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0:53:04

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范文篇1

宣传教育局、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在新华网举办的“法制宣传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网上座谈会回答了这一问题。在会上,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司长肖义舜表示,领导干部是普法工作的重点对象,第一是领导干部。第二是公务员。第三是青少年。第四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第五是农民。领导干部占据普法工作第一位的位置,可以想见当下对领导干部普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各种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阶段,法治是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手段和重要工具。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管理者、带头人,有很多事情是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有很多决策是领导干部进行执行,所以他们手中的权力很大。要正确履行手中的权力就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要依法办事就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这样来保证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如果他们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不强,即使个人用心良好,也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公平正义。如果他们违法用权,以权谋私,更会损害法律权威,危害群众利益,激化社会矛盾。因此,抓住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普法教育和依法用权中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加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已成当务之急。

但知法懂法只是第一层次的普法,更高层次的应当是守法护法。如果领导干部藐视法律,通过个人权力而不是法律程序来解决问题,那就会对周边权力运作走向产生辐射性影响,法治氛围的建构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对领导干部的普法之所以最重要,还在于其行为代表的不只是个人,还有公权力的运行。更大的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监督的缺位,一些领导干部受到的外在约束力主要依靠自身法治素质来形成对依法办事理念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加强对这些公权力掌握者的普法宣传,以降低其违法的几率。

对领导干部的普法,同样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普法。领导干部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才会尽最大可能让老百姓也同样如此。在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里,公民愈是守法护法,公权力掌握者才愈能依法处理事务,公权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安全保障。有一群知法护法的领导干部群体,公众的知法护法才有保障,建构法治社会才不会成为空谈。否则,权力侵害法治就会成为普遍现象和通用规则,于是在法治的口号下,就可能是“潜规则”横行、法治规则没落,而真正的法治也就遥遥无期了。

要正确履行手中的权力就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要依法办事就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这样来保证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如果他们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不强,即使个人用心良好,也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公平正义。如果他们违法用权,以权谋私,更会损害法律权威,危害群众利益,激化社会矛盾。因此,抓住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普法教育和依法用权中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加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已成当务之急。

普法教育范文篇2

宣传教育局、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在新华网举办的“法制宣传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网上座谈会回答了这一问题。在会上,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司长肖义舜表示,领导干部是普法工作的重点对象,第一是领导干部。第二是公务员。第三是青少年。第四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第五是农民。领导干部占据普法工作第一位的位置,可以想见当下对领导干部普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各种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阶段,法治是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手段和重要工具。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管理者、带头人,有很多事情是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有很多决策是领导干部进行执行,所以他们手中的权力很大。要正确履行手中的权力就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要依法办事就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这样来保证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如果他们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不强,即使个人用心良好,也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公平正义。如果他们违法用权,以权谋私,更会损害法律权威,危害群众利益,激化社会矛盾。因此,抓住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普法教育和依法用权中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加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已成当务之急。

但知法懂法只是第一层次的普法,更高层次的应当是守法护法。如果领导干部藐视法律,通过个人权力而不是法律程序来解决问题,那就会对周边权力运作走向产生辐射性影响,法治氛围的建构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对领导干部的普法之所以最重要,还在于其行为代表的不只是个人,还有公权力的运行。更大的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监督的缺位,一些领导干部受到的外在约束力主要依靠自身法治素质来形成对依法办事理念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加强对这些公权力掌握者的普法宣传,以降低其违法的几率。

对领导干部的普法,同样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普法。领导干部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才会尽最大可能让老百姓也同样如此。在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里,公民愈是守法护法,公权力掌握者才愈能依法处理事务,公权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安全保障。有一群知法护法的领导干部群体,公众的知法护法才有保障,建构法治社会才不会成为空谈。否则,权力侵害法治就会成为普遍现象和通用规则,于是在法治的口号下,就可能是“潜规则”横行、法治规则没落,而真正的法治也就遥遥无期了。

要正确履行手中的权力就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要依法办事就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这样来保证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如果他们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不强,即使个人用心良好,也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公平正义。如果他们违法用权,以权谋私,更会损害法律权威,危害群众利益,激化社会矛盾。因此,抓住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普法教育和依法用权中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加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已成当务之急。

普法教育范文篇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和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中心工作,切实贴近广大师生的现实需求,深入推进教育系统普法教育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任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任务

1、围绕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目标,精心安排法制宣传内容。2、紧扣普法主题,全面推进“五五”普法规划的实施,精心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着手部署“六五”普法。3、注重法治舆论氛围的营造,努力创新法制宣传的方式方法。4、立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自身的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活动,积极创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三、工作要点

1.始终把宪法的学习宣传作为普法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广泛开展以“一学三讲”即“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宪法宣讲活动,切实解决一些师生中存在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不匹配、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对称的问题。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活动策划,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普法宣传活动。

2.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的普及。年在教育系统中重点宣传普及“五法一理念”,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教育法、侵权责任法、统计法、食品安全法、可再生能源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采取安排自学、集中培训、举办讲座、组织考试和开展竞赛等多种形式,重点宣传普及“五法一理念”,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特别是学校领导、公职人员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公民意识,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3.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的力度。围绕服务和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宣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城乡规划、市场规范、维护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重点宣传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4.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和传播。坚持把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深化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积极研究和探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法治文化培育和形成的作用,对实现依法治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贡献。坚持把法制宣传渗透到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作品当中,倡导和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法治文化作品。积极组织推选优秀法制文艺、法制书画、法制漫画、法制新闻等作品参加全国、全省征集评选活动,促进法治文化的繁荣发展。

5.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准确把握检查验收内容,重点检查考核“五五”普法宣传发动、普法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普法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普法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法律六进”、法治文化、依法治理等工作落实情况。研究制定检查验收方案,细化和分解考核验收具体操作工作标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好试点单位,合理设定考核验收的试点规模,适时召开试点总结推广现场会或动员会,为科学指导和全面推开考核验收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组织指导查漏补缺,按照检查验收方案和标准,认真组织指导各地、各校开展“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自查自评,总结经验和成绩,查找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整改、补课。在此基础上,组织对所属学校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做好迎接全省、全国普法办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同时,要认真总结、积极推广“五五”普法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指导做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以及向全省、全国推荐表彰的工作。

6.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五五”普法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广泛宣传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成果,宣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办人民满意教育、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崛起新跨越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作为,争取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继续支持和积极参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7.做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基本信息收集工作。通过“五五”普法自查自评和总结验收,认真细致地收集和掌握“五五”普法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特色和亮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根源等基本信息,特别是要掌握青少年学生这一重点对象普法现状、各种专兼职普法队伍构成、各种普法宣传阵地建设等相关基本数据,为今后改进和创新普法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8.加强教育系统“六五”普法理论研究工作。认真总结“五五”普法经验,分析“五五”普法得失,把握普法工作发展规律,结合新时期普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加强“六五”普法理论研究工作,为“六五”普法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年内,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并组织征集相关理论文章。

9.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广泛宣传依法治校理念,研究制定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指导标准,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评估和考核,建立一批在依法治校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的示范学校,推动各级各类学校自觉开展依法治校工作,增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10.继续强化普法办规范化建设。各级普法办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协调、指导、检查普法教育工作的水平,切实做到全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督查、有调研、有创新、有典型。每年编发和报送的普法简报不少于4期,配备和及时更新必要的宣传设备,确保普法专项经费的专款专用,不断提升普法教育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普法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普法教育;经济法;发展;价值

在建构我国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民主和法治为本质,必须以培育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为前提和基础,要认识到普法教育在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回溯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经济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把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更好地探寻经济法在普法教育中的有效实施路径,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普法教育的作用

(1)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前提。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实现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的目标,就要以普法教育为前提和基础,将普法教育落实于社会管理、发展的各个实践环节之中,树立全民法治意识和观念,通过民主法治保障公民的最大化利益。(2)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作。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使之获得最广大公民的普遍性服从,才能更好地规范行政行为,在地域差距明显的环境下实现和谐社会,成为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工作和前提。

二、我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经济法发展的历史起点。经济法是一种规制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然而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历史起点和目的功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法产生前提有天壤之别,我国长期以来处于政体变更模式之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一种“静止式”的发展状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采取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作为经济运行体制的控制者和垄断者,企业则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有明显的计划性的深刻烙印,使我国经济体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极不适应,呈现出经济体制僵化的状态和模式。随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阶段,对于商品、市场、市场经济的认知逐渐清晰和深化,明确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商品经济建设目标,然而这一理论与实践还难以厘清,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此种种都表明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起始阶段,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起点主要是以变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并在社会发展的转型中不断成长和深化。(二)我国经济法发展的两条主线。(1)市场竞争秩序建构。这是我国经济法发展的主线之一,有我国自身独特的历史任务和内在逻辑,我国经济法将重点放在寻求市场与政府相契合的内容,并授权政府以执法方式打击限制、排斥市场竞争的行为,要逐渐消灭或改变停滞不前的小农经济和村社制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对政府行使经济管理权进行监督。(2)法治政府建设。我国原有的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模式尽管在一定时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形成了极其明显而严重的官僚主义和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和问题,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丧失了自身的活力,使国民经济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为此,要从法律领域进行建设和改革,要从现有的本土法制资源中汲取更多的有益元素,更好地推进我国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三)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路径。我国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吹响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号角,并以创造性的思维思考和实践经济法的发展路径,在我国“后发式”的当代中国经济法制建设过程中,面临两难境地:其一为我国经济法律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变革的需要,然而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中央主导和政府推动式”的法制变革。其二为经济法是授权政府进行经济法制的变革法,然而也是限制和约束政府行为不当运用的限权法,如何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重点任务。由此可见,我国经济法发展所推行的自上而下的精英推动模式是政府运用经济和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强有力的干预,也是中国市场制度变迁的主导模式,然而,在当前市民社会尚未形成、社会自治力量相对薄弱的环境之下,我国经济法制的变革还要实施“政府推动型”的法制改良模式,要依赖于政府的行政组织力和资源控制力进行规划和智谋。它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控制社会资源,整合社会组织的力量,快速推进社会转型的目标。但是,在这种“政府推动型”的“后发式”经济法发展模式,也滋生出政府行政力量与市场不当利益相融合和勾结的一面,如:行政权力寻租现象;政府行政权力成为私人或非法利益的“保护伞”;政府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由而推行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政府披上“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的合法化外衣,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等,由此可见,当我国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关键转型的时期,还要将重点放在如何摆脱“政府行政依赖型”的经济法运行模式,要努力创建市民社会自治体系和市场经济完善运行机制,建构透明、民主、责任、诚信的现代法治政府,以足够的耐心、理性、智慧和科学加以智谋和筹划,在漫长的渐进式的中国经济法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使之成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符合的经济法体系。(四)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转型时期,要依循市场对法律的诉求,以法律治理的方式规避和防范市场缺陷,避免市场失灵的问题,以经济法作为法律治理的本质属性,由“权力干预”向“法律治理”转变和进化,成为规范、引导、扶持、限制和禁止市场的现代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经济法调整的必要性解读:(1)逐渐剔除国家主义,避免经济法国家主义倾向中的“政策化”的过度解读和认知,避免国家的过度干预对经济造成的迟滞性影响。(2)市场经济趋于法制化的现实要求,在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下,要求经济法调整适应市场经济日趋法制化的要求,要以法律手段为干预和调控经济的唯一行政手段,由征权力干预调控转变为法律治理。(3)确保经济法的顺利实施。可以在经济法的调整之中应用法律手段,使法律干预和调控经济行为,促使经济双方或多方的均衡博弈,较好地满足市场经济法制化的要求。通过在经济生活中渗透和融入法治思想,可以使之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规则和引领,维护经济调节与运行的良好秩序,避免资源分配或市场失灵时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将法律置于社会调整体系的顶层,使之成为经济法调整中不可变更的准绳和依据,由“权力干预”向“法律治理”转变,顺应市场经济的法治化要求,使这具有程序性和责任性,由市场经济的抽象性转换为法律制度的贯彻和具体落实,由法律这种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加以实现,促进经济调整的法律化。同时,还要剔除国家主义,避免经济法中的国家主义倾向,转变对“国家与市场关系之法”的过度解读,要建构因应市场需求的法律治理模式,顺应法治经济时代和精神,彰显法的精神和要意,使政府依据经济法的规制权、调控权、保障权进行市场经济的调节,较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自由公平竞争,由静态的经济规范转化为动态的经济法规范,推动新兴的经济法由权力经济向法治经济转变和发展。

三、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及价值调整分析

(一)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经济法在有效发展的进程中要明确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明晰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主要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社会本位原则。法治部门要依循社会本位原则和思想,以坚持社会经济关系调整法治部门为矛盾冲突处理的原则,突显国家本位为首、个人本位为次、社会本位最后的原则,较好地处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以社会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阐释了经济的地位与价值。(2)国家适度干预原则。国家的适度干预可以较好地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可以在权衡各方利弊的前提下适度干预经济成本,明晰干预的大致范围,使之符合国家综合法律体系的要求,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市场干预,要注意实施谨慎干预。(3)权利倾斜保护原则。公平同样适用于经济法领域和范畴,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关注弱势群体,采用权利倾斜保护的原则纠正贫富差距过大的倾斜状态,纠正强弱之间的不平衡。(二)我国经济法在依法治国中的价值。(1)经济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构成。经济法通过法律和制度对市场进行约束和控制,以保障经济市场的合理发展,杜绝和避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出现的行业垄断的现象,要以经济市场的法治化、制度化为根本目标,创建经济市场平等、自由的竞争模式。(2)经济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并使之成为依法治国的基石,它可以促进我国政府成为经济主导型的政府,避免经济市场中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切实保障依法治国的实现。同时,还可以对政府的竞争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控,对经济市场中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进行监管和法律制裁,实现对市场的法治管理。(3)明确了依法治国的竞争秩序。经济法可以切实保障经济市场的稳定运行,促进社会各领域的良性发展,较好地整治和处理经济市场运行中的“乱象”,切实保证经济市场的竞争关系和竞争管理秩序。

四、我国经济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路径分析

(一)我国经济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法实施的发展进程之中,还暴露出如下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较强的地方保护性色彩。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了保护当地经济的发展,采用限制或禁止外地商品流入的行政指令方式,显现出极其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使我国经济法的实施效率相对低下,无法促进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2)监督管理体系尚未完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时期,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正在逐渐生成和完善,然而在社会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复杂和频繁,这就暴露出经济监督和管理体系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对于经济法的监管力度相对薄弱,存在明显的缺失问题和现象,制约和降低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3)经济执法主体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具体操作要由经济管理机关、经济监督管理机关来实现和操作,这些不同机关的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人员主体个人素质方面的缺失,而使经济执法出现一定的混乱现象。(二)我国经济法实施的完善对策。(1)削弱地方保护主义的色彩。要在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削弱地方保护主义的色彩,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避免有关管理者的地方保护性行为,对这种不良风气进行整治、监督和管理,使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管理效能,更好地保障经济法的顺利实施,推动经济的发展。(2)完善经济法监督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经济法相关的基本保障体系和机制,使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权威性,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明确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在不断完善经济法的监督管理机制的前提下,更好地拓展经济法实施的空间,使之具有更为广阔的施展舞台,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管理效能和作用。(3)提升经济执行管理主体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对经济法管理的重视,使全体机构的经济法执行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并通过定期的执法专业培训和法律学习等方式,使所有的执法人员都知法懂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更好地与社会民众相融合和链接,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主体,更好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建构和谐社会的普法教育之中,要使社会公民形成法治意识和观念,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探索我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寻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路径,结合当前的具体国情,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宜的经济法体系,使之成为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切实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秩序,规范市场竞争管理。

【参考文献】

[1]姚晓征.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9).

[2]邹拴.思想史视角下的中国经济法探析[J].天中学刊.2014(04).

[3]单飞跃.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轨迹、事件与特征[J].现代法学.2013(04).

[4]鲁篱.中国经济法的发展进路:检视与前瞻[J].现代法学.2013(04).

[5]应飞虎.中国经济法实施若干问题[J].现代法学.2013(05).

普法教育范文篇5

一、普法教育的指导思想

法制的宣传和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推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市开展“四五”统计普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实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立足于推动统计改革和发展,通过继续深入开展统计普法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统计人员、统计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依法统计,使我市的统计工作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保障和促进全市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普法教育的对象与基本要求

(一)普法教育的对象

“四五”统计普法的对象包括与统计活动和统计工作监督管理有关的全部人员。重点对象是:

1、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机关的主要领导人和各级政府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人及与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有关的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人;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人、统计执法人员;

3、统计人员(包括兼职统计人员);

4、负有填报法定统计调查表任务的统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人、统计负责人。

(二)普法教育的基本要求

1、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机关的主要领导人和各级政府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人及与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有关的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人,主要通过学习《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浙江省统计工作监督管理条例》、《统计执法检查规定》和省政府的统计规章,明确自身在监督管理统计工作中的职权、义务、法律责任,支持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报告、监督职权,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使统计执法检查权,提高依法监督管理统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人、统计执法人员,主要通过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监察法》、《国家赔偿法》、《浙江省统计工作监督管理条例》、《浙江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统计执法检查规定》、《涉外社会调查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浙江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和省政府的统计规章,熟练掌握统计法律规范和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依法开展和管理统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执法水平,认真查处统计违法案件,增强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秉公执法。

3、统计人员(包括兼职统计人员),主要通过学习《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浙江省统计工作监督管理条例》、《统计执法检查规定》和省政府的统计规章,熟练掌握统计法律基本知识,做到依法从事统计活动,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抵制和排除对统计数据的各种形式的干扰。

4、负有填报法定统计调查表任务的统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人、统计负责人,主要通过学习《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浙江省统计工作监督管理条例》、《统计执法检查规定》和省政府的统计规章,了解准确、及时地申报国家、地方统计调查所需资料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统计执法检查是每个统计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违反统计法律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认识到其商业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三、普法教育的方法和步骤

(一)普法教育的方法

我市“四五”统计普法教育采取自学、辅导、培训、函授、考试等相结合的方法,在自上而下培训普法骨干和面上宣传发动的基础上,每年有重点、分期分批地推开实施。“四五”统计普法教育工作从20*年开始启动,到2005年结束。按照准备、实施、总结验收三个阶段进行。

(二)普法教育的步骤

准备阶段(20*年至2002年第一季度)

各地、各部门根据本实施意见,主要做好组建“四五”统计普法教育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编制“四五”统计普法教育工作经费,征订或编写统计普法资料,培训统计普法骨干,完成统计普法重点对象的摸底工作(表式见附件二)。

实施阶段(2002年4月至2004年第三季度)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不同对象,制定年度计划,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地组织实施“四五”统计普法教育工作,并做好年度检查工作。

1、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机关的主要领导人和各级政府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人及与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有关的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人,主要采取发送统计普法学习材料、举行专题讲座、在党校和行政学院开设统计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

2、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人,主要采取培训班、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赴外地考察等形式组织学习。同时,把统计法律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纳入统计局和三支调查队领导参加的培训班、有关年报会议内容之一。

3、对统计执法人员,主要采取培训班、研讨班、学历教育、自学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鼓励统计执法人员参加高等院校的法律课程和研究生教育。

4、对全体统计人员(包括兼职统计人员),主要采取自学、培训班、讲座、函授、上岗培训、继续教育、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学习。把统计普法教育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继续将地方统计法规知识纳入全市统计人员持证上岗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5、负有填报法定统计调查表任务的统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人、统计负责人,主要采取发送统计普法学习材料,通过函授或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组织学习。

6、对广大公民,主要采取运用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在每年12月8日纪念《统计法》颁布日前后或全市组织的统计执法大检查期间,全市上下集中开展统计法宣传周活动。

属于统计普法重点对象的,都应参加统计普法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由统计普法部门核发《“四五”统计普法合格证》,其中县级以上党委、人大、政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机关的主要领导人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人及与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有关的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人、统计执法人员由省统计普法部门分期分批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由省统计普法部门核发《浙江省“四五”统计普法合格证》。

总结验收阶段(2004年第四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

各地、各部门在2004年第四季度完成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的统计普法教育总结、抽查、验收工作。市统计普法部门在2005年第一季度完成对各区、县(市)和市级部门的抽查验收工作,并做好全市统计普法的总结工作,迎接省统计普法部门的检查验收。

总结验收工作采取自下而上总结报告与自上而下逐级抽查验收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抽查中发现统计普法教育重点对象未取得《“四五”统计普法合格证》人数占统计普法教育重点对象总人数比例在15%以上的地区或部门,视为不合格,在2005年6月底前进行补课。

对个人验收的标准:

1、学习规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对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比较熟悉,经考试成绩合格。

2、统计工作中没有发生明知故犯或者明显的违法乱纪行为。

3、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法律知识开展本职工作,依法统计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

对单位验收的标准:

1、组织落实,机构健全,正常开展“四五”统计普法教育工作。

2、领导重视,带头学法,统计普法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

3、干部、职工参加统计普法教育学习经考试合格率达到参加人数的95%以上。

4、准确、及时报送法定的统计调查表,无统计违法案件发生。

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各项统计工作基本走上依法管理轨道。

普法教育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度,我校普法教育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思想,全面落实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四五普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领导,按照“以人为本、以法为准”的宗旨,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体系,狠抓普法教育各项措施的落实,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推动学校的民主法制建设。

二、工作任务

⒈全面加强教职员工的普法教育。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按照《三峡大学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全校教师进一步学习《四五普法读本》、《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以及与高等教育有关一系列政策法规,增强教职员工的责任感,及时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开展普法工作。

⒉坚持领导干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各级党委中心学习组坚持每月一次理论学习,主要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与形势任务相适应以及与履行职务相关的法律知识。由党委宣传部和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组织实施,并做好每次学习记录。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结合学习进度和重点定期组织领导干部法制讲座,由各级领导向全体师生宣讲有关法律知识。

⒊结合学习《宪法》、《教师法》、《教育法》、《刑法》、《民事诉讼法》、《交通法》、《保密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灵活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大学生要以《法律基础》课为载体,聘请法律知识专家举办法制讲座每学期不得少于场。充分利用校内宣传媒体:校报、广播、网络、橱窗等宣传阵地进行专题宣传,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人生健康发展室、班会、团会、社团等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法制教育影碟片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法纪教育,积极营造学法氛围,增强师生遵纪守法观念。

⒋政法学院要以法制宣传日为契机,扎实做好普法宣传周的各项教育活动。首先是在全校师生中大张旗鼓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其次是继续开展送法下乡和为市民进行法律知识咨询宣讲活动。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制讲座、参观和旁听法院公开审判等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通过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珍惜生命、拒绝”等专题宣传活动,引导师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⒌学工处要以“纪律安全教育月”活动为出发点,组织广大学生学习《防火、防盗、交通安全知识》,学习《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守则》及《三峡大学各项关于加强大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办法》等。各学院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纪律安全教育,做到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讲究实效,以抓防交通事故、防饮食中毒、防盗、防火等为常年重点,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⒍学校普法办公室要在年底组织一次全校师生的法律法规知识考核,督促师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断提高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三、具体要求

⒈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各级党组织负责本单位普法教育活动,要把普法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记录、年未有总结,确保普法教育活动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普法教育范文篇7

1、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法律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广泛性。

随着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广播电视全面普及,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自然增加了广阔的宣传空间,农民的普法教育阵地逐步宽广起来。尤其是电视机的普及,农民每天能直观地看到法治节目,通过观看《法眼观察》、《法治现场》、《直播南京》、《今日说法》等等法治节目,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法律知识。从而达到了面广量大、自然直观的教育效果。

2、采取以会代训和培训进行法制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针对性。

农村每年要举办多次各类形式的普法培训,根据培训的对象,结合普法,分类示教。一是领导干部参加学法培训、研究工作,安排法律教育的内容,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指定学法日等形式,坚持干部带头,学有标兵;二是每年利用党员冬训班活动日组织千余名党员学习法律,接受面大,普及性强;三是集中骨干培训,采取三天、五天不同等级骨干培训,较好地落实普法任务,更好地帮助农民学法、用法教育;四是抓好企业厂长、职工培训,促进依法经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增收增效;五是推进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经济,依法勤劳致富;六是在矛盾处理过程中,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矛盾,结合有关法律,向当事人进行宣传教育。七是采取其他不同方式的培训等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教育效果。

3、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实施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根据不同季节,采取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一是开辟法制长廊,定期开展法制宣传。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法制宣传展板巡回在各村和物资交流会等民间活动场所、群众密集的地方进行宣传。三是针对新形势下农民学法需求,县镇组建普法宣传小分队和讲师团进村入户进行宣传,接受群众咨询。同时,根据地方习惯组织法制演出宣传队,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自编自演,将最贴近农民实际的法律运用小品,送给农民,深受农民欢迎。四是运用标语、横幅在大街小巷、村头村尾、主要路口、人来人往的地方进行张贴、横挂。五是采取送法送书进村入户、问卷调查,根据农民群众需要,解答法律知识,发放法律宣传资料。六是以电教化教育活动为基础,制作大量的农民法制讲座系列录象VCD碟片进村入户播放,充分发挥电教化手段的作用。

4、采取以案释法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真实性。

针对农村普法教育面广量大的特点,采取以图释法、以案释法的例宣传的形式,增强农民学法的趣味性、真实性。运用挂图、漫画在重要场所张贴、印制小册子,发放到单位、企业、学校、家庭进行宣传。同时,针对所发生的案例,逐个进行案例分析,使农民通俗易懂,体现了形象直观,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知。并将群众中的倾向性、苗头性、群体性矛盾与案例说法结合,以事论法、以案讲法,让群众听得懂、好理解,现场开庭、现场说法、更贴近广大群众。针对涉及面广、运用性强的法律、通过区域性开庭,农民易接受,尤其是对蛮不讲理,又不学法接受教育,由经常违法的个别人,现场开庭,当庭宣判,强制执行,更具有说明力。为推进农村普法教育要充分发挥党校、政校、夜校、职校的作用,同时,成立普法学校,不定期安排干部、职工、农民等多方面人员进入普法学校接受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学法自觉性。

5、采用刊物、书籍开展普法教育,实施普法教育的灵活性。

刊物、书籍是开展普法教育的基础,也是其精神之源。一是针对农村青年求知求法愿望强的特点,一方面在各图书室、阅览室、借有关法律书籍、刊物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根据各自需要购买自己所需、实用性强的法律书籍,作学法的补充。二是送法(书)下乡,编写和发放法律书籍。一方面集中发放普法教材《读本》送到家;另一方面结合本地农民实际编写常用法律100问,青少年案例教育100例等农村、农民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三是开展家庭学法活动,母子(女)同学法、父子(女)同学法、夫妻共学法、邻里之间相互学法等活动,做到自行学法与共同学法相结合,家庭学法与社会学法相结合,集中学法与个人学法相结合,推动普法教育的全面发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6、开展学法竞赛、评比活动,实施普法教育的氛围性。

普法教育范文篇8

“四五”普法规划中强调指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青少年学生是普法工作的重点对象。那么如何才能使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得到有效的增强呢?许多地方都做了有益的探索。我们通过努力,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这里,结合我市在青少年普法方面的一些做法,谈一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

一、青少年普法工作的必要性。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他们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更要使他们学法、懂法,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决定我们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有一定比率的上升,引发了法制教育危机。青少年学生可塑性极强,如果,不抓住时机加以引导,而放任自流,必然要导致社会问题。青少年普法教育是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需要。十五大以来,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要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青少年普法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二、青少年普法教育的特征。

⒈青少年普法教育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政府普法机构、学校、社会等都负有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义务。⒉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客体具有特定性,未满周岁的青少年学生,是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⒊青少年普法的内容具有确定性。《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青少年普法的重要内容。⒋青少年普法的途径具有多样性。学校是进行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对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社会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力量。

三、青少年普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我国的青少年普法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在普法形式上,缺乏深入性;二是在普法方法上,主要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积极性不高;三是在普法手段上,重说教,轻实践,存在着空洞说教缺乏说服力的现象;四是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认识不清的问题,把青少年普法当成可有可无的事情。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青少年普法工作的开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根据我市今几年来在青少年普法方面取得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青少年普法长效机制。青少年普法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做到立章建制。首先,健全青少年普法领导机制,做到组织健全,专人负责;其次,建立健全青少年普法目标责任机制,做到工作目标明确;其次,建立适应青少年普法教育发展需要的投入机制,保障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一是注重发挥法制宣传教育载体的作用,利用法入校园、创建法制教育先进学校等活动,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举办法律知识专题报告会、法制宣传教育专栏等形式进行法律知识宣传。二是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撰写法制小论文等活动,营造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校园文明氛围,做到在校学生人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三是在政法干警中为青少年学生选聘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帮助学校加强对一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不断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坚持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几个原则。一是要准确定位,青少年普法普法工作的重心是广泛宣传、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做到宣传有保障、治理有力度。二是必须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青少年普法领导组织要加强协调指导,学校、家庭、社会要互相配合,积极参与。三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普法的平等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积极参与性。四是法制教育要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步规划、同步进行,确保对青少年教育的大纲、教材、师资、课时四落实,切实上好法制教育课,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四、深化“法律五入”中的法入校园活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普法教育范文篇9

一、普法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普法教育承担着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职责,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特征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与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有着密切联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没有民主法治,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因此,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发展。公正与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准则,没有公正与平等就没有社会和谐。因此,要在全民中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依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在全社会的实现。要在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努力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维护公平正义。“诚实信用”,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实信用”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实现“诚实信用”,需要法律来引导和保障。当今社会还存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现象,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诚实守信的氛围,必须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活力必须依靠制度、政策特别是法律来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热情,支持创造活动,保护创造成果的良好氛围。“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和谐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会,没有稳定,和谐社会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就必须在全体公民中大力开展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遵纪守法、人人参与维护稳定的大气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这就要求大力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节约意识,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普法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法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要实现法治,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合格公民。不要说在一个法盲充斥的国家无法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在一个法律众多但人人不信仰法律、不崇尚法律的国家也是无法实现法治,实现社会和谐的。因为法律的制定、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可以说,法治的成熟有赖于合格的现代公民群体的形成。因此,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无法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有法可依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距离真正实现法治,还有相当漫长的路程。个中原因,既有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公民法律人格的缺失。要培养真正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公民,就必须在全体公民中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建设法治文化。普法教育作为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提升公民法律素质中发挥了作用,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五五”普法中,必须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开展宪法和基本法律、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密切相关法律法规、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及公平正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突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学法用法,不断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做到人人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依法办事。在全社会形成信仰法律、崇尚法律、自觉维护法律、严格执行法律的良好风尚,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普法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普法教育范文篇10

今天的会议是市南区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组委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刚才,韩永源主任传达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精神和总结了上半年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崔茂和主任部署了市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让我们对前期工作有了一定了解。自区关工委、区文明办、区综治办、区司法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关工委的具体指导下,各基层关工委组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做到了行动快、力度大、活动多,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市关工委领导的高度评价。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和区青少年普法教育组委会向大家表示感谢,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加强合作、主动作为,把下一步的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教育活动问题讲几点意见:

首先,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的宗旨。中关工委已将市列为试点,而市又将市南区列为试点,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任务的重要性,争取该项活动在市南区出成绩,出经验,树品牌,决不能辜负市关工委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

第二,一定要在行动中狠抓落实。各单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的领导。目前各基层关工委和相关部门大部分建立了领导小组,下一步要做到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要重视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壮大力量;要重视发挥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和各类宣传理论阵地的作用,突出主题,狠抓落实,扩大声势;要做到计划详细、活动具体、效果显著、资料齐全、责任到人;要重视发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向市普法教育组委会推荐。区普法教育组委会办公室要加强与各部门、各街道的联络、协调和活动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工作,推动普法教育活动地深入发展。

第三,一定要在行动中突出重点。在校生、落榜生、待业生、新就业青年和刑释解教人员是我们这次普法教育活动的重点对象,要根据这些人员特点,突出开展六项主题教育活动,依托阳光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青少年维权岗、社区矫正站等,宣讲法律基本知识,解答青少年法律问题,提高青少年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维护青少年基本权益。各部门、街道要广泛动员,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通过征文、摄影、演讲、知识竞赛,以及广场宣传、街头咨询、图片展览、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丰富青少年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抵制歪风,弘扬正气,形成浓厚的青少年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