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7:29:43

农田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范文篇1

论文摘要综述了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土壤微生物分布、土壤酶的活性、保土效应等方面的改良效益,提出了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以期引起人们对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被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1]。关于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近年来,如何维护、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农田林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环境有着明显的良性影响[2]。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等[3]。这里,笔者仅就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益与胁地现象的克服等问题阐述如下。

1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益

1.1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

农田防护林带建成后对降低土壤表层及耕作层的全盐量效果极为明显,可防止次生盐渍化。一般,杨树林带下土壤中碳酸钠盐下移,多滞留在30cm上下;灌木林带下土壤中的硫酸盐及碳酸盐则向47cm以下的土层移动。杨树林带下0~20cm土层全盐量较旷野减少66%,1~11H(H表示防护林带树高)之间减少86%~90%;灌木林带下0~30cm土层防护林带比旷野减少65%,林带背风面5~20m处减少58%~75%[4]。前苏联V.M.Kretinin的研究证实了农田防护林带有使土壤脱盐的作用。A.M.Egrouy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农田防护林带对农田土壤有明显的脱盐作用。李德毅在江苏大丰县上海农场的研究认为:农田防护林带保护区和空旷区相比有明显延缓反盐作用[5]。

农田防护林带还有减少土壤中CO32-和HCO3-的效果,从而使土壤碱性减弱,pH值降低。杨树林带内0~10cm土层中CO32-和HCO3-的浓度含量较旷野减少66%,并降低1.4个pH值。林带背风面1~11H之间减少78%~89%,降低1.0~1.5个pH值。灌木林带至带后20cm处范围内、在0~30cm的土层减少63%~82%左右,下降约0.5~1.5个pH值。

此外,农田防护林带还有改善盐碱土水溶性组成成分的作用。受林带庇护的土壤,Ca2+比例增大,Na+减少,从而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和可耕性。农田防护林带所庇护的上层土壤中水溶性Na+大幅度降低,在杨树林带可降低90%,灌木林带降低19%~82%左右[4]。

1.2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的增肥效应

农田防护林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7~8年林地土壤(0~40cm)有机质含量比农地土壤增加近1倍,土壤氮、磷养分含量显著提高,电导率平均值比对照点降低42.9%,土壤容重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增加,通气透水性能提高。林木大量的枯枝落叶促进了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据测定,五年生的杨树、水杉、刺槐等林分每年凋落物分别可达2500kg/hm2、2800kg/hm2和2000kg/hm2,杨树凋落物中氮、磷、钾、钙的含量分别为2.35%、0.45%、1.24%和4.11%,每公顷杨树林每年凋落物归还土壤的养分含量为氮58.75kg、磷11.25kg、钾31.00kg和钙106.00kg[6]。华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林带背风面20H范围内腐殖质含量为对照的182.2%,氮为178.4%、磷为145.4%,休乔列夫观测到林带保护区肥效增加25%。克列京宁观测到二十二至二十七年生的林带,促使草原土壤形成0~2cm的有机层,A+B1层增加4~12cm[7]。据郑亮等测定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2.9%,含氮量增加了8%,速效磷增加了31.4%,速效钾增加了6%,土壤的pH值由8.3下降到8.1[8]。

1.3农田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农田防护林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提高酶的活性,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南京林业大学(1995)在江苏徐州农田防护林区对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林带根系活动能明显提高土壤酶活性,在林带附近土壤酶活性较高,随着林带距离的增加酶活性变小,根际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5]。

1.4农田防护林的保土效应

农田防护林带具有降低风速、提高土壤含水率的作用,因而起到防止或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9,10]。Gal观测到Ferstod地区农田防护林带营造前,土壤损失量达1002t/km2,造林后12年仅为50t/km2,每年3月份空气含尘量仅为原来的1/10[7]。据测算,淮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每年可防止水土流失3000多万立方米,使3670km的主要河渠每年可减少泥土淤积12.1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减少河床抬高2~3cm[8]。

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产生与克服

2.1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成因

在农田防护林建设过程中,由于林木根系和冠幅巨大,对作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林木与根系附近作物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树冠冠幅较大,遮阴面积大,时间长,造成附近区域的光照少,地温高,迎风面近树区的空气湿度小;虽林带缩小昼夜温差,有减免高、低温致害的正影响,但也有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影响作物发育,甚至降低种实品质的负影响。农田防护林的负影响随着许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对秋季作物影响大于夏季作物,林带阴面大于阳面,在瘠薄的土壤上大于肥沃的土壤上,在干旱年份和无灌溉条件下大于湿润年份和有灌溉条件的[11]。

2.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的克服

要消除或减轻林带胁地负面影响,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措施:①农田防护林要合理布局,主、付林带严格按要求设计,实行水、田、林、路、电统一规划,少占耕地。②选择窄冠、根深、枝叶稀少、发芽晚的树种。③栽树前要深耕整地,多施有机肥,促进根系向深层发展。④在林带与农作物之间,距林带约1.5m处,挖一条深50~60cm的断根沟,以避免树冠扩展到农地浅层土壤中。⑤在林带威胁地明显的范围内,种植绿肥作物、瓜菜、草药等比较耐阴的植物。农田防护林本身也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能对社会输出多种多样的林产品,包括木材、条材、薪材、干鲜果品、茶叶、绿肥、饲料、燃料、木本粮油、药材和木本蔬菜等,其作用之大,是不可低估的。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作物、绿肥、牧草等混种,不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而且更能充分利用地力,将生态潜能转化为最大的生物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再大力发展畜牧业,获得更多的畜产品,从而解决农、林、牧三者争地的矛盾。可见,建设农田防护林是调控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生产、满足人们对农林牧产品日益增长需要的必由之路。

3结语

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提供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土壤、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大的防护与调节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效能生物工程。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日益关注,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4):130-133.

[2]曾德慧,姜凤岐,范志平.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J].应用生态学报,2002(6):747-749.

[3]洪涛,刘发明.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甘肃林业科技,1999(2):59-61.

[4]代力民,王宪礼,王金锡.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6,13(2):47-51.

[5]张金池,胡海波.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6]徐德炎.和田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护效益的调查报告[J].新疆环境保护,1998,16(4):108-116.

[7]朱廷曜,关德新,周广胜.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0.

[8]郑亮,李滨,汪德玉,等.安徽省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1999(4):7-9.

[9]武建林,张良谱,刘随存.晋中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效益评述[J].山西林业科技,2001(3):40-44.

农田防护林范文篇2

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两年了。认真总结两年试点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对指导今后农田防护林和枯死树更新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全省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和枯死树皆伐更新现场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两年来的试点经验,分析问题,查找不足,通过现场交流,相互学习,采取积极措施,确保高标准一季完成今年农防林和枯死树的造林任务。上午,与会同志参观了榆树市农防林造林现场,刚才,榆树市又全面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大家普遍感到,榆树的农防林更新改造标准高,机制活,效果好,受益匪浅。榆树市的做法,也是省里的一贯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他们的经验与本地的实际结合,使本地的更新改造工作效果更好,效益更高,管理更加规范。下面,针对农防林更新和枯死树造林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两年来更新改造的工作成果

20*年,厅党组针对中西部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集中过熟、残次林防护效益下降、更新改造缓慢等难题,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坚持生态功能与经济产出并重的林业发展指导思想,决定实施农防林更新改造建设工程,先期在7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在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基础上,20*年7月由7个试点县(市、区)扩大到18个县(市、区),基本覆盖了全省中西部4个地区。通过2年的试点,可以说中西部农防林更新改造工程思路正确、机制完善、措施可行、成效显著,试点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困扰多年的中西部农防林更新改造难题得到了破解,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建设模式。其主要标志是:

(一)按期完成更新改造建设任务。从数量上看,实现历史性突破。两年来,共采伐成过熟林2199.66公顷、残次林2452.07公顷,完成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5320.54公顷,新建农防林495.2公顷,造林面积是采伐更新改造面积的114%,不仅达到了更新造林面积不低于采伐面积和1:1配比的要求,而且超额完成了造林任务。枯死树采伐面积2321.34公顷,完成更新造林面积2325.79公顷,实现了省厅制定的改造目标。2年中西部共完成农防林和枯死树更新改造面积7646.33公顷,是以往10多年更新改造的总量,这在全省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从质量上看,全部实施大苗造林,实现新的突破。根据省级核查结果,20*年全省农田防护林平均成活率达到了87.2%;2006年在气候异常杨树病害大发生的条件下,全省农防林和枯死树的成活率也分别达到了71.4%和72%,榆树市、梨树县、德惠市和朝阳区的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大大高于以往更新造林质量。

(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建设模式。在技术方面,采用适宜中西部立地条件、抗逆性强、速生的杨树大苗造林,保证了农防林速生丰产,达到快速发挥防护效能的需要,提高了经济产出。造林前机械整地、挖防护沟,栽植前采用生根粉高效吸水剂和药物浸根,栽植时采用坐水打浆、重剪侧枝不截头、地膜覆盖等造林办法,造林后又积极采用树干涂白、药物喷冠等有效手段,从多种途径控制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发生,造林成活率有了较大提高,保证一季造林一次成林,这在西部地区造林史上是个创举,破解了西部干旱区更新造林不成活、成活不成林的难题。在运行机制方面,探索出了具有吉林特色、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成功模式。一是竞价销售。对采伐的木材由乡镇政府组织竞价拍卖会,林业、纪检、公证等部门、林木所有者、木材购买者参加,统一公开竞价出售,大大提高了木材销售收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避免了木材销售中的徇私舞弊行为,缓解了林农、集体、个人间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二是抵押保证。建立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保证金制,将木材竞价销售的收入按造林整地成本核定金额部分存入财政更新保证专户,根据工程进展,经检查验收合格后逐项返还资金,确保采后能造上林。三是承包到户。对新植林带竞价一次出售或承包给个人一个轮伐期,按约定自主经营,使新建的林带,林有其主,责任到户,充分发挥承包户和经营者的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四是优质大苗。统一采用省级规定通过鉴定的优良品种和二年或三年生杨树大苗造林,一季造林一季完成更新改造一次成林。五是采一造二。采伐更新一条过熟林带,相应配套改造一条以上残次林带或者新建一条林带,对田间林实行隔带采伐更新,防止出现跑漏风现象。六是采造挂钩。实行严格的工程管理,强化检查监督,按检查结果兑现奖惩,建立调控制度,对不按规划设计采伐、更新造林质量差的单位,用采伐指标和林业建设项目进行调控。在组织领导方面,强化政府推动。各地都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政府负责制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研究、部署林业工作,落实了包保责任制,领导包片,干部包点,把工程建设质量与包保人的政绩和工资奖金挂钩,并按质量兑现奖惩,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三)提升了林业部门在全社会的感召力。几十年来,对农田防护林大面积更新改造在我省还是第一次,采完了能不能造起来,防护效益能否受到影响,巨大的林木资源能否实现经济价值,这些问题不仅国家领导和各级林业部门关注,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也非常关注。两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切实看到了林业工作实效。一方面由于制定了较好的更新采伐政策和经营管理机制,防护林建设标准不仅未降低,而且实现了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广大农民、集体和林业部门收入增加,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两年共采伐林木72.1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农民人均增加收入近100元,使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切实从中得到了实惠,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积极参与和关注林业建设。林业部门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因此日益提升,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林业是一个干事谋事的部门,各级干部和人才愿意到林业部门来,各级党委政府也把林业作为重要部门,摆到重要位置,不仅配备了较强领导和人员,而且在安排使用干部上,有一大批林业干部得到重用和提拔。

二、查找不足,深入剖析存在的主要原因

知史才能明志,总结过去,在于面向未来。2年来,农防林更新改造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这项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难度大,过去又没有搞过,没有现成经验可学可借鉴,是在不断探索、不断试验、不断完善摸索中推进的,难免出现问题。但我们必须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好。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更新改造政策需进一步落实。一是生态优先政策尚未得到有效落实,有些单位该采的林带没有及时采,应改造的残次林没有得到及时改造,不按规划进行采伐,无论在过熟林带还是在残次林带中采好留次的现象在部分地方还普遍存在;二是“采一造二”政策尚未完全兑现,有的单位用好林带顶替配比,有的单位出现了用片林顶替配比,甚至用好林带、超标准的残次林带进行配比,弄虚作假;三是采伐指标分配不尽合理,很多县指标分配不公开、半公开,不透明、假透明,领导干预分配、平均分配、个人或几个人垄断采伐指标,不能做到应采尽采、应改尽改,损害了农民和集体的利益,严重影响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形象。

(二)技术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在技术环节我们探索出了很多经验,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有些技术和要求还需落实到造林各环节。一是苗木准备滞后。大苗培育满足不了当前更新造林的需要,大量苗木需从外地、外省引入,由于购苗半径逐年增加,苗木长途运输,不仅增加了成本,苗木因失水也降低造林成活率,而且易把病源、虫源引入本地,造成病虫害大发生。二是人情苗仍然存在。人情苗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势必导致在苗木质量上把关不严,病、虫、弱、次苗混入,苗木价格提高,增加造林户经济负担,损害经营者利益,影响林业形象。三是病虫害较为严重。第一对苗木检疫把关不严,大量病虫苗引入造林地,导致病虫害的大发生,去年的烂皮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第二对土壤中的病源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没有及时进行土壤消毒,更新改造的林带都是老林带或残次林带,土壤带有大量的病源菌,各地只做到了抠根整地,而未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客观上为病虫害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基层森防部门病情虫情调查不及时、不全面,预测预报滞后,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预防不够,病虫害发生后没有及时进行防治,个别单位病虫害发生后束手无策。

(三)组织领导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个别地方党委政府领导重视不够,对此项工作认识不高,技术人员不足、不强,工作不力,只注重采伐,没有把更新造林摆上首要位置,县、乡党委政府领导没有真正负起责任,只限于一般性工作部署,全靠业务部门推动,工作力度达不到省里要求。二是标准定位低。有的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到更新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对造林、管护的难度估计不足,等同于一般性的造林绿化工作,基调不高,造成造林标准低,质量差。三是林业部门工作不到位。林业部门参谋作用发挥得不好,对农防林更新改造工作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情况不清,机制不健全,责任没落实。既不能预见问题和不利条件,又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对出现的新问题也提不出有价值的工作意见,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四是管理工作不严。有的地方责任意识不强,仅满足于产权到户,将林地承包给个人后就撒手不管,既不指导也不检查,自检自查流于形式,有的虽然进行管理但不严格,不坚持原则,迁就承包户。

(四)今春造林的准备工作不充分。从林业厅下去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去年遗留的问题还很多,工作难度还很大。一是整地欠帐较多。由于去年采伐时间拖后,时间较紧,尽管各地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封冻前仍然有部分地方没有按标准完成整地、挖防护沟。特别是残次林带和枯死树整地欠帐较多,有的树根还没有抠完,仅抠出一部分,有的抠完根后没有平整翻耙,甚至有的就想直接挖坑造林。二是水源不够充足。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再加上主观上的因素,在林地打井的数量不足,打井的进度也比较慢。有的地方没有规划打井,准备借用附近的农田井,进行远距离运水植树,这在大规模造林时根本满足不了需求。三是苗木没落实。有的地方苗木还没有着落,有的想用省里规定以外的品种,还有的在等靠,准备用小苗对付造林。

应该说,上述存在的问题,各地都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从整体情况看,各地准备工作是好的,省厅是比较满意的。但是,这两项工作毕竟还处于全面启动的初级阶段,尤其是枯死树改造,都处于西部干旱区,地力条件差,在不同地类、不同条件下,大面积一季大苗造林积累的经验还不多。因此,我们必须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安排得更到位一些,才能打好打胜今春造林这场硬仗。

三、千方百计,做好今年春季农防林和枯死树更新造林工作

(一)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各地要把农防林和枯死树更新造林做为今年春季中西部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务必抓好抓实。今年是农防林更新改造工作的第三年,是枯死树改造的第二年,虽然经过2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今年更新造林任务量和前两年需补植的面积来看,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今年农防林和枯死树总面积为7245公顷,前两年需补植面积为3767公顷,是前两年任务总量的1.4倍,而且此项工程建设标准高,涉及面广,社会关注程度高,影响大,也是各级领导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农防林更新改造不仅是一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一项产业,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如果搞好了,成功了,它就是德政工程、富民工程,在座的各位都是功臣;如果更新造林质量不高、面积不实,更新失败了,我们就成为历史的罪人,主要领导还要承担政治责任。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区,农防林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作用,不仅关系到粮食稳产增产问题,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谐社会建设等问题,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必须做到三个“确保”:

一要确保苗木足额到位。苗木问题是个大问题,我之所以反复强调,就是因为当前苗木问题很突出,缺口很大。今年造林更新任务重,除正常的农防林和枯死树更新改造使用大苗造林外,省厅已经决定除退耕还林工程外要全部实施大苗造林,杨树大苗需求量剧增。同时今年的补植任务也很重,需补植面积达到了3767公顷,增加了大苗的使用量。另外,周边省份也开始在搞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试点,很多地方也在使用大苗造林,杨树大苗供求关系非常紧张,据说黑龙江省已经禁止向外省调运苗木,因此必须引起各地的足够重视。苗木已经落实的,要重新敲定敲死,专人盯守,确保万无一失;苗木还未落实或不足的,要抓紧一切时间,千方百计把苗木购足,因苗木问题导致工程未完成或工程建设失败的,省厅将停止工程项目,调减采伐指标,坚决予以制裁。今后,各县要立足本地,根据本县现有资源量、采伐量和更新改造规划,以国营场圃为主,全面启动育苗建设工程,建立育苗基地,保证品种、保证质量,保证造林用苗。

二要确保今春一季完成今年造林和历年补植补建任务。试点已经两年,今年是步入常规工程建设的第一年,如果今年更新改造成效好,工作搞上去了,标志着我省的农防林和枯死树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如果搞得不够好,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就会严重制约农防林和枯死树改造工程的健康发展。所以,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今年的农防林和枯死树更新改造工作,下大决心,花大气力,确保高标准完成今年更新改造任务。同时,要全面做好前两年更新造林不合格地块的补植工作,要同今春造林一样对待、同步进行。对去年遭受严重病害的地块要认真调查,做好补植补建。农田防护林中死亡的或因去年烂皮病平茬的苗木,今春一律选用同龄大苗一季补植补造,枯死树改造中死亡的或平茬后仍有病害及长势弱、生长不良的苗木,也要选用同龄大苗在今春一季补齐,这两项都是硬指标,今春必须完成。特别是对因病虫害平茬的农田防护林带,补植补建的标准不能降低,部分大苗平茬的,可以补植同龄大苗;对去年平茬较多的地块,尽量返工重造,这样,不仅保证了质量,也便于林地管理。

三要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病虫害。今年是暖冬,专家预测今年是病虫害大发生之年,各级森防检疫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应急预案,备足防治药品,抽调精干人员,把好苗木检疫关和土壤消毒关,杜绝病源侵入。苗木在栽植前要在大池里用药物进行浸泡或对苗干喷洒药剂,消除病源菌,病虫害严重的林带的土壤必须用生石灰或其它杀菌剂进行消毒。造林后要对树干进行涂白,防止病菌侵入。各级森防检疫人员要落实责任,分片包点,监督、检查、指导苗木检疫、灭菌和土壤消毒工作。造林后,要定期调查、做好预测预报,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及时除治,防止蔓延传播,保证不发生大面积病虫害。

(二)坚持标准,强化工程建设质量。今年春脖子短,种地和栽树争时,各地要早安排早动手。目前清明已过,全省已经进入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各地一定要集中力量,高标准地完成农防林更新改造和枯死树更新造林任务。在具体工作中,要严把“四关”:

一把苗木关。高标准造林,首先要选用符合标准的良种壮苗。今年省里的总体要求是:造林品种不扩大,苗木标准不降低。农防林和枯死树造林的苗木标准一样,一律采用2年根2年干或3年根2年干的大苗,强度修剪侧枝不截头。林业部门一定要把好苗木质量关、检疫关、复检关,坚决做到弱苗、病苗、不合格的苗木不出圃,非规定品种的苗木不使用,避免再出现小老树、残次林,造林不成林的现象。近几年苗木问题在社会上反响很大,由于苗木短缺,有人就靠贩运苗木发财,也有人为发财来拉拢腐蚀我们林业干部,为避免犯错误,保证造林质量,在苗木的购买和使用上一定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坚决杜绝人情苗、关系苗。要做好苗木保墒工作,做到边起边运、运输时遮苫布、到地及时假植,在栽植前使用生根粉、吸水剂浸根,保证造林成活率。

二把浇水关。总的要求是,造林地块必须有水源保证,墒情再好的地块,也必须坐水造林。现在还没有水源的要马上打井;水源相对较远的,如果条件允许,也要打一部分林地井,今年造林地一律先浇坑,再坐水打浆造林。对农防林带较窄、防护沟内侧培土较高的地块,一定要先夯实镇压,之后再浇水造林。要做好配套工作,提运水设施要马上到位,特别是租借用农田井地块的地方,更要提前做好准备,统筹安排,与大田用水错开时间,保证造林用水。在水源紧张、与农田用水争嘴的地方,头一遍的浇坑水可以早一点动手。

三把整地关。整地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工程建设形象,而且关系到到以后的抚育、管护,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高低。因此,整地标准不能降低。植树台面在栽植前必须抠完所有伐根,捡净根茬,并进行翻耙,确保耕层蔬松。地面不平整的,在翻耙后适当进行平整,为今后抚育打好基础。没有挖完防护沟的,可以在植树后再进行。农防林必须要有防护沟,枯死林木靠近村屯、公路两侧和牲畜经常活动的地方也要有防护沟。要抓住回暖快、化冻早的有利时机,提早动手,及时完成整地工作,解决造林与大田播种争时争工问题。

四把面积关。保证农防林和枯死树采伐更新后林地面积不减少,这是省厅开展这项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尤其是残次林带改造,由于林地内树木不多,部分林地内农民已开荒种地,这次要一并收回造林。农防林更新改造一定要按省厅的要求,进行1:1配套,保证更新面积不能低于采伐面积,配比面积不能低于更新面积。配比地块决不能用片林来顶替,更不能用过去的造林地块顶替。

对纳入三北工程的改造的残次林,各地要坚持原则,按标准执行,并尽量做到在雨季前采伐完,抠完根,做到雨季休闲,沉实保墒,为明春造林做好准备。

农田防护林范文篇3

论文摘要综述了农田防护林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认为农田防护林对农业生态环境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降低风速、调节气温和湿度、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及水文等方面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近年来,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已成为与人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20个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防护林建设,50年代前苏联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以及70年代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无不是为维护生态和粮食安全而采取的应变措施。综观农田防护林领域的研究史,前苏联、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1]。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等。本文重点综述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包括风速、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象指标,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等水文指标及改良作用、保护作用等土壤指标[2]。

1防风效应

防护林体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是通过防风作用体现出来的。由于林带改变了气流结构,削弱了风的动能,从而使通过农田林网的风速降低。在林带背风面有效防护范围内,可使旷野风速降低30%左右[3]。如张掖市年均风速1991~1995年与1971~1975年相比降低了38%[4];三江平原垦区7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风速降低2.96%,80年代比60年代降低14.93%[5];“三北”防护林体系由于明显地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因而产生了明显的防风效应,造林后风速平均降低20%左右[6];新疆和田绿洲内实现农田林网后,1981~1985年的平均风速较绿洲以外和田机场降低了1.15m/s,较1980年以前本地年平均风速降低了0.42m/s。绿洲内林网防护下的小麦田风速较绿洲以外的砾石戈壁降低了58.1%~71.0%[7];海涂农田防护林林网内的棉花生长环境多年实测与对照点相比平均降低风速38%[8]。据中国林科院、山西省林科院调查:晋中农田防护林带能降低风速30%~40%[9];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内风速比对照点低32.9%~47.7%[10],可见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益还是十分明显的。

2温度效应

林带防风效应的直接后果是削弱了林带背风面的能量交换,改变林带附近热量收支各分量,从而引起空气温度的变化。林带对大范围的空气温度的影响表现出季节性变化,春秋季有增温作用,平均增温0.5~2.0℃左右;夏季具有降温作用,平均降低6~10℃左右;冬季有升温作用,幅度为1~3℃[11]。瑞士的N?覿geli指出,林带间夏季平均温度比空旷草原低,而冬季平均温度较高。瓦西里耶夫的研究资料表明,在炎热的夏季,有林带保护下的农田能降低温度2~6℃。B.B列捷夫的材料表明,林带一般能降低温度0.6~1.8℃[12]。晋中农田防护林夏季能降低气温1~4℃[9]。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内冬季气温比无林网区提高0.5~1.0℃,夏季气温降低0.6~1.4℃[10]。据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气温上升42.2%,平均增加0.9℃[5]。

3湿度效应

由于林带降低风速,使林网内气流交换减弱,蒸发量减少。因此,产生明显的增湿效应,一般可提高相对湿度5%~10%。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林网内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0%左右,蒸发量减少10%左右[5]。在三北地区由于湍流交换减弱、风速降低等原因使得被防护地区的蒸发量平均降低14%左右,林网内相对湿度较空旷地高6%~10%[13]。晋中受林网保护的农田,近地面相对湿度高于旷野3%~5%,有的高达10%~20%[9]。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立后相对湿度比无林网区提高7.1%~20.5%[10]。在江汉平原垦区,4~11月的平均相对湿度,林带内比林带外高5%[14]。

4水文效应

由于树冠对雨雪水有截留作用,因而能延缓地表水径流速度,增加降水的渗透性,从而使地表径流减少,也减少了泥土的流失和河渠泥沙的淤积,产生很好的水文效应[14]。农田防护林的水文效应主要表现为减少径流、减少蒸发量。经对林网内的棉花生长环境多年实测与对照点相比,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26.9%,20~40cm土层平均提高30.42%,水分蒸发量减少37%,日平均提高空气相对湿度28%,减少地表径流90%左右,50%~80%的雨水得以渗入地下,不易形成水土流失[8]。前苏联的Levin的观测结果是,有林带保护的休闲地蒸发量比空旷草原减少1/3,有林带保护的冬小麦地土壤蒸发量比空旷草原低2倍[12]。华认为,林网减少蒸发21%,马国骅观测到5~10月林带可减少蒸发12.2%~27.8%[12]。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年平均降水量增加6.1%[5]。林网化后的绿洲水分蒸发减少58.3%[7]。在干热风危害的5~6月,丰县林网内的蒸发量比空旷区降低12%~25%;在棉花生长的6~8月,沿海林网内的蒸发量比空旷区降低4.5%~10.3%[4]。晋中农田防护林林网内的土壤蒸发比旷野减少21%左右[9]。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的建立使土壤蒸发量平均减少27.4%,作物蒸腾平均减少34.1%[10]。5净化空气

林带具有吸收二硫化碳、释放氧气、杀菌等益处。据科学测定,1hm2阔叶林每天大约吸收1t二氧化碳,相当于1000多人的呼出量,同时生产氧气730kg,相当于970多人的氧气吸收量。树木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据测定,农村无林区每立方米细菌数目为3~4万个,而在林区只有55~400个,相差100多倍。防护林中许多树种还有吸收有毒气体及滞留、吸附、过滤烟尘污染的作用,如臭椿、旱柳能吸收二氧化硫,刺槐、银杏等有较强的吸氯气能力,其他如桑树能吸收铅尘,紫杉能吸收氟化氢等。空气中的尘埃除含有土壤微粒外尚含有细菌和其他金属性粉尘、矿物粉尘等它们会影响人体健康,树木的枝叶可以阻滞空气中的尘埃。据实测资料,在主干道路附近绿化林带中比无树空旷地带的降尘量减少23%~52%,飘尘量减少37%~60%[8]。欧洲一些树林的尘埃阻拦率在5%~13%[12]。另外,农田林网还有减少辐射、改善湿度、降低噪音等功能。

总之,防护林的营造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提供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土壤、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大的防护与调节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效能生物工程。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日益关注,农田防护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将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环境问题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农田防护林的生态研究应结合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新趋势,着力探索农田防护林对农田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以及农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

6参考文献

[1]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130-133.

[2]洪涛,刘发明.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甘肃林业科技,1999(2):59-61.

[3]代力民,王宪礼,王金锡.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6,13(2):47-51.

[4]黄宝龙.江苏森林[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

[5]鲍玉海,贺秀斌,杨吉华,等.三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防止土壤风蚀的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2):5-8.

[6]刘涛,刘尊民,李兴华.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J].林业科技通讯,1996(5):12-14.

[7]朱廷耀.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209-216.

[8]李荣锦,仇才楼.江苏林业科技沿海防护林体系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功能及效益[J].2000,27(6)44-47.

[9]赵银军.浅述海涂农田防护林的功能和效益[J].浙江林业科技,2001,21(4):66-67.

[10]武建林,张良谱,刘随存.晋中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效益评述[J].山西林业科技,2001(9):40-44.

[11]郑亮,李滨,汪德玉,等.安徽省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1999(4):7-9.

[12]张金池.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农田防护林范文篇4

论文摘要建设农田防护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阐述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设计要求及技术措施。

农田防护林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按照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要求,以建设高产稳产田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农、林、牧三者关系。其次,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对沟、河、渠、田、林、路统一规划,对风、沙、旱、涝综合治理。第三,在设计上要保证林带具有最大的防护效能,并尽量做到林带少占耕地。第四,农田防护林要紧密结合其他林种和“四旁”绿化,形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

1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规划设计

1.1林带结构

它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横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状况等综合情况。平原地区应选通风结构林带。因为通风结构林带防护距离最大,通常由2行以上乔木组成,没有下木,有效防护距离在28h(28h表示林带高度的28倍)的范围内。

1.2林带走向

它是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防止主要害风的林带是主林带,主林带要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防止主要害风以外风力的林带是副林带,副林带一定要垂直于主林带。主、副林带形成的网格,呈长方形或方形。林带走向以主林带垂直于主风来确定。在大面积的农田上,只有营造许多纵横交织的林带,形成很多林网,才能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

1.3林带间距

它是指主林带与主林带或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的距离。平原地区主林带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副林带之间的距离为500~600m,网格面积要大于10hm2,而小于20hm2。

1.4林带宽度

它是指林带两侧边行树木之间的距离,再加上两侧各1~1.5m的林缘宽度。一般选择两侧各2行以上的行道树。2行的林带宽度应不小于4m。这种窄林带的优点是占地少,消耗水分少,生长稳定而防护效果好。“窄林带、小网格”在平原地区已起到良好的保田增产作用。

1.5林带与地形地物的结合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设计应尽量与护路林、护岸林、环村林以及成片造林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节省耕地,另一方面又能构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扩大防护作用。林带与道路结合时,可配置在道路两侧。与渠道结合时,可配置在渠道的南侧;与护岸林结合时,可配置在河流两岸。尽量做到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2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技术

2.1整地挖穴

春节前大穴整地,穴的规格为长、宽、深各80cm,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由于所挖树穴标准高,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得到改善,春节后造林,苗木易于成活,而且根系和材积生长十分明显。

2.2树种选择

主要以乡土树种中的速生、抗性强的乔木树种为最好。平原地区适宜的乔木树种有:优良的杨树品种(如中涡1号杨、中林46杨等)、泡桐、刺槐等。

2.3树种苗木的选择

一是苗木要健壮,树干要挺直,要求分枝细小,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二是苗龄要求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4m以上,胸径杨树的2cm以上,泡桐5cm以上,有发达的根系;三是无病虫害。杨树要重点检查树干上有无溃疡病和天牛危害。

2.4栽植密度

因农田防护林建成后,主要起防护作用,所以栽植密度应比用材林的密度适当大些。这不仅能早见成效,并适应窄林带的造林特点。林带行株距,乔木应采用1.5m×2m或2m×3m,要求三角形配置。

2.5栽植技术

农田防护林范文篇5

1.1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

农田防护林带建成后对降低土壤表层及耕作层的全盐量效果极为明显,可防止次生盐渍化。一般,杨树林带下土壤中碳酸钠盐下移,多滞留在30cm上下;灌木林带下土壤中的硫酸盐及碳酸盐则向47cm以下的土层移动。杨树林带下0~20cm土层全盐量较旷野减少66%,1~11H(H表示防护林带树高)之间减少86%~90%;灌木林带下0~30cm土层防护林带比旷野减少65%,林带背风面5~20m处减少58%~75%[4]。前苏联V.M.Kretinin的研究证实了农田防护林带有使土壤脱盐的作用。A.M.Egrouy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农田防护林带对农田土壤有明显的脱盐作用。李德毅在江苏大丰县上海农场的研究认为:农田防护林带保护区和空旷区相比有明显延缓反盐作用[5]。

农田防护林带还有减少土壤中CO32-和HCO3-的效果,从而使土壤碱性减弱,pH值降低。杨树林带内0~10cm土层中CO32-和HCO3-的浓度含量较旷野减少66%,并降低1.4个pH值。林带背风面1~11H之间减少78%~89%,降低1.0~1.5个pH值。灌木林带至带后20cm处范围内、在0~30cm的土层减少63%~82%左右,下降约0.5~1.5个pH值。

此外,农田防护林带还有改善盐碱土水溶性组成成分的作用。受林带庇护的土壤,Ca2+比例增大,Na+减少,从而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和可耕性。农田防护林带所庇护的上层土壤中水溶性Na+大幅度降低,在杨树林带可降低90%,灌木林带降低19%~82%左右[4]。

1.2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的增肥效应

农田防护林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7~8年林地土壤(0~40cm)有机质含量比农地土壤增加近1倍,土壤氮、磷养分含量显著提高,电导率平均值比对照点降低42.9%,土壤容重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增加,通气透水性能提高。林木大量的枯枝落叶促进了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据测定,五年生的杨树、水杉、刺槐等林分每年凋落物分别可达2500kg/hm2、2800kg/hm2和2000kg/hm2,杨树凋落物中氮、磷、钾、钙的含量分别为2.35%、0.45%、1.24%和4.11%,每公顷杨树林每年凋落物归还土壤的养分含量为氮58.75kg、磷11.25kg、钾31.00kg和钙106.00kg[6]。华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林带背风面20H范围内腐殖质含量为对照的182.2%,氮为178.4%、磷为145.4%,休乔列夫观测到林带保护区肥效增加25%。克列京宁观测到二十二至二十七年生的林带,促使草原土壤形成0~2cm的有机层,A+B1层增加4~12cm[7]。据郑亮等测定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2.9%,含氮量增加了8%,速效磷增加了31.4%,速效钾增加了6%,土壤的pH值由8.3下降到8.1[8]。

1.3农田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农田防护林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提高酶的活性,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南京林业大学(1995)在江苏徐州农田防护林区对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林带根系活动能明显提高土壤酶活性,在林带附近土壤酶活性较高,随着林带距离的增加酶活性变小,根际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5]。

1.4农田防护林的保土效应

农田防护林带具有降低风速、提高土壤含水率的作用,因而起到防止或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9,10]。Gal观测到Ferstod地区农田防护林带营造前,土壤损失量达1002t/km2,造林后12年仅为50t/km2,每年3月份空气含尘量仅为原来的1/10[7]。据测算,淮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每年可防止水土流失3000多万立方米,使3670km的主要河渠每年可减少泥土淤积12.1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减少河床抬高2~3cm[8]。

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产生与克服

2.1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成因

在农田防护林建设过程中,由于林木根系和冠幅巨大,对作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林木与根系附近作物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树冠冠幅较大,遮阴面积大,时间长,造成附近区域的光照少,地温高,迎风面近树区的空气湿度小;虽林带缩小昼夜温差,有减免高、低温致害的正影响,但也有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影响作物发育,甚至降低种实品质的负影响。农田防护林的负影响随着许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对秋季作物影响大于夏季作物,林带阴面大于阳面,在瘠薄的土壤上大于肥沃的土壤上,在干旱年份和无灌溉条件下大于湿润年份和有灌溉条件的[11]。

2.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的克服

要消除或减轻林带胁地负面影响,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措施:①农田防护林要合理布局,主、付林带严格按要求设计,实行水、田、林、路、电统一规划,少占耕地。②选择窄冠、根深、枝叶稀少、发芽晚的树种。③栽树前要深耕整地,多施有机肥,促进根系向深层发展。④在林带与农作物之间,距林带约1.5m处,挖一条深50~60cm的断根沟,以避免树冠扩展到农地浅层土壤中。⑤在林带威胁地明显的范围内,种植绿肥作物、瓜菜、草药等比较耐阴的植物。农田防护林本身也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能对社会输出多种多样的林产品,包括木材、条材、薪材、干鲜果品、茶叶、绿肥、饲料、燃料、木本粮油、药材和木本蔬菜等,其作用之大,是不可低估的。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作物、绿肥、牧草等混种,不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而且更能充分利用地力,将生态潜能转化为最大的生物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再大力发展畜牧业,获得更多的畜产品,从而解决农、林、牧三者争地的矛盾。可见,建设农田防护林是调控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生产、满足人们对农林牧产品日益增长需要的必由之路。3结语

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提供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土壤、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大的防护与调节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效能生物工程。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日益关注,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论文关键词防护林;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改良;林带胁地;增产

论文摘要综述了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土壤微生物分布、土壤酶的活性、保土效应等方面的改良效益,提出了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以期引起人们对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4):130-133.

[2]曾德慧,姜凤岐,范志平.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J].应用生态学报,2002(6):747-749.

[3]洪涛,刘发明.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甘肃林业科技,1999(2):59-61.

[4]代力民,王宪礼,王金锡.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6,13(2):47-51.

[5]张金池,胡海波.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6]徐德炎.和田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护效益的调查报告[J].新疆环境保护,1998,16(4):108-116.

[7]朱廷曜,关德新,周广胜.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0.

[8]郑亮,李滨,汪德玉,等.安徽省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1999(4):7-9.

[9]武建林,张良谱,刘随存.晋中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效益评述[J].山西林业科技,2001(3):40-44.

农田防护林范文篇6

1.1林带结构

它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横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状况等综合情况。平原地区应选通风结构林带。因为通风结构林带防护距离最大,通常由2行以上乔木组成,没有下木,有效防护距离在28h(28h表示林带高度的28倍)的范围内。

1.2林带走向

它是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防止主要害风的林带是主林带,主林带要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防止主要害风以外风力的林带是副林带,副林带一定要垂直于主林带。主、副林带形成的网格,呈长方形或方形。林带走向以主林带垂直于主风来确定。在大面积的农田上,只有营造许多纵横交织的林带,形成很多林网,才能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

1.3林带间距

它是指主林带与主林带或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的距离。平原地区主林带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副林带之间的距离为500~600m,网格面积要大于10hm2,而小于20hm2。

1.4林带宽度

它是指林带两侧边行树木之间的距离,再加上两侧各1~1.5m的林缘宽度。一般选择两侧各2行以上的行道树。2行的林带宽度应不小于4m。这种窄林带的优点是占地少,消耗水分少,生长稳定而防护效果好。“窄林带、小网格”在平原地区已起到良好的保田增产作用。

1.5林带与地形地物的结合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设计应尽量与护路林、护岸林、环村林以及成片造林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节省耕地,另一方面又能构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扩大防护作用。林带与道路结合时,可配置在道路两侧。与渠道结合时,可配置在渠道的南侧;与护岸林结合时,可配置在河流两岸。尽量做到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2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技术

2.1整地挖穴

春节前大穴整地,穴的规格为长、宽、深各80cm,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由于所挖树穴标准高,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得到改善,春节后造林,苗木易于成活,而且根系和材积生长十分明显。

2.2树种选择

主要以乡土树种中的速生、抗性强的乔木树种为最好。平原地区适宜的乔木树种有:优良的杨树品种(如中涡1号杨、中林46杨等)、泡桐、刺槐等。

2.3树种苗木的选择

一是苗木要健壮,树干要挺直,要求分枝细小,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二是苗龄要求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4m以上,胸径杨树的2cm以上,泡桐5cm以上,有发达的根系;三是无病虫害。杨树要重点检查树干上有无溃疡病和天牛危害。

2.4栽植密度

因农田防护林建成后,主要起防护作用,所以栽植密度应比用材林的密度适当大些。这不仅能早见成效,并适应窄林带的造林特点。林带行株距,乔木应采用1.5m×2m或2m×3m,要求三角形配置。

2.5栽植技术

杨树和泡桐的栽植方法简单,关键要细致,提倡大穴、大苗,随起随栽,并要扶正深栽,杨树的栽植深度为60~80cm,泡桐的栽植深度为50cm左右。都要按“根舒、栽直、压实和深浅适度”技术要求栽植,穴的大小以苗木根系在穴内舒展为宜,做到不窝根、不上翘、不外露、苗茎起立,先回填表土,再回填心土。当填土2/3左右时,将苗木轻轻略向上提,并踏实,灌透水,最后将穴填满修成小丘或盘状,以利于蓄水保墒。此外,在同一林带上,应尽量做到“四个一样”,即树种一样、规格一样、高矮一样、粗细一样。这样不仅使带相整齐美观,而且有利于林木的均衡生长发育,有利于林带防护作用的充分发挥。2.6幼林抚育

对新造幼林要及时检查和补植,凡是成活率低于90%的缺苗断条的,均应于造林后的1~2a内用大苗补齐。幼林郁闭前要及时除草、松土、培土、摘芽和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还应灌水和追肥。只有加强抚育管理,才能保证迅速成林,使林带尽早发挥防护作用。

农田防护林范文篇7

为切实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体系在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0*年以来我局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农田防护林更新采伐管理试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要求,结合试点取得的经验和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场会议的精神,现再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管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生态优先、科学利用,依法采伐、及时更新,功能不减、体系长存”的方针。

二、农田防护林达到更新采伐年龄、生态功能明显衰退之后应及时进行采伐更新。采伐更新所需限额由各地在更新采伐限额中合理安排。限额不足的,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向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申报,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在其预留指标中调剂解决。

三、农田防护林各树种的更新采伐年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根据本地实际依法科学确定,并报我局备案。

四、需要对农田防护林实施更新采伐的,应科学确定采伐方式,合理控制采伐强度。风沙、干旱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的更新采伐应采取隔株、隔行等渐伐方式,第一次采伐的株数强度不应大于50%,采伐间隔期南方一般不小于2年、北方一般不小于*年(伐前更新已达到成林标准的例外)。其它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的更新采伐可采取隔行、带状等采伐方式,采伐强度可根据林分状况、采伐方式等确定,但相邻的同向林带不得在同一年实施更新采伐。

五、农田防护林的抚育可参照相应树种用材林抚育技术标准进行,重点伐除病虫木、火烧木、枯死木和其它生长不良的林木。株数抚育强度原则上风沙、干旱地区的农田防护林不大于*0%,其它地区的农田防护林不大于50%。

六、对因树种选择不当或遭受火灾、病虫害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等形成的低质低效农田防护林,应当进行改造。改造的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根据本地实际确定。

七、农田防护林采伐实行伐前公示制度,公示期不得少于7个工作日。

八、农田防护林采伐必须依法进行采伐作业设计。风沙、干旱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的采伐作业设计原则上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其它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的采伐作业设计可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技术单位或技术人员完成。

九、采伐农田防护林应当向有林木采伐许可证发证权限的主管部门或单位提交申请采伐林木的所有权证书、使用权证书以及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的其它有关证明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一)林木权属不清或存有争议的;

(二)未按规定提交有关证明文件或提交的证明文件不符合要求的;

(三)采伐作业设计违反有关技术规程和采伐管理规定的;

(四)征用、占用林地未经批准的;

(五)上年度采伐验收不合格或采伐后未在规定期限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

十、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部门或单位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农田防护林采伐作业进行现地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对违反规定采伐作业的,应当责令纠正,不纠正的,可责令终止采伐。林农分户经营的农田防护林在依法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后,应当由基层林业管理人员负责现地指导、监督、检查。

采伐作业结束后,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部门或单位应组织有关人员依据林木采伐许可证和采伐作业设计对采伐地块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发给采伐验收合格证明,不合格的依据有关规定处理。

十一、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确保农田防护林在更新采伐的当年或次年完成更新任务;对风沙、干旱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应进行伐前更新。因扑救森林火灾、防洪抢险等紧急情况采伐农田防护林后,当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单位及时造林或更新,恢复因救灾采伐损失的农田防护林。

十二、农田防护林的更新,应按照规定进行更新作业设计和更新质量检查验收。对未按时限完成更新或更新质量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除按有关规定处理外,对下年度的农田防护林采伐申请不予批准。

农田防护林范文篇8

文章以两个乡镇为例,其中包含四个行政村,这个示范区域内没有完整的防护林带网,只有四条主防护林带和三条副防护林带,林带面积和林带数量严重不足,林带还有不同的残缺现象,除此之外,林带都是人工种植,树种单一,只有杨树和椿树两种,群落结构简单,受到病虫害严重,部分林带已经出现枯死现象,致使防护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生态景观方面,因为林带树种单一化,林带网络稀疏,造成防护林没有景观效益产生。针对这一实际问题的存在,我们就必须提出整改建议,在合理化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对示范区域内的林带数据进行收集,使用SPOT-5卫星遥感影像图获取示范区域的矢量图,在进行修正后,获得项目区域的初步矢量图,再通过实地调查,对初步获得的矢量图进行修正,然后对林带行数、配置、树种、株数、冠幅等进行细致记录,并对林带进行拍照,还要记录与林带相关的数据信息,最后,在获得项目区域与林带相关的信息后,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保存。

2设计方法

通过对区域内已经存在的林带,进行空间上的合理化配置,增添视觉美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并具有观赏效益。所以可以从生态和景观两个方面,对农田防护林进行设计。

2.1生态化设计

首先,要确定防护林带的透光度,根据防护林带的最合理透光度以及最佳范围,进一步确定林带乔灌木的合理配置。其次,根据数据研究以后,获得的防护林最佳防护距离和透光度,再结合实际区域内防护林的透光度和有效防护距离,判断出最合理的林带之间距离分布,然后确定是要增加林带还是要减少林带数量。再次,用已知防护林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防护林所占整体农田区域的百分比,按照相应规定标准,计算出林带标准宽度,从而确定防护林的最佳带宽。最后,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到最合理的防护林架构设计方案。

2.2景观化过程

确定项目区域内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景观,视野较好并具观赏性的景观,最终,确定具有优势的景观区域和重要节点,划分出景观的轴线。按照景观的优势以及轴线,对具体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准确定位区域功能,然后对各功能区域的实际需求进行划分。

3生态景观设计结果

3.1生态化过程

透光度评价是确定防护林带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通过透光度的纵断面和总面积计算得出,并给出最为合理的防护林透光度以及最佳设计方案。由防护林的宽度和长度,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目前已有的防护林站农田总面积的百分比。为了进一步保障农田防护林尽可能的少占用耕地,想要满足林带占用耕地标准,就要做到保持防护林宽度不变。而对于需要增加或者是补充修建的防护林,其宽度也要在适合范围的最低宽度值。结合最佳防护距离、透光度、占用农田百分比,空间布局,防护林宽度等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项目区域土地整治防护林带的最佳方案。

3.2景观化过程

农田防护林景观设计一定要突出景观优势空间,景观的重要节点。在植物种植上使用规则方式,对景观区域内的植物进行栽植,突出序列、强调序列,并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形成整齐的景观走廊,同时还应该选择一些暖色系的植物,突出景观热闹的氛围。为了使景观区域内的每个功能区,都能突出自身的特点,防护林带乔灌木的植物色系应该相近,使景观整体具有一致的色彩基调,形成非常良好的视觉效果。为了使景观空间更具活跃性,就要选取色彩比较鲜明的植物,穿过灌木之间的空隙,对景观空间进行有效的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观风格。通过上文分析得出,防护林的生态结构布局要结合各小区域的不同功能,以及景观轴线的实际需求,对防护林带增加的植物品种进行选择,最终确定景观植物的最佳配置,形成别具一格的农田防护林带生态景观。通过对防护林带的景观设计,有效解决了树木品种的单一现象,不仅增加了林带的面积和数量,还有效改善了原来林带残缺的现象,不仅防治了水土流失,还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

4结论

农田防护林范文篇9

论文摘要:阐述了我国北方主要的自然灾害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了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可以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侵害程度。

作物的生存是和它周围的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作物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通常的生态关系,不良的生态环境将使作物生长不良,生理机能的破坏,农作物产量显著降低,甚至颗粒无收。

1主要的自然灾害

1.1旱灾旱灾是我国北方经常发生的主要灾害之一,它危害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旱灾大部分发生在春季,也可能发生在冬季或夏季,在北方多发生在春季,时间在3~5月期间,这时又是北方风季,往往高温伴随着强风,对农作物的生长危害甚大。

1.2风灾风灾是我国北方又一主要灾害之一,尤以春季大风危害最为严重,春季平均风速为3~5m/s,最大平均风速一般在20m/s以上,个别地区可达30~40m/s,加之年平均大风日数较高,一般在50~100d之间,而且往往大风伴随沙尘暴,沙尘暴日数一般达10d左右,最多可达30~40d。

1.3雹灾雹灾是我国北方炎热夏季出现的一种灾害,它来势凶猛,危害程度大,危害范围较小,一般危害范围在10~20km的狭长地带。

1.4冻害冻害也是影响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威胁较大,在温暖季节,当冷空气南下时,各地会出现降温,致使许多作物遭受冻害或霜冻。

1.5土壤盐碱化我国北方土壤盐碱化面积正在不断扩大。

2自然灾害给作物的危害

2.1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危害我国北方经常发生“干热风”的侵袭,它的危害范围较小,但危害程度较大,“干热风”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干热风”形成之后,尽管土壤中含水比较充足,农作物由于空气干旱所引起的强度蒸腾和生理失水过多,它来不及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导致植物有机体的水分平衡破坏,使农作物青枝绿叶变成枯叶,收获量显著降低。当小麦将要成熟或正值扬花灌浆时期,经常遇到“干热风”,将使小麦减产20%~30%。

2.2风灾对农业带来的危害当风速达到10m/s以上时,农作物的同化作用能降低1/20,并使农作物遭受机械损伤,如倒伏、茎杆折断、落花落果。如果遇到狂风和暴风(28~32m/s)农作物的受害程度更大。

2.3雹灾对农业带来的危害正当农作物扬花灌浆或邻近成熟时,一场冰雹过后可使农作物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冰雹不仅毁坏庄稼,而且有时能伤害人畜和房屋。

2.4冻害对农作物的危害霜冻分早、晚霜,“早霜”发生在农作物成熟或邻近成熟的晚秋季节,这时农作物的抗寒性较强,一旦发生霜冻,作物受害程度较小,有时“早霜”发生的时间较早,其危害性也是很大的。“晚霜”发生在春播作物处于萌芽状态的早春季节,此时农作物正在萌芽,组织细嫩耐寒性差,一遇霜冻,受害程度较大。我国北方广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海拔高和干旱,经常在早春季节发生“黑霜”的危害,俗话说“四月八,黑霜杀”,它对早春作物危害甚大。

2.5土壤盐碱化对农业的危害由于土壤中含盐很多,土壤水分变成很浓的盐水,这时植物根系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就发生了很大困难,甚至完全无法吸收,于是植物枯萎,严重时死亡。同时土壤的盐分太高时还会直接使原生质受害和伤害植物组织。

3农田防护林带减轻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侵害

3.1农田防护林带对旱灾的影响克服土壤干旱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所以为了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单纯依靠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是不够的,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在林带的保护下,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一般可增加10%~20%,土壤蒸发减少30%~40%,气温在夏季晴日白天14时一般可降1~2°C,因而改变了干旱性质,减轻了对作物的受害程度。

3.2农田防护林带对风灾的影响农田防护林带,一般可降低风速30%~40%,大面积林网还能使风速发生递减作用,从而可以防止风灾或减轻其侵害程度。

3.3农田防护林带对雹灾的影响农田防护林带可减少或免于冰雹对农作物的侵害。营造大面积防护林,能够改善不良环境,是从根本上防雹治雹的重要措施之一。

农田防护林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林业局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管理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改善*地区生态经济环境,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强化农田防护林经营和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既满足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又与现实经济条件与技术水平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农田防护林建设之路。在原有防护林体系基础上改造、更新防护效益低下的残次林、老防护林,建立起新的多功能、多效益最佳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构筑起*地区较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框架。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坚持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先次后好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先确定更新责任人再进行采伐,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办林业的原则;坚持质量第一,速度与质量统一的原则;坚持林业科学发展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注重保护森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林业生产积极性的原则。

(三)工作目标

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全面完成我市境内六大河流(含排干)绿化和农田林网恢复建设工程,逐步形成以原有农田防护林体系框架为基础,实施农田林网恢复和改造工程,真正建立起防护功能和生态效益皆优的农田防护林,在全市形成“有田就有林、有路就有树”新的防护林体系。到2012年,以六大河流为重点营造护岸林、护堤林159194亩。恢复农田防护林带550条,面积653.6公顷(9804亩)。具体任务见附表。

二、更新树种及营林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农田防护林树种以杨树为主,选择既适合*地区生长又较速生的乡土树种,如美×青杨、荷兰64杨、新疆杨等。

2、苗木选择。栽植选用二年生大苗或二年根一年干大苗进行人工栽植,二年生大苗要求地径3.0厘米以上,二年根一年干大苗要求地径2.5厘米以上,根长25厘米以上,无病虫害。

3、栽植技术。栽植前要求全面整地,挖径坑60厘米大坑,株行距以2×3米为宜,一般栽4-6行,栽植时浇两遍透水,做到根系舒展、不窝根,栽正踩实,栽植时回填一半土时浇一遍水,回填满坑后做树坑再浇一遍透水,也可适当进行乔灌草相结合。

4、抚育措施。栽植后连续抚育三年,前两年每年抚育三次,分别在6月上旬、6月下旬和7月中旬进行。第三年抚育两次,分别在6月上旬和7月中旬进行。如选用截干苗造林后要及时定株,摘芽去底萌,满三年生时轻度修枝一次。

5、防虫要求。选用杨树大苗栽植,注意春季防治杨干象及其它虫害危害,采用氧化乐果与敌敌畏兑水点涂或喷雾。如选用截干苗要注意春季防治黑绒金龟子,7、8月份防治白杨透翅蛾。黑绒金龟子用呋喃丹制成毒土防治,或采用套塑料袋法防治,白杨透翅蛾采用氧化乐果与敌敌畏兑水点涂或注射。药物防治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综合防治。

6、管护责任。栽植后的每条带、每棵树都要落实好管护责任制。

三、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林业局、财政局、交通局、农村经济局、农经局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街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主管领导具体抓落实。

2、实行收取抵押金制度。更新造林要严格按规划审批,凭证采伐。采伐前收取还林抵押金,待更新造林成林后返还抵押金。采取采伐前先行确定更新造林主体责任人等措施,确保采伐后及时更新,并保证成林。

3、实行奖励制度。对护岸林、护堤林(含排干造林)、农田林网恢复工程认识高、行动快、效果明显的乡镇街,除享受正常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补助外,市里每年从育林基金中拿出30万元资金对优胜单位的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及相关人员进行奖励,并在采伐限额方面予以支持。