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7:00:32

趋同范文篇1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背景

作为商业语言的一种,会计准则的出现主要是为更好地维护商业活动中各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产生,一方面是为更好地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区域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影响。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公司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取份额,相继争取在多个国家资本主义市场上市,进行证券交易。而财务报告的出现主要是为更好地维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在会计准则的约束下,资本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均需遵守相关规定。也就是说,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在国际贸易中,会计信息作为贸易双方达成贸易协定的媒介,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决定贸易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则更有利于加快信息交流,尽快扫清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方面的障碍。

2、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际贸易与跨国资本流动大量涌现,只有深入了解各类会计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作出更为合理的评价。在此背景下,会计的国际比较逐渐形成,借助会计的国际比较,人们往往能够更为准确地判断何为优秀的会计管理,如何区分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如此一来,各国会计准则通过磨合与协调,不断促进趋同化发展。事实上,会计国际协调可以视为一种手段,借助这种方法,人们往往能够更好地辨别与控制会计实务的差异。协调与磨合的最终目的,是使各国在会计准则方面达成高度统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的加快,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经济全球化、各国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协调以及国际强势集团的影响下,不断磨合与协调的一个过程。市场的国际化,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与生俱来的国际特征,国际上市与发行证券范围的日益拓展,更是为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相关因素

1、缺乏良好的经济环境

结合现阶段情况来看,虽然我国设立了以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体系,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体系的合理性与完整性均有待提升。金融、财税以及社会保障等宏观管理体制目前还在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环境均处在建设与发展的状态中。由于缺乏健全、良好的经济环境,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化势必会受到阻碍。同时,我国市场竞争缺乏规范化的机制加以约束,利润操控现象屡见不鲜,会计信息根本无法真实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些均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推进造成了不利影响。

2、会计人员综合水平不高

不得不承认,我国整体上严重匮乏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人才,多数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综合水平普遍不高。虽然,这部分会计人员在处理企业日常财务业务方面得心应手,不过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的贸易活动时,其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经验显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而且,会计准则与相关制度变化较快,会计人员很难与时俱进地了解、掌握各种新资讯与新知识,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

3、缺乏科学完善的治理体系

企业法人治理体系的职能其实是为企业运营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是企业股东、董事机构以及各级管理人员对不同层次企业权力与功能的配置方法。就现阶段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现有的治理结构显然还尚未成熟,部分早期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其运营机制并未做到与时俱进,沿用的传统模式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改进。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系统只不过是企业内部的一个普通系统,同样会受到企业各类决策活动的影响,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监管作用。而内部人员还有可能以权谋私,利用虚报会计信息谋取个人利益。

4、影响力较弱

会计准则在执行的同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成果,同一种会计准则在处于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或不同经营模式的企业中,会产生不同的财务效果。在经营成果与现金流动方面,会计准则的执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正因如此,企业的产业价值、财务风险、发展决策、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也会存在显著差异。受到产业价值、财务风险、核心竞争力等指标的影响,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盈亏同样会存在差异。所以,由会计准则产生的经济成果,非常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企业往往更注重实质上的盈利或亏损。虽然,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会计准则的重要价值,但其影响力仍然不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鉴于此,增强会计准则影响力,使其更为广泛地促进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是很有必要。

三、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有效建议

1、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联系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沟通是很有必要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交流越频繁,表达意识越强,则意味着我国将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机会。鉴于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积极主动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中,通过不同渠道,学会创造各种机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有效交流,获取更多发言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能够为我国利益多做考量。另外,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与体会国际准则的发展趋势,以便在执行方面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避免发生冲突或落后的情况。

2、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管力度

加强会计准则执行缓解的监管力度,确保跨级准则的深入落实至关重要。无论是企业内部监督还是政府部门监督,均应以透彻领悟会计准则的深刻内涵为前提,根据准则要求,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按照要求披露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全面提高会计信息公布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会计准则俨然已实现了国际趋同。这意味着,在往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将会有大量内容会同国际准则的更改与调整发生变化。有鉴于此,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督力度,以促进企业全面落实会计准则,迎合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巩固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3、坚持维护国家及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同时,务必要坚决维护国际与企业的合法权益。我国在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工作,争取更多发言权的同时,还应在会计准则的落实过程中,积极寻找国际准则与我国基本国情、企业运营的显示情况有所冲突的地方,探索其原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磨合、消除冲突的契机。此外,还应对我国现阶段执行的经济体制、市场体系、规章制度、各类政策等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考量,并通过反复的权衡,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针对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改进策略。企业应充分借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机会,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4、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综合水平

优质的人才是确保会计准则全面落实的重要前提,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关键会计准则的执行,主要由会计工作者来完成。因此,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是为会计准则的有效落实提供可靠保障。优质的会计人员往往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会计信息,并为企业管理与国家监管提供更多便捷。就现阶段经济形势来看,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综合水平刻不容缓。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是为使他们与时俱进,跟上形势变化,定期更新知识体系,并能将自身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各项实际工作。在培养优质人才的过程中,应强调拓展人才国际化视野,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环境,从而更好地为企业与国家效力。

四、结语

趋同范文篇2

(一)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格局有所调整

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层面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日益重视增强新兴经济体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中任命了多位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受托人和理事,并且在监督委员会中考虑增加新兴经济体的代表。IASB认为,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具体准则技术方面,我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问题也具有共性。因此,2011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式成立了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兴经济体工作组,重点研究探讨新兴经济体特有的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2013年12月,在马来西亚举行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第六次全体大会,与会各方从新兴经济体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视角相互交换了各国的经验,并就通货膨胀会计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会议成果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议程确定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改进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地区层面上,一些地区性的组织开始成立和崛起,如由21个国家和地区成立的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通过跟踪和研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互动,增强了本地区在国际报告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将更多地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二)国际会计准则最新进展概览

2013年生效的国际会计准则(IA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与之对应的2014年颁布的中国会计准则(CAS)(见表1)。2013年至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了多项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包括:《IFRS9———金融工具:减值》、《租赁》、《保险合同》、《披露动议———对IAS的修订》、《农业:生产性植物———对IAS16和IAS41的修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年度改进2012—2014》、《投资企业与其联营或合营企业之间的资产转让或投入》、《单独财务报表中的权益法》、《实施后审议:IFRS3———企业合并》及《投资性主体:应用合并豁免》等。

二、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等效互认情况

加强会计对外合作交流,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互认,是各国会计行业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分享成果的良好载体。在会计准则建设、实施、国际趋同过程中,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外,我国还与许多国家及地区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建立起了经常性的联络和对话合作机制。

(一)中国与欧盟

欧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实现中欧会计等效至关重要。欧盟委员会已承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欧盟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终等效,允许进入欧洲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可直接采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此同时,2012年9月,中国财政部公告,宣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欧盟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层面所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等效。另外,我国还与欧盟委员会、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及欧盟内部市场与服务总局等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

(二)中国与美国

通过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定期会议机制等,中国与美国的会计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双方在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上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两国会计准则指定机构要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在会计技术层面形成更多的共识,为两国经济交往提供便利;二是双方同意采用多种形式,交流两国会计准则建设、实施及其国际趋同的经验,并加强相互访问;三是同意建立双方交流信息和观点的工作机制。

(三)中国与日、韩、俄三国

2011年初,中日韩三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负责人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沟通,并对三方未来十年的合作前景做出了规划。三方认为,三国作为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发起国,应当进一步强化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机制,共同引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工作。2011年7月,俄罗斯财政部国家财务控制及会计审计司与我国财政部会计司就会计审计准则制定及国际趋同、审计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由于俄罗斯财政部国家财务控制及会计审计司的职能与我国财政部会计司职能基本一致,双方决定启动交流机制。(四)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的会计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2007年两地签署了会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确认了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为两地审计结果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同创造了前提条件。我国一些同时发行A+H股的上市公司也表示,由于没有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因素影响,两地报表目前除了文字表述使用简繁体不同外,已不存在差异,彰显了两地会计准则趋同等效的成就。我国与澳门的沟通和联络也在不断加强,经常相互了解两地会计准则实施运用情况,交流区域性、全球性会计问题的观点,协调立场,共同推进两地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台湾地区近年来加快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进程,并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希望与大陆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为推动大陆与台湾的会计合作与交流,2010年12月“对台会计合作与交流基地”在厦门落成,并举办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两岸会计合作与交流”论坛。2011年6月,海峡论坛首次设立“会计分论坛”,两岸会计界共同商讨如何加强合作,提高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影响力。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展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当前我国会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各主要经济体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策略都有所不同,趋同策略是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有效机制。但是,趋同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在实现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目标的过程中,我国仍然坚持趋同互动的原则,趋同策略应当鼓励。

(一)在技术层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了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机制

在日常工作中,我国密切跟踪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的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我国财政部会计司还专门成立了若干技术项目组和多个技术专家工作组。另外,通过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高层趋同论坛,每年两次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国际会计最新动态、正在制定或修订中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重要项目等进行充分讨论。针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重要项目,邀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来华进行实地调研,举办技术圆桌会议,直接听取了报表编制者、监管者、审计师等各个方面的意见,促使国际准则的制定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全面趋同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并自2007年起在所有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范围内平稳有效实施,经济效果明显,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在“趋同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是互动和趋同是新的起点”的国际会计趋同五项原则指引下,财政部按照2010年4月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要求,明确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时间表和主要任务。

(三)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工作

我国积极派员参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工作,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从受托人、理事、咨询委员会委员、解释委员会委员到项目工作组成员等各个层面的工作。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现行各准则项目,如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财务报表列报等项目工作组的牵头成员主要来自欧美国家,这不利于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采纳我国意见和建议。为此,财政部已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任主席汉斯先生提出,希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支持在各准则项目工作组中增加中国代表。

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的建议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能够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促进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开、发展的需要。因此,推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努力争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会计准则制定和应用方面的经验为构建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会计准则的组织者,理应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各机构层面,来自新兴经济体的人员仍占少数,因此,我们要争取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中占有更多席位,进一步推动其治理结构改革的进程。比如,促进监督委员会成员改革尽快启动,实现其提议的“新增新兴经济体代表”;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会计准则咨询论坛”,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初期听取更多国家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大力推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持续全面趋同

一是认真做好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工作,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要求,根据我国法律制定程序,结合国际准则的制定修订情况,综合考虑我国企业实施会计准则的具体问题,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持续全面趋同。二是及时跟踪国际准则的新变化,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修订工作,并且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积极地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促使其在国际准则制定中充分吸收我国的意见和建议。

(三)积极呼吁允许建立针对特殊问题的解释权

趋同范文篇3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审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经是大势所趋,文章对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现状进行评述,并针对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性的提出了几点看法。

我国2007年1月1日起生效的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的审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应该来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随着国际会计准则成为国际上普通行的会计准则,全球资本市场必然需要一个高质量的、统一的审计准则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国际审计准则无疑是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一个好的选择。近年来,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但笔者仍认为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一)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者加快了国际审计准则制定的步伐

1.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改组为“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AuditingandAssuranceStandardsBoard)。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加3名代表公众利益的非审计人士;增加五名代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委员;成立公众利益监督委员会(PIOB);此外,IAASB还任命了两位拥有发言权的观察员。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国际审计准则制定人员的素质以及准则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和完整性,从而突出IAASB在准则制定和方面独立的权威性。

2.对国际审计准则体系进行重要改变,将审计纳入鉴证业务,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分为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

3.对审计报告准则等项目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美国安然欺诈和安达信的破产造成了会计师职业团体的信任危机,为了重树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心,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1)修改和了与审计风险模型有关的一批准则;(2)制定新的质量控制准则;(3)修改舞弊准则;(4)公允价值审计的准则;(5)正在修改重要性和估计事项准;(6)修改鉴证业务准则;(7)审计报告准则、集团审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

(二)争取国际组织和各国的支持,推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

1.争取重要国际组织的支持。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积极寻求重要国际组织的支持,2006年11月,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在巴西圣保罗的最高会议上正式认可了作为全球统一财务报告制度发展关键的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程序。WFE代表了拥有全球股票市场超过97%资金量的57个有价证券及衍生品市场。它的认可为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同时,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双方正在制定一个关于认可进程的计划,这一计划讨论了国际审计准则在协调国际审计实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各国或地区对国际审计准则协调的态度。目前,全球超过100个国家通过不同的形式认可国际审计准则,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评估本国(本地区)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异,并采取措施实现趋同。各国对待国际审计准则态度有以下几种:

(1)完全采用国际审计准则,如我国的香港地区。

(2)完全采用国际审计准则,但存在时间差,如意大利、比利时。

(3)部分采用国际审计准则,如印度、新加坡。

(4)采用国际审计准则的简要版,即采用国际审计准则以黑体字表示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这部分内容,如希腊。

(5)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制定本国和地区审计准则,如英国、澳大利亚。

(6)根据本国和本地区情况增加的补充要求,如中国。

欧盟委员会继2005年1月1日在编制合并报表的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后,也可能于2007年采用国际审计准则。

3.积极寻求美国证交会的支持。美国证交会要求,主体在美国但在世界各地设有分支机构的会计公司,在对各分支机构所做跨国审计业务的质量进行检查时,必须依据美国审计准则,但这种模式正在改变,2002~2004年,美国证交会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共同完成了两个合作项目,使得国际审计准则在主要内容上与美国证交会的要求接近一致。

二、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审计准则的遵循什么样的制定原则

欧洲的审计准则一般是比较基本的、基础性的规定和要求,而美国由于实行的是案例法,所以美国的审计准则制定的都非常的详细,尽量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情况。而现在国际审计准则制定采取的是欧洲模式,美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证券委员会都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准则不够详细。这就类似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上的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之争。在审计准则制定中,到底采用什么样的制定原则,也要谨慎对待,征求多方意见,努力形成共识。

(二)如何加强IAASB在国际审计准则推广能力

在美国安然事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发生后,各国的立法者和监管者普遍对会计丑闻表示了担忧和关注,并尽可能地确保在本国不会发生类似事件。这种担忧的后果之一体现在: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制定准则的权力从会计职业界被拿走,转移到独立的机构;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审计准则的制定被纳入法律体系中。在这样的环境下,IAASB推行采纳国际准则的能力被削弱了。那么如何加强IAASB推广国际审计准则的能力,如何确立其在国际上的权威性,将是IAASB应当要面对的问题。

(三)国际审计准则在趋同的同时如何协调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差异

1.不同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同类审计惯例在具体应用中的差别。即使审计惯例与国际准则相一致,并有意识遵循这些惯例,但在某些具体应用上也可能存在国际差异。如,对内部控制如何进行评价,如何鉴别某些类型的审计证据,审计抽样的样本容量以多大为宜、划分重要性的界限是什么等。

2.各国审计师资格的差异是否导致审计质量的差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曾发表过一个取得审计师资格的教育标准。而实际上只有少数的审计师符合这个标准。在各国教育程度、实践经验、资格考试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的现实上,按相同的审计准则由不同的审计师所进行的审计能产生出相同的效果吗?

三、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点建议

(一)地区协调,辐射国际,区域化与国际化并存

各国审计环境的差异,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要求IAASB建立一个世界各国都接受的国际审计准则应当循序渐进。某一地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很相似,大都成立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因此实现区域内协调难度较小。从而可以以这些国际联盟为协调的实体基础,辐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尽可能走地区性多边协调的路子。同时,全球性组织如IFAC应加紧区域间的协调工作,防止区域各自为政,引导协调向国际趋同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审计准则。

(二)民间组织与政府机构相结合

政府机构的强制力与民间组织的专业能力互补。在充分发挥职业界独立性和技术性的前提下,适当借助政府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审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民间职业团体理应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也可防止过多的政府干预削弱审计职业界的独立性。但审计准则协调不限于此,它还超过了这一范畴,涉及政治经济利益的分配,从某种程度上讲协调是一个政治经济的斗争过程,准则制定机构必然会屈从于政治压力,政府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才是审计准则权威性的根本,所以协调还必须与政府机构相结合。

(三)联合国际性会计公司,以审计实务来推动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许多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在制

定全球范围内适用的、具有相对“统一”性质的“内部”职业规范。国际性会计公司在各国执业,必然会受到所在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这些全球范围内适用的“内部”职业规范是在不同国家相互冲突的独立审计准则之间相互调和的结果。这些执业规范出现的差异比不同国家的审计准则所产生的差异小得多。审计实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审计准则,通过国际性会计公司在审计实务上实现的趋同“引导”各国审计准则朝全球趋同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钟标.国际审计准则制定新动向[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6).

[2]文颖华.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模式与思路[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8).

趋同范文篇4

由于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煤炭一直都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品。正是因为煤炭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煤炭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全年GDP增速为7.4%,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宏观经济发展放缓,使得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下降。二是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由于煤炭是高污染能源消费品,导致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很多城市产生了雾霾天气,因此国家为了保护环境,正在大力发展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这些都使得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恶劣,我国煤炭企业要想生产与发展,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自身产品更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也认识到了这点。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有利背景下,我国很多煤炭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开始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其产业结构的调整特点有:

(一)规划规模大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希望煤炭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煤产业的比重,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都提高了煤炭就地转化的产能,例如:以同煤集团为例,到“十二五”末,同煤集团煤炭就地转化率将达50%,自身耗煤量将达1亿吨,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将占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

(二)产业和产品初级化且结构趋同,同属于能源类产品

目前,虽然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都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希望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技术、经营方针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趋同的倾向,例如:在“由煤转非煤”上,大部分为甲醇、二甲醚、焦炭等初级产品,存在着机构调整趋同的问题。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煤炭结构调整涉及“煤转非”,而“煤转非”并非易事,需要煤炭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但是目前我国多数煤炭企业的技术总的来说都是走的引进、消化、创新的老路子,不仅自主知识产权少,更为主要的是还限制了我国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

(四)投资规模大

煤化工属于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煤炭企业要想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非煤产业的比重,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例如:以同煤集团为例,为了发展煤化工产业,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同煤集团投资36亿元来建设60万吨甲醇项目,这就说明了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投资。

二、我国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趋同化的原因分析

煤炭产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虽然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核能、水电等清洁能源,但是煤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消费产品,煤炭企业如果产业结构过于趋同,势必会影响国家相关能源政策的落实。因此,要对煤炭企业的结构调整趋同化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源头上解决好这个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有:

(一)技术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有限

我国煤炭企业结构调整之所以会存在趋同化倾向,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技术能力不足。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煤炭企业,由于技术能力有限,只能进行一些初级的产品结构调整,导致结构调整趋同化问题在所难免。二是创新能力有限。在“煤转非”上,很多的煤炭企业只会将煤炭转化为焦炭、甲醇、二甲醚等,而更高一级的产品却难以转化成功。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一些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实现重大技术与产品突破。

(二)煤炭企业经营策略有误

一方面是由于业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尤其是国有煤炭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主观愿望,加上国家的政策支持,使得很多的煤炭企业认识不到国内外能源形势与政治的联系性、敏感性和多变性,从而也找不到正确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是盲目跟风。由于煤炭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为了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很多的煤炭企业都会盲目跟风投资一些热门的“煤转非”项目,使得彼此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向相同。

(三)地方政府的影响

为了取得更好的政绩,同时也为了增加地方GDP,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都将煤炭资源与煤矿企业看成地方的“私有财产”,进而为了更好地维护与增加地方利益,往往不顾实际情况要求所在的煤炭企业实施煤炭深加工。

三、解决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趋同化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煤炭企业要想避免产业机构调整出现趋同化倾向,就应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一是加大对相关技术的资金投入。虽然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技术创新思路有助于企业短时间内学习到新的技术,但是却没有知识产权,更为主要的是永远跟着别人走,没有自身的技术优势,因此,煤炭企业应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二是提高技术转化能力,使研发出来的技术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始终走在创新的前列。

(二)提高煤炭企业的经营能力

一是企业管理者要有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不能看到别的煤炭企业发展煤化工产业,自己就盲目跟风,上马煤化工项目,置企业实际情况于不顾,这样只会使企业陷入危机。二是树立风险意识,量力而行。发展煤化工产业是煤炭企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不管是大型煤炭企业,还是中小型煤炭企业,要想在煤炭行业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但是发展煤化工产业必须要有风险意识,要在自身实际能力的条件下发展煤化工产业。

(三)加强国家政策引导

趋同范文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差异;经济贸易

会计信息作为隐性商业信息反馈语言,不仅为投资者、管理层及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运营状况的信息,还为企业未来发展、政策制定、效益实现提供参考数据。随着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发展,各界对会计报表信息、会计核算规范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都要加大资本注入,尽量避免会计信息差异产生的沟通阻碍。如果从国家发展长远角度考虑,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结果。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

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92年,我国出台了“两则两制”,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开始逐步迈向国际舞台。1993年,财政部制定并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对外征求意见建议,奠定了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的总基调。2006年,我国逐步建成并修订了企业准则体系,对之前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修订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开始和国际准则融合。之后,在2014年、2017年和2018年,每隔一两年,财政部就会对会计准则部分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完善,让会计准则更加适应国内企业的经济发展,也让会计准则因为趋同而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等多个阶段,这是一个逐步优化的阶段。目前,为了不断修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的相关部门也继续研究国际会计相关准则制度规范的最新变化。但是,形式上的趋同只不过是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的第一步,实现等效才是真正的目标。

二、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因素

在不断修改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我国的会计准则有越来越多的地方趋同于国际准则,这就意味着,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中,不断借鉴、吸收国际或者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中与国内实际相符且可采用的部分,逐步完善会计准则。(一)国际贸易的需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贸市场发展越来越迅速,在外贸交易中,双方都需要通过对方的会计报表信息以及财务报告来了解、评估交易方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的运营情况,以此来评判对方自身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及经济实力。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各项进出口贸易也在逐渐增多。而在贸易流程中用会计方面的业务来促进贸易双方合作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使双方在财务方面能够更好地沟通、了解、减少冲突,就必须推动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二)全球化资本市场形成。随着全球化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在国家间流通速度和范围逐渐扩大,很多大型企业不断寻求与国外企业投资或融资合作共赢的机会。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呈现和会计信息的附注披露都需和全球化资本市场规定相符。但是,因经济发展轨迹不同,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所以,为了更好地发展外贸市场,吸引资本注入,需要缩小同其他国家会计记录方式和内容等差距,降低对内对外不同标准信息披露时消耗的双层成本,实现会计准则的统一。(三)国际组织和电子信息化发展。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国际化交流更为方便、快捷,进而推动会计信息传递中相互之间的互通融合。美国推出的公司报告语言机制极大地助力各国间准则制度的相互融合。另外,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体系逐渐形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服务于各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交流,这也间接推动了国家间业务和准则规范的接轨。(四)适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向。由于其他国家都在实行会计准则趋同,因此中国必须跟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到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来,结合自身的国情,制定各国都认可的准则来实现趋同。这样制定的准则才能长久实行下去。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制定基础或导向存在差异。会计准则涵盖内容相对详细具体,一般制定出台会计准则,会配套出台应用指南和对具体业务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的条文。因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尚处于转型期,市场监管体系和制度还未健全,水平也不高,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会计准则,使其与发展中的经济水平相适应。但是,国际会计准则是在成熟的经济发展市场环境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准则制度相对完善,所以内容只涵盖基础原则及概念,没有对具体业务处理的详细解释。(二)制定机制存在差异。会计准则实施的环境背景不同,直接造成了各国间使用的会计制度体系上出现差异。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专门机构制定,政府的强制力要求企业必须依法遵照执行,这极有效保证了会计准则的快速推行使用。国际会计准则是由准则理事会来制定修改并推广使用的,而准则理事会属于一种民间社会组织,对外没有法律约束,政府干预少,给予会计规范制定充足的自主决定空间,使得其准则制定更符合市场发展进程。(三)具体准则内容存在差异。会计准则既有基本准则,也会针对基本准则设有具体准则,这种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准则内容中包含的概念框架。而国际会计准则与其结构不同,同准则中基本准则类似的所谓概念框架只是准则制定的概念基础,不作为会计准则内容呈现,也不是衡量会计确认计量报告职能的杠杆标准。(四)侧重对象和计量模式存在差异。为使会计数据更具谨慎性和真实性并呈现给相关使用者,国内准则更侧重使用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主要计量属性,而国际准则多是以公允价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国内更侧重利润表数据的体现,而国际准则更关注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呈现;国内更注重投资或者债务人的利益保护,数据信息的准确,而国际社会更注重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

四、我国会计准则未来发展方向及建议

(一)主动参与到制定过程中。基于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准则靠拢,但并不是单纯模仿和照搬,需关注对会计质量的双面影响。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便于更好吸收国际准则的优点,应主动参与其中,学习国际准则先进的理论及方法,与实际相结合,进行互相融合,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中国式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能更准确、更真实地呈现给使用者。对于国际会计规则的制定,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彰显中国智慧和力量,也谋求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高速稳定发展,减少因会计准则差异而对经济发展造成的阻碍。(二)积极完善准则制定程序。现行会计准则框架很多功能还没有实现,体系还不够完善,为此,现阶段任务应倾向会计理论体系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争取建立起一套通过理论框架就能进行准确财务评价的体系机制。这都依赖于要有公开透明的程序运行。这需要先汲取发达国家会计发展先进经验,并通过多种形式听取企业、金融行业、政策研究者等相关人士意见建议,使准则更可信、更科学,确保程序更合理,制度更完善。(三)继续加大准则执行力度。完善会计准则要考虑实施因素、结合实际,考虑准则制定后是否适用现行企业发展。影响因素主要有会计使用环境、适用人群、会计工作者和执行者等。要保证程序制定过程也趋同于国际程序标准,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合理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优化经济环境,提升会计工作者水平等,为会计准则完善铺路。(四)强化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培养。现阶段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同时也看到专业人才方面的不足,会计准则的趋同也对专业化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熟悉国际上关于会计准则规范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研究,也应能结合国情、经济现状,探索适合的会计规范。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会计准则核算范围不断更新和扩大,需要业务更专业、理论更扎实的会计人才推动会计准则的趋同性。所以,需要强化人才培训和培养,提升会计工作整体水平,再与国际准则趋同才不会处于弱势。(五)保持趋同趋势,确保延续性。目前,国际上的会计基金组织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一直要求我国全面采纳IFRS,因为这将极大地提高IFRS在全世界的权威度。但是,我国如果顺从国际社会的要求,这将会给我国带来很大的麻烦。其中,首要的困难就是要全面将IFRS翻译成中文。国际上很多的专业术语翻译成中文之后都是不准确的,会给采用者带来很大的麻烦。不仅如此,在立法的时候,还要照搬IFRS的所有准则,这无疑会与我国的《立法法》相悖。基于这样的问题,全盘照搬IFRS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我国如果采用了IFRS就意味着要放弃解释权,这相当于在和我国相关利益有冲突时我国必须要放弃相关的准则解释权,这对我国来说是不利的。并且IFRS赋予的相关国家的解释通常是很少的,除非是国际性问题,个别问题几乎很少有解释。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必须坚持自己的会计准则的延续性,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保持与国际社会的趋同。(六)提高参与度,增加我国话语权。首先,国际通用语言是英文。我国国际人才的储备与全世界相比显然是不足为道的,并且我国的跨国公司的数量也不占优势。其次,对于会计的相关知识的建设相比较于美国来说也是不足的。基于这些问题,我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比美国及欧盟国家还差了一些。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国财政部应当将建设会计智库作为首当其冲的问题解决,加大国家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以此来壮大我国专业会计的团队。(七)整合相关资源,不断扩大影响力。如今在国际社会发展越来越快速的同时,会计准则也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基于这样的现实因素,能否按照准则实行并且运用已经成为全世界一个共同的难题。我国若想与IFRS建立一个延续性的关系,就要在国家的会计项目上注入心血。在“一带一路”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合理运用这样的机会来保证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当培养一个熟悉IFRS的专业团队,征询国家会计院、会计金融单位关于IFRS相关的意见,从而建立一套在IFRS基础上的准则制度,以此来维护我国的切实利益。我们要以自己的国情为基础,不断改进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之与国际化接轨,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进步。

五、结语

会计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存在意义。全球贸易规模扩大,资本流动范围增大,都对会计准则的完善和调整提出了新要求。为吸引资金,促进沟通发展,要随大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制度;要积极学习参与到国际会计制度体系制定行列;要不断优化会计制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梁翌明.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问题研究[J].当代会计,2020(10).

[2]徐亦安.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J].财会学习,2017(1).

[3]彭亦威.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

趋同范文篇6

[关键词]风险投资;;财务目标

风险投资体系通常涉及投资者(Investor)、风险资本家(VentureCapitalist)、创业者(Inventor)三方参与者,他们是相互独立的财务主体,通过风险资本这一枢纽,构成了双重委托的关系。如图1所示。

风险资本从资本供应者——投资者,流向资金运作者——风险资本家(风险投资公司),经过后者的筛选决策,再流向资金使用者——风险企业(创业者)。通过风险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风险资本得到价值增值,再流至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将收益回馈给投资者。风险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了风险资本的周转。

一、风险资本家对投资者的首重及其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

风险投资体系中的投资者,往往是拥有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退休基金、保险公司、银行信托基金、投资基金等,此外还有少数富有的个人和家庭。在美国,养老退休基金是最大的风险资本的来源。投资于这一行业需要非同寻常的勇气、耐心和专业投资经验,广大中小散户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而且缺乏承受高风险的能力,一般只投资于证券,而不会冒险涉足风险投资领域。

风险资本家大都来自工商企业和金融界的精英,并拥有良好的业界关系网络,他们最大的本钱莫过于自己的行业信誉和资历,这与他们所能募集的资金数额是正相关的。“对那些具有高能力而且其能力已经通过以前的成功得以展示的人们来说,当他们想扩张其经营时,会较少地受到个人财富禀赋的制约”(张维迎,1995)。同时,风险资本家还具备相当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在选择和评估投资项目、组建风险企业、物色职业经理人时游刃有余。通过预期的研究和背景审核的帮助,风险资本家利用其专业人员来评估投资的前景,但是,与成功投资项目相关的因素太复杂,而且多为主观上的判断,这些判断包括所提供的经营管理队伍的质量,再加上风险资本家先前对此行业的个人经验,有时甚至只是“勇敢的直觉”。因此,风险投资更多的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

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形成了风险投资体系中的第一重委托关系。这种关系的契约化载体就是风险投资公司。随之而来的便是由于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而引起的人问题。不论是事前的逆向选择,还是事后的道德风险,其外在表现最终都归结为财务目标的冲突。投资者的财务目标是预期投资回报最大化,风险资本家的财务目标是风险资本经营业绩最大化,最终获得最大化声誉和个人收益。那么,风险投资公司采取什么样的产权组织形式,如何构造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才能有效地克服人问题,降低成本呢?

“一种能够提供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道格拉斯。诺斯,1989)。在风险投资体系中的制度安排和产权设计,其效率性集中表现为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也就是“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微观表现过程。换言之,需要建立能够促使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目标趋同的风险投资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实践经验表明,有限合伙人公司(VentureCapitallimitedPartnership)是最有效率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美国风险投资产业组织形式中,有限合伙人公司占80%以上。在这个制度下设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投资者是有限合伙人(LimitedPartner),风险资本家是一般合伙人(GeneralPartner),双方通过签订契约来组建风险投资公司。

有限合伙人只对所投入资金负有限责任,不能参与风险资本的具体运作,但对一些重要事项亦有表决权,如合伙人契约的修改,在期满前解散有限合伙组织,或延长基金的期限,解雇一般合伙人,投资项目的资产评估。一般要求有三分之二的有限合伙人同意,上述内容变更才会有效。

一般合伙人负有无限责任,他们投入占风险资本1%左右的自有资金,但一般不用现金,主要是作为一种管理承诺和税务优惠上的考虑。一般合伙人参与投资收益的分配,一般可拿到所有投资收益的20%,另外80%属于有限合伙人的投资回报。通常要在风险资本产生了最低的投资收益率(至少是保本)之后,一般合伙人才能兑现这20%的投资回报。

一般合伙人必须定期向有限合伙人报告所投资企业的业务进展和资产价值变化,至少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和风险企业管理层的三方联席会议。由有限合伙人或他们的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主要提供技术评估服务,如风险企业的资产评估,因为这是影响到最后投资者所获利润的关键。

契约同时还规定一般合伙人不能在风险基金之外用自己的资金去投资该基金所投资的风险企业,或从企业获得股票;追加募集的同名基金不能投放于一般合伙人先前所投资的风险企业,以防止他们为解决已投资企业的亏损而盲目追加投资;一般合伙人必须在用完一定比例的前期基金(如5%左右),才能再次募集下一轮基金。

上述契约条款所构造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既分散了投资风险,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风险资本家作为资金管理者(人)而非所有者(委托人)的人问题,诱使人从自己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使双方福利同时趋于最大化。

二、风险企业对风险资本家的第二重与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

创业者以其新点子、新思想、新项目,形成对风险资本家的资金和管理经验的需求,两者结合的产物就是风险企业,并且形成风险投资体系中的第二重委托关系。风险资本家(及其风险投资公司)作为投资中介,按照能否带来高投资回报这一根本标准,选择具有高成长性(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融资、投资,组建风险企业。这些项目多为高新技术,也可能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更新换代的产品和技术、新开放的行业、新的经营服务方式等等。在信息社会,推动知识型企业发展的基本力量既不是产品,也不是市场,而是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就连IBM这样的跨国大企业也宣称自己不属于制造业,而是提供全面服务的公司。从出售产品,到出售服务,最后争取成为规则制定者,是大企业集团梦寐以求的目标。

前面已经提到,风险资本家的财务目标是风险资本经营业绩最大化,创业者的财务目标是追求货币收入的最大化,在风险企业中往往通过经理股票期权计划(ExecutiveStockOptionsPlan)来实现。同时,创业者也追求一种领导自己企业的成就感,体现了双因素(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激励效应。风险投资就是把宝押在创业者及经理人身上,对打算介入的“种子公司”的经理人和管理队伍素质反复打量、严格遵选,“一个公司最大的资产不是它的经营思想,而是站在它身后的人,包括自络在内的现代技术永远是一种工具,而管理永远是一切工具的驾驭者”(Amadeus投资公司AutonRichard),风险资本家如果拥有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投资者甚至愿意给他下跪,而没有这些条件,他转身就走。

美国IDG国际数据集团总裁麦戈文在《国际资本眼中的因特网投资》报告中,提出风险资本选择投资项目的三条标准:成长速度快、有望成为行业排头兵、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同时,他认为当前国外风险投资进入中国有四大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法制风险、政策风险。其中,管理风险就是指中国缺乏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创业管理滞后。

风险企业仍然存在人问题,风险资本家(委托人)和创业者(人)双方利益的平衡机制同样是通过签订契约来构造的。在投资契约中,确定可转换优先股这一类复合式证券作为融资工具。风险资本家名义上是一个非执行董事,但他是最有影响力的董事,他注重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他的专长和经验使他完全有能力(也完全有必要)控制企业,对企业的发展过程充分了解,有效地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人风险。

长期持有可转换代先股的风险资本家也可以拥有普通股表决权,相当于优先股已经提前转换为普通股,并且由于利益的捆绑,不会出现“用脚投票”的退出现象。这是风险企业与一般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大区别。“混合经济”概念的使用与扩散,是二十世纪对经济思想史的巨大贡献,风险企业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式或边缘式的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合同确保风险资本家参与风险企业管理,并分享风险企业的成长。风险资本家与创业者通过对风险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测,来决定各自所占的股份;并根据转换比例来调整双方所持有的股份,还与风险企业经营业绩挂钩。这个转换比例是动态的,可以随风险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调整,这是对不完全契约的一种修正,是协调双方财务目标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起到了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和激励管理层等作用。事实上,这种对未来成长性的预期将比已经明晰的股权更具有激励作用。在受让资本权益的分配上采取建立于资产增量基础上的“经营者基金”模式,利用经营者自身创造的效益,通过再投入生产的价值来激励分配。经营者基金不是简单的股权量化,而是一种动态的股权分配与管理方式,经营者为公司创造更多效益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股份和利益,其效果就是让经营者永不满足。经营者基金突破了传统的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把资产量化,建立存量基础上的做法,而是把分配建立在增量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保证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将增量部分资产按比例分成,并以此来达到持久地激励经营者、凝聚人力资源的目的。

三、风险投资及其启示

现代商业社会中,个人价值最终是通过对财产的占有来体现的。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注入有99%来自投资者,风险资本家仅以1%的资金承诺便可获得20%的收益分配权,这付高比例利润分成的“金手铐”,表明风险资本家在风险投资公司中有直接的重大经济利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风险资本家参与收益分配所凭借的要素就是其私有股权化的智力资本,从“资本雇佣劳动”到“智力劳动雇佣资本”,既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人类精神自由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实际上,风险投资产业是投资于人(People)而不是投资于证券(Paper)。在新经济时代,公司价值的创造主要体现在知识及其创新方面,传统的资本运作时代将逐步成为历史。如果说知识代表了过去和现在,创新则意味着未来。尽管契约中有苛刻的约束条件,优秀而充满自信的风险资本家,还是愿意接受这种固定期限的合伙制基金与投资业绩挂钩的高额利润分成措施。

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机构中将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完美结合,从而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有限合伙制企业尚不具有法人资格,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企业组织制度上的重大缺陷。从世界立法趋势来看,为了适应高效快捷的市场经济运作节奏,降低民事主体的交易成本,很多国家都尽可能多地赋予民事主体以法人资格。英美法系国家在法人与非法人的民事权利认定上,更是没有太大差异。

从监管的角度看,风险投资公司一般资本金较普通合伙制企业要大,业务复杂,对社会经济影响也较大,各国通常将其作为金融机构来对待,由金融监管机构统一监管。正因为法律对法人的监管比对非法人的监管要严格和有效,所以也应适时赋予有限合伙人的风险投资机构以法人资格。只有当具备法人资格的有限合伙制成为风险投资市场的主流形式,各类资金才能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规范运作,民间资金才能真正进入风险资本市场。

风险投资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领域,在成熟产业推行高附加值的服务化经营方面,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认识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朱总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要“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对推动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主要行业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骨干和依托”。

例如,成立于2000年6月的二十一世纪科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深圳鼎尊投资有限公司、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国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港机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交大开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五家股东投资3.35亿元人民币组建的。鉴于目前中国的《公司法》中没有明确有限合伙制这一公司组织形式,而且有限合伙制中的一般合伙人仍然需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处理投资业务,依然要控制这一层面上的道德风险并进行有效的激励,以避免创业投资中的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因此该公司从成立伊始,就考虑了如何控制人风险,采取了准合伙制(项目合伙制或内部募集制)的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

具体实施办法如下:项目经过必要的审查和评估程序准备投资时进行内部募集,这个环节有四个必要条件,必须同时满足项目才能获得通过。

(1)项目经理或项目小组成员必须承诺,公司如果投资,项目经理或项目小组成员也必须投资,而且根据项目的规模公司有一个基本投资额的要求;

(2)在投资决策通过后,决策人员中投赞成票者要有一个基本投资额;

(3)向全公司进行公开募集,对投资的总人数有一个最低的基本要求,目前是要求三个人或三人以上;

(4)内部募集投资总额必须达到一个基本投资额下限。

内部募集后,员工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说明各自承担的风险和享有的权益,确认投资自愿的原则。同时,公司将按照项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成,作为公司奖金,其中的50%发给项目人员,体现提成业绩向项目人员倾斜。

项目合伙制实际上是一种内部控制和激励制度,对于解决人问题是有效的。在我国目前有限合伙制没有被法律认可的情况下,试行项目合伙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现阶段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意义。

上述分析表明,在风险企业中产权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有趣的现象。风险资本家持有可转换优先股并参与管理,使得所有者管理者化;创业者(代表管理层)从事经营并拥有经理股票期权计划,使得管理者所有者化。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投票权)应当尽可能对应,即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或者反之,拥有控制权的人应当承担风险。“廉价的投票权”会使得不称职的经理更有可能控制企业。在风险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得到恰当的匹配,各独立经济利益主体的财务目标呈现趋同效应。如同桥牌比赛中的交叉将吃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双方协同作战的效率。

以长期持股、股权集中、智力资本股权化为特征的风险投资财务机制,在推动多元财务主体利益目标趋同的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资本市场的变革方向。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投资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风险投资体系中的双重关系,探讨投资者、风险资本家与创业者之间财务目标的协调方法,研究西方风险投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风险投资;;财务目标风险投资体系通常涉及投资者(Investor)、风险资本家(VentureCapitalist)、创业者(Inventor)三方参与者,他们是相互独立的财务主体,通过风险资本这一枢纽,构成了双重委托的关系。如图1所示。

风险资本从资本供应者——投资者,流向资金运作者——风险资本家(风险投资公司),经过后者的筛选决策,再流向资金使用者——风险企业(创业者)。通过风险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风险资本得到价值增值,再流至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将收益回馈给投资者。风险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了风险资本的周转。

一、风险资本家对投资者的首重及其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

风险投资体系中的投资者,往往是拥有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退休基金、保险公司、银行信托基金、投资基金等,此外还有少数富有的个人和家庭。在美国,养老退休基金是最大的风险资本的来源。投资于这一行业需要非同寻常的勇气、耐心和专业投资经验,广大中小散户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而且缺乏承受高风险的能力,一般只投资于证券,而不会冒险涉足风险投资领域。

风险资本家大都来自工商企业和金融界的精英,并拥有良好的业界关系网络,他们最大的本钱莫过于自己的行业信誉和资历,这与他们所能募集的资金数额是正相关的。“对那些具有高能力而且其能力已经通过以前的成功得以展示的人们来说,当他们想扩张其经营时,会较少地受到个人财富禀赋的制约”(张维迎,1995)。同时,风险资本家还具备相当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在选择和评估投资项目、组建风险企业、物色职业经理人时游刃有余。通过预期的研究和背景审核的帮助,风险资本家利用其专业人员来评估投资的前景,但是,与成功投资项目相关的因素太复杂,而且多为主观上的判断,这些判断包括所提供的经营管理队伍的质量,再加上风险资本家先前对此行业的个人经验,有时甚至只是“勇敢的直觉”。因此,风险投资更多的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

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形成了风险投资体系中的第一重委托关系。这种关系的契约化载体就是风险投资公司。随之而来的便是由于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而引起的人问题。不论是事前的逆向选择,还是事后的道德风险,其外在表现最终都归结为财务目标的冲突。投资者的财务目标是预期投资回报最大化,风险资本家的财务目标是风险资本经营业绩最大化,最终获得最大化声誉和个人收益。那么,风险投资公司采取什么样的产权组织形式,如何构造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才能有效地克服人问题,降低成本呢?

“一种能够提供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道格拉斯。诺斯,1989)。在风险投资体系中的制度安排和产权设计,其效率性集中表现为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也就是“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微观表现过程。换言之,需要建立能够促使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目标趋同的风险投资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实践经验表明,有限合伙人公司(VentureCapitallimitedPartnership)是最有效率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美国风险投资产业组织形式中,有限合伙人公司占80%以上。在这个制度下设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投资者是有限合伙人(LimitedPartner),风险资本家是一般合伙人(GeneralPartner),双方通过签订契约来组建风险投资公司。

有限合伙人只对所投入资金负有限责任,不能参与风险资本的具体运作,但对一些重要事项亦有表决权,如合伙人契约的修改,在期满前解散有限合伙组织,或延长基金的期限,解雇一般合伙人,投资项目的资产评估。一般要求有三分之二的有限合伙人同意,上述内容变更才会有效。

一般合伙人负有无限责任,他们投入占风险资本1%左右的自有资金,但一般不用现金,主要是作为一种管理承诺和税务优惠上的考虑。一般合伙人参与投资收益的分配,一般可拿到所有投资收益的20%,另外80%属于有限合伙人的投资回报。通常要在风险资本产生了最低的投资收益率(至少是保本)之后,一般合伙人才能兑现这20%的投资回报。

一般合伙人必须定期向有限合伙人报告所投资企业的业务进展和资产价值变化,至少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和风险企业管理层的三方联席会议。由有限合伙人或他们的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主要提供技术评估服务,如风险企业的资产评估,因为这是影响到最后投资者所获利润的关键。

契约同时还规定一般合伙人不能在风险基金之外用自己的资金去投资该基金所投资的风险企业,或从企业获得股票;追加募集的同名基金不能投放于一般合伙人先前所投资的风险企业,以防止他们为解决已投资企业的亏损而盲目追加投资;一般合伙人必须在用完一定比例的前期基金(如5%左右),才能再次募集下一轮基金。

上述契约条款所构造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既分散了投资风险,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风险资本家作为资金管理者(人)而非所有者(委托人)的人问题,诱使人从自己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使双方福利同时趋于最大化。

二、风险企业对风险资本家的第二重与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

创业者以其新点子、新思想、新项目,形成对风险资本家的资金和管理经验的需求,两者结合的产物就是风险企业,并且形成风险投资体系中的第二重委托关系。风险资本家(及其风险投资公司)作为投资中介,按照能否带来高投资回报这一根本标准,选择具有高成长性(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融资、投资,组建风险企业。这些项目多为高新技术,也可能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更新换代的产品和技术、新开放的行业、新的经营服务方式等等。在信息社会,推动知识型企业发展的基本力量既不是产品,也不是市场,而是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就连IBM这样的跨国大企业也宣称自己不属于制造业,而是提供全面服务的公司。从出售产品,到出售服务,最后争取成为规则制定者,是大企业集团梦寐以求的目标。

前面已经提到,风险资本家的财务目标是风险资本经营业绩最大化,创业者的财务目标是追求货币收入的最大化,在风险企业中往往通过经理股票期权计划(ExecutiveStockOptionsPlan)来实现。同时,创业者也追求一种领导自己企业的成就感,体现了双因素(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激励效应。风险投资就是把宝押在创业者及经理人身上,对打算介入的“种子公司”的经理人和管理队伍素质反复打量、严格遵选,“一个公司最大的资产不是它的经营思想,而是站在它身后的人,包括自络在内的现代技术永远是一种工具,而管理永远是一切工具的驾驭者”(Amadeus投资公司AutonRichard),风险资本家如果拥有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投资者甚至愿意给他下跪,而没有这些条件,他转身就走。

美国IDG国际数据集团总裁麦戈文在《国际资本眼中的因特网投资》报告中,提出风险资本选择投资项目的三条标准:成长速度快、有望成为行业排头兵、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同时,他认为当前国外风险投资进入中国有四大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法制风险、政策风险。其中,管理风险就是指中国缺乏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创业管理滞后。

风险企业仍然存在人问题,风险资本家(委托人)和创业者(人)双方利益的平衡机制同样是通过签订契约来构造的。在投资契约中,确定可转换优先股这一类复合式证券作为融资工具。风险资本家名义上是一个非执行董事,但他是最有影响力的董事,他注重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他的专长和经验使他完全有能力(也完全有必要)控制企业,对企业的发展过程充分了解,有效地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人风险。

长期持有可转换代先股的风险资本家也可以拥有普通股表决权,相当于优先股已经提前转换为普通股,并且由于利益的捆绑,不会出现“用脚投票”的退出现象。这是风险企业与一般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大区别。“混合经济”概念的使用与扩散,是二十世纪对经济思想史的巨大贡献,风险企业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式或边缘式的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合同确保风险资本家参与风险企业管理,并分享风险企业的成长。风险资本家与创业者通过对风险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测,来决定各自所占的股份;并根据转换比例来调整双方所持有的股份,还与风险企业经营业绩挂钩。这个转换比例是动态的,可以随风险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调整,这是对不完全契约的一种修正,是协调双方财务目标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起到了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和激励管理层等作用。事实上,这种对未来成长性的预期将比已经明晰的股权更具有激励作用。在受让资本权益的分配上采取建立于资产增量基础上的“经营者基金”模式,利用经营者自身创造的效益,通过再投入生产的价值来激励分配。经营者基金不是简单的股权量化,而是一种动态的股权分配与管理方式,经营者为公司创造更多效益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股份和利益,其效果就是让经营者永不满足。经营者基金突破了传统的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把资产量化,建立存量基础上的做法,而是把分配建立在增量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保证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将增量部分资产按比例分成,并以此来达到持久地激励经营者、凝聚人力资源的目的。

三、风险投资及其启示

现代商业社会中,个人价值最终是通过对财产的占有来体现的。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注入有99%来自投资者,风险资本家仅以1%的资金承诺便可获得20%的收益分配权,这付高比例利润分成的“金手铐”,表明风险资本家在风险投资公司中有直接的重大经济利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风险资本家参与收益分配所凭借的要素就是其私有股权化的智力资本,从“资本雇佣劳动”到“智力劳动雇佣资本”,既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人类精神自由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实际上,风险投资产业是投资于人(People)而不是投资于证券(Paper)。在新经济时代,公司价值的创造主要体现在知识及其创新方面,传统的资本运作时代将逐步成为历史。如果说知识代表了过去和现在,创新则意味着未来。尽管契约中有苛刻的约束条件,优秀而充满自信的风险资本家,还是愿意接受这种固定期限的合伙制基金与投资业绩挂钩的高额利润分成措施。

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机构中将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完美结合,从而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有限合伙制企业尚不具有法人资格,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企业组织制度上的重大缺陷。从世界立法趋势来看,为了适应高效快捷的市场经济运作节奏,降低民事主体的交易成本,很多国家都尽可能多地赋予民事主体以法人资格。英美法系国家在法人与非法人的民事权利认定上,更是没有太大差异。

从监管的角度看,风险投资公司一般资本金较普通合伙制企业要大,业务复杂,对社会经济影响也较大,各国通常将其作为金融机构来对待,由金融监管机构统一监管。正因为法律对法人的监管比对非法人的监管要严格和有效,所以也应适时赋予有限合伙人的风险投资机构以法人资格。只有当具备法人资格的有限合伙制成为风险投资市场的主流形式,各类资金才能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规范运作,民间资金才能真正进入风险资本市场。

风险投资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领域,在成熟产业推行高附加值的服务化经营方面,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认识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朱总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要“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对推动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主要行业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骨干和依托”。

例如,成立于2000年6月的二十一世纪科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深圳鼎尊投资有限公司、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国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港机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交大开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五家股东投资3.35亿元人民币组建的。鉴于目前中国的《公司法》中没有明确有限合伙制这一公司组织形式,而且有限合伙制中的一般合伙人仍然需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处理投资业务,依然要控制这一层面上的道德风险并进行有效的激励,以避免创业投资中的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因此该公司从成立伊始,就考虑了如何控制人风险,采取了准合伙制(项目合伙制或内部募集制)的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

具体实施办法如下:项目经过必要的审查和评估程序准备投资时进行内部募集,这个环节有四个必要条件,必须同时满足项目才能获得通过。

(1)项目经理或项目小组成员必须承诺,公司如果投资,项目经理或项目小组成员也必须投资,而且根据项目的规模公司有一个基本投资额的要求;

(2)在投资决策通过后,决策人员中投赞成票者要有一个基本投资额;

(3)向全公司进行公开募集,对投资的总人数有一个最低的基本要求,目前是要求三个人或三人以上;

(4)内部募集投资总额必须达到一个基本投资额下限。

内部募集后,员工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说明各自承担的风险和享有的权益,确认投资自愿的原则。同时,公司将按照项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成,作为公司奖金,其中的50%发给项目人员,体现提成业绩向项目人员倾斜。

项目合伙制实际上是一种内部控制和激励制度,对于解决人问题是有效的。在我国目前有限合伙制没有被法律认可的情况下,试行项目合伙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现阶段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意义。

趋同范文篇7

因此,尽管上述两分法的划分可能存在某些问题,但是依旧是目前通行的划分标准,。当然上述划分是存在很多缺陷的,尤其是不能反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因而,曾有学者提出把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划分为发达的与落后的,然后再根据其中介与市场的不同作用,划分为发达的银行主导型或落后的银行主导型,或是发达的市场主导型或落后的市场主导型。但是发达与落后的划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模糊的,因此这一划分并没有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而把金融系统放在银行主导型的代表模式——东亚区域内考察,会发现东亚区域内各经济体的金融系统都似乎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困境,即金融系统开始不适应东亚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某种障碍,这主要表现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金融制度改革迟迟无法推进;韩国等东亚各国经受了东亚金融危机的洗礼;即使一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也积聚了高度的金融风险,金融制度的改革与转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每每反思东亚金融系统的问题时,往往是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系统中的制度设计存在严重问题,是后发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产物,大量存在着金融发展理论中所提到的金融抑制现象,在很多方面已经与现实经济的要求相严重脱离,因而当其可以集中经济资源的优势已经耗尽的时候,其弊端便充分暴露出来,而成为制约东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而应该向美国学习,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将金融系统向市场主导型模式推进。不过从日韩改革的实践看,“美国式”的改革与转型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因而对于东亚区域内金融系统最终将向何种模式演变,是继续沿着目前这种自成一体的模式演化,还是向美英模式的市场主导型靠拢还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这最终的演化结果注定不是人们事先设计的产物,而是各种力量相互冲突协调的结果。不过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经济领域中某种程度的全球制度趋同的确正在发生,而美英模式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显然在目前占据了明显的上风。而从以往的国际经验分析,美英模式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也的确更具有效率,并更成功的经受了危机的考验。至于有人把东亚金融系统的危机完全归结于后发国家赶超战略的痼疾,笔者不能同意这种观点,因为美国也曾经是后发国家,美英模式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也是在经历了不断的危机与反危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际上,两种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封闭的,而是变化的、开放的,就该种意义而言,冲突和趋同都体现在系统演化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是在中国的金融领域却蕴藏了巨大的风险隐患,不良资产经过大幅度剥离后依旧居高不下,尽管难度巨大,但是金融制度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且已经开始了具体的实施,微观层次上的金融治理结构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从目前的实践看,推动转型的创新主体依旧是政府,但是同时必须看到在这背后所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因素,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营资本乃至民间金融的自发发展使得政府必须主动地推动这一制度转型的进行,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转型具有适应经济发展内在性要求的特征。由于中国经济已经紧紧地和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国金融制度的转型也脱离不了国际大环境的影响。那么东亚金融系统真的会向着美英模式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演化吗?也就是当前两种模式的金融系统真的会走向趋同吗?而中国金融制度的转型必须适应这种趋势吗?而在这一过程中又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正是本文所要探究的。

如果从金融系统、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对于金融系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即mckinnon,shaw学派的研究。

gruleyandshaw(1955)提出金融结构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开始强调金融中介在提供信用方面的作用;1960年出版的专着《金融理论中的货币》则提出金融系统对于一个社会能否有效的配置和运用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金融系统的存在是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则首次利用大量的跨国数据来说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有关衡量金融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基本命题,最后的结论是在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帕特里克则提出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类型: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转化;mckinnon(1973)、shaw(1973)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有很强的正向关系;提出了金融抑制的概念,并针对消除金融抑制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的主张,指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加快了经济增长,而金融抑制则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严重的消极后果。在麦金农—肖的研究框架下,许多论文对于麦金农和肖着作中没有加以详细发挥的命题进行了严格的模型化。代表人物包括巴桑特﹒卡普尔(basantk﹒kapur,1976)、唐纳德﹒马西森(mathieson,1980)、马克斯韦尔﹒j﹒弗来(1978,1980)、尤恩﹒丘(1984)。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应用于劳动力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的kapur——mathieson模型,揭示了典型的稳定化过程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动态特征,考察了各种金融自由化工具对于经济增长率的绩效,开始把外贸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引入到金融自由化中来。从现在的眼光来看,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所提出的金融自由化思想是重要的,一个良好的金融系统的确需要适当的金融自由化。

在这个基础上,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内生金融增长理论应运而生,其理论架构上侧重于内生经济增长和内生金融机构的分析。本斯文加与史密斯(bencivengaandsmith,1991)、博伊德和史密斯(boydandsmith,1992)、施雷夫特与史密斯(schreftandsmith,1998)、杜塔与卡普尔(duttaandkapur,1998)等分别从提供流动性、信息成本优势、空间分离与有限沟通以及当事人的流动性偏好与约束的角度论证了金融中介的形成过程与存在意义。布特与萨科(bootandthakor,1997)、格林伍德与史密斯(greenwoodandsmith,1997)等则对于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过程与存在意义做了深入地探讨。

格林伍德与约万诺维奇(greenwoodandjovanovic,1990)、帕加努(pagano,1993)、列文(levine,1993,1997)、金与列文(kingandlevine,1993a,1993b)、列文与泽尔乌斯(levineandzervos,1998)、里甘与津格尔斯(rajanandzingales,1998)等在理论与实证上具体研究金融系统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释了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三种促进机制,实证上分别检验了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股票市场和银行相结合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发展与行业成长的关系,以及金融发展与企业的财务融资结构的关系。由此开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内生金融增长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所探讨的只是稳定状态下的金融系统发展,而对于金融条件发生变化时的金融系统动态变迁路径没有进行任何深入的分析。

结合东亚发展模式与金融系统的实际,又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金融发展理论分支——金融约束理论。赫尔曼、默多克和斯蒂格利茨(hellmann,murdock,stiglitz,1997)提出对于东亚金融系统颇具解释力的金融约束理论。该理论向上可以追溯到新结构主义学派的观点,泰勒、范温伯根等(taylor,1983;vanwijnbergen,1983;buffie,1984;lim,1987)提出金融自由化将导致利率上升、生产成本上升和经济产出下降,并肯定了非正式市场在企业融资方面的重要性;丹尼尔和金宏宝(bettyc﹒danielandhong-bumkim,1996)从现金支付经济中金融二元结构的视角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要重视非正式市场的力量。斯蒂格利茨等强调了金融管制体制重构的重要性,并认为不同于金融抑制(financialrepression)的金融限制(financialrestraint)带来了东亚的繁荣。不过其金融系统的整体设计不够完整,存在诸多盲点:如关于取缔强制存款的政策、外汇管制及汇率干预政策、外资及银行的引进政策等。其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金融约束给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再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规避潜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促进经济发展。该理论也因为其过于强调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作用和操作性不强,而随着东亚经济的沉浮经历了鼎盛到停滞的过程。“东亚奇迹”时,东亚金融系统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东亚金融危机后则几乎被完全否定。世界银行(2000)认为期限错配和币种错配所导致的金融部门脆弱性是东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这主要归因于资本市场的薄弱。并提出发展资本市场的几个先决条件:包括发展基础设施、交易系统和交易规则等。

金融系统与政治法律关系的探讨是这个领域的新进展。根据llsv(1997,1998,2000),他们认为整个金融系统提供的服务如何,金融相关合约的界定是否有效取决于法律体系的状况。指出习惯法起源的国家更注重对小股东的保护,因而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而民法起源的国家更注重对信贷者的保护,因而有利于以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的发展;bernardshull(1999)从美国法律起源的角度论证了美国金融系统的演变;vladimirpopov(1999)指出俄罗斯将所有权分给企业职工并发放凭证这种私有化的方式适于证券市场发展的性质,实质上指出俄罗斯金融系统的演变是俄罗斯政治改革的结果。

pistor,et.al(2000)认为在转型经济中,法律执行与法律特征本身相比对融资的影响更大。

趋同范文篇8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策略;问题思考

趋同不等同于等同,而且趋同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虽然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但是也要允许不同国家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来自主掌控趋同的节奏和步骤,要允许各个国家都在认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趋势的基础之上保留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国对采纳国际会计准则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也在全力配合国际会计准则的创新与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态度和理念,而是要做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1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分析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顾名思义,就是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与基础之上,不同国家通过交流和协商,借助必要途径寻找到多方认可与同意的内容,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之后制定出一套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我国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表示出的是积极促成的态度,我国愿意协同世界多个国家来一同参与制定和执行此原则。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分析如下。(1)经济全球化背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越发密切,贸易范畴和投资规模都在不断拓展和增长,国际经济市场上跨国公司所占份额与比例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着非常强的必要性,只有建立起统一适用的会计准则,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才能够得到更顺畅的开展和进行。(2)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国际会计准则是服务于全球贸易活动的,只要是参与全球贸易的国家都会涉及到国际会计准则的使用,因此,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国际会计准则的建立,积极参与制定的过程,协商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所以,我国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协商当中去,尽可能为我国争取更多权益,同时也可以缩短我国适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磨合期,让国际会计准则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实情况,将国际贸易中出现纠纷的概率以及编制财务报告所付出的成本降到更低,为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3)顺应国际趋同的大形势。近几年,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选择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来对外开展贸易合作,诸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积极适用了国际会计准则,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也陆续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形势不可逆转,我国也要积极顺应世界新形势和新趋向,走国际趋同路线。

2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分析

(1)全球企业兼并步伐的加快,要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全球企业购并总金额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世界企业购并浪潮越来越强。世界企业购并本身便是一件极具复杂性和繁琐性的事情,如果没有一套统一的会计准则作为购并基础,那么在企业购并过程中必然会造成财务方面的问题,财务信息无法顺畅沟通和分享,会造成巨大的时间与精力的浪费。所以,在全球企业购并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很有必要。(2)金融危机的影响要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在上一次的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因为没有及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使得财务会计报表提供信息不及时,导致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此危机考验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顺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性,也开始在全球投资方面持更加慎重严谨的态度。(3)全球化资本流动要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众所周知,在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额当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上市公司都不是我国本土企业,而是来自于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但是,在资本市场当中,任何国家的企业或者公司都有可能存在利益上的联系,全球海量的上市公司、跨国公司以及投资者都在不间断地寻求全球合作的机会,资本流动全球化趋势逐渐增强,全球化资本流动要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3当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遇到的问题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全球贸易的顺利进行,对维护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有很大帮助。但是,因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制定与落地非常复杂,涉及到各个国家的会计政策、审计技术以及国家实力之间的抗衡等因素,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目前,就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其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各个国家经济环境的差异性。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不是单独几个国家之间的协商与沟通,其是全球范围内想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制定与适用的诸多国家之间进行交流与协商的事情,各个国家都有着自身的发展特色,经济环境更是不尽相同,加之国家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介入,导致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制定和落实变得异常困难,仅就其中某一项内容的协商都需要经历漫长的洽谈和协商,而且即使该项内容得以确定,当其被真正应用到具体的交易环境中时,还需要再进行调整,以确认双方理解的一致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2)经济后果影响因素过多。在开展一项国际贸易活动时,参与贸易的多方主体都要直接承担此项贸易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不管后果好与坏。经济后果即会计报告对国家政府、各类企业、社会大众、债权人以及投资者的影响。在这一过程当中,影响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因素非常多,诸如制度变革成本、国家经济利益等,当这些因素共同参与到国际间经济合作当中时,其必然会导致整个合作过程变得复杂而且多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发展。(3)会计领域专业人员的影响。虽然会计领域的专业人士对于会计准则比较熟悉,但是他们只是熟悉原来的会计准则。如果要他们在短期之内完全消化吸收更新之后的会计准则或者熟练应用会计准则的各项制度内容,难度较大,加之人为因素的不可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难度。

4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我国需要采取的措施分析

(1)构建起更加完善的中国会计概念框架。当前我国的会计理论框架和概念结构框架是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虽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基础,可是从本质上来分析,其只是一个较为简单的会计理论架构和雏形,并不能够完全涵盖我国会计领域的全部内容,基本会计准则所具备的功能性和会计概念框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如果想要顺利融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形势,在制定和执行国际会计准则时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就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重新审视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一个更具完善性与实效性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更多新的内容融入到该框架体系当中。(2)掌握好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认可与应用尺度。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虽然是必然发展趋势,但是这一趋同形势该如何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边界在哪里,还需要多个参与主体来共同协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当今世界贸易合作领域最需要的是建立起一套更具公开性、公平性、高质量和可比性的国际会计准则,这样的准则不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组织来决定的,而是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只有全部国家和地区都参与和认可之后,该准则才具有实际应用效益,才能够在实际贸易合作当中发挥作用。我国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时,必须要注意掌握好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认可与应用尺度,一定要客观分析当前我国的会计环境,要正视自身会计环境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区别,在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优势的同时,维护好自身的经济利益,要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基于此,我国在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需要保持的态度是:求同存异,不可单方面向国际会计准则无条件靠拢,而是要与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合作与积极博弈,努力使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公平合理并充分照顾我国的切身利益,努力扩大我国的发言权。(3)全力争取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利。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参与者会出于自己的利益给出准则制定意见,所以,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努力争取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利,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及我国企业的利益。所谓“趋同”并不是对国际准则的完全采纳,正确做法是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行积极的应对和促进,尽量握有主动权。要在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正确维护我国的利益。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应当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要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与我国实际不相适应的原因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克服和改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4)培养忠于国家的高级会计人才。对外适用国际会计准则的主体虽然是国家,但是真正参与和执行国际会计准则适用工作的却是高级会计人才。因此,高级会计人员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际会计准则的最终适用效果。必须要培养更多忠于国家、坚守国家利益的高级会计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要注重培养和提升高级会计人才的政治素质,要引导高级会计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要时刻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要不断提升高级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高级会计人员在掌握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展知识领域,诸如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等,时刻关注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向,深入分析和探究新的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要从更深层次去看待和分析各种问题。然后,高级会计人员需要具备更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要培养他们的谈判思维。最后,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对高级会计人员的监管模式,要严格把关各项会计考试和注册环节,提升会计人员的衡量标准,从根源上把控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整体实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发展,无论是对于各个国家还是对于世界整体经济形势的发展而言都是一件利好的事情。我国在保持该有立场和态度的基础之上,要积极迎合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需求,在保留自身会计准则特色基础上,真诚接纳和合理应用国际会计准则内容,全力推动对外贸易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耿建新,赵越.政府补助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贸易争端[J].财会月刊,2020(09):45-52.

[2]刘国麟.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2020(03):196.

[3]李炜.资本市场开放、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资本配置效率[J].财会通讯,2020(17):36-39.

[4]王雪晴,李霞,张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基于PEST分析法[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9(01):65-68.

[5]汤汉玉.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过程中的问题研究[J].财经界,2020(03):178.

[6]陈辉发,陈兆镒,李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0):110-112.

[7]赖小强.浅析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为视角[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05):180-181.

[8]潘焕娣.关于利得和损失要素的会计理论问题探析——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20(11):149-150.

[9]张云川.关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账面价值法的存废问题思考[J].中国商论,2020(08):185-186.

趋同范文篇9

关键词:存款保险;保险制度;银行授信业务

一、贷款趋同现象成为银行授信业务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看,金融机构授信大客户主要集中在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及交通银行。贷款趋同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客户主要集中在4家国有商业银行。截至2004年9月末,上述6家银行授信大客户共有181户,评估授信额度1115.87亿元,实际贷款865.44亿元,占其各项贷款总额的52.47%,其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的大客户166家,占大客户总数的91.71%;授信额度1109.27亿元,占大客户总授信额度的99.41%;贷款余额613.3亿元,占大客户贷款总余额的70.87%。二是贷款在客户、行业和地区间的集中度较高。9月末,6家行前10位客户贷款余额394.46亿元,占其各项贷款总余额的23.92%,占大客户贷款总余额的45.58%。国家开发银行大客户贷款占该行贷款余额之比达97.39%。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电力、交通、煤炭、通讯等行业,9月末贷款余额为582.01亿元,占其各项贷款总余额的35.29%,占大客户总贷款余额的67.25%。从地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3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9月末3个地区大客户贷款余额578.56亿元,占其各项贷款总余额的35.08%,占大客户总贷款余额的66.85%,其中:呼和浩特市的大客户最多,达40户,贷款余额370.46亿元,占大客户总贷款余额的42.81%。三是大客户多头授信现象较为普遍。在181家大客户中,有44户在2家以上银行有授信,有的甚至在5家银行有授信,多头授信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解决银行贷款趋同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改革经营方式,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商业银行要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借鉴国际通行的规则和做法,把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加强结构调整和提高业务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改变多年来重同质竞争、轻差异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改进对客户的服务,推进银团贷款和俱乐部贷款,完善项目融资,学会风险定价;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和收入结构,提高规避风险和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培育和扩大优良信贷载体,改进金融服务,促进银行信贷总量适度和结构平衡。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信贷营销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既要搞好对大客户的金融服务,更要重视对中小企业等弱质产业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要加强同企业的沟通,遵循市场法则,根据客户的需求,研究开发量身定做的服务产品,培植和发展潜在客户市场,积极主动地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的信贷支持,提高金融服务经济、服务消费的水平和质量。

趋同范文篇10

关键词:欧盟经验;会计国际趋同;会计准则

自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以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明显加快。2006年,我国了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准则指南,建立起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作为积极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力量,欧盟从内部会计协调到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并积极推行国际趋同所经历的战略转变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显然值得深入研究。

一、欧盟从侧重内部会计协调向推进国际趋同的转变历程

“欧盟(EuropeanUnion,EU)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合作最为紧密并逐步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的国家间联盟”。向经济、政治一体化迈进的欧盟,客观上要求会计准则的协调。因此致,自20世纪60年代起欧盟就顺应市场国际化潮流,致力于会计协调工作,并在不同时期对会计协调的战略作出了富有现实意义的调整。如:制定和颁布欧盟会计指令(EUDirectives)、创建欧盟会计咨询论坛(AAF)等。但由于欧盟会计指令不完善,阻碍了欧洲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不适应资本市场全球化要求,建立AAF的努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特别是欧盟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在欧盟之外的证券交易所上市,必须编制两套报表(一套以欧盟会计指令为基础,满足本国和欧盟的需要;另一套则根据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进行编制),这不仅导致成本较高,而且两套报告信息也给社会公众带来困惑。因此这些公司极力游说政府修改法律,允许他们按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编制合并报表。显然,这是欧盟不愿看到的,这将意味着它失去对会计准则的发言权。“因此,欧盟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并被大多数证券交易机构认可的会计准则,而此时再在欧盟内部进行会计协调,不仅面临较大的阻力,且成本巨大,在国际上被认可也不得而知。”

正当欧盟进退两难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0年5月,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对IASC已完成的40项核心准则中的30项通过了评审,并将其推荐给各个成员的证券监管机构。而且IASC和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影响日趋增强,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及其解释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和认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IAS成为了国际公认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标准”。在此背景下,欧盟认识到应该加强与IASC合作,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这不但可以维护各国及其投资者的利益,更有利于欧盟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争夺主导权。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6月了题为“欧盟财务报告战略:未来走向”的建议文件,认为应强制性要求在欧盟上市的所有公司最迟于2005年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2002年3月,欧洲议会批准了该建议。2002年7月19日,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第1606/2002号决议”,为IAS/IFRS在欧盟的实施彻底扫除了法律障碍。至此,欧盟正式决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采纳国际会计准则。IASB把此举视为IASB努力实现一套全球接受、强制性准则进程中的“分水岭”事件。

二、欧盟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核心举措及其作用

在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决议出台以后,欧盟陆续更新了各项会计指令,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从侧重内部协调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转变。

(一)严格程序,理性选择,采用双层认可机制

欧盟对IAS/IFRS并不是毫无保留、无条件接收的。在2001年2月的草案中,欧盟就指出:不论从政治上还是从法律上,都不可能将准则制定权授予欧盟无法施加影响的民间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即重组后的IASB。欧盟对IAS实行了非常严格的双层认可机制。第一层次为技术层次,由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EFRAG)负责。EFRAG成立于2001年,是欧盟国家中大的会计职业组织联合成立的一个独立民间组织,它代表会计职业界、股票交易所、财务分析师以及相关企业的利益。EFRAG的主要职能包括:(1)以事前介入的方式与IASB广泛接触,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及其他活动,确保IASB在制定准则时充分了解和关注欧盟所提出的重大会计问题,维护欧盟的利益;(2)为欧盟委员会接受采用个别IAS提供专业评估与咨询,就是否予以认可和采纳提出建议,同时协调欧盟内部有关使用IAS的利益团体的意见。EFRAG在2001年6月成立的技术专家组(EFRAG—TEG)则在技术层次上给予欧盟委员会有关在欧盟内部认可IAS的决定和建议。

2006年3月,欧盟委员会再次确认EFRAG继续作为咨询者向欧盟委员会提供认可建议。还成立了一个准则建议审议专家组(SARG),由在会计领域具有广泛经验和胜任能力的独立会计专家和“先进准则制定经验”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高层代表最多7名委员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审议、复核EFRAG关于欧盟是否采用某项IFRS(含解释公告)的建议,以确保建议的客观性和平衡性。

第二层次为立法层次,由欧盟会计监管委员会(AccountingRegulatoryCommittee,ARC)负责。ARC是欧盟委员会根据1606/2002号法令成立的会计监管机构,由欧盟委员会主席和各成员的政府部门或监管机构派代表组成。ARC在立法层次上负责审批EFRAG提交的建议及具体时间表。如果EFRAG反对采纳某项国际准则,立法层次也将反对;如果EFRAG主张采纳,而立法层次予以反对,那么立法层次必须提出理由,而EFRAG则必须寻找替代方案或者将该事项提交欧盟理事会讨论决定。

ARC的决议将作为欧盟委员会的意见,以法令形式。欧盟委员会根据ARC每次会议讨论的结果命令采用那些准则。从欧盟的角度看,它必须确保自己的意见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得到充分考虑。因此,双层认可机制完全是欧盟的理性选择:一方面无需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准则委员会,避免了由此产生的过高成本;同时也从技术和政治层面统一了各成员国立场,加上技术专家组的积极参与,保证了欧盟实施IAS的公正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增强了欧盟对会计国际趋同的影响力。但是,双层认可机制在要求国际会计准则高质量的基础上,对其最终是否被采纳留有灵活的、足够的回旋空间,以照顾各利益集团,这事实上阻碍了趋同进程,而且可能造成欧盟成员国要求将其观点强加给IASB。

(二)推行等效会计标准认可

按照欧盟的决议,其境内的上市公司从2005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使用美国GAAP的公司将从2007年1月1日起使用IFRS。这样,一些采用美国等国家会计准则的公司就面临着是否必须转用IFRS的问题。欧盟认可趋同中有“等效”(Equivalence)的理念:国际趋同是一个过程,百分之百的相同不一定可行,而如果目标一致,地区间的具有保护作用的准则是可以相互认可的。这种“等效”认可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各方支持。

1.提出初步报告,确定三国等效准则。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CESR)按照欧盟理事会的要求,很早就开始选定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作为IFRS的等价标准。其主要依据是,投资者在利用这些等价会计标准编制的报表进行决策时,能够做出同利用IFRS报表相同的决策。其着眼点不在等价会计标准同IFRS的具体差异,而着重考察一些基础性原则是否一致。经过专业评估,CESR于2005年初步报告认为,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三国的会计准则和IFRS是基本一致的,列作IFRS等效会计标准。

2.技术咨询意见的最终版本。2005年7月11日,CESR了等价会计准则技术咨询意见的最终版本。欧盟准备承认美国、日本和加拿大会计准则与IFRS的等效地位,以便取消将按照美国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调整为IFRS报表的强制性要求。因此在欧盟境内证券市场上交易的非欧盟公司的财务报表如果是根据这三国会计准则编制的,可不必进行调整,但应提供相关信息,说明所涉及的IFRS与该国准则之间的具体差异。欧盟此举会大大减轻企业的财务报告负担,降低报告成本。

3.延迟过渡期,承认其他国家的趋同努力。欧盟会计监管委员会(ARC)2006年4月向欧盟委员会提出建议,要求推迟为使非欧盟公司在欧洲证券市场上市而认定加拿大、日本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否与IFRS等效。同年7月ARC又提出建议,对于采用美、日、加三国会计准则之外的国家会计准则的非欧盟上市公司(如中国公司),满足条件时将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免于按照欧盟上市公司执行的IFRS重述其财务报表。同年9月欧盟委员会决定:允许按照美国、日本、加拿大三国会计准则或按照上述三国之外、但与IFRS正在趋同的国家会计准则(同时,该国家已经明确承诺与IFRS趋同并建立了工作程序)编制财务报表的欧盟上市的外国公司在两年内继续使用该国准则,而免于按照IFRS调整报表。2006年12月,欧洲议会通过决定,把在欧盟上市的外国公司采用IFRS的过渡期延长两年。允许在欧盟上市的公司在未来两年内可以继续使用上述三国的会计准则或者与IFRS趋同的第三国会计准则,从而将欧盟的IFRS等效工作推迟到2009年,在时间上也与欧盟和SEC的“路线图”时间一致。此举表明,欧盟认同其他国家向IFRS趋同的努力,有助于推进国际准则全球范围内的应用。2007年4月,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了题为《关于第三国公认会计原则对等性决定机制的建议》的咨询文件,在2009年1月1日前至少六个月,欧盟委员会应当确保,根据对等性的定义和将在2008年1月1日前建立起来的对等性机制,决定第三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对等性。

(三)各司其职,监督指导,发挥专业机构作用

1.通过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对会计标准的执行提出建议。作为欧盟委员会的咨询委员会,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CESR)除了在推进等价会计标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外,还对会计标准的执行提出建议。早在2002年10月它就了关于执行IAS的咨询文件,以改善欧洲企业管理和重新赢得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2003年3月,CESR了第1号准则“欧洲财务信息准则的执行”,旨在提供一种普遍适用的IFRS实施机制。2005年CESR又建议欧洲上市公司向金融市场提供合适、有用的其他业绩计量结果;会计主体可选择不同于IFRS的其他业绩计量指标(IFRS规定的指标有收入、损益和每股收益),用于补充IFRS业绩计量指标,而不是替代它们。CESR还于2006年1月发表声明,提醒采用IFRS的欧洲证券发行人,要明确透明地披露:所有对IFRS允许会计政策选择的情况的处理、在缺乏相关IFRS情况下会计准则选择的决策。

2.通过欧洲会计师联合会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层面进行监督和指导。欧洲会计师联合会(FEE)成立于1987年1月1日,其成员来自欧洲32个国家的44个会计师行业组织。FEE的目标是成为欧洲会计行业在欧盟组织中的代表机构,为广大客户和雇主的利益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承担起会计行业对社会公众应有的责任,从准则的执行层面进行监督和指导。FEE在2001年4月了关于欧洲会计准则强制执行机制的初步调查报告,强调了不同的强制执行层面,指明会计准则不能流于形式;2004年就提倡在欧洲一致采用IFRS,加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FEE于2005年12月邀请欧盟委员会、美国FASB成员以及IASB主席参加IFRS趋同和一致性研讨会,关注IFRS与美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的进展,并讨论了IFRS在欧洲的一致应用问题;2006年初,在欧盟委员会对企业遵循IFRS的措辞做出规定后不久,FEE又敦促欧洲会计职业界进一步加快欧盟建立财务报表标准措辞框架的步伐;2006年上半年,FEE了“财务报告:趋同、等效和共同认可”的立场公告,强调欧洲必须在标准上向全球趋同方向做出努力,调整它的处理方式。欧洲只有通过实质上参与IASB的工作计划、扩大协作、增强透明度和咨询,才能真正实现趋同的进展。

3.通过欧洲银行业监管机构委员会,从金融业角度促进趋同和行业监管。欧洲银行业监管机构委员会(CEBS)主要从金融业角度促进欧盟的会计协调和趋同以及行业监管,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制订标准化的监管报表和运用审慎原则对监管资本进行调整等。针对IFRS给银行财务报表带来的影响,CEBS致力于建立针对IFRS设计的标准化财务报表体系(FINREP)和针对资本充足指令设计的通用偿债能力比率报表体系(CONREP)。“建立两套报表体系有利于统一报表内容、格式,减轻跨境银行编制不同报表的负担,减少欧盟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内部障碍”。CEBS于2004年7月组建了CONREP工作组,经过征求意见和修改后,CONREP的模板已经确定,欧盟各国银行机构从2007年1月开始使用CONREP向监管机构提供偿债能力比率报表。2005年4月CEBS开始对FINREP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其他包含具体信息的46张报表)公开征求意见,并最终将FINREP报表减少至约30张。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国的银行监管机构,已经根据会计准则变化对监管资本的影响进行了审慎调整,并宣布着手使用标准化报表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中涉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选择权问题,这增加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却降低了可靠性(比如,报表上的权益已经包含了没有实现的利得和损失等)。为实现审慎监管目标,CEBS于2004年12月了《关于对监管资本进行审慎调整的指引》,在保持现有监管资本的定义和质量不变,适当调整银行机构根据IFRS产生的会计数据对监管资本的影响。该指引“具有一定的灵活度,各成员国监管者可以按照本国的操作程序进行审慎调整,以取得最佳监管效果”。

(四)签署协议,相互协调,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1.积极寻求与美国的合作与交流。2002年初,欧盟以GAAP以规则为导向的缺陷不能较好保护投资者利益为理由,催促美国SEC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替代GAAP,并且要求SEC至少应当允许在美国上市的欧洲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通过积极协商,美国和欧盟的证券监管部门2002年底宣布,双方计划在2005年前消除在会计标准方面的分歧。2005年12月,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涉及许多与IFRS和IASB相关的、而且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包括促进会计准则的趋同、国际准则制定机构的治理和责任等。在SEC宣布与国际准则协调后,欧盟委员查理·麦克里维在2006年2月与SEC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会晤,双方确认继续开展准则制定工作的合作,逐步减少直至消除按照美国准则和IFRS编制的财务报表之间的调节要求,最迟到2009年认同欧盟在美上市公司按照IFRS编制财务报表。双方一致认为监管的重点应放在对非美国上市的欧盟公司能否真实、一致地执行IFRS上。2006年8月,欧盟CEBS与美国SEC就财务报告问题了联合工作计划,旨在推进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IFRS在世界范围高质量和一致应用、准则实施全面考虑国际上证券监管机构的地位以及IFRS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应用上如何避免监管机构形成冲突等。2007年4月,CESR主席埃迪在布鲁塞尔会见了美国SEC主席考克斯,双方就继续推进上述联合工作计划进行了会谈,焦点是美国GAAP与欧盟采用的IFRS的关系,双方拟就同时在美和欧盟上市的公司在执行会计准则和信息转换方面签订一份协议,并再次确认了“促进IFRS的高质量和一致性应用”的合作最终目标。

2.加强与亚洲的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亚洲和欧洲作为世界两大重要的经济体,展开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对话十分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各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趋同,也有助于不断增强亚欧各国在国际准则战略决策和制定中的影响力。欧盟与中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中欧经济合作的组成部分,双方实现会计准则等效已有共同的制度基础。2005年11月《,中国财政部与欧盟内部市场和服务总司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合作联合声明》的签署,有助于推动欧盟将中国会计准则作为欧盟上市公司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准则的进展。2006年5月,查理·麦克里维会见了中国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双方同意加强会计工作层面的沟通与磋商,探讨建立经常性合作机制的可能性,进一步推进中欧会计领域合作。同年11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欧盟代表就建立中欧会计合作工作机制、欧盟将中国会计准则列为第三国等效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2007年6月11日,中欧双方一致认为会计准则的等效将确保包括中国和欧盟资本市场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并恰当地发挥其职能,欧盟委员会将在2008年底前做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等效的决定。如果实现等效,中国企业在欧盟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将得到认可。此外,日本正在寻求使欧盟认可日本准则的等效地位,并确立了趋同时间表。而欧盟委员会已打算将其等效决定推迟到2009年1月1日之后,同时强调持续推进与IRRS趋同以及保证其准则的一致应用的重要性。

三、欧盟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我国的启示

2006年我国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与IFRS相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国际趋同是一个动态、艰苦的过程,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不是趋同的终结,而恰是刚刚迈出的第一步。欧盟积极推行国际会计趋同所采取的措施,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进一步推进国际趋同,主动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维护国家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准则趋同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为顺应这一潮流,欧盟积极应对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以有利争夺全球的经济市场和领导地位;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也与IFRS实现了实质趋同。但是,国际趋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IFRS的制定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的过程。欧盟的举措,无论是双层认可机制,还是等价标准,都充分体现了欧盟维护自身利益的出发点和目标。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也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不能盲目趋同。既保持与国际准则相适应,又要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并积极参与其制定过程,包括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利用IASB会议的开放机制参加会议和提供观点,争取在各个层面上提高我国在IFRS制定中的影响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会计趋同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取更多国家利益,为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会计基础。

(二)协调会计准则与有关法律法规的关系,确保准则顺利实施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中,欧盟对原有的指令进行了逐步修订,较好地处理了国际会计准则与欧盟指令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协调了欧洲企业基于国际准则编制合并报表的统一性。同时,欧盟建立了比较有力的制度并充分利用欧洲会计师联合会、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和欧洲银行业监管机构委员会等权威机构从多个层面进行监督与指导,保证会计准则的执行。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进程中,制定准则只是第一步,协调原有的法律、制度与准则的关系,狠抓贯彻执行更加重要。我们必须协调法律法规与准则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关监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应与财政部积极紧密合作,及时并大力协调监管政策、监管范围,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合力监管体系和全方位、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确保准则的顺利实施。

(三)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协商解决趋同中的技术问题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有理、有序推进趋同工作,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如前所述,欧盟在与IASB广泛接触的同时,十分注重国际合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趋同一直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主旋律之一。我国已经与IASB、美国、欧盟、香港、韩国等签署了有关协议,并开展了双边、多边协调活动。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兼顾各方利益的趋同之路“,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的四项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主张,既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国际趋同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又是我国坚持原则、积极趋同、参与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与平台,也得到了IASB、欧盟、日本和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的认可与认同[5]。因此,在未来的趋同工作中,我国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以及转型经济国家一道共同寻求建设性、互动性、多赢性的解决方案,为制定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贡献力量。

(四)坚持“趋同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目标”,推进中国会计准则国际等效

欧盟推行等效会计标准认可,等于事实上承认了IFRS与等效会计准则共存的局面。我国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为我国实现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会计准则等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趋同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目标。我国应进一步研究并开展与那些实施IFRS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等效的相关工作,也就是,我国企业在那些实施IFRS的国家或地区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不再进行调整,即使调整也只对个别项目作出说明或者编制极少项目的调节表,毋需再按IFRS进行全面转换。

我国已经就“等效”问题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展开了交流和合作。除与欧盟的合作外,我国内地与香港在2007年就会计准则等效问题举行了多次技术会谈,一致表达了等效的共同愿望和加快等效进程的态度。双方加强会计合作并最终实现会计准则等效“,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和会计领域等诸多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实现两地企业、会计行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共赢”。另外,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早在2002年就确定并签署了备忘录,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态度、具体措施以及面临的问题等达成了一致。而随着韩国正式宣布全面实施IFRS的路线图和日本正在寻求趋同和等效工作,为中国实现与日韩会计准则的等效创造了条件。上述相关合作文件的签署和双边、多边会计协调与交流举措,不仅大大提升了我国的会计国际地位,也为我国推动会计准则等效进程创造了条件。因此,尽管真正完成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的等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但不可否认,等效目标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应在推进中国香港地区等效认可、探索建立中欧等效认可程序和机制的基础上,以启动中美会计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以务实的态度推进国际会计趋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侯芳.欧盟会计国际协调过程及现状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3):57—59.

[2]赵向东.欧盟会计协调及其本质[J].财会通讯(综合),2004,(7):24—25.

[3]郝振平,卢彬彬.欧盟会计趋同的措施及其借鉴意义[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6,(3):26—27.

[4]窦仁政,黄威.欧盟银行监管机构应对会计准则变化的做法及启示[J].金融会计,2006,(10):4—6.

[5]王军.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新会计准则,全面提升会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效能[J].会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