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考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2:13:23

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范文篇1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既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高职招生入学考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对高职以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改革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高职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国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在考试形式、科目、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问题。这不仅影响了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能保障生源的质量,而且也难以体现公平与科学的原则,导致了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误解。

招生考试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在辨别人才、发现人才、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至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作为本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中心,而这中心的焦点又是高中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注:金彪、彭荣根:《统一考试自主招生》[J],《上海高教研究》,1993,4。)近些年异军突起的高职入学考试作为高校招生考试系统的重要一环,对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也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研究并改革现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现状分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各类短期职业大学兴起,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些职业大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专科层次的职业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职业教育法》,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到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逐步明确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积极发展的方针。(注:袁吉林、胡耀华:《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31页。)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发展职业高等教育,1994年原国家教委提出《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率先推行缴费上学、对口招生等改革。1998年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对1999年普通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计划进行改革,安排10万人专门用于部分省(市)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陈勃生:《职业高等教育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107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又将高职招生考试改革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决定》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可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经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利以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计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其招生考试事宜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确定。”当前,各个地区已广泛开展了高职招生考试的改革试点工作。

目前,依据高职的生源划分,我国高职招生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高生参加高考,依据其高考成绩进行录取;另一种是“三校生”(中专、职高和技校)或同等学力在职人员通过参加由省考试院及招生学校组织的高职入学单独考试,依据其总成绩进行录取。对于普高生占高职生源的绝大部分,很多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普高生参加的是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没有参加招生学校所设定的专业技能考试,却能比较容易地进入高职院校就读,而接受了正规职业教育的“三校生”入学机会却少之又少。现阶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国家为缓解高考落榜生带来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与普高生和“三校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有关。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有一定的高中文化知识,就更容易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素质的高要求,更易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上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相对于普高生,“三校生”文化基础差,中职的文化与专业教育与高职不能有效地衔接,因而他们在学习高新技术方面有一定困难,原来已学的一些专业技能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很快也就失去了优势。可见,目前国家实行“招生向普高生倾斜、限定高职对口招生比例”的政策有其合理的一面。不可否认,这种政策对中职教育及大众心理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一定会得到改善。

在“对口招生”中,目前大多数省份采取的是“3+2”模式,也就是“统一+自主”模式。“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由省考试院或招生考试中心统一考试大纲、统一组织命题、统一实施考试、统一阅卷和报告分数;“2”是指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这两门科目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与组织考试。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照顾了统一,又体现了自主,但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实施“对口招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口高考”上,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虽已取得不小的成绩,然而由于社会上“普高热”、中职内部“自考热”的不断升温,中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当承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学历层次高移是必然的趋势,可供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注:顾明远、梁忠义:《职业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489页。)。由于职业学校所设课程与高考或成人高考不接轨,因此又缺乏竞争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升学都不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是以普高生为主还是以“三校生”为主,如何改变现行的招生办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改革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时需考虑的。

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需要有一个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和高职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具有社会导向功能和教育质量保障功能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也将最终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改革。

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改革之初步设想

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改革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为了更有效地从众多要求接受并已具备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中,选拔出能更有效地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在毕业后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考试,不仅仅是高职入学考试,应遵循诸多原则,如:公平、公正、效率、科学等,但这些原则终其目的还是为其出发点及归宿服务的。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是一个新生事物,必然存在诸多问题,所谓:“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因而其改革也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实非一件易事。

目前,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存在两种类别,因此,我们的改革在现阶段也应当依据这两种考试类别来进行。至于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如何改革,还需进一步地研究。当前,教育界很多人士都展开了对高职入学考试进行改革的讨论。有的人提出,对所有考生采取统一的试卷,采用统一的标准选拔新生。这种设想在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方面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们还应当考虑到两类考生知识结构的差异,还是应当对他们有所区别才好。首要的是,在改革具体的考试方式之前,我们必须为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考试制度尤其是在高校招生规模和高职教育的“普、职生源结构比例”上,存在着生源市场需求和行政意志的不同价值倾向。人们对“严格的分数控制线”的批评往往归咎为“以往计划经济的刻板”,但在今天看来,恐怕行政机构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注:葛大汇:《升学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应试教育”的剖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序言第2页。)国家政策的硬性规定以及对高职的定位问题,使得高职院校的招生存在不符合教育本身内部规律的现象。国家政府部门对“三校生”升入高职的名额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中职与高职的有序衔接,不利于高职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高考落榜生带来的社会问题逐渐转嫁到“三校生”身上。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日渐增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更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大多数又不能升入高一级的院校学习,无法适应生产技术革新的进度,给社会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可见,无论从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来考虑,我们都应当适当增加“三校生”的录取名额,扩大单考单招的规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设想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形式、科目及内容等方面需做出的调整和改革。

(一)考试形式改革

在考试形式方面,笔者认为应当实行分类、分层招生。

关于分类,在于对普高生和“三校生”要区别对待,努力寻找比较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及方法。现在很多学者建议,普高生在参加完高考后,接下来再参加所报考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有一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工作,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一天,其报考的学校再组织技能考试对其动手操作能力进行测试,这时考试时间合理的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要与高考、毕业考试和就业分配时间错开。对没有完全把握升入普通高校的普高生来说,参加这一考试也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对“三校生”,一般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其文化基础课仍由各省(市)统一组织命题考试,一般都在五月份开考,专业课考试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对有声望、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全部考试可由其自行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只是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应当有所调整。近年来,高考形式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有些省份已实行一年两考试点工作。高职入学考试是否也要配合高考改革的步伐,高职入学考试是采用一年一考还是一年多考形式适合高职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地研究、论证。

关于分层,从2002年开始,广西在高考中把本科、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彻底分离,本科院校(或专业)招生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仍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时间内进行;专科院校(或专业)招生考试由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组织命题。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在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结束以后进行,所有报考专科层次(含普通专科、高职教育、电大普通班等)的考生都必须参加这一轮高考。(注:2002年13省市高考改革方案[N],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目前我国的高考用一套试卷测试不同层次的考生,这不但会影响试卷的区分度和效度,而且也不可能适应水平悬殊的不同学校、水平悬殊的不同考生的要求。(注:陈晓云:《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与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4。)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来说,它们不能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拔合适的考生,只能录取遭普通高校淘汰的落榜生,客观上影响了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录取的新生中,大量考生将进入高职院校,但他们在高中阶段都必须按普通高校要求复习,徒然增加负担。因此,采取分层次考试、分层次录取形式,在试题的要求和难度上有差异,这样不但可以分散高考的竞争,还能为高职院校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提供可能。随着高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高职在计划、组织招生入学考试时也应当考虑本科与专科层次的问题。两者是统一招生还是分开招生,在招生时应当如何分层招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考生资格问题,国家政策也应当有所变动,可适当放宽允许历届“三校生”报考高职院校。因为很多中职生在工作后,由于技术革新速度很快,他们在中职学的技术技能已经跟不上技术变革的速度,因而需要进入高职进行深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二)考试科目改革

在考试科目方面,要增强考试科目设置的灵活性,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不同专业的要求,除笔试外,增设听力测试、体能测试、面试、操作能力测试及心理素质测试等,并记入总分,实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要进一步扩大高校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权,鼓励高职院校根据办学层次、办学方向、专业培养目标等要求选择考试科目。选择科目数可以有所不同,选择范围应当与中职开设的课程相符合。同一考试科目也可以进行不同水平的考试,继续鼓励各省(区、市)根据省情探索不同的科目设置方案、推进改革的进程(注:林蕙青:《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全面推进高考改革》[J],《高校招生》2003,1。)。

对普高生考核的科目除原有的文化基础课,还应当进行相关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及动手能力测验并以其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由于普高生接受的是普通教育,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知识结构与高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因而,在招收普高生时,应当增加对其职业能力倾向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测验,文化基础课仍依据高考成绩(可依据其高考总成绩,也可依据其高考科目中语、数、外三科成绩)。对“三校生”所参加的“3+2”或“3+x”模式的考试,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文化课由省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统考,专业技能由本校组织考试的模式。就高职院校而言,其定位是为本地区发展服务,各校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我认为一些有声望、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可自行组织全部考试科目的命题及组织考试、录取工作。一些普通的高职院校的一些优势学科或热门学科的专业技能考试,可联合几所与己学科相同或类似的高职院校共同组织命题、组织考试。专业技能考试实行联考,有利于保证质量。在文化课与专业课成绩所占的比重方面,应适当提高专业课成绩所占的比重,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成绩所占比例相当。这样使文化课与专业课总分持平,不致使学生过于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专业课,有助于选拔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

(三)考试内容改革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根据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加强与地方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联系;同时对报考专业的划分不宜过细,还要有前瞻性。不管是普高生参加的考试还是“三校生”参加的考试,考试内容应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加强对考生接受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学会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对考生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考查,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内容,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技能考查时,应真正体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立足于基础知识,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及知识与地方社会生产、生活、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对普高生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和动手能力考查时,应注意考查的科学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考虑到普高生的实际情况,招生学校应当制定不同的考试办法。对“三校生”专业技能的考查中应提高操作技能考核的要求,制定统一标准,严格把关。“三校生”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可作为职业技能考试的参考成绩,有的可免试。在具体实施操作中面临的问题亦是十分严峻,主要有:一是三门文化课考试缺少客观统一的课程及考试标准,与三类学校的教学大纲难以衔接,致使“三校生”一进门就参差不齐。二是三类学校虽都属中等职教,但学制、教学计划、教材差异较大,很难确定通用的标准。因而,各省考试院在组织文化基础课考试时应当考虑到各地三类学校的差异,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把考生真实的文化水平检测出来。

(四)其它

诸如录取方式及标准、综合评价体系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改革。在录取制度改革方面,我们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指示,结合本地区实际采用多元化、综合化、灵活多样的录取方式及标准。对录取制度的改革,应进行高职院校“自主开放录取”的改革试点。有条件的省(区、市)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制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上,允许部分高职院校自定标准,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学校自主录取。(注:林蕙青:《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全面推进高考改革》[J],《高校招生》2003,1。)关于考生综合评价体系如何建立问题,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三、结语

入学考试范文篇2

高等职业(简称“高职”)既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在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高职招生入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对高职以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改革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高职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国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在考试形式、科目、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这不仅了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能保障生源的质量,而且也难以体现公平与的原则,导致了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误解。

招生考试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在辨别人才、发现人才、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至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作为本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中心,而这中心的焦点又是高中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注:金彪、彭荣根:《统一考试自主招生》[J],《上海高教》,1993,4。)近些年异军突起的高职入学考试作为高校招生考试系统的重要一环,对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也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研究并改革现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各类短期职业大学兴起,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些职业大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专科层次的职业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职业教育法》,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到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逐步明确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积极发展的方针。(注:袁吉林、胡耀华:《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31页。)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发展职业高等教育,1994年原国家教委提出《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率先推行缴费上学、对口招生等改革。1998年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对1999年普通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计划进行改革,安排10万人专门用于部分省(市)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陈勃生:《职业高等教育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107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又将高职招生考试改革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决定》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可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经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利以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计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其招生考试事宜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确定。”当前,各个地区已广泛开展了高职招生考试的改革试点工作。

,依据高职的生源划分,我国高职招生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高生参加高考,依据其高考成绩进行录取;另一种是“三校生”(中专、职高和技校)或同等学力在职人员通过参加由省考试院及招生学校组织的高职入学单独考试,依据其总成绩进行录取。对于普高生占高职生源的绝大部分,很多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普高生参加的是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没有参加招生学校所设定的专业技能考试,却能比较容易地进入高职院校就读,而接受了正规职业教育的“三校生”入学机会却少之又少。现阶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国家为缓解高考落榜生带来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与普高生和“三校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有关。随着科学技术和的发展,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有一定的高中文化知识,就更容易适应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素质的高要求,更易在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上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相对于普高生,“三校生”文化基础差,中职的文化与专业教育与高职不能有效地衔接,因而他们在学习高新技术方面有一定困难,原来已学的一些专业技能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很快也就失去了优势。可见,目前国家实行“招生向普高生倾斜、限定高职对口招生比例”的政策有其合理的一面。不可否认,这种政策对中职教育及大众心理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一定会得到改善。

在“对口招生”中,大多数省份采取的是“3+2”模式,也就是“统一+自主”模式。“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由省院或招生考试中心统一考试大纲、统一组织命题、统一实施考试、统一阅卷和报告分数;“2”是指专业和职业技能,这两门科目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与组织考试。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照顾了统一,又体现了自主,但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实施“对口招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口高考”上,偏离了职业的办学方向。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虽已取得不小的成绩,然而由于上“普高热”、中职内部“自考热”的不断升温,中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当承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学历层次高移是必然的趋势,可供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注:顾明远、梁忠义:《职业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489页。)。由于职业学校所设课程与高考或成人高考不接轨,因此又缺乏竞争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升学都不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是以普高生为主还是以“三校生”为主,如何改变现行的招生办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这些都是我们在改革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时需考虑的。

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需要有一个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和高职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具有社会导向功能和教育质量保障功能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也将最终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改革。

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改革之初步设想

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改革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为了更有效地从众多要求接受并已具备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中,选拔出能更有效地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在毕业后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考试,不仅仅是高职入学考试,应遵循诸多原则,如:公平、公正、效率、等,但这些原则终其目的还是为其出发点及归宿服务的。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是一个新生事物,必然存在诸多问题,所谓:“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因而其改革也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实非一件易事。

目前,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存在两种类别,因此,我们的改革在现阶段也应当依据这两种考试类别来进行。至于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如何改革,还需进一步地。当前,教育界很多人士都展开了对高职入学考试进行改革的讨论。有的人提出,对所有考生采取统一的试卷,采用统一的标准选拔新生。这种设想在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方面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们还应当考虑到两类考生知识结构的差异,还是应当对他们有所区别才好。首要的是,在改革具体的考试方式之前,我们必须为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考试制度尤其是在高校招生规模和高职教育的“普、职生源结构比例”上,存在着生源市场需求和行政意志的不同价值倾向。人们对“严格的分数控制线”的批评往往归咎为“以往计划经济的刻板”,但在今天看来,恐怕行政机构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注:葛大汇:《升学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应试教育”的剖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序言第2页。)国家政策的硬性规定以及对高职的定位问题,使得高职院校的招生存在不符合教育本身内部的现象。国家政府部门对“三校生”升入高职的名额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中职与高职的有序衔接,不利于高职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高考落榜生带来的社会问题逐渐转嫁到“三校生”身上。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日渐增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更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大多数又不能升入高一级的院校,无法适应生产技术革新的进度,给社会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可见,无论从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来考虑,我们都应当适当增加“三校生”的录取名额,扩大单考单招的规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设想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形式、科目及等方面需做出的调整和改革。

(一)形式改革

在考试形式方面,笔者认为应当实行分类、分层招生。

关于分类,在于对普高生和“三校生”要区别对待,努力寻找比较、合理的考试形式及。现在很多学者建议,普高生在参加完高考后,接下来再参加所报考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有一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工作,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一天,其报考的学校再组织技能考试对其动手操作能力进行测试,这时考试时间合理的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要与高考、毕业考试和就业分配时间错开。对没有完全把握升入普通高校的普高生来说,参加这一考试也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对“三校生”,一般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其文化基础课仍由各省(市)统一组织命题考试,一般都在五月份开考,专业课考试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对有声望、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全部考试可由其自行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只是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应当有所调整。近年来,高考形式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有些省份已实行一年两考试点工作。高职入学考试是否也要配合高考改革的步伐,高职入学考试是采用一年一考还是一年多考形式适合高职的,还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地、论证。

关于分层,从2002年开始,广西在高考中把本科、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彻底分离,本科院校(或专业)招生考试由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仍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时间内进行;专科院校(或专业)招生考试由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组织命题。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在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结束以后进行,所有报考专科层次(含普通专科、高职教育、电大普通班等)的考生都必须参加这一轮高考。(注:2002年13省市高考改革方案[N],高等教育信息网:/)我国的高考用一套试卷测试不同层次的考生,这不但会试卷的区分度和效度,而且也不可能适应水平悬殊的不同学校、水平悬殊的不同考生的要求。(注:陈晓云:《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与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4。)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来说,它们不能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拔合适的考生,只能录取遭普通高校淘汰的落榜生,客观上影响了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录取的新生中,大量考生将进入高职院校,但他们在高中阶段都必须按普通高校要求复习,徒然增加负担。因此,采取分层次考试、分层次录取形式,在试题的要求和难度上有差异,这样不但可以分散高考的竞争,还能为高职院校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提供可能。随着高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高职在计划、组织招生入学考试时也应当考虑本科与专科层次的。两者是统一招生还是分开招生,在招生时应当如何分层招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考生资格问题,国家政策也应当有所变动,可适当放宽允许历届“三校生”报考高职院校。因为很多中职生在工作后,由于技术革新速度很快,他们在中职学的技术技能已经跟不上技术变革的速度,因而需要进入高职进行深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二)考试科目改革

在考试科目方面,要增强考试科目设置的灵活性,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不同专业的要求,除笔试外,增设听力测试、体能测试、面试、操作能力测试及心理素质测试等,并记入总分,实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要进一步扩大高校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权,鼓励高职院校根据办学层次、办学方向、专业培养目标等要求选择考试科目。选择科目数可以有所不同,选择范围应当与中职开设的课程相符合。同一考试科目也可以进行不同水平的考试,继续鼓励各省(区、市)根据省情探索不同的科目设置方案、推进改革的进程(注:林蕙青:《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全面推进高考改革》[J],《高校招生》2003,1。)。

对普高生考核的科目除原有的文化基础课,还应当进行相关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及动手能力测验并以其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由于普高生接受的是普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知识结构与高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因而,在招收普高生时,应当增加对其职业能力倾向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测验,文化基础课仍依据高考成绩(可依据其高考总成绩,也可依据其高考科目中语、数、外三科成绩)。对“三校生”所参加的“3+2”或“3+x”模式的,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文化课由省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统考,专业技能由本校组织考试的模式。就高职院校而言,其定位是为本地区服务,各校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我认为一些有声望、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可自行组织全部考试科目的命题及组织考试、录取工作。一些普通的高职院校的一些优势学科或热门学科的专业技能考试,可联合几所与己学科相同或类似的高职院校共同组织命题、组织考试。专业技能考试实行联考,有利于保证质量。在文化课与专业课成绩所占的比重方面,应适当提高专业课成绩所占的比重,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成绩所占比例相当。这样使文化课与专业课总分持平,不致使学生过于注重文化课的而忽视专业课,有助于选拔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

(三)考试改革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根据需求,尤其是地方发展的需求来设置,加强与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联系;同时对报考专业的划分不宜过细,还要有前瞻性。不管是普高生参加的考试还是“三校生”参加的考试,考试内容应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加强对考生接受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学会结合实际;加强对考生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考查,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内容,考查考生解决实际的能力。在操作技能考查时,应真正体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立足于基础知识,注重对知识的及知识与地方社会生产、生活、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对普高生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和动手能力考查时,应注意考查的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考虑到普高生的实际情况,招生学校应当制定不同的考试办法。对“三校生”专业技能的考查中应提高操作技能考核的要求,制定统一标准,严格把关。“三校生”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可作为职业技能考试的成绩,有的可免试。在具体实施操作中面临的问题亦是十分严峻,主要有:一是三门文化课考试缺少客观统一的课程及考试标准,与三类学校的教学大纲难以衔接,致使“三校生”一进门就参差不齐。二是三类学校虽都属中等职教,但学制、教学计划、教材差异较大,很难确定通用的标准。因而,各省考试院在组织文化基础课考试时应当考虑到各地三类学校的差异,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把考生真实的文化水平检测出来。

(四)其它

诸如录取方式及标准、综合评价体系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改革。在录取制度改革方面,我们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指示,结合本地区实际采用多元化、综合化、灵活多样的录取方式及标准。对录取制度的改革,应进行高职院校“自主开放录取”的改革试点。有条件的省(区、市)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制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上,允许部分高职院校自定标准,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学校自主录取。(注:林蕙青:《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全面推进高考改革》[J],《高校招生》2003,1。)关于考生综合评价体系如何建立问题,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三、结语

入学考试范文篇3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既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高职招生入学考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对高职以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改革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高职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国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在考试形式、科目、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问题。这不仅影响了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能保障生源的质量,而且也难以体现公平与科学的原则,导致了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误解。

招生考试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在辨别人才、发现人才、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至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作为本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中心,而这中心的焦点又是高中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注:金彪、彭荣根:《统一考试自主招生》[J],《上海高教研究》,1993,4。)近些年异军突起的高职入学考试作为高校招生考试系统的重要一环,对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也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研究并改革现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现状分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各类短期职业大学兴起,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些职业大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专科层次的职业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职业教育法》,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到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逐步明确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积极发展的方针。(注:袁吉林、胡耀华:《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31页。)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发展职业高等教育,1994年原国家教委提出《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率先推行缴费上学、对口招生等改革。1998年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对1999年普通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计划进行改革,安排10万人专门用于部分省(市)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陈勃生:《职业高等教育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107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又将高职招生考试改革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决定》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可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经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利以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计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其招生考试事宜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确定。”当前,各个地区已广泛开展了高职招生考试的改革试点工作。

目前,依据高职的生源划分,我国高职招生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高生参加高考,依据其高考成绩进行录取;另一种是“三校生”(中专、职高和技校)或同等学力在职人员通过参加由省考试院及招生学校组织的高职入学单独考试,依据其总成绩进行录取。对于普高生占高职生源的绝大部分,很多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普高生参加的是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没有参加招生学校所设定的专业技能考试,却能比较容易地进入高职院校就读,而接受了正规职业教育的“三校生”入学机会却少之又少。现阶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国家为缓解高考落榜生带来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与普高生和“三校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有关。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有一定的高中文化知识,就更容易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素质的高要求,更易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上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相对于普高生,“三校生”文化基础差,中职的文化与专业教育与高职不能有效地衔接,因而他们在学习高新技术方面有一定困难,原来已学的一些专业技能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很快也就失去了优势。可见,目前国家实行“招生向普高生倾斜、限定高职对口招生比例”的政策有其合理的一面。不可否认,这种政策对中职教育及大众心理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一定会得到改善。

在“对口招生”中,目前大多数省份采取的是“3+2”模式,也就是“统一+自主”模式。“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由省考试院或招生考试中心统一考试大纲、统一组织命题、统一实施考试、统一阅卷和报告分数;“2”是指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这两门科目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与组织考试。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照顾了统一,又体现了自主,但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实施“对口招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口高考”上,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虽已取得不小的成绩,然而由于社会上“普高热”、中职内部“自考热”的不断升温,中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当承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学历层次高移是必然的趋势,可供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注:顾明远、梁忠义:《职业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489页。)。由于职业学校所设课程与高考或成人高考不接轨,因此又缺乏竞争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升学都不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是以普高生为主还是以“三校生”为主,如何改变现行的招生办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改革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时需考虑的。

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需要有一个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和高职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具有社会导向功能和教育质量保障功能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也将最终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改革。

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改革之初步设想

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改革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为了更有效地从众多要求接受并已具备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中,选拔出能更有效地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在毕业后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考试,不仅仅是高职入学考试,应遵循诸多原则,如:公平、公正、效率、科学等,但这些原则终其目的还是为其出发点及归宿服务的。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是一个新生事物,必然存在诸多问题,所谓:“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因而其改革也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实非一件易事。

目前,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存在两种类别,因此,我们的改革在现阶段也应当依据这两种考试类别来进行。至于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如何改革,还需进一步地研究。当前,教育界很多人士都展开了对高职入学考试进行改革的讨论。有的人提出,对所有考生采取统一的试卷,采用统一的标准选拔新生。这种设想在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方面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们还应当考虑到两类考生知识结构的差异,还是应当对他们有所区别才好。首要的是,在改革具体的考试方式之前,我们必须为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考试制度尤其是在高校招生规模和高职教育的“普、职生源结构比例”上,存在着生源市场需求和行政意志的不同价值倾向。人们对“严格的分数控制线”的批评往往归咎为“以往计划经济的刻板”,但在今天看来,恐怕行政机构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注:葛大汇:《升学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应试教育”的剖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序言第2页。)国家政策的硬性规定以及对高职的定位问题,使得高职院校的招生存在不符合教育本身内部规律的现象。国家政府部门对“三校生”升入高职的名额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中职与高职的有序衔接,不利于高职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高考落榜生带来的社会问题逐渐转嫁到“三校生”身上。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日渐增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更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大多数又不能升入高一级的院校学习,无法适应生产技术革新的进度,给社会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可见,无论从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来考虑,我们都应当适当增加“三校生”的录取名额,扩大单考单招的规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设想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形式、科目及内容等方面需做出的调整和改革。

(一)考试形式改革

在考试形式方面,笔者认为应当实行分类、分层招生。

关于分类,在于对普高生和“三校生”要区别对待,努力寻找比较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及方法。现在很多学者建议,普高生在参加完高考后,接下来再参加所报考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有一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工作,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一天,其报考的学校再组织技能考试对其动手操作能力进行测试,这时考试时间合理的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要与高考、毕业考试和就业分配时间错开。对没有完全把握升入普通高校的普高生来说,参加这一考试也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对“三校生”,一般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其文化基础课仍由各省(市)统一组织命题考试,一般都在五月份开考,专业课考试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对有声望、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全部考试可由其自行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只是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应当有所调整。近年来,高考形式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有些省份已实行一年两考试点工作。高职入学考试是否也要配合高考改革的步伐,高职入学考试是采用一年一考还是一年多考形式适合高职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地研究、论证。

关于分层,从2002年开始,广西在高考中把本科、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彻底分离,本科院校(或专业)招生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仍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时间内进行;专科院校(或专业)招生考试由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组织命题。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在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结束以后进行,所有报考专科层次(含普通专科、高职教育、电大普通班等)的考生都必须参加这一轮高考。(注:2002年13省市高考改革方案[N],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目前我国的高考用一套试卷测试不同层次的考生,这不但会影响试卷的区分度和效度,而且也不可能适应水平悬殊的不同学校、水平悬殊的不同考生的要求。(注:陈晓云:《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与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4。)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来说,它们不能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拔合适的考生,只能录取遭普通高校淘汰的落榜生,客观上影响了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录取的新生中,大量考生将进入高职院校,但他们在高中阶段都必须按普通高校要求复习,徒然增加负担。因此,采取分层次考试、分层次录取形式,在试题的要求和难度上有差异,这样不但可以分散高考的竞争,还能为高职院校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提供可能。随着高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高职在计划、组织招生入学考试时也应当考虑本科与专科层次的问题。两者是统一招生还是分开招生,在招生时应当如何分层招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考生资格问题,国家政策也应当有所变动,可适当放宽允许历届“三校生”报考高职院校。因为很多中职生在工作后,由于技术革新速度很快,他们在中职学的技术技能已经跟不上技术变革的速度,因而需要进入高职进行深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二)考试科目改革

在考试科目方面,要增强考试科目设置的灵活性,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不同专业的要求,除笔试外,增设听力测试、体能测试、面试、操作能力测试及心理素质测试等,并记入总分,实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要进一步扩大高校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权,鼓励高职院校根据办学层次、办学方向、专业培养目标等要求选择考试科目。选择科目数可以有所不同,选择范围应当与中职开设的课程相符合。同一考试科目也可以进行不同水平的考试,继续鼓励各省(区、市)根据省情探索不同的科目设置方案、推进改革的进程(注:林蕙青:《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全面推进高考改革》[J],《高校招生》2003,1。)。

对普高生考核的科目除原有的文化基础课,还应当进行相关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及动手能力测验并以其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由于普高生接受的是普通教育,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知识结构与高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因而,在招收普高生时,应当增加对其职业能力倾向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测验,文化基础课仍依据高考成绩(可依据其高考总成绩,也可依据其高考科目中语、数、外三科成绩)。对“三校生”所参加的“3+2”或“3+x”模式的考试,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文化课由省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统考,专业技能由本校组织考试的模式。就高职院校而言,其定位是为本地区发展服务,各校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我认为一些有声望、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可自行组织全部考试科目的命题及组织考试、录取工作。一些普通的高职院校的一些优势学科或热门学科的专业技能考试,可联合几所与己学科相同或类似的高职院校共同组织命题、组织考试。专业技能考试实行联考,有利于保证质量。在文化课与专业课成绩所占的比重方面,应适当提高专业课成绩所占的比重,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成绩所占比例相当。这样使文化课与专业课总分持平,不致使学生过于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专业课,有助于选拔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

(三)考试内容改革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根据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加强与地方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联系;同时对报考专业的划分不宜过细,还要有前瞻性。不管是普高生参加的考试还是“三校生”参加的考试,考试内容应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加强对考生接受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学会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对考生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考查,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内容,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技能考查时,应真正体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立足于基础知识,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及知识与地方社会生产、生活、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对普高生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和动手能力考查时,应注意考查的科学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考虑到普高生的实际情况,招生学校应当制定不同的考试办法。对“三校生”专业技能的考查中应提高操作技能考核的要求,制定统一标准,严格把关。“三校生”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可作为职业技能考试的参考成绩,有的可免试。在具体实施操作中面临的问题亦是十分严峻,主要有:一是三门文化课考试缺少客观统一的课程及考试标准,与三类学校的教学大纲难以衔接,致使“三校生”一进门就参差不齐。二是三类学校虽都属中等职教,但学制、教学计划、教材差异较大,很难确定通用的标准。因而,各省考试院在组织文化基础课考试时应当考虑到各地三类学校的差异,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把考生真实的文化水平检测出来。

(四)其它

诸如录取方式及标准、综合评价体系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改革。在录取制度改革方面,我们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指示,结合本地区实际采用多元化、综合化、灵活多样的录取方式及标准。对录取制度的改革,应进行高职院校“自主开放录取”的改革试点。有条件的省(区、市)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制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上,允许部分高职院校自定标准,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学校自主录取。(注:林蕙青:《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全面推进高考改革》[J],《高校招生》2003,1。)关于考生综合评价体系如何建立问题,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三、结语

入学考试范文篇4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既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非凡而重要的地位。高职招生入学考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对高职以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改革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高职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国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在考试形式、科目、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新问题。这不仅影响了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能保障生源的质量,而且也难以体现公平和科学的原则,导致了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误解。

招生考试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在辨别人才、发现人才、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以至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作为本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中心,而这中心的焦点又是高中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注摘要:金彪、彭荣根摘要:《统一考试自主招生》[J,《上海高教探究》,1993,4。)近些年异军突起的高职入学考试作为高校招生考试系统的重要一环,对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也起着重大功能,因此,探究并改革现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目前状况分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各类短期职业大学兴起,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些职业大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专科层次的职业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中共中心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职业教育法》,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到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逐步明确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积极发展的方针。(注摘要:袁吉林、胡耀华摘要:《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向》[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31页。)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发展职业高等教育,1994年原国家教委提出《有关进一步改革普通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率先推行缴费上学、对口招生等改革。1998年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对1999年普通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计划进行改革,布置10万人专门用于部分省(市)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摘要:陈勃生摘要:《职业高等教育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107页。)。1999年中共中心、国务院《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又将高职招生考试改革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决定》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可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经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利以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计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其招生考试事宜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确定。”当前,各个地区已广泛开展了高职招生考试的改革试点工作。

目前,依据高职的生源划分,我国高职招生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摘要:一种是普高生参加高考,依据其高考成绩进行录取;另一种是“三校生”(中专、职高和技校)或同等学力在职人员通过参加由省考试院及招生学校组织的高职入学单独考试,依据其总成绩进行录取。对于普高生占高职生源的绝大部分,很多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普高生参加的是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没有参加招生学校所设定的专业技能考试,却能比较轻易地进入高职院校就读,而接受了正规职业教育的“三校生”入学机会却少之又少。现阶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国家为缓解高考落榜生带来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和普高生和“三校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有关。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有一定的高中文化知识,就更轻易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素质的高要求,更易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上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相对于普高生,“三校生”文化基础差,中职的文化和专业教育和高职不能有效地衔接,因而他们在学习高新技术方面有一定困难,原来已学的一些专业技能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很快也就失去了优势。可见,目前国家实行“招生向普高生倾斜、限定高职对口招生比例”的政策有其合理的一面。不可否认,这种政策对中职教育及大众心理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一定会得到改善。

在“对口招生”中,目前大多数省份采取的是“3+2”模式,也就是“统一+自主”模式。“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由省考试院或招生考试中心统一考试大纲、统一组织命题、统一实施考试、统一阅卷和报告分数;“2”是指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这两门科目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和组织考试。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照顾了统一,又体现了自主,但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实施“对口招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口高考”上,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虽已取得不小的成绩,然而由于社会上“普高热”、中职内部“自考热”的不断升温,中职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应当承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学历层次高移是必然的趋向,可供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注摘要:顾明远、梁忠义摘要:《职业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489页。)。由于职业学校所设课程和高考或成人高考不接轨,因此又缺乏竞争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升学都不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是以普高生为主还是以“三校生”为主,如何改变现行的招生办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这些新问题都是我们在改革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时需考虑的。

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需要有一个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和高职教育特征的招生考试制度。具有社会导向功能和教育质量保障功能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也将最终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改革。

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改革之初步设想

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改革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为了更有效地从众多要求接受并已具备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中,选拔出能更有效地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在毕业后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考试,不仅仅是高职入学考试,应遵循诸多原则,如摘要:公平、公正、效率、科学等,但这些原则终其目的还是为其出发点及归宿服务的。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是一个新生事物,必然存在诸多新问题,所谓摘要:“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因而其改革也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新问题,要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实非一件易事。

目前,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存在两种类别,因此,我们的改革在现阶段也应当依据这两种考试类别来进行。至于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如何改革,还需进一步地探究。当前,教育界很多人士都展开了对高职入学考试进行改革的讨论。有的人提出,对所有考生采取统一的试卷,采用统一的标准选拔新生。这种设想在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方面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们还应当考虑到两类考生知识结构的差异,还是应当对他们有所区别才好。首要的是,在改革具体的考试方式之前,我们必须为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社会学方面的探究,可以发现,考试制度尤其是在高校招生规模和高职教育的“普、职生源结构比例”上,存在着生源市场需求和行政意志的不同价值倾向。人们对“严格的分数控制线”的批评往往归咎为“以往计划经济的刻板”,但在今天看来,恐怕行政机构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注摘要:葛大汇摘要:《升学考试的新问题和策略探究——对“应试教育”的剖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序言第2页。)国家政策的硬性规定以及对高职的定位新问题,使得高职院校的招生存在不符合教育本身内部规律的现象。国家政府部门对“三校生”升入高职的名额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中职和高职的有序衔接,不利于高职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高考落榜生带来的社会新问题逐渐转嫁到“三校生”身上。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日渐增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更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大多数又不能升入高一级的院校学习,无法适应生产技术革新的进度,给社会带来的新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可见,无论从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来考虑,我们都应当适当增加“三校生”的录取名额,扩大单考单招的规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设想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形式、科目及内容等方面需做出的调整和改革。

(一)考试形式改革

在考试形式方面,笔者认为应当实行分类、分层招生。

有关分类,在于对普高生和“三校生”要区别对待,努力寻找比较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及方法。现在很多学者建议,普高生在参加完高考后,接下来再参加所报考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有一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工作,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一天,其报考的学校再组织技能考试对其动手操作能力进行测试,这时考试时间合理的布置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和高考、毕业考试和就业分配时间错开。对没有完全把握升入普通高校的普高生来说,参加这一考试也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对“三校生”,一般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其文化基础课仍由各省(市)统一组织命题考试,一般都在五月份开考,专业课考试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对有声望、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全部考试可由其自行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只是在时间布置上我们应当有所调整。近年来,高考形式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有些省份已实行一年两考试点工作。高职入学考试是否也要配合高考改革的步伐,高职入学考试是采用一年一考还是一年多考形式适合高职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地探究、论证。

有关分层,从2002年开始,广西在高考中把本科、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彻底分离,本科院校(或专业)招生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仍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时间内进行;专科院校(或专业)招生考试由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组织命题。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在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结束以后进行,所有报考专科层次(含普通专科、高职教育、电大普通班等)的考生都必须参加这一轮高考。(注摘要:2002年13省市高考改革方案[N,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摘要:http摘要:///)目前我国的高考用一套试卷测试不同层次的考生,这不但会影响试卷的区分度和效度,而且也不可能适应水平悬殊的不同学校、水平悬殊的不同考生的要求。(注摘要:陈晓云摘要:《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和探究》[J,《比较教育探究》,2003,4。)非凡是对高职院校来说,它们不能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拔合适的考生,只能录取遭普通高校淘汰的落榜生,客观上影响了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录取的新生中,大量考生将进入高职院校,但他们在高中阶段都必须按普通高校要求复习,徒然增加负担。因此,采取分层次考试、分层次录取形式,在试题的要求和难度上有差异,这样不但可以分散高考的竞争,还能为高职院校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提供可能。随着高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高职在计划、组织招生入学考试时也应当考虑本科和专科层次的新问题。两者是统一招生还是分开招生,在招生时应当如何分层招生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

对考生资格新问题,国家政策也应当有所变动,可适当放宽答应历届“三校生”报考高职院校。因为很多中职生在工作后,由于技术革新速度很快,他们在中职学的技术技能已经跟不上技术变革的速度,因而需要进入高职进行深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二)考试科目改革

在考试科目方面,要增强考试科目设置的灵活性,根据不同科目的特征,不同专业的要求,除笔试外,增设听力测试、体能测试、面试、操作能力测试及心理素质测试等,并记入总分,实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要进一步扩大高校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权,鼓励高职院校根据办学层次、办学方向、专业培养目标等要求选择考试科目。选择科目数可以有所不同,选择范围应当和中职开设的课程相符合。同一考试科目也可以进行不同水平的考试,继续鼓励各省(区、市)根据省情探索不同的科目设置方案、推进改革的进程(注摘要:林蕙青摘要:《和时俱进乘势而上全面推进高考改革》[J,《高校招生》2003,1。)。

对普高生考核的科目除原有的文化基础课,还应当进行相关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及动手能力测验并以其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由于普高生接受的是普通教育,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能力的练习,其知识结构和高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因而,在招收普高生时,应当增加对其职业能力倾向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测验,文化基础课仍依据高考成绩(可依据其高考总成绩,也可依据其高考科目中语、数、外三科成绩)。对“三校生”所参加的“3+2”或“3+x”模式的考试,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文化课由省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统考,专业技能由本校组织考试的模式。就高职院校而言,其定位是为本地区发展服务,各校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我认为一些有声望、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可自行组织全部考试科目的命题及组织考试、录取工作。一些普通的高职院校的一些优势学科或热门学科的专业技能考试,可联合几所和己学科相同或类似的高职院校共同组织命题、组织考试。专业技能考试实行联考,有利于保证质量。在文化课和专业课成绩所占的比重方面,应适当提高专业课成绩所占的比重,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所占比例相当。这样使文化课和专业课总分持平,不致使学生过于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专业课,有助于选拔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

(三)考试内容改革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根据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加强和地方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联系;同时对报考专业的划分不宜过细,还要有前瞻性。不管是普高生参加的考试还是“三校生”参加的考试,考试内容应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加强对考生接受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学会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对考生逻辑推理和判定能力的考查,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内容,考查考生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在操作技能考查时,应真正体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立足于基础知识,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及知识和地方社会生产、生活、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对普高生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和动手能力考查时,应注重考查的科学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考虑到普高生的实际情况,招生学校应当制定不同的考试办法。对“三校生”专业技能的考查中应提高操作技能考核的要求,制定统一标准,严格把关。“三校生”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可作为职业技能考试的参考成绩,有的可免试。在具体实施操作中面临的新问题亦是十分严重,主要有摘要:一是三门文化课考试缺少客观统一的课程及考试标准,和三类学校的教学大纲难以衔接,致使“三校生”一进门就参差不齐。二是三类学校虽都属中等职教,但学制、教学计划、教材差异较大,很难确定通用的标准。因而,各省考试院在组织文化基础课考试时应当考虑到各地三类学校的差异,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把考生真实的文化水平检测出来。

(四)其它

诸如录取方式及标准、综合评价体系等新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改革。在录取制度改革方面,我们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指示,结合本地区实际采用多元化、综合化、灵活多样的录取方式及标准。对录取制度的改革,应进行高职院校“自主开放录取”的改革试点。有条件的省(区、市)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制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答应部分高职院校自定标准,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学校自主录取。(注摘要:林蕙青摘要:《和时俱进乘势而上全面推进高考改革》[J,《高校招生》2003,1。)有关考生综合评价体系如何建立新问题,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三、结语

入学考试范文篇5

考研确实是件枯燥的事情,而且(用时)至少半年,所以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推动这一伟大“工程”的进展。

说到考研,我并没有什么资格说太多,这里只是谈谈个人关于考研的一些感受,仅供参考。

一、决心与心态

首先,要下定决心考研,一旦决定绝不动摇,也就是大家所谓的“坚持”。许多人都说“只要坚持下来,就差不多考上了”,这就说明了恒心必不可少。几个月的时间虽不长,但对于枯燥的考研生活来讲,绝对是一种煎熬,而且大四学生还面临着严峻的抉择,是工作还是考研,考研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等等。在这么多的选择中,你一旦做出决定,就要专心复习,要明白“有所得必有所失”这个道理。如果考研、应聘都想抓,结果必定是竹篮打水。

其次,是平和的心态,这一点在考研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考研确实是件枯燥的事情,而且(用时)至少半年,所以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推动这一伟大“工程”的进展,才不至于半途而废。许多同学在复习过程中不断出现心浮气躁的现象,导致学习效率迅速下降。为缓解压力,也可找几个志同道合的研友,互相鼓励,一起努力,这对于各方都会很有利。

二、关于数学

很多考研者都惧怕数学,而且数学成绩又很容易拉开档次,我在2004年数学取得了145分的优秀成绩,为我的初试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一定要重视数学。我把数学复习分为三个阶段,即打基础、强化、最后冲刺三个阶段。

打基础阶段。我是从大三暑期七月开始复习的,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高数、线代、概率论三门课的教材仔细看了一遍(注:本人考的是数(四)),把书上的习题做了一遍,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及其基本应用牢牢掌握。我说的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熟练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其实考研数学尤其是数学(四)绝大部分考的还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所以千万不要轻视对教材的复习和基础的巩固。如果真正把教材里的每一个知识点吃透,数学考120分不成问题。

强化阶段。我参加了2003年8月初的文登数学强化班,效果相当不错。在上课之前,那本《数学复习指南》我只看了一半左右便没再看,主要是没有时间,但教材我吃得还算比较透,所以听陈文灯老师授课并不那么费劲,上课期间每堂课的笔记课后都及时认真地钻研学习,从而在解题方法和技巧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的主要复习资料就只有文登班的笔记了,再配合教材,至于习题,我做的不是很多,仅限于笔记上的题和《复习指南》上的部分例题。我认为文登班的笔记是很不错的复习资料,既包含基本公式、定理,又包括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技巧,可以说是《复习指南》的精华了,即使是在冲刺阶段碰到不会的知识点,我还会捧着笔记找,然后吃透它。对于我这类时间紧迫的考生,文登笔记为我节省了不少时间,少走了很多弯路,提高了复习效率。

最后冲刺阶段。我做了陈文灯老师的一些模拟题,共计20套左右,在做模拟题的过程中,对于薄弱环节一定要多做多练,不要再错第二次。

入学考试范文篇6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既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高职招生入学考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对高职以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改革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高职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国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在考试形式、科目、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问题。这不仅影响了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能保障生源的质量,而且也难以体现公平与科学的原则,导致了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误解。

招生考试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在辨别人才、发现人才、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至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作为本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中心,而这中心的焦点又是高中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注:金彪、彭荣根:《统一考试自主招生》[J],《上海高教研究》,1993,4。)近些年异军突起的高职入学考试作为高校招生考试系统的重要一环,对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也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研究并改革现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现状分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各类短期职业大学兴起,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些职业大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专科层次的职业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职业教育法》,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到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逐步明确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积极发展的方针。(注:袁吉林、胡耀华:《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31页。)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发展职业高等教育,1994年原国家教委提出《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率先推行缴费上学、对口招生等改革。1998年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对1999年普通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计划进行改革,安排10万人专门用于部分省(市)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陈勃生:《职业高等教育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107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又将高职招生考试改革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决定》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可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经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利以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计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其招生考试事宜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确定。”当前,各个地区已广泛开展了高职招生考试的改革试点工作。

目前,依据高职的生源划分,我国高职招生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高生参加高考,依据其高考成绩进行录取;另一种是“三校生”(中专、职高和技校)或同等学力在职人员通过参加由省考试院及招生学校组织的高职入学单独考试,依据其总成绩进行录取。对于普高生占高职生源的绝大部分,很多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普高生参加的是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没有参加招生学校所设定的专业技能考试,却能比较容易地进入高职院校就读,而接受了正规职业教育的“三校生”入学机会却少之又少。现阶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国家为缓解高考落榜生带来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与普高生和“三校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有关。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有一定的高中文化知识,就更容易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素质的高要求,更易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上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相对于普高生,“三校生”文化基础差,中职的文化与专业教育与高职不能有效地衔接,因而他们在学习高新技术方面有一定困难,原来已学的一些专业技能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很快也就失去了优势。可见,目前国家实行“招生向普高生倾斜、限定高职对口招生比例”的政策有其合理的一面。不可否认,这种政策对中职教育及大众心理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一定会得到改善。

在“对口招生”中,目前大多数省份采取的是“3+2”模式,也就是“统一+自主”模式。“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由省考试院或招生考试中心统一考试大纲、统一组织命题、统一实施考试、统一阅卷和报告分数;“2”是指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这两门科目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与组织考试。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照顾了统一,又体现了自主,但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实施“对口招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口高考”上,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虽已取得不小的成绩,然而由于社会上“普高热”、中职内部“自考热”的不断升温,中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当承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学历层次高移是必然的趋势,可供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注:顾明远、梁忠义:《职业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489页。)。由于职业学校所设课程与高考或成人高考不接轨,因此又缺乏竞争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升学都不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是以普高生为主还是以“三校生”为主,如何改变现行的招生办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改革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时需考虑的。

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需要有一个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和高职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具有社会导向功能和教育质量保障功能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也将最终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改革。

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改革之初步设想

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改革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为了更有效地从众多要求接受并已具备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中,选拔出能更有效地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在毕业后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考试,不仅仅是高职入学考试,应遵循诸多原则,如:公平、公正、效率、科学等,但这些原则终其目的还是为其出发点及归宿服务的。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是一个新生事物,必然存在诸多问题,所谓:“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因而其改革也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实非一件易事。

目前,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存在两种类别,因此,我们的改革在现阶段也应当依据这两种考试类别来进行。至于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如何改革,还需进一步地研究。当前,教育界很多人士都展开了对高职入学考试进行改革的讨论。有的人提出,对所有考生采取统一的试卷,采用统一的标准选拔新生。这种设想在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方面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们还应当考虑到两类考生知识结构的差异,还是应当对他们有所区别才好。首要的是,在改革具体的考试方式之前,我们必须为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考试制度尤其是在高校招生规模和高职教育的“普、职生源结构比例”上,存在着生源市场需求和行政意志的不同价值倾向。人们对“严格的分数控制线”的批评往往归咎为“以往计划经济的刻板”,但在今天看来,恐怕行政机构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注:葛大汇:《升学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应试教育”的剖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序言第2页。)国家政策的硬性规定以及对高职的定位问题,使得高职院校的招生存在不符合教育本身内部规律的现象。国家政府部门对“三校生”升入高职的名额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中职与高职的有序衔接,不利于高职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高考落榜生带来的社会问题逐渐转嫁到“三校生”身上。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日渐增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更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大多数又不能升入高一级的院校学习,无法适应生产技术革新的进度,给社会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可见,无论从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来考虑,我们都应当适当增加“三校生”的录取名额,扩大单考单招的规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设想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形式、科目及内容等方面需做出的调整和改革。

(一)考试形式改革

在考试形式方面,笔者认为应当实行分类、分层招生。

关于分类,在于对普高生和“三校生”要区别对待,努力寻找比较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及方法。现在很多学者建议,普高生在参加完高考后,接下来再参加所报考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有一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工作,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一天,其报考的学校再组织技能考试对其动手操作能力进行测试,这时考试时间合理的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要与高考、毕业考试和就业分配时间错开。对没有完全把握升入普通高校的普高生来说,参加这一考试也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对“三校生”,一般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其文化基础课仍由各省(市)统一组织命题考试,一般都在五月份开考,专业课考试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对有声望、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全部考试可由其自行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只是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应当有所调整。近年来,高考形式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有些省份已实行一年两考试点工作。高职入学考试是否也要配合高考改革的步伐,高职入学考试是采用一年一考还是一年多考形式适合高职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地研究、论证。

关于分层,从2002年开始,广西在高考中把本科、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彻底分离,本科院校(或专业)招生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仍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时间内进行;专科院校(或专业)招生考试由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组织命题。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在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结束以后进行,所有报考专科层次(含普通专科、高职教育、电大普通班等)的考生都必须参加这一轮高考。(注:2002年13省市高考改革方案[N],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目前我国的高考用一套试卷测试不同层次的考生,这不但会影响试卷的区分度和效度,而且也不可能适应水平悬殊的不同学校、水平悬殊的不同考生的要求。(注:陈晓云:《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与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4。)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来说,它们不能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拔合适的考生,只能录取遭普通高校淘汰的落榜生,客观上影响了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录取的新生中,大量考生将进入高职院校,但他们在高中阶段都必须按普通高校要求复习,徒然增加负担。因此,采取分层次考试、分层次录取形式,在试题的要求和难度上有差异,这样不但可以分散高考的竞争,还能为高职院校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提供可能。随着高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高职在计划、组织招生入学考试时也应当考虑本科与专科层次的问题。两者是统一招生还是分开招生,在招生时应当如何分层招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考生资格问题,国家政策也应当有所变动,可适当放宽允许历届“三校生”报考高职院校。因为很多中职生在工作后,由于技术革新速度很快,他们在中职学的技术技能已经跟不上技术变革的速度,因而需要进入高职进行深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二)考试科目改革

在考试科目方面,要增强考试科目设置的灵活性,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不同专业的要求,除笔试外,增设听力测试、体能测试、面试、操作能力测试及心理素质测试等,并记入总分,实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要进一步扩大高校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权,鼓励高职院校根据办学层次、办学方向、专业培养目标等要求选择考试科目。选择科目数可以有所不同,选择范围应当与中职开设的课程相符合。同一考试科目也可以进行不同水平的考试,继续鼓励各省(区、市)根据省情探索不同的科目设置方案、推进改革的进程(注:林蕙青:《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全面推进高考改革》[J],《高校招生》2003,1。)。

对普高生考核的科目除原有的文化基础课,还应当进行相关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及动手能力测验并以其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由于普高生接受的是普通教育,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知识结构与高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因而,在招收普高生时,应当增加对其职业能力倾向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测验,文化基础课仍依据高考成绩(可依据其高考总成绩,也可依据其高考科目中语、数、外三科成绩)。对“三校生”所参加的“3+2”或“3+x”模式的考试,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文化课由省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统考,专业技能由本校组织考试的模式。就高职院校而言,其定位是为本地区发展服务,各校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我认为一些有声望、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可自行组织全部考试科目的命题及组织考试、录取工作。一些普通的高职院校的一些优势学科或热门学科的专业技能考试,可联合几所与己学科相同或类似的高职院校共同组织命题、组织考试。专业技能考试实行联考,有利于保证质量。在文化课与专业课成绩所占的比重方面,应适当提高专业课成绩所占的比重,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成绩所占比例相当。这样使文化课与专业课总分持平,不致使学生过于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专业课,有助于选拔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

(三)考试内容改革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根据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加强与地方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联系;同时对报考专业的划分不宜过细,还要有前瞻性。不管是普高生参加的考试还是“三校生”参加的考试,考试内容应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加强对考生接受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学会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对考生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考查,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内容,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技能考查时,应真正体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立足于基础知识,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及知识与地方社会生产、生活、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对普高生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和动手能力考查时,应注意考查的科学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考虑到普高生的实际情况,招生学校应当制定不同的考试办法。对“三校生”专业技能的考查中应提高操作技能考核的要求,制定统一标准,严格把关。“三校生”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可作为职业技能考试的参考成绩,有的可免试。在具体实施操作中面临的问题亦是十分严峻,主要有:一是三门文化课考试缺少客观统一的课程及考试标准,与三类学校的教学大纲难以衔接,致使“三校生”一进门就参差不齐。二是三类学校虽都属中等职教,但学制、教学计划、教材差异较大,很难确定通用的标准。因而,各省考试院在组织文化基础课考试时应当考虑到各地三类学校的差异,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把考生真实的文化水平检测出来。

(四)其它

诸如录取方式及标准、综合评价体系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改革。在录取制度改革方面,我们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指示,结合本地区实际采用多元化、综合化、灵活多样的录取方式及标准。对录取制度的改革,应进行高职院校“自主开放录取”的改革试点。有条件的省(区、市)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制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上,允许部分高职院校自定标准,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学校自主录取。(注:林蕙青:《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全面推进高考改革》[J],《高校招生》2003,1。)关于考生综合评价体系如何建立问题,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三、结语

入学考试范文篇7

依据考试法规定,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的录取都要依据考试成绩来进行。在初试结束后,对于达到复试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择优进行复试,最后的录取是将考生的初试和复试的成绩折合一定的比例后相加为该生的最后成绩,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排名进行择优录取。考生在入学考试成绩达到合格标准的基础上,学校要对应试者的学习成绩、面试情况、思想表现进行全面考核,然后指导教师在征得指导小组意见提出录取人选,有关部门进行思想政治审核,单位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并经主管校(院)长批准。各院校录取名额和比例均由国家教委统一下达。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每年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制订和控制的。在制订上线分数上,外语的上线分数往往成为限制学生上线的主要问题,体育硕士研究生由于外语水平整体相对较弱,所以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因外语分数不够落榜。我国的《学位条例》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明确规定: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土作的能力。由此为依据,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黑龙江省体育学一级学科中,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按三级学科设置专业研究方向,各培养单位就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体育研究生各专业培养目标不难看出,黑龙江省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体育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

美国政府不参与体育科学研究生招生,招生权属于招生单位,因此,美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招生没有全国统一考试。目前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多数非政府组织在发挥重要作用,如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美国法学院入学管理委员会(LSAC)和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这些组织是非政府组织,其运作美国政府没有做太多的干预。美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集中在阅读、写作和分析、逻辑分析等方面。这些问题反映了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目的不是要对学生基本知识测试、检查,而是针对学生个人能力测试。这种考试着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运用,重点考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可能性。在美国,体育学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对象是面向全球,为进一步拓展研发资源,美国的教育管理机构积极欢迎海外学生报考。为了方便这些海外学生,ETS遍布世界15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500多个考试中心。在对招考对象进行审查时并没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如年龄、种族、国籍的限制。所有这些表明,美国体育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个开放的、通用的考试系统。美国体育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契约的形式,相关学院指定共同实施,如GRE考试,LSA标准,是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下对考生进行评价。因此,这样的标准下,不同的研究生招考机构形成了对这一标准的统一认识,便于考生对应不同院校提出入学申请。美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另一个特点是考试时间安排上的灵活性。考试一般一年安排进行几次,这样,研究生学位申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入学考试时间,对一些在入学考试中发挥不好的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另一个考试的机会。虽然体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在美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条件。体育学研究生入学的一个重要参考是有重要分量的推荐信,推荐信由体育界三位有影响力的学者对考生在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个人研修学位的目的和规划进行说明。这种多因素考量的考核方式,说明美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招生、考核、录取工作是一种综合能力考量的过程。

本文作者:苏贵斌栾振昌刘传勤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入学考试范文篇8

一中心招生工作的职责及考核办法

远程招生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招生宣传、招生计划上报、网上报名、组织入学考试、录取注册及通知新生报到。中心依据招生职责任务采取扣分制度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第一,招生宣传。每年春季(1月份)、秋季(7月份),拟定招生宣传实施方案。联系各校内毕业班班主任及校外合作企事业单位,通报最新招生政策。发放招生宣传资料,并要求有意向就读的学生在远程新生登记表上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及报考专业。收集新生登记表,并按登记表上的信息造册存档。招生宣传实施方案具体可行,计6分,内容空洞、措施不可行,扣2分;招生宣传政策指导到位,计2分,因政策指导不到位,造成重大纠纷的,每出现一起,扣1分;招生宣传资料发放及时,计6分,出现因宣传资料准备不及时影响招生全局的,扣3分,导致个人无法开展招生工作的每出现一起,扣2分;报名信息及资料收集齐全,整理妥当并存档,计6分,如有差错或遗漏,每出现一起,扣2分。第二,招生计划上报。每年春季(1月份)、秋季(7月份)联系主办院校招生规划办公室,确定招生计划上报相关要求及文件。收集原始招生意向信息,按专业分类统计,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追加相关专业。拟定招生计划表,并呈报学院审批。根据主办院校的招生计划上报要求及时上报本季招生计划。经主办院校审核通过后,在中心网站公布本季招生计划。招生计划编制及时,计5分,因工作人员因素导致招生计划延误,扣2分;招生计划上报内容全面、数据准确,无明显错误,计5分,出现重大错误,扣5分,内容不全面,扣1分,格式不正确,扣1分;招生计划上报的原始资料应备案全面,计10分,未及时或未按要求备案,扣5分。第三,网上报名与入学考试。每年春季(2月份)、秋季(8月份)收集远程报名资料,包括考生身份证、高中/中专/大专毕业证复印件和扫描件,专科文凭学历认证结果。进行报名考生资格审查及考生个人基本信息核对。报名截止日期前,登录主办院校的远程报名平台进行网上报名。登录主办院校的网络管理平台,下载、整理网上报名数据。打印并发放准考证,通知考生参加入学考试。按主办院校指定的时间,组织考生登录考试系统,进行入学考试。报名资料收集齐全、规范,计10分,报名资料出现重大遗漏,扣5分;报名信息录入准确无误,数据整理规范,计10分,信息录入及数据整理出现严重错误,扣5分;入学考试通知到位,入学考试正常进行,计10分,因通知不到位耽误考试,每出现一起,扣1分。第四,新生录取注册。入学考试结束后及时登录主办院校管理平台查询录取结果。注册前将考生本人签字确认的《考生登记表》等材料按专业、层次顺序整理,对考生入学资格进行初审并签署意见且加盖中心公章。制作需修改的信息汇总表,注册前上报主办院校招生规划办公室。打印并发放录取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站点注册管理工作。及时查询考试成绩,确定录取结果,计10分,如因工作人员疏忽,导致录取延误,出现一次,扣1分;报名、录取资料整理规范,计5分,资料未及时整理,扣5分,出现重大错误的,每一起,扣1分;注册工作完成及时,计5分,注册不及时导致耽误学生正常学习,每出现一起,扣1分。第五,远程新生报到。每年春季(3月底)、秋季(9月底)下发远程报到通知至各班主任。入学编班,整理新生花名册,并移交至学籍办工作人员。再次核对新生个人基本信息,并于教育部注册前将错误信息上报主办院校。及时通知新生报到交费,计2分,如因通知不到位、延误学生报到入学,每起,扣1分;整理制作新生花名册,计4分,以交费考生为准,出现遗漏,每起,扣1分;及时、准确上报注册信息,计4分,出现错误每起,扣1分,扣完为止。

二结束语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的招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稳定的人员保障和充裕的经费保障。经过全中心上下群策群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走出了一条特色的招生管理之路,也使中心整体远程教育工作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作者:耿丹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入学考试范文篇9

为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提高我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的有关精神,我区委托扬州大学举办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研究生班,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的高层次人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办班方式

由**区教育局与扬州大学联合举办,并共同负责组织实施教学管理等工作。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具体承办单位,负责办班日常管理工作。

二、报考条件

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有3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党政机关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在职人员。

三、入学考试、录取与学位授予

1、入学考试时间:**年10月底(全国联考)。

2、入学考试科目:政治理论、英语、公共管理基础、综合知识(语文、数学、逻辑)。其中英语、公共管理基础、综合知识(语文、数学、逻辑)为全国联考,政治理论考试由扬州大学命题。

3、录取:由扬州大学根据国家规定,结合联考成绩以及面试成绩,自主择优录取。如今年未能通过入学考试可先跟班就读,于明年再考以取得正式学籍。取得正式学籍即可与今年录取者同步完成学业,但学位授予推后一年。

4、学位授予:对于参加全国联考并正式取得学籍的学员,在完成全部课程并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颁发国务院学位办MPA专业硕士学位证书。

四、学制、学习方式及费用

学制三年;以不脱产学习为主,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在**区教师进修学校上课;课程学习时间为1—1.5年,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为1—1.5年;培养费用共28000元/人。

五、组织实施

与扬州大学联合举办公共管理硕士(MPA)**班,是加强我区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机关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请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报考人员的组织推荐工作。

1、报名时间:**年6月10日—7月5日;报名地点:区教师进修学校继续教育处;报名时,携带报名登记表,交纳考前辅导和资料费800元;联系人:董建文,电话:865*****,135*****。

入学考试范文篇10

在思想上。虽然这学期一直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我仍然坚持看每天的《画龙点睛》以了解国内外的情况,另外自己也积极参与支部的党章等理论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让我收获很多,同时自己代表数学系参加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第一届理论学习提高班,每半个月各个系的党员代表齐聚一堂,共同针对一些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交谈、探讨,老师给予点评,以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人文素养,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

在学习上。从这学期开学初,我就坚定跨专业报考暨南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所以一开学就在积极准备着研究生入学考试,从之前的各方咨询,到现在的一个人积极的复习,我孤独但我不寂寞,这些无不在挑战着我,不过一个人的时间是固定的,导致了自己在专业课和研究生考试复习时间分配上出现了问题,在今后的一个学期我会继续努力,好好调整。研究生考试的复习像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不,应该说比高考更能磨练人,不过我会更加努力,为了梦想前进。同时自己参加的一些比较传来佳讯,获得“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第二届我心中的名师”征文比赛二等奖以及“第三届全国高校学生文字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在工作上。开学初一直担任着支委的工作,深知在其位谋其职,所以我一直很用心的做好这份工作,但由于自己决定了考研,也为了数二支部的前途,所以尽管自己对支部有很深的感情还是把这项工作交给最适合的人去做。在是否竞选毕业班党支部书记的时候自己犹豫了很久,也考虑到自己是否能够做好这样一份工作,经过一番的思想斗争,也感谢朋友给我的建议,最后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毅然竞选07数学与应用数学党支部书记,同时非常感谢支部朋友对我的支持,我也会做好这份工作的。在班级工作方面,因为自己个人规划原因以及班级班委的合适人选问题,所以自己一直未任职核心班干,一直是以委员,这学期换届了,自己担任了体育委员,虽然工作不会很多,但我会干好这份工作的。

在生活上。自己一直坚信一个好的习惯能够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虽然宿舍其他人在宿舍卫生方面不是很在意,我只能做到去影响他们,做好自己,坚持自己一人打扫宿舍,拖地、洗洗手间。同时因为宿舍有洗衣机,所以每天的洗衣工作就变个格外轻松。为了能够每天维持均衡的饮食,每天早上我都会到教工饭堂吃早餐。同时感觉自己不懂得怎样去爱,不懂爱的艺术,所以最近借了很多关于关于爱的艺术的书看,以提高自己的情商。

在不断的成长中,自己一直在不断的努力着,同时感觉自己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一、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我这半年内最重要的目标,自己一定会加倍努力,争取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完成这个不只属于自己的梦想。

二、自己挣扎了很久竞选了支部书记,既然在其位就要谋其职,所以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干好这一份工作。

三、在毕业时能够拥有一份好的工作,自己初步的定位是世界五百强,相信自己会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