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营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6:18:07

森林经营所

森林经营所范文篇1

一、森林经营所承担的工作特殊

近10年来。无发生任何火险、火灾和偷盗林木现象。这10年来,除东山出现火险外。森林经营所在森林防火和森林管护上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对突发性事件有着自己的科学处置方法。其它单位对施业区只进行单一地设卡管理无法相比的有职工1953人,森林经营所有施业区面积41960公顷。其中干部40人、工人307人、知青1246人、退休360人,每年承担着林业局下达的局部营林任务、管护任务和木材生产任务。同其它单位相比,显现施业区小、职工少、生产任务少,继撤并苍山、雄关林场之后的小林场,林业局一直想撤并或想改制的单位。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森林经营所将何去何从呢?自己经过专题调研后认为,森林经营所只能改制不能撤并。

森林经营所施业区普及镇、局址周边。施业区普及镇局址周边,承担着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护等工作任务。镇居民出行最密集的地方、森林防火隐患最大的地方、森林资源最易丢失的地方,林业局局长今年到单位调研时曾经说过:森林经营所如果把森林防火搞好了把资源管住了那就是替区做了一半的工作。

近10年来。虽然在开展工作上相对其它单位有很大的难度,森林经营所历届班子都把森林防火和森林资源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尤其是区实施“以煤代木”工程后,镇居民对镇周边资源管理工作几乎到挑战的地步。这样的情况下,森林经营所及时出台了政策和措施,即实行了管防结合、管罚结合“管理方法,积极宣传维护森林资源,造福子孙万代的同时,对入山居民进行正确引导,对偷拉私运现象给予制止和处罚。防火紧要时期,森林经营所对镇周边实行每200米安置1名管护员,全镇周边无空白点的24小时轮流管护,根源上杜绝火种入山。每年进入春季和秋季防火期时,森林经营所依照区防指文件精神要求,积极部置,迅速行动,加大防火工作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准备作业入山及各专业户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利用板报、宣传标语大造防火声势,工作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强各检查站的管理力度,要求各检查站人员严格执行防火制度,对入山人员严格检查,没有防火证一律不准入山。加大镇周边巡护力度,派出管护人员对镇周边各支叉线进行巡护,控制私自入山人员。同施业区内单位和个人签订防火责任状,同东山念佛堂和红果山庄签订了防火合同,积极组织扑火队伍,并进行扑火训练。平安防火上实现新突破,有效地防止出现家火上山,山火进城的现象发生,资金紧张和生产准备作业繁忙的情况下,投入了两台推土机和大量人力,镇周边共开设防火隔离带15公顷,全面清理了城镇周边住户可燃物38车。对城镇周边派出了50多名巡护人员,增加了防火的密度和力度,有效地防止火源和火种入山。

二、森林经营所职工构成特殊

使这个比较富裕的企业,自年原建工处归属到森林经营所后。呈现了老职工多、工伤多、女职工多、困难职工多现象,这是任何单位都无法相比的前些年,只要有上访的无论是局、区上访,还是地区、省里、北京越级上访,都会有森林经营所的为此,区里主要领导曾在这个单位召开过信访工作现场会,专门研究制止上访事宜。主要的上访理由,找活干、找知青待遇、找工伤待遇、看病借款核销、困难求助等。

森林经营所党政班子没有后退,面对如此大的信访压力。采取了抓教育、求理解、常走访、解难题“工作思路,维护企业稳定和解决职工信访事项上实现力求新突破。变上访为下访、变主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主管领导对不稳定人员及困难家庭实行定期,并建立民情地图,指定专人结成帮扶对子。针对企业内老职工多、工伤多、女职工多、困难职工多的实际,采取了多业并举、合理分流的工作方法,通过引导和扶持广大职工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中来,大力发展养殖黑木耳、森林鸡和从事个体经济,解决职工就业难,收入低的难题,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几年来,经过他同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解决21项信访事项,自己主动解决12项,使解决的信访事项达到90%以上。

三、森林经营所发展劲头十足

正气回升、干劲十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足,现在森林经营所企业稳定、发展快速。职工实现了有活干、有钱挣。尤其是森林经营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总体要求,围绕”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总体目标,解决影响和制约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实现了四个新突破“

推行”三创一争优“工作理念。即创建思想转变的班子、创建团结协作的班子、创建科学发展的班子,班子中强化创新意识。争创同等企业协调发展优胜的班子。舵手“自身建设,实现了思想上的大改造,为企业走出困境、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人们常说:能哭的孩子有奶吃“虽然有道理但他没有那样去做,因为那样做就失去了公仆的责任。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是必定的面对企业经营性质单一、人多活少的复杂工作局面,实现了两个创新“即工作思路创新、解决职工就业创新。摒弃等、靠、要思想,抓住全面推进”六大接续产业“时机,适时调整工作格局,努力做好木材生产、营林生产和森林管护等主要工作的前提下,发挥企业优势,挖掘企业潜力,把眼光投放到强化替代产业上来。为了铸造不等、不靠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保证企业重心的转变,班子中开展了公仆责任“大讨论,旨在强化班子成员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党员中开展”让党员站在先锋岗上“活动,激励党员充分发挥作用;职工中开展”所兴我荣,居安思危“活动,让职工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感。

突破了惯例,解决职工就业问题上。采取”合理分流、重点扶持“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出台六项扶持政策,推动以黑木耳养殖为龙头的职工自营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减少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破坏,镇北成功建立了节约型地栽黑木耳养殖基地“使不用小杆搭架子养殖黑木耳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目前,单位有310户职工从事黑木耳养殖,年产300万袋,产值达300万元。有3户职工实现了规模化养鸡,鸡存栏数达到3万多只。二是提高施工队伍资质,承建基本建设工程。利用原建工处职工建筑施工的一技之长,成立施工队伍,争取林业局政策,先后承建了南北黑木耳基地、慧园文化长廊等20多项工程,发明产值500万元,不但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问题,提高了职工收入,还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今年,施工淡季,将施工队伍改建成12个维修队,承包居民家庭装修任务,使其逐步向家政服务行业转变。创新工作的同时,坚持在提高班子的号召力上下功夫,一是坚持班子形象在群众中检验的规范,让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始终与职工坚持零距离、带领职工致富的班子得到职工最好的评价。二是坚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心系干部职工,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增强职工参与企业创新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森林经营所范文篇2

一、森林经营所承担的工作特殊

近10年来。无发生任何火险、火灾和偷盗林木现象。这10年来,除东山出现火险外。森林经营所在森林防火和森林管护上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对突发性事件有着自己的科学处置方法。其它单位对施业区只进行单一地设卡管理无法相比的有职工1953人,森林经营所有施业区面积41960公顷。其中干部40人、工人307人、知青1246人、退休360人,每年承担着林业局下达的局部营林任务、管护任务和木材生产任务。同其它单位相比,显现施业区小、职工少、生产任务少,继撤并苍山、雄关林场之后的小林场,林业局一直想撤并或想改制的单位。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森林经营所将何去何从呢?自己经过专题调研后认为,森林经营所只能改制不能撤并。

森林经营所施业区普及镇、局址周边。施业区普及镇局址周边,承担着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护等工作任务。镇居民出行最密集的地方、森林防火隐患最大的地方、森林资源最易丢失的地方,林业局局长今年到单位调研时曾经说过:森林经营所如果把森林防火搞好了把资源管住了那就是替区做了一半的工作。

近10年来。虽然在开展工作上相对其它单位有很大的难度,森林经营所历届班子都把森林防火和森林资源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尤其是区实施“以煤代木”工程后,镇居民对镇周边资源管理工作几乎到挑战的地步。这样的情况下,森林经营所及时出台了政策和措施,即实行了管防结合、管罚结合“管理方法,积极宣传维护森林资源,造福子孙万代的同时,对入山居民进行正确引导,对偷拉私运现象给予制止和处罚。防火紧要时期,森林经营所对镇周边实行每200米安置1名管护员,全镇周边无空白点的24小时轮流管护,根源上杜绝火种入山。每年进入春季和秋季防火期时,森林经营所依照区防指文件精神要求,积极部置,迅速行动,加大防火工作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准备作业入山及各专业户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利用板报、宣传标语大造防火声势,工作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强各检查站的管理力度,要求各检查站人员严格执行防火制度,对入山人员严格检查,没有防火证一律不准入山。加大镇周边巡护力度,派出管护人员对镇周边各支叉线进行巡护,控制私自入山人员。同施业区内单位和个人签订防火责任状,同东山念佛堂和红果山庄签订了防火合同,积极组织扑火队伍,并进行扑火训练。平安防火上实现新突破,有效地防止出现家火上山,山火进城的现象发生,资金紧张和生产准备作业繁忙的情况下,投入了两台推土机和大量人力,镇周边共开设防火隔离带15公顷,全面清理了城镇周边住户可燃物38车。对城镇周边派出了50多名巡护人员,增加了防火的密度和力度,有效地防止火源和火种入山。

二、森林经营所职工构成特殊

使这个比较富裕的企业,自年原建工处归属到森林经营所后。呈现了老职工多、工伤多、女职工多、困难职工多现象,这是任何单位都无法相比的前些年,只要有上访的无论是局、区上访,还是地区、省里、北京越级上访,都会有森林经营所的为此,区里主要领导曾在这个单位召开过信访工作现场会,专门研究制止上访事宜。主要的上访理由,找活干、找知青待遇、找工伤待遇、看病借款核销、困难求助等。

森林经营所党政班子没有后退,面对如此大的信访压力。采取了抓教育、求理解、常走访、解难题“工作思路,维护企业稳定和解决职工信访事项上实现力求新突破。变上访为下访、变主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主管领导对不稳定人员及困难家庭实行定期,并建立民情地图,指定专人结成帮扶对子。针对企业内老职工多、工伤多、女职工多、困难职工多的实际,采取了多业并举、合理分流的工作方法,通过引导和扶持广大职工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中来,大力发展养殖黑木耳、森林鸡和从事个体经济,解决职工就业难,收入低的难题,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几年来,经过他同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解决21项信访事项,自己主动解决12项,使解决的信访事项达到90%以上。

三、森林经营所发展劲头十足

正气回升、干劲十足,现在森林经营所企业稳定、发展快速。职工实现了有活干、有钱挣。尤其是森林经营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总体要求,围绕”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总体目标,解决影响和制约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实现了四个新突破“

推行”三创一争优“工作理念。即创建思想转变的班子、创建团结协作的班子、创建科学发展的班子,班子中强化创新意识。争创同等企业协调发展优胜的班子。舵手“自身建设,实现了思想上的大改造,为企业走出困境、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人们常说:能哭的孩子有奶吃“虽然有道理但他没有那样去做,因为那样做就失去了公仆的责任。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是必定的面对企业经营性质单一、人多活少的复杂工作局面,实现了两个创新“即工作思路创新、解决职工就业创新。摒弃等、靠、要思想,抓住全面推进”六大接续产业“时机,适时调整工作格局,努力做好木材生产、营林生产和森林管护等主要工作的前提下,发挥企业优势,挖掘企业潜力,把眼光投放到强化替代产业上来。为了铸造不等、不靠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保证企业重心的转变,班子中开展了公仆责任“大讨论,旨在强化班子成员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党员中开展”让党员站在先锋岗上“活动,激励党员充分发挥作用;职工中开展”所兴我荣,居安思危“活动,让职工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感。

突破了惯例,解决职工就业问题上。采取”合理分流、重点扶持“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出台六项扶持政策,推动以黑木耳养殖为龙头的职工自营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减少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破坏,镇北成功建立了节约型地栽黑木耳养殖基地“使不用小杆搭架子养殖黑木耳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目前,单位有310户职工从事黑木耳养殖,年产300万袋,产值达300万元。有3户职工实现了规模化养鸡,鸡存栏数达到3万多只。二是提高施工队伍资质,承建基本建设工程。利用原建工处职工建筑施工的一技之长,成立施工队伍,争取林业局政策,先后承建了南北黑木耳基地、慧园文化长廊等20多项工程,发明产值500万元,不但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问题,提高了职工收入,还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今年,施工淡季,将施工队伍改建成12个维修队,承包居民家庭装修任务,使其逐步向家政服务行业转变。创新工作的同时,坚持在提高班子的号召力上下功夫,一是坚持班子形象在群众中检验的规范,让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始终与职工坚持零距离、带领职工致富的班子得到职工最好的评价。二是坚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心系干部职工,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增强职工参与企业创新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森林经营所范文篇3

从表2可以看出,诺敏森林经营所森林资源天然林面积增加了6081公顷,人工林面积增加了1726公顷。天然林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调减采伐量,以及天然更新成林的林地增加所致。而未成林造林地种植的树木郁闭成林,是人工林地面积增加的原因之一。天然林具有比人工林更为复杂和稳定的林分结构,因此天然林面积比重是影响森林整体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重要因子。

林分龄组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幼龄林面积增加了36009公顷、中龄林面积减少了27840公顷、近熟林面积减少了10684公顷、成熟林面积减少了12623公顷、过熟林面积增加了7331公顷。经过10年的经营管理,龄组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转变,过熟林的面积增加是必然趋势。该经营所2009年森林资源数据中,幼、中龄林面积比重占据绝对优势,近成、过熟林则只占龄组总面积的20%,各类林分的龄组结构不合理,经过10年的经营仍未能实现可持续经营。四、林种结构动态变化分析从表4分析,该经营所林种结构趋于合理,用材林减少,生态公益林林种面积增多。其中用材林从1999年的61705公顷减少到2009年的53544公顷,经营所调减采伐量、更新造林速度滞后及有目的地进行区划保护是造成用材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由于特种用材林的特殊性,今后应该加大其用地面积。

优势树种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各优势树种的总面积有所增加。诺敏森林经营所森林资源1999年各优势树种面积合计为125688公顷,到2009年各优势树种的总面积增加到了133495公顷,增加了7807公顷。但树种结构不合理,落叶松等针叶树种增多,阔叶树种减少。在其优势树种结构中,对比两期森林资源调查结果,落叶松所占比重最大,白桦次之,针叶和阔叶树种的面积比重变化较大,白桦面积急剧减少,主要原因是市场对白桦木材需求量增加,对其进行单一目的性采伐。优势树种落叶松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针对林分中白桦的大面积采伐,而保留了落叶松树种,最终形成了以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林分。研究表明,当林分郁闭度为0.2~0.4时,林木生长的强度较大,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而当林分郁闭度达到0.5以上时,森林的光合效率更强,对强风的抗击能力更大,同时可以防止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刷,较大限度地发挥各项生态功能。从表6可以看出,诺敏森林经营所森林资源林分郁闭度主要集中在0.5~0.8之间,林分郁闭度分布比较理想。郁闭度变化表明,面积按郁闭度不呈正态分布。按郁闭度等级低、中、高的标准分析,低郁闭度为0.20~0.39的林分面积分布少,中高等级以上郁闭度的林分面积分布还算合理。郁闭度为0.6、0.7的林分面积占绝对优势,所以此时森林能较好地发挥各项生态功能,但森林生长强度较弱。

森林经营所范文篇4

除东山出现火险外,近10年来。无发生任何火险、火灾和偷盗林木现象。这10年来,森林经营所在森林防火和森林管护上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对突发性事件有着自己的科学处置方法。其它单位对施业区只进行单一地设卡管理无法相比的

有职工1953人,森林经营所有施业区面积41960公顷。其中干部40人、工人307人、知青1246人、退休360人,每年承担着林业局下达的局部营林任务、管护任务和木材生产任务。同其它单位相比,显现施业区小、职工少、生产任务少,继撤并苍山、雄关林场之后的小林场,林业局一直想撤并或想改制的单位。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森林经营所将何去何从呢?自己经过专题调研后认为,森林经营所只能改制不能撤并。

承担着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护等工作任务,森林经营所施业区普及镇、局址周边。施业区普及镇局址周边,镇居民出行最密集的地方、森林防火隐患最大的地方、森林资源最易丢失的地方,林业局局长今年到单位调研时曾经说过:森林经营所如果把森林防火搞好了把资源管住了那就是替区做了一半的工作。

森林经营所历届班子都把森林防火和森林资源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近10年来。虽然在开展工作上相对其它单位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区实施“以煤代木”工程后,镇居民对镇周边资源管理工作几乎到挑战的地步。这样的情况下,森林经营所及时出台了政策和措施,即实行了管防结合、管罚结合”管理方法,积极宣传维护森林资源,造福子孙万代的同时,对入山居民进行正确引导,对偷拉私运现象给予制止和处罚。防火紧要时期,森林经营所对镇周边实行每200米安置1名管护员,全镇周边无空白点的24小时轮流管护,根源上杜绝火种入山。每年进入春季和秋季防火期时,森林经营所依照区防指文件精神要求,积极部置,迅速行动,加大防火工作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准备作业入山及各专业户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利用板报、宣传标语大造防火声势,工作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强各检查站的管理力度,要求各检查站人员严格执行防火制度,对入山人员严格检查,没有防火证一律不准入山。加大镇周边巡护力度,派出管护人员对镇周边各支叉线进行巡护,控制私自入山人员。同施业区内单位和个人签订防火责任状,同东山念佛堂和红果山庄签订了防火合同,积极组织扑火队伍,并进行扑火训练。平安防火上实现新突破,有效地防止出现家火上山,山火进城的现象发生,资金紧张和生产准备作业繁忙的情况下,投入了两台推土机和大量人力,镇周边共开设防火隔离带15公顷,全面清理了城镇周边住户可燃物38车。对城镇周边派出了50多名巡护人员,增加了防火的密度和力度,有效地防止火源和火种入山。

二、森林经营所职工构成特殊

自年原建工处归属到森林经营所后,使这个比较富裕的企业,出现了老职工多、工伤多、女职工多、困难职工多现象,这是任何单位都无法相比的。前些年,只要有上访的,无论是到局、到区上访,还是到地区、省里、北京越级上访,都会有森林经营所的。为此,区里主要领导曾在这个单位召开过信访工作现场会,专门研究制止上访事宜。主要的上访理由,是找活干、找知青待遇、找工伤待遇、看病借款核销、困难求助等。

面对如此大的信访压力,森林经营所党政班子没有后退,他们采取了“抓教育、求理解、常走访、解难题”的工作思路,在维护企业稳定和解决职工信访事项上实现力求新突破。他们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主管领导对不稳定人员及困难家庭实行定期,并建立民情地图,指定专人结成帮扶对子。针对企业内老职工多、工伤多、女职工多、困难职工多的实际,采取了多业并举、合理分流的工作办法,通过引导和扶持广大职工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中来,大力发展养殖黑木耳、森林鸡和从事个体经济,解决职工就业难,收入低的难题,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几年来,经过他们同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解决21项信访事项,自己主动解决12项,使解决的信访事项达到了90%以上。

三、森林经营所发展劲头十足

现在,森林经营所企业稳定、发展快速,正气回升、干劲十足,职工实现了有活干、有钱挣。尤其是森林经营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围绕“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在解决影响和制约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实现了“四个新突破”。

他们在班子中强化创新意识,推行“三创一争优”工作理念。即创建思想转变的班子、创建团结协作的班子、创建科学发展的班子,争创同等企业协调发展优胜的班子。“舵手”的自身建设,实现了思想上的大改造,为企业走出困境、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人们常说:“能哭的孩子有奶吃”,虽然有道理但他们没有那样去做,因为那样做就失去了公仆的责任。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是必然的,面对企业经营性质单一、人多活少的复杂工作局面,他们实现了“两个创新”:即工作思路创新、解决职工就业创新。摒弃等、靠、要思想,抓住全面推进“六大接续产业”时机,适时调整工作格局,在努力做好木材生产、营林生产和森林管护等主要工作的前提下,发挥企业优势,挖掘企业潜力,把眼光投放到强化替代产业上来。为了铸造不等、不靠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保证企业重心的转变,我们在班子中开展了“公仆责任”大讨论,旨在强化班子成员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党员中开展“让党员站在先锋岗上”活动,激励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在职工中开展“所兴我荣,居安思危”活动,让职工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感。

在解决职工就业问题上,他们突破了常规,采取“合理分流、重点扶持”的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出台六项扶持政策,推动以黑木耳养殖为龙头的职工自营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减少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破坏,他们在镇北成功建立了“节约型地栽黑木耳养殖基地”,使不用小杆搭架子养殖黑木耳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目前,他们单位有310户职工从事黑木耳养殖,年产300万袋,产值达300万元。有3户职工实现了规模化养鸡,鸡存栏数达到了3万多只。二是提高施工队伍资质,承建基本建设工程。他们利用原建工处职工建筑施工的一技之长,成立施工队伍,争取林业局政策,先后承建了南北黑木耳基地、慧园文化长廊等20多项工程,创造产值500万元,不但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问题,提高了职工收入,还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今年,在施工淡季,他们将施工队伍改建成12个维修队,承包居民家庭装修任务,使其逐步向家政服务行业转变。在创新工作的同时,他们坚持在提高班子的号召力上下功夫,一是坚持班子形象在群众中检验的标准,让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始终与职工保持零距离、带领职工致富的班子得到职工最好的评价。二是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心系干部职工,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增强职工参与企业创新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森林经营所范文篇5

关键词:采伐限额森林改革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功能包括产品功能、服务功能和文化价值。森林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森林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重要价值,因此,可持续林业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命题。在我国,由于十分复杂的原因,林业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出现了森林发展的非可持续性,这种非可持续性发展的总体表现可以概括为森林长期过伐、林地大量流失、树种简单化、林分幼龄化、林地衰退生产力下降等。在这些森林非可持续性发展的表现中,森林的长期过伐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在建国初期,为满足国家恢复经济的需要,我国的森林便被大面积采伐,此后则将森林采伐作为森林经营实体维持生存及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对森林的过度的、掠夺性的采伐直接导致了我国森林蓄积量的严重下降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为此,我国制定的《森林法》规定了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试图通过控制森林采伐总量来遏制森林滥伐现象,但是,自1987年开始实施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并未完全达到设计该项法律制度的初衷,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的结果,全国年均林木采伐量超采伐限额8679.4万立方米,超采额比例为33.8%,有的国有林场更因长期超限额采伐导致可开采的森林资源耗尽而被迫停产。

森林采伐限额是上级主管部门依据法定程序和方法制定的,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特定行政区域或经营单位每年以各种方式采伐消耗的森林资源蓄积最大限额,是国家对森林和林木采伐限定的最大控制指标。依照森林法,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产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对包括超限额采伐在内的滥伐林木的行为,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如果以立木材积计算不足2立方米或者幼树不足50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5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2倍至3倍的罚款。如果以立木材积计算2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50株以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5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3倍至5倍的罚款。滥伐林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该说,设计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目的及该项制度本身的制度价值是十分直接而明了的,那就是通过控制森林的年采伐量来达到逐年增加森林资源存量从而最终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可持续经营并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但是,长期存在的大面积超限额采伐的现实使得该项实施多年的法律制度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其有形同虚设之嫌。对于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对改良我国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本文认为,一项法律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而对于一项法律制度的完善,必须充分考虑个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本文试图在看到我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为该项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一、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问题

实际上,对于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几乎所有与林业有关的部门和人员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认识,2002年林业发展报告指出,森林采伐限额政策在推进林业市场化进程、明细和落实林业产权,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及平原林业的采伐管理亟待完善。2003年林业发展报告则表明,虽然在2002年间,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调整人工用材林采伐管理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单位“十五”期间年采伐限额调减的批复》,使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有所好转,超限额采伐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超限额采伐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杜绝。连续两年的林业发展报告关于森林采伐限额的分析表明,虽然国家对采伐限额的管理有所调整,对制度的执行也越发严格,但超限额采伐依然存在,这说明采伐限额制度的执行甚至采伐限额制度本身都面临着许多需要考虑的问题。综合起来,该项制度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伐限额编制依据的准确性受到质疑。毫无疑问,科学而准确地编制采伐限额是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达到逐步增加森林面积及森林蓄积量的目的的首要保证,可以想象,如果采伐限额的编制本身就是不准确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功能就无法实现。依据规定,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程序是,全民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的林业局、林场、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及农村居民自留山的林木以县为单位,根据合理经营和永续利用的原则,提出年森林采伐限额指标,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对上报的森林年采伐限额指标进行汇总、平衡,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每5年调整一次。可以看出,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的基本依据基层单位在森林经营方案中提出的合理年伐量(年采伐限额指标),因此,森林采伐量的准确性又是森林采伐限额准确性的前提。从森林经理的角度讲,为保证经营单位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分析论证合理年伐量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其中对于商品林年伐量的确定要用生长量控制采伐量,除了遭受严重灾害需要及时清理迹地或进行抢救性采伐外,年伐蓄积一般不能超过年净生长量;对于生态公益林,要在法规、条例和规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不同林种的特点和林分的实际情况,只能进行更新或改造性采伐。由于森林资源本身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内在结构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这种特点决定了行政辖区或经营单位制定森林年采伐量的复杂性。理论上说,各经营单位是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结果提出森林年采伐量及采伐限额的,但是,具体的经营单位特别是国有林场,由于其首要的经营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及维持本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他们更少甚至根本不愿意考虑其经营行为的生态效益,加上现有的体制缺乏促使他们在自己的经营行为中注重生态效益的内在及外在激励,他们显然更倾向于通过多报采伐限额来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他们制定并上报的采伐限额的科学性、准确性被受到合理的怀疑。

2.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严重。本来,森林采伐限额作为国家对森林和林木采伐限定的最大控制指标,是具有法律强制力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但现实的情况时,虽然国家每年都限定了采伐数额,但超限额采伐实际上在我国森林采伐中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间隔期内全国年均森林采伐消耗量超限额达4330多万立方米,而在“九五”期间,全国森林采伐消耗量按同口径比较,平均每年超限额采伐8600多万立方米。1999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对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进行抽样检查,被抽查的17个县(市)中有九个县(市)存在超限额采伐的现象,被抽查的10个森工企业局中有7个存在超限额采伐问题,分别占抽查数的52.9%和70%,有的县(市)和森工企业局超限额采伐高达150%。云南省昌宁县西桂林场1999年的采伐指标为10100立方米,但实际采伐15800立方米,超限额采伐5700立方米。实际上,各地有关超限额采伐的报道和相关数据根本无法一一列举,国家林业局最近一次的森林采伐限额情况检查表明,被检查发现的超限额采伐单位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超证采伐问题还是比较普遍,无证采伐问题也仍然突出。

3、凭证采伐制度的执行力不从心。经国家批准的森林采伐限额必须分解并分配到森工企业及林场才能得到落实,但是指望被分配到采伐指标的单位自觉地按照限额进行采伐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使限额采伐制度得以执行,除了由林业主管部门对限额采伐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之外,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还规定了凭证采伐制度。《森林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还对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核发权限作了相应的规定。凭证采伐制度是保证森林采伐行为能够按照核定的采伐限额及木材生产计划进行的管理制度,林政部门也正是通过核发采伐许可证实现对采伐限额的监督管理,核发采伐许可证的部门不得超过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发放采伐许可证。但是,至今为止许多林政部门仍然存在超限额发证、发人情证、关系证的情况。另外,依照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申请采伐许可证时,必须提交伐区调查设计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局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审核意见报告的通知》(国发[2001]2号)进一步规定,集体森林经营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采伐林木,也必须实行伐区调查设计文件,经林政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领取采伐许可证,采伐作业必须按照经批准的调查设计文件进行;在采伐过程中,林政部门还要进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伐后验收,以保证按许可证及设计文件的要求实施采伐作业;采伐作业完成后的当年或者次年必须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核发采伐许可证的部门应当组织对更新面积、树种、质量进行验收,核发更新验收合格证,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单位不能取得采伐许可证。上述规定不能说不详尽、不完善,但是,由于森林面积太大,结构复杂,执行上述关于伐前设计审批、伐中检查、伐后验收的规定有严格的技术要求,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执行成本太高,基层林政部门几乎无法承受,因此,上述规定在基层实际上很难得到执行。

4、对超限额采伐行为的处罚左右为难。不能得到执行的法律制度比没有制度更可怕。对于违法限额采伐制度的行为,森林法、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其中确定的处罚措施是明确而且严厉的,但是,很多超限额采伐行为是由地方政府与企业法人引起的,有关数据表明,在1994年至1998年间发生的超限额采伐行为,除了有10%是由于群众性的滥砍盗伐引起的外,其余的超限额采伐都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法人有关。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超限额采伐行为也并非是简单的违法、犯罪行为,其背后大都有很多无奈的理由,有的森工企业是为了清偿沉重的债务或者为了支付工人工资、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条件而被迫超限额采伐,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完全是为了公益事业被迫超限额采伐,对于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处理起来常因他们毕竟“事出有因”而感到左右为难。

5、现行的采伐限额制度妨碍了社会资金投资林业的积极性。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无疑是利国利民利己的事情,从所有权的层面考虑,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所形成的林木应当属于投资者所有,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处分自己的林木,这是所有权的本义也是市场经济的本义。但是,在采伐限额制度下,社会资金投资所形成的林木也仍然要受到采伐限额的约束,投资者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自己的所有权。客观上妨碍了投资者投资林业的积极性。中央电视台报道的陕西农民石光银联合当地100多户农民治沙造林,他们所造林木价值达1000多万元,但因为其所造林木大多是生态林,因此根本无法取得采伐指标,以至于连3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也无法偿还,陷入了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怪圈。现在,许多地方正在进行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将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商品林,通过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流转给个人经营,以激励非公有制主体参与林业建设,在此过程中,投资者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经营期间受采伐限额的制约不能通过对林木的采伐、销售取得经营效益。

二、完善现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意见

(一)对改革现行采伐限额制度的观点的评析

无论是林业管理部门、林业从业人员还是研究人员,都意识到了现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存在的弊端并纷纷提出改革和完善现行采伐限额制度的设想。综合起来,关于改革采伐限额制度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取消采伐限额制度。该种观点认为,不允许或限制经济人采伐林木,好像是保护了森林,事实上是打击了经济人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限额采伐及采伐许可证制度纯属多余,国有森林谈不上限额采伐,也没有必要实施限额采伐,国家完全可以根据生态需要和木材市场拟定生产计划,行使自己的所有权。集体所有、个人所有的林木,他们自己会权衡何时采伐、采伐多少,无需政府操心。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将采伐限额制度仅限定在国有林区。该种观点认为,应当取消对集体林和私有林所采取的强制性的采伐限额制度,将采伐限额的适用范围缩小到国有林区。

本文认为,上述两种观点未能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森林资源现状,都是不妥当的。首先,由于观念本身的原因及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我国的森林资源长期被作为工业化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而处于超强度采伐之中,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而采伐森林或占用林地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太多的责难,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被忽视并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国家在这些年来实施了包括天保工程在内的林业六大工程建设,林业发展也正在发生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局部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仍然处于休养生息阶段,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好转,生态系统也仍然十分脆弱,并且这种状况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因此,完全取消采伐限额制度是十分危险的,它可能使林业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毁于一旦。其次,我国绝大部分的森林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由国有森工企业及国有林场管理和使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森工企业及国有林场仍然存在债务负担沉重、经营效益低下、投资不足甚至无法支付职工工资等情况,如果完全取消采伐限额制度,国有森工企业及国有林场为了改善企业本身的生存状况,势必又回到原来依靠采伐森林维持生计的老路。第三,将采伐限额制度的适用范围限定在国有林区也并非可取。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一个整体,并不会因为它是国家所有、集体所有或私人所有而有所区别,虽然现在集体及私有林木占全部森林资源的比例较小,其中私有林占全国森林面积的比例不到12%,但它对整个林业的发展及生态系统的改善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更何况随着国家鼓励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措施不断得到落实,私有林业的比重将有所扩大。如果取消对集体林业的采伐限额制度,集体所有的森林可能重新被肆意砍伐,因为众所周知的是,由于我国大部分集体组织特别是林区集体组织的公共积累有限,抗风险能力和投资集体公益事业的能力很低,不能排除集体组织有希望通过采伐林木的方式尽快增加公共积累、举办公益事业的可能,甚至不能排除少数掌握权力的人以集体的名义砍伐林木谋取私利的可能。对于私有林而言,虽然在理论上,要求私人提供诸如生态环境这样的公共产品既是不经济也是不妥当的,但考虑到我国国民生态观念及生活水平的现实,特别是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取消对私有林的采伐限额约束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取消对私有林采伐限额的约束,意味着私人对自己的林木在何时砍伐、如何砍伐、砍伐多少等方面有完全的自主权,那么,投资人由于个人兴趣而不再愿意投资林业或者有其他从业机会或者觉得木材价格合适等等原因,都有权对自己的林木采取皆伐的方式进行采伐,于是,原来的荒山将仍然是荒山,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就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在有的地方已经出现,如江西某县的一个私人投资者在2002年投标取得林场的经营权后,为了尽快收回投资并获取投资回报,当年就置采伐指标于不顾而大肆采伐林木。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当在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及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坚持并改革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自2002年始,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改革现行采伐限额制度的文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家林业局关于严格天然林采伐管理的意见》(林资发[2002]223号)、《国家林业局关于完善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的意见》(林资发[2002]224号)等,都体现了这一观点。这一观点的总体思路是,在坚持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的前提下,将森林资源区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采伐限额制度,对公益林实行禁伐、限伐措施,对商品林的采伐政策予以放宽,在法定的采伐限额内确保人工用材林、私有林的采伐要求。本文认为,根据我国现在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这一措施应该是恰当的选择。

(二)完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需要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确实有利于使我国的林业发展从木材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对该项制度加以完善。

1.尽快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由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森林分类区划标准与方法,各地按照区划标准与方法尽快完成森林分类区划工作,在将森林资源区划为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基础上,将公益林进一步区划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重点公益林,将商品林进一步区划为天然商品林和人工用材林。

2.根据森林分类区划制定不同的限额采伐措施。对于重点公益林特别是国家重点公益林,实行禁伐,严格保护,只能进行抚育性采伐或者改造性采伐;对于天然商品林实行限伐措施,确保人工商品林的采伐额度。对天然商品林和人工商品林分别编制采伐限额并执行。

森林经营所范文篇6

1.1生态平衡原则

森林资源是一个由森林群落与外部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及自我修复能力,且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中所占面积较多,对整体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因此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可以使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在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放在首要位置,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情况下,对森林资源进行适当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1.2经济效益原则

森林资源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森林资源的多少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进行森林资源管理时“,经营”是核心活动,当然,这里所谓的“经营”并不是像以往一样进行高额投入的森林资源生产过程,而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使森林资源得到更加经济型的增长,例如采用先进技术对森林区域内的植物进行改良加工,制成营养含量较为丰富的食材,在对森林资源进行最小消耗的前提下,得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1.3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对森林资源管理的研究中,可持续发展是其中最核心的原则,同时也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有限资源与经济需求形成巨大矛盾时最实用的原则。所谓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理解,意思是说人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利益,在对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利用之后需考虑到整个系统后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在森林资源管理时必须以这个原则为指导,在对未来后续发展进行充分考虑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对现有资源进行利用,并争取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最恰当的平衡点。

2可持续经营观下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森林产权制度不完善

要想森林资源管理在健全的模式下进行,首先必须制定一个完善的林业产权制度。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土地、农业、林业方面均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改革,但是也遗留下了不少问题,在林业制度改革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界定界限不够明朗,这会导致我国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集中化,难以导入高科技手段,使得森林资源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

2.2森林资源交易制度不完善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和政府通过鼓励企业家对森林资源进行承租、拍卖等活动来对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与经营。虽然这种活动形式一直在进行中,但由于我国森林资源交易制度尚未完善,更缺少一个系统能够对我国的森林资源交易行为进行正当评价和管理,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这种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我国森林资源交易活动也一直无序混乱的。

2.3森林经营者自身能力缺陷

在现有阶段,我国对森林资源经营者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分类,主要包括企业和个体两大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经营者在森林资源开发中专业管理知识相对薄弱,缺少对长远发展的追求,眼光较为短浅,重在获得眼前的短期利益,为了能够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断破坏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个体和企业经营者管理水平不足,缺少相关管理知识和创新理念,当然也与产权经营权和所有权矛盾相关联。另外,现有的森林经营者直接普遍存在竞争关系,为了保护自己利益不受损害,拒绝与竞争者直接进行必要的合作,这样一来森林资源经营体系中很难形成规模化管理,从而影响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

3基于可持续经营观下森林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加强有关部门对森林可持续发展管理意识

目前全球在经济方面的发展逐渐趋势与经济一体化,跟随者这股热潮,我国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市场经济体制,由此一来,政府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也由原来的管理层面慢慢转向了服务层面。在这一转变的驱动下,我国各政府相关部门都应加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的意识,具体的表现在于为森林资源交易活动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建设良好的市场投入运营,为森林资源经营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去进行交易活动,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加强对交易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提供应有的技术支持服务。

3.2健全森林资源交易市场体系

要想使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变得有序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完整有效的市场交易体系。首先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管理文件来规范目前的经营市场,例如林业产权登记标准、林业产权交易标准、森林资源体系评估制度等等,这一系列标准的制定都可以规范现有的交易市场,使得整个经营管理活动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与此同时,我国还需要建立较集中的森林资源交易场所,避免经营者在之前零散的交易场所进行交易,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效率,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利益,并能够从源头上规范交易市场的管理,使森林资源的交易活动在一种良好规范的氛围内进行。

3.3建立监督部门对森林经营进行管理

在对森林资源交易市场进行规范化之后,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构,才能使交易活动长期处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且森林经营管理活动牵扯到我国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对这一系列行为进行监督,能够随时随地对经营状况及环境破坏状况进行管理,并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森林资源经营者更好地进行森林资源经营活动,促进自然界生态的平衡,使整个林业生态系统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有序进行。

4结语

森林经营所范文篇7

立体林业的主要特征多层次。立体林业的主体是林木,林木上层为乔木、中层是灌木、下层是草本植物、地被物、枯枝落叶、真菌、苔藓。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各得其所,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群落。多结构。从生产角度看。生产结构即有采掘运输、机械修造、加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生产,又有土壤、气象、栽培、植保等农业生产性质,但又不同于工业和农业,具有经营周期K、收益慢的特点。多品种。森林能满足社会各种不同的需要。因此林业产品具有多样性,有各种不同的树种和品种木材,林付产品的果实、种子、蘑菇、浆果、松脂和技术工艺原料、药材、狩猎品等等。多效益。森林不仅满足国民经济对木材的需要,还要培育森林和组织利用森林的多种效益,而森林又具有社会效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又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维护生态平衡的多种效益。多行业。林业具有广泛社会性。包括采伐运输、机械制造;农业(种植业、养植业)兵(武警、公安)学(企业办学)商等。一个林业局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因此它不同于工业也不同于农业,是独立的又是综合的特殊行业。立休林业如何开发发展立体林业对于繁荣林区经济,增加收入,改变单一木材生产、单一所有制经济,单一经营,乃至促进整个生态良性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搞好森林资源的全面规划设计,调整生产布局。森林资源的内容现在不仅仅是指林木,而森林中的一切动植物资源、矿产、水利、渔业等多项资源构成。因此在二类经理调查和总体设计时,除了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如森林采伐量,经营周期、营林设计以及运输、附属工程设计,经济指标与投资概算。还要根据施业区各项资源状况编制相应的生产规划方案;如林产品的加工、动植物资源,小型矿产资源的利用,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的规划设计等等。尤其对资源接近枯竭或已枯竭的林业局。要作出加强造速生丰产林,抚育天然幼中林的设计,制定休养生息恢复森林的年限和下一个经营期的经营方案并要综合考虑全局自然、经济条件,为发展综合利用和多利I经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从长远观点来看,今后资源调查,不应是单纯的林木资源调查,而应是林区立体资源的综合调查。林区开发的总体设计,不应是单纯的森林采伐利用、木材加工企业的设计,而是多种经营型的企业总体设计。使国有林区的建设真正纳人立体型的开发轨道上来。以林业局为单位,只要充公合理地开发利用,严格经营管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就可以转化为繁荣兴旺的经济优势。森林资源的多种经营,使资源转化为商品,林业经济才能越走越宽,越搞越活,变经济危困为经济优势,林区经济才能繁荣。要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开发,就必须改变原来的生产布局。改单一木材生产为林果、林牧、林药相结合的林地资源结构,形成营林、采伐、养殖业、加工业等一条龙的多种经营基地。

二、大面积开展更新造林是解决资源危困,接续生产的主要途径。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控制森林年采伐量,在森林资源增长的基础上增加木材产量;森林采伐的当年或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更新造林的而积和株数必须大于采伐的面积和株数;近几年来十八站林业局开展了大面积的工程造林,30年后人工林的蓄积量将大幅度提升,不仅可以解决资源的接续,经济效益将有更大改观,生态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开发林区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短、平、快的经营项目,这是逐步向商品性现代化林业经营方式转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林区自然资源丰富的必然结果,这样,土地得到充公利用,产品可大量增加,足搞活林区经济的重要措施,也是消除经济危困的主要途径,首先是充公利用森林资源把小材小料做到精深加工,其次是充分利用林区的植物资源,我林区植物种类繁多,是开展多种经营的有利条件。药材品种如黄芪、金莲花、五味子等还有一些榛子、笃实、红豆、蜂蜜等等这些产品都能给林区人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

森林经营所范文篇8

关键词:国有森林可持续经营

一、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的现状特点

东北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分布地带,是我国的重点林区,历史上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位居我国三大林区之首。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主力,决定我国林业建设的命脉。所以东北国有林区的发展是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所在。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的现状是: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不断降低,天然针叶树、珍贵树种比例下降,树种结构趋向不良;龄组结构不尽合理,成过熟林减少,可采资源近于枯竭;森林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总蓄积量正在不断减少。影响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主要因素是:森林资源结构仍不合理;森林资源各立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分类经营没有到位,经营机制不活。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特点,在实施可持续经营时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东北国有林区森林是林业的发达地区,森林经营的历史悠久,所得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最多。在制定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区域林业和森林经营的沿革,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森林经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在规划方案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森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2.2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科学的优势,应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手段,使经营过程更加科学,准确和高效。

2.3东北国有林区森林所有权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对森林多种功能和效益的多样性需求,要求我们在规划时应考虑不同林区的经营目标,并充分考虑森林多种效益的发挥。

2.4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中既要注意现有天然林的保护,恢复和质量提高,同时又要考虑在天然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生产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另处也要充分考虑优质、高效速生工业用材林的培育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对木材及其它林产品的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区域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5在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区域内,由于人类在森林内活动较为频繁,生态环境变化极大,为了规划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条件,使规划能在实际情况下顺利实施,在制订规划中应该始终贯穿动态规划或实验性规划的思想,每隔一定时期对规划方案进行一次更新或修订。

三、今后经营的策略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化非常巨大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经历着一日千里的变化,森林经营所需要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同区域可针对各自的具体实际,努力对其森林资源实施可持续经营。国有林区森林面临着几个同时存在的挑战,除大面积的森林归政府所有外、地方组织和私人拥有一部分森林,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不被破坏,必须使以原材料和保护地方市场为基础的森林工业向其它地区获得原材料,参与大范围的市场竞争的森林工业转变。木材生产业的规模发展迅速,也影响了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原来由于人们对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关注很少,所以这类森林面积显著减少。近期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开始极为重视森林,政府政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趋向于控制天然的采伐,并扩大速生人工林,将速生人工林作为需求不断增长的工业原料的基本来源,同时也就减少了天然林的压力。

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

3.1制定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国有林场发展规划必须坚持森林可持续经营原则,充分考虑森林资源自然消长的内在规律,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整体需要出发,确定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模式与经营目标,促进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最佳结合,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做到既维持和保持生态环境,又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使森林既能最大限度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危害。要不断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在林种结构上,适度控制低效商品林,合理配置生态公益林,保护天然林,建设防护林;在树种结构上,要适度限制针叶林,特别是纯针叶林的发展,保护和发展阔叶林和混交林。通过合理编制、严格实施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促进国有林场森林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3.2分类经营,发挥森林资源综合功能

3.2.1分类经营,因场施策。按照森林所处的区域、作用、用途和三大效益发挥的效果,将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并根据各自不同特点和经营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3.2.2改革传统经营措施。强化森林生态功能,按照“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林来建设主导思想,森林经营由以生产木材为中心向培育森林生态功能为主转变,加快环境生态建设,加速森林植被的恢复,促进生态林区植物群落向常绿阔叶林演变。降低对林地的干扰强度,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

3.2.3集约化发展高优商品基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定向、速生、高产、优质、稳定和高效目标,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集约经营措施,协调人(管理措施)地(立地条件)树(树种生物学特性)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人工林生长发育进行有效的调控,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3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机制

3.3.1实行林业扶持政策,减轻税费负担。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和基础产业,必须执行优惠的投资和信贷政策,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简化林政手续,调动林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益。

3.3.2发挥优势、规模经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国有林场业已形成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优势,以国有林场为依托逐步扩张,吸纳周边的国有、集体林(或林地)参与发展,逐步发挥国有林场的规模效益,走贸工林一体化道路。公务员之家:

3.3.3讲究实效、一场多制。根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积极探索与不同类型国有林场、经营项目特点相适应的经营机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

森林经营所范文篇9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护模式;林权改革

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南端,小兴安岭南麓余脉、完达山系余脉、张广才岭余脉,自北、至东、到南呈新月形环拱松嫩平原,松花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形成沿江湿地、西部平原、中部丘陵、东部山地的自然地貌。全市辖9区、9县(市),有19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是全省的重点林区。辖区内有6个国有森工局,地方所属林业分为国家和集体两种所有制形式,设75处国有林场。全市幅员面积531万hm2,辖区内有林地总面积238万hm2,其中地方所属有林地面积108.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9152万m3,森林覆盖率46%。在市属有林地面积中,国有占78%,集体占22%;天然林占61%,人工林占39%。

1林权

林权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即林权权利人对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林权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大类。1.1国家所有的林权国家所有的林权是指全民所有制单位对国有森林的经营权,包括对国有森林的占有、使用、依法收益和在法定范围内的处分权等诸项权能。1.2集体所有的林权集体所有的林权是指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或单位对森林、林木和林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2所有权与使用权

2.1所有权。所有权是指对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2.2使用权。使用权是指根据合同或有关规定,使用他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权力。

3林权权利人

林权权利人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拥有者。林权权利人包括国家、集体、机关团体和公民个人。

4地方国有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模式设计与应用

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设计,尝试林权制度改革,探索研究5种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模式并应用。分别为:(1)国有民营模式设计,适用于森林资源管护难度大,滥砍盗伐、毁林开荒多发,农林交错浅山区小型国有林场;(2)国群联营模式设计,适用于施业区内农林交错,人口密集,资源管护难度大浅山区小型国有林场;(3)股份合作经营模式设计,适用于浅山区经济危困国有林场;(4)承包经营模式设计,适用于低价低产林分较多国有林场;(5)基地化管护经营模式设计,适用于各种类型国有林场。以上5种模式,除基地化外,其他4种模式都属于森林资源资产流转范畴,流转面积29.5万hm2,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27.2%,共吸引6.8万户、10余万山区群众和社会人员从事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活动,安置6000多名林业职工重新就业,吸引社会投资6亿多元。

5地方林业集体林林权制度深化改革

森林经营所范文篇10

关键词:采伐限额森林改革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功能包括产品功能、服务功能和文化价值。森林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森林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重要价值,因此,可持续林业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命题。在我国,由于十分复杂的原因,林业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出现了森林发展的非可持续性,这种非可持续性发展的总体表现可以概括为森林长期过伐、林地大量流失、树种简单化、林分幼龄化、林地衰退生产力下降等。在这些森林非可持续性发展的表现中,森林的长期过伐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在建国初期,为满足国家恢复经济的需要,我国的森林便被大面积采伐,此后则将森林采伐作为森林经营实体维持生存及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对森林的过度的、掠夺性的采伐直接导致了我国森林蓄积量的严重下降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为此,我国制定的《森林法》规定了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试图通过控制森林采伐总量来遏制森林滥伐现象,但是,自1987年开始实施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并未完全达到设计该项法律制度的初衷,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的结果,全国年均林木采伐量超采伐限额8679.4万立方米,超采额比例为33.8%,有的国有林场更因长期超限额采伐导致可开采的森林资源耗尽而被迫停产。

森林采伐限额是上级主管部门依据法定程序和方法制定的,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特定行政区域或经营单位每年以各种方式采伐消耗的森林资源蓄积最大限额,是国家对森林和林木采伐限定的最大控制指标。依照森林法,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产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对包括超限额采伐在内的滥伐林木的行为,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如果以立木材积计算不足2立方米或者幼树不足50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5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2倍至3倍的罚款。如果以立木材积计算2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50株以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5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3倍至5倍的罚款。滥伐林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该说,设计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目的及该项制度本身的制度价值是十分直接而明了的,那就是通过控制森林的年采伐量来达到逐年增加森林资源存量从而最终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可持续经营并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但是,长期存在的大面积超限额采伐的现实使得该项实施多年的法律制度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其有形同虚设之嫌。对于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对改良我国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本文认为,一项法律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而对于一项法律制度的完善,必须充分考虑个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本文试图在看到我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为该项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一、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问题

实际上,对于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几乎所有与林业有关的部门和人员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认识,2002年林业发展报告指出,森林采伐限额政策在推进林业市场化进程、明细和落实林业产权,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及平原林业的采伐管理亟待完善。2003年林业发展报告则表明,虽然在2002年间,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调整人工用材林采伐管理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单位“十五”期间年采伐限额调减的批复》,使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有所好转,超限额采伐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超限额采伐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杜绝。连续两年的林业发展报告关于森林采伐限额的分析表明,虽然国家对采伐限额的管理有所调整,对制度的执行也越发严格,但超限额采伐依然存在,这说明采伐限额制度的执行甚至采伐限额制度本身都面临着许多需要考虑的问题。综合起来,该项制度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伐限额编制依据的准确性受到质疑。毫无疑问,科学而准确地编制采伐限额是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达到逐步增加森林面积及森林蓄积量的目的的首要保证,可以想象,如果采伐限额的编制本身就是不准确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功能就无法实现。依据规定,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程序是,全民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的林业局、林场、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及农村居民自留山的林木以县为单位,根据合理经营和永续利用的原则,提出年森林采伐限额指标,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对上报的森林年采伐限额指标进行汇总、平衡,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每5年调整一次。可以看出,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的基本依据基层单位在森林经营方案中提出的合理年伐量(年采伐限额指标),因此,森林采伐量的准确性又是森林采伐限额准确性的前提。从森林经理的角度讲,为保证经营单位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分析论证合理年伐量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其中对于商品林年伐量的确定要用生长量控制采伐量,除了遭受严重灾害需要及时清理迹地或进行抢救性采伐外,年伐蓄积一般不能超过年净生长量;对于生态公益林,要在法规、条例和规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不同林种的特点和林分的实际情况,只能进行更新或改造性采伐。由于森林资源本身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内在结构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这种特点决定了行政辖区或经营单位制定森林年采伐量的复杂性。理论上说,各经营单位是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结果提出森林年采伐量及采伐限额的,但是,具体的经营单位特别是国有林场,由于其首要的经营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及维持本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他们更少甚至根本不愿意考虑其经营行为的生态效益,加上现有的体制缺乏促使他们在自己的经营行为中注重生态效益的内在及外在激励,他们显然更倾向于通过多报采伐限额来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他们制定并上报的采伐限额的科学性、准确性被受到合理的怀疑。

2.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严重。本来,森林采伐限额作为国家对森林和林木采伐限定的最大控制指标,是具有法律强制力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但现实的情况时,虽然国家每年都限定了采伐数额,但超限额采伐实际上在我国森林采伐中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间隔期内全国年均森林采伐消耗量超限额达4330多万立方米,而在“九五”期间,全国森林采伐消耗量按同口径比较,平均每年超限额采伐8600多万立方米。1999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对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进行抽样检查,被抽查的17个县(市)中有九个县(市)存在超限额采伐的现象,被抽查的10个森工企业局中有7个存在超限额采伐问题,分别占抽查数的52.9%和70%,有的县(市)和森工企业局超限额采伐高达150%。云南省昌宁县西桂林场1999年的采伐指标为10100立方米,但实际采伐15800立方米,超限额采伐5700立方米。实际上,各地有关超限额采伐的报道和相关数据根本无法一一列举,国家林业局最近一次的森林采伐限额情况检查表明,被检查发现的超限额采伐单位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超证采伐问题还是比较普遍,无证采伐问题也仍然突出。

3、凭证采伐制度的执行力不从心。经国家批准的森林采伐限额必须分解并分配到森工企业及林场才能得到落实,但是指望被分配到采伐指标的单位自觉地按照限额进行采伐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使限额采伐制度得以执行,除了由林业主管部门对限额采伐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之外,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还规定了凭证采伐制度。《森林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还对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核发权限作了相应的规定。凭证采伐制度是保证森林采伐行为能够按照核定的采伐限额及木材生产计划进行的管理制度,林政部门也正是通过核发采伐许可证实现对采伐限额的监督管理,核发采伐许可证的部门不得超过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发放采伐许可证。但是,至今为止许多林政部门仍然存在超限额发证、发人情证、关系证的情况。另外,依照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申请采伐许可证时,必须提交伐区调查设计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局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审核意见报告的通知》(国发[2001]2号)进一步规定,集体森林经营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采伐林木,也必须实行伐区调查设计文件,经林政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领取采伐许可证,采伐作业必须按照经批准的调查设计文件进行;在采伐过程中,林政部门还要进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伐后验收,以保证按许可证及设计文件的要求实施采伐作业;采伐作业完成后的当年或者次年必须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核发采伐许可证的部门应当组织对更新面积、树种、质量进行验收,核发更新验收合格证,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单位不能取得采伐许可证。上述规定不能说不详尽、不完善,但是,由于森林面积太大,结构复杂,执行上述关于伐前设计审批、伐中检查、伐后验收的规定有严格的技术要求,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执行成本太高,基层林政部门几乎无法承受,因此,上述规定在基层实际上很难得到执行。

4、对超限额采伐行为的处罚左右为难。不能得到执行的法律制度比没有制度更可怕。对于违法限额采伐制度的行为,森林法、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其中确定的处罚措施是明确而且严厉的,但是,很多超限额采伐行为是由地方政府与企业法人引起的,有关数据表明,在1994年至1998年间发生的超限额采伐行为,除了有10%是由于群众性的滥砍盗伐引起的外,其余的超限额采伐都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法人有关。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超限额采伐行为也并非是简单的违法、犯罪行为,其背后大都有很多无奈的理由,有的森工企业是为了清偿沉重的债务或者为了支付工人工资、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条件而被迫超限额采伐,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完全是为了公益事业被迫超限额采伐,对于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处理起来常因他们毕竟“事出有因”而感到左右为难。

5、现行的采伐限额制度妨碍了社会资金投资林业的积极性。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无疑是利国利民利己的事情,从所有权的层面考虑,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所形成的林木应当属于投资者所有,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处分自己的林木,这是所有权的本义也是市场经济的本义。但是,在采伐限额制度下,社会资金投资所形成的林木也仍然要受到采伐限额的约束,投资者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自己的所有权。客观上妨碍了投资者投资林业的积极性。中央电视台报道的陕西农民石光银联合当地100多户农民治沙造林,他们所造林木价值达1000多万元,但因为其所造林木大多是生态林,因此根本无法取得采伐指标,以至于连3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也无法偿还,陷入了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怪圈。现在,许多地方正在进行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将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商品林,通过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流转给个人经营,以激励非公有制主体参与林业建设,在此过程中,投资者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经营期间受采伐限额的制约不能通过对林木的采伐、销售取得经营效益。

二、完善现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意见

(一)对改革现行采伐限额制度的观点的评析

无论是林业管理部门、林业从业人员还是研究人员,都意识到了现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存在的弊端并纷纷提出改革和完善现行采伐限额制度的设想。综合起来,关于改革采伐限额制度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取消采伐限额制度。该种观点认为,不允许或限制经济人采伐林木,好像是保护了森林,事实上是打击了经济人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限额采伐及采伐许可证制度纯属多余,国有森林谈不上限额采伐,也没有必要实施限额采伐,国家完全可以根据生态需要和木材市场拟定生产计划,行使自己的所有权。集体所有、个人所有的林木,他们自己会权衡何时采伐、采伐多少,无需政府操心。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将采伐限额制度仅限定在国有林区。该种观点认为,应当取消对集体林和私有林所采取的强制性的采伐限额制度,将采伐限额的适用范围缩小到国有林区。

本文认为,上述两种观点未能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森林资源现状,都是不妥当的。首先,由于观念本身的原因及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我国的森林资源长期被作为工业化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而处于超强度采伐之中,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而采伐森林或占用林地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太多的责难,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被忽视并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国家在这些年来实施了包括天保工程在内的林业六大工程建设,林业发展也正在发生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局部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仍然处于休养生息阶段,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好转,生态系统也仍然十分脆弱,并且这种状况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因此,完全取消采伐限额制度是十分危险的,它可能使林业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毁于一旦。其次,我国绝大部分的森林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由国有森工企业及国有林场管理和使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森工企业及国有林场仍然存在债务负担沉重、经营效益低下、投资不足甚至无法支付职工工资等情况,如果完全取消采伐限额制度,国有森工企业及国有林场为了改善企业本身的生存状况,势必又回到原来依靠采伐森林维持生计的老路。第三,将采伐限额制度的适用范围限定在国有林区也并非可取。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一个整体,并不会因为它是国家所有、集体所有或私人所有而有所区别,虽然现在集体及私有林木占全部森林资源的比例较小,其中私有林占全国森林面积的比例不到12%,但它对整个林业的发展及生态系统的改善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更何况随着国家鼓励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措施不断得到落实,私有林业的比重将有所扩大。如果取消对集体林业的采伐限额制度,集体所有的森林可能重新被肆意砍伐,因为众所周知的是,由于我国大部分集体组织特别是林区集体组织的公共积累有限,抗风险能力和投资集体公益事业的能力很低,不能排除集体组织有希望通过采伐林木的方式尽快增加公共积累、举办公益事业的可能,甚至不能排除少数掌握权力的人以集体的名义砍伐林木谋取私利的可能。对于私有林而言,虽然在理论上,要求私人提供诸如生态环境这样的公共产品既是不经济也是不妥当的,但考虑到我国国民生态观念及生活水平的现实,特别是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取消对私有林的采伐限额约束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取消对私有林采伐限额的约束,意味着私人对自己的林木在何时砍伐、如何砍伐、砍伐多少等方面有完全的自主权,那么,投资人由于个人兴趣而不再愿意投资林业或者有其他从业机会或者觉得木材价格合适等等原因,都有权对自己的林木采取皆伐的方式进行采伐,于是,原来的荒山将仍然是荒山,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就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在有的地方已经出现,如江西某县的一个私人投资者在2002年投标取得林场的经营权后,为了尽快收回投资并获取投资回报,当年就置采伐指标于不顾而大肆采伐林木。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当在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及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坚持并改革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自2002年始,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改革现行采伐限额制度的文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家林业局关于严格天然林采伐管理的意见》(林资发[2002]223号)、《国家林业局关于完善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的意见》(林资发[2002]224号)等,都体现了这一观点。这一观点的总体思路是,在坚持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的前提下,将森林资源区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采伐限额制度,对公益林实行禁伐、限伐措施,对商品林的采伐政策予以放宽,在法定的采伐限额内确保人工用材林、私有林的采伐要求。本文认为,根据我国现在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这一措施应该是恰当的选择。

(二)完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需要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确实有利于使我国的林业发展从木材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对该项制度加以完善。

1.尽快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由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森林分类区划标准与方法,各地按照区划标准与方法尽快完成森林分类区划工作,在将森林资源区划为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基础上,将公益林进一步区划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重点公益林,将商品林进一步区划为天然商品林和人工用材林。

2.根据森林分类区划制定不同的限额采伐措施。对于重点公益林特别是国家重点公益林,实行禁伐,严格保护,只能进行抚育性采伐或者改造性采伐;对于天然商品林实行限伐措施,确保人工商品林的采伐额度。对天然商品林和人工商品林分别编制采伐限额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