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2:44:19

世纪桥

世纪桥范文篇1

关键词:轻集料混凝土人造轻集料绿色轻集料新性能轻集料

我国的轻集料混凝土技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不少令人焦虑的问题。在这新世纪刚来临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将使我们更加振奋精神去迎接新的世纪。

1.20世纪回顾

1.1从无到有,建立了自己了轻集料技术发展体系

轻集料品种繁多,原材料来源复杂。各国根据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发展轻集料技术的一套办法。我国各种轻集料的资源非常丰富,天然轻集料、工业废料轻集料和人造轻集料的原材料比比皆是。受资金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在20世纪80年代前我们着重于天然和工业废料轻集料的开发和应用,当然也十分重视人造轻集料生产技术的研究。

由于天然和工业废料轻集料性能有一定局限性,且随着轻集料在工程中应用水平的日益提高,经过长期研究和摸索,至今我国已基本形成一个以地方资源(页岩和粘土)及某些工业废料(粉煤灰)为主要原材料,以回转窑为主要生产设备的人造轻集料的生产体系,为今后轻集料生产与应用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2生产和应用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

轻集料及其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技术在上世纪50年代前一无所有。虽然,从50年代中期开始,对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已逐步展开,人造轻集料的研制及其在保温绝热墙体中的应用已受到重视。但生产和应用水平都是很低的。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造轻集料的年产量长期徘徊在40万方立米左右;最高强度标号为300#的轻集料混凝土在工程上应用还很少。

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至90年末人造轻集料的年产量已迅速发展到300多万立方米,且在应用水平上也有显著提高。以应用量达80%以上的轻集料混凝土小砌块墙体来说,由于超轻陶粒的普遍推广,其保温性能都大大优于80年代以前的水平。虽然,这个时期结构轻集料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在总量比例方面看是下降了,但其应用水平却大大提高了。CL30-CL40的高强轻集料混凝土已在高层、大跨的土木工程中较多的应用了。现在CL50以上的高强、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开发已经起动。

1.3在大量科研基础上,标准化体系已基本建立

与普通混凝土不同,轻集料的多孔性给其混凝土及结构的技术性能带来诸多的特殊性。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积极支持下,对我国各地区的各种轻集料及其混凝土的各种技术性能和构性的基本性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试验研究,同时,对60年代以来,我国轻集料混凝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等工程中的应用,重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到80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混凝土材料及结构设计、施工所必要的标准化体系。其中,有的已在90年代又进行了修编,使之更为完善。

近年琰,尚缺的轻集料混凝土在桥梁中的应用技术规程,也在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正在加紧编制。

2、主要问题和差距

2.1轻集料产量仍然很低

据资料介绍,上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轻集料生产与应用正处于颠峰期。美国年产量曾达2300万立方米,80年代末原苏联则迅速发展到5000多万立方米,其中人造轻集料约占85%。到90年代末,美、苏和欧州一些国家,由于能源、环保及工程建筑饱和等因素的影响,轻集料的产量基本上不增长,有的则大幅下降。例如,苏联解体,经济大幅度下滑,很多轻集料生产厂纷纷关闭。目前,除俄罗斯及独联体各国的年产量尚无据可查外,据介绍,日本国产仅约100万立方米,英国年用量约为250万立方米,美国从1993-1998年的年产量则约为500-550万立方米。

虽然,我国人造轻集料的生产早已摆脱低产量、长期徘徊的阴影,目前正处在上升发展时期。但作炎一个拥有13亿人口且国民经济建设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国来说,年产300万立方米的轻集料确是太少了。很多地区早已发现,很多工程建设需要轻质高强的人造轻集料,由于找不到生产厂家,或由于有的厂家不能连续大量供货,需要从外地(或国外)购入,增加造价,或由于质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而无法采用。

显然,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影响轻集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迅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2.2工艺设备落后

在人造轻集料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研制方面,虽然早已解决了超轻陶粒和高强陶粒的生产和质量问题,但与国外相比,在工艺和设备方面差距却是较大的。我们的陶粒厂不仅生产规模小,产量低,而且能耗大,污染严重,设备简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外的人造轻集料生产厂已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现在一些年产50-100万立方米的陶粒厂已屡见不鲜,而我们年产5万立方米以上的陶粒厂在全部陶粒厂中仅占10%左右。

对90年代以前引进的一些新的生产工艺,如窑内成球工艺,未能及时跟踪研究,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对致使这种既节能,成本也较低的新工艺,至今未能在我国开花结果。

对90年代以来的一些新工艺,包括无胶结料的全粉煤灰轻集料,不吸水或吸水很少的高性能轻集料,以及人造轻集料生产的大型化和全自动化等的研究,都还未能引起普遍关注,真正列入我们的议事日程。

另外,对诸如节约能源的非煅烧粉煤灰轻集料的生产与应用的研究,在我国起步并不晚,但因存在一些问题,未能继续深入研究,而几乎束之高阁,至今没有突破性的新进展。

2.3新技术研究进展缓慢

假如说,我们承认陶粒生产工艺与设备方面与国外存在着较大差距;那么,更应该承认,在轻集料新品种,新技术有研究与应用方面差距更大了。

长期以来,我国的轻集料混凝土主要在一般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中应用,且较多是用在小砌块和条板的墙体中。在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桥梁中应用则很少。

虽然,现在,也能配制出抗压强度达70Mpa的结构轻集料混凝土,但在工程中实际只用到CL40。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近几年虽有所突破,最大跨度仅达35m。全用轻集料混凝土的工程(包括桥梁、桥面板、承台、桥墩、基础)和在旧桥改造中(修复、加固、加宽等)应用仍然很少。在采油平台,水上漂浮物,船坞等特殊工程中应用更未见有所突破。

高强轻集料新品种、高性能轻集料的研制和应用进展缓慢。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灌技术,大量仍采用常规的方法,泵送混凝土技术应用很少,尚未能适应现代化施工的要求。

3、新世纪展望

3.1总的目标

毫无疑义,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关起门来,考虑我们自己的事了。和其它行业一样,在加WTO以后,我们建筑业市场将更加开放,轻集料行业也将面临着与国外同行在各方面的竞争。

因此,我们应该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保持或超过以前每年平均增长20%的发展速度,争取在21世纪,用10-15年时间,使我国轻集料及轻集料混凝土技术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曾达到最高发展水平。

3.2机遇和条件

我国的工程建设持续发展和加入WTO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很好把握这个时机,可能给我国的轻集料工业带来比以前更高的发展速度。

这个机遇给我们带来至少如下三个有利条件:

⑴资金条件—资金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以前我们的发展只能靠国家投资一条路子,现在路子更多了。国内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看准了这块尚未被人完全认识和开发的处女地——轻集料市场,有的已开始行动。国外有一些企业家也正跃跃欲试,谈合作、谈投资、谈技术转让、谈建厂的越来越多。可预见,不久的将来,投资的热潮是会到来的。

⑵技术条件—如前所述,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们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已为我们今后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加入WTO后,国外轻集料生产与应用的一些新技术,也会直接进入我国的市场,这对我国轻集料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大的促进。这几年,美国林-杨公司的介入已经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⑶市场条件—国内外大量的工程实践已经证明,轻集料混凝土是一种比普通混凝土具有更优越性能和更高经济价值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人的保守思想,严重阻碍着它的应用市场的发展。加入WTO后,国外轻集畔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于经验对扩大我国这方面的市场,必将有更大的促进。更大的撞开这个市场的大门,我国轻集料工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3.3可能的发展途径

这种新的机遇和发展条件下,面对我国蓬勃发展的工程建设,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发达国家的轻集料混凝土技术大发展问题,在进入21世纪的初期必将在我国出现。基于这个看法,我们预计:

⑴轻集料品种的结构组成将有较大变化。

·天然轻集料产量将大幅度降低;

·以粉煤灰、尾矿粉和河川污泥为主要原料的绿色轻集料将大量推广应用;

·高强度比、低吸水率的高性能轻集料将完成研究开发到应用的全过程;

·绿色超轻陶粒将成为生产量最大的人造轻集料;

·绿色破啐型高强度高性能陶粒将投入生产;

·非煅烧粉煤灰轻集料将成为轻集料族的正式成员;

·15-20年后,我国人造轻集料的年产量将达5000万立方米以上,居世界首位;

·人造轻集料的成本将大幅度降低。

⑵轻集料生产工艺设备有新的发展

·原材料的微米磨细技术和无胶结料陶粒成球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破碎型陶粒的破碎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利用化学工业废料加工成的节能燃料将成功开发、应用;

·单机年产量为10-20万立方米的多功能陶粒生产设备将重点发展;

·陶粒生产设备向自动化、无污染的方向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⑶轻集料混凝土及其应用技术迅速发展

·一般强度等级的结构轻集料混凝土将高性能化;

·CL40以上的高强性能陶粒混凝土广泛应用;

·结构轻集料混凝土泵送施工将普及;

·绿色超轻陶粒混凝土小砌块和轻质条板在墙改材料将占主导地位;

·结构轻集料混凝土在多、高层房屋建筑(含钢结构)的楼板、墙体工程中较多应用;

·高强、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在桥梁工程(含立交桥、高架桥)中更多地应用;特别是在旧桥的改造、修补、加固和扩建中应用将更为广泛;

·高性能陶粒混凝土在采油平台、水上漂浮物、船坞等特殊工程中已较多应用。

⑷轻集料混凝土技术的科研、设计及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深化

·大专院校成了轻集料及其混凝土技术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

世纪桥范文篇2

女一: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一:女士们,先生们,

女二:连云港和无锡的父老乡亲们,

男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合:新世纪好!

男一:新的世纪,新的千年,万顷太湖与浩瀚黄海,共同托起了一轮新的太阳!

女一:新的太阳,新的希望,从苏北重镇到江南名城,都披上了2000年的霞光。

男二:百年回首,海州湾、鼋头渚万浪卷雪,为连云港与无锡人民奋斗的辉煌历程激情澎湃;

女二:世纪之交,惠山、花果山群峰竞秀,为南北两市携手迈进新纪元豪情满怀。

男一:在这千年等一回的珍贵时刻,

女一:在这普天同庆的美好时光,

男二:太湖春潮滚滚,黄海明珠璀璨,

女二: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局和无锡广播电视集团,联袂献上了这台大型文艺晚会――

合:《湖海情》!

女一:我叫___,他叫___,

男一:我们一同来自太湖之滨的无锡电视台。

女二:我叫___,他叫___,

男二:我们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电视台的主持人。今天这台晚会,就由我们四人联手,共同来为大家主持。

女一:湖海有情,情深意长。请看无锡市歌舞团献给晚会的舞蹈――《湖海情》。

女二:刚才的舞蹈,不仅表现了两地不同的民俗风情,而且表达了两市人民的深厚情谊。

男一:是啊。因为在江苏省的经济布局中,两市的位置十分重要和特殊:无锡历来是富庶的江南鱼米乡,连云港呢,是徐连经济带的龙头。两市南北呼应,经济挂钩,干部交流,结下了不解情缘。

女二:在跨世纪的发展战略中,可以说两市人民肩负的是同样的使命,唱的是同一首歌。

男二:请看连云港市歌舞团的女声独唱――《同一首歌》。

女一:连云港的歌曲唱出了我们这台晚会的主题: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男二:哎,无锡市为今天的晚会准备了什么拿手好戏?

女一:有最能体现我们江南风情的舞蹈――《桃红柳绿》。

女二:无锡广电集团带来的节目,真是太精彩了,让人陶醉,使人留恋。

男一:这是吴越文化的魅力。无锡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常常在小桥流水、细雨微风之间,写尽人间春光。

女二:连云港在先秦时应当属于齐鲁,今天的晚会也为大家准备了体现这种北方文化特征的舞蹈。

男一:请看连云港歌舞团大型舞蹈诗《云港云》节选――《岩石魂魄》。

女一:这个舞蹈果然大气和阳刚,和无锡《桃红柳绿》的阴柔之美,正好形成了鲜明对比。

男二:一阴一阳谓之道,两者缺一不可。哎,你知道《岩石魂魄》里面,那些先民在岩石上刻什么吗?

女一:知道。舞蹈表现的是七千年前,先民在一个后来叫将军崖的地方,刻下的记录日月星辰和植物的岩画,由于不好破解,还被学术界称作“东方第一天书”呢。

男二:看来你对连云港的历史还真有研究。两地的生活习惯呢?你能说说它们的不同吗?

女一:我说不如你看。请看李君良等表演的小品《吃螃蟹》。

男一:连云港和无锡,不仅都有将近七千年的历史,而且都是靠水而居。

女二:是的。虽说在衣食住行的习惯上有差异,却都离不开湖海,离不开网船。

男一:请看由无锡市歌舞团和连云港市歌舞团共同演出的组舞:《网船之恋》、《拾海鲜》、《鸬鹚号子》和《渔民号子》。

女二:你能分辨出,哪是无锡的作品,哪是连云港的节目吗?

男二:一九九九年正在离开我们,渐走渐远。二十世纪,即将成为过去。

女一:新千年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要走进新的纪元。

男二:不断进步的人类,在梦想的驱使下,能够跨越时空,把无限风光留在身后。

女一:请看无锡市歌舞团的男声小合唱《跨越九九》。

男一:无锡,连云港,两座城市,在水一方,

女二:连云港,无锡,一脉相连,南北相望。

男一:在水一方,月华三万顷,光照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女二:南北相望,同为江苏人,携手并肩跨越世纪,共创辉煌。

男一:请看连云港、无锡两地合作的歌舞诗《湖与海的对话:在水一方》。

女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听说你们连云港的柳编工艺,贝雕艺术,走遍天下。

男二:一方人有一方人的绝活儿。你们无锡的惠山泥人,三凤桥酱排骨,不更是中外驰名吗?

女一:接下来的这个节目,就是两地风俗民情和民间工艺的现场展示;

男二:同时请欣赏歌曲《湖海情趣》。

女二:两地的绝活儿表演,真是妙手天成,各有千秋。可惜像这样的相互交流,从这个节目、这台晚会才开始。

男一:我了解的情况,可不是这样。你看过电影《红花曲》吗?

女二:没有。听父母说,那好像是四十多年前拍的一台锡剧……

男一:正是。我们无锡和连云港市的文化交流,从那时起就开始了。

女二:哦?你说说看。

男一:那是1956年11月,我们无锡市锡剧团刚在上海拍完电影《红花曲》,就来到新海连市,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市作慰问演出。当时的党政军民和文艺界给了很高的评价,海军首长还专门请剧团的演员到海上游览呢。

女二:可惜啊,现在再想看想听,怕不容易了。

男一:今天这台晚会,还真为大家准备了当年的锡剧《红花曲》选段:《一峰更比一峰高》。

十一

男二:锡剧听起来真是婉转悠扬,悦耳动听。

女一:苏北的淮海戏,在盐城、淮阴、连云港也很普及,很流行。

男二:随着时代的前进,地方戏的传统在被继承和发扬时,也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发展。

女一:请看连云港市歌舞团的戏歌――《世界不能没有爱》。

十二

男一:我们的父老乡亲,来到了新世纪的门前,看到的是网上信息,听到的WTO谈判。想的和做的,是靠劳动致富,赚更多的钱!

女二:新的事物,新的观念,带来的是喜悦,还是忧烦?请看小品《上网》。

十三

男二:二十世纪,中国人一路风雨一路歌,推翻了帝制,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共和国,走向了繁荣富强,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女一:2000,又一个千年。完整的数字,象征着圆满。

男二:让新世纪的太阳,照耀一个统一的祖国,这是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炎黄子孙的普遍心愿。

女一:请看连云港市歌舞团女声独唱――《新世纪的太阳》。

十四

男一:连云港,无锡,一样的历史源远,从吴太伯建立勾吴国到徐福泛舟东渡;

女二:无锡,连云港,一样的人文璀璨,从小说大师李汝珍到民族音乐家华彦钧;

男一:一样的山水秀美,

女二:一样的风物迷人。

男一:说不尽的摩崖石刻、玉兰花王、秦山神路、东海温泉……

女二:道不完的鼋渚春涛、二泉映月、灵山大佛、东林书院……

男一:有道是,说的不如唱的好听。

女二:请听一组歌曲:《江南的桥》、《兄妹上云台》、《二泉情韵》、《古城春秋》。

十五

女一:新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新千年的曙光就要显现,

男二:这是令人百年回首、百感交集的时刻,

女一:更是连云港和无锡人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时刻,

男二:因为一个新生的世界就在眼前,呼唤我们把家园打扮得更加美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女一:请看连云港歌舞团大型歌舞――《新世纪在召唤》。

十六

女一: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一:女士们,先生们,

女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男二:大型文艺晚会《湖海情》,就要结束了。

女一:在新的千年里,祝愿无锡和连云港两市,社会事业更加繁荣,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世纪桥范文篇3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三农问题;研究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曾被卡尔•韦伯称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4个短篇小说集、8卷诗、2部诗剧。哈代一生在农村生活并热爱农村生活,对农村的自然环境、农民的精神生态有着难以言表的独特情感。身处社会转型期,他敏锐地观察到了工业革命给19世纪末的英国农村社会带来的旧经济秩序的解体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他的作品描绘了农村自然景色的纯净、清新,同样,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扩张使英国农村在社会政治、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给农民带来了无法回避的苦难。哈代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社会转型期农业、农村、农民命运的独特关怀,以及对宗法制农村社会价值观的瓦解和重建的思考。在英国文学史上,他开创了农村题材的创作领域,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和研究社会转型期英国的“三农问题”。

一、哈代作品中的英国农业概况

在英国,直到17世纪末,还有80%的英国人务农。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在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双重作用下,英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和转移。大量的农村居民被夺去土地,许多人不得不到村镇和城市里去寻找栖身之地。1851年,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因此到了19世纪,通过圈地运动,与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相结合的租佃农场经营制度最终占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在英国农业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英国农村劳动力真正的大批转移,实际是社会总劳动在农业、工业和城市之间重新分配、配置的过程。哈下的威塞克斯是一个虚构的地名,但在其一部部作品中,它成为了一个既拥有独特田园风格又深藏着深厚文化传统的美丽乡村。哈代着重描绘了威塞克斯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又用略带忧伤的笔调,深深叹息它正一步步被现代工业文明所侵蚀。然而,威塞克斯也是一个经济结构落后、社会秩序保守的典型乡村群体。在19世纪初,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机为动力的农业机器陆续出现。同时,化肥在农业中开始应用。19世纪40年代,玉米法被废除,农业机器(如脱粒机)进入农村。资本主义农场主为了赢利,在田间工作中使用妇女和儿童劳动力(如苔丝和裘德),农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贸易形式等发生很大改变。在哈代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英国农业革命使得劳动力、粮食、市场、资金等资源配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领域中独立的自耕农不复存在,旧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

二、哈代作品中的英国农村变迁

哈代出生于英国西南部沿海的多塞特郡的博克汉普屯,这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古老朴实的美丽村落,它远离现代工业城市,古老、恬静、优美、寂寥。以多塞特郡的真实乡村为背景,哈代虚构了威塞克斯这个名字,描述了其祖辈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繁衍生息的地方,并将它的艺术视野凝聚在这里,创作出了著名的“威塞克斯小说”。他的小说除了《无名的裘德》外,都是以多塞特郡为背景的。(一)早期的英国农村。哈代时期的多赛特郡保留了中世纪宗法制的古老传统,以自耕农居多,人们自给自足,很难找到工业文明的痕迹。哈代的第一位妻子爱玛•拉范尼亚•吉福特在回忆录中,曾经对当时的农村有过这样的描写:圣•朱利叶教区的确是北康沃尔的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地点。它离那时的车站十六英里。在那个地区,现存习俗中巫术的信仰在原始居民中风行。那些与世隔绝的本地居民所热衷的共同话题,都是传说和奇怪的闲话。这地方,报纸很少提及它,地方新闻也很少注意它,书籍和外来的游人也很少光顾这里。贫瘠土地上的辛勤劳作,造成了一个精神沉闷、常常性情古怪的劳动阶级,但是他们保留着某些优秀的特点和美好的习俗。[1]这是哈代所生活的古老朴实的农村,也是小说中威塞克斯农村真实的面貌。因此,在哈代早期的作品中,从1871年发表的《枉费心机》到1876年发表的《贝妲的婚姻》,其笔下的英国农村充满了牧歌情调,诗情画意。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小说描述了没有遭受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的英国农村美丽的田园生活,歌颂了宗法制社会的自然文明和农村的古朴传统,赞扬了农民们的勤劳、质朴、正直、自得其乐的传统生活。此时,哈下的英国农村虽然也受到一些外部世界的影响,但是所有的破坏和冲突最终还是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如在早期小说《绿荫下》中,哈代带着田园牧歌情调,大量描述了农村的风光和社会习俗,反映了他的田园理想。(二)工业文明入侵下的英国农村。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逐渐深入,工业文明逐渐向英国的农村扩张。因此,哈代的中后期作品更多地描写了都市商业文明对牧歌式的田园乡村的污染,指出商业社会的不良习气破坏了乡村的宁静和谐,使人走向堕落,使人性腐化变质。如在《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所描写的卡斯特桥市,作为整个威塞克斯社会的经济政治中心,虽然只是一个较大的村子,却是英国西南部农村地区多切斯特的一个缩影,是英国农村被工业文明侵入残留下来的一个荒岛。小说写道:这座古老的城市———卡斯特桥市———最令人瞩目的特点的确就是方方正正,它虽然还是不久前刚刚修建的,但是却丝毫没有受到现代化的影响。它像一盒多米诺骨牌似的排得紧紧凑凑。它并没有一般所说的那种郊区,农村和城市几乎谈不到一线之隔,而是紧密相连。[2]在之后的描述中哈代提到,严格说来,卡斯特桥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市,只是集中在一起的村庄的中心地区,我们看到的是农村生活的特点。如:在同现代商店完全两样的橱窗里,摆着镰刀、钩镰、剪羊毛的剪刀、铲子等诸如此类农村用于耕种和畜牧的商品。感受到的只是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而另一方面,小说中提到铁路的支线已经伸延到了离卡斯特桥市只几里路的地方。这一切都说明,卡斯特桥集中了工业文明入侵后英国乡村的全部特征,也体现了英国农村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无名的裘德》中,城市背景代替了古老的农村背景,哈代也不再浓墨重彩书写威塞克斯农村的田园风光,但事实上,故事依然发生在农村社会。主人公裘德出生在玛丽格伦和阿尔夫锐屯,这些都代表着传统的威塞克斯农村。随着工业文明的侵入,这里的农村不再是古朴宁静,农民们随时面临着生存的危机。随着裘德最终的理想破灭,哈代完成了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在工业文明的入侵下逐渐毁灭的史诗性主题。

三、哈代作品中的英国农民问题

英国工业革命所点燃的农村革命,让机器化生产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古老的生活方式逐渐瓦解,机器进入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带来的是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无数农民破产,变成无业流民,他们背井离乡,大量涌入城市和矿区去当雇佣工人。哈代从不同角度,在小说中艺术地再现了一幅幅破产农民被迫不断迁徙、背井离乡的情景,并带着悲观主义色彩的笔调,描写了这些善良人们的悲惨结局。“以优秀的艺术形象记叙19世纪英国南部农村社会毁灭的历史,反映农民阶级破产和衰亡的命运。”[3](一)传统生存环境逐渐恶化。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入侵农村,农业开始采用科学技术和机器化生产。然而,哈下的农民对普遍使用机器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到不解甚至恐惧,绝大多数农民仍保持着以前陈旧和低下的生产方式。《还乡》是哈代第一次在小说中明确地提出了威塞克斯农民和社会的命运问题。爱敦荒原上的农民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他们并不耕种,而是以割荆棘、挖草皮、编扫帚为生,收入极低,但农民却似乎很满足。即使终日在荒原上餐风露宿的“红土贩子”,因终日干活,他们全身都被染成红色,像个魔鬼一样,也从不抱怨。接受了外部新思想的克林怀着理想回到荒原,立志通过教育来改变家乡贫困落后和愚昧的面貌。他的理想和计划超越了爱敦荒原这一环境,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抵触,以悲剧收场。卡斯特桥市的农民穷得连睡觉都不必闩房门,“因为里面住的人没有什么东西怕人偷的了”。而卡斯特桥市作为乡镇,拥有着农民羡慕的“好房子”,那么附近农村中农民的住所条件更是可想而知。随着工业文明在农村的进一步扩张,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只能依靠打工来养活家人和自己。苔丝靠在农场用打麦机打麦来养活家人,打麦机像“红色的暴君”,一旦开工就使得工人们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麦垛边的人全部腰酸背痛,喘着气”,而苔丝“那细细胳膊抖得多么厉害,简直跟放了血的牛犊一样”。现代机器的使用,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反而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困苦。同时,沦为雇工的农民由于身份低下,很多人的精神受到了侮辱。亚伯惠特被逼着脱光下半身干活,人格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摧残,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二)固有思想观念受到重创。《卡斯特桥市长》中打草人亨察尔是一个典型的威塞克斯农民形象,他全面地代表传统的品质,是宗法制社会家长式的典型。他非常重视父权、财产和法律契约,并将其作为对待一切事物的依据。这体现了宗法制社会中传统的农村经济关系。作为卡斯特桥市的市长,也是该市的大家长,在同用现代科学武装起来的农业家伐尔伏雷的较量中,无论在政治还是商业领域都遭到了失败。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不断侵入的农村,亨察尔依然紧紧维护着宗法制的传统,遵从旧的制度和秩序。对于播种机他冷嘲热讽,坚持认为古老的播种筐要优于新式机器。在商业经营中,他完全依靠记忆力和权威,买进卖出不建立账本,全凭自己的一句话。评论家丁帕森说:“他的显赫威风、他的骄傲、他的热情、他的野心刚好成了他垮台的毁灭的条件。”[4]亨察尔作为旧农民的代表,他的思想作风、经营方式、管理才能都不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需要,无法满足正在转变中的卡斯特桥市。相较而言,伐尔伏雷聪慧、具有科学性,是一个真正适应卡斯特桥转变的人。亨察尔集中体现了社会巨大变革时期,希望维护旧的意识、思想、习惯、道德的传统农民形象,他无法脱离固有的思想观念进入资产阶级社会,因此他的失败和毁灭也是必然的。(三)女性境遇更加悲惨在工业文明扩张导致的阶级和社会的急剧变动中,宗法制农村社会逐渐瓦解,农村经济面临破产,很多女性逐渐变成了依靠出卖劳动力挣钱的农业工人。在外面她们辛苦地工作,在家里是男性发泄怒火的对象,经常遭到打骂,甚至被作为私有财产当作货物一样处置。亨察尔卖妻时说过:“随便什么地方都有人干这种事————为什么这里干不得呢?”邱克索姆太太说:“邱克索死了,也就没有人来揍我啦。”在众多女性形象中,《德伯家的苔丝》中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苔丝的毁灭,无疑让很多读者扼腕叹息。哈下的苔丝是美的象征和化身,她天生丽质、自然纯朴、包容并勇于自我牺牲。然而,苔丝的命运也代表了威塞克斯破产农民中很多女性的命运。《苔丝》背景下的农村,主要由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两大阶级构成,农场主掌握了木匠、铁匠、小商贩等的命运,可以剥夺他们的房屋居住权,也可以让他们无地可种。苔丝的父亲有心脏病,这就意味着父亲一旦去世,她们一家人将无处容身。苔丝的家人根本不关心她的幸福,只希望她能够趁着年轻美貌嫁一个有钱人,使全家摆脱穷困。所以当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老马死掉时,苔丝只能勉强同意去认亲,母亲露出一副谄媚的嘴脸兴奋地说:“这就对了!这么漂亮的姑娘,多好的机会呀!”资产者亚雷利用苔丝的穷困和缺乏社会经验诱奸了她。苔丝受辱回家后,也没有人关心她、安慰她,却和其他村民一样质疑她、指责她的死脑筋。苔丝只得再次离家,到处打零工补贴家用。而象征着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克莱,似乎蔑视宗教、无视一切社会习俗和礼节、不看重地位和财富、能平等地对待普通劳动者,却最终无法接受苔丝的过去,冷酷地将她抛弃。苔丝的悲惨命运,诠释了威塞克斯破产农民中的女性在农民阶级破产消亡的过程中比男性更加凄惨的命运。苔丝的遭遇描绘了资产阶级农场取代地主庄园的过程,描写了威塞克农场中农民尤其是女性向农业工人转化以及在农场中谋求出路的遭遇。

四、结语

托马斯•哈代所处的英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社会的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全面的挑战。哈代选择他所钟爱的英国乡村作为切入点,敏锐地从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的变迁中,发现了发生在英国农业、农村、农民身上的巨变和对人们价值观所带来的冲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当代中国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哈代.卡斯特桥市长[M].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2.

[2]聂珍钊.外国文学史(第三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41.

[3]魏艳辉.反田园牧歌的乡土叙事———重论哈代小说《还乡》与《德伯家的苔丝》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6).

世纪桥范文篇4

论文摘要:作为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诺尔德,其绘画作品继承了北欧传统绘画中的宗教意味和悲剧色彩。他绘画中的宗教意味来自于他对宗教题材的直接选择及表现性绘画语言的运用,他的作品准确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他的绘画无论从内在精神上还是外在语言上,都具有现代性。

埃米尔·诺尔德1867年出身于德国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17岁进人费伦斯堡的一家雕刻学校学习木雕,后来又在一家工艺美术学院短暂学习。32岁才有机会进人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深造,从此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1906年,诺尔德参加德国表现主义社团“桥社”,成为“桥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但诺尔德性格孤僻,行事独立,与桥社其他成员的激进表现格格不人,一年多以后又退出了该社团。1913年,诺尔德参加了南太平洋的一支科学考察队,到俄国、中国、朝鲜、日本旅行,并留在南太平洋作画数月。1956年卒。

诺尔德是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是“桥社”最有才华的成员之一。他的作品构图饱满,画面简洁,造型夸张,色彩强烈,笔触狂放,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宗教意味,或悲悯,或迷狂,或低沉,或激昂,将当时北欧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普遍蔓延的世纪末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一、何谓绘画中的宗教意味

人类最早的艺术基本都与宗教有关。欧洲艺术在文艺复兴之前,几乎都是以宗教人物或宗教故事为绘画和雕刻艺术创作的题材,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传播宗教教义,为当时的教会服务。站在任何一件中世纪绘画或雕刻的面前,立刻能够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宗教神秘气氛和宗教情感。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宗教故事或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依然占有很大部分。直到17世纪以后,宗教题材的绘画才渐渐被现实题材所代替。但是,后来的一些艺术家,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喜欢沉思冥想的艺术家,依旧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作品中表达出宗教式的情感和意味。这种情感以动、静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教徒式的宗教迷狂,表现为对某些事物的极端热情或痴迷;另一种则为沉思冥想,悲天悯人的悲枪感受或超自然的心理体验,这种情绪来自于艺术家内心的压抑、痛苦,想寻找一种心理平静或精神寄托。这两种情感反映在绘画当中,我们称之为宗教情感或意味。

北欧的传统绘画中,自中世纪起就开始有了一种表达悲剧感和神秘体验的倾向。从文艺复兴的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到19世纪的佛里德里希、布莱克,及后来的凡高、蒙克、恩索尔、霍德勒,直到诺尔德,他们的作品当中始终贯穿着悲剧色彩。不同的只是有些画家采用内敛的、细腻的、沉稳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多数则采用激昂外露,狂放不羁的表现手法,如凡高、蒙克、诺尔德等人的作品。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画家们,继续开掘德国艺术中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一度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特征。艺术家们在对当时现状不满或不解的背后,试图去寻找一种能表达现代人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那就是肆意的表现主义手法,诺尔德就是其中的一位不懈探索者。

二、诺尔德绘画中宗教意味的体现

1.选择宗教题材表达宗教情感

诺尔德于1909年创作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是其早期的代表作。这幅画直接选材宗教故事,这是一个曾为众多古典艺术家描绘过的不朽经典题材,最著名的是达芬奇的同名作。而诺尔德的这幅作品与古典大师常用的细腻写实的手法含蓄地描绘这一宗教故事不同,他用极为夸张的表现主义手法来表现。诺尔德将基督与其门徒的形象无限放大,直到挤满整个画面,基督和众门徒的脸上满是忧郁与绝望,用红、黄两种明亮的纯色和暗黑绿色铺满画面,强烈的色彩对比,加上以基督为中心的戏剧性聚光效果,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

19世纪以后,直接选择宗教题材的画家不多见,而诺尔德却将一个经典的宗教题材作为表现对象,这与画家想要表达的情绪有关。联系当时的社会现状,战争的阴云笼罩下的德国,无望的悲观和狂躁不安是人们的普遍情绪,遁人宗教的世界里,寻求精神的自我解救或许是最好的出路,诺尔德就这样将宗教故事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诺尔德通过描绘与宗教相关的事物,如基督、传教士、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及自然景物,如风车、大海、荒野、夜晚的月光等,将人们带人无垠的神秘时空中,引起种种神秘的宗教体验。这些宗教事物和自然景物从德国19世纪浪漫主义风景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以描绘宗教事物和自然景物传达宗教意味的传统表现手法在诺尔德的作品中得到了继承。

2.通过绘画语言体现宗教精神

在《最后的晚餐》一画的构图中,诺尔德没有采用达芬奇式的将众多人物一字排开的构图方式,置于一个有着强烈透视感的和空间感的画面当中,而是将所有的人物无限放大,挤满整个画面,消除了深度空间和精确透视,巨大的张力似乎要冲破画面,悲愤的情绪因此得到有效释放。

同样的构图手法还反映在另一幅作品《传教士》中。这幅画除了中上悬挂的一幅原始面具外,三个人物几乎占满了画面,一位传教士正对着双膝跪地背着婴儿的部落女人宣讲圣经,或是这位传教士在倾听女人的忏悔。原始面具、传教士、部落女人的画面内容,再加上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原始和宗教的精神意味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夸张的造型是诺尔德绘画宗教意味得以体现的另一途径。《传教士》一画,象征宗教的传教士双手紧抱圣经于胸前,几何方形的脸上张大的嘴巴露出满嘴的牙齿,说明他正在滔滔不绝地宣讲教义,虔诚的女教徒双膝跪地呈“之”字形。人物造型采用

极其夸张的手法,传教士好似方几何石块的堆砌,或是随手撕纸粘贴而成的,双目、嘴巴、牙齿和胡须随意地勾画而来,墙上的原始面具也是极尽夸张之意,惟有妇女和婴孩的造型稍微严谨一些。夸张的造型手法将教士传教这一宗教事件凸现在观者眼前,观者感受到了画面当中传达出的浓郁的宗教气氛。

作为早期表现主义团体成员之一,诺尔德也擅长于运用色彩和笔触表达情感。《最后的晚餐》、《围着金牛犊的舞蹈》、《狂热舞蹈的孩子们》等作品都是用色彩和笔触表达强烈情感的典范。

《最后的晚餐》里,诺尔德使用了炙热的色彩与狂乱的笔触渲染出画面的宗教气氛。《围着金牛犊的舞蹈》中强烈的黄色与紫色,加上笔触的任意挥洒,表现出舞蹈者动感十足的疯狂跳跃,反复旋转,如醉如痴的癫狂状态,将激越的情绪尽情流淌在画布上。诺尔德曾从凡高、蒙克和恩索尔等表现主义先驱那里继承了用色彩和笔触表达情感的手法。与“桥社”其他成员不同的是,诺尔德更多地表现悲悯、伤感的情绪,这种悲悯的情感或情绪来自于画家对自然世界及现实人生的深人感受,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思默想,是画家独特的心理体验,具有超自然的精神所指。而“桥社”其他画家,更多地描绘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城市人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场景,喧闹的背后是一颗颗无所寄托的游魂,而诺尔德却自甘咀嚼苦果,心向上帝,灵魂有了依托,痛苦的心灵得到解救。所以,看诺尔德的画,必然要经历一次次心灵跌宕起伏,之后沉寂下来,去自我追问或思考,这就是诺尔德绘画的精神力量。

三、诺尔德绘画的现代性

世纪桥范文篇5

从湖北省英山县城通往东边的莲花村,仅一箭之距,因莲花河之隔,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的人们过往很不方便,有急事要摆渡过河,多拉点东西就得等枯水季节涉水过河,肩扛背驮,体力之劳乏难以诉说,精神之苦累积满心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绕道”在县城南门用油浸枕木架起了一座小桥,打开了山里人通往外界的通道。这是大喜事一桩,人们敲锣打鼓,很是庆祝了一番。可是,一般情况下,这桥只能通行拖拉机、小汽车、小公共汽车。一座英山县城三面环水,就靠这么一座枕木桥行车,还是不方便。山城东面、西面的人们托运大件、重物时,需绕行十余里从这座枕木桥上过,多了路程、花了盘缠、浪费时间!

上个世纪90年代,莲花河两岸的人们在河上架起了两条相隔几米、宽一尺许的独木桥,以方便往返县城,而不需次次脱鞋涉冷水过河。有的人驮着稍重的物品,或用独轮木车拉小物件,也敢大胆地从小木桥上走过,大部分人都能平安过桥。当然,到了多雨季节,莲花村人就要尽量减少进城次数啦!

我从乡下到县城,每次进城必须抄近路从这座独木桥上走过。小桥吱吱呀呀,我不敢瞄河床、河水,遇到两块木板或木排板如扭曲的“二”字相交连接时,载着货物更要十分小心地挪动;走到桥悬得高的地方,便心跳加快;若是走到板子薄的地方,桥儿晃悠,眼便有些发晕;若是有“多事的人”,偏从你对面走来,他让开站在木桩支架的一头,等你会面走过,你便只能一步一步地挪,每一步都提心吊胆。

到了20世纪末,莲花河上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开工那天,人们放了无数的鞭炮,锣鼓敲得震天响!工人不怕苦和累,风餐露宿,打深桩、轧钢筋、浇水泥、铸柱子、架桥梁、绑栏杆、铺桥面,历时一年半,宽十余米的大桥屹立于水面之上。人们自发地修筑桥两头的引路、土石方。此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洪水泛滥,大桥上行人平平安安地过往,公共汽车、小车、货车、一般载重车、拖拉机、摩托车畅快驶过。人们享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舒适!

近十几年来,我调动到莲花村地段工作,眼看着莲花村人修筑起了宽敞的莲花大桥,私家车可以直接开到自家门口!距莲花大桥两公里处,人们筑河坝,构建水上乐园。距莲花大桥一公里处,人们建起了人行桥,在晨曦中锻炼,在斜阳下划桨。那绿树、碧水、小桥、大桥、小船、小车、行人,如诗如画!

世纪桥范文篇6

30年后的今天,我国桥梁的最大跨径已达1490米,已建的梁桥、拱桥、斜拉桥的最大跨径均位居世界同类桥梁之首,而且这些桥梁的身上中国标准的分量越来越重。正是凭借着这样一大批世界级水平的桥梁,我国成功跻身于世界桥梁强国之列。

“三大战役”引领桥梁复兴

1978年起,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交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大跨度斜拉桥的建设。上世纪80年代末,当中国桥梁的跨度已经突破200米,向400米跨度迈进的时候,政府和建设者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中国人有能力建400米以上的特大跨径桥梁吗?”1988年,桥梁界迎来了机遇——上海将兴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一跨423米过江,中国人有了施展才智的舞台。

1991年12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主跨径在400米以上的大桥——上海南浦大桥建成通车,建设周期之短,工艺之复杂,让世人感叹!90年代初开始,以浦东开放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大战略,打响了长江干流3000公里的桥梁建设大战。

进入新世纪,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改革开放活跃的长江三角洲与发展潜力巨大的西部崇山峻岭、雪域高原、黄土高坡,同时打响了路桥建设的第三战役。一批堪称“桥梁建筑奇迹”的特大桥应运而生。

至2008年6月底,我国主跨400米以上的桥梁已建成54座,在建18座;主跨1000米以上的桥梁建成6座,在建5座。已建的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的最大跨径分别达到了330米、550米、1088米和1490米。

“自主创新”编织桥梁美誉

盛世建桥。在建设跨江、跨河、跨海的大跨径桥梁的热潮中,桥梁成为中国建设者施展才华的宏大舞台,响当当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成为建设者们献给祖国的最好礼物。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充满激情地感叹,“中国的桥梁建设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和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千米悬索桥是江阴大桥。它以1385米的跨径,一跨越过长江,在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顺利建成通车。这个项目建立起以建设单位为中心,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咨询共同协力的“一桥六方”建桥团队。

新世纪以来,我国桥梁建设在关键技术的攻关中不断成长,科技研发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桥的建设不仅收获了高品质的桥梁实体,还带动了我国工程的标准规范、计算理论、结论分析、模型实验、材料科学、施工工艺、监测控制、专业设备等方面的长足进步,中国桥梁不断在国际上摘取桂冠。

2005年建成的长江南京三桥,成功解决了枯水季中完成桥梁深水基础施工的世界性难题,以“在技术与材料创新、美学价值、环境和谐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桥梁建设工程”获得了2007年度美国国际桥梁会议“古斯塔夫斯—林德恩斯”奖。

次年,美国国际桥梁协会授予了我国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超大型桥梁工程——苏通大桥“乔治·理查德森奖”,这是当今世界桥梁界的最高荣誉。作为世界上主塔最高、群桩基础规模最大、斜拉索最长、跨径最大的斜拉桥,苏通大桥当之无愧。因为取得“四个世界之最”,就意味着攻克了当今桥梁建设领域的四大难题,代表了当代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

“中国队”献艺世界舞台

世界第三、我国目前最大跨径的悬索桥——润扬大桥,经过四年半的建设,实现了工程质量零缺欠,安全生产零事故,造价控制零突破,代表了中国桥梁建设管理的新水平。世界桥梁协会主席伊藤学考察润扬大桥时,连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建设速度这么快,没想到技术难度这么高,没想到中国的混凝土这么漂亮。世界桥梁建设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要看中国。”中港二航局、中铁建十九局等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因此声名鹊起。

世纪桥范文篇7

时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80周年诞辰即将来临,我县“5·1”滑坡地质灾害事故得到妥善处理,各项工作全面恢复正常,全县人民正满怀豪情,信心百倍地投入武隆经济建设热潮的时刻,全县人民盼望已久的武隆世纪广场今天正式竣工落成了。这是全县人民向党的光辉节日献上的一份厚礼。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欢欣鼓舞的时刻,在这催人奋进的时刻,在这举县同欢的时刻,我代表中共武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40万勤劳朴实的武隆人民,对武隆世纪广场的正式落成开放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应邀前来参加庆典的市建委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武隆世纪广场建设付出艰辛劳动的广大工程建设者以及关心、支持武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届朋友,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武隆世纪广场,动工于1999年3月,历时2年多,耗资3200多万元,建筑总面积3.5万m2,广场面积1.5万m2,是一个融商贸、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活动场所。整个工程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通过靠市场机制运作,如期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世纪广场的建成,来之不容,它凝聚着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着广大工程建设者的辛勤和汗水,凝聚着市建委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建设世纪广场,是武隆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这是县委、政府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广大群众办的一件好事和实事;是一项名符其实的德政工程,一项造福全县人民、惠及当代、荫及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它的建成,集中体现了“敢想敢干、实干快干”的武隆精神和全县人民的智慧勇气;集中显示了武隆人民勤劳勇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的精神风貌;集中展示了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决心。它的建成,对于解决江北新区广大群众的休闲娱乐,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对于武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推动江北新区城市景观建设的全面启动,加快建设山水园林现代旅游城市;对于消除“5·1”滑坡地质灾害事故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理顺情绪,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加速建设生态旅游大县、能源大县和山区型经济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纪桥范文篇8

1.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造园大约已有三干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一个独特的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外国早有交流。在东方,除了与中国接壤的大陆国家,如朝鲜、越南等早受其影响而外,隔海相邻的日本,也早就借鉴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与技术的成就。

日本学术界的意见认为:日本在飞鸟时代(593—709年)以前很少园林资料,就考古发掘获得的古镜上所刻画的住宅形象来看,只在房屋附近种植一些树木。而自飞鸟、奈良时代(593—793年)起,以中国文化为主流的大陆文化传入日本之后,其造园艺术才发生了一个飞跃的进步。近年来日本出土这一时期的流杯渠残石,表明了始自晋人追求林泉归隐的“曲水流觞”这一园林内容,当时已经传到日本。

或曰,在7世纪末8世纪初(飞鸟末期),中国的道家思想以及“神仙”的说法传入日本,实际上,应远早于这个时期。这一思想明显地对其园林创作产生影响,约当9世纪初叶。在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年)的园林作品中,即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反映。当时的御苑及贵族府邸中的所谓“池泉庭园”,便是像中国唐代的池中有山的“山池院”形式。例如日本在1086年所建造的鸟羽离宫,就是这种“神仙岛”景象的创作。这一风格盛行于桃山、江户时代(1574-1867年)。1598年所修造的被誉为桃山时代的代表作——醍醐寺三宝院庭园,即是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的做法。而至江户时代,无论是诸侯御苑、寺院园林,还是一般私家庭园中,都广泛地采用蓬岛神山的主题。不过后期岛的设置已不限于三个,而是只取其涵义,在构图上一个或多个不拘了。蓬岛神山的进一步发展,遂形成日本化的龟岛、鹤岛的形式。这一思潮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在历史上,中国造园思想的另一潮流——“佛教趣味”的造园,也是在7、8世纪之交传到日本的;而佛教思想对于其园林创作影响之深远,似乎更甚于在中国。日本的所谓“须弥山”、“九山八海石”的手法,便是这一影响的迹象。日本造园中佛教思想影响的具体化,约当平安中期(10世纪至11世纪中)。毛樾寺庭园可算是在此影响下产生的所谓“净土园林”(按日本学者的说法)的典型作品。随着中国文化的东渡,造园技艺也被直接、全面地介绍到日本。当时在日本的造园中,除上述蓬岛神山及“净土世界”(日本造园中对“净土”的理解,是指清净的美妙的极乐世界)的创作思潮而外,更有进一步集仿中国古制的作品出现。譬如,在平安时代模仿唐长安而规划建造的平安京城及宫苑中,就有取意周文王灵囿而创作的禁苑——“神泉苑”。

中国园林艺术思潮,历来影响着日本园林的创作;在历史上,中国社会思想的流变,也莫不对其创作起着作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佛教思想影响,虽然感染了日本平安朝的创作,然而对于其园林意境更为深刻的触动,却是在1186—1333年间——镰仓时代,禅宗及宋儒理学思想传入以后。禅宗及理学思想为日本当时的统治者——“武家”所利用,由于政治上的推崇与奖励,一时遂得到极快的发展。禅宗及义理的哲学思想在日本普遍流传,深入民间而成为左右社会风尚的主导,是在1334—1573年间(室町时代),这也正是日本造园史上的黄金时代。镰仓、室町时代日本禅僧最喜欢传诵苏东坡的“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的带有浓厚禅味的自然观的诗句。这也可以看出中国宋、明儒家思想对其影响之深。当时日本的禅僧在学术界占有统治地位,禅宗及宋、明儒家思想也就成为当时日本文学艺术的主导思想。这反映在造园艺术上,不独是园林意境,甚至在具体意匠上都有显着的表现。诸如渲染深山幽谷隐居环境的松风、竹籁、流瀑等声响的借用处理,象征释迦、观音、罗汉的石峰点置,效仿摩崖造像的点景处理,以及普遍使用的三尊一组的构图章法等等皆是。

随着中日两国使节、僧侣、商人逐渐频繁的来往,两国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因之,使中国造园技艺和林泉享乐习尚,得以直接、及时地介绍到日本。如镰仓时代(当南宋时期)日本禅僧荣西再度入宋,留学四年,回国的时候,将茶及啜茗这一林泉生活习尚带回日本,这可以说是孕育后来室町时代(约当明朝中叶)茶道之风及从而产生的一次园林创作的巨大变革(“茶庭”等类的出现)的胚胎。又如,室町时代日本的造园巨匠梦窗国师开始经营天龙寺庭园,用天龙寺船与中国贸易以筹备经费,也曾将我国当时的名产及工艺品、绘画等带回日本;日本杰出的画家雪舟来中国访问留学(1467—1469年,明成化三至五年),也都促使了明代文化的东渐。此中,特别是宋、明山水画的输入日本,予日本室町时代的画坛以很大影响。当时日本极为活跃的北宗周文派(天章周文等人所倡导)的水墨画,便是师法马远、夏珪笔意,继之又引弹宗的自然观而别开画境,从而确立了日本水墨山水画的主导画风。这对于当时日本的园林创作起着直接的作用。这一时期,日本的造园取法于山水画,甚至直接参照宋、明绘画的例子也很多。在园林景象创作中,其恬适闲逸的意境以及园中修建楼阁的作风,都可看出宋、明绘画的影响(其实自镰仓后期,在宋画的影响下,楼阁之风就逐渐兴起了)。日本学术界评论:日本造园艺术的象征性、抽象性的所谓“缩三万里程于尺寸”的写意路数的形成,原因虽有种种,但首要的、最强有力的因素,却是由中国传入的佛教禅宗及宋儒理学思想的影响。在这一影响下,日本造园进一步发展,方有“石庭”、“枯山水”(亦称“唐山水”,即以白砂象征水的做法)之类极端写意的园林形式出现。中国唐、宋以来,文人、画家的向往自然、田园的观念,特别是宋、明儒家义理之学的自然观,反映在中国造园艺术中,作为创作思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日本造园的发展,而且这一影响还是相当深远的(图1)。迄至明朝末年,明遗臣朱舜水流亡日本(1665年),可视为后期的又一次较为集中的影响。朱舜水在日本直到逝世的十余年间,都为当时日本的统治者以师礼相事。朱氏在日本除讲学外,多从事园林创作活动。这对于当时日本造园的发展,起了显着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日本统治者极为推崇宋儒思想,重复古之风,在园林艺术中,也形成一时的风气。著名的诸侯御苑——东京“后乐园”,便是朱舜水取自《孟子·梁惠王》“贤者而后乐此”的意思而题名的(1668—1669年)。朱氏在对这一名园的修改润色过程中,悉以中国造园艺术为准则。他依照中国江南田园情调,于园中创作的景象有单孔石拱桥——“圆月桥”。这不单在造园艺术方面介绍了一个崭新的景象,而且也是第一次把中国拱桥的营造技术传入日本。此后,曾引起许多园林的效仿,如178l—1788年于广岛“缩景园”中所建的“跨虹桥”即是一例(图2)。后乐园中还有在尊儒复古的思想指导下添置的,奉祀伯夷、叔齐的“得仁堂”;在追求自然景胜的思想指导下,摹写庐山风景而创作的“小庐山”;师法杭州西湖苏堤、白堤景色而创作的“西湖堤”。这种追求自然景胜的设计思想,也得到广泛的流传,以致形成这一时期日本“大名庭”(一种权贵的大型园林)的风格特征。这一时期的摹拟自然景胜的创作中,关于山景,出现了许多描写庐山的作品。在这一启发下,随之也有许多师法日本本土风景名胜的创作出现。

在园林植物配置方面,日本也早受到中国前期造园的陈列鉴赏奇物名品的集锦式的创作思想影响。自我国名胜风景区引种驯化、培养而作为其造园材料的例子也很多。如奈良时代,日本唐招提寺开山大师鉴真,自祖国杭州孤山引松子育苗,作为唐招提寺庭园的观赏植物,便是最早见于记载的一例。至江户时代,引名胜风景区植物作为园林鉴赏配置的风气已很盛行。引用中国风景区植物的,如“六园馆庭园”中的四川柳、西湖梅等便是。

日本造园,在历史上受中国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对中国造园艺术发展有直接关系的中国历代文艺思想的重大变化,也往往对日本有所影响,甚至中国的民间传说,亦常被日本所吸取以为园林创作的题材。诸如,早在日本平安时代,就出现引用中国关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而创作的“龙门瀑”(后代已固定为程序化的瀑布类型之一);室町时代引用中国猛虎迁居渡河的故事(载《后汉书·刘琨传》)所创作的“虎渡子”的群置点石(龙安寺庭园);中国古代八阵之说——鱼鳞、鹤翼、长蛇、偃月、锋光矢、方圆、衡轭、雁行,自唐代传入日本后,也被据以发挥而创造有孙子、吴子、诸葛孔明等各式八阵的群置点石的章法。这类作品,最近的如本世纪三十年代修建的“岸和田城庭园”的诸葛孔明八阵图——大将军及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的组石。

日本造园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借鉴外国,特别是借鉴中国的同时,仍保持了它自身风格的独立完整。现代日本园林,无论是它的经营艺术还是工程技术方面,在传统的基础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以至达到了世界公认的高水平,这对于近代以来已经落后了的中国造园来说,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的。2.对欧洲的影响

中国园林对于欧洲造园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谈到这一影响,不能不先涉及到其它有关方面的情况。自从公元1世纪开辟了通向西域的道路,特别是经过唐代繁荣起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传入西域甚至远达罗马帝国。此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与欧洲的商旅往来时断时续地进行着。尽管中国的丝绸之类的商品为欧洲所喜爱,但中国的社会情况及文化上的成就,很长一段时期中并没有被欧洲所了解。13世纪,随着元代军事力量的扩张,使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发生了一次新的变化。《马可孛罗行记》的问世,介绍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情况才普遍地引起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和进一步了解的渴望。这时,中国与西方的陆路交通尽管是困难的,但14世纪开辟了欧、亚两洲直接的海上交通之后,双方的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的局面。欧洲与中国更为直接地接触,是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及对外扩张开始的。自1515年葡萄牙商船第一次驶进中国港口进行通商贸易开始,中国瓷器、漆器、工艺品及丝、茶等遂大量输入欧洲,同时文化也得到一定的交流。继之,荷兰兴起了通向东方的远洋贸易,通过商旅和传教士反过来在欧洲也进行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至17世纪,关于中国的传闻,伴随着神秘的、奇异的中国商品在欧洲广泛地散布开来,引起欧洲对中国的热衷向往。这时,荷兰、法兰西等国的商人颇多伪造中国瓷器、丝绸、工艺品等出售的,这就更加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在这以前,欧洲人的概念中是以土耳其代表东方的,一切装饰美术的及工艺品上所表现的所谓东方风格的东西,都采用土耳其意匠(Turquerie)。到这时,所谓“Chinoiserie”(中国意匠)遂取代了“Turquerie"。中国的影响,开始在被认为是欧洲时髦风尚的带头国家一一法国,显示出来。初期,在其宴会场所的布置及假面舞会的化妆上,首先得到反映。进一步逐渐地影响到装饰美术及工艺品的创作方面。法国这一风气的形成,是与其统治者的倡导有密切关系的。路易十四便是醉心于“中国式”的一个,当时在他的宫苑中就收藏有大批的中国丝绸、锦缎、瓷器、金器、漆器、服饰、家俱和其它工艺品等等以及此类的仿制品。1698年及1703年,法国商船“安飞吹”号(Amphitrite)的两次到中国进行贸易,更加深了这一影响。

中国艺术风格对欧洲的影响,首先应该看到这一影响是和中国对日本、朝鲜、越南等东方国家所起的影响结果有着根本的不同。17世纪以来,欧洲之追求“中国意匠”,虽然也是极为普遍、极为热衷的,而且这一热潮延续到19世纪初叶,将近二百年的时间,也不能认为是短暂的,就这一影响的结果来看,也可以说是具有相当深刻性的,然而从这一影响的性质来看,却是有所不同。当时欧洲国家对中国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是不甚了解的;对中国艺术品的欣赏,也是缺乏深度的。欧洲的艺术家主要是通过商人的介绍看到一些中国的并非头等的工艺品或低劣的仿制品,他们只是根据这些以及传讹了的关于中国的听闻,来判断、理解中国的束西,其深度和正确性是可想而知了。此时欧洲对“中国式”的狂热的兴趣,可以说是出于猎奇的心理。他们不甚了解中国的东西,也未作严肃认真的研究,以求得进一步的了解,而只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印象来解释它。当时欧洲所理解的“中国风格”是与18世纪初叶欧洲美术盛行的洛可可(Rococo)风格相联系的。从艺术创作来讲,欧洲对“中国风格”的兴趣在于它那与欧洲原有几何构图完全不同的、在他们看来是新奇的、无拘束的自然式样。因此,作为商品输入欧洲的中国艺术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充实了洛可可风格,促使了洛可可风格的发展。18世纪洛可可艺术家多参照中国瓷器、漆器、纺织品、刺绣、壁纸、年画、服饰、家俱等上面所绘制的人物、景致来进行创作,走上了追求奇特及玩弄手法的道路。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17世纪以来风行于欧洲的所谓“Chinoiserie",只是欧洲艺术创作在中国影响下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并非真正的中国东西。“中国意匠”的发展,按欧洲学者的说法,大致可以分为含混交叉着的三个阶段,即16世纪末、l7世纪初,代替土耳其式而兴起的所谓“放纵阶段”;进而为“怪诞阶段”;再进一步地发展,而成为创作上的“模仿阶段”。造园艺术的发展变化,亦大抵如此。

在欧洲,16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兴起了造园艺术;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扩展,造园艺术也传播到法兰西、英吉利等国。17世纪后半叶,法国君主专制加强,宫廷建设也随之得到发展;宫廷园林的新建设,首先改革了原来由意大利引进的造园技艺,从而形成了一种唯理主义的、强调几何美的园林格式,即被称作“古典主义”的造园艺术,它的主要创始人为著名造园家勒·瑙特亥(AndréLeN?tre,1613—1700年)。当时法国是欧洲文化的领先国家,其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很快就成为英吉利、德意志、俄罗斯诸国宫廷园林创作的榜样。这样,逐渐普及到显贵、富豪们的庄园、府邸园林,以至成为这一时期欧洲造园的主流。然而就在此时,中国建筑艺术已开始显露出它的影响,例如1670—1672年在法国凡尔赛(Versailles)宫苑中建造了“特列安农瓷宫”(TrianondePorcelaine)。它在形式上虽属不伦不类的假想,但却足以说明路易十四时代对中国宫苑的憧憬。在建筑艺术、造园艺术方面的中国影响是在法国初露头角,而真正引起造园艺术的深刻变革,则是从英国开始的。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思潮,中国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政治思想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因之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文化的追求。此时已完成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正在进行产业革命的英国,已创造了文化变革的条件,遂率先开始了造园艺术的新发展——“自然风景园”(LandscapeGarden)应运而生。18世纪后半叶,在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下,这种园林又进一步发展而形成“图画式园”(PicturesqueGarden)。这些以新贵们的庄园、府邸园林为代表。这类自然景象园林的出现,就外因而论,主要是受到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中国造园艺术正式介绍于英国造园界,大约可以算自1685年威廉·坦波(WilliamTemple)所着的《关于埃比库拉斯的园林》(UponTheGardenOfEpicuras)一书的出版。书中对欧洲整形式园林与中国自然式园林作了对比评论;对于英国自然式园林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1772年,威廉·谦伯尔斯(WilliamChambers)着《东洋园林论》(DissertationonOrientalGardening)着重介绍了中国造园艺术,并极力提倡在英国风景式园林中吸取中国趣味的创作。谦伯尔斯在赞赏中国造园艺术成就的同时,慨叹英国园林艺术的空虚,认为英国当时的自然风景园是缺乏修养的粗野的原始自然的东西。当时正是造园名匠兰赛劳·布龙(LancelotBronwn)的全盛时代,书中对比中国园林而给予布龙一派的田园风景之类的作品以尖锐的批评。谦伯尔斯认为,中国造园同样是取法自然,而其作品能够如此之深刻,是因为中国造园家具有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艺术素养。欧洲当时的造园尚未完全专门化,布龙等人是蔬菜园艺家兼搞园林创作。

因此,谦伯尔斯主张要提高英国造园家的修养,发展英国自然风景园,要大力学习中国的东西。谦伯尔斯早年曾在瑞典东印度公司任职,到过中国。在中国期间,他曾对中国建筑、家俱、服饰等等作了许多速写。早于1757年就出版有《中国的建筑、家俱、服饰、机械和器具的设计》(DesignofChineseBuildings,Furniture,Dresses,MachinesandUtensils)一书,当时在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洋园林论》的问世,更直接地给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创作以可贵的指导。当时在欧洲,对于谦伯尔斯的这种论点是有争论的。但中国的影响却并未因此而削弱。相反地,这种影响日益扩大,使得英国自然风景园得到了发展提高。诚如谦伯尔斯所指出,英国初期自然风景圆是相当肤浅的,例如其田园牧场的景象创作,无非是对苏格兰牧场的自然主义的机械复制。待进一步领会了中国造园艺术之后,其内容才更为充实,其形式才更为概括。

由于英国自然风景园和图画式园的创作大量吸收中国的东西,于是法国人把它叫做“中国式园林”(JardinChinois),或称“英中式园林”(JardinAnglo—Chinois)(图3)。“中国式”或“英中式”园林,在欧洲风靡一时,中国造园在整个欧洲影响之大,以致使当时德国的美学教授赫什菲尔德(ChristianCajusLorenzHirschfeld)在其著作《造园学》(TheoriederGarten-kunst,1779)一书中发出如此的怨言:“现在人建造花园,不是依照他自己的想法,或者根据先前的比较高雅的趣味,而只问是不是中国式的、英中式的。”

“英中式园林”当时几乎遍及欧洲各国,伦敦叩园(Kewgarden)就是它代表作的一个。1758--1759年间,谦伯尔斯对此园进行了改造,在园中添置了许多中国趣味的景象,其中以中国塔一景最为有名(图4)。在法国园林创作中,虽然早在17世纪后期就已看出了中国影响的迹象,但“中国式园林”在法国流行,却是18世纪受到“英中式园林”的带动。“英中式园林”流传法国以后,成为一时造园的主流。于田园景象中加入异国情调(西方学者称之为“感伤主义”),当时在法国得到极端的发展。法国园林中所谓的异国情调,主要是指一些“中国式”的建筑物。当时“英中式”造园中,在“中国式”的通称下,还包含着少许日本、印度、土耳其的束西;甚至古埃及、希腊、罗马的东西,在“感伤主义”的追求下,也被布置到“英中式园林”当中。“英中式”发展到后期,所谓“中国式”的景象,被欧洲造园家、建筑家别出心裁地发挥,已面目全非了。

亭、塔、桥、廊等等建筑形式,已成为一种既非中国的、也不是其它东方国家的,更不是欧洲传统的,一种格调庸俗的怪物(图5)。法国的情况最为严重,这一时期在法国保持有这种所谓“中国趣味”的建筑物的名园,据埃利诺尔·封·埃耳得贝尔格(EleanorVonErdbrg)的统计,就有25个(见该氏所著《欧洲造园中的中国影响》,ChineselnfluenceonEuropeanGardenStructures)。

目前,实物保存的不多了,但我们还可从许多著作的记载中知道它们的情况。如1774年出版的勒·路治(LeRouge)所著《英中式园林》(JardinsAnglo—Chinolis),1809年出版的亚历山大·拉·保尔得(AlexanderLaborde)著《关于法国新园林及古城堡》(DescriptiondesNouveauxJardinsdeLaFranceerdesesAnciensChateaux),1876年出版的约翰·卡尔·库拉夫特(JohannCarlKrafft)所作版画《康帕尼府邸》(MaisonsdeCompagne),1910年亨利·考尔第(HenriCordier)著《十八世纪的中国与法国》(LaChinesenFranceauXⅤⅢSiècle)等等。在“中国式”的影响下,18世纪法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创作,标榜着“英中式”而走上了一条追求怪诞的道路,未若英国、德国之比较健康的发展。德国造园史学家埃格尔(H.J?ger)的评论认为“法国自然风景式没有英国那种出于对自然爱好的高尚趣味的表现,也缺少德国那种对自然的深奥的观察,只不过是模仿中国的奇怪的东西或离了谱的东西。”埃格尔的这一说法固然反映了他对中国造园艺术的无知,但却也说明了18世纪在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下,欧洲各国自然风景园林走着不同的道路。

总地说,近世欧洲出现的“中国式”或“英中式”园林,仅是模仿中国园林的异样印象的形式特征。从其作品来看,只是采用了自然风景题材;除了地形、水面、植物和道路等处理较为自由而外,并加入一些所谓的中国式殿宇、亭、桥、佛塔、船只之类作为点缀(模仿中国的建筑,还有区分不同地方风格的,例如荷兰就有所谓“北京式”、“广州式”之类的殿堂),其实并没有认识到中国古典园林那种完整、深刻的景象构成规律。

欧洲造园,在中国影响的冲击下所出现的上述思潮虽然风靡一时,遍及欧洲,由于它是肤浅的,因之也是不可能持久的,这类作品随着流行的过时,多被拆改,目前所剩无几了。倒是那种在中国影响下,按照欧洲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趣味,不断提高而形成的“风景式”或曰“自然式”流派,得到健康的发展。就这类作品而言,无论是主题构思与景象意境的创造,都有堪与中国古典园林媲美的独到的成就。

世纪桥范文篇9

(乐声起,大幕徐徐开启,现《在海一方》男女歌舞演员造型,起舞,叠印整屏字幕:序在海一方

(歌舞演员退场过程中,四位主持人流光溢彩,情绪饱满,自两侧上,至前台中央。

女一:尊敬的各位领导,

男二:各位来宾,

女二:女士们,先生们,

男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合:晚上好!

女一:阳春三月,春风扑面;扑面的春风,是全国、省、市人大、政协“两会”的胜利召开;

男一:跨入新世纪的连云港市,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富民强市和初步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女二:在天一方,我们前进中的家园,从远古走来。七千年前,先祖们曾经把富庶、安康的梦想,在将军崖镌刻成“东方第一天书”;

男二:在海一方,我们建设中的东方大港,从《建国方略》的宏伟构想中走来。破解“天书”、实现梦想的历史重托,落在了21世纪连云港人的身上!

(舞蹈《岩石魂魄》演员上场,造型。

女一:拂去上下几千年的尘埃迷雾,东夷少昊氏族在岩石上镌刻梦想的身影,依稀可见;

男一:那是连云港人的先祖们在蛮荒中开拓、求索,坚强的意志早已化作山的魂魄;而今那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在港城建设者的心中铿锵作响!

(音乐起,主持人退场,舞蹈《岩石魂魄》开始,叠印整屏字幕:上篇山魂

女一:我们的家园,我们的连云港,人文积淀深厚,历史源远流长。

男一:说不尽的秦始皇挥鞭赶山、造出“神路”,道不完的孔夫子登山观海、探求梦想……

女一:临海古城文采风流,吴承恩云台捧出《西游记》,李汝珍板浦献上《镜花缘》。

男一:春风秋雨滋润大地,海州湾人欢鱼跃,花果山花果飘香。

(女声独唱《古城春秋》

女二:说起咱连云港的山呀,谁不知道江苏省的最高峰是这里的云台山,玉女峰海拔625.3米;

男二:你这只是说高度。知道吗?由于这里具有南北气候交替的特征,南北方的植物,在这里都能旺盛地生长。云台山还有中国“百草园”的美称呢。

女二:是啊,秀丽的山川,养育了郁郁葱葱的植物,也养育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连云港人。

男二:千百年来,这里形成了淳厚的民风、独特的习俗。姑娘、后生谈情说爱、男婚女嫁,都和云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男女表演唱《哥哥妹妹上云台》

男一:连云港的山,不同三山,不比五岳,它占尽天地造化,雄居黄海之滨;

女一:连云港的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既具有山一样坚定的性格,又具有海一般宽广的胸怀。

男一:我们的先人登高望远,面对浩瀚的大海没有止步不前,他们扬起了远航的风帆,将中华文明播洒到了异国他乡。

女一:秦王朝的方士――赣榆人徐福,带领三千童男女和农医百工劈风斩浪,远渡重洋,在弥生时代的日本登陆,成为中日友好交往史上的第一人。

(京剧《徐福》选段:《出海》

(《徐福》演员退场过程中,四位主持人上。

女二:2212年前,秦始皇在古海州西南“立石朐界”,以为秦东门。秦东门的设立,应该说,不是为了闭关,而是为了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男二:因为,祖居在太平洋西岸的连云港人,每天看见升起在海面上的太阳,都是崭新的。

(舞蹈《三色太阳》男女演员上,造型。

女一:太阳在太平洋上空冉冉升起,生命的原色光照四面八方。

男一:那是开天辟地的交响,那是化育万物的光芒。

女二:那是美的无穷源泉,

男二:那是爱的巨大力量。

(音乐声起,男女主持人自两侧退下。《三色太阳》演员起舞,叠印整屏字幕:中篇海韵

女一:哎,你知道咱们连云港的海岸线有多长吗?

男一:知道。北起绣针河,南到灌河口,连云港有170多公里的海岸线,沿线有苏马湾、东西连岛海滨浴场,有江苏“北戴河”――海州湾旅游度假区,淮北盐场是中国四大盐场之一,海州湾是中国六大渔场之一,另外呢,还有河蟹育苗、对虾、紫菜养殖基地……

女一:哎哟,你知道得可真不少。

男二:那可不。咱们要靠开放兴市,开放,可不光是让连云港走向世界,还要让世界走进咱连云港呢。不了解家乡,怎么向客人介绍家乡呢?

女一:是啊,谁不说咱家乡好。美丽富饶的海州湾,就是我们可爱的家乡。

(小品《赶海》

女二:大海养育了连云港人,连云港人熟悉大海,了解大海,就像子女熟悉和了解自己的母亲一样。

男二:千百年来,在与大海相互依存的过程中,风浪磨练了渔民的筋骨,黄海教会了渔民歌唱。

(舞蹈《黄海号子》

女一:有一首歌曲,在连云港7444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广为传唱;

男一:有一支旋律,在连云港455万人心中久久回响。

女一:它唱出了连云港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希望;

男一:它奏出了连云港人对港城的祝愿和理想。

(器乐重奏《在海一方》

女二:连云港,是一座神奇的城市;

男二:连云港,是一座浪漫的城市。

女二:说她神奇,不仅因为她风光迷人,还由于这里属于暖温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时八节好花常开;

男二:说她浪漫,不仅因为她风情独特,还由于她在炎炎夏季、烈日当空的时候,为您准备了清新的海风、蓝天白云、碧海和金沙!

女二:来吧,朋友,这座城市的神奇属于您;

男二:这座城市的浪漫,属于您!

(歌舞《连云港之夏》

(歌舞演员退场过程中,四位主持人上

女一: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园,春秋代序,沧海桑田。

男一:港口因山峰海岛而得名,城市因港口崛起而发展。

女二:在过的20世纪,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当年勾画的东方大港的宏伟蓝图,如今已经逐步变成了现实。

男二:连云港,中国八大海港之一,已经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通航贸易;

女一:年吞吐量已达2700万吨的连云港港,最终将形成亿吨吞吐能力的东方大港。

男一:为了这个壮丽的梦想,20世纪的连云港人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终于迎来了21世纪高速发展的曙光!

女二:世纪回眸,百年沧桑,

男二:说不完的小渔村变成大港口,道不尽的连云港书写大文章!

(说唱《世纪变化看港城》,叠印整屏字幕:下篇港情

十一

女二:在过去的20世纪,港口的建设者们,以热爱家园、建设大港、献身港城的崇高精神,建设了2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

男二:他们劈山填海,历经八年,构筑了中国第一拦海长堤。

女二:巍巍云台山知道,为了实现东方大港的梦想,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将智慧和汗水、热血和青春,都无怨无悔地献给了港口;

男二:滔滔黄海浪可以作证,建设者们无数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故事,使建设东方大港的历程,辉煌而又艰辛!

(配乐诗朗诵《情系大港》

十二

女一:1990年9月12日,是一个值得连云港人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在阿拉山口,中国兰新铁路西段与前苏联土西铁路顺利接轨。

男一:曾经是漫漫戈壁、驼铃声声的古道,架起了一条10900公里的钢铁走廊,这就是横贯亚欧大陆的新亚欧大陆桥。

女一:这条大陆桥的开通,重新确立了连云港市在国际经济布局的战略地位;

男一:连云港市,成为与荷兰鹿特丹遥相呼应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女一:1992年12月1日,东方桥头堡正式开出了第一列过境集装箱班列;

男一:从此,汽笛取代了驼铃,古老的丝绸之路,又绽放出鲜艳的新花!

(歌舞《丝绸之路绽新花》

十三

女二:这是一座多情的城市,

男二:这是一座好客的城市。

女二:多情的是黄海碧波,浪花都成了迎接客人的花束;

男二:好客的是“汤沟”“王子”,美酒献给真诚的朋友!

女二:这里,海古神幽奇泉,包罗了造化神秀;

男二:这里,春夏秋冬四季,怡人风光处处有。

女二:天然的海滨浴场与部级森林公园――花果山风景名胜区相依为邻;

男二:夏天,海州湾浪花与您翩翩起舞;秋天,花果山红叶伴您登高望远!

(男声小演唱《欢迎你,远方的朋友》穿插表演女独《你好,连云港》

十四

女一:连云港,港连云。

男一:当新世纪的霞光在地平线升起,

女一:当历史的钟声敲响在21世纪,

男一:当455万连云港人都牢固树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献身家乡”的意识;

女一:当我们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敢于胜利;

(舞蹈《祥云连港》演员上场,造型。

男一:那时候,一座实力较强的新兴工业城市,一座区域性国际贸易城市,

女一:一座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一座现代化交通本枢纽和国际性海港城市,一定会出现在连云港大地。

男一:梦想已经化作蓝图,蓝图必将变为现实!

(音乐起,舞蹈《祥云连港》开始

十五

(舞蹈《祥云连港》演员不退场,其他演员涌上舞台,四位主持人自两侧同时上

男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一:女士们,先生们,

男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女二:大型文艺晚会《连云港颂》,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而连云港市在新世纪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男一: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

女一: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

男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女二:开放兴市,科教兴市,以港兴市,

男一:创造属于连云港的崭新世纪!

女一:我们的家园,

男二:我们的港城,

女二:我们的东方大港,

世纪桥范文篇10

从湖北省英山县城通往东边的莲花村,仅一箭之距,因莲花河之隔,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的人们过往很不方便,有急事要摆渡过河,多拉点东西就得等枯水季节涉水过河,肩扛背驮,体力之劳乏难以诉说,精神之苦累积满心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绕道”在县城南门用油浸枕木架起了一座小桥,打开了山里人通往外界的通道。这是大喜事一桩,人们敲锣打鼓,很是庆祝了一番。可是,一般情况下,这桥只能通行拖拉机、小汽车、小公共汽车。一座英山县城三面环水,就靠这么一座枕木桥行车,还是不方便。山城东面、西面的人们托运大件、重物时,需绕行十余里从这座枕木桥上过,多了路程、花了盘缠、浪费时间!

上个世纪90年代,莲花河两岸的人们在河上架起了两条相隔几米、宽一尺许的独木桥,以方便往返县城,而不需次次脱鞋涉冷水过河。有的人驮着稍重的物品,或用独轮木车拉小物件,也敢大胆地从小木桥上走过,大部分人都能平安过桥。当然,到了多雨季节,莲花村人就要尽量减少进城次数啦!

我从乡下到县城,每次进城必须抄近路从这座独木桥上走过。小桥吱吱呀呀,我不敢瞄河床、河水,遇到两块木板或木排板如扭曲的“二”字相交连接时,载着货物更要十分小心地挪动;走到桥悬得高的地方,便心跳加快;若是走到板子薄的地方,桥儿晃悠,眼便有些发晕;若是有“多事的人”,偏从你对面走来,他让开站在木桩支架的一头,等你会面走过,你便只能一步一步地挪,每一步都提心吊胆。

到了20世纪末,莲花河上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开工那天,人们放了无数的鞭炮,锣鼓敲得震天响!工人不怕苦和累,风餐露宿,打深桩、轧钢筋、浇水泥、铸柱子、架桥梁、绑栏杆、铺桥面,历时一年半,宽十余米的大桥屹立于水面之上。人们自发地修筑桥两头的引路、土石方。此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洪水泛滥,大桥上行人平平安安地过往,公共汽车、小车、货车、一般载重车、拖拉机、摩托车畅快驶过。人们享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舒适!

近十几年来,我调动到莲花村地段工作,眼看着莲花村人修筑起了宽敞的莲花大桥,私家车可以直接开到自家门口!距莲花大桥两公里处,人们筑河坝,构建水上乐园。距莲花大桥一公里处,人们建起了人行桥,在晨曦中锻炼,在斜阳下划桨。那绿树、碧水、小桥、大桥、小船、小车、行人,如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