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2:06:01

设计研究

设计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产品设计;;叙事设计;养生文化

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选择所需产品,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所属功能与感官上的刺激,还对其抱有文化感、体验感等精神层次的期望。如何帮助人们通过产品去体验感受文化,在使用中获得情感的需求与精神的共鸣,使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产生更深度联系,形成对文化的理解、自我的诠释是设计所重视的着眼点。随着生活节奏变快、精神压力的增大,“文明病”、“亚健康”等概念走进人们视野中,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健康生活意识渐渐觉醒。中华文化中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解决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方法,将养生文化与现代产品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传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能提高人民体质健康与生活水平质量,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一、叙事学理论概述

叙事是文学概念中的理论,所谓的叙事学是关于叙事、叙事文本、形象、事象、事件以及“讲述故事”的文化产品的理论[1],重点在于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故事。叙事概念包含了内容和方式的两个部分,其过程上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意义。叙事学及其理论与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结合,不只局限于语言为媒介的叙事文本等研究对象。在设计领域,叙事理论已经在建筑学、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加以运用。(一)叙事设计。叙事设计与叙事学对应,也具有诉诸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特点。从本质上讲,叙事设计以叙事的方式重新整合了诸如对象,目的、限制等诸多设计因素,包括重建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位置,形成付诸实践设计的一种系统性产品设计研究方法。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安排、表达一系列活动,以满足观众在物质、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并建立沟通与交流,以唤起观众的内心感受,记忆和联想,进而形成对历史语境、人文精神、自我体验的感知和理解[2]。当叙事发生时,设计作品不仅具有事物本体基本功能外,也成为叙事的道具和场景与事件中心。目前对于叙事设计的研究,主要由叙事理论出发,对典型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叙事理论在产品中的相关方法。文献[3]以地域文化主题为设计的重心,从形态、色彩、材质和功能四个方面进行叙事设计。文献[4]从静态叙事和动态叙事两个角度分析总结了如何运用叙事原理提出设计概念。提供动静态叙事流程及方法。文献[5]将产品的叙事因素分为形态与功能因素,从产品的形态、功能、体验三方面进行叙事设计。本文基于以上文献为基础,试将养生文化通过叙事设计方法进行产品设计的研究,挖掘优秀的养生文化内涵,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二)文化主题下叙事设计方法。文化主题下的叙事设计首先确定与用户使用场景对应的文化主题并将文化进行解构重组。其次解析旧事件及产品的关键问题后,通过文化元素进行新情境的构建。最后将重构后的设计元素按照产品的四要素进行情节设置,由形态叙事与功能叙事进行概念设计。1.叙事设计要素:文化主题下的叙事从主题、情境、情节三个要素进行构建。(1)主题要素:文化主题即是叙事设计中的“事件”,“事件”是意义的载体,即设计的核心。受众会根据产品所包含的“事件”对情境产生共鸣。设计师借助“产品”这一载体来构建“文化主题事件”。因此文化主题作为产品叙事设计的前提,要按照文化的特性进行设置。文化的特征要鲜明并且表述清晰,避免模糊和表达分散给受众带来不知所谓的意象表达。叙事的主题可参照文学写作方法表述情境,意图给予受众情感精神方面的关联。叙事设计确定文化主题后,进行该文化的元素提取解构,再通过重设计元素,以形态与功能叙事途径进行表述。(2)情境要素:文化情境是叙事设计事件中的场景或环境,由文化、产品、事件组成,关系如图1。受众与文化之间的沟通需要由作品所展现的情境来触发,所以产品将文化主题与“事件”间的情境进行论述时,需要设计师通过主观判断与客观分析。设计师主观上要观察、总结、感受文化主题(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意象、特征)、客观上要调研目标用户资料(行为、需求、情感)与产品的设计分析(形态、功能),从而架起文化与受众两者间的桥梁。情境的适当与否,在于设计师对于文化的挖掘程度与模拟产品在受众使用时的情境。(3)情节要素:产品叙事设计要通过产品的形态、功能来阐释文化内涵与意义,完成受众对叙事的体验。即通过设计来处理产品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因此文化主题的前提下,如何推动设计师预设事件的演变,其重要一环便是“情节”的设置。清晰合理地传达设计的内涵,在于产品各要素之间的情节构建。情节的目的,是让事件在受众使用产品过程中具有节奏感和层次。在设计阶段,对情节的设置需利用文化形态、内涵的关联、相似意象转化或者文化特有功能的体现。经过巧妙转化后,可以让产品叙述更加连贯和准确,能够令用户较为准确地接收设计师的预设故事和情境。2.叙事设计途径(1)形态途径:形态是指文化产品本身固有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属性。在叙事中,作为道具表达所构建的故事,把要传达的文化意象通过产品的形态供使用者感知,为使用者模拟出内心情境。如Aalto湖泊系列杯子,通过将湖泊的曲线作为杯子的造型元素,以传达产品应自然绿色为主的设计概念,如图2。(2)功能途径:功能是指文化产品所有的使用属性。受众在使用过程,通过自身行为促使叙事情节发生,从而将预设的情境表现引发,得到体验感。或通过时间轴下,产品自发在情节中推动作品事件变化,以达到超过设计对象自身表现的内容,获取更为丰富的意象拓展。受众在参与设计和体验过程中成为设计叙事的主角,受众创造行为能赋予作品新的内容,加深用户的体验和情感共鸣。如深泽直CD播放器设计,产品外观借鉴通风扇的造型与通过开关设定的连续动作——拉下线绳开关,CD转动,音乐随即播放。将儿时记忆中拉线情境设定融入其中进行叙事,如图3。3.叙事设计模型:文化主题叙事设计构建,由三部分进行。首先由叙事主题开始,分析用户使用场景即旧事件与旧产品后,获取用户的需求,以此进行下步叙事。其次通过文化概念与以往使用场景的联系后进行改进,重新设计情境构建。设计师将文化概念进行文化特征提取与筛选后解构,重新将情节进行构思,解构文化特征设计元素以及为新产品的设计元素加以联系。最后通过功能、形态叙事两种叙事途径转化为设计概念,最后应用于实践,如图4。文化主题叙事设计构建,由三部分进行。首先由叙事主题开始,分析用户使用场景即旧事件与旧产品后,获取用户的需求,以此进行下步叙事。其次通过文化概念与以往使用场景的联系后进行改进,重新设计情境构建。设计师将文化概念进行文化特征提取与筛选后解构,重新将情节进行构思,解构文化特征设计元素以及为新产品的设计元素加以联系。最后通过功能、形态叙事两种叙事途径转化为设计概念,最后应用于实践。

二、叙事设计下养生文化主题分析

养生文化历史悠久、领域较广,种类较多、意象丰富,与儒、道、禅、医等文化融合,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与地位。大体可分为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两种状态,体现在视觉元素与语义元素两个方面。文献[6]通过分析养生文化提取文化因子,进行智能手表设计。文献[7]将养生文化进行归属,从人、产品、养生文化三者关系进行总结,得出养生文化在产品设计上有相当的价值与作用。文献[8]从艾草养生元素出发,转化为创意文化产品。基于以上文献研究,分析传统养生文化内涵提取文化元素,通过叙事设计方法,更有效地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在当今社会中,能解决消费需求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通过产品实现人们在消费中对民族文化人性美、艺术美的追求,如图5。(一)养生文化主题。中华民族自古便有道法自然、贵生勿杀等养生思想。所谓“养”,指养育、培养、保养、调养、补养等,所谓“生”,指生命、生存、生长、生存活力、人体生命。养生的内涵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调养人体的生命,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7]。其中子午流注法是对中医养生及用药进行指导的一个规律与方法:每天24小时分为12时刻,对应于12地支和人体脏腑。每个时辰引导气血顺着当令经络,按照规律,循环活动。目的在于让人顺时养生,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健康生活。我们以养生文化中的子午流注养生理念进行文化元素的提取解构,设计产品的设计元素,如图6。(二)养生文化视觉符号。1.形态符号:文化元素中的形态,能够更加生动的体现养生产品设计的文化属性。玉自古以来便作为瑰宝,深得喜爱。儒家文化中将玉比作君子,重视修养的精神层次。中医文化中,如《神农本草经》等典籍进行休养的生理层次诠释。从养生文化产品形态进行外观设计时,可以采用文学中直观象征、隐喻、含蓄、明喻等手法进行设置,本次设计以直观象征手法从玉的造型提取元素运用产品中来凸显文化内涵,视觉形象将更加鲜明,更具象征性和文化性,能帮助使用者理解产品的使用方式与文化特征。2.纹样符号: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同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地支脏腑关系,以手太阴肺经为例,寅时三至五点时,肺经当令,血液经过肺而运往全身,此时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如果此时肺部不适,症状会更加明显。通过理解子午流注养生方法,根据时辰来断定病因,能够帮助自身进行调节来获得健康。3.色彩符号:色彩是视觉要素之一,有很强的表现能力,能最直观地影响受众感情变化与审美愉悦。在子午流注养生文化中脏腑与地支具有五行属性,不同的属性对应着不同的经络,如胆经对应着地支中的子时,子时在五行中为水属性,所以胆具有水属性。通过对典籍与图例进行对比分析,五行中的五种物质所代表的颜色分别为金—白色、木—青色、水—黑色、火—红色、土—黄色。了解五行在脏腑中的作用,观察代表颜色,能够让人选择合适的养生时间与方式来获得健康。(三)语义符号。1.历史背景:分析子午流注养生文化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提取隐形文化特征。子午流注文化是中医养生观中“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为理论基础的典型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合乎天地,自然统一。2.寓意内涵:通过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养生文化的着眼点在于身心健康、延长寿命。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蕴含着人本思想的关怀,寓意人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子午流注时间养生所传达出的价值内涵以及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养生文化要顺应天时,传统舒适、自然健康。综上所述,养生是由健康、长寿的祈愿出发,探索发展人、自然、事物的联系中的平衡,以此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一种人类各方各面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下的养生主题及情境。探索和挖掘养生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叙事设计下的养生文化智能手环设计

(一)智能手环产品分析。随着健康中国政策、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智能手环便捷、智能的优点作为健康监测设备中的优秀产品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通过手环,用户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部分还有饮食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其他设备同步,起到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这与养生文化指导人们进行保养健康行为的目的是一致的。对市场上的智能手环,从造型、色彩、功能、交互四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并得出结论。1.智能手环造型:分析市场上的智能手环形态,大致为圆形、矩形两种造型。2.智能手环色彩:市面上的手环,色彩多样。经过分析,多以黑色为主,附加其他颜色为辅。且颜色较为统一、单一。3.智能手环交互界面:智能手环显示屏因造型所限,可显区间略小,显示内容较少,以物理按键进行操作。因此设计时要对养生文化进行简化重构,整理适当的显示内容。4.智能手环功能:智能手环主要通过如运动监测、睡眠监测、心率监测等功能,判断使用者运动动作来得到相关数据,结合用户个人的体征经过计算,获得监测人健康与否的标准供使用者进行了解自身状态。结论:智能手环与养生文化主题大致契合,但市面上的智能手环对人们养护健康缺少引导,产品缺少文化内涵感与故事体验感。将产品由形态与功能以养生文化进行叙事,能有效地增加使用功能体验与产品文化附加值,以此获得受众喜爱。(二)养生文化主题智能手环设计实践。(1)文化主题:子午流注文化具有以人与天地相应,因时养生的文化内涵。其特征在于将时间和人体进行联系对应。掌握子午流注的文化理念,按照该文化指导的养生规则进行操作,能对人的健康起到很大作用。(2)目标人群:健康活动人群。无年龄范围。使用场景为日常使用。(3)设计目标:采用子午流注养生文化主题,通过叙事设计方法设计一款智能健康手环,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外,给用户带来文化感与养生体验。(4)主题提炼构思,如表1:3.设计方案(1)形态叙事造型:智能手环采用玉的形态,可以让受众感受到养生文化内涵。色彩:查看与转动的方式使用时间手环,手环上时间、经络、时辰会高亮,每个时间段呈现与五行相对应的颜色,供受众了解所在的时辰与属性。在产品造型中强调转动观察的语义,交互方式合理自然。(2)功能叙事:加入子午流注养生文化于智能手环中,第一受众可以通过产品最直观了解所表达的信息。第二受众可以再通过手环推送与手机等工具的养生信息,了解更多的养生方法供用户进行了解使用。(3)设计案例。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天时来调节自身的状态,达到养心修身的效果。以传统文化的特质使受众感悟了解运用传统养生文化的过程中,带来新的故事与情感,在保养身体的同时弘扬传播传统文化。

设计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向设计;专业细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

1BIM“正向设计”理念概述

1.1概述

近年“正向设计”的说法在BIM圈悄然兴起,起源无从考究,接受度热度逐年递增。十年前,BIM的概念在国内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选择使用Revit这个三维设计软件辅助建筑设计主要是因为它特有的信息集成与理性三维效果展示功能,理性三维效果展示更注重空间展现的真实性,还原真实空间体验。服务于设计过程的BIM技术,最直观的优点是运用三维信息模型可以提高设计沟通效率,有效避免二维理解偏差引起的无效沟通,以及过度效果展示引起的设计误解,从而避免设计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和由于过度效果图展示引起的效果想象。BIM技术强大而精准的几何与非几何模型信息功能,使得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实时看见整幢建筑将来的模样。尤其是综合了结构与机电管线后的设计模型,建筑设计师可以更方便理性精准地掌控整个设计效果,充分发挥建筑专业的龙头作用,提高各专业的设计协同度,保证建筑设计质量,从源头提高建筑设计的完成度。

1.2定义

之所以会出现“正向设计”的说法,最主要的起因是现阶段大多数的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领域介入的时间是在设计企业出具二维工程图纸之后,相对说法即“逆向设计”,如图1所示。以设计师的视角,结合运用BIM技术辅助建筑设计的项目经验对此定义:“伴随建筑设计过程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并在各设计阶段同步形成与图纸交付内容相一致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建筑信息模型作为设计交付物,属于利用BIM技术的正向设计。”这个定义有两项关键点:①必须是伴随建筑设计过程的,对于建筑设计本身产生积极作用了;②可以随设计阶段同步提交合理合规的建筑信息模型(见图2)。

2BIM“正向设计”模式概述

2.1概述

基于前面对BIM“正向设计”的定义,定义中强调的是BIM技术应用对于建筑设计过程是否真正产生实际作用,并且有合理合规的交付物。强调的是运用BIM技术的过程,及运用BIM技术的成果,并没有限定应用BIM技术辅助建筑设计的角色,也没有限定BIM技术运用所采用的软件。综上所述,BIM“正向设计”演化成两种模式。模式一:专业设计师作为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进行BIM设计应用(简称纯正向)。模式二: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辅助专业设计师进行BIM设计应用(简称伴随式)。

2.2角色职责定义

这两种模式中提到了一个设计圈的新角色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在利用BIM技术的正向设计项目中,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的职责是协助专业设计师在不同设计阶段的BIM应用要求选择合适的3DCAD①设计软件,负责项目模型信息的录入工作,并对项目模型及模型信息的质量负主要责任。由模型生成的设计图纸质量②由专业设计师与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共同负责。专业设计师和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本质上都是设计师,二者都要参与项目设计工作,也都要参与项目建模工作,前者侧重设计本身,重点负责设计的合理性与合规性,后者侧重建模与模型信息录入,重点负责针对不同设计阶段选择合适的3DCAD软件推进设计工作,以及模型信息的录入工作,二者共同对设计图纸与模型质量负责。此外,也可以根据项目情况,将部分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的角色合并。但专业细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正如十年前不那么普及的细分专业(泛光、智能化等)一样,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也可以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普及。人社厅发(2019)48号文件的新职业就有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1],职业代码4-04-05-04,近期又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征求意见稿)。所以说在利用BIM技术的正向设计项目中,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作为一个新角色也是受国家认可的。

3BIM“正向设计”模式分析与选择

3.1BIM经理的职责

在利用BIM技术的正向设计项目中,BIM经理的角色必不可少,BIM经理的主要职责是对项目进行BIM项目策划,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合适的正向设计模式,选择确定各设计阶段的BIM技术应用点,为BIM正向设计项目配备与项目规模项目阶段相适应的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BIM经理可以是独立聘任,也可以是项目经理或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兼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设计阶段的交付协同宜包括项目需求定义、模型实施和模型交付三个过程。其中,项目需求定义过程应由建设方完成,模型实施过程应由建筑信息模型提供方完成,模型交付过程应由建筑信息模型提供方和建设方共同完成[2]。完成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必不可少。

3.2纯正向

这种模式是目前普遍理解的利用BIM技术的正向设计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设计人与建模人为同一人,模型设计契合度高,节省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缺点:设计师工作增量大,设计师抵触情绪大,同样设计周期模型深度尤其非几何信息深度较难保证。适用于设计规模较小,设计周期较长,BIM技术应用深度要求不高的项目。模式流程见图3

3.3伴随式

这种模式是境外设计机构普遍运用与认可的利用BIM技术的正向设计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专职角色,模型深度有保障,适用项目范围更广,设计师工作增量小,设计师更容易接受。缺点:模型设计契合度较纯正向弱,设计企业人力投入大。适用于BIM专项经费充足的项目。模式流程见图4。

4BIM“正向设计”人才培养

利用BI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拥有相关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类是既懂设计又懂BIM的复合型设计人才;第二类是BIM专业技术人才。

4.1企业BIM技术人才培训

企业BIM技术人才的培训主要是培养第一类人才,即培养既懂既懂设计又懂BIM的复合型设计人才。设计企业进行自主培训需要有完备的培训目标及完善的培训体系,也要有可以进行企业培训的人才储备。

4.2校企联合BIM技术人才培训

校企联合BIM技术人才培训主要是培养第二类人才,即培养BIM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研究BIM产教融合的模式,高校能够获得产业资源,逐步改造专业教学及人才供应的过程,实现教育的“再升级”。

5BIM“正向设计”模式畅想

5.1BIM技术正向设计导则

利用BI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是需要引导的,形成业界认可的导则文件就很有必要。导则文件的编制应符合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以设计过程为主线,图文并茂,分部分项引导。以责任建筑师为龙头,有效运用BIM技术,使BIM技术从源头上真正合理有效地嵌入全资设计管理模式中,这是实现建筑师负责制的有效手段。

5.2模式畅想

业界推崇利用BIM技术的正向设计,核心目的是促成行业BIM技术应用效果最大化。效果达到后,按需选择合适的模式即可。决定BIM技术正向设计推广实质性成功与否的关键角色是龙头专业,建筑设计师是否积极主动并愿意去运用BIM技术,尤其是项目中实际做事的一线建筑设计师的应用意愿。要充分意识到,建筑设计师的工作思维是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是大局与细节共存的,是艺术创造与技术落地共筑的,并且在建筑创作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前者才是前提,即感性、大局、艺术创造是一栋建筑被合理创造并存在的前提。很显然这与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核心“信息”所呈现的严谨性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性决定了单纯靠技术方法解决问题是不太现实的。万物发展都有一个共同规律,就是顺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去发展。同理,设计企业推广BIM技术或者推动BIM技术在正向设计中的应用要顺势而为,成功的概率才能更高,专业细分是符合这个发展规律的。专业的细分可以让专业设计师从繁杂的软件操作与BIM应用的思考中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设计本身;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则专注于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项目情况,高效高质的选择合适的BIM应用点满足设计需求。专业的细分不代表设计师可以不懂BIM,只是术业有专攻,关注点、侧重点不同。未来,专业设计师与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业界有比较通用详尽的BIM技术正向设计导则,用于指导各设计阶段的BIM技术应用;各专业设计师在各设计阶段都有几款简单易用的软件可供选择;专业设计师感受到BIM技术给建筑设计界带来的便捷和变革。

参考文献

[1]王景.《信息模型技术员——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程》编写研讨会成功召开[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9(7):38-39.

设计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工程设计;Icepak软件;热设计;仿真;电子元器件

对于电子元器件而言,影响其可靠性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元器件的工作温度。注重工程设计中的热设计仿真分析,积极开展相应的分析工作,有利于得到理想的热设计仿真结果,从而为内部器件及设备性能优化提供保障,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对Icepak软件有着一定的了解,设置好工程设计中的热设计仿真流程,使得不同电子元器件及设备的潜在应用价值得以不断提升,给予它们的热可靠性增强科学保障。

1Icepak软件简介

作为一种面向电子产品的热分析软件,Icepak软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减少电子产品热设计仿真分析中的计算量,其市场应用前景良好。同时,Icepak软件在实践中能够对封装级、系统级等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确保电子产品热分析有效性。除此之外,Icepak软件还具备了以下技术特点:(1)建立模型速度快,能够借助既有模型库的应用优势,对不同几何模型电子产品所要求解的问题进行快速处理,增强问题处理中模型的实践应用效果;(2)该软件具有良好的自动化非结构网络生成能力,有利于提高电子产品模型精度,并减少相应的网格数量,确保实践中的计算工作高效性;(3)Icepak软件应用的模型构建适用性良好,有利于实现应用价值大的热辐射模型构建,从而解决电子元器件相关的稳态、瞬态等问题。同时,在其强大的解算及可视化后置处理功能的支持下,有利于得到理想的热分析仿真结果。因此,在工程设计中进行热分析仿真研究时,应重视Icepak软件的使用。

2热设计仿真流程

2.1提出问题。某种设备在实践应用中为了满足生产计划实施的要求,会在其内部安装多个大功率器件。由于这些内部器件的集成化程度较高,可能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发热问题。因此,需要重视设备热设计方式的合理性,确保设备及内部器件能够在高温条件下正常工作,并实现对设备加工成本的科学控制。同时,在设备内部器件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器件的尺寸、规格进行考量,并了解该设备内部在工作过程中电源、功放及滤波器的发热情况,使所需的热设计仿真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全面提升工程设计工作水平。2.2建立模型。在Icepak软件的支持下,对设备中的内部器件热可靠性进行综合评估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模型。在其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应做到:(1)将自然冷却方式视为设备内部器件的散热方式,进而开展电子元器件所需的热设计工作,确定其设计过程中的散热方案。(2)将大面积翅片散热器安装在设备机箱外侧底面,即功放底盘的底部;在电源底部设置性能可靠的翅片散热器,并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确定散热器的尺寸规格;在此期间,需要借助Icepak软件的优势,用其模型库中所包含的各种命令,如cabinet/wall/block/等,实现计算域/机箱/电源等器件的尺寸规格设置,确保相应模型建立的有效性。(3)将热源加在电源及功放中,并结合滤波器的耗热、散热情况,实现模型简化处理,同时加快计算速度,为后续热分析仿真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为了缩短模型应用时的计算时间,需要注重Icepak软件作用下计算域cabinet的合理设定,以增强模型的实践应用效果。实践中翅片散热器加入前的Icepak模型示意图如图1所示。2.3加载初始与边界条件。当模型建立工作完成后,需要在与之相关的参数面板中加载初始与边界条件。这些条件包括:(1)气流的选择,包括稳态和紊流。稳态即流体达到热平衡的状态,Icepak模型为一种稳态模型。流体自然对流有两种不同的流态,即层流和紊流,通常选择紊流边界条件,在随后的计算中,会验证和校正此条件。(2)将空气视为流体,并选用性能可靠的机箱材料,充分考虑热辐射、重力对设备及内部器件性能的影响。(3)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好相应的温度,即设备正常工作时的最高环境温度。同时,应考虑电源、功放耗散热大小,根据器件说明书获得相应的数据。2.4生成网络。由于模型中无特殊形状(如曲面等),直接建立结构化网格即可。一般情况下,软件会根据模型尺寸给出最大网格尺寸,并在此基础上,对功放、电源、散热器这些关键部位做细化网格(Nomal命令)处理,以提高求解精度。设置完成后,应注重生成网络命令的执行,并通过软件的提示作用,确定热分析仿真过程中所生成的网格数量。在此期间,若软件中的网格数量较大,则会加大后期的计算量,影响计算效率的同时难以保证器件热分析过程中的计算精度。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将“assembly”加入到电源、功放热分析的过程中,并采用结构化非连续方式进行有效设置,从而达到网格数目减少的目的。实践中若能将这些举措实施到位,则有利于生成网络,满足器件热分析仿真处理要求。2.5计算结果。通过有效利用Icepak软件,采用迭代法进行计算,可在计算机网络三维空间中获取模型参差曲线,结合该曲线的收敛情况,可获得相应的计算结果。实践中进行工程设计时,需要根据设备中不同器件的实际情况,对它们进行热分析仿真处理,得到所需的计算结果。同时,该热分析软件在应用中可在视图形式下输出器件的热分析结果,并在可视化与后处理功能的支持下,得到器件及设备相应的温度分布云图及风速图,进而了解器件及机箱内的温度分布及空气流动情况。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若电源、滤波器、功放的温度未能达到相应的指标要求,则需要制定出改进方案,对散热器翅片尺寸进行合理设置,必要时可在设备机箱内加设风扇。当软件作用下模型分析计算中的参差曲线收敛后,为了得到所需的计算结果,则需要将此时的器件温度分布云图、风速切面图提取出来,观察设备中各元器件的最高温度是否处于指标要求范围内,从而增强改进方案适用性,并提升计算结果的潜在应用价值。除此之外,相关人员需要在器件分析仿真计算结果的支持下,对工程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进行科学评估,确保该方案在实践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在提升热分析软件实践应用水平的基础上,满足电子元器件性能优化的要求。当器件热分析仿真计算结果得到充分利用后,则有利于提高器件发热问题处理效率,确保其运行工况良好性,提升工程设计水平。

3结论

现阶段,在电子元器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内部器件发热问题能否得到科学处理,关系着设备的实践应用效果及使用年限。因此,需要在工程设计中加强热分析软件的使用,并确定相应的热设计仿真流程,使得设备性能可靠性得以增强,最大限度地满足相关生产计划的实施要求。与此同时,应对工程设计中的热设计仿真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以便实现对热分析软件的高效利用,并优化设备热设计仿真分析方面的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明,李云,李宁,等.抗恶劣环境数据采集控制设备的热设计仿真[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7,36(4):103-105.

[2]渠向东,陈竹宁,王浩州,等.某处理机的热设计仿真与试验分析[J].电子世界,2017(3):34-35.

[3]胡燊,李培华.热分析技术在设备结构设计中的作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6,29(2):15-16+20.

[4]贲少愚.一种机载电子设备的热设计仿真与试验研究[J].现代雷达,2015,37(7):73-75+79.

设计研究范文篇4

1哈商大货币金融博物馆文创商品设计现状分析及定位

“文创商品”指的是源于文化主题,经创意衍生而来,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2]。随着现今社会旅游热潮的高涨,通过对博物馆参观人群消费需求的调查研究,博物馆文化创意商品设计趋势是越来越注重设计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商品种类。但从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商品设计的发展来看,对文化创意商品的设计大多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而本文中的设计研究对象——大学博物馆的文化创意纪念品,目前国内并没有与此相关的文化创意商品类型的设计研究,因此我们本次的设计研究方向是极具创新意义的。此主题设计需要对该博物馆文化创意商品进行独具风格的设计创意分析及表达,才能满足参观人群的需求。我们设计团队将通过对哈尔滨商业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的消费人群分析、文化创意商品产品类型、价格定位三方面入手进行设计分析研究开展。1.1消费人群分析。哈商大货币金融博物馆的参观群体结构并不复杂,访客分为在校学生群体,外来文化交流群体、毕业校友群体和国内外旅游者等群体构成。因此,参观的群体几乎都是受到过高等教育或热爱文化的人群,审美水平和文化消费观念也会高于其他博物馆的参观群体,这些人群在参观后所为满足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及纪念馈赠需求,会有意愿购买一些文化创意商品作为参观纪念或礼品馈赠亲友。由于参观群体的不同,参观群体的文化素养以及年龄阅历的差异,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都是大相径庭的。不同的群体在参观博物馆后,虽然购买文化创意商品是一种主观的消费需求,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其需求方向加以引导,创造文化消费新需求,既给消费者带来新鲜的文化体验又能传播博物馆文化影响。1.2文化创意商品类型。哈商大货币金融博物馆的馆藏货币数目众多,自身特色明显。因按照其类型和功能分为印刷制品类、文化办公类、日常用品类、服饰类等这四类[3]。印刷制品类包括明信片、海报、历史书籍等,通过印刷的方式,可以从视觉上直接将博物馆的信息传递到人脑中;文化办公类包括书签、个性便利贴、笔记本、鼠标垫等;日常生活用品类包括餐具、手机壳、拼图、水杯等;其中,文化办公类、日常生活用品类和服饰类多适用于在校学生,同时也在他们的购买能力范围之内。任何文化创意商品只有得到消费群体的认可,才能激发他们的文化消费欲望。将这些馆藏作为研究设计的灵感,提取基本的符号元素代替他们本身,将要传递文化的内涵,通过这些文化创意商品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在对文创商品设计时,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使类型更加多样化。1.3价格定位。不同的参观者有不同的消费观念和水平,所以要将文创商品的价格按层次进行分类设计。由于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受经济消费能力的限制,价格偏低的文创商品是比较适合的选项,在个别学生购买后,因为物美价廉又能满足精神需求而形成示范效应,就会相应形成同类消费群体中的从众心理,引起群体消费效应[4]。而价格偏低的文创商品,可以通过批量化生产降低生产的成本和销售价格从而增加销量。价格偏高的文创商品面向专业参观者及校外旅游群体,他们具备一定的消费水平,会更加偏向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创商品,这类商品并不适用于大批量化的生产,但由于其使用更高质量的材质也会满足这几类人群的需要。

2哈商大货币金融博物文创商品的设计原则及设计策略

由于参观博物馆人群的需求不同,购买文创商品的类型和种类也会有不同的设计定位,因此就需要根据哈尔滨商业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的馆藏资源,遵循不同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开展实践研究。2.1实用性原则。文创商品的实用性要符合大多数参观者的想法,一些做工精美的文创商品若不实用,在购买回家后,只会占据家庭的生活空间,因此很难激发购买欲。因此在设计中,一些概念化的传统设计形式并不适合真正的投入生产,此类文创商品应多考虑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标准,设计兼具使用功能的文创商品,充分的发挥其多元价值。2.2美观性原则。如今人们对新事物的喜爱,大多都是基于视觉美的影响开始,追求产品给人提供的审美愉悦感。因此在进行文创商品设计时,团队要利用专业的设计知识,设计美观的文化创意商品。通过对提取的符号元素,进行解构和重构,使其符合点、线、面三者之间的画面分布比例关系等创意手段。同时,也可利用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等,构成形式上的美观设计。同一类的文创商品在造型上,也可以设计不用的规模大小,外观,适应各种人群的需求。2.3纪念性原则。前来博物馆的大多数人,在参观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体会,会自然的希望能买一些具有参观纪念意义的文化创意商品。因此,在利用这些精美的馆藏资源进行设计创意时,既不能脱离博物馆本身的文化和专业特色,失去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和地域特征,又不能使人无法理解,这就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专业设计技巧对进行装饰造型等元素变化后,依旧能够体现哈尔滨商业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和视觉识别性。这样的要求对我们这个大学生设计团队是一次极具挑战性是设计实践考验。2.4独特性原则。文化创意商品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吸引参加者购买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文化内涵越丰富,就越能够代表博物馆特色的文创商品,也就越能受到参观者的喜爱。故此,在对哈尔滨商业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商品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其馆藏特色,提取馆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藏品符号元素。其中以最具有代表性的馆藏货币——日俄侵华军票为例,在设计时运用军票的特色图形元素,例如对军票上的富士山图像、武器图像等元素进行设计提取,来进行文化创意商品的视觉图形设计。2.5市场性原则。设计文创商品需要结合市场的需要,因此在设计前,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或者网上问卷的形式,收集相关的需求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博物馆参观者的需要,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纪念品。在设计完成后,对设计结果进行小批量的实际生产,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再将这部分文化创意商品投入市场试卖,挑选销售速度较快的商品种类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对于销售速度慢的商品,需返回进行重新设计,再投入市场销售。

3结论

博物馆是承载文化发展的缩影,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下,文化产业不断的繁荣,博物馆文创商品的设计也在同步发展,这是一种文化形式的普及和延伸[5]。我们团队通过本次项目对哈尔滨商业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文化创意商品的研究设计,既可以传播黑龙江地域的金融历史文化,又可以促进校园文化消费,对增强地方高校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实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君.关于博物馆文化意产品开发的建议[J].科技与创新,2017.3.

[2]吕菊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策略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6.3.

[3]李曼菲.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探析[J].社会发展学院,2016.4.

[4]张紫馨.博物馆文创实践——首博文创开发与思考[J].北京:首都博物馆论丛,2013.12.

设计研究范文篇5

关键词:设计素描;观察;实践

在设计学类专业中,《设计素描》课程开设已有十数载,一线教学对于素描与设计素描之间的关系,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模式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改革与探索,既有强调基本功的培养,亦有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更有极端做法认为,设计素描教学已脱轨现代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推翻重新构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专业一线教学十几年,上述阶段均有经历,每次课程教学亦有反复思考教学内容与方式,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大量探讨,毕业学生的学与用,用人单位的实践与发展等,从宏观角度认识到设计类专业基础教学在基本能力、设计理论、审美能力三大方面的内容极为重要;从微观角度感知到具体课题目标的清晰与执行落地才能构建较为良性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短期应用能力和长期发展文化底蕴。以下是设计素描具体课题形态表象研究的教学实践小结。

一、教学对象分析

形态表象研究课题是设计素描的第一个课题,也是设计专业学生系统学习的第一个专业基础课题。面对刚刚通过艺考踏入大学的学生们,对于其以往教学的方式、学习的方式,具备的能力基础,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等进行一个分析。(一)大学前的教与学更趋于一种被动式、标准式的方式,受限于艺考规则和时间的关系,学生素描学习在于物象整体明暗关系和视觉效果的体现,形成了很多概念和技法,在较短的时间(一般是3小时)表现物象最好的视觉冲击力。缺乏对物象真实且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表现。短时间的习作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产生了较为浮躁的心态,坐不住,静不下心来观察研究成为普遍现象。(二)对物象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规则和惯性,物象的真实略有丢失,缺乏对物象潜心观察,让表现从属于规则与效果。自然世界万象,在不同时空关系下的细微变幻及其背后的故事,与人的关系,描绘者和物象产生的情感共鸣,这些更深层次的观察和表现受到了限制。

二、课题目标的提出:修心与观察

从广义上来说,素描或者设计素描,我们探讨其概念的意义不大,关键在于课程的目标所在。现代设计和艺术的联系在当今是从来未有的密切,设计素描教学关键在于学生观察力、创造力的培养。深入了解物象,关注人的真实,拨动内心深处的情感触动,就会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长期发展有帮助,就会对当代真正的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针对以上情况,形态表象研究课题提出了“修心与观察”的课题目标。修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去除浮躁,排空杂念,静下心来去观察才是课题研究的开始。我们眼中所见物象大体相同,因此相对客观的素描会呈现类似的效果,但是学生描绘的工具有限,紧紧依靠铅笔的色度根本不可能穷尽自然现实的丰富色调,只是近似而已。另外,学生个体感受均有不同,有人对明暗敏感,有人对造型敏感,这些细微的生理心理都需要静心观察,也自然描绘出不同的画面结果,这是艺术的真实,个体感觉的真实,而这才是艺术表现的真谛。我们的世界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面对现实物象,我们会思考,然后围绕想法和意象进行表现。在表现的过程中去除既定规范,让对象呈现在意识中,并转化为真正的主观感受,在内省体验中去理解和研究。通过观察,从物象形态中获取深入形态表象的洞察力,从而超越表面的描摹,强化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表现物象和人的情感共鸣。根据课题目标设置了表现主题,如“家乡小吃”、“古村痕迹”、“我的生活小故事”、“十七岁”等。(一)“家乡小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很多人有很深切的感受。学生们都是从各地汇集到广州上大学的,有些人带了家乡小吃,有些是寄过来的,很多。每个小吃本身就带着浓厚的乡情,这对学生的作品表现是有潜在影响的,这种影响能在画面中看得到,会很动人。(二)“古村痕迹”这个主题是因为学校处在黄埔古村之中,村子虽不大,却是一个小型社会,样样俱全,沉淀几百年,展现的是生活的真实。村里面的人犹如古村的血管,输送养分和血液,新陈代谢,维系古村运转。他们密集而渺小又微不足道,离了他们就如同春节的广州空空荡荡了无生气。不管在不在意,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且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着期望,让同学们走出校园去接触去关注去了解他们,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心酸背后的幸福时光。他们就是我们,我们也是他们。当我们静心凝视他们使用的普通工具,住的古宅,或历经岁月侵蚀,或锈迹斑斑,或破败不堪,但他们却真实存在,会陈述动人的故事,生活如同这些物象,历经沧桑才见至真至纯!(三)“我的生活小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小故事,关于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小故事发生的瞬间,会给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内心的悸动,哪怕是一瞬间,足以让我们因此感动。而关联这些小故事的物象,是唤起我们情感共鸣的纽带,那一刻的故事值得分享,也是我们最真诚的呈现。(四)“十七岁”刚好是学生们大学前的一段重要时光,是含苞待放的花季,朝气蓬勃又满含着希望与懵懂,或有些许的叛逆,和即将成年的一点躁动与不安。十七岁故事很多,回忆满满,我们去寻找能唤起群体记忆的物品,讲述具有鲜明时代感和时间痕迹的故事。

三、课题表现的要求:求真

对于课题表现的要求就是要由观察到求真,表现出物与人的情感真实。一个真正有“人”存在的作品,讲的有故事。多焦点多角度近距离地观察和触摸对象,深入地体验自然和人工物象的生命状态和表情,然后再选择适当的素描媒介与技术,极致地表达对形态外表的深度感知,尽可能地接近自己眼中的对象。课题表现的时间要求上,不再是3小时应试作业,而是课堂课余时间加起来至少30学时以上,篇幅要求也是至少半开纸以上。四、教学实践分析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3小时作业很好完成,30小时的作品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能坐下来,其实就是修心的开始,能静下心来长时间地观察与描绘,去除浮躁,排空杂念,是课题研究的目标。大篇幅地要求其实也是配合课题目标的实现,作品越大,呈现的缺点越多,我们需要更用心去观察,体现更为丰富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只为修心与观察。实践过程中就丰富艺术的感觉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摆脱先入为主的对传统素描效果的期待,忘记原来所谓的整体观、虚实观、空间感,直视物象,然后再通过表现分析自己的直觉和物象特征。增强我们艺术反应的最好途径是深入理解一件事物的独特性质,同时借此分析自己的独特反应,探寻自我在设计素描中的存在。然而忘却一切原有的素描概念和技法是值得怀疑的,本我的东西能不能自然地有所体现,也需要去尝试。其实物象世界以其生动的外表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只需以一种新鲜的感官感知这个物象外表呈现的色彩、肌理、质感、形态,加深对表象的审美表现认识。(如图1)作品《钱袋》是关于家乡小吃的。作者没有选择常见的家乡小吃,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装满小吃回忆的钱袋。每个人家乡都有很多的小吃,却唯有这个袋子勾起了作者对小时候的回忆。作者小时候要吃零食的时候家人不让,只好偷偷跟奶奶拿,每次奶奶看到她那无辜的小眼神时就心领神会了,无奈之下从裤腰带里掏出小袋袋,这时也是作者最喜欢最喜爱的钱袋,一打开就有小零钱超满足。虽已物是人非,但却是最好的陈述品,最想表达的东西。鼓啷啷的钱袋,就像里面装满了家乡各种小吃,作者讲述了人真实存在的故事,表现了自己眼中的生命状态,充分地体现了主题。(如图2)作品《邮筒》,是在黄埔古村一个卖信物的店铺前面有一位经历数十年风吹雨淋的邮筒,店主是一个上年纪的老人,他开店时就买了这个邮箱,它陪伴了他许多年,虽然邮筒残旧不堪,但仍然能清晰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情话、思乡都装进信封寄往远方,距离虽远,心却很近。现如今时代巨变,信息转瞬即至,距离很近,交流少了,心却远了。现在少有人寄信件了,这个邮筒就再没有人管它了,岁月如梭,邮筒虽然没有新的光泽,但却更有味道了,能看出它曾经装满了信件,给寄信的人带来期待,拥有幸福。它立在那里,见证古村的春夏秋冬,悲欢离合,它是一个幸福的邮筒。作者深入体验了物象邮筒的状态,极致地表达了邮筒形态的极致感知。(如图3)作品的名字是《锁》,是关于作者生活小故事的,在作者小时候,在老家里客厅的门锁因为时间久了,老是坏掉。于是,作者就成了家里的小小工匠,就经常鼓捣那把门锁。真正让作者记入心里的是有一次,家里门把手又一次坏掉,但是这一次开锁工具被邻居家借走了,于是,她便跑去厨房拿了大刀,想把锁直接撬下来,但是不小心弄到自己的脚,每次看到这个门把锁便会想到小时候惨痛的回忆。这是一个疼彻心扉的记忆,深深地烙在作者内心深处,可能会记忆很多年。这样的真实生活,让人看到都会痛一瞬间,作品的表现也是那样的清晰,锁上的每一处斑驳,都是一个情感悸动。(如图4)作品《小刀》,十七岁那年,作者是一名艺考生,艺考集训使她多了一份与很多同学不一样的经历。这把小刀子在作者集训时就一直陪伴,一起熬夜赶作业,一起参加各个学校的校考,一起参加省联考和全国高考,最后奔向各自人生的道路。可以说十七岁饱含了最珍贵的回忆,也是作者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起点。经过半年岁月,摧残新刀变旧年。小刀上面的每一处黑点,都是时间的痕迹,也是作者成长的故事,主题呈现恰到好处。(如图5)作品《铁皮桶》,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铁皮桶,就像黄埔古村一样,历经沧桑,却真实存在。所谓悠长岁月平静,无事亦是蹉跎,朝花夕拾,捡的竟是枯萎。坚硬的铁皮桶,也抵不过时间消磨。可能伴随着铁皮桶的古村故事一幕接一幕,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动人心脾,我们已无法验证,但至少它们真实存在过,这就够了。作者忘却铁皮桶的整体、虚实、空间,直视物象,通过表现分析自己的直觉和物象特征,极致表现色彩、肌理、质感、形态,加深了对表象的审美表现认识。

通过引导和氛围营造,同学们在各自不同的认知方向呈现了课题研究作品,整体效果得到了提升。形态表象研究课题实践是一种尝试,旨在通过实践达到修心与观察力培养的课题目标。修心是大学学习的一种转变,刨除功利与应试,内省自我,感受世间万象,为后面的设计学习打开一个源泉。观察力的培养是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的,从观察一个小小的物象开始,进而观察生活。求真表现是将内省和观察所得,通过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表现物象和人的情感共鸣。这是一个转折点,基本能力相对成熟起来。自然界的物象及变化无穷尽,只要我们掌握了观察方法,敢于实践和学习,就能找到至真至纯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4-52.

[2]冯峰,卢麃麃.设计素描[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62-74.

[3]周凯.一花一世界——设计素描教学思考一二[J].设计,2016.(13):94-95.

[4]周振友.观察、感受、表现——浅谈素描写生[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10-21.

[5]李晓林.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素描教学[J].中国美术,2016.(12):100-107.

[6]舒莎.当代素描教学的新思路[J].美术,2017.(8):10-11.

设计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CDIO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

当今社会要求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北方民族大学是教学型学校,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所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同时,民族大学工科学生明显缺少在项目或团队合作方面的实际经验训练,所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在个人素质、人际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需要工科教育者改革、探索并优化工程教育模式和手段。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即为采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教育模式,是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培养具有较强工程能力和深厚技术基础的工程师[1]。过程设备设计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内容涉及材料、力学、腐蚀与防护、过程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和制图等学科知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专业课[2]。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该课程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以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实践环节少,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缺乏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工程”意识不强、团队协作不积极、职业道德缺失、与企业需求脱钩。近年来很多学校通过对过程设备设计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李佳等[3]研究将形成性评价用于过程设备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评价的全面性,但仍存在评价构成影响成绩好的同学的学习热情、评价标准不准确、评价反馈过于简单、小组互评有失公平等问题。许桂英等[4]尝试将仿真研究融入过程设备设计课程教学,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本校,学院2014版培养方案将过程设备设计的教学课时从80课时减到64课时,为了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进过程设备设计现有教学体系的不足,本校过程设备设计课程组尝试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过程设备设计教学及课程设计中,以CDIO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课程的改革,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过程设备设计及课程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过程设备设计包含压力容器设计和过程设备设计两大部分内容[5],其中容器设计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中低压和外压容器常规设计、了解高压、超高压容器分析设计和疲劳设计方法、学会压力容器整体设计等内容;而设备设计部分则是在容器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储罐、热交换器、塔、反应器等典型过程设备的结构设计;同时还要求学生了解和会查用现行容规(TSG21)和系列国家标准(GB150、GB151)、能源部标准(NB/T47041)、原化工部及机械部的相关标准,是一门直接面向工程实际,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工程性强,理论深奥、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压力容器应力分析部分,需要有坚实的弹性力学和弹塑性力学基础,而北方民族大学的学生70%以上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生源背景决定着学生的力学基础比较薄弱,上大学后大学物理、工程力学都学得比较吃力,而本课程也受学时数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大量补充力学知识,使得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同时又因为学生缺少工程实践机会,难以理解典型设备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零部件结构和介质的流通通道等,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设备及零部件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是与过程设备设计课程匹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典型过程设备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熟悉设计方案的分析论证、结构设计、设计规范以及化工制图等内容,通常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进行,主要是单人单题,题目之间关联性少,同学间也缺乏交流,设计成果没有展示环节。

2基于CDIO理念的过程设备设计及课程设计的改革方案及实施

2.1改革方案。将CDIO理念引入过程设备设计课程中的设备设计内容的教学,重新整合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制订基于CDIO理念的过程设备设计和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提出以设计任务(化工流程中工段设备设计案例)为中心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强化效果考核,实现一体化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过程设备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把过程设备设计理论课和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将单台设备简单条件的课程设计变为生产流程中工段级别的相关设备设计,并且分成两段设计(概念设计和工程设计),在实践氛围中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设计方法、熟悉各类标准、制定设计文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2.2具体实施过程。(1)前四章理论性强的压力容器设计内容由教师主讲,选后四章应用性强的设备设计内容切入CDIO模式,放弃传统课程教学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做,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一讲一做”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具体做法是以过程工程项目带动课程教学,确立了MTP流程中C3分离、脱乙烷、脱乙烯以及焦炉气制甲醇流程中脱硫、预精馏、加压精馏、常压精馏、甲醇回收等8个工段的设备设计,每个工段4~5台典型设备,基本上包含了塔器、热交换器、贮存容器,一开始讲授设备设计的内容就把题目公布。(2)让学生自由组队并选题,4~5个学生一组,引导学生在组对时考虑成绩梯度,争取优秀学生带着一般学生做。教师将上述8个工段中工厂在用设备的实际工况参数提供给学生,作为学生课程设计的参数,每组选一个工段,组员每人负责其中一台设备。(3)实施CDIO团队项目,以组内协作、组间竞争、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完成一项包括构想、设计、实施、改进的全过程的团队设计项目的概念设计,并进行过程评价。首先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学过的压力容器常规设计知识进行总体构思,包括人员组成和任务分解,确定项目内容和方向,通过查阅相关工艺背景、设计标准、设计手册等文献资料,小组成员互相讨论,根据组员特长和能力选择或分配设备,确定项目中各台设备设计的基本方案。在构思的基础上,组员对自己选定的设备进行设计思路的阐述,并进行小组内部答辩,由小组同学一起评价,供团队进一步修改方案。然后根据理论课程进度,逐步完成项目主体设备的概念设计(包括尺寸初步设计计算、设备零部件选型、控制方案选取等)。接着整理概念设计结果,结合理论知识,组员通过组内和组间讨论,找到各自构思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正后得到整体满意的概念设计。(4)抽6~8课时(每小组约1小时,每人10~15分钟)采用小组辩论式教学,组员各自对概念设计中工艺参数确定、主体设备尺寸、零部件选型、控制方案设计等内容拿出有理有据的辩论材料,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辩论,最后和教师一起做出最终的概念设计总结,期间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同时各小组之间也互相评价,加权平均后作为CDIO项目成绩的平时部分。(5)最后小组提交一份CDIO项目成果,抽2课时(每小组约15分钟)展示CDIO项目成果,聘请企业工程师和指导教师对学生概念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引导并给出修改建议,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评定小组CDIO项目成果成绩。(6)理论课结束后,每个小组成员将自已负责的设备根据CDIO项目成果展示时老师和企业工程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仔细修改,然后按专业理论及设计标准进行系统的工程设计,整理设计资料作为课程设计成果,并将最终设计成果与现场设备进行比较,小组成员再次集体探讨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由企业工程师和指导教师共同完成课程设计成绩的最终评定。(7)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摒弃“一考定一课”的考核方式,评价重点关注学生整体学到的东西。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试、课堂表现、CDIO项目辩论、CDIO项目成果等几个部分组成,成绩评定以学生在全过程的实际表现和成果为依据,其中理论考试50%,课堂表现10%、CDIO项目辩论15%,CDIO项目成果占25%。

3取得的效果

由于整个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以工程项目设计形式贯穿于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将集中两周的课程设计转变为分散进行、集中讨论、课堂辩论的方式,使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并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将传统课程设计的单一设备设计改为小组合作的工段设备设计。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让学生了解设备设计的全过程,树立并培养学生的工程优化意识。同时,把过程设备设计理论课和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将单台设备简单条件的课程设计变为生产流程中工段级别的相关设备设计,并且分成两段设计(概念设计和工程设计),指导教师能在各环节及时发现设计过程中不合理或不符合工程实际的问题,通过倾听学生答辩和参与学生的项目小组讨论,协助学生及时修改设计方案。这种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模式,有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了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工段设备设计任务复杂、难度高、工作量大,单个学生很难独自完成,而参与到小组项目中可促进同学间团结,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协作意识,亦可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表达自我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4结语

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过程设备设计及课程设计中,有效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建立工程意识,激发专业热情,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顾佩华,胡文龙,陆小化,等.从CDIO在中国到中国的CDIO:发展路径、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24-43.

[2]廖国进,闫绍峰,戴晓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106-107.

[3]李佳,於秋萍.形成性评价在过程设备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7(2):58-62.

[4]许桂英,邓易元,霍峰,等.过程设备设计课程仿真教学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7,45(7):183-184.

设计研究范文篇7

北京作为首都,已在全国率先发展成为服务型城市。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将会占据明显优势,成为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北京发展正面临成本约束、空间约束以及环境约束三大约束,这也导致北京产业发展进行结构升级。上述约束条件要求产业发展做到价值链上高端化、体量上轻型化、生产上清洁化,着力培育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等经济形态。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上,北京市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环境污染检测及治理设备,打造以机器人、3D打印机、高档数控机床和智能微电网为代表的智能产业集群。

二、3D打印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分析

2015年5月2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3D打印技术已成为我国加快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手段。3D打印作为制造业有代表性的颠覆技术,需要的人才分为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商业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工作是3D打印技术在市场的具体应用。3D打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岗位主要有: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模具钳工。数字化设计主要工作任务:模具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化制造主要工作任务:模具制造、3D打印制造。模具钳工主要工作任务:钳工修模、钳工试模、钳工装配。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核心职业能力

1.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人才培养的两条主线(1)典型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能力:主要是指运用CAD/CAMPROE,AutodeskInventor,Professional(AIP)等软件,进行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2)典型产品3D打印技术能力:主要具备3D测量技术与逆向工程、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生产制造能力2.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核心职业能力通过分析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核心职业能力典型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能力和典型产品3D打印技术能力,总结出必须具备的七项职业能力。分别是:具备绘制和识别机械图样的能力;具有操作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的能力;运用CAD/CAM进行数字化设计;具备产品造型三维设计能力;具有3D打印制造的工艺设计、工艺实施能力;具有能够完成3D测量、3D打印的先进制造技术的能力;具有熟练进行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的能力。(1)具备典型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能力。数字化设计能力主要包括:①能够创建零件实体三维模型;②能够应用曲面特征构建零件实体三维模型;③能够将元件组装为部件;④能够创建三维零件模型的工程图;⑤能够进行机构运动仿真设计;⑥会使用逆向工程设备。(2)具备典型产品3D打印技术能力。3D打印制造的工艺设计、工艺实施能力和具有能够完成3D测量、3D打印的先进制造技术的能力属于3D打印的工艺与制造能力。主要包括:①能够操作测量设备对工件进行测量,获得3D数据;②会操作计算机进行测量数据拼接;③使用3D设计软件进行建模,使测量结果形象化;④具备基准3D数据与3D模型进行比较,以“点云”评价找出最大偏差值的能力;⑤具备使用快速成型设备及辅助工具完成对被测件的制造;⑥能够对快速成型件进行后处理。

四、结论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北京的产业结构放弃大而全、疏解不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产业;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以辐射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高职院校定位于服务首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随着首都核心功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专业方向的定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改变传统的专业方向,调整为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通过定位典型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能力和典型产品3D打印技术能力为核心职业能力,以适应北京产业结构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自然.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再求突破[J].投资北京,2010(8):30-34.

[2]陶秋燕,汪昕.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421-425.

[3]彭琪波.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特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1-13.

设计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设计模型;虚拟仿真;实验创新

近年来,在文化产业和设计创新领域,我国不断加强数字化产业对文化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部分高校对于设计研究不断深入,对成果产出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存在设计创新研究条件不足的情况。设计模型是设计研究的基础,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近8成的专业都需要设计模型的研究支撑。

一、设计专业实验平台现状

学院现有工业设计创意坊、包装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摄影室、模型制作室、用户体验与认知科学实验室、定格动画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学院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动画设计等本科专业的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为研究生提供查询文献资料等的平台。目前,各个专业线下设计模型研究存在占用空间大、实验效率低、耗材费用高、效果不符合预期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计科研的开展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类专业模型中的实体模型存在制作周期长、不够精良、设计效果不佳等问题,而设计模型中的软件模型存在现实还原度不高、实际运用功能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学院设计模型创新相关研究的深化和完善,需要学院优化研究条件(硬件和软件)。如,实体制作的设计模型难以精准还原室内灯光的设计,由于灯光设计可变性较强,在建筑模型制作中仅仅能模拟出亮灯效果,但空间中光的强弱、色温变化、功能选择、灯具选择都难以进行调节与制作。目前的装饰材料研究方向只能通过软件效果图展现设计的材质,动态化的材质对比和交互都难以从静态图纸中表现出来,而且效果图只能呈现设计的最终效果,并不能作为研究型图纸。以上是实体模型和图纸3D模型在不同专业方向中出现的难点、痛点。

二、设计模型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建设思路

设计模型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的建设思路为“一体两面,专业共享,产学研结合”。“一体”是指打造智慧引领的虚拟仿真综合科研平台。“两面”是指一方面建设包含理论知识构架基础、专业技能实践并与企业平台相结合的虚拟仿真基础实训子平台;另一方面建设具体的包含空间光环境推演模拟研究、人机交互设计研究、设计材料应用研究等的设计模型创新研究平台。“专业共享”是指在“一体两面”的基础上,学院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5个专业的多个设计领域和研究方向。如,容器造型、陈设造型、雕塑造型、舞美设计、装饰材料、人机交互、灯光设计等专业研究方向均可共享设计模型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设计模型是设计研究的实践根基,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在不同专业、不同实验等方面,形成具有交互效能、多维化的线上信息环境。“产学研结合”整体建设以产学研结合理念为核心,一方面服务于教师的科学研究,教师可以借助平台开展设计创新应用研究;另一方面是设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平台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虚拟学习和实践锻炼。多元化开放式管理平台、VR(虚拟现实)资源、交互式快速开发平台、硬件环境升级后,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的综合性实训一体的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实验场所[1]。

三、设计模型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教学研究

1.建设教研相长的综合一体化平台设计模型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平台,针对学院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而开展虚拟互动教学科研与教学一体化设计。构建设计模型研究、设计模型制作、设计模型创新、设计模型市场四大体系,特别是对实体模型和软件模型难以做到的参数化光环境实验、材质材料实验和五感模拟实验,师生可以通过红外触摸一体机、VR仿真场景还原,在实验室进行各个专业设计模型的交互式虚拟推演实验、实时可视化交互实验,提升设计创新能力[2]。教学过程中,以设计模型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为依托,合理设置现代信息环境下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结构,促进师资力量边界模糊化、资源共享化、实验一体化。教师应根据设备和技术的进步做出相应的调整,使设计模型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呈现动态、开放的形态。教师根据问卷调查和平台使用反馈不断地调整与更新平台,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艺术素养的同时,在设计模型实验环节提升学生的设计技能与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设计类专业选修课以拓宽知识面,实现多元化发展。2.建立“一平台、三模块”的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依托学院现有实验资源,建设“一平台、三模块”。“一平台”即设计模型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三模块”包括专业虚拟仿真推演模块、实时可视化交互模块、多方共建深度合作模块。设计模型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体系如图1所示。专业虚拟仿真推演模块(以光环境内容为例):该模块涵盖工业设计模型光运用、产品设计中灯具光实验、室外环境设计夜间光模拟、室内空间人工光模拟、舞台灯光模拟设计。实验中,通过红外触摸一体机构建体验硬件环境,运用MARS虚拟现实模拟引擎平台,结合Unity3D等软件,完成现实中难以完成的设计的推演[3]。同时,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只需要具备三维软件应用基础,就可直接在平台上进行实践操作。专业虚拟仿真推演模块的营建重心是设计过程中的推演与研究,更注重不同环节与选择的对比设计。目前,环境空间灯光设计虚拟仿真平台已初具规模,环境灯光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属于专业虚拟仿真推演模块,在这个实验中,学生根据不同功能进行变换的灯光环境交互,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选择灯光的色温与亮度。这些交互操作均属于推演研究阶段。环境空间灯光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界面如图2所示。实时可视化交互模块:实验室内,通过大屏幕投影显示技术构建仿真体验的硬件环境,以虚拟仿真技术和实景视频技术为主导,把应用场景直接搬进课堂,如室内设计中的室内空间场景,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这样可以使学生真实感知到不同设计尺度直接的差异,在虚拟空间中,通过五感差异化体验,感知不同空间的大小、虚实、氛围等,并通过A.R.T交互系统与场景进行人机交互,完善可视化的教学实验研究。多方共建深度合作模块:高校要开展交互、连通的虚拟仿真实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进行虚拟仿真实验顶层设计,校企联合搭建实验平台,企业提供成熟的虚拟仿真软件平台搭建技术和实践经验。图1如,设计模型虚拟仿真实验中,企业提供成熟的“平台(VRP等虚拟仿真引擎)+内容(丰富素材资源库)+终端(AR台、全息台、CAVE、头盔等)+应用(深入行业)”,学校通过平台开展研究,将在平台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设计构建不足之处反馈给企业[4]。双方通力合作,以专业共建、师资培训、实验室共建共管、专利技术开发、高精尖技术合作研究等校企合作方式,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

四、“突出优势+形成集群”的教学改革方向

1.强化设计专业学科优势,逐步形成科研特色我国曾提出过教学信息化的方向,教育部还专门针对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特性、环节、适用学科方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虽然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虽然开展了有关专业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但部分学生对于设计研究不够重视,认为设计研究脱离市场,不够与时俱进。实际上,设计研究不仅可以拓展设计的广度,而且可以拓展设计的深度。设计研究往往难以脱离设计实验,设计模型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集专业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研究、教学资源、科研、国际范围内设计类竞赛于一体的多媒体实验平台。设计行业朝着“精细+智能+底蕴”的方向发展,设计品质更为精细,以人为本,更加智能。文化底蕴是设计的灵魂。高校设计类专业要紧跟设计行业的发展,不断强化自身作为研究类学科的优势,形成以设计模型带动设计研究的一体化平台。2.打造设计相关专业共享平台,形成优势专业集群设计模型虚拟仿真平台项目可以支持学院现有的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4个本科专业,容器造型、艺术雕塑造型、陈设艺术造型3个专业领域,机械(工业设计工程)和艺术硕士2个专业硕士学位,使现有专业、学科向专业集群化发展,针对每个专业的设计模型发展重心整合专业优势和资源。环境设计专业模型着重研究室内与室外空间营造,工业设计模型注重外观和使用功能设计,陈设艺术模型则偏向造型和艺术化。近年来,学院注重研究平台建设,平台建设是落实学院科研发展思路的具体路径,将通过智慧引领,推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变革,引领学院专业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设计模型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运用如图3所示。

结语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以美育为己任,努力实现创新发展。当前,国家对设计人才的需要不断加大,设计模型虚拟仿真综合研究平台建设贯彻落实相关部门的决策部署,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同时积极应对近年来艺术设计的数字化传播大量出现的情况[5]。此项目运用数据驱动思维进行实时预演和设计测评,有效结合基础人工交互智能技术与艺术设计研究,将有效解决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物理联络障碍,利用数字平台的优势,通过加强与高校、艺术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实现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基金项目:该文系2021年河南科技大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A级校级立项(环境空间灯光设计虚拟仿真实验);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项目编号:2021BK185。

参考文献:

[1]冯建平,王军.基于增强现实的交互式视觉环境学习场景设计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8,15(8):74-75.

[2]廖美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7(17):84.

[3]彭鑫.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8):66-67.

[4]岑伟富,杨吟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创业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13.

设计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研究;述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类与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相关的研究文献众多。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基准,以1949—2019为时间区段,以“茶具”为主题词检索,共发现2688篇文献,其士学位论文19篇;添加“景德镇陶瓷”作为并含检索词,共检索出122篇文献,其士学位论文4篇。而以其所从属的日用瓷范畴展开检索,共发现1405篇文献,包含博士学位论文4篇,多涉及陶瓷茶具设计研究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已出版的89本专著、编著、编辑类书籍文献,从分期与分类两个方面对70年间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述评,以期为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一、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研究简况

当代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研究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时期,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结束(1949—1977)。该阶段是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恢复期,以茶具设计为核心的主题性研究较少,多散布于史料整理、方志撰写与日用瓷生产工艺技术梳理归纳类研究中,且在发现、总结其难点与成果的同时涉及传统陶瓷茶具的生产制作问题,而后由于社会环境背景等诸多外界因素致使该阶段研究停滞。第二阶段为奠基时期,自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肇始期至20世纪末(1978—2000)。景德镇陶瓷产业随社会趋势进入重启阶段,日用瓷研究领域侧重于技术性问题的突破与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的构建,为其设计实践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客观技术条件。同时学界针对陶瓷史论的研究在该阶段渐成体系,使丰富的史料案例资料得以呈现,其中对代表性案例的阐释方式与思路,即工艺美术史研究范式成为后期陶瓷茶具设计研究范式的基础模板。第三阶段为发展时期,自21世纪初至今。该阶段陶瓷产业在工艺技术层面已形成完备基础,原始产业体制随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将其设计研究推向新的阶段。具体表现为文献数量的增加,相关专著、案例汇编、刊物发表已达数百篇;原本专注于陶瓷茶具史料案例的研究也与茶文化、饮食文化演进研究出现广泛介入融合的态势,多元的设计实践研究拓展了其领域研究的维度,在扩充了研究视角的同时也丰富了陶瓷艺术设计学科研究的内容。

二、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研究分类概述

自1949年至2019年,与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存在关联的研究文献可分为三大范畴,即梳理性的史论研究、回溯性的茶文化研究与试探性的实践研究,且三者之间相互为支撑。在此基础之上,已有研究文献经整理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包含景德镇陶瓷茶具史料案例的茶具史论、史料梳理类研究。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冯先铭的《从文献看唐宋以来饮茶风尚及陶瓷茶具的演变》以柳宗元、白居易等人的诗文为线索,以概述性的探讨折射了茶文化为促进陶瓷茶具演进的核心因素,此文对当代陶瓷茶具设计与茶文化研究具有启示性的意义。此外,洪奔等人校正编辑的《茶具图赞》运用图示并赋雅号官名的方式,释读了十二种茶具的使用方法及其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姚国坤等人编著的《中国古代茶具》以史料案例识别为目的,叙述了古代名窑茶具的种类与演变过程。此后胡小军的专著《茶具》与何国松的专著《茶具》在研究视角上略有不同,前者以《茶经》为依据,以朝代为主线,探讨了古代茶具的发展历史;后者以材料分类为轴,追溯了饮茶器具衍生的脉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部分以史料案例梳理、展示、描述为主的传统陶瓷茶具研究文献,如1987年的《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中录入了大量的设计案例与相关说明;《趣谈中国茶具》讲解了茶具发展源流、使用功能、工艺特点与艺术价值;《中国陶瓷茶具珍赏》与《茶说典藏·中国老茶具》从文物呈现、鉴赏的角度介绍了自唐代至民国近代时期的茶具图版。第二类,以景德镇陶瓷茶具史料案例佐证、回溯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史论类研究。如姚国坤的《中国茶文化学》、吴觉农的《茶经述评》、陈椽的《茶业通史》是此类研究的核心范例;代表性博士论文如《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都从陶瓷茶具的种类、使用、生产、供应、风俗的角度阐述了历史饮食文化背景下茶文化衍生的缘由;期刊文献则较具针对性,如《茶与陶瓷》和《“茶”与景德镇名瓷》更是试图从景德镇陶瓷器物特征的角度解读陶瓷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内在关联。这类研究虽未直接就陶瓷茶具史料案例的设计问题展开相应的分析与讨论,却建立了茶具设计与茶文化关联性研究的基础理论文本。第三类,以景德镇陶瓷茶具史料案例佐证、构筑其与海外茶文化的比较和传播研究。代表性著作如孔宪乐的《中外茶事》;博士学位论文如《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都在主张茶的文化象征特性基础上,突出以陶瓷茶具在历史茶文化范畴的开发与使用沿革为研究主线,以文物发掘和典籍论证为研究方法,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陶瓷茶具为基础的茶文化发展规律;海外茶文化传播类研究则较多在明清外销瓷研究的基础之上,多为已有文献案例的再阐释研究,如《中国古代外销陶瓷茶具研究》等,都将外销陶瓷茶具进行了相应的类别划分,并以此探讨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形态和影响,可见陶瓷茶具设计跨文化研究雏形。第四类,陶瓷艺术史论类研究范式影响下的景德镇陶瓷茶具造型与装饰问题研究。如杨永善的《陶瓷造型与装饰的关系》与《陶瓷造型三题》主张陶瓷设计的核心为造型问题,影响其功能、形式与审美;之后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对陶瓷造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性研究;而后如汪庆正的《中国陶瓷研究》、王奇的《中国陶瓷实录》、张亚林等的《中国陶瓷设计史》等核心专著文献,皆通过文献整理、实物排比分类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古代各时期陶瓷艺术的沿革,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多由陶瓷器物的造型与装饰展开专论性、脉络性的论述而来,奠定了当代陶瓷艺术设计研究的稳固范式。在此影响下,至今出现了近百篇与造型装饰相关的陶瓷茶具设计类论文,虽探讨方式与内容重复性特征明显,却为陶瓷茶具设计实践研究建立了相对稳固的理论基础。第五类,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实践创新研究和基于实践基础的设计方法与理念创新研究。设计实践创新类研究主要聚焦于新生科技支撑、综合技法再生、综合媒材料介入、文化元素表达四个方面,且存在专著、核心期刊文献较少,学位论文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具代表性的如《陶瓷3D打印技术与实现》中所展示的3D陶瓷茶具设计与制造流程;又如《雕塑技法在现代日用陶瓷装饰中的表现》等。此外,设计方法与理念的创新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如赵兰涛等的《陶瓷盖碗茶具形式对茶性发挥之影响——以茉莉花茶为例》具备从认识论上升到方法论的研究特征;又如《现代陶瓷茶具的创新设计与实践》等,多以设计实践研究为基础,或是对经典设计理论进行分解与提炼,提出陶瓷茶具设计拓展与创新策略。

三、当代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研究评述

设计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盲人群体;触觉感知;心理;人文关怀;产品交互

中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盲人群体,并且每年还会随着时间而增加。眼部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设计师在对盲人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真正的需求与感受,通过对产品的设计,希望能够使盲人群体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能够得到关怀与心灵上的满足,让盲人群体不会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感到心理的落差与不安。

1盲人群体的分类

盲人群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先天致盲的全盲人群。这类人群由于先天致盲,从来没有通过“看”认知过外部世界,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而触觉是居于听觉以外最重要的通道[2]。所以他们对于事物的具体形态与正常人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他们通过其他的感觉器官,感受事物的形状、纹理、质感、声音、味道等等,这样的区别,让全盲人群虽然不如正常“看”世界那样直观,但是他们所感受到的世界却更加立体。所以,这类人群的特点就是对于正常事物形象的理解能力较差,但是排除视觉的其他感觉器官则非常灵敏。第二类是后天原因造成视力损伤的盲人群体。这类人群先天拥有健康的视力,而后天由于疾病等原因导致了视力的丧失。这类人群由于最初“看”过世界,所以当视力丧失之后,对向其描述的事物的外观形态,会有更快的接受能力,对事物特征的认知理解比先天视觉残障人士好[3]。他们会通过现有的已知概念对所接受的信息加以整合,会更方便理解。但是由于后天的失明,会导致这类人群的其他感觉器官相对来说并不会那么灵敏,而在之后长时间适应中逐渐加强。由于经历过失明,从正常人变成盲人,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这类人群的自卑感相对较强,会更加依赖辅助设备。这类盲人群体的特点,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快,心理落差较大。第三类是接近于盲的严重弱视群体。这类人群有非常微弱的视力,但是不同于近视者,接近盲的状态但能看得到近距离的物体[4]。并且对分辨率较强的物体较为敏感,比如说对于鲜明的色彩及移动的物体就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他们会通过视觉继续接受一部分信息,而通过其他的感觉器官辅助接收更多的事物信息。这类盲人群体的特点,拥有一定的视力,可以辨别鲜明的色彩和移动的物体。有研究表明,盲人群体有着与正常人相同甚至更好的记忆力,因为盲人群体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立体。正常人有超过70%的信息都是通过“看”来接受,因为视觉功能的强大而忽视了其他的感官功能,而盲人群体虽然有视觉的丧失,但是通过其他感觉器官会接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形成更加立体的印象。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应忘记我们是先天健全的正常人,而应以盲人群体的生理特征为出发点,以一种全新的、立体型的思维方式来指导我们的设计,这样才会真正站在盲人群体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2以触觉为主的盲人产品

因为巨大数量的盲人群体的存在,所以如今世界各国也有诸多的设计师也把设计的焦点聚焦与能够给盲人群体带来更好服务的盲人产品上,杜宇盲人产品的设计,主要集中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入手,虽然听觉是盲人群体的主要信息来源,大多数的盲人产品的设计也诸多的考虑了听觉的元素,而除了听觉,触觉作为感知事物的主要途径,逐渐成为本世纪设计的新的探索方向[5]。如图1。对于盲人群体来说,吃药也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首先,无法看到药瓶上的说明书,即使有人告诉应该吃多少;而且药瓶普遍都是细口的圆柱形瓶身,无法用手指去取而只能倾倒,这样就会造成经常倒出过多药粒而带来不便;其次,这种圆柱形的瓶身特别容易倾倒而洒出药物,且易翻滚;第三,一般的药瓶设计均为瓶身与瓶盖分离、通过旋转进行盖合的设计方式,这种方式对于视力受损的人来说,拧开瓶盖较为困难并且瓶盖容易丢失都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外设计师设计了一款方便视力受损人士使用的药瓶。瓶身以不易翻滚的方体为主,瓶盖通过铰链连接,使用者可以轻松拿出药片。瓶盖设计有不同的纹理,通过触摸即可分辨,且以不同的颜色区分,这就方便很多实力受损但是还能看到模糊影像的使用者,当物体离得近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分辨出很强的颜色的,瓶盖上还有语音提示,提示药品的使用说明。这是一款由设计师KonstantinDatz专门为盲人设计的魔方(图2)。在我们以往的生活经验中,魔方都是通过颜色来进行区分,所以魔方的设计都难免落入桎梏之中只是颜色或者图案的改变,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魔方其实是一个手指的游戏,而视觉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魔方的每一次旋转都给我们带来的是触觉的快感。而这款魔方的设计,巧妙的使用盲文来代替传统干的六种颜色,方便盲人区分的同时是否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呢?

3设计实践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也在努力为更多的人带来便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通用设计或者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设计。本次设计实践的主要课题为盲人手表的设计,意在从盲人心理出发,通过触觉感知的理论研究,以触觉为主体设计指导思想对盲人手表的外观进行重新的设计研究,在解决好盲人群体生理因素的前提下,也要充分考虑盲人群体的心理细节。希望设计成果能够真正解决盲人群体的现实问题。手表这一在正常人群体中常用的可穿戴设备已经伴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普通人眼里,手表是用来看的,时间、数字、指针都是需要通过视觉去接收这些信息的,所以在正常的手表设计中都是以看为前提。所以感觉无法“看”的盲人群体正常是无法使用手表的。如图3所示,这款盲人手表名为Bradley,是一款为盲人而设计的手表,当然,正常人也可以使用,其最大的突破,就是撤掉了传统的指针,而代之以滑道与滚珠,使用者无论是用手触摸还是用视觉观看,都可以轻松了解时间,做到了真正的通用设计,且金属质感商务高端。笔者通过这款盲人手表的启发,设计了如下的这一款盲人手表,将指针完全去除而代之以按键的凸起,即到了对应的时间,便会向上凸起,通过手指的触摸即可了解时间。表盘内圈代表时针,外圈代表分针。表盘的主体材质采用了磨砂金属,给人以稳重、高端、科技之感,且边角均采用圆角或切角的处理,避免会刮伤手指。设计的最初想法,便是要以触觉的感知为主,无指针的设计,以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设计的想法和解决问题。表盘的造型及设计思路即使用者通过一只手甚至于只用一只手指便可以轻松识别。所以去掉了传统的指针,而让整个表盘只是由凸起的模块组成,做到以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4结语

虽然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但是大多数人对盲人的认知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众多针对盲人的产品设计仍然存在缺陷[6,7]。设计出真正适合盲人群体使用的产品,触觉感知的领域是必不可少的思考方向。设计者应从触觉的方向出发,通过对材质、形态、使用方式等要素对触觉的影响,提升产品给使用者所带来的用户体验,增加产品的人文关怀,使产品给人的体验能够真正的体现于每一个细节上。本文希望以此来为盲人产品的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设计方向,让盲人产品的设计真正的能够通过触觉从而从心灵上与情感上给人带来更好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杨晗.适用于盲人的速食品触觉包装设计[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2015.

[2]赵浩凯.触觉启动─适用于盲人的包装设计探究与思考[J].装饰,2012(8):96-97.

[3]江宁,鲁晓波,李元,徐迎庆.面向盲人的图形显示设计方法及其用户体验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1(9):1539-1543.

[4]陈鸿雁.非视觉的深度感知——针对盲人的设计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4):62-66.

[5]叶玲红.触觉包装体和触觉包装贴的开发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74-75.

[6]吕旺,刘卓,马文,洪邦欣.盲人用拐杖设计与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1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