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3:52:06

森林旅游

森林旅游范文篇1

一、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

(一)国内森林生态旅游的萌芽和产生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旅游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旅游外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5.2%,伴随着旅游业的这种良好发展势头,生态旅游开始兴起和发展。国内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于1982年9月,它的建立被看作国内森林生态旅游产生的标志。

(二)森林生态旅游的高速发展和规范管理

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环境生态年”,此后,江苏,浙江,福建以及黑龙江等省都举办了森林生态旅游节,其中2009年5月在温州举办的2009中国森林旅游节,历届规模最大,以此为契机,高速发展生态旅游,并且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管理生态旅游。2000年以后国内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迅速,森林旅游收入呈明显上升趋势,并有加速倾向。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583处,其中部级森林公园746处,范围遍布除台港澳的31个省(区、市),以部级森林公园为龙头、省级和县(市)级森林公园协同发展的森林公园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森林生态旅游效益

(一)社会效益

1.林改消除了林权纠纷,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为使森林旅游成修养度假的最佳选择提供了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时期,分山分林到户阶段;农业合作化时期,山林入社阶段;时期,山林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阶段;改革开放时期,林业“三定”阶段。据统计,林改以来全国累计调处山林权属纠纷80多万起,林权关系界定清楚,山林纠纷大幅下降,消除了农村大量历史遗留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这种创新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开发经营机制,有利于克服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侵害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有利于克服管理部门权力腐败问题,从而使其资源资产管理职能得到有效的制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森林公园的品质,使游客的旅游体验经历舒适度和满意度上升。

2.林改促进了乡风文明,树立了农村新风尚,使得森林旅游更好的起到科研和教育的工具性作用。林改后林农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主动参与集体事务管理,村林业增收用于道路整修,自来水铺设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独特的森林结构和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为林业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天地。林业研究所可与教育委员会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借用提供森林旅游的方式,吸引居民走进森林,并且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使国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和刻不容缓。科学发展森林旅游,能使更多的人有机会认识森林,享受这一大自然的恩赐,而森林则成了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3.林改拓展了社会就业空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就业难题,使得森林旅游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林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林农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对林农来说,在林区工作,容易上手,工作的积极性更高;离家近,归属感更强;收入直接,林农感觉更可靠。据统计,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包括江西省在内的19个全面开展林改的省份通过森林旅游共创造就业机会3600万个,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数据显示:自2003-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几个省份试点期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人数达9亿人次,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不包括由森林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提供的就业人数),旅游业里每增加一个直接从业人员,全社会的就业机会就会增加三到五个。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进到2010年底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人数逾10亿人次,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82.16万个,接待旅游人数和提供就业岗位数远超过去五年的总和。

(二)经济效益

1.林改加快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消费,为国家增加税收。拥有众多人口的农村是潜力最大的市场,同时也是消费最疲软的一块市场。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惠农政策的推进,农民的收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随之转变,有力的拉动了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增加了税收,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林改促进了农村现代企业发展,同时增加了森林公园及产业链周边企业的收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林权问题得到解决,林农获得了森林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面临随之而来的经营问题,很多林农联合起来,成立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一改存在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收取门票和服务的费用,还可以开发其周边产品,而林改促进农村现代企业的发展正好可以提供旅游产品开发和加工,同时也可以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销售周边产品达到利润多元化。

3.林改加速了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有效的保护森林资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体制机制,完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大大增强森林旅游对资本的吸引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向农村流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特别是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的创建,吸引了大量金融资本流向农村,解决了林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将实惠带给林农。目前,全国有26个省份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涉林贷款总额已突破1000亿元,超过中央财政对林业的年度总投入,接近各级地方财政对林业的年度总投入,成为涉农贷款增速最快的领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保护森林资源,同时推动林业资本运作,将森林资源推向市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2010年全国森林公园建设投资总额达224.98亿元,较2009年增加了17.7%,环保建设投入25.33亿元,营造风景林和改造林相26.24万公顷。由森林旅游吸引的大笔投资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由森林遮阳和防风带来的能源节省,防火,贮水保土和净化环境带来的损失减少,绿地财富,以及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无法用具体数据来表示。

(三)生态效益

1.林改转变了林业高排放的生产方式,林农收入提高,更多林农看林护林,旅游资源得到保护,更好的宣传环保知识。作为林改的最大受益者---林农,参与看林护林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有效的降低了森林火灾,滥砍滥伐等事件的发生率。江西省武宁县认真落实“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的惠林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实现县乡村三级“零收费”。通过森林旅游深入森林公园等森林资源聚集区,能使人们更好的认识森林资源,更好认识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无可替代的维护者和主导者的重要地位。

2.林改加速了森林资源由单一开发向立体开发转变,林区生态系统多样化,强化了森林旅游倡导和示范作用。林改后,森林资源的开发向立体开发转变,种植药材,水果,菌菇等适合在森林生长的植物,养殖林鸡,林猪,林兔等动物,丰富林区生态系统。还原了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方式的本真,提倡旅游者绿色出行,并且在旅游过程中积极正确的引导旅游者的行为。

3.林改推动公益林建设,完善公益林补偿制度。林业体制改革中有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加大公益林建设,同时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为有效保护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我国于2001年开始建立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了林业发展,推动了森林生态旅游的进一步质量提升,吸引了社会对森林保护和建设的关注,在公众中普及公益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森林生态旅游的收入也将用于森林的建设以及公益林补偿,实现绿色良性循环。

森林旅游范文篇2

1森林旅游开发的优势

1.1区域优势米泉林区东距天池90公里,南距乌鲁木齐市15公里,西北距昌吉市38公里,西南与乌鲁木齐环山旅游公路、环城外高速、216国道、吐—乌—大—奇高等级公路、乌—奎高速公路相连,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区域位置十分优越。

1.2资源优势米泉林区层峦叠翠,巍峨的博格达雪山高耸入云。其森林结构清晰,以灌木林为主体,辅以云杉、桦树等树种,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河谷纵向发育,谷内各种林木、草地和田园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有序分布。四大沟系内有近20余万株古榆树群,田园、菜园、果园和特色回族农家乐成为新疆典型的乡村旅游、森林生态徒步旅游资源的缩影,峡门子、石人沟、蝴蝶谷等景点早为周边居民津津乐道。

1.3特色组合优势米泉林场天山森林公园景区之一的峡门子旅游景区主要呈现出纵向沟谷、东西延展的基本空间形式。目前,峡门子景区周边的原生态回族民俗文化休闲度假区被誉为新疆乡村旅游的发源地,也是米东区乃至乌鲁木齐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影视文化与休闲体验区(七剑天汇山庄、影视城)、河谷田园风光与古榆树群、地质科普窗口(天山褶皱断裂带)等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1.4政策优势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首次把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以及遵循“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写入报告中,充分说明自治区党委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为山区林场加快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

2制约米泉森林旅游开发的因素

2.1基础设施目前,天山森林公园峡门子景区通讯不畅,供电不到位;甘沟景区交通不便,无通讯和电力设施。景区内薄弱的基础设施制约了森林旅游的健康开展。

2.2资金不足包括企业自身经济实力不足,道路、通讯及电力滞后影响融资合作开发,开发商对林业产业政策了解不够等等。米泉林场森林旅游仅限于在现有的管护所站拉绳子、收门票,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几近于零,主要原因源于缺少资金,自身没能力开发建设,对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的条件研究不够。

2.3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缺乏搞好森林旅游的关键是取决于是否有综合型人才,因为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气象等众多学科,而林业职工除了熟悉林业工作外,其他学科是外行。因此,要搞好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培养和引进综合型人才,解决因人才劣势带来的管理难题。

2.4林牧之争长期以来,因一地两证问题林牧纠分不断,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的日益需求,越来越多的牧民在河谷林带内私搭乱建,无序开发,林场在依法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方面面临诸多实际问题。

3米泉林区森林旅游开发面临的挑战

3.1市场竞争米泉林场森林公园内基本没有标志性建筑,更谈不上接待游客,每年只能在辖区入口处拉绳子,收门票,加之森林旅游开展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而辖区周围则是新疆典型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发源地,另外米东区正在打造区域优势,依托乌鲁木齐市城市北扩,打造万亩水田观赏、北部沙漠、红光山等五个具有区域特征的旅游景区。水磨沟区也在以石人沟为重点,依托水库、蝴蝶沟和森林资源,在生态徒步游上做文章。这些都给米泉林场森林生态旅游带来机遇和挑战。

3.2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米泉林场林区内的哈熊沟、甘沟是米东区居民的重要水源地,由于气候变暖,雪线上移,逐渐增多的游客、农牧民的用水以及牲畜量的增加,导致水量减少,政府在保护与开发问题上侧重于保护;牧民定居工程进度等影响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的步伐,给森林旅游的健康发展带来挑战。森林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是融为一体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和物质的载体,而经济是保护生态的动力,要坚持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通过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促进林场后续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环保,减少林业承载的环保压力;另一方面,对主景区内的重要水源地要重点区划,将景区划分为缓冲区、核心保护区和徒步游玩区。同时要严格控制污染,减少生活垃圾,提高环境保护质量,促进森林旅游健康开展。

4森林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4.1科学开发,依法保护,确保两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盲目的开发只能造成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不能长久发展,要从本区域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当地特色,协调发展多种旅游资源。同时要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使森林资源能够更好地为首府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4.2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没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就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更不会有旅游市场。米泉林场的森林生态旅游既要考虑与水磨沟区共同打造石人沟—甘沟—哈熊沟—天池精品徒步旅游线路(水磨沟区已着手做规划),同时还要融入米东区原生态回族民俗文化、影视文化与休闲、河谷田园风光与古榆群、地质科普窗口(天山褶皱断裂带)等区域特色内,才能助推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森林旅游范文篇3

关键词:适宜;森林旅游环境;舒适;森林生态旅游

一、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与人体健康。(1)红外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研究表明,太阳辐射中的红外光谱区放射的红外辐射对人体皮肤有刺激作用,红外辐射因波长不同产生的生物作用不同,长波红外辐射被皮肤表层吸收,短波红外辐射被皮肤深层吸收。人体皮肤接受长波红外辐射后,可引起块状红斑,停止照射后立即消失。过强的红外辐射,可穿透并损伤视网膜,引起白内障,因此,观察日全蚀时必须戴护目镜。较长时间接受红外辐射照射,会引起眼结膜、角膜疼痛发炎,反复多次接受红外辐射,皮肤容易出现色素沉着。当然,适量的红外辐射可以消毒、杀菌和取暖。(2)可见光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红色具有温暖、兴奋作用,使人精神振奋,神经反应迅速,肌肉张力增强,但持续感知红色,使人很快疲劳;蓝、紫色具有凉爽和降低机体神经反应,使人镇静的作用;黄色能促进心和肺的活动,增加机体抵抗力;绿是生命之色,绿色光不含对眼睛有害的光线,对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视网膜最适合,多看绿色可以保护眼睛。(3)紫外线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紫外光辐射按波长可分为三段:A段,波长0.32μm~0.4μm,一般情况下对人体影响不大,当它与某些医用化学物质相互作用时可产生光毒性、光过敏性、光致癌性的增强;B段,波长0.275μm~0.32μm范围内,可抗佝偻病;C段,波长0.2μm~0.275μm范围内的辐射,对机体细胞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可以用来消毒、杀菌,也可以透入活组织,破坏分子的化学键,对生物组织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并可引起突变,使人致癌。(4)林内光照特点与人体健康。经过林冠层后,林内的光照强度比空旷地弱,光质以绿光为主,因而对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视网膜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2.森林游憩光照生态类型。(1)强光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如登山、狩猎、漂流、探险、游览观光、绘画、摄影等,往往需要在大晴天进行,或者只有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游憩效果最好。(2)弱光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如森林浴、负离子吸呼、疗养(静养)、林中漫步、乘车等,需在光线较弱的林内进行。(3)无光型森林生态旅游。像观鸟、露营等活动则需在无光(夜晚)进行。(4)中间型森林生态旅游。此类旅游对光的需求不高,光照可强可弱,如划船、垂钓、游泳、野餐、林区科考等。

3.森林生态旅游对光照生态类型的选择。在实际森林游憩活动中,人们往往通过对出游季节、天气、林地和出发时间等的选择而达到对光照的选择。如强光型的游憩活动往往选择在夏季、晴天、林中空地或林分郁闭度较低的林内开展,而弱光型的活动选择在春秋、阴天、林分郁闭度较高的林中进行。

二、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水热状况

1.森林生态旅游舒适的水热环境。(1)森林生态旅游舒适度与环境水热状况。人对周围环境感觉舒适的程度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卫生学认为,夏季人体感觉最舒适的小气候条件是:气温24℃,相对湿度70%,风速2m/s。按照这一标准,北京林业大学经长期观察研究认为:乔、灌、草结合的绿化林地对人的舒适度最高,而毫无绿化的广场使人感觉最不舒适。当代人们喜欢到森林环境中游憩,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林区有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2)舒适旅游期的概念。大多数人对周围环境感觉舒适的程度称适舒度。通过心理感觉和生活测试,人对周围环境的感觉可分为11类:极冷、非常冷、很冷、冷、稍冷、凉、舒适、暖、热、闷热、极热(见表1)(气温与温湿指数的关系)。若气温降至16℃以下时,人体感觉冷,-10℃以下很冷。气温高,相对湿度大,人感觉闷热。一年内,感觉凉、舒适、暖的日数之和为舒适旅游期。中国舒适旅游期一般南方长于北方,东部长于西部,平原地区长于高海拔地区。

2.森林生态旅游环境温湿条件与生态旅游。(1)适宜的温湿环境与森林生态旅游。追求舒适是人的本能,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据研究,有利于工作的环境温度是12℃~20℃,17℃最适宜从事脑力劳动。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就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工作效率。气象部门确定日最高气温高于32℃的日子为“酷热日”,把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子称为“炎热日”,日最高气温高于37℃的日子称为“酷暑日”。为避免暑热和寒冷,夏季位于炎热地区的人们向北方气温凉爽的地区流动;冬季,位于严寒地区的人们向温暖和阳光充足的地区流动;内地的人向沿海避暑地流动,平原的人向山区凉爽的地方移动。在这里气候因子成了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动机。大面积的林区,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不少风景名胜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多样的森林景观,更具有优越宜人的森林小气候,因而成为人们炎夏旅游避暑的好去处。(2)高温高湿环境与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区除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旅游者清爽舒适的感觉外,其高湿环境也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久居林区的人常常容易患上风湿性疾病。而且,空气相对湿度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与气温的综合作用体现的。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2℃,空气相对湿度75%以上时,人体就感觉不舒适。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排出的汗液不易蒸发,皮肤发黏,感觉闷热,极不舒服。一般认为一年四季,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多在80%以上的地区是高湿区。川南、黔北、湘北、赣中、浙南、闽北、滇、桂等地都是高湿度地区,其中川湘交界地区是个高湿中心,月平均相对湿度近于90%。这些高湿区大都是山区或半山区。高湿地区的人对辣椒或芥末有着特殊的嗜好,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辣味。

三、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空气

1.森林生态旅游环境的空气特点。一是由于森林植物的制氧作用,使得林区空气的O2含量较高。二是林区由于森林、岩石、瀑布等物质的喷筒效应强,产生的空气负离子多,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而空气负离子有杀菌灭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的作用,使空气清洁新鲜。三是由于各种树木都能分泌植物精气,因而植物精气含量高。四是由于远离污染源,加上植物精气和负氧离子的作用,细菌含量低。五是由于森林具有吸尘、吸毒作用,加上大的林区往往远离城市、工厂,因而空气极少受到污染,飘尘和其他污染物含量低。据测定,每hm2松林每年可滞留36.4t灰尘,云杉林则为32t,松林每天可从1m3空气中吸收20mgSO2,1hm2柳杉每年可吸收720kgSO2。

2.森林生态旅游区空气对人体的影响。(1)充足的O2有利于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因为O2在血浆中的溶解量与氧分压有关,空气中较高含量的O2使氧分压提高,从而利于O2在人体内的运输与溶解。(2)丰富的植物精气和空气负离子含量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国内外医学研究证明,它有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功能。空气负离子浓度在700个/cm3以上时人们会感觉到舒服,浓度在1000个/cm3以上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利,负离子浓度在8000个/cm3以上可以治病。据观测,城市空气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一般是0~200个/cm3,空旷地200~600个/cm3,而森林里一般在1000个/cm3以上,有水体的森林地段为10000~40000个/cm3。森林里的植物精气又叫芬多精,为萜烯类化合物,其生理功效有镇痛、驱虫、抗菌、抗炎、抗风湿、抗肿瘤,促进胆汁分泌、利尿、怯痰、降血压、解毒、镇静、止泻等作用。林区低尘低毒的环境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状况。(3)城市居民在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作用下,极易患上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烦躁、失眠、高血压等。而林区洁静的空气可以使人远离上述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魄。

3.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由于风在林内迅速减弱的特点,使森林的存在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湿润、凉爽、变化较缓和的与海洋性气候相类似的森林小气候环境。森林里的这种光线柔和,空气湿润,温度变化小,幽静无风的环境,加上花果的芳香和鸟鸣的悦耳,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的精神放松,疲劳消除,增进健康。

四、结论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环境建设,创造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环境,通过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以最终达到生态旅游人与生态旅游环境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金池.森林生态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卢云亭.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粟维彬.森林生态旅游环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邹海晶.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贺庆棠.森林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周晓峰.中国森林与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森林旅游范文篇4

一、森林旅游发展状况与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森林旅游建设管理体系

1、森林旅游景区布局趋于合理。截止目前,共建立国家森林公园23处,省级森林公园53处,经营面积近21万公顷;*年后,在部分部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建立了10处生态旅游区,全省森林旅游景区已达到*处,涉及16个省辖市。基本涵盖了省内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地质地貌、水文、天象等自然景观以及大量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成为全省自然景观资源分布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2、森林旅游行业管理不断加强。在*、*年两次机构改革中,都明确了省林业厅“指导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指导和宏观管理森林旅游”的职能;省、市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均设立了管理机构,按照原林业部颁布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加大管理与指导力度;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的原则,加强森林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机构建设,对以国有林场为基础建立森林公园的,严格实行“一个单位,两块牌子”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林业系统管理为主,有关部门、单位,集体、个人共同参与建设经营的森林旅游建设管理体系。森林旅游法制化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省人大通过的《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都涉及了森林公园、森林旅游的内容。*年以来,省林业厅把森林旅游纳入全省林业重点工作,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积极引导,强力推动,森林旅游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开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森林旅游的形象、地位得到确立

1、基础、服务设施逐步改善。到*年底,全省森林旅游累计投入建设资金9.4亿元,其中利用国家投资2.9亿元,自筹、引资、贷款6.5亿元,营、改造风景林1.6万公顷,旅游线路达到842公里,拥有旅游车、船441台(艘),旅游接待床位5458张,电话容量2373门,初步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有40余处景区正式对游客开放。

2、建设经营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按照“重在自然,兴在建设,强在管理,优在服务,精在特色,贵在和谐”的指导思想,各景区在加快开发建设的同时,着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努力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森林旅游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森林旅游景区成为重点、热点景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授予首批“全国文明森林公园”称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景区;嵩山、云台山、白云山等森林公园进入今年“五一”黄金周游客数量和门票收入前十名之列;白云山、宝天曼、洛阳牡丹园、鸡公山、南湾、石漫滩、神灵寨、天池山等景区在省内外已具有较大影响。

(三)森林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经济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改善,森林旅游接待能力和市场规模逐步进入高增长阶段,近10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进入国内市场,并开始吸引国外游客。*年以来,全省森林旅游接待游客数量、直接收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年分别达到558万人次、8407万元,森林旅游作为林业产业中的强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特征已充分显现。

(四)建设模式、经营机制创新取得很大进展

近几年来,我省从延长林业产业链,壮大实力出发,积极探索森林旅游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结合城市发展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把森林公园建设范围由国有林场逐步向城市周边和集体林区扩展,并摸索出了造林与基础建设同步进行,育苗、造林、花卉相结合,边建设边开放的新路子,禹州植物园、濮阳绿色庄园、洛阳周山森林公园建设都取得了成功经验;*年以洛阳牡丹基因库、鄢陵花卉苗木基地为基础分别申报建立了洛阳国家牡丹园、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得到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全国首家国家花卉专类园、花木博览园,丰富了森林旅游景观内涵,在森林公园建设模式和组织方式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各森林旅游经营单位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在拓宽投资渠道、提高经营水平和效益,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突破,如漭河生态旅游区、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通过承包经营方式,吸引了数千万元的建设投资;神灵寨国家森林公园采取职工集资建立股份公司,承包建设、经营旅游服务项目;云台山、鸡公山、薄山等森林公园、生态旅游采取统一经营、比例分成的方式,与其他风景名胜区、水利旅游区达成合作协议,为森林旅游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森林旅游成为沟通政府、社会、群众与林业联系的桥梁和窗口

森林旅游的发展改变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经营利用方式,减少了森林资源的直接消耗,推动了造林绿化,强化了资源保护,为实施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成为实现林业建设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有效途径。森林旅游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量增加了社会就业,树立了地区形象,逐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森林旅游成为展示林业建设成就、宣传林业形象的窗口和阵地。

二、当前森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旅游法律地位不明,对森林旅游的认识不足,管理薄弱

20世纪50年代以来,森林的游憩(旅游)功能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将其作为森林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如美国从1960年开始,就在多个法律中把森林游憩作为森林五大经营目标中的首位目标。但在我国至今未能充分认识和重视森林的游憩功能,《森林法》等林业法规中都未涉及森林游憩、森林公园、森林旅游的内容。森林旅游的法律地位不明,造成管理无据可依、指导乏力,林业系统在认识上存在许多偏差和混乱,在很多地方,森林旅游被置于林业工作任务之外,管理指导极为薄弱,应付了事,森林旅游长期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发展动力不足。

(二)旅游管理体制性问题突出,制约着森林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是我省主要林区特别是国有林场与风景名胜区、水利、文物、宗教等单位在地域上相互交叉、重叠,由于主管部门、隶属关系、管理方式、经营目标不同,在旅游开发经营中存在着诸多矛盾,条块分割,相互制肘,协调困难,难以达成共识、发挥整体优势。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风景名胜区与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关系问题,我省大部分风景名胜区是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很多地区,名胜区管理强行占用资源开发经营旅游,造成管理混乱、纠纷不断、矛盾重重,如石人山、王屋山等风景名胜区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发旅游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二是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违犯林业法规、政策,擅自占用国有森林资源、改变原森林资源经营单位隶属关系进行旅游开发,干预、插手森林旅游经营的问题长期存在,案件屡有发生,严重侵犯了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的合法权益,有的对森林资源造成了很大破坏,但由于政府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此类问题、案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限制、阻碍了森林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建设步伐整体缓慢,市场规模较小

我省大部分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是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森林旅游开发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由于政策、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林场长期处于经济危困状态,家底薄,投入有限;国家、省林业部门对森林旅游建设一直无专项投入;长期以来,森林旅游被视为林业系统的部门行为,基础设施、旅游建设很难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投入成为制约森林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发建设步履艰难。批而不建,建而不配套的情况普遍存在,从整体上看,森林旅游市场规模小,产业化程度较低,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经济效益较低。

据调查,*年正式开放的48处景区中,直接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仅有15处,占全省总收入的近80%;在全省总收入中,门票收入占72%,与其他旅游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四)旅游产品单一,规划建设档次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目前我国森林旅游规划、建设的标准、规范、评价体系不健全,有的已严重滞后,专业规划设计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规划设计思路简单,与市场需要脱节,缺乏可操作性。同时,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无规划的现象与盲目开发、大兴土木等短期行为普遍存在,既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浪费了资金人力,也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景观资源的破坏。从整体上看,森林旅游开发建设水平、档次、质量、品位不高,旅游产品无个性、无特色,相互雷同、千篇一律,市场竞争力较弱。

(五)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目前森林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原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结构单一,专业素质不高,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市场、服务、竞争意识淡薄。在管理运行方式上,沿用旧体制、旧模式,机制不活,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今后一个时期森林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加快森林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基本动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等新兴产品产业,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发展森林旅游成为党和国家赋予林业部门的职责。这必将有利地促进林业系统上下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森林旅游的认识,从根本上解决森林旅游发展的动力问题。

(二)社会旅游需求的转变为森林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社会对旅游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的转型时期,从国外旅游业的发展进程看,走进森林,回归自然,休闲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流。据世界旅游组织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初的20年里,世界范围内的森林旅游人数将以2位数的百分比增长,近几年来我省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有理由认为:我省森林旅游将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森林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得到改善

1、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森林旅游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通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森林旅游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信任、重视与支持。从调研中看到,政府主导战略在森林旅游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越来越多的森林旅游景区被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列入重点工程,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

2、我省旅游业建设重点开始转向森林旅游景区。按照省政府制定的“一线四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2002年以来我省旅游建设的重点开始由郑汴洛沿黄旅游线、嵩山旅游区转向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旅游局已编制完成了三个区域的旅游总体规划,绝大部分森林旅游景区列入了规划范围。国债资金、省旅游建设专项资金、县乡道路建设资金对森林旅游景区的投入数量和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四、进一步加快我省森林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对森林旅游进行合理定位,处理好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1、把森林公园建设作为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公益林业管理。我省森林公园主要是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布在生态脆弱及生态建设重点区域,首要任务是培育、保护森林资源,应按照社会公益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实现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在林业的整体发展中合理确定森林旅游发展目标。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定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把森林旅游发展与森林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合理调整林区产业经济结构、保障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实施、增加林业职工生活、带动林区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在保护的基础上建设,以建设推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建绿色生态、办绿色产业、创绿色文明。

(二)强化组织领导,努力加大管理指导力度

1、落实责任,完善职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森林旅游纳入职责范围,加强组织和领导,完善职能,健全管理机构,充实人员。以规划制定、资源保护、项目建设和规范经营等为重点,不断加大行业管理指导力度。

2、努力改善与地方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关连性,我省确定了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因此,各级林业部门必须把森林旅游发展融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整体中,谋求合理定位,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以及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实现协调发展。

3、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与水平。一是建立各级森林旅游协会,协助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宣传促销、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等活动。二是成立由专家组成的河南省森林旅游建设指导委员会,承担批建景区评审、规划与建设指导、业务咨询等任务。

(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快开发建设步伐

1、积极争取政府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把森林旅游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取得各方面支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林业建设资金和林业工程项目上,要统筹安排、优先支持森林旅游建设。

2、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在确保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面向社会,通过承包、合作、合资、独资等形式,大力吸引各种经济实体与个人参与森林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项目、商业网点、服务设施建设与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四)创新经营机制,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效益水平

1、面向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森林资源管理与旅游产业分离的途径与方式,促进森林旅游产业真正走向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广泛吸引社会经济主体参与建设经营,提高森林风景资源的利用效率。

2、整合资源,优化产品组合,提高规模效益。以森林资源资产、资本为纽带,打破地域、所有制、行业界限,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功能配置,优化旅游产品组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产品,扩大经营规模,做大做强,培育“龙头”企业,提高森林旅游市场竞争能力。

(五)推进森林旅游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1、加强森林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制订出台《河南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或《河南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在其他林业法规制定(修订)中充实有关森林公园、森林旅游管理的内容;各地也应积极争取各级人大、政府出台有关具体管理规定、办法,使森林旅游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依法保护,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森林旅游范文篇5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旅游兴省”战略和关于“把森林旅游业真正发展成为森工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规划,积极打造方正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拉动方正国有林区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省政府黑政字号文件“建设原始森林探险、冷水漂流、冰雪运动、狩猎观鸟、疗养休闲、避暑保健、森林小火车观赏、民族风情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森林旅游项目”的要求,从我局森林旅游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特色优势出发,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运作规律,经林业局批准,把项目租赁给进行经营。本着诚信合作,发展林区经济为宗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经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甲方与

乙方共同协商,达成协议如下:(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一、经营项目名称:。

二、经营单位:

三、经营使用年限:所使方正林业局经营地域权为年——年。

四、经营目标:

⒈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按照行业标准合法经营,努力做到本行业中的精品,拉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⒉必须要按时完成向林业局缴纳的租赁承包费,并且完成逐年递增的任务。

⒊成为方正林业局森林生态旅游线上主要景点和全局森林生态旅游的骨干企业。

⒋有效拉动相关产业,开辟就业岗位,安置下岗职工和林区劳力就业。

⒌塑造企业形象,打造旅游名牌,成为黑龙江东部旅游线“哈尔滨——二龙山——方正——佳木斯——鹤北”支线的黄金旅游点。

⒍成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现代森林旅游企业。

五、双方责任、权力划分:

一甲方:

⒈责任:一大力支持乙方完成经营目标;二协助乙方争取国家产业的政策支持;三协助乙方办理占地、经营等文件,协助完成筹建工作;四协助乙方完成房舍用地审批。主房舍周边用地耕地和荒地,交由乙方有偿使用,保证乙方继续开发和扩大经营项目;五向乙方有偿提供漂流专线。

从到

的使用。在主项目建设期间和新增项目开发期间优惠价格向乙方出售木材、沙石等建筑材料;七提供其它扶持本产业发展的优惠条件。

⒉权力:一按照国家林业法规和政策,对乙方经营区的资源、林政、防火和社区,行使管理权;二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在乙方租赁经营期间收取资源补偿费和生态保护费。三有权向乙方推荐优秀下岗职工和林业劳力就业。四有权对违法经营进行监督或查处。

二乙方:企业或公司。

⒈责任:一按时完成并向林业局缴纳租赁承包费

万元,并且完成向林业局缴纳的逐年以%递增的租赁承包费任务。二开发与经营保证

基本维护生态原貌;三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擅自扩大经营区域;四经营效益较好时向林区社会无偿捐助教育、卫生及其它公益事业;五接纳甲方推荐的优秀员工就业;六努力尽到企业应尽的生态、社会责任;七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甲方转嫁经营风险。

⒉权力: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甲方不得干预乙方的正常经营活动:()有权拒绝甲方(及其附属部门、单位的不合理摊派和不合收费);()有权辞退甲方推荐的不称职员工。

六、本协议书生效日期:年月日

七、本协议书末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

法人代表:签字

乙方:(盖章)

森林旅游范文篇6

关键词: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文化;创新策略;旅游文化品牌

一、引言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根据2018年3月13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有力举措。文旅2.0时代的五大特征之一的主题公园迎来了热潮。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早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目前仍集中在传统观光游览领域,存在缺乏旅游文化内涵、品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无法满足当前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因此,开展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建设、旅游文化产品建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现状分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内,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因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大峰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享誉中国乃至世界,连续多年位居张家界十大旅游景点排行榜榜首,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1.相映成趣、景色秀丽的自然奇景打响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品牌,大大增强了其吸引力。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集黄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于一体。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现已开辟了六个旅游景区,分别是黄石寨、袁家界、金鞭溪、天子山、杨家界、鹞子寨。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无疑是激发旅游消费者出游欲望,并促成出游行为的主力。2.较为完善的登山基础设施推动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发展。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索道、缆车等交通基础设施完备。其中百龙天梯,以“最高户外电梯”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人类智慧和自然美景的完美结合,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力。3.较为丰富的人文故事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增添了新亮点。除了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所处地丰富的湘西民俗文化和具有特色的湘西旅游产品也是其发展的引擎。(二)问题分析。1.文化和旅游融合度较低。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文化能够推动旅游产业的提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调查者发现景区只有介绍植物与文化故事简介,以及观山的视觉感受。有些游客既有“360度看一个风景”的说法,看似在夸奇景无处不在,又似在叹息唯有景而无文化内涵。2.文化品牌塑造不完善。《西游记》家喻户晓,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奇峰吸引剧组来此取景,但在游览时发现公园内唯有一个刻有西游记拍摄点的石碑可供游客拍照留念;《阿凡达》也在此取景,其结果也如出一辙,仅有一个早已饱经风雨的阿凡达雕塑耸立在高山上可供拍照。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直以来忽略了文化品牌的塑造,尚未通过二次旅游促进其长期发展。3.旅游特色功能不突出。在体验经济时代,以一些自然资源或历史遗产为主的传统观光式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体验式旅游已成为现今旅游的主体。显然,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仍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上,这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张家界旅游景点中竞争力不断下降的根本原因。4.民族文化挖掘不充分。原本坐落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城市,应该有着丰富多彩的湘西文化。然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并没有充分融合民族特征,没有发挥出少数民族的特点来促进旅游发展。

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文化创新策略

(一)旅游文化模式创新。结合当前文旅2.0时代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要求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特点,笔者拟构建一个集民俗文化、现代科学技术、功能分区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模式,具体表现在:第一,融合文化品牌———涵盖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演艺展示;第二,融合高科技———利用虚拟现实、智慧导航、人机对话营造科技文化;第三,进行功能分区———根据旅游地的资源分布、土地利用、项目设计及旅游者的需求进行旅游功能分区。(二)旅游文化策略创新。1.打造文旅品牌。(1)利用名人效应提高景点品牌知名度。1979年,人民艺术家吴冠中来到张家界并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结缘,他的散文作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失落的风景明珠》让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开始为人们所知。2012年,吴冠中的铜像永久落户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2018年4月,吴冠中先生的画作《张家界写生》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国书画春季拍卖会上公开竞拍,拍卖估价在600万至900万港元。吴冠中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名片,大力打造吴冠中结缘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充实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文化的重要途径。(2)利用丰富的植被资源建设品牌体验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被称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为植被设计个性化且符合其特质的解说牌,印上与该植被简介相关的二维码,还可针对中小学开展“亲近自然,认识植物”等活动,让游客增加对植被的了解。另外,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700多个,在休闲探险的过程中进行一场森林浴也是一种良好的体验。(3)将山水实景与神话故事结合,形成文旅亮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取景点,《西游记》给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利用森林和石峰景观实景演绎《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对游客有极大的吸引力,张家界《天门狐仙》就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案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十里画廊景点以似人似物、似鸟似兽的石景造型而闻名,其中“寿星迎宾”“采药老人”“向王观书”“海螺峰”等最为著名,把十里画廊演绎成一个故事长廊,大力宣传,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从而加深游客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文化印象。(4)将VR科技与地质景观结合,提高游客体验度。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因奇特的石英砂岩大峰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可以在室内就能感受到国家森林公园的壮阔景色,这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来说是一种极为有利的宣传方式,同时也可以加深景观给游客带来的震撼。作为《阿凡达》电影的一个取景点,利用VR眼镜、VR动画等高科技设备,让游客进入《阿凡达》的虚拟世界,身临其境,打造一个科技文化旅游品牌。2.加强文化、旅游与高科技的融合。(1)应用智慧导航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旅游路线。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点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因此游客观赏景点的路线选择相对较多。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有步行路线、空中缆车路线和地面缆车路线,可以利用智慧导航,结合游客的偏好,设计出在导航环境变化情景下的动态寻径方法,有助于为游客提供动态、智能化、精准化、一体化的智慧旅游定位服务。(2)增加民族元素展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最主要的景观是自然景观,民族元素体现甚少。在景区,工作人员可以穿戴传统服饰为游客提供服务,同时提供张家界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饮食,从而增加民族特色文化展示。3.加强旅游功能区顶层设计。以文化为主导将国家森林公园分为观赏区、体验区、休闲区、文博区,突出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特色和服务特色。(1)体验区。在景区提供“民族服饰租借+摄影服务”,提供专业摄影工作人员和带有锉花样式的民族服饰——锉花艺术是湘西苗族特色的剪纸品种,用于衣裤花边、鞋花、帽花等处的刺绣底样,使游客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与湘西苗族锉画进行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提供“民族美食制作+销售服务”,在景区提供手工制作的民族美食,邀请游客参与到美食的制作中,并将出来制作的产品销售给游客,增加游客的参与度。(2)文娱区。目前国家森林公园缺少休闲娱乐场所,可以利用公园茶场资源,开展采茶、品茶、茶艺表演等活动;在公园周边适当增加按摩、足浴等服务,增设一些儿童游乐设施,以满足游客在旅游期间的不同需求。(3)文博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闻名于世,利用公园的配套化设施,通过图文展板、模型、录像、标本等形式,结合高科技的声、光、电立体再现公园历史、地质演变、动植物资源等科普知识,提高旅游的质量,使游客在休闲探险之余可以获取更多知识,加深对森林公园的印象。(4)高科技区。景区内各大小景点可以埋藏感应式导游词讲解,利用专门的讲解耳机,使游客可以在每个景点听到专属的讲解词。此外,可以建设VR体验馆,利用高科技设备,让游客用不同方式领略公园独特的地貌带来的视觉震撼。

四、结语

随着我国旅游景区的蓬勃发展,传统单一的观光式旅游已转变为丰富刺激的体验式旅游。要想使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打响部级森林公园名牌,就必须打造特有的文旅品牌、加强其与高科技的融合、划分明确的旅游功能区,提升森林公园的竞争力,使其成为世界闻名旅游景区。本文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探讨文旅品牌建设路径,希望为其他景区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新生.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与趋势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51-52.

[2]黄高亿.VR技术在桂林旅游产品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8(09):73-74.

[3]赵慧文.关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J].湖南林业,2009(03):18-19.

森林旅游范文篇7

东南与朝鲜一市五郡隔江相望。国境线总长260.5公里,全县面积2497.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5%。是部级全幅员森林旅游区,素有“长白林海“”天然氧吧“”物种储库”之称。这里,山川相趣,钟灵毓秀,万宝并储,独秀人世,是吉林省东南边陲的一颗璀璨夺目的绿宝石。长白县是我国的一个典形火山地貌区域。由于地势、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综合因素的多变,呈现出从温带到寒带4个不同的垂直自然景观带。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这里有东北一绝的望天鹅峡谷区;有宏大神奇的长白山天然公园;有唐渤海时期的城池遗址;有第一任知府张凤台命名的“灵光塔”;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遗存;还有那古朴的风土民情、独特的异国风光。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全县有野生动物50种;珍禽200多种;鱼类30多种;野生植物1200多种,其中:可供食用152种,药用的890种,工业用的153种,供观赏的130多种。薇菜、蕨菜、刺嫩芽、山芹菜、各种红白参以及木制产品等在国内外市场颇有盛誉,也是出口换汇的主要产品。现在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铜、铁、硅藻土、高岭石、煤、明矾石等27种,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原始神秘的自然景观和底蕴厚重的人文景观赋予长白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此自2002年长白县委、县政府立足“环山、沿江、跨国”旅游的优势,遵循“高起点规则,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努力构建现代口岸城、地质矿产城、多元旅游城和特色医药城。县城建设已接近国家卫生城“畅、绿、净、亮、美”的标准。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产业发展迅速,基本构筑了长白山天池南坡旅游线、望天鹅景区生态游旅游线、县城近郊景区度假旅游线、西部特产旅游线、鸭绿江源头漂流游旅游线、赴朝鲜边境跨国游旅游线,形成了集边境风貌、朝鲜族风俗和异国风情为一体的旅游网络。

林区独特风光旅游

长白属部级森林全幅员旅游区,素称“鸭绿江源头第一县,长白山脚下第一站”,被誉为“天然氧吧”、“绿色立体宝库”,长白以环山、沿江、跨国为基本框架的观光度假旅游共分五大部分:天池南坡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长白山唯一可以乘车到达天池边的景区。这一景区上行时可在800米至2690米海拔区间领略原始森林的博大与深邃,尽情观赏一日四季、奇秀无比的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四个梯次鲜明的垂直景观带。越过高山苔原带,令人魂牵梦绕的长白山天池便呈现于眼前。天池面积9.82平方公里,最大深度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淡水湖。天池是中朝界湖和图门江、松花江、鸭绿江三江发源地。这一景区下行时,可尽情欣赏处于海拔2000米的高山花园,雍容华贵的高山杜鹃,芳香怡人的高山罂粟,晶莹剔透的冰凌花等等,还有长白山独有的不老草和极具观赏价值的仅有两寸高的袖珍石松,所有这些数不清的山花野草,为沉寂凄凉的高山苔原注入了勃勃生机。处于岳桦林带底部的鸭绿江大峡谷,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200米,最大深度170米。伫立峡谷岸边,幽谷之风尽收眼底,峡谷之内绿树掩映,怪石林立,百态千姿,气势恢弘,犹如苍天赐予人间的长幅瑰丽画卷。

长白森林旅游效益

森林旅游范文篇8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认识,生态旅游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人们纷纷开始到野外的景区、公园赏景、游玩。这给森林旅游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可以说大众化的生态旅游活动已经兴起。

市森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依靠文化遗产和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壮大,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凸出的优势。

1、市森林旅游的现状

1.1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市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达1300多种。五女峰部级森林公园和老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大寓山、七星山市级园林公园在此镶嵌。“自然神韵晓月岭,森林风光五女峰”。鸭绿江沿线旅游圣地,不仅展现有冰川运动造就的美丽而神秘的“岛屿风光”、“奇山峭壁”、“江鲤鱼”,而且有两岸异国风情,有参天古树、奇花异草和周围的森林组成的美丽迷人的风景。绿色森林,清新怡人的空气,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等吸引众多的旅游者。

1.2森林旅游产业迅猛发展。近年来,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森林旅游成为林业发展后续产业的主打项目之一。在森林旅游方面,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三期扩建接待环境大大改善。森林旅行社、宾馆、度假村、旅游车等接待设施日趋完善,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和多条旅游线路已经有序运行。可以说,的森林旅游业已经形成规模。

1.3森林旅游前景广阔。国家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培育,我市把它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给予优先发展。提出“旅游兴市”战略,明确强调把旅游业培育成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森林旅游的前景非常看好。

2、发展森林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2.1旅游资源无序开发利用。其一,在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关系调控乏力,加之建设规模小、管理粗放、结构单一,使旅游产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影响了森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其二,对森林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监控乏力,出现游客不爱惜自然资源和环境卫生,导致生态资源退化。其三,在开发森林旅游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2基础设施薄弱。的森林旅游景点离市区较远,加之旅游项目资金投入少,设备设施不齐全,可进入性差。如景区内交通、通讯、电力设施、生活条件还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尤其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

2.3宣传工作有待加强。的森林旅游起步相对较晚,森林旅游科技含量低,经营森林旅游项目理念转变慢、经验不足,没有形成品牌,知名度较低,因此必须加强森林旅游宣传。

3、促进森林旅游业发展的保护措施

3.1转变观念,协调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律,森林旅游业要生存发展,只能走效益型增长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市场做文章,而不是围绕数字做游戏,对森林旅游公园的建设,要从旅游景观的价值角度,从市场需求、资金筹措、交通可进入性、资源特色等各方面去深入分析创建每一个森林公园的可行性,而不能仅凭森林面积有多大,动植物种类有多少就来决策。森林旅游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由易到难,要有科学的规划,以高起点、高标准、突出森林景观的地方特色,推进森林旅游业发展。

3.2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对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和导游进行有关植物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培训,同时,通过定期举办森林旅游服务人员培训、林业生态旅游区野生动植物识别培训等途径来提高游客的资源保护意识。

森林旅游范文篇9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富聚度居全国首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04〕9号)两个文件,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八大林产业,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业,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我们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和云南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结合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实际,紧紧围绕把云南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思路,组织编写了《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写工作,是在云南省林业厅的直接领导下,由云南省林业厅技能站主持,组织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系等单位完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昆明理工大学等部门、领导、专家教授的指导、支持,提出了许多真知卓识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撰人员水平有限,时间仓促,《规划》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1.1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

森林生态旅游,是让游人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尽情观赏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领略大自然神韵的同时,肩负着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游乐活动。即游人既欣赏自然美景又关注生态环境,通过观光、科考、探险等一系列旅游活动,认识了解自然,同时增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教育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更多地认识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活动。而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既包括在林区内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发生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也包括登山漂流、跋涉探险、狩猎垂钓、野营科普、康体休闲、疗养保健等活动。

从理论上讲,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利与弊,利大于弊。其正效益,不仅会给国家和当地带来经济收入,对环境建设也有好处,游客还能在游山玩水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而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误入歧途,它带来的将是旅游性污染危害和群众性观光公害导致的环境恶化及环境灾难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诚然,推行和实施“绝对保护”政策,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1.2森林生态旅游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陆空交通的便捷,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人类参与最广泛的产业之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过去的30年间,国际旅游业每年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到目前为止,旅游从业人员约占全球就业人员的1/4,累计总产值达3.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产值的6%,已超过石油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201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超过10亿人次,旅游年收入将达到15500亿美元,为目前旅游总收入的3倍。预计旅游业所创造的产值(包括直接和间接产值)将占世界GDP总值的11.7%。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充分表明其己成为世界上经久不衰和最富活力的经济部门,不仅有效地带动了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为世界各地的2.5亿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90年代,我国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近十年来,呈迅猛发展之势,旅游收入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增加,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截止2002年底,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高达5566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1995年的3.59%升至2002年的5.47%,成为我国最具发展后劲的朝阳产业。

1.2.2森林生态旅游成为新兴产业

美国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872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森林中发展旅游业的生命力。到1960年,森林旅游由于它的现实价值而最终获得了各界人士的承认,而且一跃成为森林资源功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美国举行的以“森林多目标利用”为中心议题的第五届世界林业会议上,发展旅游被确定为森林多目标利用的五大目标之一。这次会议是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各国积极进行自然保护区及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为本国国民提供了健身益智的活动产所,同时也招徕了外国的观光游客,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一项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

森林生态旅游能把文化、民族、林业、旅游、科技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种非消耗性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森林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在资源利用、开发经营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潮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旅游观念正发生巨大变化,将有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投入休闲旅游活动中。据世界旅游理事会估算,生态旅游年平均增长率为20%-25%,是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10多年后,发达国家将陆续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跟其后。21世纪将是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世纪,并成为前景光明的新兴产业。我国1999年旅游的主题是“生态环境游”,其内容为“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表明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正在迎头赶上国际潮流。

1.2.3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林业等部门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658处,规划面积1900多万公顷;建立自然保护区1757处,规划面积1.5亿公顷。全国有6处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遗产,有19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7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时,还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狩猎场和野生动物园等。这些森林旅游区囊括了我国不同地域森林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形成了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景观。

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的建设,大大推动了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缓解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走出了一条不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林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如交通业、餐饮业、加工业、种养殖业、零售业等的发展,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效缓解了林区的就业压力,并且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林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家林业局的统计表明,近10年来,中国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每年都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率,在整个旅游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大,位置越来越重要。以森林公园为例,1992年森林公园以门票收入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到2003年达到了96亿元,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突破了1000亿元。加上自然保护区、狩猎场、森林旅游小区、森林类型的旅游区,中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年游客量已达3亿多人次,占到当年全国旅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森林生态旅游呈现出强劲发展的良好态势。

1.3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境内峰峦叠起,江河纵横,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丰富多样,且具雄、奇、雅、秀、幽、险、野、旷的特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条件。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把云南建成“亚洲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为云南旅游支柱产业增添绿色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紧密配合下,进一步加大了发展力度,使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1.3.1发展成效

1.森林公园发展迅速。自1987年我省兴建畹町部级森林公园以来,截至2003年,全省相继建立了昆明金殿、腾冲来凤山、思茅菜阳河等26个部级森林公园;双柏南安、西畴鸡冠山等13个省级森林公园,69个县(市)级森林公园,分布在全省16个地州市,40多个县(市)。国有林场森林景观资源开发步伐也开始加快,先后兴建了26个林场景区。

2.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小区”建设稳步发展。十多年来,经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资1.5亿元,恢复和新建部级、省级和地县级自然保护区168个,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床位2300多个。目前己有香格里拉碧塔海、丽江云杉坪白水山庄、西双版纳野象谷、原始森林、翠屏峰、绿色石林、保山高黎贡山百花岭、屏边大围山、景东衰牢山天池、丽江老君山等景区(景点)正式营业。

3.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仅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8076.96万元,其中:国投1944.15万元,引资15006万元,自筹1203.1万元。主要用于旅游服务设施、新增旅游项目和环境保护建设。现已拥有车(船)155台,游道265公里,床位1055张,餐位1123个,程控电话682门。

4.经济效益增长较快。2003年,全省森林生态旅游接待中外游客423.5万人次。仅森林公园接待游客就达196.31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32万人次,全省实现森林生态旅游收入近32亿元。成为云南旅游业和林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管理、服务有所加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服务机构。省林业厅明确了管理部门,成立了云南森林生态旅行社,部分地州市县林业部门,设有专职、兼职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经办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云南省森林生态旅游协会,并创办了《森林生态旅游通讯》。服务管理方面:一些地州县相继成立了森林生态旅游接待单位以及集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林业培训中心。

1.3.2存在问题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经过近十五年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起步晚,开发时间短,投入严重不足,步履十分艰难,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发展不重视,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行业主管部门和一些地州,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发展的巨大潜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排上议事日程,更缺乏紧迫感。

2.投入严重不足,开发程度低。由于森林生态旅游业外部性明显,加上机制不活,底子薄,自筹能力弱,融资渠道不畅,对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至使开发程度很低。截至2002年,全省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仅占总数的14%,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小区”的面积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42%。开发的景点不到150个,仅占规划景点的7.5%。并且一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低质量的“四低”状况、且开发方式趋同化。

3.已建景区(景点)开业率低。全省39个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中,仅有16个正式营业,开业率仅达41%;69个市县级森林公园的开业率虽高一点,也只达75%。而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集中、富集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除少量以观乌、生物多样性专业考察外,没有增加新的景区(景点)和旅游场所,整体市场转化率较低。

4.市场开拓较差,服务管理滞后。宣传促销不到位,景区(景点)知名度低,“守株待兔”思想严重,满足于现状和低水平。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较差,多数景区(景点)处于“一流景观,三流服务”状态。经营能力和市场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5.社区参与程度低。在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普遍忽视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协作,忽视当地居民分享森林生态旅游效益的权力。除少数景点(景区)的牵马服务外,在开发建设、旅游项目选定、规划和各项政策的制定中,较少征求和咨询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意见,更少考虑共同管理和经营,从旅游中获益甚少。

6.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参与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经营管理型专业人才、环境监测人才、规划设计人才、营销人才及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导游人才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7.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许多地方管理体制不顺,多头领导,多方管理,互相扯皮、推委现象时有发生。部份森林生态旅游景区(景点)权属错位,经营权不明晰,收益分配不公,常引起纠纷和争议。

2.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评价

2.1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衬托的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云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原始,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多样。全省有森林面积1.4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3.6%,是云南各类资源中最多、最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是云南地理位置(低纬度)和地貌形态(多择化小生境)共同作用下的“天赐”财富,而森林中珍稀物种种类和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富集度居全国首位。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全省有各种高等植物170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62.9%。

2.2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本规划中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划分,本着突出林产业特色,分类体系边界清晰和林业行政管理体系现状,方便开发、管理和便于规划操作的原则,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按照资源所在旅游地属性划分为三种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其他林业地域。其中自然保护区166个,森林公园108个,其他林业地域31个,(详见附表一:云南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表)。

2.3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由附表一可以看出,全省己建成、正在开发或待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和森林公园共305个,景点2000余个。分布于121个县市区。景区较为集中的县(市)有:腾冲、景洪、勐腊、昆明、双柏、香格里拉、保山、龙陵、丽江、盈江、楚雄、马关等。景区最多的县是腾冲、景洪、丽江、香格里拉、勐腊、龙陵等。

2.4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既丰富多彩,又有其独特性,突出表现在:

1.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旅游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类型,除海洋、沙漠等个别类型为空白外,按中国森林风景资源划分的类型,云南几乎均有分布。同时还具有其他省(区)少有的民族风情和边境口岸类型。而且尚有峡谷、冰川、泥石流滩等为云南特有。类型多样,是开发各类旅游活动和多种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资源基础。

2.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空间分异明显

从资源综合区划的分布看,滇西北和滇南资源集中、富集,以大面积的部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其原始状态保存良好,生物区系特殊,过渡性明显,交流与隔离并存,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好。且有相对密集的民族文化资源作补充;其次是滇西和滇西南,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以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洲象、热带亚热带大型鸟类、古茶园、古茶树等珍稀动植物最为突出;再次是滇东南和滇东北,主耍以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水源林为主;滇中和滇东由于开发较早,次生林居多,资源品质相对较差。旅游资源分散,集中度低,造成开发上的困难,且难以形成群体效应。

3.资源原始、古老、开发价值高

在众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中,不少景区和景点尚处于待开发的处女地,保持着原生状态,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保留了大量古老濒危和特有的野生动物类群,且有浓厚的神密色彩。无论是观光旅游,或是科普、科考、教学等专业旅游,都是最佳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开发价值高,是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走出省门、国门的品牌,同时也是建成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财富。

4.后备资源多,开发潜力巨大

后备资源丰富,但多数高品质、高品位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在交通闭塞、经济发育程度低的边远地区。绝大部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状态,资源存量巨大,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和云南旅游业“提质增效”的基础,开发和市场潜力巨大。

2.5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对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专家系统评价法,依据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为标准,综合考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鉴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在一般旅游资源100分的评价体系上,加权20分的生态价值分值)分为五级评价。其中五级旅游资源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按照资源所在旅游地属性和类型划分,全省166个自然保护区中,13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均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在5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有9个自然保护区为特品级旅游资源,有40自然保护区为优良级旅游资源,有1个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在55个地市级自然保护区中,除2个人工水库景区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外,其他53个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在48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中,除1个水源林景观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外,其他47个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在全省108个森林公园中,36个重点部级森林公园和12个一般部级森林公园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重点省级13个森林公园和一般省级11个森林公园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重点县级6个森林公园和一般县级30个森林公园均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在包括林场、动植物园和其他林业用地34个景点中,除4个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外其他30个均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

3.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区划

根据全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富集度,地域分布特点,综合性、整体性、相似性、协调性、经济上的相连性和各个旅游区的内在规律,区域基本优势,为制定与实施各时期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将全省划分为滇中高原湖盆,滇西北高山峡谷,滇西中山宽谷,滇南中低山宽谷盆地热带,滇东、滇东南岩溶地貌和滇东北中山剥蚀地貌六个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3.1滇中高原湖盆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昆明、玉溪、楚雄三市,总面积604.85万公顷。该区经济条件好、交通方便、四季如春、是云南旅游业最大的接待基地、集散地和游览地。同时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齐全,高原湖盆、古寺庙宇、名胜古迹、民族风情集中,是云南的旅游中心。

3.2滇西北高山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大理、迪庆、怒江三地州和丽江市,总面积892.51万公顷。地处云南西北部,横断山脉腹地,青藏高原南缘。该区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有广阔的高山原始森林,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广袤的高山草原,耸立的大雪山、深切的高山峡谷、深邃的高原湖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古老的宗教文化。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被誉为世外桃园的“香格里拉大峡谷”、我国纬度最南的现代海洋性冰川和完整的高山森林垂直带自然景观,都分布在该区。

3.3滇西中山宽谷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保山市、临沧地区和德宏州,总面积556.32万公顷。地处云贵高原西缘,横断山脉南缘,以中山切割地貌为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相连。区内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地热、温泉、瀑布、叠水星罗棋布。我国罕见的热火山景观、树包塔奇观、大树杜鹃王、榕树王、橡胶母树王享誉海内外、南方陆上古丝绸之路、抗战遣趾均分布该区。加上迷人的南亚热带、亚热带森林自然景观和傣、佤、傈傈、景颇啊娜多姿的民族风情,是国内旅游和边境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3.4滇南中低山宽谷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总面积650.85万公顷。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延伸地带,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国境线长1482公里。属中低山宽谷盆地,山川秀丽、风物神奇、知名度高,是我国西南边陲的瑰丽宝地。区内风光绚丽、珍稀植物繁茂、珍禽异兽成群、奇特的热带森林风光、多彩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特有的思茅松林为本区森林生态旅游的主戴体。还有独木成林的千年古榕、千年古茶树、趣密难解的树上“虾泉”、“空中花园”、多姿的舞草、鹤立鸡群的望天树、树抱塔、塔包树和奇异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节祭、绚丽的民间艺术、诱欲的名吃、名食。是我省乃至国内外理想的大众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区。

3.5滇东、滇东南岩溶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曲靖市和文山、红河州。总面积989.91万公顷。南与越南交界,东与广西、贵州接壤。区域为岩溶丘原、岩溶盆地和浅切割的中山所组成的岩溶山原地貌,山原表面为石山、洼地,崎岖不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由此形成诸多怪石异洞、地下溶洞和地上石林自然景观。有著名的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的燕子洞、弥勒的白龙洞、蒙自的缘狮洞、师宗的玄洞等。还有山峰叠翠的森林生态景观。是省内重点旅游区之一。

3.6滇东北中山剥石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

地处云南的东北角,与四川、贵州两省接壤。总面积246.95万公顷。属五莲峰和乌蒙山脉,为中山山原和中山剥石地貌。区内山岭纵横,高差悬殊,气候重直变化明显。从南亚热带到北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均有分布。以森林、瀑布、泥石流景观,如大关黄连河瀑布群、东川小江泥石流、轿子雪山壮丽景观和威信红军长征“扎西会议”旧址红色旅游为特色。

4.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市场定位与开发潜力分析

4.1市场定位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目标市场,分为国内市场、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和欧美、大洋州市场三个层次:

4.1.1国内市场

主要以东部地区市场为主,包括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等。该层次市场人口基数大,较国内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出游愿望和消费水平较高,可重点进行市场培育,主推大众观光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和认知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省内客源市场主耍集中在昆明及附近一些州市,主推大众观光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4.1.2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

主要包括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该市场经济基础好,旅游者都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生态旅游的动机较强,愿望值较高,且已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摸。同时,与云南己有直接的空中交通联系,距离较近,是森林生态旅游重点开发的海外市场。主推认知型和体验型生态旅游产品。

4.1.3欧美、大洋洲市场

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该市场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生态意识,森林生态旅游观念巳深入人心,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已趋成熟。但与云南距离较远,没有直接的交通联系。是主要争取和应下功夫加紧培育的海外市场。主推体验型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除重点抓上述三个主要市场开拓外,对我国、我省的周边国家,如越南、缅甸、俄罗斯等国市场也可开拓。此外对省内市场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以扩大营销空间。

4.2市场开发潜力分析

4.2.1市场空间潜力分析

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素质和生态意识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意识和需求越来越强烈。从森林生态旅游一诞生,就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必将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1996年,全球国际游客达到6亿人次,其中森林生态旅游者4200万人次,占国际总量游客的7%。同期,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游客8700万人次,森林生态旅游者560万人次,占总量的6.4%。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2010年,到亚太地区旅游的国际游客将会达到2.29亿人次,其中森林生态旅游者约1500万。森林生态旅游的活动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包括探险旅游、观乌旅游、登山运动和户外摄影等体验性旅游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现阶段,中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主要依托各地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且绝大部份产品属于大众化或非专业性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以云南为例,2003年共接待旅游者5447万人次,其中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者196.13万人次,仅占全省旅游接待总数的3.6%。而在国外,这一比例一般都高达10%一20%。从世界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国外生态旅游者以年均20%—25%的速度增长,是旅游活动中增长最大、最快的部份,超出云南森林生态旅游增长速度的5—6倍。云南森林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增长潜力巨大,只要进一步培育和开发,到2010年,可望达到全省旅游总人数的10%以上,年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接近800万人次,为目前的旅游人次的两倍。

4.2.2市场收入潜力分折

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国外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分折表明:森林生态旅游者的收入较高,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消费,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大众旅游的收入水平。HLA/ARA的调查表明:45%的森林生态旅游者愿意为每次旅游支出1500美元以上。24%的游客愿意每次支出2000美元以上。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到2002年测算,世界旅游收入增长中的86%将来自与森林生态旅游有关的旅游项目,按这一消费和增长趋势推算,到2010年,云南森林生态旅游收入近80亿元,为目前收入的2.5倍。如进一步增加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比例,达到旅游总人次的15%左右,产值潜力将会更加巨大。

5.云南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及有利条件

5.1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对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是解决“三农”和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集中、富集的地区,同时也是广袤的山区和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利于改变当地居民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使森林、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实现传统农作、采伐产业的替代,促进林区、社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有利于“五个统筹”的落实,促进城乡同步发展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既可以促进国内外和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同时也将促进国内外和城乡之间信息、资金、技术的交流,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县乡和社区经济发展,实现“云南小康”的重要途径。

3.是云南林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和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森林生态旅游是以非消耗森林资源的方式利用森林资源,通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既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是林业建设实现“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4.是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

云南旅游业目前正在经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旅游经济发展由数量经济发展型向质量经济发展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是实现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战略抉择。

5.2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早在2000年,省政府与世界旅游组织(WTO)共同编制的《云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将云南建成亚洲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省政府旅游发展倍增计划中,把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实现“转型升级”和“提制增效”的重要途径。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加快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2.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云南复杂的地形地势,造就了云南多样的气候类型和过渡性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全省分布着17000多种高等植物和136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珍稀物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居全国首位,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4.3%。包括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高原高寒植被景观等。类型和物种多样,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

3.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云南24个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林区,世代与森林为伴,互相依存,和谐相处,不仅凝结着古滇文化、毕摩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贝叶文化等边疆古老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积累。各民族、各种文化在这里长期并存,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在这里繁衍共生,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充分展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传统与现实和谐的特殊范例。绚丽多姿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丰富多采的民族风情有机结合,为森林生态旅游增添了无穷魅力。

4.森林旅游业开发体系开始形成

全省已有30多个自然保护区、26个部级森林公园、13个省级森林公园和十多个林场开展了森林生态旅游经营活动。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国有、集体林场正在筹建新的景区、景点。从服务体系看,全省有12个地州市已建立了森林生态旅游接待单位、林业宾馆和相应的服务机构,开展了以大众观光、观鸟、生物多样性考察、探险等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

5.已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

森林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已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调动了大家参与开发的积极性。昆明、保山、大理、丽江、德宏、思茅、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地,一些民营资本已进入到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并已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6.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加快)林业发展决定精神,按照“五个统筹”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总体要求,以保护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和林场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动力,以打造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特色品牌和培植龙头企业为主线,以不断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和整体素质为目标,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把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成我省林产业的支拄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品脾和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全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6.2开发原则

1.坚持全省“一盘棋”,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联动开发的原则

森林生态旅游业与大众旅游业、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业与其他林业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有机的整体,彼此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应统盘考虑,合理布局,有效整合,以利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

2.保护性开发原则

景区、景点建设首先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切实保护好本底资源的原汁原味,使森林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不受任何破坏,同时确保森林环境、自然景观和地方特色的统一。加强对森林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利用,确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序位,坚持先保护,后开发,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保护开发机制,以保障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3.科技兴旅的原则

在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森林公园和其他林业景区建设中,应用高新技术建立先进的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以利可持续发展。景区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规划和施工,做到景点布局科学合理,设施功能完备,设备配置齐全,达到投资省、景观美、服务好、效益好的目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做到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

4.优先开发与梯度推进的原则

应选择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好、景观特色佳,有一定开发基础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集中投入,优先开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对其他景区,则根据难易程度,分步实施,滚动发展。

5.同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多在边远山区、林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连,通过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变地域、森林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区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实现“绿山富民奔小康”。

6.坚持社区与非公有制积极参与的原则

支持社区和当地居民参与和协作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与管理。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境外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单独或合伙参与开发,并依法保护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7.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举,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与省内外、国内外旅游市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潜能,努力提高市场综合竟争能力,尽快发挥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效应和更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6.3发展目标

6.3.1总体目标

以云南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背景,深入挖掘独特的森林生态文化内涵,依托大众旅游、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林业基地,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形成五个以上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较高、经济实力雄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并打造出10个左右在省内著名、国内知名、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的森林生态旅游名牌系列产品,初步建立以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为核心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使森林生态旅游年产值达13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产值的20%左右,真正成为云南林业产业的支拄产业和先导产业。为把云南建设成为“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培育云南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6.3.2分期目标

1.近期(*-2007):产业投资建设期

深度开发和完善重要景区(景点)以及相互配套的基础设施,完成3个主要森林生态旅游基地建设,重点培育5个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出5条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建设6个森林生态旅游城镇,积极扶持2家森林生态旅游龙头企业,为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奠定基础。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到2007年,森林生态旅游海外游客19万人次/年,创汇0.9亿美元;国内游客570万人次/年,国内旅游收入43亿元;游客总人数达589万人次/年,占同期全省旅游市场比重的9%,总收入(年产值)51亿元,占同期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达11%。

2.中期(2008-2010):产业发展建设期

强化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与森林资源利用的整合力度,以提升大众生态旅游为基础,以系列化开发和整体包装专业生态旅游产品为核心,完成10个品牌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10条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加快旅游产业与林产业的有机结合和市场化进程,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探索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努力将森林生态旅游业建设成为云南林产业的支柱产业,云南旅游业新的热点旅游品牌和“提质增效”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到2010年海外游客达到28万人次/年,创汇1.5亿美元;国内游客达到750万人次/年,国内旅游收入67亿元;游客总人数达778万人次/年,占同期全省旅游市场比重10%;旅游总收入(年产值)78亿元,占同期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13%。

3.远期(2011-2020):产业完善提升期

全面整合旅游经济和林业经济,形成以主题各异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基础,以精品旅游线路为链接的完善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链

,使森林生态旅游在云南林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成为云南省内著名、国内知名、在泛珠三角和泛亚地区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海外游客达到41万人次,创汇2.6亿美元;国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8亿元;游客总人数达1041万人次,占同期全省旅游市场比重>15%;总收入(年产值)130亿元,占同期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20%。

4.年度定量目标

*

说明:预测以2003年度云南省旅游统计数据为基期数据,由于生态旅游边界难以确定,统计口径不统一,本规划参照国际惯例,按森林生态旅游占国内旅游总量的8%,海外旅游总量的10%,花费比普通游客多25%测算;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暂时取8.31;*、2010年比重按照云南省旅游发展倍增计划定量目标测算,2004年海外旅游者测算扣除SARS影响,各指标值浮动区间为±5%。

6.4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保护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对旅游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管理和科学利用,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景区污染的治理力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产品开发模式,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集团、专业化发展战略

围绕和依托区域性龙头企业、产品、基地和组织,形成森林生态旅游各要素的优化整合,优势互补的经营机制,推动森林生态旅游向集团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转变。整合既有林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森林生态旅游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专业产品,形成网络和实施区域联合经营。

3.综合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前后关联效应,在“综合”二字上下功夫,通过旅游业与林业、林产业的有机结合、综合协调和系统优化,实施以开放促开发和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化的综合开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4.精品、名牌发展战略

以云南丰富独特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六大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区建设为核心。在初期大众化旅游产品基础上,深入挖掘云南森林资源优势,加快精品、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森林生态旅游区和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5.社区参与发展战略

同“三农问题”、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城镇,鼓励、支持国有林场、苗圃等面向社会,采取联营、入股等形式参与开发,共同经营,共同受益;重视当地农民的参与,保障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获得经济利益,同时要加以引导和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发展山区经济、富裕山区人民。

7.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

7.1开局

1.开局原则

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和利用云南旅游业和森林生态旅游现有接待能力、配套设施和旅游市场的优势及条件,本着市场容量的最大化、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分类指导,分期实施。以国内旅游促进国际旅游,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并举。在产品开发上,以观光型旅游产品和认知型旅游产品为主,逐步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在战略和空间布局上,着力进行六大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紧紧围靠省内外、国内国际航线、铁路、高等级公路及国道、省道,优先开发滇西北三江并流生态旅游区、滇南低山宽谷森林生态旅游区,滇中高原湖盆地森林生态旅游区和滇西中山宽谷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四区,续建与扩建并重,统一布局。

2.森林生态旅游区布局

森林生态旅游区布局,根据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和其他林区地理分布和自然文化资源特征以及生态旅游资源与产品具有的同构性特征,将全省森林生态旅游空间格局划分为滇西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滇南中低山宽谷盆地热带、亚热带;滇西中山宽谷热带、亚热带,滇东、滇东南喀斯特;滇北、滇东北中山山原和滇中高原湖盆“六大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区)”。

*

2.森林生态旅游目的系统构成

传统旅游在追求发展时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旅游景观吸引力的发掘上,各类旅游企业参与旅游开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单独依靠旅游景观,很难保证旅游的顺畅、高效进行,使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旅游效益降低。旅游企业既具有支持生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功能,又是可把握的实体,结合生态旅游景区的迷人风光,可促进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

森林生态旅游业是综合的产业,需要多个相关部门或相关因素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除了专业化的森林生态旅游组成成分以外,还涉及普通大众旅游产业部门,又涉及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或环节;公共机构直接参与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保证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景点设施建设的实施,充当一个有力的支持。

按照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的程度的差别,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系统涵盖着三个层面的产业类型:核心产业、关联产业与支持组织(详见下图)。本次规划对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布局将限定在狭义的森林生态旅游范围内,即重点关注于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7.2建设格局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从兴起、发展到完善,需要有一个培育培植过程,在现有基础上,紧紧围绕“以昆明为中心”的“四六”(六区、六线、六地、六大产品)建设格局,必须要有一批重点项目和相应的实施保障体系做支撑,必须有重点、有选择的扶持和开发建设一批高档次、高品位、吸引力强、系统配套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集散地以及包括游、食、住、行、购、娱要件,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在内的配套工程设施。经过本规划期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以昆明为中心”

昆明是我省旅游业最大的旅游基地,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我省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心,依托石林、滇池部级旅游度假区,阳宗海省级旅游度假区及各园林名胜的大众旅游优势,加快云南森林生态旅游集团建设和强化林海大酒店(林业培训中心)、林海公园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同时借助昆明交通便捷、教育、商业背景优越,四季如春的气候,把昆明建设成为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优势产品、配套产品和规模产品的综合旅游中心。

“六区”

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高原湖盆森林生态旅游区;以景洪、思茅为中心的滇南中低山宽谷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以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为中心的滇西北高山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以保山、怒江、瑞丽为中心的滇西中山宽谷南亚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以屏边、河口为中心的滇东、滇东南喀斯特熔岩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以昭通为中心的滇东北中山剥蚀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

“六线”

昆明—玉溪—思茅—景洪(包括勐腊)为主的滇南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楚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为主的滇西北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保山—瑞丽(包括临沧)为主的滇西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屏边—河口(包括金平)为主的滇东南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曲靖—罗平—鲁布革(包括文山)为主的滇东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东川—昭通为主的滇东北森林生态旅游线。

“六地”

除昆明以外,全省重点建设勐腊、腾冲、玉龙、德钦、香格里拉及河口六个森林生态旅游城镇。

“六大产品”

依托“六大旅游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特色鲜明,在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六大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1.珍稀动物观赏旅游产品

云南素以“动物王国”和“鸟类的天堂”而闻名海内外。全省珍贵稀有的保护动物有164种,鸟类792种,而在国内仅见于云南的鸟类就达115种,而成为鸟类的荟萃之地,并素有“鸟类王国”和“鸟类的天堂”的美誉。发挥“动物王国”和“鸟类天堂”的优势,组织好包括滇金丝猴、长臂猿、亚洲象、绿孔雀、黑颈鹤和人工野生动物饲养、放养园在内的珍稀动物观赏旅游产品。

2.珍稀植物观赏旅游产品

云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原始,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多样,素以“植物王国”和“天然花园”而闻名海内外,光高等植物就有17000种,珍贵保护植物151中。各种花卉植物,特有树种之多,在全国名列前茅。发挥“植物王国”“天然花园”的优势,强化植物学科专业知识,组织好包括热带雨林、空中花园、望天树、野生兰花、高山杜鹃、古茶园、古茶树和各类森林环境、森林风光在内的珍稀植物观赏旅游产品。

3.大森林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41亿亩,森林覆盖率44.3%。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复杂、多样化的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具有原始、古老、独特过度性的特征。满足人们实现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梦想,组织好森林生态系统内美感质量较高的森林、水体、湿地以及各种特殊地貌和生物资源的大森林生态旅游观光产品。

4.探险旅游产品

云南探险旅游资源丰富,组织开展包括名山大川、高山峡谷、高山湖泊、高山洞穴、叠水温泉、高山瀑布、雪山冰川、石林怪石、溶洞暗河的爬山登高、雪地娱乐、森林摄影软式和硬式森林生态旅游探险活动。

5.科考、科研旅游产品

组织对大江、大河、高山峡谷、雪山冰川、高原湖泊、森林生态、森林生物、生物多样性、地质构造的科学考察、科学研究性质的科考、科研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6.科普及夏令营旅游产品

组织以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为目的,通过对地质地貌,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原生态文化资源的野外实地观察和多媒体场馆展示,培养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的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科普及夏令营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森林旅游范文篇10

关键词:森林旅游;产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1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01年四海湖景区初步建成,正式向游人开放。2013年6月洮南市四海明珠度假村开工建设。四海明珠度假村现租用疏林地5.7hm2(租赁期为30年),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500多万元(自筹),目前,已建成冬季滑雪、滑冰、滑沙、雪地摩托、冰车、雪中飞碟等冰雪项目;夏季浅滩嬉戏、水上乐园、游泳、垂钓、狩猎、骑马、真人CS等娱乐休闲项目,还建有特色餐厅、五所独立小憩房舍和办公大厅等场所。这是洮南市唯一一家旅游产业景区,填补了洮南市空白。建设一年内共接待游客近3万余人次,解决了30多人的再就业,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森林旅游产业存在问题

2.1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季节性明显。洮南市处于农牧交错地带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候干燥,风沙大,“五一”旅游黄金节则容易遭遇风沙;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旅游淡旺季明显,每年“十一”后即进入长达半年多的漫长淡季,这给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困境。2.2森林旅游品牌开发不足。洮南市虽有特色森林旅游资源,但并未开发出特色的旅游品牌,重点旅游景区间缺乏能够吸引游客长久停留的旅游产品。2.3配套设施不健全,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长期以来,洮南市旅游发展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与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市(县)相比,差距较大。在目前的旅游服务体系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综合配套程度不高,旅游交通问题尤其突出,如道路等级水平偏低、条件差。与旅游业配套的相关产业也较落后,旅游营销、服务接待、旅游人员培训、旅游商品开发与销售等方面与洮南市旅游业发展需要差距较大。2.4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洮南市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如进行强度较高的旅游开发,将对部分自然景观及其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区域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其他经济类资源不适当开发也将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带来突出的负面影响。2.5旅游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旅游管理机构设立较晚,部分景区景点管理体制不顺,如四海湖、老道沟等。旅游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训练、懂业务、会管理、精外语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较缺乏。旅游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要求。

3发展对策

3.1加快森林旅游景区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在森林植被良好,景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森林、湿地等区域,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森林旅游景区的发展。在理顺产权利益关系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支持鼓励林农利用具备一定景观条件的集体或个人经营管理的森林资源,提供森林旅游服务。鼓励各类林业观光园、采摘园和特色文化园的建设。3.2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改善森林旅游景区的外部交通条件,完善景区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和通信等设施。加快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设施、科普教育设施、旅游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以及各种安全、环卫设施的建设。改善景区接待服务条件,创新完善森林旅游服务体系,大力提高森林旅游接待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森林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定和网上支付,逐步提高景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3.3构建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森林旅游产品体系。在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发展山地森林生态游、冰雪度假游、森林生态养生游、城郊森林休闲健身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等特色森林旅游形式。丰富特色森林旅游项目,在加强保护、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展登山、滑雪、山地自行车、探险、攀岩、露营等森林旅游活动。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加强“森林人家”等森林旅游接待服务品牌建设,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商品和富有文化创意的森林旅游纪念品。3.4加强宣传推广。加强宣传推介,充分发挥旅游公司的介商和推商作用,并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宣传册、广告、横幅、网络、微博、微信等各种手段,让更多的游客获取我市森林休闲旅游信息,进一步开拓森林休闲旅游业客源市场,吸引游客来我市旅游休闲观光,提升森林旅游的知名度。3.5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引导森林旅游景区积极为周边林农提供就业机会。鼓励林农依托各类森林旅游景区,大力发展餐饮、住宿、运输、导游服务等森林旅游相关产业,大力发展直接为森林旅游服务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造业,着力兴办“森林人家”等接待服务设施,让游客体验“住森林人家、吃绿色食品、呼吸清洁空气、欣赏森林美景、品读自然山水”的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森林旅游新形式。鼓励农民积极利用森林风景资源,建设经营各具特色的森林旅游景区(点),引导各地立足自身文化特色,建成民族村寨、民俗文化村等。

作者:何洪光 侯迎泉 单位:洮南市林业局 洮南市公园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