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9:08:12

审计监督

审计监督范文篇1

一、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含义

会计监督是相关的会计机构按照会计相关法律规定以及经验,对企业财务、经济活动等内容进行审查的工作形式,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可以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其检测内容以及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该类型工作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应用会计相关信息对企业经济以及财务进行监督;第二个层面是实现会计和工作的监督。审计监督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它是指通过审计、监察和督促,使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正常的轨道上进行。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审计检查,通过审计了解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相,然后衡之以一定的标准,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根据审计工作的不同主体内容,可以将审计监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的监督形式:国家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

二、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关系分析

(一)必要性视角下的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关系。(1)会计监督的必要性。会计监督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来说,会计监督是企业高层领导以及企业所有者对于内部财务管理的必然需求。从此角度来看,会计的服务主体一类特殊意义的经济主体。其次,会计监督是企业内部管控者主动要求进行的活动。客观角度而言,会计监督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并不是企业领导或者管理者。最后,对于集团型企业而言,是由多个子公司所组成,众多子公司与集团之间相互依赖,势必会产生资金借调等财务活动,所以会计监督存在十分必要。(2)审计监督的必要性。审计监督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来说,审计监督是当下企业发展必须执行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应对新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其次,审计监督是新时代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管理会存在一定偏差,所以需要审计监督进行规范。最后,从企业高层领导角度分析,审计监督是基本决策需求,在领导者进行发展计划以及发展情况分析时,审计监督工作将会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帮助管理者制定计划。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会计监督以及审计监督存在十分必要,具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以及存在价值,可以在各自的工作范围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因此二者地位无法取代,且缺一不可。(二)区别视角下的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关系。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与差别,从经济管理角度而言,二者都属于经济管理手段,并且监督以及管理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在发挥作用时,二者都是依赖国家规定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但是二者究其根本是两种体系内容,需要各自发挥作用,也具有一些鲜明的区别,例如二者形成的基础并不相同,服务主体与执行主体也不同,其中会计监督执行对象为相关的会计人员,而审计监督工作执行对象为财务工作或者是经济体制等内容。以上这些明显的差别决定二者虽然存在相同之处,但是却不能进行替换,对于企业而言,缺少任何一种都无法保证经济稳定。(三)优缺点视角下的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关系。(1)会计监督的优点及缺点。对于会计监督而言,其所具有的优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来说,该工作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其中直观性主要指的是监督对象直观。其次,监督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发挥作用,大多数发生在财务人员工作时,因此具有鲜明的实时性。最后,该类型监督工作会贯穿财务工作全周期,具有一定的全程性。缺点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会计监督工作往往对财务人员进行监督,无法对相关领导进行监督。另一方面,监督人员无法在法律以及企业管理制度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所以会进一步降低监督力度、(2)审计监督的优点及缺点。对于审计监督而言,其所具有的优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来说,该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中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审计机构与企业财务部门相互独立。其次,审计监督工作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所以更加具有权威性。缺点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因为审计监督需要建立在会计监督基础之上,所以会受到会计监督的影响。另一方面,审计监督往往都是事后审计。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会计监督工作是一种立足于财务人员的初级监督方法,可以在发挥作用时弥补审计监督工作在时间层面以及审计程序角度上的不足。而审计监督其实是对会计监督工作的一种二次监督形式,可以从监督范围以及监督层次角度弥补会计监督的不足,二者相辅相成,是一种互补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将会应用到会计监督以及审计监督,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可比性,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只有监督与审计监督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保证企业财务安全以及经济稳定,这即是实践得出的结果,也是法律规定内容,企业应该正视两种监督形式并做好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国平,刘忠全,刘金洋.我国会计监督现状及优化思考——基于《会计法》修订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7(21).

审计监督范文篇2

1、关注公共财政体制建立,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财政改革的深入,预算执行审计将面临新的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和改进,加强预、决算监督和审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促使预算规范化、合理化,探索预算执行审计的新内涵、新方式、新目标,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

2、关注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首善之区”的目标,政府投资的力度必将加大,政府和社会对投资审计的期望也在提升,特别是一些投资数额巨大、建设周期长、设计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关系民生的项目工程。因此,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任务将更加艰巨。

3、关注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深化社会事业专项资金审计

民生资金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多个方面,特别对社保及公益基金、城市基础建设及环境保护资金、救灾救济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方面,确保这些资金的安全、完整以及依法使用是审计工作的职责所在。

4、关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积极探索实现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方式和手段,采用现场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对被审计单位应用多种审计手段进行监督,使审计人员及时跟踪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客观地评价领导的经济责任,为被审计单位领导的经济决策提供政策和法律参考,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有效地提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起到审计预警的作用。

审计监督范文篇3

1.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体系的现状

应该看到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体系在历史上取得的良好效果,体系对维护农村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和保障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体系存在着各种负面的影响因素,这制约着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的执行和效率,也影响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党群关系,具体说目前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体系存在着如下的缺点和不足:

1.1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组织机构不适应

目前的形式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在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后,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中广泛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农经干部会计的同时又承担集体经济工作审计,使得监督流于形式,不能良好地适应目前的经济形式,并且容易出现系统上的经济风险。

1.2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条件不适应

首先,农村经济和财务工作的主力军是乡镇农经员,但是乡镇农经员从事审计工作是兼职的,不可能象专业审计机构一样把主要精力花在审计工作上,这为审计工作带来时间和调查取证工作上的困难。其次,农村财务的审计和监督工作费用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的经费无法保障,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在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实践中,没有经费的审计监督工作,其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

1.3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的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即便经过过专业培训,但其审计监督水平仍然不高,表现为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缺乏协调、交往能力和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审计监督人员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1.4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立法滞后

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目前尚无全国性可规范化操作的文件,因为缺少专门的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农村财务问题严重,部分地区造成干群和党群关系的严重对立,影响农村的稳定。

1.5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的结果处理难

首先,审计和查处工作脱节,对查处的问题和结果很难处理,经常出现问题被长期搁置的现象。其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审计结果查处的影响,农村的人情关和面子关以及各种不良风尚对处理有非常大的影响。

2.改善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体系的对策

2.1要建立职能定位明确的工作机构和审计队伍

尽快确立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的地位,充分发挥审计队伍的职能和作用,维护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要让每个农村基层干部都明白无误地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该这么做、哪些事情该那么做。同时,要加大违纪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要让顶风违纪、以身试法者,在政治上不能抬起头来,在经济上不能占任何便宜,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自觉在内心深处筑牢遵章守纪的坚强防线。

2.2改善审计工作条件,保证审计工作开展

改善农村审计工作条件不应该是句空话,除了进行村级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外,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村集体经济审计,提高对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认识,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授权县经济责任审计中心依法行使农村财务监督管理权,建立多方配合、上下联动的审计监督机制。

2.3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加强农村基层业务培训着手,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突出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农村审计队伍。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让社会各界了解、认可、支持农村审计工作。切实加强农村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审计、财务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业务培训,妥善解决农村审计、财务人员编制、工作经费、误工报酬等具体问题,努力为村社财务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4加快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的立法工作

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农村审计条例和与之相配套的审计取证、报告、档案管理等办法,进一步明确农村经济审计的定性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听取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审计工作的政策问题,使农村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农村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

审计监督范文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审计监督,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市、区(市)审计机关分别在市长、区(市)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审计监督工作,履行法律、法规和本级政府规定的职责。

市、区(市)审计机关分别对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第三条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

第四条审计机关应当统筹利用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力量在审计监督中的作用。

第五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章财政审计

第六条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七条审计机关对与本级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八条审计机关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并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交审计结果报告。

第九条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常委会)作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并提交上一年度所作审计工作报告中所列重要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的报告。

审计工作报告应当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

第十条人大常委会对在本级预算执行中认为有必要进行专项审计的问题,可以要求开展专项审计,本级政府应当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结果。

第十一条审计机关对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和会计集中核算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二条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对其履行职责时财政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审计

第十三条市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署的授权,对国有以及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并依法对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四条审计机关依法对下列企业进行审计监督:(一)国有独资企业;(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三)在国外或者境外地区设立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和机构;(四)本级政府指定的集体企业和其他含有国有资产的企业。

第十五条审计机关应当对本级国有资产运营情况进行定期审计监督。

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指定的资产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章投资项目审计

第十七条审计机关对下列资金、资产投资或者融资的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一)财政性资金;(二)政府部门管理和政府及其部门委托管理的基金、资金;(三)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资金、贷款;(四)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和使用的国有资产;(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进行审计监督的其他资金。

审计机关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时,不受资金来源限制。

第十八条审计机关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主要审计下列事项:(一)招投标情况;(二)资金来源、管理和使用情况;(三)预算执行情况;(四)竣工决算和资产移交情况;(五)投资效益情况;(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时,可以审计或者审计调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采购、供货、监理单位与投资项目有关的财务收支。

第二十条审计机关审计投资项目所作出的审计决定,投资项目有关各方应当执行。

第二十一条审计机关应当对本级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监督,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未经审计,有关部门不得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第五章专项资金审计

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对下列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一)社会保障基金;(二)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三)财政性专项资金;(四)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资金、贷款;(五)社会捐赠资金;(六)法律、法规规定和本级政府规定进行审计监督的其他专项资金。

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应当向本级政府报告,并向主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三条审计机关审计专项资金时,可以延伸审计或者调查资金征缴单位、资金使用单位。

第六章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十四条审计机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对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机关、群众团体、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政府投资项目责任人以及其他应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主要负责人实施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十五条部门、单位的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由本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指定的内设机构负责。

第二十六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根据部门、单位的职能和被审计者的职责,界定其经济责任的范围和内容;区别不同单位性质和被审计者的职责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范围。

第二十七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提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被审计者的主要经济责任;(二)实施审计的主要情况;(三)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情况;(四)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被审计者应负的责任;(五)审计评价意见;(六)审计部门建议和其他应当说明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作为对被审计者考核、奖惩的依据。

第七章内部审计第二十八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金融机构以及与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协会进行行业管理,并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监督。

第二十九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支持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第三十条除按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外,其他部门、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授权本部门、单位相关内设机构履行内部审计职责。

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国有大型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

第三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负责并报告工作。

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应当支持和保障内部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第三十二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本部门、单位财务预算。

第三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赋予的职责和授予的权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第三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应当作为单位内部考核、奖惩的依据。

审计机关可以利用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

第八章其他规定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派出审计特派员,对特定范围和本级政府指定的镇(街道办事处)、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特派员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工作,对派出他的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三十六条审计机关有权对与财政收支有关或者本级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进行专项审计调查,被调查的部门、单位不得拒绝。

第三十七条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被审计单位应当向审计机关提供电子数据以及有关资料。

被审计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软件,应当留有审计数据接口。

第三十八条审计机关就审计事项进行调查时,可以依法查询有关单位以及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开户和存款情况,有关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并提供证明材料。

第三十九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或者聘请社会中介机构以及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所需费用由审计机关用专项审计经费支付。

第四十条审计机关对下列事项的审计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一)本级政府或者上级审计机关要求向社会公布的;(二)社会公众关注的;(三)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的其他审计事项。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

政府各部门的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应当作为政府督查的内容和行政绩效考评的依据。

第四十二条对在审计监督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审计监督范文篇5

第一条为了加强审计监督,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管辖权限,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进行审计评价,作出审计决定。

第三条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和协助执行审计决定的有关部门必须执行。

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能够满足其他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需要的,其他部门应当利用,避免重复检查。

第五条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

第六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遵守审计纪律和审计回避制度。

第七条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由本级人民政府在年初预算中安排;经费不足时,审计机关可依照法定程序申请追加。

第八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较大的地区或者重点部门、单位设立派出审计机构。

派出审计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有必要进行专项审计的,本级人民政府应当作出安排,并报告审计结果。

第二章财政审计监督

第十条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结果。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财政、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当及时向本级审计机关报送有关资料,同时提供相关电子数据,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决算和本级财政的月、季、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本级和上一级审计机关。

第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逐步对本级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效益审计。

第十三条审计机关应当逐步对本级各部门的决算(草案)报表进行审签。

审签意见可以作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决算的依据。

第十四条审计机关对下级人民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五条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可以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和专项资金、基金的征集、管理、使用情况,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以下报告:

(一)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以及上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的整改情况;

(二)已经实施的对本级各部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效益审计的工作报告。

第三章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审计监督

第十七条审计机关对地方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以及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情况;

(二)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其分配、使用情况;

(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四)对外投资情况;(五)依法缴纳税费情况;

(六)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审计机关应当对国有资产不占控股地位的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国有资产经营及损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九条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或者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审计机关可以对接受财政补贴或者资产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条审计机关对与本级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预算经费收支、结余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二)非税收入收支情况;(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建设项目审计监督

第二十一条审计机关对以下列资产投资或者融资为主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

(一)财政性资金;

(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和使用的国有资产;

(三)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自筹资金或者银行贷款;

(四)社会公益性资金。

与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等单位的财务收支,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招投标活动的财务收支情况;(二)资金的来源、管理和使用情况;(三)预算执行和竣工决算情况;(四)资产交付情况和投资效益情况;(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三条审计机关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出具的审计报告和作出的审计决定,作为建设项目竣工后财务结算和国有资产移交的依据。

以财政性资金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未经竣工决算审计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财务决算。

第五章社会公益性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审计监督

第二十四条审计机关对下列社会公益性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一)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

(二)救济、救灾、扶贫等社会救济资金;

(三)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福利资金;

(四)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资金、房屋专项维修资金;

(五)政府部门管理的和有关组织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捐赠资金、公益金及其他社会公益性资金;

(六)国有土地收益资金;

(七)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资金、贷款;

(八)农业、环境保护、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计划生育、体育等财政专项资金;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其他专项资金。

前款审计可以延伸到资金使用单位与专项资金直接有关的财务收支。

第二十五条审计机关对社会公益性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交审计结果报告。

第六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监督

第二十六条审计机关对国家机关、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有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以及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其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因故不再担任原职务的,应当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在其任职期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

第二十七条审计机关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通过对被审计人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或者企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审计,分清其任职期间在本地区、部门、单位或者企业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第二十八条审计机关提交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考核、奖惩、任免被审计人员的依据。

第七章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国家机关、地方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有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配备内部审计人员。

第三十条审计机关应当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协会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工作实行行业自律管理。

第三十一条社会审计机构监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及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做好业务培训;对其在执业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查处。

第三十二条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可以向社会公告监督检查结果。

第三十三条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报送的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证明文件有不实或者有违法问题的,应当依法对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审计机构予以处理。

第八章审计机关权限

第三十四条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时,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期限和要求,提供下列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一)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报告;

(二)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账户的情况;

(三)内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和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证明文件;

(四)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资料;

(五)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其他情况和资料。

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监督检查,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拖延提供或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资料,不得转移、隐匿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和协助,不得拒绝。

审计机关就审计事项进行调查时,经县级以上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依法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开设的账户和存款情况,有关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并提供证明材料。

第三十六条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经县级以上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暂停使用。采取暂停拨付款项措施不得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合法业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七条审计机关发现被审计单位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资料的,有权予以制止,责令改正或者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并可以依法进行证据登记保存;必要时,经县级以上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暂时封存被审计单位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账册资料。

审计机关发现被审计单位转移、隐匿违法取得的资产的,审计机关有权予以制止或者提请本级人民政府予以制止,必要时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

第三十八条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及其有关的其他业务管理系统。被审计单位开发、设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计算机软件,应当设置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数据接口,并留有审计数据接口和必要的工作空间,便于审计机关实施审计。

审计机关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可以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更换,并建议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第三十九条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作出审计决定,出具审计决定书;需要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处罚的,出具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四十条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被审计单位或者协助执行审计决定的有关部门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0日内,将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

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并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

第四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第四十三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根据有关规定聘请特约审计员,也可以聘请具有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

审计机关不得将其职责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办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被审计单位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由审计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处理、处罚。

第四十五条被审计单位拒绝、拖延提供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拒绝、阻碍审计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被审计单位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审计机关提出的对被审计单位处理、处罚的建议,或者对被审计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纪律处分的建议,有关单位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四十七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一)责令限期履行审计决定;

(二)通知财政部门、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核减与应缴款等额的拨款;

(三)依法加收滞纳金;(四)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处理、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没有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的依据实施审计处理、处罚的;

(二)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的程序实施审计处理、处罚的;

(三)擅自改变审计处罚的种类和幅度的;

(四)应当移送有关部门处理而没有移送的;

审计监督范文篇6

1、对社会审计机构的核查权。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这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审计范围,理顺审计机关与社会审计机构,法定审计对象的关系,有了法律依据,也为审计机关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明确了法律责任。我局已在学习《审计法》过程中,制定了《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审计项目管理办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2、帐户查询权。审计机关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金融机构的帐户。审计机关有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存款。这为我们在审计中,查处多头开户、设帐外帐、公款私存等违纪违规问题,有了履行职责的手段。对于公款私存的查询,一定要注意证据,应慎用这一权力。

3、资料、资产封存权。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转移、隐慝、毁弃会计凭证、会计帐薄、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转移、隐慝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有权予以制止。必要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封存有关资料和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对其中在金融机构的有关存款需要予以冻结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4、建议暂停拨付资金权。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暂停使用。在使用这一职权时,一定要注意不得影响被审计单位合法的业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

5、提请协助权。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这为审计机关提请有关部门进行协助,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审计机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6、处理处罚权。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好审计组的权力,审计组只能对审计出的问题如实向审计机关报送报告,最终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业务会议研究后提出,审计组没有处理处罚决定权。

审计监督范文篇7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扶贫;精准审计;审计监督

全覆盖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从数量上看,现阶段我国贫困人口仍占相当大比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至2016年底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35万人。从分布上看,大多数分布在偏远山区,从其诉求上看,日趋多样化。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2]。为了高效地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应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要建立精准扶贫开发长效机制,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互动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全覆盖对精准扶贫的保驾护航作用,实现贫困人口同步小康。

一、精准扶贫审计研究综述

精准审计是监督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国家扶贫工作切实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刘启亮认为,审计作为职能部门,在“拨付、兑现、公示、报账、检查、审计”这一财政扶贫资金全程动态管理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跟踪审计能够对违反规定拨付、使用、管理资金的问题进行全面清理检查,以助于发现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规违纪使用专项扶贫资金的行为,确保扶贫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中国海洋大学李雪建议,以项目为平台,审查项目安排是否精准,关注扶贫项目的效益和寿命;以资金为主线,审计资金使用是否精准,有无挤占挪用、滞留沉淀等问题;以管理为抓手,审计扶贫措施是否精准到户,扶贫对象是否精准;以绩效为目标,审计扶贫脱贫成效,关注扶贫脱贫长效机制[3]。2014年10月27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审计监督全覆盖,它是指审计机关在自己的职责区域之内及权限之下,对审计对象诸如公共资金、国有财产及资源的全方位审计,做到不存有盲区和死角。徐薇[4]认为结合国家审计及其实施环境的现状,通过对制约因素的深入剖析,实现国家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应当进一步创新审计资源整合模式、加快审计制度规范建设、探索审计“走出去”战略,优化审计项目管理方式方法。秦荣生[5]认为,大数据可以促进持续审计方式的发展、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审计成果的综合应用、相关关系证据的应用、高效数据审计的发展和大数据审计师的发展。上述学者在大数据、精准审计和审计监督全覆盖方面分别有所研究,但鲜有专家学者从审计监督全覆盖角度利用大数据这一新兴技术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忽略了通过审计监督全覆盖在健全精准扶贫管理机制、提升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运行质量和精准扶贫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强大作用。运用大数据的“相关关系”理念,实现财政、农业、扶贫、民政、社保等多部门数据的关联共享,运用审计监督全覆盖理念,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开创精准扶贫的新局面。

二、精准扶贫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根据财政部官网公告,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拨付财政扶贫资金660.95亿元。国家针对精准扶贫工作也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包括对每个帮扶对象建档立卡,加强信息化管理,实施动态管理。在精准扶贫审计的过程中发现相关行政单位和人员一些违规和违法行为,导致政府扶贫的力度虽然很大,但并未完成预期目标。(一)精准扶贫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编写的《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7)》指出,在扶贫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不专业容易导致在入户调查、审核、审批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农村扶贫的监督制度不完善,实施难度大,其公平性受损,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反贫困效果面临挑战。由于缺乏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运行的有效监督,部分贫困地区依然存在“全村轮流吃低保”“整村平分低保金”的现象[6]。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构建信息共享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估大数据平台,无法实施对扶贫部门管理及扶贫项目开发、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督,缺乏扶贫项目立项事前审核机制、扶贫项目实施事中监督机制、事后审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对于精准扶贫审计全覆盖很难去开展。(二)缺乏扶贫项目立项事前审核机制。扶贫项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扶贫工作的效果及其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阶段我国政府面临着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资金十分有限的严峻形势。但是有些地区没有对扶贫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多次出现浪费人力物力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告,2016年第四季度河北省、四川省、贵州省的3个县在扶贫项目实施中存在违规招投标等问题,涉及资金6229.64万元。出现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扶贫资金的项目来源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批和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审计部门没有参与到扶贫政策的制定、规划和立项等具体事项的稽核中去,没有对扶贫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等实施相关论证和审核。(三)扶贫项目实施事中监督机制执行不力。目前我国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贫困户获取资源与发展的能力差,贫困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给精准扶贫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过去,在贫困户的识别方面,由村民广泛参与,通过民主形式识别出贫困户,各地在开展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时,明确要求进行公示。现阶段,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无法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难以通过民主程序来识别贫困户和分配扶贫资源。外出人口的增多,也导致村民监督机制的丧失,使得有些地方政府对于贫困户的扶贫资金违规使用。据国家审计署公告,2016年第四季度共有5个省的15个单位和多名个人套取、违规使用扶贫等资金1238.03万元。扶贫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不能被实时地监督和动态地管理,很难了解扶贫资金是否被有效的利用。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贫困信息的缺失,难以执行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必需经过的申请、选议与审核程序,没有利用大数据及时公布扶贫项目开发与资金使用情况,无法起到群众与社会的有效监督作用,致使扶贫资金被违规使用,导致不能精准帮扶。(四)事后审核评估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据国家审计署公告,2016年第四季度10个省的部分市县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不到位,有2.37亿元扶贫资金闲置;5个省的21个产业扶贫、饮水安全等项目推进缓慢或效益不佳,涉及资金7477.13万元。大额扶贫资金的闲置、统筹不到位,造成我国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于扶贫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缺乏强制性审核评估和激励机制,以使其合理地使用扶贫项目资金。由于我国法治化发展的不成熟和法治化思维理念的缺乏,在实际扶贫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尽管存在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估机制,但由于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充分考核领导干部精准扶贫完成情况,有效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等原因,导致第三方机构没有及时发现扶贫部门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或资金被挤占挪用、资金浪费等问题。

三、大数据助力精准审计

(一)大数据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大数据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数据挖掘与云计算已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在扶贫工作中,不少地区应用大数据思维和信息技术对扶贫开发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对扶贫成效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达到精准扶贫。1.推动精准扶贫信息共享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摸清贫困详情,进行精准识别。通过建立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库、扶贫数据信息资源库等,实现各部门及主体之间扶贫信息的区域共享,为精准扶贫开发规划夯实基础,提供数据决策支持。2.进行精准分析数据及数据的分析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依托,利用大数据技术可进一步挖掘海量数据中的有用信息。深入分析其潜在的现象和规律,掌握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分析其家庭情况、生产生活条件、收入结构、致贫原因及变化趋势等。3.进行精准评估可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系统,对贫困人口识别、退出,贫困地区收入增长、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等考核指标进行精细化管理、全面实时监测,及时更新脱贫动态,实现数据动态监测和贫困对象动态管理。(二)从精准扶贫到精准审计。曾明确指出扶贫工作的三个精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精准扶贫中的审计工作如何把握“三个精准”,实现精准审计,完成高质量的审计项目,首先是拥有“精准”意识,树立对扶贫工作精益求精的意识,形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努力把扶贫审计项目的每一步做精做深做细;其次是练就“精准”本领,面向动态发展变化的扶贫工作形势,审计干部全面了解并熟练把握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实时掌握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最后将“精准”作风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审前调研到实施方案的审计,从问题的查询到定性处理,从审计报告到审计后整改,“精准”打造审计项目,提高审计质量。将大数据技术从精准扶贫引入到精准审计,势必会推动精准扶贫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同时也能反过来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利用大数据全面推进精准扶贫中的审计监督全覆盖

审计监督范文篇8

关键词:会计监督;审计监督;存在关系

2017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做到应审尽审、有审必严,并且应当在统筹安排、推动发展、客观求实、依法审计的原则之下进行。由此可见,我国的审计监督工作已经有所改变,开始对实效部分的重点关注。会计监督是企业监督的一个重要部分,同审计监督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企业监管水平的有效提升与企业业务水平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直接相关,所以探讨二者的存在关系对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和业务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企业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必要性

企业会计监督本质是企业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对《会计法》所赋予的职权限的履行,而审计监督的本质则是企业的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履行《审计法》所赋予的职责权限,企业实施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规避企业的外部违法风险和内部暗箱操作,外部的审计监督可以为企业财务、经济活动的合法化提供保障,内部的审计监督可以为企业内部的财务开展和经济活动的规范化提供保障;第二,可以通过对管理层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指导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三,可以使审计在风险防控、内控建设、法人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第四,可以更好地营造公正公平的工作氛围,激发企业员工和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

二、关于企业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探讨

(一)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1)二者的特征不同。会计监督主要具有规范性、连续性和内部性三个主要特征,会计监督的规范性是指会计监督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必须严格按照《会计法》实施,连续性是指会计监督的连续不间断,从原始凭证的获取到信息的披露和报表一系列工作都严格遵守程序,内部性则是说会计监督要维护好企业利益者的合法权益。审计监督则主要有政策性和独立性两个特征,审计监督不属于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出具审计报告。(2)二者的地位不同。会计监督是为了保障企业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可看作是它的根本目的,也是一种倾向于自我职能的必然的监督;而审计监督的主要目的是检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实际上它并不具备参与企业管理的权限,审计监督在地位上比会计监督更加地客观和公正。(3)二者的监督程序不同。会计监督的所有工作都是连续不间断的,且更加注重监管的时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但审计监督是针对具体经济活动展开的,不需要特备严格地遵循时间性的系统审查,它更是间断的、不定期的,即使在整个过程中的监督也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后才进行审查的,所以会计监督在程序方面比审计监督更加严格和全面。(4)二者的监督对象不同。会计监督的监督对象通常是经济业务本身,比如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等,并没有事前事中的区别,其监督范围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财务资金、凭证、账簿等,二是债权债务、有价证券和固定资产等,三是费用、供销过程、年终决算等。审计监督的监督对象囊括了统计、会计等多项经济业务,也包括对经营成果等诸多资料的审查,监督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审查一定时期内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可靠,二是要评价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三是要审查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与国家的相关政策相契合,四是要审查企业是否明确职责范围和实现了内部确立的经营目标,五是要通过审查企业人、财、物等方面的真实性,因为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相比更加具有广泛性,从监督对象的层面上看,需要足够真实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出具审查报告和改进措施。(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联系。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目标具有相似性,都是通过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活动,逐渐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二者互为补充,会计监督是全程监督企业的业务活动,审计监督是重点监督某项经济活动的实施,会计监督所不具备的重点性都在审计监督上有所体现;第三,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依据具有相似性,虽然会计监督依据的是《会计法》,审计监督依据的是《审计法》,但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所依据的都是国家层面的法律。

三、对企业监管水平提升的建议

(一)创新审计、会计联动的监管机制。首先,对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进行充分运用,指导企业审计机构和部门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处理,形成即时的新型监管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监管的效果,其次,要创新财务部门与审计机构联动监管的机制,实现员工上下级、企业内外部的充分协调配合,使得企业财务和审计机构共享监督成果。一方面,为了实现二者的有效互补,企业最好能建立起财务部们和审计部门检查成果的相互反馈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联动检查机制使得财务、业务和监督部门之间的沟通得以强化,有效地将各个部门的资源加以整合,形成共同的监督合力;此外,企业还需要把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落实到检查开展的各个阶段,不断强化财务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检查的指导管理,从而提升检查的成效和质量。(二)创新违规机制。企业首先要积极地引入经济审计机制,扎实推进企业的责任审计工作,要让企业的经济审计工作从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转变,实现企业审计监督的长效化和常态化,促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做到“主动作为”。一方面要促进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职责的切实履行,转化成果,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的作用,形成企业绩效考评与经济责任审计、干部考核等工作相结合的机制;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建章立制、夯实基础的工作;第三要把握好监督工作的重点,有的放矢;第四是要坚持原则,做到实事求是。其次,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威慑作用,通过对违规责任的追究落实,秉承谁检查谁落实的问责工作原则,对存在的违规行为要有切实有效的处罚,对审查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差错和遗漏实行限期调整,对于其中的严重违规行为甚至可以进行经济处罚,或是纪律处分,加大对履查履犯的人员、部门和业务的问责力度,对责任人员的责任大小进行区分,包括重大违规业务经办、审核、审批等环节,严格对其进行问责,并且要防止不问责具有审核审批权限的管理人员而只问责业务经办人员、操作人员的情况,和以经济处罚代替纪律处分的情况出现。

四、结语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存在于企业中是相互补充的,通过探讨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存在关系,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进而比较两者存在的区别和联系,作为相互补充的两大部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特征、地位和监督的程序与对象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又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是两者之间互为补充的关系,二是两者的监督目标相同,再有就是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都需要在国家法律的范围之下进行,由以上进而得出了对提升企业监管水平的建议,一方面企业需要创新会计与审计相互联动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又需要创新违规机制,对于在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要做到切实有效的问责,防止出现以经济处罚代替纪律处分等情况。

参考文献

[1]刘毅.在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8(17).

[2]赵颖.企业内部审计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作用及应用[J].时代金融,2018(9).

审计监督范文篇9

一、深入学习修订后的《审计法》,提高对审计监督工作的认识

《审计法》的修订,是在《宪法》框架下,从立法层面对政府经济监督职能的强化,对于促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部门一定要从推进依法行政的高度,切实做好《审计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促进规范预算管理

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不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促进加强财政预决算管理。要注重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问题、重点资金进行审计;注重对部门综合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注重检查执行财税政策的公正性和预算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注重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的程序和跟踪使用效果。审计机关通过审计监督,促进预算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加强管理、依法理财,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发挥最大的效益,真正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三、继续深化乡镇财政决算审计,监督财政资金筹集和使用

要加大乡镇财政决算审计力度,一要对年度财政预算编制、调整的程序和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二要对财政、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三要对上级财政拨付的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及效益情况进行审查;四要对乡级政府向市本级政府财政解缴财政收入的情况进行审查;同时根据财政资金的筹集和用向延伸审计乡镇政府各部门、乡办村办企业和村级财务等。通过审计,评价乡级财政预决算情况和专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使乡级政府进一步管好用好财政资金。

四、强化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发挥审计监督的宏观管理作用

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要关注社会公平,加大对养老、医保、失业、扶贫、解困、救灾、以及教育、卫生等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大胆揭露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损失浪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健全管理制度,保障资金安全,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要关注生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三农”、环保、水利、科教等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揭示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要重点调查国家政策和乡镇政府出台的办法、规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站在宏观角度看问题。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对普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并注意从体制、制度等层面上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法规制度。

五、搞好建设项目审计,提高财政资金的投资效益

建设项目审计要坚持“提前介入、跟踪审计、全程监督”工作方针,加强对国有资产投资或融资为主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开工前预(概)算、决算的审计监督,保证建设资金真实、合法、有效使用。凡与该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建设、设计、管理、施工、采购等单位的财务收支,均应当接受审计监督。市发展改革、商务、财政、规划、建设、土地、环保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支持审计机关做好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项目施工过程中,审计部门应对在建工程进行跟踪审计。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编制竣工决算报告,接受审计部门的竣工决算审计。

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依法行政

审计部门要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密切配合,注重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突出重点、稳步推进;要加强协调、科学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引向深入,不断取得新成效。

七、积极探索效益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大对财政资金效益审计力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审计部门不但要当好“经济卫士”,更要通过开展效益审计,揭露严重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问题,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促进健全国家法律法规,完善规章制度;促进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八、实施金审工程,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力度

计算机技术已经在财政财务收支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快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掌握更高超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要大力普及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并鼓励审计人员自行开发实用的“小软件”、“小模块”、“小工具”。要组织人员探索计算机数据筛选、分析、归纳和整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发现审计线索,有效延伸审计范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九、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根据国家审计署要求,从年1月1日起,审计部门对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财政重点资金项目的审计结果,要在上报市政府同意后,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布。审计部门要认真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并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公告的重点内容是审计中发现的经济问题和审计后的整改情况。

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单位内部管理

全市各乡镇、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和机构,并配备政治素质好、有一定的审计、会计、经济和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人员,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人要旗帜鲜明的支持内部审计工作,要经常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汇报,帮助他们协调、解决工作的实际困难。

十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审计部门要大力加强教育培训,调整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要进一步明确审计目标,突出重点,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促进国家各项重大改革和依法治国措施的贯彻落实。要认真贯彻执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6号令),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要严格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审计组及审计人员‘八不准’”,增强审计人员执行廉政规定的意识,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树立审计机关公正廉洁、勤奋高效的良好形象。

审计监督范文篇10

(一)二者基础依据相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都是依据企业所披露的各种会计凭证、财务报表,对此加以专业性分析,客观的反应企业经营成果,共同监督企业会计主体各项经济活动的发生。(二)二者的目标相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致性,都是根据国家政府有关法律规定,对企业会计报表开展再次核实工作,披露企业各个经济行为是否合法,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三)二者相辅相成。从监督过程来看,会计监督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监督,对所有的经济业务都秉着“一视同仁”,没有重点性,而审计监督是对企业特定的经济活动进行重点分析,能够突出企业重大交易事项。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共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发生。

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之间的区别

(一)二者的性质不同。会计监督是从企业内部管理出发,在工作中发现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保障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审计监督是从外部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其合法性,以此督导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性、合法性工作。(二)二者的监督程序不同。会计监督是在传统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监督活动贯穿于经济业务发生的全过程,从原始凭证的发生到财务报表的编制,因而更注重监管的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而审计监督只是对企业某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不会考虑到企业会计核算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三)二者权责不同。会计监督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杜绝企业出现会计违规处理现象的发生,全方位监管企业各种会计信息的处理,及时解决财会人员舞弊现象,必要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寻求解决方法。审计监督是完全独立于企业的一种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工作,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行使再核查权,出具相关审计报告。(四)监督对象不同。会计监督是为了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其监督对象自然是经济业务本身,即企业各种原材料、固定资产、生产成本、有价证券、会计凭证进行监督,规范财会人员工作行为,保障企业经营环境的合法性。审计监督的对象包括处理经济业务本身和经营成果,它还引用了统计、会计等诸多资料审查,因此监督对象包含会计监督对象的同时,还拓宽到企业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的资金流动上。可见,审计监督对象比会计监督对象要多得多。

三、企业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意义

会计监督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对企业经济活动和资金使用方向进行合法性、合理性监督,将企业整体经营状况都控制在国家财经法规要求范围之内,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的同时还能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找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有效审计监督是完善权力制约机制,保证税务机关严格依法办事的关键。同时,对于监察、督促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遵守税法,依法纳税,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提高企业监督管理建议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会计信息的捕捉和处理速度得到有效的提高,企业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也要在网络信息的基础上开展,才能及时应对企业各种风险。(一)提高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衔接性首先,企业管理者应重视企业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意义,健全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发挥风险预警功能,才能为相关审计部门处理风险是提供可靠依据,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能够站在企业整体角度,共同为企业各种经营活动出谋划策,使之存在于合法、合理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企业营业利润。其次,财务部门与审计机构实施重大经济活动联动监管机制,在内外部、上下级之间充分实现横向、纵向的协调配合,共享监督成果。这需要建立现代化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以此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提高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工作效率。(二)创新违规机制。审计监督应及时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将监管范围贯彻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使经济责任审计从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对于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所产生的意见报告,企业应予以重视,健全企业奖惩机制,对企业违规乱纪人员责任追究,必要时要移交给国家政府处理。同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划分企业各部门、员工的权责,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问题根源,做好风险防控工作,还能防止以经济处罚代替纪律处分、只问责业务经办人员与操作人员而不问责具有审核审批权限的管理人员。企业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是企业监督工作的基础条件之一,正是因为它们工作所反映的信息,企业才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规范地做出各种经济管理行为,因此企业领导应认识到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以此达到合法合规经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保障企业能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虞挺.分析企业内部审计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应用效果[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