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8:56:21

汽车业

汽车业范文篇1

电子商务应用软件提供商SiebelSystems,Inc.宣布了全新的SiebeleAutomotive7。这行业方案的功能经全面提升,并结合了Siebel公司在行业内及技术上的专业知识,为汽车和交通工具制造行业提供广泛及卓越的销售、市场推广、服务和其他面向客户的商业流程的功能,从而加快软件的布署、提高最终用户采纳速率并缩短投资回报周期。全球汽车行业领袖如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福特汽车公司、三菱电机美洲销售公司和雷诺汽车公司已选定了Siebel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作为他们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策略性软件。强大的客户关系管理功能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SiebeleAutomotive7针对汽车行业在策略及战术上所面对的挑战,照顾到汽车行业独特及复杂的需求。在汽车行业中,零售商扮演着重要角色,SiebeleAutomotive7的关键发展,就是改进及新增功能以能推动汽车企业与他们的销售网络之间的协作。此外,通过使用SiebeleAutomotive7,汽车企业能整合全球支付运作,联合各业务单位及功能组,并发展多渠道的能力。"Siebel汽车行业软件开发小组具有汽车行业的专业知识,能够充分理解我们业内的需求。他们将对汽车行业的深刻理解结合到Siebel的核心技术中,为我们提供一个针对汽车行业所面临的挑战的方案''''>解决方案。"瑞典绅宝(SAAB)汽车公司市场联络经理PatrikRiese说。"绅宝选择SiebeleAutomotive是因为它能够让我们在这复忧叶啾涞氖谐』肪持校耆胤⒒由鸨Φ目突Ч叵涤攀啤?"我们这些汽车行业的客户正在面对的许多商业挑战,都基于他们庞大且广泛的客户群,当中包括渠道伙伴和经销商的整合、全球及多完化商务的管理和技术的扩展。"PwC咨询公司北美汽车业客户管理中心的RobBurt说,"PwC咨询公司与Siebel公司一致认为能帮助汽车业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实施一个全面的多渠道CRM方案''''>解决方案。"SiebeleAutomotive7解决了全球汽车企业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它提供了汽车行业的重要功能包括:高效率销售目标及市场推广管理:SiebeleAutomotive7能有效地分析营销运作和客户统计数据,确定目标客户群,创建量身定制的方案和目标信息,以及通过任何来源获取和跟进销售的目标。提升经销商协作:SiebeleAutomotive7能够综合汽车公司和经销商的CRM方案以提供统一的客户观点。它的CRM工具能方便经销商在销售、服务和配件方面与客户进行互动交流;能通过适当的链接与原有系统进行有关销售、服务和配件信息的双向流程;以及让有权的人查看适当信息的安全性保证。可调配的操控:SiebeleAutomotive7提供了灵活的调配功能,支持用户采用的任何管理结构要求。它能有效地操控基于权、工作职责和个别职位的不同商业规则而许可的访问权和访问限制。SiebeleAutomotive7大大改进了汽车企业发挥客户关系优势的能力,从而能提高客户保持力、客户满意度和汽车企业及经销商的根本收益率。"汽车行业展露出许多在商业界独一无二的特征。这些在商业过程中的独特需求,使得一个普通的CRM应用要作重大修改才能符合要求。"Siebel公司负责汽车行业的总经理KurtOlnhausen表示,"一旦开始修改一个普通的应用,你很快就会否定这个本来是实时可用的产品的价值。SiebeleAutomotive7去除了做这种修改的必要,使汽车公司能集中在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的具体化过程。"智能Web架构(SmartWebArchitecture)快速布署工作并赢得用户的高度赞同。SiebeleAutomotive7是建立在最新的Siebel7平台基础上的。随着Siebel7的,Siebel公司引入了SiebelSmartWebArchitecture(Siebel智能Web架构),这是业界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零占用空间(Zero-footprint)"Web架构,提供先前仅仅从Windows桌面应用软件才可支持的高水准的交互性。卓越的分析功能提供详尽的客户及业务概览服务随SiebeleAutomotive7同时的还有SiebelAnalytics7,此产品包括了视像、售前包装以及完整的可配置报告和互动的仪表板,可为销售、市场推广、服务、合作伙伴管理及行政人员提供出色的行动指南。所有的Siebel行业应用方案都可以提供订制,强大的分析及报告功能,使用户对客户趋势及整体业务表现具备分析能力。自动升级途径降低总拥有成本SiebeleAutomotive7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清晰、简易的升级途径,减少部署时间和降低总拥有成本。区别于大多数应用软件,SiebeleAutomotive7能让现有客户把个人化设定和新的功能融合至增强的平台上,通过使用自动的升级处理把旧有应用升级至最新的应用版本。

汽车业范文篇2

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我国第一汽车生产企业,目前已经与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美国福特进行了合资合作。东风汽车集团(原二汽)与法国雷诺、日本日产、台湾裕隆、韩国现代等进行了全面的合资合作。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日本五十铃开展了合资合作。北汽集团与韩国现代以各占50%的股份组建了北京现代,与戴-克集团各占50%的股份组建了北京吉普。广汽集团与日本本田以各占50%的股份组建了广州本田,与日本五十铃以各占50%的股份组建了广州五十铃。另外,江淮集团与韩国现代组建了格尔发重卡,与德国凯斯鲍尔组建了安凯汽车。

我国零部件业总计有4413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已近800家,全球最大的50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当中,其中35家已在我国设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如德尔福、博世、伊顿以及米其林等世界著名零部件跨国集团已经进入中国创办了独资、合资企业。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德尔福汽车在我国已设有15家合资和独资企业,为一汽、上汽等中国主要汽车制造厂商供货。其他的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著名企业,采埃孚伦福德汽车底盘技术有限公司、日本株式会社及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等,都在我国设立了独资零部件企业。

从我国汽车业的合资合作情况看,一方面我国主要的汽车企业集团与国外著名的汽车企业集团展开了全面合作,主要汽车产品的技术均来源于合资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世界主要的汽车企业集团全面进入我国,在我国国内开展了实际上是国际汽车企业集团之间的市场争夺战。

二、我国汽车产业的产品分析

2005年,我国汽车进口量为16.19万辆,同比下降8.06%。进口额为51.52亿美元,同比下降5.06%,这是我国自入世以来汽车进口量首次出现下降。进口汽车平均价格为31822美元,远高于出口的9196美元。2005年我国共计进口越野车65966辆,增长86.83%,占进口汽车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20.1%提高到40.75%;进口轿车76542辆,下降34.06%。轿车仍是进口主力,并呈现大排量、高档化趋势。

2005年,轿车出口量为31125辆,增长233.42%,市场份额为18.03%;出口额为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22.23%,均价为8693.3美元,同比下降301.9美元。轿车出口量占同期国内轿车产量的1.125%。小客车出口平均价格为5433.5美元,同比下降71.2美元。四驱越野车出口量1844辆,增长136.71%,出口额0.224亿美元,同比增长53.8%。其平均价格为12159.0美元,下降6554.6美元。整车出口以自主品牌为主。尽管我国汽车的出口已经有了增长,但是,无论从进口和出口的数量,还是从进出口的金额方面相比,出口的份额都是相当小的。

2005年,国产零部件不能全面满足国内汽车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档豪华乘用车、特殊用途专用车的零部件进口量增加较快。同时,国内汽车市场形势大好,产销量猛增。根据商务部的资料,2003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总额比2002年增加了93.04%,进口总额62.64亿美元,同比增长111.71%,出口金额32.52亿美元,增长32.1%,进口金额远远大于出口金额,贸易逆差达到近30亿美元。在出口的零部件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型零部件,如汽车轮胎、减震器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较少。

三、结论

我国汽车整车企业合资合作占据主流地位,自主发展的企业只出现了奇瑞和吉利等企业,从生产规模以及技术上还不能够和主流合资企业相抗衡。汽车产品出口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出口的单车价格都大大低于进口汽车。汽车的品牌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是,自主技术开发及自主品牌不足。

我国汽车产业需要加强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合作。改变整车企业与部件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关系,形成利益联系密切的技术联盟。我国的汽车部件厂商在与整车厂商进行技术交流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尽管一些零部件厂商具有设计开发能力,但是,一般都是根据整车厂设计好的图纸组织加工,这种单向的技术传播方式,不利于整车整体设计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零部件设计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6中国汽车工业年鉴[M].天津: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编辑部出版,2006.300-440.

汽车业范文篇3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汽车产品形成了涵盖轿车、货车和客车等多品种、多车型的比较齐全的汽车产品体系。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技术开发不足,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形成紧密的技术联盟。

2005年,我国汽车整车产量是570.7万辆,销售汽车575.82万辆。分别增长12.55%和13.54%。汽车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涵盖轿车、货车和客车等多品种、多车型的比较齐全的汽车产品体系。特别是轿车发展迅猛,产量已经占汽车总产量的45.9%,货车占汽车总产量的27.6%,客车占汽车总产量的26.7%。[1]

一、我国汽车企业集团的合资合作情况

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我国第一汽车生产企业,目前已经与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美国福特进行了合资合作。东风汽车集团(原二汽)与法国雷诺、日本日产、台湾裕隆、韩国现代等进行了全面的合资合作。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日本五十铃开展了合资合作。北汽集团与韩国现代以各占50%的股份组建了北京现代,与戴-克集团各占50%的股份组建了北京吉普。广汽集团与日本本田以各占50%的股份组建了广州本田,与日本五十铃以各占50%的股份组建了广州五十铃。另外,江淮集团与韩国现代组建了格尔发重卡,与德国凯斯鲍尔组建了安凯汽车。

我国零部件业总计有4413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已近800家,全球最大的50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当中,其中35家已在我国设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如德尔福、博世、伊顿以及米其林等世界著名零部件跨国集团已经进入中国创办了独资、合资企业。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德尔福汽车在我国已设有15家合资和独资企业,为一汽、上汽等中国主要汽车制造厂商供货。其他的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著名企业,采埃孚伦福德汽车底盘技术有限公司、日本株式会社及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等,都在我国设立了独资零部件企业。

从我国汽车业的合资合作情况看,一方面我国主要的汽车企业集团与国外著名的汽车企业集团展开了全面合作,主要汽车产品的技术均来源于合资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世界主要的汽车企业集团全面进入我国,在我国国内开展了实际上是国际汽车企业集团之间的市场争夺战。

二、我国汽车产业的产品分析

2005年,我国汽车进口量为16.19万辆,同比下降8.06%。进口额为51.52亿美元,同比下降5.06%,这是我国自入世以来汽车进口量首次出现下降。进口汽车平均价格为31822美元,远高于出口的9196美元。2005年我国共计进口越野车65966辆,增长86.83%,占进口汽车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20.1%提高到40.75%;进口轿车76542辆,下降34.06%。轿车仍是进口主力,并呈现大排量?高档化趋势。

2005年,轿车出口量为31125辆,增长233.42%,市场份额为18.03%;出口额为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22.23%,均价为8693.3美元,同比下降301.9美元。轿车出口量占同期国内轿车产量的1.125%。小客车出口平均价格为5433.5美元,同比下降71.2美元。四驱越野车出口量1844辆,增长136.71%,出口额0.224亿美元,同比增长53.8%。其平均价格为12159.0美元,下降6554.6美元。整车出口以自主品牌为主。尽管我国汽车的出口已经有了增长,但是,无论从进口和出口的数量,还是从进出口的金额方面相比,出口的份额都是相当小的。

2005年,国产零部件不能全面满足国内汽车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档豪华乘用车、特殊用途专用车的零部件进口量增加较快。同时,国内汽车市场形势大好,产销量猛增。根据商务部的资料,2003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总额比2002年增加了93.04%,进口总额62.64亿美元,同比增长111.71%,出口金额32.52亿美元,增长32.1%,进口金额远远大于出口金额,贸易逆差达到近30亿美元。在出口的零部件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型零部件,如汽车轮胎、减震器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较少。

三、结论

我国汽车整车企业合资合作占据主流地位,自主发展的企业只出现了奇瑞和吉利等企业,从生产规模以及技术上还不能够和主流合资企业相抗衡。汽车产品出口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出口的单车价格都大大低于进口汽车。汽车的品牌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是,自主技术开发及自主品牌不足。

我国汽车产业需要加强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合作。改变整车企业与部件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关系,形成利益联系密切的技术联盟。我国的汽车部件厂商在与整车厂商进行技术交流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尽管一些零部件厂商具有设计开发能力,但是,一般都是根据整车厂设计好的图纸组织加工,这种单向的技术传播方式,不利于整车整体设计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零部件设计技术的发展。

汽车业范文篇4

关键词:产业;产业链;市场;外资

利用外资在轻重工业发展中尤其是在发展汽车产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东亚各国,尤其是韩国这个面积只有9.96万平方公里的半岛国家却在全球汽车产业里处于领头集团中,这说明该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有其独到之处,对于外资的利用也不例外。相比之下,改革开放后,我国汽车产业走了一条对外开放、合资合作的道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当前汽车产业利用外资的发展形势下,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比较中韩两国的汽车产业目前利用外资的模式,借鉴韩国的先进做法,对我国汽车产业今后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正确引入外资、合理利用外资,防范外资使用风险,并实现自主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韩两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韩国汽车产业的基本现状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速度迅猛,并拉动相关制造业、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地处东北亚的韩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1.调整政策,汽车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产量逐年提升

在1997年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调整了有关汽车产业的政策方针,大量与跨国公司合作或通过其他途径引入外资。2002年韩国汽车销量攀升到了一个历史高点,达到了342万辆,其中内销达到了162万辆,是过去5年内的最高水平[1]。截至2007年年底,韩国汽车总产量已经达到了520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5.6%,位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由于受到高油价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汽车总产量有所下降,全年产量382.7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5.4%,但仍居世界第五位。

2.坚持出口导向战略,成绩显著

自1975年韩国政府制定了关于汽车产业的出口导向战略以来,韩国汽车的出口量逐渐增加。80年代开始大量出口,到了1995年,韩国汽车年出口量已达到了110万辆,一跃进入了世界出口大国的行列,位居第6位。2007年底,韩国汽车出口已达357万辆,占年总产量的68.7%,汽车出口总额达到320亿美元,远远超过2006年285亿美元的出口额。而2008年韩国汽车出口总额为489亿美元。

3.有效保护本国市场,大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韩国依靠其大力地引入外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克服对外来技术的依赖,形成自己独立的技术研发能力,是韩国汽车作为世界汽车领头羊的秘诀之一。通过生产、学习、研究协同开发技术,集中建立科技研究队伍,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而且韩国政府在研发资金,设备等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支持[2]。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基本现状

1.走合资合作道路,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使之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韩国相比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走了一条对外开放、合资合作的道路,效果显著。我国汽车产量从年产100万辆到200万辆用了八年时间,但从2001年的246万辆到2007年的888.24万辆,平均每年增加近100万辆,2008年全年的汽车产量已经达到934.5万辆,超过韩国,居世界第二位。

2.加入WTO后,汽车出口量日益增加

加入WTO后,中国对国外汽车的关税降至25%,进口配额降到零,这样一来,刺激了国内汽车的生产,而且还拉动了汽车的大量出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出口逐步增加,2007年出口总额超过了300亿美元。上汽集团、东风集团、一汽集团、长安集团等中国大型汽车企业到2008年年底产量都突破了100万辆。

中韩两国在利用外资发展本国汽车产业的过程中之所以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就在于两国利用外资所走的道路与采取的政策是不同的。

二、以产业链为主线的中韩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模式比较

总体说来,由于基本国情、经济发展的程度、发展汽车工业的起步快慢不同等客观原因,中韩两国利用外资所走的道路是有所差异的。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属于产业主导型发展模式,该模式以自主开发、自主建设、自主生产、自主销售为指导思想。

中国汽车产业目前运行的是产业依附型发展模式。产业依附型发展模式是指一种缺乏自主权而主要依附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等来发展本国产业的模式。在加入WTO后,我国汽车产业一直秉承着“市场换资本,市场换技术”的原则。在该原则下,我国只能以国产化率的要求和技术转让作为允许外国在华投资、允许外资进入该产业的条件。

具体而言,笔者以汽车产业链中所包含的零部件生产采购、装配整车、汽车维修保养和汽车售后服务等方面以及两国制定的产业政策为主线,对利用外资这一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韩两国在零部件生产方面的比较

1.韩国在零部件生产上采取了引进—消化外部技术的模式

在韩国汽车起步阶段,韩国政府积极利用外资解决了汽车产业发展初期资金短缺等问题,而且引导企业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发展汽车工业的基础性生产。为了坚持国产化独立、完整的发展以及培养产业的自主能力,韩国政府并非一味地依靠外资,而是有限制地让外资的直接资本进入国内市场[3]。1972年,韩国政府颁布了《中小装配厂废止措施》,规定中小汽车企业只能从事零部件的生产,有效防止了乱建汽车厂的现象。这样一来,韩国的各大汽车公司都从一开始的采取购买技术的方法,逐渐转向了培养企业主动性和自主性上,最终当自身条件成熟时,先后结束与外资的合作。

2.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国产化程度低

由于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一直受到高关税和进口配额的限制,大部分的外资只能通过与国内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避开高关税壁垒,进入国内市场。至2003年4月底,中国汽车行业中中外合资企业共有800多家。随着关税逐渐降低为0,至2007年底,在汽车生产领域中中外合资合作的企业已达到上千家。虽说外资的利用着实推动了中国汽车各方面的进步,但即便如此,外资在华并非漫无规范的投资,他们依据自己的市场投资战略,投资领域有所偏重。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投向零部件生产的项目比重仅占他们在汽车领域中所投资的总体项目的38.6%。到目前为止,由于没有掌握核心的研发生产技术能力,无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产品,大多数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这样一来组装整车的成本与其他国家同行业相比较高。

(二)中韩两国在装配整车方面的比较

1.韩国在装配整车方面利用外资的三个阶段

到目前为止,韩国的汽车工业经历了起步、国产化自主发展、自主创新三大阶段,外资的进入主要通过单纯技术引入、合资合作及并购三种方式。以韩国现有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现代起亚、通用大宇、上汽双龙和雷诺三星4家公司为例。

第一阶段(1962—1973年):起步期。以1962年建立了第一家现代化轿车装配厂为标志。在韩国政府第一个5年计划指导下,通过SKD方式,先后与日本NISSAN、TOYOTA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引进技术进行生产,使韩国汽车业步入正轨。为提高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及汽车产业规模,将SKD组装方式转化成CKD独立生产方式。

第二阶段(1974—1990年):国产化自主生产。通过韩国政府政策的引导,到1976年,韩国主要汽车国产化率达到了85%以上,汽车生产能力随之扩大,同时各个汽车企业均加大力度培育自主开发能力。而该阶段,外商的直接投资形式从起步阶段的仅仅是技术的单纯植入方式转变为合资合作的投资方式。

第三阶段(1991年至今):自主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政府制订出了雄心勃勃的中长期发展计划,要使韩国挤进世界五大汽车生产国之列。至此,韩国各汽车公司把产品开发置于最重要的地位。1991年现代公司制造出了国产化率100%的国产车Accent,使韩国成为了有能力生产独自车型的国家。而之后由于大量地举借外债,导致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严重受创。外商借此通过并购,使大量的资本技术涌入韩国汽车产业,减轻了一些债务。其中,现代公司兼并起亚公司,并与戴克集团结成联盟;2000年法国雷诺公司并购三星公司70%的股份成立雷诺三星公司;2002年10月,通用公司收购大宇;2004年10月,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收购双龙公司48.92%的股份,成立上汽双龙公司[4]。

2.中国在装配整车方面利用外资的情况

外商在华投资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同时还引进了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由于要服从自己的投资战略,大部分的外商热衷于投资装配整车,不注重国产化。根据他们的投资考虑,到1995年底,外商投资项目中57.9%投向了轿车生产企业的整车项目,并都集中在轿车项目中。外商投资企业大都是从国外进口散件而后组装汽车,获得利润。此外,在股权结构方面,虽然中方掌握汽车合资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但外资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控股权的争夺依然非常激烈。大多整车生产企业外资控股所占的股权比例已经达到了能与中方相抗衡的地步了。

(三)两国在汽车后市场方面的比较

所谓的汽车后市场,也称汽车售后服务市场,是指汽车销售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服务构成的市场,如汽车配件供应、维修保养、汽车用品、汽车改装、二手车经营、金融服务、汽车俱乐部、汽车检测、汽车认证、汽车导航等[5]。

1.韩国紧握汽车后市场

在韩国的汽车后市场中,韩国几大汽车公司现代、大宇、三星等在汽车服务业领域同样也占据一席之地。这些本土知名的大型汽车集团在汽车产业链上进行一条龙的服务,从销售到售后,汽车维修、保养、汽车零用配件、汽车检验等等都有各自的品牌,而且它们不断地推陈出新,进行改革和协调,努力做到与世界同步。相比而言,外国直接投资或跨国公司的4S店在韩国并不多见,韩国汽车仍然紧紧握住它们的本土市场。

2.外资大量涌入中国汽车后市场

由于拥有1200亿元的市场规模及高达40%的利润率,近年来世界著名的汽车服务品牌德尔福、博世、黄帽子、AC德科等涌入中国汽车后市场。这些世界汽车服务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设备齐全,服务优良。现阶段,中国国内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企业大多是小作坊型的,没有形成规范、完善的价格体系和服务标准,乱收费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观点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差、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相对突出。

(四)中韩两国汽车产业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的比较

1.韩国政府实施的政策

(1)1997年以前,韩国政府长期限制进口。为了保护国内市场的发展,韩国政府对汽车实行了长期的限制进口政策,如1962年制定的《汽车工业保护法》大幅提高了汽车进口关税,直到1985年韩国汽车工业基本具备国际竞争力后才开始逐步降低进口关税,此外,韩国政府还设置不少非关税壁垒,如禁止进口汽车在电视和报纸上作广告等。

(2)1997年后,韩国政府调整对外政策,大量引入外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政府调整利用外资政策,加大外资的出了10.5%的股权。除此之外,韩国政府还为外商投资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对投资高新技术的外资企业给予减免税等多项优惠并鼓励跨国公司设立R&D机构,促动了外国资本加大力度对韩国汽车的投资,使投资金额大幅上升。

(3)出口导向型战略引导韩国汽车走向世界。1975年韩国政府提出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汽车发展战略,1976年7月韩国汽车开始出口。

1996年韩国汽车的出口突破了100万辆,2004年韩国汽车的出口突破了200万辆。2007年底,韩国汽车出口已达357万辆。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4月韩国汽车出口量同比下降2%。但是总而言之,韩国汽车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营战略是十分成功的,出口行为使韩国汽车产业在不牺牲规模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进一步刺激了技术转移和技术改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6]。

2.中国政府实施的政策

(1)加入WTO前,中国长期实行保护政策。汽车产业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制定了高达80%的进口汽车关税并限制进口汽车配额,保护国内市场,外资只能以合资合作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大多合资企业较看中中国大陆市场,把国内销售放在优先地位,并不重视中国汽车的出口。根据OICA统计数据,2002年世界汽车出口量为2210万辆,占汽车产量的37%以上,而我国2002年汽车产量已超过300万辆,出口量却不到6万辆,所占比例小于2%。

(2)加入WTO后,中国加大贸易自由度。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进口税率的逐步降低,贸易自由化势不可当,国内几大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在国内建立起来的遍布全国的销售服务网路在关税降低、进口车大量进入国内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该作用持续的时间不长。2005年1月,中国取消了汽车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的限制,2006年7月,汽车整车进口关税调整到了25%,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10%,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外国直接投资及外国汽车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的状况。2007年始,汽车整车对外进口关税降低至25%,进口配额的取消使国内的汽车生产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此外,中国政府针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鼓励政策,《中国产业发展政策》中指出要支持汽车产业中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鼓励外国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并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

三、中韩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比较后的几点启示

中国汽车产业通过利用外商投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国情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中国利用外资发展汽车产业的模式是与韩国不同的,因此我们要从韩国先进的经验做法中找寻适合自己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路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利用。

1.坚持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方针以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目前,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相当高,加入WTO后,大量的外资流进中国市场。因此中国汽车产业应该把握这一时机,更进一步地吸引外资并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该产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率,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对跨国公司进一步开放是利用外资的必经阶段。随着国内外竞争的加剧,国内市场逐渐饱和,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应当把发展焦点从单纯的汽车生产销售扩展到国内汽车其他领域以及国外汽车市场上,汽车后市场、金融信贷等都是今后外资可以涉足的领域。当前,我们应该有选择、有步骤而非盲目地实行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或跨国公司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此外,要让更多的跨国公司和外资进入中国,中方要杜绝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出现,如果中国市场一直为保护地方汽车产业而设置壁垒,那么必将会影响外商在华投资的积极性。

2.注重协调全面发展,利用外资促进国内汽车产业优化升级

中国拥有着潜力巨大的国内汽车市场、相对坚实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三大优势着实吸引着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我国要明确汽车产业利用外资的目标,通过主动地引入利用外资,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利用外资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应该是协调的、全面的,既要在整车生产领域利用外资,也要在零部件生产领域引入外资,有效地利用外资。零部件领域的发展对于整个汽车产业而言是相当关键的,良好的发展态势能更好地促进汽车产业向前发展。同时,利用外资推动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在汽车产业中的各个领域,而且应该把利用外资上升到一定的程度,同提高技术水平相结合。韩国汽车产业的成功发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引入外资和提高技术水平是相关联的,在积极地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这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3.与外资相结合,努力提高中资汽车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争取形成自主品牌

通过对外资的有效利用,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关键在于中国汽车产业是否能形成或拥有影响力较强的自主汽车品牌。因此,在利用外资过程中,我国应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高研发实力,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随着中国进入WTO,汽车产业发展态势逐渐好转,一些企业开始把生产重心转至研究开发上来。然而,对汽车产业所涉及的每个领域都进行自主研发,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是件难事。因此,我们可以借鉴韩国汽车发展初期通过聘请国外专家、委托国外汽车公司或与国外公司联盟的做法,结合中国汽车市场当前的特点和企业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合理的自主研发战略。

此外,在利用外资时,还要注重自身品牌的建设。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学习,不能一味地依赖外资和国外技术,应在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自主品牌的形成和培育。

4.制定合理的利用外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合资公司的管理

在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应该借鉴韩国做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适时地不断地调整外资引入的政策方针,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导,积极地推进技术进步,例如鼓励中资汽车企业进行引进—消化活动,鼓励有实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研发,打造自主品牌。此外,还要支持大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其在资本积累和技术发展两方面都有所提高;要鼓励中资汽车企业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资本与扩大海外市场,提高国外市场占有率相结合,在政府有力的调控下,使外商直接投资服从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外资和合资公司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汽车产业利用外资的宏观管理,提高宏观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改变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措施,合理地引导跨国公司向合资企业转让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合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引导合资公司不断加大国产化比率,使合资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2003,(12):40.

[2]邵志勤.战后韩国汽车工业政策研究[J].当代亚太,2007,(6):44.

[3]陈德智,肖宁川.韩国汽车产业引进跨越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2003,(2):97-90.

[4]潘建亮.外资对韩国汽车产业安全影响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7,(9):39-43.

汽车业范文篇5

一、汽车产业供应链与快速晌应机制

汽车产业所包含的技术范围很广,单一厂商是没有办法完成从研发、制造、销售到售后服务等所有活动,可以说汽车产业是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并非厂商与厂商问的竞争。尤其是随着金融危机加剧,汽车产业必须推动供应链观念更新及其应用,克服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供应链可以分为高效率型供应链和快速响应型供应链。快速响应型供应链是指以快速响应为指导思想的供应链。快速响应作为一种供应链管理方法,最早是以美国服装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即通过减少原材料到销售点的时间和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基于快速响应机制的汽车产业应该通过不断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缩短创新的周期和降低补给货物交货期以便能够按照恰当的时间、地点和价格,为客户提供符合其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实际上是为了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将产业内的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纳入一个可以共享信息、共同开拓市场并创造价值的链条中。因此,快速响应机制的实现,不是局限在单个企业内,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的不同企业从产业整体角度进行协同合作,从而提高产业内整体绩效,促进产业升级。

二、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汽车产业是一个高精密性、技术性、高度整合的产业。一般产业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材料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再利用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其核心系统组织主要是供需联动、信息集成、纵向一体化的管理行为。而汽车产业供应链管理则是一种将汽车上所有相关零部件统一集成的管理方式,围绕核心企业,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计划和控制职能,使汽车产业能够发挥整体供应链的作用。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垂直分工不科学

汽车零部件企业长期以配套厂的形式建设,大型、独立、专业化的零部件生产商较少,且实力也相当薄弱。这并不符合汽车产业非纵向一体化、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基本规律。而且,根据木桶原理,产业内供应链水平最低的企业,决定了整个产业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极限。

2.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内协调性差中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汽车企业一直在小规模层次上发展,汽车产业集中度一直较低。无论是整个汽车整车业,还是单个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缺乏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同时,各汽车企业之间合作协调性很差,阻碍了通过合作来强化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阻碍了提高整个产业的表现和水平。

3.产业价值链薄弱环节突出

一般来说,设计研究和品牌服务是汽车产业利润的主要方面,国内汽车业关注的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只是利润最低的部分。对汽车产业来说,核心企业的设计制造,零部件企业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活动大多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是需要通过供应链管理进行强化和改进的薄弱环节。

4.客户服务质量低

因为汽车产业供应链设计不合理,而导致客户服务质量低,资产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最终会降低企业销售额,让企业失去发展的机会。目前,我国汽车业虽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但品牌满意度较低。“华鼎”奖2007中国汽车品牌综合满意度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汽车业服务质量低是影响品牌满意度的‘‘软肋”。

三、汽车产业升级对策

汽车产业为了抵御金融危机;中击,降低库存,保证资金链,需要通过QR方法以尽快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从而促进汽车产业升级,提高汽车产业竞争力,以应对金融危机。

1.产业整合重组

由于体制原因,每家汽车生产企业都曾有过自己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及销售渠道,产业内垂直分工极不科学。随着国外汽车厂商的进入,曰益激烈的竞争充分暴露出这种分工方式使单个汽车企业不可能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核心竞争力,零部件内部转移的效率极低。

汽车产业的整合重组,需要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零部件产业群。同时,为了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迫切需要在整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及销售商之间建立一种基于长期友好合作的战略关系。根据经销商与客户的要求,以汽车制造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核心结点,对整个行业供应链物流进行协同整合,主要包括:从如何快速响应最终客户需求的基本目标出发,各企业需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分析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i通过对资源的重新分配与组合,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业务流程:识别和挖掘客户Ⅱ向应的核心价值增值活动所在,并就这些活动进行优化。在对客户需求快速响应的基础上,开展更高层次的战略合作,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措施和方法对供应链关系进行管理,并不断改进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关系。

2.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育

汽车产业供应链上有众多企业参与,因此,各成员企业的管理水准、参与意愿、互动状况,将是供应链能否成功运作的关键。汽车产业供应链作为最典型的供应链组织结构模式,其供应链管理更为复杂。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彼此间的关系,必须要更加紧密结合,尤其是供应链上下游核心的汽车制造企业,管理是否得当,关系到供应链整体运作水平。由于零部件供应商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可能在供给间产生众多问题。因此,上下游的供应商、零部件经销商对于管理品质的要求,必须要达到一致性。例如,参与汽车制造的配套厂商的规模有大有小,资金的投入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造成汽车供应链管理上的困难,导致应用上的风险产生。因此,汽车供应链中的企业,必须先行提升或改变内部管理体制,并配合专业供应链辅导,才能在汽车产业供应链中获得管理和产品供给上的成功。

供应链上的每家企业一无论是原料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经销商,还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一都在努力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在快速响应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中,若有任何一方与其他各方的利益产生分歧,其行为将对整个供应链的效用产生破坏作用。因此,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必须要让供应链伙伴与自己保持利益一致。例如,通过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协调各方利益,使各方在平等基础上共享成果并共同承担风险和费用。与单个企业为实现快速客户响应的各种努力相比,供应链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无缝”对接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这种对接不是核心企业依靠其实力在职能上的控制或占有,而是更强调企业之间基于信息共享基础上的紧密合作。

3.信息共享

快速响应供应链能针对原料供应和市场需求所发生的突变情况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既能保证速度,又能控制成本。其本质就是在尽可能靠近真实时间,尽可能靠近最终消费者的地方,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客户需求的信息,然后通过供应链企业问的信息共享实现快速的需求响应。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建设是实现信息共享的保障。条码技术、EDI技术、电子订货系统、POS数据读取系统、电子商务手段等信息技术,使快速响应成为可能。加强与供应商、客户间的信息沟通则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前提。在快速响应供应链中,通过信息的充分收集和共享来有效降低库存。

通过工作研究加快供应链内业务流程的处理速度实现客户的快速响应,可以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内的响应时间。响应时间缩短,一方面可减少供应链内的流动库存,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预测的精度提高,不确定性下降。预测精度提高,可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安全库存,流动库存和安全库存的减少,可降低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库存水平。库存水平降低,可进一步压缩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客户需求Ⅱ向应时间的缩短,又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4.加强品牌建设

汽车业范文篇6

关键词:中国汽车;工业;策略分析

1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

1.1发展速度快,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

从我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情况分析:

从销量方面分析:从2000年至今,自主品牌同合资品牌一样呈现出总体上升的态势,自主品牌并没有因为加入WTO后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而出现销量下滑。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上升,说明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所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

从同比增速上分析:从2000年到2007年的八年中2000年、2003年和2004年自主品牌的同比增长速度低于合资品牌,对汽车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不相上下;从同比增速之和分析:自主品牌总增占速度高于合资品牌,说明自主品牌过去七年的递增速度大于合资品牌,呈现出较为迅猛的发展态势。

1.2自主创新成为发展主流

十五届六中全会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奇瑞、吉利、华晨等企业在上海、北京车展的强势亮相备受国人瞩目,也为中国民族汽车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希望。2008年的北京车展,面对跨国汽车巨头强大的参展阵容,一汽、上汽、东风、奇瑞、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国内汽车企业毫不示弱,纷纷携最新研发的自主品牌汽车高调亮相北京车展,其数量接近890辆展车的三分之一。数量之多超过历届北京车展。

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合资企业也制定了未来五年的自主创新目标: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上汽集团将投资100亿元,新增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形成车身自主开发能力,2010年自主品牌占总量的30%,并具备整车和发动机开发集成能力;一汽集团2008年推出以顶级红旗概念车HQD为原型的红旗旗舰车型,初步形成较完整红旗产品系列。

1.3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

虽然自主品牌在2006年在发展速度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欣喜,但是我们从市场和产品方面分析一下是不是自主品牌真的走出困境实力大增了呢?从销量排名中可以看出自主品牌的含金量不足,虽然夏利、QQ、旗云销量都达到10万辆以上,但是单车价值量都在5-6万,只相当于捷达、伊兰特的1/2,雅阁、领驭的1/4。所以销量大,销售价值量却很低。另外,对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经济型轿车,价格成为其市场竞争中的主导因素,上述车型的销量又是通过杀价换来的,众所周知,每次降价潮几乎都出自夏利,而奇瑞更是标榜每款车都成为同级别车的价格标尺,专家估计QQ的单车利润在500元左右,利润率为1.25%低于国际汽车行业平均3-4%的利润率,更远远低于目前国内车市的20%的一般利润率。也就是厂家是以牺牲利润来换取市场的。

2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

2.1汽车企业的重新整合趋势

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汽车工业掀起一股跨国兼并和改组狂潮,自1998年德国的奔驰和美国的克莱斯勒合并后,美国福特收购了瑞典的沃尔沃的轿车部,并扩大了对日本马自达公司的控股权到法国雷诺控股日本日产、美国麦克重型货车。形成了所谓的“6+3”格局。但是由于国家间管理理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并没能给合作带来预期的效益。所以新一轮的更富理性的整合以及集团内部的磨合将继续进行。像韩国大宇那样通过盲目扩张而自我发展的企业将继续受挫并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专家预言,随着竞争的此消彼长最终国际汽车市场也终将只存在5-6家“巨无霸”集团公司。

2.2生产方式的转变趋势

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推动了世界汽车生产方式的转换,以全球制造、全球采购、平台战略、模块化通用化生产的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平台战略就是在一个不变的总成和零部件生产平台上生产多品牌、多款型的汽车。比如德国大众的PQ35平台就同时生产奥迪、高尔夫和开迪三款车。通过平台战略可以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精简生产过程,发挥经济规模效应,改善生产批量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模块化生产是汽车厂把最耗费人工的装配环节向零部件制造业转移,由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整车的各个总成,整车厂负责整车的开发与品牌。模块化生产有利于全球性的采购,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整车厂的组装效率。高成组化是指将汽车零部件分成若干系统和模块,按系统和模块成组生产和供应。这样可以简化协作关系,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提高零部件的生产水平,降低零部件生产成本,提高整车厂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德国大众从捷克采购发动机总成、西班牙采购底盘总成到巴西进行组装,各协作方都无法掌握汽车的核心技术。

2.3新型绿色的设计发展趋势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剧增,在给人们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公共问题。在保证强度硬度的情况下,塑料、铝合金、镁合金等轻质化材料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来减轻整车的质量,减少驱动能耗;运用电子、信息、网络等技术来控制发动机工作,减小油耗和尾气排放。欧洲90年代提出“3L车计划”,1998年大众公司首先推出百公里综合工况耗油2.99LLupo车,它采用了先进的3缸TDI柴油机。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推出了FreedomCAR计划。集中在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其目的是在不使用燃油的前提下,研究价格可接受的、没有排放污染的、并且不影响安全性、灵活性和选购自主性的全功能轿车和卡车。在环保方面,欧洲采用了Ⅳ号标准,美国分阶段实行的Tier标准,北京也实行了相当于欧洲IV号的中国四号排放标准,并有多款混合动力车或燃料电池车为北京奥运会服务。为此动力集成控制系统、多气门、后处理装置以及涡轮增压直喷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同时,各大汽车公司都致力于燃料电池和双燃料、双动力系统的研究,专家预测未来的汽车企业排名将根据掌握最新的燃料电池技术的先进程度来确定。

3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的战略选择

我国的汽车工业要想摆脱高能耗、低收益、受牵制、阻发展的“巴西道路”,就应该在技术突破、产业聚合、市场转移的大趋势下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顺应新的潮流谋求新的发展。

3.1集团化战略

(1)从国家方面的具体措施。

第一,国家出台具体的政策法规。我国汽车类企业产权隶属关系复杂,各个地方为保护各自利益,阻碍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对生产能力小的企业的收购重组活动,国家要从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保障市场行为的进行。第二,政企改革方面,积极推行国企的企业、社会职能分离。允许国有股减持,改革企业领导的考核制度,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允许其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第三,灵活的金融政策。增加企业在兼并重组中的贷款额度,放宽上市融资限制。

(2)从企业角度的具体措施。

第一,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式。不能够仅仅为了扩大规模而重组,要根据优势和竞争能力的扩大而联合。主要目的有:和其他整车生产厂家结盟,拓宽品牌结构;向产业价值链前端延伸和零部件企业结盟,理顺零部件的供应体系或者和研发机构、大专院校结盟,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效率;向产业链下端延伸,参股商企业,控制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第二,吸纳国外资本形成战略同盟:允许国外投资公司入股,共同开发产品,占领市场;和汽车产业欠发达国家在国外联合建厂进行CKD生产并在当地销售。

3.2后发优势战略

由于我国民族汽车工业企业起步晚,底子薄。没有能力支付动辄几个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发展受到缺乏技术和人才制约,而这两种资源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汽车产业分工的逐步细化而被从汽车生产企业分离出来,我国企业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钱获得。有一些研发模式可以选择:

购买整合:购买老牌汽车公司的股份来拥有设计能力,如上汽并购罗孚获得了它的设计团队及未上市的多款车型资料。

合作开发:让自己的工作团队和世界领先的设计公司共同开发产品,锻炼研发队伍,如奇瑞派出研发人员和奥地利的AVL共同设计发动机。

高薪聘请:利用国外专家的管理经验带动企业质量、技术等方面快速得到提升,如奇瑞聘请三菱的专家寺田改善企业的现场管理。

3.2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研发之路

我们的企业可以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作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进行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由于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低,而采用产学研的分工合作方式,能使外部技术资源的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和自主研发或技术引进相比,企业花费更少的精力和财力,来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政府如果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有意识地引导和促进这种合作,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产学研的相互作用,加速创造出更多新技术新产业的萌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来自大学、研究机构、企业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长明.中国汽车市场分析与预测[J].国家信息中心,2005.

汽车业范文篇7

一、文献综述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强力的带动作用,其规模经济实现情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共同的关注和研究。

19世纪60年代时,马克斯和斯尔博斯在他们所著的《汽车工业》一书中,结合当时英国企业状况,提出了“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来描述汽车产业中的规模经济产生过程:汽车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变形了的U型线,开始时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成本会急剧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渐小,到达最低点(最优经济规模)后,会经历一段产量增加但成本不变的时期,再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会带来成本缓慢上升,即规模不经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对于汽车工厂最低经济规模(即MES),排气量为1-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制造厂为25-30万辆,中型货车制造厂为6-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12万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0年测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30万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生产技术,要素配置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测算的MES已经不符合现有的情况了,现在的MES应该大于这一标准。

杨志明(2006)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处于长期成本递减的阶段,即马克斯—斯尔伯斯线的f(x)段;邹田?x(2007)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状况,认为汽车工业中小企业众多、达不到规模经济,主导企业“大而全”、国际竞争力不强;何元贵、张捷(2009)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最优规模经济较小是因为受制于比较低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二、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

(一)2008年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最优规模经济

如表1所示,2008年中国产量最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而后七名的都不足100万量,吉利和哈飞只有二十多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少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

从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有三家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即达到最小规模经济(EMS),其它企业均在100万量以下,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一个企业达到200万量,即最优规模点。同时,中国汽车企业的产量相差比较大,上汽产量几乎是吉利的8倍,超过了后120名企业产量之和。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二)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大部分行业仍未达到规模经济,但比2008年有很大的改观

和2008年相比,产量排在前七名的企业仍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七大企业,第十名仍是吉利,第八、九名分别由2008年的金杯、哈飞变成2009年的比亚迪、华晨。同时,前十名的产量相比2008年均提高,上汽提高近100万量达到270.55万量,一汽提高近50万量达到194.46成量,而比亚迪提高幅度相对较小只有10万量左右。十名之后的企业则分享了190.03万量。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数量上看,有五大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达到最小经济规模板;一个企业超过200万量,达到270万量,达到最优经济规模,三个企业产量接近200万量。其它企业产量都比100万量低,没有达到最优规模经济。同时,不同企业产量上的差距拉得更大。

总体上看,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三)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中国汽车总产量大,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数量产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同企业产量相差很大,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能够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外,大部分企业产量低于最小规模经济。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入最优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三、影响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

(一)行业集中度较高与生产分散并存

2008年的集中度=0.58,2009年的集中度=0.61,根据贝恩的分类应属于寡占Ⅲ型,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呈现出极端现象,即产量最大的少数企业产量占市场份额比较大,市场比较集中,而产量较小的大多数企业产量则极为分散,这是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

(二)地区割据使竞争不充分,资源分散

据统计,我国的25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因为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很强,产业链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很大,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汽车产业做完其支柱产业。同时,实行地方保护,鼓励本地汽车企业的销售,限制外地汽车品牌进入本地市场。

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对汽车产业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构建了市场进入壁垒,造成了市场的地区性壁垒,市场过于分散;二是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地方政府积极扶持地方企业进入汽车工业,致使汽车产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生产能力低、产能落后的企业数量增加;三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地区积聚,汽车工业在空间上过于分散,不利于形成积聚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四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横向调整,地方保护主义增加了并购、重组的难度。

(三)相关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

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投资仍显不足,投资比重占不到整个汽车工业的30%。地方、部门零部件工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按专业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很多零部件企业面对的是本地的汽车生产商,没有将自己定位在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所以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数量很少,很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生产,带来的结果是生产批量小,技术及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汽车企业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的生产链。

(四)市场需求不足

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经济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最优生产规模对应的产量大于现有的市场需求,此时为规模经济而扩大生产显然是不理智的。各个企业应该致力于扩大市场需求,使自身面对的需求与最优产量尽量匹配。企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增加汽车出口,来弥补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同时也要开发国内市场,及时升级换代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负担购置车辆的费用。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调整汽车购置税等来刺激市场对车的需求。

四、改善我国汽车规模经济状况的建议

(一)汽车产业的发展要一个总体上的空间规划,形成积聚效应

国家政策多向有条件、有优势的地方倾斜,构筑进入壁垒控制没有优势的地方盲目上项目,促成地区积聚,形成中国的汽车产业区,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充分发挥积聚效应。

(二)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联合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呈现出总产量大、企业个数多、单个企业产量小、经济效益低等特点,不利于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发挥。因此,需要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和生产的集中度。通过企业的并购与战略联合实现市场的集中和生产的集中是很好的途径。并购能够优胜劣汰,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组。通过破产兼并淘汰一批劣势企业,以加快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整个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

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对于并购的行政干预,尤其是地方政府构筑的退出避垒以及政府行政主导的并购行为。另一方面,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条件,促进合理并购,抑制不正当并购,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提高其规模,但也为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留下生存空间。

(三)有效地利用合资、合作机会,全面提升自身实力

在与外国汽车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时候,要从产品生产、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销理念、维修服务全方位发展完善自己,充分抓住有利机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合。

(四)规范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消除地区性市场分割

要规范地方政府的作用,让地方政府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市场的划分。

汽车业范文篇8

部描述史诗般宏大战国场景的《英雄》电影,掀起了电影市场的狂澜。而当今群雄逐鹿的汽车行业,也正在演绎如战国时代般的纷争,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入世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的逐步减少乃至取消,将使一大批质优价廉的进口汽车不断涌入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进而带动整个汽车行业进入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这种变化导致的结果是:中国汽车产品告别短缺经济,汽车买方市场正在形成。同时,随着产品的日益丰富,价格的大幅度下降,被压抑了多年的汽车消费需求将会在未来几年中得到逐步释放;依靠产品主宰汽车领域的时代即将结束,汽车生产企业的竞争加剧,依靠传统产品垄断汽车市场的格局迅速被打破。 汽车业合纵连横 为了发展,也为了对抗严峻的形势,我国各汽车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整合。去年6月14日,第一汽车集团和天津汽车集团重组,一汽控股了天汽的优良资产———夏利股份公司,并通过夏利股份公司在天津丰田实现了与日本丰田公司的初步合作。此举,不仅使一汽完善了车型体系,而且在天津拥有了自己的汽车生产基地。紧接着,8月29日,一汽又与丰田签署合作协议,联手打造中国汽车航母。随后一汽控股了四川旅行车厂。这些举措使一汽与丰田公司的合作延伸到了天津、成都和长春的多个项目,合作目标更瞄准了30万至40万辆。从此,一汽集团在青岛、柳州(柳州特种汽车厂)、成都、海南(一汽海南汽车公司)都有了生产基地,形成了“贴近市场、遍地开花”的扩张战略。 同时,东风汽车集团也在紧锣密鼓,将与法方的合作范围由雪铁龙提升至PSA集团(标致-雪铁龙集团),并于去年10月25日与法国PSA集团签署了扩大合作的协议。而且,东风与日产也在9月19日签署了全面合作的协议,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进行全系列车型的广泛合作。7月26日,“江苏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东风通过悦达实现了与韩国起亚的合作,弥补了轿车中的低端车型。 上海汽车集团先是于去年4月12日续签与德国大众合资上海大众的合同,将合资合作期限延长20年。10月13日,上汽集团斥资5970万美元收购韩国通用大宇10%的股份,标志着中国汽车企业首次真正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汽车工业的重组和竞争中。11月18日,上汽、通用和柳州五菱三方投资成立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12月20日,上汽、通用与上海通用又联合收购山东原烟台车身有限公司,并将赛欧生产线移至山东。 一番惊心动魄的重组大战后,中国汽车业新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三大集团的势力明显提升。重组中,处处可以看到外资的身影。除了韩国现代汽车与北京合资成立北京现代生产索纳塔,宝马和华晨的合作也备受关注。与此同时,已经进入中国的外国公司又都在原有规模上扩大了投资,而刚刚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初始投资的规模也比较大。随着整车厂进入中国,外国公司内的汽车零部件厂也在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外国公司在中国已经进行包括各种车型,从轿车到商用车,从整车到汽车零部件的广泛合作。随着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逐渐放开,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中国汽车的发展成为了焦点。中国人关心,外国人也关心。对外国汽车企业来讲,要打入和占领中国市场,当然希望中国汽车市场有大发展,既和中国人合作、利益共享并与其他外国企业竞争,又盼着能控制中国汽车企业,从中得大利,同时又得防止中国企业成为其新的竞争对手,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很是下了一番工夫。 抢市场新车频出 在汽车市场上,国内汽车消费结构由集团消费为主向以私人购买为主的转变,使私人购车市场愈来愈成为汽车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汽车厂商全都加大力度,扩大自己占有的份额。 如此错综复杂的汽车产业状况,表现在车市上就形成了“一片大好”的局面。国产车市场新品牌层出不穷。以轿车为例,一年多以来,奇瑞、赛欧、夏利2000、派力奥、POLO、杰士达美鹿、优利欧、奥德赛、爱丽舍、风神新蓝鸟、福美来、中华、西耶那、宝来、威驰、威姿、雅酷、千里马等数十种新车型同时抢滩车市。去年轿车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新车型占据,打破了以往捷达、桑塔纳、富康“三分天下”的状态,进入了几十种品牌200多个车型争霸的“战国时代”。上市的新车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全,几乎覆盖了从7万元到30多万元的各类车型,产品由单一型向密集型、多元化转变。无论从产品的排量,还是从产品的价位,各层空间都有人占领,形成鲜明的级别与层次。连桑塔纳、红旗这样的老品牌也不断更新,对平衡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国际上看,发展私人汽车也是各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经历过的过程。私人汽车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改善出行条件,对于工作和享受生活均有很大的好处。同时,私人汽车的发展可以带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不但能促进经济发展,并且能大大增加就业机会。汽车作为制造业中的最终产品,其产业链很长,汽车生产能带动从采矿、冶金、化工、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机械制造、电子和电气设备、车用燃料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汽车是公路运输业的主要物质基础,汽车的发展也会大大促进道路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当今各种产业中,其影响程度之大,名列前茅。而围绕汽车的各种服务,如销售网络、燃料供给网络、停车场系统、修理保养、废旧车回收、贷款、保险等,不仅使汽车的购买和使用更加方便,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扩大就业极有好处。据美国统计,其劳动人口中1/7从事与汽车直接有关的工作。 中国用了近40年完成第一个百万辆汽车规模,用了8年形成第二个百万辆规模,而如今形成第三个百万辆规模却仅仅用了两年多。可见,目前中国汽车的总需求已经开始出现超高速增长。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社会上只能有一部分人拥有自己的汽车,可是在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下,这一部分人的绝对数量就已经不少了。估计目前我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达到700万户,2005年更将达到4200万户。到201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汽车市场。从购买趋向来看,汽车作为中国居民家庭拥有率最低的一种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十分强烈。 国产新车频出,具有品牌效应的厂商,靠的是信誉和成熟,他们有资本,有能力,也有时间。在消费者中间,比那些尚待市场检验的新面孔有高出一筹的心理优势。所以,宝来、POLO等成为轿车的旗舰。但是爱丽舍、威驰、福美来、派力奥、西耶那、索纳塔、千里马等也不弱。不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中华、奇瑞、优利欧也能撞击消费者的民族情结,而其“本土化”的价格优势,弥补了品牌缺失的遗憾。再加上虽然关税减让,但由于欧元、日元持续走强、进口配额又不会大幅增加,进口车对国产车的威胁还不是很大。 消费者静观其变 可纵观车市的销售情况,又并不是太乐观。此起彼伏的价格战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几乎没有不降价的车。或者直接降价,或者“加量不加价”,甚至“加量又减价”。“今天你降了没有?”成了车市的主题。而且,去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经过修改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也在11月27日表示同意。这一管理办法经过其他部门批准后,即可最后出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草案)》在10月23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向全社会公布,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抢占市场份额,争取在车贷市场中的主动。保险公司更是积极介入有巨大潜力的汽车金融市场,外资汽车金融公司简直就到了急欲推门而入的程度。 价格降了,政府措施也在陆续出台,作用却不明显。这是怎么回事?首先,说明汽车价格与应该能达到的社会平均成本还有差距。有效需求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路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度里,私人汽车的主要潜在消费者还是集中在国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省会城市及中心城市里,普通消费者承受能力不很大。性能再好、性价比再高,承受不起也是枉然。国际汽车巨头们的年纯盈利率平均只有5%左右,这样比较起来,我们的车价还是高。 再有,消费者还不得不承受高昂的、名目繁多的价外税费,汽车税费成了一些部门创收的主要来源。消费政策也不统一,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或明或暗地在汽车消费和流通领域为外地产品制造障碍。 在汽车使用过程中,修理和保养的服务质量普遍没有保障,汽修行业没有相应的服务标准,相关部门监管更是不力。 私车消费还得受使用环境的制约,容易出现交通“瓶颈”,停车难、养车难等问题。对这些,政府从观念到对策都还缺乏应对的准备,对于道路交通问题中央政府只负责干线。城市内道路是由城市政府负责的,目前城市道路尤其是超大城市的道路却对汽车的增多严重不适应。我国近年来高速公路建了不少,目前总量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但路上跑的车却相对较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汽车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后,中国汽车销售领域必须由传统的汽车营销模式向现代汽车营销模式转变。现代汽车营销模式更加注重吸收和推广应用国外成功的汽车营销经验和技术,如汽车信贷、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新汽车租购相结合。在经营理念方面,传统汽车销售仅仅考虑如何满足消费者对汽车使用功能方面的需求,而现代汽车经营理念则更注重消费者对于产品以外的需求,如融资的需求、租赁的需求、以旧换新的需求、售后服务的需求等。其次,汽车产品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后,汽车生产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汽车经销商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已经变得举足轻重,可以借鉴一些家电巨头规模化运作自己品牌、技术、网络、售后服务体系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经验,逐步具备与汽车生产企业平等对话的资本,朝着集约化经营前进。近两年,集销售、零配件、服务、信息反馈于一体的4S汽车店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种销售形式对于产销量特别大的车型或品牌来说是最好的,但如果经营利润不能支撑4S庞大的费用时,从形式到内容就都难免落空。针对国情,各品牌或汽车企业可以考虑在一个地方以一个4S店带几个普通店的模式,搞个中国特色出来。

汽车业范文篇9

摘要]汽车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国际形势决定了电子商务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供应链的电子商务模式是汽车行业电子商务的理想模式,它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营销。

[关键词]电子商务;汽车行业;供应链;ERP

0引言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推动了世界范围的信息交流和经济交流,近年来,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正逐渐成为商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电子商务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成本低、效率高、快速、方便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用户的欢迎,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快速、持续发展的态势。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于1996年12月制定了“电子商务示范法”,这预示电子商务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贸易方式,未来的工业采购将普遍参与跨国界的网上竞争。某市场调查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美国2004年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26%,达到了1170亿美元。目前,电子商务应用已经从零售、运输、外贸等个别领域扩展到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电子商务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1当前国际上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形势逼人

电子商务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中最权威的当属国际商会在1997年世界电子商务会议上给出的。电子商务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即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是一种现代商业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客户降低成本的需求。运用这种方法,交易双方可以随时进行销售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并且进行双向互动,极大地缩短交易时间。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广告宣传、介绍产品。通过网络营销,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要求在全球范围内不受地域,时间限制进行充分比较与选择,还可以直接让顾客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等环节,使顾客享受到良好的个性化服务。

电子商务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相当发达,而且得到政府的鼓励。美国在1997年就规定政府各部门必须在Inter—net上购买不少于450万件的商品,并把指标分解到各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以培养网上购物的习惯和环境。正是由于美国及早将网络开发列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才在全球取得明显优势。1999年,通用与CommerceOne合作建立了名为TradeXchange的电子商务中心,其目的是为了加速零部件采购过程和降低采购成本,并强制性地要求所有零部件供应商使用该系统。如今,在密歇根州福特公司总部以南16千米处,已经由通用、福特和戴姆勒一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联合组建了一家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采购网络一科维森特(COVISINT),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和法国雷诺公司也加入了这一采购系统。各大汽车公司通过该中心同他们的几万家供应商进行联网。

1.2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

我国的信息产业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据2004年4月第八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公布的消息,中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在2004年达到44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05年将增至6200亿元人民币。

2005年1月8日,我国第一个专门指导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它针对国内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六大举措:第一,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包括组织建设、法律法规、财税、投融资环境的完善;第二,加快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包括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信用、认证、标准、支付、物流等体系;第三,推进企业信息化,分别从推进面向企业、行业、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入手;第四,提升电子商务技术与服务体系;第五,加强宣传教育培训;第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纵观国内外的形势,我国汽车工业要保持支柱产业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商业方法。

2汽车行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优劣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应用

随着汽车工业自身的发展,汽车工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支柱产业。正是由于它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汽车企业一般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这就为汽车行业应用电子商务提供了经济和技术基础。

2.1.2汽车工业行业特点适合电子商务的应用

汽车的零部件较多,也就决定了它的供应商较多,产业链较长,是一个大规模的协同产业,它需要有整车厂商、各级供应商、经销商的协同作业,需要广地域的全球采购。要实现广地域的全球采购只有利用信息技术连接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各项业务,形成订单流程,缩短订单处理的时间,使销售、制造与供应商集成一体化,实现快速反应,及时采购、生产和装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据福特公司统计,通过网络采购,每笔交易的费用只有15美元,而传统方式采购的交易费用是150美元。

2.1.3汽车工业产品特点适合电子商务的应用

汽车工业的许多零部件都是规范化的产品,有严格的技术标准,是标准件,即只要关心它们的规格,而不必担心它们的质量。这就使电子商务的风险减少了很多。

2.2劣势分析

2.2.1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能力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应用

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比较传统,消费能力还有限。对于消费者而言,汽车还是高档商品,消费者会花上千元去尝试网上购物,但他们不可能仅凭感性认识就做出购车决定,他们只可能通过网络这个窗口,了解汽车行情、市场变化情况及时尚车型、款式及价格等等,最后还必须亲自到现场看车、验车、试车、讨价还价、办理相应购车手续。

2.2.2网络交易的安全问题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我国目前商业信誉还较低的情况下,网络交易的安全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另外,还有网上交易的支付等问题,虽然支付系统在不断完善,银行卡、在线支付等已经在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实现,但从技术和方便易用性上讲,它还存在许多弊端和漏洞,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此,我国汽车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兴利除弊,先致力发展BtoB模式,只有在汽车企业自身产品技术逐渐成熟,网络技术与交易手段逐渐完善了,才可能真正实现基于价值链的电子商务模式。

3汽车行业电子商务的模式分析

对汽车企业而言,真正的电子商务是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资源管理。它的

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供应商、企业内部、经销商、客户之间的信息流,并通过高效率的管理、增值和应用,把供应商、企业、经销商、客户连接在一起,形成企业供应链。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基于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

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应用一般可分为5个层次:一是企业上网宣传;二是企业网上市场调研;三是企业与分销渠道网络联系模式;四是企业网上直接销售模式;五是供应链网上营销集成模式。国外汽车电子商务已经从第一、第二层次逐步发展到第四、第五层。我国汽车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也已逐步展开,但现状不容乐观,基本处于第一、二层。

基于上述电子商务的5个层次,我们不能把电子商务片面理解为电子商店或建立网站,这种有电子无商务的前两个层次不能算作真正意义的电子商务。下面主要分析汽车电子商务的后3种不同层次和阶段的模式。

3.1BtoB模式

美国汽车行业BtoB的电子商务中心模式主要用于改善汽车生产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通过集成供应链的上游企业,达到降低采购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例如CU公司的Tradexchange,Ford公司的Autoxchange,以及前面提到的COVISINT,都是Bt。B电子商务中心采购模式的成功典范。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各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基本上都有自己的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在其内部已有了较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何时何处采购、采购多少都可直接由MRP(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根据生产计划自动决定,为生产提供及时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另外,大型汽车集团公司采购的原材料及零部件量大面广,其中直接采购约占总采购量的60%~80%,电子商务采购使买卖双方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高。因此,Bt。B的模式是我国汽车电子商务最有效、最直接的模式。

3.2BtoC模式

企业对消费者的模式基本等同于电子零售商业,由于受消费者观念和能力以及汽车本身产品特性的影响,这一模式不是现在汽车电子商务的主流。但由于其营销方式的特殊性,它在汽车销售方面仍有一定的优势,如它能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加强和终端客户的联系,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的需求。

3.3供应链集成模式

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其中信息流既包括商品信息的提供、网络营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也包括各种商业活动凭证,还包括交易方的支付能力、商业信誉等。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在电子商务系统里,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处理可以通过网络本身解决,但物流是商品的实体流动,只有通过传统的物理方式才能解决。在汽车行业实现电子商务,就是要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创建一条畅通于供应商、企事业内部、经销商、客户之间的信息流,把他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供应链。只有这样,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供应链集成模式电子商务。

这一集成模式运作方式如图所示:

各制造厂商利用ERP系统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完成整个过程的各种资源计划与控制,主要目标是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成本控制。企业各种资源共享的计划与控制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形成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间通畅的信息流,通过iProcurement与上游供应商连接,通过CRM与下游客户连接,形成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信息集成,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基于网络技术,企业在应用ERP系统实现内部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借助iProcurement、ERP和CRM集成一体化运行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汽车制造商与上游供应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组成一个高效的上游零部件产品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包括原材料供应商、零件供应商和部件供应商。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十分复杂,分为好几层。如福特公司,它将大型集成系统、座椅、车轮和制动器等列为第一层,第二层是向第一层提供部件的公司,此外还有第三层供应商。福特通过它的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同各层供应商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样,当福特公司通知第一层供应商需要多少红色、蓝色和紫色座椅的时候,属于第二层的皮革供应商也能在网上随时看到福特对各种颜色座椅的需求变化,并开始准备存货,而不必等待座椅制造商告诉它需要什么皮革。从而使汽车部件供需关系改善,大量节省交易费用,降低成本,减少库存。

在这一模式中,汽车的销售模式削弱了传统销售渠道的中间环节,汽车生产厂商从传统多级销售体系的身后走出来,直接面对消费者。通过完善的同消费者联系,掌握顾客信息,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汽车和相关服务,形成批量定制。汽车生产商将直接接受消费者网上订货,然后组装汽车,打上自己的品牌,通过完善的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足不出产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

汽车业范文篇10

摘要目前,中国汽车工业跨国并购面临着法律、体制、资本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障碍,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应该从政策和制度上积极地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跨国并购直接投资资产重组市场化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外资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479.66亿美元,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由于我国政策的限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我国一般都是采用新设投资的方式,跨国并购这一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在我国利用外资中所占比重并不高。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1年我国吸收了468.88亿美元的国际直接投资,但只有不到5%是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的。本文论述了汽车工业跨国并购之所以难以在我国广泛展开,主要面临着法律、体制、资本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障碍。

2跨国并购面临的主要障碍分析

2.1法律障碍

(1)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还没有专门适用于外资并购的法律,仅有的几个用于调节外资并购活动的规章制度,如2002年10月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2002年11月,证监会、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特别是2003年3月7日颁布、4月12日起施行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成为我国第一部外资并购的综合性行政法规。综观这些法规,其规定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另外,缺乏一系列的外资并购配套法规,如《反垄断法》、《社会保障法》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资并购的发展。

(2)缺乏科学、高效、透明的外资并购审批制度。我国在《合资经营企业法》、《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及其实施条例、细则中对外资进入做了规定,但这些规定从总体上看,具有重审批权限和程序界定,轻操作办法的特点。例如《外商收购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虽然是直接针对外商收购国有企业行为制定的,但其中的实质性内容只是设定了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而对许多细节性操作问题没有明确规定,缺乏内在协调性和结构的严密性,难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审查外资准入的审批制度,因而极易引起外商的误解。

(3)缺乏排斥地方利益约束及国有股权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由于汽车制造企业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全球为资源利用销售市场的综合产业,其本质决定了该产业排斥地域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而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一般都与所在地方具有密切的联系,许多汽车生产厂家都是借助于地方性产业政策及地方法律法规得以发展起来。更多的地方通过设立国有股权投资公司来对相应的地方汽车生产企业达到控股或参股。因此,急需建立排斥地方利益约束的法律制度体系。汽车制造企业一直以国有股权为主控制,虽然多数汽车制造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都已经进行了改制,但国有股包括国有法人股的股东权利的行使路径并没有真正清晰过。因此如何建立关于国有股权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2体制障碍

(1)企业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健全。在企业产权不清晰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收购标的本身就蕴涵了巨大的风险,收购后的企业组织也难以通过产权来实现对资源的内部化配置,并形成跨国直接投资的内部化优势。因此,企业产权不清严重制约了跨国公司的并购意愿。又比如股权结构的缺陷,目前我国企业的大股东平均控股比例大多在50%以上,这种特殊的股本结构使得外商想成为控股股东就必须取得较大比例的股权,无形之中增加了并购成本。外资企业若不能控制被并购企业,就无法获得转移技术和管理能力优势的收益,也无法把在生产经营、营销手段、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嫁接到国内企业中来,跨国并购的优势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资产评估问题。外商购买国内企业时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购买价格。目前,国内企业的资产评估大多采用国有资产评估制度。评估部门的评估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是以账面资产为准的,而外商接受的价值不是账面价值而是市场重置价,即该企业的实际价值,这和账面价值有较大的差距。这个问题是外商购买国内企业难以成交的结症之一。另外,全国仅有国有资产评估机构400多家,专门从业人员

1000余人,远不能满足需要,评估实际水平距国际水平差别甚大,操作过程中有时还受行政干预。一些国内企业的资产没有经过规范化的核定和评估,如对企业品牌、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的评估。

2.3资本市场障碍

所谓资本市场障碍是指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缺陷,从而为企业之间产权交易设置的障碍。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间开展并购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不仅如此,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还决定了企业并购活动的发达程度。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证券市场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并购的质量。国外大多数企业间的并购都是在证券市场上完成的。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仅市场规模比较小,而且本身带有很多的不规范性。目前国内的资本市场,除A股市场刚开始对合资企业开放之外,基本不对外资开放;证券市场上“一股独大”现象突出,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而流通股B股、H股数量有限,加之股市低迷、信息披露不规范、幕后交易时有发生。这些都大大限制了外资通过证券资本市场进行跨国并购。

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的另一表现是金融工具品种少,企业筹资渠道狭窄。并购活动耗资巨大,单纯依靠一个公司自有资金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借别人的钱来完成跨国并购。90%以上的并购资金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以股换股、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融资手段筹资。但我国绝大部分并购活动还仅仅停留在资产无偿划拨、承担债务或现金收购等方式上,并购活动中的融资效率十分低下。

2.4企业文化差异造成的整合障碍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并购呈现出范围广、巨额化、跨国化等一系列新特点,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扩大规模、获取竞争优势的最有效的战略选择。但这一战略选择的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有形资产规模(如厂房、机器、技术、资本等)的简单叠加,更重要的是实现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从有形资源到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无形资源的整合,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跨国并购中,并购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政治、经济背景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不可避免。由于并购中往往要涉及到人员变动、管理模式选择等问题,双方文化的差异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据有关数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资产重组的成功率只有43%左右,而那些失败的重组案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因此,如何通过整合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实现“l+1>2”的效应是并购双方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3采取的主要对策与建议

3.1健全外资并购法律法规,适当简化审批程序

首先,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及其发展中国家的成熟经验,构建起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体现我国具体国情的、操作性强的外资并购法规体系。具体而言,应将重点放在《企业兼并法》、《反垄断法》、《产业政策法》等法律的制定上。在制定上述法律的基础上,还应完善其他配套法规和制度,以更好适应外资并购的需要,如修改《公司法》中关于公司投资限制的规定,适当放宽收购资金的到位期限;完善《证券法》中要约收购的规定,使国有股向外资转让的比例进一步合理化;完善《企业破产法》,使破产企业的债务清晰、职工安排与安置进一步合理化,减轻外资并购的相关成本等。其次,简化外资并购的审批程序。外资并购的审批制度要按照国际惯例改为实行有限度的自动核准制,用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强化审批责任,简化审批手续,合理规定审批时限。外资并购的审批权力可以适当下放,此外,国家及各省市都应该尽可能设立或委派专门机构开展外资并购的审批工作,以防止出现政出多门、相互冲突的现象。

3.2规范资产评估制度,提高资产评估水平

科学合理的资产评估制度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助于外商对目标公司的资产结构、经营状况、资产价值、获利能力等重要指标进行详细了解与科学分析,从而确定恰当的并购交易价格,使得整个外资并购工作定量化、规范化,避免主观随意性。因此,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现有的资产评估制度,努力提高评估水平,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以实现既保护国有资产在外资并购中不受侵害,同时又保证外资并购活动顺利进行的目标。我们在转让相关资产时,要尊重国际通用的评估原则和方法,不应人为地要求国有资产、国有股权的转让定价不得低于净资产价格,同时,也要改变不论国有资产质量如何,一律用重置成本法来评估其价值的做法。

3.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畅通外资并购的市场渠道

资本市场是跨国并购的重要平台。就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还相对较小,而且缺乏高度流动性和稳定性,要想真正成为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基本平台,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二是当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监管制度相对健全时,有限度地对外资开放二级市场,适当允许外资通过收购流通股来达到并购的目的;三是对于外资收购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在“禁售期”满之后,是否可以借助QFII机制,以及其他配套措施来解决其持有股份的流通问题,以调动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积极性,也给外资退出被并购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渠道;四是建立上市公司国际并购审查制度,防止国家相关的优惠规定被纯粹的投机性外资所利用,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五是建立一支能够为外资并购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国内中介机构。

3.4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规范汽车制造企业治理结构和股权制度

按照现代公司制度规范,依法落实股东责任、董事责任和经营责任,实现责权利相结合,使其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独立主体,彻底脱离行政附庸的角色。逐步实现地方国有股权在当地汽车制造企业中退出控股地位,这样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的同时,还可以保障汽车制造业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进行零部件采购和汽车销售,彻底消除地区贸易壁垒和资源壁垒。与此同时,建立清晰有效的中央与地方两级有机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3.5加快产权市场建设

市场化是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产业内并购重组的根本保障。要建立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企业并购市场环境,通过企业之间的股权关系纽带,逐步形成以股权并购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内并购,同时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立企业并购市场规则。同时通过汽车制造企业国有股权出让获得资金,专门建立以汽车技术开发为主的投资公司,支持中小科技企业,确保中国在汽车新技术方面的合理利用和技术开发,再以向大企业转让或由原企业股东回购的方式退出,逐步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技术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2叶勤.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理论解释与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