心中的清雅感受[2]。师生“以意入境”,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品读优秀传统水墨画。学生在欣赏、临摹或者创意再现后,感受到水墨画题材、意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遵从内心,从美妙的大自然中获取灵感,结合水墨语言“以意入境”,表现童真。在细致的观察、奇妙的想象和大胆的表现中,学生能够创造出有意味的水墨视觉形象。

二、水墨画“以意入境”的教学策略

1.体会“以意入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在教学中,应“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后认识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意境是水墨画的生命力,“以意入境”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笔墨传达的深层含意。(1)了解水墨文化,体会“以意入境”水墨画教学既要不失传统,又要适当创新,两者需要融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水墨文化理念,引导学生感受水墨画的内在特征,共同寻找创作规律。当然,直接让学生了解传统水墨画是有难度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和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耐心地启发和引导学生。(2)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以意入境”优秀的水墨画作品表现出的意境与画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密切相关。每位画家都是独立的创作个体,创作方式和内容都彰显出自身的个性,如重构现代与传统笔墨、强调意境的营造和表达、创造新水墨画风格的吴冠中。了解了画家创作背后的故事,学生才能感同身受,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3)感受笔墨趣味,体会“以意入境”笔墨趣味是水墨画重要的特点。在赏析经典水墨画作品时,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后,还要仔细观察,思考画家在作品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怎样表现不同的绘画题材,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在水墨创作中要充分了解水墨画工具的特性,尝试各创作方法,表现出不同的笔墨效果,体会水墨画“以意入境”的精髓。2.营造“以意入境”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是营造水墨画教学情境的主阵地,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水墨,营造出浓厚的水墨学习气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故事中体会“以意入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教师把故事运用在水墨画教学中,或导入或贯穿课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向学生展示齐白石《放牛图》,画中三分之二的空间被满是桃花的桃枝占据,却看不见牛。画面充满童趣,乡野情趣跃然于纸上。放牛不见牛,让人生出无限遐想。小小的故事让整节课都轻松起来,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可以“以意入境”。(2)在情境中创设“以意入境”,激发学习兴趣为了启发学生的水墨画创作思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诗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内容,在脑海中构图,运用笔墨表达造型、色彩、情感。以诗入画,为学生开拓了水墨画创作的途径。学生在体验情感、增强自信的同时培养了水墨画创作思维。如,在《诗配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展示傅抱石以王维《渭城曲》为题材的画作。清晨蒙蒙细雨,打湿了舍边随风摇曳的苍青柳枝。屋内情感真挚的宾主依依惜别,屋外是等待的牛车,离别之情顿时涌在心头。傅抱石意在抒发惜别之情,巧妙布局王维诗作的景象,一静一动,委婉隐约,显露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3)在音乐中渲染“以意入境”,激发学习兴趣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中节奏的强弱、旋律的起伏,水墨中色彩的明暗、笔触的轻重以及墨色的浓淡,都能唤醒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丰富的视听感受。如,欣赏李可染的《谐趣园》时,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层次分明的园林景致处处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相合。画面笔墨通透、线条凝练、黑白虚实互补,把学生带入《高山流水》中时而澎湃、时而平和的节奏。(4)在游戏中活跃“以意入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释放天性。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交流,体验“以意入境”,逐渐了解水墨画的基本特点,学会主动探究,创作水墨画。教师传授笔墨技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将水墨画学习变成学生喜爱的游戏,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3.实践“以意入境”在水墨画教学中,“以意入境”的表达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借鉴力和创造力,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内容,有效开展“以意入境”的教学实践。(1)用敏锐的观察,拓展“以意入境”的实践思路“以意入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和周边事物的能力。学生在客观细致的观察中收集、整理创作素材,拓宽水墨画的创作思路。如,在《水墨画蔬菜》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体验生活,在菜市场、菜园中观察蔬菜的外形、颜色和肌理,近距离体会蔬菜的质感,将其表现在画面中。(2)用谦虚的借鉴,培养“以意入境”的实践自信学生应学会用谦虚的态度借鉴优秀传统水墨语言,提升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关水墨画的内容包含动物、植物、人物、花鸟、山水、建筑等,学生需要全面了解执笔姿势、用笔方法、水分控制、墨色深浅等知识,才能自如地表现事物的造型、色彩等,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精彩的构思需要通过必要的水墨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历代画家追求不同的形式和技法以丰富自己的作品。学生学习与借鉴经典水墨画,逐步加深对水墨文化的了解。“以意入境”的水墨画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侧重点不同。如:低年级学生初步接触水墨绘画,重在以游戏的方式画出大小不同的点、粗细不同的线,想象这些点和线能变成什么;中年级学生尝试灵活运用笔墨工具等材料,开展趣味性的造型活动;高年级学生尝试运用水墨画中的笔墨技巧,感受水墨在宣纸上呈现出的不同的效果,体验墨色的浓淡变化、毛笔与水墨带来的乐趣以及水墨造型的独特韵味[3]。(3)用精彩的创造,激发“以意入境”的实践灵感体验才能获得成就感。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水墨画创作能力,用适合自己的技法表现平时积累的素材。学生大胆运笔,表达理解、想象和情感。“和别人不一样”是创作的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另辟蹊径、积极创新,表现不同的造型、构图、色彩、故事。如,在《水墨画动物》第二课的教学中,表现主题是“猫”。大部分学生表现猫的正脸、侧面的身体,或趴、或立的姿势。有的学生以中锋用笔拉长猫的身体,或以侧锋用笔特绘猫的正面。教师作为引导者,传授水墨技巧时要适度,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创作空间。

三、水墨画“以意入境”的教学意义

水墨画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水墨画教学应建立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意入境”,学习大师的水墨意蕴,积极体会、营造、实践。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教师要让学生有兴趣地“以意入境”,在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在想象、构思的过程中创造出有意味、有思想、有情感的视觉形象。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传承传统文化,使水墨画教学符合时展需求。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开展小学水墨画教学,正确地引领学生理解中国水墨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72.

[2]刘银丹.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名画欣赏[J].学周刊(下旬),2011(3):177.

水墨画范文篇5

关键词:水墨画小学美术教育情趣

水墨画教学在儿童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发散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想象,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健全儿童的个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审美、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水墨画教学当中,一些教师过分地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有的则采用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学生作品往往千篇一律,没有生机和童趣,严重阻碍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在近几年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水墨画的艺术特点及少儿美术教学规律,探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水墨画教学方法,努力使孩子走进一个多彩的水墨世界。下面笔者谈谈儿童水墨画的教学体会。

一、观察笔墨,感受情韵

儿童眼中的世界是多彩多姿的,他们对色彩斑斓的物体有着自己的理解。而中国水墨画基本上是以黑白为主,有时他们体会不到水墨之美,在绘画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用起了五颜六色,比如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红的花、绿的草。因此,让学生在水墨画中体会到水韵墨趣是初级美术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在欣赏齐白石《七子》画时,学生一开始会被画家写实的鸡所吸引,笔者就以此引导学生:画家除了画鸡之外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很多学生茫然不知。看得出他们除了对画中的“鸡”有所了解外,对其背后深意没有了解。接下来笔者提醒大家注意题款“七子”,学生似有所领悟,画面中是一只母鸡和七个小鸡,细心的学生还体会到站在母鸡身上的那只小鸡肯定是最小的,因为最小,妈妈最疼爱它。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到画家是通过画母鸡和小鸡来表达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之情,还懂得可以从题款来表达画中之意。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墨的浓淡变化,哪些地方用了浓墨,哪些地方用了淡墨。学生睁大圆溜溜的眼睛仔细观察,“母鸡的背上是浓墨,腹部用淡墨。”“尾巴用浓墨。”“我还发现小鸡的翅膀有浓淡墨的变化。”瞧,这些孩子多会观察呀。笔者趁热打铁,让他们讨论为什么要画得有浓有淡呢?“这样画出的小鸡是立体的。”“画面更生动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最后,笔者总结说:“对呀,你们看画家没有用颜色也能把鸡画得栩栩如生,通过墨的浓淡变化产生了奇妙效果,这就是水墨画的魅力,所以,你们画的时候也要试试这种墨的浓淡变化。”在启发式的欣赏过程中,学生觉得水墨画也挺好玩,对水墨画产生了兴趣。经过多次的水墨画欣赏熏陶后,学生逐步感受到了水墨画是用水和墨来表现多彩世界的。在随后的作业中,他们的绘画作品也体现出水墨的浓淡变化,《葡萄图》中用墨的浓淡区分葡萄的远近层次,在《金鱼吹泡泡》中用墨的浓淡区分鱼的年龄,《斗牛图》中墨的浓淡使画面立体生动,颇有韵味。

二、激发趣味联想

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互动空间,让学生在绘画中发挥趣味性联想,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当他们掌握了最为基本的技法,和水、墨、笔、纸的习性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大胆地绘画,这时学生就成了天生的绘画“大师”。为此,笔者经常在讲解完水墨画大致的布局理念、主题和对象后,就让他们自由发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做得很好,有时甚至超出笔者的想象。

如上《螃蟹》一课,课前笔者让学生跟着父母去菜场观察螃蟹的外形和爬行特点。在课堂上,先请学生回忆各自所看到的螃蟹长得怎么样,爬行有什么特点,并让他们模仿螃蟹的爬行动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出来。接着,由笔者示范螃蟹的基本画法。在笔墨技法上,笔者从一只螃蟹的墨的浓淡变化,到整幅画的墨的浓淡变化开始讲解,随后介绍枯湿用笔、中锋侧锋用笔的变化。等学生基本掌握螃蟹的画法后,笔者引导他们画出各自所观察到的螃蟹,特别注意螃蟹的各种姿态,随后在他们作业时,根据他们所画的形象加以引导和启发。如《快乐的小蟹》,学生刚开始画的螃蟹姿态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且画面布局得比较满,笔者提示他们能否把画面表现得更有趣呢?学生看着画,挠着头,感觉得出他们不知如何下手。接着笔者就问:“这些螃蟹在那干什么?”“在哪儿爬呢?”“它们是在毫无目的地爬还是在散步、赛跑呢?”“那它们心情怎样?”学生们说:“它们好像在参加模特表演。”“心情很高兴,快乐。”“说得多好呀,原来是快乐的小蟹在模特表演。”经过笔者的启发,学生马上拿起画笔加上红、黄颜色作为背景,整个画面一下闪亮起来,有了生机,那些稚嫩的小蟹一摇一摆看起来好像真的在表演(见图1)。教师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支点,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作品各不相同、富有创意。在他们的笔下,有的螃蟹憨态可掬,有的则张牙舞爪,有的慵懒中不乏警觉……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如《烧烤》,一开始,画的鱼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很呆板,通过引导,学生跟生活相联系加上烧烤架,使原本毫无生机的画面变得富有童趣。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通过给一个支点,发挥学生扩散性联想,学生就不会有一种拿起笔无从下手的感觉,他们在趣味的联想中,越学越有兴趣,越画越好。孩子同水墨的亲密无间出乎笔者的想象,(转第153页)(接第135页)他们的眼光和笔法虽不那么有规矩,但情致趣味却是难能可贵的。

三、巧借题款,表达水墨意境

题款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书法、绘画结合的重要形式。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云:“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就是说,巧妙的落款位置可以完善画作构图,精彩的题款内容可以彰显画作的意境,延伸画家的思想。在一堂以画鸭子为内容的课上,笔者先布置学生画鸭子。不一会儿,有位学生兴冲冲跑来说:“老师,我的鸭子画好了。”“你画得真棒。”笔者表扬说,“可是一只鸭子站在这儿会不会太孤单了?”经笔者的提醒,学生拿起笔又画起来了。两只神态一样的鸭子居于画面中央,没有背景,显得单调。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他在画上添加了石头和竹叶来丰富画面,但修改完后还是不满意,画面布局也比较满,很难再添加新的背景来完善画面,这时笔者想也许可以通过题款来补充,就让大家一起给画取个有趣的名字。大家议论纷纷,突然有个学生说:“鸭子像阅兵的解放军叔叔在敬礼。”仔细一看,还真有点意思,大家都非常赞同,觉得很形象,于是作品以《敬礼》作为题目,该题款一扫呆板,画面立刻鲜活起来,富有情趣(见图2)。这个例子说明妙趣横生的题款会使作品鲜活,能非常好地引导学生来体会和表达水墨情趣。

四、创新题材,开拓学生视野

水墨画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水墨画教育

一、小学水墨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的性情容易变得浮躁,欣赏和学习水墨画能够修身养性,舒缓身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水墨画讲究“气韵生动,情景交融”,绘画过程中偏向感性却又不失理性,相对于课本中的其他课程,传统水墨画则更加注重“表现”的形式,画面上会留有更多想象的空间,创作过程张不拘泥于外形的准确,而更多的去关注意象。水墨画的创作过程必然要与观察现实相结合,到自然中去探索发现并加以自己的想法去概括创作,沉浸在其中,享受绘画带来的慢节奏,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构思能力,与胆大不失心细的性格,从而形成观察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习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有利于促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其原材料与艺术风格极为独特,用单一的笔墨纸砚去创作,蕴含了气韵生动与以形写神的创作理念。水墨画在世界绘画界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学习水墨画有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艺术,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有动力去了解学习。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创新,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同时有利于我们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二、小学美术课程中传统水墨画教育存在的现状

(一)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取向导致小学美术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视。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普遍的功利化取向导致小学美术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视。现阶段的小学课本中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对于初级的水墨画教育来说涉及内容也较为详细。但是,由于现阶段应试教育的规制,学生们接收到的知识往往只是为了考试所做准备,小升初考试中美术并不作为参加考核的科目,这就致使美术教育得不到学校以及家长重视甚至忽视的现象,而传统水墨画教育作为小学美术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随之被影响。在调查中,通过走访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东师附中实验小学、净月潭实验小学、长春市解放大路小学,我们发现,在被采访的人群中有将近半数的家长认为更应该让孩子们加紧文化课的学习,对于美术方面的教育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学校也更加偏向于智力教育,在学校安排的大小考试中也并不包括美术学科,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情况没有具体的检验。美术学科受不到重视,水墨画教学难以深入,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二)学生主体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的深刻变革、媒体媒介的重叠共生、多样文化样态交织碰撞,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共生的全媒体时代,而技术的延伸使得学生的触角更加关注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却往往忽视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水墨画“太老套”“不时尚”“不新潮”,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差。调查中发现,有不少的同学熟悉板绘,却对中国画所需要的工具和用笔技法等认知较少。而小学美术课本中不仅仅包含简笔画、中国画、剪纸等艺术形式,还涵盖着其它多种艺术样态,相比其它的课程板块相比,水墨画所使用的毛笔、墨汁、宣纸的创作过程较为枯燥,技法较多。课程的多样性也会导致水墨画的课时减少,浅入浅出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的了解水墨画,在调查的学生中,熟悉水墨画的占据少数,多数学生并没有受到周围环境的熏陶,水墨画专业性语言多,技法也相对抽象,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长此以往,对水墨画学习失去兴趣。以上几种原因使得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教师水墨画的教育教学能力亟待加强。水墨画作为美术教学大纲中一大重要板块,在各学校中也按时开展,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主要以欣赏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水墨画,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不过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着教学成人化的现象,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成人化的教学并不适用。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发展阶段去进行备课。相对于课本中其他的艺术形式,水墨画技法相对复杂抽象,部分学生接触水墨画的时间短,基础较为薄弱,对于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并不能完全消化,所以会产生对水墨画提不起兴趣的现象。水墨画技法相对难度大,对专业性要求高,教师专业不对口也是教学中的一大问题。由于美术课程不在重点学科之列,教师们对于课堂管理上也并不严格,水墨画课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极少布置课堂作业,缺少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技法掌握不牢固。

三、小学美术课堂中水墨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学校提高重视程度,加强课程的顶层设计。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的主要学科,因此,多数学校对于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对于水墨画的开展极为不利,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各学校应该对美术学科加强重视,定期组织测试,安排有关美术方面的课外实践活动,推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组织开展水墨画活动,带动学生学习兴趣与接收知识的能动性,提升家长重视水墨画教育的意识。学校可以开设课后水墨画兴趣班,对于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讲不到的知识进行课外补充,教授更多的水墨画技法,也给学生更多的课后消化吸收技法并加以运用的时间。(二)提高教师对于水墨画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素质,组织教师定期接受水墨画教学培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水墨画教学专业素质。引导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因材施教,采取适合小学生的方式教学,备课应当更加细致,教学模式更多样,不断推陈出新,使课堂更灵活更生动,调动学生学习水墨画的积极性,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水墨画产生学习兴趣,适当留课堂作业,及时检查学生作业并给出指导建议,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到的知识,使学生更易消化,提升教学效果。(三)激活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学生受外界纷杂的信息、多样的文化的干扰,对传统水墨的学习兴趣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式的陈旧,要想解决这一现实困惑。关键在于做到三个创新:一是创新教育形式,传统水墨画教育学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地借助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水墨画与全新技术相融合,例如用PPT课件进行授课,让学生感觉到形式的新颖,激发学生的主体兴趣;二是转化传统水墨画的知识话语,传统水墨画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往往描绘的是传统的绘画题材,但这些传统的绘画题材却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外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着教师需要在水墨画教学中选取富有时代性、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喜闻乐见;三是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在开设水墨画教学前,要奠定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传统水墨画。

参考文献:

[1]胡剑辉.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美与地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重新构建[J].教育科学,2015,(06):60-63.

[2]张泰捷.以传统艺术文化为导向探索中国画教学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134-136.

[3]范永丽.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35):60-61.

[4]苏岚.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评论,2006,(04):115-116.

[5]高微.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方法[J].中国校育,2019,(27):14

[7]王长华.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8+20.

水墨画范文篇7

一、墨之黑

中国水墨画是以墨为主的画种,大多数的水墨画纯用黑墨且不使用其他任何色彩。经过细细研磨的墨水色料极其细腻,不论是挥洒大气的涂抹,还是缓慢谨慎的细描,黑墨和白纸之间形成绚丽多彩的色调。墨这种绘画材料的中国画形成一种以黑为主流的绘画体系,它起着传递绘画全部精神和内容的唯一载体的作用。如果说墨之黑是一种色彩,那么黑就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色彩。我们把黑色完全作为一个颜色的种类而存在,具有自己本身的颜色特点,它可以和任何其他颜色一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拥有黑的色彩象征,又可以具有强烈的自身性格色彩,这就是墨之黑,它本身并没有摆放在色彩序列以外,却被我们习惯地称为“非色彩”,并使它和其他的色彩予以分开。在中国水墨画中,把黑墨与白纸所共同构成的绘画作品叫做不上色的画,而把加上了其他色彩的绘画叫做设色画,就如同西方绘画中的素描,墨也许被看作不是色彩而只有明暗,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明暗的感觉与色彩的感觉通常是混合在一起进行感受的。其实明暗的增加或减少对色彩本身造成的有规律性的影响也十分有趣,虽然说人的眼睛是看不到绝对的黑,但黑却具有绝对的特殊性,就如同我们自身的经验中知道黑夜是完全可以由黑所代表、我们却对白天完全由白来代表报有疑问。天是蓝色的、土地是黄色的、花儿是红色或者其他色彩缤纷的颜色,我们的眼睛习惯了色彩和明暗的同时,在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思想上却是排除掉色彩的纯粹感受黑白的世界,就像有人说“人在做梦的时候是没有色彩的”,或许以此形成了中国水墨画某种本质和精华之所在。中国人用墨作为主要的绘画材料描绘黑与白的世界,它应该不仅仅是中国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审美观,也是中国人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一种自我理想的表达,一种最直接的内心写照。中国水墨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像网页设计一样所有元素都依托各种的“形与色”,而墨的“形”脱离了色彩成为浮出于白纸上唯一的存在,仿若为永恒的存在,出于现实,却高于任何现实物质。墨的“形”不像其他色彩那样感情性特征强烈,抽象地表达着“沉默”、“坚固”、“虚无”、“连续”、“停顿”、“静谧”、“平静”……

黑色稳稳地成为视线的主要占有者,与“纸之白”成为最佳搭配伙伴,完美的互补。黑与白成为理性特点的色彩,不会减弱自己,也不会压抑对方,理性而又直接。在网页设计中第一感知的视觉因素就是色彩,在色彩理论体系里黑色显得高雅、深邃和神秘,能最好的衬托任何色彩,不论我们在网页上使用或者色相跨度大的多种颜色,或者是高纯度低纯度,还是高对比的颜色,有黑色这最有力的色彩作为主色调掌控者,网页的配色就能非常统一和谐。将墨之黑作为主要造型色调应用于网页设计,不仅使页面设计达到最高的协调度和完全统一的视觉效果,而且使我们的设计更简洁、明快,更容易触及人的心灵、以一种非常单纯的方式最直接地将设计内容传达给受众。同时,还可以使我们的设计思想得到无限的延伸,有着广阔的想象与无尽的回味。通过创造黑与白之氛围,留下一种印象之美,使页面的设计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作为设计师能利用墨之黑色作为设计元素既简洁,又有趣味,而且充满美之诱惑。

二、纸之白

中国水墨画一般采用宣纸作画,用青檀树作为主要原料的宣纸制作精细,质地绵韧。宣纸一般都有着暗暗的底纹,色泽温润洁白且不刺目,透露出温文儒雅的气息。宣纸有着吸水性和沁水性的特点,遇水会化开,作画时可以呈现出微妙的墨色层次,被视为中国水墨画的最佳搭档。水墨画是以黑为主要颜色的造型艺术,当然与黑最合拍的白色就自然成为第二主要的色彩了。当我们的眼睛完全被黑一种颜色占满之时黑色也就消失了,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墨之黑色也只有在其他色彩的映衬下才能显示自身的特色,而在众多颜色当中,白这种颜色能与之产生最完美和谐的统一效果。色彩理论体系里白色在页面的设计中最为明亮,与黑一般作为无色彩,常常运用于网页的背景设计。白色的性格干净、朴素、雅致与贞洁。在西方,白色多为亮点、作为点睛之笔,用少量的白能点亮其他颜色使其更加明快,艳丽;在中国,白则多为留空、留白的纸之白。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老子》中提到“道”、“名”、“有”、“无”四字,“道”作为永恒之物,是说不出,为“无”;而“名”为存在且叫得出的,则表现为“有”。空白,为无,正由于没有任何形物作为我们视觉度量的依据,使得空白的空间似乎具有了无限容纳的能力。一方面确实显得一无所有的无,而另一方面却有无限延伸抽象的包囊万物。这可能就是空白依赖其无形成其最广阔的内涵,就如同道家思想所给予的那种深奥悠远的感觉。中国水墨画的纸之空白处常常含有玄妙高深的意境,墨与纸成就了中国画墨之黑色为实体的轮廓,纸之白则为虚的背景。画面中有墨和无墨之间构成了黑与白、虚与实的关系,中国水墨画中作为背景的纸之留白是一种情怀的抒发,虚像与空灵中给人以无瑕想象。网页中空白的设计更能突出页面主题。人们在浏览网页页面的时候,视线之流动形成一种先后顺序,称为视觉流程,通常是指人的视觉在接受外界信息时的流动过程,这也是我们网页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视觉流程理论中,我们的视觉会习惯性地更多停留在空白之中的信息。空白的设计能形成视觉的焦点与停留,更加有助于页面主题思想的表达。在字与字、行与行、形与形的空白之中造就出一道视觉的路径,引导用户进行浏览是设计师的重要设计技术。好的设计中的空白处,会给我们带来心理的轻松之愉悦感或者紧张之节奏感。这是设计师通过对文字、图形、动画的排列组合以留白的方式来进行表达的。在设计网页的时候,往往需要安排太多的内容而填满了页面空间,这样的设计当然失去了韵味使我们视觉疲惫。处理好页面中形与形之间的关系,松弛有度的编排,更加突出页面主题,表达设计诉求,就如同中国水墨画中黑与白、虚与实、疏与密之相依相存,互为融合的美之意境。所以,空白是一种艺术,网页设计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在于是为传达页面信息为目的的。网页的空白与留白处是服务于网页的受众,使网页更简洁明快、富于美感,方便用户更好地浏览网页信息。

三、水之灵

水墨画当然离不开水。水,无色、无味、无臭的透明液体。取之不尽的水最无定性又最具灵性,平凡、神秘,另人着迷。比较西方用油等其他媒介,中国古代画家一直始终坚持使用水这种最简单也最环保的媒介。水,让固体的颜料稀释调和在一起,由液态或者粘稠状的颜料被毛笔吸收、蘸取,在纸上进行绘画,从来没有人去怀疑中国人用水作画的历史。以水作画好处显而易见。水有最好的流动性,稍微用量大一点,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水在地球的引力和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形状,速度快得不容我们多想。水的美还在于它的透明,我们通常取用的都是清澈的水作画。清水中,给人以舒畅、清爽、自然的美感,甘洌、纯净的水,让绘画者心灵感受到亲切。在水墨绘画中,水与墨是很难分开、相互依存的。

水墨画范文篇8

关键词:水墨画;拓展;创造;信心;灵感

水墨画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瑰宝,它那简单、概括性的表现形式非常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幼儿大胆挥洒、毫无顾忌地作画,这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园在水墨画教学上,特别是在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性审美思维品质上下了不少工夫,并已初具特色。作为一位实践者,笔者就此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充分观察,拓展思路

创作水墨画需要作画者平时具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而这种素材的积累要靠他善于观察。正如法国教育家马蒂斯所说:“创造开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可见,勤于观察能帮助作画者获得莫大的创作启示,而对于幼儿而言,大自然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陈鹤琴先生早就指出:“大自然既是我们的知识宝库,又是我们的生活教材、活教师,我们应当向它领教,向它探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仅能让我们的孩子为此陶醉,还能引发他们的创作兴趣,丰富他们的表现题材。因此,让幼儿多多来到大自然之中,去仔细观察欣赏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幼儿毕竟还缺乏画家的艺术敏感性,他们观察的无意识色彩很浓,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时,就应明确要求和重点,特别是对事物的基本特征、结构关系需要提出重点观察的要求,同时再启发性地提一些较开放性的问题,以给幼儿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如主题水墨画“多变的月亮”活动中,教师请幼儿连续多天仔细观察夜空中月亮形状的变化,并且让有条件的幼儿利用望远镜来观察,然后让幼儿积极思维、充分想象“月亮像什么?”孩子们表现活跃、积极发言,有的觉得像明亮的镜子,有的又说像行进的小船,更有的说像咬了一口的饼干……接着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用画笔表现了起来。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想象,孩子们的思路拓展了,让这幅主题画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给予机会,促进创造

《纲要》在艺术教育中要求指出:“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水墨画的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既要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表现技法,还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想象和创作的机会,而水墨画的命题和目标就应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一旦命题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目标适度就能引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幼儿就有了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他们的表现欲望就能得到满足,他们就可按照各自的愿望进行创造。

如主题水墨画《太阳花娃娃》的活动目标是:①巩固练习用“按”的方法有序地表现太阳花的花瓣;②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太阳花娃娃的可爱形象。这一拟人化的命题马上引起了幼儿的共鸣,激发了幼儿创作的兴趣与欲望。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的娃娃梳着根羊角辫,有的叶子变成了娃娃的手和脚,有的的画了两个娃娃在唱歌,一幅幅天真烂漫,富有童趣的图画,无不透露着他们创造的光芒。又如在活动中,我们还设置了让幼儿有想象空间的命题,像《乌龟》这个简单的命题,就是让孩子在原先会画乌龟不同形态的情况下,再次进行创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内容诞生了,《乌龟赛跑》、《乐于助人的乌龟》、《七彩乌龟壳》,这一幅幅具有故事性的图画十分地生动,无不透露着孩子们的天真与可爱。

三、充分鼓励,树立信心

在水墨画活动的评价中,教师不仅要给幼儿鼓励,更要多多给予幼儿正面的评价,即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加以表扬,给予支持。对于不足的方面,教师应当采用建议式的口吻提出,让孩子修改。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作过这样的解释:“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所以我经常采用“你的想象力真棒!”“你太会想象了!”来肯定幼儿的创作,这样既提高了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更能让他们对自己的创造力树立信心。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如果孩子们成长于鼓励他们自然、顺利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之中,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自我学习者。”这说明,鼓励和赞赏既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性潜能,还能让孩子充满自信。阳阳原本是个胆小内向的孩子,对自己的各方面都不是很有信心,可自从学习画水墨画以后,让他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得到了发挥,于是我把他的一些作品送到了各种美术比赛中,均取得了好成绩,我还鼓励他参加书画考级,他也顺利通过了五级。渐渐地,阳阳不仅对画水墨画越来越感兴趣,更是对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现有了信心。

四、突破传统,激发灵感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模式比较注重训练幼儿的各项绘画技能,幼儿的作品也因此容易千篇一律,缺乏想象,而《纲要》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显然,除了鼓励和赞赏以外,水墨画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支持还应体现在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因此,我在水墨画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这一手段,用它来展示一些花鸟虫草之类浅易的作品给幼儿观赏,播放一些与主题有关的贴近幼儿生活的画面,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如水墨主题画《我喜欢的小兔》活动中,我拍摄了一段小兔子在草地上活动的场景,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兔子的各种形态:行走、吃草、挠耳朵等,之后请幼儿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充分想象自己所要画的小白兔的形态,很快地孩子们大胆的笔触让一只只小兔子形态各异,背景更是富有童趣和想象力:吃青菜的小兔、拔萝卜的小兔、睡觉的小兔……。儿童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手段来满足、刺激他们的思维与想象,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产生,这次活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多年的幼儿水墨画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除了要多给孩子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外,教师更要善于突破传统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并且在给予鼓励的同时,更要注重让孩子充分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创造力得以更大的发挥。

水墨画范文篇9

那么阻碍中国画发展的障碍是什么呢?我认为正因为一千年来中国画的顺利传承,历代艺术家们从技术上丰富了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学习领会和表达这些技巧就须花费毕生的精力,笔墨的表现范围和形式就须多少人去钻研、学习、发展,并从样式上丰富我们的美术史,而这些相对于中国画来说还是很小的一部分,这是其一;第二,中国画在笔墨上存在着一套与之相符合的语义,它经过历代的阐述已形成完整的理论,它从作品客体、艺术家本体及欣赏者三方面相互形成一种互动的状态。这套理论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因素。比如说,意在笔先对中国绘画和书法都是一种硬伤,它限定了一种思维模式,再如得意忘形、得意忘象,无限制地推崇玄学中的“意”,提高了个人的主体性,把一种审美主体付之虚无缥缈的东西,使观者理解的天地无限放大;第三,在作品笔墨中就可以窥视艺术家本体的某些性情、趣味,而这些正是中国画被中国大众欣赏和体验的客体,于是继承和发展笔墨所蕴涵的语汇成为中国画家们的首选,笔墨所附载的精神性元素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以中国画要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进行变革,单从笔墨的层面上就会遇到阻力,形象地说,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俩都说不到一起来。笔墨是中国画包括书法的限定词,如果没有笔墨,能否准确全面地描述中国画这个约定俗成的艺术形式吗?能进入中国画所谓的境界吗?上海一位艺术家的水墨装置,虽然用国画作品包裹茶具等,只能说里面有中国画的元素,并不能涵盖中国画的文化语汇,只不过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和语汇来表达一种当代文化里中国画的境遇。归类和艺术形式的文化语汇虽是两码事,不能绝对化,也不能相离甚远。

中国画在制作绘制过程中,艺术家个人心境通过笔墨投射到画面,同时由于尚意理论的引导,把生命人格的观照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们相互交错在中国画的表现和制作过程中,把审美层面从笔墨形式转换个人人格的张扬,同时反过来对笔墨进行渗透,艺术家和欣赏者共享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而艺术家个人情感的私密性被一定程度的侵入。既然中国画里蕴藏着生命人格,那么中国画还能远离人文内涵吗?虽然全球化冲击也使中国画人文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受挫。中国画注重个人的人性、人格,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人文意义,问题在于它是私密化、个体化的,而没有社会现实的普遍意义。在中国画中,内容只是一种载体,这种载体的意义被赋予笔墨、赋予个人,这也说明了人物画在中国画体系里发展缓慢的原因,且是主要原因。中国画关注人文的东西,并不需要通过人物画来表现,举个例子说明,郑板桥可以通过竹子、通过文字叙述来表达他的人文关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书画印的组合,通过形象视觉表达只是其中之一,诗文同样是画面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西方文化界在解读中国画如单从视觉画面的层面上来观望,也许会认为陈旧没有变化,郑板桥只是画简单的竹子而已。西方文化界是站在他们自己认为的国际文化语境里来解读中国本土文化,多元文化共处经常是作为一种托词。中国艺术家们常站在传统笔墨的角度来探讨所谓的丰富和美感,意境的塑造使中国艺术家对传统生存环境有一种怀古的情愫,回归自然是情怀,作为心境是不错,但如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诸如环保、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只能交错其中的一部分。自然之道的张扬,讲究虚空的观念,使中国的自然坠入虚静,更多与个人自我表现有关,与整个社会生活无关,以此来显示人格的东西,因而无法进入当今时代文化潮流中。

制作材料也是限制中国画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多种材料的运用、综合材料的运用,在当代生活中是极为普遍的,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画材料一千多年来,变化甚小,如果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单单靠架上绘画和纸上作画是无法承受表达复杂社会文化主题的任务,在这个大背景下,文化的重负就突显出来了。我在故宫看到中国皇帝书房所悬挂的国画和书法作品时,我想,在糜暗的光线中,在狭小无灯的环境里,国画和书法的亮敞和山水意境的表述,对环境及所居住的人而言,从视觉到心灵都会有一种无法言明的冲击力。但随时光流逝,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电灯出现了,电视出现了,各种诱惑视觉媒体出现了,伴着居住环境的改变,艺术形式的改变已是必然的,要求中国画的发展同样是无可非议的,而且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其实已是可有可无的了。虽说早期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占据重要地位,如今艺术被边缘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再也不能把艺术视为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它现在只是人们与世界沟通的且微不足道的一种工具。心灵的交涉更多地让位于其他形式的交流。

与中国画的对话方式,必须探究中国文化哲学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欣赏中国画必须立足于个人本性品质,感悟个人品性,由此引发的心境问题也是阻碍中国画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我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中国画的共享和私密,中国画的个体性,中国画面所呈现的境界,中国画的特殊语汇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观望的角度。西方文化人士观望中国画与我们在某个层面是相错而过的,我们的境遇和他们的境遇不尽相同,虽然他们已从现代走进后现代,对艺术的观念发生了变化,针对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已更着重于关注疑问性且带有全球普遍意义的东西,更着重于相互之间的对话和精神涵义,有学者认为:“在西方语境下所具有的批判性、意识形态性和解构性的文化研究,在运用于东方语境时会不会与传统的文学研究形成对立?”(王宁,2002),对人的关注西方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解决了,不过我认为他们只关注于人性的复苏,很少从作品中关注艺术家的本性直至人类普遍的情怀、情感,再者,由于中国画对人的关怀曲折地暗含在山水、花鸟之内,不象他们直露地通过人物形象表达出来。因此参照系不同,比较就会困难些。在当代,西方艺术家们关注社会文化主题,直接沟通当代,中国不同,中国画可能还会保持一种传统——曲折地、象征地来关注社会文化主题,中西在当代的主要差别,在于他们已取消艺术的精英性,变成消费品,而我们还保持原样。按照艺术的发展逻辑,我个人认为从来没有单线条,经常是多元并进,虽然封闭性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但如道家所言阴阳祸福相互轮转,是好事是坏事,也难说得清。后现代艺术社会学的东西太多,个人独特的体验能否近距离跟大众亲近,是是非非,艺术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中国画不能承受如此之重,这是绝对的——因自身的形式及文化。对当今社会文化主题的感悟对话——我认为可以留给其他媒介形式或新的艺术形式,我们只能在知学致远范围内推进中国画的发展,在发展中强调中国画新的观念性。各个层面都要求直接对话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变化与停滞永远是相对而言的。

水墨画范文篇10

古今大家在书画创作中许多优秀作品无不在用水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云;"如山水家有泼墨......"据传是唐代大家王洽所创。王洽性疏野好酒,醺酣后,以水墨泼纨素,或吟或啸,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山石云水,倏忽造化,不见墨污。其效果酣畅淋漓,满纸烟雨云山,产生出一种混沛意境且不失骨气。

清代大家恽寿平在用水上也有独到的见解,长用渍染的方法与一般渲染法稍有不同的是用清淡而饱含水份的颜色,画到熟绢或熟宣上后,待其自然干涸。形成一种渍痕,有一种水灵灵的娇嫩之感。后因此而发展成为"撞水法"和"撞粉法"。

撞水法:用于画叶,在叶片染色未干之时,即从向阳面将水注入色中,使注水的地方淡而白,把色彩"挤"向阳的一面,那阴的一面色彩深而暗。撞粉法<略>

黄宾虹先生弟子尤无曲老人曾在黄山写生归来时说:"黄山的韵来自黄山的雾,黄山的云,黄山的水。你要把它表现好,就得用好水。水是最重要的,在那边我领会到水,水的渗透,在宣纸上水透到外边毛湿湿的感觉,形成的水渍,如露笔触而成云缝之水痕,笔迹清晰可见,润泽透亮。就看起来,人舒服!"。

所以,我认为如果说墨是中国书画的魄,那水就是中国书画的魂。有墨无水则无韵,有水无墨则无骨。丢开水墨,既无传统,创新更无从谈起,笔墨就等于一句空话,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