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2:54:38

审计资源

审计资源范文篇1

一、整合审计资源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探索,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国家审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来,审计公开的力度逐步加大,审计透明度不断增强的同时,社会民众对审计监督的期望普遍高涨,甚至到了不切实际的程度。审计工作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很大。李金华审计长讲“审计不能包打天下”,作为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摸清家底,揭露问题,促进发展”,这与审计法关于“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国家审计对象数量约有百万个之多,资产规模也极为庞大,要有效履行三项基本职能,或全面实现三大目标,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国家审计任务重责任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的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突出强调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温总理指出,审计工作直接关系到维护国家的财政、金融秩序,关系到加强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也关系到推进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关系到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国家审计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风险责任。就拿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和光荣的任务,是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的需要。但目前仅中央企业就有169家,资产规模达9万多亿元,这些巨型企业大多内部结构十分复杂,经营业务包罗万象,下属机构遍布全国。要对其中任何一家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就其经营决策和业绩做出评价,都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取证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无疑是巨大的。同时,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否准确把握总体,得出比较准确的评价结果,审计监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审计风险。

其次,审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全国审计机关仅有8万多人,以平均每人每年审计1个对象计算,一年也只能审计8万个,轮审一遍约需12年左右。更何况,一些审计对象资产规模非常庞大,机构分布十分广泛,其工作量之大,远非少数几个审计人员可以胜任。

再次,审计人员结构不相适应。从审计机关的内设机构来看,大都按行业作了分工,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俗称3+1),实际内部分工更细,可谓一应俱全,但相对审计对象的门类来说,显然又是一根针与千条线的关系。人还是那些人,审计对象却不断翻新。就拿企业审计来说,2001年以来,我们审计的对象主业分别是汽车、电子、电力、石油、电信,一年一个行业,而主业之外多元化经营涉及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等,实在是五花八门。投资审计涉及的行业也变幻不定,水利、公路、机场、电厂等走马灯似的却少有重样。单纯从财务核算来看,当前审计人员以具有财会教育及工作背景的居多,或许适应起来还不太难。但审计如果仅限于查账,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前途的,这也是被20多年审计实践反复证明了的。要拓展审计的深度,就必须对审计对象所在的行业环境、行业规律、行业特点及其技术基础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但隔行如隔山,凭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结构,要很好适应如此快速变化的审计任务,是难以胜任的。

此外,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过20多年的培养积累和更替,现在的审计队伍整个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较之政治经济形势发展需要来看,还存在较大差距。可以说,不同层次审计机关之间或同一审计机关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都比较突出,视野宽广、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审计人才还只占少部分。虽然通过教育培训可以使这一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但远水难解近渴,我们不能等培训搞好了再开展工作,而且形势发展与教育培训也存在一个相互追赶的问题。

审计工作实践迫使我们要寻找出路。出路在哪里?我们的眼光很自然地投向了国家审计以外的审计资源即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90年代中期以前审计机关与审计事务所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至今回想起来仍然令人蹙眉。但我们不能也决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之间有条件互补的资源、一致的目标、共同的愿望,而不是简单的回归、相加,也不是沾沾于一点点的蝇头小利。当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回眸审视,整合三类审计资源的思路已豁然在目。

二、整合审计资源是国家审计发展的现实选择

谈到审计资源的概念,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说法。广义地讲,审计人力、审计职权、审计技术、审计资讯等都可以归入审计资源的范畴;狭义地看,审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主要资源就是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是审计资源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相应地,整合审计资源也就有两个不同的概念基础,由于当前国家审计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在于人力资源瓶颈,这里主要基于狭义概念进行考量。这并不是说人力资源以外的资源整合不重要。实际上,人力资源以外的审计资源整合也都是审计实践中普遍遵循的原则,而人力资源的整合也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审计组织体系中除国家审计机关8万人的队伍外,全国52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注册会计师队伍约有6.7万人,关于内部审计我这里只有2001年底的数据――机构7.6万、人员20余万。也就是说,社会审计、内部审计队伍至少有28万人,相当于国家审计机关的3.5倍,这为国家审计整合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这种整合思路的可行性在哪里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

其一,职责目标上容易达成一致认识。通俗地讲,国家审计的职责就是“摸清家底,揭露问题,促进发展”。从法律条文上看,国家审计的目标表现为对财经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社会审计职责或者目标定位,则是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或公允性发表意见,这与国家审计目标中的真实性、合法性是高度契合的。管理者和经营人员不能对经济实体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自我鉴定,第三者的独立评价才具有权威,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特点,有人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统称为外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对称。但具体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行体制下的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共同点更多,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家审计就是政府的内部审计,它们都受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向其负责并报告审计发现的问题,同时也向立法机关即所有者代表报告工作。在审计目标上,内部审计不仅关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本部门或单位经营管理的效益性更是其首要目标。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在目标上与国家审计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略有区别。有了这种职责目标上的一致性,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在整合审计资源时,可以采取国家审计主导式、委托外包监管式等各种紧密程度不同的组织方式,并使审计质量得到基本保证。也就是说,整合审计资源的具体方式有了更为灵活的选择。

其二,技术手段上具有广泛同质基础。从本质上看,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都是代表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其

所辖制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记录进行监督的活动。这种活动都需要对审计对象的财务资料及其经济活动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对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质询,并对其市场交易的对方进行调查,都要收集各种证据以形成并支持评价结论。在审计程序安排上,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都遵循大体相同的规律,从审计计划(包括审前调查、方案制定等)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者都大同小异。同时,三者在内部控制测试、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具体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也存在广泛的共识。尽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因具体目标、工作环境等不同,造成技术手段具体运用上各有侧重,但技术手段上如此众多的同质性,已经为我们整合审计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社会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只需稍加培训,即可编入国家审计项目的审计组中,在国家审计指导下,顺利地开展工作和沟通。也就是说,整合审计资源的成本可以由此实现最小化。

其三,资源利用上便于获得互补效应。从审计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审计一直走在国家审计之前,这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一些特定的领域,社会审计组织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细分市场形成了相对的竞争优势,其中关键的优势表现为项目管理和业务技能上的优势。从横向上看,这种细分的优势领域可能体现为国民经济某一行业,比如金融业、制造业、流通业等,以至更具体的亚行业;从纵向上看,这种细分的优势领域可能体现为财务核算、税务申报、基建结算等不同环节。纵横网格交错,进一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亮点。内部审计熟悉所处行业经营环境,了解审计对象运行规律,因而也具有相当的信息资源优势。但国家审计以法律授权、经费自理为保证的高度独立性,则是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无法企及的。此外,国家审计还具有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尤为眼热的行政强制手段,以及开展外部调查的职权。在国家审计项目实施中,依托国家审计机关的行政权威,通过优选整合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其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从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只要组织协调得当,资源的互补性将带来可观的整合效益。

其四,整合资源也是国际通行做法。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数量都比较少,大量审计项目外包给有资格的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国家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审计计划制定和审计项目的管理,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机构按照既定目的和方案实施审计监督。如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家审计机关将绩效审计项目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是通常的做法,同时通过行业组织对参与国家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实行资格管理。澳大利亚议会下达的审计计划中,明确规定外包审计项目聘请社会审计机构人员的数量、费用预算,并规定费用由政府预算和审计对象共同承担。这表明,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实施国家审计项目,在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有比较成熟的实践基础,还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度机制。

2001年以来,我们在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长江堤防重要隐蔽工程、国家电力公司华中及湖北省公司等单位的审计中,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了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力量。今年对中国电信集团进行审计时,我们还尝试对电信行业内审人员进行了跨省区整合。初步统计,我们在这些项目实施中,先后组织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112人次参加了审计,占审计组成员的42%.一方面,借助他们完成大量的财务核对等基础性工作,缓解了人手紧缺的矛盾,扩大了审计的有效覆盖面;另一方面,利用他们的技术、信息优势,查出了许多十分隐蔽的问题,拓展了审计工作的深度,增强了审计监督的力度。此外,通过相互合作中取长补短,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些年我们查出各类违法违纪资金600多亿元,上缴财政10多亿元;向纪检、司法机关移交各类经济犯罪案件线索180多件,涉案金额93亿多元,涉案人员390多人;上报各类审计信息300多篇,被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采用250多篇次。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前面列举的审计项目中,其中4个审计项目被审计署评为优秀审计项目。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切体验到了整合审计资源带来的效益。

三、整合审计资源需要探索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们近几年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了审计资源整合的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经常为一些难题困扰:

一是法制基础问题。国家审计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工具,也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重要目标之一是要推动依法治国,而其自身亦须坚持依法独立审计的根本原则。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负有指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责,但对整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等问题并未做出明确规定。我们在审计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也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法律支撑,不得不采取非常复杂的规避措施,就像高空走纲丝一样,制度风险问题十分突出。如果不及时修订相关法规,这种探索将难逃夭折的命运。

二是经费筹集问题。审计“八不准”纪律实施以来,由于落实了经费自理,尽管每年经费缺口较大,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还是得到了充分保障。但是,整合审计资源面临的一个极为现实的难题就是经费筹集。社会审计机构是营利性的,要讲求经济效益,利用其人力资源必须付费。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的实施,根据现行审计纪律的要求也应据实支付报酬。这就使得本已紧张的审计经费更加捉襟见肘。按照当前管理办法,国家审计经费核拨以机关人员数量和审计项目数量为计算基础,按从紧的原则安排,而没有实施项目经费预算制度,往往难以全面考虑到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在整合审计资源上,审计署对少数审计项目曾有过临时的安排,去年审计署还出台了一个聘请审计专家经费管理办法,但与实际需要相去甚远,实在是杯水车薪。

审计资源范文篇2

整合审计资源的客观必要性

按财政资金流程所设置的审计业务职能部门一直很好地发挥了条块式监督任务,对维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效率效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在审计实践中的重复审计而浪费审计资源的现象经常发生,审计资源利用未能够实现最大化和审计威慑功能的效果不佳。在审计实践中,不同职能业务部门在同一个被审计单位碰头或是在相同的会计年度内多于二个业务部门或审计组审计同一被审计单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是目前审计资源配置最不合理的表现形式的典型特征,不仅浪费了相对稀缺的审计资源,也给被审计单位带来附加的额外负担。

首先,体现在审计业务部门之间相对封闭的审计项目安排与审计成果的现实生活中的不沟通性所形成的部门壁垒,都客观上阻碍着审计执业水平和执业质量的提高,由于同一单位不同审计项目而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彼此孤立的,查处同一单位的诸多问题被反映在两个或多各审计报告之中,审计结果的威慑性和审计监督职能的最大效用性大打折扣了。

其次,体现在按照现行的职能业务部门所划定的审计范围已经不能够满足审计履行其经济监督的需要,因为最终审计结果缺少整体分析和宏观控制的能力,审计监督的作用力体现的不充分,不能够震撼被审计单位的真正要害,导致同一性质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纠正,年年查处的问题同质化。同时,也由于日前审计范围的界定不尽合理性,许多审计项目的实施不能够全面的反映公共财政资金支出的整个过程,可想而知最终的审计结果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审计结果所揭示出来的审计问题也是不全面的,审计的威严和权威降低了。例如,目前的医疗保障审计仅仅审计医保中心如何支出医保资金,不能去审计从医保中心出去的医保金在医院是如何支出的,这样的医保审计的效果势必是欠缺的。

再次,长期从事块块式的审计会导致查处问题的流失或减弱对问题敏感度的认识。一是审计与被审计二者之间的长期接触会演变为老朋友式的定期会晤,不可回避的交往与相处情节在不自觉中就会使审计出来的问题流失掉,还容易造成为了部门的“小集体”利益而审计的原则被相对方所“购买”,审计权力寻租的现象得到延续和张扬;二是长期从事同一类型的审计任务与相对稳定的被审计单位打交道,审计的热情与审计前的准备工作降低了,耕植于大脑中的旧的审计认识延续着来年的审计过程,审计缺少新的创新,就象一个老师教多年来教授同一门课程,主观上可以确定他的教案很少再会有新意;三是审计人员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惰性化了,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审计项目就如同新瓶子装旧醋缺少外力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动力,从而造成审计走过场的现实性。

可见,一个“小集体”一旦存有“潜利益”的驱动而谁也不愿意触动“潜规则”,审计中查处的问题一旦在审计处理中显失公平、公允性,一个心怀审计天职的忠诚审计卫士一旦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查处的问题因种种客观原因而必须放弃等等,现实的选择只会是惰性地对待审计。中央审计风暴的劲吹与地方审计的沉寂就是最好的比对,作为审计资源要素中最活跃的人力资源的惰性应对或少有作为,审计的作用力将很快衰竭了。

整合审计资源的现实可行性

进行审计资源整合的首要任务是要摸清我们所拥有的审计资源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确定可动用的审计资源,进行系统、科学规划,合理有效地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审计资源的整合,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提高机关管理水平,在对公共财政资金审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目前我们所拥有的审计资源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即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审计工具、审计信息、审计档案和审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与筹划。审计人员在一定时间里是相对确定的,整合审计资源要先整合审计项目资源,要通审计前的调查准备工作把需要审计的项目进行分析归类,在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项目的基础上整合审计项目资源,要打破现行按业务职能部门划分审计资源项目的现状,审计项目不确定于哪一个业务职能部门,审计项目更不能够由业务职能部门自己确定,要在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年度审计项目的基础上,由审计机关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党委、政府以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统筹安排。

首先,实施审计项目的前期调查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我们往往把审前调查工作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履行审计程序的一个过场,导致审计目的的不明确,审计切入点不到位,在事实上拉长了就地审计的时间,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主要是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事倍功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进行的公共财政资金审计还处于“诸侯各自为政”阶段,“游击战”式的审计占主导地位,尚未形成“集团作战合力”,造成审计内耗与审计整体的威慑力发挥的不充分。

其次,在对审计项目和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与筹划整合的基础上就要对审计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力资源要打破传统的以业务职能部门划分的“审计势力范围”,并作到审计人员对未来项目审计的不确定性,使项目和人员达到最佳配置,就具体的一个项目而言要尽可能地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公共财政资金流程进行审计监督的全过程,要从微观审计入手揭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特别是在年初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从项目实施的全局统筹安排,避免业务职能部门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个性安排,导致实施审计作业时的重复劳动,以期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

第三,审计工具是完成项目审计的重要手段,对审计工具资源整合的基点在于被审计会计资料的数据化存储和会计软件的应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审计实现会计资料数据库的共享,尤其是对金融单位的审计体现的最为明显,不懂计算机审计的人员将会成为“盲人摸象”,不仅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审计不出效果。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审计预期的结果,政府审计势必要提高效率,从事计算机远程审计将指日可待。

审计资源范文篇3

1.1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1.1.1审计定义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研究较多,主要从不同视角给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下定义,但尚未形成一致定论。①考虑审计目标下定义,蔡春、毕铭悦(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监督、证实和评价受托人在受托期应该承担的自然资源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情况。[3]陶玉侠、谢志华(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就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对自然资源资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4]②基于审计内容下定义,董贤磊、余芳沁(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针对被审计者,在任期间受托管理的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保护等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实施的审计。[5]③从审计工作过程下定义,如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所管辖区域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及开发保护的审查、鉴证和总体评价活动。[6]1.1.2审计目标研究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研究颇多,众说纷纭,观点不同,主要观点有责任观、国家治理观、资源管理观等。①持责任观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明确被审计者承担的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责任。持此观点者较多。蔡春、毕铭悦(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促进自然资源资产保护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3]。谢志华(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促进受托人履行好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责任,又使全社会关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问题。[7]崔振龙(2014)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完善责任体系[7]。林忠华(2014)声称,总体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明确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领导干部的责任不可推卸,促使领导干部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保证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8]②持国家治理观者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为了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落实。黄文静(2014)提出,从战略上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是促进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促使落实自然资源环境持续发展。[7]姜龙(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之分,宏观目标是推进国家整治生态损害问题,微观目标是考核政府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力运用的合规性、结果的绩效性和报告是否遵循公允性。[7]③持资源管理观者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促进被审计者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陈献东(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直接目标是对受托人关于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情况开展检查和评价,促使受托人健全、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9]1.1.3审计范围研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专家学者有2种看法,部分专家学者持自然资源观,另一部分专家学者持资源环境观。①持自然资源观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是自然资源资产本身,这是观察自然环境的责任界定有难度、操作性较差之后得出的结论。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是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山资源、水资源等[6]。林忠华、崔振龙均有此种看法。②持资源环境观者强调,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范围是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资源与环境都是各级地方领导的受托责任,实施审计理所应当。谢志华(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由被审计者共同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7]许萍、何畅(2015)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覆盖森林、矿山、海洋、水、土地等资源及其环境。[10]1.1.4审计对象研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专家学者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是一般意义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象,另一种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对象。前者的代表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是指领导干部任期内所辖区域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及开发保护情况”[6]。后者的代表有陈波、卜琦、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等,陈波、卜琦(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对象是政府党政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11]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是地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12]1.1.5审计内容研究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3方面。①从审计业务性质看。蔡春、毕铭悦(2014)指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有财务收支审计、合规性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绩效审计、政策审计。[3]陈波、卜琦(2014)提出,政府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点内容是:国家自然资源重大政策、战略、规划执行的结果,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和综合效益。[11]②从审计项目视角看。这里所说的项目主要有政策、资金、工程建设等。刘西友(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情况。[13]林忠华(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涵盖相关自然资源资产的重大决策、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执行情况和管理情况、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8]许萍、何畅(2015)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包括:开发或建设中投入的资金及产生的经济收益,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状况,自然资源资产剩余价值,是否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修复自然资源的行为。[10]③从审计环节视角看。这里的环节涵盖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陈献东(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使用与管理情况,如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产权界定、生态补偿情况,国家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政策执行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监管情况,如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健全、管制、损害责任追究及其赔偿情况。[9]1.1.6审计理论基础研究对此问题,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极少。蔡春、毕铭悦(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新兴的审计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审计学理论、会计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经济计量学与统计学理论7种。[3]1.1.7审计方法研究对此问题,专家学者主要有2种观点。①设立审计评价指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通过构建一系列指标进行审计。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应按照审计重点确定考核指标,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6]曹颖、曹东初步建立了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即采用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方法开展相应审计工作。谢志华(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此审计的依据,因而应先构建审计的微观基础,即通过编制补充报告建立企业层面资源报告体系。然后,构建宏观基础,即根据企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统计数据等,编制宏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7]王立彦、林溢、张颖等也持类似观点。蔡春、毕铭悦(2014)称,在现实尚未编制出价值量型、实物量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之时,可以先编制能够反映自然资源资产变动的重大事项和存量变化情况的自然资源资产变动状况表,对此表审计,简单易行,但最终应当审计价值量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3]林忠华(2014)提出,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该检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的存量及其变动情况,在国内外没有成熟的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方法下,应该挑选重点的自然资源资产开展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试点。[8]综合以上七个方面看,我国相关专家学者研究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定义、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理论基础、审计方法等,从专家学者所持的观点看,基本上,对每个理论问题都有2种或2种以上的观点。从专家学者研究的广度看,对有些理论问题研究较多,对另外一些理论问题研究很少。从专家学者研究的深度看,对有些理论问题研究较深入,对有些理论问题研究较粗浅。大体上,专家学者不同程度上研究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涉及的多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1.2应用研究不够成熟

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践方面,因客观存在着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复杂、分散,审计方法不足等问题,此审计实际工作在艰难推进。截至2014年末,内蒙古、湖南、陕西、湖北、四川、广东、福建、山东、云南、江苏10个省市进行此审计试点,审计内容只是部分自然资源资产,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保护制度执行情况等。尤其是深圳市宝安区用7个月时间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应用理论研究,形成一批初步成果,包括《宝安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及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及其编制说明等,其中,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设置了10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负债类指标是资源治理与保护的资金投入。通过调查研究,逐步改进这种审计。目前,参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省市在较快增加。[14]1.2.1审计存在的问题研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开展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持有不尽相同的观点,主要问题有:①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马志娟、宗新星(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问题之一是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不健全[15]。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提出,一些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滞后[6]。②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界定不明晰。马志娟、宗新星(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界定不明确问题[15]。黄金曦、钟浩(2014)提出,此审计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难以界定问题[16]。③自然资源资产责任难以界定。祝素月、夏晶晶(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难以界定问题[17]。董贤磊、余芳沁(2014)提出,此审计面临领导干部责任难以区分问题。[5]④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复杂、分散。祝素月、夏晶晶、黄金曦、钟浩(2014)都认为,此审计存在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复杂、分散问题[17,16]。董贤磊、余芳沁(2014)强调,此审计面临的问题是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分散[5]。⑤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马志娟、宗新星(2014)提出,中央组织部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中,内容不详细,评价指标不明确,指标权重缺乏。[15]张爱民(2015)认为,此审计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18]。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强调,难以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6]。杨斌(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问题[19]。⑥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专业性强。祝素月、夏晶晶(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现有审计力量不足、专业性强问题[17]。黄金曦、钟浩(2014)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董贤磊、余芳沁(2014)强调,此审计面临的问题是审计人员有限、专业能力不足[5]。⑦尚无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马志娟、宗新星(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尚未统一问题[15]。黄金曦、钟浩(2014)提出,此审计面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仍有难度问题[16]。1.2.2完善审计问题的建议研究①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蔡春、毕铭悦(2014)认为,应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3]陈波、卜琦(2014)提出,应完善政府官员的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的统计和会计核算制度。[11]马志娟、宗新星(2014)指出,应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15]董贤磊、余芳沁(2014)强调继续完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5]。黄金曦、钟浩(2014)声称,应制定自然资源会计准则、审计准则[16]。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称,应改革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6]②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祝素月、夏晶晶(2014)认为,为了审计人员方便利用复杂、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必须建立起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17]董贤磊、余芳沁(2014)提出,应根据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建立起相关的资源资产信息系统[5]。黄金曦、钟浩(2014)强调,为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利于审计工作开展,应该建立一个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数据库作为共享平台。[16]③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应建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可以按照审计重点内容制订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6]杨斌(2014)认为,应根据上级政府部门下达的指标任务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指标分解,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些指标考核。[19]④联合、协同审计。祝素月、夏晶晶(2014)认为,审计机关上下级或者同级之间相互合作工作,可以减少审计工作的重复性,增强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引进自然资源专家参与审计工作,可解决审计力量不足和知识结构的缺陷。[17]黄金曦、钟浩(2014)提出,各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着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数据,审计机关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工作基础,可以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委托其自然资源专家参与审计,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处理审计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方面的问题。[16]董贤磊、余芳沁(2014)强调,审计机关联合审计之后即可达成共享资源,减少重复工作,相应增加人力;组建以审计部门为主、相关职能部门为辅的审计小组,可以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5]⑤探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马志娟、宗新星(2014)认为,应先制定自然资源会计准则;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当借鉴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先对各个地方的自然资源资产分类编制成地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再汇总编制国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15]黄金曦、钟浩(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本方法是先做实物量核算,再做价值量核算;先实行自然资源单项核算,再实行自然资源综合核算。”列表的方式应该做到数量、价值和质量并重。[16]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从宏观上研究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用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法规制度的,也有审计机制的,还有审计队伍的,又有审计方法的;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事实上,有的问题容易化解,对有的问题只是提出一些认知,如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方法,设置哪些审计评价指标,如何编制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者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不接地气,不具备可操作性。

1.3实证研究较少

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实证研究者甚少。张宏亮、刘长翠、曹丽娟(2015)构建了地方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管理责任的12项指标。他们以S市为例,收集有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使用期初比较打分审计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此模型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资源环境管理责任进行综合评价。[20]该研究设置的指标不一定全面、科学、系统,但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综合审计评价是一种尝试。总之,国内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研究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用研究的多个方面都不够成熟,实证研究成果较少。

2国内研究展望

2.1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将日益丰富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涵盖审计定义、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理论基础、审计方法等。就审计范围言,目前,不同研究者分别持自然资源观、资源环境观2种观点。自然资源观是考虑现实中自然环境的责任界定有难度、操作性较差之后形成的。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建立、完善,研究不断深入,自然环境的责任界定容易,操作性简单可行,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研究必然拓展到环境,自然资源观势必融到资源环境观中,关于审计范围的分歧将消除。就审计内容来说,目前,研究者是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视角包括审计业务性质、审计项目、审计环节。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是“以财政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基础,以绩效审计为主导”[11],政策审计作为补充[21]。就审计理论基础研究看。目前,研究者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理论基础研究极少,随着研究深化,又要借鉴其他理论,审计理论基础将进一步明确。

2.2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用研究日益成熟

目前,研究者已经初步探索了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设置了一些指标,又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并且将其付诸于实践,然后不断对其修改完善,这将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用打下坚实基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采用的审计方法有设立审计评价指标、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两种,实际上,这是总体的审计方式,具体的审计方法有多少种,分别是什么,适用于哪种自然资源资产,需要研究者探索构建一套适用于不同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方法。一个地方领导人管理的自然资源可能有许多种,对该地方领导人管理的自然资源资产的责任履行情况做出总体审计评价,需要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这要求研究者要探讨出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者尚未研究自然资源审计准则的内容,而自然资源审计准则是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工作指南,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与研究者一起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自然资源审计准则。经过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审计方法、审计准则等问题,将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用理论日趋成熟。

2.3实证研究逐渐增多

审计资源范文篇4

[关键词]审计资源整合国家审计机关

分配一定数量的资源用于审计监督是政府发挥控制作用的必要手段之一。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年来,在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越来越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人员的严重不足、审计成果利用率不高与审计执法亟待加强、审计盲区与重复审计并存的矛盾也是越陷越突出。“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事例审计资源”已列为《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三项基础工作之一。如何在既定审计资源供给前提下研究审计工作的有效需求,让有限的审计资源供给发挥更大的效益,就是我们审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我认为,现实审计体制下开发、运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挖掘国家审计资源潜力,提高利用效率

1.明确审计工作重点,制定中长期审计工作计划。我国宪法、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基本确定了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责和监督范围,国家审计机关应该依据这个职责范围和现有的审计资源来确定国家审计重点的基本框架;同时还要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考虑并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能达到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目的,以要能促进当地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立审计重点动态数据库。依据重要性原则将审计工作重点细分为重要和比较重要两类项目,并根据地方中心工作在适度范围内加以调整。重点项目是指重要资金、掌管大量资金部门及重点领域如财政预算执行、社会保障资金、核心企业等;比较重要项目是审计法中规定的重点项目以外的次重点项目。

编制以三至五年为审计周期的滚动式战略审计计划。重要项目每年必审,比较重要项目三年轮审一次。每年都要更新计划内容,计划的当年内容要具体化,以后各年的内容则可概括描述,一个审计周期内要将审计重点轮审一遍,并以此固定的间隔期对审计重点对象进行定期重复审计。

2.改进审计组织方式,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1)建立项目组运行机制。淡化专业限制,内设机构扁平化。积极探索审计工作一体化的路子。就是业务部门不再按专业性质分类,任务安排及人员组合可以打破科室限制,按项目循环科学配置审计任务,统一调配审计力量,不同层级领导可以胜任不同层次的工作,整个科层机构向审计的职业化体系发展。采取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审计力量,而且可以合理安排和平衡科室间的任务,减少科室间的矛盾,还可以有效地实现全员交流轮岗,增强审计干部工作能力,培养符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科学运用送达审计。送达审计具有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增加审计有效工作时间、充分利用审计整体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的优势,根据现时情况,结合项目特点,对不是必须进行就地审计的项目都可以尽量技术服务送达审计组织方式。

(3)灵活采取行业审计、专项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行业审计与专项审计中注重结合审计调查方法,就可以发挥审计调查对象多、覆盖区域广的优势,征对调查中发现的深层次、系统性问题进行重点审计,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耗费,更能着眼全局提出有操作性的建议。

(4)探索财务收支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与定期审计相结合的组织方式。虽然我们审计资源极为有限,但在现实当中资源的浪费也比较严重。由于计划、协调和政策导向的问题,使得那些资金量大、容易出成果的被审计单位频繁地接受不同方面的审计,如外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

一套人力,完成不同目的的审计事项,审计资料互为补充,审计成果共享,减少重复审计,降低了审计成本。

3.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日益普及和成熟,使得审计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以及线索等基本审计要素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已经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当务之急是各级审计机关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围绕促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来展开。我以为首先要做基础工作是:

(1)加强审计数据库建设,努力构建审计对象、审计法规、审计专家等数据库和共享作业平台。这是审计执法的信息资源保障,也是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

(2)建立完备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把各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基础信息、财务决算报表数据、会计核算数据、各种业务数据、内控制度以及外部审计信息、经济运行、管理情况和审计情况有关资料收集、整理起来在网络办公平台上形成一个资料系统,并赋予其数据存取功能,数据增、删、改、查功能,以及数据的下载、打印功能,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和数据查询、挖掘技术,实现信息整合、信息共享、信息利用的目标,同时对方便审计人员查找,对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3)建立审计机关办公自动化网络,这个网络要逐步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以及有关工作单位之间的工作网络相连接,实现办公市场化、信息交换网络化,尽早实现全国审计信息共享。

(4)要进一步重视信息披露。对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及其处理情况、严重损失浪费问题及其处理情况等审计事项应及时公告,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广泛参与监督,将审计机关一家的监督扩大成为全社会的监督.事实上,通过最近几年的审计结果公告看,信息披露比处罚的威力大得多。信息披露促进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促进了规章制度的完善,也促进了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4.改进审计工作方法。努力学习国际先进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数学和统计学技术以及比较流行的分析性复核技术,在国际审计界已经成为通用技术,我们的审计人员如果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借鉴,必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提高我国审计的技术水平。

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国家审计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还相对滞后,尤其是一些通用和专用审计软件的开发还远远不够计,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研发出简洁、实用性强的审计软件(比如利用EXCEL和ACCESS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实现自动计算、自动对账以及筛选整理电子数据收集审计证据),并加以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将是审计机关解决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矛盾的根本方法。

二、有效利用外延力量,扩充审计资源。

1.综合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负有指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可以利用经核实确认后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结果”,这为国家审计机关有效利用外延审计力量,合理设计审计程序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审计目标的真实性、合法性要求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是高度契合的,并且国家审计具有法律授权及多项行政强制手段,社会审计具有项目管理和业务技能的优势,内部审计了解本行业、本单位经营动作规程,因此在国家审计项目实施中,依托国家审计机关的行政权威,通过优选整合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从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大大降低审计成本,只要组织协调得当,资源的互补性将带来可观的整合效益。

鉴于目前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在沟通、协调等方面存在监督空白、交叉作业、未达账项诸问题,国家审计机关应逐步从具体的审计业务中抽出身来,将一部分精力用于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案实施审计监督,同时通过行业组织对参与国家审计的社会审计机关进行资格管理。

2.有效开发利用纪检、监察、司法、社会舆论监督及财政、税务、金融等经济监督资源。

审计监督的局限性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监督的事后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这些局限性要靠各种监督资源的整合来弥补,如人大监督、法律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舆论监督、内审监督等。要注意发挥审计监督的经常性、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律对于各种监督的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审计监督亦如此。开发利用的关键是结合的形式要充分兼顾其他监督的特点,运用先进信息手段,建立监督通联机制,使监督成果相互利用,有效地发挥审计的综合经济监督职能,同时发挥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达到开发利用其他经济监督资源的目的。

实行并不断地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这也是改进审计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发挥审计威慑作用的必要措施。

借鉴纪检委的做法,预防、教育和监督并重,把事后的监督与事前的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被审计单位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我认为这也是延伸审计职能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2005.6

审计资源范文篇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审计;资源组织模式;创新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逐渐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商家可以通过大数据时代中的数据来了解顾客对商品的需求。在公司管理方面,公司可以通过大数据时代中的数据提高公司的发展水平。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对公司数据的分析,制定出最适合公司的一些策略,以便使公司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在产品的生产方面,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使公司的产品能够受到顾客的欢迎,从而使企业的成本能够减少,使企业的经济利益能够得到提高。在大数据时代,审计资源组织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一点是可想而知的,那么,为了审计项目能够更好地实施,必须对审计资源组织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

1关于我国审计资源组织的实际情况

通常情况下,审计项目都是审计机关组织来实施的。通过阅读我国的效果法律,可以了解到我国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范围内。各省所有的审计工作必须在省长的领导范围内,各自治区所有的审计工作必须在自治区主席的领导范围内,各直辖市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市长的领导范围内,各自治州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州长的领导范围内,各县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县长的领导范围内,各自治县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区长的领导范围内。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不仅仅要要负责本级人民政府的审计工作,而且需要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自己审计机构的所有审计项目,通常情况下,所有的审计业务都要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我国审计实践的经验已经长达三十多年,审计机关在这三十多年里一直在不断完善审计项日的组织方式,审计机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审计机关适应新的环境,同时能够满足社会对审计机关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种审计项日的组织方式:1.1业务部门组织模式。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业务部门组织模式是很多审计机构采取的组织模式。业务部门组织模式的核心是各级审计机关需要按照审计业务类型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部门,比如说,内蒙古审计厅主要划分了以下几种部门:首先是主要负责财政审计业务的财政审计处,其次是主要负责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然后是主要负责社会保障业务的社会保障审计处,最后是主要负责金融业务的金融审计处。每一个部门所办理的审计业务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将不同的审计业务交由不同的审计部门来组织实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审计任务更加简单。除此之外,不仅仅是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还有审计处理处罚意见都是由业务部门来实施的。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审计项目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这降低了审计项目的可信度,这也是导致“四分离”组织模式出现的一个主要的原因。1.2“四分离”组织模式。我国的社会法制建设逐渐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并且我国大多数的审计机构都出现了职能分离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四分离”组织模式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在2006年的时候,湖南省湘潭市审计局最早提出了“四分离”组织模式的概念,“四分离”组织模式分离了审计项目的以下四个过程:首先是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其次是审计项目的查证,然后是审计项目的审理,最后是审计项目的执行。“四分离”组织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审计过程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提高了审计项目的可信度。但是,“四分离”组织模式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四分离”组织模式会使审计所需要的成本更加多,同时还会使审计项目的管理更加困难。

2以共享机制为主的数字化审计资源组织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最先提出了服务共享化的概念,服务共享化是指将原来分散的重复性业务重新做一些处理,通过共享组织为各级组织提供一定的帮助。我国的中国联通集团采用了这种模式。之后服务共享化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正因为如此,我国出现了数字化审计资源组织模式。数字化审计资源组织模式重中之重的部分就是采取共享的服务机制。在我国,数字化审计资源组织模式被大部分的审计机构使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数字化审计资源组织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保证审计项目的可信度,而且可以使审计项目的实施更加简单。

3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数据量大,大数据时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数据多,在2009的时候,全球数据量已达到800000PB之多,并且全球数据量还在不断增加;其次是种类繁多,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呈现方式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然后是速度快,传输速度快是大数据时代最基本的特点,传输速度指的不仅仅是传输的速度,也是计算机系统处理数据的速度,由于各种软件的不断出现,大数据时代传输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最后是价值密度低,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数据的不断增加,信息也就失去了相应的价值。在具有这种特点的大数据的背景下,最有利的审计资源组织模式就是数字化资源组织模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数字化资源组织模式不仅仅可以使审计环境中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可以使大数据时代对审计项目的要求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梁津津.大数据时代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方法创新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理财,2017(10):8-10.

[2]刘利伟.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8.

审计资源范文篇6

一、整合审计资源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探索,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国家审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来,审计公开的力度逐步加大,审计透明度不断增强的同时,社会民众对审计监督的期望普遍高涨,甚至到了不切实际的程度。审计工作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很大。李金华审计长讲“审计不能包打天下”,作为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摸清家底,揭露问题,促进发展”,这与审计法关于“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国家审计对象数量约有百万个之多,资产规模也极为庞大,要有效履行三项基本职能,或全面实现三大目标,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国家审计任务重责任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的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突出强调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温总理指出,审计工作直接关系到维护国家的财政、金融秩序,关系到加强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也关系到推进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关系到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国家审计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风险责任。就拿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和光荣的任务,是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的需要。但目前仅中央企业就有169家,资产规模达9万多亿元,这些巨型企业大多内部结构十分复杂,经营业务包罗万象,下属机构遍布全国。要对其中任何一家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就其经营决策和业绩做出评价,都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取证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无疑是巨大的。同时,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否准确把握总体,得出比较准确的评价结果,审计监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审计风险。

其次,审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全国审计机关仅有8万多人,以平均每人每年审计1个对象计算,一年也只能审计8万个,轮审一遍约需12年左右。更何况,一些审计对象资产规模非常庞大,机构分布十分广泛,其工作量之大,远非少数几个审计人员可以胜任。

再次,审计人员结构不相适应。从审计机关的内设机构来看,大都按行业作了分工,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俗称3+1),实际内部分工更细,可谓一应俱全,但相对审计对象的门类来说,显然又是一根针与千条线的关系。人还是那些人,审计对象却不断翻新。就拿企业审计来说,2001年以来,我们审计的对象主业分别是汽车、电子、电力、石油、电信,一年一个行业,而主业之外多元化经营涉及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等,实在是五花八门。投资审计涉及的行业也变幻不定,水利、公路、机场、电厂等走马灯似的却少有重样。单纯从财务核算来看,当前审计人员以具有财会教育及工作背景的居多,或许适应起来还不太难。但审计如果仅限于查账,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前途的,这也是被20多年审计实践反复证明了的。要拓展审计的深度,就必须对审计对象所在的行业环境、行业规律、行业特点及其技术基础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但隔行如隔山,凭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结构,要很好适应如此快速变化的审计任务,是难以胜任的。

审计资源范文篇7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下简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日常工作的新业务,成为审计理论界、教育界与实务界研究的新领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截至2018年11月17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其研究已发展5年。在中国知网(CNKI),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篇名”搜索、高级搜索,分别有352篇、342篇文章。笔者使用文献研究法、分类比较法、分层分析法等查阅前述文章,研究后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发展势头良好。总体上可概括为:从无到有,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单项研究到综合研究,从专业新闻、学术会议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审计研究与审计实务开始相互影响、促进。

二、述评文献回顾

2015年,伴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成果日渐增多,文献研究综述或者相关专业会议述评开始出现。截至2018年11月17日,文献研究综述或者专业会议述评文章11篇,主要文献如下:张爱民[1]根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信息,分析2014年我国审计机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特征和难题,提出了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若干建议。牛彦绍[2]梳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基本理论框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张婷[3]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的不足,从制度规范、审计方法创新、重视审计案例运用和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林进添[4]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90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的发表年度、来源等进行分析,提出“通力合作、学科融合、细化主题、凝练经验、提升水平”等建议。陶宇[5]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必要性、概念、主体,提出述评和展望。仵文霞、杨荣美[6]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伍彬、伍中信[7]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理论和综合的讨论内容较丰富,涉及面较广,对具体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结果应用及责任追究机制探讨不足。王娟[8]从资源审计、环境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责任界定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郭旭[9]对中国审计学会举办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合作研究课题成果汇报交流会情况进行了会议综述。马志娟等[10]对2017年资源环境审计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进行了会议综述。

三、研究文献概况

(一)总体数量与年度分布。在中国知网(CNKI),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篇名”,不作其他任何限制,分别进行搜索、高级搜索,依次有352篇、342篇文章。审阅每篇文章的标题、内容、发表时间和文章载体,删除同一作者在不同刊物重复发表的文章以及2013年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新闻报道后,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每年文章数量依次分别为30篇、42篇、81篇、97篇、85篇,共335篇。因此,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成果稳中有进。(二)基金资助情况。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级审计机关基金项目等支持。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章335篇,其中72篇文章得到一个或者多个基金项目的支持,占全部文章数量的21.49%。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受到各类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章数量依次分别是4篇、6篇、26篇、19篇、17篇。各类、各级基金项目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支持力度相对稳定。

四、研究主体

(一)研究者(作者)合作信息。表明作者合作情况的指标,通常有著者合作度、合著率、篇均作者数等。著者合作度是指在一定的论文集合中合著文章与单作者论文的比例;合著率主要是指在一定时域内,某期刊、某学科多著者论文数与总论文数之比;篇均作者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期刊、某学科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335篇文章成为本课题研究总体,其中,101篇文章是2人或3人及其以上的作者合著。根据文献研究法,合作度和篇均作者数反映作者合作程度,根据前述数据信息,计算出总体的著者合作度为43.16%,篇均作者数(文献单元作者系数)为1.40。1人作者(独著)的文章有234篇,占比69.85%;2人作者(2人合著)文章篇数为75篇,合著率为22.39%;3人及其以上作者(3人及其以上合著)文章篇数为26篇,合著率为7.76%。研究表明,5年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主要以1人作者为主,合作研究有待深化。与林进添[4]2015年研究数据相比,指标数据呈下降趋势。相关信息见表1、表2。(二)研究者(作者)身份信息。高校教师及其行政工作人员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情有独钟,并保持稳定。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文章研究者(作者)所在单位约40%~45%集中于高校,该指标在2017年下降到34%,2018年又恢复至约40%。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及其审计学会、审计科研所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热度有一定波动,呈下降趋势,除2016年、2017年外,2015年、2018年均比2014年下降约一半。其他单位人员或者审计、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热情高涨。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文章作者数量已从2014年度的16.67%升至2018年度的35.29%,增加一倍多。

五、研究领域或对象

(一)研究领域或对象分布状态。1.研究结果。根据在中国知网(CNKI)搜集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课题研究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或对象,主要分布状态如下。(1)主要研究领域或对象。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础理论或者概念,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政策制度及其解读或探讨、对策,均约占文章总数的30%。(2)次要研究领域或对象。以案例或者审计实务为基础开展研究,研究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审计模式、方式方法、审计机关领导讲话或新闻报道、文献研究综述或会议述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其比率分别是12.54%、8.96%、8.36%、3.58%、3.28%、1.79%。(3)研究接近空白领域或对象。本课题的研究数据显示,湿地、土地、大气、水环境、水资源、森林、草原、矿业、海洋等专项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章之和,仅仅占文章总数的2.39%。特别是大气、水环境、草原、海洋4个专项审计领域,研究文章极少。与海洋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的文章,主要有商思争[11]2018年撰写的《大数据背景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探讨———以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例》和商思争[12]2017年撰写的《领导干部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及相关表格设计———以连云港海域为例》。2.相关述评。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要对国有资源实行审计全覆盖,国有资源审计全覆盖的对象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水、海岸、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资产,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无形资产,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基于此,当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存在不足或者空白,不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利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有效开展。建议审计理论与实务界集中力量,填补研究空白,服务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实务工作需要。(二)研究领域或对象涉及的行政区域、层级。1.研究结果。截至2018年11月17日,有34篇文章研究涉及不同层次行政区域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占文章总数的10.15%。其中,研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办)四级行政区域的文章数量分别有11篇、13篇、9篇、1篇。基于此,研究地区(省辖市)层级行政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文章最多,研究省级行政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次之,研究县(区)级行政区域的位列第三。研究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文章较少,仅有1篇。目前,尚未发现跨省级行政区域或者以自然资源资产天然分布区域(流域)的相关研究成果。2.相关述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以省、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审计试点开始。201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浙江省湖州市、湖南省娄底市、贵州省赤水市、陕西省延安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此后,在北京市怀柔区、天津市蓟县、河北省开始审计试点。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标志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大多数自然资源、资产有其自身鲜明特点,分布多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的通知》(厅字〔2017〕39号),决定自2018年起,在全国县级及以上审计机关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我国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行政区域大小、不同层级,必然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其研究,既要审计领导干部宏观决策科学性,又要着眼于审计基层领导干部执行有效性,部分自然资源资产因其自身天然因素客观流动,有可能跨越一定行政区域。因此,审计机关特别是省级审计机关以及国家审计署开展跨区域、跨流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必然。基于此,充分做好相关研究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同时,国家方针、政策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预期效果,三分部署、七分执行。目前,我国乡镇(街道办)党委政府的职责众多,但权限相对较小,落实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用、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的重心往往在乡镇(街道办)党委政府,甚至村(居)层级。因此,亟需开展乡镇(街道办)党委政府以及村(居)层级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探索研究。

六、研究成果载体与引用

(一)选取的研究成果载体。本课题研究选取财经类、自然资源资产类、环境保护类核心期刊或者报纸、高校学报、硕士论文、非专业报纸、专业学术研讨会(论坛)为文章具体载体。除此之外,作为非财经专业期刊和其他专业期刊,研究设计涉及具体的期刊名称如下:审计研究、会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中国审计报、中国内部审计、中国环境监察、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测绘技术装备、测绘、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中国测绘、中国注册会计师、高校学报、审计月刊、会计之友、财会通讯、财会月刊,其他财经期刊、其他专业期刊,硕士论文,报纸、学术研讨会(论坛)。(二)研究成果的发表载体。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7日,335篇研究成果发表载体的情况如下。研究成果的发表载体主要是其他财经专业期刊(占38.21%)和其他专业期刊(占13.43%),分别位于第一、第二。硕士毕业论文共有33篇,占全部文章的9.85%,位于第三。在《中国审计报》发表的文章29篇,占8.66%,位于第四。在《审计月刊》发表的文章23篇,占6.8%,位于第五。在《审计研究》发表的文章15篇,占4.5%,位于第六。在高校学报发表的文章15篇,占4.48%,位于第七。在《会计之友》发表的文章8篇,占2.39%,位于第八。(三)研究成果的引用。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7日,2014年度研究成果(有效文章30篇),被引用近1100次。至今仍未被超越,充分显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早期研究者拥有较高审计理论水平。2014年第5期《审计研究》,蔡春、毕铭悦[13]撰写的《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被引用210多次,下载6800多次,被引用数量位居第一,约占全部被引用量的20%。

七、硕士、博士研究成果专题

(一)总体情况。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7日,尚未发现我国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但有33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2015年,有2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启硕士毕业生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分别是内蒙古大学硕士余静[14]研究撰写的《内蒙古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研究》,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程月晴[15]研究撰写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016年,有3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硕士毕业论文,作者单位分别是山西财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2018年分别为16篇、12篇。其中,2017年、2018年,南京审计大学共有8位硕士毕业生撰写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论文。南京审计大学是高校硕士毕业生撰写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论文最多的高校。(二)研究内容。1.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础理论或者相关概念。内蒙古大学余静[14]主要研究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及如何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范围,如何界定责任划分,如何确定评价标准、审计方法和途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刘阳[16]介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意义、相关概念及其与环境审计的关系,并以J省N市为例进行分析。南京审计大学张艳[17]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等。南京审计大学夏廷振[18]针对当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建议,涉及确定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和重点内容、审计目标的推进及审计项目整合方面。江西财经大学王佳伟[19]界定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阐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数据分析、审计重点以及相关审计制度方面的特征及审计案例。2.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程月晴[15]等多位硕士毕业论文均系统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部分作者结合案例或者理论研究,提及评价指标及其指标研究。3.审计案例或以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务为基础开展研究。岳晶晶[20]结合B区开展的领导干部水资源离任审计试点项目所采取的措施,综合现有文献相关研究,针对思想意识、政策制度、实践操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张晓云[21]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融合,运用案例研究法,结合XA市审计局案例,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制定生态红线制度、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终身问责制等。4.其他相关研究林一川[22]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制度构建,视角独特,提出自然资产资源离任审计法律制度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审计法律关系主体、审计法律关系客体、审计法律目标等法学理论框架内容。刘露[23]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论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理论及报表编制理论依据等,以W市水务局局长离任审计为例探讨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运用,并提出相关建议。(三)研究方法。综合前述研究成果,发现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案例研究与理论规范研究相结合。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归纳分析、演绎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本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四)研究成果引用。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7日,硕士毕业论文具有一定深度,被其他研究者引用,体现了硕士生和指导教师研究水平。2015年,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程月晴[14]研究撰写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被引用19次。2015年,内蒙古大学硕士余静[13]研究撰写的《内蒙古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研究》,被引用9次。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荀超群[24]研究撰写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被引用11次。2017年,云南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研究撰写的毕业论文均被引用2次。2016年兰州财经大学硕士毕业生研究撰写的毕业论文,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研究撰写的毕业论文各被引用1次。其他高校的硕士毕业生论文暂未得到引用。详细信息见表3。(五)研究主体学位类型。1.授予的学位类型。本课题研究发现,硕士毕业论文作者被授予的学位类型不同,甚至跨学科门类。硕士毕业论文作者被授予的学位主要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硕士、会计专业硕士(MPAcc)、审计专业硕士(MAud)、法学硕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ML)、公共管理硕士(MPA)。2.授予的学位数量分析。2015年至2018年,硕士毕业论文作者被授予学位人数为33位。其中,公共管理硕士4位,工商管理硕士2位,法学硕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1位,会计专业硕士或会计学硕士12位,审计专业硕士14位。数据显示,会计专业硕士或会计学硕士、审计专业硕士占被授予学位总量的78.87%。其中,审计专业硕士学位占42.42%,会计专业硕士或者会计学硕士占36.36%。

八、研究结论与建议

审计资源范文篇8

关键词:FRAIP;人力资源;审计;高校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这一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人口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的利用与科学的管理。人力资源审计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学交叉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分析与评估,为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传统审计只审查流动资产实物因素,未把人力资源纳入审计体系加以监督和管理。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计价、参与分配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以保证人力资源核算与管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公允性,是审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新特征。

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特点,既有行政管理性质,又带有企业管理色彩,还必须重视学术管理。我国高校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以人力资源为主的高校,人力资源审计更需要把人力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要素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学校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状况和优势,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人力资源审计原理

(一)人力资源审计分类

人力资源审计一般从审计者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类。人力资源的内部审计主要关注执行的结果与执行的过程,目的是要保证组织政策制度的规定与成员的获得一致,审计的侧重点是在于做得怎么样。因此,内部审计的要素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一般有人力资源政策与环境的适合度、人员任用、薪酬激励、绩效考核、成员培训与发展、管理者继承计划、人力资源信息运用、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程度等重点要素。人力资源的外部审计往往关注整个人力资源体系对组织发展的支持程度,目的是保证人力资源体系始终能在为组织达成战略目标作出贡献,能够真正在帮助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方面发挥作用。外部审计的要素一般会从管理审计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审计的要素。首先要考虑的外部竞争情况与外部环境。

(二)人力资源审计具体操作

人力资源审计范围广阔,包括检查常规的人事职责如工资支付处理、薪资福利管理及出勤记录的行政管理审计,包括招聘和雇佣组织成员实际操作的成员记录审计,以及对成员流动性、工作满意程度、有效激励机制结果进行审核的成员关系审计。此外,福利细项审计、多样性审计、人事信息系统审计等也是人力资源审计的重要内容。

在执行人力资源审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审查人力资源在促进完成组织目标和战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调查各方面审计中的人力资源指标情况。这些指标包括新成员招聘,人员流动频率,法律纠纷,成员投诉,薪资市场指标,信息系统,以及培训成效评估。并且将这些指标数据与成员战略目标的关系进行分析向管理层汇报。最后,检验员工和管理层经理是否遵守公司制订的政策和操作准则,这是衡量组织和人力资源审计是否成功的真正标准。

(三)FRAIP人力资源审计模型

人力资源审计方面模型众多,国内学者提出的FRAIP模型突破了目前人力资源审计学科的散点式结构而迈向了系统阶段,具有完整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FRAIP人力资源审计模型有四个显著性质:即关注问题、关注方法、关注基准、关注机理。FRAIP模型试图完整地反映人力资源审计的逻辑结构::FRAIP的完整结构由五个重要部分构成.

功能[FA]

规则(RA)人力资本[SPA]行动[AA]

基础结构[IA]

1.人力资源功能审计(FA):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能否在战略上支撑组织战略,它所包含的内容有:人力资源功能审计、人力资源功能兼容审计、人力资源功能整合审计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审计。

2.人力资源规则审计(RA):为了实现组织的人力资源功能而为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确定的行动准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在规则的框架下进行。人力资源规则分为外部的法律规则与内部的制度与流程。内部规则中,制度是实体性规则,而流程是程序性规则。人力资源规则审计的核心内容是人力资源法律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审计与人力资源流程审计。

3.人力资源行动审计(AA):所有的功能最终都必须通过具体的管理行动才能得以实现,人力资源行动是实现人力资源功能的全部过程。人力资源行动审计包括对行动的开始(人力资源管理计划)、行动的过程(人力资源项目)和行动的结果(人力资源绩效)三个方面的审计。

4.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IA):人力资源基础结构是人力资源管理运行的平台。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包括治理结构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职位结构审计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审计等。人力资本是组织人力资源功能价值实现的最终决定因素。人力资本审计的内容为人力资本结构审计、人力资本流动审计、人力资本价值与收益审计、人力资本倾向审计。

5.人力资本审计(SPA):人是能动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本审计是模型的核心部分。人力资源审计中必须将人放在最容易发挥其潜在和特殊能力的地方和岗位上,努力做到“人尽其用”。重点审查组织有无人力资源考核机制,有无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配调机制以及企业人力资源使用现状。包括调查人力资源审计中各项指标的内容,如招聘、人员流动频率、法律纠纷、信息系统以及培训成效评估。

三、基于FRAIP的高校人力资源审计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存在不少不足,突出表现在人才流失比较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人尽其才。为更好地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高校的发展,必须对高校人力资源进行审计以使其优化配置。

(一)高校人力资源功能审计(FA)

高校人力资源功能审计中,要在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下规划高校的远景发展目标。审计中高校领导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研究办学理念、未来办学方向、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战略。学校对外应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对内将有限的资源在各院、各学科及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并重点加强战略控制,经常监测和分析环境的变化,将学校发展现状与战略目标进行比较,以纠正和修改学校战略规划方向和发展态势。(二)高校人力资源规则审计(RA)

规则对事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规则优化能降低组织运行的费用,能使组织系统良性运行。外部规则通常指国家对高校发展的重视程度、出台的各种政策、投资的数量、管理模式等。良好的外部规则为我国高校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发展的空间和社会环境。内部规则是指高校本身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所创造的环境,如为教师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生活上的关心照顾、资金设备的投入、校园的治理、美化等。最终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为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营造的一种工作氛围与工作环境。高校人力资源规则审计对于高校教职工发展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的士气,提高人力资源的积极性。

(三)高校人力资源行动审计(AA)

相对于功能审计的战略性,高校人力资源行动审计主要是战术控制,由职能部门和院(系)来实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科研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内部评价和控制体系,来规范和约束全体教职工的行为,以确保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日常教学中,学校审计部门要通过修订完善教学保障系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任务,进一步明确教学保障责任制和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教学质量监控要实现规范化,将教学基础监控、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效果监控进一步细化量化,以增强可操作性,如学校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对教师上课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纠正记录工作。此外,学校对于学校后勤人员、图书馆教职员工等也应在计划、过程、绩效方面加强审计。

(四)高校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IA)

在高校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上,高校应尽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宜建立以院(系)为主体的二级管理模式,使院(系)真正成为按学科、专业性质所设置的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的基层组织。高校应该成为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等整合一体的实施单位,各院(系)应在各自涉及的学科内搞好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优秀人才、多出科研成果,同时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及校办产业的关系。

(五)高校人力资本审计(SPA)

高校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从事教学、从事科学研究、从事行政管理以及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在高校人力资本审计中尤其要注意对教师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根据专业需求和教师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能力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学校在人力资本审计中要建立合理的分流制度,对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人员及时调整,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给工作带来损失,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做出贡献和有突出工作能力的教师要及时奖励,如青年教师创新奖、发明奖、成果奖等,中青年教师的学科带头人奖等。此外,学校审计中,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倾斜政策吸引人才以及教职员工培训等相应措施。

四、总结

在科教兴国中,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管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基于FRAIP的人力资源审计模型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分析与评估,反映了高校人力资源审计完整的逻辑结构,为改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从而为高校整体竞争力提高的实现提供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伟国.战略人力资源审计:历史、结构与功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J],2005,(7)

2.王菲.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性思考.吕梁教育学院学报[J],2006,(6)

3.林丽.漫谈人力资源审计.科技成果纵横[J],2005,(4)

审计资源范文篇9

审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着,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是管理审计的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在我国人力资源审计仍然是一比较新的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其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人力资源作为一项新的经济内容,将纳入经济活动审计的范畴。研究和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力资源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基本工具,需要对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制度、程序、操作流程和人力资源信息运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诊断,分析、评估及评价,其目的是控制和量化结果并提出合理建议。

一、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因其与人的因素的内在密切联系而变得日益重要。在企业中,人才作为科学管理制度、先进营销模式和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很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都认为,人才是现代企业的第一资本。人才的重要性直接决定了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性。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一样,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模块。从我国企业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的流动过于频繁、流动面过大等问题,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现在不少企业管理者至今仍然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仍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成本管理等领域,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同时,我国很多的企业也不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评价,而且也没有完善的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标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审计,可以揭露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约束人力资源管理行为、限制消极因素,达到人力资源的高效使用和优化配置;也可以更好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计划与企业目标、企业战略的关系,为企业进一步制定合适的人力资源计划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特点

⒈审计目标的多元性

不同的审计内容,其审计目标也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对于普通会计报表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的目标是对会计报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在经济效益审计中,人力资源审计的目标是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⒉审计内容的综合性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它需要和其他资产相结合来发挥它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在人力资源审计应该和报表审计、经营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结合起来操作。

⒊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体现在组织的每一个部门,因此,在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时不仅需要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实现,也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加以协助和配合。

⒋审计方法的多样性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是传统审计的延伸,它通过采用、收集、汇总和分析较长时期内的深度数据来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其审计方法可在采用审阅法、核对法的基础上,结合使用访谈、调查和观察等方法。另外,比率分析法在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中也被广泛的运用。

⒌审计工作的复杂性

在我国,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较晚,对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尚不成熟,而且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主观性,很难用精确的定量指标加以衡量,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研究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中会涉及较多的部门和人员,会接触到多部门、各层次的员工,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程序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一般包含计划、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具体工作内容。

⒈计划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此阶段需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运行的环境及经济性等进行初步调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入、分布、流出等过程;收集各部门组织系统的资料;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相关部门的基础上拟定审计工作计划,分配审计工作。

⒉实施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实施阶段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首先,描述并测试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及评估的审计风险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其次,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及经济有效性进行全面或者重点的审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预算、机构设置、职员配备和规章制度是否一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是否适当;现有资源是否有效运用;随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制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用以作为企业战略和经营计划服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⒊报告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报告阶段是实质性项目审计工作的结束。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结果进行客观评价,指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管理建议,然后交给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产品,也是审计工作的记录,可供高层管理人员了解实际情况,也可作为企业对人员管理的参考资料。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改善方法的建议,经管理人员下达实施命令后,其是否已确实实施及成效如何,对企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事后的追踪工作也应该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四、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活动。同时,也涉及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相关的各个方面。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的审计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控制是保证人力资源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彻的基本保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招收、管理、培训、使用、激励等一套规章制度进行审查与评价,审查其完善程度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执行情况。

⒉人力资源报表审计

人力资源会计是企业会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反映、确认、计量和报告是人力资源会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人力资源报表审计的基本目标是:人力资源资产在特定时间是否存在,计价是否准确,摊销是否正确,人力资源权益的增减变动是否完整,人力资源的有关信息是否在会计报表上进行了恰当的披露。

⒊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审计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力资本运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会给企业带来无穷的价值。通过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增值、文化、协调等的审计监督,使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按照企业当前的需要正确的发展,建立一个制度化、科学化的动态运行机制。

⒋人力资源的效益审计

人力资源效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的员工安排与调配会使企业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审计,找出其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提出审计意见。在进行具体工作时,可以审查基层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效率性;组织内部人员的工作的绩效等,通过对上述情况的调查了解,提出管理建议。

⒌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责任审计

对企业管理者的考核,主要是从企业资产经济责任、安全责任等角度进行的,这种审查角度导致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相对落后。因为实际上企业负责人不仅要对实物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同时也应当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在进行具体工作时,可以审查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人力资源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任期内人力资源资产有关增长指标的完成情况;人力资源资产的利用情况等。

⒍人力资源有关的其他业务。

审计资源范文篇10

一是要充分认识重要性。目前,县域经济不论基础条件如何,都处于加快发展的态势,以增强各自的经济实力。在这种大趋势下,不乏有的地方看重地区GDP,追求经济增速,忽视资源环境保护。因此,竭尽全力争取公共财政资金、多形式招商引资开发资源上项目,推动经济快速成长,有的已超出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甚至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有的正体现出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仍未优化,验证着县域经济发展在快上有余而好上不足。在这个大环境中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认识其重要性上,应从三个角度或环节主动切入。首先,要充分认识资源环境审计的政治重要性。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的有效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审计作为经济卫士,承载着维护经济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应勇于面对资源环境审计的挑战,从认识层面理解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应停留在原有理念上,要有一种善于探索和实践的勇气和锐气。其次,要在实践中认清项目审计的资源环境重要性。要运用传统的重要性评估手段,认清审计项目中的资源环境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才能从认识上有个科学判断和客观评估。再次,要推动审计客体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和理解。在地方经济发展仍然依靠项目投资拉动、资源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源环境审计日益摆上日程的背景下,基层一定要通过审计手段,帮助审计客体提高对此项审计的认识,加大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主动进行配合,达到审计的预期目标。

二是要提前预见风险性。审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从开始实践起,就伴随着一定风险。不仅判断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而且审计技能与审计风险也存在反比关系;不仅存在固有风险,而且潜在检查与控制风险;不仅具有共性风险,而且还有特性风险。相对来看,资源环境审计的风险要明显高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的风险。主要由两个层次产生风险因素,其一是技能产生的检查风险。目前,基层审计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大多偏重于单一的财会业务,缺少法律、工程、经济学、计算机等专业人员,已明显不能满足资源环境审计的需求。就目前现状,如不加大专业培训,缺乏充分准备而实施审计,就会在控制和检查环节潜存着较大的风险因素,而且不易避免。其二是项目本身产生的固有风险因。资源环境审计不同于单纯地账项审计,需要做大量细致地审计调查、科学计算、多方印证、专业评估,加之审计主客体信息不对称,新上项目有关资源环境记录资料不多,班子决策涉及也有限,其项目本身导入了一定的固有风险,给评估判断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就必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超前预见项目审计风险,把风险控制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

三是要注意侧重时效性。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主要是以年度划分审计范围的,而资源环境审计是难以用年度去体现。有的项目可当年完成,而有的却要跨年度甚至多年度才能完成;有的当时对资源环境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而有的在几年后产生影响或有着长期影响。因此,在资源环境审计实施中,应把着力点侧重放在审计项目的时效性上。既要看项目建设当前对资源保护与开发、节约与浪费、生态保护与污染、节能减排措施与落实的情况,更应从长远的角度去验证资源环境的时效性,从当前着眼长远,认真进行分析,从深层进行揭示,以科学发展加以评价。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审计维护资源环境安全的目标,发挥审计在促进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