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排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2:48:20

事故排查

事故排查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统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实施监管监察,适用本规定。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第五条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按照职责对所辖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并予以查处;发现所报告事故隐患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应当立即移送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

第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严禁非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第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第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十三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事故隐患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十五条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本规定的要求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向下属单位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当采取撤离人员、停止作业、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有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经治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申请报告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内容、项目和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等。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指导、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

第二十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应当加强对重点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下达整改指令书,并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必要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并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非法和违法行为及其责任者。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发现属于其他有关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重大事故隐患的,应该及时将有关资料移送有管辖权的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十一条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其被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前,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提请原许可证颁发机关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把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纳入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中加以治理,落实相应责任。

第二十三条对挂牌督办并采取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的申请报告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同意恢复生产经营;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指令。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二十四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季将本行政区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逐级报至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半年将本行政区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未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表的;

(三)未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

(四)重大事故隐患不报或者未及时报告的;

(五)未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

(六)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

第二十七条承担检测检验、安全评价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评价证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单处或者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可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机构,撤销其相应的资质。

事故排查范文篇2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省政府第号令)精神,对重大危险源实施动态监控,对事故多发的区域、行业、企业、场所、部位等实施重点监控,对各类事故隐患实行限期整改,确保列入治理范围的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率达到95%以上,一般事故隐患整改率达到100%。通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长效机制,治理和消除一批事故隐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排查治理范围及重点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行动要在全区所有生产经营单位与场所全面展开。要以企业为主体,以高危行业、事故多发领域为重点,以对去冬今春“百日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查出的隐患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复查为切入点,以重大危险源、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部门和单位为主战场,对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重型机械装备、冶金、建筑施工、城市燃气、道路交通、旅游等行业安全,校园安全、铁路道口、森林防火、消防安全及公众聚集场所安全,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危险场所、危险设施、危险环节进行全面排查和专项整治。

三、工作分工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牵头指导监督、多方参与联动,企业担负主体责任”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区、街、企业同步进行。区政府将组成十个专项督察组深入各街道指导、督促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具体分工如下:

(一)区安全生产监管局负责组织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建筑起重机械(含建筑塔吊、物料提升机、提升吊篮)、危险化学品等及铁路无人看守道口和民用爆破器材经营单位的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

(二)市公安局分局负责组织对消防、危险品、公众聚集场所及大型活动等事故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

(三)市交警支队大队负责组织对道路交通的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

(四)区城建局负责组织对自身在建公园、市政工程与山林防火事故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

(五)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分局负责组织对房屋建筑及附属设施、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

(六)市质监局分局负责组织对各种压力容器、锅炉、厂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的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

(七)区教育局负责组织对自身在建工程、学校校舍及周边环境、校办企业的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

(八)区旅游局负责组织对旅游单位、景区及设施的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

(九)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对直属医院、已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工地食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诊所的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

(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城区分局负责组织对食品卫生的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

四、工作安排

此次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从即日起至5月31日。分企业自查和区政府组织集中排查两个层次,全面展开,同时进行。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精心制定工作方案,狠抓隐患排查和治理措施的落实。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要亲自组织,参加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为保证排查工作质量,各有关单位要为事故隐患排查提供必要的经费,以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深入排查隐患。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周密的排查计划,采取得力的工作措施,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生产经营单位对本单位事故隐患的排查、评估、报告、监控和治理负全责,要全面彻底地进行自查。各街道及相关部门要按安全生产工作属地化监管的原则,负责本行政区域和本行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督和实施,及时协调解决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本行业、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指导工作。

事故排查范文篇3

一、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广泛开展的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现交通建设、道路运输以及所属各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促进各项安全责任落实,有效杜绝重特大事故、防范和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县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

二、成立组织

局成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领导组。并组建四个督查组,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三、排查治理范围

(一)道路运输行业。主要为客运企业、货运(特别是危运)企业、车辆维修企业、车辆检测企业、客(货)运站场、营运车辆等。

(二)交通建设行业。主要为交通建设施工企业、施工现场、公路、桥梁、机械设备等。

四、排查的主要内容

一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

二是安全工作人员配备、安全经费使用情况;

三是安全生产日常管理落实情况;

四是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落实情况;

五是营运车辆的安全检查管理情况;

六是客货运站场安全监管落实情况;

七是交通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情况;

八是危桥、危路排查整治情况;

九是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危险源监控情况;

十是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制定与演练2012情况;

十一是信息报送和值班等工作落实情况;

十二是行业管理部门的隐患排查整治和安全监督情况。

五、排查方式与时间

1、排查方法:采取自查和排查相结合,抽查和督查相结合方式。自查由单位、公司自己组织;对运输公司、维修企业、客运站场排查由辖区交管站落实;公路、桥梁、施工现场的排查由县乡公路站和工区落实;督查与抽查由局领导组组织实施。

督查与抽查采取听汇报、看资料、现场查看等方式进行。

2、时间安排:

(1)2012年3月3日――2012年3月10日为单位与企业自查。

(2)2012年3月11日――2012年3月20日为交管(稽查)站对辖区客货运公司、客运站、维修企业的安全检查;县乡公路站和工区对道路、桥梁的安全检查及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及道路警示标牌设置情况的检查。同时对限期不能消除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认定,建立档案并上报。

(3)2012年3月21日――2012年3月25日为督查小组对交管站、运输企业和道路桥梁及施工现场进行督查。

(4)2012年3月26日――2012年4月5日做好县安委办和市局领导的抽查和督查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有力抓手,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制定工作措施,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明确分工,形成合力。各生产经营单位是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排查出的重大事故隐患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或辖区交管(稽查)站。各交管(稽查)站和县乡公路站对辖区内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负总责,指导本行业企业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局领导组督促做好重大事故隐患的挂牌督办和整治等工作。

事故排查范文篇4

2、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据资料分析,75家企业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和到期复审率都在85%左右,特种作业人员依法培训、持证上岗和按期复审情况不尽人意。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20*年3月,我市一酒店曾发生一起重大火灾事故,经调查:酒店使用无特种作业操作证的电焊工从事室外装修工程施工,作业时,电焊作业明火点燃柴油灶油箱内的柴油,引起爆炸燃烧,造成现场作业的4名工人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属于特殊工种,依法持证上岗不仅是对特种作业人员的自身保证,也是对他人的安全保护。企业应当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严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关和到期复审关。

3、安全设备设施疏于管理。主要表现为:安全设备设施(包括安全附件)未定期检测、压力表超压运行或损坏、机械传动部位未装安全防护罩、乙炔气瓶未装阻火器等。安全设备设施管理缺陷,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有章不循和违规操作,直接表现为物的不安全因素,它常常诱发发事故的导火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对安全设备设施的管理,必须在安装、使用、维护、保养、检测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建立基础台帐,并加强对安全设备设施的日常巡查,督促从业人员规范操作。

4、电气安全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现场临时用电乱拉乱接、配电箱无盖板或堆放杂物、电器开关不符合防爆要求、配电房无防小动物措施等。这些现象多数都是违反操作规程或者安全管理作业所致。20*年7月,我市某酒店游泳池机房内发生一起触电事故,一名在校暑期打工的大学生死亡。经调查:操作人员在潜水泵连接电源时,临时用电没有接地线,也没有任何标识,造成误操作,导致单相潜水泵通电后脱水空转过热而漏电。《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违反操作规程或者安全管理作业的,给予警告,并可以对生产经营单位或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处以罚款。电气管理和使用涉及从业人员多、危险性较大,电气管理不到位,使用不规范造成的危害也是人们普遍认知的。但是,由于人们对电气安全规范的了解程度有限,习惯性违章表现十分突出,因此,要不断加强电气管理和使用,加强对作业现场的安全巡查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置,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危险作业场所未设置安全警示。主要表现为:重点部位(如:配电房、锅炉房、危险品仓库等)未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在储罐区周围没有防护栏、吊装现场没有规范的安全行走通道、高空作业出口平台无安全护栏等。危险作业场所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警示措施,有助于提醒人们远离危险作业场所,防止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和安全警示不明显造成的人身伤害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应当引起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

6、违章使用特种设备。主要表现为:特种设备未取得安全使用证或未定期检测、压力管道泄漏、吊装现场作业人员不戴安全帽、氧气和乙炔气瓶摆放不符合安全距离、厂内机动车超核定人数违章搭载其他人员等。有一个案例:20*年5月,江都某企业一特种车辆(装载机)在出厂加油的途中违章搭乘其他人员,司机误操作,导致车辆翻到马路下,搭乘人员被事故车辆压住当场死亡,司机被卡在驾驶仓内,后因抢救无效死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违反特种设备操作规程和有关安全规章制度操作的,由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对特种设备的使用管理,要坚持“三不伤害”原则,不因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伤害自己,不因违章操作伤害他人,不因缺乏自我防范意识被他人伤害。

7、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或使用不符合标准。主要表现为:劳动防护用品的购买、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管理制度不健全;购买和使用过期或不合格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从业人员不能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等。从对企业的检查情况看,职工不能正确佩戴和使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现象比较严重,由此造成的人员伤害也较多。《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规定:对不配发或者不按有关规定或者标准配发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发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发不合格或超过使用期限的劳动防护用品的,应当依法查处。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从业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特别是从业人员要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科学使用和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减少职业疾病发生。

8、危险物品管理缺陷。主要表现为:剧毒化学品或废弃化学物品未专库存放、化学品仓库未配备应急救援器材、危险品仓库无安全警示标志、易燃危险品仓库未安装防爆灯或堆放杂物等。危险物品对人的危险较大,管理不到位,可能引发中毒、火灾、死亡等事故。1993年8月,广东某市一危险化学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爆炸引起大火,事故导致15人死亡,25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混存未单独存放,发生激烈氧化还原反应后引起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危险物品的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条款。对危险物品管理缺陷,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引起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危险物品管理的相关程序、标准和要求,认真履行管理责任,把好安全关。

上述所列8种可能引发事故的常见隐患,主要是依据对75家工业企业安全监察后作出的分析,它们的表现方式也不仅限于所列表现。从这些常见隐患和表现方式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应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强化管理和监督,重在落实“两个责任”:

一是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责任。政府的监管责任要从大处着眼,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制度体系、强化监督管理。首先,要认真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健全工作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加强督促指导;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引导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进企业的本质安全度;第三,要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加大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充分发挥综合监管、专业监察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强化行政执法,依法查处安全生产领域内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第四,要坚持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的方针,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构建安全信息、法律、技术装备、宣传教育、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支撑体系,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创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隐患、防范事故”的氛围

事故排查范文篇5

从今年三月开始,××市安全生产监察支队先后对辖区内75家企业进行了安全监察,已查出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642个,平均每个企业存在安全隐患8.5个。根据归类分析,排在前8位的分别是:消防设施缺乏维护,占12.8%;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占12%;安全设备设施疏于管理,占11.2%;电气安全管理不到位,占10.7%;危险作业场所未设置安全警示,占10%;违章使用特种设备,占9.5%;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或使用不符合标准,占9.3%;危险物品管理缺陷,占8.4%。笔者针对这8种可能引发事故的常见隐患作一分析:

1、消防设施缺乏维护。主要表现为:消防栓箱内堆放杂物、灭火器压力表损坏或压力不足、消防器材被杂物阻隔、消防水枪或水带被挪用或损坏、重点防火区域未配备消防器材、消防栓坏死不能正常使用等。许多企业存在消防设施缺乏维护的现象,它是由人的不完全行为,造成的物的不安全因素。2004年广西某市一工厂发生火灾,造成3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该市消防支队共出动6个中队16辆消防车,134名消防官兵进行了4个小时的扑救,由于火场周边的消火栓无法使用,不得不用4辆水罐消防车到火场5公里外运水。事后一名现场指挥员说:“如果能保证火场连续供水,扑救时间就不会那么长,造成的损失也不会那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四条规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消防安全对企业而言,是预防火灾事故,减少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对化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易燃易爆作业场所而言就更加重要,它是一旦发生火灾后最直接的应急救援手段。

2、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据资料分析,75家企业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和到期复审率都在85%左右,特种作业人员依法培训、持证上岗和按期复审情况不尽人意。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2006年3月,我市一酒店曾发生一起重大火灾事故,经调查:酒店使用无特种作业操作证的电焊工从事室外装修工程施工,作业时,电焊作业明火点燃柴油灶油箱内的柴油,引起爆炸燃烧,造成现场作业的4名工人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属于特殊工种,依法持证上岗不仅是对特种作业人员的自身保证,也是对他人的安全保护。企业应当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严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关和到期复审关。

3、安全设备设施疏于管理。主要表现为:安全设备设施(包括安全附件)未定期检测、压力表超压运行或损坏、机械传动部位未装安全防护罩、乙炔气瓶未装阻火器等。安全设备设施管理缺陷,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有章不循和违规操作,直接表现为物的不安全因素,它常常诱发发事故的导火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对安全设备设施的管理,必须在安装、使用、维护、保养、检测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建立基础台帐,并加强对安全设备设施的日常巡查,督促从业人员规范操作。

4、电气安全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现场临时用电乱拉乱接、配电箱无盖板或堆放杂物、电器开关不符合防爆要求、配电房无防小动物措施等。这些现象多数都是违反操作规程或者安全管理作业所致。2005年7月,我市某酒店游泳池机房内发生一起触电事故,一名在校暑期打工的大学生死亡。经调查:操作人员在潜水泵连接电源时,临时用电没有接地线,也没有任何标识,造成误操作,导致单相潜水泵通电后脱水空转过热而漏电。《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违反操作规程或者安全管理作业的,给予警告,并可以对生产经营单位或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处以罚款。电气管理和使用涉及从业人员多、危险性较大,电气管理不到位,使用不规范造成的危害也是人们普遍认知的。但是,由于人们对电气安全规范的了解程度有限,习惯性违章表现十分突出,因此,要不断加强电气管理和使用,加强对作业现场的安全巡查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置,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危险作业场所未设置安全警示。主要表现为:重点部位(如:配电房、锅炉房、危险品仓库等)未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在储罐区周围没有防护栏、吊装现场没有规范的安全行走通道、高空作业出口平台无安全护栏等。危险作业场所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警示措施,有助于提醒人们远离危险作业场所,防止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和安全警示不明显造成的人身伤害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应当引起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

6、违章使用特种设备。主要表现为:特种设备未取得安全使用证或未定期检测、压力管道泄漏、吊装现场作业人员不戴安全帽、氧气和乙炔气瓶摆放不符合安全距离、厂内机动车超核定人数违章搭载其他人员等。有一个案例:2008年5月,江都某企业一特种车辆(装载机)在出厂加油的途中违章搭乘其他人员,司机误操作,导致车辆翻到马路下,搭乘人员被事故车辆压住当场死亡,司机被卡在驾驶仓内,后因抢救无效死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违反特种设备操作规程和有关安全规章制度操作的,由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对特种设备的使用管理,要坚持“三不伤害”原则,不因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伤害自己,不因违章操作伤害他人,不因缺乏自我防范意识被他人伤害。

7、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或使用不符合标准。主要表现为:劳动防护用品的购买、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管理制度不健全;购买和使用过期或不合格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从业人员不能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等。从对企业的检查情况看,职工不能正确佩戴和使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现象比较严重,由此造成的人员伤害也较多。《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规定:对不配发或者不按有关规定或者标准配发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发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发不合格或超过使用期限的劳动防护用品的,应当依法查处。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从业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特别是从业人员要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科学使用和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减少职业疾病发生。

8、危险物品管理缺陷。主要表现为:剧毒化学品或废弃化学物品未专库存放、化学品仓库未配备应急救援器材、危险品仓库无安全警示标志、易燃危险品仓库未安装防爆灯或堆放杂物等。危险物品对人的危险较大,管理不到位,可能引发中毒、火灾、死亡等事故。1993年8月,广东某市一危险化学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爆炸引起大火,事故导致15人死亡,25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混存未单独存放,发生激烈氧化还原反应后引起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危险物品的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条款。对危险物品管理缺陷,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引起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危险物品管理的相关程序、标准和要求,认真履行管理责任,把好安全关。

上述所列8种可能引发事故的常见隐患,主要是依据对75家工业企业安全监察后作出的分析,它们的表现方式也不仅限于所列表现。从这些常见隐患和表现方式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应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强化管理和监督,重在落实“两个责任”:

一是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责任。政府的监管责任要从大处着眼,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制度体系、强化监督管理。首先,要认真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健全工作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加强督促指导;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引导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进企业的本质安全度;第三,要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加大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充分发挥综合监管、专业监察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强化行政执法,依法查处安全生产领域内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第四,要坚持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的方针,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构建安全信息、法律、技术装备、宣传教育、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支撑体系,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创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隐患、防范事故”的氛围

事故排查范文篇6

第一条为了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统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实施监管监察,适用本规定。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第五条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按照职责对所辖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并予以查处;发现所报告事故隐患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应当立即移送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

第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严禁非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第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第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十三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事故隐患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十五条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本规定的要求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向下属单位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当采取撤离人员、停止作业、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有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经治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申请报告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内容、项目和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等。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指导、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

第二十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应当加强对重点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下*整改指令书,并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必要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并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非法和违法行为及其责任者。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发现属于其他有关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重大事故隐患的,应该及时将有关资料移送有管辖权的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十一条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其被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前,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提请原许可证颁发机关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把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纳入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中加以治理,落实相应责任。

第二十三条对挂牌督办并采取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的申请报告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同意恢复生产经营;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停产整改指令。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二十四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季将本行政区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逐级报至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半年将本行政区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未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表的;

(三)未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

(四)重大事故隐患不报或者未及时报告的;

(五)未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

(六)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

第二十七条承担检测检验、安全评价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评价证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单处或者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可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机构,撤销其相应的资质。

事故排查范文篇7

关键词:铁路;生产事故;隐患;分类;排查治理

1事故隐患的主要分类

以各种安全事故隐患的主要分类标准为基础,结合铁路运输日常安全生产实际情况,我们可把铁路安全事故隐患大致细分为以下几类:Ⅰ类事故隐患:该类事故隐患主要指存在较大危害,较难整改的隐患,主要为一些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需用到多专业,多学科知识,一般应有集团公司统一组织积极排查各类隐患。Ⅱ类事故隐患:该类事故隐患指存在某种危害与整改难度,仅仅靠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隐患存在一定难度,隐患的整改也需由集团公司主管部门指导或协助后才能顺利治理的隐患。Ⅲ类事故隐患:该类事故隐患主要指隐患虽存在部分危害与整改难度,但各单位能自行治理或单位与单位间通过相互协调配合后便可顺利治理的隐患。

2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

2.1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与具体工作原则

在事故隐患实际排查治理作业中,可依据“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以及“哪位主管哪位负责”的原则,铁路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责任主体一般为各系统的主管部门,这些主管部门应认真全面的负责本单位各类安全事故隐患的日常排查治理工作,各部门领导应直接管理或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来治理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并负责对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实际排查治理情况跟踪监管。在实际生产作业中,我们可把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治理责任划分为以下几种:Ⅰ类事故隐患,当突遇该类事故隐患时,应由集团公司安委会深入研究确定。对于部分重大事故隐患,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集团公司安监室来进一步汇报给当地人民政府,并进行治理效果的公布评价工作。Ⅱ类事故隐患,对于该类事故隐患,应由集团公司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组织治理,并可指派相关部门来协助配合治理。Ⅲ类事故隐患,就该类事故隐患而言,可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与相关领导进行协商后,确定一内部牵头治理部门,该部门应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把各项治理责任都落实到位,以更好的保障安全生产。

2.2事故隐患排查

事故隐患排查主要包括:日常检查、专项排查、季节性和关键时期排查等方式,在日常隐患排查作业中,应把各类排查作业与日常检查评估,检查鉴定设备充分结合。相关部门与单位排查治理完一类事故隐患后,应学会举一反三,应充分做好事故隐患日常专项排查工作。在事故隐患排查作业中,应依据安全风险管理确定的各类风险因素、具体预防措施及实际控制措施等开展全方位排查,特别应重点突出排查高铁、客车及关键岗位等高风险环节,对人员方面、设备方面、环境方面及管理方面的隐患应进行系统排查。各部门应重视强化全员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积极鼓励各位职工从自身岗位出发来充分做好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同时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应严格依据上级部署,积极参照安全风险管控要求,经常到第一生产现场深入调研,进行事故隐患排查,一旦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及时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由上级主管部门来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并积极把各项整改措施都落实到位,同时还应做好安全隐患整改报告,以为后期安全隐患的整改提供经验。

2.3事故隐患治理

在事故隐患治理作业中,可按下图所示的方案类进行事故隐患治理。在对事故隐患进行了Ⅰ类、Ⅱ类以及Ⅲ类明确划分后,各类事故隐患主体责任部门,应严格依据隐患整改措施、具体责任、资金情况、时限要求以及治理预案等“五到位”的要求,详细落实好每一项治理方案。各部门以及各单位应严格依据“一案一档”的事故隐患治理制度,全面落实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可采用科学、合理的分级管理制度进行治理,采用专人负责,同时应做好事故隐患治理情况的书面登记记录工作,具体记录内容应进可能的详细,不仅应包括从发现隐患到制定,实施整治方案,而且应包括治理情况的验收销号的全过程,记录的各种资料应全面,真实,准确,并应进行长期保存,应做到一事一档,档案完整。在各类事故隐患的实际治理作业中,应依据隐患实际治理需求,进行必要的封锁线路,限速运行以及现场盯控等。对于部分事故安全隐患治理工作,还应制定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与事先演练,以确保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进而有效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当Ⅰ类与Ⅱ类事故隐患治理工作都顺利完成后,具体负责隐患治理工作的单位应向集团公司书面报告隐患治理情况,集团公司专业主管部门应与安监部门密切联系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客观公正的评价治理效果,同时还应制作成书面报告形式,以备后期翻阅。当在完成Ⅲ类事故隐患的治理工作后,单位负责人应联合本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安全管理部门来现场勘查隐患治理情况,并评价隐患治理效果,同时也应做书面报告。对于哪些事故隐患治理不全面,不彻底,不到位,未达到治理目标的,应由相关单位继续进行整改。

2.4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与监督

对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可实行集团公司、专业处室以及基层单位三级挂牌督办与销号制度。在完成事故隐患治理后,经效果评价发现事故隐患治理效果达标的,才能进行验收,验收通过后才能销号。3结语总之,在铁路日常生产作业中,安全工作无小事,对此,我们必须充分做好铁路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排除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才能更好地保障铁路运输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事故排查范文篇8

关键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逐年呈现上涨的趋势,具有运输量大和运费低的特点。我国“和谐号”动车组的研发和广泛使用,使我国铁路运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而在铁路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铁路安全生产问题,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安全生产是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发展时更应加强重视。

1铁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意义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在铁路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对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是很有必要的一项举措,依据“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执行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铁路运输安全。

2铁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分类

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因违反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没有按照生产的操作技术标准规程进行和未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人为操作不当的危险状态和管理存在的缺陷,这些因素都会出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主要包括一般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这两个方面。一般事故隐患危害较小,即使发生后也能够立即排除,其整改的难度也不大,容易立即整改。而重大事故隐患则不然,其危害性和整改难度都非常大,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全部或局部要停产停业,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整改才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其他外部因素使生产经营单位本身难以排除的隐患。根据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及事故隐患分类标准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详细地划分:Ⅰ类事故隐患:包含重大事故隐患,其危害性较大和整改难度较高,在排除隐患治理过程中所涉及多个专业系统,同时还需要铁路总公司组织治理的隐患。Ⅱ类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在隐患整改时自身难以完成,具有一定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进行治理整改还需要铁路总公司主管专业部门来进行决策或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来治理的隐患。Ⅲ类事故隐患:虽然具有一定的危害程度和整改起来的难度,但是出现隐患后,在各个单位之间就可以自行解决或者相互协调治理。

3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

3.1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与具体工作原则。在实际事故隐患排查过程中根据“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及“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各个系统的主管部门作为铁路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责任主体,在日常排查治理中这些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本单位全面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部门领导直接管理排查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同时跟踪监管安全事故隐患实际排查治理情况。可以把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治理责任根据在实际生产作业中主要划分:Ⅰ类事故隐患,一旦出现这类事故隐患时应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对其中比较重大的事故隐患部分,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汇报给当地的人民政府,同时进行安全隐患治理效果的评价工作。Ⅱ类事故隐患,这类事故隐患治理由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并指派相关部门进行协助配合治理。Ⅲ类事故隐患,对于这类事故隐患来说,主要是由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与相关领导进行协商确定牵头的治理部门,并由牵头治理部门进行明确分工,落实各项治理责任,责任到人确保更好的安全生产。3.2事故隐患排查。在事故隐患排查过程中有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和关键时期的排查等,同时还应把排查作业和日常的检查评估及设备鉴定充分结合在一起。在对一类事故隐患排查结束后,相关部门与单位要进行举一反三,对今后再次出现的事故隐患日常专项排查工作做好充足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安全风险管理确定的风险因素,制定详细的预防措施以及控制措施来进行全面的排查工作,尤其在高铁、客车和关键岗位进行重点排查,以及在人员、设备和管理等方面的隐患进行综合系统的排查。在宣传教育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重视宣传活动起到的重要作用,强化全员从自身的岗位出发,积极鼓励他们充分做好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同时按照安全风险的管控要求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根据上级部署,对事故隐患排查第一现场进行深入调研,如果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上报,由上级主管部门对事故隐患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来处理,同时将各项措施积极地整改落到实处,做好安全事故隐患整改报告,以便为后续的相关整改提供经验。3.3事故隐患治理。通过对事故安全隐患进行划分后,在各类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责任主体部门应严格按照隐患整改措施、具体责任的落实、资金情况、时限要求和预案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把控,把每个治理方案详细地落实好,加强事故隐患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建立完善事故隐患的治理制度,各部门及各单位按照一案一档的要求全面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运用科学合理的分级管理制度,采取专人负责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理,同时还要对治理情况进行书面登记工作,对具体内容包括从发现隐患到制定和实施整治方案应尽可能的详细,同时还应对治理情况的验收销号的全过程进行记录登记,并且对记录的资料详细真实长期保存,真正做到一事一档,记录保存完整。根据各类事故隐患的实际治理需求在治理作业过程中,必要时还应对相应的线路进行封锁,限速运行以及现场控制等措施。同时对于事故安全隐患可以制定必要的应急处置方案,加强事故处理培训教育和进行事先演练,保证顺利开展事故隐患治理工作,进一步对各类事故安全隐患加强有效排除。对Ⅰ类与Ⅱ类事故隐患治理工作治理完成后,负责单位应将负责事故隐患工作的详细情况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报给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根据隐患治理的实际具体情况与安监部门进行密切联系,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实地复查,对治理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并将相关资料制作成书面报告的形式以备后续进行翻阅借鉴。当在完成Ⅲ类事故隐患的治理工作后,单位负责人及时联系专业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部门,对治理情况进行现场勘查,并对事故隐患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需要制作相应的书面报告。对于在事故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的、不全面、没有达到相关治理标准的,应责令相关单位继续进行整改,直到彻底符合要求为止。3.4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和监督。对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和监督应实行铁路总公司、专业处室及基层单位进行三级挂牌督办和销号制度。对于治理效果达到评价审查目标的,经过验收批准后方可进行销号。各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和销号的具体流程如下。(1)Ⅰ类事故隐患:把铁路总公司安监室作为督办部门进行定期汇总有关Ⅰ类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情况,对督办项目和销号情况进行公布;对于牵头治理部门和责任单位将事故隐患治理方案落实,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处理并督促限期整改,并将落实情况在每季度的铁路总公司安委会上进行报告,同时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作出建议和意见。(2)Ⅱ类事故隐患:作为督办部门的主管专业部门进行定期汇总本系统的Ⅱ类事故隐患和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情况,对督办项目和销号情况进行公布;督促责任单位对整治隐患治理方案的落实,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处理并督促限期整改,同样也将落实情况在每季度的铁路总公司安委会上进行报告,同时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作出建议和意见。(3)Ⅲ类事故隐患:作为督办部门的各单位安委会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后进行销号处理。各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动态进行Ⅲ类事故隐患汇总,并在单位月度安全例会以及季度安委会上进行通报,同时分析隐患治理工作落实和销号情况,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处理,确保隐患治理资金和人员等有可靠保障。铁路总公司主管专业部门、安监部门指导、监督各单位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和标准具体要求,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各项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积极落实监督检查的实际情况,提高各单位的责任意识,对事故排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日常工作中,对事故隐患进行及时排查治理,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对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有效排除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智涛.铁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思考[J].上海铁道科技,2018(1):23-24+114.

[2]佘振国.铁路安全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

事故排查范文篇9

第一条为了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统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实施监管监察,适用本规定。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第五条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按照职责对所辖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并予以查处;发现所报告事故隐患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应当立即移送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

第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严禁非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第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第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十三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事故隐患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十五条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本规定的要求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向下属单位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当采取撤离人员、停止作业、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有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经治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申请报告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内容、项目和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等。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指导、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

第二十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应当加强对重点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下达整改指令书,并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必要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并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非法和违法行为及其责任者。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发现属于其他有关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重大事故隐患的,应该及时将有关资料移送有管辖权的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十一条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其被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前,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提请原许可证颁发机关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把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纳入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中加以治理,落实相应责任。

第二十三条对挂牌督办并采取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的申请报告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同意恢复生产经营;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指令。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二十四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季将本行政区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逐级报至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半年将本行政区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未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表的;

(三)未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

(四)重大事故隐患不报或者未及时报告的;

(五)未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

(六)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

第二十七条承担检测检验、安全评价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评价证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单处或者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可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机构,撤销其相应的资质。

事故排查范文篇10

一、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本次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镇成立由镇政府分管安全副镇长任组长,镇政府职能部门安全办主任、基建办主任、社事办主任荣、社区办主任、招商办副主任、人口办常务副主任、派出所所长、新镇派出所所长任副组长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专项整治办公室设在镇安全办,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建立动态台帐、情况汇总及总结。各单位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由分管安全的领导任组长,安全干部任副组长,建立一支专业队伍,实施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的专项治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

在年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按照“排查要认真、整治要坚决、成果要巩固、杜绝新隐患”的要求,在全镇各村、居委、镇直属公司、各部门(行业领域)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以属地化管理和条块结合为原则,各村、居委、镇直属公司要加强组织和领导,明确分工和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协同配合、扎实推进。各生产经营单位要积极行动,全面排查和治理隐患,突出抓好隐患整改工作,加大隐患治理力度,切实消除事故隐患。要继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有效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促进本镇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三、职责分工和重点内容

(一)职责分工

1、生产安全。主要包括: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建材、民爆器材、电力等工矿商贸企业及其生产、经营、使用、储运等各类重要设备设施。

责任(牵头)部门:镇安全办。协办单位:镇经管办、派出所、新镇派出所。

2、特种设备。主要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厂(场)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

责任(牵头)部门:镇安全办。

3、燃气安全。主要包括:燃气管道运营设备设施及违章占压整治,供气运营企业及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等。

责任(牵头)部门:镇安全办。

4、环境保护。主要包括:沿江、沿河化工企业及易因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及危险化学品废弃物处置。

责任(牵头)部门:镇安全办。协办单位:镇水务站、镇经管办。

5、建筑施工。主要包括:“世博”工程设施建设、重大市政工程建设、轨道交通建设、桥隧工程建设、水务建设等各类建筑施工工地及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堤防、水闸、排水设施、防汛设施等各类重要设备设施。

责任(牵头)部门:镇基建办。协办单位:镇水务站、镇经管办、镇城管所。

6、交通运输、城市绿化。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水运等行业(领域)站点、桥梁、场所及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危险路段排查治理和危险化学品运输,城市绿化建设等。

责任(牵头)部门:镇城管所。协办单位:镇安全办、镇水务站。

7、人员聚集场所及消防安全。主要包括:商(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含水上游览场所)、旅游景点、学校、医院、宾馆、饭店、网吧、公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

责任(牵头)部门:派出所、新镇派出所。协办单位:镇经管办、镇社事办、镇文化站。

(二)排查治理内容

各责任(牵头)部门要结合国务院各相关部门下发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排查治理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以及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贯彻执行及责任制建立与落实情况;二是重要设施、装备和关键设备、装置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三是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的完好状况及检测检验情况;四是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重点环节、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五是事故报告、处理及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六是教育培训情况,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等情况;七是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和维护情况;八是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三同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执行情况;九是道路设计、建设、维护及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等情况;十是对企业周边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受台风、风暴潮、暴雨、暴雪、雷电等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等。

同时,镇安全办将适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各责任单位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督查。督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贯彻执行国务院、市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和“隐患治理年”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二是去年排查出的重大隐患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情况;三是检查各类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落实情况;四是打击非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五是事故查处及责任追究落实;六是有关政策措施制定和执行,安全许可制度实施情况;七是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情况;八是全国“两会”、汛期、“奥运会”等重要时段安全生产措施落实情况。

四、重点时段主要工作

第一时段(3月至4月):围绕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做好排查治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召开隐患排查治理动员会议,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各责任单位要抓紧整改年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中排查出的重大隐患,凡能够在短期内完成整改的,务必于3月底前整改到位;暂时难以完成整改的,也要列出计划,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并加强监控。

第二时段(5月至9月):围绕汛期和北京奥运会安全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针对汛期台风、暴雨增多的特点,加强对防汛设施、病险堤防、地下设施、电力通信设施、建筑工地临时设施、脚手架户外广告灯箱、玻璃幕墙等作为排查治理的重点,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落实防汛、防坍塌、防火等各项措施,严防引发事故灾难。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加快治理和除险加固进度,确保汛期到来前整改到位,因工程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的,要加强监测,制定预案。

2、以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和水上运输、特种设备等夏季事故易发的行业领域为重点,加强日常监控和管理,加大对易引发事故重大隐患的治理力度。化工厂、加油站、危险物品运输要防火防爆、防泄漏、防中毒,建筑施工要防坍塌垮塌,道路交通要防超载超限超速,水上交通要防碰撞、防泄漏。

3、加强对本镇体育场馆、设施设备以及宾馆饭店、商(市)场、旅游景点和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妥善加以解决和整改,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时段(1O月至12月):针对第四季度赶任务、抢工期现象增多和冬季雨、雾、冰、雪天气多发的特点,深入推进隐患治理,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1、坚决查处生产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三超”行为,严格商场超市、宾馆饭店、车站码头、文化娱乐等公众聚集场所安全管理,坚决防止火灾及拥挤踩踏事故等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本镇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加大打击非法销售烟花爆竹等的力度,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使用、运输、储存和废弃物处置等环节的安全监管,防止中毒、泄漏、爆炸事故的发生。

2、指导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工作,认真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落实防火、防爆、防尘、防静电、防寒风大潮、防冰雪灾害、防冻裂泄漏、防一氧化碳中毒,以及道路和水上交通防滑、防雾、防碰撞等措施。

3、认真总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健全企业、政府两个层面的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使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单位要充分认清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形势,切实提高对开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把本次专项治理工作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做好年北京奥运会保卫和维护我镇社会稳定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确保专项治理扎实开展。各村、居委、镇直属公司和各责任(牵头)部门拟定的工作方案和动员部署情况,于3月30日前报镇政府办公室。

(二)加强宣传,广泛发动。要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活动;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组织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全面认真细致地查找各种事故隐患;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对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走过场的单位要予以公开曝光。

(三)突出“四个重点”,全面排查治理各类隐患。一是去年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中排查出的尚未整改的重大隐患;二是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三是安全管理基础薄弱,近两年来事故多发、易发的重点企业;四是全国“两会”、汛期、“奥运会”期间、第四季度等重点时段。

(四)坚持“三个全程”,强化监督检查。各村、居委、镇直属公司和各责任(牵头)部门要加强对事故隐患的监督检查。对集中排查出的突出问题,要实施“全程跟踪”,督促企业加大投入、落实责任,标本兼治,确保隐患整改到位;对隐患治理,要实施“全程指导”,严格督促整改,对整改确有困难的,要及时、主动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服务,确保隐患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对隐患整改,要实施“全程督查”,做到隐患不整改不放过、隐患整改不达标不放过,并加大“回头看”力度,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关闭、取缔。

(五)做好“四个结合”,夯实双基工作。一是坚持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年度工作结合起来;二是坚持与检查落实政府责任结合起来;三是坚持与落实安全生产治本之策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四是坚持与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和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