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处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3:24:09

事故处理

事故处理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第三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四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章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第五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九条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第十条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患者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在场。

医疗机构应患者的要求,为其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具体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一条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第十四条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二)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第十六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

第十七条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第十八条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尸检应当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进行尸检的义务。

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法医病理学人员参加尸检,也可以委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拒绝或者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拒绝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

第十九条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尸体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死者尸体存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周。逾期不处理的尸体,经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经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章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第二十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第二十一条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

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

第二十二条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

第二十三条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建立专家库。

专家库由具备下列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一)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

符合前款第(一)项规定条件并具备高级技术任职资格的法医可以受聘进入专家库。

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依照本条例规定聘请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医进入专家库,可以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

第二十四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

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相关专业的专家,由医患双方在医学会主持下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在特殊情况下,医学会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需要,可以组织医患双方在其他医学会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鉴定或者函件咨询。

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医有义务受聘进入专家库,并承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第二十五条专家鉴定组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行合议制。专家鉴定组人数为单数,涉及的主要学科的专家一般不得少于鉴定组成员的二分之一;涉及死因、伤残等级鉴定的,并应当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法医参加专家鉴定组。

第二十六条专家鉴定组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也可以以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第二十七条专家鉴定组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别和判定,为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提供医学依据。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不得威胁、利诱、辱骂、殴打专家鉴定组成员。

专家鉴定组成员不得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

第二十八条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医疗机构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二)住院患者的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三)抢救急危患者,在规定时间内补记的病历资料原件;

(四)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或者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

(五)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其他材料。

在医疗机构建有病历档案的门诊、急诊患者,其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提供;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病历档案的,由患者提供。

医患双方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提交相关材料。医疗机构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应当承担责任。

第二十九条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可以向双方当事人调查取证。

第三十条专家鉴定组应当认真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及答辩并进行核实。

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要的材料,并积极配合调查。当事人任何一方不予配合,影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不予配合的一方承担责任。

第三十一条专家鉴定组应当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作出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鉴定结论以专家鉴定组成员的过半数通过。鉴定过程应当如实记载。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要求;

(二)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和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的调查材料;

(三)对鉴定过程的说明;

(四)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五)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六)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七)医疗事故等级;

(八)对医疗事故患者的医疗护理医学建议。

第三十二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

(一)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三)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四)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三十四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收取鉴定费用。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医疗机构支付;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提出医疗事故处理申请的一方支付。鉴定费用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四章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

第三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责令医疗机构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外,应当组织调查,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对不能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第三十七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关事实、具体请求及理由等。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第三十八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医疗机构的报告或者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一)患者死亡;

(二)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符合本条例规定,予以受理,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有关材料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再次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第四十条当事人既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受理的,应当终止处理。

第四十一条卫生行政部门收到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出具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后,应当对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鉴定程序进行审核;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听取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第四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经审核,对符合本条例规定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应当作为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以及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的依据;经审核,发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应当要求重新鉴定。

第四十三条医疗事故争议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协议书。

第四十四条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调解书或者判决书。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逐级将当地发生的医疗事故以及依法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的情况,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第五章医疗事故的赔偿

第四十六条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四十七条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的,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第四十八条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请求,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应当依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

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

第四十九条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确定具体赔偿数额:

(一)医疗事故等级;

(二)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三)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医疗事故赔偿,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二)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陪护费: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五)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八)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对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周岁。对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2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九)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第五十一条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第五十二条医疗事故赔偿费用,实行一次性结算,由承担医疗事故责任的医疗机构支付。

第六章罚则

第五十三条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处理医疗事故过程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关于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有关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五十四条卫生行政部门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未及时组织调查的;

(二)接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后,未在规定时间内审查或者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

(三)未将应当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医疗事故争议移交医学会组织鉴定的;

(四)未按照规定逐级将当地发生的医疗事故以及依法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情况上报的;

(五)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审核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

第五十五条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许可证,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依照前款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并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第五十六条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一)未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的;

(二)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为患者提供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服务的;

(三)未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和妥善保管病历资料的;

(四)未在规定时间内补记抢救工作病历内容的;

(五)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封存、保管和启封病历资料和实物的;

(六)未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的;

(七)未制定有关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预案的;

(八)未在规定时间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

(九)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的;

(十)未按照规定进行尸检和保存、处理尸体的。

第五十七条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接受申请鉴定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出具虚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关于受贿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或者资格证书。

第五十八条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或者资格证书:

(一)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没有正当理由,拒绝进行尸检的;

事故处理范文篇2

一、组织指挥机构及成员

安全事故涉及许多部门和单位突发性强、情况复杂,应急救援工作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各单位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为此,特成立*街道办事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二、任务分工

1、企业安全工作组:组长:张相广,成员由经济发展科,地区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领导10名同志组成。主要负责辖区重点单位及辖区无主管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确保各企业不发生安全事故。

2、社区安全工作组:组长:王千,成员30人,由10个社区居(家)委会干部及管段民警组成。主要负责本社区管辖范围内居民的安全工作,并组织各社区安全生产义务巡逻队,对各自所管辖的社区进行值勤,及时发现安全生产隐患,及时处理,定期对居民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

3、公共场所安全组:组长:申希德,成员由派出所联防队员及地区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领导组成,主要负责辖区内所有公共娱乐场所和特种行业单位的治安及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值班巡查,确保不出现治安事件及安全生产事故。

4、应急保障组:组长:蒋春雷,成员15名,由办事处、派出所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随时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及时赶赴事故现场,组成现场指挥部实施抢救,力争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事故处理范文篇3

1.1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线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燃气事故应急管理和工作机制,提高本区燃气行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以人为主,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作为燃气灾害事故的紧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和危害,增强本地区燃气用户安全用气的意识和对天然气管道设施的保护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燃气行业的各项建设和管理工作中,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不断提高城市燃气管理的紧急处置水平。

1.2.2分级管理,按级负责。燃气灾害事故紧急处置工作实行分级管理,按级负责,根据灾害事故大小,负责组织处置。

1.2.3权属管理,协调配合。运用信息化,采用新技术,落实燃气事故的组织机制和责任机制,在事故发生时,能迅速启动预案,迅速有效地开展先期处置,紧急救援和处理工作,将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3编制依据

1.3.1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城市燃气管理规定》、《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等法律以及相关法规和规章。

1.3.2地方法律、法规:《市燃气管理条例》、《市燃气管道设施保护办法》、《市燃气器具管理办法》、《市城市道路与地下管线施工管理暂行办法》、《市城市道路与地下道线施工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等相关法规。

1.3.3主要文件《市燃气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具体情况

1.4.1区位于北纬30度日3分-31度09分,东经121度35分-121度51分,总面积835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0.1公里。现有14个行政镇,一个新城区、二个工业区,一个农业园区,一个旅游度假区。常住人口95万人。

本区燃气气种有天然气、液化气两种,并逐步向天然气为主,液化气为辅的燃气结构过渡,城市能源结构将进一步趋于合理。

天然气从高压2.5MPA减压到中压0.4MPA,通过管道输送到辖区。目前开通的中压门站三处,分别为惠南、周浦、工业园区。天然气日均供气量约为7万立方米,开通居民用户3.3万家,营事团体140家。中压管道总长度300多公里,中低压调压站(箱)343只,管网阀门735只。

液化气有四座液化气储配站、一座液化气钢瓶检验站三十八个液化气分发站(分布在全区各镇)。各类液化气用户近三十万九千户。

1.4.2各燃气主要特性

1.4.3发生燃气事故的主要原因

输配过程中:

★各类燃气设施和管线因第三方破坏、堆场、构筑物超载、河堤塌方等原因致使天然气管道接口松动、损坏甚至断裂,造成泄漏。

★腐蚀性化学物任意排放,侵蚀燃气管道,造成泄漏。

★热胀冷缩和自然沉降导致管道下沉、接口松动基础断裂,造成泄漏。

★擅自侵占燃气设施管线安全保护区域,对燃气设施和管线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

储运过程中:

★超限运行、密封件和调节装置及安全附属设施失灵等引起的突发事故。

使用过程中:

★灶具类:使用非安全型燃气灶具,浇煮溢熄,引发泄漏。

★热水器类:违规安装、不定期保养、使用非安全型热水器引起废气中毒窒息。

★开关类:开关长期缺乏保养,发生松动,引起泄漏。

★连接管:连接管老化、脱落,引起泄漏。

自然灾害:

★突发性寒流造成输气管道阻塞、雷击、地震等造成燃气设施的损坏致灾。

其他原因

★用户的私接私装、用户的不安全行为、使用非安全型燃气器具、缺乏定期保养等引起的突发事故。

★操作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燃气设备故障。

★恐怖袭击等造成燃气设施的损坏致灾。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区所管辖范围内,由于输配、运输、储存、使用和燃气工程建设的安全运行和安全管理以及自然灾害等重大社会影响的燃气安全事件。

2组织机构和职责

2.1组织体系

在区发改委党组和发改委的领导下,区燃气管理所是燃气突发事故应急的责任主体,燃气所所长组织领导并实施燃气灾害事故紧急处置管理工作,根据燃气事故灾害的性质、范围、损失及伤亡之情况,必要时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燃气所所长担任。抢险工作、现场指挥由安全主管担任,总工程师参加整个活动并参加专题研究,提出处置技术方案。

2.2组织体系框架

2.3应急处置机制

市、区应急联动中心:110

区应急办:68000591

区燃气管理所:58020455

天然气公司:68007199

液化气公司:58002755

管道公司:58004622

2.4应急联动相关单位

区建委、公安消防、安监、技监、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

民防化救、医疗等监测和救护部门;

数字化城市管理(网格化)、安全协作网等社会协同部门;

须现场配合的其他管线和设施单位等;

新闻媒体。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安全配套部负责本所管辖区域内燃气系统安全运行的监测,预警工作,做好重大节假日、重要社会活动、灾害性气候和各季保高峰供应期间的预测预警工作,做好专案并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

3.2预警和预防行动

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信息化(如燃气管网GIS、GPS、SCADA),建立燃气事故统计和燃气设施运行的数据库,建立燃气设施安全可靠的动态化管理系统。

提高燃气管网巡视率,降低燃气管网占压率;

保证燃气用户安全检查的安检率,提高整改率;

提高燃气用户安全用气的知晓率,提高安全型燃气器具普及率。

天然气公司安检部巡检组做好所管辖区域内管网的巡检工作,及时发现和阻止管线保护范围的开挖和占压情况;设备组做好设施的检测、维护、保养工作,用户的安检工作,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和用户的用气安全;监控室24小时监控各门站的输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按照燃气事故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时间,应急响应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Ⅰ、Ⅱ、Ⅲ、IV)四级。

Ⅳ级(一般事故):

●造成人身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或10人以下燃气中毒的;或由于管线损坏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中断2小时以上(含2小时),12小时以下。

●由于燃气管线、附属设施的损坏,造成家庭燃气用户1000户以下、重要工业用户一户或一般工业用户7户以上,燃气中断供应8小时以上,24小时以下。

●直接经济损失在200万元以下。

Ⅲ级(较重事故):

●造成人身死亡3人以上(含3人)、10人以下,或造成10人以上(含10人)、30人以下的燃气中毒;或由于管线损坏造成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中断12小时以上(含12小时),24小时以下。

●由于燃气管线、附属设施的损坏,造成家庭用户1000户以上、30000户以下、重要工业用户一户或一般工业用户7户以上,燃气中断供应12小时以上、24小时以下。

●由于气源生产厂中断供应24小时以上,48小时以下。

●直接经济损失在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Ⅱ级(严重事故):

●造成人身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30人以下,或造成30人以上(含30人)、60人以下的燃气中毒;或由于管线损坏造成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中断24小时以上(含24小时),48小时以下。

●由于燃气管线、附属设施的损坏,造成家庭用户30000户以上、100000户以下、重要工业用户一户或一般工业用户7户以上,燃气中断供应24小时以上、72小时以下。

●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Ⅰ级(特别严重事故):

●造成人身死亡30人以上(含30人)或严重中毒和死亡6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事故;或由于管线损坏造成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中断48小时以上(含48小时)。

●由于燃气管线、附属设施的损坏,造成家庭用户100000户以上(含100000户)、重要工业用户、一般工业用户燃气中断供应72小时以上(含72小时)。

●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

当燃气事故发生在重要地段、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期间,其事故应急处置的响应等级视情况相应提高。

4.2响应行动

在燃气灾害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相关紧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根据燃气事故等级,启动相应预案,按照职责分工,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根据事故原因,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排除故障,如发生火警和人员伤亡,同时通知公安消防,医疗等社会公共救援部门,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相关信息。

接到燃气突发事故信息后,按照本预案要求,领导赶赴现场组织抢险人员采取紧急措施,必要时切断气源,防止再生,衍生事故的发生。

4.3指挥和协调

燃气灾害事故一旦发生时,根据事故等级和响应级别,严格按照分级指挥程序,各单位和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应相应到达事故现场,实施抢险救灾的指挥和协调。

事故等级和主要响应人员

一般或较大燃气灾害事故由分管领导负责紧急处置的指挥,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和信息管理。

重、特大燃气灾害事故由现场指挥部负责紧急处置的指挥、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和信息管理。

所在街道(镇)政府负责区域内的燃气事故的紧急救援指挥,按属地化原则实施管理,必要时开设现场指挥部,负责相关保障,组织开展对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

区应急联动中心是区防灾减灾体系中实施应急处置工作的指挥平台,区卫生局组织紧急输送受伤(中毒)人员并做好院前急救;区消防局负责排除险情;区公安局负责维持治安秩序,疏导交通;区民防办负责协助现场侦检,需要时参与紧急救援;区建委协调处理,督促检查;区电力公司配合现场紧急处置,控制危险区电源;区水务局配合现场紧急处置,控制水源并保障社区居民用水。

4.4信息报告和处理

按照迅速报告信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和属地化的原则,逐级报告。

公司负责对燃气灾害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物损及紧急抢修结果等信息的收集和汇总;燃气管理部门对事故的调查结果等信息进行收集和汇总。公司及管理部门应将有关信息及时向区应急指挥中心、市政应急指挥中心、市燃气管理处汇报。

公安、消防、卫生、民防等社会公共救援部门负责对紧急处置过程中的道路交通中断、火灾抢险、人员救护等信息的收集和汇总,及时向区政府汇报。

燃气灾害事故发生后,指挥中心负责收集燃气灾害事由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和灾害规模、面积、影响程度等信息,并负责记录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处置情况,跟踪和掌握灾情、险情的发库趋势、灾害事故的善后处理等有关信息的收集和汇总并逐级汇报,如遇紧急情况,可越级汇报。

4.5新闻报道

燃气灾害事故的信息和新闻,由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信息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重大情况报市政府或市有关部门决定。

4.6响应结束

应急结束后由区应急办现场应急指挥部负责落实公众与相关单位的通知和安全宣传工作。特殊情况下(特大事故、严重自然灾害等),报市政府或市有关部门决定。

5后期处置

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整理和审查所有书面报告、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总结和评价事故原因和应急期间的主要行动。及时向上级事故应急指挥部做出书面报告。

依法认真做好受害者及家属的安抚、赔偿及其他善后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5.1调查报告

燃气灾害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类别,由区有关部门或公安消防、燃气管理部门及事故所在地的镇、园区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联合调查组,必要时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燃气灾害事故的原因调查,并出具事故调查报告,报有关方面。

燃气事故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调查中查明的事实;

事故原因分析及主要依据;

事故结论;

各种必要的附件:

调查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经验、教训和安全建议。

重、特大燃气事故的调查严格遵守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称序暂行规定》的各项规定。

6应急保障

6.1信息保障

信息的畅通能保障燃气应急处置人员迅速组织人员、物力进行救灾抢险,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公司应建立相应的信息数据库,与市、区应急指挥中心联网,市、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信息的沟通。值班部门接报后,属紧急处置范围应先行处置,同时将信息迅速传递给上级部门及有关相应救援职能部门。平时将救灾抢险重要信息资料储存在数据库,为救灾抢险指挥提供决策依据。

6.2队伍保障

应急处置组织人员实行统一指挥,燃气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由事故发生所在镇、园区政府担任总指挥,抢险工作现场指挥由燃气所领导担任,同时设副总指挥(同企业l-2人)。当总指挥不能履行职责时,由副总指挥履行。担任指挥人员应当有组织、协调紧急处置能力,并熟悉紧急预案。从事处置抢险人员须参加过业务技术培训,掌握燃气行业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配合紧急救援专业队伍在现场指挥部领导下,有序地执行所承担的职责。各专业救灾队伍的总体情况、编成要素、执行抢险救援任务的能力,每年年初向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市燃气管理处作出报告,重大变更要及时报告备案。

6.3物资保障

按照《市燃气灾害事故紧急处置预案》的有关规定以及企业内部的应急预案,在管辖范围内配备必须的紧急设施、装备、车辆和通讯联络设备,并保持良好状态。在紧急处置中,按现场指挥部要求,可以在本区道路、公路建设养护和各燃气企业紧急调用物资、设备、人员和场地。

6.4专业保障

在紧急处置中,各级应急处置指挥管理机构和应急处置工作部门应当要求相关企业单位对可能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事故场所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涉及到支援队伍必须服从区政府管理部门调动,参加紧急处置抢险工作。

6.5立法保障

为适应城市燃气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要求,加强本区燃气行业防灾减灾法制建设,规范燃气灾害事故紧急处置工作,加紧制定燃气紧急处置工作相关的政府规章和政策性配套文件,实现燃气紧急处置工作有法可依。

6.6技术保障

防灾减灾管理应积极运用各类先进技术设备和检测手段,对燃气设备和设施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大力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并逐步完善地下管线的地理信息系统(GIS)、GPS定位系统,不断提高防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6.7相关保障

在紧急处置中,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民防等社会公共救援部门根据事故现场需要,各司其职,行使保障职能,防止事态扩大。参与抢险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并须配备专业设施设备。逐步建立由应急指挥中心、紧急救灾通讯网、应急队伍、应急保障所组成的紧急救援系统,提高紧急救援快速反应能力和保障水平。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加强培训教育

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加强燃气设施保护及安全使用燃气的全民教育。燃气所、各燃气经营单位应经常派出专业人员进入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安全使用燃气教育,做好燃气设施安全保护和安全使用燃气的宣传教育,对职工进行专业安全培训、消防培训、岗位培训。

利用新闻媒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以安全用气和保护燃气设施为核心内容,以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及外来人员为对象,对燃气的安全使用采用形式多样、内容由浅入深的安全宣传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不断提高安全宣传和防灾减灾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人们对于燃气的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

7.2加强预警演习

建立紧急预警演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燃气紧急处置演习,不断提高抢险救灾能力,并确保负责急抢修的队伍始终处在预警状态。

7.3加强防灾管理

防灾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为防止燃气灾害事故发生,以及燃气灾害事故发生后,快速处置,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加强对燃气生产、输送设备的检查;对居民使用燃气设备、单位燃气设备进行安全检查。

7.4加强经验分析

对事故原因和有关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相关的专业(如住宅设计、物业管理)管理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7.5加强防灾网络

平时与地区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民防等社会公共部门加强联系,将上述部门的联系人、通讯地址输入数据库,建立防灾减灾网络。

8附则

8.1预案管理

事故处理范文篇4

2002年4月14日电第351号国务院令公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个条例将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

医务人员责任加大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扩大了现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关于医疗事故的内涵,同时加大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责任。

新条例中,将医疗事故明确定义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明确医疗事故的过错原则,并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为一级医疗事故,其他三级医疗事故分别造成患者中度、轻度残疾,器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组织损伤导致严重、一般功能障碍,或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条例取消了技术事故和责任事故的划分。

新条例中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情节严重的,将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受到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哪些情况不属事故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了以往极易引起争端的一条: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其他不属于医疗事故的还有: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事故鉴定医学会负责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进行重大调整的一条是,今后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不再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改由医学会负责。

今后负责鉴定的医学会将建立专家库,并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独立地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时,认为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可以按照条例的规定,从医学会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成鉴定组,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根据新条例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为两级:设医的市级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对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组织技术鉴定工作。

赔偿争议如何公断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同现行办法相比,整整增加了一章内容:医疗事故赔偿。

条例规定发生医疗事故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双方协商、申请行政调解或者提出民事诉讼三种方式解决。此外,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精神,对确定医疗事故民事赔偿具体数额时应当考虑的因素、赔偿项目、标准和计算方法作了规定。具体的赔偿数额由各地依照条例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事故处理范文篇5

根据桂农机监技〔2008〕6号文件精神,经研究,定于近期分期分片对全区农业机械事故处理人员进行培训、考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

培训、考试内容为农业机械事故处理的相关知识。

考试方式为培训后马上进行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2小时,成绩70分以上为及格。

二、分期培训、考试的时间、地点及参加培训、考试的人员范围

(一)第一期:**班

1、参加培训、考试的人员范围:南宁、百色、**三市。

2、培训、考试的时间及地点:培训、考试的时间为9月17日至20日,请上述三市的相关人员于9月16日到**市佳家大酒店报到。

佳家大酒店地址:**市新建路72号(市中心广场对面)。

酒店服务总台电话:

(二)第二期:北海班

1、参加培训、考试的人员范围:北海、防城、钦州、贵港、玉林、崇左六市。

2、培训、考试的时间及地点:培训、考试的时间为9月21日至24日,请上述六市的相关人员于9月20日到北海市翠苑宾馆报到。

翠苑宾馆地址:北海市银滩大道4号路。

宾馆服务总台电话:0779-3893188。

(三)第三期:桂林班

1、参加培训、考试的人员范围:柳州、桂林、梧州、贺州、来宾五市。

2、培训、考试的时间及地点:培训、考试的时间为10月8日至11日,请上述五市的相关人员于10月7日到桂林市临桂大酒店报到。

临桂大酒店地址:中山南路78号,从火车站往北走约200米、汽车总站往南走约500米即到。

酒店服务总台电话:

三、其他事项

(一)培训、考试费用为950元/人,包括食宿费、资料费、授课费、教室和交通工具、事故现场道具租用费、考试费等费用。

(二)参加培训、考试的人员自带如下现场勘查器材:

摄像机、照相机、钢卷尺、皮卷尺、白手套等农业机械事故现场勘查工具、用具。

(三)参加培训、考试的人员自带如下资料:

1、《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员资格申请审查表》(已交的除外);

2、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复印件已交的除外);

3、行政执法证原件及复印件(复印件已交的除外);

4、近期1寸白底彩色证件照片3张。

事故处理范文篇6

大家好!

我叫李文义,今年岁,年毕业于松花江警校,参加中央党校法律专业学习,取得本科文凭,年参加工作,××年月入党,现任县交警队事故处理股一组组长。

今天站在这里,心情特别激动。原创:首先,感谢组织给我们创造的机会,同时也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感谢各位同志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我竞聘的职位是事故处理股股长,我竞聘这个职位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直接关乎群众安危和社会稳定。我从年以来,一直从事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可以说是情有独衷,十分热爱这项工作,愿意继续做出更大贡献。二是具有较多的工作经验。由于十多年来,始终工作在事故处理股,对交通事故工作的特点、性质比较熟悉,不仅曾多次代表局里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而且每年参与处理的各类事故案件都在起以上,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办工作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主要搞好内部横向配合,并在工作中与县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以及省、市业务部门的同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如果大家选择我担任事故处理股股长,我一定不辜负领导的厚爱和同志们的期望,服从领导,听从指挥,积极带领全股同志,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干一流工作、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基本工作思路就是要“突出一个重点、抓好三个强化”。

所谓突出一个重点,就是抓住事故处理这个核心,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一是增强证据意识。每次接到报案后,都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按照规定程序,严密有序地进行操作,准确掌握事故证据,做到不遗不漏。二是提高案卷质量。认真整理每个案件情况,保证内容完整,案卷合格率达到。三是加大追逃力度。积极按照领导的部署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加大打击肇事逃逸案件的处理力度,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群众的利益。四是保证群众满意。做到着装上岗,必带执法证件,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决不搞暗箱操作,把事故处理投诉案件和撤变率降到最低程度。

所谓抓好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基础上,组织股内人员系统学习业务知识,积极探索事故处理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定期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活动,提高整体实战能力。二是强化沟通,搞好相互配合。加强与领导的沟通,重大事项及时报告,赢得关心指导;加强与其他股室的联系,协同作战,赢得支持帮助;加强与股内人员的团结,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赢得理解尊重。此外,还要加强与县内及上级相关部门的往来,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强化要求,树立良好形象。实际工作中,要率先垂范,发挥好的带头作用。特别是要做到廉洁奉公,严格执法、公正办案,维护集体荣誉。原创:

事故处理范文篇7

第一条为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保证事故报告的及时准确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1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境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伤亡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

第三条事故的报告应做到及时、准确、有序、规范。事故的调查处理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法查处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依法进行处理。

第二章事故报告

第四条发生事故后,当事人或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发生事故的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法律、法规规定还应当报告其他有关部门的,应依照其规定报告。

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有关部门应按以下规定报告:

(一)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或重伤10人(含死亡、重伤)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并通报当地公安部门和工会组织。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报告4小时内分别报告市级人民政府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分别报告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发生危险化学品爆炸、泄漏,或其它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按上述要求报告。

(二)发生一次死亡1-2人,或重伤3-9人的事故,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并通报当地公安部门和工会组织。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分别报告市级人民政府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六条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上交通、渔船水上交通与捕捞、消防、民用航空等发生事故后,有关部门应按以下规定报告:

(一)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或重伤10人(含死亡、重伤)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当地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有关规定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有关部门,并通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市级有关部门在接到报告4小时内分别报告市级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和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有关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报告省人民政府、国家有关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发生危险化学物品运输翻车、泄漏,铁路列车颠覆等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按上述要求报告。

民用航空事故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上报。

(二)发生一次死亡1-2人,或重伤3-9人的事故,当地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有关规定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有关部门,并通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市级有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按有关规定分别报告市级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和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七条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

(二)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

(三)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四)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五)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以及事故控制情况;

(六)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及联系方式。

第八条事故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及时续报:

在事故发生后的30日内,受伤人员死亡或者失踪人员经确认为死亡的,应及时补报。

第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及时、如实报告事故情况,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第三章事故调查

第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按以下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并开展调查:

(一)造成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由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配合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

(二)造成一次死亡10-29人,或重伤20人以上(含死亡、重伤),以及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1000万元的事故,由省人民政府或指定的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监察及相关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配合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

(三)造成一次死亡3-9人,或重伤10-19人(含死亡、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500万元的事故,由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配合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

(四)造成一次死亡1-2人,或重伤3-9人的事故,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配合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发生一次死亡1人,或重伤3-9人的事故,可委托事故发生地的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

第十一条发生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上交通、渔船水上交通和捕捞、火灾等事故后,按以下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并开展调查:

(一)造成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由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配合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

(二)造成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由省人民政府或指定的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监察及相关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配合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

(三)造成一次死亡9人以下的事故,根据监管职责分别由公安交警、铁路、交通港监(海事)、渔港渔船监督、公安消防部门牵头,按相关规定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开展调查。

民用航空事故调查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

第十二条事故现场及相关的证据应当妥善保护。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简图、或照相摄像,并写出书面记录,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任何人不得破坏现场、毁灭证据。

第十三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及有关专家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且与事故单位及有关人员没有利害关系。

第十四条事故调查组负有以下职责:

(一)查明事故经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二)查明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三)确定事故责任,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建议;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五条事故性质分为:

(一)责任事故:系指因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

(二)非责任事故:系指由于自然界的因素而造成不可抗拒的事故,或由于当前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的难予预料的事故;

(三)破坏事故:系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

第十六条在调查事故责任时,要按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分清事故的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领导责任者:

(一)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为直接责任者;

(二)对事故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为主要责任者;

(三)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为领导责任者。

第十七条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事故单位安全生产方面的制度规定以及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事故抢救情况;

(四)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五)事故发生的原因;

(六)事故的性质;

(七)事故的责任划分,以及对责任单位和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八)事故教训和应当采取的防范措施;

(九)事故调查组成员名单和签名;

(十)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第十八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组的统一领导下工作,并对事故调查组负责。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中的秘密,不得擅自向社会有关事故调查处理情况的信息。

第十九条事故调查组有权向事故单位、有关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并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事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或者逃匿,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调查,并如实地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二十条事故调查工作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应当由调查组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鉴定或者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第二十一条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调查报告应当科学分析,充分讨论。事故调查组成员或其成员单位对事故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应当取得一致意见;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调查组长或牵头部门提出结论性意见,对结论性意见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事故调查报告统一由牵头部门报送有关单位。

第二十二条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或者有权作出事故处理决定的有关人民政府认为事故调查报告存在问题的,可责成原事故调查组复查或者进行补充调查。

第二十三条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完成事故调查工作并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不得超过90日。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设立事故调查专项费用,用于支付事故调查组所聘专家的相关费用。

第四章事故处理

第二十五条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自接到事故报告之日起30日内,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向同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事故处理意见。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第302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事故处理决定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对事故责任人员中的国家公务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有关市县人民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需经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通过法定程序决定的,由监察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二)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及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责任人由生产经营单位或者有关部门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事故责任人员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八条事故处理决定应当自接到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之日起的30日内作出;特殊情况不得超过60日。

事故处理决定应当分别送有关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工会组织和事故单位。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收到事故调查报告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处理决定,并办理结案手续。

(一)造成一次死亡10-29人,或重伤20人以上(含死亡,重伤),以及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1000万元的事故,由省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和批复结案,报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二)造成一次死亡3-9人,或重伤10-19人(含死亡、重伤),以及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500万元的事故,由市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和批复结案,报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三)造成一次死亡1-2人或重伤3-9人的事故,由县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和批复结案,报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处理决定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事故处理情况予以公布。

第五章附则

事故处理范文篇8

第一条为了贯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工作的通知》(教政法厅函〔20*〕23号)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本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预防和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工作。

第三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遵循合法、及时、公正的原则,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第四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并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与其他有关部门建立预防和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协调机制。

学校安全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校长负责学校安全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实施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

第五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学校安全工作列入学校目标管理的内容,定期检查学校预防和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情况。

教育督导部门应当将学校安全工作列为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二章事故的预防

第六条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学校对学生依法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

第七条学校建立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安全制度,建立安全管理的工作机构,制定处理突发性重大学生伤害事故的预案,作好预防事故的工作纪录,学期末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安全工作的情况。

学校的报告是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或者核查学校落实预防学生伤害事故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学校应当结合入学教育、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课、班会、展览等多种形式,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每学期第一周和最后一周为学校安全教育周。

学校应当会同公安消防、交通部门组织师生开展火灾等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等其他意外事故的逃生避险及自救互救训练,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开设游泳课,组织学生学习水中自救互救技能。但学生在校期间,未经学校组织,禁止到江河湖海、山塘和水库洗澡或者游泳。

学校定期对教师、职工进行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安全教育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第九条新生入学,要接受由学校组织的健康检查。

学生有特异体质或特殊心理状况,家长或监护人应当向学校提供相关资料,学校要妥为保管学生的健康资料。

未成年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应当向学校提供与其信息沟通方式的真实资料。学校应当妥善保管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提供的信息资料。

学校定期向未成年学生的家长或者监护人提供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信息。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责任,要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应当告知学生假期或(上)放学途中遵守道路交通规则,不得私自到游泳场、江河湖海、水库、山塘游泳以及从事其他危险性活动。

第十条学校建立校园安全值班制度。

中小学校实行学校领导和教师值日制度,在学生课间室外活动场所安排专人巡查、管理、疏导、保护学生,发现学生有危险行为,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和纠正。

发生突发气象灾害,学校按照气象预警信号的规定可以采取临时停课措施,但应及时向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学校应当根据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决定停课。

第十一条学校举办者提供的、或者学校自建的、或者学校购买的、或者学校租赁的校舍、场地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用具和生活设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或行业规定的安全标准。学校生活用具的安装、使用应当符合规定的安全标准。

学校室外楼梯或楼道的水平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低于1100mm。

未经建筑、规划、消防、环保、卫生、教育等部门验收合格或者未经其书面同意,学校不得提前启用已竣工的校舍、场地等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

第十二条开学前和学期结束,学校要对教室、桌椅板凳、教学用具、宿舍、运动场地、运动器具、消防、门窗、楼梯和楼道栏杆、电线、灯泡、空调、电扇、燃气(电)热水器等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和设备,应当停止使用,采取防护、警示措施并及时维修或更换。

学校举办者要及时维修B级危房,拆除C、D级危房,禁止在C、D级危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应当在校园危险建筑物旁设置警示标志。小学高度超过500mm的升旗台基应当设立栏杆,危险建筑物应设置警示围栏。中小学应当设立禁止攀爬靠近教室平台旁的树木的警示标志或者围栏。

学校应当或者提请有关单位及时拆除校园内废弃的建筑物、电线杆。

第十三条学校要保证楼道和楼梯安全、畅通;保证楼道、楼梯的照明;配备合格消防设施,保持消防设施完好。

第十四条中小学校不得出租校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禁止学校出租校园内场地停放校外机动车辆。

学校不得将场地出租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

第十五条对已知患有不适宜从事教育教学及教学辅助工作疾病的教职工,学校不得安排担任相应的工作。

第十六条中小学班主任应当经常联系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告知学生行为表现,共同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班主任和辅导员履行预防学生伤害事故职责的情况应记入工作档案,作为学校考核的依据。

第十七条禁止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歧视学生或者使用有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语言;

(二)以惩罚为目的罚学生抄写课文、字词、站立、跑步等;

(三)殴打学生或者纵容其他人员殴打犯有错误的学生;

(四)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学校建立学生投诉教师体罚和其它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行为的制度。

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在班集体或学校范围内,教育和批评学生、公布学生成绩、公告学生处分,属于正当的教育管理行为。

第十八条中小学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确定学校作息时间,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不得随意调整学校作息时间。

教育行政部门召集中小学教师参加会议,应提前2日告知学校。

除非发生突发事件,中小学校需要临时停课须提前一天告知学生和监护人。

第十九条学校制定的学生学籍、学位管理以及学生处分规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教育部规章的规定。

教师上课应当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规程组织教学活动,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实验课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试验用品的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的安全防护教育。

小学学生上自习课,班主任或者科任教师必须在教室照管学生。

第二十条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或组织学生开展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时,严禁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或者其他危险性劳动。

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教学实习,学校或者实习单位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当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规定,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

学校举行大型运动会,禁止非比赛人员在运动场内带跑和观看比赛,不得在室内运动场地吸烟、饮酒。

学校的篮球架、足球架、单双杠等体育运动器械应当固定牢固,维修体育器材或场地应当设置警示标志或围栏。

第二十二条学校在教学楼进行晚自习的,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防止学生下课挤踏发生伤害事故。

晚自习学生没有离校之前,学校的行政运转必须照常进行。

第二十三条学校的门前道路没有行人过街设施的,学校应当提请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在学校门前的道路施划人行横道线,设置提示标志,学生从专用通道过马路。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进校、离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在教室门接学生。

禁止12周岁以下的学生驾驶非机动车上学。禁止未成年学生驾驶机动车上学。

中小学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劳动、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外放学的,应当确定放学时间、地点并在活动前告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

第二十四条担任校车的司机应当具有五年以上的驾龄。学校不得雇用有酒后驾车违章记录或者本年度发生过负同等以上责任交通事故的人员担任校车司机。

无自有车辆的学校,必须租用具有合法资质的专业客运单位的营运载客汽车作校车,并与承运单位订立运送协议。

中小学校要制作学生乘车登记表,记录乘车的学生人数;要与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确定学生乘车或下车的地点,便于家长接送学生。

第二十五条中小学校不得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救火、制止正在行凶的暴徒、跳入水中抢救溺水的自然人等高度危险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可能接触爆炸、有毒、放射性等对人身健康有害的活动。

第二十六条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不得从事危及自身或者其他学生人身安全的活动。

发现在校的未成年学生旷课、寄宿制学校的未成年学生未经批准夜不归宿,学校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告知学生监护人。

发现学生在校园结伙滋事、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及其他危及人身安全的行为,学校应及时制止和纠正,中小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管教,情形严重的应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

第二十七条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带鹰、犬、猫、鼠、蛇等各类动物进校园;

(二)作身体碰撞游戏、翻院墙、爬树、玩弹弓、射箭;

(三)其他危及人身安全的行为。

禁止学生在篮球架和足球架横梁荡秋千或者在维修的体育器材或场地上面玩耍。

第二十八条学校发现学生身体异常,应当告知学生本人或监护人。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及时进行健康检查,未成年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应当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健康状况检查。

学校对已知有特异体质或者疾病的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给予必要的关照。

第二十九条学校应当加强门卫的管理,建立进出校园管理制度。

城市(镇)中小学聘请的门卫人员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农村学校雇用的门卫人员的年龄不得超过50周岁。

未经学校允许,校外人员不得进入学校。

第三十条中小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可以与家长或监护人协商确定住读学生在校住宿和学习期间离校外出活动的条件、时间和程序,明确学生在校外活动的责任。

中小学校的学生家长不同意住读学生在校住宿和学习期间离校外出的;在学校规定的学生统一接送的时间以外,家长或者监护人未口头或书面向学校提出学生离校申请的,学校不得准许学生离开学校。

第三十一条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住宿及宿舍管理制度。

学生应当遵守学生住宿和宿舍管理规定,学生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检查学生住宿和宿舍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三十二条学校应当加强校园道路管理。校园较大的学校,应当设置校园道路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合理区分校内道路功能。

未经学校允许,校外车辆不准进入校园。准予驶入校园的车辆应按规定行驶和停放。

第三十三条学校应当按照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管理学校食品卫生,建立食源性中毒应急处理机制、食源性中毒报告制度和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

学校应当在卫生、工商部门的支持下,清理校内违规经营的饮食摊(点)和食品小卖部。

第三十四条学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医疗规程。

学校必须采购合格的药品和医疗器具,及时清理过期药品和医用器具。

禁止使用过期药品和未经消毒的器具进行人体注射。

举行全校性的体育竞赛、军训分列式等大型活动,学校应派医务人员在现场值班。

学校不得使用含有敌鼠钠盐、氟乙酰胺等剧毒急性药物灭鼠,灭鼠药饵由专人投放和清理,避免学生误食。

第三十五条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与其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劳动、实习、考察、社会实践和其他集体活动,并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学校针对活动中的风险,应对学生进行乘车(船)、飞机、游园、登山、野炊、过铁索桥、游泳等安全教育。

学校租用校外体育(场)馆举行运动会或比赛,应查验(场)馆有无建筑部门验收合格文件、用电和消防设施是否健全、应急出口是否畅通并制订安全管理方案。

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到校外集体活动,必须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第三十六条学校组织学生到外地活动须租用车辆的,应当按照本细则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并与运输承运单位签订运输协议。

学校通过旅行社组织活动,应当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与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协商制定学生旅游格式合同,用于学生集体旅游活动。

未经学校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包车旅游、回家或到校外实习,由学生自行承担责任。

第三十七条本实施细则未规定的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措施,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部和*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校园环境秩序管理、班主任工作规程、学校校舍工程质量、学校保卫工作、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实验课、学校体育工作以及学校在春游、体育比赛、饮食、校舍等方面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三章事故的责任

第三十八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章的规定认定。

第三十九条学校负有责任的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期间发生的学校有过错的学生伤害事故。

学校过错,是指学校违反、未履行或者未能正确履行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学校应当履行的教育、管理、保护学生的职责。

第四十条学生或其监护人和第三人的过错、教职工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依法承担相应的事故责任。

第四章事故处理

第四十一条发生在校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负责人应当组织人员保护事故现场,及时采取一切合理有效的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尽快恢复教育教学秩序。

第四十二条中小学校的学生在体育课和课间活动中发生身体跌倒、剧烈碰撞等意外情形时,经校医检查后,认为有必要的,学校应当立即通知学生的监护人带学生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

第四十三条学校应当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处理事故善后工作。

除重大学生伤害事故外,学校处理学生伤害事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协助的,应当口头或者书面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请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向学校提出事故处理的建议。

发生重大学生伤害事故,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成事故处理工作组,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直接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服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挥。

第四十四条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由学校有关领导牵头、学校有关部门参加的学生伤害事故善后处理小组。中小学校应当组成有学校负责人、法制副校长、安全辅导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参加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小组,负责与家长协商处理事故善后事宜。

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初步确定学校对事故负有赔偿责任的,学校可以与受伤害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协商解决事故的赔偿事宜。

学校与受伤害学生或学生监护人或家长进行协商时,当事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协商的当事人是受到伤害的学生和学校。中小学校的学生受到伤害应由其法定监护人其与学校进行协商。高等学校的学生受到伤害由其本人或者其家长与学校进行协商;

(二)协商应当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协商的开始、进行和最后达成协议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任何一方不得用胁迫、欺诈等手段迫使对方就范;

(三)协商的内容应当合法,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不得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四)协商期间不得干扰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秩序;

(五)协商达成的协议应当作成书面协议,当事人应当签名。

受伤害学生及其法定监护人或其家长不愿意与学校协商,可以书面请求教育行政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五条事故当事方,对受伤害学生的伤残程度不存在争议,不需要鉴定。

事故当事方对救治医院做出的伤残程度的诊断存在争议,可以协商共同委托事故发生地或者学校所在地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费用协商解决。

事故处理采用教育行政调解方式的,对救治医院做出的伤残程度的诊断有异议,由有异议的一方当事人向调解机关提出鉴定申请,经调解人同意后,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鉴定机构,协商不成的由调解机关委托鉴定机构重新鉴定。鉴定费用由鉴定申请人负担。

第五章事故报告和统计

第四十六条建立学生伤害事故报告制度。

下列伤害事故为学校应当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的情形严重的学生伤害事故:

(一)学生伤害情形不严重但涉及学生面广,可能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

(二)可能导致学生残疾,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

(三)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

(四)宿舍失火、教室、体育设施等学校设施垮塌造成学生伤害的;

(五)校外人员进入学校殴打学生造成学生伤害的;

(六)学生死亡或者群伤的;

(七)其他情形严重的学生伤害事故。

下列伤害事故为重大伤害事故:

(一)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或者其他危险性劳动造成伤害的;

(二)前款(三)(四)(五)(六)(七)项的伤害事故。

第四十七条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二)当事人姓名、年龄;

(三)当事人所在年级、班级;

(四)事故概况和事故原因;

(五)事故造成的损害;

(六)救助情况;

(七)其他应当报告的事项。

第四十八条发生第四十六条列举的事故,学校除了口头报告,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书面报告。

学校不得隐瞒事故,不得歪曲事故的事实和原因。

学生食物中毒事故,学校还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重大伤亡事故,教育行政部门接到学校的报告后,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十九条学生伤害事故经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做出终局性的处理后,学校应当在30日内,将事故处理结果书面报告教育主管部门。重大伤害事故处理结果还应书面报告当地人民政府。

事故处理结果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二)当事人姓名、年龄;

(三)当事人所在年级、班级;

(四)事故概况和事故原因;

(五)事故造成的损害;

(六)救助情况;

(七)伤害程度鉴定

(八)事故责任和赔偿争议及争议的解决方式

(九)事故赔偿金额;

(十)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及追偿;

(十一)事故的教训和改进工作的措施。

事故结果报告应附有已经履行的协商达成的协议、已经生效的调解协议或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

教育行政部门收到事故处理结果报告后,连同事故报告一并存档。

重大伤亡事故的处理结果报告,应当同时抄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

第五十条建立学生伤害事故统计制度。

每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为一个事故统计年份。每年9月30日之前,地级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向省教育厅安全保卫工作部门上报事故统计。

学生伤害事故按照学校责任事故和非学校责任事故的分类进行统计。

第六章行政调解

第五十一条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调解委员会。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调解委员会由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制工作部门管理。

调解委员会主任由法制工作部门负责人兼任。

第五十二条调解人员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也可以聘请法律专家、教育专家和退休法官担任调解员。

调解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二)熟悉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相关的民事法律;

(三)作风正派、办事公道;

(四)具有调解民事案件的经验。

法律专家、教育专家和退休法官担任调解员调解案件的,给予适当的劳务报酬。

第五十三条教育行政部门调解学生伤害事故案件,必须遵循自愿、合法、合理的原则。

第五十四条学生伤害事故的当事人申请调解,应向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申请。

省属高等学校、部属高等学校以及其他培养研究生的教育机构的学生伤害事故的当事人申请调解,向省教育厅申请。

第五十五条当事人申请调解应符合一定的条件:

(一)申请人必须是与事故赔偿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具体的调解请求和事实根据;

(三)属于本办法规定调解的受案范围;

(四)事故各方当事人均没有向法院起诉。

第五十六条教育行政部门收到学生伤害事故当事人的调解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

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受移送的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受移送的调解申请依照规定不属于本单位管辖的,应当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对管辖有争议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教育行政部门受理调解申请,应当进行登记。

第五十七条调解委员会调解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纠纷,除双方争议不大可由一人独任调解外,一般应当由三名调解员组成调解小组调解案件。

调解小组成员由调解委员会主任指定,其中一名调解员为调解主持人。

第五十八条调解委员会调解事故赔偿纠纷,在调解前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行政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以及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第五十九条当事人应当亲自参加调解,并可以委托一名人参加调解。

第六十条调解委员会调解事故赔偿纠纷,应当在查明事实、依法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根据事故的特点和纠纷性质、难易程度、发展变化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说服疏导,促使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消除隔阂,引导、帮助当事人达成解决赔偿纠纷的调解协议。

第六十一条教育行政部门调解学生伤害事故赔偿争议的案件,应当在受理之日起60日内完成调解。

第六十二条经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纠纷,应当制作书面调解协议。

调解协议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

(二)事故简要经过、争议事项及双方责任;

(三)伤害程度鉴定费用的负担;

(四)赔偿金额;

(五)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六)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

(七)当事人签名,调解主持人签名,教育行政部门印章。

调解协议由当事人各执一份,教育行政部门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

第六十三条调解协议书自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反悔的,另一方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第六十四条教育行政部门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申请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调解:

(一)在规定的调解期限内,事故当事各方在事故的责任和赔偿方案方面分歧很大,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

(二)在调解期限内,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终止调解的,教育行政部门调解委员会应当作出书面终止调解决定书。

终止调解决定书应当载明:

⒈调解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⒉调解的事由;

⒊终止调解的原因;

⒋调解主持人签名,教育行政部门印章。

终止调解决定书作出后5日内送达事故当事人。

终止调解后,当事人再次申请教育行政部门调解的,教育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并告知当事人。

第七章事故赔偿

第六十五条对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第六十六条学校对学生的人身伤害负有责任,应当给予受害学生赔偿。

学校承担事故赔偿责任的依据是学校与受伤害学生协商达成的赔偿协议、教育行政部门制作的调解协议、人民法院制作的调解书、人民法院生效的法院裁定书和判决书。

学校承担经济赔偿的方式是金钱赔偿。任何单位不得将学校的教室、教育教学场地、设施和学生宿舍扣押、拍卖、变卖抵作学校的赔偿费用。学校不承担解决户口、住房、就业、升学等与救助受伤害学生、赔偿经济损失无直接关系的其他事项。

学校负担的赔偿金,是学校与事故当事方协商达成的赔偿协议、教育行政调解协议、人民法院调解协议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定书、判决书确定的赔偿金。

第六十七条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没有赔偿责任的,学校的财务状况在保证学校正常的办学条件下有剩余,受伤害学生或者其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必要的救治费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自愿、可能、适当的原则,资助受伤害学生一部分医疗费或生活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以经济帮助为名,强迫学校承担受伤害学生的救治费用。

第六十八条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从有关责任人员的工资和奖金中扣除一定比例作为追偿金,但应保留被追偿者家庭的生活费用。

学校追偿不包括被追偿者的家庭财产和收入。

第六十九条学校负有事故赔偿责任的,应当负责筹措赔偿金。

公立学校无力完全筹措的,由教育主管部门协助筹措。

民办学校无力完全筹措的,由学校的举办者协助筹措。

公立学校能够筹措赔偿金而不筹措赔偿金,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协助筹措赔偿金,教育行政部门应责令其及时筹措。

公立学校的主管部门不协助学校筹措赔偿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责令其协助筹措。

第七十条学校应当参加校园方责任险。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用招标方式确定两家以上的保险公司作为本地区学校校园方责任险的投保公司,学校自愿选择其中一家为投保公司,保险费用由学校支付,不得向学生收取保险费。

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由政府支付公立学校的校园方责任险的保险费。

保险公司依据学校与受伤害学生达成的赔偿协议、教育行政部门的调解书和法院的裁定书和判决书理赔,拒绝理赔或者拖延理赔的保险公司,教育行政部门终止其在本地区学校推行校园方责任险的协议。

第七十一条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互助共济的原则,组织公立中小学共同出资,设立学生伤害事故赔偿准备金,用于弥补学校无力筹措的部分赔偿金。

筹措伤害准备金,可以采取社会募捐、政府资助、政府和学校按年度根据一定比例出资等多种方式。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由政府划拨专项资金设立学生伤害事故赔偿准备金。

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设立非常设的学生伤害事故赔偿金管理委员会,参加的学校均为管理委员会成员。

第七十二条设立学生伤害事故赔偿金的地区的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赔偿责任时,可以向学生伤害事故赔偿金管理委员会提出资助赔偿金的书面申请。

申请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的当事人;

(二)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三)学校负担赔偿责任的协议书、调解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和判决书;

(四)学校自筹的赔偿金额和赔偿金的差额。

经学生伤害事故赔偿金管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向申请资助的学校支付一定比例的赔偿金。

第七十三条公立学校管理混乱,经过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当年仍然发生同一类型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向学校追偿政府支付的校园方责任险的保险费、教育行政部门协助筹措的赔偿金、学生伤害事故赔偿金管委会支付的赔偿金。

第七十四条学校可以向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宣传学生意外伤害险的目的,可以为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购买学生意外伤害险提供联系保险公司的便利,但学校不得强迫学生购买学生意外伤害险。

学校不得代保险公司向学生收取保险费,除非保险公司书面声明保险责任自学校收到学生的保险费之日起生效。

学校代收保险费不得向学生和学生家长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第八章事故责任者的处理

第七十五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具有下列情形,学校负有责任且情节严重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对学校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记过、降级、撤职、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本细则规定的职责,造成重大事故的;

(二)瞒报、缓报或者谎报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妨碍事故调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第七十六条学校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顿;对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第七十七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过失造成学生伤害,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记大过的行政处分,当年考核不合格;故意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开除公职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关系;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造成学生伤害后果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学生违反学校纪律造成他人伤害的,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九条教育行政部门未履行相应职责,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记过、降级直至撤职的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条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亲属等人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故意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或者侵犯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的,学校应当报告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造成损失的,学校可以依法要求赔偿。

学生监护人或其家长因为赔偿争议严重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接到学校报告,应当立即向所属的人民政府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九章附则

第八十一条幼儿园幼儿入园、离园按照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幼儿园按照服务家长、保教并重的原则,根据幼儿为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特点,按照幼儿园管理规定,落实预防幼儿伤害事故的措施。

第八十二条其他教育机构预防和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可以参照本实施细则。

第八十三条预防和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本实施细则未规定的,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事故处理范文篇9

“儿子”和他人发生矛盾,由“老子”来认定责任。这合理吗?———医疗事故纠纷,就是这样的鉴定。这种缺乏程序公正的鉴定方式,将在今年9月1日被新的方式全面取代。

昨天,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该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一规定就医疗事故的范围、鉴定、赔偿和处理作了详细的规定。新条例分总则、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罚则、附则等共7章、63条。按照规定,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在新条例施行时废止。有关人士介绍说,较之以往仅有29条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这一新的行政法规较好地体现了程序公正和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目的,有助于公平、公正地处理医疗纠纷和事故。

事故范围有所扩大

旧的处理办法对医疗事故的定义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该办法同时还规定“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功能障碍的”不属于医疗事故。这种规定实质上将医疗事故限定为“造成病员死亡、残废、功能障碍的”事故。换句话说,即便医疗机构严重不负责任,但如果没有造成人员伤残或者器官功能障碍,也不能说是医疗事故。打个比方说,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将一块纱布遗留在患者体内,只要这块纱布没有造成患者的伤残或者某个器官的功能障碍,也不属于医疗事故。再比如说,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不小心在患者肚子上划上一刀,只要缝合后没有造成残废或者功能障碍,也够不上医疗事故。

有人指出,这种规定实际上是将医疗事故不合理地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事实上,很多不负责任的医疗行为虽然没有造成患者伤残或者明显的功能障碍,但对人体的危害也相当大。如果不将此类行为列入医疗事故范围,一方面将不利于保护患者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有放纵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不负责任之嫌。

有鉴于此,新的条例第2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显然,这一规定将医疗事故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的“患者人身损害”。按照这个规定,前述“纱布案”和“在肚子上不小心划一刀”的事情无疑属于医疗事故。

新条例在扩大医疗事故范围的同时,还对事故的等级划分规定作了变更。按照旧的办法,医疗事故分为三级:病员死亡为一级,造成病员严重残废或者严重功能障碍为二级,造成病员残废或者功能障碍为三级。新条例则将事故分为四级: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为一级;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为二级;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为三级;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为四级。显然,原来为二级事故的“严重残废”被提升为一级。由于事故等级是衡量赔偿标准和确定赔偿数额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新的事故等级划分办法实际上提高了事故受害者获得赔偿的标准。

同时,条例第33条规定了6种不属于医疗事故的特殊情形,其中包括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和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事件。专家指出,由于医疗活动的特殊性和天然的风险,将所有的患者死亡或者伤残的后果全部归咎于医疗机构有失偏颇。因此,新条例的规定,将减少患者向医疗机构无理取闹的情形,有助于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医护人员的人身权利。

此外,新条例还废除了原有办法将事故分为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的不合理做法。

事故鉴定注重程序公正

对医疗事故的鉴定结果,是事故处理最直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依据。以往的办法关于鉴定的规定仅为5条,新条例的相关规定则多达12条,且多数条文里都有多达6、7项的详细规定。对比新、旧规定可以看出,新条例在鉴定主体和鉴定程序上有了较为详细的合理规定,其中很多体现了“程序公正”。

首先,新规定将鉴定主体由过去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改为“医学会”。科学公正的医疗事故鉴定是处理医疗事故的关键,鉴定结论是判定是否为医疗事故及事故等级的依据。因此,负责鉴定的专家组织应当是中立的。现有78个专科分会,43万名会员的中华医学会成立于1915年,是我国医学界的最高学术团体。有关人士指出,由于医学会地位的相对独立性,由它来负责医疗事故鉴定,不仅可以克服以往医疗机构实质上的“自我鉴定弊端”,还可以发挥医学会会员众多,技术权威的优势,有助于提高事故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新条例还特别规定,涉及到病员死因、伤残等级鉴定的,应当有法医参加。这一规定无疑为重大医疗事故的鉴定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

其次,新规定对鉴定中可能涉及公正问题的程序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在:一是建立鉴定专家库,鉴定成员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条例还规定,专家库的成员不受地域限制。这就防止了纠纷双方利用熟人优势或者拉拢个别专家的可能性。二是规定鉴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应该是单数,实行合议制。这样能有效防止个别“权威专家”的一言堂,更具公平色彩。三是对原有《办法》的鉴定成员回避制度作了更完备的明确规定,增加了“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应当回避的规定。

患者及其家属有权要求复印病历

病历一直是医疗纠纷中的一个敏感话题。按照以往的惯例,医疗机构不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病历或者复印件,病历无一例外都被医疗机构保存。由于病历是记载病员患病情况和诊疗过程中所有详细事项的载体,如果发生医疗纠纷或者事故,病历就成了处理事故和纠纷最重要的直接证据。但是,医疗事故的受害人都是患者,当患者没有病历在手时,显然无法提供足够的可靠证据。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最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司法解释为医疗纠纷中的患者免除了许多举证责任,但是,这毕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如果医疗机构提供了伪造的病历,由于患者在病历的制作和保存过程中无权参与,因此对病历的真伪的判断束手无策。因此,即使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医疗机构仍然可能利用单独掌管病历的机会,用篡改的病历赢得官司。

针对这些弊端,新条例一方面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患者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在场。

另一方面,条例还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条例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此外,对于医疗机构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为患者提供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服务和以及未按照规定要求书写和妥善保管病历资料等情形,条例规定应当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这些规定无疑为患者获得病历资料,保存医疗事故证据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事故赔偿范围扩大、标准统一

按照新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的赔偿可以由医患双方协商解决,也可由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处理申请,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

关于赔偿的数额和标准,旧办法仅有一条原则性的规定: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可根据事故等级、情节和病员的情况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对此,新条例第49条的规定是,“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确定具体赔偿数额:(一)医疗事故等级;(二)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三)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医疗事故赔偿的项目和标准分别是:

(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二)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陪护费: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五)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八)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对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周岁。对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2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九)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十)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事故处理范文篇10

第一条为规范农业机械事故(以下简称农机事故)处理,维护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秩序,保护农机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机事故,是指农业机械在作业、转移和停放时,因过错或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第三条除农业机械发生的交通事故外,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农机事故,均应依照本办法处理。

第四条农机事故处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定责,遵循公开、公正、便民、效率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所属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农机事故的处理。主要职责是:现场勘查处理、事故认定、损害赔偿调解、教育和处罚农机事故责任者。

第六条根据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程度和数额,农机事故分为:特别重大农机事故、重大农机事故、较大农机事故和一般农机事故4类。

(一)特别重大农机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的事故;

(二)重大农机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的事故;

(三)较大农机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的事故;

(四)一般农机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有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农机事故。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做好农机事故快报和农机事故月报工作,定期将本辖区发生的农机事故情况,提供给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时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了解农机交通事故情况。

第二章受理

第八条发生农机事故,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应当立即停机,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以及现场人员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当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和公安部门,参加保险的还应当报告保险公司。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

对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第九条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接到事故报案,应当作好受案记录并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事故现场勘查处理。

第十条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根据现场勘查等情况,属于农机事故的,应当自勘查现场之时起24小时以内立案。

不属于农机事故的,告知当事人处理的途径,并通知相关部门,移交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发生较大以上的农机事故,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报告同级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并逐级上报到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

发生一般农机事故,应报告同级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并逐级上报到省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

每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必要时,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第十二条报告农机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二)驾驶(操作)人姓名、住址、持证等情况;

(三)发生事故的农业机械机型、牌证号;

(四)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及伤亡人员的基本情况、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发生事故的简要经过;

(六)已经采取的措施;

(七)报告人员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报告时间及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十三条农机事故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三章调查处理

第十四条农机事故应当由2名以上农机事故处理人员共同处理。

农机事故处理人员应当具有2年以上农机监理工作经验,经省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农机事故处理资格。

处理农机事故时,应当出示农机事故处理员证。

第十五条特别重大农机事故,农业部派员参与处理。

重大农机事故,省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派员参与处理。

较大农机事故,地(市)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派员参与处理。

第十六条农机事故处理人员与事故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第十七条农机事故处理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开展下列工作:

(一)组织抢救受伤人员;

(二)保护、勘查事故现场,收集相关证据;

(三)对有运载易燃、易爆、剧毒、易腐蚀等危险物品的农业机械发生的事故,应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及公安机关,并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四)对造成供电、通讯等设施损毁的农机事故,通报有关部门处理;

(五)确定农机事故当事人、肇事人,查找证人。

第十八条勘查事故现场,应按照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拍摄现场照片,绘制现场图,采集、提取痕迹、物证,制作现场勘查笔录。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农机事故应当进行现场摄像。

现场图应当由参加勘查的农机事故处理人员、当事人或者见证人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无法签名以及无见证人的,应当记录在案。

当事人应当如实陈述事故发生的经过,不得隐瞒。

第十九条在调查事故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有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第二十条因收集证据或需要对肇事农业机械进行检验、鉴定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可以暂扣事故机械及其行驶证、当事人的驾驶证。检验、鉴定完成后2日内归还。

第二十一条农机事故处理人员发现当事人有饮酒或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嫌疑的,应委托有资格的专门机构对当事人进行相关检测鉴定,并将检测鉴定结果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二十二条需要对事故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况,人体损伤、伤残等级和农业机械行驶速度、痕迹、物品,作业现场状况,以及财产损失等进行检验、鉴定、评估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向当事人介绍符合条件的检验、鉴定、评估机构,由当事人自行选择。

检验、鉴定、评估应当在20日内完成;需要延期的,经地(市)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批准后可以延长10日。检验、鉴定周期超过上述时限的,应报省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批准。

第二十三条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自收到检验、鉴定、评估书面结论之日起,5日内将书面结论原件或者复印件交当事人。当事人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结论原件或者复印件之日起5日内提出重新检验、鉴定、评估申请,经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批准后,重新进行检验、鉴定、评估。重新检验、鉴定、评估的时限与初次检验、鉴定、评估的时限相同。

第二十四条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对检验、鉴定、评估结论进行审查:

(一)委托人及委托检验、鉴定、评估内容是否符合规定;

(二)委托检验、鉴定、评估的材料是否真实;

(三)检验、鉴定、评估人及其机构是否具有资格;

(四)检验、鉴定、评估时间是否符合规定时限;

(五)检验、鉴定、评估使用的方法及结论的依据是否科学。

对符合规定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采信。

第二十五条发生农机事故,需要抢救治疗受伤人员的,医疗机构应立即抢救治疗,抢救治疗费用由肇事人和农业机械所有人先行预付。

投保的农业机械发生事故,抢救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先行垫付。

第二十六条农机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由急救、医疗机构或者法医出具死亡证明。尸体应当存放在殡葬服务单位或者有停尸条件的医疗机构。

对农机事故死者尸体进行检验的,应通知死者家属或人到场。需解剖鉴定时,应征得家属或单位的同意。尸体检验完成后,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通知死者亲属在10日内办理丧葬事宜。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置,逾期存放的费用由死者的亲属承担。

对无法确定死亡人身份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第二十七条对农机事故管辖权有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指定管辖,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决定,并通知争议各方。

农机事故发生地管辖不明的,最先发现或最先接到报案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先行救助受伤人员,进行现场前期处理。管辖确定后,由有管辖权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处理。

第二十八条发生农机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农机事故现场目击者和其他知情人应向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举报。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立即告知当地公安机关并协助做好追查工作,同时报告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追查信息应在农机或农机安全监理信息网上登载。

第四章事故认定

第二十九条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查明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在事故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程度和因果关系,认定当事人的事故责任。

第三十条农机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农机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农机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无法查证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农机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农机事故的过错,属于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四)各方当事人均有条件报案,而均未报案或未及时报案,致使农机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各方负同等责任。

(五)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第三十一条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对事故勘查、调查结束后10日内,做出农机事故认定,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

对需要检验、鉴定、评估的,自结论确定之日起5日内,做出农机事故认定,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

第三十二条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进行事故认定前,应对证据进行审查:

(一)证据是否是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二)证据的形式、取证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三)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

(四)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

符合规定的证据,可以作为农机事故认定的依据,不符合规定的,不予采信。

第三十三条除未查获肇事逃逸人、车辆的或者无法查证事故事实的以外,农机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农机事故当事人、农业机械、作业场所的基本情况;

(二)农机事故的基本事实;

(三)农机事故证据及事故成因分析;

(四)当事人的过错及责任或意外原因。

第三十四条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后,应当及时通知各方当事人到场,公开相关证据,说明认定的理由和依据,宣布农机事故认定结果,并将农机事故认定书分别送达各方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申请调解的期限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

对通知后未到场的当事人记录在案。

第三十五条农机事故发生逃逸未查获的,农机事故受害人要求出具农机事故认定书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接到受害人的书面申请后10日内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送达农机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农机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农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的责任;无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无责任。

对无法查证事故事实的,农机事故认定书,载明农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六条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加强对下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农机事故认定工作监督检查,发现农机事故认定书存在错误的,应当作出撤销该农机事故认定书的决定,由该下级机构在10日内另行制作,并分别送达各方当事人。

第五章赔偿调解

第三十七条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事实清楚、认定事故责任、确定事故造成的损失情况后,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

第三十八条投保的农业机械,损失未超过保险责任限额范围的,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也可以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第三十九条事故损害赔偿权利人、义务人一致请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调解损害赔偿的,可以在收到农机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0日内向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提出书面调解申请,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予调解。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调解农机事故损害赔偿的期限为10日,调解次数以2次为限。对农机事故致死的,调解从办理丧葬事宜结束之日起开始;对农机事故致伤、致残的,调解从治疗终结或者定残之日起开始;对农机事故造成财产损失的,调解从确定损失之日起开始。

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适用调解:

(一)无法查证农机事故事实的;

(二)当事人在申请中对检验、鉴定有异议的;

(三)当事人对农机事故认定有异议的;

(四)当事人拒绝在事故认定书上签名的;

(五)当事人一方不同意调解的。

第四十一条事故调解参加人员包括:

(一)事故当事人及其人或损害赔偿的权利人、义务人;

(二)农业机械所有人或者管理人;

(三)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认为有必要参加的其他人员。

委托人应当出具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参加调解时当事一方不得超过3人。

第四十二条对调解达成协议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制作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送交各方当事人,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共同签字后生效。

调解书生效后,赔偿义务人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应载明以下内容:

(一)农机事故简况和损失情况;

(二)各方的损害赔偿责任;

(三)损害赔偿的项目和数额;

(四)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一致的意见;

(五)赔偿方式和期限;

(六)调解终结日期。

赔付款由当事人自行交接,当事人要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转交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可以转交,并在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上附记。

第四十三条农机事故损害赔偿按下列比例承担:

(一)负全部责任的,承担100%;

(二)负主要责任的,承担60%至90%;

(三)负同等责任的,各承担50%;

(四)负次要责任的,承担10%至40%。

第四十四条调解农机事故损害赔偿争议,按下列程序实施:

(一)介绍农机事故的基本情况;

(二)宣读农机事故认定书;

(三)分析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农机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

(四)根据农机事故认定书认定的当事人责任,确定当事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五)计算人身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失总额,确定各方当事人分担的金额。造成人身损害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赔偿项目和标准计算。修复费用、折价赔偿费用按照实际价值或者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计算;

(六)确定赔偿方式。

对农机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按照公平、合理、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

第四十五条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制作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送交各方当事人,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应当载明未达成协议的原因。

第四十六条调解期间,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调解或者放弃调解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终结调解。

第四十七条农机事故的损害赔偿费原则上应当1次性结算付清。对未知名死者的人身损害赔偿,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将其所得赔偿费交付有关部门保存,其损害赔偿权利人确认后,通知有关部门交付损害赔偿权利人。

第四十八条农机事故的伤残人员应就近抢救治疗。需要住院、转院、护理的,应当有医院证明或经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同意。擅自住院、转院、使用护理人员、自购药品或者超过医院通知的出院日期拒不出院的,其费用由伤残者承担。

第四十九条当事人因农机事故致残的,在治疗终结后,应当由具有资格的伤残鉴定机构评定伤残等级。

第五十条对有争议的财产损失评估,应当由具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对借发生事故或处理事故之机,无理取闹、寻衅滋事、扰乱正常工作秩序或阻碍农机事故处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单位和个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第五十二条农机事故处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实施事故抢救的;

(二)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三)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

(四)索取、收受贿赂的。

第五十三条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