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任权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0:34:42

聘任权

聘任权范文篇1

目前,一场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正在全国大地逐步展开,这就是教师聘任制。然而,在具体的教师聘任中,常常出现许多的偏离或歪曲,最明显的在于教师的聘任权属于谁的问题上。有人以为,权力当然是属于国家教育管理机关,因为目前的中小学义务教育都是国家在掏钱;有人认为应属于学校校长,现在是校长负责制;还有人认为应属于全体教师,教师是国家的主人翁,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等等。我们认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指导思想……

二、聘任权应属于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

我们认为,教师聘任权应属于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模式是:上级教育管理机关制定相对具体的指导思想和最低要求,学校领导听取教职工民主大会的建议,结合上级思想和要求,成立以校长为首的、上级教育管理人员、教职工、学生、社会人士(含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教师的聘任工作。之所以要成立一个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来全面负责,我们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的责任,事关多个相关主体的利益。首先,一个学校的兴衰有关国家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1]。作为义务教育的兴办者和投资者,国家当然有权对学校的教师的聘用提出自己的要求,那么,作为国家管理教育的各级代表,是有权聘用教师的;其次,教师的聘用,事关全体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第五款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1]。随着民主管理的时展,一个学校的教师聘用如果缺乏教师的参与,那必定缺少有关教师聘用的有益建议,甚至会造成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最后,学校总在一定的地方,总为一定地方的人民的教育服务。当地人民是教育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当地教育经费的主要支付者,他们也有权对教师的聘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学生、家长和地方知名人士无疑是他们的最好代表。总而言之,教师的聘用,事关多个主体的切身利益,而教师的聘用仅仅只有一个主体做出决策,肯定是不完整的。因而,成立一个多主体参与的、集体决策的教师聘任委员会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循环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走向有序,系统开放,与外界有能源、物质、信息的交换,这是必要条件[2]。

首先,从信息的角度看,多种主体参与教师聘用的决策,有利于把多种信息带入学校,有利于学校同外部的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有利于科学地决策。

1.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中有上级教育管理机关的成员(或思想),他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于外界有更多的了解,加上他们更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结构,这使他们带来了不仅仅是有更高更远的目光,而且往往还有更为科学的决策思想。

2.教师聘用决策中如果有学生的建议那将非常有利于教师聘任的更好实施。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教师的工作能力如何,水平如何,学生是非常清楚的。聘用教师不听取学生的意见那将是非常遗憾的。

3.作为地方教育的直接支付者和得益者,地方人士(含学生家长)对教育的关心不会低于教育的实施者。因为地方教育的兴衰直接相关于地方的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于当地的每一个家庭。他们中的不少人士阅历丰富,甚至于对于教育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和深远的目光,加以借鉴,不无裨益。这样,随着更多有益信息的获得,将会有力地提高教师聘任决策的有效性。

其次,系统科学《协同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含有大量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在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条件下,通过各子系统工程之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各子系统相互默契合作的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系统能够自动在宏观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的有序结构,出现新的稳定状态[3]。我们认为,从竞争和协作的角度来看,多个主体的参与也是非常有利于教师聘任的。由于多个主体参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从单一主体决策的方式变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非线性关系的决策方式。一个学校的兴衰,教育主管部门身系重责,他们愿意看到学校的兴盛,他们愿意看到学校能聘用到更好的教师;学生最大的希望莫过于拥有最好的教师;而地方人士更是希望地方的教育兴旺发达,能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惠及千家万户。这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有利于他们共同把一个学校办好,有利于他们协作。同时,每一个主体都想方设法能在教师聘任中最大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说服其他主体,使自己的建议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采纳,因此他们都会在教师聘用中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这使教师聘任决策不断地注入活力,激活这一体制与时代同进步。总而言之,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竞争而协作,不仅仅会提供更多的有利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而且,将会有力地激活这一制度,使它形成良好的有序的状态。

(三)从当今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还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其突出表现为鼓励和支持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共同分享学校的决策权力。如美国通过推广校本管理的模式,把权力下放到学校,增加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同时又在学校实行广泛的决策参与。美国达德县实行学校理事会制度,成员由校长、工会代表、教师代表、学生、职工和家长共同组成,决定学校的重要事情;芝加哥公立学校规定各级学校要建立地方学校理事会,成员由6位家长、2名教师、1名学生代表和校长组成。理事会拥有分配预算、教学改革、职工解雇校长等权力[4]。在英国,国家改组学校管理委员会,在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构成上,减少地方教育当局代表名额,增加家长和当地社会代表人数,使家长和社会代表超过半数,确保学校对家长和社区负责。同时加强学校管理委员会人事权,使其具有决定校长、副校长以及学校教职员工和招聘及解聘的权力[5]。而法国,1989年通过的《教育指导法》大大加强了学校的自治,扩充学校内部管理实体——学校委员会成员成分、数量及增加其权限。法国的校务委员会全体成员由30人组成,包括三方面数量相等的代表:学校领导及管辖学校地方行政人员代表,学校员工代表及家长和学生代表[4]。

然而,教师的聘任权如果说只属于某一单一主体常常会导致教师聘用的混乱和恶意竞争。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仍以上一级的教育管理机关为决定者,一个统一的文件,规定教师聘用的几大条几大块,合乎者上,不合者下,统一“一刀切”,似乎很公正。但是,教师的具体工作在学校,上级教育管理机关不可能天天派人呆在学校,了解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退一步讲,即使了解,也不会超过在下面主持日常工作的校长。这种对人员的聘用方式无异于“隔靴搔痒”,作用不大了。而聘任权完全属于学校校长,则往往导致校长权力膨胀,滋生腐败。校长一个人决定教师的命运,这在许多学校已把教师聘任制演变成拉帮结派,甚至导致一些“校长或乡负责人产生一些侵犯教师权益,违背教育规律,违反有关政策法规以致产生一些新的腐败”[6],比如说有的校长宁愿用一些新手以求节约经费,在工作中安排亲友等等。再次,如果权力只属于全体教师,像现在流行的校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教师,或教师民主选举之类等等,这样往往导致一些新老教师无人聘请,讲关系,讲人情等等一种庸俗化的局面。总之,教师的聘用不能只属于某一单一主体,而应该是多主体参与的一种委员会形式,这样才可以避免许多失误和人为的扭曲,使得这一机制能够有效地激活教师队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中小学教师。

三、教师聘任委员会制的优越性

从国外这种制度的实施和国内的一些试点情况来看,这一新的体制对于教育产生的优点比我们设想的还要更好。我们认为,这种以校长为首的教师聘任委员会制有以下几个优异之处:

(一)有利于避免聘用教师的感情化和决策的个人化,加大了决策的科学性。一个由众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委员会,任何个人的冲动都不会奏效。只有说服大家,使大家信服,一个决定才能得以实施。

(二)有利于减轻校长实施改革的压力,使得改革能够得以平衡过渡。在现实中,许多基层的校长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之中,特别在有落聘人员的情况下,往往成为矛盾的焦点,甚至成为改革的牺牲者。这种由多主体组成的委员会制可以为校长承担一定的压力,这是因为决定不是由一个人做出的,而是由众多人员共同做出的,也更能让人信服,也更使人容易接受;同时,矛盾也往往不易针对个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校长减轻了压力。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改革的认识水平和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聘任委员会制的实施,将使教职员工认识到,个人的得失相对于整个学校,甚至于整个地方教育的兴衰是渺小的。当地全体人民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事关千家万户。这也使教师认识到只有随着时代共同进步,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才能够不落伍于时代。

(四)有利于扼制学校的腐败现象。目前,许多学校的乱收费、请客送礼现象十分严重。这一体制的实施,对于校领导权力的失控现象、对于教师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将会得到有力的控制。一个校长、教师在工作中,我行我素,以获取自己最大利益,而不管集体和他人的权益,那么,将会受到教师聘任委员的有力监督,并会在下一次的聘任时失去受聘机会。

(五)有利于地方教育的发展,提高地方兴学的积极性。多个相关于学校利益的主体参与了教师的聘任,这些主体在行使权力时,不能再以一己之利为出发点,而是以一个地方的教育兴衰为中心,提高了公民参与地方兴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蒋文良.现行教育法规辑要[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95,17,28.

[2]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科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

[3]张文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现代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257.

[4]徐辉.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34

聘任权范文篇2

目前,一场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正在全国大地逐步展开,这就是教师聘任制。然而,在具体的教师聘任中,常常出现许多的偏离或歪曲,最明显的在于教师的聘任权属于谁的问题上。有人以为,权力当然是属于国家教育管理机关,因为目前的中小学义务教育都是国家在掏钱;有人认为应属于学校校长,现在是校长负责制;还有人认为应属于全体教师,教师是国家的主人翁,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等等。我们认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指导思想……

二、聘任权应属于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

我们认为,教师聘任权应属于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模式是:上级教育管理机关制定相对具体的指导思想和最低要求,学校领导听取教职工民主大会的建议,结合上级思想和要求,成立以校长为首的、上级教育管理人员、教职工、学生、社会人士(含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教师的聘任工作。之所以要成立一个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来全面负责,我们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的责任,事关多个相关主体的利益。首先,一个学校的兴衰有关国家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1]。作为义务教育的兴办者和投资者,国家当然有权对学校的教师的聘用提出自己的要求,那么,作为国家管理教育的各级代表,是有权聘用教师的;其次,教师的聘用,事关全体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第五款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1]。随着民主管理的时展,一个学校的教师聘用如果缺乏教师的参与,那必定缺少有关教师聘用的有益建议,甚至会造成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最后,学校总在一定的地方,总为一定地方的人民的教育服务。当地人民是教育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当地教育经费的主要支付者,他们也有权对教师的聘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学生、家长和地方知名人士无疑是他们的最好代表。总而言之,教师的聘用,事关多个主体的切身利益,而教师的聘用仅仅只有一个主体做出决策,肯定是不完整的。因而,成立一个多主体参与的、集体决策的教师聘任委员会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循环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走向有序,系统开放,与外界有能源、物质、信息的交换,这是必要条件[2]。

首先,从信息的角度看,多种主体参与教师聘用的决策,有利于把多种信息带入学校,有利于学校同外部的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有利于科学地决策。

1.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中有上级教育管理机关的成员(或思想),他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于外界有更多的了解,加上他们更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结构,这使他们带来了不仅仅是有更高更远的目光,而且往往还有更为科学的决策思想。

2.教师聘用决策中如果有学生的建议那将非常有利于教师聘任的更好实施。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教师的工作能力如何,水平如何,学生是非常清楚的。聘用教师不听取学生的意见那将是非常遗憾的。

3.作为地方教育的直接支付者和得益者,地方人士(含学生家长)对教育的关心不会低于教育的实施者。因为地方教育的兴衰直接相关于地方的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于当地的每一个家庭。他们中的不少人士阅历丰富,甚至于对于教育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和深远的目光,加以借鉴,不无裨益。这样,随着更多有益信息的获得,将会有力地提高教师聘任决策的有效性。

其次,系统科学《协同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含有大量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在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条件下,通过各子系统工程之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各子系统相互默契合作的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系统能够自动在宏观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的有序结构,出现新的稳定状态[3]。我们认为,从竞争和协作的角度来看,多个主体的参与也是非常有利于教师聘任的。由于多个主体参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从单一主体决策的方式变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非线性关系的决策方式。一个学校的兴衰,教育主管部门身系重责,他们愿意看到学校的兴盛,他们愿意看到学校能聘用到更好的教师;学生最大的希望莫过于拥有最好的教师;而地方人士更是希望地方的教育兴旺发达,能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惠及千家万户。这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有利于他们共同把一个学校办好,有利于他们协作。同时,每一个主体都想方设法能在教师聘任中最大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说服其他主体,使自己的建议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采纳,因此他们都会在教师聘用中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这使教师聘任决策不断地注入活力,激活这一体制与时代同进步。总而言之,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竞争而协作,不仅仅会提供更多的有利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而且,将会有力地激活这一制度,使它形成良好的有序的状态。

(三)从当今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还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其突出表现为鼓励和支持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共同分享学校的决策权力。如美国通过推广校本管理的模式,把权力下放到学校,增加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同时又在学校实行广泛的决策参与。美国达德县实行学校理事会制度,成员由校长、工会代表、教师代表、学生、职工和家长共同组成,决定学校的重要事情;芝加哥公立学校规定各级学校要建立地方学校理事会,成员由6位家长、2名教师、1名学生代表和校长组成。理事会拥有分配预算、教学改革、职工解雇校长等权力[4]。在英国,国家改组学校管理委员会,在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构成上,减少地方教育当局代表名额,增加家长和当地社会代表人数,使家长和社会代表超过半数,确保学校对家长和社区负责。同时加强学校管理委员会人事权,使其具有决定校长、副校长以及学校教职员工和招聘及解聘的权力[5]。而法国,1989年通过的《教育指导法》大大加强了学校的自治,扩充学校内部管理实体——学校委员会成员成分、数量及增加其权限。法国的校务委员会全体成员由30人组成,包括三方面数量相等的代表:学校领导及管辖学校地方行政人员代表,学校员工代表及家长和学生代表[4]。

然而,教师的聘任权如果说只属于某一单一主体常常会导致教师聘用的混乱和恶意竞争。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仍以上一级的教育管理机关为决定者,一个统一的文件,规定教师聘用的几大条几大块,合乎者上,不合者下,统一“一刀切”,似乎很公正。但是,教师的具体工作在学校,上级教育管理机关不可能天天派人呆在学校,了解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退一步讲,即使了解,也不会超过在下面主持日常工作的校长。这种对人员的聘用方式无异于“隔靴搔痒”,作用不大了。而聘任权完全属于学校校长,则往往导致校长权力膨胀,滋生腐败。校长一个人决定教师的命运,这在许多学校已把教师聘任制演变成拉帮结派,甚至导致一些“校长或乡负责人产生一些侵犯教师权益,违背教育规律,违反有关政策法规以致产生一些新的腐败”[6],比如说有的校长宁愿用一些新手以求节约经费,在工作中安排亲友等等。再次,如果权力只属于全体教师,像现在流行的校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教师,或教师民主选举之类等等,这样往往导致一些新老教师无人聘请,讲关系,讲人情等等一种庸俗化的局面。总之,教师的聘用不能只属于某一单一主体,而应该是多主体参与的一种委员会形式,这样才可以避免许多失误和人为的扭曲,使得这一机制能够有效地激活教师队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中小学教师。

三、教师聘任委员会制的优越性

从国外这种制度的实施和国内的一些试点情况来看,这一新的体制对于教育产生的优点比我们设想的还要更好。我们认为,这种以校长为首的教师聘任委员会制有以下几个优异之处:

(一)有利于避免聘用教师的感情化和决策的个人化,加大了决策的科学性。一个由众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委员会,任何个人的冲动都不会奏效。只有说服大家,使大家信服,一个决定才能得以实施。

(二)有利于减轻校长实施改革的压力,使得改革能够得以平衡过渡。在现实中,许多基层的校长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之中,特别在有落聘人员的情况下,往往成为矛盾的焦点,甚至成为改革的牺牲者。这种由多主体组成的委员会制可以为校长承担一定的压力,这是因为决定不是由一个人做出的,而是由众多人员共同做出的,也更能让人信服,也更使人容易接受;同时,矛盾也往往不易针对个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校长减轻了压力。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改革的认识水平和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聘任委员会制的实施,将使教职员工认识到,个人的得失相对于整个学校,甚至于整个地方教育的兴衰是渺小的。当地全体人民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事关千家万户。这也使教师认识到只有随着时代共同进步,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才能够不落伍于时代。

(四)有利于扼制学校的腐败现象。目前,许多学校的乱收费、请客送礼现象十分严重。这一体制的实施,对于校领导权力的失控现象、对于教师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将会得到有力的控制。一个校长、教师在工作中,我行我素,以获取自己最大利益,而不管集体和他人的权益,那么,将会受到教师聘任委员的有力监督,并会在下一次的聘任时失去受聘机会。

(五)有利于地方教育的发展,提高地方兴学的积极性。多个相关于学校利益的主体参与了教师的聘任,这些主体在行使权力时,不能再以一己之利为出发点,而是以一个地方的教育兴衰为中心,提高了公民参与地方兴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蒋文良.现行教育法规辑要[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95,17,28.

[2]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科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

[3]张文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现代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257.

[4]徐辉.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34

聘任权范文篇3

目前,一场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正在全国大地逐步展开,这就是教师聘任制。然而,在具体的教师聘任中,常常出现许多的偏离或歪曲,最明显的在于教师的聘任权属于谁的问题上。有人以为,权力当然是属于国家教育管理机关,因为目前的中小学义务教育都是国家在掏钱;有人认为应属于学校校长,现在是校长负责制;还有人认为应属于全体教师,教师是国家的主人翁,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等等。我们认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指导思想……

二、聘任权应属于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

我们认为,教师聘任权应属于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模式是:上级教育管理机关制定相对具体的指导思想和最低要求,学校领导听取教职工民主大会的建议,结合上级思想和要求,成立以校长为首的、上级教育管理人员、教职工、学生、社会人士(含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教师的聘任工作。之所以要成立一个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来全面负责,我们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的责任,事关多个相关主体的利益。首先,一个学校的兴衰有关国家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1]。作为义务教育的兴办者和投资者,国家当然有权对学校的教师的聘用提出自己的要求,那么,作为国家管理教育的各级代表,是有权聘用教师的;其次,教师的聘用,事关全体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第五款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1]。随着民主管理的时展,一个学校的教师聘用如果缺乏教师的参与,那必定缺少有关教师聘用的有益建议,甚至会造成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最后,学校总在一定的地方,总为一定地方的人民的教育服务。当地人民是教育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当地教育经费的主要支付者,他们也有权对教师的聘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学生、家长和地方知名人士无疑是他们的最好代表。总而言之,教师的聘用,事关多个主体的切身利益,而教师的聘用仅仅只有一个主体做出决策,肯定是不完整的。因而,成立一个多主体参与的、集体决策的教师聘任委员会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循环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走向有序,系统开放,与外界有能源、物质、信息的交换,这是必要条件[2]。

首先,从信息的角度看,多种主体参与教师聘用的决策,有利于把多种信息带入学校,有利于学校同外部的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有利于科学地决策。

1.学校教师聘任委员会中有上级教育管理机关的成员(或思想),他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于外界有更多的了解,加上他们更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结构,这使他们带来了不仅仅是有更高更远的目光,而且往往还有更为科学的决策思想。

2.教师聘用决策中如果有学生的建议那将非常有利于教师聘任的更好实施。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教师的工作能力如何,水平如何,学生是非常清楚的。聘用教师不听取学生的意见那将是非常遗憾的。

3.作为地方教育的直接支付者和得益者,地方人士(含学生家长)对教育的关心不会低于教育的实施者。因为地方教育的兴衰直接相关于地方的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于当地的每一个家庭。他们中的不少人士阅历丰富,甚至于对于教育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和深远的目光,加以借鉴,不无裨益。这样,随着更多有益信息的获得,将会有力地提高教师聘任决策的有效性。

其次,系统科学《协同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含有大量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在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条件下,通过各子系统工程之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各子系统相互默契合作的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系统能够自动在宏观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的有序结构,出现新的稳定状态[3]。我们认为,从竞争和协作的角度来看,多个主体的参与也是非常有利于教师聘任的。由于多个主体参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从单一主体决策的方式变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非线性关系的决策方式。一个学校的兴衰,教育主管部门身系重责,他们愿意看到学校的兴盛,他们愿意看到学校能聘用到更好的教师;学生最大的希望莫过于拥有最好的教师;而地方人士更是希望地方的教育兴旺发达,能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惠及千家万户。这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有利于他们共同把一个学校办好,有利于他们协作。同时,每一个主体都想方设法能在教师聘任中最大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说服其他主体,使自己的建议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采纳,因此他们都会在教师聘用中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这使教师聘任决策不断地注入活力,激活这一体制与时代同进步。总而言之,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竞争而协作,不仅仅会提供更多的有利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而且,将会有力地激活这一制度,使它形成良好的有序的状态。

(三)从当今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还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其突出表现为鼓励和支持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共同分享学校的决策权力。如美国通过推广校本管理的模式,把权力下放到学校,增加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同时又在学校实行广泛的决策参与。美国达德县实行学校理事会制度,成员由校长、工会代表、教师代表、学生、职工和家长共同组成,决定学校的重要事情;芝加哥公立学校规定各级学校要建立地方学校理事会,成员由6位家长、2名教师、1名学生代表和校长组成。理事会拥有分配预算、教学改革、职工解雇校长等权力[4]。在英国,国家改组学校管理委员会,在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构成上,减少地方教育当局代表名额,增加家长和当地社会代表人数,使家长和社会代表超过半数,确保学校对家长和社区负责。同时加强学校管理委员会人事权,使其具有决定校长、副校长以及学校教职员工和招聘及解聘的权力[5]。而法国,1989年通过的《教育指导法》大大加强了学校的自治,扩充学校内部管理实体——学校委员会成员成分、数量及增加其权限。法国的校务委员会全体成员由30人组成,包括三方面数量相等的代表:学校领导及管辖学校地方行政人员代表,学校员工代表及家长和学生代表[4]。

然而,教师的聘任权如果说只属于某一单一主体常常会导致教师聘用的混乱和恶意竞争。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仍以上一级的教育管理机关为决定者,一个统一的文件,规定教师聘用的几大条几大块,合乎者上,不合者下,统一“一刀切”,似乎很公正。但是,教师的具体工作在学校,上级教育管理机关不可能天天派人呆在学校,了解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退一步讲,即使了解,也不会超过在下面主持日常工作的校长。这种对人员的聘用方式无异于“隔靴搔痒”,作用不大了。而聘任权完全属于学校校长,则往往导致校长权力膨胀,滋生腐败。校长一个人决定教师的命运,这在许多学校已把教师聘任制演变成拉帮结派,甚至导致一些“校长或乡负责人产生一些侵犯教师权益,违背教育规律,违反有关政策法规以致产生一些新的腐败”[6],比如说有的校长宁愿用一些新手以求节约经费,在工作中安排亲友等等。再次,如果权力只属于全体教师,像现在流行的校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教师,或教师民主选举之类等等,这样往往导致一些新老教师无人聘请,讲关系,讲人情等等一种庸俗化的局面。总之,教师的聘用不能只属于某一单一主体,而应该是多主体参与的一种委员会形式,这样才可以避免许多失误和人为的扭曲,使得这一机制能够有效地激活教师队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中小学教师。

三、教师聘任委员会制的优越性

从国外这种制度的实施和国内的一些试点情况来看,这一新的体制对于教育产生的优点比我们设想的还要更好。我们认为,这种以校长为首的教师聘任委员会制有以下几个优异之处:

(一)有利于避免聘用教师的感情化和决策的个人化,加大了决策的科学性。一个由众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委员会,任何个人的冲动都不会奏效。只有说服大家,使大家信服,一个决定才能得以实施。

(二)有利于减轻校长实施改革的压力,使得改革能够得以平衡过渡。在现实中,许多基层的校长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之中,特别在有落聘人员的情况下,往往成为矛盾的焦点,甚至成为改革的牺牲者。这种由多主体组成的委员会制可以为校长承担一定的压力,这是因为决定不是由一个人做出的,而是由众多人员共同做出的,也更能让人信服,也更使人容易接受;同时,矛盾也往往不易针对个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校长减轻了压力。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改革的认识水平和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聘任委员会制的实施,将使教职员工认识到,个人的得失相对于整个学校,甚至于整个地方教育的兴衰是渺小的。当地全体人民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事关千家万户。这也使教师认识到只有随着时代共同进步,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才能够不落伍于时代。

(四)有利于扼制学校的腐败现象。目前,许多学校的乱收费、请客送礼现象十分严重。这一体制的实施,对于校领导权力的失控现象、对于教师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将会得到有力的控制。一个校长、教师在工作中,我行我素,以获取自己最大利益,而不管集体和他人的权益,那么,将会受到教师聘任委员的有力监督,并会在下一次的聘任时失去受聘机会。

(五)有利于地方教育的发展,提高地方兴学的积极性。多个相关于学校利益的主体参与了教师的聘任,这些主体在行使权力时,不能再以一己之利为出发点,而是以一个地方的教育兴衰为中心,提高了公民参与地方兴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蒋文良.现行教育法规辑要[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95,17,28.

[2]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科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

[3]张文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现代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257.

[4]徐辉.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34

聘任权范文篇4

一、高校教师权益救济途径现状分析

(一)以行政救济为核心的申诉制度、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

综观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关于高校教师权益救济的条文凤毛麟角。《高等教育法》只概括性地规定“国家保护高等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法》虽然在第7条规定了教师的权益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权、指导评价学生权、获得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参与权、培训进修权、职称评定权、救济权等各项权利,但对于权利的保障则只在第39条简单地规定了教师的申诉权,即教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部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时,有权依法向主管的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请求重新处理。申诉成为法律明确规定的高校教师维权的唯一途径。但该规定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是指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申请仲裁的人事争议案件依法进行调解和裁决的行政司法活动。原人事部自1997年相继或联合了《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人事争议处理规定》、《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等多项关于事业单位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部门规章。公立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自然也适用于广大教师的权益救济,该类规章为高校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增加制定了人事仲裁程序。自此,人事争议仲裁成为规章赋予的另一条救济途径。但该程序缺乏国家上位法的支撑,也没有与申诉制度相衔接,在法律适用上呈现混乱局面。而在具体实践中,各地仲裁机构的设置相当不完善,多数挂靠在行政机关,没有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也缺乏专职的仲裁工作人员,仲裁制度形同虚设。此外,一裁终局制度使得法院对其司法监督缺失,不利于对教师权益的有效保护。关于行政复议,原国家教委1995年的《关于〈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为弥补《教师法》的不足,在“教师申诉”部分对教师申诉程序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做了扩充性规定:“申诉当事人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向原处理机关隶属的人民政府申请复核。其申诉内容直接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事项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可见,行政复议途径的确定与人事争议仲裁一样,都源于部门规章,均超出了本部门的立法权限,有僭越法律之嫌。上诉申诉制度、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均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主要基于高校与教师之间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但随着以聘任合同为基础的平权法律关系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必将动摇其赖以存在的法律基础而面临尴尬局面。[1]虽然建立了申诉、复议、诉讼、人事仲裁等解决争议的渠道,但是以上各项制度之间交叉、重叠、衔接不良、缺乏程序性规定等弊端,不利于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司法救济的立法缺失

根据《实施意见》第8条的规定,高校对教师管理行为的司法审查范围限于涉及人身权、财产权的事项,对于哪些事项是可诉的,哪些是不可诉的,并未作明确列举。而且规定要经过申诉程序方可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这无形中又缩小了司法审查的范围。由于没有明确的立案标准,使得复议机关和法院在决定是否受理教育案件时没有参考的准则,裁量权过大,使得很多应该纳入司法审查的案件被排除在司法大门之外。司法实务中几个有代表性的教育行政案件,如华中科技大学王晓华诉教育部行政不作为案、华中科技大学邹柳娟诉教育部不作为案、孙某状告复旦大学职称评审违法案几乎均被法院以“该行为属高校自主权范畴,系学校内部的正常管理活动,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围”为由而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仅从北京市教育行政诉讼案件的受理情况看,很多案件难以进入到诉讼程序,立案庭以案件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为由不予立案的案件比例高达79%。[2]而且,申诉机关与复议机关往往是同一个机关,实践中势必会造成同一个机关针对同一案件根据不同程序作出两个内容相同或相悖的处理决定,严重影响了法律尊严和政府威信。

二、高校教师权益应纳入司法救济的理由分析

(一)高校教师权益应纳入司法救济的必要性

高校素有“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等内部裁判传统,以维护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中心地位,使其独立于政治的干预而促进高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然而,教育权作为现代宪法的主要内容,接受教育已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法治社会下的大学不可能也不应该游离于法治之外,因而也就无法避免司法审查问题。我们所应解决的是司法审查的范围和深度问题,也即大学自治与司法干预的平衡问题。长久以来,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行政化、官僚化倾向,学术自由通常受制于行政权力,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错位。同时,教师通过申诉等途径寻求救济的方式却常常因法律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等制度设计上的缺失而面临权利虚置和救济困境局面。司法审查的缺失,非但不能保障学术自治,反而容易导致行政权的滥用,使广大教师的学术权利和其他权利难以有效保障。[3]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对高校作出的部分管理行为纳入司法审查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1998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不予颁发毕业证案,成为我国首例高校学生通过行政诉讼得以维权的典型案件,且被最高院登载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向全国推广示范。作为高校的另一部分重要群体———教师也同样应该获得司法的庇护。

(二)高校教师权益应纳入司法救济的可行性

公立高校的行政权力源自教育法律法规的授权,是国家教育权的延伸,高校在行使该权力时身份也转化为行政主体。这是当下行政法界较为统一的观点。高校教师在资格确认、职称评审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行政色彩,具有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笔者认为,对于公立高校作出的部分管理行为应界定为行政行为,可以适用行政法进行司法审查,教师不服该管理行为的,有权直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1.公立高校具备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条件。教育事务属于公共事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该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权力,属于行政权力。高校基于法律法规授权获得部分管理权,并不能改变该权力本身的性质,仍是一种行政权力。高校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对师生的管理权,并能独立承担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符合行政主体的基本要求。

2.公立高校的部分管理行为应当纳入司法审查。在数起教师诉高校案中,法院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大学自治”、“内部管理行为”为由否定高校管理行为的可诉性。本文认为,大学自治应当是法律范围内的自治,自治并不意味着不受监督和制约,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事项”应当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和司法审查原则。我国教育法中的法律保留范围显然过窄,没有把涉及教师基本权利的事项明确列入法律保留的范围,也未在司法审查中予以具体列举。大学自治的核心是学术自由。近年来高校频频出现的学术不端及由此带来的学术惩戒问题、职称评定问题,表面上看是涉及学术领域,法院也借此不予受理。但这些管理行为都涉及到教师的重大职业利益,涉及对教师的荣誉和工资福利等人身权、财产权的影响,内部规则理应上升为行政法规则、宪法规则,该类行为也应接受司法审查与救济。

3.从国际惯例上看,对高校的管理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例如,德国认为高等学校应当属于间接的国家行政。[4](P570)美国法律要求公立高校遵守对公共机构的规定,并允许师生对诸如程序是否正当等问题提起诉讼。

三、高校教师权益司法救济的制度构想

(一)明确高校管理行为的可诉范围

建议适度扩大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并在教育立法中明确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高校管理行为的种类。笔者建议应包括以下几种行为:

1.职称评审行为。从性质上看,职称评审行为应是高校基于法律法规授权所作出的依申请的行政确认行为,对被评审人来说,职称能否晋升,意味着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上权利义务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特定教师的民事权益,包括荣誉权、工资福利等的增减。因此,对职称评审行为不服,应有权提起行政诉讼。

2.奖励、惩戒行为,如教学名师的评定。对于教师的奖惩行为,传统观点认为其类似于国家机关对公务员的奖惩,属于内部行为,不应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其实我们应看到,目前高校聘任制改革方向是人事关系转向劳动关系,高校教师不再具有强烈的依附性、隶属性。即便定位于准公务员身份,未来的立法趋势也将国家机关的内部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而非行政终局。因此,高校对教师的奖惩行为虽属于内部行为,但对于其学术以外的程序和公正问题,仍可纳入司法监督范畴。

3.教师资格确认行为。当下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均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范围。在法律定性上应属于行业准入性质的行政确认行为。对此可适用《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4项“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条款,高校教师如果认为自己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条件而行政机关不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有权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另外,依据《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负责认定在本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那么被授权的高校对于本校教师的教师资格确认行为同样也应属于司法审查范围。

4.聘任制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美国的教师聘任、解聘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包括说明解聘理由并向教师提供陈述和申辩的机会、提前30天通知、听证制度等。教师的法律身份受到法律强有力的保障,学校必须严格遵守正当程序原则,否则会因违反正当程序而被法院判决败诉。[6]我国在这方面立法明显滞后,聘任制的实施依据主要是一些政策性文件,如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2000年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02年下发的《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等。这些规范性文件多是确定了改革目标和原则,提出了总的实施方案和要求,但对于具体程序和监督救济手段并无明确规定。各高校都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细则,如末位淘汰制、评聘分开等。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矛盾和争议,但教师权益的救济却处于真空地带。因此,把聘任制合同的变更和解除行为纳入司法审查,无疑有益于高校聘任制改革的规范化。而且,聘任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意味着教师身份的改变与存无,对教师权益有着重大影响,唯有纳入司法救济才能更有效地对其权益予以保护。

(二)确立有限审查原则

并非所有的高校管理事项都能适用司法审查,涉及学术判断、学术规则等问题的应遵循学术自由原则,司法不便介入或介入也应是有限的。高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往往互相交织,在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学术问题。比如职称评定,一方面是学术专家对被评定人的教学、科研水平的评判,一方面是高校基于这种评判所做出的准予或不准予晋升职称等次的行政确认行为。因其高度的专业性,评审专家对专业学术问题的评价,法院应当予以尊重,坚持学术问题不审查原则。司法只能就评审决定是否符合正当程序如学术评判机构的组成、决议的形成过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进行审查,即便出现学术争议,法院也应委托专业的学术机构来鉴定。

聘任权范文篇5

一、聘任的原则和方法

(一)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凡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并在今年聘任范围内的人员一律参加竞聘。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坚持评聘公开,根据待聘人员的思想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届内的工作实绩进行聘任。

(三)根据学校届内分系列评估的实际,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分教师系列和职员系列同时进行,为了侧重教学一线人员,聘任时按照教师聘任率比职员聘任率高的原则进行,即:(教师聘任数教师竞聘数)(职员聘任数职员竞聘数),根据县人事局下达的岗位指标,按比例分配。

(四)年—××年,竞聘人员两年以上(包括两年)所属的评估系列,即为本次竞聘的系列。

二、聘任的范围条件

(一)范围:

××年月日前在编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年月日前取得相应任职资格、年度考核或任期届满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等级者。

(二)条件:

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能全面履行相应岗位职责,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尚未达到离退休年龄,符合学校制定的与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相适应的岗位聘任条件。

三、聘任程序

聘任分三个阶段进行:宣传发动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月日—日)

()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传达县教育局、县人事局有关文件、会议精神,部署聘任工作。()以处室组为单位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明确搞好这次聘任的目的、意义。()制定学校各岗位说明书。

(二)实施阶段(月—月日)

⒈建立聘任委员会。学校成立由人组成的聘任委员会,校长任主任,其余成员由学校党支部成员和教职工推荐的代表(人)组成。

⒉制定聘任实施细则。聘任委员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聘任方案。聘任方案经教代会通过,全体教职工签字后,报教育局审核、县人事局批准后组织实施。

⒊个人申请。学校统一印制申请表。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写出书面申请竞争岗位和表态材料,具体表明个人聘上或聘不上的态度,并写明如聘不上竞争岗位,是否还参加低一级岗位的竞争,不按规定填写个人申请或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者,视为拒聘。聘任委员会审查申请人资格。

⒋公开竞争。召开全体教职工参加的竞争聘任大会,符合条件的高、中级人员参加述职。

⒌民主测评。测评包括定性测评和定量测评。学校统一印制测评票,被测评人员按取得任职资格的年度划分,同年度内以姓氏笔画为序排列。定性测评票为同意、不同意,任何人不得弃权。同意票超过三分之二的高、中级教师有资格参加定量测评。定量测评采取排名次的办法,不允许并列和重复名次,否则,按废票处理。涂改的按废票处理。每人每轮只投一次票,缺席人员不许补票。监票人、计票人由民主推荐产生,并注意回避。

测评步骤:

()对高级人员进行定性测评;

()对高级人员进行定量测评(落聘的高级人员可以申请竞争中级岗位);

()对中级人员进行定性测评;

()对中级人员进行定量测评;

()计算测评结果:

第一、将聘任委员会和中层以上干部组均去掉一个最高名次和一个最低名次,教职工组去掉个最高名次和个最低名次,然后按照聘任委员会占,中层干部占,其他人员占的比例加权汇总(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两位,四舍五入),得出民主测评结果,排出名次。

第二、根据—××年度考核结果排出名次。参加过本校××年度三次考核的,按考核结果、、的比例加权汇总;按两年成绩计算的,将另一年的成绩按比例平均分至两年加权汇总;只参加过本校××年度考核的,按考核结果的比例加权汇总。

第三、将年度考核名次与本次民主测评名次以各占的比例加权汇总,确定最终排名。没有在本校参加过年度考核的教职工,则以本次民主测评结果占的比例加权汇总。

⒍公示。将最终排名公示天。

⒎组织聘任。公示结束后,聘任委员会根据上级下达的使用岗位数额、民主测评结果,提出聘任方案;学校党支部审议通过聘任方案,上报县教育局、人事局审批备案;学校召开聘任大会,宣布聘任结果,签订聘约,颁发聘书。

(三)总结阶段(月日—日)

聘任工作结束后,学校对聘任工作的每一个程序,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检查分析,总结经验,吸收教训,写出书面总结报县教育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有关问题的几点说明

⒈本次聘任后的待聘、落聘人员,在学校设置的岗位空出时,可依次递补(按先教师、后职员的顺序交替进行;定性不合格者,不得递补)。

⒉本次聘任期为年,以前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自行终止,自××年月日起执行新的聘期。

⒊原已聘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达到男周岁,女周岁(年龄截止到××年月日),其原任职期间各年度及任期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本人自愿不再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可向学校写出书面申请,不在参加竞争聘任,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安排适当工作,其工作福利待遇不变。

⒋原已具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达到男周岁,女周岁(年龄截止到××年月日),其原任职期间各年度及任期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本人自愿不再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可向学校写出书面申请,不再参加竞争,直接聘任,占用单位限额。

⒌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聘任,如遇分数名次相同时,职称高者优先;再相同,届内荣誉(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百佳教师)高者优先;再相同,教龄长者(包括工龄,以教育局档案为准)优先;再相同,年龄长者优先。

⒍直接聘任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名额数为公用指标。

⒎单位主要领导人的专业技术聘任,在通过竞争上岗后,由县教育局确定聘任事项(占用原单位聘任数额)。

⒏工资兑现时间及兑现标准按省、市、县有关规定执行。

五、加强领导,严明纪律,精心组织

这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在学校党政组织和聘任委员会的领导下,按上级要求,积极、慎重、大胆、稳妥地进行。要增强聘任工作透明度,聘任委员会名单、设岗数额、考核成绩、聘任方案,要及时公布,保证聘任工作在公开平等中进行。

这次聘任工作涉及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对每一个同志的考验,学校要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有关思想问题和矛盾,要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疏导。

聘任权范文篇6

第一条为深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型用人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促进高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理顺**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意见》(常发[2005]22号)的精神,结合高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所属机关部门及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均实行职务聘任制度。

涉及国家秘密的岗位,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职务聘任制作为选贤任能的方式之一,是指聘任单位依据岗位条件和工作需要,打破人员身份和性质的限制,采用公开招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直接选聘等方式,通过发放聘任文件、签订聘任合同的办法,聘任各类人才在规定期限内担任一定职务的制度。受聘人可以是区内机关现有在编在岗人员,也可以是区机关以外的高层次和优秀人才。

依据本办法进行职务聘任的受聘人员不属于《公务员法》第十六章所指通过职位聘任担任机关职务的聘任制公务员。

第四条聘任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党管干部的原则;

(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三)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五)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五条聘任工作必须在规定的编制和职数限额内进行,并按有关规定执行回避制度。

第六条建立和实施部门领导干部聘任首提责任制,部门正职可对部门副职及内设机构负责人的拟聘人选进行推荐提名,部门副职可对内设机构负责人拟聘人选进行推荐提名。首提责任人对推荐提名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如违规推荐或因重大过错导致推荐提名失误并产生严重后果的,将根据有关规定追究首提责任人相关责任。

第二章聘任条件

第七条受聘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改革开放;

(二)有志于高新区开发建设事业,服从组织安排;

(三)具有聘任职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工作能力;

(四)作风正派、廉洁奉公、遵守法纪、团结同志;

(五)身体健康。

受聘领导职务的,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工作实绩显著;

(三)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四)能依法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

(五)能坚持和拥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善于团结同志,有民主作风和全局观念。

区机关以外的受聘人员,还应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受聘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5年以上工作经历,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二)受聘其他职务的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35周岁以下。

区内急需的高层次和特殊专业人才,经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对其年龄和学历的要求可适当放宽。

第八条领导职务一般应当逐级聘任,特别优秀的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或者越一级聘任。

第三章聘任程序

第九条职务聘任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副科级以上职务的聘任

(1)产生拟聘人选。根据拟聘职务的岗位要求和专业特点,分别采用公开招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直接选聘、民主推荐或领导个人署名推荐等方式产生拟聘人选。

(2)组织实施考察。区党工委组织部集体讨论后确定拟聘考察人选,并组织考察,考察可根据拟聘人选产生的不同方式及拟聘职务的特点实施差额或等额考察。

(3)拟定聘任方案。区党工委组织部在对考察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拟定职务聘任的建议方案,提请区党工委集体讨论。

(4)区党工委集体讨论。党工委会议集体研究讨论组织部提交的职务聘任建议方案和聘任理由,讨论决定聘任人选。

(5)办理聘任手续。根据区党工委集体讨论的决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下发聘任文件,签订聘任合同并颁发聘书。需任前公示的,按照规定进行任前公示。

区机关部门副处级职务的拟聘人选需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市委组织部组织考察,并报请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

(二)副科级以下(不含副科级)职务的聘任

(1)拟订聘任计划。区机关各部门按照区党工委、管委会的统一部署和有关规定拟定职务聘任计划,明确聘任职务、聘任人数、受聘人员的专业和条件等,并报区组织人事部门同意。

(2)产生拟聘人选。对于区机关现在编在岗人员,可根据拟聘职务的岗位要求和专业特点,通过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直接选聘等方式产生拟聘人选。对于区机关以外的人员必须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产生拟聘人选;个别区内急需的专业性较强、社会通用性较差、应聘人选来源较少的岗位报经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同意后,也可通过直接选聘的方式产生拟聘人选,具体岗位目录由区组织人事部门另行。

(3)组织实施考察。区机关各部门组成考察组对本部门拟聘人选进行考察,并根据考察情况拟定职务聘任方案。对区机关以外的拟聘人选,须由区组织人事部门会同聘任单位实施考察。

(4)部门集体讨论。区机关各部门召开部门党工委会议或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会议集体研究讨论本部门的职务聘任方案,确定聘任人选。部门中层副职的拟聘人选须事前征得区党工委组织部的同意。区机关以外的拟聘人选,须报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批准。

(5)办理聘任手续。根据部门党工委或部门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决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办理有关聘任手续。其中对聘任为内设机构副职的需颁发聘书。

第四章聘任合同的订立和终止

第十条受聘人员必须与聘任单位签订《职务聘任合同》。各部门领导职务(含由部门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的聘任,按照职务类别分别由区党工委、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各部门内设机构处长、副处长及科级非领导职务的聘任,由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各部门内设机构一般工作人员职务的聘任,可由部门负责人授权或委托内设机构处长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聘任合同一式三份,聘任单位、个人各存一份,区组织人事部门存档一份。

聘任合同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聘任的职务及职责要求;

(二)受聘人员的工资、保险及福利待遇;

(三)聘任的期限;

(四)变更合同的条件和双方的违约责任;

(五)双方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实施职务聘任后,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的原则,原区内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原有身份和性质不变。区内机关、事业单位以外的受聘人员中,属于上级组织调动、国家政策性安置人员(含省委组织部选调生)、高新区机关急需引进的优秀人才且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原身份予以保留;其他受聘人员,在聘任期内其人事关系挂区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第十二条聘任期限一般为一至三年。受聘人员为区机关现在编在岗人员的,在同一聘任周期内,聘任合同的终止日期应统一,如订立聘任合同的起始日至本次聘任周期终止日不满一年的,则延续到下一个聘任周期终止日。提拔担任区党工委管理的领导职务按规定实行一年试用期,试用期应在聘用合同中明确约定。

区内机关以外的受聘人员其聘期可由聘任双方协商约定,但最长不得超过3年。

第十三条聘任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变更的,原聘任合同仍然有效。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任合同终止。

(一)聘任合同期满,不再续聘的;

(二)受聘人员退休、提前退休或提前离岗、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死亡的;

(三)双方约定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聘任合同的解除、变更和争议处理

第十五条受聘人员在聘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任单位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任合同:

(一)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影响极坏的;

(二)玩忽职守,贻误工作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的;

(三)受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的;

(五)无故旷工一周以上的;

(六)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

(七)由于经济、生活作风等问题,影响极坏的;

(八)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不称职”等次的;

(九)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的;

(十)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引咎辞职或被组织责令辞职的;

(十一)违反区规定的五条禁令的;

(十二)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宣告缓刑、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受聘人员在聘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任单位可以解除聘任合同,但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受聘人员:

(一)不胜任现职工作的;

(二)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评为“基本称职”等次的;

(三)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聘任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的;

(四)因所在机构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而岗位不存在的;

(五)聘任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经聘任双方协商不能就变更聘任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十七条受聘人员在聘期内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时单方面解除聘任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

(三)依法服兵役的;

(四)聘任单位未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聘任合同,聘任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

除上述情形外,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任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聘任单位,聘任单位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书面答复受聘人员;逾期未作答复的,视为同意解除合同。聘任单位不同意解除聘任合同的,受聘人员应当坚持正常工作,继续履行聘任合同。

第十八条因干部交流或岗位调整等原因发生职务变动的,应及时办理聘任合同的变更或解除。

第十九条受聘人员与聘任单位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处理:

(一)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受聘人员可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自争议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上级机关提出申诉。因身份问题未能进行公务员过渡的区机关现在编在岗人员参照本款执行。

(二)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受聘人员与聘任单位,可按照受聘人员性质自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区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章管理和考核

第二十条聘任单位依据干部管理权限和聘任合同对受聘人员进行管理。

第二十一条聘任单位要加强对聘任人员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可采取平时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等形式,考核结果作为聘任人员职务升降和奖惩、续聘或解聘的依据,年度考核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受聘人员。具体的考核办法另行制定。聘任期满,应按规定对受聘为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十二条实施职务聘任后,原区机关在编在岗的人员按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一)、第(三)款和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规定被终止或解除聘任合同的,其原有身份予以保留,由聘任单位按干部管理权限视情分别给予转岗、待岗、降职、降级的处理,若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辞退条件的,予以辞退;其他受聘人员按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一)、第(三)款和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规定解除聘任合同的,聘用关系即行终止。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法律、纪律责任的,由处分决定机关给予相应处分。

第二十三条聘任人员受聘期间,按所聘职务享受相应的政治、经济、生活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待遇根据人员性质按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区机关急需引进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可按照合同约定,实行年薪制,具体操作办法另行制定。受聘人员被降职、降级、转岗的按照新聘任的职务享受相应待遇。待岗人员待岗期限一般为半年,待岗期间,其岗位津贴和目标考核奖减半发放。待岗期满后,经批准同意继续上岗的,按新聘任岗位确定待遇。

第七章其他

第二十四条今后如上级对机关工作人员职务聘任作出新的规定,统一按上级规定执行。

聘任权范文篇7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加强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管理,维护聘任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是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的重要措施。

第三条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要保证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四条市、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负责综合管理、监督指导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

第二章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

第五条市及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按照《河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结构比例指导性控制幅度》,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型,负责审定本级所属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指导本级所属事业单位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并根据事业单位发展情况,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动态管理。

第六条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工作任务,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设置岗位要依据下列原则:

㈠正高级岗位,主要设置在市所属的技术性强、人才密集的事业单位的主系列,辅系列一般不设。县(市)区所属事业单位除卫生、工程、农业等系列经批准可少量设置正高级岗位外,其他系列一般不设。

㈡主系列岗位职数,一般不低于总职数的80%。

第七条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具体制订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岗位职责、权限和聘任条件,做到职责明确,权限清晰。

第三章聘任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受聘人员的基本条件是:

㈠一般应具备按国家规定程序通过评审或考试取得的

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执业资格;

㈡能全面履行本岗位职责;

㈢遵纪守法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㈣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第九条受聘人员除具备第八条规定的基本条件以外,还必须符合单位制定的与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相适应的岗位任职条件。

第十条事业单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㈠建立组织

建立聘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聘任方案,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聘任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和考核小组,办公室设在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聘任工作的具体实施;考核小组由单位领导、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成,负责对竞争上岗人员的考核。

㈡制定方案

聘任方案应按照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在充分酝酿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重点把握好以下环节:

1.公布竞聘岗位。由聘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竞聘岗位,适时召开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大会进行公布;

2.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岗位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责任、任务、工作目标及工作考核标准;

3.确定上岗条件。规定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履行岗位职责应具备的能力及水平;

4.职代会通过聘任方案。聘任方案应进行充分酝酿,并经职代会讨论通过,未经职代会讨论通过的聘任方案无效。

㈢公开竞聘

1.公布竞聘岗位及岗位职责、上岗条件和竞聘程序等有关事项;

2.应聘人员按照公布的岗位条件,申请应聘相应的岗位,每人可以选择1—2个岗位应聘;

3.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应聘人员的基本条件进行初审,合格者方可参加竞聘;

4.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考核小组召集一定范围人员参加的会议,对应聘人员进行考核。由应聘人员进行竞聘演讲,考核小组组织进行现场答辩,并组织群众测评;

5.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考核情况,向全体职工公布对应聘人员的考核结果。

㈣对竞聘人员进行聘任

聘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竞聘考核情况和岗位需要提出拟聘意见,并作出聘任决定,或提出推荐、提名意见。决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实行聘任前公示制度,公示期一般为7天,对公示人选无异议,或虽有异议经查证无问题的,单位可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

第十一条对确因工作需要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单位负责人(正职),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聘任事项。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可以依据本单位岗位需要,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单位内部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其工资待遇和岗位津贴按实际聘任的岗位确定,在聘期内有效,原职务和任职资格在档案中保留。低职高聘一般不得越级聘任。

第十三条聘任专业技术人员应优先从本单位现有人员中聘任,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第十四条专业技术人员变换工作岗位,或聘任期满后需要续聘的,应按本办法重新进行聘任。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的聘任方案,分别报同级人事(职改)部门审批。

第四章聘任合同

第十六条单位与受聘人员按照《河北省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暂行办法》精神,以聘任合同形式确定聘任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合同的签订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

第十七条聘任合同包括聘任期限、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条件、工作报酬及保险待遇、违反合同的责任及聘任双方协商的其它条件。依据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统一的原则,统一使用《河北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单位与受聘专业技术人员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第十八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期限一般为1—3年,也可根据本人所承担的课题、项目所需工作时间的长短确定。实行院(所)、厂长负责制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任期可和院(所)、厂长行政职务任期同步;接近离退休年龄人员的任期,截止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年限。

第十九条聘任合同应按有关规定到当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进行鉴证,鉴证后即具有法定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内容。如确需要变更时,双方应协商一致。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的,原聘任合同继续有效。

第五章任期考核

第二十条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年度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任期考核按签订的聘任合同的任期进行。年度和任期的考核结果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续聘和解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一条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在注重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主要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完成目标任务,所取得的工作实绩和业务水平能力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考核工作实绩与考核工作态度相统一的方法。考核的内容应当与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符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第二十三条年度和任期考核结果的使用:

(一)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可优先续聘和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予以其它奖励;

(二)考核确定为合格等次的,可申请续聘和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考核确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可申请续聘,但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给予3至6个月的告诫期,视不同情况,予以解聘、低聘、待聘或调整工作,低聘或调整工作的人员应当相应改变岗位工资待遇。待聘人员,由用人单位规定一定的待聘期,在此期限内,停发岗位津贴。

第六章职责与监督

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方面有下列权利和责任:

(一)根据国家和省有关人事政策、法规,制定单位内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的各项规章;

(二)根据结构比例、岗位需要和聘任条件,按有关政策规定择优聘任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也可根据有关政策和实际情况确定低聘、待聘、解聘等聘任事项;

(三)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人员编制内,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

(四)在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确定津贴分配办法;

(五)经批准实行工效挂钩的单位,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工资额度内,确定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分配;

(六)国家和省规定的其它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权限。

第二十五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是行政辖区内所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综合管理部门,负有指导、协调、检查、监督的职责,有权对下列情况予以纠正,并按权限对责任者做出处理:

(一)不按本办法签订聘任合同的,责令其补办手续;

(二)不按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结构比例和岗位职数聘任的,不予核定工资标准;

(三)不按本办法进行任期考核而办理聘任的,宣布其结果无效;

(四)其它违反国家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规定的,按有关政策法规处理。

聘任权范文篇8

××学院教师聘任制度 当前,改革的外部环境正在日益优化,广大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已大大增强,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已具 备了不少有利条件。当然,在推行教师聘任制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以认真地思考和很好地解决 。如聘任合同的规范化,教师的流向和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发生人事争议的仲裁和监督,落聘人员 的转岗分流和安置等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思想观念的变革是一切改革的先导。确立适应新体制的思想观念是转换用人 机制、推行教师聘任制的先决条件。推行教师聘任制的核心是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形式上是制度上的 改革,内涵上是观念上的变革。当前,最重要的是使各级教育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推行聘任制的 重要性、必要性,认识聘任制是教师队伍管理的法制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对原有教师任用制度弊病的改革 ,认识实行聘任制将有利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利于教师职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为教师聘任制的全面推 行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教师不仅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更要有一种使命感, 使其真正关心、支持和拥护这项改革。 第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推行教师聘任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和各个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改革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聘任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 议事日程,做好改革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保证聘任制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积极有效的行政行为,指导和 控制教师的有限流向,保证实施素质教育的师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工会、教代会在教师聘任过 程中的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作用。做好人事争议的调节和裁决工作,成立有广泛性代表参加的争议仲裁 决工作,保证仲裁的公正性,使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到有效保护。 第三、先行试点,分步实施。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实施聘任制的基本条件和客观环境不同, 因此在推行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必须将长远目标与阶段任务和当前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注重分类指导 ,分步实施,而不能强求一律,一哄而起。同时,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本着先易后难的原 则,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积极搞好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探索路子,夯实基础。一旦条件成熟,就要狠 抓落实,尽快全面推行。 第四、加快立法,统一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实施教师聘任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 育行政部门规定。但目前教师聘任制还没有统一的政策和法规,使各地各校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混乱现 象,也影响了聘任制的施行效果。依法治教,首先要有法可依。因此,尽快出台教师聘任制实施办法和相 关配套政策,对加强聘任制的规范化管理十分必要。 第五,突出重点,配套实施。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龙头,建立和推行教师聘任制 度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型教师任用制度的关键,必须把这项工作 摆到突出位置,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同时,推行教师聘任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工资分配、社会保 障等方方面面的改革问题,而每一方面的改革、每项改革措施都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因此,在突出重点 的同时,必须注意搞好配套改革,整体设计,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教师聘任制度,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 位,通过学校和教师签订和聘任合同,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我国《民法通则》第三条、第四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 、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这些规定,为作为聘任双方当事人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学校和教师在聘 任过程中的平等地位作出了明确的法律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七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 机构应当逐步实行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 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实行聘任制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是 教师任用制度上的重大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 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力:……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这些法律的颁布 统一了人们对教师聘任制的认识,为推行教师聘任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推行教师聘任制,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党的十五人精神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精神,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建立促进教师资源 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的管理制度,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建设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及教师培养培训、教师考核与奖励等制度 。教师聘任是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制度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管理制度的核心。它具有以 下方面的特点。 第一、地位平等化。学校和教师在法律上均处于完全平等的合约人地位,双方劳动关系的建立完全基于自 愿的原则。选择是双向的,教师有是否应聘的自由,学校有聘任和解聘教师的权利。 第二、关系契约化。聘约是规范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劳动关系的契约,其表现形式为聘任合同。聘任双方的 权利和义务行为都应在聘任合同中予以明确,使得聘任制真正得到法律形式的规范。 第三、任期明确化。聘任期限在聘任合同中具有明确规定,从而破除了教师职务终身制。教师聘任在实行 任期制的同时,也为教师自由流动提供了可能。 第四、过程公开化。学校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广揽人才。教师个人也不再固定 为某一学校所有,而成为整个社会共享的人力资源。教师聘任过程公开化,实现了教师就业机会的均等, 也拓宽了师资来源渠道。 第五、机制竞争化。教师凭实力上岗,学校择优录用,实现双向选择,优胜劣汰。人才在竞争,学校也在 竞争。教师在同一岗位任职一定期限得不到晋升就必须流动,即所谓非升即走。同时,教师也在选择学校 ,缺乏吸引力的学校将被人才所冷落。 第六、形式多样化,教师聘任制是一种灵活的用人形式,根据教师个人特长和学校和具体实际,一个教师 可以为一个学校聘任,也可以为向个学校同时任用。用人单位聘任教师也可以采取互聘、联聘、兼聘、返 聘等多种聘任形式。从而实现了人力资源的社会共享,提高了师资管理的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要素和经济资源、人力资源 的配置和人才流动,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和调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市场,按市场规则自由流动,其流向必然会受价格、竞争、供求因 素的驱动和影响。当然,积极有效的政府行为,对于减少市场配置的盲目和无序,也是十分必要的。一般 实施教师聘任制应具备以下基本前提:有足够的教师后备资源;有畅通的教师流动渠道;教师工作有相当 的吸引力。 在推行聘任制的过程中,制定聘任办法、规范聘任程序、签订聘任合同,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保 证聘任制的顺利推行是十分重要的。 建立和推行教师聘任制是我国当前教育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学校用人机制的根本转变。这一制度 的实施,将建立起一种具有竞争和激励机制的教师任用制度,也会触动教师管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难点和 矛盾。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提高对这一制度的认识,并能正确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的教师任用制度,形成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教师的录用、任命和调配等管理工作 都是通过计划与行政的形式和手段进行的。这种教师任用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的,与当时的社会 经济、政治体制是相适应的,曾经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初步建立及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这种制度的弊端已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用工形式僵化。现行的固定用工形式削减了学校用人的自主权和教师选择学校的权利,忽略了教师和学校 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师工作缺乏严格的岗位职责,因而出现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的现象。第二,流动渠道不畅。单纯的行政手段使得人才的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状况严重,想进的进不来 ,想出的出不出。现行教师的来源单一,几乎完全依靠师范院校的培养,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 人才很难进入教师队伍,而不适合教师工作的人又出不去。人员结构性的超缺编严重,造成有事没人干、 有人没事干的局面。第三,竞争意识缺乏。以前过于集中和统一的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使教 师形成了一种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的不正确的"安全感",不能主动适应岗位变化的要求。人岗不符现象 严重,出现了有人不适其岗、有岗不得其人的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校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需 要和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切实保障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必须推行教师聘任制。

聘任权范文篇9

同志们: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工商系统干部聘任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建立科学的、持久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大胆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上能下、不拘一格的用人环境,使整个干部队伍充满希望和活力,经党组研究,决定召开中层领导干部职位聘任动员大会。刚才,**同志宣读了县局制定的《中层领导干部职位聘任实施方案》,内容具体,操作性强,请大家认真学习,并广为传达。下面,我就如何开展干部聘任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中层领导干部职位聘任的重要意义

实行中层领导干部职位聘任是深化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破除传统观念,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有益探索,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开拓性。

一是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是新形势下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逐步推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和完善干部正常退任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增强干部队伍活力”。现行的中层干部委任制度容易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一旦委任后,由于没有实行任期制,不管有没有成绩,只要工作没出大问题,就一直在这个岗位干着,而没有一个正常的退任机制来管理和约束,干部使用陷入困境。

二是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保持蓬勃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讲,领导干部在履任之初往往雄心勃勃、斗志昂扬,会做出很多出色的业绩;而一旦试用期已过或转正之后,就可能出现危机感和竞争意识退化、进取心和工作热情不足的倾向;有的还出现“没盼头,没想头,政治生涯到了头”的思想。这就造成了两种不良后果:一种是有进取心、有能力的年轻同志无法在最具冲击力、创新力的时期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另一种是容易使本职工作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只有引入聘任制,才能使各级领导干部常怀“如履薄冰”之心,常思“工作创新”之举,常持“任职危机”之感,才能使我们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永远保持不竭的发展动力。

三是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是解决当前用人制度实际矛盾的需要。长期以来,县局作为市局的派出机构,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责任,而分局局长、所长、股长等中层干部又是县局决定落实的直接涉及人员。但是县局对分局长、所长和部分股长却没有任免权限,最终要由上级工商局研究决定是否同意和实施,由于这些中层干部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一旦出现波动,就会形成新的矛盾和问题。引入聘任制后,县局党组可能根据情况进行聘任、续聘和解聘,对正职的使用有了一定程度的决定权,各单位对副职和其他人员的使用有了“组阁”权和建议权,能够保证人员迅速到位,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提高行政效能,缓解用人之急。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是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是推进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契约经济,聘任双方签约是一种契约行为,聘任和解聘也是一种契约行为,签订《目标责任状》是自愿进行的,对契约的自觉遵守也是一种信用行为。推行聘任制,干部在依《目标责任状》的规定被解聘时没有怨言,不像在委任制下的干部,免除其职务时,当事人往往会提出保留经济待遇、提升级别等要求。因此,推行聘任制有助于推动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

二、明确要点,稳妥推进,扎实开展中层领导干部职位聘任

我局制定的《中层领导干部职位聘任实施方案》是在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数易其稿,党组会和局长办公会多次集体讨论,并经市局审批后出台的,有如下特点:一是全员聘任。我们这次中层干部聘任上岗涉及职位51个,是完全意义和毫无保留的全员聘任,其中中层正职职位22个,中层副职职位29个。二是放宽条件。为了更好地扩大选人用人范围,我们在聘任资格方面出台了特殊规定:个别特别优秀、政绩突出的,经综合测评排序,可在年龄、学历、任职年限方面适当放宽。三是公平竞聘。我们设定了严格的聘任程序,环环相扣,科学严谨,真正体现了“七不”,即不以胡子长短衡量人的能力;不按资历深浅为聘用依据;不以文凭论水平;不在党与非党上设卡;不因犯过错误把人看死;不因有争议而弃之不用;不因曾经有意见分歧而冷落深山。至于此次中层干部聘任的方法步骤、任期考核、相关政策等事项,方案上已经说得很具体,这里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四个”搞清:

一是搞清聘任的原则。这次中层干部聘任必须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严格按照编制和职数配备干部的原则。

二是搞清聘任的资格。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提拔聘任的,应当具备以下资格:提拔聘任副科级职位的,应在正股级职位上工作满三年和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提拔聘任正股级职位的,应在副股级职位上任职满二年和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提拔聘任副股级职位的,应具有三年以上工龄;年龄男47周岁以下(1958年1月1日后出生)、女44周岁以下(1961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具备公务员身份;完成现岗位的工作目标,且近三年公务员年度考核连续被评为称职以上等次;符合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有关规定;身体健康。现任职干部聘任同级及以下职位的不受前1、2、3条限制。另一种情况是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可在年龄、学历和任职经历方面适当放宽,破格参与竞聘,聘任资格在方案中另有规定。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是搞清报名的要求。报名采取定向开放式,所有参加竞聘的人员,均可以现任职级为基础,参加上一级或平级职位的竞聘,但所申报职位以现任职务的上一级为限,在限定的时间内自愿递交由本人填写的《干部竞聘职位申请表》,并声明服从组织调配,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四是搞清聘任的职责和待遇。聘任干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聘期截止2007年年底。主要职责是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确保任期工作目标的完成。除应享受的政治待遇外,我们对聘任干部将根据财力给予一定的职位补贴,逐月发放。标准为:直属专业分局、工商所(分局)的班子正职每月80元,副职每月50元;机关中层正职每月30元,副职每月20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层层推荐和测评,一批优秀干部将脱颖而出,分别走上副科级、正股级和副股级岗位。同时,由于职数的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使一部分年年完成任务、品行较好,甚至是比较优秀的干部不能走上这些领导岗位,这也是很正常的,党组心里有数,群众心里也有数,自然会给一个公正的评价。希望参与此次竞聘的同志都能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待竞聘,胜不骄,败不馁,工商事业毕竟是我们大家的。

三、加强领导,严肃纪律,确保中层领导干部职位聘任工作富有成效

为了确保聘任工作的顺利进行,经局党组研究决定,成立谷城县工商局中层干部聘任工作领导小组,局长、党组书记张继英为组长,副局长、党组成员董智勇、刘大国、王俊江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教股,董智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中层干部聘任工作。各相关股室要相互配合,团结战斗,县局办公室要加大对这项工作的宣传力度和各基层单位的沟通,人教股要认真做好竞聘咨询解答工作;监察室要加强对竞聘工作的监督,扩大群众的知情权、推荐权、选择权、监督权。同时,为了确保这次聘任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严肃三大纪律。

一是严肃人事纪律。严禁在干部竞聘过程中请客送礼,找关系,走后门,搞不正之风;严禁擅离职守,贻误工作;严禁拉圈子,打招呼。凡不愿参加任何层次的竞聘或没有被聘任的中层干部,一律就地免去现有职务,保留级别,拒不服从组织决定的,按有关规定处理。凡是参与此次聘任的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组织调度,遵守组织纪律,严守保密纪律,否则将受到责任追究和组织处理。

二是严肃财经纪律。聘任期间,要做到规费收入任务不减、标准不降,严禁预收规费,制造混乱局面;严禁私分财物,大吃大喝;严禁集中花钱,报销没有开支预算的费用;严禁私自处理集体固定资产,一经发现,立即取消竞聘资格,并按有关规定责令退赔和追究其他责任。

三是严肃工作纪律。要正确处理聘任上岗和业务工作的关系。希望这次参与竞聘的干部,无论成功与否,都应以大局为重,听从组织安排,一如既往地在原岗位上尽心尽职地做好工作,做到竞聘和业务工作两不误,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聘任权范文篇10

一、全市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下同),其行政领导人员的任用,一律实行聘任制;党群组织的领导人员的任用,按照有关章程的规定,一律实行选任制。

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聘任选任应坚持以下原则:

1、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

2、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3、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4、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5、依法办事原则。

6、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能顾全大局,有全局意识。

3、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品行端正,能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勤政廉政,遵纪守法。

5、具有与履行岗位职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有实际工作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

6、身体健康。

7、具有岗位职务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四、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职应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1、由副职提任正职的,一般应在副职岗位工作2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一般应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3年以上。

2、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3、任职年龄一般应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能任满1个任期。

4、各单位规定的其他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资格条件。

特别优秀或因工作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或聘任。

五、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采取直接聘任、竞争聘任、招考聘任、交流聘任等任用形式。

直接聘任是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通过民主推荐、考察等程序产生事业单位领导聘任人选。

竞争聘任是在事业单位内部通过竞争演讲、民主测评等程序公开竞争产生事业单位领导聘任人选。

招考聘任是面向社会通过公开考试选拔方式产生事业单位领导聘任人选。

交流聘任是本单位没有合适人选,组织上从其他单位人员中进行交流选拔产生事业单位领导聘任人选。

六、事业单位聘任领导人员,按下列程序实施:

1、直接聘任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的规定》(石组[2006]5号)办理。

2、竞争聘任、招考聘任的程序为:

(1)制定方案,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

(2)公布职位、任职条件。

(3)报名及资格审查。

(4)竞争演讲或笔试、面试。实行竞争聘任的,应组织参与者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竞争演讲。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任的,一般应先进行笔试,根据笔试成绩,再进行面试。

(5)民主推荐和测评。

(6)组织考察。

(7)党组织集体讨论研究。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党组织集体研究做出聘任决定,或提出拟聘意见,呈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8)任前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天。

(9)办理聘任手续。按干部管理权限,对被聘对象下发聘任通知和聘书。

3、交流聘任参照直接聘任或竞争聘任的程序办理。

七、选任分为党内职务的选任和群团职务的选任。

党内职务的选任采取“两推一选”的办法,即由群众推荐、党员推荐产生候选人后,再提交党内选举。其程序为:

1、制定选举工作方案,呈报上级党组织批复。

2、在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的基础上,党组织集体研究确定候选人考察对象。

3、组织考察。

4、确定正式候选人建议名单,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呈报上级党组织批复。

5、对正式候选人进行公示。

6、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将正式候选人提交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

7、选举结果报上级党组织批复。

行政领导班子成员与党组织组成人员实行交叉任职。被聘任的党员行政正副职作为党内职务的正式候选人直接提交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

群团职务的选任,按有关章程的规定并参照上述程序办理。

八、事业单位聘任、选任的领导人员实行任期制,任期一般为3年。领导人员聘任期满后,可以续聘。同一岗位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3个任期。同一岗位连续任职时间长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交流。

同一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原则上要求同步。

九、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按实际所在岗位享受相应待遇,岗位变化后,待遇相应变化,所任职务及待遇在任期内有效。实行聘任制以前,已经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保留原职级待遇不变。

十、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届末考核两种形式。年度考核由本单位组织实施;届末考核按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

十一、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年度考核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年度考核等次作为届末考核的重要依据。

年度考核为基本合格、不合格的,上级主管部门党组织应派人与被考核人进行诫勉谈话,也可根据聘任约定或有关规定终止其聘任合同,或重新聘任到本单位其他合适岗位。

十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届末考核,按个人述职、民主评议、组织考察的程序进行。重点考察任期内工作政绩、年度考核情况和廉政情况等。届末考核为优秀、合格的,可参加新一届聘任;届末考核为基本合格、不合格的,原则上不再参加新一届聘任。

十三、被聘人员任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聘任主管部门解除其所聘职务,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

1、任期内不能履行职责,完不成目标任务或因个人失职使工作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的;

2、因闹无原则纠纷,影响班子团结,严重影响单位工作经教育不改的;

3、有违纪违规问题或严重违反社会公德,有损领导干部形象的;

4、年度考核不合格或连续两年考核为基本合格的;

5、因工作调动、职务晋升的;

6、违反聘用合同的约定或因其他原因应予解聘的。

十四、被聘人员任期内提出辞去聘任职务,应书面申请,陈述辞聘理由,按管理权限报送审批。审批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三个月内予以答复,超过三个月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辞聘。

十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岗位变动或聘任期届满,需要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应当按规定进行审计。

十六、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聘任、选任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负责。副科级以上领导人员,由市委直接管理;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所属副科级事业单位除市委直接管理副科级干部以外的其他领导人员,由市委委托宣传部管理,任前向市委组织部备案;市司法局所属副科级事业单位除市委直接管理副科级干部以外的其他领导人员,由市委委托政法委管理,任前向市委组织部备案;其他事业单位除市委直接管理副科级干部以外的其他领导人员,由市委委托主管部门党组织管理,其中,副科级事业单位其他领导人员,任前向市委组织部备案。

十七、聘任、选任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项程序、纪律和规定。要根据干部管理权限,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聘任、选任工作,不准超越干部管理权限。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要按照市委《关于加强市直副科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石发[2004]8号)文件规定的领导职数聘任、选任干部,不得突破职数。对目前领导成员过多的单位,给予三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职数可放宽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