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5:42:41

示范性

示范性范文篇1

无烟示范性学校申报办法

一、申报对象:

城关区区属中小学、幼儿园。

二、评比标准

按照《无烟示范性学校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进行评选(附件2)

三、评选程序

1.申报阶段:各学校于年6月中旬前,填写《无烟学校申报评审表》(附件1),连同申报材料(总结、宣传资料、手抄报、图片等)报送学区学校;学区学校按照3-4所的数量报送学校卫生保健站,由学校卫生保健站统一向上级机构申报。

示范性范文篇2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近年来,我市农业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市校合作为契机,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来抓,涌现了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市校共建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作出了贡献。为进一步激发我市农业活力,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有关规定和认定办法,经县区和有关部门推荐、市主管部门审核和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审定,市政府确定德清杨墩休闲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21个农业园区为第一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等28家农业龙头企业为第六批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练市民安家禽专业合作社等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第三批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予以公布(名单见附件)。

为切实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对已认定的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动态管理,优保劣汰。经研究,取消经营不良、带动乏力的**正方食品有限公司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

示范性范文篇3

对“示范性”的理解,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示“办学理念”之范;二是示“素质教育”之范;三是示“校园文化”之范。

(一)示“办学理念”之范——要有前瞻性、发展性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它对学校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我们应该顺应当今世界教育优质化、现代化、素质化、国际化的共同追求,确立本学校的办学理念,并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应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即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校输送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奠基。

管理以人为本的方法观: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是以人的发展为天职的,若教育不能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不能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何以立足?

创新为重点的教学观:只有注意培养学生对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敏锐感受,培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并能使得教学活动活泼而富有生命力。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即表明人的发展不仅是阶段性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还应学会掌握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使发展成为终身性的。

(二)示“素质教育”之范——培养高素质、有特长的现代人才

示范性学校,关键是示教育教学之范,示人才规格之范。创建示范性高中是学校的一个发展目标,但不是办学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办学过程来发展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大批高素质、有特长的“四有新人”。因此,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才越强,教育质量才越高,创示范性学校的底气就足,示范作用就越好。

什么是素质教育?它既不是简单的蹦蹦跳跳,也不仅是高、深、全理论的概括,它更应该是在教育实践中,围绕人的主动、和谐、全面发展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建设一支有事业心、品质高尚、专业能力强、知识面广、责任感强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注重“拉出去”(送出去培养、进修),也要注意“请进来”(请专家讲课或调入招聘),更要注重在职提高。广州具有环境和资金优势,应注意转化为教育优势。我校注意抓住机遇,在2000年不仅设立了教师进修培训的基金,还通过招聘引进了两名特级教师和两名高级教师,尽管其中一位调进相当困难,但学校领导班子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经过努力最终得以调动成功。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教学管理、后勤管理,都应该是有序、有力、有情,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设各种机会,让师生能够充分地发展自己,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我校青年数学教师江玉军,对计算机技术中的“几何画板”有独到的研究。学校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成立信息技术应用小组,并请他牵头,带出了一批熟练运用电脑辅助教学的老师,促进了学校信息教学的开展。

形成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具有本校特点的精神风貌。教师追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境界,学生追求“清心为治本,宁静以致远”的境界。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没有一点精神,做不成什么事。而学校缺乏文化品位,学生素质也难于提高。

研究着眼于人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探索课程改革,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广泛开展各种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加强载体建设,素质教育才有依托。研究性学习是现今教学形式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是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形式,应该继续深化研究,积极开展确保落实,人的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三)示“校园文化”之范——富有特色的、深厚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形成的,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为全体成员认同和遵循,是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校风、校园精神、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和环境建设、办学条件等多因素的综合。显然它最直接地反应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们对它的认同感。譬如:当我们听说某学校办学质量比较高时,会对该校有好感,但这种好感是有疑问的,只有我们亲自与该校的师生接触或参观校园,我们通过感受校园文化,才会深信不疑而同意这种评价。因此,示范性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积淀和提炼,“示范性”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五个原则:

方向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并且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广州六中的前身是在抗日峰火中诞生,现还留有十九路军抗日伤病员纪念碑,它自然成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然,坚持方向原则更多的是通过德育,如学校定期的时事讲座,主题班会,党校、团校和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来体现,并应该在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上下功夫。

创新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创新是灵魂,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要落后。建设校园文化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也是无尽头的,学校要不断加大建设校园文化的物力、财力和精力的投入。现在一些学校已不满足在校园内建生物园、地理园或人物雕塑,还将自然科学的一些科技装置安装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如声聚焦装置,重心装置,传动装置等。它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魄力,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六中围绕“自为互动”的教育模式,大力倡导师生自主自立的创新精神,则是在教育模式层面上对校园文化的创新。

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序列化的工程。任何一个要素的欠缺,都会影响整体质量。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不仅要重视继承,更要重视发展;不仅要重视特色,也要重视借鉴。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活动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灵魂。必须树立全员意识,全方位意识,全过程意识,从整体上规划,从层面上思考,从薄弱处、细微处着手,于无声处见文化。我校的行政值班日和值日记录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已坚持25年了,它记录了25年以来六中人的足迹,也印证了六中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其实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不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校园建设,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你都会发现六中人的求真务实的精神,这就是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吧。同时它又通过师生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学校整体形象的方式向社会展示,并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崇。

人本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育人,育人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不能只重物不重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人的精神面貌,行为规范和风气氛围,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校园文化建设以育人为目的,就要有精品的意识,哪怕是校园的一条标语,一个图像,一座雕塑,一棵树,都要体现这一点,都要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创设良好的空间,为师生的互动创造良好的氛围,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内在、最深层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即使我们将一些好看的景点堆砌整个校园,也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与性原则。要让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职工是主导,他们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外在教育要求、文化熏陶都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要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使学校所期望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中为学生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我校曾有一小景,由于安全问题需要改造,校长当时没有简单处理了事,而是以改造为契机,在学校一条征询全校师生意见的消息。这个创意使全校师生围绕这一小景各抒己见,从而引发了一场如何美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讨论,促进了师生对学校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共同参与。还有一个镜头很能说明问题:学校这些年在校园内种植了不少芒果树,每到果实累累的季节,金灿灿的芒果多得将果枝压弯了,却没有一个学生去采摘,这就是广州六中校园文化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师生对美的校园的认同感和参与。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进入新世纪后,经过上上下下的反复思考和讨论,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六中长期办学的特色,提出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争取一流,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并对学校“自为互动”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指出“自为”就是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发展自学、自觉、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并且通过“互动”使这种精神外显和内化,使主体得到持续发展;通过“互动”使主体、个体与群体之间构建民主、团结、互助的关系;通过“互动”形成既有个人心情舒畅、个性得到发展,又有协调统一、互相促进的成长氛围。在这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在去年就把创建示范性高中的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人,把创建过程当作是学校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发展过程,这就体现了创建工作的本意了。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无论是奥赛还是音、体、美竞赛,无论是写作还是动手能力,都显示出我校学生的高素质和高质量,展示出素质教育的成果和前景。

基于以上思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有专人负责筹划、指导创建示范性高中的工作,申报学校则应制定全面的、详细的实施方案,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变现代办学理念为广大教职工的实际行动。办学理念不仅是校长的或者是学校领导班子的,它还应该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应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坚持在工作中体现这种追求。如在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在课程内容调整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都应该体现办学追求,学校的发展才会走向持续、健康之路。

(二)实施素质教育应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立足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积极探索适应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鼓励创新,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理解知识并形成能力。这应成为示范的重点。

2.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内容直观性与生动性,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和效益,探索网上科学性学习,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更宽的空间,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这是示范的热点。

3.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责任,要相信教师、培养教师,因地制宜,开发出以兴趣性为主、以发展个性为目标的、反映学校特色与优势的校本课程,并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应注意与活动课的开展结合起来,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还应与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当前,继续教育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培训效果不是很好。能否使校本培训教育并与市的继续教育挂勾?省一级学校完全可以尝试。

示范性范文篇4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规范幼儿教育管理,大力提升办园质量,促进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健康发展,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四川省幼儿园办园基本要求(试行)》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创建县级示范性幼儿园的相关事宜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充分认识创建县级示范性幼儿园的重大意义

创建示范性幼儿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它对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扎实抓好县级示范性幼儿园的创建工作,是实施“四百工程”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各地要高度重视示范性幼儿园的创建工作,将创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规划,落实方案,统筹安排。要争取当地政府和领导的支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示范性幼儿园的创建工作。

二、申报对象和条件

(一)申报对象:(1)全县所有公办幼儿园,包括单设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附属幼儿园。(2)全县所有经教育局审批具有办园资格的民办幼儿园。

(二)申报条件:(1)申报的幼儿园必须符合《四川省幼儿园办园基本要求》的规定(见附件一),(2)申报的幼儿园必须*到《*县示范性幼儿园评估细则》(见附件二)的各项指标。(3)申报的幼儿园必须独立成园,在园幼儿人数*200人以上。

三、申报和评估程序

(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的评估验收从2009年起实施。凡符合条件的幼儿园每年4月申报,教育局每年10月进行评估验收。

(二)申报“县级示范性幼儿园”的单位应认真对照《*县示范性幼儿园评估细则》进行自查,自查合格后形成自查报告,向教育局提出申请。申报材料包括:幼儿园申请报告、自查报告、自查得分表,所有材料一式两份交县教育局教育股,同时上报电子文件到教育股。

(三)县教育局根据申报材料,组织专家评估组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进行实地评估。*到《评估细则》要求的,由县教育局认定、公布,并授予“*县示范性幼儿园”称号。

四、相关要求

(一)从2010年起,凡申报市级以上示范性幼儿园(含市级)的,必须是“县级示范性幼儿园”,已评估认定为市级示范性幼儿园的单位,不再申报县级示范性幼儿园。

(二)幼儿园的收费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凡创建成为县级及以上示范性幼儿园的按照不同等级核定收费项目和标准。

(三)县级示范性幼儿园的评估认定实行弹性管理,不搞“终身制”。三年复查一次,复查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整改期满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县级示范性幼儿园”的称号。

示范性范文篇5

我校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48名,平均班额47.8人;教职工有55名,全体教职工的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2人,占76.4%。学校占地面积为93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4390平方米;拥有200米环型塑胶跑道、2个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还拥有8张球桌、300平方米的乒乓球大厅,以及辅助器械场地等体育设施,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体育教学和健身锻炼环境。室内各类教学设备达到或接近省规定的城镇小学i类配备标准。拥有崭新的60台装标准的电脑教室和17个多媒体教室;学校开通了英特网、城域网和校园网;学校图书室藏书35000余册。学校还特设有向社会宣传的校园文化宣传橱窗16米。这些“硬件”的到位,为构建学校优良的文化育人环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基于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在软件建设上下足了功夫。经过十多年的教育文化积淀,学校提炼了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即“着眼孩子未来,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实施可行有效教育方式,激励每一个学生和谐发展”。并以办学思想来引领学校工作,从而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素质教育。

学校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我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小学高级教师45名,小学中学高级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比例占83%,在全县小学中名列前茅;教师中有6名省市优秀教师(班主任),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21人;浙江省教坛新秀1名、杭州市教坛新秀7名,县教坛新秀12名,各级教坛新秀比例达36.4%;县名师3人,占全县名师的15%;杭州市学科带头人2名,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8名;县各学科大组成员11名,县小学学科仅有的2名兼职教研员均在我校。到目前为止,全体教师均参加了省长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其中有12人参加了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在这些县内外知名的教学能手带领下,校本教研活动蓬勃开展,学生受益,教师的业务水平迅速提升,学校连续两届被评为“县校本教研示范学校”,2006学年被授予“杭州市群体师德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学校完善了一整套体现这一办学思想的管理机制,覆盖岗位职责、规章制度、考评细则、行为规范等内容,贯穿教学、后勤、德育、科研等环节,涉及学校领导、普通教师、班主任、学生等对象。这样网状的管理体系来保障我校教育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以保证学校的任何教育环节都是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成绩显著,硕果累累,屡次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我校先后被授予浙江省示范学校、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示范家长学校、杭州市农村示范学校、杭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省级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省级巾帼文明示范岗、省少先队红旗大队等十多项综合荣誉称号。今天的迎春校园,精致和谐,四季飘香,折射出浓浓的“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工作,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培养小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志也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法制教育。为此,近年来,基于学校的现状,我校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为契机,积极做好学校的法制建设和依法治教工作,增强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学校依法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结合我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具体实际,切实制定普法规划,加快法治化管理的进程,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渐由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迈进。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这是实施依法治校的切入口。

要加强和推进依法治校,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这是学校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的首要条件,也是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切入点。

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理有据,依法行政。

(1)学校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严格按照〈〈桐庐县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形成了完备的课程体系。按指导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并且根据学校特色及师资情况,设置了乒乓球、篆刻、形体训练等综合性课程,保证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校依据国家教育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桐庐县迎春小学教师教学常规》,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和学生课业负担,在实践市级课题“小学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落实化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分层次作业布置,不搞题海战术。通过中午休息和第六节活动课,保证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与活动质量。

(2)教代会制度。学校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到了学校重大问题、学校热点、难点问题由教职工参与讨论研究解决,对校级领导进行了评议等,在2004学年制订《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学生学习生活常规》、《教师工作考核细则》制度基础上,又通过了《教职工聘任方案》、《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等管理规章。进一步促进了校务管理的规范化,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管理、监督的意识。

(3)教师职称聘任工作。这项工作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比例低,符合条件的教师多的实际,学校制定了《职称聘任工作方案》并在聘任中增加透明度,具体做法是:①在教职工大会上宣读有关文件,聘任条件。②把聘任条件、文件精神放大张贴在公开栏上,让教师对聘任条件做到心中有数。③成立职称聘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每位符合条件的教师的材料认真审查,根据文件精神给出具体的分数。④在全体教师范围内通过投票的方式,确定聘任人员。⑤对推荐出的教师进行张榜公布,收集教职工反映。由于增加了聘任的透明度,教师心服口服,基本上解决了许多聘任工作中的矛盾。近几年来没有教师因为自身高职低聘而闹情绪。公务员之家

(3)财务工作。学校积极响应上级下达的有关文件,并按文件规定的内容对收费进行规范公示,开出的票据规范,收费范围合乎规定,开出的票据金额与实际收费金额吻合。没有向学生收取钱款不开票现象,没有教师个人行为的搭车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教育教学工作及教职工福利,做到收支明确、公开。学校大宗物资采购、基建维修、工程招投标均有后勤、基建专人负责。

示范性范文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其核心是就发展思路和模式作出选择,以更好地促进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即为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观是教育发展主体针对教育发展作出的价值整合与主体选择。不同教育发展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主体诉求,其发展观有显著差异。学者、政策制定人员和高校之间,教育选择上着眼点不同,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就会有明显差异。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发展观是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必需正视的现实问题”。1总的来说,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客观性,主体意识、质量意识、时代意识,是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判据。所谓合目的性,即指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最终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合规律性,即指发展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为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原则;所谓合客观性,即指发展以国情、省情、校情等作为发展的客观基础。

2006年11月3日,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由此,高职院校掀起了“建示范”的热潮。示范性建设的意义不可谓不宏大、深远,正因为其重大,更需要以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其建设,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围绕示范性建设,宏观、微观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更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予以匡正。

一、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需考虑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通过示范校的创新、引领,搭建“立交桥”,沟通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示范校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示范校与非示范校的协调发展;示范校建设的任务导向与人本取向的协调统一。

(一)搭建“立交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能够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数量、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繁荣与发展。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高职院校的“人才效应”影响、改变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赋予示范校更多的自主权,将促进示范校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并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掀起教改热潮。同时,建设计划着力于核心竞争力打造、办学水平提升、特色凝练。从而,为构建畅通、有序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契机。比如“对口升学”涉及“高职考”——中职教育升高职教育,还涉及“专升本”——高职教育升本科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口升学中的不对口教育。一方面,对口升学实现了中职、高职与本科的一体化教育,解决了“断头教育”问题和生源问题;另一方面,却是招生院校抱怨生源质量,而不是针对学生不同背景基础,因材施教,实施对口教育。这些问题,都有待示范校大胆探索,为解决“进口”、“出口”问题开拓全新模式,为沟通高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衔接渠道创造契机。

(二)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示范校合理分布、

多元共生、协调发展示范校计划的启动,就是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好局面。在示范校的遴选上,要着重考虑代表性。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模式皆应有所分布,以体现示范引领作用。从前两批次的示范校分布情况看,数量上,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海南省、西藏自治区未有分布外,其他地区或多或少皆有分布;专业分布上,综合类高职院校27所,单科类院校中,农林牧类5所,工程类4所,工业类4所,财经类3所,交通类13所(含船舶、汽车、航空),建筑类3所,电子信息类2所,石油类2所,水利水电类2所,民政、美术、医学、机电、公安类皆为1所;从区域分布看,华东地区23所,西北地区8所,西南地区8所,华中地区9所,东北地区7所,华北地区10所,华南地区5所①;类型上,高等专科学校6所,高等职业学院64所;办学模式上,合作办学模式有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行业办学模式有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地区、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有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企业办学模式有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从上述不同分类情况看,示范校分布情况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区域布局上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办学模式上,民办模式等特色亮点亟待挖掘,以发挥政策鼓励引导作用,实现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协调发展。

(三)示范校与非示范校的和谐、全面发展

示范校计划的实施,引发了示范校与非示范校的和谐、全面发展问题。政策制定者意图通过示范校计划的启动,“以点带面”,先抓试点,然后逐步推广,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整体水平。对示范校来说,发展获得了政策、资金支持,发展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发展赢得了契机。但毕竟资助的名额有限,对于未列入示范的院校来说,即担心这种示范是否是一种投资的示范,是一种学不到的示范,更为忧心忡忡的是由此步步落后,成为高职院校的第二梯队。

从理论上讲,这种顾虑与担心,更多源于对组织合法性的担心。“组织的生存发展要遵循两类机制:一是效率机制,一是合法性机制。所谓合法性机制,就是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在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或做法的这样一种制度力量。其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合法性机制分为两类:一是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组织的行为和组织形式由制度塑造;二是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组织的行为。”2

我国高职院校作为一种弱技术、强制度环境下生存的组织,更大程度上受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制约。首先,办学水平评价的主体主要还是政府,政府评价直接与各种拨款相联系;其次,政府的投资政策决定着高校的发展命运;第三,从文化观念看,高职院校还被视同为二流高校,如果未评为示范校,则意味落入二流中的二流,发展前途岌岌可危。由此,带来了示范性院校申报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首先不是考虑自身的办学水平、办学定位、外在条件,而是以项目申报为第一要务。某种程度上讲,申报也有其象征性意义——向教育主管部门、师生员工彰显发展愿望,传递出领导层是励精图治、奋发作为的信号。于是,精力不是集中于苦练内功上,不是着力于特色凝练、核心竞争力打造上,而是放在项目申报上,打乱了学校正常的办学秩序。如果三次申报终未成功,对发展空间的不适当归因,自然导致丧失发展动力。

孰不知,示范校计划并非一项精英取向的“重点校”政策,非示范校也不是政策的“弃儿”。示范校计划的政策本意恰恰是通过抓龙头来抓发展、改革、管理的模范。通过建设,使示范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显著提高,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楷模作用,总结出可供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发展。集中力量重点建设100所示范院校,同时面向1000所学校推行质量工程,两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示范校建设计划就对口支援、共享资源库的详尽规定佐证了这一点。

示范校计划的科学实施,归根溯源,一是要解决对政策公正性的认识误区;二是要解决定位问题。

谈到政策公正性,首先要区分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公平属于价值判断,平等属于事实判断。当遭遇资源瓶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自然成了教育政策取舍的基本思路。“衡量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合理性,需看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是否有利于整体社会的发展。当平等分配或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整体社会的发展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与政策就是合理的,因而也是公平的。衡量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公正性,需看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有利于所有人的发展。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有利于所有人实际上是指大多数人的价值认同,也即符合大多数人的发展利益。所以说,教育机会与资源的平等或不平等分配同样均可能产生公正性。”3示范校计划的出台正是从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大局出发,考虑到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以激发整体可持续发展活力为基本政策取向,政策本身是公正、合理的。但中国自古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心理。“不均”在现在主要是指发展机会的不均。发展结果的不均等未必是不可接受的,发展机会的不均等则是关注的焦点。所以,示范校的遴选,更需关注形式和程序的公正与合理,规则面前“校校”平等。这样,无论结果如何,各申报院校自然心悦诚服。

涉及定位问题,当低层次就意味着低水平、低配置、低声望时,则会让非示范校安心屈居低位,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但示范校与非示范校各就各位、各安其位、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从近期看,关系示范校计划的合理运行,从长远看,关系高职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问题。结合示范校计划,政府对院校的定位要综合考虑区域、类型合理分布等因素,“多少有计划经济色彩,而且,依据的更多的是过去的成就和声望,这与定位着眼于未来存在一定矛盾。对没有辉煌历史但有发展潜质的院校来说,着实吃亏。但需要认识到这种定位不是固化的,而是动态发展的”。4“从参与定位的主体看,有政府、高校、社会三个定位者。定位是由政府宏观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理性选择三者共同发挥作用的产物。”5自生秩序是高校定位的内因(内熵),政府的定位是外因(外熵),后者必须以前者作用的发挥为基础。”6所以,非示范校立足本位,采取消化、吸收、再创新策略,往往能逾越示范校的艰苦探索阶段,少走弯路。采取赶超战略,就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此,形成示范校与非示范校比、学、赶、帮、超,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和美与共、和实生辉的良性发展局面。

(四)项目建设的任务导向与人本取向的和谐统一

《荀子·王制》中有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最终都体现在人的发展上。示范性建设的最终旨归也应是通过建设,使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建设绩效的考评也应关照师生员工能否共享项目建设带来的丰硕回报。

但目前示范性建设过程中,示范性建设被具体量化为时间节点、数量指标。主要包括精品课程数、教材数、基地数、双师数等。而为了这些数据,高校基本上采取攻坚方式,集中资源、出台政策,尽快作到数据的提升,由此在体量上接近“一流”。但是,办教育,重在环境熏陶感染;搞示范,重在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环境营造。也就是说,我国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关键不在于列出若干具体数量指标,确定在某个时间段达到的业绩水平,而是要从院校自身环境建设出发,着力于一流教育氛围营造,一流创新平台搭建。惟其如此,示范之源——人的创新思想,才能竞相迸发。在没有建立起创新人才生长的土壤时,列出任务落实的具体时间表,意义是有限的。

目前,部分院校、教师恰恰陷入示范建设的事务性工作中,不是为创示范而建设,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建设,目的与手段被彻底颠倒。更有部分院校领导层的“献礼思维”、“数字政绩”意识,给师生员工带来了繁重的“课业负担”,教师不堪重负,疲于应付。轰轰烈烈搞示范,扎扎实实走过场,如学生在企业店面前拍张合影就算工学结合的佐证等。由此,惠民利国政策演变为扰民工程,示范工程演变为造假工程,就会得不偿失。

当然,也有部分学校能意识到示范建设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提出创业“建设一流、创新成就示范、创造共享幸福”的建设口号。从理论上讲,该口号更具有“管家理论”所言及的参与者不再是一个机会主义的偷懒者,而是一个好的管家的积极意义。“管家能知觉到从有利于组织的行为中得到的效用比纯粹利己的、个人机会主义的行为得到的效用更大。他不再是纯粹自利、个人主义和机会主义的,而是集体主义、可信任的。”7严格的控制和硬性要求可能会为效率带来负面作用,减弱管家有利于组织行为的内在动机。套用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示范性建设也应是一项“*”(民有、民治、民享)的工程,以人为本,人本取向是其能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理念。

二、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立足示范院校,需着重考虑处理好:项目建设与常规工作的全面发展;示范性建设项目与非示范性建设项目的协调发展、示范项目内各子项目的协调发展;示范性建设任务期与学院长远战略规划的协调统一,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项目建设与常规工作的全面发展

示范性建设项目报批之后,各示范高职院校纷纷成立“项目建设办公室”,有的地方简称“项目办”或“建设办”、“示范办”。一方面,显示了对项目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有不以项目建设冲击学校正常运行秩序的考虑。项目建设是龙头、中心、重点,示范建设目标明确、任务明确、时间明确、责任明确,要作发展的模范、管理的模范、改革的模范,完全可以考虑将之与常规工作融合并带动起来。

这方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了大胆的有益探索。其建立了一套责任体系,责任体系从两个层面出发,一是项目主管部门,一是项目建设部门。项目主管部门与平时的职能部门结为一体,根据项目的具体任务,属于哪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就由哪个部门来具体负责。比如,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务处的工作,该项目的主管部门就是教务处;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是人事处;产学合作由产学合作办公室负责;东西部合作、社会服务,由职教集团来负责;示范建设中的课题,由科研处来负责。项目的建设部门这条责任体系,则在分院和专业。分院一方面是建设部门,另外也是管理部门,承担对示范项目与非示范项目建设与管理任务。项目办主要管制度建设,进行项目管理、绩效考核、资金管理、沟通协调,起宏观的协调、检查、监督、监控作用。

如此,项目建设融入学院常规工作之中,同时也对常规工作的改革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在项目建设中也增加了主人翁意识。同时,改革示范之风为学院今后的变革发展埋下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种子,相对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在把握变迁有效性和合理性难度等方面的弊端,更凸显出未来变革收益的确定性。

(二)示范性项目与非示范性项目、示范性项目内各子项目间的协调发展

在示范性建设过程中,院校领导经常遇到非示范性项目负责人的抱怨诉苦,抱怨经费、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非示范项目遭遇发展瓶颈。由此,引发了示范项目与非示范项目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问题。

示范与非示范建设项目的区分,更多的是依据专业以往的办学历史、专业基础及发展水平。对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的高职高专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并拓展相应的新专业。非示范性项目中往往有很多新专业,新专业刚起步,底子薄是现状,但不代表其没有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这部分更应是学校予以重点关照、积极扶持的部分。另外,非示范性建设项目中更多的是基础性、公共性项目,其意义价值不能小觑,如公选课、通识课等。通过示范性建设项目,更关注工学结合,关注专业、课程、教材、基地建设,关注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但这些不是降低对人的素质养成关注程度的借口。诚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同理,示范性建设项目内部各子项目间也有协调、平衡发展问题。硬件建设在有了资金保障之后容易实现,软件方面中的理念、模式、方式、方法创新,因需投入更久时间、更多精力予以培育,则容易受到忽视。再如,示范校建设中,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往往成为校方关注的焦点,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则相对迟滞。推行示范校建设计划的目的旨在通过提供发展契机,使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辐射推广,使先进思路、模式发挥示范效应、扩散效应。但如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中网络平台建设(共享资源库建设)滞后,则示范将不成其为示范。

(三)示范性建设任务期与学院长远战略规划的协调统一

如果说前两项是从横向空间纬度考虑的话,本项则是从纵向时间纬度着眼。示范性建设历时三年,是否示范建设就是随着建设期满自动宣告结束。如若不是,期满之后,学校还需如何去做。

对于示范性高职院校来说,从谋划示范建设的那一刻起,打造“百年老店”,树百年品牌已经深深扎根于院校领导层的思维中。示范是要辐射的、示范是要别人学的,但示范更是要引领、带动的。示范不是“一招鲜,吃遍天”,也不是“猫教老虎——留一手”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自从1990年G.K.普拉海拉德和G.海默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以来,核心竞争力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领域。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持久的某种优势、能力或知识体系,据此能推出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源于科学的定位、特色的凝练、更靠的是系统的战略规划予以保障,不致使品牌、特色落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三代而亡”的命运怪圈。只有把示范建设和学院的长期战略规划统筹起来,示范院校才能更好地建示范、才不至于担心被别的院校“盗”走“真经”。这方面,个别院校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提出的“跳出示范建示范”可以说把握住了示范建设与学院常规工作、与学院长远战略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结语

总体上,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剖析示范性建设中需重视的问题。围绕示范性建设需要思考的还有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如何学习”三个问题。示范什么方面,如示范院校获得了招生自主权,原本这一放权体现的是对示范院校改革招生机制、提升生源质量的政策支持,但现实中却出现了自主招生分数线极低现象。如果说是因为招收三校生,更注重学生技能素养,可以理解。但打着自主招生的幌子,变相走关系,招收条子生,自主招生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则不能不说是示范的败笔。如何示范,一方面要示范、要对口支援,另一方面是庞大的接待经费开支,及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冲击。建立共享资源库,加强党纪约束,杜绝巧立名目,搞变相旅游或许是下一步着重努力的方向。

如何学习,针对的是非示范校科学“取经、念经”的问题。别人的思路、模式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更需从个性(示范校的)中把握共性、从个别中推出一般,从现象中总结规律。即便是“真经”也有被念歪的情况,这里面就有结合国情、省情、校情的问题,就有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1907年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这句话点明了特色之真谛、价值所在。非示范校也应着力于打造自身特色,“通过目标特色产生导向力、学科(专业)特色产生生产力、模式特色产生发展力、环境特色产生吸引力、校长特色产生凝聚力、教师特色产生影响力、学生特色产生竞争力。”8

注释

①华东地区指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西北地区指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地区指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华中地区指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东北地区指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华北地区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华南地区指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

参考文献

1赵云花.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教育发展观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4):36-37.

2唐安奎.寻求合法性:高校趋同的动力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14-117.

3马和民.从构建和谐社会看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9):23-25.

4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2):52-56.

5何超.高校定位与高等教育系统秩序的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5-48.

6陈厚丰.高校定位:自生秩序与分类引导的有机结合——兼与邓耀彩博士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2006(6):50-60.

示范性范文篇7

(2005年11月29日)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部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快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迅速构建我县多功能、区域性教师学习和资源中心,以满足日益增涨的教师教育的需要,我们按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向省教育厅、市教育局递交了“创建部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建部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必要性

1、创建部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完成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任务后,工作重点已转移到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继续教育的新阶段。但从整体上看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比较薄弱,功能单一,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为此,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2002]3号)、《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2003]2号)和《关于加快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见》([2004]4号)等文件,规范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

2、创建部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教师、学校领导、政府或社会的重视,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方法、形式、途径也越来越丰富,教师教育网络的校校通更给教师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所有这些都给教师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建成是有县人民政府领导、县教育局主管,以实施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主要任务,并具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管理、研究、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作用等职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

3、创建部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解决当前教师培训学习、教学研究、现代化手段运用脱节问题的“妙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是以“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为原则,实现以教师进修、教研、电教和教科研等相关教育机构的资源整合,把几股力量统筹在一起,形成合力,互为支撑,相得益彰,更有利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真正成为本地区具有教师培训、管理、信息资源服务等多功能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形成上挂高等院校,下联中小学校的开发性、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4、创建部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有利于提升教育工作水平和功能,有利于争取上级的支持和扶持。为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按照“以评促建”的原则,教育部决定于2005-2007年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评估认定150所左右的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每年计划评估认定50所左右,分三年完成。创建成为部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单位,国家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奖励(资金50万元),省也要配套给予奖励。这无疑为我县的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是对竹溪前一阶段教师教育工作的肯定,更有利于县级“五个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档次的提高。

二、创建部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可能性

(一)领导非常重视。接到上级文件后,王局长和分管教师教育工作的梁书记当既批示,要积极争创,想方设法达到目的。按照教育局领导的要求和批示,我们于9月12日以县政府文件的形式向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申报。9月18日,市教师管理科组织人员对竹溪的申报工作进行了考查指导。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已将竹溪和房县呈报省教育厅。并定于10月中旬组织市级专家对县级培训机构进行检查,省教育厅定于10月底对县级培训机构进行检查,教育部于12月下旬对县级培训机构进行评估。

(二)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我们按照“示范性县级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进行了认真自评。经过自评应得分为100分,实际得分为93分(按整合资源后量化得分)。其中,组织领导,规划管理,基础条件,师资队伍,功能发挥,社会影响,特色创新等硬件、软件上都达到或超过评估标准。特别是在基础条件硬件方面,不论是校园面积,校舍容量,还是专业教室,现代化的设备,就目前的真实水平已完全达标。再加上近几年来,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具有贫困山区教师教育的特色,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所以就创建的软、硬件条件来讲,我们已具备有一定实力和良好的基础。

(三)这次创建工作不需要增加建设投入,不需要增加人员、不牵涉编制、级别。

三,迎接上级验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实现教师进修学校、教研、装备等部门和机构的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这一条是关系到能否创建成功的关键,是“一票否决”硬性要求。)

(二)培训经费,财政拨款上还没达到标准。(县政府财政拨付的年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全县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政府财政投入占教师培训经费的60%以上。)

四、迎检急需做的工作

1、成立争创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创建工作。

2、出台创建县级示范性培训机构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创建工作专班,各工作组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目标到人,任务到人。

3、拿出可具操作的整合工作实施方案。

4、积极当好县委政府参谋,求得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三家整合的编制文件等)。

5、切实抓好档案资料的建设。

五、关于资源整合的设想

(一)成立机构:将进修学校、教研室、装备站三家机构整合为:竹溪县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二)机构级别:按教师进修学校原级别(正科级)。

(三)机构班子配备(中心的领导班子组成):进修学校校长为中心主任,学校其他副职干部、教研室主任和装备站站长为中心副主任。

(四)人员编制: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人员编制由进修学校、教研室、装备站三家按原县编委给定的编制使用。

(五)整合以县上文件为准,形成一块牌子、一套班子,各职能部门仍在原地办公,其隶属关系不变、工作职能不变、经费渠道不变、管理责任不变。

(六)整合后的功能定位

是由县级人民政府领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以实施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为主要任务,并具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管理、研究、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作用等职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

(七)整合后的职能发挥

1、切实加强教师培训机构与电教、教研等相关部门的整合,优化管理资源和配置,形成合力。提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使其为全县在教学信息资料、实验技术、教研等方面有指导作用的培训与管理中心。

示范性范文篇8

关于申报创建国家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的

自评报告

湖北省教育厅:

竹溪县位于鄂西北边陲,与陕、川、渝毗邻,是湖北省最边远的山区县之一,全县版图面积329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01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7.5万人。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80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5元,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湖北省十二个特困县之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2005]4号文件和省教育厅[2005]9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县教师培训机构和教师培训工作发展,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全县教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我们对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对中心进行了认真自评,经过自评,应得分为100分,实得分99分。现将自评结果报告如下:

一、组织领导

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教师教育,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发展县域经济,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来抓,把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作为当地基础教育发展改革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有关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制定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采取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形成了县人民政府领导,县教育局主管,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具体承办的教师培训体系。

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是我县唯一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师教育办学实体。有一个管理水平高,业务素质精、工作作风好的领导班子。四名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1岁,均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他们都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

应得分6分,实得分6分。

二、功能定位

为切实加强教师教育工作,县政府于2005年9月将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装备站三部门整合为一个单位,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上与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教育学院、襄樊学院、郧阳师专、十堰教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联合与合作的办学机制。下与县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天宝中学等中小学建立了联系和沟通的有效工作机制。具有承担全县教师教育的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功能,形成了组织严密,协调一致,管理规范的“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全县中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教师)培训及培训管理工作,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师教育的各项任务。积极参加和推动中小学开展教师教学研究活动和教改实验,为全县中小学开展教师校本研修提供指导和服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帮助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开展自主学习,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为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应得分6分,实得分6分

三、规划管理

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管理,保证中心各项办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各职能部门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到处室,落实到人头,形成了高效的运行机制。在师资管理上,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规划、管理制度,完善了相配套的执行机制;全体教师都制定有研修提高规划。学校每年选派3-5名专任教师蹲点、挂职,研究一线教师实际需求并认真落实。

中心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关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可行性的《全县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建立健全了教师培训质量监控、检查、评估等一系列制度,保证各类教师培训规范有序、过程管理资料详实、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培训学员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

全县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和中心教师学习业务进修档案,统一实行了计算机信息化档案管理。各类档案管理规范,资料齐全,分类合理,符合上级档案部门管理要求。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和小学校长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制度。学分登记率达100%,培训活动登记及时、规范。

应得分10分,实得分10分。

四、基础条件

我县是一个只有36万人的小县,全县教师数量相对较少。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占地20亩,有各类建筑12399.6平方米,能同时承担开展800人以上的培训。专业教室数量充足、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建有能适用于各学科教师培训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专用语音教室、综合实验室、学术报告厅、图书资料室等专业教室。

中心订有各类报刊70余种,图书资料3万册,音像资料总量长达1600小时。图书音像资料不断更新率达25%。图书音像资源内容针对性强,利用效率较高。中心每年都要依托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了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等实践活动,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中心建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和与互联网相连接的并与全县中小学相连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卫星电视教学系统与“校校通”相连,实现了网上教学。具有百兆以上局域网,宽带100M,10M交换到桌面,教育网传输进口2M带宽,网络出口带宽为1M;配备浏览、资源存储等功能的专用服务器4台及保证其正常运行的UPS电源4台,实现在局域网上存储和共享教学信息。有符合远程教学要求的多媒体网络教室4个。配备了90台配置为CPUC2.1G、256M内存、40G硬盘的能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视频投影机或大屏幕视频投影仪、双向视频教学系统、不间断电源等设备。具有教学服务设施齐备,环境优良、相对独立的学习场所。10名专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均参加过省、市专业培训,能保证远程教育教学和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

应得分18分,实得分18分。

五、经费投入

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县财政十分困难。但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现已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的教师教育保障机制。人员经费能做到按人、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县政府财政拨付的年教师培训经费为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政府财政投入占教师培训经费的60%以上。

应得8分,实得8分。

六、师资队伍

中心现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知识广博的专兼职教师及后勤管理人员93人。其中专职教师及专职业务人员67人。专职教师、管理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58人,其中研究生6人。有省特级教师3人,省知名教师3人,中、高级职称比例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

专职教师占全县专任教师总数的15‰以上,大都来源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有丰富的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入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引领能力。

中心有兼职教师78人。兼职教师来源广泛,结构合理。在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上,我们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与每位兼职教师签订了聘用合同,明确了他们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兼职教师每年参加有组织的活动都在40学时以上。兼职教师作用发挥突出,工作成绩有实效。

专职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6%,硕士研究生比例没达到20%。扣除1分。

应得14分,实得13分。

七、功能发挥

各类培训覆盖面广、管理严格、资料齐全、效果明显。其中新教师培训覆盖面达100%;教师岗位培训覆盖面达100%;骨干教师100%按计划接受各种层次培训。骨干教师在各自岗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率达到100%;有效地组织了全县小学、初中教师通过函授、进修等多种途径进行学历补偿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逐年稳步提高;通过多种途径,有效组织和支持新课程岗前培训,新课程岗前培训受训率达到100%,采取多种形式,有效组织开展教师新课程研修活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稳步提高。在全员培训的第一个周期,全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率达到100%。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和支持小学校长培训,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了100%。

在教育科研方面,我们参与了省(地)课题研究5项,其中取得省(地)级以上课题立项资格2项。每年组织2次以上全县教师教科研成果交流活动,仅2004年就征集、评选、编辑、出版了《论文集》二册,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教科研成果达65项。积极探索了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有效指导和组织了全县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实验,成果显著。

全县各中小学都建立了校本研修制度。对中小学开展教师校本研修提供有效的师资与资源支持、指导和帮助。主管领导和专职教师平均每学年深入中小学校听课、调研100课时以上。为县级及以上行政部门提供教师教育、教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策咨询建议和咨询报告每年15项。教育行政部门采用8项。为推动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应得29分,实得29分。

八、社会影响

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较高评价,资源中心的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有关培训、管理、服务的做法在一定范围得到宣传和交流,赢得了教育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2002年被评为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省“干训先进单位”。

应得6分,实得6分。

九、特色创新

在教师教育培训的工作思路、质量管理、模式与手段创新、社会效益、培训效果、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贫困山区教师教育特色,得到社会各界普遍好评。

示范性范文篇9

一、坚持一个核心理念

由于受经费运行机制的影响,有人认为,我们办园的动机就是为了赚钱。对于这个问题,实话实说,当初在思想上也确实存在过矛盾和冲突。虽然我们有优越的办园条件,但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限制下,在养活80余名教职员工的同时,还要促进幼儿园稳步高效地可持续发展,经费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在发展中,我摒弃了急功近利的短浅思想,自觉遵循市场竞争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一种理性的思考和高瞻远瞩的目光,牢固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坚持“教育效益优先”的理念,把办好教育放在第一位。

思路决定出路。在这一理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了“一切为幼儿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园宗旨,树立了“培养健康人、创新人、复合人”的育人目标,明确了“儿童为本、管理为本、教育为本、特色为本”的管理思路。积极吸收幼教改革最前沿的思想和观念,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努力寻找并达成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契合点。

二、重视软硬件二项建设

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常性的教育科研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些年,我坚持勤俭办园,每年将节余下来的资金投入到这两项重点工作中,不断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1、重视基础设施硬建设。93年我园被作为一项市长工程,按照20年不落后的现代化幼儿园标准建造,因此园舍功能结构以及各类基础设施都已经相当完善,办园水平起点高。几年来,我没有满足现状,而是运用节余的资金,更进一步地加强了办园设施投入的力度,到目前止已投入200多万元资金用于园舍维修、环境改造以及现代化教育设施添置。园内有大型活动器械十余组,各类中小型玩具以及蒙物梭利教学具远远超过国家一类标准;多媒体演播室、电脑语音室、教师电脑办公室、校园网、智能广播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不断增加;科学发现室、标本陈列室、音体活动室、小剧场、玩沙池、玩水池、动植物园等功能活动场地非常齐全;教师、幼儿用书达100种以上2643册。高标准的教育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我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社会效益,为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2、重视教育科研软建设。坚定走“科研兴园”发展道路,建立健全了园、段、组三级教科研管理网络,广泛加强对外交流研讨,多方寻求全国资深幼教专家合作,切实将教科研工作纳入规范化、效率化的轨道,确保获取最前沿的教改信息,在“出精品、创特色”上下功夫。同时坚持课题研究“来自实践,用于实践”的指导思想,努力把课题研究做细、做实,真正发挥以教育科研带动提高全园保教质量的实际效益。几年来,教科研工作成果丰硕,先后开展了10余项国家、省、地、市级课题的研究,并有多项课题获地、市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教师有150余篇论文在全国、省、地、市获奖及杂志发表,园内已形成了年年都有大课题、人人都有小课题的良好教科研氛围,促进了教育效益的全面提高,为实现我园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三、把好三个师资关

良好教育效益的实现,关键要看教师队伍的素质。因此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我确立了“人才是园所发展根本关键”的意识,着力把好“三个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人才管理体系。

1、把好师资入口关。93年办园伊始,我们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园长和教师,层层筛选、级级把关,择优录用、吸纳了一大批专业基础水平扎实、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发展后劲的青年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高。近年来,又通过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大中专毕业生考试,优中选优,吸收一些大专以上的幼师和跨学科人才,不仅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层次,而且逐步形成了师资构成多元化的格局。

2、把好师资培训关。在当前幼教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新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教师仅凭良好的功底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在全园广泛开展“打造学习型幼儿园、争做学习型教师”活动,充分利用园本资源,通过岗位练兵、教研活动、教育科研、新老教师传帮带等多种途径,促使教师不断地自我发展。同时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广泛加强与各地先进园所的交流,多方联系幼教专家来园作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形成了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促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动态发展。目前,我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已达90%,并继续向本科化高学历迈进。

3、把好师资稳定关。原先我们实行的是全园上下“同工同酬”制度,正式教工、非正式教工以及一些工勤人员都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工资制度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优秀教师和重要岗位人员的积极性。要稳定、要发展,必须逐步打破这种“大锅饭”现象,我积极引进竞争淘汰制、岗位工资结构制、奖金弹性嘉奖制、年度综合考评制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资奖金制度,努力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

四、实施四种管理模式

管理有模式,但无定式。在实际工作中,我根据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创新管理方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园当前实际的管理模式。

1、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管理实质上也是一种需要管理、人性化管理。结合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把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层面。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奖金制度、各类奖惩激励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通过合理的物质奖励和保障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教师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等精神层面的需要,积极构建教师展示才能和成长的平台,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类业务进修、教学比武、技能技巧竞赛;每年轮流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差异,在人员的组合、任务的安排、工作的压力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最大效益的群体优势,实现教职工个人成长和幼儿园整体发展的和谐统一。

2、实施民主管理模式。现代的管理应该是一种文明、开放的管理,我在管理中坚持平等、尊重、公开的原则,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幼儿园管理。通过每年教代会、每周教职工例会以及园务公开栏等途径,推进管理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凡是涉及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决策、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以及各类新的规章制度,都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并经教代会审议通过方付诸实施。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大型活动经常由教师和管理者共同商讨后确定,充分体现教师的意愿。这种民主参与的管理模式,使我园各项制度的实施和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利于贯彻落实,也使员工的意志能够得到实现,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工作积极性,实现自己的价值。

3、实施自主管理模式。管理的最高境界绝不只是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幼儿教师是一个经验、个性、特长各异的群体,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标准要求她们,必然会扼杀她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十分注重给教师营造宽松的氛围,实施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赋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教学管理中尽量避免条条框框的规定,改变“检查型”模式,将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向到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造条件上,形成服务型、过程化、展示性的管理机制。譬如:允许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不背离幼儿园整体课程方向的前提下,自主地选择、调整和生成课程内容;允许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幼儿能力发展水平及活动场地、材料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安排教学组织形式;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鼓励教师不拘一格、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计划的检查也从以前的查备课、查过程转向查教后反思。通过教师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管理达到“无为”的境界。

示范性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家长的认识,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者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从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开展调研,强调“真实”、“过程”、“反思”,突出其导向作用。调研组通过看半日活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对示范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

目前,示范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分明,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这是因为,近年来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较多,在以往基础上的补充往往只是口头传达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汇总整理到相关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资料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同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职责分工上的不均衡与漏洞,造成幼儿园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对各类课程计划的审定流于形式,无实效性地跟进指导。从管理人员职责评估结果显示出各层级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

(二)对课程计划拟订与落实不到位

1.课程实施计划中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尽管本区已对教师进行了“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加之幼儿园开设了“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蒙氏教学”等特色课程,造成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2.周计划中各领域内容及类型失衡,缺乏规范性。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社会、艺术、健康三大领域的课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学、语言、数学领域的容量显得不足,在领域类型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师填写周计划呈现出书写不规范、名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对课程领域与类型认识混淆,没能反映出核心目标,存在表述不统一的现象。

3.一周内各类游戏开展失衡。《细则》明确指出,应平衡一周各类型游戏,每周至少开展各类型游戏1次,保证每日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从统计数据显示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尤其是没能认真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幼儿活动区活动的时间也没能得到保证。

4.教师日计划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部分教师没有把日计划真正变为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缺乏对教材进行再次筛选、加工和设计。在实施日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分析和改进。部分教师将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与经验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却很少被老师所关注;还有教师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怎样全面透彻地反思、怎样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师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广度不够。

(三)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力度不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从调研的数据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课程实施效果重视不够,对课程实施中呈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对教师自我评价的指导远远不够。由于教师发展的不平衡,“自我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能按课程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并抓住机会寻求发展中的问题,制订措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教师“自我感觉较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针对这一现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制订措施,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反馈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让“教师的自我评价”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地观测半日活动、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幼儿一日活动的检测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环境与材料、形式与方式等指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活动中存在隐性浪费时间和幼儿的无谓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强调统一和固定。由于幼儿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于是出现多数人等少数人的时间浪费现象。如集体排队取水、入厕,或者教师逐一分发玩具材料,这样便时常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和幼儿的无谓等待;从活动组织有序、无消极等待指标检测数据中也反映出较低的分值,这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

2.活动目标空泛,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查阅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反映出教师制订的教育活动目标空泛、笼统,且重点或核心目标凸显不够。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合作等,类似于这种拟定、空泛化目标的现象在教师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儿学习无目的性和教师指导的盲目性。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和随意设置教育目标,如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而对于情感、意识等目标的培养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和活动时不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存在过程与目标脱节的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从教学组织中反映出教师预设的活动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对比较少;规定表达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相对比较少;教学活动多以平面展开的活动多,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少;教师随机调控教学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4.教师对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策略的适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区域设置的问题:一是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对区域的设置缺乏对幼儿的意愿兴趣的考虑,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二是区域设置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视实质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区域的空间设置动静没分开。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只顾及内容丰富而对于一些干扰因素考虑不全。四是区角设置存在很盲目的现象。一学期开设固定的几个区域,材料很少,极少更换,缺乏层次性、适宜性,孩子们的兴趣渐渐淡化,缺乏探索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形同虚设。(2)材料投放的问题: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二是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3)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一是教师缺乏观察幼儿、了解游戏进程的意识和举动,致使游戏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二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在游戏中漫无目的地“巡视”,或盲目穿梭于幼儿之间。因缺乏观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无法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观察成了“看热闹”或“视而不见”,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作为管理者,应将组织制度的制定权下放到员工,组织好制度的制定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每一个课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力求不断完善。

1.建立三级(班级、组级、园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细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不同的教师搭建和设置不同的成长台阶,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不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扶协议》、《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例如,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班长为班级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任职条件,规范和完善班长管理权限与奖惩办法;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负责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围绕课程实施,每周开展开放式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教研组长轮番主持;实行园级课程实施培训制度,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理例会,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每月组织一次课程管理例会,遇到需求时,可增加例会次数;定期召开园务课程研究会、班务会,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强协调,进行日常课程管理监控记录交流与互通情报,及时获取信息与反馈,进行有效调控和调整。

3.征询需求,建章立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管理的内驱力。家长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家委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们想知晓的各类信息的定位、选择性课程的开发、特色课程的开设等,诸多内容让家、园之间加强了解,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良好的铺垫。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切实转变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口头上讲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取决于教师对新观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为的实质性的转变,因而教师对新观念的“体验”、“感悟”也成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创造性实施课程。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导向是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相反,却强调应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教本”,不应该把教材、参考资料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是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发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对教育活动内容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设计出为幼儿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研究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要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合理分配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合理利用宝贵时间。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体现在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主题的产生及发展、人数的灵活增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化等;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在重视幼儿主体参与基础上,有效调控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人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2.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但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

3.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型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四)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

从调研中发现幼儿园有园长、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等专人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作整体考评。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可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管理者在听课前天中午通知被听课的老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的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的邮件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会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

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得更细,能量化的地方尽量量化。园长和业务园长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下班检查工作。做到每周必查备课,有记录,有指导交流;每周必查听课,形式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有半日活动;定期检查环境,看是否有“师”、“幼”、“家”的共创,有家园栏的定期更新,有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过程的反映等。每周利用业务工作小结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分析,结合本园实际,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地对教师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能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公务员之家

(五)加强园本培训,实现家园共育,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过去,家长在教师的心中只是一个支持者、配合者,不是消费者、监督者;而今,要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中。幼儿园应从管理上找差距、寻原因,依托园本培训,深入理解《纲要》、《细则》精神,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幼儿日生活有机融合,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家长了解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与家园合作的有关信息,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使教师、家长接受新的理念,在班级课程实施中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真正成为育儿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