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与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7:11:44

森林与人

森林与人范文篇1

一、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一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一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2)至此,孙中山完成了第一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一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法定的植树造林节日。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呼吁成立农学会,作为林学理论研究机构。时隔不久,他在广州正式成立农学会。作为秘密革命机关的农学会,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考察了外国农林事业,研究近代林学理论。尽管数年后农学会被清廷破坏,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林学研究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设置国家林业管理机构,中央内务部负责农林事务;在地方设置南京府劝业科,负责“山林土地事项”。(4)使南京临时政府初步建立了层次完整的林业管理体系。孙中山辞职后影响北洋政府在中央设立农林部。孙中山在北京与袁世凯会谈时;商定农林部可以暂时“伐采森林”,(5)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1920年下半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自兼内政部长,明令农务局“培植及保护森林”。(6)后农务局并为第二司,继续主管“农业、林业之保护、监督、奖励及改良事项。”(7)此时,孙中山在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基本上还都属于西方政府机构的形式模仿。

1922年9月,孙中山在《筹备改组国民党宣言》中除继续主张“……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又进一步提出“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8)的新主张,该主张实际上已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林学理论上的反映,惜其未能贯彻执行。

在实际运作中,孙中山设立的林业管理机构曾出现个别人员素质较差、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1924年,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为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颁布《考试条例》,规定应聘林业机构荐任文官者必须参加森林化学、森林工学、森林测量、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林政学、树病学、造林学、昆虫学、森林保护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学等科目书面初试,合格后再参加相同科目口头复试,最终合格者方可为荐任文官。(9)

三、国家经营林业生产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在野党领袖身份,用英文给《大陆报》撰文,主张“凡……森林各业,均应收归国有。”(10)其所产利益作为国家税源,用于行政、教育、慈善等事业经费。在数月后的一次演讲中,他进一步指出“今日中国地主、资本家眼光尚浅,知保守而不知进取,野山荒地尚多无主之物,一般平民间亦有自由使用之权,即如樵采游牧,并无禁止之例。若在欧洲,则山野荒地皆为资本家所领有,他人不能樵采游牧于其间也”(11)而一但中国地主,资本家效仿欧洲,就会垄断山林,操纵民生,到那时再采取补救措施,为时已晚,应当事前加以预防。1920年,孙中山提出预防地主、资本家垄断山林的具体方法,即国家经营林业生产。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说:“凡山林……悉归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开发。”“其数年或数十年乃能收成者,如森林、果、药等地,宜由公家管理。开荒之工事,则由义务劳动为之。”(12)

1923年,孙中山开始实施国家经营林业生产政策,在一系列法令、法规中规定:在都市内,果园、苗圃征收千分之十五地价为普通地税,随着土地增值,按超过原地价的百分比征税,但每亩地价不到二百元者免征增值税。(13)国有山林均准人民承垦,承垦年限“树林地一千亩未满者二年,一千亩以上二千亩未满者三年,二千亩以上三千亩未满者四年,三千亩以上四千亩未满者五年,四千亩以上五千亩未满者六年,五千亩以上一万亩未满者七年,一万亩以上者九年。”

(14)每亩地价七角,提前完成垦荒植树造林者可按比例减其地价。

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应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卫生等各种公共之需要。”“本县资力不能发展兴办者,国家当加以协助。其所获纯利,国家与地方均之。”(15)上述规定,孙中山在手书《建国大纲》中再次予以肯定。孙中山自视《宣言》和《大纲》是最权威和经典著作,国家经营林业生产、全民占有林业效益的设想,就成为孙中山最具代表性的林业政策之一了。

四、发挥森林防护作用

前面已经述及,孙中山很早就认识到森林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他早年在香山提倡植桑,就是为了保持水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发挥森林防护作用的思想日益完善成熟。

1918年,孙中山在谋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谋求防止华北、华中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他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号召“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16)可以说,这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最早雏形,我们不仅实践了孙中山计划,而且大大超过并完善该计划。

1924年,孙中山系统演讲《三民主义》,指出“至于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是怎么样呢?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滥起来,即成水灾。所以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遇到大雨时候,林木的枝叶可以吸收空中的水,林木的根株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如果有极隆密的森林,便可以吸收很大量的水,这些大水都是由森林蓄积起来,然后慢慢流到河中,不是马上直接流到河中,便不至于成灾。所以防水灾的治本方法,还是森林。”“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国的水祸。我们讲到了种植全国森林的问题,归到结果,还是要靠国家来经营;要国家来经营,这个问题才容易解决。”“这种防旱灾的方法,要用全国大力量通盘计划来防止。这种方法是什么呢?治本方法也是种植森林。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所以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的大规模森林。”(17)勿庸赘言,演讲分析了森林与防止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国家经营森林事业的重要意义。在百废待兴、愚昧落后的旧中国,孙中山能够把林业放到水土保持、防止灾害的高度去认识,十分罕见,时人无出其右者。

森林与人范文篇2

关键词:适宜;森林旅游环境;舒适;森林生态旅游

一、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与人体健康。(1)红外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研究表明,太阳辐射中的红外光谱区放射的红外辐射对人体皮肤有刺激作用,红外辐射因波长不同产生的生物作用不同,长波红外辐射被皮肤表层吸收,短波红外辐射被皮肤深层吸收。人体皮肤接受长波红外辐射后,可引起块状红斑,停止照射后立即消失。过强的红外辐射,可穿透并损伤视网膜,引起白内障,因此,观察日全蚀时必须戴护目镜。较长时间接受红外辐射照射,会引起眼结膜、角膜疼痛发炎,反复多次接受红外辐射,皮肤容易出现色素沉着。当然,适量的红外辐射可以消毒、杀菌和取暖。(2)可见光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红色具有温暖、兴奋作用,使人精神振奋,神经反应迅速,肌肉张力增强,但持续感知红色,使人很快疲劳;蓝、紫色具有凉爽和降低机体神经反应,使人镇静的作用;黄色能促进心和肺的活动,增加机体抵抗力;绿是生命之色,绿色光不含对眼睛有害的光线,对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视网膜最适合,多看绿色可以保护眼睛。(3)紫外线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紫外光辐射按波长可分为三段:A段,波长0.32μm~0.4μm,一般情况下对人体影响不大,当它与某些医用化学物质相互作用时可产生光毒性、光过敏性、光致癌性的增强;B段,波长0.275μm~0.32μm范围内,可抗佝偻病;C段,波长0.2μm~0.275μm范围内的辐射,对机体细胞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可以用来消毒、杀菌,也可以透入活组织,破坏分子的化学键,对生物组织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并可引起突变,使人致癌。(4)林内光照特点与人体健康。经过林冠层后,林内的光照强度比空旷地弱,光质以绿光为主,因而对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视网膜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2.森林游憩光照生态类型。(1)强光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如登山、狩猎、漂流、探险、游览观光、绘画、摄影等,往往需要在大晴天进行,或者只有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游憩效果最好。(2)弱光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如森林浴、负离子吸呼、疗养(静养)、林中漫步、乘车等,需在光线较弱的林内进行。(3)无光型森林生态旅游。像观鸟、露营等活动则需在无光(夜晚)进行。(4)中间型森林生态旅游。此类旅游对光的需求不高,光照可强可弱,如划船、垂钓、游泳、野餐、林区科考等。

3.森林生态旅游对光照生态类型的选择。在实际森林游憩活动中,人们往往通过对出游季节、天气、林地和出发时间等的选择而达到对光照的选择。如强光型的游憩活动往往选择在夏季、晴天、林中空地或林分郁闭度较低的林内开展,而弱光型的活动选择在春秋、阴天、林分郁闭度较高的林中进行。

二、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水热状况

1.森林生态旅游舒适的水热环境。(1)森林生态旅游舒适度与环境水热状况。人对周围环境感觉舒适的程度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卫生学认为,夏季人体感觉最舒适的小气候条件是:气温24℃,相对湿度70%,风速2m/s。按照这一标准,北京林业大学经长期观察研究认为:乔、灌、草结合的绿化林地对人的舒适度最高,而毫无绿化的广场使人感觉最不舒适。当代人们喜欢到森林环境中游憩,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林区有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2)舒适旅游期的概念。大多数人对周围环境感觉舒适的程度称适舒度。通过心理感觉和生活测试,人对周围环境的感觉可分为11类:极冷、非常冷、很冷、冷、稍冷、凉、舒适、暖、热、闷热、极热(见表1)(气温与温湿指数的关系)。若气温降至16℃以下时,人体感觉冷,-10℃以下很冷。气温高,相对湿度大,人感觉闷热。一年内,感觉凉、舒适、暖的日数之和为舒适旅游期。中国舒适旅游期一般南方长于北方,东部长于西部,平原地区长于高海拔地区。

2.森林生态旅游环境温湿条件与生态旅游。(1)适宜的温湿环境与森林生态旅游。追求舒适是人的本能,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据研究,有利于工作的环境温度是12℃~20℃,17℃最适宜从事脑力劳动。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就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工作效率。气象部门确定日最高气温高于32℃的日子为“酷热日”,把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子称为“炎热日”,日最高气温高于37℃的日子称为“酷暑日”。为避免暑热和寒冷,夏季位于炎热地区的人们向北方气温凉爽的地区流动;冬季,位于严寒地区的人们向温暖和阳光充足的地区流动;内地的人向沿海避暑地流动,平原的人向山区凉爽的地方移动。在这里气候因子成了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动机。大面积的林区,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不少风景名胜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多样的森林景观,更具有优越宜人的森林小气候,因而成为人们炎夏旅游避暑的好去处。(2)高温高湿环境与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区除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旅游者清爽舒适的感觉外,其高湿环境也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久居林区的人常常容易患上风湿性疾病。而且,空气相对湿度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与气温的综合作用体现的。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2℃,空气相对湿度75%以上时,人体就感觉不舒适。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排出的汗液不易蒸发,皮肤发黏,感觉闷热,极不舒服。一般认为一年四季,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多在80%以上的地区是高湿区。川南、黔北、湘北、赣中、浙南、闽北、滇、桂等地都是高湿度地区,其中川湘交界地区是个高湿中心,月平均相对湿度近于90%。这些高湿区大都是山区或半山区。高湿地区的人对辣椒或芥末有着特殊的嗜好,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辣味。

三、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空气

1.森林生态旅游环境的空气特点。一是由于森林植物的制氧作用,使得林区空气的O2含量较高。二是林区由于森林、岩石、瀑布等物质的喷筒效应强,产生的空气负离子多,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而空气负离子有杀菌灭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的作用,使空气清洁新鲜。三是由于各种树木都能分泌植物精气,因而植物精气含量高。四是由于远离污染源,加上植物精气和负氧离子的作用,细菌含量低。五是由于森林具有吸尘、吸毒作用,加上大的林区往往远离城市、工厂,因而空气极少受到污染,飘尘和其他污染物含量低。据测定,每hm2松林每年可滞留36.4t灰尘,云杉林则为32t,松林每天可从1m3空气中吸收20mgSO2,1hm2柳杉每年可吸收720kgSO2。

2.森林生态旅游区空气对人体的影响。(1)充足的O2有利于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因为O2在血浆中的溶解量与氧分压有关,空气中较高含量的O2使氧分压提高,从而利于O2在人体内的运输与溶解。(2)丰富的植物精气和空气负离子含量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国内外医学研究证明,它有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功能。空气负离子浓度在700个/cm3以上时人们会感觉到舒服,浓度在1000个/cm3以上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利,负离子浓度在8000个/cm3以上可以治病。据观测,城市空气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一般是0~200个/cm3,空旷地200~600个/cm3,而森林里一般在1000个/cm3以上,有水体的森林地段为10000~40000个/cm3。森林里的植物精气又叫芬多精,为萜烯类化合物,其生理功效有镇痛、驱虫、抗菌、抗炎、抗风湿、抗肿瘤,促进胆汁分泌、利尿、怯痰、降血压、解毒、镇静、止泻等作用。林区低尘低毒的环境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状况。(3)城市居民在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作用下,极易患上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烦躁、失眠、高血压等。而林区洁静的空气可以使人远离上述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魄。

3.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由于风在林内迅速减弱的特点,使森林的存在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湿润、凉爽、变化较缓和的与海洋性气候相类似的森林小气候环境。森林里的这种光线柔和,空气湿润,温度变化小,幽静无风的环境,加上花果的芳香和鸟鸣的悦耳,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的精神放松,疲劳消除,增进健康。

四、结论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环境建设,创造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环境,通过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以最终达到生态旅游人与生态旅游环境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金池.森林生态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卢云亭.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粟维彬.森林生态旅游环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邹海晶.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贺庆棠.森林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周晓峰.中国森林与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森林与人范文篇3

关键词: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作用

1生态文明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资源的共享,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国际社会,每一个国家所肩负的重要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既然生态文明在如今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首先来对生态文明的定义与建设来逐步进行解。

1.1生态文明的基本定义

对于生态文明而言,准确是是指人类在不断遵循着自然界、人类生活社会之间的秩序进行相应建设,并保证和谐发展从而不断获取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不仅是人与人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共生,是一种现代化的文化伦理形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应该从意识上尊重环境,并建设新的可行性生态平衡。

1.2生态文明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要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更应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生态文明,那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难以维持一个平衡框架。因为在经济化的世界里,能源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框架。如果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那么整个能源系统也会遭受到破坏,而且如果没有完善的能源系统,那么生态文明将无法为我们这整个和谐社会提供能源支撑。既然生态文明在我们的人类社会中占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态文明呢?

2林业对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林业在解决气候问题上有着显著的作用。因为森林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大的储碳器,它可以极好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众多温室气体,从而可以有效的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林业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缓解荒漠化。因此无论是对于哪个国家,防沙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而且研究也证明,林草覆盖在沙漠地区是防止土地沙漠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此外森林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提供着可再生能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发展林业这类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可以降低我们对于煤炭和石油的依赖程度,对于发展和开发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有重要意义。此外森林在某种程度上自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3有效的发挥林业产业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作用

在生态文明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林业产业建设对于生态文明体系来说,是与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充分有效的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呢?

3.1从安全隐患上减少林业的破坏

森林害虫和害虫以及森林火灾是影响林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如果要有效的保护林业,那么科学的杀灭这些害虫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国家可以在积极寻找和开发科学的灭虫剂时,专家也应该随时根据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随时对森林进行监测,避免因温度等原因造成森林安全隐患,此外也要加强对守林人的教育,要随时关注森林中的火灾问题。

3.2减少砍伐,增加绿化

只要经过合理的开发和有计划的抚育,可以将森林资源无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下去,但是商业的采伐,开垦,砍伐等行为使得森林的消耗量远远高于森林的生产,而有数据曾显示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对森林进行开采和破坏,那么在几年内全世界的生产性森林面积都将要被迫减少一半。也有数据显示现在全世界每分钟要破坏1100万公顷的森林,如果任由现在的消耗量让她一直这么下去,那么在不久的未来森林将消失,而森林中的多样性物种也会随之消失。而国家可以加强林政管理,制止乱砍乱伐,对于毁坏森林的行为加强惩罚力度。而除了要减少森林林木的砍伐行为外,国家也可以要求多植树造林,以减轻商业性采伐和乱砍乱伐对林木的压力。同时国家也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此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保护丰富的物种资源。国家与人民要以复活岛为警戒,复活岛原本森林茂盛,构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生态系统,里面物种多样化。但是随着最后一棵树木被砍到后,复活岛如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派荒凉。结束语总而言之,林业对人们对治理水土流失,促进降雨,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物种多样性都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国家与人民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旨,全面去推动林业的改革,创新林业体系机制,全面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段燕玲 单位: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林业环保站

参考文献:

森林与人范文篇4

关键词: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作用

1生态文明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资源的共享,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国际社会,每一个国家所肩负的重要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既然生态文明在如今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首先来对生态文明的定义与建设来逐步进行解。

1.1生态文明的基本定义

对于生态文明而言,准确是是指人类在不断遵循着自然界、人类生活社会之间的秩序进行相应建设,并保证和谐发展从而不断获取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不仅是人与人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共生,是一种现代化的文化伦理形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应该从意识上尊重环境,并建设新的可行性生态平衡。

1.2生态文明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要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更应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生态文明,那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难以维持一个平衡框架。因为在经济化的世界里,能源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框架。如果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那么整个能源系统也会遭受到破坏,而且如果没有完善的能源系统,那么生态文明将无法为我们这整个和谐社会提供能源支撑。既然生态文明在我们的人类社会中占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态文明呢?

2林业对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林业在解决气候问题上有着显著的作用。因为森林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大的储碳器,它可以极好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众多温室气体,从而可以有效的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林业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缓解荒漠化。因此无论是对于哪个国家,防沙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而且研究也证明,林草覆盖在沙漠地区是防止土地沙漠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此外森林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提供着可再生能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发展林业这类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可以降低我们对于煤炭和石油的依赖程度,对于发展和开发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有重要意义。此外森林在某种程度上自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3有效的发挥林业产业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作用

在生态文明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林业产业建设对于生态文明体系来说,是与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充分有效的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呢?

3.1从安全隐患上减少林业的破坏

森林害虫和害虫以及森林火灾是影响林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如果要有效的保护林业,那么科学的杀灭这些害虫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国家可以在积极寻找和开发科学的灭虫剂时,专家也应该随时根据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随时对森林进行监测,避免因温度等原因造成森林安全隐患,此外也要加强对守林人的教育,要随时关注森林中的火灾问题。

3.2减少砍伐,增加绿化

只要经过合理的开发和有计划的抚育,可以将森林资源无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下去,但是商业的采伐,开垦,砍伐等行为使得森林的消耗量远远高于森林的生产,而有数据曾显示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对森林进行开采和破坏,那么在几年内全世界的生产性森林面积都将要被迫减少一半。也有数据显示现在全世界每分钟要破坏1100万公顷的森林,如果任由现在的消耗量让她一直这么下去,那么在不久的未来森林将消失,而森林中的多样性物种也会随之消失。而国家可以加强林政管理,制止乱砍乱伐,对于毁坏森林的行为加强惩罚力度。而除了要减少森林林木的砍伐行为外,国家也可以要求多植树造林,以减轻商业性采伐和乱砍乱伐对林木的压力。同时国家也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此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保护丰富的物种资源。国家与人民要以复活岛为警戒,复活岛原本森林茂盛,构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生态系统,里面物种多样化。但是随着最后一棵树木被砍到后,复活岛如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派荒凉。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对人们对治理水土流失,促进降雨,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物种多样性都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国家与人民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旨,全面去推动林业的改革,创新林业体系机制,全面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段燕玲 单位: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林业环保站

参考文献:

森林与人范文篇5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森林与人范文篇6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森林与人范文篇7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森林与人范文篇8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森林与人范文篇9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森林与人范文篇10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