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阅读策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9:26:28

拼图阅读策略

拼图阅读策略范文篇1

关键词:合作学习;拼图阅读策略;英语教学;语言能力;交际能力

Abstract:Since1970s,cooperativelearninghasbeenflourishingthroughouttheworld.Meanwhile,itsincomparableadvantageshaveattractedlargenumbersofexpertsandeducators.Asaneffectiveformofcooperativelearning,thejigsawreadingstrategywasappliedtodifferentcoursesandstudentsatalllevels.YetitsadvantagesarefullydisplayedinEnglishteachingbecausethejigsawreadingstrategynotonlyhelpsstudentsacquirelanguagecompetenceandimprovereadingskillbutalsoimprovesstudents''''oralEnglishandcultivatestheircommunicativecompetence.Inthejigsawreadingactivity,theteacherplaysavitalroleandshoulderstheresponsibilitiesofdesigning,grouping,directing,supervising,inspectingandsummarizing,whichhasbeenprovedfarmorechallengingthaninthetraditionalteaching-learningprocess.

Keywords:cooperativelearning;jigsawreadingstrategy;Englishteaching;languagecompetence;communicativecompetence

一、合作学习与拼图阅读策略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Slavin提出了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的教学方法,之后这一理念在Sharan和Lazarowitz的推动下在以色列得到进一步发展,直至后来合作学习在世界范围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很多国家得以实施。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指的是按照性别特征、个性特点、能力差异及兴趣爱好等标准把学生混合编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每组2至6人),小组成员彼此协作,相互指导,在交流中共同努力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植根于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与教学相关的现论,其优势在于把学习者的需要与语言技能相结合,把“整体性语言教学”(thewholelanguageapproach)与语言学习过程相结合。根据约翰逊兄弟(Johnson&Johnson)提出的五因素理论,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积极相互依赖(positiveinterdependence)、面对面激励互动(face-to-facepromotiveinteraction)、个别绩效与个人责任(individualaccountability&personalresponsibility)、人际与小团体技巧(interpersonal&smallgroupskills)、团体历程(groupprocessing)。这些因素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整个学习过程。

研究和实践证实,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Kagan曾指出,合作学习几乎对所有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的因素都产生戏剧般的积极影响。

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模式,拼图阅读策略(jigsawreadingstrategy)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约翰逊兄弟与Holubec都认为,拼图阅读策略使学生对彼此的学习负责,帮助他们识别所学文章中的意义和概念,并协助他们传达已获得的信息[1]。在拼图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一幅拼图,缺少任何一块都不完整。这种事先知道的责任可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地位,并促使或逼迫他们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参与小组活动。同时,拼图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把有意识学习融入无意识学习,降低学生的外语焦虑(foreignlanguageanxiety)水平,使学生相互支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与仅仅是师生互动或一个学生对全体学生的交流模式相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互动面更广、效率更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拼图阅读活动步骤

拼图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依赖。一般需要二次分组,且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在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似乎退居其次,但大量的准备工作要求教师事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精心策划课堂活动,否则可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使学生的学习出现倒退。

1.初次分组,成为专家

第一次分组时,每个小组人数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四人左右比较理想。这次分组应该是同质的(homogeneous),同组学生能力和个性相近,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一言堂”,即一个学生滔滔不绝,其他学生只能做听众的局面,也可以避免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独当一面,较为内向的学生沉默不语的情况出现。另一种分组方法是自由结合,让学生选择自己小组的成员或根据临近原则分组。这种分组方法可以节省时间,适用于语言水平相当、学生能力差异不是特别显著的班级。

教师布置小组任务。每个小组的任务不同,或者每个小组负责一段文章,或者每个小组负责整篇文章的某个方面。教师应事先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和目标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使每个学生预先明白自己在后面的学习交流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

小组内部针对某个问题或文章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每个成员都发表意见和观点,直到达成共识,成为所讨论内容的专家。每个成员牢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在这个阶段,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分歧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协调讨论进程。另外,教师一定要根据每个小组的能力分配相应的任务,使每个小组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再次分组,同学互教

讨论结束后,重新分组。每组的学生数量与任务数量相等,以确保每个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负责不同的任务(如果班级学生总数不是任务数的倍数,则允许个别小组有两个学生负责同一任务)。在新的小组中,每个学生轮流汇报自己在讨论中获得的信息,同时进行同学互教,帮助新小组中其他成员学习和掌握自己负责的部分,传授相关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这样,所有小组成员的汇报整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学习内容。

在这一阶段,很可能还会出现分歧,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讨论甚至辩论;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讨论和辩论也可以延伸至课后。

3.检查总结,引申话题

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监督、协调小组活动并控制时间和进度。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检查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查缺补漏、强调重点。同时对相关话题进行引申,加深学生认识,给学生自由发表主观看法的机会。

在检查总结时,教师可以随便挑选某个小组的学生复述文章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简短地分析篇章结构,必要时讲解疑难长句及重点词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

对学生(尤其是适应了传统教学法的学生)来说,这个步骤非常重要。教师的总结是对学生小组学习成果的肯定与评估,可以增加学生对自己和小组成员的信心,激励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进一步协作。

4.课后处理反馈信息

在拼图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调查学生对这次活动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补救。

在最初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茫然和不适应,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跟着教师走,教师角色的退位让他们失去依赖,甚至产生一种孤立无援的恐慌心理。

笔者曾经在第一次拼图阅读活动结束后调查学生的看法和意见,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很有收获,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愿意以后仍然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只有三四个学生表示反对。通过交流,笔者发现他们反对的理由是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并且对语言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笔者对他们进行鼓励,告诉他们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在所难免,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某一个人的认识是唯一正确的,面对分歧可以试图去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而这一说服过程发生于真实的语境,是促进口语能力提高的良好机会。

总之,拼图阅读策略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开口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学生的自我认识方面体现为如下过程(JohnsonandJohnson)[1]:

·我认为我行(IthinkIcan);

·我认为我们行(Ithinkwecan);

·我们认为我们行(Wethinkwecan);

·我们认为我行(WethinkIcan);

·我知道我行(IknowIcan)。

三、拼图阅读策略的优势

Bossert指出,合作学习的优势有以下四点:①合作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更高级的思维;②异质性合作小组使得各组员的认识达成一致;③合作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生口头复述信息或知识的机会;④合作学习中同伴的积极参与加强了学生对认知信息的再加工[2]。拼图阅读策略除具备以上几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笔者根据教学经验进一步补充总结拼图阅读策略的优势如下。

1.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首先,拼图阅读可以降低学习者外语焦虑水平,提高学习动机。Gleason(1986)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在和同龄人交流时外语焦虑水平比较低,心理压力比较小[3],而且精力会更集中,因为在小组内部每个成员都受到关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Brock(1976)所言,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学生因为缺乏关注而学习动力不足或敷衍教师布置的任务[3]。

提高动机的方式有三种:提高预期回报,降低预期付出的努力,提高预期回报的同时降低预期付出的努力[4]。拼图阅读策略正是采用了第三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机。一方面,把整篇文章分割降低了预期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作为同龄人的学生群体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别人传达信息、讲授知识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会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英语。

另外,在同学互教(peerteaching)的过程中,学生的相互认同度较高,而且倾向于更直接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同时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由于学生群体在年龄和经验上的相似性,他们更乐于倾听同学的表达,而不是像在听教师讲授时那样认为自己听到的都是理所当然。因此,在同学互教过程中,学生会消除原来面对教师的顾虑和压力,很自然地表示赞同或反对,展开辩论。

总之,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5]。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拼图阅读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批判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6]。

Whitman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教学过程本身就可以使人对所教内容加深认识[3]。由于要在同学面前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会因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肯定和认可或害怕丢面子而尽力准备,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解,变消极地接受为主动地思考。同时,同学互教过程中学生在心理上比较放松,把原来与教师交流时倾注于交流方式上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讨论内容上。在精力高度集中于所学内容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更快地熟悉所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对同一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认识、加强了解。传统教学方法的目标往往仅仅终止于学生对文章的了解,教师的讲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学生真正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多。拼图阅读策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辩论。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做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5]。

此外,拼图阅读策略还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学生在互相呈现所获得信息的同时也无意识地传达给对方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学生们所依靠的不只是个人的认知能力,尚包括小组成员之间情感交融的程度,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聆听并尊重他人的想法,并进一步借由互助、观察他人的思考表达模式而提升自己更高层次的思考、推理能力[7],在人际互动中发展较高认知程序(highercognitiveprocess)。

3.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并重

交际法理论告诉我们:交际既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是语言学习的手段。外语教学的目标并非仅止于语言或文法知识的灌输,更应同时注意培养言谈(discourse)、社会语言(socio-linguistic)及沟通策略(strategic)能力。拼图阅读活动充分体现了交际教学理论的特点,把语言文法知识传授与社会语言及沟通策略能力培养相结合。这种教学形式是一种人际交往和信息互动。

Krashen(1982)认为,在正常的二语交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无意识的、习得的目标语(targetlanguage)知识[8]。拼图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习得语言的条件。学生不仅利用已有语言知识和技能相互交流,而且在交流中又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获得新的语言知识,使自己的语言能力(languagecompetence)得到积累和提高;在两次分组讨论和相互讲授时,学生之间的信息沟(informationgap)会促使他们充分调动和利用已有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同龄人群体交流(peer-groupcommunica-tion)[9]。由于他们使用英语进行的言语交际发生在真实的语境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因此这种讨论和交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促进。

4.为教师提供辅导差生的机会

拼图阅读的另一个优势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辅导差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知道一切、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权威”,而是充当着“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教师不再把自己视做工作者,而是合作者[5]。在小组讨论时,教师拥有相对的自由和时间,在监控全体学生的同时可以抽出时间对差生进行额外的帮助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教师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拼图阅读是一种灵活多样、省时高效的教学形式,没有劳动的浪费和重复,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能(包括学生和教师),把学习过程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它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促进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一个“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10]。它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时间,提高自信心,促进积极的社交行为。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拼图阅读策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形式,但如果操作不当,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走向失败。因此,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细节问题。

(1)活动设计要合理。选择适当的文章,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且难易适中,如果偏易则注重学生口语操练多些,可展开发表看法等;如果偏难则可在布置任务前先引导学生理解,布置任务后延长时间让学生完成任务。

(2)学生初次分组时应避免强弱结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并以此作为初次分组的依据。这样可以避免能力强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他学生只能充当听众的局面。

(3)教师监控要得力。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的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小组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要确保小组成员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并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期任务,必要时对他们提供帮助,做好协调工作。同时教师还应该确保小组活动中各成员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避免学生因过分依赖母语而降低了英语语言使用环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Ames&Felker,王凯等)[2]。如果教师监控和引导不到位,学生可能在整个阅读活动过程中放松、懈怠,最终失去方向,找不到重点,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及时检查和总结。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应检查学生的活动情况,查缺补漏,作出评价。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使学到的内容系统化,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步骤不可或缺,是教学的需要,监控的需要,也是满足学生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需要。

(5)重视反馈信息。课后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及对课程的看法,必要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时间安排和任务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拼图阅读策略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以及大量的实践证明了它的优势和生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需要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YahyaN,HuieK.ReachingEnglishlanguagelearnersthroughcooperativelearning[EB/OL].(2002-03-11)[2007-02-06].http:∥/Lessons/Yahya-Cooperative.html.

[2]Wuyiping.EffectiveuseofteachingmaterialsforcollegeEnglishthroughcooperativemodel[J/OL].Sino-USEnglishTeaching,2006(3):45-46[2007-02-06].http:∥/doc/su200611/su20061111.pdf.

[3]MathesonVA.Thejigsawreading[EB/OL].(1998-12-10)[2007-02-06].http:∥www.holycross.edu/departments/economics/vmatheso/research/jigsaw.pdf.

[4]AndersonNJ.Exploringsecondlanguagereading:issuesandstrategi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3:F17.

[5]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EB/OL].(2006-08-25)[2007-02-06].http:∥/Article1/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1.

[6]DuzzyR.CooperativelearninginEnglishlessonsitreallyworks[EB/OL].(1994-08-25)[2007-02-06].http:∥.il/teachers/racheld/cooperative.rtf.

[7]施顶清.如何提高教学效能从合作学习谈阅读理解能力之提升[EB/OL].(2003-09-09)[2007-02-06].http:∥xn--e-3v8a441k.tw/big5/content/2003-04/15/content-15922.htm.

[8]LongMH.Instructedinterlanguagedevelopment[M]∥BeebeLM.Issu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ultipleperspectives.NewYork:NewburyHousePublishers,1988:116.

拼图阅读策略范文篇2

关键词:合作学习;拼图阅读策略;英语教学;语言能力;交际能力

一、合作学习与拼图阅读策略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Slavin提出了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的教学方法,之后这一理念在Sharan和Lazarowitz的推动下在以色列得到进一步发展,直至后来合作学习在世界范围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很多国家得以实施。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指的是按照性别特征、个性特点、能力差异及兴趣爱好等标准把学生混合编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每组2至6人),小组成员彼此协作,相互指导,在交流中共同努力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植根于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与教学相关的现论,其优势在于把学习者的需要与语言技能相结合,把“整体性语言教学”(thewholelanguageapproach)与语言学习过程相结合。根据约翰逊兄弟(Johnson&Johnson)提出的五因素理论,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积极相互依赖(positiveinterdependence)、面对面激励互动(face-to-facepromotiveinteraction)、个别绩效与个人责任(individualaccountability&personalresponsibility)、人际与小团体技巧(interpersonal&smallgroupskills)、团体历程(groupprocessing)。这些因素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整个学习过程。

研究和实践证实,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Kagan曾指出,合作学习几乎对所有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的因素都产生戏剧般的积极影响。

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模式,拼图阅读策略(jigsawreadingstrategy)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约翰逊兄弟与Holubec都认为,拼图阅读策略使学生对彼此的学习负责,帮助他们识别所学文章中的意义和概念,并协助他们传达已获得的信息[1]。在拼图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一幅拼图,缺少任何一块都不完整。这种事先知道的责任可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地位,并促使或逼迫他们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参与小组活动。同时,拼图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把有意识学习融入无意识学习,降低学生的外语焦虑(foreignlanguageanxiety)水平,使学生相互支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与仅仅是师生互动或一个学生对全体学生的交流模式相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互动面更广、效率更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拼图阅读活动步骤

拼图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依赖。一般需要二次分组,且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在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似乎退居其次,但大量的准备工作要求教师事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精心策划课堂活动,否则可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使学生的学习出现倒退。

1.初次分组,成为专家

第一次分组时,每个小组人数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四人左右比较理想。这次分组应该是同质的(homogeneous),同组学生能力和个性相近,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一言堂”,即一个学生滔滔不绝,其他学生只能做听众的局面,也可以避免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独当一面,较为内向的学生沉默不语的情况出现。另一种分组方法是自由结合,让学生选择自己小组的成员或根据临近原则分组。这种分组方法可以节省时间,适用于语言水平相当、学生能力差异不是特别显著的班级。

教师布置小组任务。每个小组的任务不同,或者每个小组负责一段文章,或者每个小组负责整篇文章的某个方面。教师应事先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和目标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使每个学生预先明白自己在后面的学习交流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

小组内部针对某个问题或文章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每个成员都发表意见和观点,直到达成共识,成为所讨论内容的专家。每个成员牢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在这个阶段,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分歧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协调讨论进程。另外,教师一定要根据每个小组的能力分配相应的任务,使每个小组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再次分组,同学互教

讨论结束后,重新分组。每组的学生数量与任务数量相等,以确保每个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负责不同的任务(如果班级学生总数不是任务数的倍数,则允许个别小组有两个学生负责同一任务)。在新的小组中,每个学生轮流汇报自己在讨论中获得的信息,同时进行同学互教,帮助新小组中其他成员学习和掌握自己负责的部分,传授相关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这样,所有小组成员的汇报整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学习内容。

在这一阶段,很可能还会出现分歧,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讨论甚至辩论;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讨论和辩论也可以延伸至课后。

3.检查总结,引申话题

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监督、协调小组活动并控制时间和进度。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检查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查缺补漏、强调重点。同时对相关话题进行引申,加深学生认识,给学生自由发表主观看法的机会。

在检查总结时,教师可以随便挑选某个小组的学生复述文章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简短地分析篇章结构,必要时讲解疑难长句及重点词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

对学生(尤其是适应了传统教学法的学生)来说,这个步骤非常重要。教师的总结是对学生小组学习成果的肯定与评估,可以增加学生对自己和小组成员的信心,激励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进一步协作。

4.课后处理反馈信息

在拼图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调查学生对这次活动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补救。

在最初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茫然和不适应,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跟着教师走,教师角色的退位让他们失去依赖,甚至产生一种孤立无援的恐慌心理。

笔者曾经在第一次拼图阅读活动结束后调查学生的看法和意见,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很有收获,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愿意以后仍然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只有三四个学生表示反对。通过交流,笔者发现他们反对的理由是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并且对语言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笔者对他们进行鼓励,告诉他们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在所难免,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某一个人的认识是唯一正确的,面对分歧可以试图去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而这一说服过程发生于真实的语境,是促进口语能力提高的良好机会。

总之,拼图阅读策略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开口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学生的自我认识方面体现为如下过程(JohnsonandJohnson)[1]:

·我认为我行(IthinkIcan);

·我认为我们行(Ithinkwecan);

·我们认为我们行(Wethinkwecan);

·我们认为我行(WethinkIcan);

·我知道我行(IknowIcan)。

三、拼图阅读策略的优势

Bossert指出,合作学习的优势有以下四点:①合作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更高级的思维;②异质性合作小组使得各组员的认识达成一致;③合作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生口头复述信息或知识的机会;④合作学习中同伴的积极参与加强了学生对认知信息的再加工[2]。拼图阅读策略除具备以上几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笔者根据教学经验进一步补充总结拼图阅读策略的优势如下。

1.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首先,拼图阅读可以降低学习者外语焦虑水平,提高学习动机。Gleason(1986)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在和同龄人交流时外语焦虑水平比较低,心理压力比较小[3],而且精力会更集中,因为在小组内部每个成员都受到关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Brock(1976)所言,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学生因为缺乏关注而学习动力不足或敷衍教师布置的任务[3]。

提高动机的方式有三种:提高预期回报,降低预期付出的努力,提高预期回报的同时降低预期付出的努力[4]。拼图阅读策略正是采用了第三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机。一方面,把整篇文章分割降低了预期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作为同龄人的学生群体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别人传达信息、讲授知识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会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英语。

另外,在同学互教(peerteaching)的过程中,学生的相互认同度较高,而且倾向于更直接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同时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由于学生群体在年龄和经验上的相似性,他们更乐于倾听同学的表达,而不是像在听教师讲授时那样认为自己听到的都是理所当然。因此,在同学互教过程中,学生会消除原来面对教师的顾虑和压力,很自然地表示赞同或反对,展开辩论。

总之,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5]。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拼图阅读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批判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6]。

Whitman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教学过程本身就可以使人对所教内容加深认识[3]。由于要在同学面前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会因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肯定和认可或害怕丢面子而尽力准备,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解,变消极地接受为主动地思考。同时,同学互教过程中学生在心理上比较放松,把原来与教师交流时倾注于交流方式上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讨论内容上。在精力高度集中于所学内容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更快地熟悉所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对同一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认识、加强了解。传统教学方法的目标往往仅仅终止于学生对文章的了解,教师的讲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学生真正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多。拼图阅读策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辩论。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做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5]。

此外,拼图阅读策略还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学生在互相呈现所获得信息的同时也无意识地传达给对方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学生们所依靠的不只是个人的认知能力,尚包括小组成员之间情感交融的程度,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聆听并尊重他人的想法,并进一步借由互助、观察他人的思考表达模式而提升自己更高层次的思考、推理能力[7],在人际互动中发展较高认知程序(highercognitiveprocess)。

3.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并重

交际法理论告诉我们:交际既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是语言学习的手段。外语教学的目标并非仅止于语言或文法知识的灌输,更应同时注意培养言谈(discourse)、社会语言(socio-linguistic)及沟通策略(strategic)能力。拼图阅读活动充分体现了交际教学理论的特点,把语言文法知识传授与社会语言及沟通策略能力培养相结合。这种教学形式是一种人际交往和信息互动。

Krashen(1982)认为,在正常的二语交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无意识的、习得的目标语(targetlanguage)知识[8]。拼图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习得语言的条件。学生不仅利用已有语言知识和技能相互交流,而且在交流中又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获得新的语言知识,使自己的语言能力(languagecompetence)得到积累和提高;在两次分组讨论和相互讲授时,学生之间的信息沟(informationgap)会促使他们充分调动和利用已有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同龄人群体交流(peer-groupcommunica-tion)[9]。由于他们使用英语进行的言语交际发生在真实的语境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因此这种讨论和交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促进。

4.为教师提供辅导差生的机会

拼图阅读的另一个优势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辅导差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知道一切、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权威”,而是充当着“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教师不再把自己视做工作者,而是合作者[5]。在小组讨论时,教师拥有相对的自由和时间,在监控全体学生的同时可以抽出时间对差生进行额外的帮助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教师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拼图阅读是一种灵活多样、省时高效的教学形式,没有劳动的浪费和重复,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能(包括学生和教师),把学习过程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它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促进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一个“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10]。它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时间,提高自信心,促进积极的社交行为。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拼图阅读策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形式,但如果操作不当,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走向失败。因此,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细节问题。

(1)活动设计要合理。选择适当的文章,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且难易适中,如果偏易则注重学生口语操练多些,可展开发表看法等;如果偏难则可在布置任务前先引导学生理解,布置任务后延长时间让学生完成任务。

(2)学生初次分组时应避免强弱结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并以此作为初次分组的依据。这样可以避免能力强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他学生只能充当听众的局面。

(3)教师监控要得力。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的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小组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要确保小组成员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并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期任务,必要时对他们提供帮助,做好协调工作。同时教师还应该确保小组活动中各成员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避免学生因过分依赖母语而降低了英语语言使用环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Ames&Felker,王凯等)[2]。如果教师监控和引导不到位,学生可能在整个阅读活动过程中放松、懈怠,最终失去方向,找不到重点,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及时检查和总结。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应检查学生的活动情况,查缺补漏,作出评价。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使学到的内容系统化,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步骤不可或缺,是教学的需要,监控的需要,也是满足学生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需要。

(5)重视反馈信息。课后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及对课程的看法,必要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时间安排和任务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拼图阅读策略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以及大量的实践证明了它的优势和生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需要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YahyaN,HuieK.ReachingEnglishlanguagelearnersthroughcooperativelearning[EB/OL].(2002-03-11)[2007-02-06].http:∥/Lessons/Yahya-Cooperative.html.

[2]Wuyiping.EffectiveuseofteachingmaterialsforcollegeEnglishthroughcooperativemodel[J/OL].Sino-USEnglishTeaching,2006(3):45-46[2007-02-06].http:∥/doc/su200611/su20061111.pdf.

[3]MathesonVA.Thejigsawreading[EB/OL].(1998-12-10)[2007-02-06].http:∥www.holycross.edu/departments/economics/vmatheso/research/jigsaw.pdf.

[4]AndersonNJ.Exploringsecondlanguagereading:issuesandstrategi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3:F17.

[5]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EB/OL].(2006-08-25)[2007-02-06].http:∥/Article1/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1.

[6]DuzzyR.CooperativelearninginEnglishlessonsitreallyworks[EB/OL].(1994-08-25)[2007-02-06].http:∥.il/teachers/racheld/cooperative.rtf.

[7]施顶清.如何提高教学效能从合作学习谈阅读理解能力之提升[EB/OL].(2003-09-09)[2007-02-06].http:∥xn--e-3v8a441k.tw/big5/content/2003-04/15/content-15922.htm.

[8]LongMH.Instructedinterlanguagedevelopment[M]∥BeebeLM.Issu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ultipleperspectives.NewYork:NewburyHousePublishers,1988:116.

拼图阅读策略范文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拼图阅读策略;初中英语教学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语言能力、发展学习能力、锻炼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阅读教学既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课型。在传统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独立思考和生生互动的时间短,合作学习的机会少,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针对这一问题,拼图阅读策略应运而生,为课堂带来了一丝生机,为合作阅读学习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1拼图阅读策略概述

《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1]。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拼图阅读策略(JigsawReading)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于1978年提出。拼图阅读,也称为“互补式阅读”或“切块拼接法”。拼图阅读策略以文章为载体,将原本的文本分为几个部分。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及学习特征,分为几个组。小组内的每位成员完成独立的学习任务后,再进行信息共享,交流合作,最终形成完整的语篇阅读。JigsawReading既强调学生个体独立性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合作共享,这充分契合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

2拼图阅读策略实施步骤

JigsawReading的实施步骤是:(1)将学生分为4-6人的小组,即基础组(basegroup)。将阅读素材分为几个意义相对独立的片段,并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完成各自的阅读任务。(2)将不同组中完成相同阅读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组建成新的小组,即专家组(expertgroup)。专家组就阅读任务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并熟练掌握该片段的核心内容。(3)专家组成员带着讨论好的内容,回归基础组,将各自掌握的内容传授给小组内的其他成员,最终完成任务。(4)由教师随机抽取部分同学提问,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由学生组织对部分问题进一步地深入思考及讨论。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充当其中不可取代的角色,如同拼图游戏。只有全体同学的齐心协力,互助共享,最后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合作阅读、获取信息、分享智慧是Jig⁃sawReading的精髓,也是JigsawReading的实施关键[2]。

3拼图阅读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3.1趣味性。Gleason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在和同龄人交流时外语焦虑水平比较低,心理压力比较小,精力更集中[3]。在阅读课上运用拼图策略,将学习任务转变为游戏,使得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小组内部每个成员都能受到关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拼图策略的运用可以降低学生的焦虑感,使他们能够自发积极地去完成任务。课堂气氛活泼融洽,更能焕发生机与活力。3.2合作性。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拼图阅读策略要求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分工,是独立思考和协作学习的相互融合。从基础组的独立完成任务,专家组的共同探讨分析,到回归基础组的共享提升,生生之间需要不断地在真实语言环境中交换信息,共同完成阅读任务。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传统阅读教学相比,教师的“多教”转变为学生的“多学”和“多合作”。3.3探究性。通过分组,每位学生阅读的只是部分学习材料,学生需要通过交流去补全其中的“信息差”。拼图阅读策略把时间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最终形成整体观点。课堂不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而是学生探索语篇内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过程。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而教师则可以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得知大部分同学的学习难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拼图式阅读教学实践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Goforit八上U1WheredidyougoonvacationSectionB2b的阅读文本为例,具体阐述在课堂中如何运用拼图式阅读进行教学。4.1课前准备。1)选取阅读材料选取的阅读材料为作者在马来西亚游玩的两篇日记,两篇游记均描述了作者当天的游玩经历和心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贴合生活实际。笔者将两篇日记都一分为二,故形成四个独立的段落,编号a、b、c、d.2)建立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有很多种,拼图阅读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笔者执教的班级共48人,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笔者将其分为12个基础组(见图1),每组4名学生,编号1、2、3、4.编号为1的12名学生阅读段落a,编号为2的12名学生阅读段落b,以此类推。接下来,根据教学需要,编号为1的学生组成专家组A,由于人数较多,笔者将A组分为3个小组,每位小组4名成员。编号为2的学生组成专家组B。故,第二轮分组形成了ABCD四个专家组(见图2)。图1基础组图2专家组3)准备教学道具将文章复印并裁剪成48个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成员。每位小组成员阅读不同的段落,一个组形成两篇完整的日记。4.2课中实施。Step1:Lead-in介绍JigsawReading阅读策略,给学生编组,让学生明确游戏规则,了解具体阅读任务。导入马来西亚官方旅游视频,为话题的开展做好铺垫。Step2:Reading&comprehending(基础组)学生阅读手上的材料,找出游记中关于“Place,Time,Weather,Activity,Food,Feeling”的具体信息,并做好标记。由于每位学生手上只有游记的片段,学生只能搜集到部分信息。这促使着每位同学都能静下心阅读,并对其他部分做大胆的猜测。接着,基础组成员就自己阅读的内容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并将四个独立的段落根据文章逻辑关系拼接成两篇日记,这是文章的第一次整合还原。Step3:Discussing(专家组)在掌握了基本信息之后,持相同编号的学生再次组成专家组。这一阶段,专家组成员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解决文本中出现的语言难点,二是对比两篇日记中的用词及行文风格,探讨游记能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并做好记录。在这一阶段,专家组成员需要集思广益,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小组独一无二的成果。当专家组成员出现疑惑时,教师则需要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Step4:Reporting(基础组)所有成员回归基础组,根据刚刚在专家组讨论的成果,交流该篇文章中出现的语言重难点,对文本内容进行消化和理解,这是文章的第二次整合。就“Whatisnecessaryforawonder⁃fultrip”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文章主题思想。这一阶段的问题颇具开放性,学生在二次讨论中能迸发出许多新鲜的灵感,产生新观点,创造力得以进一步的提升。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小组观点。Step5:Feedback学生先从课堂参与、讨论发言等维度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学生间进行互评。教师再对典型个例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自我反省,并鼓励其完善自我。4.3课后活动。经过一节课的训练,学生们也对拼图阅读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在课后提供相类似的文本进行巩固,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JigsawReading的策略合作阅读,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这既是文本的迁移阅读,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JigsawReading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1)首先,由于拼图阅读模式要求小组内阅读材料的不一致,需要确保材料可被拆分为几个意义独立的片段。因此,教师需要精选阅读材料,最好是逻辑性强,线索明显的记叙文。难度应适中,易于任务开展。(2)其次,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预设可能出现的难点,及时地给予解决,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把握好课堂流程和节奏,确保课堂各个环节顺利进行。(3)最后,由于二次分组的特殊性,在基础组和专家组交替的环节容易造成课堂混乱。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好教室布局,并加强各小组交替训练,确保课堂有序开展。

总之,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拼图阅读策略,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教师应当精选阅读材料,合理设计教学步骤,实时调控流程,及时给予帮助,充分发挥JigsawReading在阅读教学中的优势,提高课堂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段利娟.JigsawReading(拼图阅读)的原理和操作[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8(4):2-5.

拼图阅读策略范文篇4

关键词:合作学习;拼图阅读策略;英语教学;语言能力;交际能力

一、合作学习与拼图阅读策略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Slavin提出了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的教学方法,之后这一理念在Sharan和Lazarowitz的推动下在以色列得到进一步发展,直至后来合作学习在世界范围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很多国家得以实施。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指的是按照性别特征、个性特点、能力差异及兴趣爱好等标准把学生混合编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每组2至6人),小组成员彼此协作,相互指导,在交流中共同努力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植根于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与教学相关的现论,其优势在于把学习者的需要与语言技能相结合,把“整体性语言教学”(thewholelanguageapproach)与语言学习过程相结合。根据约翰逊兄弟(Johnson&Johnson)提出的五因素理论,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积极相互依赖(positiveinterdependence)、面对面激励互动(face-to-facepromotiveinteraction)、个别绩效与个人责任(individualaccountability&personalresponsibility)、人际与小团体技巧(interpersonal&smallgroupskills)、团体历程(groupprocessing)。这些因素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整个学习过程。

研究和实践证实,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Kagan曾指出,合作学习几乎对所有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的因素都产生戏剧般的积极影响。

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模式,拼图阅读策略(jigsawreadingstrategy)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约翰逊兄弟与Holubec都认为,拼图阅读策略使学生对彼此的学习负责,帮助他们识别所学文章中的意义和概念,并协助他们传达已获得的信息[1]。在拼图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一幅拼图,缺少任何一块都不完整。这种事先知道的责任可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地位,并促使或逼迫他们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参与小组活动。同时,拼图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把有意识学习融入无意识学习,降低学生的外语焦虑(foreignlanguageanxiety)水平,使学生相互支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与仅仅是师生互动或一个学生对全体学生的交流模式相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互动面更广、效率更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拼图阅读活动步骤

拼图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依赖。一般需要二次分组,且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在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似乎退居其次,但大量的准备工作要求教师事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精心策划课堂活动,否则可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使学生的学习出现倒退。

1.初次分组,成为专家

第一次分组时,每个小组人数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四人左右比较理想。这次分组应该是同质的(homogeneous),同组学生能力和个性相近,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一言堂”,即一个学生滔滔不绝,其他学生只能做听众的局面,也可以避免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独当一面,较为内向的学生沉默不语的情况出现。另一种分组方法是自由结合,让学生选择自己小组的成员或根据临近原则分组。这种分组方法可以节省时间,适用于语言水平相当、学生能力差异不是特别显著的班级。

教师布置小组任务。每个小组的任务不同,或者每个小组负责一段文章,或者每个小组负责整篇文章的某个方面。教师应事先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和目标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使每个学生预先明白自己在后面的学习交流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

小组内部针对某个问题或文章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每个成员都发表意见和观点,直到达成共识,成为所讨论内容的专家。每个成员牢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在这个阶段,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分歧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协调讨论进程。另外,教师一定要根据每个小组的能力分配相应的任务,使每个小组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再次分组,同学互教

讨论结束后,重新分组。每组的学生数量与任务数量相等,以确保每个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负责不同的任务(如果班级学生总数不是任务数的倍数,则允许个别小组有两个学生负责同一任务)。在新的小组中,每个学生轮流汇报自己在讨论中获得的信息,同时进行同学互教,帮助新小组中其他成员学习和掌握自己负责的部分,传授相关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这样,所有小组成员的汇报整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学习内容。

在这一阶段,很可能还会出现分歧,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讨论甚至辩论;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讨论和辩论也可以延伸至课后。

3.检查总结,引申话题

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监督、协调小组活动并控制时间和进度。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检查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查缺补漏、强调重点。同时对相关话题进行引申,加深学生认识,给学生自由发表主观看法的机会。

在检查总结时,教师可以随便挑选某个小组的学生复述文章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简短地分析篇章结构,必要时讲解疑难长句及重点词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

对学生(尤其是适应了传统教学法的学生)来说,这个步骤非常重要。教师的总结是对学生小组学习成果的肯定与评估,可以增加学生对自己和小组成员的信心,激励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进一步协作。

4.课后处理反馈信息

在拼图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调查学生对这次活动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补救。

在最初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茫然和不适应,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跟着教师走,教师角色的退位让他们失去依赖,甚至产生一种孤立无援的恐慌心

理。

笔者曾经在第一次拼图阅读活动结束后调查学生的看法和意见,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很有收获,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愿意以后仍然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只有三四个学生表示反对。通过交流,笔者发现他们反对的理由是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并且对语言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笔者对他们进行鼓励,告诉他们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在所难免,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某一个人的认识是唯一正确的,面对分歧可以试图去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而这一说服过程发生于真实的语境,是促进口语能力提高的良好机会。

总之,拼图阅读策略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开口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学生的自我认识方面体现为如下过程(JohnsonandJohnson)[1]:

·我认为我行(IthinkIcan);

·我认为我们行(Ithinkwecan);

·我们认为我们行(Wethinkwecan);

·我们认为我行(WethinkIcan);

·我知道我行(IknowIcan)。

三、拼图阅读策略的优势

Bossert指出,合作学习的优势有以下四点:①合作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更高级的思维;②异质性合作小组使得各组员的认识达成一致;③合作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生口头复述信息或知识的机会;④合作学习中同伴的积极参与加强了学生对认知信息的再加工[2]。拼图阅读策略除具备以上几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笔者根据教学经验进一步补充总结拼图阅读策略的优势如下。

1.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首先,拼图阅读可以降低学习者外语焦虑水平,提高学习动机。Gleason(1986)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在和同龄人交流时外语焦虑水平比较低,心理压力比较小[3],而且精力会更集中,因为在小组内部每个成员都受到关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Brock(1976)所言,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学生因为缺乏关注而学习动力不足或敷衍教师布置的任务[3]。

提高动机的方式有三种:提高预期回报,降低预期付出的努力,提高预期回报的同时降低预期付出的努力[4]。拼图阅读策略正是采用了第三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机。一方面,把整篇文章分割降低了预期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作为同龄人的学生群体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别人传达信息、讲授知识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会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英语。

另外,在同学互教(peerteaching)的过程中,学生的相互认同度较高,而且倾向于更直接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同时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由于学生群体在年龄和经验上的相似性,他们更乐于倾听同学的表达,而不是像在听教师讲授时那样认为自己听到的都是理所当然。因此,在同学互教过程中,学生会消除原来面对教师的顾虑和压力,很自然地表示赞同或反对,展开辩论。

总之,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5]。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拼图阅读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批判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6]。

Whitman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教学过程本身就可以使人对所教内容加深认识[3]。由于要在同学面前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会因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肯定和认可或害怕丢面子而尽力准备,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解,变消极地接受为主动地思考。同时,同学互教过程中学生在心理上比较放松,把原来与教师交流时倾注于交流方式上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讨论内容上。在精力高度集中于所学内容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更快地熟悉所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对同一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认识、加强了解。传统教学方法的目标往往仅仅终止于学生对文章的了解,教师的讲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学生真正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多。拼图阅读策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辩论。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做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5]。

此外,拼图阅读策略还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学生在互相呈现所获得信息的同时也无意识地传达给对方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学生们所依靠的不只是个人的认知能力,尚包括小组成员之间情感交融的程度,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聆听并尊重他人的想法,并进一步借由互助、观察他人的思考表达模式而提升自己更高层次的思考、推理能力[7],在人际互动中发展较高认知程序(highercognitiveprocess)。

3.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并重

交际法理论告诉我们:交际既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是语言学习的手段。外语教学的目标并非仅止于语言或文法知识的灌输,更应同时注意培养言谈(discourse)、社会语言(socio-linguistic)及沟通策略(strategic)能力。拼图阅读活动充分体现了交际教学理论的特点,把语言文法知识传授与社会语言及沟通策略能力培养相结合。这种教学形式是一种人际交往和信息互动。

Krashen(1982)认为,在正常的二语交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无意识的、习得的目标语(targetlanguage)知识[8]。拼图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习得语言的条件。学生不仅利用已有语言知识和技能相互交流,而且在交流中又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获得新的语言知识,使自己的语言能力(languagecompetence)得到积累和提高;在两次分组讨论和相互讲授时,学生之间的信息沟(informationgap)会促使他们充分调动和利用已有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同龄人群体交流(peer-groupcommunica-tion)[9]。由于他们使用英语进行的言语交际发生在真实的语境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因此这种讨论和交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促进。

4.为教师提供辅导差生的机会

拼图阅读的另一个优势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辅导差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知道一切、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权威”,而是充当着“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教师不再把自己视做工作者,而是合作者[5]。在小组讨论时,教师拥有相对的自由和时间,在监控全体学生的同时可以抽出时间对差生进行额外的帮助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教师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拼图阅读是一种灵活多样、省时高效的教学形式,没有劳动的浪费和重复,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能(包括学生和教师),把学习过程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它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促进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一个“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10]。它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时间,提高自信心,促进积极的社交行为。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拼图阅读策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形式,但如果操作不当,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走向失败。因此,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细节问题。

(1)活动设计要合理。选择适当的文章,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且难易适中,如果偏易则注重学生口语操练多些,可展开发表看法等;如果偏难则可在布置任务前先引导学生理解,布置任务后延长时间让学生完成任务。

(2)学生初次分组时应避免强弱结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并以此作为初次分组的依据。这样可以避免能力强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他学生只能充当听众的局面。

(3)教师监控要得力。

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的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小组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要确保小组成员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并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期任务,必要时对他们提供帮助,做好协调工作。同时教师还应该确保小组活动中各成员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避免学生因过分依赖母语而降低了英语语言使用环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Ames&Felker,王凯等)[2]。如果教师监控和引导不到位,学生可能在整个阅读活动过程中放松、懈怠,最终失去方向,找不到重点,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及时检查和总结。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应检查学生的活动情况,查缺补漏,作出评价。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使学到的内容系统化,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步骤不可或缺,是教学的需要,监控的需要,也是满足学生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需要。

(5)重视反馈信息。课后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及对课程的看法,必要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时间安排和任务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拼图阅读策略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以及大量的实践证明了它的优势和生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需要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YahyaN,HuieK.ReachingEnglishlanguagelearnersthroughcooperativelearning[EB/OL].(2002-03-11)[2007-02-06].http:∥/Lessons/Yahya-Cooperative.html.

[2]Wuyiping.EffectiveuseofteachingmaterialsforcollegeEnglishthroughcooperativemodel[J/OL].Sino-USEnglishTeaching,2006(3):45-46[2007-02-06].http:∥/doc/su200611/su20061111.pdf.

[3]MathesonVA.Thejigsawreading[EB/OL].(1998-12-10)[2007-02-06].http:∥www.holycross.edu/departments/economics/vmatheso/research/jigsaw.pdf.

[4]AndersonNJ.Exploringsecondlanguagereading:issuesandstrategi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3:F17.

[5]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EB/OL].(2006-08-25)[2007-02-06].http:∥/Article1/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1.

[6]DuzzyR.CooperativelearninginEnglishlessonsitreallyworks[EB/OL].(1994-08-25)[2007-02-06].http:∥.il/teachers/racheld/cooperative.rtf.

[7]施顶清.如何提高教学效能从合作学习谈阅读理解能力之提升[EB/OL].(2003-09-09)[2007-02-06].http:∥xn--e-3v8a441k.tw/big5/content/2003-04/15/content-15922.htm.

[8]LongMH.Instructedinterlanguagedevelopment[M]∥BeebeLM.Issu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ultipleperspectives.NewYork:NewburyHousePublishers,1988:116.

拼图阅读策略范文篇5

关键词:拼图阅读;Jigsawreading;高职英语;阅读教学

1Jigsawreading教学法

Jigsawreading又称“拼图阅读”,其实质是把语篇分解成若干零散的片段,并将其分发给不同学生,让学生带着阅读任务阅读片段,充分理解吸收分配的片段的内容。同时学生之间需要交流合作,完成其他片段的一些问题,从而达到对全篇文章的理解。这种策略实质就是有意制造信息差(informationgap)。要填补这些信息差,学生必须认真内化已有信息,在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中,与组内成员沟通信息,把自己的信息介绍给别人,同时从他人那里获取其他信息,从而构建出整篇文章。在采用Jigsawreading教学法时,所有学生都是重要的角色,就像拼图一样,不可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块。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组内的重要性,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小组学习中。同时,通过采用Jigsawreading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进入无意识学习的状态中,让学生通过相互启发和沟通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相比于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并且有着更加广泛的互动面积,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习当中。

2Jigsawreading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对于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说,他们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有限,且没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和自信心。而教师们平时一般是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即利用问题来进行导入,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略读来说出中心思想,然后进行全文通读,接着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最后进行语言点和相关问题的探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并且大部分教师很难顾及所有的学生,往往会忽略掉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导致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程度十分有限,加大了学生英语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这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采用Jigsawreading教学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减少学生的外语沟通焦虑。通过研究证明,在和同龄人进行外语沟通时,压力会更小,且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与此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防止一些学生因为觉得缺乏教师的关注而对所学任务进行敷衍。另外一方面,小组内的成员在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提升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在沟通时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身的观点,也更愿意倾听其他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增加了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情感色彩。2.2更有利于辅导差生Jigsawreading教学法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优势在于对差生的辅导。通过运用Jigsawreading教学法,教师不再是以往的课堂权威,而是扮演一个管理者、辅助者和合作者。在进行组内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自由的,这时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对差生进行更多的帮助和辅导,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起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3Jigsawreading教学法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这里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第四册Unit5《AreIQTestsIntelligent》这篇文章为例,展示如何运用Jigsawreading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3.1划分拼图小组,进行首次阅读。在采用Jigsawreading教学法时,一般会进行两次分组,首次分好的小组一般叫拼图小组(Jigsawgroup),分好后学生是按拼图小组的形式坐在一起,一般一个组四到五人比较合适。笔者所教班级三十人,所以一般分成六组,每组五人。在开始分配阅读任务之前,教师可以进行导入环节。在本课中,教师先给学生做了一些智力测验的题目,来引出“智力测验到底能不能科学的测出智力?”这个问题,然后学生可以就智力测验这个话题来进行简短的讨论和分享。接下来,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文章段落分给各小组每位成员,确保同一组的学生拿到不同的段落。这篇文章一共是四段,但是为了增加一些阅读量和补充更多信息,教师提前搜索相关资料,加了一段内容。这样每位学生拿到自己的一段内容和相应的任务单。任务单的内容包括本段的信息的理解和一些生词,同时还有涉及其他段落的一些问题。学生需要先独立阅读完自己的段落内容,了解大意,同时完成任务单相关内容。3.2进入专家组讨论。完成完以上环节,进行第二次分组,即将每组中分配到相同段落和任务的学生组成一组,组成专家组(expertgroup),进行这段内容和问题的深入讨论,借助小组的力量,确保对本段的理解正确,回答相应的问题,理解生词句型,这时学生已经成为该阅读任务的专家。教师可以对理解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然后小组成员可以相互演练,如何向拼图小组成员讲解本段内容和生词句型的解释。3.3拼图重组,互教互学。接下来,学生回到最初的拼图小组,将自己在专家组中讨论得到的结果向小组内其他成员汇报,帮助小组成员获得自己负责的阅读任务的信息。同时通过倾听其他成员的汇报和询问问题,完成自己任务单上的其他问题,更重要的是完成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在本环节,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合作交流情况,可以适当进行记录,以便之后的反馈,同时对有问题的,可以给予指导和解答。3.4小组汇报,进行反馈。在完成所有文章的理解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答,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或者个人陈述等形式进行汇报和拓展。在本课中,教师最后让学生对智力测验的优点和不足进行阐述,教师最后还给出了一个相关讨论智力测验的视频作为拓展,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从不同角度去看待智力测验,同时通过学习视频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机会。3.5总结与反思。在采用Jigsawreading教学法时,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监督,并对活动时间进行有效控制。在这种模式下,看似教师很“轻松”,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度很低,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教师对课上的分组需要提前预设好。因为课上的分组不是随机的,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充分了解。两次分组要考虑到均衡搭配,这样学生才可以互补学习,探讨问题,否则如果都是差生在一组,很难开展讨论。其次,教师需要研读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单。任务单的问题必须由浅入深地递进,题型最好多样。问题中需要涉及信息差,检测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最后,在课堂内,教师要在完成组内讨论过程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并进行查漏补缺,并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让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并给予学生更多进行自由表达的时间。总结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了学生之间的良好合作。值得提出的是,在完成Jigsawreading教学之后,要对学生的看法进行调查,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改进。在最初采用Jigsawreading教学法时,很多学生会感觉到不知所措,因为一直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的学习,一旦教师的角色改变学生会失去了依赖,从而出现一种茫然心理。很多学生在第一次接受Jigsawreading教学法时表示收获到了很多,并且他们非常乐于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但也有一些学生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原因在于他们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分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于语言学习存在错误认识。实际上同一篇文章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如果在小组探讨过程中出现分歧,可以尝试去说服对方,实际上这也是提升学生口语能力的机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Jigsawreading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以及大量的实践证明了它的优势和生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需要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秀娟.运用Jigsawreading,建设“悦读”课堂[J].考试周刊,2015(75):99.

[2]朱久堂.浅议拼图阅读策略(JigsawReading)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2(34):97.

[3]于淼.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Jigsawreading”策略研究[J].阅读,2015(12):26-29.

[4]刘艳玲.文化积累,合作学习,《HolidaysandFestivals》Jig⁃sawReading阅读教学案例设计[C]//2016年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四届优秀教学案例论坛.

拼图阅读策略范文篇6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绘本;区域游戏;幼儿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除了对绘本阅读活动感兴趣,还十分喜爱区域游戏活动。为此,幼儿园教师可以将绘本与区域游戏进行有效融合,以此来拓展绘本阅读,同时丰富区域游戏活动。这样一来,便可以在区域游戏中拓展绘本阅读的主题,并使幼儿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在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一、绘本与区域游戏的融合实践

(一)游戏环境展现阶段性绘本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结合幼儿的爱好、特点,为幼儿选择合适的绘本,然后让幼儿对绘本内容进行欣赏和阅读。当绘本内容基本上被幼儿熟知后,教师便可以引导他们一起去创设区域游戏环境。对于每位幼儿来讲,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想法。例如,在阅读绘本《搬过来,搬过去》时,幼儿对长颈鹿、鳄鱼等动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在美工区内,幼儿会自己主动地用相关材料制作出长颈鹿和鳄鱼的动物形象,然后请求教师将他们的作品贴起来。(二)挖掘绘本中的游戏素材,引进有趣的游戏内容。有效的材料能够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1]。例如,在教学《谁咬了我的大饼》这一绘本时,我们便充分挖掘了书中有趣的内容,如一些的小动物,还有独特的大饼形象。根据幼儿年龄和认知方面的特点,我们将以下游戏素材放入了区域游戏中去。1.益智区绘本区域游戏。(1)智慧拼图。对于绘本中存在的动物形象,教师可以先制作出来,然后将它们进行切分。例如,教师向幼儿讲授完《谁咬了我的大饼》之后,便可以为幼儿提供以各种形式切分后的图形,然后要求幼儿找到相吻合的另外几半图形进行拼凑。为了使能力各不相同的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共同的发展,我们会给幼儿提供两组不一样的材料,分为A、B组。A组的材料比较简单,直接被分成了两半,幼儿只需要找到另外一半材料即可。而B组的材料会更有难度,需要幼儿进行不断的寻找和拼凑,这种就比较适合有一定拼图能力的幼儿。(2)动物剧场。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对绘本中的角色十分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事先找出一张座位图,用数字1到5标记横排座位,再用数字1到5标记竖排座位,并用笔画出座位的表格,然后用刀在座位表上制作出小槽。同时,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动物卡片,卡片上标有相应的座位号。这样一来,幼儿便可以先观察小动物身上的座位号,然后将它们放在正确的座位号上。在这里,对于一些能力较为薄弱的幼儿,教师可以先引导他们认识排和列的概念,然后再引导他们参与到游戏过程中。(3)科学配对屋。按照绘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尝试性配对屋。例如,教师可以将绘本中的角色,如各种小动物和被咬了的大饼形象提供给幼儿,然后让幼儿自行匹配。2.建构区绘本区域游戏。(1)建构绘本故事场景。教师可以将形式多样的建构积木提供给幼儿,然后在活动区域内放一些幼儿学习过的绘本图片。如此一来,幼儿便可以按照所学习过的绘本内容,与其他小伙伴们一起建构绘本中的故事情景。(2)建构绘本的新角色。《谁咬了我的大饼》具有悬疑性,如果创建出新的角色,那么便可以对幼儿构建新的游戏情境提供极大的帮助。3.表演类绘本区域游戏。(1)绘本皮影戏。结合《我家是动物园》这一绘本,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关于绘本中的皮影戏人物角色,并为皮影戏表演制作出合适的舞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这样一来,幼儿便可以结合自己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并在教师创设好的环境中进行皮影戏的表演。教师也可以在台下安排一些幼儿作为观众,观看台上的皮影戏表演。通过这种方式,台上和台下的幼儿都能够加深自身对绘本故事的理解。(2)艾玛小舞台。结合《我也要搭车》这一绘本故事,教师可以为幼儿搭设表演舞台,然后根据绘本中狮子、大熊等动物角色,为幼儿提供相关的表演服饰。这样一来,在艾玛小舞台上,幼儿便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角色,选择相应的服饰,然后对故事内容进行生动的表演。在小舞台上,幼儿可以自行商量,以此决定角色的表演人员。另外,这样可以使幼儿学会解决角色分配问题,并增强幼儿的个人协调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幼儿的交流表达能力。4.语言讲述类绘本区域游戏。(1)精彩再现。例如,我们可以将《花格子艾玛》这一绘本中的故事打印出来,以此制作相关的拼图,让幼儿展开拼图活动。在拼图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深化对绘本内容的了解,还能够产生更大的阅读绘本的兴趣。拼图完成后,幼儿还可以自己叙述出绘本的故事内容。(2)故事创作。在这一区域内,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与绘本故事有关的动物塑料卡或者橡皮泥。这样一来,幼儿便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关于绘本故事的创作。5.科学类绘本区域游戏。(1)绘本再现。当幼儿学习完《首先吃了一个苹果》的绘本故事后,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为他们提供层次各不相同的操作材料。例如,针对能力较为薄弱的幼儿,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已经操作过的材料;对于能力适中的幼儿,教师则可以为他们提供故事情节,让他们自行选择材料;对于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教师则可以为他们提供绘本中不曾有过的数字或者图片,以此让他们进行故事创造。通过这种方式,材料的层次性便可以被充分地展现出来。(2)绘本接触。在区域活动内,教师可以将一些数学绘本提供给幼儿。例如,在观看《数学来了》这一绘本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展开数学思考,以此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对于幼儿而言,如果单纯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很可能产生反抗心理,但是以这种方式让幼儿自行探索数学知识,他们便可以产生较大的兴趣。6.美工类科学区域游戏。在美工区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彩色的鱼》这一绘本。我们为幼儿提供卷筒芯,让幼儿自己剪出鱼鳞,然后用纸筒芯制作成颜色各不相同的鱼,再为幼儿提供彩色的麻绳,这样幼儿便可以利用麻绳为小鱼上色。

二、绘本游戏化课程的收获与思考

开展绘本游戏化,无论是对幼儿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家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到很多东西,并且能够展开更加轻松的教与学。教师要承认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性。笔者发现,在融合绘本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游戏化后,绘本原来也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多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看法展现出来,如此一来,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幼儿便成了真正的主人。教师需要落实好自身引导幼儿的职责,强化幼儿之间的合作,并多与幼儿进行沟通。教师还需要适当放松对幼儿的管理,因为只有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空间,幼儿才可以更好地成长。在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并充分利用工具,自行构建认知体系,以此促进自身的人际交往。作为幼儿教师,在开展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笔者也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笔者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入探索,以此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融合绘本与区域游戏课程的重要价值,并善于发现课程中蕴藏的特点,积极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去体现课程内容,使绘本课程与区域游戏进行充分的融合。

[参考文献]

拼图阅读策略范文篇7

关键词:听力理解任务型教学听力教学

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重要方面,是获得语言信息及感受的最主要途径,也是衡量人们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听力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类考试如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都把听力作为考试项目之一。在每年的高考中听力占总分的五分之一。然而听力又往往是学生们的薄弱环节,他们在听力的过程中感到无助,而且很多老师反映听力课最不受学生欢迎,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要找到适合听力教学的方法,首先应该清楚听力理解的本质。

一、听力理解及其过程

语言心理学认为,听力理解包含在语言理解中,是听者从说话人言语的表面结构中提取出深层次命题结构的积极推进过程。“它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解码的过程,而是一个解码过程和意义再建构过程的结合。”

[1]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须从三方面着手获得理解:听者应能感知和理解言语中的词;听者应能够理解整个句子的结构;听者在理解单句后,还应转向理解整个话语。”[2]

从上述概念界定可以发现,听的过程对听者来说包括感知和理解,就两者的关系来说是相辅相成的。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作为基础它在听力理解中尤其重要。感知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整体。知觉不是被动地“吸收”过程。

知觉效果受人的智力活动很多方面的影响:过去的经验、目的、情感特征以及活动的类型等,但知觉活动的任务却极其重要的。知觉和特定的活动,主动的步骤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对听内容知觉、注意、进而进行理解的过程”。[3]

二、任务型听力教学

(一)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理论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thetaskorientedapproach)是近20年来所倡导的语言交际法理论的一种发展形态,它的理论基础是对基础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认知心理学。所谓“任务”即“活动”是指人们在学习、理解、体会语言之后开展的一系列交际活动(Richards,PlattandWebber1996)。这种交际活动是帮助课堂语言学习或研究外语习得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因为“任务型教学”倡导通过语言的互动来习得语言,而在语言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他们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语言的(linguistic)和非语言的(non-linguistic)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4]“完成任务的过程催化了学习者自然的和有意义的语言应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语言习得(Acquisition)和内化(Internalized)的支持环境。”[5]此外,实施“任务型”教学,还有利于语言技能的整合,从而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

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某一交际问题,因此交际问题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是否成功完成是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

4.遵循任务的阶梯型原则(thetaskchainprinciple)。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设计的任务具有连续性,一连串任务形成一个序列,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输入后输出,使教学呈现阶梯式层层推进。

5.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三)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步骤

JaneWillis用PTP描述了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模式,即活动前、任务环、活动后。

1.活动前(pre-task)

教师首先引入任务。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主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如通过图片或谈论个人经历等引入主题;或通过不同的手段解决任务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如提供某些词语或词组、给学生时间思考、听录音或读课文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起学过的词语,给他们时间组织将要表达的内容,有利于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

2.任务环(task-cycle)

任务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可以结成对子或分成小组执行任务。这时,他们有机会用现有的知识表达思想,内容可以围绕与主题有关的课文或录音。第二阶段是策划阶段,就是为第三阶段做准备。学生可以草拟或预演第三阶段要说的话或要提供的书面内容。策划的重点是使第三阶段的汇报内容清楚、恰当、有条不紊。教师可以来回察看活动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老师提问题。第三阶段教师请一至二对/组同学汇报成果,其他学生可以补充遗漏的内容,然后由教师对汇报内容进行评议。

3.活动后(languagefocus)

活动后是语言点的教学阶段。语言点的教学分为二个阶段进行,即“分析”和“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探索语言奥秘,了解句法、固定搭配和掌握词汇,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操练语言难点。

三、任务型听力教学的实施

根据任务教学模式,在听力课堂教学中应采取以下三个基本步骤:[6]

(一)听前任务

呈现学习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组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具体步骤。

(二)听中任务

设计出数个微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伙伴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听力任务。教师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丰富多彩且能引发任务的方案。教师除根据课文或阅读材料设计单词猜测、内容预测等任务外,还可以利用磁带、标识、杂志、广告、照片、地图、小品、挂图等引发任务。任务可以通过口头也可以通过笔头来完成。如“一边听录音一边画地图”,“一边听指令一边执行命令”。“或进行罗列型任务”:根据听到的内容,罗列有关事实,或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对文章脉络进行梳理。

(三)听后任务

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最终任务结果,自评、互评、师评任务完成情况,总结语言知识点并开展巩固性和拓展性训练。听后可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不同的说写等产出性任务。可以根据听到的内容写一份调查报告、一封信、说一个故事、唱一首歌、列一个时间表,听完有关一家人商量周末购物计划的内容写一份购物单来完成这样一个学习任务。

(四)教学实例

以NSEFC,Unit1,Makingadifference中的Listening为例,说明任务型听力教学的具体步骤:

1.听前任务。(1)告诉学生他们将要听到一段介绍Greatminds故事的文章。(2)集体讨论,建立大脑思维图。课前准备几张有关Greatminds事迹的图片,让学生采用“脑风暴”方法罗列一些词语对人物进行描述,并说说与众不同的素质。(3)预测活动。让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学生讨论并猜测:

Whatmakesascientistsuccessful?以及Howtoacquiretheseimportantqualities?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专心听磁带,核对自己的猜测,找出问题的答案。

2.听中任务。个人通过听录音核对自己的猜测并回答课文后相关练习问题,弄清对话中的细节。

3.听后任务。(1)巩固:请同学将听到的内容改写成一篇演讲稿,并面向全班同学发表讲演,也可以就听力内容让学生即兴讲演。(2)反馈:要求演讲者汇报自己的心得,之后,客观地评估同学完成任务的成果及完成任务的过程。(3)分析语言形式:要求同学回顾对话并列出对人物的形容词和短语,设计实际情境应用这些词语。

四、教学启示

(一)选择和设置合理的听力任务

首先,备课时应注意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确定哪部分内容适合采取任务型教学活动。对于适合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教学内容,也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以及学校当地具体条件,确定如何设计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要把握各种任务类型的特征,在教学中,根据情况善于选择、转化各任务类型,为学生创造更浓更有效的活动机会。交际任务练习有拼图玩具、信息差、解决问题、做出决定、交流意见等。“拼图玩具”指人人只有一块拼图,所有人参与进来才能完成交际任务。“信息差”指交际双方的一方拥有某种信息,另一方为完成交际而需要这种信息的任务。“拼图玩具”与“双向信息差型”(two-wayinformationgap)交流机会最多,效果最佳,“解决问题型”“做出决定型”次之。在实际教学中,“交流意见型”在讨论过程中用的比例高,但提供给学生的机会少。因此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任务类型。

再次,任务应具有趣味性、科学性、交际性、可操作性、可拓展性及语用、语境和语义的真实性,让学生体验成功,训练学生的听力技巧与策略。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与计划,认为的设置才能趋于合理,意见交流的过程才得以进行,自然习得语言的过程才有希望实现。

(二)充分认识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把课堂的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语言警察(Languagepoliceman/woman)而变成了活动期间的观察者(observer)、帮助者(helper)、支持者(supporter)和活动后“语言总结”中的信息传递者(languageinformant)。在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organizer)、鼓励者(encourager)、协调者(harmonizer)和贡献者(contributor)。学生成了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只有尊重学生,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教学才能够收到好的效果。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

总之,我们课堂训练听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日常交际,而日常的交际,不论是广播、报告、故事还是听别人谈话都具有特定的目的,即带有一定的任务。这就意味着课堂上的听力也要有任务性,让学生去获得“信息差距”(informationgap)。[8]任务型听力教学强调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第二语言习得和记忆。学生在有目标听的同时也锻炼了说和读写的能力,并且通过交际活动,学生把自己所听到的听力资源与其他的学生进行资源共享,意义协商与共建,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6.

[2]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4.

[4]方文礼.意义协商与位于焦点式任务型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

[5]Ur,P.TeachingListeningComprehension这[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

[6]施文雪.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实施[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6).

拼图阅读策略范文篇8

一、绘本“系列化”的必要性——面对碎片化认知

随着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利用时间间隙学习。然而,“碎片化”本身是一种成人的、认知补充的学习策略,与儿童的认知启蒙存在本质差异。一方面,我们要防止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知识化倾向,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关注幼儿教育对儿童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影响与塑造。时展对未来人才提出了创新的内在要求,固化的、被动、缺乏联系的知识接受式的学习已经与时代要求相去甚远。我们需要在认知启蒙阶段给儿童树立、培养起联系的、发散的、多维整合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在设计“冬眠的动物”这一系列活动时,就是以“冬眠动物”作为关联主题,将部分与“冬眠动物”相关的绘本编排组合到一起,既带有科普的意义,又将之融汇到“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健康”五大领域的集体活动中,形成彼此联系又各具重心的系列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绘本相应投放到系列活动所设计的“阅读区、科学角、美工区、益智区、表演区、自然角”等六个区域中,配之以“主题墙,科普展”等。如此,不同的绘本、不同的领域在相同的主题关联下形成互动共生的认知情境,为幼儿提供了感知学习的场域。主题活动持续约两个星期,基本达成预期目标——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冬眠的含义,认识部分需要冬眠的动物,产生了解身边事物的兴趣。

二、“系列化”组合策略——横联合与纵聚合

我们谈“系列化”,“系列”是终点表现的形态,“化”是一个从起点开始的有目的、有方法的设计。如果说“系列”本身的意义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挖掘,但其基础在“化”设计起点与“化”的组合思路。组合形式有横联合与纵聚合。横联合就是将围绕同一主题,相同层级、不同面向的绘本编排在一起形成一个彼此关联的认知场;纵聚合则是在某一主题之下,将具有认知递进关系的不同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聚合在一个“系列”之中与推动儿童在感知学习过程中追问与深入探究的兴趣。“冬眠的动物”系列第一周就是横联合的组合方式。在选择绘本时,我们首先确定的是科学绘本《冬眠的动物》。通过该绘本,幼儿大致能够体会到“冬眠”的含义,并对动物的冬眠有了初步的了解。其中,“蚯蚓”作为“冬眠”的特殊存在生动有趣,因此产生了以《蚯蚓的日记》作为蓝本的语言活动。幼儿对蚯蚓的生活习性有了深入了解,颠覆了以往对于这种动物的直观感知。幼儿感觉新奇不已的同时,产生了期盼了解其他动物的愿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并非单一的知识性课程,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引用多样性学习方式,让幼儿能学在其中又乐在其中。我们创设以这些动物为蓝本的系列辅助课程——音乐:青蛙唱歌,美术:小刺猬的麻烦,健康:小动物的特殊本领,以增添幼儿对于主题活动的兴趣,并加深对于冬眠动物的认识。关于动植物主题的活动,自然角是首先需要考虑投放材料的区域。在这个主题中,因为“冬眠”而导致的局限性使得无法投放过多的实物,因此除“小乌龟,蚯蚓”外,其他的动物则用图片的形式代替,这也为后面完整的“科普展”打下了基础。表演区作为幼儿自主性游戏区,我们为其提供的是根据科学活动“冬眠的动物”改编的剧本《冬眠的动物》及相关动物的头饰。益智区提供的是动物拼图,美工区则提供超轻黏土,这两个区域的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考验幼儿对动物形体特征的了解程度。在第一周的课程活动基础上,第二周的活动设计就具有了纵聚合的特征。我们选择了绘本《准备冬眠的那一晚》作为社会领域的活动,通过该活动让幼儿了解动物冬眠所需要的条件,引发幼儿的思考,引出谈话活动“动物冬眠的方式”。数学是具有明确领域目标要求的活动。根据中班数学领域的目标要求,结合主题,我们选择了绘本《三只熊》作为蓝本,设计中班领域的数学活动“一一对应”,同时在科学角中投放“一一对应”的材料,加强幼儿对于该数学知识的掌握。这些活动都是对第一周活动的深入与追问。

三、绘本的利用策略——多本关联与单本开掘

绘本作为课外读物,读者的选择可以随意。但当我们试图将其引入教育活动中时,就必须考虑到绘本内容与教育活动内容的契合度与适用度问题。而“系列化”意图在这个问题上就更加关键,这就是一个绘本利用策略的问题。依照“主题”筛选可供利用的绘本考验设计者阅读面与理解力,并坚持有节制、有特点、有个性的原则。利用多个绘本组合成“系列”之外,我们也可以对单个绘本进行深度开掘,以形成有递进、有层次的“系列”课程。《神奇的色彩女王》本身是一本关于色彩的绘本,这本绘本通过色彩女王的心情变化引出不同的颜色,来体现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感觉。幼儿通过小班的学习对“红、黄、蓝”三色已经非常熟悉。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中班美术领域所提出的要求,中班时对于颜色的认识需在直觉感知上更进一步。经过筛选,我们找到《神奇的色彩女王》这样一本绘本,形成了颜色系列的第一个课程——“神奇的色彩女王”。在随后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不仅兴趣高,且预设的活动目标完成度也高。同时对于绘本中的“色彩女王”这样一个形象,幼儿对其也充满了好奇,他们有很多关于她的问题,如:她的城堡在哪里?她城堡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她怎么总是穿这件衣服?她还有其他颜色大臣吗?……幼儿的这些回应说明了活动的成功,同时也反映了一次的活动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课程学习来满足。基于此,颜色系列的第二个活动就应运而生——“奇妙的颜色”。该活动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解答幼儿疑问的同时,提出了更高的美术领域要求,要求幼儿利用绘本中的三原色——红、黄、蓝,进行两两混色,得出三间色——橙、紫、绿,与此同时,在原有绘本的基础上再进行创编,将新得到的颜色,新发现的问题加进去,使得绘本变得更加丰富。在该课程的实践中,有幼儿发现不同量的颜色混合后产生的新颜色并非一样的,有些甚至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这也就是颜色调和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颜色比例的不同导致的颜色深浅差异。于是,该系列的第三个课程产生了——“奇妙的颜色2”。这个新生成的课程要解决的知识目标就是“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颜色变化的认知,知道同一类的颜色有深浅。”有了前两次的活动作为铺垫,幼儿对于该系列的活动显得情绪高涨,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直观感受,“色彩女王”作为一个主线人物是一直存在且贯穿在整个系列活动中的。因此,当幼儿看到“色彩女王”时就知道接下来会是怎样的课程,他们对于带有实践操作的课程充满期待。由此可见,这样一种系列的方式,不仅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完成教学目标,更可以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取更多,同时也能保持他们更高的学习兴趣,更加符合幼儿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四、“系列”与拓展的本质化

拼图阅读策略范文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策略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大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课堂上的审美教育是零星的、不成系统、不自觉的行为。正是基于此,笔者才认为有必要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探究的,为的是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欣赏语言美

汉语是世界上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语言之一,其丰富的意蕴,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欣赏汉语的语言美,那么学生在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之后,就有可能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就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打下了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都具有生动形象、摇曳多姿的特点,同时感情饱满,是艺术美的范本,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从欣赏课文语言美入手进行审美教育,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能从中接受美的熏陶。譬如教学《山中访友》,课文开头就是“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这样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拟人化的手法的妙处,作者以“风”的活泼调皮,来衬托自己沐浴在微风中心旷神怡之感,不仅生动传神,还暗含了作者对索溪峪的钟爱。学生在欣赏了这一范例之后,感受文章中语言的魔力,进而萌发寻找美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语言美,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得到增强,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欣赏意境美

我们习惯于将意境美归类于古诗词的欣赏,其实不然,凡是经典作品无不以独特的意境美吸引读者。营造优美的意境,是名家们吸引读者的拿手好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引导学生欣赏作者们创造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健康的意境中接受人文熏陶。还是以《索溪峪的“野”》这一课为例吧,为了引领学生真切地欣赏“野”的意境美,我课前搜集了有关索溪峪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经信整合,在学生完成读完课文初读之后,用多媒体展示准备的资料,这样引导学生将课文文字与图片和视频结合起来,欣赏索溪峪的美丽景色,感受“野”的意境美。然后要求再读课文,读出感情,譬如读描写猴子的文段时,语调要轻快活泼,读描写奇绝的山峰文段时,语调要充满惊叹,将学生置于索溪峪之中,品味“野”的魅力。当然课堂上还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欣赏作者营造的意境,从而涵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操。

三、欣赏朗读美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载体,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拼图。小学生喜欢唱读,这是因为不明其义、不得法的表现,小学生朗读课文需要我们的精心指导,我们应以叶圣陶先生的“美读”理念为准则,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我们先示范“美读”,然后对学生进行“美读”训练。如指导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再以京味儿语调范读课文,这就将老舍的那种情感演示出来了,文中的人物活动活灵活现地出现于学生眼前。再让学生进行“美读”练习,口、耳、心高速运转起来,多方角度感知文本,恍若与老舍先生对话,这对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大有裨益。

四、欣赏创造美

在实践中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是提升其审美能力的关键。譬如学生完成了《索溪峪的“野”》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去郊游,或参观动物园,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完成审美教育的迁移。同时要求学生写一篇游记,将美人美事美景描绘下来,模拟课文所运用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学生完成了创造美之后,再引导学生彼此观摩,欣赏彼此的语言美、意境美,欣赏同学的优点,在达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基础上,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将审美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需要我们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发教材文本中的美的因素,指导学生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自觉接受美的熏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建塑完美人格,成为有修养、有良好情趣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王超2017年《聚焦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学周刊》第1期。

拼图阅读策略范文篇10

一、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环境。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管理者,起直接影响作用。教师的课程设计、讲课方式、人格魅力等都会影响到学生,进而影响到整个课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其课堂表现直接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效果。课堂环境包括教室的大小、光线、温度、桌椅的舒适度及摆放、教室的布置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管理。勒温(Lewin)曾提出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B(Behavior)代表行为,F代表函数(Function),P(Person)代表个体,E(Environment)代表环境,该公式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3]。

二、美国中小学课堂的特点

一是小班制。美国中小学课堂的班级容量最多24人,较少的班级人数更加便于教师管理。二是自由。教师不会过多约束学生。比如,学生上课时并不要求规规矩矩地坐着,他可以随意离开座位。在小学中低年级,也常见学生们围坐在教师面前听课的情况。美国中小学的一节课大约两个小时,因此学生如果想取用学习工具、去卫生间等,自行离开即可。有些学校或班级也会记录考勤:如果学生离开教室,需要登记离开与返回的时间。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由使学生没有感到被管着、被束缚,所以也就不会总想着“反抗”,反而会专注于做自己的事。三是平等。教师不会过多约束学生,也体现了平等。美国的中小学教室没有讲台,更有利于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不会命令学生做任何事情,也不会大声呵斥学生。在美国,如果教师对学生比较“凶”,可能被视为“侵犯人权”。四是任务驱动。在两个小时的课堂上,教师常会以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进行下一项任务;如果全部任务都完成了,学生可以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如在座位上看课外书,在教室后面玩拼图等。如果学生需要帮助,可以选择让谁来提供帮助。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往往能够认真地做事。五是环境。美国中小学的教室都是精心布置的,可以充分体现教师、学生和学科的特点。墙壁上可能有学生的生日和照片,有阅读课程的“学位”,有班级期望等。每个班级的布置都各有特色。教室里的温度、光线适宜,因为学生人数较少,空间相对更大,不会觉得拥挤。

三、美国中小学课堂管理的常见办法

1.行为期望。行为期望是指期望学生拥有的行为。每所学校对学生的行为期望各不相同,但是都会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理解或知道被期望的行为。如在班级墙外设置班牌,布置班级文化墙。美国鹰谷小学(EagleCanyonElementarySchool)设计的期望表格,列出了对学生行为的期望(如尊重、有责任感、安全),表格内由每个班级填写如何做到或实现这些期望。有的是学校有对学生统一行为期望,如雪松林小学(CedarGroveElementarySchool),对学生从进入教室到离开学校的一系列活动列出了具体期望。内容非常详细而清楚,就像一种行为契约,学生会按照表格去做。2.言语提示。美国的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通过言语来引起学生注意并安静下来。教师常用的句子包括“CanIhaveyourattention?(我可以获得你的注意吗)”“Bequiet(安静)”“Pleaselisten(请听)”“Pleasedon’ttalkwhenIamtalking(当我说话的时候请不要说话)”等。教师有时也会倒数几个数让学生安静下来。3.言语。—动作反应机制言语—动作反应机制是指教师通过言语,学生用动作来进行回应。比如,教师说“listen”,学生停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举起手中的笔,表示在认真听。又如,笔者在雪松林小学见到的课堂倾听规则:当教师说“Givemefive”,学生举起手并五指张开,同时要做出5种反应:看着讲话人(Eyesonspeaker)、嘴巴闭上(Lipsclosed)、耳朵听(Earslistening)、坐直(Situpstraight)、手脚保持安静(Handsandfeetquiet)。教师还将这一规则设计成海报贴在墙上,帮助学生牢记。4.时间限制。美国中小学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也会出现“开小差”的现象。为此,教师会运用限制时间的策略。先预估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然后在黑板或投影上设置计时器,提醒学生注意。如果发现学生合作效率不高,会提出比预计更短的完成时间。有些合作学习的结果会要求同时呈现。如在数学课上,学生小组合作解答数学题,教师会让各小组在所领取的画板上写下答案,然后一起亮出题板看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正确的得到加分,最后公布各组成绩。规定时限有利于学生减少分心,并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5.奖励措施。在美国课堂经常采用的任务式教学中,教师会将任务布置得非常清晰。如果面对的是中低年级学生,教师会把任务写在黑板上。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看书、玩拼图等。有的任务是小组竞赛制,教师会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如是否认真合作、说话声音是否控制在组内同学听到等方面进行计分,哪个小组表现好,教师会让该组学生在黑板上写1,表示给小组加一分,分值最高的小组,教师会奖励糖果。如果整个班级表现都非常好,教师会奖励大家去操场打球,参加喜欢的运动。有的学校给学生奖励“金券”。如每周选出三个人可获得“金券”,学生可以用来换取图书馆中自己喜欢的书籍,也可以用来实现在班级中的一个愿望,比如有的学生提出要帮助教师做一件事等。

笔者所见的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师不会通过大声喊的方式获得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也许是教师担心对学生过于严厉会被视为“侵犯人权”,所以寻求他法来管理班级。但笔者认为其中还有更重要的启示。一是平等对待学生。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讲话,自然就不会使用强硬的语气。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行为习惯需要时间,需要不断强化,需要让学生明确所期望的行为。三是培养言语—反应机制,并只在需要的时候实施,不要始终约束学生。四是有足够的耐心,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课堂管理:意义与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3(6):2-5.

[2]刘晋红.对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6(2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