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6:59:13

设置范文篇1

为进一步规范市级机关职级设置和领导职数管理,加强机关部委办局领导班子建设,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办法》、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全省市县机关非领导职务设置的实施意见》和省委组织部《关于省、市、县党委机关非领导职务设置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市级机关局级非领导职务设置的意见。一、设置范围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参照、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按规定可设置局级非领导职务的部门和单位。二、职务名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机关和群众团体设置的局级非领导职务名称均为副主任科员。三、设置比例市级机关局级非领导职务职数不超过局级领导职务职数的50%。四、设置原则设置局级非领导职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和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机关中层骨干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1.设置局级非领导职务,是以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确定的局级领导职务和按有关规定设置的专职党委(党组)书记、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等局级领导职务职数,作为确定设置局级非领导职务职数的基数。2、设置局级非领导职务,不得超出规定的范围,不得突破规定的限额。3、设置局级非领导职务,应严格按照任职条件,不搞照顾安排。4、局级非领导职务职数,由市委统一掌握使用,根据综合部门应多于专业部门的原则,合理设置,分步实施。5、局级非领导职务是实职,但不具有行政领导职责。50岁以上晋升副主任科员职务的,不再兼任中层干部职务;50岁以下晋升副主任科员职务,可兼任中层领导职务。五、晋升条件1、晋升局级非领导职务,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晋升对象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应达到相应的任职条件,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2、晋升局级非领导职务,应具备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近5年内年度考核均为称职及以上等次。同时,应任机关中层正职职务5年以上。获得市级以上劳模及其相当等级荣誉称号的,任职年限可放宽1~2年。属培养性配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晋升,不受必备条件任职年限的限制,按《条例》规定执行。3、凡受党内警告处分未满1年或行政记过处分未解除处分的,不得晋升局级非领导职务;近5年内受过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的,原则上不晋升局级非领导职务。六、晋升程序晋升局级非领导职务工作,原则上结合年度考核工作进行,一年一次。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凡晋升局级非领导职务必须经过下列程序:1、组织提名。各部门、单位党委(党组)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依据局级非领导职务的晋升条件,集体讨论研究提出符合晋升局级非领导职务资格条件的人员名单,报市委组织部审核。2、民主推荐。市委组织部对各部门、单位党委(党组)上报的人员名单进行审核后,会同上报部门、单位党委(党组)组织开展民主推荐活动。3、组织考察。对在民主推荐中得票超过50%的对象,由市委组织部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考察。民主推荐得票未超过半数者,不能列为考察对象。4、研究决定。由市委组织部根据考察情况,适时提交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本意见由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设置范文篇2

1地下室顶板上施工道路设置原则

1.1合理规划,尽可能利用地下室顶板消防通道的位置在消防通道位置,考虑到消防车辆的荷载问题,结构设计对相应部位进行过结构加强设计。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的说明:“消防车活荷载是适用于满载总重力为300kN的大型车台。”该活荷载取值可符合大多数施工车辆的荷载情况,故在考虑地下室顶板上设置施工道路时,应尽可能利用地下室顶板上消防通道的位置,尽可能减少对地下室顶板结构的影响(图1)。

1.2尽可能避开后浇带部位,选择柱间部位对于地下室顶板的主、次梁结构,结构设计均按连续梁考虑。通常,地下室结构为控制结构变形设置有后浇带,在图1利用消防通道设置地下室顶板上的施工道路后浇带部位,由于人为隔断梁、板结构,形成了长、短边悬臂梁、板结构。在后浇带封闭前,后浇带区域是结构受力的薄弱环节,结构设计一般未考虑其受力情况,故在设置地下室顶板上施工道路时,需尽可能避开后浇带部位,选择柱间连续梁区域(图2)。若施工道路设置无法避开后浇带部位,需对后浇带区域采取设置临时支撑、铺设走道板等措施,避免后浇带区域结构受破坏。

1.3施工道路设置与顶板覆土的协调问题作为室外地面的地下室,其顶板上一般都有一定厚度的覆土层。由于覆土层对施工车辆轮压有扩散作用,故顶板覆土后再设置施工道路,可减少对地下室顶板的影响程度。但由于通常工程施工进度较紧迫,施工道路的设置往往先于地下室顶板覆土施工,而无法利用覆土层的荷载扩散作用;同时,覆土施工时又会对已施工道路产生影响,需对施工道路进行翻转。故在施工组织时,需协调好顶板覆土与施工道路设置的相互关系。由于覆土层的荷载扩散作用,故在地下室顶板上消防通道结构设计时,可能需要对消防车活荷载进行适当地折减,以此减小板构件的结构高度及配筋量,从而降低工程造价。但结构优化后对覆土前的消防通道结构承载力降低了,因此对覆土前在地下室顶板上设置的施工道路需仔细验算地下室顶板的承载力,以确定是否需采取地下室顶板加固措施。

1.4地下室顶板上施工道路的管理要求a)在地下室顶板上的施工道路两侧设置围护栏杆,在出入口及转弯处悬挂限重、行驶路线等标识。b)大型运输车辆如混凝土搅拌车、钢筋运输车经过地磅过磅,确认驶入地下室顶板上施工道路的施工车辆总质量控制在结构荷载的允许范围内。必要时,驳运超重材料后再行驶。c)混凝土浇捣等现场施工车辆较集中阶段,现场配备专人调度,防止施工荷载过于集中。d)加强对地下室顶板变形的观测,若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2地下室顶板利用加固的几种方法

2.1钢管排架回撑加固优点:采用钢管排架回撑加固,不改变原地下室顶板结构情况,施工较灵活。缺点:由于在钢管回撑区域无法进行砌体、粉刷、安装暖通风管等施工,对地下室二结构、装饰、安装工程的施工进度有一定影响。

2.2设置构造柱加固优点:加固所占用空间小,对地下室的结构、装饰、安装工程的施工影响小。缺点:由于构造柱需随地下室顶板结构支模浇捣混凝土施工,施工工艺相对复杂,且通常受基坑支撑闷拆等施工工况影响,结构加固构造柱不能随地下室结构同步施工,则后期施工构造柱时,钢筋施工、混凝土浇捣均较困难,同时施工道路位置确定后,无法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2.3采用钢结构加固优点:钢结构加固可采用φ609mm的钢支撑及型钢梁,加固所占用空间小,对地下室的结构、装饰、安装工程的施工影响小。缺点:由于地下室结构封闭,造成钢结构运输、施工困难。

2.4改变地下室顶板结构加固优点:可采取对地下室顶板上设置施工道路区域增加配筋等结构加强措施进行结构加固,对地下室空间情况没有影响,故地下室的结构、装饰、安装工程的施工可正常展开。缺点:由于采用结构加强措施后,对地下室结构的本身进行了改变,应避免结构超筋情况,需与业主、结构设计作进行一步的协商。同时施工道路位置确定后无法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地下室顶板工程施工中具体采取何种地下室顶板结构加固措施,需综合考虑整体工程的影响程度。

3地下室顶板施工加固要点

3.1结构验算的要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规定了消防车活荷载标准值:双向板(板跨不小于6m×6m)采用20kN/m2,单向板(板跨不小于2m)采用35kN/m2。施工活荷载若大于上述数值,或施工道路设置于非消防通道部位,需考虑对地下室结构进行加固,加固措施通过结构验算后确定,通常考虑采用钢管排架回撑或地下室顶板结构加强。施工活荷载主要为汽车吊、材料运输车辆、混凝土搅拌车及泵车等,取其最大项进行结构验算。采用钢管排架回撑加固时,钢管排架的计算可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的相应要求,计算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支撑排架的受压应力及稳定性等。

3.2结构加固排架搭设要点a)钢管排架搭设需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的有关要求执行。b)顶撑立杆上部采用U形顶托与结构之间必须垫设木方,且与结构顶平顶紧。c)钢管回撑施工完毕且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开通地下室顶板上的施工道路。d)遇到地下室顶板上施工道路跨后浇带时,按地下室结构后浇带实际情况调整支撑布置。中心支撑杆分布在后浇带两侧(图3)。e)工程全过程中定期对钢管回撑的顶撑与架构进行顶紧处理。f)定期观察钢管回撑的变形情况,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3.3构造柱加固施工要点地下室顶板加固构造柱施工工艺同结构框架桩的施工要求。若受地下室施工工况影响,结构加固构造柱需待地下室结构完成后施工,则钢筋施工、混凝土浇捣均较困难。钢筋施工可考虑采取植筋工艺,避免剥离钢筋时对原有结构的损伤。模板施工时设置门子孔,待混凝土浇捣至孔口时再封严振捣。

3.4钢结构结构施工要点a)施工流程为:φ609mm的钢管设备配制→进入现场拼装→安装准备→立柱吊装就位→施加预应力焊接连接槽钢→质量验收。b)钢立柱通常可采用2节φ609mm×12mm的钢管,每节一端有法兰片。下节钢管高300mm,上节钢管根据实际尺寸定。上节钢管下端的2个侧面设置2个钢牛腿供施加预应力用。c)钢管立柱安装采用人工搭设排架。其具体做法为:先用神仙葫芦吊起上节钢管,测量钢管垂直度,并采用千斤顶施加预应力;然后采用槽钢将上、下钢管对称焊接成一体。由于地下室钢支撑施工相对复杂,故也可考虑采用定制钢架进行结构加固(图4)。

3.5结构加强施工要点若采取地下室顶板结构加强措施,施工单位需与结构设计及时沟通、协调并由结构设计参考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荷载数据,以最终确定地下室顶板结构加强方案。

3.6对后浇带部位的加固要求因地下室后浇带区域的梁、板在空间上呈悬臂结构形态,地下室顶板上设置了施工道路,故在跨越后浇带区域时,需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防止后浇带区域结构受损。

3.6.1优化后浇带设计后浇带按其设计功能,一般可分为温度后浇带、伸缩后浇带、沉降后浇带等。在工程总施组编制阶段,进行现场总平面布置时,对于施工道路需跨越地下室顶板后浇带的情况,可视不同的后浇带与设计协商优化;对于温度后浇带、伸缩后浇带,可建议优化为膨胀加强带,这样可避免后浇带区域出现悬臂结构情况,这有利于地下室梁、板及时达到结构受力工况;对于沉降后浇带,可视其布置位置与结构设计协商进行适当调整,尽量避开施工道路所利用的消防通道位置。

3.6.2后浇带两侧临时支撑加固对于无优化余地的后浇带,可采用临时支撑加固措施(通常采用与大面积地下室结构加固措施相同的钢管排架加固,见图5),也可通过结构计算后,设置临时构造柱。后浇带两侧设置临时支撑后,宜在地下室顶板面加盖走道板,以保证后浇带不受损伤。

设置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要求,建立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学校发展实际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基本情况

人员编制:根据市委编制文件,市中医医院编制数为105人。目前实际在编国家职工人数82人。其中:院级领导4人、执行管理人员工资者8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64人。其中正高级1人,聘任1人;副高级9人,聘任6人;中级42人,聘任33人;初级12人。现有高、中、初级人员结构比例为1.5:6.6:1.9。

工勤技能人员3人。其中技师1人、高级工2人。2012年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即将退休的人员3人

三、岗位设置基本原则

1、科学设岗,统筹兼顾。以医院发展为根本,根据上级文件关于岗位设置的政策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统筹兼顾各类人员结构现状,确定岗位总量。按照上级部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标准,设置医院内部各级各类岗位。

2、稳定骨干,优化结构。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人员结构比例,提升我院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人员队伍的水平。

3、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以岗位设置为基础,深化人事聘用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促进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4、平稳实施,扎实推进。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情况,认真听取多方意见,充分考虑医院现状,做好政策衔接。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公开透明,扎实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及聘用相关工作。

四、适用范围和对象

医院在编在册的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纳入岗位设置管理。委派会计及借调人员回编制所在单位参加竞聘。

五、医院岗位等级设置

根据卫发【2012】17号文件精神,考虑医院人员现状和工作实际,首次开展岗位设置时,按如下方案设置岗位。

1、岗位总量:105个,其中管理岗位4个,专业技术岗位97个,工勤技能岗位4个。

2、管理岗位:医院管理岗位设4个。

六、各类岗位基本条件

(一)聘用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或技能水平;

4、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5、实行执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准入条件;

6、近三年年度考核为合格及以上。

(二)管理岗位申报任职条件

1、管理岗位指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含原聘管理岗位人员)。

2、八级职员岗位须为副科级人员。

(三)专业技术岗位申报任职条件

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根据《市卫生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任职条件制定。各等级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条件为:

1、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1)四级岗位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聘任已达三年,且三年年度考核均在合格及以上。

②工作尽职尽责、积极奉献,无工作责任事故。

(2)五级岗位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聘任已达六年,且六年年度考核在合格及以上。

②工作尽职尽责、积极奉献,无工作责任事故。

(3)六级岗位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聘任已达三年,且三年年度考核均在合格及以上。

②工作尽职尽责、积极奉献,无工作责任事故。

(4)七级岗位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近三年年度考核在合格及以上。

②工作尽职尽责、积极奉献,无工作责任事故。

2、中级专业技术岗位

(1)八级岗位需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①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被上级人事部门聘用已满三年者。

②工作尽职尽责、积极奉献,无工作责任事故,近三年年度考核均合格的人员。

(2)九级岗位需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①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被上级人事部门聘用已满两年者。

②工作尽职尽责、积极奉献,无工作责任事故,近三年年度考核均合格的人员。

(3)十级岗位

需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在原来的岗位职数内已经聘用的人员;或已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近三年年度考核在合格及以上。

3、初级专业技术岗位

(1)十一级岗位需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①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被上级人事部门聘用已满三年者。

②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满三年及以上。

③能认真完成本职工作,近三年年度考核在合格及以上。

(2)十二级岗位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已具备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

②全日制本科毕业工作满一年,能胜任本职工作,原已定专业技术职务助理级岗位的人员。

(3)十三级岗位已具备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

(四)各类岗位等级比例调控办法。

各类岗位如存在相同等级档次的多名人员同时竞争同一个岗位,医院将按以下条件进行核定:

1、以聘任时间先后为序;

2、若条件1相同,则以职称资格取得时间先后为序;

3、若条件1、2均相同,则以工龄长短为序;

4、若条件1、2、3均相同,则以当年度为中层干部者优先(正职在前,副职在后);

5、若条件1、2、3、4均相同,则以院龄长短为序;

6、若前5个条件还相同,则以近三年度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者优先,另以次数多少为序。

注:1、已具备同样的专业技术职称高一级竞岗资格,但由于该岗位已满员而未聘用聘任的对象,优先聘用聘任在原岗位的最高级。2、对于已聘任在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或管理岗位、工人技能岗位上的人员,由于现有人员结构比例已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此次不能聘任到高一等级岗位的,原聘岗位不变。3、双肩挑人员、过渡岗人员按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七、岗位聘用程序

(1)宣传政策。召开动员大会,宣讲岗位设置政策,让全院职工了解政策和程序,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

(2)制定方案。医院组成工作专班研究政策,起草实施方案,并提交医院办公会、中层干部会等各级会议讨论修改。

(3)审议方案。将修改后的具体实施方案再次提交医院领导班子审核通过,然后报市卫生局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

(4)公布岗位。公布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岗位及聘用条件;

(5)个人申报。符合岗位申报条件的职工填写并签写《职称申报承诺书》。

(6)资格审查。岗位设置工作专班初步审查核实申请人员任职资格和相关材料。

(7)考察评议。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竞聘上岗,确定可直接聘用的岗位人选,报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聘用名单。

(8)研究决定。医院党政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聘用名单。

(9)结果公示。聘用结果确定后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天。公示期内受理群众投诉和个人申诉,必要时进行复议。公示期间,若发现申报人员、学历、资历、业绩、成果、表彰和年度考核结果等方面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取消其竞聘资格,并给予批评教育。

(10)上报审批。按规定程序报送市卫生局、人事局审批、备案。

(11)签约上岗。医院院长(或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岗位聘用合同,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

八、聘用与考核

1、聘用合同

医院与受聘人员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定聘用合同,明确受聘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岗位纪律和聘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条件以及聘用合同期限等方面的内容。医院和聘用人员签定聘用合同,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可以按规定约定试用期。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聘用合同期满前,医院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考核,及时作出续聘、岗位调整或解聘的决定。

2、聘用期限

(1)聘期一般为3年。

(2)聘期内变动岗位的,原聘期终止时间不变。聘期内,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受聘人员,岗位聘用合同只签至达到退休年龄的时间,聘用期满按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3、岗位考核

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年度考核主要考核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态度情况。聘期考核主要考核聘期内聘用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的情况。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调整岗位以及晋级、奖惩的依据。

九、组织领导及实施

(一)成立岗位设置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专班成员:

(二)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传达国家、省、市有关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宣传岗位设置工作政策,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2、制定本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及具体实施方案。

3、协调和处理岗位设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设置范文篇4

一、单位基本情况

(一)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单位规格:股级;经费形式:全额拨款;编制数:4个。

主要职责:1、负责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2、根据授权重点监察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作业等高危行业;3、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改、扩建工程项目“三同时”审查工作;4、负责组织本区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发证和持证上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5、协助和配合本局组织开展的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暗访、专项整治、重大危险源监控;6、负责开展全区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和日常监控;7、做好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布置的相关工作。

现有人员情况:实有人数8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工勤技能人员4人(中级工1人,初级工2人,普通工1人)。

二、岗位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通过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调动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依法办事的原则。

三、拟设置岗位情况

本单位拟设置岗位总量4个,其中:管理岗位2个。主体岗位是管理岗位,占岗位总量的50%。

(一)管理岗位的名称、等级、数量

总数4个,管理岗位占单位岗位总量的50%。其中:九级2个

1、单位领导岗位2个。其中:九级职员2个,名称分别是区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大队长、副大队长。

2、专业技术岗位1个。

3、工勤岗位1个。

四、实施方法、步骤及组织领导

(一)组织领导

区安监局决定成立岗位设置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二)实施方法、步骤

1、拟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并报审。(5月5日-6月20日)

2、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编制岗位设置说明书。(6月20日-7月10日)

设置范文篇5

1、各职能部门办公室要统一绘制物品摆放定置图,并将图贴在办公室门后或室内墙壁上。

2、物品要按定置图的编号顺序依次摆放,做到整洁、美观、舒适、大方。

3、办公室内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一律清除。

4、文件资料柜要贴墙摆放。

5、轮流安排值日,负责卫生清扫及检查物品定置摆放情况(或按公司既定安排执行)。

(二)办公桌定置标准

1、定置要分门别类,分出哪些物品常用,哪些不常用,哪些天天用;

2、物品摆放部位要体现顺手、方便、整洁、美观、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办公桌设置摆放要有标准定置图,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不要放在办公桌内;

4、桌面定置的(参考)要求:中上侧摆放台历或水杯(烟缸)、电话等;右侧摆放文件筐(盒)、等待处理的治理资料;中下侧摆放需马上处理的业务资料;左侧摆放有关业务资料;

(三)工作椅定置标准

1、人离开办公室(在办公楼内),座位原位放置;

2、人离开办公室短时外出,座位半推进;

3、人离开办公室,超过四小时或休息,座位完全推进。

(四)文件资料定置标准

1、文件资料的摆放要合理、整洁、美观;

设置范文篇6

第一条设置地点规定于乙方大楼屋顶东北侧,面积xx平方米。

广告看板须根据本契约所附图面设计的尺寸设置,其重量及结构须以不影响本大楼的安全为原则。

第二条甲方须支付乙方设置费,每年xx元整,并以下列方式支付:

一、本契约成立之时,先支付年设置费的三分之一,合xx元整,以为定金。

二、设置完成之日,即xxxx年x月x日(设置工程完成的预定日),支付余额xx元整。

三、自第二年始,应于该年元旦之前付清该年年设置费的金额。

第三条有关广告看板的设置、维护、管理、拆除及拆除后大楼设置部分的原状恢复等,一切费用与责任悉由甲方负担。

第四条甲方若有下列情形时,乙方得催告甲方解除本契约,请求撤除广告看板"

一、设置费的支付逾期时。

二、看板设施发生危险事件时。

三、甲方未善尽管理、维护之责时。

第五条甲方应尽拆除广告看板的义务,若于指定期限内未能完全拆除,乙方可要求甲方支付每日xx元整的损害赔偿,直至拆除完毕之日为止。

除前项外,乙方亦得代甲方拆除广告看板,并要求甲方支付一切拆除费用。

第六条本契有效期间自xxxx年x月x日起,至xxxx年x月x日止,为期x年。但,虽于期限内,若广告看板发生为其他大楼所遮蔽的事情时,甲方得要求乙方解除本契约。有关前项但书,甲方不得请求乙方偿还已付设置费中未经使用期间的费用。

在第一顶所述的解约通告后,甲方完全撤除广告看板之前,本契约仍视为有效,甲方仍须根据第二条的规定付与乙方设置费。

本契一式两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为凭。

广告业者(甲方):设置场所提供者(乙方):

公司名称:公司名称:

公司地址:公司地址:

代表人:代表人:

住址:住址:

设置范文篇7

Abstract:MaxwellMcCombs,apioneeroftheagenda-settingtheory,isanexampleofaprolificscholarwhothroughtheyearshascontinuedtoresearchanddevelopintheagenda-settingtheory,andwhoisanauthoritativescholarinthearea.Thetheoryhasdrawnonfruitsacrosstheoreticaldomains,gonebeyondgeographicalandpoliticalcontexts,andbecomearesearchareathatattracts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cholarsaroundtheworldovermorethan30years.Inthisinterview,McCombsgaveabroad,incisiveoverviewfortheagenda-settingtheoryovertheyears,andalong-termoutlookforitsgrowthinthefuture.

作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自1968年与唐纳德·肖一起提出“议程设置”概念以来,一直专注于议程设置研究的深入与扩展,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由于他的推动,目前的议程设置理论已经涵盖了不同的理论范畴,并跨越地域和政治的限制,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的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由于议程设置研究在政治传播研究中的重大影响,有学者评价,“在这一领域的经典范例中,议程设置可以说是最值得探索的理论。”1

麦库姆斯目前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新闻学院教授。作者蔡雯作为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在赴美国访学期间与该校博士生戴佳合作,对麦库姆斯进行了学术访谈。在交流中,麦库姆斯对议程设置理论30多年来的发展作了整体的描述,使我们对这一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有了一个更为宏观和直接的了解。

问:在研究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30多年中,您将这一理论从第一层的基本效果研究扩展到影响这些效果的偶然因素,到媒介议程的来源,再到第二层的议程设置效果等等。您能将这一理论的发展作一个简要的回顾吗?

答:评价一个理论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之一在于考察其“生产力”,即它是否可以持续地触发新的问题,从而不断深化这一理论探讨的主题。根据这一标准,议程设置理论是成功的。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其间我和肖在夏贝尔山(ChapelHill)进行的研究是对一个新的传播领域的研究的开端,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到今天一共经历了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400多项关于议程设置的研究,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在撰写《设置议程:大众媒介与舆论》(SettingtheAgenda:TheMassMediaandPublicOpinion)一书时的重要参考。2

自从最初的夏贝尔山的研究发现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接下来在1972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我们在夏洛特(Charlotte)进行的研究也证实了同样的结果,并由此推进到一个新的问题,即影响媒介议程设置效果强度变化的因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媒介效果较强?什么情况下效果较弱?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将“导向需要”(needfororientation)的概念引入了议程设置理论。需求小产生弱效果,需求大产生强效果。这一概念的引入成为议程设置研究第二阶段的开端。

问:对,只有在公众认为媒介的内容具有与其自身相关的特性和实用性的情况下,媒介议程才能影响到公众议程。您曾经对公众接受信息的“个人动机”进行研究,3并使用“导向需要”的概念来对公众议题中的个人参与做出心理学的解释。这是否是一个信号――议程设置现在已经将对心理机制的考察纳入了研究范畴?

答:是的,近年来学者们又回到导向需要概念,深入探讨议程设置的心理学。我在最近为《新闻研究》杂志(JournalismStudies)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总结了这一领域的一项主要研究:

“尽管自从1972年夏洛特研究引入导向需要这一概念以来已经出现了关于这一领域的一些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大卫·韦弗的研究的直接复制。只是到了最近,学者们才重新深入探讨这一概念。李冠获(GunhoLee)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中对“相关性”作了重新界定,认为它与知识这一概念一样,涉及到个人的参与和不确定性。此外,他还重新提出了第三个因素,即获取信息所需的努力。这一因素在早先的概念形成过程中被忽略了,因为那时的学者们认为通过电视,报纸和其它媒介,新闻很容易到达大多数的公众。但是,李认为从因特网上获取新闻确实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才能达到。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人们通过任何一种媒介来获取新闻通常都需要一定的努力。

“这三个因素对于议题重要性的作用是通过一项实验室实验来测量的,这一实验采用了两份设计专业的网上报纸。其中的一份实验报纸强调经济议题。之所以选取经济议题,是因为媒介通常在突出经济的显著性方面并不起到主要的作用,4所以选择经济议题可以实现关于效果的严格测试。作为控制组的另一份网上报纸没有提及经济,而是报道了六个不同的议题。实验前后的结果表明,个人参与和为获取信息所作的努力这两个因素对于议题的显著性具有强大并且本质上均等的效果。相反,一个人已有的经济知识只有一些边际效果,而且在那些具有较少的经济知识的人身上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议程设置作用。”

问:抱歉在导向需要的问题上打断您,请您继续您对第二阶段以后的研究的回顾。

答:在关于1972年夏洛特研究的《美国政治议题的出现》(TheEmergenceofAmericanPoliticalIssues)一书中,我们开始考虑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被称为属性议程设置(attributeagenda-setting)的阶段。我们在对197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研究中实现了关于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第一项研究。媒介不仅引导我们将注意力投向各种各样的“对象”(objects),比如说公共议题或政治人物,而且引导我们关心这些对象的“属性”(attributes)。很多时候这两种效果被分别称为议程设置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在第一层,媒介影响议题及其它一些对象的显著性。在第二层,媒介影响这些对象的属性的显著性。

虽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关于议程设置第二层的研究集中于证明媒介的属性议程对于公众的属性议程的影响,但这只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一个开端。导向需要的概念同样也适用于属性议程设置的研究,并且解释了受众为什么接受或拒绝媒介的属性议程。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关于他与莫妮卡·莱温斯基的绯闻。尽管媒介在好几个月的议程中一直不断地强化克林顿有关绯闻中的种种属性,公众仍然拒绝了这一议程,认为它与克林顿的执政无关,并且仍然对克林顿作为总统做出的政绩评价很高。

同样在议程设置理论的这一阶段,塞尔玛·甘耐姆(SalmaGhanem)引入了关于“引人注目的论点”(compellingarguments)的概念,5用来说明新闻中一个主题的某些属性对于这个主题的显著性的贡献甚至比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新闻报道都大。很显然,这里的重点在于强调受众以及哪些属性能与受众产生特别的共鸣。“引人注目的论点”这一概念显然是与框架理论相关的。关于这一点的详细讨论,以及框架理论与属性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如何聚合的,见《设置议程:大众媒介与舆论》一书的第六章。

一旦发现足够的证据证明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影响,学者们便开始考察促使媒介议程形成的因素。这就是这一理论的第四个阶段。

新近出现的议程设置的第五阶段,已经开始考察这样一个问题:媒介议程设置对于对象及其属性的显著性的影响,即会不会对人们的态度,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问:也就是将受众纳入议程设置研究。唐纳德·肖曾经在2004年接受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学者的访问中谈到,您和他对于议程设置理论在这一阶段的扩展有不同的看法。6他认为将受众纳入议程设置研究,分析他们对于媒介内容的感受和反应可以被视作议程设置研究的第三层。您和他在这一点上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答:是的,这个领域有时被我多年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唐纳德·肖归结为议程设置研究的第三层。而我本人还是倾向于将基本的议程设置效果和属性议程设置效果视为第一和第二层,而将受众的反应视为结果,而不是另一个层次。总之,这只是一个名称的问题,而不存在实质上的观点差别。

问:您如何用一句话来概括议程设置理论所经历的这五个阶段的发展?

答:总的来说,议程设置理论在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扩展,因为它持续地唤起新的问题,并为我们当中对于新闻和大众传播感兴趣的人提供有趣的智力考验。

问:在学术界存在着对于议程设置第二层理论与框架理论的“界线之争”(borderdispute)。您将框架看作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中的核心属性。但有些学者认为,议程设置理论比框架理论的研究范围更窄,因为“它既没有考虑到受众在接受媒介框架过程中的主动性,也没有考虑到媒介报道框架的起因和来源。”7也就是说,议程设置只关注传播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从媒介到受众,而忽略了此前的一个环节(媒介所受的外来影响)以及此后的一个环节(受众的变化)。您对这一评价如何看待?

答:我的回答是,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正如我上面谈论到的,自从80年代早期以来,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领域之一就是考察媒介议程的起源。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深入考察了诸如政治竞选运动,不同的新闻来源,新闻制作规范以及其它媒介对某个新闻媒介的议程的影响。这一研究同时也超越了第一层议程设置的研究,将新闻从业人员在关于选举或其它事件报道中,对于某些关键的属性或框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倾向纳入研究的范围之中。这是一个有相当规模并且在不断扩展的关于媒介议程中的对象和属性起源的认知领域。如果要知道更多的关于这一研究细节及参考书目,可以参见《设置议程: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七章。

其次,在1972年夏洛特研究中提出的导向需要的概念,描述了一个积极的受众群,这个积极的受众群在对于媒介议程的反应上具有广泛的个人差异。我和唐纳德·肖早年撰写的一篇关于议程设置理论的文章同样也强调了受众在接受媒介议程过程中的积极特征。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提到,如果议程设置作用仅仅是对于媒介议程的机械复制,那么那些肥皂剧的观众除了谈论洗好的衣物有多白以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人们在决定关注一个媒介议程与否时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同时,就像上面我所谈到的,这一领域也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总的来说,上面提到的这一批评只强调了议程设置效果的第一和第二层,而忽略了这一理论的其它主要方面。

[page_break]

问:针对新的媒介环境给议程设置理论带来的挑战,一些研究发现,“目前的互联网新闻的影响还只是微妙的,但是不可避免地,它正在改变新闻媒介设置公共议程的方式。”8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对议程设置研究的前景如何看待?

答:由于有了因特网,人们现在可以创造自己的“个人日报”。因此,一些评论家认为我们所说的议程设置将要终结。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在线新闻的议程,尤其是少数占支配地位的网站的议程之间仍然具有很高的集中性。我在《设置议程:大众媒介与舆论》的结语中较为详细地讨论了这一问题。另外,我在最近给《新闻研究》(JournalismStudies)杂志的一篇文章中用到了更新的、更为详细的资料。不可否认,因特网的确会带来新闻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上的一些变化,但在目前看来,这些变化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变化,细节上的变化,而不是议程设置本质上的变化。

问:有学者预言,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产生的独特的个人议程将使议程设置效果消失。您对此的反驳是,“基本同质的媒介议程仍将存在,除非有人能发明一种可以消蚀传统新闻受众的新的新闻。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它将会是新闻创造力而不是技术带来的结果。它也将使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转换到一个新的领域。”9

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目睹了一个由博客制造新闻的时代的到来。通过对CBS《60分钟》关于总统布什在国民警卫队服役情况的节目的质疑,博客甚至挑战并改写了主流媒介议程,对公共议程产生了戏剧性的影响。博客以一种定制的、用户化的方式传播新闻,相较于将受众作为一个整体而产生的规模性的议程设置效果而言,它显然会缩小议程设置的作用。您不认为博客正是一种“可以消蚀传统新闻受众的新的新闻”吗?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大众媒介受到外在的各种力量与资源的限制,根本无法“从公众关心的地方着手报道”,那么让公众自己(尤其是那些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能力,并有能力接近某些社会资源的公众)来制作新闻――就像一些独立的博客所做的那样――岂不是更好。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答:尽管博客现象在新闻从业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现在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博客网站,但美国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公众不仅不阅读博客文章,而且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博客是什么。就博客本身而言,他们的大多数内容只是对于媒介机构传播的内容的一种反应。原创的报道很少。即使有原创的内容,大多也是耸人听闻的内容。这是我们不得不对博客保持警醒的原因。通常的情况是,这些博客网站由一人经营操作,与新闻机构多层编辑体制相反。而我们知道,审阅与质量控制在大众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问:公共新闻是您在议程设置理论之外关注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您在2003年与戴维斯·麦瑞特(DavisMerritt)合做出版的另一本书《新闻学的两个W》中,提到公共事务报道是新闻事业的核心,“因为新闻实践归根结底是与民主实践不可分离的。”10麦瑞特是90年代公共事务报道兴起时的早期探索实验者之一。您为什么会在公共事务报道高峰时期过去10年之后,想到要与他合作写一部有关公共新闻的书呢?

答:我与麦瑞特已经相识多年,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共新闻最初兴起的年代。最近,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把公共新闻的基本概念与思想纳入到针对刚入门的新闻从业者的课本之中。这样可以扩展他们对于新闻写作报道技巧之外的领域的关注,让他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从事新闻事业。什么是新闻业的社会理想?这些年来我已经写过一些针对新闻学专业学生以及新闻从业者的书。因为我在这一行里也是从学生、新闻从业者做起的。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新闻,后来为新奥尔良一家日报社做过几年的记者。之后我去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并开始了对新闻与大众传播的研究生涯。

90年代关于公共新闻的研究都仅仅局限于描述性的研究,通常是关于个别公共新闻项目实施的个案研究。现在,即使是这样的研究也很少见了。但是关于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这一基本问题仍然需要解答。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新闻事业及其受众的基本的、理论性的研究。《新闻学的两个W》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问:我们的最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媒介全球化对议程设置的影响。媒介全球化加剧了媒介之间的竞争态势,不同媒介因为经营模式、市场定位、目标受众的差异而出现了议程设置不同步甚至不同质的现象。您怎样看待全球化语境下的媒介议程设置之间的差异?

答:针对中国的变化而言,目前的研究必须回答两个关于媒体的问题。首先,呈竞争态势的媒介在何种程度上设置了相互竞争的议程?很多关于竞争中的美国媒介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体系中,大多数媒介面向一个大体相同的受众群。关于这个问题本身可以写一整本书来阐述,但其结论被很好地概括进一项名为“大同小异的竞争者”(RivalsinConformity)的关于竞争中的美国报纸的研究。最近一篇由德克萨斯大学的一名博士生撰写的文章,考察了CNN与福克斯新闻(FoxNews)之间的竞争,发现这两个竞争者之间日益具有相似性。即使是在媒介议程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记住,议程设置理论谈到的是一个主动的受众群体,这个群体会忽略大多数的媒介日常内容,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无关。我们应该对公众有信心。

在今天日益显著的全球化的环境中,“议程碰撞”(agendacollision)是一个可以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是不同媒介机构的议程之间发生了冲突,还是新闻业本身也同样地经历着全球化?议程在不断地趋于一致吗?即使议程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仍需对公众有信心。多年以前,我曾对居住在一个美国电视台可以覆盖的范围内的加拿大人进行研究,以考察美国电视新闻的议程设置效果。结果发现基本上没有议程设置效果。

注释:

1、这一评价出自英国学者杰·G·布拉姆勒(JayG.Blumler)与丹尼斯·K·哈维德(DennisKavanaghhaveed)。摘自journalism.utexas.edu/faculty/index.html。

2、McCombs,Maxwell,(2004).SettingtheAgenda:TheMassMediaandPublicOpinion.Cambridge,England:PolityPress.

3、McCombs,Maxwell,(1999).PersonalInvolvementwithIssuesonthepublicAgenda,InternationalJournalofPublicOpinionResearch,11No.2,pp.152-168.

4、见Jasperson以及Soroka的文章:

Jasperson,AmyE.,DhavanV.Shah,MarkWatts,RonaldJ.FaberandDavidP.Fan.(1998).FramingandthePublicAgenda:MediaAffectsontheImportanceoftheFederalBudgetDeficit.PoliticalCommunications,Vol.15,No.2,pp.205-224.TaylorandFrancis,UnitedKingdom.

Soroka,stuart,2002.IssueAttributesandAgenda-Setting:Media,thePublic,andPolicymakersinCanada,InternationalJournalofPublicOpinionResearch,Vol.14,No.3,pp.264-285.

5、Ghanem,Salma.(1997)."FillingintheTapestry:TheSecondLevelofAgendaSetting"InCommunicationandDemocracy:ExploringtheIntellectualFrontiersinAgenda-SettingTheory,eds.MaxwellE.McCombs,DonaldL.Shaw,andDavidWeaver,NewJersey:LawrenceErlbaum,,pp.3-14.

6、刘海龙:《社会变迁与议程设置理论——专访议程设置奠基人之一唐纳德·肖》载《国际新闻界》2004年4期。

7、Takeshita,Toshio.(2004).CurrentCriticalProblemsinAgenda-SettingResearch,p.208.麦库姆斯教授议程设置课内部资料。

8、Althaus,Scott.L.&Tewksbury,David,(2002).Agendasettingandthe“new”news:PatternsofissueimportanceamongreadersofthepaperandonlineversionsoftheNewYorkTimes,CommunicationResearch,Vol.29,No.2,SagePublications,pp.180-207.

9、Merritt,Davis&McCombs,Maxwell,(2003).ThetwoW’sofjournalism:thewhyandwhatofpublicaffairsreporting,Mahwah,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66.

设置范文篇8

一、目的意义

实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事关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和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情况调查,是实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基础。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情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此次调查具体工作。

三、调查对象

全县有关事业单位(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单位除外)及其工作人员(临时工除外)。

四、调查方法和步骤

1、调查方法:调查采用发放调查表的方法进行。

2、调查步骤:

(1)各单位填写《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调查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统计表》和《事业单位人员名册表》。其中事业单位人员名册要用电脑录入后打印一式三份(交主管部门和县人事局各一份),并用U盘挎贝后一并上交县人事局。

(2)各单位填写好调查表、统计表和名册表后,送主管部门汇总后由主管部门送县人事局,没有主管部门的迳送县人事局。

(3)各主管部门对回收的调查表、统计表进行汇总,并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调查表》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统计表》的汇总表和各下属单位的原始表和电子文档数据一并上交县人事局。

3、上交材料:

(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调查表》;

(2)、《事业单位人员名册表》(含U盘电子文档);

(3)、《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统计表》。

以上表格各一式一份。

五、时间安排

(一)年1月12日召开全县事业单位调查工作会议,部署调查工作。

(二)年1月12—22日,各单位开展调查工作,准确填写好相关表册。

(三)年1月24日之前,各单位向县人事局报送材料。

六、要求

设置范文篇9

游戏

1、抛绣球(20分钟)

准备:提供3个小筐(小筐包装的漂亮一点),40个气球

游戏规则:一局六名选手,两人一组,一人背筐,一人投球。背筐者努力接住来自投手的球,最后以接球的多少决定最后的胜负。此游戏主要考察两人的配合能力,看谁最后满载而归。

两人一组,一人背筐,一人投球。背筐者想尽办法接住球。接球多的一组获胜。

共三组,每组两人.

2、幸运之星演绎大餐(20分钟)

准备:五个各色的气球结花或是呢绒绸结花,共两朵花。每桌出一人站一排传花。

游戏规则:电声乐队有节奏的击鼓,观众传花。鼓点落后,花落谁手,谁出节目。出节目者均有奖品赠送。

3、夫妻双双把家还(20分钟)

准备:十个气球

游戏规则:我们邀请十组夫妻选手上台,手手相联,背背相对,齐心协力把夹在背上的气球,从起点运到终点,以用时最少者获胜。让我们看看谁是最默契的夫妻拍档。

手挽手,背靠背从起点到终点运球,比速度。

幸运大抽奖

同时在我们晚会的进行中,我们会有很多的抽奖活动贯穿其中,更多惊喜等着您,相信这个温馨的圣诞之夜会同样有一份好运伴随您。

从始至终贯穿抽奖活动(由主持人掌握)

从三等奖到一等奖

准备:不透明抽奖箱,兵乓球10个(用粗笔写号0-9),抽奖号(一式两份,入场观众人手一张),礼仪工作人员,协调抽奖嘉宾。

圣诞老人激情祝福送礼

解说词由主持人做

游戏规则:

女:这么热闹浪漫的圣诞PARTY怎么会缺少我们可爱勤劳的圣诞老人呢,如果他经过了您的身边,请无须讶异,尽情接受他给您的满载着美好祝福的圣诞馈赠吧!

男:让我们把祝福珍藏在心中,让我们把礼物紧握在手中,让我们亲身感受圣诞给您带来的这非同凡响的一刻.

女:因为相聚,让我们分享了这快乐的时光,因为浪漫的圣诞让我们承载无尽的祝福。愿圣诞老人把我们今晚许下的所有心愿一一实现。

设置范文篇10

作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自1968年与唐纳德·肖一起提出“议程设置”概念以来,一直专注于议程设置研究的深入与扩展,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由于他的推动,目前的议程设置理论已经涵盖了不同的理论范畴,并跨越地域和政治的限制,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的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由于议程设置研究在政治传播研究中的重大影响,有学者评价,“在这一领域的经典范例中,议程设置可以说是最值得探索的理论。”1

麦库姆斯目前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新闻学院教授。作者蔡雯作为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在赴美国访学期间与该校博士生戴佳合作,对麦库姆斯进行了学术访谈。在交流中,麦库姆斯对议程设置理论30多年来的发展作了整体的描述,使我们对这一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有了一个更为宏观和直接的了解。

问:在研究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30多年中,您将这一理论从第一层的基本效果研究扩展到影响这些效果的偶然因素,到媒介议程的来源,再到第二层的议程设置效果等等。您能将这一理论的发展作一个简要的回顾吗?

答:评价一个理论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之一在于考察其“生产力”,即它是否可以持续地触发新的问题,从而不断深化这一理论探讨的主题。根据这一标准,议程设置理论是成功的。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其间我和肖在夏贝尔山(ChapelHill)进行的研究是对一个新的传播领域的研究的开端,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到今天一共经历了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400多项关于议程设置的研究,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在撰写《设置议程:大众媒介与舆论》(SettingtheAgenda:TheMassMediaandPublicOpinion)一书时的重要参考。2

自从最初的夏贝尔山的研究发现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接下来在1972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我们在夏洛特(Charlotte)进行的研究也证实了同样的结果,并由此推进到一个新的问题,即影响媒介议程设置效果强度变化的因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媒介效果较强?什么情况下效果较弱?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将“导向需要”(needfororientation)的概念引入了议程设置理论。需求小产生弱效果,需求大产生强效果。这一概念的引入成为议程设置研究第二阶段的开端。

问:对,只有在公众认为媒介的内容具有与其自身相关的特性和实用性的情况下,媒介议程才能影响到公众议程。您曾经对公众接受信息的“个人动机”进行研究,3并使用“导向需要”的概念来对公众议题中的个人参与做出心理学的解释。这是否是一个信号――议程设置现在已经将对心理机制的考察纳入了研究范畴?

答:是的,近年来学者们又回到导向需要概念,深入探讨议程设置的心理学。我在最近为《新闻研究》杂志(JournalismStudies)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总结了这一领域的一项主要研究:

“尽管自从1972年夏洛特研究引入导向需要这一概念以来已经出现了关于这一领域的一些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大卫·韦弗的研究的直接复制。只是到了最近,学者们才重新深入探讨这一概念。李冠获(GunhoLee)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中对“相关性”作了重新界定,认为它与知识这一概念一样,涉及到个人的参与和不确定性。此外,他还重新提出了第三个因素,即获取信息所需的努力。这一因素在早先的概念形成过程中被忽略了,因为那时的学者们认为通过电视,报纸和其它媒介,新闻很容易到达大多数的公众。但是,李认为从因特网上获取新闻确实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才能达到。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人们通过任何一种媒介来获取新闻通常都需要一定的努力。

“这三个因素对于议题重要性的作用是通过一项实验室实验来测量的,这一实验采用了两份设计专业的网上报纸。其中的一份实验报纸强调经济议题。之所以选取经济议题,是因为媒介通常在突出经济的显著性方面并不起到主要的作用,4所以选择经济议题可以实现关于效果的严格测试。作为控制组的另一份网上报纸没有提及经济,而是报道了六个不同的议题。实验前后的结果表明,个人参与和为获取信息所作的努力这两个因素对于议题的显著性具有强大并且本质上均等的效果。相反,一个人已有的经济知识只有一些边际效果,而且在那些具有较少的经济知识的人身上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议程设置作用。”

问:抱歉在导向需要的问题上打断您,请您继续您对第二阶段以后的研究的回顾。

答:在关于1972年夏洛特研究的《美国政治议题的出现》(TheEmergenceofAmericanPoliticalIssues)一书中,我们开始考虑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被称为属性议程设置(attributeagenda-setting)的阶段。我们在对197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研究中实现了关于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第一项研究。媒介不仅引导我们将注意力投向各种各样的“对象”(objects),比如说公共议题或政治人物,而且引导我们关心这些对象的“属性”(attributes)。很多时候这两种效果被分别称为议程设置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在第一层,媒介影响议题及其它一些对象的显著性。在第二层,媒介影响这些对象的属性的显著性。

虽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关于议程设置第二层的研究集中于证明媒介的属性议程对于公众的属性议程的影响,但这只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一个开端。导向需要的概念同样也适用于属性议程设置的研究,并且解释了受众为什么接受或拒绝媒介的属性议程。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关于他与莫妮卡·莱温斯基的绯闻。尽管媒介在好几个月的议程中一直不断地强化克林顿有关绯闻中的种种属性,公众仍然拒绝了这一议程,认为它与克林顿的执政无关,并且仍然对克林顿作为总统做出的政绩评价很高。同样在议程设置理论的这一阶段,塞尔玛·甘耐姆(SalmaGhanem)引入了关于“引人注目的论点”(compellingarguments)的概念,5用来说明新闻中一个主题的某些属性对于这个主题的显著性的贡献甚至比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新闻报道都大。很显然,这里的重点在于强调受众以及哪些属性能与受众产生特别的共鸣。“引人注目的论点”这一概念显然是与框架理论相关的。关于这一点的详细讨论,以及框架理论与属性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如何聚合的,见《设置议程:大众媒介与舆论》一书的第六章。

一旦发现足够的证据证明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影响,学者们便开始考察促使媒介议程形成的因素。这就是这一理论的第四个阶段。

新近出现的议程设置的第五阶段,已经开始考察这样一个问题:媒介议程设置对于对象及其属性的显著性的影响,即会不会对人们的态度,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问:也就是将受众纳入议程设置研究。唐纳德·肖曾经在2004年接受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学者的访问中谈到,您和他对于议程设置理论在这一阶段的扩展有不同的看法。6他认为将受众纳入议程设置研究,分析他们对于媒介内容的感受和反应可以被视作议程设置研究的第三层。您和他在这一点上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答:是的,这个领域有时被我多年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唐纳德·肖归结为议程设置研究的第三层。而我本人还是倾向于将基本的议程设置效果和属性议程设置效果视为第一和第二层,而将受众的反应视为结果,而不是另一个层次。总之,这只是一个名称的问题,而不存在实质上的观点差别。

问:您如何用一句话来概括议程设置理论所经历的这五个阶段的发展?

答:总的来说,议程设置理论在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扩展,因为它持续地唤起新的问题,并为我们当中对于新闻和大众传播感兴趣的人提供有趣的智力考验。

问:在学术界存在着对于议程设置第二层理论与框架理论的“界线之争”(borderdispute)。您将框架看作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中的核心属性。但有些学者认为,议程设置理论比框架理论的研究范围更窄,因为“它既没有考虑到受众在接受媒介框架过程中的主动性,也没有考虑到媒介报道框架的起因和来源。”7也就是说,议程设置只关注传播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从媒介到受众,而忽略了此前的一个环节(媒介所受的外来影响)以及此后的一个环节(受众的变化)。您对这一评价如何看待?

答:我的回答是,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正如我上面谈论到的,自从80年代早期以来,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领域之一就是考察媒介议程的起源。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深入考察了诸如政治竞选运动,不同的新闻来源,新闻制作规范以及其它媒介对某个新闻媒介的议程的影响。这一研究同时也超越了第一层议程设置的研究,将新闻从业人员在关于选举或其它事件报道中,对于某些关键的属性或框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倾向纳入研究的范围之中。这是一个有相当规模并且在不断扩展的关于媒介议程中的对象和属性起源的认知领域。如果要知道更多的关于这一研究细节及参考书目,可以参见《设置议程: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七章。

其次,在1972年夏洛特研究中提出的导向需要的概念,描述了一个积极的受众群,这个积极的受众群在对于媒介议程的反应上具有广泛的个人差异。我和唐纳德·肖早年撰写的一篇关于议程设置理论的文章同样也强调了受众在接受媒介议程过程中的积极特征。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提到,如果议程设置作用仅仅是对于媒介议程的机械复制,那么那些肥皂剧的观众除了谈论洗好的衣物有多白以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人们在决定关注一个媒介议程与否时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同时,就像上面我所谈到的,这一领域也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总的来说,上面提到的这一批评只强调了议程设置效果的第一和第二层,而忽略了这一理论的其它主要方面。

问:针对新的媒介环境给议程设置理论带来的挑战,一些研究发现,“目前的互联网新闻的影响还只是微妙的,但是不可避免地,它正在改变新闻媒介设置公共议程的方式。”8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对议程设置研究的前景如何看待?

答:由于有了因特网,人们现在可以创造自己的“个人日报”。因此,一些评论家认为我们所说的议程设置将要终结。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在线新闻的议程,尤其是少数占支配地位的网站的议程之间仍然具有很高的集中性。我在《设置议程:大众媒介与舆论》的结语中较为详细地讨论了这一问题。另外,我在最近给《新闻研究》(JournalismStudies)杂志的一篇文章中用到了更新的、更为详细的资料。不可否认,因特网的确会带来新闻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上的一些变化,但在目前看来,这些变化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变化,细节上的变化,而不是议程设置本质上的变化。

问:有学者预言,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产生的独特的个人议程将使议程设置效果消失。您对此的反驳是,“基本同质的媒介议程仍将存在,除非有人能发明一种可以消蚀传统新闻受众的新的新闻。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它将会是新闻创造力而不是技术带来的结果。它也将使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转换到一个新的领域。”9

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目睹了一个由博客制造新闻的时代的到来。通过对CBS《60分钟》关于总统布什在国民警卫队服役情况的节目的质疑,博客甚至挑战并改写了主流媒介议程,对公共议程产生了戏剧性的影响。博客以一种定制的、用户化的方式传播新闻,相较于将受众作为一个整体而产生的规模性的议程设置效果而言,它显然会缩小议程设置的作用。您不认为博客正是一种“可以消蚀传统新闻受众的新的新闻”吗?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大众媒介受到外在的各种力量与资源的限制,根本无法“从公众关心的地方着手报道”,那么让公众自己(尤其是那些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能力,并有能力接近某些社会资源的公众)来制作新闻――就像一些独立的博客所做的那样――岂不是更好。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答:尽管博客现象在新闻从业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现在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博客网站,但美国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公众不仅不阅读博客文章,而且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博客是什么。就博客本身而言,他们的大多数内容只是对于媒介机构传播的内容的一种反应。原创的报道很少。即使有原创的内容,大多也是耸人听闻的内容。这是我们不得不对博客保持警醒的原因。通常的情况是,这些博客网站由一人经营操作,与新闻机构多层编辑体制相反。而我们知道,审阅与质量控制在大众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问:公共新闻是您在议程设置理论之外关注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您在2003年与戴维斯·麦瑞特(DavisMerritt)合做出版的另一本书《新闻学的两个W》中,提到公共事务报道是新闻事业的核心,“因为新闻实践归根结底是与民主实践不可分离的。”10麦瑞特是90年代公共事务报道兴起时的早期探索实验者之一。您为什么会在公共事务报道高峰时期过去10年之后,想到要与他合作写一部有关公共新闻的书呢?

答:我与麦瑞特已经相识多年,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共新闻最初兴起的年代。最近,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把公共新闻的基本概念与思想纳入到针对刚入门的新闻从业者的课本之中。这样可以扩展他们对于新闻写作报道技巧之外的领域的关注,让他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从事新闻事业。什么是新闻业的社会理想?这些年来我已经写过一些针对新闻学专业学生以及新闻从业者的书。因为我在这一行里也是从学生、新闻从业者做起的。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新闻,后来为新奥尔良一家日报社做过几年的记者。之后我去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并开始了对新闻与大众传播的研究生涯。

90年代关于公共新闻的研究都仅仅局限于描述性的研究,通常是关于个别公共新闻项目实施的个案研究。现在,即使是这样的研究也很少见了。但是关于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这一基本问题仍然需要解答。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新闻事业及其受众的基本的、理论性的研究。《新闻学的两个W》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问:我们的最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媒介全球化对议程设置的影响。媒介全球化加剧了媒介之间的竞争态势,不同媒介因为经营模式、市场定位、目标受众的差异而出现了议程设置不同步甚至不同质的现象。您怎样看待全球化语境下的媒介议程设置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