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5:53:38

青年学生

青年学生范文篇1

一、比对五种人格类型

1、常规型。这类人对系统的、有条理的、有规划的具体工作十分感兴趣,他们面对现实,讲究实际,喜欢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于按固定的程式和周密的计划办事。适合的职位主要是办公室文员、图书管理员和财会税务工作者。

2、科研型。这类人喜欢长期从事艰辛的脑力劳动,要求有独立的空间和清静的环境,善于完成智力的、抽象的、分析推理的定向任务,忠于职守,事业心强,敢于担当。适合的职位主要是自然科学的科研工作者和实验工作者。

3、管理型。这类人性格外向,头脑灵活,富于理想,善于判断,会谋事用人,有组织能力和运筹能力,喜欢抛头露面,对领导角色感兴趣,能说会写,擅长管理和控制别人。适合的职位主要是国家机关公务员、企业家、宣传工作者。

4、社会型。这类人以广阔的社会为舞台,关注社会问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乐于与广大人民群众相处,凭自己的一技之长自觉为社会付出,服务热情周到,有社交能力和公关能力。

5、艺术型。这类人性格活泼豪放,富有乐观主义精神,喜欢用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来达到自我肯定、自我张扬的目的,感情丰富,想象奇特,敢于创新,追求卓越,视艺术创作为生命,不惜一切为之奋斗。适合的职位主要是文学创作者、书画创作者以及戏剧、音乐、舞蹈、摄影等艺术工作者。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应根据自身的人格特性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自主地选择人生追求的方向,果断地作好职业定位,并精心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人生道路上成就自己的事业。

二、培养五种职业品性

1、培育自信心态。成功学家认为,自信是人生进步的最大动力。作为青年学生,只有真正树立了自信,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才会克服困难、跨过坎坷。在学业上,在职场上,许多机会都会因你的自信而被牢牢把握住,你的天空便会亮起一道绚丽的彩虹。

2、修炼谦恭美德。谦恭是一种冷静,是一种自省,是一种成熟,是一种睿智。只有谦恭地对待别人、谦恭地对待社会,才会得到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垂青。要做到谦恭处世,必须有自知之明,仔细掂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凭自己的本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事。

3、学会理智做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事事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有的人却命途多舛、四处碰壁,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有多种,而关键还是在于是否有理智。从学校到职场,会遇到不少困惑,比如学历高却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甚至一时难以就业,于是就埋三怨四。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能理智地去考虑,就会心境平和。

4、坚持勤奋创业。勤奋是成就一切的基石,要想学业优秀、技艺超群,要想在职场竞争中稳操胜券,只有执著于勤奋方可到达胜利的彼岸。厌弃勤奋,则终生一事无成。

5、树立进取之志。一个成功者,他总有进取的志向、坚韧的毅力,他们善于挖掘自身的潜力,他们敢于成就卓越。年青人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要勇于战胜挫折、征服逆境,才能领会“千淘万洗虽辛苦,去尽泥沙始得金”的真谛。

三、掌握五种择业原则

1、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择业。到哪里就业,找什么岗位,都要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认识和选择。职业是谋生的手段,职业更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应以社会发展为前提,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根据自身的就业能力,对城市和农村、白领和蓝领、机关和企业、应聘和自主创业进行精当的选择。

2、根据自身人格特性择业。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职匹配,即选择与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基本适应的职业。这样,进入职场以后,就可以较快地进入角色,就能胜任所安排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任务,从而得到领导的认可,受到同事的尊重。通过内外激励的互动,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会成为一名优秀员工,就会实现卓越的人生。

3、根据自身就业实力择业。要选准职业,首先要考虑自己能否胜任,要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实践经验、身体状况、个性特点、综合素质等因素量力而行、扬长避短。要经过反复筛选,才能定位一个“对口专业”。切忌盲目攀比,切忌好高骛远,切忌“跟着感觉走”。

4、根据趋胜避败勇气择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随机因素很多,如果不能棋高一着而灵活变通,择业就会陷入困境;如果不抓紧时间当机立断,择业就会失去机遇。

5、根据恬淡从容心态择业。要认真做好择业成功与择业失败两种思想准备,不要把就业想象得那么糟,也许等待一段时日就会有转机,这是应有的健康乐观的择业心态。每个人无法选择命运,也无法主宰生存环境,但可以主宰自己的心态。良好健康的心态,是推动人生前进的动力。

四、克服五种不良心理

1、自私心理。有些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千方百计去追逐无穷的物质财富。这种心理,因患得患失而不能为单位全力付出,终究不能成为好员工;这种心理,时时处处会伤害周围的人,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无法享受美好的人间真情。

2、逆反心理。有些人以反潮流自居,总爱与领导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总是强调单位必须人性化管理,但在执行力上大打折扣;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总爱唱反调,怪话连篇还理直气壮。逆反心理往往混淆是非、制造混乱,会削弱单位的凝聚力,也常使同事产生反感和厌恶。

3、猜疑心理。猜疑成癖的人,爱捕风捉影、节外生枝、挑起事端、影响团结,其结果是自我封闭、众叛亲离。

4、嫉妒心理。嫉妒是无能的一种表现,它往往把伤害别人作为保护自己的手段。一旦被嫉妒的心态所左右,就会放弃行动,甚至放弃目标,这种人不仅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也使别人不愿与之交往。

青年学生范文篇2

所谓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在青年学生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这种正面教育往往以较严肃的姿态出现,青年学生虽有一定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维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事物,特别是对于以较正统的面貌出现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静的分析,反感、厌恶的情绪油然而生,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唱反调。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当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令教师们心寒的场面:或心不在焉,或闷头大睡,或偷看小说。有的家长反映每当提出与孩子交谈时,孩子便动辄以作业未完成、复习功课紧张等堂皇之词推拖。回避与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产生隔阂。

第二,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问题与困难,往往采取回避心理,青年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归结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而某些家庭和学校不能给予恰当的诱导,一味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便回避学习,以致厌倦学习。二是“早恋”问题,这种由男女性别吸引而产生的感情对青年学生带来不少的心理和思想负担,一方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反对,甚至鄙视,青年学生又未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因而只能回避。三是社会实践中未被选择的问题。在被社会选择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顺利的情境,部分学生碰到困难后便退却下来,甚至有些学生怕干不好工作干脆不接受工作的机会。这种回避心理导致了学生不能及时把握锻炼的机会,影响了身心成熟与发展的速度。

二、认真探讨回避心理的原因,探寻枝正方式。

独生子女回避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第一,过分自信,甚至自负。长期孤独而又优越的环境,长辈们过份的夸赞和保,使许多独生子女非常自信,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响了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解决不了问题却又不愿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来掩盖。第二,需求日益增长,而又得不到满足。从0点到最高点,是一个快速上升阶段,这时的人生需求包括生理、心理、求知等诸多内容,但外界对青年学生的不理解,使他们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青春期的冲动,渴望爆发,又没有爆发的时间和场合,回避心理便自然产生了。

(二)客观因素:第一,家庭教育的失误。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现为两个阶段,即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而孩子大了,又过分严厉,不能把握恰当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闭自己,回避现实,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第二,教育呆板,管理方式单调。我们的学校教育模式化,更多地是侧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智能的开发,在传授知识中形式单一,特别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应试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校办学的方向,从初中到高中,围绕中考、高考开设课程,课程内容单调,教材也多半是定理、公式,缺乏形象化内容,某些教师教学水平较低,责任心较差,课堂气氛投入缺乏活力,教师管理也多半以抓学习为主,学校生活就是学习教材,准备应考。在这种单调生活由和沉重的压力下,青年学生不断增族的心理和思想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厌倦学校生活,产生回避心理。第三,社会正面教育的不得当,负面影响严重。当前的正面教育多通过伟播媒介,缺乏鲜活的身边实例,而负面现象则令学生们感受很深,腐败现象,拜金主义,污染了社会风气。加上学校教育的苍白,青年学生缺乏较高的分析能力,因而对正面的内容反感、回避,而对负面内容津津乐道。

青年学生的回避心理不但影响了教育的质量,而且影响了一代青年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年的成长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的进步。学校,作为青年学生阶段的主要活动场所,尤要引起高度重视,校正回避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

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学校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实践证明,凡是丰富知识、论理严谨、生动活泼的课堂,不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及身心健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设计多种课型,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第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课堂教学活动;第四,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开拓知识,以满足青年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无形中也增进了师生交流,使学生对学校教育由吸引到信任,由信任到信赔

(二)设计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大胆使用“尝试”方式

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方式。学生在课外动中不但学习了知识,提高了体能,而且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社会经验。因此学校应利用各种闲遐时间,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组织、安排,教师给以恰当的指导。“品试”是丰富人生体验的途径,是适应,是学习,京生价值实现的过程。再看,去试倘使人意识到自己有选择行为的责任、权力与能力,一个人只有在自主选择的条件下,才能真正成为自主、自律、自负责任的人。

(三)学校与家庭结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而做为社会组成细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与家庭结合,校方应通过走访、家长会及书面报告等方式与家庭联系。家庭则应通过书面、口头等方式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而双方结合的基本点,应在于相互信任、善意地对待问题,改变“学校与家庭交流即是告状”的现象,使这种结合成为良好的教育方式。

在这种结合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教师要注意先树典型,多以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家长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善意地鞭策他们。学校和家庭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以下几种风气:一是要形成团结友爱的风气,师生之间,家长孩子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二是要形成民主、活跃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勇敢的性格。在此基础上,还应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勤俭、朴素的风气,这些都能激励学生提高、完善自己。

(四)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培弊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青年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生需要的第二、三层次,即亲戚、友谊、交往求爱的需要和自尊、互重的需要,并逐步向第四、五层次迈进,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和贡献的需要。青春期既是逐渐形成的时期,又是心理逐渐成熟、性格形成的过程。这个阶段尤为重要。鉴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心理教育应着重抓好如下两点:

第一,让学生学会交朋友,学会倾诉,表达。在这方面的教育中,教师应身体力行,给学生做榜样,先与学生交朋友,启发他们交友,教给他们交友的方法。

青年学生范文篇3

[关键词]青年学生;消费异化;劳动教育;矫正策略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把劳动教育摆在了关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战略地位上[1]。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让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畅通无阻,无所不在,促使青年学生日渐成为消费群体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然而,在西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蔓延、大众传媒过度宣传等方面的冲击下,当代青年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等不良现象频发,消费异化的倾向日趋严重,缺乏正确的消费观,未能正确厘清消费与劳动的关系[2],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因此,关注青年学生消费异化问题,寻求解决之策也变得刻不容缓。

一、青年学生消费异化的现实表现

所谓消费异化,是指“人们为了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3],通常表现为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更多地表现为丧失了消费理性,扭曲了价值追求,把消费与幸福、满足等同起来,消费不再仅仅为了满足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是为了实现自身所谓的社会价值。他们凭借着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和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沉迷于光怪陆离的消费怪圈无法自拔,陶醉于异化消费带来的身份认同或心理慰藉迷失本真,这些现象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超前负债性消费

超前负债性消费主要是指青年学生在当下经济能力不足以购买满足当下自身需要的事物时,通过分期付款、网络借贷等方式进行的消费行为。“00后”成长于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虽然绝大多数青年大学生还未实现经济独立,但其消费场域更加多样,消费结构更加多元,青年学生的消费体量、消费数额与日俱增,导致超前消费、负债消费屡见不鲜[4]。近年来,五花八门的互联网借贷平台推出的诸如“花呗”“借呗”“白条”等新型交易方式,深刻改变着青年学生的消费方式,一旦父母给的生活费入不敷出,门槛低、来钱快的网络借贷便成了他们的备用钱包,即便经济承受能力远远不够,他们也能依靠网络借款轻松消费,无形中催生了青年学生极度膨胀的购买欲望和消费行为。过度的超前消费致使一部分青年学生可谓是负债累累,由网络借贷引发的各类惨剧也是频频发生,他们在“校园贷”“网络贷”“连环贷”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也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

(二)虚荣符号性消费

虚荣符号性消费主要是指青年学生在虚荣心、攀比心的驱使下,过度追求产品所具有的潜在象征、内涵或代表的意义、档次等较为奢侈的消费行为。当代青年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常常出现消费不再是单纯地追求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看重产品的差异性符号价值,主要表现为追求名牌、限量版、同款等,通过这种“符号消费”,来凸显自身的优越感、独特性,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以此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地位、身份、财富、品味等方面的认同和尊重。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是来自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年学生来说,这类消费异化不但使家庭承受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加剧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趋向功利化、享乐化。

(三)盲目从众性消费

盲目从众性消费主要是指青年学生在外界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真实需求,屈从外界或者效仿他人来确定自身消费趋向的消费行为。对于青年学生群体而言,其社会经验不足,辨识能力不高,思想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为了追赶时尚和潮流,面对大千世界中层出不穷、铺天盖地的消费信息和充满诱惑力的消费宣传,很容易勾起他们的消费欲望,点燃他们的消费热情,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如部分学生在打着“优惠促销”噱头的“双十一”“双十二”等购物狂欢中丧失了审美鉴别能力,迷失了自我,在所谓的大众时尚引领下或效仿他人购买了一堆非自身需求的产品,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盲目从众的非自主性消费误区,造成父母血汗钱和商品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消费异化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当前青年学生中存在的消费异化现象,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淡化劳动观念、弱化劳动精神、退化劳动能力、异化劳动价值取向等方面[5]。

(一)淡化劳动观念

劳动观念是个体在思想上对劳动的主观认识,是个体自强不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超前消费、符号消费、从众消费表面上满足了他们不断膨胀的购买欲望和物质占有,或是填补了内心空虚,或是获得了身份认同,这些很容易助长青年学生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不良思想的滋生蔓延,让他们忘却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导致部分学生劳动观念逐渐淡化,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他们宁愿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祈求找到一条挣大钱的捷径,也不愿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劳动观念淡化的现状令人担忧。

(二)弱化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以及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艰苦奋斗、勤劳肯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年学生中存在的超前负债性消费、虚荣符号性消费、盲目从众性消费等消费异化现象,常常会异化成物质生活、阔绰生活和浪费行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青年学生一旦形成这种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很难停止或改变。长期受到消费异化侵蚀的青年学生,往往劳动态度消极,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甚至会出现鄙视体力劳动的倾向,外在行为表现为学习中避重就轻,生活中好逸恶劳,工作中敷衍了事,在择优就业时眼高手低,条件艰苦一些、任务繁重一些就想着打退堂鼓。目前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等新问题,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和劳动精神,间接催生了一批新型“啃老族”。

(三)退化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是个体立足于社会的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重要的内在依据和本质属性。当代青年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中养尊处优,很少经历艰辛与磨砺,很多学生不会劳动,没有劳动习惯。而超前消费、虚荣消费、从众消费不仅使部分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花销巨大,而且还把这种消费习惯延伸到了校园生活中,他们害怕体力劳动、拒绝体力劳动,很多原本力所能及的事往往通过“买买买”来解决。如在高校校园中出现的以“代买饭”“代取快递”为代表的“代跑腿”经济,让很多青年学生滋生了懒惰思想、享乐思想。在青年学生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学生定期邮寄脏衣服回家洗,或者花钱雇佣钟点工打扫宿舍卫生,生活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堪忧。

(四)异化劳动价值取向

劳动价值取向是个体对劳动的根本看法,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信息技术加持的消费时代,消费异化行为影响了青年学生的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阻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催生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享乐化。过度的超前消费、虚荣消费和从众消费,使得一些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追求偏向于金钱和物质,做什么事都是把金钱、利益摆在前面,把获取物质利益作为衡量劳动得失的唯一标准,把幸福的来源归咎于物质的占有和消费的快感,而把追求精神财富抛之于脑后,这对于正当刻苦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青年学生来说,无疑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他们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6]等价值观点认知模糊,对劳动与消费、劳动与财富的关系理解片面,把劳动创造财富简单理解为创造物质财富。因消费异化折射出的当代青年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异化的倾向日益明显。

三、矫治消费异化提高劳动教育成效的对策

要矫治青年学生的消费异化现象,提高劳动教育成效,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各个层面的协同努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一)营造良好社会大环境,有力规范大众传媒宣传和网络信贷业务

首先,全社会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一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积极倡导勤俭节约、健康消费、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正确看待消费活动,自觉杜绝奢侈浪费行为;二是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其次,市场管理部门和网信部门要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有力的市场监管和督查举措,规范大众传媒营销,严厉打击夸大其词、具有欺骗诱导性的宣传广告,及时清理宣扬攀比炫富、拜金主义、奢靡享乐等不良价值观的网络产品和信息,有力遏制消费主义思潮泛滥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最后,呼吁网贷平台、贷款机构和银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理贷款业务,切实将放贷金额与借贷人的还贷能力、个人信用挂钩,不再为了追逐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盲目放贷,严格约束青年学生无节制的消费贷款行为。

(二)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机制,同步推进学生消费观教育和劳动观教育

高校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应积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对他们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首先,高校要有效发挥课堂教育的优势,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将消费观教育融入劳动课程体系中[7],加强学生劳动观教育和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认同并懂得“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道理。其次,高校应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的作用,通过个案分析和反面案例剖析等方式,讲清消费异化的危害,做好学生的正向引导和反面警示,对消费异化行为实施有效干预,引导学生自觉抵制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的不良风气,建立健康的消费心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最后,高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课程、志愿服务活动等,让青年学生亲身体验现实生态中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情境,在劳动实践中提高劳动能力,认清生产劳动与商品消费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只有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费才能体验到真正幸福快乐的感觉,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劳动价值取向。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正面导向作用,着力培养学生健康消费行为和劳动能力

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文化轻劳动的问题,面对越来越多劳动技能缺失、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巨婴”,家庭在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消费观、劳动观、幸福观教育。一是要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中华优良传统渗透到家庭消费方式中,主动了解和关心子女的消费动机、消费习惯,帮助子女厘清消费、劳动与生活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反对铺张浪费的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及时避免因消费异化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形成与家庭消费方式趋同的消费行为。二是要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科学劳动理念贯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掌握生活必需的基本劳动技能,不断提升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奋斗创造幸福的道理,促进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

(四)自觉树立科学消费理念和理财观,肩负起当代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青年学生作为消费主体,一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清消费本质,强化劳动价值认知,自觉树立健康、文明、绿色的消费理念,提升对商品质量的鉴别能力和广告宣传的理性判断,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克服因攀比心理、虚荣心理、从众心理导致的盲目消费、无节制消费。二是要树立科学的理财观,主动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和理财技能,能够根据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对个人所能支配的资金进行有效管控和合理分配,找到物质消费与精神满足的平衡点,科学规划消费计划,合理实施消费行为。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青年一代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要激发应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明确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要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向提升自身专业劳动技能和满足精神生活中去,要把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关注点落到学好本领、增长才干上,并延伸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幸福生活。消费异化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学习进步、成长成才的“绊脚石”,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造成了诸多困扰。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青年学生个人层面需要同向发力,齐抓共管,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积极预防和矫正消费异化现象。同时,在青年学生中积极倡导昂扬的劳动精神面貌,坚信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培养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价值取向,不断提升劳动技能水平,促进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1-03-27].

[2]唐爱民,王浩.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通:意蕴与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2):91-101.

[3]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94.

[4]王瑶光.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探析[J].现代交际育,2020(23):123-125.

[5]刘俊.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育的现实境遇与实践路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6):29-35.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10).

青年学生范文篇4

关键词: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对策

当前,网络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如计算机犯罪、重要信息失密、个人言行失控、个人形象失真、自我人格扭曲、虚拟与现实判若两人等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某些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各级对构筑网络道德防范体系的关注,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主动有为,积极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

(一)道德认知缺失

在网上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趁机对我国青年传输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对青年学生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造成冲击和破坏。加之目前我国社会呈现“四个深刻变化”的特点,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青年学生的道德认知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和动荡。

(二)道德取向紊乱

因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使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的支配性作用可能消失,造成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互联网信息的产出也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无意自律的消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倾泻反伦理的色情、暴力内容层出不穷。若青年学生经常在网络上接触一些混沌不清甚至反动、消极的信息,必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造成很大影响,最终导致青年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三)行为选择不定

作为青年学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就会被有害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导致人格嬗变的网络游戏等不良信息包围。青年学生因道德认知的缺失,道德取向的紊乱,网络匿名造成的责任感、诚信的缺乏,加之判断的紊乱、标准的多重性、选择的匿名性,使得他们的行为选择具有不确定性,造成在网络道德行为选择过程中常出现摇摆变化。

(四)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运用它的一些青年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上与之匹配,易使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出现思想观念的西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弱化、语言的异化、社会交往能力退化、法制观念淡化及现实情感冷漠化等倾向,很容易造成道德行为的失范。

二、加强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积极研究,构建网络道德观念新体系

要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地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青年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具体要求:一要反映出网络时代特殊的道德要求;二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三要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体系中吸收营养,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四要以开放的心态吸引西方可资借鉴的道德观念;五要在网络道德观念体系中重视网络规范的研究、制订与教育。即加强网络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道德教育系统规划,引导学生自觉遵从,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通过加强对网络社会条件下的道德理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人格建设,深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防止和克服因道德失范而导致网络世界的行为叛逆,使青年学生的行为端正。

(二)针对特点,确定网络道德教育新内容

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必然反映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和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一是引导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要引导他们学会独立的道德辨识能力,在相互排斥的道德理念中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践履科学的道德理念,创建规范而高尚的网络道德生活,使他们认识到在网络社会里也应该遵守法纪,做一名网上道德人。二是积极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标准,启发青年学生爱美心理,培养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学会在网络社会解剖和分析各类价值观念与道德理念,识别和抵御各种乔装打扮的西方新思潮的侵蚀,巩固已经内化了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三是养成讲究文明的网络礼仪。做为青年学生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要引导青年学生掌握与网络社会的特点相适应的网络礼仪,尤其要学会问候礼仪、语言礼仪、交往方式礼仪等。四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根据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实际,引导青年学生做到: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做“黑客”和“黄客”;讲究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严守国家的秘密,杜绝与青年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三)主动出击,占领网络道德教育新空间

网络给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阵地。一方面要补好教师信息素质这个短板,使其能善于运用网络新平台。广大教师要努力加强信息知识学习,真正把上网用网作为除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外的“第五习惯”,使信息网络成为摸清学生思想的好帮手、开展教育的大讲堂、调节身心的娱乐园和交流思想的新平台。另一方面给道德教育镶嵌“信息元素”,不断丰富其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要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站点和网页,通过互联网和局域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体思想道德信息,建立网站信息引导员制度,奏响网上主旋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青年学生释疑解惑,在网络中对“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交友”、“热线服务”等平台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引导,同网上错误思想做斗争。开设德育讲座,引导阅读中华传统道德经典,对大家最为关心的时事政治、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帮助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对青年学生的人生选择提供帮助。通过积极参与网上交流,掌握青年学生的关注焦点和心理动态,从而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与时俱进,丰富网络道德培育新途径

随着网络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渐趋成熟,道德教育要通过互联网和局域网,借助于文化、艺术、体育甚至游戏等多种网络载体,宣传我国社会的主体道德观念。一要注重资源开发。开发我国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领域的重大成果的信息资源,让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和网络时代生长出来的先进道德观念能够通过网络影响青年人,扩大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二要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网络道德进校园”等活动,大力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学会自律,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理性使用网络,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三要搞好结合渗透。联系工作实际,平时要通过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包括报纸、板报、广播、宣传橱窗等),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的宣传教育,开设有关网络安全法制、网络道德教育的专题讲座,把网络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工作结合起来,融入大家的言行之中。

(五)加强管理,积极营造网络道德新环境

加强对互联网和局域网的管理和建设,加大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力度,努力在网上营造维护公平正义、褒扬真善美、声讨假丑恶的舆论氛围,凝聚网络世界的道德力量,培育道德理性、道德信念和道德良心,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使大家的网络行为同样受到道德力量的约束。一是健全法律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运用网络的法律法规,迅速提高计算机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学生网上不良行为问题出现。二是加强技术防范。要积极探索新的网络控制管理方法,把技术本身作为控制技术的手段,防止“危害数据”、不良信息的进入,以技术手段支持法律威慑和道德培育,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空间。三是培养慎独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必须接受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自觉从网络安全与文明上为社会尽责,接受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且自觉地宣传这方面的知识。加强网络道德的自律意识培养,强化青年学生的道德责任和“慎独”意识,在点滴行为中提高道德修养和对网络行为、网络文化的是非鉴别力。

参考文献

[1]赵群.浅析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8).

[2]宋华淼、张鹏.青年学生心理疏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

[3]卢风.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张学波.网络沉迷及其矫治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4,(1).

[5]应悦.网络道德建设刻不容缓[J].中国远程教育,2001,(9).

青年学生范文篇5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德育价值;问题;对策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承载着革命历史印记的遗存物与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点是爱国主义情怀与艰苦奋斗精神”[1]。高校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抓住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实践中,使红色文化成为德育教育资源。

一、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红色文化丰富了德育的内容。红色文化的德育因子十分丰富,就物质资源而言,各种形式的文化事物包含着历史的厚重感,在保留、恢复、创新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参观红色革命基地,能够为学生带来真实体验,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空间限制,使得德育内容由静态转向了动态。另外,“就精神资源而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2]红色文化的传统精神形态包括自强不息、和平友爱、厚德载物等,革命精神则包括西柏坡精神、红船精神等。随着社会的变迁,更多文化要素使得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发生了改变,衍生出包括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时代精神。(二)红色文化丰富了德育的载体。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德育教育与教书、管理、服务、环境等要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校园文化、教学素养、规章制度、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都是德育的载体,但德育的核心载体永远是文化。“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新型的德育载体。”[3]依托其特殊内涵和独特价值,红色文化能够带领学生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事迹,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新时期,德育的对象除了思想、道德,更应指向信念、素质、精神,为学生传递人文关怀、感恩教育等。基于红色文化的内涵,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都能得以实现。(三)红色文化丰富了德育的模式。德育是教育主体、客体、介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德育教育中,能够充分放大并使用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红色文化也能创新德育教育的形式。“教师可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用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4]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教育,借助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塑造力、教化力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情感认同、道德水平,从而改造自身的内心世界。另外,红色文化也是一种环境介质,能够渲染出生动活泼、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的文化氛围,让主体与客体在其中共同成长,促进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入”的重视度不够。考试升学的教育机制决定了青年学生要依靠成绩来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但同时也使得教师的目光集中在一纸试卷上。德育教育蕴含在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很多学校缺乏相应的教育机制,对教师的培训不够,教师自身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5]同时,高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德育资源太少,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缺乏有效的引导。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红色文化在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未能被重视起来,更无法被有效利用。(二)“融入”的形式过于单一。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立德树人”,红色文化具有显著的历史传承性,需要教师将其以不同的形式引入教学实践中,便于学生接受和消化。目前,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论灌输和实践活动。“部分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往往采取理论灌输的方式完成德育教育。即便组织了实践活动,也只是观看红色视频、听红色讲座,很少让青年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活动中去。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而流于形式的实践活动更是无法增加学生的体验感。”[6]由于教育形式的单一化,红色文化难以实现“外在于行”和“内在于心”的有效融合。(三)“融入”的本质表面化。“文化是一种内在生产力,能够为人的头脑和内心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然而目前的德育教育尚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未能全面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7]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德育教育内容本身缺乏吸引力外,还有文化渗透过程中的精神内涵被淡化。青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见识较少,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德育教育中教师未能将红色文化的真正价值彰显出来,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剖析,使得文化寓意浅层化,难以真正撼动人心。(四)“融入”的效果不理想。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教育客体内容的片面化与教育主体方向把握不准问题。进行德育教育、传播红色文化是涉及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德育的效果应体现在学生身上,更应体现在教师身上。“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价值观的引导者,更是思想意识的监督者,基于多重身份,教师应在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以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塑造个人品格,成为红色文化的信仰者与践行者。”[8]有些教师自身的红色思想不坚定,只是机械地按照要求进行教学,难以让学生在自身情感的带动下真正了解红色文化,认同红色文化,这种程式化的德育渗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对策

青年学生范文篇6

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的必要性

1.在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归属感不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也不够充分。经过学生会社团直属党支部和青年学生组织的联合培养,增强了拥有学生干部身份的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为他们提供了在学生组织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良好机会,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普通同学、参与更多的大型活动,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服务平台。2.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加强青年学生组织的自身建设学生会社团直属党支部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组织中的积极分子和党员,使他们不仅在社会工作方面取得进步,同时在个人思想发展上一样取得进步;此外还给这些青年学生组织中的骨干力量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合作的良好机会。青年学生组织中党支部建设对于学生党员的自身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所在学生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实践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青年学生组织的自身建设。3.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引领青年学生组织的全面发展青年学生组织是大学生依据专业特色、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体性团体,是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在学生中享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的学生组织。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能够进一步凝聚学生组织中骨干成员的向心力,为学生组织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能够进一步提供各个学生组织之间交流合作与相互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青年学生组织的全面发展。4.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学生大多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发展意愿,他们希望通过在青年学生组织中参与社会工作达到锻炼自我、提高能力的个人价值和服务同学、回馈学校的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为学生的思想成长提供了正确、有效的引导和保障,搭建了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个性成长和思想进步相互促进的良好平台,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的对策研究

1.建立学习小组,强化育优环节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在选拔入党积极分子和推优入党过程中很难统一选拔标准,这给工作带来较大难度,更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和不满。为此,党支部可以在各个学生组织中建立学习小组,将对学生的培养工作提前,在选拔和推优工作之前加强育优环节。在育优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培训制度,制定有目的、有标准、有计划的培养目标,选聘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培养教师。通过育优环节的培养,既是对入党动机明确、入党态度端正、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较高,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起模范作用的优秀学生的鼓舞,又是对那些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继续培养、考察的学生的鞭策、培养过程。学习小组的建立直接关系到选拔和推优的质量,是做好推优工作的前提,也有利于统一选拔标准。2.建立网上组织,拓展教育空间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学生组织,从事着不同的学生工作,工作性质和业余时间不尽相同、很难统一,这给党支部集中培养带来一定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优势,在网上建立党的组织和学生团体组织,开拓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方便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开展广泛交流和深入学习。学生会社团直属党支部和学生组织积极响应学校关于争作有人人、有微博、有飞信、有QQ的“新四有青年”号召,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人人网主页、微博和飞信群、QQ群,通过这些新媒体的建立和使用,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教育空间,弥补了学生学习时间不易统一的不足。网上组织的建立可以发挥网络优势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丰富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思想教育途径,增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实效。3.建立实践基地,加强社会锻炼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社会实践锻炼是党教育青年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组织培养青年学生的主要形式。学生会社团直属党支部联合青年学生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发新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岗位。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放在社会实践中去,使他们充分发挥才干,锻炼思辨和组织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利于党组织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及现实表现。同时,学生参与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工作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将学生会社团直属党支部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锻炼和考察与青年学生组织的工作相结合,既能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也能够推动学生组织的工作与发展。4.建立联动机制,优化人才选拔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和青年学生组织相对独立,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如果不能处理好两者关系,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诿、互不认同的现象。特别是党支部和学生团体在推优入党过程中,容易出现选拔标准不统一、选拔过程不沟通、选拔结果不认同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与发展,也不利于两个组织的事业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北京工业大学安排学生社团直属党支部书记和校团委书记由一人担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前面提到的矛盾。在每次推优入党过程中,党支部确定的拟发展对象都要到其所在学生组织进行走访调查,经过学生组织的同学和教师的认同,才能够确定为发展对象,学生组织的指导教师具有一票否决权。通过两个组织联动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推动二者工作,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5.建立共建关系,加强思想引领当前,学生大多拥有鲜明的个性追求和强烈的发展意愿,在个人成长道路上寻求兴趣驱动、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念,青年学生组织恰恰就是这些有着相同兴趣和个人追求的学生集合。在社会工作方面,校团委的教师担负着青年学生组织实际工作和学生成长的具体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技能,培养他们拥有一定的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方面还存在缺失或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思想成长需求。为此,学生会社团直属党支部和校团委党支部建立共建关系,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配备思想导师,搭建学生个性成长与思想进步的双平台。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多角度接触,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规律,从而实现教师对学生社会工作和思想成长的双重指导,培养学生成为思想过硬、能力过硬的优秀党员。

本文作者:王文杰王秀彦郝蕊工作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青年学生范文篇7

关键词:原著诵读;青年;政治思;想及道德提升

总书记在《求是》2020年第17期发表重要文章,又一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学的关键在“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1],从而“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总书记的反复强调,就是要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理服人,用经典理论分析政治,涵养正气,引导青年学生把读经典、悟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一、结合青年主体,比照经典作家的青少年成长,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理想信念的说服力

同样的青年时代、同样的读书时期、同样的面临就业,同样的青春期、叛逆期、恋爱期,马克思却有着惊人的不同:完成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如何做到?1.站在道义制高点,树立远大理想信念。17岁,正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任性的年龄,马克思却拥有了不凡的见解和伟大的抱负,他在中学毕业时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已经开始确立起为全人类服务这个崇高的理想了,当然此时马克思是以唯心主义为主导,还没有摆脱宗教有神论的束缚。考入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但他更喜欢哲学和历史。虽然起初很讨厌黑格尔哲学的稀奇古怪的调子,但后来一深入进去,就马上被迷住了,他写道:“在这惊涛骇浪的思想海洋上,我进行过长期的巡游和探索,我在这里找到了真理的语言,并紧紧抓住了它。”他开始信仰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去世后,他的门徒分为左、右两派。右派(老年黑格尔派)坚持黑格尔的反动、保守的思想体系;左派(青年黑格尔派)学习黑格尔辩证法,得出了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以布鲁诺·鲍威尔和赫斯为代表,他们满足于抽象的理论批判,轻视实践,只是口谈革命,实际上不关心政治和害怕群众的觉醒。马克思当时在思想上接近青年黑格尔派,并参加了他们的一个组织“博士俱乐部”,在这个组织中,马克思年龄最小,仅22岁,但他博学多才,使得其他比他年长的成员极为赞赏。鲍威尔钦佩地说,马克思是一个思想的仓库;而赫斯说:马克思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家,也许是当今活着的唯一真正的哲学家。但是马克思与其他成员不同,他更重视实践活动,他在23岁时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中,盛赞了贬斥神、主张精神自由的古希腊唯物论哲学家伊壁鸠鲁,歌颂了为人间盗来火种、带来光明而牺牲自己却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崖,天天被老鹰啄食肝脏的希腊神化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这充分反映了马克思要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统治的斗争而献身的革命精神。但这时,马克思依然只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具备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观条件。2.把从事革命实践的活动同科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始终坚持不断地把从事革命实践的活动同科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在这一转变中,有两个时期是关键的。第一个时期,是24岁的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取得博士学位,本打算到波恩大学任教,但由于政府阻挠未能如愿,原因是他曾参加过思想激进的“博士俱乐部”的活动,与鲍威尔等一起发表过反政府的言论。1842年,24岁的马克思为《莱茵报》撰稿,报纸订户由800户很快增加到3400户。在办报期间,他广泛接触到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问题,始终站在贫苦劳动人民的一边,坚决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有一次,莱茵省议会就“林木盗窃案”问题展开了辩论。林木占有者把穷人在林中捡拾枯枝当柴烧这个传统习惯做法看作盗窃林木,要求莱茵省议会作出法律规定,严加惩处。在议会辩论中,在国家生活中,与黑格尔哲学讲的根本不同,起作用的不是理念,而是等级制度和经济利益。黑格尔的观点一用来解释社会现实,就显得破绽百出,于是黑格尔哲学在他的心目中彻底动摇了。他转而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2],由于感到对批判黑格尔哲学和评价法国共产主义思想来说,自己的知识太少,需要从政治舞台退到书房学习。就在这时,费尔巴哈发表了一系列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著作,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使马克思受到很大启发。第二时期,是26岁的马克思在法国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退出《莱茵报》后,与那些仅仅鼓吹理论批判、脱离实践、蔑视群众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决裂了。这时,他还拒绝了普鲁士政府通过曲折途径要他去柏林做官,企图收买这位有才干的“刀笔奇才”的邀请,于是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这样,坚持革命观点的马克思在封建专制的普鲁士无立足之地了,于是他决定去法国巴黎这个工人运动和进步思想的中心去继续研究和宣传革命理论,这得到了已经与马克思成婚的燕妮的支持。在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他还继续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马克思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态度是极为认真严肃的,他是怀着追求真理的巨大热情和忘我精神的。他在总结自己对待科研的态度时说:“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3]这些斗争实践和科研工作,使马克思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观点的形成又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巴黎时期,他和卢格共同创办了《德法年鉴》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些思想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那么,在今天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年代。“90后”“00后”能否实现由空想到理想、再由理想到现实的过渡?能否实现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一句话,我们能否安全落地?答案:同样可以,至少可以从这个不凡的年轻人的成长经历中得到启发。

二、改善话语体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感性化、亲民化、日常化,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的感染力

学习经典理论是一方面,进行实践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读经典悟原理必须与习政治养正气的实践紧密结合才行。这里,我们将原理课实践教学分为课堂诵读实践和课后阅读实践。第一阶段:读原著、悟原理课堂诵读实践活动。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项目组为纪念这个伟大的“共产主义的幽灵”,决定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就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新青年诵读活动”,制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青年诵读活动方案,搞定经典著作选读参考目录,启动经典著作诵读工程:推荐目录,明确内容。在经典著作诵读活动中,任课教师向学生推荐经典著作;科学分组,在原理课教师的指导下,在各个自然班班干部的帮助下,学生以6~10人为单位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开展课下经典著作诵读活动;精心组织,激发兴趣,任课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级别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活动效果;择优推荐,做好课堂展演。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我来读”经典文献课后阅读方案,时值2020年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由“原理”课程任课教师负责指导;开设“原理”课程的2018级文科、2019级理科各班级学生作为参与对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指定经典文献,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自行组织)并撰写读后感。

三、回应利益关切,通过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青年学生体验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解决切身利益问题时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的号召力以下是部分学生课后阅读经典的切身体验,可见经典对青年学生的说服力、吸引力、号召力。“说来惭愧,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出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的观点,事实上,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他践行了自己的观点———为全人类的幸福生活奋斗终生。而我在中学时尚未有明确的目标。小学作文中我没少写《我的理想》,写过成为科学家,也写过当政治家,还写过当作家等等,但那都是为了完成作业写的,牛皮吹的震天响,从未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这也许就是天才与庸才的区别,前者严肃谨慎,言出必行,后者夸夸其谈,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作为大学生,都将面临毕业,无论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都要面临择业这一难题。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我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与专业对口,我要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多思考,认真学习讲课技能并实践掌握。成为一名好老师并不容易,我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一步步实现,我要做躺在向日葵上的蜜蜂,勤劳勇敢而又始终面向阳光。疫情当前,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公安干警,军人战士,科研人员……他们是我们的英雄,老师也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讲好抗疫故事,厚植学生的国家情怀;还可以创新育人方法,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其实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恪尽职守,发光发热。总之读了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之后,我对于自己未来的路更加坚定,要努力为之奋斗一生。我定以梦为马,不负韶华!”———2018级汉专学生高飞“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后感。”“2020年无疑是困难重重的一年,被肆虐的元年,人们的生存更显艰难愈弥足珍贵。疫情的爆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我们伟大的国家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一切可调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万众一心只为拯救生命。‘人民是价值的主体’,这句话的前提是人民本身是存在的,而在捉摸不定的病毒面前人类的生命犹如小草不堪一击,但是,待到春风微起日,定如雨后春笋,生机盎然。在国家说出所有症状患者治疗免费,不惜任何代价只为救人的指令,在医护人员不舍昼夜,层层防护几乎12小时不吃不喝只为挽救生命时,我明白,我们一直都是‘人民是价值主体’的虔诚信奉者,《共产党宣言》的发行虽然已经过了172年,但其中真理性和实践性却不容置疑,在我们面对事件不断吸取教训,从马克思著作中寻找理论支撑时更觉此著作之奥义。”———2018级汉专学生窦芙蓉“《共产党宣言》展现了怎样的人民主体思想?”“在2020年的开始,我们就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威力———山火蔓延,病毒肆虐,天气反常……我们在‘统治’大自然,大自然也在主宰我们的命运!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才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因此我们也需要在某些时候选择‘不劳动’———并不是所有的树木都应该被砍伐,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要用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并不是所有的鱼儿都要被禁锢在小小的浴缸里,并不是所有山林都需要游人……自然给予我们的生存空间已经足够宽裕了……”———2018级汉专学生魏旭然“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体会。”“读完共产党宣言,我心中的红色文化元素总结为四个字,‘又红又专’,作为媒体人,我们的红色基因,体现在做好上传下达的基础工作时,能够忠心帮助党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那么广播电视学,在媒体方面,如何做到守初心担使命?又红又专给我们带来了启发。‘红’是媒体人的忠诚担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心,要自觉在思想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专’是媒体人的责任担当。指的是从事新闻工作通过掌握和精通专业知识、专门技术,练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跟上时代的步伐,熟练运用新兴媒体,以真实、客观的角度,精彩地呈现事件的本来面貌,引导受众正确认识,尽好一个报道者的本分。”———2018级广电专业学生齐玥“又红又专跟党走———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广播电视学专业。”“在工业发展高度发达的今天,劳动者几乎无法从机械化劳动中获得精神享受,这样的工作太单调枯燥,无法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无法体会自己劳动的意义。在新的时代,我们要以工匠精神来指引生产劳动,让劳动者把所有的创造性思维和情感精力投入到劳动过程中。引导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思维和创造精神,消除劳动在身体上的疲劳,以精神引领身体,要引导工人心无旁骛地熟悉商品生产的每一道程序,每一个部件,还有商品展现的每一个艺术表现手法,就如同创造一个一个生命一样,创造一件一件艺术品一样,用这种细致但又充满活力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生产的‘物’。这样就能在劳动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解放精神枷锁,从而做到全方面的发展,通过工匠精神,在劳动者全身心投入劳动时,往往能够创造出质量更高并带有艺术性的商品,能更好地表现劳动者本身的价值。”———2018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高宇豪“如何解决工业时代劳动异化问题———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体会。”

四、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青年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与素质,完善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建立在学理性基础之上的政治性才具有科学性。学理性越深刻、越通透,政治要求、政治表达越能为人所接受;新时代的青年,就要像自己在诵读经典中体会的那样,用经典原著去激发思想活力、启迪哲理智慧、滋养浩然之气,提升青年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与素质。让经典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经典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经典坚定我们的信仰。坚持真学真懂真信,把经典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思想道德素养,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8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85.

青年学生范文篇8

关键词:互联网+;雷锋精神;青年学生;道德教育;路径

半个世纪以前,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个人和以他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成为当时道德教育的主流代表。半个世纪以后,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时代背景下由于雷锋精神内在价值和道德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意义上的契合性,我们依然有必要明确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存在状态,探索雷锋精神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新路径,以雷锋精神来引导公民的价值选择,这对当今社会思想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互联网+”背景下雷锋精神存在状态朴实性

因时代条件限制,过去以雷锋为代表的道德楷模在单一的宣传方式下独撑道德天空,自上而下的说教更使扎根于现实生活的青年学生感到与榜样有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容易使青年学生的心里产生不相信自己力量的思想,产生自卑感,他们很容易觉得努力也白搭,反正理想也实现不了的道德怠惰心理。这反而会阻碍学生的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思想的传播,不利于青年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互联网+”的推广,信息传播大众化和便捷化,使这个时代有“万物万联,共通共享”“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1]的特点,这更是打通了过去闭塞的消息流通渠道。社会沟通方式的多维化有条件使青年可以自下而上的,有针对性的,自主的学习切合实际,可做参考的道德标准。这一客观的社会存在要求我们通过弘扬雷锋精神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在把握雷锋精神本质的基础上重新定义雷锋精神的存在状态。雷锋以及以他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绝不可以在以一种太过光鲜亮丽,有太多宣传效果的无法触及人物出现。现在网络背景,青年学生接触的道德典范数不胜数,只有更加具体和朴实的,适合他们成长阶段的道德形象才更容易被接纳和学习。而雷锋精神之所以能被一代代传颂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其朴实性,所以,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我们对雷锋精神存在状态的定义应该更“接地气”。雷锋是青年的代表,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是共和国的一位普通公民,是普通百姓。《重读雷锋》一书中说,雷锋“做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正是大量的人人都可以做的小事,而让普通人更清楚地辨明价值坐标,找到价值追求与价值实现的途径。[2]雷锋精神中这种微小的向善的力量就是现实生活中朴实的存在,并且这种存在由雷锋到白方礼老人再到感动中国的一个个普通个体的存在发扬光大,使社会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更能真实的感受到“不以善小而不为”正义所在。“理想生活和道德美的光辉榜样不应使人目眩,而应给人照亮前进的道路,把每个人自己生活中一切善的恶的东西都清清楚楚指出来。对道德美的赞赏能促使人们渴望看到自己身上的美,感到自己是道德完美的人。这是常常被人们忘记的教育规律。美本身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不需加以评论。[3]雷锋精神的朴实化不是对他道德力量的消解,而是对他本质的再现,更加有利于雷锋精神深入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心灵,找到自己的道德诉求,在自身实际范围内得以实践。

二、“互联网+”背景下雷锋精神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互联网+”无疑是是一场技术革命,与特定时代的社会功力需要相关联。这一方面为公民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现代化生活,一方面也带来了大量的人文关怀诉求。雷锋精神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必须的道德补给。但“道德具有复杂的精神性”,“与人的情绪体验是有密切联系的”,特别是“作为个体现象的品德,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制约”。[4]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品质层次的非智力因素“对德育工作起到启动和强化作用。”[5]这些个体素质的差异,决定直接的道德教育很难从根本上使学生产生精神共鸣,进而透彻理解以内化,保证正向的精神力量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导向作用。所以在传承雷锋精神的道德教育中要充分注入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在对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和普遍诉求有把握的基础上,从满足最低层次的人文关怀起,在提高青年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受教育者对雷锋精神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情感上的认可,并由此达到道德自律及对自身的肯定,从而促进雷锋精神内化为个体品德并具有相当稳定的持久性。“互联网+”为社会带来的两面效应需要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雷锋精神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的活动中,更有利于使受众感受到道德行为带来强烈、正向的情感体验,利于雷锋精神的普及和长效作用,也有利于青年学生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杜绝在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状况下精神空虚的现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千古谚语以及雷锋为人民服务后迷人的微笑都表明,道德实践对道德行为主体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也有益于保持道德行为的持久性。“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突破传统意义的道德实践方式,也从虚拟角度扩大了道德实践场所,客观上为道德主体进行道德行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价值的存在,在二元论理论角度谈,本身也包含道德实践的要求。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发展诉求下,雷锋精神在发挥其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作用时,不能忽略对青年学生实践方式的引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体现在实践基础上的,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使人成为了“能动的自然存在物”。[6]这种人的主体能动性首先包括主观能动性,即不一定要求付诸实践的意识或精神能动性。在“互联网+”背景下,高密度的信息传播使青年学生的这种主观能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所以在对青年学生进行实践方式引导时,务必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念层面对雷锋精神的认同,帮助学生在了解雷锋精神核心价值基础上对包括网络和现实不同境遇中,他人道德行为的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这样可以保证青年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不同程度地规范自己的道德标准,为道德实践提供前提性的准备。除此之外,人的主体能动性也包括实践能动性,即必须付诸实践才能实现。新的时代背景,对雷锋精神力量的发挥不能离开现实环境的实际行为,但也不可忽视网路实践场所的存在,“众筹”、“网络公益”等多种多样的网络公益需求都需要雷锋精神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思考具备更加灵活的方式,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互联网+雷锋精神”新路径的探索。“人类道德的存在价值和运作方式,决定了道德必须由外在规约过渡到内在自觉,惟其如此,道德才称之为道德。而道德内化的完成,仅仅停留于‘知’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笃信道德,把道德变为人的情感需求,才是真正的道德内化。道德情感不是为了功利而对道德要求的被动服从,而是对道德生活的深切感悟和体验。”[7]“互联网+”背景下雷锋精神教育方式灵活性的探索是实现雷锋精神内化的关键,是保障雷锋精神永久性的有限手段。

三、“互联网+”背景下雷锋精神教育内容层次性

柯尔伯格通过分析实验,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从道德认知发展的角度可以将道德判断的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基本的道德价值、终极价值在个体身上会因不同个体所处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或水平而有不同的表现”。[8]青年学生因原生家庭的差异,地区环境的影响、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客观条件限制,其道德水平的提升路径有显著不同,这导致不同的青年有不同的道德水平提升诉求。在这样的问题道路指引下,雷锋精神在发挥其教育作用时,首先应该进行类型分析和归类,例如,城市青年学生更多的需要学习雷锋精神中勤俭节约,乐于分享的优秀品质,而农村青年应该涉猎雷锋精神中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踏实的情操修养。这种类型的划分需要教育主题必须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必须在掌握真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而“互联网+”的显著特点就是数据的采集和反馈,这既为雷锋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挑战。雷锋精神的教育主题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数据媒介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教育客体进行类型归类,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又会有的结果教育数据的产生,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对结果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导致教育活动容易产生断层,新媒体技术下,教育主体可以对结果数据进行收集和再分析,以此可以形成封闭的教育链条,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具体的运行图示如下: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提升道德水平,担负祖国重任必须具备的品格,在新媒体时代,对雷锋精神再次阐发,是时代的召唤,也是雷锋精神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所必须的精神给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EB/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4/c_1115815944_3.htm,2015-12-20.

[2]重读雷锋编委会.重读雷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4]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39-40

[5]李景山.论受教育者非智力因素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167

[7]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青年学生范文篇9

我志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青年的先进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帮手,是中国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大学,是建设民主、文明、富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力军。在党的领导下,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

我是班的学生,在班上担任一职,对工作力求完善,是位奋发向上,尊师重道、遵守校规、爱护班集体的学生。本人积极探索进取,易于接受新事物,是21世纪的新一代青年。

纵观历史:1919年以来,中国青年为争取民主自由,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组织和发动中国青年,沿着党的指引,同发动派进行不屈不来的英勇战斗,以自己的鲜血和卓著的功勋,谱写了共青团不朽的篇章。我为我们的共青团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留下的伟业感到自豪和骄傲!注目今朝:我们的共青团无愧于中国青年先进组织的光荣称号,无愧于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为我国青年所拥护和爱戴的革命组织。因此,我渴望能早日加入对这个心理充满崇敬和向往的团组织,能更直接的接受团组织的培养教育,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尽自己的一份绵力建德为富强昌盛的强国。公务员之家

如果团组织批准我的入团申请,使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我将按照团的章程,认真履行团员义务,坚决执行团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果团不录取我,我会继续争取每次的入团机会。

此致

敬礼

青年学生范文篇10

我志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青年的先进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帮手,是中国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大学,是建设民主、文明、富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力军。在党的领导下,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

我是班的学生,在班上担任一职,对工作力求完善,是位奋发向上,尊师重道、遵守校规、爱护班集体的学生。本人积极探索进取,易于接受新事物,是21世纪的新一代青年。

纵观历史:1919年以来,中国青年为争取民主自由,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组织和发动中国青年,沿着党的指引,同发动派进行不屈不来的英勇战斗,以自己的鲜血和卓著的功勋,谱写了共青团不朽的篇章。我为我们的共青团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留下的伟业感到自豪和骄傲!注目今朝:我们的共青团无愧于中国青年先进组织的光荣称号,无愧于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为我国青年所拥护和爱戴的革命组织。因此,我渴望能早日加入对这个心理充满崇敬和向往的团组织,能更直接的接受团组织的培养教育,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尽自己的一份绵力建德为富强昌盛的强国。公务员之家

如果团组织批准我的入团申请,使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我将按照团的章程,认真履行团员义务,坚决执行团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果团不录取我,我会继续争取每次的入团机会。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