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2:09:34

欺诈风险范文篇1

一、信用卡欺诈风险已成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国内信用卡市场面临的风险形势日益严峻,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支付资金诈骗等案件日益增加,银行卡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案件实施过程更为隐蔽,手法不断翻新,这对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构成威胁,成为制约信用卡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欺诈风险构成信用卡的主要风险。相比前两种风险,欺诈风险的追索难度大,隐蔽性最强,更易造成巨大损失。信用卡欺诈性质的犯罪活动近年来有增无减,据有关数据统计2008年由各发卡机构确认的套现金额近15亿元,商户近2万户,比2007年分别增长了6倍和3倍多。另外,目前通过网络支付工具进行信用卡套现已经频繁出现并大有蔓延之势,这使我国面临信用卡风险加剧的威胁。

二、信用卡欺诈类型的特征分析与防范措施

当前信用卡欺诈类型主要分为申请欺诈和交易欺诈两大类别。申请欺诈是指不法分子使用虚假身份、伪造证明文件或未经同意冒用他人身份申领信用卡的欺骗行为;交易欺诈一般分为伪冒克隆卡交易、商户套现、丢失被盗卡交易、未达卡交易、账户盗用不和非面对面交易欺诈等类型。

总体来说,信用卡欺诈类型主要包括申请欺诈、伪卡、未达卡、失窃卡、非面对面交易、账户盗用、商户欺诈等。

1.申请欺诈(applicationfraud)

按照银联口径统计2008年上半年申请欺诈损失占全部(不含套现)信用卡欺诈损失的63.57%。欺诈分子往往通过盗取他人的电话账单、水电费账单、银行对账单等途径获得他人身份信息,然后以盗取的他人身份信息或伪造的他人身份证件,以他人的名义申请信用卡,进行欺诈使用。

申请欺诈的防范是各发卡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主要应抓好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严密操作流程、提高反欺诈系统效率、保持内部信息通畅等几个具体环节入手,不断提高申请欺诈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2.伪卡交易(counterfeit)

指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截获银行卡磁条信息,按照银行卡的磁条信息格式写磁、凸(平)印伪造真实、有效的银行卡进行交易的欺诈行为。按照银联口径统计2008年上半年伪卡交易损失占全部信用卡欺诈损失的11.7%。伪卡的基本类型有:账号生成欺诈、“克隆”卡欺诈、“白卡”欺诈、变造卡欺诈。

尽快规范收单市场可以减少伪卡危害,建议可以采取以下这些防范手段:一是通过欺诈侦测系统实施交易控管并及时与真实持卡人核实交易;二是设置异常交易限制,将伪卡交易风险控制在一定幅度内;三是对在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商户发生过交易、存在信息泄露风险的卡片进行及时换卡,有效防范风险。

3.未达卡交易(mailnon-receipt)

指卡片在寄送过程中被他人截获并激活进行的欺诈交易。这种欺诈损失虽然占的比例不是特别高,但近年来急剧上升,主要是因为银行在其它方面加强了反欺诈力度,而欺诈分子也不断地探索新的欺诈渠道,盗取邮件便是其中之一。

针对未达卡交易欺诈主要通过卡片激活的身份核查环节和授权交易限制来防范。发卡行通常都要求必须使用申请时预留的家庭电话和手机号码来开通信用卡。银行对于未达卡的风险防范工作应贯穿于卡的制作、保管、邮寄、交付、激活等发卡各环节,加强信用卡申领环节的管理和激活环节的风险控制。

4.丢失被盗卡交易(lostorstolen)

指未经授权或同意,冒用或盗用持卡人遗失的银行卡进行欺骗性交易。为避免失窃卡欺诈的发生,对于发卡银行来说,主要还是应引导持卡人树立正确的用卡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丢失被盗卡交易主要防范手段,一是交易短信及时通知持卡人,持卡人获悉卡片被盗后立即联系银行进行挂失;二是通过购买保险等方式,将丢失被盗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三是加强对持卡人进行风险防范常识教育。

5.非面对面交易(Card-Nor-Presentfraud,简称CNPfraud)

指通过电话、邮件和互联网等不需要出示真实卡片的渠道使用信用卡,犯罪分子只需提供非法取得的他人信用卡卡号、姓名,有效期等信息即可进行欺诈性交易。利用盗取的信用卡信息进行卡不在场欺诈造成的损失成为最突出的类别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子商务和电话商务的兴起和盛行以及团伙犯罪。截获卡片信息或者通过专业软件进行交易测试,给发卡行带来损失。

6.账户盗用(accounttake-over)

指欺诈者获取了部分或全部真实持卡人信息,并假冒真实持卡人对卡账户的信息进行变更,要求信用卡公司把邮件送到新的通信地址,然后向信用卡公司谎报信用卡丢失了,要求把新的信用卡寄到欺诈分子指定的通信地址,从而获得信用卡进行欺诈性交易。为防范此类风险,建议加强客户信息保密,银行应在对主机系统中持卡人地址、密码等敏感信息进行变更之前,先对变更信息申请人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并认真检查客户提出的申请,一定要以确保持卡人本人身份为操作前提。同时,通过短信或其他方式通知持卡人是防范此类风险的重要手段。

7.收单业务商户欺诈(MerchantFraud)

商户欺诈相关的欺诈类型主要有恶意倒闭、虚假商户、洗单、信函、电话、网络营销欺诈、商户套现、侧录、卡号测试欺诈等。当前我国信用卡套现情况非常严峻,极大加重了发卡行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隐患之一。打击套现行为必须要从规范收单市场和发卡行加强交易监控两个方面入手,两者缺一不可。为防范该类风险,一是加强收单行商户申请相关信息审核控制;二是加强对商户的巡视检查;三是加强对商户的交易监控。另外,加强对商户的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规范使用POS操作,严格受理信用卡业务审查程序,有效防范收单欺诈。

其他一些如持卡人欺诈,即合法持卡人抵赖其银行卡账户下的交易行为,通常表现为两个合法持卡人相互交换银行卡并在不同城市使用对方的卡进行消费,以造成自己没有使用银行卡的假象。这类欺诈是由于道德风险引起的,较难识别,银行应在做好持卡人诚信教育的同时,加强对提请争议账户的监控力度,通过经侦部门等途径追查。

三、如何有效防范信用卡欺诈风险的对策

信用卡欺诈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违法犯罪问题,尽管许多国家颁布诸多法律旨在保护发卡银行和合法持卡人的利益,信用卡欺诈仍然层出不穷。遏制信用卡欺诈根本方法就是相关制度的建立和相关技术措施的采取来进行防范。

1.欺诈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预防

当信用卡欺诈风险产生时,发卡行虽然会及时采取冻结账户、异常交易排查和降低账户额度等多种手段进行管控,但是风险损失已经产生。要遏制住信用卡欺诈风险,预防才是关键。在防范各种信用卡欺诈行为中,培养合格的调查人员是关键,组建一批精干高效的信用卡专业人才队伍才能最大程度地遏制信用卡欺诈行为的发生。为从源头上防范住风险,提高员工的主动识别能力,培养一线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在当前信用卡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2.以欺诈侦测模型为基础的智能型反欺诈管理

利用先进的数理统计技术,如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发展申请欺诈风险评分模型和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来预测信用卡申请或交易为欺诈的概率大小,为制定智能型反欺诈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1)制定以申请欺诈风险评分模型为基础的反欺诈策略

申请欺诈风险评分模型是以系统中保存的欺诈记录或嫌疑性的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以及申请表填写信息与征信记录信息之间的差异来预测信用卡申请为欺诈的概率。

(2)制定以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为基础的反欺诈策略

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是以持卡人的交易行为模式为分析基础的,以对比当前交易与历史交易模式的差别为分析焦点的,以精密的数理统计模型(典型的是使用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模型)为分析手段的,以预测当前交易为欺诈的概率为分析目标的模型。

除了对欺诈风险较高的交易做出拒绝或电话核对的决策进行反欺诈以外,银行还可以利用欺诈风险评分来发现可疑的交易,利用事后电话联系、信件联系或电子邮件联系的方式,与持卡人在交易以外进行沟通核对可疑的交易。这些反欺诈措施可以作为对实时反欺诈授权决策的有效补充。

3.其他各种反欺诈的技术和手段

信用卡的反欺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除了以欺诈侦测模型为基础的智能型反欺诈策略和手段以外,还可以综合地利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来反欺诈。

随着欺诈的上升和有组织的欺诈团伙利用高科技手段大规模作案,传统的磁条卡和签名消费的形式通到了严峻的挑战。芯片和密码系统(ChipandPINsystem)就是为有效地防止伪造和卡丢失或被盗欺诈应运而生的。

欺诈不仅给银行带来损失,也给持卡人带来损失或不便,所以持卡人有反欺诈的强烈需要;欺诈的发生,相当程度上与持卡人的行为有关,比如卡丢失或被盗、卡信息被盗、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等,所以持卡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防止欺诈的发生。所以,对持卡人进行教育以正确的行为尽量避免欺诈的发生。

欺诈风险范文篇2

指使用虚假身份或未经同意冒用他人身份获取银行卡进行交易获取商品或服务的欺骗性行为。当发卡行证实该卡项下有交易发生,而持卡人申明从未申领过银行卡的情况或发卡行证实持卡人提交的信息被伪造即被认定为虚假申请。

防范虚假申请的做法:

1.银行应要求推广员工亲核申请人身份信息、申请资料原件及签名,以确保申请人身份及申请资料的真实性。

2.柜面受理的申请件一般风险较大,受理人员需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并同申请人进行照片比对,确认申请人身份信息真实,并亲核申请资料原件后方可受理。

3.通过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个人征信系统、不良信息共享系统、行内自建黑名单系统等内外部系统资源,严格申请资料审查,并杜绝欺诈者多次提交虚假申请。

4.加强在征信审核环节对虚假申请的鉴别。对出现信息明显错误、个人信息资料有误或前后不一致、征信核实过程异常、身份或资料虚假等情况的,应重点审查,确定申请人的真实资信状况。

5.加强交易监控。对虚假申请成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典型表现,如开卡后立刻进行大额消费、频繁发生套现交易、发卡后不久便所有联系方式均无效等,应尽早进行分析核查,及时采取关卡操作、维护黑名单等措施。

6.发现同一单位或同一发卡期的多个申请人有相同的可疑用卡、还款行为,或逾期客户称从未办过卡等疑似假冒申请的,应及时对申请受理、征信审核、客户坐席服务等环节进行核查了解,及时采取关卡操作、维护黑名单、上门调查、委外及公安处理等措施。

二、未达卡

是指持卡人提交没有收到银行卡或申明未开卡(卡启用),而该卡项下发生交易,即被认定为未达卡欺诈交易。

银行对于未达卡的风险防范工作,应贯穿于卡的制作、保管、邮寄、交付、激活等发卡各环节。

1.加强信用卡申领环节的管理。通常情况下,各发卡银行的信用卡卡片、密码函基本都是采取统一外包邮寄的方式。对个别需要自取卡片及密码函的,应要求本人领卡;对非本人领卡的,需查验、登记代办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2.加强信用卡激活环节的风险控制。应要求客服坐席人员在电话开卡环节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如遇有人在旁提示、应答不畅通、信息明显不符等异常情况,不允许将卡片进行激活,并要求持卡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卡片到柜面进行激活。

三、账户盗用

指欺诈者获取了部分或全部真实持卡人信息,并假冒真实持卡人对卡账户的信息进行变更,以达到欺诈目的。

为防范此类风险,银行应在对主机系统中持卡人地址、密码等敏感信息进行变更之前,先对变更信息申请人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并认真检查客户提出的申请,一定要以确保持卡人本人身份为操作前提。

四、收单业务商户欺诈

商户欺诈相关的欺诈类型主要有恶意倒闭、虚假商户、洗单、信函、电话、网络营销欺诈、商户套现、侧录、卡号测试欺诈等。

为防范该类风险,首先应加强对商户的巡视检查,重点检查商户是否增加或变更营业内容,是否存在移机行为,有无接入可疑装置等。其次要加强对商户的交易监控,注意分析比较特约商户的交易频率及其变化。另外,加强对商户的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有效防范收单欺诈。

五、失窃卡

指未经授权或同意,冒用或盗用持卡人遗失的银行卡进行欺骗性交易。发卡行在接到持卡人提交的挂失申请书、银行卡被盗的申明或电话挂失正式生效后,该卡项下发生的交易即认定为失窃卡欺诈交易。

为避免失窃卡欺诈的发生,对于发卡银行来说,主要还是应引导持卡人树立正确的用卡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六、伪卡

指按照银行卡的磁条信息格式写磁、凸(平)印伪造真实、有效的银行卡进行交易的欺诈行为。持卡人声明一直持有银行卡,否认进行过该卡号项下的交易或发卡机构证实从未发行的卡号账户有交易发生,即认定为伪卡欺诈。

伪卡的基本类型有:账号生成欺诈、“克隆”卡欺诈、“白卡”欺诈、变造卡欺诈。

七、持卡人欺诈

指合法持卡人抵赖其银行卡账户下的交易行为。通常表现为两个合法持卡人相互交换银行卡并在不同城市使用对方的卡进行消费,以造成自己没有使用银行卡的假象。

这类欺诈是由于道德风险引起的,较难识别,银行应在做好持卡人诚信教育的同时,加强对提请争议账户的监控力度,通过经侦部门等途径追查。

参考文献:

[1]陈雷:国际信用卡欺诈与预防[J].中国信用卡,2004,(6):43-47.

[2]陈建:信用卡的反欺诈管理[J].中国信用卡,2005,(8):20-24.

欺诈风险范文篇3

关键词:信用证;欺诈;法律;对策

一信用证交易欺诈的概念

关于信用证欺诈的定义,各国理论界各说不一。国际商会UCP500没有对欺诈下一个定义,也没有对信用证欺诈作出规定。在英美成文法和判例法没对信用证的欺诈部专门下定义。因为英美两国的法官认为在判例中下定义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所以在英美,一般的把民商事判例通用的毕业论文欺诈定义适用于信用证欺诈的定义。即欺诈是“任何故意的错误表述(misrepresentation)事实或真相以便从另一人处获得好处”。我国有学者①总结道:信用证欺诈(FraudinLetterofCredit),是指在国际贸易信用证支付中(包括信用证交易和基础交易),一方当事人故意制造假象或隐蔽事实真相,引诱使其他当事人陷于错误认识而依赖于该事实而失去属于自己的有价财产或放弃某项法律权利,以达到从中获取一定的不正利益的目的而为的行为。信用证欺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它是指有关信用证的一切欺诈行为,包括跟随单信用证和备用信用证等。从狭义上看,它仅指跟单信用证欺诈。

二信用证欺诈的分类

对信用证欺诈的分类,国内学者较少有人作详细论述。有学者②将它粗分为两类:其一是伪造单据,包括提单、商业发票、保险单、产地证明书、质量证明书、商检证书等;其二是伪造信用证本身,或者伪造、变更信用证的条件。其中,单据欺诈发案率最高。而且其中以伪造海运提单来诈骗居多。伪造海运提单又主要表现为:制造假提单;倒签提单;预借提单;使用保函换取清洁提单。

以上基本是从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式分析得出的类型;有学者③从欺诈主体即信用证当事人入手将其分为受益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开证申请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受益人和船东共谋的信用证欺诈,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共谋的信用证欺诈等类型,并作了详细论述。

受益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证。它也称为卖方欺诈或出口方欺诈。它是指受益人或他人以受益人的名义,用伪造或具有欺诈性陈述的单据或假货,欺诈开证行、通知行、开证申请人,以获取信用证项下的银行付款的信用证欺诈。其为信用证欺诈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硕士论文也是对买方风险较大的一种。它具体可分为伪造全套单据、欺诈人在单据中作欺诈性陈述,伪造部分单据等情形。

开证申请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它也被称为买方欺诈或进口方欺诈。它主要表现为欺诈人以开证申请人或假冒开证申请人的身份,用假冒信用证或“软条款”信用证等方式,欺诈付款行和受益人,使受益人及付款行相信欺诈人的开证申请人的合法身份,达到诈取货款的目的。

受益人与船东共谋的信用证欺诈。这种欺诈和以下两种欺诈都称为混合欺诈或共谋欺诈。由于这种欺诈中因为有受益人和船东共同操作,增加了欺诈人实施欺诈行为的方便程度,对被欺诈人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更大。其主要表现为:伪造单据欺诈;保函换取清洁提单欺诈;预借提单和倒签提单欺诈。

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共谋的信用证欺诈。这类诈骗表现为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相互勾结,或编造虚假,或根本不存在的买卖双方关系,由所谓的买方申请开立信用证,所谓的卖方向开证行提交伪造的单据骗取银行的信用证付款,之后由欺诈双方分赃后便逃之夭夭。此时银行也成为信用证欺诈的受害者。这种欺诈又一分为二,一种是所谓的买卖双方以不存在的交易为手段,诈取银行的款项。另一种是专门从事信用证欺诈的犯罪集团,装作买方或卖方进行的信用证欺诈。它对银行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共谋的信用证欺诈。这类诈骗表现为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勾结,签发“软条款”信用证,欺诈受益人,或者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经办人相勾结,以假合同诈取开证行信用证下款项的信用证欺诈。因为有开证行的参与,其欺诈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对受益人的欺诈极大,其常表现为“软条款”信用证欺诈。

根据信用证欺诈的受害者的角度分析,可将信用证欺诈分为三类:针对出口方即受益人的信用证欺诈;针对进口方即开证申请人的信用证欺诈;针对银行方包括开证行,议付行,承兑行和贴现行等的信用证欺诈。

三防范信用证交易欺诈法律问题的比较研究

信用证交易欺诈法律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法学界和实务工作部门等的高度重视。美国当代信用证专家DOLAN以及英国法学家施米托夫和丹宁法官等都对此有过论述。④由于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来源于这种机制所独具的无法取代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完全依赖于独立抽象性原则的保障。但这种原则同时又为不法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为欺诈行骗的滋生提供温床,“常常成为不法商人鱼目混珠、骗取巨款的保护伞”。事实上,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有关信用证贸易欺诈的事例时有发生,很难推测这类欺诈事例发生的具体件数,因为有时当事人宁愿不声不响地吞下苦果而没有勇气忍受面对公众时的尴尬。受益人欺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数情况是不发货或假货冒充真货,而提交假单据。医学论文根据独立抽象性原则,只要单据表面上符合信用证规定,开证行就给予付款,不受基础交易的制约。买方首当其冲遭受损失,它唯有根据买卖合同对卖方起诉,但挽回损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正如我国台湾大律师叶永芳先生所称:“尤其令进口商欲哭无泪、求助无门的乃是开证银行付款之前,进口商早已发觉诈骗情势,乃紧急请求止付信用证的款项,但开证行向来对此不予理会,仍然付款。银行还振振有词地主张,在信用证关系中,银行所关心的是单据而非货物。”这样,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受益人显然丧失了取得货款的权利,但这一原则却纵容受益人的不法行为,协助其欺诈的顺利成功。从商业交易的一般原则来看,这种情况下固守独立抽象性原则显然违背公平合理,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于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是否应允许独立抽象性原则存在适用上的例外,以保护进口商的利益?

一些国家的法律和判例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但具体的处理原则还不统一,可以说这是信用证法律中正处于发展阶段的部分。其中,英美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法院判例较有代表性,它们在肯定了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前提下,又承认这一原则的适用不能无视国际商业交易的实际情况,在特定情况下应允许有例外,受益人欺诈就是最主要的例外情形,此时,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充分,绝对适用受到限制,买方可以请求法院以禁令干预,阻止银行根据信用证作常规的付款。英美法律的有关处理原则是否代表了信用证法律的发展趋势,还难于过早下结论,但这毕竟是一种尝试。

中国使用信用证的历史无从考证,但可以相信信用证的广泛使用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各阶层没有形成法制观念或者法制观念淡薄。人们之间彼此互不信任,所以存在极大的信用危机和道德风险。因而商人们对具有银行信用的信用证的使用应当说普遍欢迎。但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业务人员水平不高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管等诸多原因,我国已成为信用证诈骗的重灾区,已成为信用证诈骗的主要受害国。不仅如此,国际上外国银行状告我们商业银行开了信用证不按时偿付、职称论文不履行议付行和偿付行的责任、不履行担保人的责任、不履行承兑人的责任等时有发生,以及批评中国法院滥出禁令来干预信用证等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实践中当中方企业受到假提单欺诈时或担心受到欺诈时,他们往往因为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对付欺诈方法无效还是低劣。于是不管实际情况怎样,就向中国法院申请禁令,不准中国的开证行偿付。而且中国法院也会在各种压力下去滥发禁令。于是国际社会就一片哗然。因为伤害的是外国银行,而骗子早已在支付后逃之夭夭,这完全和国际商会及外国法律的立场完全不同。杨良宜先生认为:“国际社会给了中国不少压力,并威胁中国很快会自食其果,因为外国银行再也不愿意保兑中国银行的信用证了。⋯如果中国银行信用证无法被保兑,将会严重影响中国外贸的进行。再说,中国银行也不一定可去拒付,它的伦敦分行等会被起诉,如PowerCurberIn-ternationalLtd.v.NationalBankofSAK(1981)2Lloyd’sRep.394一先例。”杨先生对这现象忧心忡忡,而且怀疑负责人士对此问题了解不足。他举例说曾遇到一位大法官强调证据确实在并肯定是假提单后才可去出禁令,但这位大法官似乎忽略了外国的看法:即使是假提单仍不足,还要受益人参与欺诈才能发出禁令。

杨良宜先生还认为,对付欺诈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提高中国买方的知识与业务水平。目前中国把银行和法院的信誉都押上去,为了去补救中国买方较早自己闯的祸(即与骗子卖方订了买卖合约,开出了信用证,货款也进了光棍手中),但肯定会遭到国际批评谩骂,英语论文而且长远不会有益处。⑤原中行行长刘明康也认为长此下去会把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形象毁掉,也会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⑥

但实践中是否存在信用证欺诈很难判断。例如短斤少两等问题,是否属于欺诈?下面这个案例曾在国际上引起较大的轰动。它就是早在1994年的中国银行海口案。⑦案情是这样:

信用证:10000MTOFDEFORMEDREINFORCINGBARSFROMUKRAINETOCHINA,要求从乌克兰进口10000吨钢材;单证相符,开证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日为1994年11月30日,金额为USD2637875.04;受益人在比利时的银行随即贴现了有关汇票;卸货期间(1994,09,19),进口商向海口市海事法院申请发出止付令,包括三个止付令,扣货/扣船,止付货款,止付令的理由是货物质量及包装与提单所述不符;开证银行被禁止付款,船只及货物被扣;公证行证实短缺6001MT;1995年1月,法院拍卖货物,判进口商获得USD12.7万的赔偿,USD46.8万从信用证的金额中扣除。

这个案件出现后,引发了国际银行界对中国的银行信誉的怀疑。国际商会1995年出版物DOCUMENTARYLETTEROFCREDITINSIGT,专门发表文章讨论中国的银行被法院止付的问题。当年6月份,有文章专门讨论中国的贸易风险问题。这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国的银行被法院止付的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整个银行界信誉的评价。⑧

到目前为止,中国对信用证也有了一些法律上的规定,除遵守国际商会制订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即(ICCUCP500)外,2005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68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还有一个类似于司法解释的纪要,它的全称是《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纪要》1989年6月12日法(经)发(1989)12号,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出。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和修改。颁布日期:1997-07-16,自1997年8月1日起施行。另外还有一个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签发的[银发(1997)430号]文件,即《关于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远期信用证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的通知》,它属于行业内部管理规定,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1995年6月30日通过了《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首次规定了信用证诈骗罪,并规定了较重的处罚,以加强对诈骗者的刑事制裁。1997年新刑法肯定了这一规定。虽然以上规定比较原则和抽象,但对我国的信用证司法审判工作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应当说功不可磨。但实务中由于精通信用证法律制度的人员不多,对其研究过少,特别是对UCP500的研究以及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信用证法律制度研究不够,因此不少司法人员对信用证的欺诈的认定把握不准。因而没有遵循国际惯例去滥发冻结令和止付令。一方面我们的银行和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企业乃至我们国家的信誉和声誉也受到极大的挑战。

所以,我国司法人员和经贸工作人员等在为保护我国银行及企业的正当利益时,在学习英美等国运用信用证“欺诈例外”从而发出止付令的过程中,应当把握英美法系国家的止付令是命令银行不准向外付款,以阻止受益人谋取非法利益。他们法院干预信用证的标的是受益人在信用证项下的“应得利益”,而不是货款或其他款项,干预的直接对象是信用证的付款行为。但是我国司法救济干预的标的则是信用证项下的货款,干预的方式是冻结令,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英美法系的做法去遵循国际统一惯例。而且由于我国法律不完善及操作不规范,所以我国司法工作者等必须掌握以下原则:首先应正确区分和适用冻结令和止付令。应当遵守最高人民法院在1989年规定的有关冻结令与止付令的原则:一是没有确凿的诈骗证据,法院不应干涉银行在信用证下的付款责任;二是即使有确凿的诈骗证据,法院也不要轻易地干涉银行在远期信用证下的到期无条件付款责任。否则受损害的可能是国外的正当持票人,工作总结持票人一定会在外国起诉我国开证行。虽然我国国内银行不直接承担责任,但我国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制度,那么其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就被作为起诉对象。如果败诉,不仅应该支付的款项得付,而且银行企业以及国家的声誉和形象也受到损害。这就叫“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这个教训我们应当深刻吸取,多听一听国际社会的声音以改进我们的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维护我国企业、银行及国家的声誉形象。

注:

①蔡磊、刘波著:《国际贸易欺诈及其防范》,法律出版社97版,第270上。

②③左海聪等:《国际贸易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页。

④王文华著:《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2003年7月第1版,中国检查出版社。

⑤杨良宜:《信用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184-185页。

⑥祥见:《信用证业务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第3页,1999年版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1999年3月在北京举办了“信用证风险监管培训班”,邀请了美、英、香港等国际性银行的中外专家讲授信用证风险防范。

欺诈风险范文篇4

摘要: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和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日益改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进入黄金时期。然而,风险与收益总是相伴相生,伴随着信用卡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卡的风险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滑坡的大形势下,我国信用卡欺诈风险已进入多发、高发时期。目前,各类欺诈风险在整体信用卡经营风险中已成为最大威胁,本文就我国信用卡欺诈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欺诈交易欺诈风险风险防范

信用卡业务由于其在零售银行业务领域重大的战略意义,一直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随着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信用消费环境的日趋成熟,我国信用卡市场近几年得到了爆炸性的大发展。中国银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信用卡发卡量达到1.4亿张,透支余额达1582亿元,银行卡特约商户118万家,POS机185万台,ATM17万台,剔除批发性的大宗交易和房地产交易,银行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近25%。过快的增长蕴藏着极大的盲目性,相伴而生的是较大的欺诈风险。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逐渐蔓延到更加广阔的金融和实体经济领域。从国内的现实情况来看,这场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波及国内信用卡领域。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和防范风险已成为各大银行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本文就我国信用卡欺诈风险特征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信用卡欺诈风险已成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国内信用卡市场面临的风险形势日益严峻,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支付资金诈骗等案件日益增加,银行卡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案件实施过程更为隐蔽,手法不断翻新,这对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构成威胁,成为制约信用卡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欺诈风险构成信用卡的主要风险。相比前两种风险,欺诈风险的追索难度大,隐蔽性最强,更易造成巨大损失。信用卡欺诈性质的犯罪活动近年来有增无减,据有关数据统计2008年由各发卡机构确认的套现金额近15亿元,商户近2万户,比2007年分别增长了6倍和3倍多。另外,目前通过网络支付工具进行信用卡套现已经频繁出现并大有蔓延之势,这使我国面临信用卡风险加剧的威胁。

二、信用卡欺诈类型的特征分析与防范措施

当前信用卡欺诈类型主要分为申请欺诈和交易欺诈两大类别。申请欺诈是指不法分子使用虚假身份、伪造证明文件或未经同意冒用他人身份申领信用卡的欺骗行为;交易欺诈一般分为伪冒克隆卡交易、商户套现、丢失被盗卡交易、未达卡交易、账户盗用不和非面对面交易欺诈等类型。

总体来说,信用卡欺诈类型主要包括申请欺诈、伪卡、未达卡、失窃卡、非面对面交易、账户盗用、商户欺诈等。

1.申请欺诈(applicationfraud)

按照银联口径统计2008年上半年申请欺诈损失占全部(不含套现)信用卡欺诈损失的63.57%。欺诈分子往往通过盗取他人的电话账单、水电费账单、银行对账单等途径获得他人身份信息,然后以盗取的他人身份信息或伪造的他人身份证件,以他人的名义申请信用卡,进行欺诈使用。

申请欺诈的防范是各发卡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主要应抓好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严密操作流程、提高反欺诈系统效率、保持内部信息通畅等几个具体环节入手,不断提高申请欺诈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2.伪卡交易(counterfeit)

指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截获银行卡磁条信息,按照银行卡的磁条信息格式写磁、凸(平)印伪造真实、有效的银行卡进行交易的欺诈行为。按照银联口径统计2008年上半年伪卡交易损失占全部信用卡欺诈损失的11.7%。伪卡的基本类型有:账号生成欺诈、“克隆”卡欺诈、“白卡”欺诈、变造卡欺诈。

尽快规范收单市场可以减少伪卡危害,建议可以采取以下这些防范手段:一是通过欺诈侦测系统实施交易控管并及时与真实持卡人核实交易;二是设置异常交易限制,将伪卡交易风险控制在一定幅度内;三是对在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商户发生过交易、存在信息泄露风险的卡片进行及时换卡,有效防范风险。

3.未达卡交易(mailnon-receipt)

指卡片在寄送过程中被他人截获并激活进行的欺诈交易。这种欺诈损失虽然占的比例不是特别高,但近年来急剧上升,主要是因为银行在其它方面加强了反欺诈力度,而欺诈分子也不断地探索新的欺诈渠道,盗取邮件便是其中之一。

针对未达卡交易欺诈主要通过卡片激活的身份核查环节和授权交易限制来防范。发卡行通常都要求必须使用申请时预留的家庭电话和手机号码来开通信用卡。银行对于未达卡的风险防范工作应贯穿于卡的制作、保管、邮寄、交付、激活等发卡各环节,加强信用卡申领环节的管理和激活环节的风险控制。

4.丢失被盗卡交易(lostorstolen)

指未经授权或同意,冒用或盗用持卡人遗失的银行卡进行欺骗性交易。为避免失窃卡欺诈的发生,对于发卡银行来说,主要还是应引导持卡人树立正确的用卡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丢失被盗卡交易主要防范手段,一是交易短信及时通知持卡人,持卡人获悉卡片被盗后立即联系银行进行挂失;二是通过购买保险等方式,将丢失被盗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三是加强对持卡人进行风险防范常识教育。

5.非面对面交易(Card-Nor-Presentfraud,简称CNPfraud)

指通过电话、邮件和互联网等不需要出示真实卡片的渠道使用信用卡,犯罪分子只需提供非法取得的他人信用卡卡号、姓名,有效期等信息即可进行欺诈性交易。利用盗取的信用卡信息进行卡不在场欺诈造成的损失成为最突出的类别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子商务和电话商务的兴起和盛行以及团伙犯罪。截获卡片信息或者通过专业软件进行交易测试,给发卡行带来损失。

6.账户盗用(accounttake-over)

指欺诈者获取了部分或全部真实持卡人信息,并假冒真实持卡人对卡账户的信息进行变更,要求信用卡公司把邮件送到新的通信地址,然后向信用卡公司谎报信用卡丢失了,要求把新的信用卡寄到欺诈分子指定的通信地址,从而获得信用卡进行欺诈性交易。为防范此类风险,建议加强客户信息保密,银行应在对主机系统中持卡人地址、密码等敏感信息进行变更之前,先对变更信息申请人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并认真检查客户提出的申请,一定要以确保持卡人本人身份为操作前提。同时,通过短信或其他方式通知持卡人是防范此类风险的重要手段。

7.收单业务商户欺诈(MerchantFraud)

商户欺诈相关的欺诈类型主要有恶意倒闭、虚假商户、洗单、信函、电话、网络营销欺诈、商户套现、侧录、卡号测试欺诈等。当前我国信用卡套现情况非常严峻,极大加重了发卡行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隐患之一。打击套现行为必须要从规范收单市场和发卡行加强交易监控两个方面入手,两者缺一不可。为防范该类风险,一是加强收单行商户申请相关信息审核控制;二是加强对商户的巡视检查;三是加强对商户的交易监控。另外,加强对商户的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规范使用POS操作,严格受理信用卡业务审查程序,有效防范收单欺诈。

其他一些如持卡人欺诈,即合法持卡人抵赖其银行卡账户下的交易行为,通常表现为两个合法持卡人相互交换银行卡并在不同城市使用对方的卡进行消费,以造成自己没有使用银行卡的假象。这类欺诈是由于道德风险引起的,较难识别,银行应在做好持卡人诚信教育的同时,加强对提请争议账户的监控力度,通过经侦部门等途径追查。

三、如何有效防范信用卡欺诈风险的对策

信用卡欺诈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违法犯罪问题,尽管许多国家颁布诸多法律旨在保护发卡银行和合法持卡人的利益,信用卡欺诈仍然层出不穷。遏制信用卡欺诈根本方法就是相关制度的建立和相关技术措施的采取来进行防范。

1.欺诈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预防

当信用卡欺诈风险产生时,发卡行虽然会及时采取冻结账户、异常交易排查和降低账户额度等多种手段进行管控,但是风险损失已经产生。要遏制住信用卡欺诈风险,预防才是关键。在防范各种信用卡欺诈行为中,培养合格的调查人员是关键,组建一批精干高效的信用卡专业人才队伍才能最大程度地遏制信用卡欺诈行为的发生。为从源头上防范住风险,提高员工的主动识别能力,培养一线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在当前信用卡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2.以欺诈侦测模型为基础的智能型反欺诈管理

利用先进的数理统计技术,如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发展申请欺诈风险评分模型和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来预测信用卡申请或交易为欺诈的概率大小,为制定智能型反欺诈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1)制定以申请欺诈风险评分模型为基础的反欺诈策略

申请欺诈风险评分模型是以系统中保存的欺诈记录或嫌疑性的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以及申请表填写信息与征信记录信息之间的差异来预测信用卡申请为欺诈的概率。

(2)制定以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为基础的反欺诈策略

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是以持卡人的交易行为模式为分析基础的,以对比当前交易与历史交易模式的差别为分析焦点的,以精密的数理统计模型(典型的是使用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模型)为分析手段的,以预测当前交易为欺诈的概率为分析目标的模型。

除了对欺诈风险较高的交易做出拒绝或电话核对的决策进行反欺诈以外,银行还可以利用欺诈风险评分来发现可疑的交易,利用事后电话联系、信件联系或电子邮件联系的方式,与持卡人在交易以外进行沟通核对可疑的交易。这些反欺诈措施可以作为对实时反欺诈授权决策的有效补充。

3.其他各种反欺诈的技术和手段

信用卡的反欺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除了以欺诈侦测模型为基础的智能型反欺诈策略和手段以外,还可以综合地利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来反欺诈。

随着欺诈的上升和有组织的欺诈团伙利用高科技手段大规模作案,传统的磁条卡和签名消费的形式通到了严峻的挑战。芯片和密码系统(ChipandPINsystem)就是为有效地防止伪造和卡丢失或被盗欺诈应运而生的。

欺诈不仅给银行带来损失,也给持卡人带来损失或不便,所以持卡人有反欺诈的强烈需要;欺诈的发生,相当程度上与持卡人的行为有关,比如卡丢失或被盗、卡信息被盗、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等,所以持卡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防止欺诈的发生。所以,对持卡人进行教育以正确的行为尽量避免欺诈的发生。

欺诈风险范文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类型成因防范

前台业务操作风险,顾名思义,是指因前台业务操作失败引起的风险。通常是由财务制度上的疏漏、越权交易、支票欺诈等原因引起的风险。如今业内普遍认为,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是源于内部程序不完善、人为失误、系统故障或是外部事件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从我们目前暴露的案件情况来看,金融系统频发的大案要案均是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所致。前台业务操作风险已成为银行风险的重要根源和管理难点。笔者多年来从事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对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有一定的认识,本文试对当前商业银行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类型、成因和防范进行粗浅探讨。

一、当前商业银行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类型表现

1、操作失误型

操作失误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执行、传递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以及偶然失误等原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这类风险事件数量较多,但带来的损失并不是很大。据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公布的第二次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数量影响研究报告,国际上主要活跃银行的全部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损失中有35.1%是由执行、传递和流程管理原因造成。这部分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损失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虽没有确切的统计,但从局部的典型调查分析,由于操作失误形成的损失至少不低于国际上主要活跃银行的水平。

2、主观违规型

主观违规是指员工明知道规章制度,故意去违反规章制度的做法。这类风险事件数量不多,但同操作失误型相比,带来的损失较大。如某行基层营业机构故意违反存款实名制的相关规定,违规为客户办理存款业务,便是属于明知故犯,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

3、内部欺诈型

内部欺诈又可称为道德缺失或丧失,《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给欺诈下定义的,“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主要体现为员工在其自身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受其思想状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左右,放弃有关法规制度、职业道德,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类风险较前两者性质恶劣,影响力大、危害性强。

4、外部欺诈型

外部欺诈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就是被人利用,是指员工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被客户用欺诈的手段利用,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内部欺诈、外部欺诈统称为欺诈,也包扩内外部勾结欺诈。欺诈是我国商业银行中最突出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表现,造成的损失也十分巨大。近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我国商业银行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中,基本上都是欺诈原因所造成。

二、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产生的成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主要表现为对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涵义理解不透、认识不全面,不能从本质上把握。认为本单位不会出事,预防风险的思想和措施没有到位。遇到一些案件发生,只认“倒霉”,而不查找原因、吸取教训。在实际管理中,不善于分析不同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源,只注意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的表面现象,就事论事。对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普遍性、长期性、顽固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容易把出现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看成是偶然的、局部的,因而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对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重视不够。

欺诈风险范文篇6

目前银行卡主要存在四大风险:欺诈风险、中介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1.外部欺诈风险

在各类银行卡风险中,外部欺诈风险是目前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类风险。欺诈目的的实现渠道主要有三种:ATM机取现、POS机套现(消费)或网络(电话)转账。从欺诈的手段看,主要是伪卡欺诈、直接骗取客户资金和利用ATM机骗卡三类。

2.中介机构交易风险

中介机构交易风险主要是指特约商户非法交易或违章操作引起持卡人或发卡机构资金损失的风险。中介机构的交易风险主要体现为两类:一类是部分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为犯罪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渠道,引发交易风险;另一类是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不规范(甚至是非法)的信用卡营销行为引发的风险。

3.内部操作风险

内部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或操作失误造成银行资金损失,或者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不法分子勾结、串通作案,引起发卡行或客户资金损失的风险。与外部欺诈风险和中介机构交易风险相比,此类案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是内部专业人员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对银行声誉的影响也更严重。

4.持卡人信用风险

当前各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上,重规模、轻质量,不能有效区分潜在客户,对客户授信未予以严格把关,发卡对象有向高风险群体扩展的现象,过度消费、透支炒股等高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另外,不少银行向收入不稳定人群发放信用卡,也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这些均反映出部分商业银行盲目追求发卡量而对申请人状况审查不严或者降低门槛的问题。

二、防范信用卡风险的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

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对银行卡安全使用知识的宣传,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宣传实效。各发卡杭在销售银行卡产品时,不但要介绍银行卡产品的优势,也要注意介绍其风险点和安全使用知识。对于已发生的银行卡风险案例,应通过媒体等方式及时进行披露,提高持卡人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和掌握相应的防范手段,提高持卡人防范意识和能力。

2.加强银行卡特约商户管理,防范欺诈风险

加强特约商户准入审批和日常监督管理。一是严格执行特约商户准入制度,重视对特约商户的合法性和有关经营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核和调查,根据其性质、经营范围、规模和流动性分析其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程度和市场潜力,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参数,有效防控风险。二是强化特约商户日常培训,增强其风险意识,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带来风险,不仅要加强特约商户业务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对特约商户合规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三是加强对特约商户收单业务行为和异常交易或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控。如对外币信用卡异常交易的金额、笔数、交易地点和交易类型的变化,分析判断其风险程度,可通过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等及时通知和提醒客户,以提高客户的参与度和安全感,更快地发现风险、防范风险。

3.强化内部管理,防范操作风险

要强化内部管理,制定和完善《信用卡业务操作规程》、《机具、密码使用管理制度》、《商户联系管理制度》、《事中及事后监督制度》等一整套业务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以规范业务操作,控制操作风险;同时,要加大制度执行力,增强风险控制力度。

4.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防范持卡人信用风险

各家银行应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包含全社会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内容应包括客户身份证件、刑事犯罪记录、办卡记录、纳税情况、在各银行的存款状况、使用卡透支与归还情况等。这样可避免各家银行对同一客户的资信重复调查以及调查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可防止多家银行同时授信的现象发生。由银行业共同来防范风险,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这对保护银行业的共同利益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当前银行卡业务风险及其防范》.

[2]新疆银行业协会:《加强银行卡特约商户管理,防范欺诈风险》.

[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

[4]薛严清王潮端:《银行卡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金融会计2008年11期).

欺诈风险范文篇7

目前银行卡主要存在四大风险:欺诈风险、中介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1.外部欺诈风险

在各类银行卡风险中,外部欺诈风险是目前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类风险。欺诈目的的实现渠道主要有三种:ATM机取现、POS机套现(消费)或网络(电话)转账。从欺诈的手段看,主要是伪卡欺诈、直接骗取客户资金和利用ATM机骗卡三类。

2.中介机构交易风险

中介机构交易风险主要是指特约商户非法交易或违章操作引起持卡人或发卡机构资金损失的风险。中介机构的交易风险主要体现为两类:一类是部分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为犯罪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渠道,引发交易风险;另一类是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不规范(甚至是非法)的信用卡营销行为引发的风险。

3.内部操作风险

内部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或操作失误造成银行资金损失,或者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不法分子勾结、串通作案,引起发卡行或客户资金损失的风险。与外部欺诈风险和中介机构交易风险相比,此类案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是内部专业人员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对银行声誉的影响也更严重。

4.持卡人信用风险

当前各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上,重规模、轻质量,不能有效区分潜在客户,对客户授信未予以严格把关,发卡对象有向高风险群体扩展的现象,过度消费、透支炒股等高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另外,不少银行向收入不稳定人群发放信用卡,也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这些均反映出部分商业银行盲目追求发卡量而对申请人状况审查不严或者降低门槛的问题。

二、防范信用卡风险的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

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对银行卡安全使用知识的宣传,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宣传实效。各发卡杭在销售银行卡产品时,不但要介绍银行卡产品的优势,也要注意介绍其风险点和安全使用知识。对于已发生的银行卡风险案例,应通过媒体等方式及时进行披露,提高持卡人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和掌握相应的防范手段,提高持卡人防范意识和能力。

2.加强银行卡特约商户管理,防范欺诈风险

加强特约商户准入审批和日常监督管理。一是严格执行特约商户准入制度,重视对特约商户的合法性和有关经营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核和调查,根据其性质、经营范围、规模和流动性分析其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程度和市场潜力,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参数,有效防控风险。二是强化特约商户日常培训,增强其风险意识,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带来风险,不仅要加强特约商户业务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对特约商户合规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三是加强对特约商户收单业务行为和异常交易或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控。如对外币信用卡异常交易的金额、笔数、交易地点和交易类型的变化,分析判断其风险程度,可通过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等及时通知和提醒客户,以提高客户的参与度和安全感,更快地发现风险、防范风险。

3.强化内部管理,防范操作风险

要强化内部管理,制定和完善《信用卡业务操作规程》、《机具、密码使用管理制度》、《商户联系管理制度》、《事中及事后监督制度》等一整套业务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以规范业务操作,控制操作风险;同时,要加大制度执行力,增强风险控制力度。

4.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防范持卡人信用风险

各家银行应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包含全社会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内容应包括客户身份证件、刑事犯罪记录、办卡记录、纳税情况、在各银行的存款状况、使用卡透支与归还情况等。这样可避免各家银行对同一客户的资信重复调查以及调查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可防止多家银行同时授信的现象发生。由银行业共同来防范风险,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这对保护银行业的共同利益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当前银行卡业务风险及其防范》.

[2]新疆银行业协会:《加强银行卡特约商户管理,防范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范文篇8

目前银行卡主要存在四大风险:欺诈风险、中介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1.外部欺诈风险

在各类银行卡风险中,外部欺诈风险是目前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类风险。欺诈目的的实现渠道主要有三种:ATM机取现、POS机套现(消费)或网络(电话)转账。从欺诈的手段看,主要是伪卡欺诈、直接骗取客户资金和利用ATM机骗卡三类。

2.中介机构交易风险

中介机构交易风险主要是指特约商户非法交易或违章操作引起持卡人或发卡机构资金损失的风险。中介机构的交易风险主要体现为两类:一类是部分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为犯罪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渠道,引发交易风险;另一类是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不规范(甚至是非法)的信用卡营销行为引发的风险。

3.内部操作风险

内部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或操作失误造成银行资金损失,或者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不法分子勾结、串通作案,引起发卡行或客户资金损失的风险。与外部欺诈风险和中介机构交易风险相比,此类案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是内部专业人员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对银行声誉的影响也更严重。

4.持卡人信用风险

当前各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上,重规模、轻质量,不能有效区分潜在客户,对客户授信未予以严格把关,发卡对象有向高风险群体扩展的现象,过度消费、透支炒股等高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另外,不少银行向收入不稳定人群发放信用卡,也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这些均反映出部分商业银行盲目追求发卡量而对申请人状况审查不严或者降低门槛的问题。

二、防范信用卡风险的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

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对银行卡安全使用知识的宣传,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宣传实效。各发卡杭在销售银行卡产品时,不但要介绍银行卡产品的优势,也要注意介绍其风险点和安全使用知识。对于已发生的银行卡风险案例,应通过媒体等方式及时进行披露,提高持卡人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和掌握相应的防范手段,提高持卡人防范意识和能力。

2.加强银行卡特约商户管理,防范欺诈风险

加强特约商户准入审批和日常监督管理。一是严格执行特约商户准入制度,重视对特约商户的合法性和有关经营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核和调查,根据其性质、经营范围、规模和流动性分析其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程度和市场潜力,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参数,有效防控风险。二是强化特约商户日常培训,增强其风险意识,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带来风险,不仅要加强特约商户业务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对特约商户合规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三是加强对特约商户收单业务行为和异常交易或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控。如对外币信用卡异常交易的金额、笔数、交易地点和交易类型的变化,分析判断其风险程度,可通过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等及时通知和提醒客户,以提高客户的参与度和安全感,更快地发现风险、防范风险。

3.强化内部管理,防范操作风险

要强化内部管理,制定和完善《信用卡业务操作规程》、《机具、密码使用管理制度》、《商户联系管理制度》、《事中及事后监督制度》等一整套业务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以规范业务操作,控制操作风险;同时,要加大制度执行力,增强风险控制力度。

4.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防范持卡人信用风险

各家银行应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包含全社会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内容应包括客户身份证件、刑事犯罪记录、办卡记录、纳税情况、在各银行的存款状况、使用卡透支与归还情况等。这样可避免各家银行对同一客户的资信重复调查以及调查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可防止多家银行同时授信的现象发生。由银行业共同来防范风险,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这对保护银行业的共同利益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当前银行卡业务风险及其防范》.

[2]新疆银行业协会:《加强银行卡特约商户管理,防范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范文篇9

一、反欺诈“混元神功”

自古盖世神功,皆以内力为本,内力深厚者,飞花摘叶,皆可杀敌。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练就“混元神功”,傲立于信用卡江湖。1.构建“情报云”,情报体系初现2017年,交通银行洞察反欺诈先机,在业内率先提出“情报引领反欺诈”的工作理念,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工作模式由事后打击向事前预防转变。在此工作理念的指导下,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构建了“情报云”系统,相关工作主要围绕情报搜集、情报研判筛选、情报产品产出三方面展开,反欺诈情报体系初步形成。2.深化渠道建设,加强情报转化2018年,为应对愈发严峻的风险形势,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持续探索,在“以预防为中心,情报建设、渠道建设双轮驱动,提升综合反欺诈能力”的工作理念指导下,将深化情报渠道建设、加强情报研判转化列入工作重点。(1)深化渠道建设①外部渠道建设。近两年来,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与30多地公安部门、13家银行、32家第三方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警银协作上,不断加强公安渠道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建立了4大办案基地,确保重大案件及时立案、侦破。在同业合作上,和同业建立了联动机制,在情报共享、案件互通、联合报案上取得了一系列战果。在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联防上,建立了追踪资金流向、实施货物拦截、联合防堵欺诈损失等相关流程。通过与警方、同业以及第三方机构的协同作战,为大案打击、欺诈挽损奠定了坚实的渠道基础。在加强传统的外部渠道建设的同时,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顺应舆情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将网络渠道建设纳入外部渠道建设之列。网络渠道建设工作主要通过引入爬虫技术、指派专人监控、开展内部专项活动等方式展开,将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各类欺诈舆论信息进行整合、筛选,提前制定预警措施,进行大案打击。自进行网络舆情监控以来,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战果显著,如阻止买单吧系统遭受攻击,联合警方破获重大境外机案等。②内部渠道建设。外部渠道建设工作战果卓著,内部渠道在协作中存在的不足却日益显现,内部渠道建设成为薄弱环节。为此,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从两方面着手,加强内部渠道建设工作。一方面,为实现总分联动,与各地分行、分中心保持紧密合作,定期给分行、分中心员工进行风险培训,让员工了解最新的风险形势和欺诈手法。同时,向分行、分中心提出联合防控建议,与分行、分中心建立集群性风险事件上报机制,以便于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能够及时发现并防堵风险。另一方面,与信用卡中心的其他部门建立了内部情报沟通渠道,及时掌握信用卡在申请、用卡、还款各环节可能发生的欺诈风险并第一时间进行预警、防堵。今年以来,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着手梳理、建立内部渠道沟通机制,做到行内信息反馈及时化、跨部门沟通机制化、各地风险培训常态化。(2)加强情报转化目前,内外部渠道建设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情报线索不断涌入。为了加强情报线索的转化能力,将各类情报线索转化为规范化、标准化的情报产品,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建立了情报研判中心,通过开展魔镜项目,成立策略分析小组,对海量情报线索进行研判、提炼,为破获重大案件、优化风险规则提供了有力支持。①开展魔镜项目。魔镜项目是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的重点工作项目之一,主要围绕情报研判、情报产出、情报应用三方面展开,通过将内外部渠道获取的情报线索进行整合、提炼,产出高价值情报产品,从而提升案件处理时效,优化风险规则。在情报研判阶段,主要针对外部舆情和内部欺诈案件中的情报进行筛选、研判。一是关注外部舆情信息及风险政策变化,将最新的风险信息在情报库中更新,及时优化内部产品规则,预警潜在风险。二是根据欺诈案件的调查结果更新情报库,为预警潜在关联风险客户提供情报支持。在情报产品产出阶段,主要围绕常规情报产品产出和重点项目情报产品产出两方面的工作展开。例如,定期制作反欺诈简报,制作典型案例汇编,以信用卡中心重点业务(秒批秒用、异地营销、网络信冒、手机信用卡)为研究对象制作情报分析报告等。在情报应用阶段,情报产品主要应用在案件破获、优化风险规则两个方面。在案件破获方面,以情报产品为依据,与涉案分中心、属地公安部门进行案情沟通,提交情报产品,破获重大案件。在优化风险规则方面,针对内部欺诈案件及外部对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攻击”做出风险提示,预警潜在风险。②成立策略分析小组。2018年,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策略分析项目组成立,主要工作围绕交易侦测报警规则优化、欺诈案件深度挖掘、早期预警策略制定三方面展开。项目组通过对历史欺诈案件进行案情回顾、案件特征总结,将隐藏在内部各业务条线的情报线索重新整合分析,新增或优化现有风险规则。近期,通过对一批典型欺诈案件进行分析,项目组已初步制定优化规则,如根据客户被冒名申请现金贷的案件特征,提出“申请现金贷后短时间内在可疑商户消费”的预警策略;根据集团化作案特征,制定了“多个客户使用相同手机”的主动侦测策略;根据伪卡案件在盗刷前查询余额的特征,新增“大额交易前进行余额查询”的监控规则。3.“混元神功”初步练成2017年以来,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工作硕果累累。在案件破获方面,共破获重大欺诈案件39起,抓获嫌疑人121人;成功侦破“恶意否认”“新型特大境外机窃取银行卡信息案”等多起行业“第一案”,以及业内涉案金额最大的北京信用卡冒办案,成为行业标杆。在情报建设方面,通过内外部情报渠道建设,反欺诈情报库已搜集有效情报上千条,并通过对情报进行研判和转化,提出风险提示42项、规则优化24条,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情报建设项目获得部门重点项目最高奖项“卓越奖”。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品牌逐步形成。在行外,交通银行反欺诈工作获得同业一致好评,多家银行来交流反欺诈经验;同时也得到了公安部门的认可,拥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30多地公安资源;2018年初,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获得银行卡安全合作委员会“2017年度反欺诈优秀实践单位”“2017年度银联卡风险培训先进单位”等奖项;《中国青年报》《浦东时报》等多家纸媒及网易、新华网等网媒对破获的大案要案进行了相关报道;《中国信用卡》《企业法律顾问》等刊物上刊登了多篇与交通银行反欺诈风险实践相关的文章;交通银行微信公众号“文化交行”也有多篇相关文章发表。同时,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获得总行颁发的“基层机构成功堵截风险事件奖”,获得部门“明星团队”殊荣,多名员工获得“最美交行人”“卡中心精英员工”的称号。如今,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混元神功”已初步练成。在变幻莫测的欺诈风险形势下,交通银行信用卡反欺诈团队不断研究新型欺诈手法,见招拆招,练就“独孤九式”,形成了一支素质过硬、专业度高的反欺诈队伍。

二、反欺诈“独孤九式”

欺诈风险范文篇10

据央行的《2010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80038.92万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为165806.02万张;信用卡发卡量为14232.9万张银行卡渗透率(银行卡渗透率指剔除房地产、大宗批发等交易类型,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2001年的2.1%上升到24.2%与此同时,各类银行卡犯罪也向高科技、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手法不断翻新,实施过程更为隐蔽,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ATM资金诈骗、短信和电话转账等风险案件日益增加2010年4月,在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公安机关关于银行卡犯罪立案3672起,涉案金额1.76亿元;破案238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20人,挽回经济损失6161万余元

二、银行卡风险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透露,截至2010年底,中国银行卡发卡机构175家,发卡量9.6亿张,特约商户39万家,POS机具61万台,ATM终端8万台2010年银行卡交易金额47万亿元,其中消费交易额9600亿元,分别2000年银行卡总交易金额的10.4倍和8.5倍剔除批发性的大宗交易和房地产交易,消费交易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五年前的2.1%上升至10%当前银行卡风险问题比较突出,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开展银行卡风险管理工作,加强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建立防范与处置银行卡风险的长期机制,确保银行卡信息安全和使用安全

目前银行卡主要存在四大风险:欺诈风险、中介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1.外部欺诈风险

在各类银行卡风险中,外部欺诈风险目前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类风险欺诈目的的实现渠道主要有三种:ATM机取现、POS机套现(消费)或网络(电话)转账从欺诈的手段看,主要伪卡欺诈、直接骗取客户资金和利用ATM机骗卡三类

2.中介机构交易风险

中介机构交易风险主要指特约商户非法交易或违章操作引起持卡人或发卡机构资金损失的风险中介机构的交易风险主要体现为两类:一类部分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为犯罪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渠道,引发交易风险;另一类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不规范(甚至非法)的信用卡营销行为引发的风险

3.内部操作风险

内部操作风险指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或操作失误造成银行资金损失,或者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不法分子勾结、串通作案,引起发卡行或客户资金损失的风险与外部欺诈风险和中介机构交易风险相比,此类案件不具有普遍性,但由于内部专业人员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对银行声誉的影响也更严重

4.持卡人信用风险

当前各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上,重规模、轻质量,不能有效区分潜在客户,对客户授信未予以严格把关,发卡对象有向高风险群体扩展的现象,过度消费、透支炒股等高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另外,不少银行向收入不稳定人群发放信用卡,也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这些均反映出部分商业银行盲目追求发卡量而对申请人状况审查不严或者降低门槛的问题

三、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全面一部分发卡机构对风险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市场、轻风险”倾向把精力主要用在扩张市场上,在面临市场、发卡等指标考核压力时,风险往往被淡化、回避甚至搁置二部分机构对风险管理认识片面,将风险管理等同于应急处置,没能真正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防范和控制风险三部分机构仅仅讲求防范自身风险,尚未站在业界和社会责任高度看待风险管理问题

2.金融生态环境与银行卡产业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现一现行法律政策在对非法中介、商户套现、网上支付欺诈等新型不法行为的规范不够完善,惩戒制度不到位已有的银行卡法律政策在实际适用中的具体标准有待明确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持卡人、商户及相关机构诚信意识谈薄,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三银行卡产业内部各经营主体的规范经营水平参差不齐,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破坏了风险管理的基础环境和制度

3.未建立健全银行卡风险管理制度与风险联合防范机制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各发卡机构各自为政,缺乏联动效应,沟通不及时,以至于面对风险案件的连锁效应,不能及时有效予以处置随着受理市场的扩大,以及社会上不法分子、欺诈团体谋取非法利益手段的不断成熟,联合防范和处置风险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对于银行卡业务诸多的风险乃至发生的案件,银行内部往往存在机构延伸管理有缺失与疏忽、临柜人员合规操作意识淡薄、授信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操作人员培训工作不到位、网点人员配备不足等管理上的漏洞银行理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管理

1.加强持卡人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银行要通过柜面指导、发送宣传手册、用卡指南小卡片,加强对持卡人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并发挥大堂经理、保安和引导员的作用

2.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内控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加大受理、审查、授信、催收等业务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素质,将风险防范重心从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防范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功能,满足客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