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任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8:40:47

聘任制

聘任制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积极推行事业单位领导职务聘任制和干部任期制,探索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促进干部能上能下,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为推动临颍大发展、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1、党管干部、客观公正、群众公认原则;

2、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原则;

3、分类管理、量化考核原则;

4、激励与监督相结合原则。

三、聘任范围和期限

聘任范围是县属事业单位及部门管理的科级事业单位行政领导职务。聘任期限一般为三年。

四、聘任方法

主要采取直接聘任和公开竞聘两种形式,同时积极探索试行公选聘任等其他聘任形式。

(一)直接聘任。直接聘任采取以下程序进行:

1、组织考察。考察工作由县委组织部负责,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程度。单位党组织推荐的拟聘任人选在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中公认度不足三分之一的,取消资格,不予考察。

2、研究决定。县委组织部根据考察等情况,提出建议人选,提交县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研究,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研究决定。

3、聘前公示。新提拔的科级领导干部,按照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的规定进行公示。公示结果影响任职的取消资格,不予聘任。

4、办理手续。确定聘任的正、副科级领导干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聘任手续,颁发聘书。正科级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由县委聘任,县委组织部负责颁发聘书;副科级事业单位的正职由县委组织部聘任并颁发聘书。

县委或县委组织部已研究任命的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改为聘任制,适时采取直接聘任的形式进行理顺,聘期自颁发聘书之日算起。

(二)公开竞聘。根据干部缺岗情况和工作需要,适合公开竞聘的职位,原则上在本单位或本系统范围内采取公开竞聘的形式进行。公开竞聘采取以下程序进行:

1、制定工作方案。县委组织部根据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职位缺额情况和工作需要,拟定公开竞聘工作方案,报请县委同意后实施。

2、公布职位。县委组织部负责通过媒体及有关形式向社会公布公开竞聘的领导职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资格等。

3、报名和资格审查。报名以个人自愿报名为主,也可以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的方式进行。县委组织部根据竞聘职位的条件和要求,会同有关单位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

4、演讲答辩。资格审查合格者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演讲,介绍个人工作经历、自身具备的条件和优势、做好竞争职位工作的设想,并就有关问题进行答辩。同时,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适当增加有针对性的理论测试或能力测试。

5、民主测评。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对竞聘者进行民主测评。公认度低于三分之一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6、组织考察。根据竞聘者演讲答辩和民主测评结果,按照考察对象人数多于拟聘人数的原则确定考察对象并组织进行考察。考察要全面考察竞聘者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重点考察政治思想素质、竞聘职位需具备的能力、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程度。

7、研究决定。县委组织部根据考察等情况,提出建议人选,提交县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研究,然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研究决定。

8、聘前公示。新提拔的科级领导干部,经县委常委会或县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七天。公示结果影响任职的取消资格,不予聘任。

9、办理手续。确定聘任的正、副科级领导干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聘任手续。

(三)公选聘任。根据工作需要,适时面向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公选聘任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公选聘任的程序在公开竞聘程序的基础上,增加笔试、面试等环节。

五、管理与考核

1、实行试聘期制度。事业单位新提拔的科级领导干部,实行试聘期制度,试聘期为一年。试聘期间,试聘干部行使所任职务的权力,担负所任职务的责任和义务,享受所任职务的政治、工资和生活待遇。试聘期满,由县委组织部组成考察组,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和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全面考察。根据考察情况,提出是否取消试聘期的建议。经县委常委会或县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研究,胜任现职的,取消试聘期;不胜任现职的,解除试聘职务,按试聘前职级安排工作,享受其原职级政治、工资和生活待遇。确需延长试聘期的,试聘期一般延长半年。

2、实行聘任期满考核、审计制度。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要在聘任期满后一个月内,将本人聘期目标完成情况和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形成书面总结报送县委组织部、分管领导或主管部门党组(党委)。县委组织部组成考察组对其进行聘任期满考核。对需要进行聘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考察、审计结果作为是否续聘的主要依据。

3、建立续聘、解聘和辞聘制度。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聘任期满,职务自行免除,在未决定是否续聘之前,继续履行岗位职责。经考核、审计,县委或县委组织部研究,胜任现职、同意续聘的,重新办理聘任手续。不胜任现职的,予以解聘,视情况改任非领导职务或恢复原职级待遇。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予以解聘或不再续聘:一是达到任职年龄界限的;二是在年度考核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三是因能力较弱,不胜任工作的;四是工作出现重大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犯有严重错误的;五是因健康原因不能继续工作的;六是因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应当解聘的。

聘任期内的科级领导干部,可以提出辞聘,但必须履行审批手续。办理辞聘手续,本人须写出书面申请,经单位党组织研究同意后,报县委组织部,按干部管理权限三个月内予以答复。未经批准,不得离职。

聘任期间的干部,一般不作职务上的调整,非工作原因,不得无故变动其工作岗位。在聘任期间或聘任期满后,经组织任命为其他领导职务的,其任职年限可连续计算。

4、实行聘期目标管理。目标分年度目标和聘期目标。单位所承担的年度工作目标作为行政正职的年度目标,行政副职的年度目标由单位根据本单位承担的年度目标和领导班子分工进行分解。聘期目标由单位根据县委、县政府近年工作规划和单位工作职能拟定,报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或主管部门审核,以聘期目标责任书的形式确定。正科级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的聘期目标责任书,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与其签订;副职领导干部的聘期目标责任书,由本单位正职领导干部与其签订。副科级事业单位正职的聘期目标责任书,由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与其签订。聘期目标责任书签订后报县委组织部备案。

对实行聘期目标管理的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及奖惩办法,参照县委对科级领导干部考核的有关规定执行。

5、加强日常管理。县委组织部和有关部门要健全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搞好协调沟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群众反映有问题的干部,要认真进行调查。经查实确有问题的,及时警示提醒,情节较重的,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直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保证措施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聘任及考核管理工作在县委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县委组织部负责组织实施。各单位要站在推进全县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高度,积极支持、推进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探索完善有关配套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快临颍发展和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建功立业。

聘任制范文篇2

关键词:公务员聘任制政府雇员制聘任合同

已于2006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在第十六章中专门规定了公务员聘任的适用范围、聘任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纠纷解决机制,正式在法律上确认了公务员职位聘任制度。早在1993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就规定了对公务员部分职位实行聘任制,①在2002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也规定了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②但都没有明确规定公务员聘任的适用范围和具体办法。

在实践中,我国在20多年前就有地方实行了公务员聘任制。在8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原干部人事制度不能从农村直接招收干部,以致乡镇干部来源不足的问题,很多地区开始在乡镇实行干部聘任制,通过契约合同来管理干部。甘肃省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为乡镇党政机关补充近4800余名招聘干部,还有一些地、县自行招聘了一部分干部。[1]1996年,辽宁省为了调整乡镇机关人员结构的,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在全省乡镇机关实行了聘任制公务员制度。[2]各地、各部门对公务员聘任制作出的探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都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具体的操作办法,在实践中也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国公务员聘任制的具体内容

(一)公务员聘任制的含义

《公务员法》第95条规定:“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在我国,公务员聘任制是指机关通过公开招聘或直接选拔的方式,以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与所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从事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公务员聘任制是任用公务员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和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制度,仍然属于公务员制度的范畴。公务员聘任制是相对于公务员考任制、公务员委任制、公务员选任制来说的。

(二)公务员聘任制的特殊性

公务员聘任制的特殊性,是相对于传统公务员制度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于非聘任的公务员制来说的,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可实行聘任

根据工作需要,经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公务员聘任制适用于两类职位:一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二是辅助性职位。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主要集中在金融、财会、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包括领导职位和非领导职位。辅助性职位事务性较强,在机关工作中处于辅助地位,如书记员、资料管理等方面的职位。涉及国家秘密的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不实行聘任制。

2、录用方式相对灵活

传统公务员录用程序较为严格,采取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而聘任制公务员录用方式相对灵活。《公务员法》第96条规定:“机关聘任公务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也可以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直接选聘。”机关可以采取两种方法选拔合适的聘任人选:一种是公开招聘,另一种是直接选聘。公开招聘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直接选聘是与符合条件的人员直接签订聘任合同。机关聘任公务员也应当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各机关都不能超出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聘用人员。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机关与其签订聘任合同,确定机关与所聘公务员双方的权利义务。聘任合同包括合同期限、职位及其职责要求、工资、福利等内容。

3、管理方式不同,纠纷解决机制有新突破

《公务员法》第99条规定:“机关依据本法和聘任合同对所聘公务员进行管理。”聘任制公务员具有公务员身份,公务员管理的一般原则和制度精神也同样适用于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比如聘任制公务员也应当具备公务员的基本条件、也应当履行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义务等。但对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更主要的还是依据公务员聘任合同。聘任合同包括了合同期限、职位及其职责要求、以及工资、福利、保险待遇、违约责任等内容,是机关日常管理聘任制公务员的重要依据。

公务员聘任制对公务员与机关的纠纷解决机制有了新的突破。非聘任制对公务员与机关发生了纠纷,不服机关的处理决定,只能进行申请复核、申诉、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控告,但是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而聘任制公务员与机关的纠纷,可以通过人事争议仲裁和诉讼处理。[3]

4、任职期限不再是终身制

公务员聘任制打破了公务员“永业制”,公务员不再是终身制。非聘任制公务员身份稳定,一般是终身制,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辞退或开除。而聘任合同期限为一到五年,聘任制公务员的公务员身份也将随聘任合同的终止而结束。

二、公务员聘任制与政府雇员制的区别

2002年6月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2003年6月,吉林面向全国公安系统招聘3名首批政府雇员,所招聘的首批两名“政府雇员”李文印和张明于11月28日正式接到吉林省公安厅的聘书开始上岗。他们受聘的职位是吉林省政府公安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总工程师和吉林省政府公安信息网络高级管理员。[4]吉林省开了我国政府雇员制之先河,随后,我国各地纷纷试行政府雇员制度,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的地方政府都纷纷开始尝试政府雇员制,如湖南省长沙市政府于2004年7月公开招聘专业人才,首招的四个职位是长沙市外侨办提供的日语、法语、德语、韩语各一人;湖北省武汉市政府也于2004年正式开始实行政府雇员制,拟从海内外招聘一批具有财税、金融、信息、法律等专业知识的急需人才。

政府雇员制是近几年来我国才出现的一种新的人事制度。在西方20世纪50年代,前联邦德国就开始在公共行政组织中引入政府雇员制度,随后西方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始广泛运用这种制度,并且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行政实务中,人们通常将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行政公务人员都称之为政府雇员,这是一种广义理解上的政府雇员制。而狭义的政府雇员则是指政府从社会上直接雇用的法律、金融、经贸、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以及打字、驾驶、维修、勤务等熟练型、普通技能型的低端工作人员,他们一般不占用行政编制,不直接行使行政权力,按照雇用合同的约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在一段时间内服务于政府某项工作或某一政府工作部门,他们与实行常任制的公务员共同完成行政机关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事务。在推行政府雇员制的英、美、澳、新等西方国家,政府雇员的人数大致占其行政公务人员队伍的10—20%。[5]

公务员聘任制与政府雇员制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但有以下区别:

(一)制度的层次不同

公务员聘任制是任用公务员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制度,仍然属于公务员制度的范畴。聘任制公务员的身份是公务员,而政府雇员则不具有公务员身份,他们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不占用政府行政编制,服务于政府某项工作或某一政府工作部门。[6]在我国有些地方,比如江苏、深圳、北京等地,允许部分政府雇员担任一定行政职务、行使相应行政权力,结果却出现了尴尬的境地,行使行政权力的政府雇员面临职责尴尬。③此类政府雇员不是真正的政府雇员,而实际上是公务员,相当于聘任制公务员。公务员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选人、用人、管人的重要制度,是我国政府人力资源法治化的主体构成。公务员聘任制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制度,已为我国法律正式规定。而我国目前各地推行的府雇员制度还不成熟,关于政府雇员制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和规定,实施政府雇员制的地方政府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都是说法不一,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政府雇员制是为了满足政府机关某些岗位对特殊性、临时性、辅助性人才的需求,是“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工作对某些人才的特殊需要”。[7]政府雇员制只是我国部分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政策,是地方政府对人事制度的创新。政府雇员制在制度层次上明显低于公务员聘任制度,政府雇员制还只是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法治体系补充制度。

(二)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同

首先,政府雇员的录用比聘任制公务员的录用更为灵活。政府机关在拟订和审订招聘计划后,可以根据招聘岗位的不同性质采取专家推荐考核、公开考试、个别选考等多种方式进行招考,人选确定后以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办理雇用手续,经试用合格即可成为正式雇员。其次,政府雇员的合同期限一般为1—3年,有的甚至不到1年,时间比公务员聘任期限更短。如吉林省规定雇员合同期限一般为1—3年,其中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合格的继续雇用,不合格的要及时解雇。有些临时性的工作,也可以按照课题或者项目,签订1年以下的雇用合。[8]第三,工资、保险、福利不同。聘任制公务员在工资经费限额规定内实行职级工资制,同时按有关规定享受地区津贴和其他津贴,实行定期增资制度,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是一种刚性的薪酬体系。政府雇员大都实行年薪制,其金额大大超过或超过公务员的薪金水平,如珠海市的政府雇员年薪标准分为6档,普通雇员执行1—3档,高级雇员执行4—6档,其最高年薪可达10万元。[9]政府雇员在受雇期间由雇佣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其办理社会保险,一般不再享受其它福利待遇。[10]第四,管理方式不同。机关依据公务员法和聘任合同对聘任制公务员进行管理,其管理主体主要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人事行政部门,而政府雇员主要按照与劳动或合同相关的法律以及签订的雇佣合同来管理,与雇佣单位发生纠纷申请劳动仲裁而不是人事争议仲裁,提起诉讼也只是民事诉讼,而不是行政诉讼。

三、公务员聘任制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要求

传统的以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弗兰克.J.古德诺(FrankJ.Goodnow)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马克斯.韦伯的科层体制理论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使得官僚机构丧失了内部激励机制,政府变得没有效率或低效率,公务员的终身制又导致行政机构人员臃肿,给政府支出造成沉重压力。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提出了“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组织的运作中来,即实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11](p6)美国行政学者帕特里夏.格里尔在总结新公共管理内涵时曾指出:“……对高级人员的任用采用有限期的契约制而不是偏好传统的职位保障制……”。[12](p264)

公务员聘任制正是顺应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要求,对公务员的录用引入聘任合同制,用企业精神来改革我国政府的用人机制,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推行的重要措施,反映了我国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管理和服务效率的需要。

(二)公共组织理论的要求

古典组织理论关于行政职位的设置,历来坚持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原则,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正式组织和正式职位的安排上,并且强调法定的权力结构和职位关系。到了20世纪中期,政府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对政府的管理活动形成了新的冲击和要求,使得政府组织理论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组织权变理论的产生。[13]该理论认为,传统的组织设计总是寻求一种最好的、固定的结构模式,而忽视了环境变量对组织设计的影响,忽略了任何政府组织实际上都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这一客观现实。政府组织和职位的设置要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进行,设置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必须随着具体的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建立灵活的、富有弹性的组织和职位形式。

公务员聘任制顺应了“公共组织”理论的发展要求,对公务员实行职位聘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可以建立灵活的、富有弹性的职位形式,从而使政府能够更高效的管理和提高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公务员聘任制的意义

(一)满足机关用人需求

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和政府活动日益复杂化的新形势,现代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事务更加灵活多变,需要更多的政府专业人才来应对现代政府事务管理和服务。但目前由于知识与视野的限制,政府现有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提高政策水平、创新管理制度的需要。[14]同时因公务员的职级工资制无法为特殊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单独规定工资水平,公务员制度的职位分类和薪酬体系所存在的缺陷,缺乏灵活的激励机制,使得公务员队伍中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严重流失,如在中央国家机关,外语、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涉外审计等涉外专业的人才相比而言更加严重,外交部流失人员164人,其中外交业务类136人,占83%;文化部共流失22人,其中外语专业人才13人,占总数的59%…从1998年到2002年,在人事部抽查的21个中央部委中,流失本科学历以上的公务员1039人,其中流失比重最大的是政府急需的专业人才。[15]同时,专业人才在我国各地方政府中也大量流失,这导致政府机关的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公务员聘任制弥补了政府专业人才的不足,优化了政府的人才结构,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政府人才队伍。

(二)降低了机关用人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公务员聘任制有助于降低机关用人成本,机关可以随时从社会上直接招聘适当人员来做,没必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录用和长期培养,同时,公务员聘用关系终止后聘任制公务员即与机关脱离关系,机关免去了“进一个人就要终身负责”的后顾之忧,从而大大降低了机关用人成本。公务员聘任制还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传统的非聘任制公务员大多是通用型人才,知识面较宽,但是缺乏适应政府工作的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处理大量专业性的行政事务就会效率低下。“公务员的素质决定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16]而公务员聘任制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和能力结构,所聘任的公务员是某些领域某行业的优秀人才,处理大量专业性的行政事务就会有较高的效率。另外,公务员聘任制的职位根据职位的性质、责任和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因事设岗、因岗用人,岗位职责清楚、任职条件明确,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健全了机关用人机制,促进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改革

公务员聘任制使机关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弹性化。传统的公务员制度难以形成面向社会的“开放性系统”,[17](p267)不能随时从社会上吸收优秀人才并同时吸收多样的思维方式和各种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政府公共管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致使公务员队伍人员结构的固化与僵化,造成公务员制度缺乏灵活性和新陈代谢机制不畅等诸多弊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18]公务员聘任制打破了传统公务员制度用人“唯资历论”、“唯亲疏论”的观念,将政府公务员职位的常任制与非常任制结合起来,使政府用人观念更加合理化、理性化。公务员聘任制拓宽了机关选人、用人渠道,改善了机关用人方式,解决了公务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人事制度上的弊端,使人才流动更加合理,健全了用人机制,并且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未来改革指明了方向,将促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四)完善了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

传统的公务员制度中公务员与机关发生了纠纷,不服机关的处理决定,只能进行申请复核、申诉、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控告,但是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有限的行政救济,不仅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而且由于程序上的不公正,很难做到对所诉内部行政行为的进行公正而彻底的救济。“人类社会最好的结局就是司法审判。”

[19](p76)公务员聘任制将司法救济纳入了公务员的救济体系,聘任制公务员对人事仲裁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是对行政救济内在局限性的有效补充,完善了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而且为非聘任制公务员提供司法救济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利于完善了整个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

五、公务员聘任制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虽然我国在20多年前就有地方实行了公务员聘任制,但却因为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各地做法不一,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这次《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聘任制作了专章规定,但所作的规定比较原则和抽象。公务员聘任制存在着很多问题:

1、可聘任职位不明确

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适用于两类职位:一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二是辅助性职位,对哪些是专业性较强、哪些是辅助性职位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2、聘任程序不完善

公务员法规定机关可以采取两种方法选拔合适的聘任人选:一种是公开招聘,另一种是直接选聘。公开招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但是直接选聘却没有相关的程序规定,在操作中可能引发腐败。

3、聘任工资、福利、保险等无具体规定

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协议工资制。但是有关聘任制公务员协议工资如何确定,福利、保险待遇等如何确定,都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4、人事争议仲裁规定不明确

公务员法规定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但却有多处规定不明,人事仲裁委员会是常设机关还是根据需求临时设立?如果是常设机关,那么应该设置在省、地、市、县的哪一级政府里面呢?如果是根据争议的发生而临时设立的机构话,那么它的公正性、权威性如何保证呢?还有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应该向哪一级的法院提起诉讼呢?这些在《公务员法》的规定都不明确。

5、对聘任合同的司法救济存在问题

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公务员对人事仲裁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现行行政诉讼法明确把因“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引起的争议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即便将其列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也存在问题:首先,由于我国关于公务员聘任制聘任合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即使诉讼到法院,法院又依据什么法律文件来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呢?其次,因聘任合同的履行发生争议而提起诉讼的既可能是公务员一方,也可能是用人机关一方,但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只能是行政主体一方。此外,对聘任合同的司法救济,在审查范围、举证责任、证明标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20]

注释:

①《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45条就规定:“国家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

②《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40条规定:“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聘任制领导职务的每一个聘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续聘任。聘任程序另行规定。”

③例如,《南国早报》2005年10月18日的一篇文章曾报道,2004年3月26日,颜兵受聘为江苏无锡市对日招商首席代表,其税后年薪50万元,成为内地年薪最高的“政府雇员”。在和外商谈判时可以代表政府,但具体决策时,还要与政府领导、相关企业共同商议。在招商过程中,外商从他的名片上看把他作为政府代表。颜兵每次均得向对方解释他的职责,以免引起误会。在政府部门面前,拿着政府薪金,却不是政府的人;在外商面前代表政府,却没有能力回答外商所谈的涉及公权的问题。颜兵面临着职责尴尬:“首席代表不是政府官员,有的部门觉得你是代表市政府说话,有的觉得你这个首席代表什么也代表不了。”

参考文献:

[1]朱建军.甘肃五千余名招聘干部过渡为公务员[J].瞭望新周刊.2005,(48):36.

[2]辽宁省乡镇机关实行聘任制国家公务员工作的实施意见(辽人发[1996]17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4]马扬.吉林首批政府雇员正式上岗[N].人民日报,2003-11-29(5).

[5]莫于川.风起云涌的政府雇员制[N].法制日报,2004-8-12(8).

[6][7][8][10]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2005-10-21

[9]珠海市政府雇员试行办法.

[11]KieranWalsh.PublicServicesandMarketMechanism[M].MacmillanPressLTD,1995.

[12]Ewanferlieetal.TheNewPublicManagementInAction[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13]陈尧.政府雇员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新趋势[J].改革与发展.2004,(4):20.

[14]广东省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关于部分地区推行政府雇员制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5,(5):84-89.

[15]王虎,将明悼.公务员流失报告:中央部委3年流失专才1039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9-10(1).

[16].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EB].2006/3/3

[17]宋斌,鲍静,谢听.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8].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聘任制范文篇3

关键词:公务员聘任制政府雇员制聘任合同

已于2006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在第十六章中专门规定了公务员聘任的适用范围、聘任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纠纷解决机制,正式在法律上确认了公务员职位聘任制度。早在1993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就规定了对公务员部分职位实行聘任制,①在2002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也规定了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②但都没有明确规定公务员聘任的适用范围和具体办法。

在实践中,我国在20多年前就有地方实行了公务员聘任制。在8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原干部人事制度不能从农村直接招收干部,以致乡镇干部来源不足的问题,很多地区开始在乡镇实行干部聘任制,通过契约合同来管理干部。甘肃省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为乡镇党政机关补充近4800余名招聘干部,还有一些地、县自行招聘了一部分干部。[1]1996年,辽宁省为了调整乡镇机关人员结构的,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在全省乡镇机关实行了聘任制公务员制度。[2]各地、各部门对公务员聘任制作出的探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都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具体的操作办法,在实践中也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国公务员聘任制的具体内容

(一)公务员聘任制的含义

《公务员法》第95条规定:“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在我国,公务员聘任制是指机关通过公开招聘或直接选拔的方式,以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与所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从事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公务员聘任制是任用公务员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和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制度,仍然属于公务员制度的范畴。公务员聘任制是相对于公务员考任制、公务员委任制、公务员选任制来说的。

(二)公务员聘任制的特殊性

公务员聘任制的特殊性,是相对于传统公务员制度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于非聘任的公务员制来说的,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可实行聘任

根据工作需要,经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公务员聘任制适用于两类职位:一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二是辅助性职位。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主要集中在金融、财会、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包括领导职位和非领导职位。辅助性职位事务性较强,在机关工作中处于辅助地位,如书记员、资料管理等方面的职位。涉及国家秘密的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不实行聘任制。

2、录用方式相对灵活

传统公务员录用程序较为严格,采取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而聘任制公务员录用方式相对灵活。《公务员法》第96条规定:“机关聘任公务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也可以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直接选聘。”机关可以采取两种方法选拔合适的聘任人选:一种是公开招聘,另一种是直接选聘。公开招聘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直接选聘是与符合条件的人员直接签订聘任合同。机关聘任公务员也应当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各机关都不能超出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聘用人员。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机关与其签订聘任合同,确定机关与所聘公务员双方的权利义务。聘任合同包括合同期限、职位及其职责要求、工资、福利等内容。

3、管理方式不同,纠纷解决机制有新突破

《公务员法》第99条规定:“机关依据本法和聘任合同对所聘公务员进行管理。”聘任制公务员具有公务员身份,公务员管理的一般原则和制度精神也同样适用于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比如聘任制公务员也应当具备公务员的基本条件、也应当履行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义务等。但对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更主要的还是依据公务员聘任合同。聘任合同包括了合同期限、职位及其职责要求、以及工资、福利、保险待遇、违约责任等内容,是机关日常管理聘任制公务员的重要依据。

公务员聘任制对公务员与机关的纠纷解决机制有了新的突破。非聘任制对公务员与机关发生了纠纷,不服机关的处理决定,只能进行申请复核、申诉、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控告,但是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而聘任制公务员与机关的纠纷,可以通过人事争议仲裁和诉讼处理。[3]

4、任职期限不再是终身制

公务员聘任制打破了公务员“永业制”,公务员不再是终身制。非聘任制公务员身份稳定,一般是终身制,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辞退或开除。而聘任合同期限为一到五年,聘任制公务员的公务员身份也将随聘任合同的终止而结束。

二、公务员聘任制与政府雇员制的区别

2002年6月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2003年6月,吉林面向全国公安系统招聘3名首批政府雇员,所招聘的首批两名“政府雇员”李文印和张明于11月28日正式接到吉林省公安厅的聘书开始上岗。他们受聘的职位是吉林省政府公安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总工程师和吉林省政府公安信息网络高级管理员。[4]吉林省开了我国政府雇员制之先河,随后,我国各地纷纷试行政府雇员制度,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的地方政府都纷纷开始尝试政府雇员制,如湖南省长沙市政府于2004年7月公开招聘专业人才,首招的四个职位是长沙市外侨办提供的日语、法语、德语、韩语各一人;湖北省武汉市政府也于2004年正式开始实行政府雇员制,拟从海内外招聘一批具有财税、金融、信息、法律等专业知识的急需人才。

政府雇员制是近几年来我国才出现的一种新的人事制度。在西方20世纪50年代,前联邦德国就开始在公共行政组织中引入政府雇员制度,随后西方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始广泛运用这种制度,并且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行政实务中,人们通常将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行政公务人员都称之为政府雇员,这是一种广义理解上的政府雇员制。而狭义的政府雇员则是指政府从社会上直接雇用的法律、金融、经贸、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以及打字、驾驶、维修、勤务等熟练型、普通技能型的低端工作人员,他们一般不占用行政编制,不直接行使行政权力,按照雇用合同的约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在一段时间内服务于政府某项工作或某一政府工作部门,他们与实行常任制的公务员共同完成行政机关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事务。在推行政府雇员制的英、美、澳、新等西方国家,政府雇员的人数大致占其行政公务人员队伍的10—20%。[5]

公务员聘任制与政府雇员制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但有以下区别:

(一)制度的层次不同

公务员聘任制是任用公务员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制度,仍然属于公务员制度的范畴。聘任制公务员的身份是公务员,而政府雇员则不具有公务员身份,他们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不占用政府行政编制,服务于政府某项工作或某一政府工作部门。[6]在我国有些地方,比如江苏、深圳、北京等地,允许部分政府雇员担任一定行政职务、行使相应行政权力,结果却出现了尴尬的境地,行使行政权力的政府雇员面临职责尴尬。③此类政府雇员不是真正的政府雇员,而实际上是公务员,相当于聘任制公务员。公务员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选人、用人、管人的重要制度,是我国政府人力资源法治化的主体构成。公务员聘任制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制度,已为我国法律正式规定。而我国目前各地推行的府雇员制度还不成熟,关于政府雇员制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和规定,实施政府雇员制的地方政府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都是说法不一,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政府雇员制是为了满足政府机关某些岗位对特殊性、临时性、辅助性人才的需求,是“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工作对某些人才的特殊需要”。[7]政府雇员制只是我国部分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政策,是地方政府对人事制度的创新。政府雇员制在制度层次上明显低于公务员聘任制度,政府雇员制还只是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法治体系补充制度。

(二)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同

首先,政府雇员的录用比聘任制公务员的录用更为灵活。政府机关在拟订和审订招聘计划后,可以根据招聘岗位的不同性质采取专家推荐考核、公开考试、个别选考等多种方式进行招考,人选确定后以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办理雇用手续,经试用合格即可成为正式雇员。其次,政府雇员的合同期限一般为1—3年,有的甚至不到1年,时间比公务员聘任期限更短。如吉林省规定雇员合同期限一般为1—3年,其中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合格的继续雇用,不合格的要及时解雇。有些临时性的工作,也可以按照课题或者项目,签订1年以下的雇用合。[8]第三,工资、保险、福利不同。聘任制公务员在工资经费限额规定内实行职级工资制,同时按有关规定享受地区津贴和其他津贴,实行定期增资制度,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是一种刚性的薪酬体系。政府雇员大都实行年薪制,其金额大大超过或超过公务员的薪金水平,如珠海市的政府雇员年薪标准分为6档,普通雇员执行1—3档,高级雇员执行4—6档,其最高年薪可达10万元。[9]政府雇员在受雇期间由雇佣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其办理社会保险,一般不再享受其它福利待遇。[10]第四,管理方式不同。机关依据公务员法和聘任合同对聘任制公务员进行管理,其管理主体主要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人事行政部门,而政府雇员主要按照与劳动或合同相关的法律以及签订的雇佣合同来管理,与雇佣单位发生纠纷申请劳动仲裁而不是人事争议仲裁,提起诉讼也只是民事诉讼,而不是行政诉讼。

三、公务员聘任制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要求

传统的以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弗兰克.J.古德诺(FrankJ.Goodnow)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马克斯.韦伯的科层体制理论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使得官僚机构丧失了内部激励机制,政府变得没有效率或低效率,公务员的终身制又导致行政机构人员臃肿,给政府支出造成沉重压力。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提出了“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组织的运作中来,即实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11](p6)美国行政学者帕特里夏.格里尔在总结新公共管理内涵时曾指出:“……对高级人员的任用采用有限期的契约制而不是偏好传统的职位保障制……”。[12](p264)

公务员聘任制正是顺应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要求,对公务员的录用引入聘任合同制,用企业精神来改革我国政府的用人机制,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推行的重要措施,反映了我国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管理和服务效率的需要。

(二)公共组织理论的要求

古典组织理论关于行政职位的设置,历来坚持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原则,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正式组织和正式职位的安排上,并且强调法定的权力结构和职位关系。到了20世纪中期,政府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对政府的管理活动形成了新的冲击和要求,使得政府组织理论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组织权变理论的产生。[13]该理论认为,传统的组织设计总是寻求一种最好的、固定的结构模式,而忽视了环境变量对组织设计的影响,忽略了任何政府组织实际上都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这一客观现实。政府组织和职位的设置要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进行,设置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必须随着具体的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建立灵活的、富有弹性的组织和职位形式。

公务员聘任制顺应了“公共组织”理论的发展要求,对公务员实行职位聘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可以建立灵活的、富有弹性的职位形式,从而使政府能够更高效的管理和提高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公务员聘任制的意义

(一)满足机关用人需求

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和政府活动日益复杂化的新形势,现代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事务更加灵活多变,需要更多的政府专业人才来应对现代政府事务管理和服务。但目前由于知识与视野的限制,政府现有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提高政策水平、创新管理制度的需要。[14]同时因公务员的职级工资制无法为特殊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单独规定工资水平,公务员制度的职位分类和薪酬体系所存在的缺陷,缺乏灵活的激励机制,使得公务员队伍中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严重流失,如在中央国家机关,外语、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涉外审计等涉外专业的人才相比而言更加严重,外交部流失人员164人,其中外交业务类136人,占83%;文化部共流失22人,其中外语专业人才13人,占总数的59%…从1998年到2002年,在人事部抽查的21个中央部委中,流失本科学历以上的公务员1039人,其中流失比重最大的是政府急需的专业人才。[15]同时,专业人才在我国各地方政府中也大量流失,这导致政府机关的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公务员聘任制弥补了政府专业人才的不足,优化了政府的人才结构,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政府人才队伍。

(二)降低了机关用人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公务员聘任制有助于降低机关用人成本,机关可以随时从社会上直接招聘适当人员来做,没必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录用和长期培养,同时,公务员聘用关系终止后聘任制公务员即与机关脱离关系,机关免去了“进一个人就要终身负责”的后顾之忧,从而大大降低了机关用人成本。公务员聘任制还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传统的非聘任制公务员大多是通用型人才,知识面较宽,但是缺乏适应政府工作的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处理大量专业性的行政事务就会效率低下。“公务员的素质决定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16]而公务员聘任制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和能力结构,所聘任的公务员是某些领域某行业的优秀人才,处理大量专业性的行政事务就会有较高的效率。另外,公务员聘任制的职位根据职位的性质、责任和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因事设岗、因岗用人,岗位职责清楚、任职条件明确,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健全了机关用人机制,促进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改革

公务员聘任制使机关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弹性化。传统的公务员制度难以形成面向社会的“开放性系统”,[17](p267)不能随时从社会上吸收优秀人才并同时吸收多样的思维方式和各种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政府公共管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致使公务员队伍人员结构的固化与僵化,造成公务员制度缺乏灵活性和新陈代谢机制不畅等诸多弊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18]公务员聘任制打破了传统公务员制度用人“唯资历论”、“唯亲疏论”的观念,将政府公务员职位的常任制与非常任制结合起来,使政府用人观念更加合理化、理性化。公务员聘任制拓宽了机关选人、用人渠道,改善了机关用人方式,解决了公务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人事制度上的弊端,使人才流动更加合理,健全了用人机制,并且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未来改革指明了方向,将促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四)完善了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

传统的公务员制度中公务员与机关发生了纠纷,不服机关的处理决定,只能进行申请复核、申诉、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控告,但是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有限的行政救济,不仅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而且由于程序上的不公正,很难做到对所诉内部行政行为的进行公正而彻底的救济。“人类社会最好的结局就是司法审判。”

[19](p76)公务员聘任制将司法救济纳入了公务员的救济体系,聘任制公务员对人事仲裁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是对行政救济内在局限性的有效补充,完善了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而且为非聘任制公务员提供司法救济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利于完善了整个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

五、公务员聘任制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虽然我国在20多年前就有地方实行了公务员聘任制,但却因为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各地做法不一,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这次《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聘任制作了专章规定,但所作的规定比较原则和抽象。公务员聘任制存在着很多问题:

1、可聘任职位不明确

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适用于两类职位:一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二是辅助性职位,对哪些是专业性较强、哪些是辅助性职位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2、聘任程序不完善

公务员法规定机关可以采取两种方法选拔合适的聘任人选:一种是公开招聘,另一种是直接选聘。公开招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但是直接选聘却没有相关的程序规定,在操作中可能引发腐败。

3、聘任工资、福利、保险等无具体规定

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协议工资制。但是有关聘任制公务员协议工资如何确定,福利、保险待遇等如何确定,都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4、人事争议仲裁规定不明确

公务员法规定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但却有多处规定不明,人事仲裁委员会是常设机关还是根据需求临时设立?如果是常设机关,那么应该设置在省、地、市、县的哪一级政府里面呢?如果是根据争议的发生而临时设立的机构话,那么它的公正性、权威性如何保证呢?还有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应该向哪一级的法院提起诉讼呢?这些在《公务员法》的规定都不明确。

5、对聘任合同的司法救济存在问题

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公务员对人事仲裁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现行行政诉讼法明确把因“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引起的争议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即便将其列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也存在问题:首先,由于我国关于公务员聘任制聘任合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即使诉讼到法院,法院又依据什么法律文件来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呢?其次,因聘任合同的履行发生争议而提起诉讼的既可能是公务员一方,也可能是用人机关一方,但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只能是行政主体一方。此外,对聘任合同的司法救济,在审查范围、举证责任、证明标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20]

注释:

①《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45条就规定:“国家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

②《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40条规定:“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聘任制领导职务的每一个聘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续聘任。聘任程序另行规定。”

③例如,《南国早报》2005年10月18日的一篇文章曾报道,2004年3月26日,颜兵受聘为江苏无锡市对日招商首席代表,其税后年薪50万元,成为内地年薪最高的“政府雇员”。在和外商谈判时可以代表政府,但具体决策时,还要与政府领导、相关企业共同商议。在招商过程中,外商从他的名片上看把他作为政府代表。颜兵每次均得向对方解释他的职责,以免引起误会。在政府部门面前,拿着政府薪金,却不是政府的人;在外商面前代表政府,却没有能力回答外商所谈的涉及公权的问题。颜兵面临着职责尴尬:“首席代表不是政府官员,有的部门觉得你是代表市政府说话,有的觉得你这个首席代表什么也代表不了。”

参考文献:

[1]朱建军.甘肃五千余名招聘干部过渡为公务员[J].瞭望新周刊.2005,(48):36.

[2]辽宁省乡镇机关实行聘任制国家公务员工作的实施意见(辽人发[1996]17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4]马扬.吉林首批政府雇员正式上岗[N].人民日报,2003-11-29(5).

[5]莫于川.风起云涌的政府雇员制[N].法制日报,2004-8-12(8).

[6][7][8][10]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2005-10-21

[9]珠海市政府雇员试行办法.

[11]KieranWalsh.PublicServicesandMarketMechanism[M].MacmillanPressLTD,1995.

[12]Ewanferlieetal.TheNewPublicManagementInAction[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13]陈尧.政府雇员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新趋势[J].改革与发展.2004,(4):20.

[14]广东省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关于部分地区推行政府雇员制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5,(5):84-89.

[15]王虎,将明悼.公务员流失报告:中央部委3年流失专才1039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9-10(1).

[16].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EB].2006/3/3

[17]宋斌,鲍静,谢听.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8].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聘任制范文篇4

关键词:公务员聘任制政府雇员制聘任合同

已于2006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在第十六章中专门规定了公务员聘任的适用范围、聘任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纠纷解决机制,正式在法律上确认了公务员职位聘任制度。早在1993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就规定了对公务员部分职位实行聘任制,①在2002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也规定了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②但都没有明确规定公务员聘任的适用范围和具体办法。

在实践中,我国在20多年前就有地方实行了公务员聘任制。在8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原干部人事制度不能从农村直接招收干部,以致乡镇干部来源不足的问题,很多地区开始在乡镇实行干部聘任制,通过契约合同来管理干部。甘肃省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为乡镇党政机关补充近4800余名招聘干部,还有一些地、县自行招聘了一部分干部。[1]1996年,辽宁省为了调整乡镇机关人员结构的,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在全省乡镇机关实行了聘任制公务员制度。[2]各地、各部门对公务员聘任制作出的探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都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具体的操作办法,在实践中也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国公务员聘任制的具体内容

(一)公务员聘任制的含义

《公务员法》第95条规定:“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在我国,公务员聘任制是指机关通过公开招聘或直接选拔的方式,以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与所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从事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公务员聘任制是任用公务员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和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制度,仍然属于公务员制度的范畴。公务员聘任制是相对于公务员考任制、公务员委任制、公务员选任制来说的。

(二)公务员聘任制的特殊性

公务员聘任制的特殊性,是相对于传统公务员制度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于非聘任的公务员制来说的,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可实行聘任

根据工作需要,经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公务员聘任制适用于两类职位:一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二是辅助性职位。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主要集中在金融、财会、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包括领导职位和非领导职位。辅助性职位事务性较强,在机关工作中处于辅助地位,如书记员、资料管理等方面的职位。涉及国家秘密的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不实行聘任制。

2、录用方式相对灵活

传统公务员录用程序较为严格,采取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而聘任制公务员录用方式相对灵活。《公务员法》第96条规定:“机关聘任公务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也可以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直接选聘。”机关可以采取两种方法选拔合适的聘任人选:一种是公开招聘,另一种是直接选聘。公开招聘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直接选聘是与符合条件的人员直接签订聘任合同。机关聘任公务员也应当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各机关都不能超出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聘用人员。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机关与其签订聘任合同,确定机关与所聘公务员双方的权利义务。聘任合同包括合同期限、职位及其职责要求、工资、福利等内容。

3、管理方式不同,纠纷解决机制有新突破

《公务员法》第99条规定:“机关依据本法和聘任合同对所聘公务员进行管理。”聘任制公务员具有公务员身份,公务员管理的一般原则和制度精神也同样适用于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比如聘任制公务员也应当具备公务员的基本条件、也应当履行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义务等。但对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更主要的还是依据公务员聘任合同。聘任合同包括了合同期限、职位及其职责要求、以及工资、福利、保险待遇、违约责任等内容,是机关日常管理聘任制公务员的重要依据。

公务员聘任制对公务员与机关的纠纷解决机制有了新的突破。非聘任制对公务员与机关发生了纠纷,不服机关的处理决定,只能进行申请复核、申诉、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控告,但是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而聘任制公务员与机关的纠纷,可以通过人事争议仲裁和诉讼处理。[3]

4、任职期限不再是终身制

公务员聘任制打破了公务员“永业制”,公务员不再是终身制。非聘任制公务员身份稳定,一般是终身制,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辞退或开除。而聘任合同期限为一到五年,聘任制公务员的公务员身份也将随聘任合同的终止而结束。

二、公务员聘任制与政府雇员制的区别

2002年6月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2003年6月,吉林面向全国公安系统招聘3名首批政府雇员,所招聘的首批两名“政府雇员”李文印和张明于11月28日正式接到吉林省公安厅的聘书开始上岗。他们受聘的职位是吉林省政府公安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总工程师和吉林省政府公安信息网络高级管理员。[4]吉林省开了我国政府雇员制之先河,随后,我国各地纷纷试行政府雇员制度,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的地方政府都纷纷开始尝试政府雇员制,如湖南省长沙市政府于2004年7月公开招聘专业人才,首招的四个职位是长沙市外侨办提供的日语、法语、德语、韩语各一人;湖北省武汉市政府也于2004年正式开始实行政府雇员制,拟从海内外招聘一批具有财税、金融、信息、法律等专业知识的急需人才。

政府雇员制是近几年来我国才出现的一种新的人事制度。在西方20世纪50年代,前联邦德国就开始在公共行政组织中引入政府雇员制度,随后西方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始广泛运用这种制度,并且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行政实务中,人们通常将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行政公务人员都称之为政府雇员,这是一种广义理解上的政府雇员制。而狭义的政府雇员则是指政府从社会上直接雇用的法律、金融、经贸、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以及打字、驾驶、维修、勤务等熟练型、普通技能型的低端工作人员,他们一般不占用行政编制,不直接行使行政权力,按照雇用合同的约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在一段时间内服务于政府某项工作或某一政府工作部门,他们与实行常任制的公务员共同完成行政机关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事务。在推行政府雇员制的英、美、澳、新等西方国家,政府雇员的人数大致占其行政公务人员队伍的10—20%。[5

公务员聘任制与政府雇员制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但有以下区别:

(一)制度的层次不同

公务员聘任制是任用公务员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制度,仍然属于公务员制度的范畴。聘任制公务员的身份是公务员,而政府雇员则不具有公务员身份,他们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不占用政府行政编制,服务于政府某项工作或某一政府工作部门。[6]在我国有些地方,比如江苏、深圳、北京等地,允许部分政府雇员担任一定行政职务、行使相应行政权力,结果却出现了尴尬的境地,行使行政权力的政府雇员面临职责尴尬。③此类政府雇员不是真正的政府雇员,而实际上是公务员,相当于聘任制公务员。公务员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选人、用人、管人的重要制度,是我国政府人力资源法治化的主体构成。公务员聘任制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制度,已为我国法律正式规定。而我国目前各地推行的府雇员制度还不成熟,关于政府雇员制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和规定,实施政府雇员制的地方政府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都是说法不一,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政府雇员制是为了满足政府机关某些岗位对特殊性、临时性、辅助性人才的需求,是“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工作对某些人才的特殊需要”。[7]政府雇员制只是我国部分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政策,是地方政府对人事制度的创新。政府雇员制在制度层次上明显低于公务员聘任制度,政府雇员制还只是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法治体系补充制度。

(二)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同

首先,政府雇员的录用比聘任制公务员的录用更为灵活。政府机关在拟订和审订招聘计划后,可以根据招聘岗位的不同性质采取专家推荐考核、公开考试、个别选考等多种方式进行招考,人选确定后以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办理雇用手续,经试用合格即可成为正式雇员。其次,政府雇员的合同期限一般为1—3年,有的甚至不到1年,时间比公务员聘任期限更短。如吉林省规定雇员合同期限一般为1—3年,其中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合格的继续雇用,不合格的要及时解雇。有些临时性的工作,也可以按照课题或者项目,签订1年以下的雇用合。[8]第三,工资、保险、福利不同。聘任制公务员在工资经费限额规定内实行职级工资制,同时按有关规定享受地区津贴和其他津贴,实行定期增资制度,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是一种刚性的薪酬体系。政府雇员大都实行年薪制,其金额大大超过或超过公务员的薪金水平,如珠海市的政府雇员年薪标准分为6档,普通雇员执行1—3档,高级雇员执行4—6档,其最高年薪可达10万元。[9]政府雇员在受雇期间由雇佣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其办理社会保险,一般不再享受其它福利待遇。[10]第四,管理方式不同。机关依据公务员法和聘任合同对聘任制公务员进行管理,其管理主体主要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人事行政部门,而政府雇员主要按照与劳动或合同相关的法律以及签订的雇佣合同来管理,与雇佣单位发生纠纷申请劳动仲裁而不是人事争议仲裁,提起诉讼也只是民事诉讼,而不是行政诉讼。

三、公务员聘任制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要求

传统的以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弗兰克.J.古德诺(FrankJ.Goodnow)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马克斯.韦伯的科层体制理论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使得官僚机构丧失了内部激励机制,政府变得没有效率或低效率,公务员的终身制又导致行政机构人员臃肿,给政府支出造成沉重压力。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提出了“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组织的运作中来,即实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11](p6)美国行政学者帕特里夏.格里尔在总结新公共管理内涵时曾指出:“……对高级人员的任用采用有限期的契约制而不是偏好传统的职位保障制……”。[12](p264)

公务员聘任制正是顺应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要求,对公务员的录用引入聘任合同制,用企业精神来改革我国政府的用人机制,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推行的重要措施,反映了我国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管理和服务效率的需要。

(二)公共组织理论的要求

古典组织理论关于行政职位的设置,历来坚持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原则,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正式组织和正式职位的安排上,并且强调法定的权力结构和职位关系。到了20世纪中期,政府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对政府的管理活动形成了新的冲击和要求,使得政府组织理论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组织权变理论的产生。[13]该理论认为,传统的组织设计总是寻求一种最好的、固定的结构模式,而忽视了环境变量对组织设计的影响,忽略了任何政府组织实际上都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这一客观现实。政府组织和职位的设置要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进行,设置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必须随着具体的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建立灵活的、富有弹性的组织和职位形式。

公务员聘任制顺应了“公共组织”理论的发展要求,对公务员实行职位聘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可以建立灵活的、富有弹性的职位形式,从而使政府能够更高效的管理和提高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公务员聘任制的意义

(一)满足机关用人需求

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和政府活动日益复杂化的新形势,现代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事务更加灵活多变,需要更多的政府专业人才来应对现代政府事务管理和服务。但目前由于知识与视野的限制,政府现有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提高政策水平、创新管理制度的需要。[14]同时因公务员的职级工资制无法为特殊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单独规定工资水平,公务员制度的职位分类和薪酬体系所存在的缺陷,缺乏灵活的激励机制,使得公务员队伍中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严重流失,如在中央国家机关,外语、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涉外审计等涉外专业的人才相比而言更加严重,外交部流失人员164人,其中外交业务类136人,占83%;文化部共流失22人,其中外语专业人才13人,占总数的59%…从1998年到2002年,在人事部抽查的21个中央部委中,流失本科学历以上的公务员1039人,其中流失比重最大的是政府急需的专业人才。[15]同时,专业人才在我国各地方政府中也大量流失,这导致政府机关的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公务员聘任制弥补了政府专业人才的不足,优化了政府的人才结构,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政府人才队伍。

(二)降低了机关用人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公务员聘任制有助于降低机关用人成本,机关可以随时从社会上直接招聘适当人员来做,没必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录用和长期培养,同时,公务员聘用关系终止后聘任制公务员即与机关脱离关系,机关免去了“进一个人就要终身负责”的后顾之忧,从而大大降低了机关用人成本。公务员聘任制还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传统的非聘任制公务员大多是通用型人才,知识面较宽,但是缺乏适应政府工作的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处理大量专业性的行政事务就会效率低下。“公务员的素质决定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16]而公务员聘任制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和能力结构,所聘任的公务员是某些领域某行业的优秀人才,处理大量专业性的行政事务就会有较高的效率。另外,公务员聘任制的职位根据职位的性质、责任和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因事设岗、因岗用人,岗位职责清楚、任职条件明确,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健全了机关用人机制,促进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改革

公务员聘任制使机关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弹性化。传统的公务员制度难以形成面向社会的“开放性系统”,[17](p267)不能随时从社会上吸收优秀人才并同时吸收多样的思维方式和各种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政府公共管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致使公务员队伍人员结构的固化与僵化,造成公务员制度缺乏灵活性和新陈代谢机制不畅等诸多弊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18]公务员聘任制打破了传统公务员制度用人“唯资历论”、“唯亲疏论”的观念,将政府公务员职位的常任制与非常任制结合起来,使政府用人观念更加合理化、理性化。公务员聘任制拓宽了机关选人、用人渠道,改善了机关用人方式,解决了公务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人事制度上的弊端,使人才流动更加合理,健全了用人机制,并且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未来改革指明了方向,将促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四)完善了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

传统的公务员制度中公务员与机关发生了纠纷,不服机关的处理决定,只能进行申请复核、申诉、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控告,但是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有限的行政救济,不仅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而且由于程序上的不公正,很难做到对所诉内部行政行为的进行公正而彻底的救济。“人类社会最好的结局就是司法审判。”

[19](p76)公务员聘任制将司法救济纳入了公务员的救济体系,聘任制公务员对人事仲裁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是对行政救济内在局限性的有效补充,完善了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而且为非聘任制公务员提供司法救济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利于完善了整个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

五、公务员聘任制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虽然我国在20多年前就有地方实行了公务员聘任制,但却因为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各地做法不一,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这次《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聘任制作了专章规定,但所作的规定比较原则和抽象。公务员聘任制存在着很多问题:

1、可聘任职位不明确

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适用于两类职位:一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二是辅助性职位,对哪些是专业性较强、哪些是辅助性职位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2、聘任程序不完善

公务员法规定机关可以采取两种方法选拔合适的聘任人选:一种是公开招聘,另一种是直接选聘。公开招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但是直接选聘却没有相关的程序规定,在操作中可能引发腐败。

3、聘任工资、福利、保险等无具体规定

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协议工资制。但是有关聘任制公务员协议工资如何确定,福利、保险待遇等如何确定,都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4、人事争议仲裁规定不明确

公务员法规定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但却有多处规定不明,人事仲裁委员会是常设机关还是根据需求临时设立?如果是常设机关,那么应该设置在省、地、市、县的哪一级政府里面呢?如果是根据争议的发生而临时设立的机构话,那么它的公正性、权威性如何保证呢?还有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应该向哪一级的法院提起诉讼呢?这些在《公务员法》的规定都不明确。

5、对聘任合同的司法救济存在问题

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公务员对人事仲裁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现行行政诉讼法明确把因“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引起的争议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即便将其列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也存在问题:首先,由于我国关于公务员聘任制聘任合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即使诉讼到法院,法院又依据什么法律文件来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呢?其次,因聘任合同的履行发生争议而提起诉讼的既可能是公务员一方,也可能是用人机关一方,但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只能是行政主体一方。此外,对聘任合同的司法救济,在审查范围、举证责任、证明标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20]

注释:

①《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45条就规定:“国家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

②《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40条规定:“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聘任制领导职务的每一个聘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续聘任。聘任程序另行规定。”

③例如,《南国早报》2005年10月18日的一篇文章曾报道,2004年3月26日,颜兵受聘为江苏无锡市对日招商首席代表,其税后年薪50万元,成为内地年薪最高的“政府雇员”。在和外商谈判时可以代表政府,但具体决策时,还要与政府领导、相关企业共同商议。在招商过程中,外商从他的名片上看把他作为政府代表。颜兵每次均得向对方解释他的职责,以免引起误会。在政府部门面前,拿着政府薪金,却不是政府的人;在外商面前代表政府,却没有能力回答外商所谈的涉及公权的问题。颜兵面临着职责尴尬:“首席代表不是政府官员,有的部门觉得你是代表市政府说话,有的觉得你这个首席代表什么也代表不了。”

参考文献:

[1]朱建军.甘肃五千余名招聘干部过渡为公务员[J].瞭望新周刊.2005,(48):36.

[2]辽宁省乡镇机关实行聘任制国家公务员工作的实施意见(辽人发[1996]17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4]马扬.吉林首批政府雇员正式上岗[N].人民日报,2003-11-29(5).

[5]莫于川.风起云涌的政府雇员制[N].法制日报,2004-8-12(8).

[6][7][8][10]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2005-10-21

[9]珠海市政府雇员试行办法.

[11]KieranWalsh.PublicServicesandMarketMechanism[M].MacmillanPressLTD,1995.

[12]Ewanferlieetal.TheNewPublicManagementInAction[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13]陈尧.政府雇员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新趋势[J].改革与发展.2004,(4):20.

[14]广东省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关于部分地区推行政府雇员制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5,(5):84-89.

[15]王虎,将明悼.公务员流失报告:中央部委3年流失专才1039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9-10(1).

[16].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EB].2006/3/3

[17]宋斌,鲍静,谢听.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8].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聘任制范文篇5

一、深入调研,明确范围时限

**市委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广泛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客观准确地分析了科级领导班子的现实情况,采取了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的办法,全面推行正职任期制、副职聘任制,并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制定了《**市科级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制试行办法》、《**市科级单位正职领导干部任期制实施细则(试行)》和《**市科级单位副职领导干部聘任制实施细则》,对任(聘)期制的实行范围、任职期限、监督管理、考核任免等方面内容作出了界定,确保了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在范围上,任期制主要适用于乡镇党委、政府正职领导干部,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及所属部分科级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群团部门正职领导干部,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聘任制主要适用于乡镇政府副职领导干部,市政府工作部门及科级事业单位行政副职领导干部。在时限上,每个任(聘)期原来均规定为3年,自20**年中央《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出台后,及时调整为5年。同时规定,正职在同一个领导职位任职不能超过二个任期,到期应进行交流或改任非领导职务;副职到期后重新进行聘任。在任(聘)期起始时间的确定上,任职决定时间在6月30日以前的,任(聘)期起始时间从当年年初开始计算;任职决定时间在6月30日以后的,任(聘)期起始时间从第二年年初开始计算。任期内因组织调整到职的领导干部,其任期按前任领导干部任期剩余时间计算。通过明确范围和时限,有效解决了干部任职无期限和调动频繁等问题,从而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使其做到心中有方向、肩上有担子、工作有压力。

二、精心设计,科学设定目标

科学合理的任(聘)期工作目标是推行正职任期制、副职聘任制的重要环节。任(聘)期目标包括任期内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由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依据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本届领导班子的奋斗目标,上级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计划和其他工作任务,本地区、本部门从实际出发提出和制定的工作计划三方面的目标、任务、计划和要求,重点围绕工作职能和职责、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及群团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全市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其它重点工作八项内容进行明确。任(聘)期目标既有具体量化标准,又对不能量化的指标进行定性划标,力求目标细化、硬化,以便于操作和考核,同时针对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和办法。任(聘)期目标及年度目标由本单位提出后,报市级分管领导把关修订,市绩效考评和目标管理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干部的任(聘)期目标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后,提交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党群部门领导干部任(聘)期目标由市级分管领导把关后,提交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市委常委会议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按照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地修订和分解任(聘)期目标,最后交由市委常委集体决策,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科学合理、操作性强。

三、抓住关键,突出考核管理

为了确保任(聘)期目标的实现,**市建立健全了以任(聘)期目标责任为内容,以绩效考核为动力,以目标实现程度定优劣的机制,形成一套程序严谨、内容细致、操作规范、科学民主的考核管理办法。一是强化目标责任。领导干部任(聘)期目标确定后,区分共同责任和岗位责任,按照领导干部的分工和岗位特点,将任(聘)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进行分解,量化、落实到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以层层签订责任状的形式予以明确。同时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以便广大群众监督,使制定任期目标、分解年度目标的过程,成为干部明确责任、落实责任的过程。二是推行绩效考评。以任(聘)期目标责任制为依据,制定了工作实绩和民意测评两个百分制考评办法,以绩效考评看发展、看能力,以民主测评看民意、看公论,并按照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工作性质,分别制定干部的计分标准,形成了衡量干部优劣的两把“尺子”。坚持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与一般考核相结合、届中考核与届满考核相结合,综合运用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多种方法,对领导干部任(聘)期内的德、能、勤、绩、廉和履行任(聘)期目标责任制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并填写《任期年度考评表》,建立考核台帐,对干部在任(聘)期内的表现作出阶段性的评价,存入政绩档案。三是突出结果运用。依据任(聘)期目标考核结果选拔任用干部,是实行正职任期制、副职聘任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关键环节。**市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结果与干部的使用挂钩,推行了班子分类和干部档次划分管理办法,把领导班子分为一、二、三、四类,实行分类管理;把领导干部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档,在同层级、同系统中进行排序。对一类领导班子,予以通报表扬,实行物质奖励;对三类领导班子,市委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进行诫勉或提醒谈话,帮助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对四类领导班子及时进行组织调整。被认定为优秀领导干部的,作为优先提拔使用对象,大胆重用;对基本称职的领导干部,实行诫勉谈话,限期改正;对连续两年认定为基本称职和当年认定为不称职的领导干部,不再任用,并视情况分别采取改任非领导职务、降职使用等办法予以安排,或采取待岗、培训等办法处置,使干部的进退去留取决于岗位表现和工作实绩,增强了在职领导干部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自律意识,促进了各级干部争先创优、干事创业局面的形成。几年来,按照分类划档结果,先后对8个班子进行了调整,有16名领导干部被诫勉谈话,9名领导干部被免职,其中主要领导干部6名。

四、规范程序,提高运行效果

聘任制范文篇6

摘要:公立学校;终身职;终身合同;教师聘任制

由于公立学校受到质量下降批评的压力,美国各州纷纷要求提高公立学校的绩效,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一方面表现在对教师资格取得的严格设定,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教师聘任制上。美国教师聘任制一般要求教师和地方学校董事会(LocalSchoolBoards)签订书面合同。聘任合同从形式上来看,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定期合同(TermContracts),和之相对的是终身合同(TenureContracts)。一旦签订终身合同,教师就获得了终身职(Tenure),本文拟对美国教师终身职作一探索,以期能对我国教师聘任制和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所启示。

一、教师终身职的意义及其实施的一般情况

虽然美国各州终身职法律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立法宗旨大致是一致的。大多数终身职法律是为了保护优秀教师。签订终身合同主要是为教师提供一种工作上的平安感,稳定教师队伍,同时避免学校权威部门对教师恣意和无常地干预。美国许多法院对终身职法律的立法意图作出了明确的类似上述意思的描述。

由于美国在教育行政上实行地方分权,管理教育的权力保留给了州一级政府,有关终身合同的一些法律条款也由州立法机关具体规定。终身合同要求除非有充足的理由和程序上的正当手续,否则不能随意解聘教师。一旦教师被授予终身职,学校董事会就不能单方面地废止教师合同。假如要解聘教师,至少要事先通知当事人,并要举行听证会,邀请当事人参加。

终身合同包括了法定权利,各州具体的合同程序和合同保护是不同的,因此,一个州的司法解释对于理解另一个州的法律来说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大多数终身职法规(TenureStatutes)具体说明了获得终身职的要求和程序,同时也明确规定了解聘终身职教师的原因和程序。法院在解释终身职法律时,一方面试图保护教师的权利,同时也力图保持学校人事管理方面的灵活性。

在学校董事会和教师签订终身合同之前,大多数州要求对教师有一个大约三年的试用期。试用期间,一般会签订定期合同,但合同结束之后并不一定能保证教师获聘。另外在试用期间,终身职法规一般要求教师提供正规的和连续的服务。例如,马萨诸塞州终身职法律规定,在教师获得终身职之前必须提供三个连续学年的教学服务。在解释这条规定时,马萨诸塞州上诉法院认为,一位只提供了大约四分之三学期教学服务的教师,他的服务是不能称得上为了获得终身职的,因为它还不到一年。

和教师签订终身合同是地方学校董事会的权力,这种权力不能委托,也不能授予其他机构。尽管学校董事会可以授予终身职,但它不能改变由立法机关设立的终身职条款。立法机关确定终身职的根据、资格要求以及获得终身职身份的程序。例如,假如法律条文规定获得终身职必须有一个试用期,那么聘任双方就一定得认真履行这一条款。当教师满足了终身职的法定要求,学校董事会就不能拒绝履行授予终身职的义务,也不能要求新任教师(newteachers)为了获聘而将放弃终身职权利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只要教师达到了法定的要求,学校董事会就必须授予其终身职。一般来说,假如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终身职是不能从一个学区转移到另一个学区的,这有助于确保学区官员在教师获得终身职之前有机会评价和考察他们。

终身合同虽然使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平安感。但是它并非可以保证教师永远就聘,它也不能让和在特定学校、年纪或学科领域教学的权利。就像解聘一个教师必须在终身职法律有具体具体的原因一样,教师可能被委派到某个已经得到证实且适合他的职位上。由此看来,教师终身职是非常强调专业性的,要求对号入座,不能像商品一样可以随便转移和让和。

许多州限制教学职位的终身职授予,但是却愿意将终身职授予给管理职位和人事工作职位。在这些州,只要试用期服务和其他具体的法定条款得到履行,那么就可获得行政管理的终身职。虽然作为教师的终身职并不意味着可以拥有作为行政管理的终身职,但是大多数法院认定,教师终身职是经过了认证的专业雇员,提供一种持续的服务,当它转为一种行政管理人员时,并没有改变他作为教师所拥有的终身职的权利。怀俄明州最高法院解释道摘要:“使人们在行政管理职位拥有广泛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是可取的,甚至是很重要的。假如拥有教学职位终身职的教师在接受行政管理角色时不得不放弃教学职位终身职,那么要使经验丰富的教师充任行政管理职位是很困难的。”和流行的观点不同,新墨西哥州最高法院坚持认为,个人为了自身发展自愿放弃教学职位而转到行政管理职位,就意味着放弃了教学终身职权利。根据这个法院的解释,州终身职权利被赋予一个职位而不是被赋予某个人。

二、终身职获得的条件及解聘终身职的原因和程序

获得终身职,教师首先应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认定终身职主体资格合法的一个基本条件。其次,教师在获得终身职之前一般会有一个试用期。在试用期,学校董事会一般会和教师签订一份合同。在合同结束时,学校董事会可能不再续聘教师,无须解释理由。学校董事会也可以在合同没有到期就以充足的理由解聘教师,但是教师的正当程序权利必须得到尊重。既然州法律规定获得终身职必须满足一定的实质性和程序性的要求,那么对于学区来说坚持这些要求是必要的。一般地讲,州法律会确认一个具体的日期,在这一天必须通知试用期教师来年将不再得到聘任机会。不再续聘的通知往往通过挂号信件等形式在这个具体日期或之前送达到大家所熟悉的教师地址。假如学区没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可以获得下一年的聘任。当教师在同一个学区完成三个连续学年的工作,假如没有收到不再续聘的通知,那么这个教师就自动获得了终身职。

试用期间是否续聘也是教师获取终身职往往要迈过的一道关口。获取聘任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财产利益。正当程序很少运用到试用期教师身上,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试用是一种受到限制的财产利益。之所以说是受到限制的一种财产利益,因为试用期间,比较典型的是教师都会签订一份为期一年的合同,假如学校董事会愿意,合同每年是可续的。试用期教师只拥有一年合同期的财产利益,当合同期每年结束时,教师就失去了固有的财产利益,因为教师和学区都已经实现了合同中规定的对彼此承担的义务,假如要表明一种财产利益继续存在,那么正当程序和合适的理由是必要的。假如学区决定解聘合同期间的试用期教师,那么完成正当程序上的手续是必需的,如解聘之前的通知、解聘理由以及正式的听证,因为合同期间的教师拥有财产利益。

虽然终身职教师有助于保护优秀教师,有利于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提升学校绩效,但并不意味着终身职教师就不能解聘。当然解聘教师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未来生活,也关系到他的切身财产利益,因此解聘教师是一件需要谨慎小心的事情。美国州法律规定,除非基于法定理由,不得解聘终身职教师。在解聘终身职教师时,学区教育委员会负举证责任。根据州法律规定,解聘终身职教师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出示充分的证据,举行正式的听证。总而言之,就是要满足实质上的正当法律手续和程序上的正当法律手续。

解聘终身职教师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胜任(incompetency)。不胜任是解聘终身职教师经常提出的理由之一。有一些州将不胜任作为解聘教师的惟一根据和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任何具体的解聘原因都包含其中。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不胜任往往是指无效率、缺乏技能、学科知识不够、不能或不愿上课、不能跟同事和家长有效开展工作、对己要求不严、班级管理不善、工作态度不好等等。因为法院将教学资格证书视为似乎能胜任工作的证据,因此控告终身职教师不胜任的举证责任往往由学校董事会来承担。能胜任工作的教师,一般地说,他们被认为是有知识、有技能和具有普通教师或者一般智商的人。

法院对不胜任的认定一般是指知识、技能和聪明的缺乏,在有些情况下是指专业性不够。它不仅使教师无法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也妨碍其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学校都为这种教师设计成长和改进绩效的方案,以使他们能够胜任教学工作。但帮助教师改进绩效需要及时的反馈,而且要对这一过程保持系统的和持续的评估并记录在案,否则控告教师不胜任是十分困难的。

2.不服从(insubordination)。不服从一般被认为是故意或没有能力服从合适的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指令。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不服从的行为比较轻易辨别。然而,也有这样的情况,一次严重的妨碍也可能会构成控告不服从的依据。大多数不服从是指教师的不合适行为已经受到明确的警告,但仍不在意这种警告。假如是这样,不服从的控告通常会得到支持。

只有对教师违反有效的行政管理命令或指令的不端行为有记录在案的证据,才会成功地控告教师不服从。假如将不服从的行为和教学效果和相关的学术新问题联系在一起,控告不服从就更有可能成功。假如有证据显示指令或行政管理的命令对教师有偏见或者不合理,控告不服从往往很难立得住脚。另外,命令或指示不能侵犯教师的基本权利,否则这种控告也是失效的。

3.不道德行为(immorality)。美国相关州法律规定不道德行为可以作为解聘教师的依据之一。不道德行为是指违反特定共同体伦理的行为。一些州法律称不道德行为不适合教学、给学生树立了不良的样板、破坏了道德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法院认为,新问题行为不仅在特定共同体标准下是非道德的,而且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损害。非凡是不道德行为有损班级教学的有效性,法院基本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任何实际上妨碍孩子的教育和对教师合适的教学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为往往会构成控告不道德行为的依据。法院试图表明的一个基本新问题是,教师的不道德行为是否影响教学绩效和有效性,对于这一新问题的不同回答将直接决定了教师是否应该解聘。美国有38个州的学校教育委员有权以不道德行为为理由来解聘教师。这些不道德行为包括摘要:同性恋;非职业行为;犯罪活动;对学生有性要求;体罚学生;使用亵渎性语言;有吸毒的不良行为;有酗酒的不良行为;盗用公款;欺诈;撒谎等等。

4.财政危机或职位废除(financialexigencyorabolitionofpositions)。当一个学区在预算开支上大幅减少时,财政吃紧的情况就马上会出现,以致会削减某些聘任职位。当学区碰到入学人数减少,这时某些职位也可能会被裁掉。只要有证据表明合法的财政新问题明显存在,学区应该贯彻减员(reductioninforce)政策,履行实质上和程序上的正当法律手续,那么法院一般会支持学区裁员的要求。一般地讲,由于解聘是基于一种财政上的考虑,因此对于正当法律手续的期望并没有像因个人或绩效新问题被解聘那样迫切。在支持财政紧缩时,法院经常要求学区作出如下解释摘要:(1)合法的财政危机存在;(2)财政危机的缓和和源自解聘的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合理的关系;(3)作出解聘决定必须遵循公平和一致的正当程序。学区在减员中往往也试图确立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通常的标准是摘要:(1)所讲的主题是否需要;(2)教师在学区就教的资历;(3)教师在教学专业方面的经历;(4)获得的最高学位和证书;(5)拿到最高学位和证书有多长时间;(6)是否拥有所讲主题的资格;(7)教学绩效。除此之外,学区也试图通过自愿退休、辞职、休假和调动工作等方式来达成减员计划。

虽然各州规定了解聘终身职教师的各种理由,但解聘终身职教师时必须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这一点对于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美国法院认为,学校在解聘一名教师时,必须适用的程序保护有以下几点摘要:(1)必须正式通知教师;(2)必须给教师充分的时间来答辩;(3)必须给教师提供证人和获得证据的机会;(4)必须在做出有损教师利益的决定前,举行听证会;(5)教师有权请法律顾问事务;(6)教师(或法律顾问)可以出示证据及询问控诉方证人;(7)校董事会的决定必须以证据和听证会的调查结果为依据;(8)必须保留听证会的记录和副本;(9)教师有权对不利于自己的决定提起诉讼。

三、终身职对我国教师聘任制的启示

首先,在公立中小学设立教师终身职的意义比较明显。目前我国多部法律和政策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但教师聘任制度从合同形式上来看比较单一,主要为定期合同。由于法律对定期合同的期限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实践中有的为三年,有的为四年,也有的为两年,聘期均比较短,造成教师频繁聘任,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和稳定。美国教师终身职的实践证实,它有助于确保教师工作的平安感,保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始终拥有一支稳定而优秀的教职工队伍。另外设立教师终身职有利于保护中小学教师的权利。由于我国教师聘任制除了教育法律做了几条原则性的规定外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造成聘任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借教师聘任制之名对教师打击报复。因此设立教师终身职,并规定学校除非法定理由不能随便解聘教师,对于保护教师,非凡是那些工作时间较长、业绩非凡突出的优秀教师的权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教师聘任制一定要坚持正当法律程序。从上述对美国终身职教师的聘任及解聘的分析来看,它们始终都强调正当法律程序在其中的功能。对于正当程序,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规定摘要:“任何州不得制定或实施任何法律,来剥夺合众国公民的优先权和豁免权。各州亦不得不经正当法律程序,即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或在其管辖区域内对任何人拒绝提供法律的平等保护”。美国相当多的教职工因为学校的聘任决定对自己不利而提起诉讼,这些诉讼有的针对程序保障某一方面新问题,有的直接针对正当程序本身。在聘任中,法院确认了在聘任关系结束前,有必要以正当程序保障公立学校教师的财产和自由权。假如涉及受保护的宪法权利,正当程序至少可使教师能得到一份学校董事会的解释通知,或者有机会参加听证会。我国《教师法》第17条、第37条分别规定了实施教师聘任制的原则和解聘教师的条款。但是对聘任教师的程序和要求没有作出规定,解聘教师的原因也过于简单,解聘的程序更是一片空白,如解聘之前应予通知、给教师申辩的机会、举行听证会、告知教师上诉的权利等等程序均无规定。

第三,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办法不宜“一刀切”。美国在实施教师终身职时,并没有由联邦制订一部具体的法律,而是把权力交给了各州,许多州都制订了专门的教师终身职法规。虽然在终身职教师聘任条件及程序、解聘的原因及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大致相同,但是在具体细节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因为每个州的情况都不一样。虽然如此,并不意味着联邦不管州了,州法律的规定都不得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否则无效。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情况差别很大,各地教师的素质也很不相同,因此,国家在制定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办法时只宜作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如对教师聘任的条件作出一个基本的规定,并强调这些条件虽然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往上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再如,解聘教师的原因一旦由国家规定后,各地只可细化,不再增加其他原因。这样的立法既可以照顾到各地的情况,留给了地方发展教育的自主权,同时又有利于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免受侵害,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摘要:

[1吴清山.美国教育组织和行政.台北摘要: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187.

聘任制范文篇7

关键词:公务员聘任制政府雇员制聘任合同

已于2006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在第十六章中专门规定了公务员聘任的适用范围、聘任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纠纷解决机制,正式在法律上确认了公务员职位聘任制度。早在1993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就规定了对公务员部分职位实行聘任制,①在2002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也规定了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②但都没有明确规定公务员聘任的适用范围和具体办法。

在实践中,我国在20多年前就有地方实行了公务员聘任制。在8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原干部人事制度不能从农村直接招收干部,以致乡镇干部来源不足的问题,很多地区开始在乡镇实行干部聘任制,通过契约合同来管理干部。甘肃省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为乡镇党政机关补充近4800余名招聘干部,还有一些地、县自行招聘了一部分干部。[1]1996年,辽宁省为了调整乡镇机关人员结构的,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在全省乡镇机关实行了聘任制公务员制度。[2]各地、各部门对公务员聘任制作出的探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都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具体的操作办法,在实践中也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国公务员聘任制的具体内容

(一)公务员聘任制的含义

《公务员法》第95条规定:“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在我国,公务员聘任制是指机关通过公开招聘或直接选拔的方式,以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与所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从事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公务员聘任制是任用公务员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和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制度,仍然属于公务员制度的范畴。公务员聘任制是相对于公务员考任制、公务员委任制、公务员选任制来说的。

(二)公务员聘任制的特殊性

公务员聘任制的特殊性,是相对于传统公务员制度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于非聘任的公务员制来说的,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可实行聘任

根据工作需要,经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公务员聘任制适用于两类职位:一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二是辅助性职位。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主要集中在金融、财会、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包括领导职位和非领导职位。辅助性职位事务性较强,在机关工作中处于辅助地位,如书记员、资料管理等方面的职位。涉及国家秘密的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不实行聘任制。

2、录用方式相对灵活

传统公务员录用程序较为严格,采取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而聘任制公务员录用方式相对灵活。《公务员法》第96条规定:“机关聘任公务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也可以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直接选聘。”机关可以采取两种方法选拔合适的聘任人选:一种是公开招聘,另一种是直接选聘。公开招聘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直接选聘是与符合条件的人员直接签订聘任合同。机关聘任公务员也应当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各机关都不能超出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聘用人员。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机关与其签订聘任合同,确定机关与所聘公务员双方的权利义务。聘任合同包括合同期限、职位及其职责要求、工资、福利等内容。

3、管理方式不同,纠纷解决机制有新突破

《公务员法》第99条规定:“机关依据本法和聘任合同对所聘公务员进行管理。”聘任制公务员具有公务员身份,公务员管理的一般原则和制度精神也同样适用于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比如聘任制公务员也应当具备公务员的基本条件、也应当履行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义务等。但对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更主要的还是依据公务员聘任合同。聘任合同包括了合同期限、职位及其职责要求、以及工资、福利、保险待遇、违约责任等内容,是机关日常管理聘任制公务员的重要依据。

公务员聘任制对公务员与机关的纠纷解决机制有了新的突破。非聘任制对公务员与机关发生了纠纷,不服机关的处理决定,只能进行申请复核、申诉、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控告,但是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而聘任制公务员与机关的纠纷,可以通过人事争议仲裁和诉讼处理。[3]

4、任职期限不再是终身制

公务员聘任制打破了公务员“永业制”,公务员不再是终身制。非聘任制公务员身份稳定,一般是终身制,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辞退或开除。而聘任合同期限为一到五年,聘任制公务员的公务员身份也将随聘任合同的终止而结束。

二、公务员聘任制与政府雇员制的区别

2002年6月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2003年6月,吉林面向全国公安系统招聘3名首批政府雇员,所招聘的首批两名“政府雇员”李文印和张明于11月28日正式接到吉林省公安厅的聘书开始上岗。他们受聘的职位是吉林省政府公安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总工程师和吉林省政府公安信息网络高级管理员。[4]吉林省开了我国政府雇员制之先河,随后,我国各地纷纷试行政府雇员制度,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的地方政府都纷纷开始尝试政府雇员制,如湖南省长沙市政府于2004年7月公开招聘专业人才,首招的四个职位是长沙市外侨办提供的日语、法语、德语、韩语各一人;湖北省武汉市政府也于2004年正式开始实行政府雇员制,拟从海内外招聘一批具有财税、金融、信息、法律等专业知识的急需人才。

政府雇员制是近几年来我国才出现的一种新的人事制度。在西方20世纪50年代,前联邦德国就开始在公共行政组织中引入政府雇员制度,随后西方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始广泛运用这种制度,并且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行政实务中,人们通常将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行政公务人员都称之为政府雇员,这是一种广义理解上的政府雇员制。而狭义的政府雇员则是指政府从社会上直接雇用的法律、金融、经贸、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以及打字、驾驶、维修、勤务等熟练型、普通技能型的低端工作人员,他们一般不占用行政编制,不直接行使行政权力,按照雇用合同的约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在一段时间内服务于政府某项工作或某一政府工作部门,他们与实行常任制的公务员共同完成行政机关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事务。在推行政府雇员制的英、美、澳、新等西方国家,政府雇员的人数大致占其行政公务人员队伍的10—20%。[5]

公务员聘任制与政府雇员制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但有以下区别:

(一)制度的层次不同

公务员聘任制是任用公务员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制度,仍然属于公务员制度的范畴。聘任制公务员的身份是公务员,而政府雇员则不具有公务员身份,他们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不占用政府行政编制,服务于政府某项工作或某一政府工作部门。[6]在我国有些地方,比如江苏、深圳、北京等地,允许部分政府雇员担任一定行政职务、行使相应行政权力,结果却出现了尴尬的境地,行使行政权力的政府雇员面临职责尴尬。③此类政府雇员不是真正的政府雇员,而实际上是公务员,相当于聘任制公务员。公务员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选人、用人、管人的重要制度,是我国政府人力资源法治化的主体构成。公务员聘任制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务员制度,已为我国法律正式规定。而我国目前各地推行的府雇员制度还不成熟,关于政府雇员制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和规定,实施政府雇员制的地方政府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都是说法不一,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政府雇员制是为了满足政府机关某些岗位对特殊性、临时性、辅助性人才的需求,是“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工作对某些人才的特殊需要”。[7]政府雇员制只是我国部分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政策,是地方政府对人事制度的创新。政府雇员制在制度层次上明显低于公务员聘任制度,政府雇员制还只是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法治体系补充制度。

(二)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同

首先,政府雇员的录用比聘任制公务员的录用更为灵活。政府机关在拟订和审订招聘计划后,可以根据招聘岗位的不同性质采取专家推荐考核、公开考试、个别选考等多种方式进行招考,人选确定后以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办理雇用手续,经试用合格即可成为正式雇员。其次,政府雇员的合同期限一般为1—3年,有的甚至不到1年,时间比公务员聘任期限更短。如吉林省规定雇员合同期限一般为1—3年,其中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合格的继续雇用,不合格的要及时解雇。有些临时性的工作,也可以按照课题或者项目,签订1年以下的雇用合。[8]第三,工资、保险、福利不同。聘任制公务员在工资经费限额规定内实行职级工资制,同时按有关规定享受地区津贴和其他津贴,实行定期增资制度,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是一种刚性的薪酬体系。政府雇员大都实行年薪制,其金额大大超过或超过公务员的薪金水平,如珠海市的政府雇员年薪标准分为6档,普通雇员执行1—3档,高级雇员执行4—6档,其最高年薪可达10万元。[9]政府雇员在受雇期间由雇佣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其办理社会保险,一般不再享受其它福利待遇。[10]第四,管理方式不同。机关依据公务员法和聘任合同对聘任制公务员进行管理,其管理主体主要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人事行政部门,而政府雇员主要按照与劳动或合同相关的法律以及签订的雇佣合同来管理,与雇佣单位发生纠纷申请劳动仲裁而不是人事争议仲裁,提起诉讼也只是民事诉讼,而不是行政诉讼。

三、公务员聘任制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要求

传统的以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弗兰克.J.古德诺(FrankJ.Goodnow)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马克斯.韦伯的科层体制理论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使得官僚机构丧失了内部激励机制,政府变得没有效率或低效率,公务员的终身制又导致行政机构人员臃肿,给政府支出造成沉重压力。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提出了“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组织的运作中来,即实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11](p6)美国行政学者帕特里夏.格里尔在总结新公共管理内涵时曾指出:“……对高级人员的任用采用有限期的契约制而不是偏好传统的职位保障制……”。[12](p264)

公务员聘任制正是顺应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要求,对公务员的录用引入聘任合同制,用企业精神来改革我国政府的用人机制,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推行的重要措施,反映了我国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管理和服务效率的需要。

(二)公共组织理论的要求

古典组织理论关于行政职位的设置,历来坚持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原则,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正式组织和正式职位的安排上,并且强调法定的权力结构和职位关系。到了20世纪中期,政府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对政府的管理活动形成了新的冲击和要求,使得政府组织理论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组织权变理论的产生。[13]该理论认为,传统的组织设计总是寻求一种最好的、固定的结构模式,而忽视了环境变量对组织设计的影响,忽略了任何政府组织实际上都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这一客观现实。政府组织和职位的设置要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进行,设置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必须随着具体的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建立灵活的、富有弹性的组织和职位形式。

公务员聘任制顺应了“公共组织”理论的发展要求,对公务员实行职位聘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可以建立灵活的、富有弹性的职位形式,从而使政府能够更高效的管理和提高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公务员聘任制的意义

(一)满足机关用人需求

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和政府活动日益复杂化的新形势,现代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事务更加灵活多变,需要更多的政府专业人才来应对现代政府事务管理和服务。但目前由于知识与视野的限制,政府现有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提高政策水平、创新管理制度的需要。[14]同时因公务员的职级工资制无法为特殊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单独规定工资水平,公务员制度的职位分类和薪酬体系所存在的缺陷,缺乏灵活的激励机制,使得公务员队伍中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严重流失,如在中央国家机关,外语、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涉外审计等涉外专业的人才相比而言更加严重,外交部流失人员164人,其中外交业务类136人,占83%;文化部共流失22人,其中外语专业人才13人,占总数的59%…从1998年到2002年,在人事部抽查的21个中央部委中,流失本科学历以上的公务员1039人,其中流失比重最大的是政府急需的专业人才。[15]同时,专业人才在我国各地方政府中也大量流失,这导致政府机关的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公务员聘任制弥补了政府专业人才的不足,优化了政府的人才结构,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政府人才队伍。

(二)降低了机关用人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公务员聘任制有助于降低机关用人成本,机关可以随时从社会上直接招聘适当人员来做,没必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录用和长期培养,同时,公务员聘用关系终止后聘任制公务员即与机关脱离关系,机关免去了“进一个人就要终身负责”的后顾之忧,从而大大降低了机关用人成本。公务员聘任制还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传统的非聘任制公务员大多是通用型人才,知识面较宽,但是缺乏适应政府工作的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处理大量专业性的行政事务就会效率低下。“公务员的素质决定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16]而公务员聘任制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和能力结构,所聘任的公务员是某些领域某行业的优秀人才,处理大量专业性的行政事务就会有较高的效率。另外,公务员聘任制的职位根据职位的性质、责任和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因事设岗、因岗用人,岗位职责清楚、任职条件明确,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健全了机关用人机制,促进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改革

公务员聘任制使机关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弹性化。传统的公务员制度难以形成面向社会的“开放性系统”,[17](p267)不能随时从社会上吸收优秀人才并同时吸收多样的思维方式和各种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政府公共管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致使公务员队伍人员结构的固化与僵化,造成公务员制度缺乏灵活性和新陈代谢机制不畅等诸多弊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18]公务员聘任制打破了传统公务员制度用人“唯资历论”、“唯亲疏论”的观念,将政府公务员职位的常任制与非常任制结合起来,使政府用人观念更加合理化、理性化。公务员聘任制拓宽了机关选人、用人渠道,改善了机关用人方式,解决了公务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人事制度上的弊端,使人才流动更加合理,健全了用人机制,并且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未来改革指明了方向,将促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四)完善了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

传统的公务员制度中公务员与机关发生了纠纷,不服机关的处理决定,只能进行申请复核、申诉、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控告,但是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有限的行政救济,不仅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而且由于程序上的不公正,很难做到对所诉内部行政行为的进行公正而彻底的救济。“人类社会最好的结局就是司法审判。”

[19](p76)公务员聘任制将司法救济纳入了公务员的救济体系,聘任制公务员对人事仲裁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是对行政救济内在局限性的有效补充,完善了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而且为非聘任制公务员提供司法救济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利于完善了整个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

五、公务员聘任制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虽然我国在20多年前就有地方实行了公务员聘任制,但却因为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各地做法不一,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这次《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聘任制作了专章规定,但所作的规定比较原则和抽象。公务员聘任制存在着很多问题:

1、可聘任职位不明确

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适用于两类职位:一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二是辅助性职位,对哪些是专业性较强、哪些是辅助性职位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2、聘任程序不完善

公务员法规定机关可以采取两种方法选拔合适的聘任人选:一种是公开招聘,另一种是直接选聘。公开招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但是直接选聘却没有相关的程序规定,在操作中可能引发腐败。

3、聘任工资、福利、保险等无具体规定

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协议工资制。但是有关聘任制公务员协议工资如何确定,福利、保险待遇等如何确定,都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4、人事争议仲裁规定不明确

公务员法规定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但却有多处规定不明,人事仲裁委员会是常设机关还是根据需求临时设立?如果是常设机关,那么应该设置在省、地、市、县的哪一级政府里面呢?如果是根据争议的发生而临时设立的机构话,那么它的公正性、权威性如何保证呢?还有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应该向哪一级的法院提起诉讼呢?这些在《公务员法》的规定都不明确。

5、对聘任合同的司法救济存在问题

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公务员对人事仲裁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现行行政诉讼法明确把因“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引起的争议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即便将其列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也存在问题:首先,由于我国关于公务员聘任制聘任合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即使诉讼到法院,法院又依据什么法律文件来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呢?其次,因聘任合同的履行发生争议而提起诉讼的既可能是公务员一方,也可能是用人机关一方,但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只能是行政主体一方。此外,对聘任合同的司法救济,在审查范围、举证责任、证明标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20]

注释:

①《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45条就规定:“国家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

②《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40条规定:“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聘任制领导职务的每一个聘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续聘任。聘任程序另行规定。”

③例如,《南国早报》2005年10月18日的一篇文章曾报道,2004年3月26日,颜兵受聘为江苏无锡市对日招商首席代表,其税后年薪50万元,成为内地年薪最高的“政府雇员”。在和外商谈判时可以代表政府,但具体决策时,还要与政府领导、相关企业共同商议。在招商过程中,外商从他的名片上看把他作为政府代表。颜兵每次均得向对方解释他的职责,以免引起误会。在政府部门面前,拿着政府薪金,却不是政府的人;在外商面前代表政府,却没有能力回答外商所谈的涉及公权的问题。颜兵面临着职责尴尬:“首席代表不是政府官员,有的部门觉得你是代表市政府说话,有的觉得你这个首席代表什么也代表不了。”

参考文献:

[1]朱建军.甘肃五千余名招聘干部过渡为公务员[J].瞭望新周刊.2005,(48):36.

[2]辽宁省乡镇机关实行聘任制国家公务员工作的实施意见(辽人发[1996]17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4]马扬.吉林首批政府雇员正式上岗[N].人民日报,2003-11-29(5).

[5]莫于川.风起云涌的政府雇员制[N].法制日报,2004-8-12(8).

[6][7][8][10]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2005-10-21

[9]珠海市政府雇员试行办法.

[11]KieranWalsh.PublicServicesandMarketMechanism[M].MacmillanPressLTD,1995.

[12]Ewanferlieetal.TheNewPublicManagementInAction[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13]陈尧.政府雇员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新趋势[J].改革与发展.2004,(4):20.

[14]广东省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关于部分地区推行政府雇员制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5,(5):84-89.

[15]王虎,将明悼.公务员流失报告:中央部委3年流失专才1039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9-10(1).

[16].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EB].2006/3/3

[17]宋斌,鲍静,谢听.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8].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聘任制范文篇8

根据惯例,此前政府内部如果寻找不到任职人选,就只能空置职位,或者通过政府关系去相关专业机构借调人员。然而,借调人员毕竟不能长久,且难以安排职务,进行管理。而聘任制公务员的出现,则开通了一条借用社会力量的“康庄大道”。

像上海浦东和广东深圳试点聘任制公务员制,既不是对现行公务员制度的革新和冲击,也不是对事业单位职员制度的大变盘,而是与机关公务员不悖的独立体系。如浦东这次所招公务员的任期都在1至3年之间,实行合同制管理。任期结束之后,是否续签需要双方再行协商,没有转为终身公务员的捷径可走。

笔者认为,作为一项公共政策,试点的聘任制公务员制度,有利于打破已实行了几十年的政府公务员主导政府工作的旧体制。它是政府决策层为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动,是解决政府机关运转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而作出的举措。因此,聘任制公务员的出现对中国的官本位意识无疑也是一次冲击。一方面,在政府机关工作,但却与升迁无涉,只凭专业技术知识吃饭,这会对官场文化起到消解作用;另一方面,置身官场却不用应付那些复杂的人与事,也有助于避免无谓的政治游戏造成智慧浪费,提升行政和服务效率。

聘任制范文篇9

摘要: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在现有制度环境下植入成熟教师市场体系的聘任制,受到环境因素的诸多制约。本文分别考察了教师市场环境、国内经济环境、高等教育环境、校内行政改革环境和其他高校聘任制改革环境对聘任制改革的影响。从而发现现有改革思路对青年教师的福利有负面影响,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环境、国内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高校内部行政部门的改革和其他高校的改革方案对教师聘任制改革也有诸多不利的影响,并因此提出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均衡思路。关键词:聘任制环境因素流出者歧视均衡流动自2002年北大和中大率先提出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方案以来,特别是2003年媒体对这南北两校的追踪采访报道,使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成为教育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高校也纷纷着手设计本校的改革方案,准备在必要时推出去以示不甘落后。但细想之下,北大直言不讳“借鉴”了美国的“tenuretrack”制度,即非升即离的聘任制度,快速跟进改革的那些大学也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北大的思路,后来的一些大学更是广泛参考其他大学的改革方案,有几分独立见解则很难说。于是,不顾内外部环境条件,盲目跟风改革很可能导致改革的失败,或以更大的代价取得成功。一旦改革失败,理论家便会总结,外国再好的东西到中国都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本文试图利用经济学理论,来探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对改革成败的重要影响,以供改革者在指定改革方案时参考。一、教师市场环境许多曾留学海外的改革者对国外成熟的教师市场感触颇深,他们都或多或少有过挣扎其中的经历。但把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国外成熟市场条件下的聘任制来设计,必然忽略了市场环境的重要性。首先,成熟的市场上存在着稳定的需求、供给和产品质量,在这种市场上选聘教师的交易成本很低,而且较低的辞退成本使雇佣的一方基本上完全是风险中性的。但中国目前根本就谈不上存在一个有效的高校教师市场,对大多数高校而言,他们选聘新教师时,一方面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之间存在着严重不对称信息;另一方面前来应聘的毕业生之间存在着很不正常的质量分布,甚至同一所高校毕业的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质量差别。此时,作为极度风险厌恶型的雇佣单位,只要自己培养学生的最高水平高于目标学校毕业生群体的平均水平,通常雇佣自己的优秀毕业生总是最优决策,更不用说自己的学生磨合成本低等因素了。每个学校都更愿意雇用自己的毕业生,这就是雇佣市场上的纳什均衡,也正是从前高校近亲繁殖的根源。既然近亲繁殖是雇佣单位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为避免过度近亲繁殖而要求本校毕业生必须到其他学校就业的限制性约束就使学校方的福利受到损失。值得指出的是,北大以其雄厚的实力和特殊的地位有可能直接背靠国际教师市场,以市场价格来雇佣“洋博士”,同时把自己的毕业生则推向国内其他高校(我深信他们的学生还远没有资格进入北大雇佣教师的那个市场,否则,北大就无须改革)。但其他不能直接与国际教师市场接轨的高校在效仿北大的这种改革时必然遭到福利损失,非但不能提高教师水平,反而可能带来无休止的麻烦。其次,成熟的市场上有相对稳定的“行业标准”。成熟的教师市场上一定存在着相对统一的学术评价机制,这种标准甚至不需要借助任何专门的载体都能达成一致。比如说,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否有价值,一个研究者一篇未发表的论文能反映作者什么样的研究能力,在不同的学校得到的评价是差不多的。在这个基础上来组织教师队伍,主要取决于学校准备发展的研究方向和个人的研究兴趣。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恩格尔对时间序列研究的兴趣在MIT得不到回应,是他离开MIT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直接原因。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一方面不同的学校对学术成果的认定不同,有些学校重视论文,特别是国际论文;有些学校重视专著或课题;有些学校则对论文、专著和课题甚至教学都施加一定的要求。这就使得一个学校的教授,到另一个学校并一定能聘为教授,从而限制了教授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市场上的评价体系模糊使高校培养科研人才的方案千差万别,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上供给方的质量波动,为需求方合理评价毕业生的研究能力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第三,在成熟的市场上价格是判断产品价值的关键指标。2001年,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麦克法登教授亲自告诉我,像他这样的教授,在美国的年薪在14-16万美金之间。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恩格尔在获奖前夕从圣地亚哥流动到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即便学校排名不如从前的学校,但其年薪却远高于从前。我们很容易发现,不少学者从好学校向差学校流动时并非学术上的没落,而是代表着更高的报酬或更成功的合作。张维迎教授则认为中国的教员市场是一个分层结构,一流大学分流的教员被二流大学接受,二流大学分流出来的教员被三流大学接受。这种设想显然对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按照这种想法,北大的教师最差的也比二流学校的最好的教师好,如果成熟的市场就是这样,那诺贝尔奖得主完全应该呆在一个学校,可事实上远非如此。张维迎犯这个简单的错误是因为他必须为个人的改革框架找到一个流出机制,但事实上这种流动不是均衡结果。任何一个学校在解除自己的员工时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二流学校为了接受北大淘汰的末流教师而不得不解聘自己的老师时都会考虑两个问题:为了这种质量“改进”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是否值得?我们是否应该把我们的学校建成永远比北大差的学校?难道我们就不能比北大稍微多花一点代价把他们最优秀的教授引进到我们这里,把我们学校的这个研究方向建成比北大更强的学校吗?更何况,考虑到一个被迫而非自愿从一个好学校到一个差学校的教师通常都有一定的情绪,这种退出机制实际上真正能解决的问题目前依然很小。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少数大学依据其特殊的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有资格直接单向背靠成熟的国际教师市场,能用数万美金的年薪从国外聘请到教师,同时逐渐淘汰部分在职的教师,十年左右的时间就能使北大的教师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但其他学校一般都没有实力做到这一点。二、国内经济环境目前所提出的种种教师聘任制改革方案都是比较粗鲁的,对被迫分流的教师,既没有提到任何经济补偿,也没有提到任何提高和培训的机会,只是“从德国牵来几只黑背到自家狗棚里并宣布,你们玩吧,过几天我来吃受伤的狗肉!”如果狗棚的门开着,自家狗理性的选择就是到外面流浪,主人因此便达到了提高狗群质量的目的(至于好不好用还要看主人驯化的效果)。但悻悻而去的狗,望着自己曾经无比眷恋的居住地,福利改善与否完全取决于外部的环境。经济学家在研究政府等公共部门人员分流的问题时,早就注意到私人部门经济环境对过于臃肿的公共部门机构精简的影响。金多新(JeonDoh-Shin)和拉丰在1999年向世界银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针对发展中国家精简机构所面临的逆向选择问题,利用机制设计的理论提出一套精简机构的理论方案。他们的主要结论是,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如果私人部门的效用差别更大,在社会生产价值很低时,每个工人都接受政府提供的激励合约,低效率类型工人去留无差异,高效率类型工人到私人部门会因为得到信息租金而更好,于是所有高效率工人都离开,部分低效率工人也会离开公共部门,但离开的规模比完全信息时少。换句话说,如果外面的经济环境对优秀人才的激励幅度比学校还大的话,事实上学校是留不住人才的,首先自选择分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如果外面的经济环境比学校差,那么被迫分流出去的教师的整体福利下降。或许有人认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与科研人才是不同质的,聘任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真正适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留下来,而让那些更适合于社会上其他工作的人到社会上寻求其他的就业机会。但问题是,每个人在就业决策上都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现象,曾经可以选择到金融部门工作的人,因更喜欢高校的环境而选择在学校工作,为学校做了十年贡献之后,突然又要从高校分流到金融部门,与一个直接进入金融部门工作的人相比,无论是经验还是能力上都有明显的差别,因而所面临的机会也完全不能同日而语。正是这种明显的路径依赖,才是许多教师感觉到改革压力的最终原因,他们即便在社会上能找到类似的工作,在高校就业期间就是他们在新就业岗位上的经验损失。就好比我们培养一个数学家先让他在农场种十年的庄稼后再让他看数学书一样,他必然因为这十年的劳动经历而落后直接从事数学研究的同行很多,甚至很难说他是否真正适合当一个数学家,在很多人看来,他更像是农民。当国内经济环境发展成熟并稳定以后,各种就业机会相对均等,每个人在选择就业时主要考虑的是个人专长和兴趣,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趋于稳定,每个人在不同岗位上实现的社会价值和得到的相应报酬差别不大。因此,人员流动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各行业的进入者与退出者基本平衡;其次,行业内流动比跨行业流动更为普遍;第三,流动人员有明显的随机性,既包括高层次人才,也有低层次人才;第四,绝大多数人最初做出的工作决策正是他最适合的工作。但是,中国目前的行业发展仍未达到均衡状态,许多人盲目地选择福利待遇较好的工作而不顾个人所长,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供过于求的情形。由于行业内流动既不多见也不鼓励,特别是张维迎教授所说的“分层结构”在作祟,高层进不去,低层不愿去,有进无退,势必造成待分流人员人心惶惶之态。三、中国高等教育环境中国的高等教育环境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因素,这涉及到单纯改革师资队伍能否取得成功的问题。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植入国外的教师聘任制度可能取得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首先,中国的教育经费短缺且来源极其有限:一是靠财政拨款(包括直接拨款和科研经费),占教育支出很小的比例;二是靠招生创收(包括全日制学生和在职教育),则占据了教育支出的绝大部分比例。除此之外,基本上别无其他收入来源。由于扩招学生成了许多学校的立校之本,所以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就十分繁重。如果教师每年指导20个本科生、50个硕士生和5个博士生,每年讲授600个学时的课程,那他哪还有什么时间来从事科研工作呢?如果仅是指导学生和讲课,现有教师的工作业绩或许比从国外聘请的教师更突出,那又何苦费力改革呢?其次,学校决策的做出并非真正民主而又科学的程序。比如有些学校制定了根据学生规模来确定师资规模的政策,这种思路所坚持的,到底是学术标准还是学生标准呢?如果社会上对电信系学生的需求最大,电信系的教师就最多,电信系的教授也相应最多,学校的政策也应该更多偏重师生规模都最大的电信专业;过几年社会上对法律系学生的需求最大,于是法律系的教师就最多,法律系的教授也因此最多,学校的政策又要转而偏重法律专业;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经济学、文学等专业,则应该缩减教师规模,因此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评聘教授者也居少数。诸如此类的政策都与学术标准相违背,并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效果和进展。再次,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期。以前的高校毕业生中,除部分人真正对学术感兴趣之外,多数优秀的学生都在学校外寻求就业。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高校待遇的提高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优秀毕业生的首要选择基本上是留下从教。所以,教师队伍的素质改进,应该是全部教师放到相同的竞争环境中来比较。但改革者为了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对学校的教授基本上不动,但教授不动带来的是职位的饱和,教授不流动,青年教师的晋升压力就更大,这种压力有些类似英国的晋升制度。最后,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大量的形式主义也对教师聘任制改革效果有消极的影响,也就是说与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学术标准的初衷相违背。在许多学校,教师指导本科生论文都要写日记(生产实习也是这样),指导质量好坏不论,不写日记就不合乎要求。学生答辩尽管也是形式主义,但参见答辩的老师都有很繁重的工作量,写评语、导师意见、答辩过程记录,最后还是由学术委员会来决定论文是否符合要求。教师讲课的内容和质量并没有作严格要求,但上课迟到或早退是严重的教学事故。我并不是说,这些形式上的严格要求不应该,但过份强调这些形式,对学术标准是有害无益的。四、校内行政环境高校教职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属于校内的行政系列,他们从事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或行政事务管理工作,教师通常是可以替代这些岗位的,个人偏好上的差异使许多人在以前的制度安排下选择从事教学工作。但如今突然改变了这些人曾经做出决策的环境,让教师处在一个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的聘任环境中,而保持行政部门相对稳定。在中国绝大多数学校中,教师的薪酬达不到行政人员薪酬的两倍,所以,至少对某些严格风险厌恶型的教师而言,他们会因为教师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感觉福利下降。如果在新的制度安排下,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从事行政工作,甚至某些教授,也觉得现在当一个教授不如当教务长或院长或书记好。高校的行政部门也曾进行过改革,但众所周知,这种改革只是形式上的,把行政级别制改成了职员制,象征性地减少了少数一些行政人员,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官就原职。而且这种改革是一次性的,等大家的级别定好以后,基本上又恢复了从前一样的情况,对他们工作业绩的考核和认定仍和从前一样草率,他们也和从前一样过着职责不清、吃大锅饭的生活。改革能搬来国外的教师队伍,但搬不来国外的行政人员和行政制度,在现有行政环境的约束下,教师的工作效率要大打折扣,我深信这是许多教授的共同感受。高校行政部门相对教师队伍而言,保持着过于庞大的规模,使得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因供养一个臃肿的官僚机构而无法实现对教师的激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教师招聘中提出的报酬方案(讲师的起薪4万美金,副教授的起薪5万美金,教授的起薪6万美金)确实能吸引部分世界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但绝大多数学校如果将报酬提高到上述标准的一半,势必导致行政部门的强烈不满,而如果行政部门收入也随之上涨,试问全国还有几个大学敢提改革呢?高校行政部门为了保证本部门人员有工作可做,实际上为教学和科研施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约束。行政部门类似于政府或者公共部门,他们理应以服务教学和科研为主,但多数学校的行政机构成了教师的管理者。他们不断地设置一些所谓的制度,并派专门的人去检查和监督,比如知道毕业论文是否写了日记,带队生产实习是否写了日记等。这些约束明显与学校的学术标准不符,但教师或教授没有资格做出这方面的决策。相比之下,同样的工资水平,高校的行政人员比教师有更多的替代者,但是由于他们是教师的家属或诸如此类的历史原因,使得他们处在一个比在社会其他部门就业更养尊处优的地位。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能替代高校教师的主要是部分新的毕业生,因此教师聘任制改革并没有行政改革那么迫切。当然表面上看,行政改革总是很困难的,而且似乎与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关系不大,实大谬矣。五、其他高校改革环境青年教师为什么不像张维迎声称的那样是改革的受益者而高兴,相反总是感觉到多少有些不如从前。人的感觉总是敏锐的,全国高校,除了洋博士和已经晋升教授者感觉很好之外,多数人都感觉到此次改革对个人福利有负面影响。当然压力和危机感是引入竞争机制带来的必然结果,而且从长远来看,这种改革是必须的。但无论如何,青年教师不是此次改革的受益者,不仅感觉上如此,理论上也是这样。首先,此次改革是自主发动的,有条件的高校率先改革对本校青年教师是不利的。改革的学校通常都是最有财力的,他们的教师待遇在同等学校中居于前列。这些改革的学校通常为了使改革的阻力尽可能减少,首先保护起教授,这些教授既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激励,又能在改革中稳固个人的职务,把自己的教授头衔变成真正的“铁饭碗”,所以他们是绝对不愿意流动出去的。与此同时,改革学校力主从国外引进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直接威胁着青年教师的晋升机会,甚至在同等条件下,国外的博士学位在职称晋升上更占据优势。其次,教师流动应该在各种层次上都是均衡的,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应该是一个联动均衡。如果只有少数学校改革,改革学校的教师当然力保能留在本校,因为一旦离开原学校,就会被其他学校认为是原学校中较差的教师,而且在新的学校即将进行的改革中他们又会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完全是一个新环境,恐怕更难有所建树。但如果大多数学校都在改革,而且各种层次的教师都在流动之中,特别是优秀的师资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流动,那么就不存在这种“流出者歧视”现象。最后,高校毕业生不留本校的制度也应该是达成共识。多年来,由于中国教师市场极不完善、各个学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培养学生质量差别较大等原因,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学术封闭思想的副作用,有些学校率先做出不留本校毕业生的规定。北大因为目标雇佣对象主要在国外,当然这样规定在清理之中,但国内其他高校想做到不留本校毕业生,最好能达成共识。否则,对做出这种规定的学校的毕业生而言,既不公正,也存在着福利损失,比如说其他学校仍然都像以前一样更喜欢留自己学校的毕业生任教,那么北大的毕业生在教师市场上求职就会十分艰难。六、结论: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改革?我们上述分析指出了现有改革方案对重要的改革环境的种种忽略,并不是想说明这场改革不应该进行或者不可能取得成功。恰恰相反,我本人也认为改革是大势所趋,而且利大于弊。只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改革的过程必然会增进一部分人的福利,同时也会侵蚀一部分人的福利。通过仔细考察改革的环境对改革成效的种种影响,我们认为改革对现有青年教师而言是不利的,应该对这些在改革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进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补偿或机会补偿。其次,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建立规范的学术标准。目前的环境对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学术标准的建立仍有许多制约因素,如果不充分考虑改革这些环境因素而一味地强调聘任制的作用,最终必将是“换人不换质”。再次,聘任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在一个完善的教师市场上,应该达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均衡:1)各种层次的教师都有充分的流动性,而不是只有淘汰者才流动,教授基本上都是不流动的;2)市场上新的进入者在进入教师市场之前就对这个市场与其它职业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决定进入教师市场者通常都是在学术方面有比较优势者,而且最终新进入者的人数与市场需求基本平衡。也就是说自选择的结果应该让就业者依据个人所长来选择职业,并且在不同的职业之间保持着均衡;3)尽管学术标准很难瞬时建立起来,但市场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即便在成熟的教师市场上,一个教授的学术水平与其得到的报酬也是正相关的。最后,改革应该是一个联动均衡。没有协调的自发改革,在缺乏严格的学术评价机制和充分的信息的情况下,会带来“流出者歧视”的现象。而且,一个学校的改革也应该在行政部门与教师部门之间达到均衡。

聘任制范文篇10

一、高校教师权益救济途径现状分析

(一)以行政救济为核心的申诉制度、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

综观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关于高校教师权益救济的条文凤毛麟角。《高等教育法》只概括性地规定“国家保护高等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法》虽然在第7条规定了教师的权益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权、指导评价学生权、获得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参与权、培训进修权、职称评定权、救济权等各项权利,但对于权利的保障则只在第39条简单地规定了教师的申诉权,即教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部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时,有权依法向主管的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请求重新处理。申诉成为法律明确规定的高校教师维权的唯一途径。但该规定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是指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申请仲裁的人事争议案件依法进行调解和裁决的行政司法活动。原人事部自1997年相继或联合了《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人事争议处理规定》、《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等多项关于事业单位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部门规章。公立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自然也适用于广大教师的权益救济,该类规章为高校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增加制定了人事仲裁程序。自此,人事争议仲裁成为规章赋予的另一条救济途径。但该程序缺乏国家上位法的支撑,也没有与申诉制度相衔接,在法律适用上呈现混乱局面。而在具体实践中,各地仲裁机构的设置相当不完善,多数挂靠在行政机关,没有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也缺乏专职的仲裁工作人员,仲裁制度形同虚设。此外,一裁终局制度使得法院对其司法监督缺失,不利于对教师权益的有效保护。关于行政复议,原国家教委1995年的《关于〈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为弥补《教师法》的不足,在“教师申诉”部分对教师申诉程序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做了扩充性规定:“申诉当事人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向原处理机关隶属的人民政府申请复核。其申诉内容直接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事项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可见,行政复议途径的确定与人事争议仲裁一样,都源于部门规章,均超出了本部门的立法权限,有僭越法律之嫌。上诉申诉制度、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均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主要基于高校与教师之间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但随着以聘任合同为基础的平权法律关系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必将动摇其赖以存在的法律基础而面临尴尬局面。[1]虽然建立了申诉、复议、诉讼、人事仲裁等解决争议的渠道,但是以上各项制度之间交叉、重叠、衔接不良、缺乏程序性规定等弊端,不利于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司法救济的立法缺失

根据《实施意见》第8条的规定,高校对教师管理行为的司法审查范围限于涉及人身权、财产权的事项,对于哪些事项是可诉的,哪些是不可诉的,并未作明确列举。而且规定要经过申诉程序方可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这无形中又缩小了司法审查的范围。由于没有明确的立案标准,使得复议机关和法院在决定是否受理教育案件时没有参考的准则,裁量权过大,使得很多应该纳入司法审查的案件被排除在司法大门之外。司法实务中几个有代表性的教育行政案件,如华中科技大学王晓华诉教育部行政不作为案、华中科技大学邹柳娟诉教育部不作为案、孙某状告复旦大学职称评审违法案几乎均被法院以“该行为属高校自主权范畴,系学校内部的正常管理活动,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围”为由而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仅从北京市教育行政诉讼案件的受理情况看,很多案件难以进入到诉讼程序,立案庭以案件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为由不予立案的案件比例高达79%。[2]而且,申诉机关与复议机关往往是同一个机关,实践中势必会造成同一个机关针对同一案件根据不同程序作出两个内容相同或相悖的处理决定,严重影响了法律尊严和政府威信。

二、高校教师权益应纳入司法救济的理由分析

(一)高校教师权益应纳入司法救济的必要性

高校素有“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等内部裁判传统,以维护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中心地位,使其独立于政治的干预而促进高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然而,教育权作为现代宪法的主要内容,接受教育已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法治社会下的大学不可能也不应该游离于法治之外,因而也就无法避免司法审查问题。我们所应解决的是司法审查的范围和深度问题,也即大学自治与司法干预的平衡问题。长久以来,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行政化、官僚化倾向,学术自由通常受制于行政权力,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错位。同时,教师通过申诉等途径寻求救济的方式却常常因法律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等制度设计上的缺失而面临权利虚置和救济困境局面。司法审查的缺失,非但不能保障学术自治,反而容易导致行政权的滥用,使广大教师的学术权利和其他权利难以有效保障。[3]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对高校作出的部分管理行为纳入司法审查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1998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不予颁发毕业证案,成为我国首例高校学生通过行政诉讼得以维权的典型案件,且被最高院登载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向全国推广示范。作为高校的另一部分重要群体———教师也同样应该获得司法的庇护。

(二)高校教师权益应纳入司法救济的可行性

公立高校的行政权力源自教育法律法规的授权,是国家教育权的延伸,高校在行使该权力时身份也转化为行政主体。这是当下行政法界较为统一的观点。高校教师在资格确认、职称评审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行政色彩,具有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笔者认为,对于公立高校作出的部分管理行为应界定为行政行为,可以适用行政法进行司法审查,教师不服该管理行为的,有权直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1.公立高校具备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条件。教育事务属于公共事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该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权力,属于行政权力。高校基于法律法规授权获得部分管理权,并不能改变该权力本身的性质,仍是一种行政权力。高校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对师生的管理权,并能独立承担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符合行政主体的基本要求。

2.公立高校的部分管理行为应当纳入司法审查。在数起教师诉高校案中,法院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大学自治”、“内部管理行为”为由否定高校管理行为的可诉性。本文认为,大学自治应当是法律范围内的自治,自治并不意味着不受监督和制约,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事项”应当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和司法审查原则。我国教育法中的法律保留范围显然过窄,没有把涉及教师基本权利的事项明确列入法律保留的范围,也未在司法审查中予以具体列举。大学自治的核心是学术自由。近年来高校频频出现的学术不端及由此带来的学术惩戒问题、职称评定问题,表面上看是涉及学术领域,法院也借此不予受理。但这些管理行为都涉及到教师的重大职业利益,涉及对教师的荣誉和工资福利等人身权、财产权的影响,内部规则理应上升为行政法规则、宪法规则,该类行为也应接受司法审查与救济。

3.从国际惯例上看,对高校的管理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例如,德国认为高等学校应当属于间接的国家行政。[4](P570)美国法律要求公立高校遵守对公共机构的规定,并允许师生对诸如程序是否正当等问题提起诉讼。

三、高校教师权益司法救济的制度构想

(一)明确高校管理行为的可诉范围

建议适度扩大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并在教育立法中明确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高校管理行为的种类。笔者建议应包括以下几种行为:

1.职称评审行为。从性质上看,职称评审行为应是高校基于法律法规授权所作出的依申请的行政确认行为,对被评审人来说,职称能否晋升,意味着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上权利义务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特定教师的民事权益,包括荣誉权、工资福利等的增减。因此,对职称评审行为不服,应有权提起行政诉讼。

2.奖励、惩戒行为,如教学名师的评定。对于教师的奖惩行为,传统观点认为其类似于国家机关对公务员的奖惩,属于内部行为,不应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其实我们应看到,目前高校聘任制改革方向是人事关系转向劳动关系,高校教师不再具有强烈的依附性、隶属性。即便定位于准公务员身份,未来的立法趋势也将国家机关的内部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而非行政终局。因此,高校对教师的奖惩行为虽属于内部行为,但对于其学术以外的程序和公正问题,仍可纳入司法监督范畴。

3.教师资格确认行为。当下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均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范围。在法律定性上应属于行业准入性质的行政确认行为。对此可适用《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4项“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条款,高校教师如果认为自己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条件而行政机关不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有权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另外,依据《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负责认定在本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那么被授权的高校对于本校教师的教师资格确认行为同样也应属于司法审查范围。

4.聘任制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美国的教师聘任、解聘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包括说明解聘理由并向教师提供陈述和申辩的机会、提前30天通知、听证制度等。教师的法律身份受到法律强有力的保障,学校必须严格遵守正当程序原则,否则会因违反正当程序而被法院判决败诉。[6]我国在这方面立法明显滞后,聘任制的实施依据主要是一些政策性文件,如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2000年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02年下发的《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等。这些规范性文件多是确定了改革目标和原则,提出了总的实施方案和要求,但对于具体程序和监督救济手段并无明确规定。各高校都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细则,如末位淘汰制、评聘分开等。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矛盾和争议,但教师权益的救济却处于真空地带。因此,把聘任制合同的变更和解除行为纳入司法审查,无疑有益于高校聘任制改革的规范化。而且,聘任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意味着教师身份的改变与存无,对教师权益有着重大影响,唯有纳入司法救济才能更有效地对其权益予以保护。

(二)确立有限审查原则

并非所有的高校管理事项都能适用司法审查,涉及学术判断、学术规则等问题的应遵循学术自由原则,司法不便介入或介入也应是有限的。高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往往互相交织,在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学术问题。比如职称评定,一方面是学术专家对被评定人的教学、科研水平的评判,一方面是高校基于这种评判所做出的准予或不准予晋升职称等次的行政确认行为。因其高度的专业性,评审专家对专业学术问题的评价,法院应当予以尊重,坚持学术问题不审查原则。司法只能就评审决定是否符合正当程序如学术评判机构的组成、决议的形成过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进行审查,即便出现学术争议,法院也应委托专业的学术机构来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