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1:19:01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范文篇1

第一条为规范森林资源流转,保护森林资源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改革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森林资源流转是指森林、林木,以及林地使用权全部或者部分,依法由一方转移给另一方的行为。

森林资源流转可以采取承包、拍卖、招标、协议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但国有森林资源流转应当采取拍卖或者招标的方式进行。

改变林地用途的林地使用权流转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森林资源流转应当有利于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森林资源流转应当遵循合法、自愿、公开、平等、诚信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流转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流转范围和程序

第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权属明确的下列森林资源可以流转:

(一)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

(三)不在公益林经营区内的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的使用权;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以流转的森林资源。

第六条国有森林资源流转及其流转方式应当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集体森林资源流转及其流转方式、流转保留价等,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还应当报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合资经营、合作经营或者权属共有的森林资源流转,应当依法征求合资方、合作方或者权属共有方的意见。

第七条国有森林资源流转应当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集体森林资源采取家庭承包方式流转的,是否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集体森林资源采取拍卖、招标、协议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评估价可以作为森林资源流转保留价。

其他所有制的森林资源流转是否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由其权属主体自主决定。

第八条委托拍卖企业拍卖森林资源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非委托拍卖企业拍卖森林资源的,应当在森林资源所在地的林业、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下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出让方在森林资源流转前七日公告;公告一般包括拍卖标的、拍卖形式、竞买者条件、竞买者登记期限、竞买时间、竞买地点等内容;

(二)竞买者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向出让方登记,领取有关资料;

(三)出让方审查竞买者条件;

(四)符合条件的竞买者不得少于三个,并应当在向出让方交纳保证金后参加竞买;

(五)竞买的价高者为受让方,但最高价不得低于保留价;受让方应当当场与出让方签订流转合同;其他竞买者交纳的保证金,由出让方当场如数退还。

第九条招标流转森林资源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协议流转森林资源的程序:

(一)流转双方依法协商;

(二)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集体森林资源采取协议方式流转的,应当接受村务监督小组的监督,其流转价款不得低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价。

第三章流转管理

第十一条森林资源流转合同应当包括以下主要条款:

(一)流转双方名称;

(二)流转的森林资源的林种、树种、林龄、地点、面积、四至、蓄积量或者株数;

(三)流转价款、付款方式和付款时间;

(四)森林管护责任、风险承担;

(五)流转期限、用途和更新造林责任;

(六)违约责任;

(七)争议的解决方式。

第十二条森林资源流转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十年,再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流转的剩余期限。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森林资源流转后,流转双方向森林资源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林权变更登记的,受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七日内审查完毕。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二十日内进行变更登记,但国家规定需要公示的,从其规定;不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申请森林资源变更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所流转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林权证;

(二)流转双方依法签订的流转合同;

(三)依照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批准或者同意流转的相关文件、决定、决议或者协议书;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当由具有相应评估条件的机构进行。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条件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受让林木的采伐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采伐量应当纳入所在县(市、区)森林采伐限额。

第十七条森林资源流转合同规定的更新造林责任方在林木采伐后,应当于当年或者次年内完成迹地更新造林,并通过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的造林质量验收。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及时森林资源流转的供求信息,并为流转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森林资源流转市场。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二条规定,进行森林资源流转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予办理林权变更登记。违反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组织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十条受让方未按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第五项规定与出让方签订流转合同的,取消其受让方资格,所交纳的保证金不予退还;造成出让方损失的,受让方应当赔偿损失。出让方不按规定与受让方签订流转合同的,应当如数退还保证金;造成受让方损失的,出让方应当赔偿损失。

第二十一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其评估结果无效,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以该评估费用二至四倍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森林资源范文篇2

第一条为规范森林资源转让行为,保障森林资源转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森林资源,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的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森林种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的以下五类:

(一)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森林资源转让,是指森林资源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将其可以依法转让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和林地的使用权,按照法定程序以有偿或者互换的方式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林地的所有权不得转让。

第五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取得权属证书的森林资源的转让及其管理活动。

依法征收、征用或者占用林地致使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发生转移的,不适用本条例。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转让的管理工作。国有森林资源的转让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共同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各自的职责,协助林业主管部门做好森林资源转让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森林资源转让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二)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三)自愿、平等、公开、合法;

(四)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五)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八条依照本条例转让取得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继承、再转让。

第九条森林资源转让后,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的保护义务和责任同时转移。

第二章转让范围

第十条下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一)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

(三)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

(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森林资源不得转让:

(一)本条例第十条规定之外的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

(二)山林权属有争议或者不明晰的;

(三)没有权属证书的。

第三章转让管理

第十二条国有森林资源的转让应当依法采用拍卖、招标的方式并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

国有森林资源以外的其他森林资源的转让除可以采用拍卖、招标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

第十三条森林资源的转让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权限,由转让人报经管理该森林资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国有森林资源的转让,由管理该森林资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转同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已依法实行承包经营的集体森林资源需要流转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办理;未实行承包经营的集体森林资源的转让,在报管理该森林资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前,还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第十四条林业主管部门按照下列权限对转让森林资源的申请进行审核或者审批:

(一)面积500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或者审批;

(二)面积5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或者审批;

(三)面积1000公顷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或者审批。

第十五条转让人申请转让森林资源,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向负责审核或者审批该森林资源转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书面申请;

(二)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书;

(三)林地类型、坐落位置、四至界址、面积及地形图、林种、树种、林龄等相关证明材料;

(四)受让的森林资源用途说明;

(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

转让共有或者合资、合作经营的森林资源的,还应当同时提交共有人或者合资、合作各方同意转让的书面意见。

转让国有森林资源的,还应当同时提交拟转让森林资源的资产评估报告。

转让集体森林资源的,还应当同时提交拟转让森林资源的资产评估报告及同意集体森林资源转让的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议。

第十六条受理转让申请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转让的森林资源的基本情况,在转让的森林资源所在地及相邻乡镇,通过新闻媒体或者布告的形式予以公告,公告期不得少于30日。

第十七条转让森林资源的公告期满无异议的,受理转让申请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或者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其中转让国有森林资源的,应当在审核同意后3个工作日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转交审核材料,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审核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和抄告同级林业主管部门。

对公告期内有异议的,由受理转让申请的林业主管部门进行复核后,再按前款规定办理;复核工作应当在公告期满后30日内完成。

第十八条以拍卖和招标方式转让森林资源的,按照有关拍卖、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

第十九条转让森林资源必须签订转让合同。国有、集体森林资源的转让合同应当报同意或者批准转让该森林资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其中,国有森林资源的转让合同还应当报批准转让该森林资源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森林资源转让合同的内容由转让人和受让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转让人和受让人的名称(姓名)和住所;

(二)转让的森林资源的林地类型、坐落位置、面积及四至界线地形图、林种、树种、林龄、蓄积量等;

(三)转让价款和支付方式;

(四)转让期限及起止时间;

(五)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责任;

(六)合同期满时森林资源存量的补偿;

(七)违约责任;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制订森林资源转让合同的示范文本,供森林资源转让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参考。

第二十一条受让人按照转让合同的规定支付转让金后,应当会同转让人向核发原森林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书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二条受让人应当按照经批准的用途,对转让的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管护。

第二十三条森林、林木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的转让期限为15年至70年。

第二十四条受让人再行转让森林资源的,应当告知原转让人,并不得超过合同的剩余期限,不得损害原转让人的合法权益;剩余期限低于转让林种的生长周期或者一个轮伐期的,不得再转让。

第二十五条国有、集体森林资源的转让,其转让金应当以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价值为基准。

第二十六条国有森林资源的转让金应当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用于职工安置、清偿债务以及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管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有资产、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国有森林资源转让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转让后的森林资源由转让前管理该森林资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督管理,其森林、林木的采伐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采伐量纳入该县(市、区)的森林采伐限额。

第二十八条森林资源转让后应当进行更新造林的,受让人应当于当年或者次年内,按照管理该森林资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规划设计,完成迹地更新造林,并通过该林业主管部门的造林质量验收和成林验收。

第二十九条转让期限届满时,森林资源郁闭成林的,其郁闭度不得低于0.6;未郁闭成林的新造林地,其造林合格率和成活率不得低于85%。

第四章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第三十条国有、集体森林资源的转让应当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其他森林资源的转让是否进行资产评估,由转让人、受让人双方自行决定。

第三十一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当由依法成立的评估机构进行。

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机构必须具有3名以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十二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技术规程和办法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自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出具之日起满2年后转让的,应当重新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转让人转让森林资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准办理森林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不准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转让森林资源的,其转让行为无效,责令限期改正。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未经批准转让森林资源的,其转让行为无效,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没收违法所得。

(三)弄虚作假,骗取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转让森林资源的,其转让行为无效,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四条未实行承包经营的集体森林资源未经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而转让的,其转让行为无效,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受让人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四项规定,擅自将林地改为非林地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以改变林地面积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罚款。

(二)未按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完成迹地更新造林的,责令限期完成造林任务;逾期未完成的,可以处以应完成而未完成造林任务所需费用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转让期限届满时,森林资源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处以恢复该森林资源所需费用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机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其评估行为无效,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该评估机构处以收取的评估费用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从事森林资源保护、林业监督管理工作的林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森林资源转让变更登记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对不具备转让条件的森林资源进行变更登记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森林资源范文篇3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八大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以下的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结论:

1999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依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重植林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下:

经济价值万元

重植林內部林产品价值417.72

外部吸收CO2放出O2价值8162.00

涵养水资源价值3.27

水土保持价值10.89

保肥价值10.79

旅游价值13320.00

生物多样性价值4.36

空气负离子效应无法评估

滤菌功能无法评估

吸尘功能无法评估

合计21929.01

由以上可见,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森林资源范文篇4

1.1森林分类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战略问题。我国林业部门也根据这一战略分别制定了国家及各省区的21世纪林业行动计划。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林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不可能通过无限制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只有通过对林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1.2林业分类经营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做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2.1提高生态认识,加强管理

(1)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2)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2.2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林业部门应该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从发展看,全国要以部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为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当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部级中心测报点、省市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3完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为了保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确实有利于使我国的林业发展从木材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对该项制度加以完善。

3.1尽快完成森林分类区划

由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森林分类区划标准与方法,各地按照区划标准与方法尽快完成森林分类区划工作,在将森林资源区划为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基础上,将公益林进一步区划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重点公益林,将商品林进一步区划为天然商品林和人工用材林。

3.2根据森林分类区划制定不同的限额采伐措施

对于重点公益林特别是国家重点公益林,实行禁伐,严格保护,只能进行抚育性采伐或者改造性采伐;对于天然商品林实行限伐措施,确保人工商品林的采伐额度。对天然商品林和人工商品林分别编制采伐限额并执行。

3.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对公益林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相应的补贴;对集体及私人业主营造的林木被区划为公益林的,由国家收购,不愿意被区划为公益林的,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与集体或私人业主签订禁伐、限伐协议并给予相应的补偿;对于私人业主营造的商品林,其不愿意继续经营又不能转让给他人的,也应当由国家予以收购并给予一定的补偿;逐步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缴纳制度,要求生态公益林使用者、直接受益于生态公益林的供水、风景旅游、林地矿产开采、征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等经营单位或个人缴纳生态公益林补偿金。

3.4加强采伐限额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

应当加强对公益林、天然商品林在伐区调查设计、伐后验收、采伐更新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其次,虽然对人工商品林的采伐限额予以放宽,主要由经营者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但是,人工商品林的采伐同样事关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因此,经营者应当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实施,林业主管部门则应当加强对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的监督检查。

森林资源范文篇5

在全省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任永昌*7年4月24日同志们:正值全省林业各项事业扎实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召开这次全省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会议,就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相关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就是要充分发挥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为“行业发展,农民增收,推进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出思路、添措施,切实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使命感近年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全省各级林业部门主动围绕大局,转变观念,以森林资源保护为核心,努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省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资源消长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森林资源总量增加。全省森林管护面积由1998年的2.88亿亩增加到目前3.23亿亩,净增3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24.23%提高到30.27%;活立木蓄积量由14.65亿立方米增加到15.82亿立方米。二是森林生态效益显著。生态效益监测研究表明,我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减少土壤侵蚀19.29亿吨,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2.24亿吨;累计涵养水源量5838.34亿吨,年均涵养水源量656.38亿吨;生物量累计增加6.18亿吨,固定二氧化碳累计增加9.89亿吨,释放氧气累计增加7.42亿吨。全省林草植被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累计为11566.29亿元,年均生态服务价值1313.61亿元。三是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全省已建成工业原料林基地2100万亩,其中木质原料林1360万亩、竹质原料林740万亩;建成名特优经济林基地1470万亩,其中核桃、花椒、银杏、木本药材面积达444万亩;建成林木种苗和花卉基地80万亩。*6年,全省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507.4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的收入达到327元,占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比例达到10%。四是全民生态意识提高。在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中,通过大量的、深入的林业法律法规和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全社会生态觉悟逐步提高,生态意识进一步增强,热爱自然、关爱野生动植物以及建设和美化生态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对森林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我省林业工作的主要矛盾,通过强化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保护管理好、发展经营好森林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仍是我省当前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林业部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全体资源林政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资源林政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全国来看,我国仍是一个缺绿少林的国家。全国现有森林面积10.1亿亩,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0%,居世界第5位,但人均森林面积仅1.65亩,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8%,位居世界第120位。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森林资源捉襟见肘。每年进口木材达*多亿美元。就我省而言,我省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位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二位,森林覆盖率也达到30.27%。但人均森林面积仅2.51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人均活立木蓄积仅18.69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9%。同时,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天然林和人工林资源比例极不协调,人工林资源质量很差。这样的森林资源状况,难以支撑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去年我省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调查研究表明,凡是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减灾降损的作用就十分明显,反之就较为严重。这一结论,更加鲜明地揭示了切实做好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以及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极端重要性。二、找准差距,认真研究我省当前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能,事关林业改革和发展的方方面面,看似单项工作,实为全局性工作。资源林政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说,当前我省资源林政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一是基础工作不牢。从宏观上讲,通过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等工作,全省森林资源总量是比较清楚的。但要提供具体情况、过细情况,则存在家底不清,情况不明等问题。既影响决策,也说明我们工作不深入、不细致、用心不够。二是林权管理较乱。集体林虽经林业“三定”,但由于工作粗放,指山为界,指路为界,而且没有很好地建立和管好林权档案,实际上还是一笔糊涂账。没有受益时大家平安无事,一旦林木采伐或者林权流转,则矛盾凸现。国有林和集体林由于权属不清楚往往成为“唐僧肉”。林权权利人权利不清,就难以调动和发挥其管护、经营森林的积极性。三是采伐管理过死。一方面国家有严格规定,要严格执行限额采伐政策和相关采伐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已有的采伐和限额管理政策没有很好应用,对有效可行的管理办法研究不够,只能靠管死以求得森林资源的安全,造成林权权利人难以实现自己的经济权利,并进而影响行业发展,农民增收。四是政务服务还有差距。资源林政管理中办理采伐证、运输证、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和代政府办理林权证等行政审批、审核项目多,但程序较为复杂,服务工作薄弱。应该看到,行政审批既是管理,更是政务服务。更要认识到,服务不好、不到位,老百姓就会另寻他法、另找规避途径,不再主动接受审核审批管理,资源林政工作就有可能出现问题。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我省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总方针,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发展主题和“四个跨越”的发展目标。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这些重大决策中被赋予了一系列新的重大使命:作为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部门,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生态文化发展的源泉和主要阵地,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际政治热点领域,在维护祖国权益、配合外交工作、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省林业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新的形势下,我省林业要实现“行业发展、农民增收,推进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的目标,对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通过科学规划、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努力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一)坚持夯实基础,切实提高资源林政管理水平。要结合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加快我省林业发展区划工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林业发展的主体功能和生产力布局进行区域划分和合理配置。要扎实开展好分类经营区划界定工作。在区划中,既要为争取国家和地方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提供依据,又要为林业产业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要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真正把区划客观地落实到山头地块。要按照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要求,抓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对不同的林分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实现公益林生态效益最大化、商品林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要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随时出数、准确出数。要加快矿山植被恢复规划的编制,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尽快制定矿山植被恢复收费标准。(二)坚持生态优先,正确处理保护发展与经营利用的关系。保护发展和经营利用是林业工作两个永恒的主题。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经营利用,使其发挥最大、最优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而经营利用森林资源要以保护发展为前提,应坚决禁止无序的、过度的经营利用。客观上,林木采伐利用存在三个不可及:一是自然条件的不可及。因山高坡陡,谷深路险,无法采伐利用;二是国家政策的不可及。因生态区位重要,被划为自然保护区或划作生态公益林而禁止采伐,不能进行商业性采伐利用;三是经济法则的不可及。因无利可图,不能赔本采伐利用。特别是我省这样一个山地、高原、丘陵占幅员面积90%以上的省份,除了这三个不可及的,剩下的可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已不多。对这部分森林的采伐管理,一定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森林采伐限额是一条红线,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只能加强,不能有丝毫放松,要始终坚持凭证采伐和限额采伐这两项根本制度,切实强化林木采伐的源头管理。要按照分类经营的指导思想,在对生态公益林管死的同时,对商品林利用要放活。在限额范围内,应积极支持和促进林木采伐,以促进林农增收致富。(三)坚持守土有责,严格管制林地用途。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更加严格化,林地资源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把林地管理作为一条高压线,严格控制林地征用和占用,严禁毁林开垦和乱批滥占林地,切实保护好现实资源。要按照分类保护、分区管理的原则,抓紧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等级,制定分区域的林地主导用途和利用方向。对国家重点建设和其它工程项目确需征占用林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及林木采伐手续。要进一步完善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加强对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全过程的监管和服务。要加强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做到应收尽收,管好用好。要认真做好异地植被恢复工作,确保全省林地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四)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实现山定权、人定心、树定根,鼓励农民多栽树、栽好树,从根本上调动农民植绿、爱绿、护绿的积极性。我厅代省政府起草的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已经征求省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即将提交省政府研究。各地要按照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扎实推进本地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狠抓林权档案管理,确保集体林权改革和退耕还林确权颁证的成果。(五)坚持制度建设,强化资源林政管理责任。资源林政管理的制度建设,是推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经营利用的内在要求和建设现代林业的必由之路。要在坚持采伐限额控制、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及其专家评审等制度的基础上,按照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林地保护管理任期目标责任制,把林地消长、征占用林地审核率、补偿到位率和违法占用林地案件查处率等指标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严格兑现奖惩。要认真落实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年度定额管理制度,要规划好大量消耗林竹资源的木竹加工企业的区域布局,根据各地、各区域生态建设目标和森林资源现状,合理确定年度林地转非林地总量和协调规划区域人造板、竹纸(浆)产能,促进森林资源合理有序和适度规模的利用。(六)坚持效率优先,着力加强资源林政管理队伍建设。高素质的资源林政管理队伍是做好我省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各地要高度重视资源林政管理队伍建设,坚持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法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全面提升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造就一支全局观念强、政治思想好、业务技术精、组织纪律严、工作作风硬的森林资源管理队伍。要进一步调整木材检查站的建设布局,完善木材运输检查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木材检查站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三乱”行为的发生。同志们,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政策性强,事关林业发展全局。希望同志们按照“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要求,扎实认真地做好资源林政管理各项工作,为我省林业行业发展、农民增收,推进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为全面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森林资源范文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森林资源能够促进我国工业化发展,也能够有效缓解环境问题。但是森林资源的再生周期较长,如若毁坏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

1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林业主要是以森林养护为主,从事公益性事业和基础木业的产业。我国地大物博,森林面积所占比重较大。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资源占有率较低,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我国森林资源数量呈现逐渐增长趋势,但是在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譬如,我国森林面积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也较低。其中东北、西南是森林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其它地区的森林资源则非常少,影响到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到相应的管理作用;森林资源的转变和开发程度较大,无法确保森林资源的管理质量;缺乏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森林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森林资源产权不够清晰等。若要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从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现状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

2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依托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科学技术的支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森林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保护。因此,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办法是改变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以科技为依托,实施科技兴林的策略,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2.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若若要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必须优化森林资源的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经济林建设,开发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研发森林资源相关的产品,调整生产力关系,摒弃落后产业,改善传统产业,重视新兴产业,解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为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竭力为群众创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林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而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参与林业产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森林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2.4加大宣传力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植树造林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但是根据相关标准对森林进行评价便能够发现,部分森林建设与环境不协调,森林功能不够完善,达不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标准。而且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整体的森林面积之上。我国林业工作的宣传力度较小,工作范围有限,不能完全确保我国森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从各个方面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如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标语、标牌、海报、传单、现场等宣传方式,广泛开展森林资源管理、以及森林防火等内容的宣传,积极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和浓厚的宣传氛围,赢得舆论和社会的关注,增强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的意识。只有不断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力度才能让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深入人心,才能促使每个人贡献出自己仅有的一份力量,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质量。

3总结

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不仅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的客观需求。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重视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并加快林政管理的改革,落实森林产权制度,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作者:热孜亚•阿布力孜 单位:新疆额敏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蒋卫丽.浅谈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5(2):92,162.

[2]南雪琴.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3):138-139.

[3]李应兴.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现代园艺,2016(4):210-211.

[4]陆群,田润民,桑华.试析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36(4).

[5]张彦.关于陕西天保工程二期建设发展方向的思考[J].陕西林业,2011(1).

森林资源范文篇7

关键词: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思考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是国有林区、森林公园管理单位,自然保护区或县级行政区划为调查单位,对森林经营和森林资源进行调查,以满足总体设计、林业区划和规划设计的需要。结果是创建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建立森林采伐限额林业工程森林资源规划设计与管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管理森林资源资产的实施,指导和规范林业科学管理的理论依据。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在“第十一五”期间应完成两类森林资源调查。在这一点上,大多数省(区)近年来完成了相关工作。在实地工作中总结和重新考虑新技术的不断研究和使用,对提升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质量,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意义

森林是一个国家的生态资源,也是工农业生产和对外出口的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是国家森林和区域森林管理部门的重要数据资源,也是指导生产的重要指标。为实现森林资源规划的科学化管理和保护,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收入具有重大意义。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对林业资产管理、地方林业规划设计和生产规划、林业政策法规的实施成果进行了跟踪测试。

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方法与思考

2.1遥感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逐渐地在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遥感可以检测出森林资源动态数据,共线方程可以与高清数码相机全自动绘图相结合,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广泛的应用中。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森林资源调查更加方便快捷,数据更加精准,有助于林业产业稳步发展。与以往的研究方法相比,遥感技术资源浪费少,调查工作量小,投资成本低。它可以随时监测和收集世界各地的森林资源数据。但是先进的技术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还不够先进,还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我国不完善的森林地理信息系统已经不再适合当地资源条件;如今国内专业技术人员空缺严重,森林资源数据库更新的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解决;提高智能遥感分类的软件仍需要开发。2.2应用高分辨率卫片。遥感数据是小班化解释的基础。高分辨率卫片的使用是小班化解释的前提条件。假如卫星的空间分辨率不能满足目前需求,即使核查工作量增加,也不能弥补遥感数据对判读的质量影响。由此可见,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对提高解释精度起着决定性作用。2.3在中国森林资源现有的设计和研究方法的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GPS定位是中国林业监理工作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一直用老方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工作效率一直不高。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的要求来看,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砍伐浪费,另一方面随着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的加大,逐渐威胁到了调查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调查体系,确保森林资源规划设计的顺利实施。

3对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思考

3.1国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性。(1)中国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过程:中国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最先引进的苏联检测技术,初步对我国地面调查和航空调查进行探索,呈现出我国主要林区森林资源现状。在上世纪60年代,抽样调查统计正式引进国内,丰富了森林资源监测的工作方法。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了连续库存制度,这进一步确定了全国森林资源的状况,为后续的大力发展和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对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体系的建立,森林资源规划设计、作业设计和调查,在东北部、东部、西北、南部设立4个区域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同时3S技术的引入,提高了森林资源监测的各项工作。可以说,我国已经建立健全了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特别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生态建设得以不断的发展。(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现状分析:从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过程来看,虽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其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家和地方性的检测系统,一种库存和两种系统的研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导致两种系统的优势不能实现互补,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效率低,对国家政策和措施的实施结果不一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2新时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基本思路。3.2.1因地制宜日益完善调查内容从当前实际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来看,调查质量和调查内容都没有显著变化。为了防止该种问题的继续产生,首先就要对调查的内容进行拓展,比如森林经营单位和合理范围内的规划等,然后要对林地蓄积、面积、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内容进行调查,最后森林调查员需要结合实际病害情况,采集数据并且找到原发病源的原因,为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3.2.2理论联系实践,完善调查方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林地、疏林地的一般控制的基础。根据林龄、优势树种、面积、形状、地面坡度以及树种类型等等规划森林资源。其森林资源的规划与设计直接受到调查研究方法的影响。3.2.3提高调查人员的业务能力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对调查人员的业务要求比较高,如果调查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限,势必影响森林资源的规划设计,不仅不能完成分配任务,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的完善更无从说起。所以,要把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到日常的工作范围中,在培训工作中把握好“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的原则,“请进来”即邀请有技能的技术人员进行有关森林资源规划和设计的培训;“走出去”即允许调查人员出去接受相关培训,并继续接受有丰富经验和技术的高等学校的再学习。3.2.4保证工作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思想高度统一,内容明确清晰,更有利于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规划设计,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制定森林资源规划设计工作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是要求当地林业局建立档案,反复研究。应加强随机应变能力,制定科学合理应急预案。3.2.5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无规则不成方圆,如果没有监督机制和流程,森林资源规划设计研究很难顺利执行和展开。工作前要明确任务、时限、质量等。根据工作计划,对调查队伍的前期、中期、后期严格监督、及时纠正问题,建立奖惩制度。3.2.6林地“一张图”的建立林地“一张图”是现代林业信息管理的经典代表作。它颠覆了传统的林业管理方式,将引导林业管理的整体升级改造。林地“一张图”查询系统提供了一个实现林业管理、空间数据集成、技术平台分析的功能,可以将GIS数据应用到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管理中,更有效地实现林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4结语

生态系统在新时代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森林资源规划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加强服务质量和专业化的员工管理,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数据,确保森林资源的国家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杰南,朱丽清,苏付保,等.基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2):185-187.

[2]王利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创新与实践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7):239.

[3]夏琦义.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业,2013(33):137-138.

[4]葛忠成,王树忠.浅谈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若干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189.

[5]蔡文春,叶章发.当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00(2):1-4.

[6]马志武.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若干探讨[J].花卉,2016(8):55-56.

[7]于海东.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2):275.

森林资源范文篇8

1、认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制。全县森林资源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保护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乡镇政府对本地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乡镇长为林政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林业管理站站长为主要责任人,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制。从年起,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工作纳入各乡镇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措施,规范林政管理秩序

2、加强林木采伐监管。实行采伐指标分配到户制,按“林农申请-村、乡镇申报-林业局审批”的程序报批后安排采伐指标;采伐林木必须按规定搞好林木采伐作业设计,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凭证采伐;采伐管理员要全程监督指导采伐作业,坚决避免改变采伐方式、越界、超强度、超数量、串换树种采伐,严禁采伐阔叶林;采伐结束后,县林业局要及时派出人员,严格按采伐操作规程,对伐区进行检查验收。

3、加强林木运输管理。运输木材时,必须办理木材运输有关手续,凭证运输。对无证运输的,没收全部运输品,再依法从重处罚。对于冰雪灾害受损的林木,需外运销售的均应按有关规定办理运输手续,凭证运输。

4、加强林木封禁管护。水土保持乡镇一律实行全封;林区乡镇除按规定办理采伐证外,实行封禁管护。对于冰雪灾害受损木材的采伐,由林业部门与各乡镇共同制订科学可行的清理方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清理,清理结束后,全县封山二年,此期间不安排采伐指标。

5、规范森林资源有序流转。森林资源流转必须按照《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规范操作。转让国有或集体森林、林木以及林地使用权,由依法设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予以登记后,依法实施转让。转让个人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承包的林地使用权,也应引导进入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对现有林权已经进行流转的山林,须在年5月底以前向县林业局申请审核,符合《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规定的,林业局给予登记备案;年6月1日以后流转林权的,须先向县林业局申报审核备案后才能流转。凡没有按规定转让的森林资源,县林业局不办理森林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不安排商品材木(竹)生产指标,不办理林木(竹)采伐许可证。

6、规范木竹经营加工秩序。整合现有木竹经营加工企业,逐步取缔小规模的加工企业和在规划区外的经营网点,鼓励引导做大做强;为便于管理,成立木竹交易市场,各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取得木竹经营加工资格后,集中在木竹交易市场经营加工。

7、全面强化落实森林“两防”责任。各乡(镇、区)要加强对“两防”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务求实效。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属地管理和行政首长负责制,抓好森林防火宣传,加强扑火队伍建设,切实管住野外用火,凡因人为原因发生火灾或发生火灾后组织指挥不力的,坚决按规定从严追究肇事者和责任人的责任。全面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责任制,切实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对传播疫情或因组织指挥不力造成疫情扩散的,坚决按规定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机构,加强林业队伍建设

8、建立健全林业内部管理机构。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取消森工站,并进一步理顺和调整林业部门内设机构,切实保障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此外,为切实有效的履行林政管理职能,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五条禁令”,即:严禁参与木竹收购、销售、加工活动;严禁充当非法木竹产销活动保护伞;严禁利用办“案、费、证、照”之机吃、拿、卡、要,刁难管理对象和违规收费;严禁在分配采伐指标中优亲厚友、做人情;严禁以罚代收、以罚代管。

9、规范林业管理站及村级护林员队伍管理。林业管理站人员实行双重管理、双重考核。全县护林员统一归口县林业局管理,村级护林员由乡镇政府负责聘任,报县林业局备案;护林队长由林业管理站长兼任,各乡镇不得向林业管理站和护林队下达创收经济指标。

森林资源范文篇9

刚才,省林业厅、省公安厅分别对这次专项行动进行了全面部署,公布了挂牌督办案件,明确了工作要求。这次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是省林业厅、省公安厅、省检察院共同做出的一项重大措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破坏森林资源及相关的刑事犯罪依法审查逮捕、提起公诉,是我们的法定职责。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对这次专项行动,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搞好配合。下面,我对全省检察机关提出三点要求:

一、充分认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的重要性

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省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林业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我省一些地方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案件总数居高不下,重特大案件时有发生,犯罪的有组织化趋势明显,单位犯罪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各级司法、林业部门加强配合,加大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在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遏制违法犯罪的高发势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讲,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比较严重,这些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影响了林区的治安稳定,直接或间接地对我省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此,省委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人民群众反应也十分强烈。这次专项行动的目的,就是要在对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经常性打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各级司法与林业部门的密切配合,采取一些必要的形式,形成一定的声势和规模,开展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集中打击,以震慑犯罪,遏制其高发势头。可以说,这次专项行动,对于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促进林业部门依法行政,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我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检察机关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高度,以对党、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专项行动的部署上来,在当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加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务求实效。

二、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惩治破坏森林资源及相关犯罪活动

各级检察机关要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积极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检察环节打击力度。一是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打击合力。各级检察机关对于破坏森林资源的严重刑事犯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严打”方针,办案中坚持“两个基本”。要按照这次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加强与林业、公安、法院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及时掌握大案要案的信息,省检察院和相关地市检察院要对刚才公布的几起大案、重特大案件进行立案监督,同时,各地市对各地排查督办的案件也要进行立案监督。对重大、复杂破坏森林资源案件,要提前介入森林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共同研究解决办案中遇到的问题,参加案件讨论,对证据的收集、固定、保全和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注意案件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要全面把握逮捕的三个条件,对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要依法批准逮捕,对证据不足不批准逮捕决定退回补充侦查的,要列出具体的补充侦查提纲,对森林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要及时审查,依法做出审查起诉和出庭支持公诉工作。二是在这次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中,要注意深挖细查职务犯罪案件,因国家工作人员失职渎职造成森林资源严重破坏构成犯罪的,各级检察机关要依法立案侦查。各级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和公诉部门,要增强深挖意识,注意发现涉及森林资源案件背后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失职渎职犯罪线索,对发现的职务犯罪线索,各级侦查监督公诉部门,要根据情况,依法慎重开展初查,或及时移交本院侦查部门开展初查和侦查工作,要通过深挖严查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扩大这次专项行动的效果。三是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强化对森林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和对审判活动的监督,保证严格执法。在专项行动中发现森林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的,要依法要求其说明理由,经审查认为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应当通知森林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如果因徇私舞弊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作刑事处罚而不移交的情况存在,要按照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发现森林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形时,应当提出纠正意见,发现审判机关对于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存在重罪轻判、有罪判无罪的情形,符合抗诉条件的,要依法抗诉。

三、继续加强与森林公安机关的工作联系

森林资源范文篇10

第二条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是指森林资源资产权利人不转移对森林资源资产的占有,将该资产作为债权担保的行为。

第三条可用于抵押的森林资源资产为商品林中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

第四条从事林业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抵押人)以其所有或者依法有权处分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作抵押物申请借款或其他目的的,应以书面形式与抵押权人签订抵押担保合同。

第五条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担保的范围由抵押人和抵押权人根据抵押目的商定,并在抵押担保合同中予以明确。

第六条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担保的期限,由抵押双方协商确定,属于承包、租赁、出让的,最长不得超过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减去已承包、出让年限的剩余年限;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其未发包的林地使用权抵押的,最长不得超过70年。

第七条抵押森林资源资产的登记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初审,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办理登记或变更登记手续,资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或变更登记手续后,资源管理部门要在林权证上予以标注。办理登记和变更登记不收取费用。

第八条可作为抵押物的森林资源资产为:

(一)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

(三)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

(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

森林或林木资产抵押时,其林地使用权须同时抵押,但不得改变林地的属性和用途。

第九条下列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不得抵押:

(一)生态公益林;

(二)权属不清或存在争议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

(三)未经依法办理林权登记而取得林权证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农村居民在其宅基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除外);

(四)属于国防林、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

(五)特种用途林中的母树林、实验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

(六)以家庭承包形式取得的集体林地使用权;

(七)国家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

第十条办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一)抵押事项的申请与受理;

(二)抵押物的审核、权属认定;

(三)抵押物价值评估及评估项目的核准、备案;

(四)签订抵押合同;

(五)申请抵押登记;

(六)办理抵押登记手续;

(七)核发抵押登记证明书。

第十一条以森林资源资产作抵押,抵押人应当向抵押权人出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核发的林权证和载有拟抵押森林资源资产的林地类型、坐落位置、四至界址、面积、林种、树种、林龄、蓄积等内容的相关资料供抵押权人审核。

第十二条抵押权人要求对拟抵押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评估的,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可以聘请具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和人员对拟作为抵押物的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评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按照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林业部《关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国资办发[1996]59号)的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资产管理机构应对抵押人聘请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进行资质审核,对拟抵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予以核准或备案。

第十四条经营国家无偿划拨森林资源资产的单位,以其经营的森林资源资产申请抵押时,应先办理相关的森林、林木出让手续。否则,抵押无效。

第十五条抵押人和抵押权人签订抵押合同后,应持以下文件资料向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部门申请办理抵押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一)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申请书(见附表1);

(二)抵押人和抵押权人法人证书或个人身份证;

(三)抵押合同;

(四)林权证;

(五)拟抵押森林资源资产的相关资料,包括:林地类型、坐落位置、四至界址、面积、林种、树种、林龄、蓄积量等;

(六)拟抵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

(七)抵押登记部门认为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六条登记机关在受理登记申请材料后,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抵押物进行合规性审核。主要审核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所提供的文件资料是否齐全、真实、有效;

(二)借款合同、抵押贷款合同是否真实、合法;

(三)抵押物权属是否清楚、有效;

(三)抵押物是否重复登记;

(四)抵押物中是否有属于禁止抵押的内容;

(五)抵押期限是否超出有关法规规定的年限。

经审核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机关应当于受理登记申请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登记手续,同时建立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登记备案制度,如实填写《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簿》(见附表2),以备查阅。

第十七条对符合抵押物登记条件的,登记机关应在该抵押物的《林权证》的“注记”栏内载明抵押登记的主要内容,发给抵押权人《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证》(见附表3),并在抵押合同上签注《登记证》编号、日期,经办人签字、加盖公章;对不符合抵押登记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登记并退回申请材料。

第十八条如变更被担保主债权种类、数额或者抵押担保范围的,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应当于做出变更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持变更协议、《林权证》、原森林资源资产《登记证》和其他证明文件,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登记机关审查核实后给予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九条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商同意延长抵押期限的,双方应当在抵押合同期满之前1个月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续期登记。抵押权人在提供抵押人未履行合同义务有效证明的情况下,也可以单方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续期登记,续期不限。

第二十条抵押合同期满或者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商同意提前解除抵押合同的,双方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持抵押合同或者解除合同协议、《林权证》及原《登记证》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二十一条已抵押森林资源资产在抵押期限内不得重复申请办理抵押登记,如抵押申请人故意隐瞒森林资源资产已抵押登记的事实,提供虚假材料骗取登记机关重复登记的,该登记无效。

第二十二条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机关对受理的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事项,应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完毕,不得拖延,无故发生拖延行为的,登记机关要对抵押申请人说明原因并致歉。

第二十三条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经办人员徇私舞弊,对明知不符合登记规定的森林资源资产办理登记手续,未造成损失的,登记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员予以警告;造成损失的,登记机关要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试行)适用于国内所有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